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合作

2024-08-11

思考合作(共12篇)

思考合作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多数教师已经转变了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尝试着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

A.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优于传统讲授法的一些优点。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都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教师的权威, 很少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 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 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 达到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B.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在学生合作学习前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方法理解不够, 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本身也不太清楚, 更谈不上在小组讨论前对讨论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所以就出现课堂上,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立即就要求学生“讨论”的现象。小组的分配也是同桌、前后桌、附近几个同学等临时安排, 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 无事可做, 游离其外。从班级整体上来看, 只有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缺乏教师和组长有效的管理。从组织形式上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 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 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没有学习规则, 乱哄哄一团, 从场面上看起来比较热闹, 但很少有对问题实质性的讨论, 甚至有些话语和学习没有关系。结果, “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 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任何意义。

3.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缺乏教师有效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的评价一般是指向学生个体, 而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评价应更多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活动过程中所有成员的参与度, 活动结果中所有成员的总成果, 而非学生个体。比如说, 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这样评价:“××同学回答得非常全面, 大家要向他学习。”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

C.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要清楚合作学习的本意: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彼此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 有效地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适当的学法指导。交流讨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和观点;二是倾听他人的思路, 从中得到启发,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对问题有充分的思考, 只有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见解才能和别人交流, 避免混在里面只充当“听从者”的角色。从交流的内容上来看, 讨论交流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单独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异议等。从交流的方法来看, 可以是一人提出疑难问题, 小组内会做的同学给以提示、讲解;可以是共同就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积极讨论, 共同探究, 尝试解决;也可以是小组内就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相互补充。

2.恰当、合理地进行分组。在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 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 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 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 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 还要选好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是老师的小助手, 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讨论后由组长决定或民主协商决定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说得不全面时可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 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 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 真正实现共同学习。

3.精选讨论的话题。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 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教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讨论来解决,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完全可以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让学生掌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选取既有一定难度, 又能经过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解决, 同时教师又要注意题目的数量。

4.恰当地控制节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的时间要充分, 但在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的时候, 教师就要及时结束学生的讨论, 避免浪费时间。讨论也不能过于频繁, 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 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 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或即将要得出结论的时候, 教师来个“紧急刹车”, 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 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在讨论中因势利导, 在讨论后要及时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在巡视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 教师要多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强的更强, 弱的更弱, 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而放任自流的现象。

5.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地反馈, 有利于让各个学习小组充分展示成果, 阐述观点, 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 吸纳他人之长, 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 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 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 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 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 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虽然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 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把差生更多地融入讨论中来;如何解决优生独霸课堂的问题;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如何当好“导演”这一角色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去改进这些问题, 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思考合作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确保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会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不同的层次,接着对不同层次的含义进行讲解,再总结出整篇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增加学生的依赖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必须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达到知识的共享,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引导大家一起探讨问题,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第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这个合作和竞争共存的时代,学生需要在学习阶段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共享知识,齐心协力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阅读知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再思考 篇3

结合学校培养“有情有礼 有志有恒”的学生的目标,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希望,培养“有情有礼”的学生,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必须做到:

1. 培养学生大胆说,自信表达的能力。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最大的弱点就是胆小,不爱交流,不善交流,加上家庭环境较差,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卑,不参与,不自信。学校规定必须参加的活动,他们有的也是应付了之,在活动中神态游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言、自信表达是目前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而通过“围圈传”“围圈说”“内外圈”等合作学习方法的训练,能有效促使学生大胆说,敢于自信表达。

2. 培养学生会交流的品质。与人交流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例如,“三步采访法”既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又注重学生与人交流时礼节的养成;“组合阅读法”不仅训练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获得更多更快的方法,也注重了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又如,“发言卡”这一技能的应用,让学生发言有礼、有序,会听,会思考,控制了“话霸”,照顾了所有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平等,学会了相互尊重。

特别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学校的各类教育活动中都可采用,例如德育课程、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巩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各种能力更能突出显现,自信心更强,更容易形成技能,自我发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有志有恒”的学生,推动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注意:

1. 掌握技能,为我所用。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练就合作学习的十八班武艺,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应用,逐步促进自我发展。如课堂学习中自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抗挫能力的形成等,都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从而不再依赖教师一点一滴的引导、纠错、指正了。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内需力,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寻的结果。

2. 体验成功,树立志向。学生真正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就一定能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功。显然,这种快乐与成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这一良性循环过程会自然激发学生对更高要求的思考,在学习中就会有新的目标,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树立良好的志向,并用合适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

思考合作 篇4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概念,并于2009年1月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正式建议投资建设新一代的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此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复兴计划中首次描述美国智慧城市概念,以爱荷华州为代表的50个州均先后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在智慧照明、智慧电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等领域均取得世界性突破。

1中美政府与行业间智慧城市合作潜力分析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美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

1.1中美省州城市间国际合作基础广泛

美国于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从外交层面分析,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建立了约244对友好省市,其中省州51对,城市193对,是中国与外国设立友好省市数量第二多的国家,总数接近与日本建立的友好省市。中美友好省州除新疆、西藏均覆盖;省会城市除南昌、西宁和银川,均覆盖,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2智慧城市总体水平与基础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有277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正在创建中,而提出创建要求的城市总数约在500个。目前,中国宽带排名世界75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相关法律、标准规范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与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方面的建设都位居世界前列[1]。总体上,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重视硬件投入,缺少市民沟通参与;建设模式单一,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思考探索不足;将关联性不大的建设项目归为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质疑;工程建设和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关联得不够紧密,投资经济性思维不足;对于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和实施部署力度不够;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坚持信息安全,部门间信息孤岛局面改善水平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渠道、机制和水平有待提高;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的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有引领性的智库主体,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和提供智慧城市知识创新的能力相当薄弱等。

1.3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和拉动经济能力可观

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21。赛迪方略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截至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

2“十三五”中美智慧城市合作战略的初步建议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中美合作的战略元年。美国参与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坚实的基础。考虑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城市规模(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片区类型(新城、改造)和不同城市区位(内陆、滨水、交通枢纽)等,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本研究提出下一个五年中美智慧城市合作的初步建议,从8大策略方向出发,通过中美合作将城市建设从平安城市升级到智慧城市。

2.1行业智库先行,建立长效机制,牵引交流合作

在智慧城市领域,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美双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交流基础,但是交流的覆盖面、城市参与的深度与中美企业间的互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市作为融合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创新体,其理论基础、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都处于萌芽阶段,不是单项技术、管理和政策创新,而是系统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展示出全面、统筹和集成的特征。加强知识创新传播,有助于加快城市发展节奏与需求的对接,形成有效的“问题一目标一对策一方案一验证”闭环回路。

当前,中美在智慧城市领域行业交流的推动主体主要是美国使馆(领事馆)、美方传统行业共同体和美国智慧城市相关的企业。与中国智慧城市行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互动不足,2012年以来,全国性的智慧城市论坛超过20场次(专业参与人员2000人以上),美方参与的力度和水平较低。国家和地方省市为了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新建的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智慧城市联盟超过50个,美方参与能力建设的频次和重要性均待提高。《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布和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十三五”期间中美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顶层政策设计。

中美双方代表性的智慧城市行业主体应加快促进行业间的交流,提高频度、广度、深度和热度;探索在中美对话机制框架下围绕智慧城市形成新的机制和模式,如中美智慧城市智库论坛、中美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体制、中美智慧城市高级别行业峰会、中美智慧城市博览会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规模所繁衍的市场空间可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优势明显,行业交流的内涵设计有丰富的素材可挖掘,智慧城市市场推广和项目商洽的空间有保障。

2.2智慧产城融合,构建经济引擎,形成规模经济

结合我国新城进程中的教训,城区或园区的开发务必要有产业的导入,即便是居住型的片区开发,更需要扭转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粗放思路,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美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带动区域的成熟发展。鉴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划分和协调边际成本,国际合作在融合促进部门协作方面有先天优势,有些中美项目从地级市上升到省一级,并得到国家重视,有助于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

从城市经营出发,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注重智慧产业的开发和导入,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更新中,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思维。截至2015年10月,我国提出要创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总量接近500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确定的试点城市(区、园、镇)约277座,但是对智慧产业的思考和开发较为有限,强调建数据库、建平台、建网络等运营较多,但从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和城市经济等角度着眼不足。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定位为智慧型战略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有机生长绿色低碳城市形态的合体。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软件园、服务外包园、职教城、新城(区)和内城重点商圈、居住区和城市更新单元等,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充分汲取市场创新的鲜活实践,设计与智慧城市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定位,编制有效的智慧城市产业专项规划和招商导则。将智慧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来打造,才可能避免智慧城市创建流于表面、成效不足和缺乏市场活力。2012年10月,中电华通携手IBM、三星等合作启动烟台智慧城产业园,总投资50亿(321亩)(见图1);2014年3月,韩国智慧城市融合集成协会与东莞东城区合作建设东城中韩智慧城市产业园,园区占地约80亩,总投资超过70亿;2014年11月,华讯中星与成都市郫县合作,总投资199亿,建设“华讯中星智慧产业园”,该公司与IBM在智慧城市领域有合作基础(见图2)。

当前地方智慧城市实践,多从城市尺度和单项应用展开,部分信息化程度高和起步早的城市已经初见成效,智慧城市的数据消费具有潜在市场,但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或政府融资平台。缩小空间尺度,模块化、单元化、精品化和系统化构建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有利于实现城市运营高度的智慧化和数据的广泛交集、互动,特别是高价值量的信息消费。因此,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并从城市经济角度将其作为开发模式应用到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将更加有助于智慧城市实践出新模式、新解决方案,并产生传统开发模式无法达到的成效。集合有限的财政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依靠规模经济来打造智慧城市,进而带动城市整体智慧化建设模式的展开。

2.3多元金融组合,配套政策激励,夯实合作根基

自国家施行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以来,尚未提供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但地方城市的创建得到了地方财政的有效支撑,并且,公私合营(PPP)模式下的社会资本也参与其中(上海、银川、重庆永川、安徽准南、安徽准北、山东诸城)。从全市整体创建分析,结合创建任务要求,总投资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与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相比,特别是在地方债务风险控制的背景下,地方城市创建智慧城市的资金保障存在短板。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公共性产品和盈利性产品,政府在优先保障公共性产品服务购买的前提下,设计配套政策激励金融业和投资界等参与盈利性产品的投资,如互联网金融、PPP融资模式等。

智慧城市由于集成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三化领域的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均为智慧城市融资提供了思路和跨界设计的可能。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有来自于消费群体的中长期稳定收益,属于稳健和安全型的投资行为,引导私营资本的注入,不仅利好私营投资者得到可持续的稳定收益,而且可有效降低在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伴随城镇化的进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我国房地产业节奏的放缓,土地财政已经显现出政策优势不足,在存量建设用地上交易未来的信息消费接口和应用权限将在微观经济上有无限可挖掘的空间。建设用地的实物型使用权消费,复合上用地空间上的虚拟型接入权消费,衍生出的网格化的综合服务将可能催生出新的经济业态——第三产业中的智慧产业。资本的有效注入和合理流通,需要配套政策予以监管,防范资本的风险并维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以PPP模式为例,必须为公私双方设立有效的诚信保障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等,英国等国家较早开展PPP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政府、企业的信用直接决定多主体合作的成败。

2.4双边部际合作,推行试点示范,构建创新引擎

智慧城市推进,应当反映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上,并在服务中培育出新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8部委的智慧城市部际间合作的机制[3],地方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主要政策均通过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来发布,国家和地方对智慧城市工作系统性和协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有良好的认知。美国商务部、能源部和美国使馆(领事馆)等美方单位正在开展与中方相关单位的交流。结合我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既有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模式开发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部际间协作。城市片区级试点示范,融合多个职能部门,在部际层面形成协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地方的试点工作。公共卫生、医疗教育、旅游休闲和全民健身等公共服务性部门和行业,同期也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体育等领域开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围绕市民的多元化、非线性行为数据的交集才能够反演和解析人群的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双边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宜改变以往单个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对接,为实现平台型经济发育提供顶层机制窗口;我国智慧城市部际间协调机制的开放程度宜加快,如当前推行的科研体制改革,要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提高原始性、原创性的智慧城市创新能力,降低重复低水平建设,在评估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开放对公众的数据接口,促进服务型、消费型智慧产品的设计和应用。通过部际协作,解决或有效处置接口的问题,对于试点示范创新改革有重大的政策启示,对于地方城市获取国际合作价值有良好的渠道契机。

我国在智慧城市技术培育、孵化和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3,4],美国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从中美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城市规划、人口布局、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和建筑节能等),结合中美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开发适宜性技术,并予以集中集成示范,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近年来,很多国家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委(科技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地方省市(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密切开展双边合作,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在生态智慧城市领域,世界多国(新加坡、瑞典、丹麦和英国等)均与我国开展过双边合作,但中美合作项目数量、合作深度和创新能力均较为突出。商务部在推进国际生态园合作中,专门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保障顶层设计运行中有机构支持和专家智库支撑,并聚焦开发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导性标准体系(于2014年制定《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同时适度超前,引导全国开发区的生态转型发展。

2.5支持市场主体,合理开放领域,促进信息消费

智慧城市产业涉及的市场主体包括“三化”涉及的企业,仅互联网企业的产值、数量和就业规模就相当可观。单以产值为例,互联网企业2014年产值占GDP约5.5%,同期房地产业比例为6%。因此,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力强劲,但目前市场主体参与的领域和空间有待逐步开放,而针对国际合作型的智慧城市项目开发,更加面临数据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制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安防领域已经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在信息安全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建设。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向的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和城市消费,因此,合理、有步骤和有条件开放与公众消费相关的领域(如民用建筑、交通、旅游、医疗和教育等),让市场主体有效参与,能够促进智慧城市应用型消费服务的成型。目前,全球已有10多个国家拥有开放政府数据的门户网站。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爱沙尼亚、挪威、英国、美国和新西兰都设有开放政府数据部门,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包括社交媒体,来提高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力量,同时重建政治领导人和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5]。经验表明,开放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防护越有保障,从市场角度出发,开放和安防是有机互动的。智慧城市依托信息化,有效解决了物理空间的阻隔;现代工业化有效促进了技术手段的高度发达;新型城镇化让城市居民更加体验和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效。与市民紧密相关领域的有效适度开放,有助于市场主体将应用理念和技术路径充分地实践,有利于催生新型消费方式,同时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国企改革提供启示。此前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是在政策的边缘或非中心地带发育起来的,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智慧,满足的是现实需求。当前的政策设计更加积极和主动,部分城市主动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提升政府效能,让市场主体有更为主动的空间,参与创新创业。

2.6兼顾战略民生,开发适宜方案,实现智慧应用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稳步增长通道中,进程将持续10~20年。从建设领域来看,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超过20亿m2,既有建筑改造4~5亿m2。中国在实施城镇群、“一带一路”等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同时,聚焦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城市灰霾、内涝洪灾)等民生问题。中国是美国开展智慧城市级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对华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自上至下全面展开,有各级政府间、企业间、高校间和社会组织行业间等。它们是推进中美合作的关键性主体单元。在实现智慧共享的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也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性症结,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应注重信息公开和资源整合,让更多的主体能够低综合成本地参与到中美合作之中。针对政府投资性项目,将可以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对外发布,支持和鼓励中美各方和合作方共同参与开发。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区的开发,需要集成性的有效方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技术推介和产品营销,应当通过中美咨询力量形成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于试点示范区域,针对不同开发主体需要,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方案(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投资模式和收益分配等),并有效地考虑技术经济成本,构建有弹性和风险可控的一揽子决策工具。

与此同时,发挥中美合作的优势,着力从商贸合作和投资项目出发,在试点示范区域引进或合资建设中美企业群、孵化器和综合服务设施。必须有良好的产业配套,才能长期争取到美国政企的持续性关注和扶持,将项目试点做成多期,不断孵化培育,争取成为国际合作样板。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开发应坚持技术经济分析,从片区总体把握增量成本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建立增量成本可控、经济性、宜居宜业性相统一的智慧城市示范区,并致力于构建市场层面可持续的复制模式,成本层面业主接受的销售模式。2009年9月,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所有资源和信息消费(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数字化连同,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进而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提高迪比克市的宜居水平和经济活力。经验表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初期存在较高的技术成本,市场化之后,边际成本下降。如果在开发初期,就确立适宜性技术示范及量产扩散孵化的思路与计划,应用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接受能力的智慧技术,可以缩短边际成本降低的周期,快速实现互惠互利。

2.7锁定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改善城镇功能

全球城市面临的挑战日趋深刻,中国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能源供给转型、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内涝、公共卫生负担沉重和建筑更新等方面[6,7,8],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失当的城市政策,使得上述问题互相交织,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性。中美智慧城市合作应本着“一城一策”的原则,重点聚焦关键领域,而不是起步就求全、求大,充分研判资金筹措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撑能力等。坚持平台思维和开放思维,在城市局部关键领域搭建开放式接口,为所聚焦领域的智慧化二次开放和系统性整合提供条件。如交通,运用智慧技术,努力在示范区范围内根治交通拥堵,形成重大突破,催生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效仿的综合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改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8服务全球治理,构建智慧网络,增强城市韧性

中美两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两国的城市在全球对话中同样应支撑起先进治理的角色。麦肯锡研究报告预测,在2010-2025年间,世界的前600个大型城市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5%。截至2014年底,我国超特大城市约16座,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均在区域发展中成为决定性力量,尤其是人口千万以上的6座超大城市,它们在“十三五”期间,从区域走向世界,建设全球城市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9]。依托智慧产业的构建,来促进我国超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并深度参与全球城市治理,同时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往水平和全球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的水平。通过智慧体系的构建,提高我国超、特大城市以及重要节点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参与世界智慧城市体系的构建,将加快我国城市开放水平,更多地集聚国际资源来打造属地城市,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群的发展,形成智慧型的大都市连绵区,如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珠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10]。依托中美合作,增强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能力和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的同时,应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建设和运营质量存在的脆弱性问题[11,12],如城市内涝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等。因此,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应对风险冲击的弹性,是全球性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符合中国国情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平安城市的建设,为增强城市韧性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而城市经济、内涝水患、热岛效应和卫生疫情等,将成为智慧城市韧性建设重点响应的方向[13,14]。

3结语

中美政府间、行业间应深化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

1)为新型城镇化空间骨架建设提供智慧思维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启示性和借鉴性。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鉴于我国新城建设和既有城区改造的规模体量,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借鉴和引入美国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提高城镇功能和解决城市病的进程将势必加快,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将拥有丰富的经验基础。

2)为智慧产业培育提供营养基质将智慧城市当作产业形态来打造,将有助于城市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相结合,并依托互联网+、云存储和大数据等思维,重构出新的产业组织,催生新的产业方式,建构起智慧城市产业,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机制和操作示范,如空间战略层面规划设计的智慧化、微观层面的建设用地信息消费接入权限(依托“三网融合”等基础网络)等。

对合作原则的哲学思考 篇5

对合作原则的哲学思考

Grice的合作原则对后来的语用学研究深有影响,但也引发了后人的种种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又集中在是否要遵循其四大准则.本文从言语交际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和探索,对四大准则的标准进行界定,重新认识合作原则及其四大准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为合作原则是一条指导成功言语交际的语用原则,其作用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作 者:李强云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B01关键词:合作原则 言语交际学 修辞学 哲学思考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独立院校;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传授技能,尤其是独立院校。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要放在实践能力上,使其在学校就有一身熟练应对工作的本领,出了校门就能很快地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这样的需求下,校企合作就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使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消化书本知识,将其转化为技能。

一、独立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

1.独立院校综合实力不足,寻找合作企业较难

独立院校限于自身的特点,缺少开展校企合作的平台。因为此类院校多为民办性质,在资金上倚靠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很多企业在选择合作高校的时候会审视学校的综合实力,因为他们担心在合作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一些企业每年在实习生岗位需要固定人数的学生,但是因为有些独立院校招生情况不稳定,相应专业人数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数,就会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样企业就会考虑要不要继续与这个学校合作。

2.社会的偏见使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缓慢

因为独立院校是小众院校,有别于传统院校的新型院校,加之独立院校的“独立”性质,很多社会人士对它存在一些偏见。很多人认为独立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传统院校的高,这也是独立院校在寻求校企合作时的一个绊脚石。

3.独立院校科研能力較弱,是不被选择合作的主要原因

独立院校缺少自己的研究机构,而企业要有技术创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会产生更多的价值。独立院校因为缺乏科研成果,提供不了可以使企业转化为价值的核心技术,使得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二、独立院校校企业合作发展道路的探讨

独立院校要从实际出发,走出适合独立院校自己的校企合作之路。

1.分别对待文、理科专业

文科专业主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其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出“总结、记录、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作用。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院校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一些企业的文职工作,最好是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企业做些不同的工作,以了解各种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在工作中为自己定位。

而对于理科,独立院校的校企业合作是不占优势的,因为独立院校的科研能力有限,没有雄厚的科学研发能力,但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基础岗位的实习生,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让学生在岗位上得到锻炼,增强企业和独立院校彼此间的吸引力。

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实习生的加入能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带去新的思维。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企业从每一届学生身上都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工作的人大多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这对提高员工的求知欲也有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和学校都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益。

2.独立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独立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场所、仪器和信息及时等优势来弥补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加快自身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利用企业的知名度打响自身的知名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学校的发展。

3.邀请企业人员来院校讲课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独立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来学校讲授相关课程。虽然工程师在教学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但其具备丰厚的行业经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将这些工程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为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指南针,独立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不同于学术型大学,大多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地方性院校,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结合地方经济特征,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折射出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独立院校应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改革,按照企业职位需求来设置部分课程,使得课程培养目标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让企业资深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此外,在教材方面,学校教师在编教材的时候,可以邀请企业的资深人士一起,因为企业的工程师往往具备现今最实用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经验,这样的教材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知识。

校企合作使独立院校不仅成为认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阵地,更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独立院校要克服困难,努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 篇7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 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 采取新的经营手段, 把农民组织起来, 为农民合力闯市场, 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

目前, 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 生产单位极其分散, 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显得极为脆弱, 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 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 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形成团队作战, 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 是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现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 规模狭小, 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 这种一点, 那也种一点, 这也养几只, 那也养几只, 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生产, 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降低产出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 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 导致产出成本高, 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 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 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 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 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

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 管理水平上不去, 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 产出成本高, 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 很难走出去。因此,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集中经营, 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 抢占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 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 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较弱, 管理水平较低,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运作不够规范, 市场开拓乏力, 贮藏加工服务滞后, 成员联系不紧密,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财产和资金, 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 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 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 政社不分,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 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 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 从事养殖的17个, 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 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 传授信息, 技术培训, 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 习惯自种自家的田, 自挣自己的钱, 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 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 对农民种什么, 种多少, 多采取行政命令, 甚至包办代替, 往往事于愿违, 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 没有增加收入, 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 如市场变幻莫测, 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 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 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 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政府必须退同, 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 通过这些组织, 来服务农民, 组织农民, 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 以点带面在现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 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才能提高生产力, 增加劳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 然后以点带面, 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 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 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 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 培养诚信意识, 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 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 他们手中有项目, 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 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 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 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 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 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 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 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 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 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 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 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 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 可能就会出现,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 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 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 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 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 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 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 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 按照得业类别, 建档立案, 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 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 实行产销合同制, 通过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规范各自的行为, 从而稳定购销关系, 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 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 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 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及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及目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2]村镇建设与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7:179-188.

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篇8

一、合作学习要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教学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就是教师一提出问题或有学生提出问题, 就会马上安排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这样, 怎能进行有效地交流呢?形式上的热闹, 只能证明学习方式在变, 但根本没有成效可言.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学习, 必须:

(一) 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讨论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 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等学生各自有了不同的见解之后再参与讨论, 这样的合作交流才能提升人的能力, 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 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先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学具独立自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开展合作学习, 集个人智慧为集体学习的资源.于是就出现了“用直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相乘求出面积”, “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即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意想不到的学习资源.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体的思想与认识, 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充当观众和听众, 合作学习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用.

(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合作不是一种被动接受, 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提升.合作以独立为基础, 即从合作中独立听取、独立思考、评价、独立完善自我, 而不是盲目顺从.如教授“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 ”时, 让每名学生准备4捆 (每捆10根) 零2根学具小棒, 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 看每份是几根小棒.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竞相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先分整捆的, 把4捆平均分成3份, 每份先分得1捆, 剩下的1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是12根, 再平均分成3份, 每份又分得4根, 所以每份是14根”这样, 在合作交流中, 同学们情绪高昂, 思维活跃, 各自在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 也同样在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

二、合作学习要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性, 在合作中稍有不慎, 仍会重蹈与传统教学模式雷同的以“优生”为中心的“单边活动”.这样, 根本无法达到师生互动, 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要:

(一) 表达和倾听并重

在课堂上,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一宣布让小组讨论, 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能力强, 便霸占“讲坛”;有的反应较慢, 又不善言谈, 甘做“录音机”;有的交头接耳, 东张西望, 根本是在“自得其乐”.这样的合作到底会有几分“含金量”?因此,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留给每一名同学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与机会, 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碰撞和沟通同行

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沟通技巧, 如评判对事不对人, 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 要多思考和交流, 要以理服人, 不要以势压人, 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要多做换位思考, 要尊重事实, 达成共识.

(三) 共享与共创相伴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 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合作学习时, 要引导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汲取, 通过整合彼此的精华, 启迪智慧, 从而产生新思想, 萌生新智慧, 达到共创之目的.

三、师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发展

教师的新角色,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一) 角色重新定位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要作局外人.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 排除合作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 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 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点拨, 使学生尽快排除障碍, 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某教师教授“除法的意义”时, 合作学习“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有同学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有的说:“怎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0份呢?这多没意义啊!”还有的说:“像0÷0, 表示把0平均分成0份, 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时, 教师便引导学生:“如果0做了除数, 像5÷0, 0÷0, 你能求出商吗?为什么?”于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出:“0做除数, 要么不可能得到商, 要么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 0不能做除数.”

(三) 引导深化

在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 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比如, 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时, 学生往往就满足于解法的数量, 而忽略了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 不仅关注流畅性, 还关注变通性, 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规范的参与和指导, 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 学生的合作才会日趋有效、完美.

摘要:只有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互尊、互助的合作意识为重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 积极互动, 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从而取得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

“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发展历程

笔者所在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最初是从为毕业生找出路开始的, 校企双方的合作仅限于企业招工、学校推荐实习,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公司来完成的, 所以校企之间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 企业必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从最初响应企业要求———在毕业班教学中增设质量管理、体能训练等课程开始, 我们逐步把企业意识引进学校, 在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做到设施与企业主流相匹配、环境与企业现场相匹配、管理与企业模式相匹配, 并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 以见习工人的身份参与一线实际操作,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 校企合作进入了一种更为紧密的形式, 企业全程参与了部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 共同承担产、教、研任务, 从单向的劳动力输出转变为双向的校企交流。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法, 以培养适合不同层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 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 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 增强办学活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笔者所在学校与南京摩森精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 依托南京第二机床厂的技术力量, 由企业出资、出技术、出市场, 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 开展高、精、尖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 教师参与研发, 学生参与加工。通过合作, 把工厂引入学校, 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跟上了机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主流发展水平的差距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 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 实现了“实习环境企业化, 实习教学产品化”的实习机制。“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参与制作、组装的机械部件有了“使用价值”, 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 企业“冠名班”式。

(1) 三年制“冠名班”。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 根据双向选择结果, 企业将所需人才留下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与上海市天灵开关厂签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新生进行面试, 挑选企业满意人选单独组建三年制“冠名班”, 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 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

学生每学期在规定时间参加企业实训, 毕业后, 根据协议, 双向选择, 上岗就业。同时, 学生可参与准高级的等级工考试。这种考试模式是建立在企业提出需求, 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 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等针对企业实际技能水平展开的考试模式。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 学生、学徒合一, 教师、师傅合一, 理论、实践合一, 作品、产品合一,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 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 企业来校进行宣讲, 吸引学生报名, 经面试后, 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 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针对就业方向的长期、系统的实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 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 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 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 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 (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 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委派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 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4. 校企互动式。

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与富士通 (将军) 空调有限公司等全市600余家企业建立了用人合作关系, 每年各企业向学校提供300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 寒暑假期间,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签约企业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 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 提供技术咨询,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 笔者所在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多, 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之比达到2.18:1;另一方面是岗位的“含金量”提高, 面向国际性大企业, 学以致用、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岗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校企互动合作的社会效益正日益突显。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1. 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 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 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 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 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 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需求基础上的, 但企业更注重效益。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 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 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 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 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2. 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可以是“订单式”培养, 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 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 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 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 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为基础的, 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 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思考合作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 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2005年8月19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强调, 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作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长远发展, 必需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寻求新的突破。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概念, 它是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教合作, 是“工学结合”的基础, 工学结合则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德国双元制、新加坡一体化教学、香港职业训练局推行的工业学院与科技学院交替就读模式等等, 这些都是工学结合的不同形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 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 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5) 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变得更加成熟;6) 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二、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难点

1) 培养目标和计划方式陈旧。我校目前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学科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开设的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跟普通班基本相似, 没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所需员工应具的各项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2) 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不够。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的了解仅存于表面, 认为进了校企合作班只是为了让自己毕业后就业有个保障, 实在不行大不了回学校再就业, 而并没有真正了解学校开展这种培养模式的真下意义所在, 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能力要求不高, 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准职业人”来看待。3) 企业积极性不高, 支持力度不大。企业追求的往往只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大多企业在我校开设定向班只是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并没有深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 对学生的要求也停留在表面, 没有从学生将来在企业中的长远发展考虑;另一方面, 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得到的实惠有限, 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 对企业予以鼓励, 大大提高企业的积极性。4) 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培养上没有真正的对接上。科技不断发展, 新技术、新员工标准推陈出新, 但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滞后, 不能及时改进学生的培养方案, 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 这就需要企业跟学校能在随时联络, 及时反馈在新技术下对员工的新要求, 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5) 师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师的要求, 不仅仅是学术技能上要一定造诣, 而且更应该对企业实际有深入了解。目前, 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门踏入学校门, 尽管在专业上有一定水平, 但是由于自身从未在企业工作过, 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了解、不明白, 从而很难真正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学生来。

三、关于我校电子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议及意见

1) 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制, 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走进企业, 了解各行业“职业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跟企业技术专家、行业管理人员进行共同探讨, 确定某一职业所需掌握的技能, 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 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真正做到“跨界”培养的模式, 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 把课堂教学和工厂实习真正融合起来, 紧紧围绕职业活动过程组织教学和实习。2) 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利用班会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开设职场心理、职场礼仪等课程, 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竞争氛围, 具备面临职场压力的心理调节能力;邀请就业好的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义的重视。3) 挑选企业建立示范点。在长期合作的企业里挑选1~2家信誉好、发展快, 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的企业作为示范点。重点挑选一批学习积极性高、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开设实验班, 并汇集全校优质师资进行重点教学, 为企业提供最优化服务。相信通过示范点的成功效应, 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中来。4) 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学习。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实习机会, 让学生成长为真正企业需要的人才。建议适当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机制, 在校学习期间, 以基础知识及技能教学为主;在企业实习期间, 以实践技能为主。建议把学生实习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 促使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5) 建设一支懂企业的师资队伍。建立技能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 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 加强教师对企业的了解度和认知度, 及时更新教师技能水平, 同时,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教,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这样才能更好的以培养出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准员工”。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中职教育校校合作的思考 篇11

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校校合作是不同学校利用各自优势,相互牵手而结成学校同盟。同等学校相互吸引,差别学校相互扶持,形成强强合作,也可以强弱合作。强强合作,互相联手,发挥优势,强势出击,做强做大,形成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壮大发展实力,始终居于发展领先地位,合作共赢,成为中职教育精兵强将。强弱合作,带领拉动,引领示范,帮助指导,扶持提高,互利双赢。发挥龙头作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全面提升合作学校教育竞争力。学校间在合作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办学模式,采取“2+1”、“1+1+1”、“2.5+0.5”等方式联合办学,实现学校间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校校间合作,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先进实训设备、先进教学管理方法、科学教育手段、畅通就业渠道、优良教学环境、成功教育经验的共享,学校间结成战略联盟,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联合,对口合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强校为依托、以就业为目标的一条中职教育的产业链。

二、合理布局,和谐发展

由于当今中职学校布局多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部门、行业和地方分别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形成地域、体制、结构等诸多方面差异,学校发展存在极大不平衡。校校合作打破原有分布格局,打破原来地域界限、体制界限、结构界限。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变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的旧体制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体制。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实现职教资源重组,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建立完整的职教体系。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集中优势力量,以重点学校为龙头,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核心作用,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質量高的骨干示范学校。通过调整布局避免校校间的恶性竞争,改变过去雷同学校、雷同专业为了争取生源,扩大办学规模,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各地区中职学校以办出自己学校特色、做强自己专业品牌为突破口,实现学校间错位发展,避免热门专业一轰而上,重复建设,短线专业一轰而下,浪费资源,恶性竞争。形成优秀学校优先发展,优势专业特色学校办。坚持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效益,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并、联合、划转、撤消、 共建”等等调整形式,进行职业教育资源战略重组,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进行调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增加规模向提高质量的方向转变,通过调整,使职业教育形成在规模上稳步发展、结构上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上明显提高的欣欣向荣发展局面。

三、跨层合作,中高联通

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中职学校发展相对高职历史长、积累多、规模小、专业窄,而高职学校则有起点高、规模大、专业宽、功能强的特点。所以实现高职与中职合作办学可以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连互通,采取中高职3+2联合办学模式,直接完成中高职对接,打通职业教育畅通渠道,实现中职向高职联动,建立中职、高职立交桥、直通车。推行中职、高职联动办学。在学生培养上,打破高职、中职两个层次、两个系统各自独立办学模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中职、高职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采取“3+2”教学模式,合作开办优势专业学生培养,前3年在各中职学校完成职业基础段的教育,之后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实现中职学生教育向高一层次提高,又满足上中职还想上大学孩子的愿望。这种“中职+高职”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中高职办学格局的多元化,能够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高职对中职的拉动作用。同时中、高职学校合作在学生培养合作外,还可开展更深层次合作,特别是教师培训合作,利用高职优秀教学资源和丰富教师培训经验,中职学校可定期派骨干教师到高职学校轮训学习,利用高职优秀教师资源和先进实训设备,提高中职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高职学校也可指派优秀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任教,帮助指导中职学校教学工作和技能培训,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竞争实力。

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2

虽然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还只是停留在面上, 对合作学习的原理和理论基 础的了解并不深入, 这就导致了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时徒具其形, 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 了简单的小组讨论, 其教学目标、评价内容并没有发生转变,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仿必将使合作学习的实 施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评价体系, 掌握其精神 内涵, 真正做到"形神兼具", 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此外, 虽然合作学习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而 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 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可是由于教学压力和自身条件的影 响, 合作学习很少被教师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性教学是新课程观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能有效地促 进学生智与情的和谐发展, 但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蓬勃的生命力.为此, 教师必 须冲出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樊篱, 摆脱重教轻学的旧辙, 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 转变教学理念, 从 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数学课堂上适时适度地采用合作性教学,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合作学习是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强调在重视并落实好认知目标的同时, 也要关 注情感因素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目标虽然已被纳入数学课程标准, 并给予了明确的表述, 但在实践中, 情 感目标并没有被放到与认知目标同等重要的地位.数学学科虽然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数学是理 性学科, 不像人文学科那样含有明显的情感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 感呢?合作性教学实验的结果说明合作学习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认 知和情感协同发展的平台.合作学习课堂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 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帮互助、 互相协作的开放式的学习群体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学习、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为学生创造了 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把原本沉闷、缺乏生机的数学 课堂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论坛.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给每个学生成 功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 正是合作学习的精神所在.

三、实施合作性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中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而合作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 径.数学教师身处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是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 要保障合作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除了要求教师有一般的教学技能以外, 还有更高要求.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 经验出发,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 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从 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 创设适宜学生 探究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 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从而使 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 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注入活力.此外, 数学学科中对于一些规律性 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数学思想的教学都可以用于设计合作情境的素材.比如 , 在"图形与证明"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涉及到大量的图形操作 (图形的变换、几何体的制作等) ;代数中因 式分解公式的推导;可能性大小的摸球实验等, 都可以在小组中创设动手操作的实验情境, 让学生剪一剪 、拼一拼、摸一摸, 既破解了由教师独自讲解的单一、枯燥, 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出 强烈的数学学习热情, 在丰富的活动中主动建构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指导组间合作交流的技巧

上一篇:语音传输系统下一篇:校园交易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