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2024-06-21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精选12篇)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1

“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是有知带动无知的偶发事件,而是人们一同去发现 真理 , 寻回自我 的唯一途 径”。 (德国哲学家雅思培尔斯) 这里的“一同去发现真理”是小组合作认知的过程,而“寻回自我”则是学生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对自我认知的确认。“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要建构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和谐统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拟就“活动 单导学”模式下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作一浅谈。

1、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和基础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制定导学活动单的时候, 特别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求教师在导学活动中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比如听老师或同学发言就要想一想,作出合理的判断,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出个性化的见解。例如在设计《愚公移山》 这一课的活动单最后一个活动时,笔者把人们不同的两个观点列在活动单上:有人赞成愚公移山,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对这两种意见发表你的看法。学生经过思考后踊跃发言,两种观点各不相让,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适当的引导点评,最后再请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独立思考后形成的个人见解与别的同学的观点交流碰撞,使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促使他们凡事重新定位自己,换位思考他人的认知策略和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最后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拓展 和延伸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把同学间不同的见解或观点进行优化整合,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得出的结论更臻于全面和完美。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通常采用交替发言的方式,既让学生共享探究成果,又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生展示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评价的过程等,都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观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注意分组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合作探究内容的有效性、价值性,教师在活动中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等,使合作学习的成果最大化。例如在设计《鸟》专题活动单时,其中的活动四要求小组合作,对活动三中同学们提出的保护鸟的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各种建议和做法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条可行性意见,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发言。这样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组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组内各个成员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合作小组使每个学生的都有了认同感和归宿感,他们独立思考的成果得以通过合作小组与全班同学分享,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大大地消除了组内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享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参与小组合作的兴趣。

3、既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 又要注重合作学习

教师在制作活动单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注意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对一些容易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苦苦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得其解时,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的放矢,既有价值,又有成效。以《口技》这篇文言文为例,笔者在设计导学活动单时候,首先就考虑了活动的梯度:活动一是检查学生课前对文学常识、基本词汇的预习熟练程度,实际活动的时候采取全班学生抢答的形式,而且教者有意给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二是读课文,并且翻译。具体活动的时候,请基础中等的同学朗读翻译,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且做适当的记录, 等他读完并翻译好之后,别的同学再举手纠错,对特别难的地方,学生没有说正确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老师在小组间巡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同学到前面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这样既重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注重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清醒认识的是,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好学生”的特权,更是给“学困生”参与展示的机会,因为如果过分注重小组的合作探究,“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抢夺,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是小组意见的“应声虫”。打击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严重的对以后的合作学习会采取超然事外,厌恶回避,甚至从中作梗捣蛋,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找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最佳结合点非常重要。

4、用“活动单”促进学生在合 作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活动单”设计为抓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单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之下, 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更据鲜明个性和深度,体悟独特的感受,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学生通过活动单设计的活动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再通过小组合作使得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别的同学所学习的内容碰撞、交流、整合,最终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根据活动单所设计的内容模式,学生合作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让自己主动、独立、自我完善的过程。“活动单”的设计在构成形式上强调小组的合作,培养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共同探究的学习品质,又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独特 思考。据 此 , 教师在进 行“活动单”设计的时候,既要有一定数量的让学生个体能自主完成的作业,又要适当设计一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真正体现“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如在设计苏教版莫怀戚的《散步》 这一课的“活动单”时,活动一是要求学生自己到图书馆、书店或者网上查找到彭学明的《娘》,并且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既合作,又独立,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体现独立性。活动二是任选一个角度,围绕“亲情和母亲”这一话题的谈谈感想,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感想,体现独立思考的活动单设计意图。活动三是要求小组合作对这两篇作品归纳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活动中老师适当从作者情感、 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点拨。通过对同题材文章的学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味出自己的感悟,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懂得了亲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永存于人们内心至真至善至美的第一情感, 即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而对父母的亲情也应该象这些作家一样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愈发浓烈。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小组合 作,在学生互相的交流中,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从而学会珍爱亲情,注重亲情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得到了感情的熏陶,提升了语文素质。学生感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运用精心设计的“活动单”引领学生先是合作,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之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感悟,产生有个性的思考,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感情。

总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独立思考形成的个人见解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倾听交流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促使学生反思自己,调整自己与他人的认识问题的行为和方式的差异。教师不能只注重独立思考而否定合作学习,也不能片面强调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定位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2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新的教学策略一旦得到关注并运用,就必然引发一场传统和创新的碰撞、思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徘徊:强调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有没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的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是两个相对对立的名词,但它们并不矛盾。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从这一角度看,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共同体,它们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在处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时,一些重要的行为准则应铭记于心。

一、屏蔽两种现象

(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完整的观点,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事实上,学困生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了“听众”角色,他们既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这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会不断地、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学困生。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在合作操作中思考

我们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2、在合作研讨中思考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思想提供了碰撞和交融的平台,而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样要以独立思考做基础。

三、关注两种群体

(一)关注优势群体

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二)关注弱势群体

1、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困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下来,这样就使他们克服了“表达”上的障碍,进而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2、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是指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人也不落下。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活动中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或发展缓慢的同学,并不代表他们处处都比别人差。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但十分重要的任务交给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为合作的“焦点”或“主角”,以获得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浅谈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2010年秋季,甘肃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我幸运地踏上了甘肃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班车,并于2012年11月份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虽然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也有很多很多的遗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中锋评委在点评我的课《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时说的几句话。他说我的课学生参与很多,课题引入得很流畅,环节设计新颖独特,但是感觉少了一些静悄悄的思考。

这里静悄悄的思考其实也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不由的让我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是不是对于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得不当呢?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学会思考,乐于探究,有所感悟,这往往是一个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适时适度,真正达到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这种方式有着信息密度大,信息传递快等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尝试“说数学”。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很容易掩盖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反而常常被小组其他成员影响,被动接受知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

如果缺少了独立思考,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很难有自己的感受,就会缺少观点。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就会形成从众心理。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只是显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看似很热闹,实则如一盘散沙。这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造成了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教学时间大量浪费的恶果。

后来,我又有机会讲《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这节课,我并没有将之前的方法照搬过来,而是做出了改变。在抛出问题:“向量法是如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之后,我留给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各抒己见。在最后用三点共线解决例题3时,我先是引导和启发,然后给学生留三分钟独立思考时间,最后小组共同完成这种向量方法。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效果相比上次的设计要好了很多。这才是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附例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二、要明确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

大赛中,评委们反复提到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而且,我认为一节课中也并不需要将所有问题都拿出来做讨论。这次参赛中安排了安徽芜湖一中的齐敏老师讲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整体设计很好,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最后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时间拖延比较严重。齐老师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探究。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呢?如果在启发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给出任意角的定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节约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所以,今后在课堂中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我上的这节课需要合作吗?这个问题需要合作吗?合作讨论之后会有所收获吗?”

三、要明确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合作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遇见一些学生,他们虽然不善言谈,上课时并没有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是在作业或者考试中总能给人惊喜。究其原因其实是这样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安静思考,不喜欢被别人影响。如果总是和别人合作,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力求能照顾到每位学生。

四、要留给学生一些能引起思考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点滴积累,逐渐进行渗透。因此,我觉得教师课堂讲授知识时没必要过细,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要讲清楚,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类比,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要设法布白,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开拓的余地,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深入钻研。

例题:方程x2+2x-2=0的实根个数为________

解:方程x2+2x-2=0?圳2x=-x2+2,记:y1=2x,y2=-x2+2,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函数y1=2x,与y2=-x2+2的图像的交点的横坐标个数即为所求。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数形结合这种方法真是好,可是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

学生甲:x2+2x-2=0?圳x2=2-2x,当x≤1时,x=±■

学生乙:x2+2x-2=0?圳x2+0·x+(2x-2)=0 ∵△=02-4·(2x-2),

当x≤1时,x=±■,∴原方程有两实根。

这两位学生的概念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注意到这两位学生都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审视这一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两位学生的可取之处。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了问题,正确与错误思维进行了多次碰撞,最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独立思考的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乐趣。

最后,我想说我们应该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忘记了其他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否定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结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各方面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2.人民教育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4

《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10期刊发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文森的《深度解读杜郎口》一文。其中论及学生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摘编如下:

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和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的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从学习的职能来说,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提高的问题。这也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要求。没有个体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也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它不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总之,个体学习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个体学习,就没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升,高质量的合作学习使个体学习的困惑得以消解、问题得以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5

一、合理划分小组,明确分工规则。

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不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他们就彼此得不到提高。因此小组成员的英语水平应有各个层次的,能够让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组员。此外根据分组,编排学生座位。组内成员讨论决定,组内每个学生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设有组长、记录员、收发员、检察员。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明确不同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我让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组名(name),口号(slogan),规则(rules),成员的职责(duty)以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每个学生都带着一份责任心参与合作活动中,同时又展示了每个小组的风格和个性。避免了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或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轮换。建组做到相对平衡、自愿与调整结合,让每个成员感受到自己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任务目标难易适中,贴近实际。

设计的小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目标性。“目标性”即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准确而适度,使教学环节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任务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具有真实性,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我在课堂上提出的任务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英语教学中,Make a survey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在进行unitr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你如何备考?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总结出科学高效的备考方法,大家共同受益。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真实的意义,才能收到较好效果。无论是课前合作发言,预习新课,课中合作表演对话,课下合作完成任务如听写单词句子、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双赢的,因为高效所以轻松愉快地享受在英语世界里。

三、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促进合作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unit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班级按6人一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并按小组把桌子围成方形。为了竞争需要,黑板上贴上七个不同颜色的星星,每个星星代表一小组,每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向学生说明哪组合作的好,问题回答的对,代表那组就能获得更多的星星,最后看哪组的星星最多,那组就获胜。在导入部分我首先展示了自已在各地旅行时拍的照片,美丽的照片立刻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紧接着问:Winter vacation is coming,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学生举手回答,这时就把黑板上星星的数量开始增多,学生热情马上攀升,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听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后,我向大家展示我想去的浪漫之都图片——巴黎。把答案引导到了第一个活动的主题:travel spotlight: paris.同时出示相关短语,小组汇报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都希望自已组的星星最多,争先恐后举手,连平时比较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在组员的带动下高高举起了手。这时,我注意到相对落后的组,若他们举手,就把机会先给他们.根据课文巴黎的介绍,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假如每个小组组成一个旅行社,如何向游客介绍我们古都洛阳的魅力呢?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并且给每一小组发一张汇总表,采取小组竞争形式。

小组内部集思广益,组间竞争激烈,完成效果令人满意。在课的最后,还设计了教学评价(Teaching Evaluation), 然后再根据黑板上各组的星星,评出了优胜组,并给予了奖励。通过这种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同时合作技巧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例如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感谢和表扬他人,学会求助和帮助他人等。这些技巧需要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我把英语中礼貌用语(polite expression)总结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多样的评价和奖励,以评价促发展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做出的评价要兼顾全体成员,评价的角度可以多元化。例如,在教学七年级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设计问题“talk about your eating habits.(谈论你的饮食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讨论总结。最后的展示环节,本班的飞跃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璀璨组以讲故事的开头引入,雷人组独特的情景剧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笔者根据小组成员的观点新颖与否评出“最佳创意的小组”(The Most Creative Group);根据小组合作的精神面貌评出“最佳合作团体”(The Most Cooperative Group);根据小组英语交流的流畅度评出“最佳英语口语交际小组”(The Best

Communication Group)。另外,我根据一段时间内活动开展的情况可评出“周冠军组”(The Champion of the Week),“月冠军团体”(The Champion of the

month),在班级英语角(English Corner)公布,从而时刻激励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how to respect sb)如何尊重他人;(how to appreciate sb)如何欣赏他人;(how to help sb)如何帮助他

人;(how to give advice)如何提出建议;(How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如何克服困难。宽容,虚心逐渐取代了孩子们身上的自私冷酷,竞争合作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机会;很好地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友谊,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作为一名教师,深感到小组合作教学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此模式的运用也使一些同学变得开朗和自信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每个成员都将小组的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紧密相连,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切实体会到“小组荣,我就快乐”,又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班风班貌。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它带来的和谐教育,多元教育吻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如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6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动机愿望 组织调控 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8-01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课堂中游戏的快乐感受、精彩发言的成功体验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对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是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学生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它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改善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教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动机愿望是源泉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首要因素。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要充分重视外部激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竞争情况加以正确的引导,采取以小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以此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部凝聚力。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成功体验和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学生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进而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小组展示结束时,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各组奖项都不同。时刻关注和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是小组合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三、组织调控是关键

1. 小组的合理分配

(1) 合理分组。在分组中要考虑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性别、性格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要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常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各一人。

(2)科学分工

(3) 特色组名。为了增强小组凝聚力,还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为本组取名,如今年我班学生的组名有:铿锵玫瑰组,轻舞飞扬组,网球王子组,血色残阳组,梦幻旋风组等等,各组组名风格各异,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小组合作与竞争的积极性。

2. 活动的有效开展

(1) 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通常有:预习课文,包括查阅词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记录小组的疑难问题。

(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牛津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极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常见的小组合作的方式有:Pair work、游戏、表演、调查、讨论、探究等等。

(3)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4)课后小组竞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更实际而又长远的要求,一周后,一月后,一阶段后,进行小组合作的质量检测和验收,各小组进行口语竞赛,汇报表演,成绩评比等。与只有班集体竞争学习或个体学习经验的学生相比,有合作学习经验的学生更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有成效。

四、激励评价是动力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年.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数学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合作目标不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与合作, 共同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通力合作, 又要各尽其责,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在合作学习中, 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 只顾做好自己的事, 单打独斗, 不愿合作, 达不到协作互助的效果, 更谈不上取长补短, 共同进取了.

2. 小组合作的价值没体现

合作小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 对于同一类问题, 优秀的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后进的学生则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 成绩越好的学生享有的话语权越多, 后进生有时只充当听众. 合作的价值是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善于表达, 整合群体智慧, 实现1 +1大于2的学习效果, 学生看不到合作的价值, 合作只流行于形式, 做做样子而已, 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也只是教师为在评课时多一些赞美之词而已. 这一现象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 小组合作的方式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时, 经常是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讨论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或者有多少价值, 有没有必要讨论, 采取什么方式进行, 是操作、实验、讨论, 还是演示, 等等, 往往我们教师根本在备课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是课堂上临时决定而已,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估计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积极参与合作、体验合作, 并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过程, 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的活动欠主动, 参与意识不强, 既影响自身成绩的进步, 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小组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几点做法

1. 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比单纯的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如果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则难以有大的进展和突破. 因此培养合作学习之初, 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如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倾听, 敢于发言, 主动提问的习惯; 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 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等等.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其参与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增强和提高, 也会受益终生.

2. 做好合作前的准备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合作学习亦是如此, 为了能达到更佳的合作效果, 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体系,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能力基础, 在合作之前让学生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 并独立对所认知的问题有前置性的思考, 这样在参与交流时, 学生才有话说, 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而不是充当被动的听众.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 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交流, 课前应让学生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棒, 并在小学的基础上思考三条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做了前置性准备, 才有合作交流的基础, 取得好的效果才有可能.

3. 进行合理的分工

学生合作潜力的发挥取决于教师信任的程度, 只有充分地相信学生,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但这样的信任不是完全放手, 听之任之, 对于合作内容与过程, 小组成员应该有合理的分工, 每人根据自身的条件, 选择合作内容的某个方面, 或某个阶段去完成. 让每个成员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他在这次合作中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让每名学生才能带着目的去探讨学习, 势必引导他们参与合作与交流.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中,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工探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 然后在每个成员完成的基础上汇总寻找规律, 进而得出公式 ( n 2) ×180°.

4.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学生潜力的发挥很大一部分受制于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怕学生回答不完整, 怕学生出错, 怕他们耽误了课堂四十分钟, 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打消学生回答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他们走上讲台, 扮演教师的角色去释疑解难; 让学生挑战自我, 表现自我, 课堂才更有活力, 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自主的锻炼与发展.

5. 正确进行发展式评价

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要给予评价与指导, 使他们能看到在合作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 全面性和合理性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以后的合作, 让他们在合作中找到信心. 如在合作探索三角形的两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四个小三角形, 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时, 学生认为四个小三角形都相等, 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错了, 笔者在教学中先是表扬这个小组进行了思考, 接着反问学生: 你们组是怎么发现的? 四个面积如果相等还需什么条件? 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怎样找到相对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数学学习,小组合作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某位爱鹦鹉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喂养,他听人说进口的蛋黄饲料能帮它们补充蛋白质,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扒开它的嘴巴,然后对准喉咙灌进去。有一天鹦鹉挣脱了主人的手,饲料满地都是。这个人生气之余,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鹦鹉正在地上吃饲料,此时,他猛然醒悟:原来它抗拒的不是蛋黄饲料,而是他的喂饲料的方式。

这则生动的例子,与我们教师教育学生颇有相似之处,我们以为自己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教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为他们考虑,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有的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拼死不从。所以,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呢?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的东西吗?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一种更能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正在反思之时,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了教学新一轮课改,为走出高耗低效的应试泥淖,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学校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性变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课堂新范式”,并以此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在学校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本人任教的两个班911,912班,在七年级时,在学校中是较落后的班级,911(即711 班)数学全校最差,912(即712 班)中等,后来每一个学期期末考试,都一次比一次好,到九年级开学初考试,已经比其他班级好许多,912的优秀率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回首走过的路,发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功能是最大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模式像是隐形的翅膀,让这两个班的学生展翅飞翔。下面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涵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同质分层,异质分组”, 在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组与组之间进行同层、同质的竞争,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受激励的状态,不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和效果

2.1 小组形成——实

1)人员确定

选定组长: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因此组长的选定要求比较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当选:①管理能力强;②服务意识强;③学习成绩优;④组织纪律严;⑤同学关系好;⑥创意点子多。由全班同学通过民意测评选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组长。

确定组员:组员确定有三方面的指标:①以“异质分组”为原则:组间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分组后形成的小组实力相近,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②以“自主选择”为方式:组长可以自主选择组员,组员也可以自主选择组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组成的团队更有凝聚力,合作质量也就更高了。③以“适当调整”为辅助:这一过程由教师和组长商量来完成,主要是针对男女比例、实力差距等问题进行调整,这样能保证组间同质。以学业成绩为主,兼顾各种能力特长,把班级同学分三批,记为A、B、C。分好后的每个小组中一般是2个A,2个B,2个C,即6人一组。

2)组建“组中组”

为落实班级同学的“一帮一”,一个也不落下。我们在6人组内再组建3人一起的小小组。落实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师傅,考核时师徒结对,小组捆绑。小组内有A1,B1,C1;A2,B2,C2 6位同学,我们把前3人定为一小组,后3人一小组。有时候有些活动的开展就由3 人组合的小小组为单位。特别在课堂学习中,有时6 人一起小组合作,有时3 人一起小小组合作,视具体活动需要灵活调整。

3)座位调整

为方便合作和互助,几乎所有小组合作教室的座位都改为6人围坐。又因为要保证基础弱的同学有人帮助,组内的座位定为以下方式:

这样的座位安排,落实了小小组内A1负责帮助和监督B1,B1 负责帮助和监督C1,另一小小组同理。而A1 与A2 是一定是班级中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然而一段时间的围坐后发现一些缺陷,主要是初中学生的自制力有限,面对面很容易受对面同学的干扰,特别是在自习等时间段常有同组内同学聊天,纪律难以管理;一般作业必须独立思考才有效,围坐很容易互相询问,使学生丧失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更有偷懒着,“坐享其成”;教室内的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在一面,围坐总会使一部分同学长时间背对和侧对黑板或屏幕。经过事实证明,我们发现如图的“蝴蝶形”座位较合理。课堂中需要小组合作时,每组的前排3 位同学向后转,这样6 人(或小小组的3 人)的空间距离更近,其他时间统一面朝讲台坐。

4)适时变动

为唤醒学生潜能,我们规定期中考试后,按照考核情况,对A、B、C进行重分,组长及成员都会发生变动,对晋级的人员和优秀组长进行表彰,以此激发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上进心。这样也可避免班级同学之间因组间竞争而带来的隔阂。

2.2小组建设——强

1)小组领导的培养

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小组组建的前两周多次不定期的集中培训,教他们一些管理能力,也常常让他们在一起谈谈各组的工作开展情况,相互评论各组工作的优缺点,有好的管理方法互相学习。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具体小组的个性问题进行指导。

2)小组任务的分工

每一小组根据个人各项、特长等对每一位组员进行角色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抢答人(任务完成时举手示意的人)、记录员、发言人、时控员、噪音控制员、纪律监督员。人人有责,使小组中的每个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才会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能够更好的去完成更多的任务。

3)小组文化的建设

设组名。写组训。定组规。做组牌。创建小组吉祥物。拍合家欢。组内成员一起选景于校园中某处,做出可爱的动作拍合家照。然后把照片张贴在教室内的墙壁上。

2.3小组合作——广

老师要多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保证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就一定会越合作越和谐。

1)课堂学习时的小组合作

教学新范式的实施使课堂发生了改变,自主学习由小组组织、在小组发生的。小组的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课堂中,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或游戏、小组合作的练习训练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

比如上八下数学5.2平行四边形时的学生活动如下:

a.先自主纠错(分析错因,自纠学案,标记疑难,以备讨论)

b.组内讨论(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特别是定义的应用;讨论要明确每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及背后承载的能力,总结题目的规律、方法和易错点,注重一题多解。)

目标:人人参与,热烈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 讨论时,手不离笔、随时记录,未解决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c.高效展示

目标:展示同学要语言简练准确,声音洪亮,面朝同学,自然大方,注意和台下同学的互动,让下面同学能跟上自己的思路。点出思路(步骤、易错点),突出重难点的讲解,总结规律方法用彩笔。下面的同学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关键内容做好笔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大胆提出,勇于质疑。

d.整理落实(要求:整理巩固错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收导学案:各组的C同学的试卷,下课后迅速将修改后的导学案上交。)

2)作业订正检查的小组合作

作业订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增长点,落实人人作业订正可谓是“轻负高质”的举措。检查时各小小组内A检查B,B检查C。然后同组内2 个A互查,在检查的同时,A帮助B,B又帮助C,而两个A相对学习能力较强,互查互帮。真正落实一帮一,效果很好。

3)课外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年龄相近的同伴很少,渴望同伴交流互助。特别在假期间,显得尤为孤独。班级小组可以在假期内开展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聚集在同学家里进行各项学习任务的落实,一起讨论,相互督促,相互帮助。

2.4小组评价——巧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评价对小组之间的合作或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巧妙的评价使学生常常有机会享受成功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1)课堂每个阶段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具体操作:合作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时是不是所有成员参与,每1人没参与扣1分,合作学习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每人每次扣1分;合作学习时噪声控制情况,声音太响,影响其他人学习每次扣1分;在其他组展示或质疑点评或老师讲解时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学会尊重别人等,倾听不认真者或不尊重者每人每次扣1分。展示是指针对老师布置的某一学习任务自主学完后的成果展示,可能是解答某一问题,也可能分析思路,由老师的预设任务而定。这一过程中我规定每组上来展示的学生层次不同,得分不同。如果是C层学生来展示得3 分,B层学生来展示得2 分,A层学生来展示得1 分。这样的目的是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时优秀学生教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多获得分数。

质疑或点评是指其他同学倾听后对展示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相关的进一步的问题,这一步骤中每提一次有效问题加1分。如果提出有效问题展示组的同学无法解决,其他组的同学就有机会来回答,同样按A/B/C分别加3/2/1计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还可额外再加分,由老师和每组一位的评委同学共同打分而定。每节课前三名的小组每个人在班级日考核中各+1,有值日班长记录。

2)巧用班级考核制度

班级考核制度的建立和修订都是学生自己参与的,所有的班级成员都认可。所以在班级考核制度中多设与小组有关的考核,同学们会更用心的经营他们的小组。例如在我们的班规中有这条:“作业5 分加好,该次作业加一分;单元测试确定优秀分,以班级前三分之一的同学的分数为优秀分的线,上优秀分的同学小组考核为本组加5分;每位同学的分数相加即为该小组总分,小组总分名列前三名的该组加6 分”。大大促进同组同学间的互相帮助。

3)巧用多元评价

学生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上课、作业、课外问问题,学习进步,帮助同伴等各方各面都要进行评价。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4)巧用奖励和表彰

个人奖励:勤奋之星、展示之星、进步之星、助人模范……每2 周一次,颁发对应的奖状。小组奖励:“明星小组”、“最佳合作组”等,每月一次,按小组考核总分及合作得分来确定。每次发奖状并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2.5 实施成效——好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数明显减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两年的实践,学生当上主人,学生学业幸福了。“我学会了梳理,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收获了友谊;我脸上的笑容多了,阳光多了;我发现,新的课堂给我提供了更快、更全面的成长平台,比起一个人冲刺,和同学们一起跑,可以跑得更快!”我们班的同学张从语说。

3 实践后的反思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

合作学习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性,并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彼此合作、相互分享、交流争辩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其潜能得到开发,不断超越自我,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2. 和谐共生。

教师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 主体发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体验成功、快乐自我中知、情、意、行获得了全面提高。

4. 合作互助。

学生先自学,再协调,从组内交流到组外探讨,在合作互助的动力机制中都能获得发展,特别是后进生能获得关照。学生既有倾听,也有表达,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科学分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长、基础、能力、心理素质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4—6人为一组。教师的分组也可以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但组间的总体水平要保持一致,为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二、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1. 合作朗读。

学生多人一组,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合作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深入文本,与作者感受文章的脉搏。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精明狡黠、工于心计的王熙凤,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2. 合作阅读。

小组同学探讨阅读内容,在自主阅读、产生疑惑、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信息的收集者、筛选者、笔录者、汇报者,大家自学指定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删去无价值、过难过易的内容,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探讨形成共识后由笔录者记下参考解答,再交给汇报人进行阐述。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内容时,学生在自学中提出很多问题,诸如“伽西莫多为什么流泪?”“在他喝到水之前,他对斯梅拉达怀着怎样的情感?他是怎样想爱斯梅拉达的?”“面对围观群众的咒骂与侮辱,伽西莫多又有何表现?”小组同学通过问题的探讨,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能从不同角度理解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

3. 合作批改。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练轻改,作文批改全由自己说了算,学生难以评价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要求,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遇到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彼此交流、互换意见,并写下评语。学生可以从说出值得借鉴的内容进行阐述,也可以提出值得探讨的内容,让大家进一步讨论。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1.“合座”不等于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中,教师常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殊不知,学生分组的不科学、问题的不适宜,加之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监控,学生在讨论中各行其是,听不进别人的见解,不愿意做出必要的妥协。有的学生合作前不独立思考,使问题的探讨难以深入;有的学生合作中不交流,放弃表达自我的权利,交流活动草草收场。其实,合作学不是简单地“合座”,而是分享与接纳、依赖与表现、探讨与交流的过程,学生个体责任明确,大家彼此信任、包容,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 合作学习不会使学生两极分化。

常有教师在质疑:合作学习中教师少讲解,放手让学困生去交流,而优等生有更多岂不会让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实,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花费同样的时间,他们难以达到同样的学习质量。其实,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后进生与优等生存在差距,但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表现更积极了,虽然不能与优等生达到同一发展水平,但他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提高。

3. 避免合作学习的过度合作。

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论问题是否合适、难度是否适宜,为提高所谓的“互动”效果,一味地进行“合作学习”,挤占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使用时要因地制宜,学生未进行独立练习就开始分组练习,或学习任务尚未组织好就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无疑是对合作学习的误读误用。

总之,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避免合作学习形式化、泛化的现象,要在研读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枯燥单调,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原则、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并提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梁平.如何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J].上海教育,2004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10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 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群众史观”时, 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 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 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所以, 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 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 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 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 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 “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 显得矮小, 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 则根深叶茂, 生机盎然,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 到了独立考试时, 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 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 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 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 根据教材内容, 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 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 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 要让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联手”, 就要让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展开讨论。这样才可能出现智慧火花的碰撞, 才可能出现观点的正面交锋。在网络上我们也会经常看到, 许多专家建议教师应事先确定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 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 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都能激发自己的潜力, 同时体会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11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在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某些问题或任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肤浅地谈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要求和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方式,有着具体的原则要求,大致如下:

内容要精心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要想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者要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要有价值

选择有价值的讨论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前提。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老师布置讨论的问题和任务缺乏探究价值,缺乏讨论价值,结果让学生“大眼看小眼”,无话可说,老师最终只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2.要有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表及内,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五年级“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供大家讨论,合作学习:

在一张长36cm,宽15cm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尽可能大的正方形(边长是整厘米数),如果剩下部分不是正方形,那么在剩下的纸片上再剪下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按上面的方法不断重复下去……

⑴最后剪得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cm?

⑵最后剪得的正方形边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有关系?如有,有什么样的关系?

⑶若按上面的方法从长342cm,宽306cm的长方形纸上剪正方形,最后得到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cm?

在这3个问题中,第1个问题相对简单一点,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意思,运用列表、画图等策略解决问题;第2个问题的难度有所提高,前一个小问题学生凭直觉或许能回答“有关系”,至于后一小问题“有什么关系”,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棘手,感到凭借自己个体探究比较困难,从而寻求伙伴帮助,开展合作学习,最终在教师引导下表述完整,解决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对合作研讨出来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运用、验证,以证明其正确性及可行性。这样的设计,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为学生搭起解决问题的阶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3.要有挑战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任务难易要适中,内容太简单了,学生自己就能解决,无需与同伴合作;内容太难了,学生又觉得高不可攀,畏难不前,不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宜设计那些靠近学生“认知发展区”,具有一定挑战性,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后又能解决的任务给学生,促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同时,展开与同伴的合作,增强信心,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时机要准确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求教师精心准备,预设有价值、有层次的问题外,还要求教师要能运筹帷幄,考虑周全,恰当把握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在需要合作时合作,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杜绝为了追求一种热闹的形式,走马观花,应付敷衍。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在“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⑴猜一猜: 和谁大?说出你的想法

⑵合作学习:同桌两人分工,先用同样大小的圆纸片,一个折出圆纸片的

,另一个折出圆纸片的

,再比较大小。

⑶交流:

>

,理由:同样大小的圆纸片,一个平均分成了2份,一个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⑷运用:

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分数的大小,这时的学生会很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能肯定自己的猜测,急需外援帮助。这时应该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因此从第2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非常浓厚,个个都想尽快得出结果,最好能证明自己猜对了。经历自主思考、同伴合作,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科学分组

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兼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科学地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宜,农村学校通常都是前后两桌的4名学生),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在分组时,要明确各人的分工和任务,小组长、记录员等角色要职责分明,并且采用轮换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角色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在“实践应用”环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将学生每4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开办“购物超市”,营业员、顾客全由学生自己分工协调好,购物、付钱、找零,忙得不亦乐乎。在此基础上,请其中一组的4个同学到前面展示给大家看,营业员的彬彬有礼,顾客的文明购物,刚学的关于人民币知识的灵活运用,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效果非常好。

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围绕任务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查阅资料、交流研讨 、动手操作……此时的教师也应参与其中,给予恰当引导,不能袖手旁观。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老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应在各组之间巡视,并相机参与学习讨论,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点拨、指导、表扬、激励,从而避免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上却全然无效,甚至为学生提供趁机开小差、做小动作、说废话的机会,反而适得其反,效果可想而知。

反馈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要进行交流,既有学生在小组中的交流,又有小组代表面向全班的交流。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表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可以介绍自己小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小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与思考;同时要做到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当然也可以与之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阐述不同的见解,做到博采众长,共同提高。万万不可看上去发言踊跃,实质上低效乃至无效,呈现给大家的仍然是个人的想法,而不是集体的智慧。

科学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内成员的互评,还可以是老师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对本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的评价,又有对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配合协调情况的评价,还有对整个学习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科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可持续发展。

需要提出来的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群体性学习方式,因此评价时除对个体的突出表现进行评价外,更多地要以小组集体学习的成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把单一的个体竞争,更多地转变成小组竞争,引导学生注重组内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开放热闹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兴趣,获得成功体验,也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我们一线教学人员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大桥中心小学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 篇12

一、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当前的历史课堂,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环节时,存在无序合作、无实合作、无效合作的倾向。笔者曾经对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的小组合作课堂展开关注,一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共有四次,小组合作环节有分工、有建制、有评价,但是相比传统的 “师问生答”课堂,笔者总感觉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层次递进,要么是独自思考,要么是群起讨论,比如让学生填表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其次, 小组合作仅仅体现于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长或组内汇报人员将各自的答案进行简单叠加,缺乏质疑、生成、融合。如探究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胜败的原因,以至于有小组写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原因之二是将战船连在一起,出现“1+1=1”的状况。再次,合作的情境材料不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无法提供给学生研究的途径。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1)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你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其结果就是学生复述伟人的评价,并未能真正体会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的不同。可见,一堂运用了小组合作手段的教学,并非就一定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的成效与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固然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将“合作”定位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这远远不够。 一方面,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三大特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模式、技术与策略,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生活组织和精神组织。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把握“弱化班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组员荣誉的事情,组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小组合作时就不只是应付了事地将答案进行简单叠加,至少小组长或学优生不会仅关注自己的收获,他们会通过质疑、 讲解等方式引领组员关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共同进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小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及其合作型人格的养成。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教师说,历史学习没有必要合作,教材上答案找找、结论画画就行。倘若学习情境创设、问题的设问只是指向史实性描述,确实没有合作的必要。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筑基工程。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以笔者曾经观察的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 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 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赤壁之战”学生在小学课文里学过,“三国鼎立”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体现较多,如果学习情境创设仅止于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展开合作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并没有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笔者认为,这一节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的关键点之一,是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在历史学习中有追求历史真实的意识,形成证据意识,学会搜集证据。围绕此生长点,授课教师提供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结果学生只是复述伟人观点,假如能选择一组记载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开放性材料中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凸显出来。如,请阅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心得。

“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书传》

(译文: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船平衡后,驶船返回。)

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艺术家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文学作品刻画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误以为这些作品就是历史真实,事实上《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火烧赤壁”中甚至是七分虚三分实。通过以上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学生人云亦云,当学生遇到“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情境设问的不同深度将对这一目标的达成以及合作学习效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三国鼎立》课例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评价,可对比以下两个不同情境进行设问。

设问1: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各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请列举相关史实进行佐证。

设问2: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请试着说说理由。(注:示意图分别是东汉末年形势图、 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统一地形图)

应该说,这两个设问都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正确认识,但是设问1通过小组合作后,只能是分别复述魏、蜀、吴发展经济的做法。设问2却给小组合作留下了思考生成的空间, 有的小组可能从形势图中看出这种鼎立局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的小组则可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强调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夷州的交往,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其发展生产;有的小组可能会挖掘,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与江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甚至有的小组会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设问2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避免了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学的历史课堂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跟老师一致,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习惯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是否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细节成就未来。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细节的完善作为保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浪费时间、效益低于传统课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中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只有自主独学和合作群学两个层次,它至少包括了独学、对学(小组内两两结对)、组内群学、组间群学四个层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将不同能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环节中。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于《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没有提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本次战役的示意图,让学生独立准备后,小组内两两合作讲述给对方听,在给所有学生展示表达机会的同时,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赤壁之战”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准备。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单一,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让学生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更多教师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合作学习,课堂形式就是活泼的,就体现了学生主体。讲故事、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小调查等学习方式因为耗时较多,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事实上,如果整堂课都是就着历史材料进行独学、对学、群学流程化操作, 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增加小组合作途径多样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实现学生活动从“形动”向 “神动”飞跃的关键。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可运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1)利用地图,组内两两互相介绍官渡之战。

要求: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等要素。

(2)阅读课本“赤壁之战”这一目录,小组合作补充完成下图示例,并推荐组内最佳讲述者在全班详解图例。

要求:在下图的1234四个箭头中,找出曹操的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历史课学什么?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体现选择性,避免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合作探究,并且不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比如,《三国鼎立》中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胜负原因时,就可以体现小组自主选择权。这样更能激发和开发学生资源,因为有些学生对官渡之战了解较多,有些则对赤壁之战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探究,往往才是有价值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实现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但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他会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教师指令开始和结束,这就出现尽管学生并无学习困难,却因为教学预设了合作而合作,或是合作学习明明正在发生,却因为教学预设而戛然停止。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 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伴的交流。可见,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发的、内需的,时间的长短也应该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后,他(她)可能会产生问题,必然就主动去与他人对话。这时教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尽可能让讨论保持热度,让思想交锋激烈一些,火不够就加一把柴,如果一边的火太旺了,就给另一边加一点柴,教师要让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讨论情境中,得到思想的锤炼、砥砺。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下列图片并设计一个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展览馆,思考如何设计展厅、图片分别归类到哪一展厅,并说明理由。

学生如何提取图片信息?如何按一定的主题归类图片、设计展厅?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是多样性的 (可按照经济发展的阶段或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分类),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设计好展厅,选好图片后,学生必然会跟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合作学习, 他(她)需要将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向他人求助,也需要了解别人是如何设计的,更需要在和同伴的互动学习、比较鉴别中学会准确全面提取图片信息, 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学习思维,加深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该环节的合作,即使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有设计,它也会发生,这种不需要教师外在指令而产生的合作,体现出合作的必要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环节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富,笔者在这里赘述,只是期盼专家学者能更多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共性基础上具有学科个性化的特点,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

上一篇: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平台论文下一篇: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