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共12篇)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1
《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这种学习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 并且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 教学形式丰富了不少, 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合作目标不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与合作, 共同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通力合作, 又要各尽其责,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在合作学习中, 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 只顾做好自己的事, 单打独斗, 不愿合作, 达不到协作互助的效果, 更谈不上取长补短, 共同进取了.
2. 小组合作的价值没体现
合作小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 对于同一类问题, 优秀的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后进的学生则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 成绩越好的学生享有的话语权越多, 后进生有时只充当听众. 合作的价值是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善于表达, 整合群体智慧, 实现1 +1大于2的学习效果, 学生看不到合作的价值, 合作只流行于形式, 做做样子而已, 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也只是教师为在评课时多一些赞美之词而已. 这一现象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 小组合作的方式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时, 经常是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讨论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或者有多少价值, 有没有必要讨论, 采取什么方式进行, 是操作、实验、讨论, 还是演示, 等等, 往往我们教师根本在备课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是课堂上临时决定而已,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估计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积极参与合作、体验合作, 并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过程, 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活动欠主动, 参与意识不强, 既影响自身成绩的进步, 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小组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几点做法
1. 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比单纯的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如果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难以有大的进展和突破. 因此培养合作学习之初, 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如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倾听, 敢于发言, 主动提问的习惯; 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 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等等.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其参与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增强和提高, 也会受益终生.
2. 做好合作前的准备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合作学习亦是如此, 为了能达到更佳的合作效果, 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体系,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能力基础, 在合作之前让学生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 并独立对所认知的问题有前置性的思考, 这样在参与交流时, 学生才有话说, 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而不是充当被动的听众.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 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交流, 课前应让学生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棒, 并在小学的基础上思考三条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做了前置性准备, 才有合作交流的基础, 取得好的效果才有可能.
3. 进行合理的分工
学生合作潜力的发挥取决于教师信任的程度, 只有充分地相信学生,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但这样的信任不是完全放手, 听之任之, 对于合作内容与过程, 小组成员应该有合理的分工, 每人根据自身的条件, 选择合作内容的某个方面, 或某个阶段去完成. 让每个成员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他在这次合作中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让每名学生才能带着目的去探讨学习, 势必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与交流.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中,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工探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 然后在每个成员完成的基础上汇总寻找规律, 进而得出公式 ( n 2) ×180°.
4.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学生潜力的发挥很大一部分受制于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怕学生回答不完整, 怕学生出错, 怕他们耽误了课堂四十分钟, 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打消学生回答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他们走上讲台, 扮演教师的角色去释疑解难; 让学生挑战自我, 表现自我, 课堂才更有活力, 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自主的锻炼与发展.
5. 正确进行发展式评价
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要给予评价与指导, 使他们能看到在合作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 全面性和合理性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以后的合作, 让他们在合作中找到信心. 如在合作探索三角形的两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四个小三角形, 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时, 学生认为四个小三角形都相等, 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错了, 笔者在教学中先是表扬这个小组进行了思考, 接着反问学生: 你们组是怎么发现的? 四个面积如果相等还需什么条件? 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怎样找到相对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合作探究.
总之,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做到扬长避短,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的意识,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模式.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养成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汲取他人长处的习惯, 实现自身知识的丰富, 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 促进身心更为健康地发展.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2
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改变,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实际教训,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将班级的学生等额地分为若干组,然后在教学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员一起参加讨论和发表见解,评分的时候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评分。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在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约就是这样的,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以后,在黑板上列出如下公式和解题方法:
一条公路长360米,可以得到甲乙的铺路速度之和是:
360÷4=90米/天
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可知,
设乙的速度是x,甲的速度就是1.25x
有x+1.25x=90
x=40
那么甲的速度是50米/天。
这样做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如果答案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得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刚开始,小组讨论进行得可能会不顺利,因为学生习惯了教师灌输的教学方法,但是一旦有一题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以后,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慢慢的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就成功地实行开来了。
二、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之中
1.在复习中合理运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纳入复习的进程中。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有意地去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到复习之中,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的时候,让小组一起讨论,不仅可以唤醒以往的学习记忆,也能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
2.在教授新课时合理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程的教授往往比较难得,因为一课中的重点有若干,而这些重点与以往学过的知识又是有联系的,以往如果没有学习好,那么新知识的掌握也必然不会很好。如果采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中有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十分了解的学生,也有对以往知识并不十分了解的学生,这样,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对方。
3.在练习中合理地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课后练习是上课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很多学生在面对练习题的时候都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如果老师引进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在做练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伙伴们互相给对方以启发,这样,不仅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不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感觉到轻松自在,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积极向上,兴趣也会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王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乌海十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05)。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3
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大舞台,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相互合作的意识,创造互相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上通过合作小组的活动来分工完成共同任务,并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同学们在一些有6—8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过从事各种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的多边互动
以往体育课的练习组长是由教师指定的,往往很难与学生心目中的“领袖”达成“共识”,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为此练习采用“自荐”和“互荐”组长,并且“组长”不固定。如:跳远练习A为组长;小布球练习B为组长;长跑也可能C为组长,每个人的特长也被挖掘出来。作为领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体育才能,而且还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个性。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映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系统。又因为在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堂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的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使有限的时空增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不仅使他们的体力增强,还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活动的运动员,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最终学生们各有所获。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组合作学习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与不同性格的人共同进行各种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建立、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关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1)助学生完成按运动能力分组的水平测试:在开学一个星期后进行达标项目测试,然后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评定后,教师提出分组数量,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2)用“自荐”、“互荐”或教师提名大家通过的方式产生小组长; (3)教师通过学生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按学生能力水平的分组计划,迅速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协调性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6—8人为宜。中、低组的也各有其标准,并鼓励中、低组的同学大胆挑战高组同学,能者上,高组取消终身制,随时可以进行换组。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有效地开展任务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一个球的传接,传球者要尽可能将球传到位,接球者也要尽可能地跑到位,只有双方协力配合和合作,这个球的传接效果才会最好。但在教学中,一个球没有传接好,传球的人往往怪接球人没有接好,而接球人则怪传球人没有传好。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具备高超技术的NBA球员,在进行传接球特训,并评选“最佳传球手”和“最佳接球手”。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合作,传接球的效果才会更好,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这些活动,学生都乐于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胆量,更提高了他们运用篮球锻炼身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篮球锻炼身体的习惯。
3.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留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实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三、合理的评价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在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形式要多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此外,还可结合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教师还可根据课堂观察、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分别作具体的指导,促进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现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合作和互助,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有积极的影响,还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业成绩,还促使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合作意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在精讲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得以充分的合作,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都自觉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更加民主、开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冷静地思考,我们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课堂无序。传统的课堂过于强调课堂秩序,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许有半点小动作、半点小话,只能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这是我们要反对的。今天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强调教学民主化、生活化,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由于先前没有进行科学地分组,在小组讨论时,学生随意走动座位者有之,高声争辩者有之,甚至有个别学生拍桌打椅,整个课堂人声鼎沸。而教师只是静静地在一旁观看,完全放任,似乎学生的讨论与老师无关。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投入,讨论很热烈,但课堂很无序,学生不能很好地思考,更影响邻近班级的教学。
(2)合作只求形式不讲实效。主要表现在: (1) 小组讨论随意化。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盲目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环节,甚至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讨论,而不管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合小组讨论。那么哪些内容适合小组讨论呢,以下三种内容适合小组讨论:方法、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内容;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的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假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就没有小组讨论的必要了。 (2) 讨论前没有思考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的实质应该是组内成员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供他人分享,同时分享他人的观点,其实就是思想的碰撞、交流。假如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又如何与他人分享。因此这样的讨论要么就是学生聊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要么就是个别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盲目跟从人云亦云,即使参与也是嘴上参与,而大脑没有参与,合作学习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3)重课内合作轻课外合作。一些老师特别是非班主任老师一般只注重课内合作,而忽视课外合作。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非常复杂,在课内短时间很难完全解决,或者涉及一些资料的搜集,或者涉及到调查走访等,光在课堂内无法完成,就有必要延伸到课外。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怎样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科学分组并有效建设学习小组。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规模适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时有发言的机会,又能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2.组员结构合理。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组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及家庭住址等因素,尽量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没有一定的自主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是空中楼阁。如果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保学生人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可以这么说,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独立思考是合作讨论效果的保证。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展开讨论,讨论才会深入,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
(3)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当旁观者,教师要适度参与,适时指导。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可能会踫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指点,提供一些相关材料,教师甚至可以参与到某一组,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效果会更好,学生也会更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些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倾听、反思、勇于参与、与人为善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技能,当然这些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训练逐渐形成的。
(4)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太容易则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则通过合作也不能完成,合作的效果也不佳。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5)科学地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三是在一定时期内譬如一个学期结束时对小组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等挂上钩,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四是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学生评、班级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等不同的评价方式。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5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是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然而,新课改中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育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在探索中懂得知识。合作是探索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同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需要合作意识。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老师必须意识到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互相探索帮助中学会数学知识,进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提高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在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当今学生普遍缺少合作意识。目前,越来越多社会学专家倡导大家,培养合作意识比竞争意识更重要。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很好的利用它和与他人互动,只有在我们应用了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必须引入日常教学中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将关注点放在知识传授上,未将学生的合作交流进行考虑。然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作训练十分重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那么最终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合作学习不仅倡导学生与老师间的学习,还倡导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互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发教学的人力资源,并且带来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小组的分组内容及时间不明确。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小组分工需要做到合理分配,在分配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需要。尽管现在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小组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恰当的应用,在小组实践过程中也缺少理论指导和策略。合租的目的是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选择时机进行分组。
(二)教师本身缺乏合作技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只是简单应付,未能从整体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将课程的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组队,自行讨论,忽视了自己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自己看法和意见,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方向推进。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要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小组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等。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根据这些客观情况组建学习小组。第二步是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制定合作学校小组的规模,规模大小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依据初中生来说,年龄比较小,大多数学生也缺乏合作技能,因此小组规模以3-4人为宜。
(二)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目前,初中生平时只注重个人的发言能力,也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同学和成绩先对落后的同学形成两种对立阵容,在小组出现失败错误等情况下,小组成员不是分析总结经验,反而是相互埋怨,互相指责。综合上述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刻不容缓,这不仅能踢狗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也有十分巨大的帮助。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数学表达能力、吸取他人意见能力、发现数学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保留个人意见能力。
小组合作运行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篇6
問题一:小组长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在分组之初,我对小组长的选择可以说是慎之又慎:既要自我推荐,又要所有组员都认可;既要学习成绩好,又要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还要热心公益。小组长选出后,要随时随地专门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大部分小组长经过这样的程序,再加上班级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但也有个别小组长久久不能适应这一角色。
策略:“培”和“换”
“培”就是加大培养的力度:除了定时定内容培训外,只要发现小组有问题就以此为契机加以培训,其方式和手段很多,老师需灵活多变。如,三组的组长是个文静的女孩儿,学习成绩不错,但在小组管理上却放不开手脚,我一方面关注她的小组管理,在她的小组中树立她的威信,为她“撑腰”;另一方面私下和她交流小组管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三组的学习、纪律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文静的小组长也更自信了。
“换”就是及时调整组长:五组的组长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可性格内向,个子有点矮,恰好这一组有个调皮的男生,这个女孩不仅在纪律上管不了他,甚至有时还被他欺负,我采取多种方法都不能取得效果,于是我对这个小组的“人事”进行了重新调整,由另一名成绩一般,但责任心强、做事果敢的女生担任组长,抓住一个机会让新组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了那个调皮男生一顿,这样,既树立了组长威信,又整顿了风气,现在五组的管理正常了。
问题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往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小组只是一位好学生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其他学生只是观众、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总是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自立,逞强好胜,唯我独尊。二是在学习中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不熟悉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策略: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即上课的前一天指导学生针对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导学案)。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合作而丢了传统,否则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弱化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边缘化后进生。
二是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问题三:合作学习时间不够
这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之初的一个通病,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真正放开让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一节课40分钟时间根本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
策略:“前移”和“提速”
“前移”是指把学习内容提到上课之前,即注重课前的预习。在前一天就把学案发到每位学生手中,小组长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工预习准备,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地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上课作好充分准备。
“提速”是教师要适当控制课堂节奏,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展示中,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会表达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要学会不重复别人已经展示的观点,逐渐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已在我们学校取得一定成果,在实施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它的优越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让师师、师生、生生相互探讨、不断反思和提升,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7
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刷新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小组合作的某些做法, 偏离了真实的课堂, 过分追求其形而忽略其神, 本质的东西却被抛在了一旁。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点缀, 只进行两、三分钟,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 取得实效的少。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合前先分
1. 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首先是人数问题, 小组成员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既不利于教学操作, 也不利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因此, 小组组员的人数应当适中, 一般是4至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其次, 还有学生搭配的问题。学科成绩程度相当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 否则, 必然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达不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 好、中、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性格内、外向的搭配和男女生的搭配。值得注意的是, 组员的搭配如果长期一成不变, 也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视野仅仅集中在本组中的少数几个同学身上, 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的机会。为改变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动态分组的方法, 比如, 可以把小组成员根据学科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 可以让B和C层次的固定, A层次的学生与其它组轮换;也可A、B层次的同学固定, C层次的同学轮换;女生固定, 男生轮换等等。动态分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组员的轮换不能像“走马灯”样过于频繁, 否则, 小组成员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深达思想的互动关系。
2. 分工。
合作与分工是相辅相成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 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几个组员的相加, 而是一个能让小组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着明确分工的学习团体。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小组成员确定以后, 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要由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要由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的同学比较适合担任操作员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分配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因而, 说到底, 分工是在因势利导之前进行的角色合理分配。当然, 这样的角色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由调整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扬合作精神。
3. 分头思考。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 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 那么, 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优势夺取话语权, 以绝对的权威控制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 人云亦云, 要么被晾在一边, 成为“被遗忘的人”。“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 要重视独立思考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 进行操作, 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
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 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使个体没有考虑的问题得到群体的共同关注, 使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二、合作有效性的保证———目标、习惯和教师的参与
1. 明确目标和要求。
个体的思维是丰富的, 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凡事预则立”, 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因此, 在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明确合作的有关要求, 共同制定行动计划, 这样, 可以避免盲目行动, 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科学安排事情的素养。
2. 良好习惯的培养。
首先, 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概念、定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 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筋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 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动手必动脑, 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例如在讲授《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时, 当所有的知识点讲完, 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运用学过的知识, 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做的:
组长:每人提一个问题递推给下位同学回答并解决, 尽量问题不重复 (可以准备2-3个问题) 时间一分钟。
一分钟过去。
甲:我想把图中“鱼”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3, 鱼会怎样变化?
乙:若“鱼”的每个顶点的纵坐标乘以0.5, 鱼会怎样变化?
丙:若“鱼”的每个顶点的横坐标加1, 纵坐标减2, 鱼会发生怎样变化?
丁:如果把“鱼”的各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1, 鱼会有怎样的变化?
画图。
甲:丁的“鱼”的形状没有改变。但变化前后的鱼关于y轴对称。
乙:甲的“鱼”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其中纵向不变, 横向被拉伸到原来的3倍。
丙:乙的“鱼”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其中横向不变, 纵向被压缩到原来的一半。
丁:丙的“鱼”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改变, 但鱼向右移动一个单位, 又向下移动两个单位。
组长小结:“每个人都画得快速、回答的准确。我发现横坐标乘以-1或纵坐标乘以-1, “鱼”的形状都没有改变, 但他们关于坐标轴对称。你们有发现吗?”
第三, 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更要体现合作意识,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 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师的适时参与和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 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 可帮其他小组完成,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 在内容进行到用标杆测量旗杆高度时, 许多小组思维受阻, 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就显得很重要。
还记得我和2组是这样解决问题的。2组疑问:在这不规则的图形里求旗杆的高度, 这怎么求……
师:如果有比例线段的话, 问题会不会解决?
生:要出现比例, 应有相似三角形啊, 相似的条件在哪里?
“平行、平行。”乙着急地说:“EF//CD//AB”。
生:我知道了作EM//BF。
生:我也有, 延长AE、BF相交点O。
师:叙述过程, 整理。
这里, 教师不能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张口就会, 看起来气氛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分后必合
有了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以及各成员深思熟虑之后生成的独特见解作保证, 接下来的合作就水到渠成。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每个组员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针对各个意见共同讨论、操作、探究, 这样, 小组内各种意见相互碰撞, 成员之间相互争论, 几经周折终达一致, 这样的合作, 才真正体现它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 对于定理的证明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提问“平角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 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五分钟, 再进入小组交流讨论中。展示成果时令人大吃一惊。
小组6:我们有两种方法:
1作CE//AB
2作BF//AC
小组4:首先我认为6组的这两种是同一种方法, 只不过平角的位置不同而已, 我们组的方法有两种。
1作PQ//BC。
2作ED//AB, DF//AC。
小组10:我们小组认为既然点D可以在边上, 当然P点也可以在内部。
例如
小组1:点P在外部, 利用平角也可以证明。
这样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 方法一种一种都被挖掘出来, 连最难的最后一种情况, 也在小组交流展示中, 由同学们分析得出, 再经过整理,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
四、合作有效性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
强化小组团体激励, 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须把握以下几点: (1)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 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 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 组员参与的情况, 小组汇报的水平, 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 (4) 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逐步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过渡, 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 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 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以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8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形成
由于多年来的教育取向是竞争而不是合作, 过多强调升学竞争的氛围, 学生养成了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 和相应的利已行为, 缺乏合作意识和利他行为, 缺乏与别人相处和交往的技能。在与别人共事的过程中, 都想“以我为中心”“别人要听我的”。而传统采用接受式 ( 填鸭式) 单一教学模式, 片面追求升学率,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及智力的挖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象, 我们力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学生情况, 进行“合作学习”与“合作教育”的实践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环境, 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1. 组成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 根据授课班组学生情况采用异质混合编组, 力求学习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小组规模以4至6为宜, 全班一般分成8至12个学习小组。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 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互动。同时, 也方便教师的指导与检查。自主合作学习实际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交往资源来开发, 把差异变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有利于学生的集思广益、扬长补短、互教互学、共同进步, 促进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明确学习小组共同目标, 确定评价和奖励标准, 激发个体责任感, 培育团队精神。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通过制定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 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从而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 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各尽其所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主合作教学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自主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将评价奖励机制由奖励竞争性和向奖励合作性转变, 把个人竞争引向组间竞争。通过对小组给予奖励, 才会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小组成员之间才会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3. 充分挖掘化学教材和社会资源, 精心设计,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课程实施环境。成功的自主合作学习离不开认真细致的教学单元设计 ( 即导学案) , 自主合作学习导学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设置问题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方法和策略进行总结,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其操作难度也较大。设计原则: 导学问题化, 问题思维化, 思维品质化。因此, 教师要事先做好课前导学案的设计, 在流程和细节上预测教学过程, 突出核心知识和重难点, 以确保自主合作学习使用的有效和成功。合作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以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自主合作学习中要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和多向交流。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小组的活动可以在课堂学习中, 也可以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中, 采用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分组调查等到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动机, 学会多渠道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能力, 在实践中合作交流、创新,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三、教学效果与分析
本人在自主合作学习课堂的探索过程中, 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实验的班级, 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增大, 上课参与程度增加, 有效地激发学生踊跃参与问题讨论和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自尊和自信也随之而来, 学习变得更为愉快、主动、积极。不但学生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得到加强, 而且整体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 自主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激发都有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 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都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 随着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努力探索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以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是摆在我们每个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高效化学课堂,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超越, 从而使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成为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一个全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9
一、在问题解答疑惑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对疑难问题的有效解答。在实际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经常会在探知问题解答策略过程中“碰壁”,出现解题进程“受阻”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个体成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案例的解题关键,找准相关联数学知识点的要义,在问题解答的有效“切入点”上进行小组合作探析,实现对问题解答疑惑处的有效“释疑”,加快有效合作解题进程。
问题:如图1所示,过y轴上一点A (0, 1)作AC平行于x轴,交抛物线y=x2 (x≥0)于点B,交抛物线y=1/4x2 (x≥0)于点C。过点C作CD平行于x轴,交抛物线y=x2于点D,过点D作DE平行于x轴,交抛物线y=1/4x2于点E。(1)求AB:BC的值;(2)判断O, B, E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在,请写出直线解析式;如果不在,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二次函数抛物线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第二小题过程中,对确定O, B, E在同一直线上的问题解答出现“困难”,不能通过问题条件进行有效推导。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开展问题探析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知分析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要确定O, B, E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关键是要求出这三个点的坐标,然后确定。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将“疑惑”有效化解,有效解答问题,显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
二、在解题策略归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强制地灌输解题观点和解题策略,学生缺少亲身探知和分析的实践过程,对学习成果及学习经验就不会掌握地深刻。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探知、解答的过程,特别是总结解决问题案例方案策略的过程,教给学生、预留给学生,使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归纳解题策略和方法。
问题:如图2所示,A, D, 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C、△BD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和∠BDO是直角,试猜想AO, 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并证明你的结论。
在该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条件合作探析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析活动中,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案例,所猜想的线段的大小、位置关系,可以抓住它的特殊情况分析其是否成立,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证。(其解题过程略)在总结该问题类型解题策略活动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结合该问题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完成解题策略的总结活动。学生结合分析问题、找寻解题条件、进行问题推证等活动经验,认为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要注意对题设进行分析,认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对特殊情况进行估测、猜想,然后再加以证明得出正确结论。
这一过程中,学生无论在解题过程的探析,还是在解题策略的归纳等活动中,都在集体合作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共同的学习解题活动。学生学习能力不仅得到锻炼,同时分析、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加高效。
三、在解题过程评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受自身学习条件、解题水平及数学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出现问题解答过程不够严密、解题方法不够正确、解题策略不够科学等“瑕疵”。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于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实现解题过程的正确评析,为高效解题活动开展提供方法指导,促进良好解题素养的形成。
问题:已知如图3, 在△ABC中, AB=AC, D在BC上, 且DE∥AC交AB于E, 点F在AC上, 且DF=DC, 求证: (1) △DCF~△ABC; (2) BD·DC=BE·CF。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探析、解答上述问题案例活动结束后,针对以往学生在解答该类型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忽视问题条件,导致解题不够严密”现象,有意识地设置出错误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评析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答过程活动中,结合自身解题经验,借助小组其他成员帮助,在互助合作中,对解题过程进行严密、深刻的剖析和探讨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集体探析活动,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正确方法,为有效解题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总之,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小组合作的集体力量,提供合作学习时机,重视合作过程指导,强化合作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效能的显著提升。
摘要: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一项个体独立探知和个体互助合作的群体发展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初中生在问题教学活动中, 在问题解答疑惑处, 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实现问题解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问题教学实践经验, 简要论述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10
问题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的组成不合理, 大部分老师直接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 这样分组虽然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还会导致组与组之间的实力可能相差悬殊, 不利于进行小组评价。
针对这个问题, 我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时必须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竞选组长。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自荐演讲, 再让小组成员选举确定组长、副组长。四是小组的管理。小组建立以后, 组长就要根据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要求给小组成员分工, 以便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学习。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管理, 组织全组人员进行有序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实验探究;记录员负责记录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将本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问题2: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时机不合适。
开展合作学习, 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而不能随便开展。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 简单的学习内容, 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 以便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 则需要教师的精讲, 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 重点的问题, 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 一有问题, 就要学生合作讨论, 一些没有思维容量, 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 学生就会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 从而会使课堂时间大量浪费, 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 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前, 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 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 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心里初步有了想法, 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合作。可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所以, 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思考、探究, 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4: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 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 置身事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清闲了, 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有序时, 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 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 教师要有耐心, 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 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 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 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 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 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 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就做出问题预测, 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 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 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 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 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 并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教学;教学模式;问题研究;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校的“五三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推进。“五”即课堂教学五环节:自习(自主预习,熟悉内容)、自疑(自主生疑、产生目标)、自探(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自测(自我检测、温故知新)、自结(自主小结、盘点收获)。“三”包括教师三类引导:导思维能力、导方法技能、导情感态度;也包括三种评价: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还包括三种课型:自习自疑课、合作探究课、达标自测课。“一”即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高效的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缺乏实质性合作
分组之后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小组学生自己读自己讲的“假热闹”场面。这种学习,小组内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考虑学习内容的难度,要讨论的话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等,尽量引导学生真正地去讨论,成为“真热闹”。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约束力,规范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分组之后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不可避免会出现“小权威”现象,即:能力强的学生包办任务,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出现控制小组的局面,课堂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小组模式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抓住“小权威”的有利点,引导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评价一个小组的好坏,主要是看小组内每一个成员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内的讨论交流等,从而促进小组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出现问题苗头时,教师应及时想好应对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更好地适应合作、学会合作,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政杰.合作学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作者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校)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 篇12
针对上述问题, 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理解、领会新课程的精神, 要主动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积极实践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因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 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首先,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 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 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较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 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育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逐步成为自己学习活动主体的积极对象, 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其次,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我想,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交换思想, 可谓“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再次,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即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时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部分教师往往不考虑小组合作学习必要与否, 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 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 整堂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收效甚微。
那么,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那些环节运用才是最适当的呢?笔者认为, 首先是在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时,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讨论, 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 学生在本组中合作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最终形成本组的合作讨论的成果。例如, 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必修二) 时, 学生对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比较模糊, 因此, 教师在此处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进行小组讨论就尤为必要。
其次, 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 组织小组讨论, 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预习后, 往往会提出疑问, 教师可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例如, 在预习《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人民版必修一) 时, 有学生提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会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文明走向?”对于这样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的关系的认识, 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再次, 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 组织小组争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 发动学生展开辩论, 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例如,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节 (人民版必修二) 中对于经济全球化利弊问题, 可以组织小组争论,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合作探究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般是以问题作为载体, 因此, 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当前, 部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史实性的, 学生没有合作探究的思维空间, 例如, 中国古代何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近代何时出现民族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何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诸如此类问题, 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合作探究价值和意义呢?笔者认为:首先, 历史问题应具有一定开放性, 答案体现开放的历史思维, 这是最基本的特征;其次, 历史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历史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据一定的历史史实, 无法以史实论证的历史问题也是毫无意义的;最后, 问题应体现历史教学的基本的价值观, 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重大的认识偏差。
四、要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尺度
在农村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环节往往不够重视,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佳。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 这就是小组自评。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为此, 在小组自评时应讨论以下内容:第一, 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三, 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制订出本组的改进方案。这样, 可以激励每个组员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从而提高其效果。
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效果, 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 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思考】推荐阅读: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06-21
小组合作评价的新思考11-24
小组合作中的分层设计11-24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12-01
小组合作中的思维拓展01-02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08-16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11-01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7-23
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09-08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