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脚踏实地”》案例分析(精选13篇)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脚踏实地”》案例分析 篇1
1.你认为江老师第一次授课采用的分组策略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采用什么样的分组策略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
答:江老师以小组合作的基础,进行得比较顺利。缺点是按照座位来分组,而没有考虑到按照学生的差异分组。
小组的组成上,应用多种形式,每组按不同的差异的学生进行划分,如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分组策略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生的最大优势。
2.你认为第一次授课时,江老师设计的课堂讨论问题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江老师选择的合作问题似乎没有太多合作的必要和价值。因为答案显而易见。
3.第二次授课在问题设计上比第一次授课好吗?好在哪里?
答:第二次授课比第一次授课好。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按小组汇报,使得小组合作的成果得到反馈,体现了讨论的价值。
4.什么样的问题比较适合于小组讨论呢 ? 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是某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2)是某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
(3)是某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需注意的问题:
(1)小组讨论的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一定的思考性。
(2)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5.结合教学经验,你认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充当何种角色?你觉得案例结尾处所提到的几个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可以如何解决?
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充当的角色:(1)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2)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者;(3)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觉得结尾处所提到的几个问题可以这样解决:
(1)合作学习渐入佳境时,打铃了,怎么办?教师应当做好预习工作。
(2)因为激烈的讨论,打乱了授课计划,拖延了授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如果激烈的讨论是围绕着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进行的。这种情况应该可以存在,不会影响教学的。
(3)在班级规模达到70人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式学习,即便有成效,那汇报反馈的时间够吗?这个问题小组合作式学习,正好弥补了教师针对班容量过大。可以在每组里选一个能干的组长来管理小组和带着小组来一起完成任务。
(4)教师协调、参与、指导的控制力够吗?这就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我真的获益匪浅。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脚踏实地”》案例分析 篇2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组合作 提升效率
《语言课程标准》提出:课程需要依照学生心理发展及科目的特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进取精神,需要提倡自主协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实行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广大教师教学中积极寻求合作学习的途径,努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避免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纷繁多样,提倡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有问题,不管适合与否,难易程度如何,都要学生讨论,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曾经听过一节语言课,课已上了大半,教师和学生都有些疲劳。为了振奋一下精神,教师出示了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分成数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十分热闹,有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单纯的旁听者,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具体操作时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吗?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讨论?他们的合作是不是有成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代表性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
1、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们都喜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它生动、活泼,有助于加深印象。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
2、要提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问题。对于比较简单且学生通过稍加思考就可以想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可以实施统一性教学。然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或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而探索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提出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刘兰芝为何要离开焦家?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
3、要提出能够拓展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家可以充分交流,合作协商,共同探讨,不断聆听别人的观点,发现别人的长处,开阔视野,拓展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及《触龙说赵太后》两篇谋臣策士婉言进谏的文章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两人直言不讳的进谏方式如果又当如何?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事例,请列举几个例子,说明他们的进谏方式和结果,并与邹忌、触龙的情况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
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显著特征。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有效方式,强调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要注重三个方面:
1、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教师应自觉更多地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活跃思维,在探究学习中增强自信。
2、小组合作学习程序要清晰,时间要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中,尤其是讨论交流中,有时往往闹哄哄的一片,看似讨论激烈其实没有实效性,导致讨论没有得到最佳效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要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再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且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最后进行全班学生的交流,得出最后的结果。
3、融入竞争机制,合作讨论问题要有结果。有竞争才有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纠正、优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也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好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发表意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的讨论。
四、结语
如何进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 篇4
数学组 赵碧波
我们学校开展小组有效合作学习三年多了,三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们积极转变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成了学生的乐园,学生愿意学习。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及格率得到明显提高,下面我就将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操作要领给大家作以介绍,咱们一起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将此工作搞好,才能不断创新。对于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我是这样理解的:咱们过去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走,学生不思考,也不敢思考。对于一个新问题,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篇一律,一个答案,一个模式。有一个外国专家到中国来调查我们国家青少年学习情况。到幼儿园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小朋友你们看这象什么?皮球、气球、月亮、脑袋、汽车轮子、苹果。。答案千奇百怪。他们天真无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他到了小学、初中,问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圆。学生们的思维不敢想象,也不会想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正如大科学家钱学森感叹到:我们国家怎么了,怎么就不能培养出来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喜的是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国家开始了课程改革,开始了课堂改革。我们学校领导意识超前,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黄校长、许校长特别重视课堂改革,组织大家多次到清徐二中、恒水中学参观学习,向人家学习、向人家取经。不但走出去,还把人家请进来,让人家传经送宝。我们边学习,边实践,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了小组有效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模式。我们学校实行小组有效合作学习以来,各门学科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大家有目共睹。学生们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是后劲十足。据我了解去年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应当是高二。康杰中学到高二全校成了一个火箭班,班里有50多人。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有5、6个。况且我们的中考前5名去了省实验中学。是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有哪些环节,关键有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小组交流、讨论。
三、学生上台展示。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自主学习到位,以后的两个环节才能保障。那么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呢?咱们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不同。大部分学生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摸索、自主学习也就是预习这个环节最好放到课堂上比较好。以前我们也尝试把预习放到晚上,让学生在家预习,可是效果不是太好。课堂上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我是这样想的:课堂上先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认真从头到尾看一边,看的过程中学生要拿上笔,把重点内容、重点句子、疑难的地方、看不明白的地方用笔画起来,圈住。等小组讨论时进行交流讨论。特别注意的是让学生不看书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节课的大体内容说一遍。例如:八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从题目来看重点词是探索,让学生用笔圈住。那么为什么要探索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个学生要用心体会。既然勾股定理有用那么就要探索、就要研究勾股定理,书上有探索的过程。活动一:画三角形,用尺子测量,计算平方,找出平方之间的规律。活动二:在方格纸上数格子看看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里学生探索起来有困难,但是只要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知道干什么就行。探索完以后得出结论勾股定理。最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要能自己叙述下来。待学生把整个内容看完后,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根据学案的指导完成学案。以前学生在自学时对本节课没有一个整体概念,就事论事,成了填空,回答问题。仅仅完成学案为目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闲着,老师要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自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个别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中的遇到的困难,以便在师生互动时给予点拨,做到心中有数。
小组交流讨论。我的理解是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交流,再一个是讨论。这个环节是给组内每一个成员展示自己的机会。交流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自学成果在小组内给其它同学展示,简单一些的问题组内的5号、6号同学给大家说少稍难一点的问题组内的3号、4号同学讲,有难度的问题1、2号同学讲,总之,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都必须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讨论就是大家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疑难问题小组内能解决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等课堂展示环节解决。这个环节中,小组长是关键,小组长必须是一个组内管理力强,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来担任。小组交流的时候,老师也要深入下去,深入到小组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老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不能把自己和学生分割开来。
学生展示。这一个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让学生上台展示有以下好处:
1、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大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学生上台展示能锻炼学生的胆量,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进行展示?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对上台展示学生的要求:
1、展示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
2、声音要洪亮。
3、必须有以下语言:“我是第几组几号同学,我现在给大家讲解第几题。”“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还有没有补充的”“谁还有不同意见,不同见解”。“老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如果有别的组同学给自己纠正错误。可以说“谢谢某某某同学,我以后会记住的”等等。展示那些内容:这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来看。如果说:本节课学生的疑难较少,那就把学案上的内容让学生展示给大家。如果说:本节课的难点较多,那就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点,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展示。切记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错误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是先让本组其它成员纠正。本组纠正不对的,让其它小组学生来纠正。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只要有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能说,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学生都不会,这时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漫漫引导学生,直到成功。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讲稿 篇5
一、合作学习的实质和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一策略目前已广泛的用于50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各个国家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侧重相对结构化的方案,着眼于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着眼于社会化、高水平的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能。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没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奖励。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罗伯特•E•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1978)可见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皮亚杰(1926)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合作更好地提供了同学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还需经常向其它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等等,根据认知的精制理论,这也是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当然耐心倾听其它同学解释的学生也会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所以通过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
2.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3.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Slavin l983,Blaneyt,1977),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4.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以上这些理论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不同的理论会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
(二)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这几年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之喜与之悲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你能指望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能持续多久?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数学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
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
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言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
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的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建立评比制度,哪个小组发言的很精彩,就加分或加小花给予鼓励。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发言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
四、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新教材第三册的七色花店(花店里有各种花:马蹄莲2元一枝、菊花3元有一枝,康乃馨4元一枝……)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有25元钱,请您给我配一束这是一个很好的 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本组的配花方案,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象在鲜美的菜肴,吃多了也会厌恶一样。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数学问题也不是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笔算一道多位数乘法,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两位数乘法的方法上独立思考完成。再让他们说说想法,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
一、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二、浪费了大家的精力。
三、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能否良好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否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试想一味地依赖、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创新,社会的发展能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吗?因此,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脸红耳赤,集思广益。
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解决疑难,培养优秀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竞争能力的逐渐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井强 作者单位:济南将军实验学校,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如何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篇7
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提升科学探究的质量呢?下面结合《心跳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教学, 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合作需求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下面是研究《心跳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想研究心跳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打算怎样去研究?
生:我研究的问题是心跳频率与性别有关, 我想与张强、李丽和王芳一起研究, 都研究平静时的心跳, 然后再分析。
生:我想研究心跳频率与人的身高有关。
生:我想研究心跳频率与年龄有关。我10岁, 同桌11岁, 年龄相差不大, 想邀请老师也来参加我们的研究。
……
为了使探究能顺利进行, 学生自觉地产生了与他人合作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不是教师被动安排的, 势必给下面的研究活动以积极的影响, 从而提升合作的质量。
(二) 科学构建, 小组有序合作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地进行, 教师要科学构建合作小组和合作的常规。
1.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 小组成员可以施行动态组合。可以进行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一些角色的轮换, 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 小组建成后, 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 坦诚相见, 民主平等, 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 教师要构建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如,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 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以及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在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 盲目从众, 刻意迎合现象的发生。
(三) 多向交流, 完善学生思维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的催化剂。在科学课上, 教师应努力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气氛, 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养成与别人合作及交流的习惯。
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不仅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思路, 更完善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共享成功的愉悦。当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 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 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 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科学知识, 就要善于理解学生积极的发言,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如, 学生在探究“心跳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结束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究的成果。下面是学生交流的片段:
生: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同年龄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心脏跳动得快, 说明心跳频率与性别有关。
生:我们组发现, 在平静时我们三人心跳频率分别是84次、85次、87次, 而老师心跳频率是78次, 说明年龄越小, 心跳频率越快, 也说明心跳频率与年龄有关。
生:我们发现运动能改变心跳频率, 说明心跳频率与运动有关。
生:心跳频率与人的心态也有关, 紧张的时候, 人的心跳频率比较快。
……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交流, 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 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思路, 完善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愉悦。
(四) 教师介入, 提升合作效果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介入, 引领学生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 多一些情感激励和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找准以后努力的方向,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树立信心和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介入评价时, 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8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激发思维、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有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问题引起我的深思。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有“走过场”的感觉,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大致有以下一些现象:(1)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2)在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完事,对于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讨论无法深化。(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使学生的思维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不能深入研究问题。(4)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出现虎头蛇尾,有草草收场的现象。(5)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有“摆样子”的现象。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有效的分组方法,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目的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优秀生也能获得自信。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如检查者、记录者、汇报者、操作者等,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老师,有学生,有记录员,还有裁判员,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二、抓住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可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需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时使用。
(1)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重、难点得不到突破时适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探究规律时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定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充分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的过程、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动手拼图,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再通过组员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各小组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考虑到时间问题,中止大家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变成了一种课堂的点缀。我认为,首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的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第三,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间,这个时候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不同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确定小组合作的时间。
四、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能避免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效。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的结果,允许学生互相质疑。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师期待的内容相符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如果与期待的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或请学生帮助矫正。在交流中教师要抓住独特的信息,引导学生创新,引发争论,在争论中获得真知,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同时看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尤其要关注学困难生,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协助和做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科学、更有效,有待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9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过去那种封闭、单
一、程式化、低效率的教学局面正在被打破。通过提高教师观念,规范合作程序,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素质,科学合理分组,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策略
有效的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我们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教学及学习方式的根本目标。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展开,并取得有效的成果,现浅谈如下:
一、科学合理分组,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
(1)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它们没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它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因而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样会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设计问题应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问题设计具有梯度,符合学生思维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应合理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小组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并做好有序调控,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共同研讨中逐层显现。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要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对提前完成的及时检查并布置新任务;对偏离主题和受阻的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其顺利开展。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1)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前,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课题要进行独立思考,针对问题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才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否则,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会使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受阻,影响思维品质的发展。
(2)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习惯。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前,要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点。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老师设计这一论题:面对汉朝初年萧条之局面,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样?针对论题有的同学问: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自己的知识面比较窄,不知道这么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做到“在疑中学,在学中疑”。
(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认知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求学生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整合,而且也要学会参与、学会尊重他人。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按照自己的分工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努力使自己“会说”、“善辩”。
(4)认真倾听和评价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合作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但要会说、善辩,而且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如不要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要努力掌握同学发言的要点并友好地作出切中要害的合理评价等。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如何指导 篇10
威宁县二塘中学:李洪高
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团队,他们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团结友爱等。然而,当我们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就会发现许多的问题,如:有的活动组织流于形式,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讲的层面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沟通碰撞,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呢?下面就我通过实施一个学期小组合作教学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识。
一、分组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我们在分组时,必须要按好、中、差的比例来搭配。同时还要尽量考虑到小组间各成员的年龄、性格、性别、兴趣爱好、成绩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来进行分配,使他们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这样,使他们在合作探讨中便于互相帮助,实现互补。在我的班级中是按四个人一组来进行分组的,在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是基础好的,两个基础中等的,一个基础较差的。并且,在这四个人中,尽量保证有两个是女生。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具体任务。我们经常讲的团结就是力量,其事实上就是要同学们合作。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就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离开谁,要想顺利的完成相应的任务,我们只有合作。小组的点滴进步就是小组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讲提问:“为什么我们每一次做题时,同一道题有的人能答对,而有的人答错呢?”学生就回答说:“有的会做,有的不会做”,当然,这回答不错。我又说:“如果我们把会做这道题的同学和不会做的同学放在一起来共同探讨,又会怎么样呢 ?” 学生又回答说:“当然是基本上会做了”。我说,没错,这就是合作,当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
难时,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好好合作,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都能解决,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在小组成员中,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承担一定的不同角色,为自己的小组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树立起荣辱与共的观念。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就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教学的合作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要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并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当讨论受阻时,要及时给予点拨或提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当小组讨论的秩序混乱时,要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解和调整,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到有效的探讨活动中来。
四、在小组合作探讨中,教师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讨,不能三、五分钟就草草收场,表面上热热闹闹,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这样,一堂课下来,时间被浪费,学生却使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获。同时,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如果我们只是一贯的强调小组合作,这样便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丧失。所以,在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最好先让小组各成员对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讨论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
五、鼓励、关爱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他们在面临困难时往往就会显得无助,情绪低落,影响学习。此时就要我们老师伸出援助之手和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细仔的了解其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积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总之,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是很重要的,但教师的指导更为关键,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的问题(如:对问题不知从什么地方进行探究、学生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自己不愿意动手动
如何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案例描述】
开学第三周时,教研组的一位教师在本班试教《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我接着上了第二课时。
师:海伦·凯勒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课文中哪些话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个人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自学5分钟后,陆续有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四个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后发言交流。我对其中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
【情况分析】
1.小组人数。本班学生48人,以前后座的四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便利的特点,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可是从实际过程看,因为小组人数少而略显气氛不足,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此场合显得更为紧张,相反在这样的场合里,那些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学生倒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如果小组的人数适当增加,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消减因人数少带来的环境压力与个体突出的感觉,增强学生的“伙伴”意识。
2.人员组成。我认为应持这样三个原则:①关系和谐;②性格互补;③能力相济。由于小组学习的核心是“合作”,所以在小组的建设上要让每一个组内学生充分建立“团队、群体”意识,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以观察的小组为例,该组由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组成。组长为一位男生,学习认真、踏实,做事细致;另一位男生思维敏捷,喜爱读书,知识面广,能说会道,做事速度快,但毛毛躁躁的。两位女生,一位学习中等,性格较开朗;另一位学习一般,沉默寡言。这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搭配上也许可以说比较合理,但是在关系融洽、宽松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人员组成上应该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在自寻伙伴的基础上,再适当考虑能力水平的搭配。
3.过程反映。从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的组织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看活动的形式:①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回答性的学习,这和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两样。②学生的交流成了“自顾自”式的独白,生生间无一点回应,更缺乏多层次的互动,反映不出合作学习“相商、相磋、相问、相顾、相结”的学习状态。再看活动的组织: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除开头引导大家进行交流,指定了小组成员交流的顺序外,再没有其他组织学习上的表现。所以,集体交流时小组代表的总结性发言还是纯属个人的意见。
【案例反思】
本堂课结束后,我召集该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小组学习进行了回顾,并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小组长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大家展开学习。其他成员有的说只顾自己发言,没有好好听别人的发言;有的说想法和别人差不多,说不出什么新的想法;还有的说,听了同学的发言,一时分辨不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我对小组学习加强了指导,特别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对学习小组进行了调整,由4人一组变为6人一组。调整后,小组成员增加,有利于交流互动,学生接受的信息相对增加;小组数量减少,有利于课堂交流时关注到更多的小组。果然,在随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讨论当中,极好地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
如何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和协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小组的“领头羊”“火车头”。他们需要给小组成员明确学习任务,分配工作,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情况,照顾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特别要多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同伴,促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小组长不仅要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学习,而且需要在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进行调整,或引发大家思考、争论、比较,让大家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小组长在活动中无疑担负着组织者的责任,所以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
2.倾听和吸纳。个体性的学习,缺少的是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小组成员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吸纳,并及时进行补充,进一步地进行阐述,深化自己的理解;也能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倾听是形成交流、互动的基础,吸纳和创新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3.评价和激励。肯定和表扬他人,学会用赏识的态度和眼光去欣赏同伴、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同伴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既能捕捉同伴发言的闪光点,又能婉转地指出不足,帮助同伴成长。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
4.总结和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总结和提升,这里的总结提升不仅仅是指向学习内容的,更有指向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这里的总结者不仅是小组长,更有同伴之间的总结提升。
浅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在尝试初期, 觉得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只要一讨论,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由于我们这里过大的班额 (每班60人左右) , 老师在组织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有力的监管, 至于学生在交流什么, 老师有时很难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听课和上课时也常发现小组长或一两个学生在侃侃而谈, 而其他组员则心不在焉。在全班交流时, 问题就暴露出来, 有好多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对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心存疑虑。直到2007年底, 我读了《小学语文》杂志上的一篇报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标签》, 才恍然大悟。严华银先生在《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合作学习”不等于课堂内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适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中。
重新认识了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小组学习”。怎样更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量,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在课堂实践中, 我发现组长在小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把小组长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要选好人。小组长的人选要乐于发言,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二要慢慢培养。要让大家都听组长的调遣, 先得树立这些“干部”的威信, 实行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还要有意识地安排组长批家庭作业、检查背课文, 让组长在工作中逐渐成长, 让组员信服他们。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识字教学从三年级开始逐渐以自学为主, 在小组学习时组长带领大家检查、纠错、巩固, 学生教学生识字、纠错, 比老师讲更有效。教师只是查一查, 顶多重点指导个别易出错的生字。大家会学了, 老师也轻松了。阅读交流时, 小组长组织大家发言各有自己的方法: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一般同学“抛砖引玉”;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 就让好同学先“启发启发”。最后由组长把大家的发言汇总, 针对本次讨论的问题总结出这个小组的集体发言, 每个组员要认真听、补充, 集体发言要人人能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做避免了在全班交流中“只有少数人举手发言”的尴尬局面, 人人都可以代表小组发言, 老师要根据小组的发言情况, 适时给予奖励:一颗或几颗金星。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脚踏实地”》案例分析 篇13
新课标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概念之一。在建构自主学习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集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相互间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讨论中,学生能充分自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让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具有选择性、学习目标的开放具有灵活性、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学习时空的开放具有广阔性。
3、创造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实现自我。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解题方法,乐于并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以达创造思维不断发展的功效。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①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③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进行学生分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化组合,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和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表现每4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如小组讨论的小组长、记录人、首席汇报人、第二汇报人。小组长的选拔更要慎重,有一个好的组长是顺利合作的必备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四、要保证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评比。每个小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做适当的微调,尽量使小组之间减小差异,竞争公平、合理。组员间要有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形成合作,达到目标。
五、优选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六、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好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疑问,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在方法上给予指导等),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七、积极开展评比,进行科学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脚踏实地”》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分组06-12
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建立07-24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18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11-17
小组合作如何分组08-16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05-09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07-18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07-20
小组合作学习法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