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2024-08-20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8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1

灰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宁、棒”等2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田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灰雀》。

同学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片,灰色的羽毛、红色的胸脯,这就是漂亮的灰雀。灰雀不只漂亮,还会婉转地歌唱。

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伟大领袖列宁与灰雀、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下面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二)学习字词

我们先来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

我们要学会正确书写这两个生字。

“养”字要注意:羊字头的三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匀。撇捺分开,别挨上,分别向左右伸展。

“或”字要注意: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倾斜,斜钩要写舒展,撇要穿插到提的下面,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请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结构和写法,认真练习书写,要注意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按照正确的笔顺来写。

本课还有一些词语也值得我们在学习中积累。(课件出示)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诚实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把握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默读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课件出示图片)

这篇课文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列宁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列宁很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可是,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四处寻找。他询问小男孩,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列宁发现他跟灰雀失踪有关系,但没有正面询问,而是用温和的语言感化了小男孩,男孩说灰雀一定会回来,后来灰雀果然又飞回来了。

(四)感受喜爱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漂亮、活泼、可爱,以及列宁对灰雀喜爱的语句。(课件出示)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句话中,描写了三只灰雀胸脯的颜色。(出示灰雀图片)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可真漂亮。第二句中“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课件变黄),又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活泼与可爱。高大的白桦树就是它们的家,它们自由、快乐的生活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灰雀自由地在树枝间穿梭嬉戏,婉转歌唱的情景吧。

这样的灰雀怎能不惹人喜爱呢?

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么漂亮、活泼、可爱的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也非常喜欢它们。

和老师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每次”“经常”这些词语(课件变黄)说明列宁只要到这个公园,就会去看灰雀,并且给灰雀带去面包渣,说明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胸脯深红的灰雀消失之后,列宁还四处寻找灰雀,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这个词语(课件变黄)说明列宁肯定找了很久很久。如果不喜欢灰雀,列宁又怎会花费这么多的功夫去寻找呢?可见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

(五)揣摩心理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找到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想一想,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课件出示3~10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我们真切感受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担心,很着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你又能揣摩到列宁的心中所想,列宁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询问小男孩。

(课件出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省略号说明小男孩当时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有点儿结巴。此刻,小男孩的心理忐忑不安,他担心列宁会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从省略号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小男孩的矛盾、犹豫。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书中人物的想法和心情,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办法。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认真体会他们的心情。

我们发现,默读时带着问题去思考,边读边圈画重点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关注标点符号,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读第二组对话。(课件出示)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发现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觉得他跟灰雀失踪有关系。所以表现出惋惜的样子。列宁自言自语,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思考。

你们能猜到列宁心里在想什么吗?

聪明的同学一定猜到了。列宁这样说,是不愿意直接说出男孩的秘密,是一种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他只是想暗示一下,如果真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希望他能自己把灰雀放回来。

这组对话中,小男孩很肯定灰雀会飞回来,还活着。因为小男孩已经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他看到列宁因为灰雀的消失既担心又惋惜。男孩知道了,原来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也喜欢灰雀,不应该因为自己喜欢就把它藏起来,这样做太自私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起初的犹豫不决到鼓足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放回灰雀。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体会他们各自心里的想法。(课件出示)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六)感受尊重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人物特点。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

第二天,列宁来到了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地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为什么此时的小男孩低着头呢?

因为小男孩感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知道自己把灰雀抓起来是错的,他很惭愧,所以才低着头。我们感受到小男孩是一个知错能改,诚实可爱的孩子。

同学们,此情此景,面对回到枝头的灰雀和低头不语的小男孩,列宁为什么要问灰雀,不问小男孩呢?

其实,谁捉走了灰雀已经不重要了,小男孩的诚实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列宁早就知道是男孩捉走了灰雀,之所以不揭穿他,是因为他不愿意伤害男孩的自尊心,是他对男孩的呵护和尊重,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我们再来读读列宁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吧!(课件出示)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灰雀,可是做法却不一样。你们更喜欢谁的做法呢?为什么?

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喜欢一个事物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时想把它据为己有。列宁虽然喜欢灰雀,但不会把它捉走,而是每天看望它、让它在树林自由歌唱。

小男孩喜欢灰雀,想把它占为己有,使灰雀失去自由。不过他承认了错误,把灰雀放回了大自然,也让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和知错就改的行动鼓掌吧。

(七)分角色朗读,总结所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灰雀》这篇文章。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的诚实可爱、知错就改,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

(八)作业布置

1.抄写《灰雀》一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词。

2.朗读课文《灰雀》。

3.预习口语交际《请教》。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艹”:“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莲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平台”,对第七、八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

2.熟练掌握第七、八单元的“词句段运用”。

3.学习第七、八单元“日积月累”,积累一首古诗和四条名言。

4.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撇和捺的书写要点,写好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七》和《语文园地八》。

(一)导入新课

第七、第八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学习了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回顾学过的知识并积累新的知识。

我们首先走进交流平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交流摘抄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在第七单元学习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学习中,你摘抄过哪些喜欢的语句呢?交流一下你摘抄的成果,说说你是怎样摘抄的,再分享一下你在摘抄过程中体会到的好处。

我们一起去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看看他们有哪些体会!

(1)

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2)我喜欢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同学们,读书时,我们可以随机摘抄好词佳句,也可以归类摘抄。经常翻看这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习作水平。

(3)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

(4)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摘抄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也一起记录下来,遇到特别喜欢的语句可以背下来;还可以在摘抄时注明语句的出处,便于需要时查阅原文。

请大家先将上述的摘抄方法熟记在心,再说一说其中哪些方法对你的帮助更大。

2.交流默读的方法

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我们学习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请你回忆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带着哪些问题默读了课文,是怎样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

下面让我们默读学习伙伴的话,边读边圈画关键词,了解他们的学习体会。

(1)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2)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

(3)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体验后,我们再结合前面自己的思考,一起总结默读课文的方法吧。

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默读经验进行了总结,我们来读一读吧!

(1)不出声、不指读。

(2)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先画出来,暂时跳过继续默读。

(3)带着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很大。

读完以后,请你对照自己的实践,说说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识字加油站。

(三)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112页)

这是《语文园地八》的“识字加油站”。我们一起读题目:你认识这些和“目”有关的字吗?

首先,我们借助拼音读准这些生字词。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我们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

我们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上面五个字的不同意思。分别做一做这些动作吧!

我们再来读下面这些和“目”有关的词语。边读边做“眨眼”的动作。我们发现与眼睛有关的词语,常常含有目字旁。我们可以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眯眼

眼睛

盯着

课下,大家可以继续拓展有关的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我们再读这三个四字词语,从中找一找目字旁的字,试着一边做这些动作,一边思考词语的意思。

理解词语之后,我们来练习一下。(课件出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哥哥()这一切,惊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你做对了吗?(课件出示练习答案)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句段运用”板块。

(四)词句段运用

1.体会“得”的用法

(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

首先来看《语文园地七》的词句段运用。(课件出示)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这三句话有一个相同点——都有“得”。

再读这三句话,试着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情形。

句子中描写的情形十分生动。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双人“得”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课件出示)

妈妈累得。

这两位同学写得很好,读一读吧。

(1)妈妈累得直淌汗。

(2)妈妈累得直不起腰了。

理解了“得”字的用法,请你照样子写句子。(课件出示)

得。

这些同学写得又具体又生动,我们一起来读读。

(1)这种水果甜得像蜜一样。

(2)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焰。

(3)豹子快得像一道闪电。

我们不仅可以写人,还可以写植物、动物等其它事物,写得越丰富越好。

2.读句子

我们看下一题。(课件出示书100页的照片)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发现两个句子有一个特点——用前面结尾的词语做下面的开头。

第二个句子描写的是月夜下小桥流水的情景,请你边读边想象,想一想可能还有哪些事物,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画面,再顺着句子向后补充。

老师根据歌曲《弯弯的月亮》补充了这个句子,请你边读边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的趣味。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驶进我的心上。

3.辨析词语

下面我们来看《语文园地八》的“词句段运用”。(课件出示本页的照片)

我们先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是不是一样。(课件出示3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中的“陆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事的情形。

第二个句子中的“继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停、接着往下做的情形。

第三个句子中的“连续”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

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我们试着换一下,再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调换以后,我们体会到句子中有明显的搭配错误,这三个词语不能互换。

我们来练习一下。(课件出示选词填空)

(1)我()三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2)电影散场了,观众()离开了电影院。

(3)过了一会儿,他们()往前走。

你做对了吗?(课件出示练习答案)

请你从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试着写一句话。

几位同学运用这三个词分别写了一句话,一起来读读吧!

(1)天津已经连续几天高温了。

(2)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

(3)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和小伙伴们游泳。

4.整理购物清单

我们看下一题。

妈妈去超市购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全,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我们可以列一份购物清单,这样不仅能将物品买全,还能提高生活效率。(课件出示本页照片)

快过节了,妈妈准备去超市买下面的东西,请你帮她整理一份购物清单。

这些都是生活常用物品,请你试着给它们分类,说一说你是按什么分的。

我们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分成食物和生活用品两大类;也可以按其它规律分类,只要分类合理即可。

分类列出要买的东西,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购物中,能这样整理购物清单,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书写提示

下面我们来看“书写提示”。

请你认真观察这几个汉字,说说你的发现。

这几个字都带有“撇”和“捺”,并且撇和捺都要写得舒展。

我们一起读泡泡中的提示语——(课件出示)

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仔细观察这几个字的写法,一个字中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使字显得比较平衡、优美。

请你用书空的方法写一写这些字,感受撇捺的写法。

要特别注意“翅”里的平捺要尽量向右边平拖出去,拖住右上部分的“羽”字。

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练写这8个汉字,注意书写姿势。

下面我们来看“日积月累”。

(五)日积月累

1.古诗

(1)初读

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子。

请你认真读一读这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读准字音。

(2)理解背诵

说一说你读完古诗后理解了什么。

这首古诗的大意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荷叶中,仿佛与荷叶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少女进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响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

书中的插图生动地画出了诗中所写的荷花池,请你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想象采莲姑娘与荷叶融为一体的情形。

理解了大意,我们再来读古诗,并试着背诵积累。

下面我们来积累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

2.名言

(1)范读跟读

请你认真听老师范读四条名言,注意生字的读音。

请跟老师一起再读一遍,读准字音。

(2)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说一说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课件出示)

不迁怒,不贰过。

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爱人若爱其身。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四句名言中蕴含了许多道理,请你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下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语文园地七》和《语文园地八》,相信同学们有不少收获,课下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复习第七、第八单元。

2.背诵《采莲曲》和四句名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老师。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养宠物的人们在户外及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我们进楼道时为后面的人扶住门等,这些行为都令人感到温暖。当然,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上公交车时插队;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树木上攀爬拍照等。我们对身边的这些“小事”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课件出示题目)

(二)思路启迪

1.审题指导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书中的例文,说说其中主要写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想法。(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上个月我们去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看手机,很少一起聊天。我爸爸下班回家之后,也一直玩手机,我叫他他都不理我。

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们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这篇例文的小作者写的现象是: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表达的想法是:觉得人们不应该总玩手机,应该多关心身边的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篇例文: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我们可以在植物角养花种草,或是种花生、种豆子,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轮流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这样既可以使班里的同学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大家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例文中的小作者想要在班里开辟一个植物角,这样不但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植物特点、亲近自然,还能装点教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现象,如果能像例文片段那样,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出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你觉得会怎么样?是啊,对于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借助例文,打开思路

我们再来读读例文片段,想想这两个例文片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片段一:

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上个月我们去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看手机,很少一起聊天。我爸爸下班回家之后,也一直玩手机,我叫他他都不理我。

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们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片段二: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我们可以在植物角养花种草,或是种花生、种豆子,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轮流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这样既可以使班里的同学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大家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这两篇例文讲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第一则主要讲一种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例文先提出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课件中画出来)的现象,再通过两个事例,强调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这样一来,作者再提出自己“不应该总是玩手机”的想法就很有说服力了。

第二则主要写了想法,小作者提出了想让生活更好的建议,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例文片段不但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建议,并且清楚地点明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第一句以问句的形式提出想法,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课件圈画句子)

本次习作,我们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文明现象;可以针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提出设想,也可以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建议。

明确了习作要求,学习了两篇小例文,你们想到了哪些事情呢?

同学们请看,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电线杆上贴满小广告,有的同学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小区里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有的同学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课件出示图片)

(三)细化指导

1.确定题材,准确表达

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请你从自己发现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2.片段评改

王方同学和父母去故宫游玩时,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她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例文片段)

我发现在旅游景点有破坏公共设施、损坏文物的行为。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故宫游玩。我发现:有些人用尖锐的石头在墙壁上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有些人为了和文物合影,竟然偷偷跨越围栏,触摸文物;还有些人竟然站在文物上拍照。这些行为都是非常不文明的。

王方介绍了自己在故宫看到的不文明现象,讲述了三个事例,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岳同学和爷爷在家看新闻,被一则新闻吸引了。他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例文片段)

我在新闻中看到有一种职业越是节假日越忙,这种职业是高空清洁工。假期中,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人们在游玩过程中把垃圾随手扔掉,有的甚至还会扔到山下。这样不但破坏了景点的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了生态失衡。道路上的垃圾还好清理,被扔到半山腰的垃圾就很难清理了,只能靠高空清洁工的危险作业才能清除。他们需要用绳索绑住自己的身体,吊到半山腰去捡垃圾,有时为了捡一个被树枝卡住的瓶子或纸片要花费好几个小时。高空清洁工这种职业非常危险,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掉入悬崖,粉身碎骨。

李岳同学不但讲述了自己从新闻中了解到的高空清洁工们工作的危险性,同时关注到游客在山上随手扔垃圾的危害。

我们再来读读这位同学的习作片段——(课件出示例文片段)

我觉得应该在班级里建立一个图书角。因为其他班都有图书角,所以我们班也应该有一个。图书角里应该放很多的书,都是大家爱看的,不能放不爱看的。如果放了大家都不爱看的书,这个图书角就没人关注了,那样的话,建立和不建立就没什么区别了。

这位同学一上来就提出了要建立图书角的建议。我们可以像他这样直接说出想法,也可以用商量的语气。比如:我们班能不能建立一个图书角呢?

另外,关于建立图书角的理由,可以说得再充分一些,这样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建立图书角可以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量,丰富课外知识等等。

3.小结写法

同学们,我们在写想法的时候要注意:

(1)要用事例来描述现象。

(2)关于自己的想法,要写出一些理由。

(3)如果有改进的建议或办法,也可以写下来。

(4)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把它改得更清楚、更通顺。

赶快润色一下你的习作吧!

(四)例文赏析

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我们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例文)

我有一个想法

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三口出去散步。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原本清静的街道边燃起了一个个火堆。爸爸妈妈赶忙攥紧我的手匆匆走过,可我还是被烟呛得直咳嗽。

“他们在做什么呀?”看着被火烤得蜷缩着瑟瑟发抖的小草,我不满地问。

“今天是七月十五,他们在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死去的亲人。”妈妈无奈地说。

闻着浓浓的烟味,看着纸屑在空中飞舞,我不禁想念起好久未见的蓝天。突然,我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仔细一瞧,原来是一根被当作烧纸棍的树枝。只见它全身黑黢黢的,完全失去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放眼望去,无数个烧纸堆像一块块黑皮癣一样贴在地上,眼前这一幕让我完全没有了散步的心情。

我有一个想法: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选择环保的方式来祭奠亲人。比如鲜花、水果……我们可以用菊花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以用他生前喜欢的小食品或纪念品来祭奠。这样既寄托了哀思,又保护了环境,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那样做,我们眼前出现的不会再是一片又一片的“黑皮癣”,而是鲜花、绿水和蓝天!

小作者选取了与父母外出散步时的见闻,描述了人们在街道上随意烧纸钱的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理由清晰明了。小作者还在想法中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使习作内容变得更有意义。

(五)品读评改

习作写好以后,你可以读给同学听一听,互相交流是否明白习作中的想法。如果对方不明白你的想法,应该怎么修改让想法表达得清晰。

这是一位同学写好的习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有一个想法

最近,我家付近新开了一个菜市场。今天一大早我就拉着妈妈一起来到菜市场买菜,可没想到,眼前的一切却让我很失望。

走进菜市场,我们看到遍地都是污水、菜叶,地上又湿又滑。摊主们将货物随意堆放,使得原来并不宽敞的过道变得更加拥挤。案板上的肉引来了许多苍蝇,有的还停在肉上美美地饱餐着。水产区污水横流,杂物遍地,空气中散发出了一股股令人窒息的腥臭味。

除了这种情况,我发现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有的单车被拆了把手,有的被卸了座椅,还有的链条掉了下来。有些人为了逃避付费,对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进行破坏,还有些人把共享单车当作是自己的私有物,锁在自家楼道里。

我觉得我们应该爱护共享单车,划分固定停放区域作为共享单车专用停放场所,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读完这篇习作,相信你一定发现了习作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一自然段中,“附近”的附字是一个错别字,应该这样修改。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菜市场的卫生问题和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的问题。小作者同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是只对共享单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这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说,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得更清楚了。

(六)修改完善

同学们修改完自己的习作,还可以主动与更多的同学分享习作中的内容。看看同学对你的想法有没有补充、是否赞成,如果不赞成,理由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今天的课后给同学们布置两项作业。

1.完成习作。

2.认真修改,并和同学交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一,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二,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三,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

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四,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

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

“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这堂课上,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六,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

来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朗读指导,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

“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又大大节约了时间。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则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通过表演,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七,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不足:

1.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2.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

八,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

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的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丰富故事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九,那一定会很好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十,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

学生

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适时地发散,适时地集中,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

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头凭借什么解救了红头?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

教师

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文道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十一,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

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十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利用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自己分角色表演,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再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

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十三,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在教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故事时,我通过四个环节去突破目标,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环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第三环节:讨论。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会长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用来做什么?„„通过问题式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文本。

第四环节:创编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长,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

帮助谁,还能用来做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续编这个故事吧!

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不足之处,语言组织得还不够精练,在引导学生方面有些欠缺,我也会不断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十四,不会叫的狗

《不会叫的狗》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故事,于浅显的语言中,蕴含着许多这里,所以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预测故事情节和写结局等,还应该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中,感悟一些道理,从罗大里的作品中几乎任何一个有小学生认字能力的人都能充分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对他作品所包含的寓意报之以会心的一笑。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比方,比如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我在教授时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示三个结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

2.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示的环节,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被漏掉,这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到位。

十五,搭船的鸟

在学习《搭船的鸟》时,我和孩子们重点来学习了有关翠鸟的样子和捕鱼的段落。我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

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十六,金色的草地

讲课时我主要抓了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表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是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有趣的事。

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有的学生说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他们注意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情感。

十七,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

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十八,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水、海底、海岛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课文的重点是是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西沙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导学生浏览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后他们

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物产,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

本节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一节课,着重处理了“海底”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海底”一个片段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

2.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个别读音还不准确。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被当成一种形式。

4.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的想法。

5.朗读指导的还不到位。应加强平时课堂的指导朗读训练。

十九,海滨小城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

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2.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二十,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在教学本课时,我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在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情感朗读品味“美”。《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创设了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学习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替换抽出,你会用哪一个词?”学生说:“长出。”我马上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呢?”有学生说:“在这里用抽出比较恰当,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有的学生说:“抽出要好,如果一个句子中用两个长出,读起来就比较单调。”通过词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知识延伸创造“美”: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小文章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没有让学生抓住字词的深刻内涵,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的启示不大。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二十一,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

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二十二,父亲、树林和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

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二十三,带刺的朋友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

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

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二十四,司马光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跟着老师读,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二十五,掌声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二十六,灰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7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首先厘清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和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都曾说过:“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 说起来很多, 可能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 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就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 钱梦龙先生也早有论述:“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认为, “学会读书, 学会作文”既是语文学科必须达成的核心能力目标, 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的核心素养。部编教材紧紧抓住这两个核心要务, 按主题组元, 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 以阅读与写作的操作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 双线交织, 整体推进,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引领性。在试教中, 我们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素养, 读懂教材, 开掘资源, 形成每个老师自己的语文教材。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 找准“学会读书”的角度

重视阅读是文选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在继承这一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第一, 新教材仍然采用文选式, 但是选文更加注重学生角度。如新增篇目《窃读记》《动物笑谈》都极富儿童情趣, 《植树的牧羊人》《穿井得一人》《诫子书》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并能带给学生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 在试教中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 新教材仍然采用主题组元, 但主题编排更加集中合理。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亲近自然、体味亲情、学习成长、人生追求、人与动物、联想想象, 主题呈现阶梯递进的特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将文言文学习、古诗词学习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也都编入单元模块中, 而且基本扣住单元主题, 极大地提升了单元主题的集中度。教师应利用这种编排优势, 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之下比较学习和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之美、不同的文学形式之美。

第三, 新教材强化课型意识, 将单元课文按课型分为“教读”和“自读”。此前的教材按照阅读方式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这是按阅读方法分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按照课型分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新教材还为自读课文编排了旁批, 并在课文旁大面积留白, 这样编排既是示范性批注, 也给学生随文批注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教读课课后练习是“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而自读课则只安排了“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 体现了两种课型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求。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课型意识, 从教学目标来看, 教读课就是“导法学法”, 自读课就是“知法用法”, 两种课型之间是“导学”与“反刍”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张冠李戴, 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四, 新教材注重阅读积累, 通过勾连与拓展巧妙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这一点上, 课文采取了多种策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是积累读。如课文《<论语>十二章》是旧教材中的课文, 但新教材编写中在“积累拓展”部分给学生举出“不耻下问”“当仁不让”“诲人不倦”“后生可畏”“温故知新”等从《论语》中演化并固定下来的成语, 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下类似成语。二是拓展读。如课文《动物笑谈》, 在课后“阅读提示”中就明确提出:“课文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 课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三是比较读。如课文《猫》, 在“积累拓展”部分明确提出请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 与课文进行比较, 体会各自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新增课文, 还是旧课文的重新编排,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名著导读。新教材把名著导读直接编入单元主题学习中, 如第三单元后面编排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实际上本单元编入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学习完这一篇以后, 再读《朝花夕拾》, 以达到“学一知类”的目的, 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五是自主阅读。新教材在“名著导读”后还增加了“自主阅读推荐”, “名著导读一”推荐的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二”推荐的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新教材在阅读内容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个以教读为核心, 逐渐扩展的涟漪状阅读阶梯, 通过课内教读让学生学而得法, 通过积累读让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自读批注让学生学而反刍, 通过类文联读让学生学有所悟, 通过拓展导读让学生闻一知十, 还为学而不厌的学生准备了“自主阅读推荐”。对于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 教师要绘制图谱, 列出书单, 明确每一项阅读活动的目标, 分层指导, 分类安排,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五, 新教材注重学法指导, 阅读方法指导散点穿插于教材各处。新教材对阅读的重视还体现在阅读方法指导上, 其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指导与阅读内容适配且自成体系,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为朗读, 第三、四、五单元为默读, 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为精读, 第三单元为熟读精思, 第四单元为略读, 第五单元为比较读, 第六单元为扫读。这些系统的阅读方法本身就有很强的学科价值, 而且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这些读法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在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又有更加具体的指导与建议。不仅如此, 在名著导读中还辟出专门的“读书方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读书方法指导。如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从标题上就提示出了读法建议。其实, 朗读、默读、思读、速读、精读、略读、跳读、扫读等都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穿插、点染、提点、批注等多种方式进行提示与讲解。如第一单元要求“重视朗读课文”, 接下来就给出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的具体要求, 接着在第一篇课文《春》的课后练习第5题中运用题注的方式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解释。这些正是新教材的系列化、细致化和明确化的体现。当然, 就阅读方法而言, 有“大法”, 也有“小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大法”的指引下, 开掘出更具操作性的“小法”。笼统地说, 朗读还不具有操作性, 我们又开发出学读、析读、品读、评读、听读、演读等多种课型;就品读一项来说, 我们又明确而细分教学角度, 仅拿第一单元品读角度来说, 就分为品用词之美、品句式之美、品修辞之美、品层次之美、品描写之美、品情景交融之美、品韵律节奏之美、品结构章法之美等。

有一些教材中提到了方法, 但并不全面完整, 也不够深入细致。例如, 新教材对“重音”和“停连”进行了注解, 但是, 我们知道, 朗读的方法绝不是这样的概念讲解就能掌握的, 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开掘。仅就停顿而言, 我们就提出了“顺应标点的停顿”“显示层次的停顿”“指向强调的停顿”“区别语义的停顿”“表达音节的停顿”等。新教材有很多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呈现的方式各不一样, 有的在单元导读中, 有的在随文批注中, 有的在课后练习中, 有的在综合性学习或写作指导中。这种散点多元、疏密互见的编排, 是教材编写的艺术, 教师就需要对之进行发现、连缀、补充、拓展、完善。例如, 朗读方法除了停顿、重音, 我们还通过小专题、小讲座的形式补充了语速、语流、语势、语调等知识和训练方法。

二、在整合与拓展中, 找到“学会写作”的门径

在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年之后, 人们逐渐看到了分编教材的弊端, 所以, 人教版课标教材就开始尝试添加写作指导的内容, 这一次部编教材在写作指导这一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 阅读、写作双线交织, 更加注重读写结合。新教材在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写作的重视, 而且单元作文实践的设计与单元主题基本一致, 体现了读写融合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主题是“亲近自然”, 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就是写季节变化的描写片段, 第二题又建议写“新的校园, 新的环境”或者“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 都属于环境描写的写作要求, 体现了读什么就写什么的理念。再比如第五单元写作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 在作文指导中, 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谈一线贯穿的方法, 再结合《猫》讲解安排主次和详略的方法, 然后以《鸟》为例谈开篇点出中心的方法, 又以《狼》为例谈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的方法。这样“跟课文学写作”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料, 现学章法, 模仿名作。

第二, 作文与学生生活相匹配, 更加注重生活价值。新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上富有生活的逻辑, 所以在作文主题的安排上也与时令合拍, 体现了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如第一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片段写作:9月份, 由夏入秋, 天气转凉, 气候不同了, 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体验, 选取一个场景, 写一段文字, 描述这些变化。”还有第二单元写亲情故事, 第三单元写熟悉的同学或者偶像, 第四单元多事写一人, 第五单元写“餐桌前的谈话”等, 都是与学生初中生活合拍的一种合理安排。

第三, 作文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更加注重序列化。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序列, 是否存在着科学通用的序列呢?章熊先生认为, 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 它与写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变量, 是随机的、不可预制的;写作教程所能定型和相对序列化的只能是它的技能部分, 它不可能覆盖写作教学的全部。一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难点所在, 也道出了各个教学序列化尝试的病因所在。新教材最难能可贵的是做出了这种序列化尝试, 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主题:“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从收集素材到用好素材, 再到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思路、写得有中心, 这就是按照作文成文的一般顺序安排的一个很有逻辑的序列。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写作指导上也是有序列的, 如第一单元作文指导:第一步是“放下畏难情绪”, 第二步是“学会观察生活”, 第三步是“选择有意义的素材”。这些都是符合作文学习规律的序列化作文指导。

第四, 方法指导散点渗透在教材中, 更加重视梯度性特点。第1课《春》课后练习第3题:“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你还能发挥想象, 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第2课《济南的冬天》课后练习第5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 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 不少于200字。”第3课《雨的四季》在“阅读提示”中提醒学生:“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些练习题设计既是写作思维的任务, 更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结合本单元主题写作来看, 这些设计也是后面的作文任务的片段练习。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散点, 把它连缀起来, 形成自己的作文梯度训练教程。

第五, 写作要求丰富多元, 更加注重多体写作。以第五、六单元为例, 第18课《鸟》要求学生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方法, 为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即为“绘画写生式”写作;第20课《狼》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充实内容, 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即为“五官刻画式”写作;第21课《皇帝的新装》要求学生改编为课本剧———即为剧本创作;第22课《诗两首》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个天体,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即为诗歌创作;第24课《寓言四则》要求学生对某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 赋予新的寓意, 改写成一篇新寓言———即为寓言创作。从这些不同的练笔要求可以看出, 新教材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 包括传统记叙文写作、剧本、诗歌、寓言等。同时,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 在篇幅上, 从片段描写到小故事再到剧本。此外, 新教材还详细规划了学生写作技巧的梯度化要求, 如第五、六单元作文技法要求是:抓住某个动物特征素描写作———细致刻画人物描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大胆在原作基础上改编, 可以颠覆原作进行大胆再创作。

总的来说, 新教材在读写结合上做足了功夫, 无论是单元写作还是课后练笔, 都充分结合单元课文来设计写作教学和练笔, 要求明确, 层次清晰, 可操作性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8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上一篇:工作总结心得体会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