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2024-06-18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共4篇)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篇1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第一 刘涌案引发的思考

•正确完整的信息披露——维护公众知情权——坚信审判公正——维护法律权威

•“鉴于其 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

第二 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内涵和关系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关系

•动态的平衡关系。

•舆论监督不当,则形成冲突;监督得当,有利于实现阳光下的审判,推动司法进步。

•两者最终的价值立足点是一致的——促进司法公正,社会公正。•注:公开审判原则;建立相应制度

第三 舆论监督的优点

•对抗上级法院,其他公权机关

•法官真正具有法律与职业素养所要求的独立性,则不会影响独立 第四近期动态

•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要求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十七大报告: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新闻媒体的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

第五 案情链接

•孙志刚案件

•湖北女教师黄静案件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篇2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 公元前60年, 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 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汉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 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因此, 新闻工作者对于事件真实度和舆论的倾向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舆论的巨大压力作用对司法独立和公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以报纸为引子来探讨由媒介审判而引发的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自律和他律问题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公正、平等、自由, 媒介所强调的监督权越来越被重视。[2]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 媒介在传播过程中, 在履行沟通情况, 提供信息;思想宣传, 引导舆论;传授知识, 开阔眼界;提供娱乐, 丰富生活;提供服务, 方便受众这些社会职能的时候, 也难免和社会发展发生碰撞。媒介对案件进行大量报道的同时, 容易发生因主观因素驱使而导致的“过度监督”转化为媒介审判。一些媒体人一味地追求其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而不顾法律未定性的结果进行传播和宣传, 这不仅误导受众视听, 妨碍司法公正, 更重要的是对当事人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10多年前涉嫌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刘涌案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2001年1月9日, 在一审公开宣判之前, 新华社就发表了《沈阳“黑道霸主”覆灭记》电讯稿, 随后4月25日, 又播发《“黑道霸主”刘涌是如何“当”上人大代表》的电讯稿。许多媒体都纷纷转载这两篇电讯稿,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二审判决之后最高法院再审判之前, 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消息, 随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很多网民发表热评质疑法院的判决。短短数天内, 即有两千多人跟帖, 社会上掀起了对此的质疑和种种猜测之风。而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判决的结果是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

从刘涌案可以看到媒体将舆论监督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众多媒体在法院判决之前已经将刘涌描绘成一个罪恶滔天、死有余辜的罪犯。尤其是在刘涌被判死缓的阶段, 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报道。在媒介舆论引导下, 民意很可能被引入一个非理性的轨道。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刘涌很可能死的并不冤枉, 但是他的死亡之路上却掺杂了太多法律之外的东西。”此外, 深圳的梁丽案, 杭州飙车案, 孙伟铭案, “我爸是李刚”案等等都无不显示出新闻媒介舆论对司法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然而《宪法》规定了新闻自由, 并且媒介具有舆论监督的话语权。那么作为当下最富影响力的媒介之一——报纸, 如何区别和划分媒介正当的话语权和过度监督呢?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新闻自由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在法律的规范内活动, 新闻自由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所以, 新闻自由最基本的前提是不得违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国家宪法、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规定范围内, 新闻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报道计划,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典型报道、普法教育和舆论监督, 但不允许发表于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议论和观点, 否则就是一种违纪行为, 就会受到法律和法规的制裁。因此, 舆论监督并不是媒体审判。新闻舆论监督无碍司法独立并不等于媒体无所作为。媒体报道的意义在于将一些群众关心的案件公之于众, 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同时也告诫法官:众目睽睽, 请谨慎行事, 公正办案, 客观上起到督促法官依法及时、准确断案作用。

新闻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媒体人的工作是要把真实的事件呈现给受众,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了解, 起到教育民众、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而出现“媒介审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 部分媒体人没有实事求是的恪守真实性原则, 掺入个人主观色彩和想当然的判断等导致了过度的监督。因此, 划分监督和过分监督最根本的方法是考量媒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导致“媒介审判”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首先是我国现有的在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备, 对新闻媒体的合法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所以在这个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 新闻媒体所报道出的消息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 甚至是无法控制的舆论浪潮。对于司法案件这一倍受关注的报道, 更容易把握不住尺度, 从而导致“媒介审判”。其次是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 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足够过硬的业务素质, 没有遵守最重要的真实性原则。一方面新闻从业人员对一些专业知识缺乏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精熟明晰的判断力, 采访不深入, 偏听偏信, 信息不全, 或者断章取义等等就妄自为事件做了定性。还有职业道德问题, 新闻从业者被人们冠做“无冕之王”, 但是近几年的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现象屡见不鲜, 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 有6家媒体竟然收了“封口费”, 充耳不闻, 拒不报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面对这一现象如何解决呢?首先, 是针对相关法律法规尚有欠缺方面做出调整, 制定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其次是司法部门对案件须进行公开审理, 让公民有知情权。面对媒介失真的报道, 政府应该及时修正偏差, 以正确的声音引导正确的舆论。第三, 媒介的自律, 包括行业自律, 各新闻媒体自律和新闻从业者自律。[3]其一, 媒体和记者必须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二, 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合法, 不得侵害法律规定的他人的权利。其三, 增强纪律观念, 严守新闻纪律。其四, 增强道德观念, 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第四, 媒介的他律。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同时, 也必须接受监督。纪律惩戒与法律制裁是新闻他律的主要内容, 也是规范新闻活动的有力措施。在中国, 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活动,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此外, 新闻媒体之间和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是人民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大众的崛起, 民众素质的提高,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媒介成为一种构建社会的主动和主导性力量。如果我们不能适当合理地利用这种力量去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那么媒介就失去了它的天然意义。司法与媒介的追求和最终价值是统一的, 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 那么媒介就要懂得如何能帮助司法公正公开, 又不过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自律和他律, 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公正、平等、自由, 媒介所强调的监督权越来越被重视。但由于缺少相应完备和健全的法律法规, 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介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过度监督而导致的越俎代庖的“媒介审判”行为。本文就从报纸为出发点, 探讨从媒介的审判看新闻媒体监督的自律和他律。

关键词:媒介审判,新闻监督,媒介自律,媒介他律

参考文献

[1][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42575.htm.

[2]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和重建[M].第24页.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篇3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确认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闻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大, 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舆论监督也在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1) 虽然我国目前对新闻舆论监督权还未以法律的形式直接确定下来, 但它得以存在的法律依据却体现在我国宪法及相关的法律中, 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体系。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目前散见于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首先,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 是有关新闻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 确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 而新闻舆论监督权正是这些权利的延伸。其次, 我国《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中也有规范新闻舆论活动的有关条款。《刑法》中规定了对侮辱罪、诽谤罪、非法拘禁罪、泄露国家秘密罪、侵犯著作权罪等20多种与新闻舆论活动有关的犯罪行为的制裁。再次, 其他一些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也对新闻舆论活动的管理作出了规范和保护。如《广告法》、《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都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传播以及监督中的许多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从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严格规范约束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行使两个方面的现实来看, 目前的立法现状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 制定统一的、权威的、专门的《新闻法》, 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者提供完善充分的法律保护, 防止新闻舆论监督权利行使中的违法乱纪、消极腐败行为, 以及制裁阻挠、报复、伤害新闻记者工作和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虽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对新闻单位、记者授予了舆论监督权, 而且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新闻官司的日益增多使我们在肯定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 不得不谈论另外一个话题——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记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或侵害他人权利的新闻, 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构成新闻侵权,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 新闻作品已经发表。只有含有侵害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才能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第二, 新闻单位、记者通过报道实施了捏造事实, 诋毁他人的行为, 即新闻作品本身具有违法性。第三, 新闻作品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且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第四, 新闻单位、记者主观上有过错 (故意或者过失) , 即新闻单位、记者或者明知自己所散布的虚假事实可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却追求这种效果;或者在报道中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给被害人造成合法权益的损害。只要同时具备上述四个要件, 当事人不仅要承担侵权所带来的民事责任, 而且可能要承担因有意诋毁、诽谤他人所带来的刑事责任。

仇子明的报道是否构成新闻侵权, 关键要看是否满足新闻侵权的构成条件。仇子明作为一名记者, 与凯恩公司没有丝毫关系, 无冤无仇, 他在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和刊发文章, 如果报道属实 (报道是否属实应由证券监管、司法机关等部门进行认定) , 即不存在捏造、诋毁的客观行为和事实。那么仇子明主观上是否有过失?确定新闻侵权的作者、新闻单位的过失, 应以其承担的法定义务为标准, 确定其是否违背其注意义务。作者的注意义务为真实报道和不得侵害他人人格权, 新闻单位的注意义务为对新闻进行审查核实的义务, 违背上述注意义务, 撰写不真实的报道, 撰写侮辱、诽谤他人的报道, 以及审查核实不周而致侵权新闻报道发表, 均为过失。 (2)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 仇子明本着对新闻真实负责的态度进行报道, 也就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上级公安机关责令当事公安局撤销拘留决定并向记者赔礼道歉, 表明仇子明的报道不属于新闻侵权。

至于新闻报道中的基本情况属实, 个别情节有出入, 或局部情况不实, 也不能认为就是新闻侵权。记者毕竟不是侦查办案人员, 不可能对一些复杂的事件有深入、全面、详细的了解, 往往面对的是各种阻挠、掩饰、不配合的情况, 因此, 上述情况有时难以避免。

预防新闻侵权, 保证新闻舆论监督权正确行使的对策

“通缉门”事件, 是被监督对象利用国家公权力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的典型事例。为了保证舆论监督权的正确行使, 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应当加强对新闻单位、记者的法制教育, 提高其法律意识水准, 充分尊重他人权利。新闻侵权, 是因新闻传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目前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 既反映了新闻工作者法制观念的淡薄, 也反映出社会对新闻舆论的监督与制约日趋完善。作为新闻工作者, 应当充分认识到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法律在赋予新闻舆论监督权的同时, 也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舆论监督的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治意识, 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 把握好正当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限。

第二, 应当加强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新闻职业道德, 是新闻传播活动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律的行为准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 “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不揭人隐私, 不诽谤他人,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 应当尽快制定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法律, 依法保障新闻单位和记者的合法权益。新闻舆论监督应当做到有法可依, 然而, 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体系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新闻出版总署近年通过发布和修订《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对保障新闻媒体及分支机构、新闻记者的合法新闻采访权、舆论监督权等相关权益, 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及干扰、阻碍、报复、陷害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依法开展舆论监督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出了追究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但这些都只是部门规定, 缺乏法律权威性。随着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公众的不断成熟, 以及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需要出台一部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完整的法律, 以便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 应当尽快制定《新闻法》, 把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治轨道。这样既可以使新闻舆论工作有效运行, 也可以有效地协调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司法及各个方面的关系, 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同时, 通过《新闻法》的制定, 明确新闻单位和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享有的各种权利, 应当遵守的法律准则和职业道德, 更有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 规范约束其行为。

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这些目标, 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保障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舆论监督权, 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我们应该尽快努力使之变为法治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与新闻侵权》,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年版。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篇4

新闻舆论监督指的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政府或者企业等组织进行的监督, 对于政府、企业等组织造成舆论压力, 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的手段。它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新闻媒体道德的急速沉沦

自今年4月初中宣部等九部门发出通知以来, 在全国新闻和司法领域, 展开了一场深入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攻坚战, 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就当通知刚发布不久, 21世纪网站又由于新闻敲诈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是又一次“专项行动”的死灰复燃, 这是又一次新闻媒体道德的急速沉沦。

21世纪网作为新闻媒体, 本应做好本职工作, 秉承公开客观的职业道德, 服务大众。却通过中介公司, 敲诈没有和本单位“合作”的、即将上市的IPO公司, 寻找公司负面新闻, 放大问题, 从中获取“有偿不闻”的收益。自2010年4月起, 收取每家企业20万至30万费用, 获得新闻敲诈累计数亿元。

IPO公司为了上市, 不希望有不好的新闻报道, 一旦发现有不适当公司上市的新闻报道, 便会通过中介公司, 联系新闻媒体, 用金钱买下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媒体便可以获得“无为”的报酬。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模式就给新闻敲诈铺平了道路, 成为了敲诈的“同谋者”。

21世纪网站利用自身网站的优势, 有着广泛的影响性和舆论吸虹性, 成为了新闻敲诈的理想乐土。它慌以舆论监督为由, 向IPO公司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属于新闻敲诈。新闻敲诈指的是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 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 对基层单位企业和地方官员等进行敲诈勒索, 谋取不法利益, 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追名逐利, 索要钱财。

在21世纪网工作人员称这种行为就像是吸毒, 使工作人员从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的渐渐麻木。利用被敲诈对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模式, 屡试不爽, 最后胡作非为。这种有偿不闻的行为是让公众厌恶, 令同行不齿, 其行为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新闻舆论监督异化失范

1.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 各类电视、报刊、网络、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全媒体”这一个热点词汇。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及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它构画出了由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组成的复杂网状图景。同时, 各个媒介的组合之间的全面互补与互动, 形成了立体动态覆盖, 实现投入最小, 传播最优, 效果最大。

据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不仅如此, 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移动互联网络异军突起, 手机网民数已占网民总体的74.5%, 这使网民的表达与参与更加方便快捷。新型媒体flickr、RSS、TIWTTER、facebook、youtubo、Myspace、bebo等都通过发布平台, 让大众参于社会问题, 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量媒体, 特别是传统媒体生存越来越困难, 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了生存, 不免拼力厮杀互不相让, 媒体“妖魔化”、“低俗化”屡见不鲜。一些行业报或跨区域报, 生存难度最大, 迫使这些媒体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挖空心思擅用所谓新闻监督利剑, 进行新闻敲诈。

2.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缺失

以往的新闻媒体以客观中立作为社会监测器。作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首先要保证行业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而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崇拜金钱至上, 甘愿成为“孔方兄的奴隶”。将自身的经济利益置于首位, 忘记了以往自身的素质要求, 模糊了自身职业定位。这种道德的急速沦丧不仅仅败坏了自身形象, 同时也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新闻敲诈发生多年, 已经渐渐形成了固有的特征。

⑴有模式有套路。

以前仅仅是个别媒体的零敲碎打, 现在还有中介公司专门从事此类活动。可见其市场之大, 数量之多。金钱交易新闻敲诈者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敲诈者的配合些被敲诈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出于担心媒体曝光其问题会造成自身名誉损害和更大的财产或名誉损失, 而不得不采取破财消灾的方式, 要求敲诈者放弃媒体曝光和批评报道。一次次的敲诈成功, 在媒体行业受到宣传, 使得群体形成仿效。最终成为有模式有套路的模板。

⑵散于各领域, 财经领域突出。

新闻敲诈中典型案例数量很多, 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是新闻敲诈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社会争论性比较高的领域, 如征地, 拆迁, 食品安全等。他们也是有着“捂盖子”的定势思维, 怕有些事情曝光后, 会引起自身不利情况的发生, 政府部门也考虑到政绩等因素, 所以一旦遇到了新闻敲诈, 也是拿钱消灾。随着新闻媒体走向市场, 媒体运营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 那么与资本企业的联系便会越来越密切, 所以现在又屡现于财经界, 主要是IPO公司, IPO公司作为民营企业, 和媒体联系机会少, 又迫于上市压力, 所以被媒体视为合适的宰割对象。

三、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性回归

1. 依法打击毒瘤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制才有保证, 没有法律支持支撑就好比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我国要依照法律实施强势的打击措施, 达到对于此类行为的威慑和警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要做到一旦发现绝不手软,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舆论曝光力度, 让违法行为身败名裂, 无处可逃, 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吊销出版许可证, 对于违法违规的人员吊销新闻记者证的, 同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同时查处中介公关公司。取缔这种非法活动的进行。

严肃打击此类行为, 是挽救媒体公信力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顺应民意的现实需要。

2. 注重新闻伦理道德建设

“媒体本位”思想,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新闻主播本·华莱士提出, 具体是指新闻媒体要认清自己的功能与职责, 媒体从业人员要严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在21世纪网新闻敲诈事件中, 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缺乏“本位”思想。忘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为了金钱可以故意夸大新闻事实, 严重违反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这种行为让媒体人形象大损。本应该以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为己任的新闻媒体毫无公信力可言, 严重危害了新闻媒体的可信赖度。

要注重新闻伦理道德建设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明确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从业素质。媒体自身也应该使得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提高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心和道德观。

3. 不做“沉默的羔羊”

对于被“敲诈”的单位或者个人, 不能当“沉默的羔羊”, 他们的沉默使得新闻敲诈的成功。所以, 在受到新闻敲诈时, 单位个人应该据实举报, 诉诸法律制裁。不能任由摆布。

对于这样的举报机制要建明确建立, 同时要扩大举报渠道, 建设举报电话等。同时还要保护好举报者的信息, 不能全部公开, 要考虑到事后报复等行为的发生。在事前, 尤其是对于准备上市的IPO公司, 政府对于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时, 一定要注意保护上市公司信息。不能让他们成为某些新闻媒体的刀下肉。

4. 加强新闻媒体内部建设

新闻媒体若没有职业纪律的约束, 这样的自由言论权利很可能异化成为一种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新闻媒体有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 同时也应该履行被监督的义务, 要把可能滥用的权利关在笼子里。

新闻舆论监督更靠的是媒体内部自身建设健全。在对于舆论监督的新闻选题上, 不能随意, 上级部门做好把关, 一旦发现有本单位人员有问题倾向, 立刻进行严肃处理。此外, 要严格审查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做好资格不达标人员的去留工作安排, 以此净化从业人员队伍。同时, 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大, 要积极开发思路, 转化发展模式, 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创收。

摘要:昔日有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之称的新闻媒体, 发生了一次次的道德急速沉沦, 引发了全社会的广大关注。本文从最近发生的21世纪网站新闻敲诈为引, 根据我国新闻媒体实际情况, 探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异化失范的原因和特征, 同时规划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性回归之路。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异化失范,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新闻敲诈典型案例公布.人民网.2014.4.1.http://news.163.com/14/0401/09/9002ION500014JB6.html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 (06) .

上一篇:欲罢不能的罢是什么意思下一篇:龙陵县国土资源局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