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2024-05-2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精选9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1

《狼》课文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了狼。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4、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7、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一样。

8、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9、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1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来攻击屠户。

14、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后腿,也杀死了它。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二课时

一、文言知识归纳

(1)词语释义

缀:紧跟 故:原来 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攻击

苫蔽:覆盖、遮盖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暴:突然 黠:狡猾

(2)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动 上前) 2.一狼洞其中(名—动 打洞)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状 从通道) 4.其一犬坐于前(名—状 像狗似的)

(3)一词多义

止:①止有剩骨(通:只) ②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停止)

敌:③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④盖以诱敌(敌人)

意: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想) ⑥意暇甚(神情)

(4)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通:只)

(5)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学科

(6)特殊句式

投以骨: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二、问题探究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狡猾

(3)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恐惧退让幻想

(4)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贪婪无厌凶狠

(5)御狼前屠夫心理怎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

狼的表现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有不甘)

(6)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暝,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凶残)

(7)形象分析 屠夫: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诈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叙述了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

(9)本文结构前三段记叙,第四段议论

(10)“止增笑耳”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1)本文的主旨句是?揭示了什么主题?

主旨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主题: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智取两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如何狡诈,终归是自取灭亡。

屠夫的角度: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狼》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包含“狼”字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2

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等资料,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赤壁之战的影响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晋]陈寿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2月第2版

(4)[明]罗贯中 著、[清]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上、下)》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1版

(5)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

(6)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贺准城:《解读三国话诸葛》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活动,

 

导入新课

1、组织课堂活动:阅读《三国演义》目录,补全缺失信息。

 

2、提出问题: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阅读《三国演义》目录,寻找到缺失信息进行抢答。

 

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在阅读演义目录的过程中能够提取到“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等熟悉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16课 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曹操所作的诗句《蒿里行》。

 

2、提出问题: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曹操,每每想到这样的景象心情如何?

3、引导学生通过齐声朗读诗中名句思考作品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从而了解到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争势夺利,割据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凋敝的历史事实,并认识到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学形象的曹操。

齐声朗读诗歌《蒿里行》。

 

通过阅读诗歌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体会作者曹操的情感。

阅读历史人物作品,既有助于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视野感受历史的进程,又有助于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品评历史人物。 一、官渡之战

 

 

1、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发现以下信息:(1)官渡之战前,曹操所占的地盘。(2)曹操周围还有许多军阀。(3)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势力强大。

 

2、邀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袁绍,教师对袁绍的优势做简单补充。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七十四第一段话,请同学说一说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4、提出疑问:如果你是当时一名流亡的民众或者曹军的士兵,你愿意响应曹操屯田的号召吗?为什么?

5、指出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打败周围许多军阀后与袁绍“两雄不能并立”。由此过渡到“官渡之战”的教学环节。

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官渡之战前的北方局势。

 

介绍袁绍,了解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优势。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并积极思考问题,知道曹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

    6、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到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7、组织课堂活动:官渡之战观察室。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四页第二段文字并观察官渡之战形势图,填写官渡之战的关键要素。

8、点评学生的汇报,帮助梳理官渡之战关键信息。

9、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出袁军的屯粮地点并提出问题:这么重要的屯粮之地,曹操是怎么知道的呢?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七十五页相关史事部分。邀请同学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11、小结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指出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三国志》中的记载。

 

阅读课本图文,获取官渡之战的关键信息。

汇报阅读中获取的官渡之战相关的关键信息。

在地图上圈出乌巢,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讲述火烧乌巢的小故事。

 

采用“问题式”阅读法,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

二、赤壁之战 1、指导学生朗读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提出问题:此时,曹操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由此过渡到赤壁之战的教学环节。

 

2、设置活动: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指出插图中的这些著名桥段都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想象,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提出疑问: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呢?

3、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夕的刘备与孙权。 (1)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相关记载,为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有关《隆中对》的记载,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孙权接替父兄经营江东,占据地利。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五页第一段文字,提出问题:面对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最终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朗读诗歌,获取历史信息。

 

读取插图信息,猜猜故事情节。了解到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间存在差异。

阅读权威史书典籍,了解赤壁之战前的刘备与孙权。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

 

在过渡环节中共读演义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碎片的、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信息调动起来,增添趣味、引发疑问,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赤壁之战”,并结合地图册四十四页地图讲述赤壁之战。

 

6、指导学生完成赤壁之战相关信息。指出曹操在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这又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7、提出问题: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又以多败于少呢?

8、组织活动:共读史料,合作探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则史料,共同阅读后进行讨论,找一找这则史料反映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9、组织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10、点评学生汇报,总结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部分原因。指出种.种主客观因素最终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11、指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组织语言,讲述赤壁之战。

 

完成并自主梳理赤壁之战相关信息。

小组代表选取史料。

共读史料,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将读文字和读地图相结合,根据文字提示阅读地图、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做到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组织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分享智慧,交流成果。

三、三国鼎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第三子目第一段文字,将曹、刘、孙三方势力与他们的动向用横线连接起来。

 

2、指出三国鼎立的形势在各方的不断发展和推动下逐渐成型。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七十六页的地图及第三子目第二段文字,寻找对应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4、组织学生以各势力代表的身份进行汇报。

5、提示易错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三个政权建立相关的关键要素。

6、指出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此,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连线题。

 

阅读课本,将获取到的信息标注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上。

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方势力,派一名同学作为该政权代表昭告天下。

 

将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7、指导学继续阅读课本第七十七页,说一说,魏蜀吴三个政权为壮大自己的势力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8、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及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地图与文字获取相关信息。

9、引导学生将三国时代的社会情况与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形做对比,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继续以各政权代表的身份介绍壮大本势力的措施。

 

在书本上进行勾画。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1、小结教学内容。指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局面,达成了三个政权之间暂时的平衡,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小结学习方法。指出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可以帮助同学相对全面、立体地了解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段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

3、小结时代特征。指出三个政权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它们的努力终将推动历史的演进,冲垮暂时的平衡,促进新的统一。

积极思考,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4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5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十三 在北京人遗址中第9~8层,发现大量的食肉类动物,如剑齿虎、棕熊、中国鬣狗、猎豹等。

——魏生生:《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载《化石》,第2期

材料十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刘乾先等译:《韩非子译注》(上),77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学生讨论:结合考古发掘,从以上材料中我们能够推测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假如有一个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能生存下去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6

一、核心素养

(此版块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

3、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感悟莲的品质。(思维发展与提升)

4、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审美鉴赏与创造)

5、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教学过程

(1)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2)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①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②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4)研读课文

①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A、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B、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C、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D、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A、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B、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③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A、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B、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C、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D、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5)总结课文

A、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B、教师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7

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 符其霞

一、课题: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二、课时: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和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2.难点: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六、教法

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七、学法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家》。提问:视频中令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语:我们与父母之间有爱、有亲情,这就是家。那么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又有什么意味?今天我们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多媒体展示: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并收集有关古代的“家规”“家训”。

教师:课前安排同学们自主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活动二:我知我家

多媒体展示:请你说说,你的家庭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追问:这些家庭成员的组成是基于什么关系?

教师: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PPT展示)

过渡:那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展示:家庭的功能,提问:材料中分别体现家庭的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PPT展示)

过渡语:家是我们心灵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那么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又有怎样的意味?我们一来观看视频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

多媒体播放视频《公益广告:回家篇》,并思考:1.视频和图片中,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场景?2.为什么在外的游子们要回家?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提问:同学们,春节回家过年,长辈们对你有什么教诲?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庭的传统风尚,家规、家训是它的承载形式。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多媒体展示:1.请你分享自己家中的“家规”“家训”。2.分析你收集的“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

教师小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活动五:尽孝在当下

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父母?你打算用怎样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教师小结: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孝敬之心。

(三)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PPT展示)

多媒体展示: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民梦想起航的地方。

教师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爱和希望,和家人共筑美德之家、文明之家。

(四)布置作业

“21天爱的行动”记录卡,每天坚持帮父母做一件事,并且记录下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 篇8

1.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

B.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法……等各家学说。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C)A.《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B.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C.明朝永乐元年的航海图书“顺风相送”里面就提到钓鱼屿,依据现行国际法明确规定的“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D.泰州“最美教师”杨向民,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泰州这座爱心城市的意义;用自己的行动,托举起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C)A.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B.他先把这个人的情况给王经理说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怎样一身土气? C.北京时间3月3日20时10分,我们终于准时到达本次探险的终点——南极考察站。

D.现在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艺术品有青铜器、有绘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荣获201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C.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D.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 能力。

D.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水浒传》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大众网记者从临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C.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D.中国政府今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我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D.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 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千米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合治理工作。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 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11.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的错误。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提高”改为“增强”(其他正确改法也行)。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书名号改为引号。

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虚情假意”可改为“情真意切”(其他正确改法也行)。

12.下边这则表扬稿,标点和语病共有三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将其修改在题后横线上。

表扬信

红旗中学领导: 去年8月以来,贵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简灵、胡小东同学一直坚持在绿都小区回收废电池。他们在小区入口处挂了一个小铁箱,号召小区住户把用过的电池放到里面。过了一两个月时间,他们发现收到的电池没有意料中的多,意识到这可能是由于所有居民不了解乱扔电池的危害性,将用过的电池同其他垃圾混放在一块扔掉了。于是他们定期在小区内举行《环保小知识》宣传活动,用贴近生活的事实和活泼的图片向大家说明乱扔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小区居民不但养成了将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作风,而且在生活中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希望贵校对简灵、胡小东同学爱护环境的事迹给予表扬。

此致 敬礼!

绿都小区管委会

2018年2月(1)病句:①将“所有居民不了解乱扔电池的危害性”中“所有”改为“不少”。②将“目前小区居民不但养成了将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作风”中的“作风”改为“习惯”。

(2)标点:活动不应该用书名号,所以把《环保小知识》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专项三 标点符号与病句

1.D A项,“随州日报”的书名号应该去掉;B项,省略号应去掉;C项,双引号中的句号应该在引号外面,因为这里属于间接引用,不是直接引用。

2.C 根据C句的表述可知,“顺风相送”是图书名,应用书名号。3.C A项,“但自己断定”后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B项,是陈述语气,句末应该用句号;D项,后面的顿号应该为逗号。

4.C A项,句式杂糅,将“得主”删去;B项,用词不当,把“提升”改为“彰显”;D项,把“一倍”改为“一半”。

5.A 注意常见的病句类型,B项,动词“加快”和“质量”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应为“观察、分析、解决”;D项,可删去“由于”。6.A B项,“突然”和“渐渐”自相矛盾,可删去“突然”或“渐渐”;C项,在句末加上“的过程”;D项,“溺爱”的意思是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和“过于”语义重复。

7.B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在……中”删去;C项,搭配不当,“采取”应改为“开展”;D项,语序不当,“开创未来”和“珍视和平”互换。

8.B A项,应去掉“否”或在“提高”前加“能否”;C项,搭配不当,“改善”改为“加快”;D项,表达歧义。

9.D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C项,“避免不再发生”,指的是“一定让它发生”属双重否定使用 不当

10.C A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B项,“防止”与“不要”造成否定不当,与语义不符,应去掉“防止”或者“不要”;D项“发扬……产业”搭配不当,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11.“提高”改为“增强”(其他正确改法也行)书名号改为引号 “虚情假意”可改为“情真意切”(其他正确改法也行)12.(1)①将“所有居民不了解乱扔电池的危害性”中“所有”改为 “不少”。

②将“目前小区居民不但养成了将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作风”中的“作风”改为“习惯”。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6个字。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想象,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文挂图、录音机和磁带。

2.学生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废品。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创设情境。(录音播放“失物招领”启示)大家注意听,广播里说什么?指名说后出示课题。

2.讲故事。教师边出示挂图边讲文中故事(讲到第四自然段停止)一年一班的小朋友真的丢东西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

二、对话平台

自学(读文时圈点批画,加强阅读和识字的整合)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组内交流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互相提醒的字音:“才’是平舌音,”准、专、失”是翘舌音。

三、识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丰富学生课外识字经验,促进自主识字)

1.检查认读。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自己还可以主动申请当小老师领读。

2.交流认读。这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有可能会说:是自己预习的,是妈妈教的,在其他课外书上看的……交流识字展示了学生课外识字的方法、途径,对这些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他们在课外多识字。)

四、朗读(鼓励质疑,提高学生读书效率)

1.小组内交流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2.自己轻声读文,尝试给学习伙伴提一个或几个问题,在你的问题中可以用“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词语。教师相机引导,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提问能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共同梳理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3.学生共同读文,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重点指导读1——4自然段,注意读好老师严肃的语气。

练习(说话训练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用准备说话。

(如果学生思路过窄,教师可以出示例句拓宽学生思路——“我准备送还鸟蛋”。另外特别要鼓励学生说与众不同的句子。)

五、写字(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写字质量。)

1.记字形。出示“同工转”三个字,选择你最熟悉的字,你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2.学写字。学生观察练习描红,看谁写的最漂亮。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互相取长补短。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检查读文,师生谈话引出新课内容。)

1.教师检查学生读1——4自然段。

2.师:失物是怎样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我们继续学习5——8自然段。

(二)朗读(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启发想象读文,更易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

1.学习5——8自然段,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按问题线索朗读感悟。

2.一年一班的学生丢东西了吗?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解疑,互相交流。

(2)启发情感,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那几位乱丢东西的同学领到自己的东西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解疑。

(2)自由朗读,思考:那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

(3)引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你会喜欢他们吗?那你就怀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

4.第五自然段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

指导第八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教师给学生充分读、问、想、说的时空,让学生在读、想、议中展开想象,感悟读文。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表演(这种形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得以升华)

1.用课前准备好的道具(垃圾袋)让学生表演课文,。组内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师生互相评议。

(四)练习(注重积累学生语言,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

1.书后“读读比比”。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发现了什么,再交流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2.学生调查:在校园里、街道上或自己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请制定一份《环保公约》并自愿组成环保小队。

写字(分散写字任务,提高书写质量)

学生重点练写“木、级、队”三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二、教学建议:

让一年级学生学会提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敢提问,并逐渐会提问,这种能力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指导。

三、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专心;集中注意力。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文中指老师看到同学乱扔垃圾,神情让学生很害怕。

会心: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失物:遗失的物品,文中指垃圾。

上一篇:炎热夏季问候语简短下一篇:东辽县局2011年市局办公室调研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