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2024-07-28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精选12篇)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篇1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电视编辑能力不断增强, 并且成为促进电视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理论上来讲, 电视编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象的生动性;主题的深入性, 结构的创新性, 情绪的感染性, 视听的审美性。也就是说当前简单的生活记录式的电视,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电视需求了, 人们越发重视电视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这样的电视发展背景下, 强化电视编辑能力, 已然成为当前电视编辑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节奏的准确性

节奏准确性的把握, 是电视编辑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节奏, 实际上是艺术形象表现与结构组织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是多种因素相互融合之后的变化规律, 在长短, 动静, 强弱以及急缓等方面表现出其特点。节奏的传播途径是多样化的, 可以以听觉的方式传播, 也可以以味觉的方式传播, 还可以以视觉的方式去传播, 更可以以触觉的方式去传播。将电视总体节奏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镜头内部节奏和镜头外部节奏, 上述两者节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电视编辑艺术性的达成。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 不同题材的电影, 其电影节奏是不同的, 惊险片紧张迅速的节奏与言情片舒缓清和的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节奏变化性的角度来看, 还可以将其分为景别变化节奏, 画面形成节奏, 声音形成节奏三种。

二、影视艺术的蒙太奇表现方法

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集中体现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实际电影艺术实现的过程中, 不能深刻理解蒙太奇理论, 往往是难以获得电影艺术性表达, 自然也难以在电影创作上有所作为。无论是电视艺术表现, 还是电影艺术表现, 蒙太奇理论都能够成为引导其创作的重要依据。其实, 蒙太奇, 指的是构成和装配, 依据总体设计, 将个别材料重新组合起来。积极改变电影创作中传统的拍摄模式, 积极以前期分解的拍摄方式去展现不同景别的画面,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后期拍摄画面进行重新组合, 是很值得尝试的做法。在上述理论的引导下, 后经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积极探索蒙太奇的表现方式, 将其推向到了实践运用的领域。当代对于蒙太奇的理解, 也不仅仅局限于画面的继承关系, 更将时空, 音响, 画面, 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合其中, 使得其成为引导电视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较强的声画融合能力

声音和画面的一一对应, 是电视编辑中应该得到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得稿子与图像实现相互融合, 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显得自然流程, 不会使得观众产生很突兀的感觉。记者从现场获得最真实的素材, 到了电视编辑创作者的手中, 就应该以敏锐的思维, 熟练的技术和果断的决定去实现对于镜头资料的分析, 熟悉稿件内外信息之后, 合理地实现对于镜头的控制, 以保证两者的吻合性。为此, 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准确界定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确定新闻中哪一点会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由此体现出影视作品的公众性, 这是保证其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 在实现声音和画面融合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不同人物的特点, 以多样化的方式去实现蒙太奇加工, 以保证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后, 高度重视电视编辑与观众之间的沟通, 以创作出优美作品的方式去实现与群众之间的深层次对话。

四、修饰艺术的强化性

电视节目作为视听类型的节目, 要想实现节目编辑的艺术性, 就要高度重视节目修饰艺术工作的开展, 保证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电视编辑人员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 全面了解事件的基本要素, 对于素材进行修饰和调整之后, 使得电视节目的效率和氛围处于合理的状态下, 由此去实现节目吸引力的全面提升。其二, 尊重电视节目连续性的特点, 不断采取措施实现价目修饰艺术的提升。其三, 树立正确的节目播出低谷意识, 保证电视节目编辑人员能够应对各种困境, 以保证实际电视节目的编辑质量。

五、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和接近性

从本质上来讲, 电视是再次创作加工的探索过程, 是将零散的素材融入叙述体系中去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前期拍摄的素材未必会全部展现在群众的面前,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前期拍摄工作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没有夯实的前期素材积累, 高质量的电视作品是从何而来。不同的电视作品, 其反映人物, 反应时间, 反映风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编辑特点。例如, 人物类作品创作中, 会将不同时期, 不同环境, 不同生活, 不同命运融合在一起, 以任务性格特点为契机, 去实现整个事件的推动, 这不仅仅可以充分展现出任务的革新, 还可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脉络地开展下去, 这使得人物特点与题材内容实现融合的方式是很不错的。实际上, 如何把握这类型人物题材特点, 还需要创作者积极去进行思考, 找到细节性的东西, 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事件类型作品, 主要关注的是情节叙述的连贯性, 要保证重点突出, 叙述信息, 才能够保证事件的高潮能够吸引人, 能够震撼人。简单来讲, 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确定一条主线、所有的叙述和情节都为主线服务, 做到形散神不散, 增加叙述的曲折性和悬疑性。风光纪录类作品需要把握优美镜头下, 叙述流畅自然, 用一些写意的镜头侧面反映事物的衍生含义, 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六、结语

电视编辑人员要想使得自己的节目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就应该本着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积极实现节目编辑技能的提升, 使得电视编辑工作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当电视节目以完美的效果展现出来的时候, 无论是实践经验, 还是电影创作理论, 其都能够为促进电视编辑的创新做出贡献。为此, 我们应该树立电视编辑思维, 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去实现电视作品的创新, 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加高质量的电视作品。

摘要:电视是实现社会大众与媒体之间连接的枢纽, 社会大众对于电视节目提出高质量要求, 也理所当然的。从艺术素养的角度来讲, 电视编辑工作人员不但需要富有想象力, 敢于创新, 还应该高度重视知识面的拓展, 审美观的培养。文章从电视编辑艺术性的角度出发, 积极探析电视编辑艺术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电视编辑,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琛.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探究[J].新闻传播, 2012 (10) .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篇2

赞许和激励学生是老师引导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无原则的对学生恭维,而是要把握好一定的度,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一、不要雨后送伞

有一次学生强参加学校十佳歌手比赛获得学校一等奖,我看到强后高兴的说:“没想到你的歌声这么美妙。”强听后微微一笑,我转身走时,听到他和另外一名学生说:“我们的班主任也太不关心我了,我原本唱歌就唱得好。”本来想激励一下强,没想到反而让强认为我不关心他。

反思这件事,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激励强的时间不对,没有把握好激励的时间,而是雨后送伞,学生根本不接受老师的激励。

学校的故事总会重演,有一年,学生艳参与学校十佳歌手比赛,在比赛前我对艳说:“凭着你的实力,我相信进入前一二三名没有问题,老师提前祝贺你。”比赛结束后艳荣获第二名,对老师的关心和激励更是充满了感激。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要把握好时间这个度,学生的优点随时都可能出现,作为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表彰,达到激励学生进步的目的。

二、激励学生内容要巧妙

有一名生物老师上课时对高三的学生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然后通过任意一条可能的路径,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即将面临人生大考的高三学生,也要吸收任何可能的能量,有效学习,并最终成为一名胜利者。”

这名老师巧妙的利用上课内容,激励学生学会吸收各种知识这个能量,力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幽默中为学生学习增添了动力。

三、激励学生心要真诚

有一位老师班上有一位小男孩,聪明活泼,也很调皮,每次考试时总说很简单,却很少得高分。一次数学测试,他考了79分。放学后,他坐在位子上不动。这位老师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很小声地说:“我不敢把卷了拿回家,爸爸看了肯定要骂我的。”这位老师说:“你怕爸爸骂你,说明你知道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心里感到后悔了。其实,这些题目老师相信你都会做,只是你平时太骄傲了,做什么事都不细心。这样吧,这次考师‘借’给你1分,但你下次要还我10分。能做到吗?”他点点头,很诚恳地对老师说:“老师,你放心,我以后一定会改正的。”从那以后,老师发现他变了,课堂听讲认真了,作业细心多了,在下一个单元测试中,他考了93分。

许多学生正处在突变时期,可塑性大,对自己往往缺乏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显得胆怯、焦虑、情绪不稳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不同心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真诚地面对学生。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子想一想。遇到胆子小的学生,老师说: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在老师真诚的激励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四、激励学生程度上要恰当

常言道:“糖吃多了也不甜。”同样,表扬学生过多或者太廉价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倘若教师不论大事、小事都表扬不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过于频繁和廉价的表扬,刺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人们持续地接受某一刺激,时间长了,就会因适应的缘故而变得不再敏感。教师虽然不必“惜扬如金”,但也应该注重表扬的“发行量”,以保证其“含金量”。

把握教育机会的艺术 篇3

一、认清机会特点——把握教育机会的前提

教育机会并不是班主任工作过程的偶然因素,而是其整个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作为班主任,至少要认清以下几点:一是教育机会具有短暂性,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教育机会具有外观性特点。教育机会常常从学生的外在现象上表现出来。三是教育机会具有饥渴性的特点。教育机会往往体现在学生急于解决矛盾的要求下,表现出一定的饥渴性。四是教育机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一个时间内,学生集体或某个学生,突然对某个问题产生较强烈的反应,甚至出现一种新气氛、新行动。五是教育机会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教育机会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班主任只有在认清了教育机会特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握教育机会并利用教育机会,去争取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了解学生——把握教育机会的基础

教育机会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上体现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各种表现中,从平常中看出不平常,从可预见的变化,看出施加教育的契机。这些,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了解学生愈深入,教育机会就愈多,教育的内容就愈丰富。因此,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把握对学生的教育机会:一是兴趣点。当学生对某项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欲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班主任可以把握其兴趣点,直接结合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教育,将其兴趣自然的转引到教育目标上来。二是兴奋点。当某项事物或活动引起学生的特别关切时,他们会一时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兴奋与兴趣有一致的地方,但兴奋更活跃,更能动心,爆发得更快,如能把握得准确,则教育效果更明显。三是利益点。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时机。四是疑惧点。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矛盾,或是犯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思想上有很大的压力。班主任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会使他们感到雪中送炭,有时甚至以此为转机,使学生发生很大的转变。五是情感点。学生的感情活动极为丰富,在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活动,也是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把握住这些机会,学生往往接受教育,而且教育效果较为明显。

三、扩大教育成果——把握教育机会的条件

教育机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还体现在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和教育成果之中。学生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品德水平,就很难出现应有的教育机会。所以,教育机会与学生的觉悟程度有关,而学生的觉悟程度又与班主任的教育成果有关。班主任应强烈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扩大教育成果,积极建设班级集体,选择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采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开发一切有利于出现教育机会的因素。在样的情况下,往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会就会频频出现。

此外,扩大教育成果还要求班主任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成绩时,把握教育机会。学生一般都有积极上进和珍惜自己荣誉的心理特点。一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班主任和学生们的赞许和肯定,便会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高明的班主任更善于扩大教育成果,积极“创造”机会,把学生的思想矛盾逐步解开,从而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机会,形成教育的连续性局面,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善于发现已有教育成果与其它问题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考虑学生,使每一次的教育机会,都能充分地被利用,并且由此及彼、由变及里,体现出教育的广度、深度,扩大教育的容量。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着力追求的,亦是把握教育机会的重要条件

四、善于动态捕捉——把握教育机会的关键

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研究 篇4

一、电视编辑思维

电视编辑是对于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电视的编辑要从视听角度出发, 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视听需求为前提, 选择趣味性、教育性、代表性的材料, 再通过编辑技术的加工, 制作出电视作品。

电视编辑的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选择电视编辑材料。创作源于生活。在制作电视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作品的情感是否能和观众产生共鸣, 选材时一般选择生活现象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场景, 而对于感性材料的发现、理解、选择是电视编辑需要修炼的基本功。

(2) 对信息的加工。创作高于生活。对于信息的加工是电视编辑者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信息储备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使剧情的每个情节都能紧密联系, 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 信息的储备。在电视编辑的过程中将加工好的信息进行储存, 根据已有的认知规律协调信息, 这不仅是对主体阶段的延续, 也是对前期工作的检查和调整。

(4) 信息的输出。信息输出是整个编辑过程中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接受检验阶段, 基于电视编辑和观众之间的交互能力, 将之前存储的信息传送给观众, 引导观众理性地、深入地思考。

二、电视编辑的技巧分析

电视形象的生动性, 电视结构的创新性, 电视主题的深入性以及电视节目对于观众的情绪带动性都成为衡量电视编辑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电视编辑的艺术把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的剪辑。电视剪辑中不同的组合顺序所产生的表现效果是不一样的, 不论是组合方法还是组合方式都需要编辑人员考虑到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结合的有效性, 使两者完美融合、相互协调。一般动态画面在拍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动态与静态自然衔接, 如果需要将静态画面放动态画面前, 则需要采用对应的技术进行合理衔接, 而两个静态画面组合时应根据画面内容进行选择。由此可见, 不同的画面剪辑要求所营造的画面感大不相同, 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于剪辑技巧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熟练掌握影视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是将个别材料根据总体设计组合起来, 采用前期分解拍摄出不同景别的画面, 后期再对各个分解画面重新剪辑组合的创造性表现手法。蒙太奇作为电影美学中的重要部分, 摆脱了影视艺术中一气拍完、一景到底的原始状态, 所以对于电视剪辑来说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爱森斯坦、普多金夫等苏联电影艺术家的努力下, 蒙太奇已经在表现意义上得到深化与发展。如今的蒙太奇不仅仅是画面与画面的衔接, 还包括时间和空间的转化、音响和画面的融合、画面和色彩的结合等一系列影视表现元素的相互关系。因此, 在运用蒙太奇时需要拍摄各部门的紧密配合, 通过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丰富电视节目, 给观众呈现一个丰富多彩, 形象生动, 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情绪感染力的画面。

(3) 准确把握电视编辑节奏。节奏是存在于一切艺术的形象表现和结构组织, 是不同矛盾如动静、缓急、曲直等有秩序、有规律、有节度的运动变化, 一部电视的总体节奏由镜头内部节奏和镜头外部节奏共同组成。因此, 节奏是电视编辑艺术创造中非常重视的。影响节奏的表现因素如下:

第一, 镜头内部节奏由于不同题材和不同内容决定事态发展进程的运动节奏, 如警匪片较紧张、言情片较舒缓;镜头中主体运动的速度, 如摄影镜头的运动速度、景别变化的节奏、光影色彩的节奏。而镜头内部的节奏除了后期配置的音乐外, 还取决于导演对于影视独特的理解视角下所做出的现场调度处理。

第二, 镜头外部节奏指镜头在组接过程中经剪辑后形成的节奏, 如剪辑尺数, 镜头外部节奏主要受镜头长短、镜头组接技巧等影响。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会因为特定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节奏, 如浅入浅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间隔, 因而形成缓慢的节奏。

第三, 当镜头的长短处理和剪接技巧相结合时对于节奏的影响效果尤为显著。在时间大致的影视片中, 镜头越长, 变化频率就越低, 节奏也越慢;相反镜头越短, 变化频率就越高, 节奏也越快, 而剪辑率最直接的控制就是对镜头长短的控制。一般来说, 长镜头往往运动镜头或场面调度明显, 而短镜头往往画面内容单纯, 需要采用迅速切换的方法加强镜头的节奏感。因此, 节奏的把握是影视艺术家对于影响节奏的多种因素进行更深刻地揣摩、领悟、把握。

(4) 编辑人员不断提升艺术修养。电视编辑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 不仅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专业的编辑技术和丰富的编辑经验, 还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深厚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观众大多喜欢形式美、风格好、具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这样才会激起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因此, 在电视编辑中要求编辑人员充分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 用优美的形式包装节目, 让影视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三、结语

电视节目的编辑是电视受欢迎程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要防止制作的粗制滥造、节目的克隆泛滥、影视作品的苍白肤浅, 不仅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还需要编辑人员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只有工作中不断归纳经验、总结教训、改革创新, 才能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吸引力, 加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征.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8) :92.

[2]项莹.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2) :44-45.

[3]郭丹亭.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0) :105-106.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篇5

要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班主任就必须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激励行为对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其创造性、主动性,对于鼓舞士气,增强班集体凝聚性,使更多的学生自觉自愿地为集体作贡献,使每一个人都能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成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激励的功能、原则、过程、方式方法、环境等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学记》上有句话:“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及时”,正如打仗要抓“天时”、抓“战机”,人的行为要受到其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向上的情绪有助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促使人们忘我地劳动;而消极被动低落的情绪则往往会使人心情郁闷、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使人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在情感的表现形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因而,如何有效地激发人们内心的积极情绪,也有个时机问题。所谓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就是指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那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或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使其化为行为,去实现预定的目标。研究激励的时机,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激励理论,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敏锐地觉察、巧妙地运用时机,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也是大有稗益的。

那么,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下列几种情况,可称作激励的最佳时机:

一、学生进入新的情境时。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等是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所处的情境对学生的效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学生由一个旧情境转入到一个新的情境时,(如转入一个新学校,调入另一班级,进入新学年、新学期时),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新感受,加之内心潜藏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这时总是暗暗警告或提醒自己要干出个新样子来。这种朴素的出自内心的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按新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一个高明的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情境时内心的变化,给予热情的鼓励,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帮助学生明确新的目标,点燃新的希望。

二、当学生获得某种成功时。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的有目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行为的动机。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激励作用。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长期得不到积极的强化,动机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一般说来,学生取得的成绩从一个方面表明了他们的努力程度,学生取得好成绩或有所突破时,追切希望得同学、老师的认可、肯定。这时,班主任若能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或奖励,不但能激发获得成功的学生进取的高度热情,强化其学习、活动动机,对其他同学也可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学生处于困境时。

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学生时代也许是相对平静的,但中小学生仍然常常会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学生在遇到失败、受到挫折、遭到打击时。稚嫩的心灵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就好象是觉得掉进了陷井一般。处于这种情形的学生希望他人理解关心、求得同学、老师支持帮助的愿望特别强烈。班主任若能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他们排忧解难,必然会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大量事实证明,同样是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一次坦诚的交谈,一次假日的家访,一个亲呢的动作,对于在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和对于陷入困境的人们在心理上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牋俗话说:“受人一餐,终身难忘。”对于饥渴交加的人,一粥一饭,确有转危为安之妙用,很可能使其铭心刻骨、终身不忘。

四、学生以过错有悔悟之急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况且“圣贤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可见,过失过错就如同大小疾病一样在人生中很难避免。身心尚处迅速发育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不是。

但只要不是自甘堕落、一意孤行,学生一旦有了过错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往往又会表现出某种侮悟之意。这种“悔悟”是学生知过改过的开端,也是班主任进行激励的大好时机。

班主任应审时度势,细心观察学生对过失悔悟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势利导开展工作。当然,我们还应看到,人的错误思想、糊涂观念、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则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象掸掉衣上的灰尘那样容易。因此,除了要把握时机,善加引导外,还须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不能靠一两次成功的激励而一劳永逸。

五、学生的某种强烈愿望未能实现时。

愿望体现了人的需要。需要是影响行为动机的决定因素。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需要表现得特别强烈,成为支配人们该时期内的主导力量。如果这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极大地挫伤人们的工作热情。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某种强烈的愿望。倘若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条件,这种愿望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这时,学生易产生焦虑、懊恼的情绪,影响活动效率。班主任应清楚地了解班上各种学生各个时期最强烈的愿望,尽可能地给他们指出解决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矛盾的途径;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愿望;帮助他们分析形势和认清自身条件,摆脱不合实际的幻想;支持他们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六、触动旧情时。

旧情具有鲜明的两重属性,它既可以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怨之情,也可体现为对现实的积极肯定,萌发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情感,班主任应把握学生旧情触发时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巧妙地激励学生;有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往日的痛悔之情,使其吸取以前失误的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有时却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获得成功时所体验到的那种兴奋、昂扬的心情的追忆,使其抹去岁月的尘埃,让存在于思想深层的真切的情感熔岩迸发,使激情再现;有时,可通过学生往日爱戴的师长,情同手足的老同学,以昔时深情之火引燃今日行将枯萎的心。(班主任工作艺术)现实生活中,昔日故人的话语往往听来特感友善、坦诚、真挚,容易引起共鸣,所以聪明的班主任在遇到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思想工作一时难以做通的情况时,常常避其锋芒,迂回前进,动员学生的老朋友来感化说服学生,这样做,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七、当班集体面临严峻挑战时。

班集体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意料之外的风浪或暗礁。班集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各位师生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同时,班集体的状况与班上成员的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班集体受到危害时,学生的利益也会受到威胁。优秀班主任在班组织遇到困难,处于逆境时,能够正确对待;善于把握机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压力为动力,转被动为主动;对学生开展危机教育,强化大家的生存竞争意识,增强班组织的凝聚性。

激发集体士气。班主任在带领全班同学共度难关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很有价值的磨练。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艺术审美把握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    艺术审美

声乐是人类情感抒发、思想碰撞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表演形式,是由词曲作者、声乐表演和不同的伴奏乐器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舞台表演变成真正的音乐作品,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是一种最直接、最准确、最亲切、也最富有感染力、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可以通过人声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变化,这种优势是任何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词作者有感而发写出美妙的歌词,作曲家根据对歌词的深入体会,在谱面上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声乐表演者将这些乐谱的变成现实的艺术音响,这个过程也就是音乐表演的三度创造。就表演者而言,其要想准确地表现词曲作者的真实感受,就要借助自己的音乐修养来分析声乐作品,按照作品上的音符反复研究琢磨、设计处理,进行全神贯注的表演。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歌唱技巧,更应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诠释声乐作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歌唱艺术即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但声乐演唱并不是单纯地表现技巧,而是个人艺术修养的高度体现。声乐表演者一定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呈现给听众。而很多学生习惯于对声乐作品内容形式上的把握,而忽略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层面。声乐表演中的艺术创造能力是歌唱者全身心都处于非常兴奋状态的一种发展和更新的活动,也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创造的心理活动与歌唱者的才能、智慧、情感和道德等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歌唱家的价值体现在其创造性,而不是模仿的才能。音乐艺术的发展永远是富于个性的。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把握音乐真谛,并且把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声乐表演的全过程,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个人表演风格。

二、引导学生在声乐表演中把握动作、表情

声乐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肢体语言也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歌唱过程中,根据旋律发展的需要,肢体动作的变化应恰到好处。肢体语言美是歌唱舞台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艺术魅力。姿态美是一种外在美,能直接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要表现作品的内涵展现出姿态美。音乐旋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歌唱形体表演中的姿态。歌唱艺术表演的特别之处决定了舞台形体表演的运用是有度的、有分寸的,不能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影响了歌唱的表现。歌唱艺术中的形体表演要做到贴切雅致、优美和端庄,实事求是地为表现作品的整体意境和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服务。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之所以能赢得世界声誉,正因为她在歌剧表演艺术上的成就。有人说,她已经不单纯是一位歌唱家,在她身上展现了歌剧艺术的全部魅力。她曾经说:“歌唱即是表演。”因此歌唱除了歌词内容互动沟通外,还经常用眼睛来建立互相间的关系,在表现情绪的时候,眼睛的作用甚至比脸上其他部分更为重要。通过眼神与观众的交流、眼神的细腻变化,能使观众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声乐表演中的动作和表情。

三、引导学生把握表演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情感有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从艺术作品等其他渠道间接接受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称为“审美情感”。在声乐演唱中,我们更多的是依靠审美情感。有了感情才能使艺术富有生机和活力。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感知和审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中除了投入自己的真实感受外,还要对歌曲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表达感情,更加完美地实现艺术再创造。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情感和理性彼此渗透。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所发出的声音都要能蕴含情感、表达理性。这种表现意识的训练必须贯穿于整个声乐训练过程,通过气息的操纵、共鸣的运用、语言的掌握等声乐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地表现声乐作品。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品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的风貌和格调,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纵观世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艺术家个人的才情禀性所决定的,由于艺术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这一点,声乐史上的流派样式、艺术语言才会愈加五彩斑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歌唱艺术个性是演唱者的音色、共鸣和力度运用、情感处理、吐字行腔等的独特性。一个歌唱者的艺术个性正是其艺术素质和品格的集中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也就越能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风格,形成艺术个性。

有效把握时间的艺术 篇7

1.忙。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并不是把千头万绪的工作, 把属于市场管辖的事情或者把属于下属做的事情都通通包揽给自己来做。所谓的领导就应该做好“掌舵者”, 应该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方向并做出决策, 把属于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 做好政府宏观调控, 把本来应该属于下属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做好指挥、监督的工作。但是不少领导却事无巨细地操心、担心, 将本应下属做的工作“抢”来做, 本应下属承担的责任“抢”来扛。

2.盲。

一些领导者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管权力是否运用达当, 不管目的是否达到, 他们都会盲目地使用权力。作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要保证权力的顺利使用, 需要考虑和分析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 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权力驾驭都是盲目的和有害的, 领导权力驾驭的可行性应该包括:领导行使权力的目的、方向是否正确, 如果用权的目的不端正, 方向迷失, 则整个权力的驾驭活动就是盲目的;群体成员对领导权力驾驭的目的、方式认同与否, 人们不认可或者持反对意见, 则这种权力驾驭就不可行;权力驾驭目标是否可行, 如果困难程度超过实际条件, 权力驾驭不适应下属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行使了该项权力就是盲目的用权。但是一些领导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并没有认真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而是盲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

3.累。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者并不是非常累的领导, 这里的不累并不是不管, 而是放收自如, 应该学会分权, 把属于下属的事通通交给下属去完成。领导先要确定他们累的是不是干正确的事, 他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一个好的管理者, 第一是要做正确的事, 然后才需要正确地做事, 最后才是把事情做好, 做一个有效而不累的领导。

二、出现有效把握时间误区的原因

1.一般认为有效的领导应该抓时间多干事。

2.缺乏信任, 担心下属完成不了工作任务。

3.害怕下属抢占政绩风头。

4.领导与下属各自的工作划分不清楚。

5.政府、领导与市场的职责划分不清楚。

三、领导做好有效把握时间的几点建议

1.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必须弄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能够使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能够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诸多局限, 并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政府把属于市场管辖的事情放归市场,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它的基础作用。但是市场并非万能的, 市场也有其缺陷, 在应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的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外在效应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 就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 运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只要政府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市分开、政事分开, 做一个有限政府、一个高效率的服务政府, 政府的事情不但减少, 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同理,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 只有处理好政府、市场与领导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把握好领导的时间。

2.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应弄清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因为领导的工作职责与下属的工作职责明显不同, 下属强调的是具体问题的执行, 而领导主要是对问题宏观方向的把握与决策。所以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应该具备战略眼光, 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中, 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驾驭全局, 突出重点, 决策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3.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应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领导也一样, 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揽下来自己做, 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同时还可能影响下级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领导要善于授权和放权, 鼓励下属把事情做好。一是扩大管理幅度, 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由于受领导能力、经验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 一名领导能够实现有效领导下级的人数是有限的, 超过一定的管理幅度, 其领导的管理效率必定受到影响。管理幅度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在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的博弈。强调宏观管理的管理者可以使管理幅度扩大, 组织层级减少, 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扁平化。二是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 提高其工作热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处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为自我实现。进行合理科学的授权, 可以让下属在一定的约束机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完成某项工作, 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充分调动下属工作热情的同时, 也使上级领导赢得了下属的尊敬, 改善了整个组织的工作环境。

4.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重在用好人。

确定授权对象是有效授权的前提, 高层管理者在放权时, 把权力交给什么样的下属才放心, 这是比较头痛的事。管理者在授权过程中, 应当仔细地观察、教育和考验下属, 根据他们的成熟度, 逐步扩大授予他们的权力。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下属, 应授予与其能力相当的权力;对那些已经成熟的下属应给予更大的权力;对那些未能很好运用自己权力的下属, 则应收回或缩减他们的权力。用好人是做好事情成败的关键, 所以下属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是授权考虑的必备要素。基于这样的考虑, 作为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就要选好人, 把下属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5.有效把握时间管理的领导重在指挥、权变、激励、回馈等战略工作。

在授予职权的过程中, 管理者不是简单地将职权一放了之, 而是继续履行管理者的必要义务, 支持和监督被授权者的行为。要使被授权者明确管理者的意图, 给予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及时引导、指导和协助并监督检查其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等。有效的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权力的应变方式, 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当下属遇到困难和挫折, 甚至犯一些错误时, 领导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积极鼓励和引导下属。正确的授权程序包括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和及时检查监督, 被授权者负有向授权人汇报工作的进展和结果的义务。管理者应做到:建立健全请示汇报制度, 以制度约束被授权者;了解实情, 体谅被授权者工作中的困难;依据标准公正客观地检查, 避免太多的主观倾向;上下及时沟通, 齐心协力, 共同履行职责, 完成任务。

6.有效把握时间的领导要有创新意识。

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一、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 怎样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 是教师需要提前用心准备的。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我总是提前把问题想好, 提问什么, 怎样提问, 想要学生回答哪些内容, 由学生的答案能引出什么知识,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时才能循序渐进, 以问带讲, 促使学生多动脑、勤思考, 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的发现之旅。

例如, 在讲授“旅游心理学”课程中“注意”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 我抛出问题:刚才听我讲故事时, 你有什么表现?脑子想什么?手在干什么?我讲到惊险时, 你的呼吸是否有变化?学生没有想到老师的故事是带“陷阱”的, 自己的所有反应居然都和课本描述的一致,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我继续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注意的定义、特点、外部表现、分类等。这样课本中的知识全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学生一直兴趣盎然,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用提问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初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有一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很少有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教师点名提问时干脆说“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总是温和地说:“你先请坐。再考虑一下, 老师一会儿再提问你。”过一段时间, 再提问他一个简单问题, 让他能够顺利回答, 然后及时表扬, 挽回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问问题时要“看人下菜碟儿”, 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难度的问题, 提问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 让他们全面发挥自己的能力;比较简单的问题, 提问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 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就感;那些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就提问平常比较活跃、有点调皮的同学。一次讲课中, 为介绍古城正定旧称“常山”, 我抛出问题:“《三国演义》中赵云一出马总是怎么说?”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 摇头表示不知道, 结果只有一个平常很爱搞怪的男生大声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我马上冲他竖起大拇指:“就是这句话!”他很高兴。课下我又对他说:“你看过《三国演义》, 真不简单!没想到你懂得这么多。”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 能够主动学习了, 一次居然给我提意见:“老师, 你以后上课要多提问我几次!”

三、用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次我提问学生需要背诵的知识时, 总是先说问题, 然后给大家几秒钟时间思考, 再点名请同学起来回答。这样没被点名的同学就会暗地里松一口气, 翻书看着被提问同学回答得是否正确。发现了这一现象后, 我就要求学生:老师提问时不许翻书, 没被提问到的同学要认真听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是否正确, 与自己脑中记忆的内容相比较, 这样相当于有人在你耳边念了一遍, 印象会格外深刻。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反映:这个办法很管用。以前记得不是很牢的东西, 听同学回答问题时, 自己再对照自己心中所想巩固一遍, 很长时间都不会忘。

提问也是拓宽学生视野, 实现知识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适时抛出几个问题, 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入、更开阔地学习知识, 掌握课堂内容。例如, 在讲授“旅游概论”课程中“旅游业”这一节内容时, 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到旅游旺季, 到我们这里旅游的人都络绎不绝。旅游业对咱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纷纷举例:自己暑假帮助亲戚在海边卖东西挣了钱;每到旅游旺季咱们这里菜价都会涨;海水浴场人满为患, 打扫卫生的大姨忙不过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实例, 使学生从身边小事认识到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 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四、用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很多学生课下可以侃侃而谈, 但是一回答老师提问便面红耳赤、语无伦次, 这时候我便会用微笑和目光给予鼓励, 同时给予一点提示, 让学生能顺利表述自己的观点。旅游专业学生需要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就需要学生从课堂开始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能够从容大方地回答问题, 那就证明他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达到了一定水平。

我告诉同学:老师不管提问谁, 都是为了给他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其他同学不要剥夺同学这个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 不要怀疑同学是否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说, 是为了杜绝回答问题互相提词的现象出现, 使被提问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时间长了, 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能用词准确, 思路清晰, 表达连贯了。

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 篇9

1 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电视编辑是一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电视节目采集、加工、传输等方面的基础能力。电视编辑艺术性就是从视听的角度出发挑选出有特点、有趣味、有影响力的视频音频信息, 通过技术手段的再加工再创造,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也就是把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信息挑选、加工出来, 制作出雅俗共赏、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积极主动接受的电视作品。电视编辑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加工环节、对前期拍摄镜头的选择则主要基于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需求和政治需求, 这三方面需求缺一不可,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然对创作者选择信息有所制约, 但是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挖掘不同层次的观点、进行加工融合, 制作出满足大众化需求的电视作品。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还需要充分发挥编辑工作者的主观想象力, 将自身的创造力全面的发挥出来, 与观众的各种不同需求找出最佳的结合点, 产生共鸣, 把这种共鸣进行放大化、细节化和自然过渡化, 然后采取自然流畅的编辑形式, 按照客观实际规律把各个环节加以融合串联, 在连接的各环节要有适当的情节冲突和高潮低潮的跌宕起伏, 增加情节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衍生出新的作品影响力, 来引导观众的思维方向, 这也是电视编辑对散乱的电视前期信息进行艺术性创造的最终结果和体现。

比如一件作品而言, 在前期是一段杂乱无章的粗糙信息, 通过编辑工作者的整理, 同时贯穿着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然后根据现有的素材, 像“绕藤”一样先把杂乱的信息串联起来, 然后进行具有情感创作的艺术性再造, 理顺各个层次和环节, 查缺补漏、融会贯通, 使叙述的主线清晰可见、情节的起伏扣人心弦、旁枝末节必不可少、收尾结果卡然而止, 整个叙述引人入胜, 使观众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感知力

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还需要创作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感知力, 从而有助于快速判断一段视频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信息, 并且能够尽可能的预见事件的发展趋势。这一能力的提高需要创作者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思索、反复练习, 不断实践。

在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上, 创作者具有了一定的敏感性和感知力, 才能够对人物或者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进一步进行比较、提升、概括, 从而创造出更加立体形象的人物形象和有吸引力的情节叙述。这也是电视编辑艺术的高级认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 需要创作者运用自己的能力, 把相对孤立的事件找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丰富的联想和经验知识,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对事件进行解剖, 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把最能反映主线的素材挑拣出来, 根据创作者的实际需要, 一点一点的加工串联, 这是编辑工作者艺术化创作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在现代传播媒介中, 有时电视还要与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各自的优势,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作品。

3 要有较强的声画融合能力

电视编辑讲求声画对位, 任何电视作品都不能把稿子和图像割裂开来, 而必须使两者有着流畅自然的结合, 观众看起来也舒服、作品的影响力也更强。创作者把记者从现场发回的素材, 结合自己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和纯熟的技术, 把各类摄像镜头归纳整理, 同时熟悉稿件的结构和内在叙述主线, 合理恰当的安排镜头, 这其中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要明确的判断出一条新闻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 以社会影响力作为作品创作的关键, 那些具有较大社会价值、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作品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中, 才能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 在编辑声画融合能力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人物的特点, 运用不同的方式和编辑规律.进行蒙太奇式的艺术加工。创作者的编辑能力、层次水平都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观众的知识需求和等到的信息也达到了高度的满足, 电视编辑与观众的交互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段流畅优美的作品会大大升华两者之间的情感度。

4 要把握好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和接近性

电视是一种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 就是要把一些看似散乱的素材转化为跌宕起伏、活跃跳跃的完整叙述的过程。我们在拍摄过程虽然有很多前期素材没有在后期编辑中得到全部的运用, 但是没有前期大量丰富的素材积累, 要编辑出高水平的电视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电视作品有的反映人物、有的反应时间、有的反映风光, 这些都需要选择不同的编辑特点。人物类作品要注意把握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和命运, 突出人物性格的特色、用人物的性格特点影响事件的进程, 通过事件的发展反过来彰显人物的性格, 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类人物题材比较难于把握, 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注意细节、叙述平实。事件类作品需要创作者要注意情节叙述的连贯性、要重点突出关键环节、进行详细叙述, 这也是作品吸引人最高潮的部分, 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确定一条主线、所有的叙述和情节都为主线服务, 做到形散神不散, 增加叙述的曲折性和悬疑性。风光纪录类作品需要把握优美镜头下, 叙述的流畅自然, 用一些写意的镜头侧面反映事物的衍生含义, 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技术能力, 同时结合不同作品的特点, 取其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进行不同形式的加工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电视作品。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视这一几乎普及到每一个家庭的现代传媒手段, 也开始进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而作为生产电视产品的重要手段----电视编辑技术, 也突破了原有线性编辑的技术局限, 开始迈入数字化编辑新时代。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为电视创作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多的电视产品在非线性技术的推动下, 质量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丰富, 丰富了电视荧屏, 满足了观众对电视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体现出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电视编辑是电视整体制作中的重要一环, 电视编辑的艺术性则是创造多样化电视产品的手段和途径, 只有将艺术性与技术性两方面完美结合, 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电视产品, 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 增大电视节目收视率。

播音主持情感艺术的把握要点 篇10

1 播音主持情感艺术把握的现实意义

播音主持情感艺术把握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 能够提高新闻广播的传播效果。情感属于个体主观感受, 是传播主客体之间的沟通纽带。在播音主持实践中, 主持人的声音及新闻内容, 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所以播音主持的情感把握将直接影响新闻广播的传达效果。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只有充分把握情感, 才能确保新闻广播传播效果的最佳呈现。

另一方面, 能够增强播音主持与受众的互动。某种意义讲, 情感属于一种传播媒介, 其自身具有社会需求, 受众的收听反应是节目情感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的情感实际上是与受众的互动, 是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调动受众参与积极性的关键点, 良好的情感把握能够有效提高节目吸引力。

2 播音主持情感艺术的把握要点分析

2.1 深入生活, 加深认识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要以自身情感作为主线, 形成独特的广播风格, 赋予节目一种情感张力, 如此才能有效培养稳定的受众群。而要想形成节目的情感张力, 就需要主持人深入生活, 走进基层, 全面了解群众实际需求, 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把握情感。而在深入受众日常生活中, 主持人要从细微处入手, 全面观察, 深入思考, 然后提炼出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平性等原则理念, 学会站在受众角度审视问题, 以平民化表达方式展开新闻传播, 这样才能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形成一种情感张力。

2.2 拓展视野, 不断学习

在播音主持中, 要想实现对情感艺术的全面把握,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首先, 要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 夯实专业能力, 如此才能为灵活的情感运用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其次, 要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因为新闻广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需要主持人及时了解党政方针, 坚定政治立场, 树立正确的“三观”, 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更加明确地传达新闻信息;最后, 播音主持人要不断提高交际能力, 不断拓展视野, 要学会站在更高立场客观审视问题, 这样才有利于将情感更加巧妙地融入新闻内容中, 提高新闻与情感的契合度。

2.3 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要想实现新闻与情感的高度契合, 就需要主持人学会角色互换, 以搭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平台。客观来讲, 优秀新闻广播节目之所以受到受众喜爱, 是因为主持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受众愿意将其视为可靠的倾诉对象, 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情感隔阂。真诚是播音主持人必备的素养, 同时也是节目成功的必备要素。在播音主持中, 只要能够站在受众的立场思考问题, 充分考虑受众的情感诉求, 才能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让节目信息深入受众内心。

2.4 积累经验, 调节感情

要提高播音主持情感把握能力, 就要求主持人加强实践磨练, 不断升华自我, 积累丰富经验。对于播音主持而言, 要想将情感艺术与新闻传播进行完美结合, 就需要通过不断努力, 获得信心和智慧,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情感就会自然流露。此外, 在播音主持中, 主持人要结合不同形态的稿件以及不同内容的新闻, 合理选择情感表达方式, 以增强节目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而这就需要主持人做好感情合理调节与分配, 更好地将情感融入播音主持中。需要指出的是, 具备好的感情并非一个单纯的技巧和要点, 而是主持人由内而外的一种气质表露。在播音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若是根据节目实际灵活合理地调节感情, 不仅能够增强节目播出的节奏感, 还能让受众产生情感饱满的收听体验。

3 结语

要想确保一档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 就需要提高主持人情感艺术的把握能力, 提高情感和信息的契合度, 全面掌握情感艺术的把握要点:深入生活、加深认识、拓展视野、不断学习、角色互换、拉近距离、积累经验、调节感情。只有如此, 才能形成播音主持独特稳定的情感风格, 才能提高广播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摘要:全媒体时代, 新闻媒体多元化发展日趋明显, 对新闻播音主持人也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闻广播中, 如果将情感把握与新闻内容进行巧妙结合, 将会赋予新闻全新生活活力, 进而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诉求,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本文在简要阐述播音主持情感艺术把握现实意义的基础上, 从4方面入手探讨了播音主持情感艺术的把握要点, 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播音主持,情感艺术,现实意义,把握要点

参考文献

[1]刘擎, 葛力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特点及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4 (22) .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提问;数学;学生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倍受关注。新课标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与互动,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也是一种精妙的课堂艺术形式。教师只有灵活地“问”,学生才会深入地“思”,最终才能实现有效的“学”。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开启实效小学数学课堂的“钥匙”。

一、追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追问,是在学生回答了问题的表层意思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层次的思考,往往在一问之后进行二度提问,直到学生能完全把握问题的本质。老师通过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化,促进他们进行周密的思考,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水到渠成。因此,追问无疑是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的重要策略。

如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练习: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0米,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40厘米,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老师提问:“怎样才能准确算出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车轮转动的周数呢?”

生1:先求花坛的周长:3.14×40=125.6(米);再求车轮的周长:40cm=0.4m;3.14×0.4=1.256(米);最后求车轮转动周数:125.6÷1.256=100(周)。

师追问:这是用花坛的周长除以车轮的周长来算的,这种算法挺好,大家觉得还有其他算法吗?(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纷纷举起了手。)

生2:还可以用花坛的直径除以车轮的直径来算,列式为40÷0.4=100(周)。

师接着追问:非常赞成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2:周数=花坛周长÷车轮周长=πd坛÷(πd轮)=d坛÷d轮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搅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飞扬;在追问中深刻;在追问中“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在追问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追问中受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思想”的熏陶和浸润。

二、反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反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发问,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结论的正确性,进而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语气,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利用这样的提问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的吗?”这一类问题,在无形之中就否定了学生的答案。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可以保护学生的求知进取心,而且这样的形式有“催化剂”的效果,督促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有学生回答“不是”后,教师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轻轻地反问:“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模一样,怎么会不是轴对称图形呢?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就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当我的“小老师”。

生1:老师,平行四边形无论怎样对折,都无法完全重合,因此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们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所以可以断定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生3:老师,我觉得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要看它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一模一样”并非“完全重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生的语言环环相扣,准确中不乏数学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的“反问”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为他们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而知识的重、难点就在学生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解决。

三、转问——化解尴尬绽放精彩

课堂提问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回答,需要运用转问:“谁还有补充?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话语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采用转问,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

师:你能讲一讲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的吗?

生1:先算上下2个底面圆的面积,一个圆的面积是πr2;上下2个底面圆一样,所以是2πr2,最后算曲面,曲面的面积……(该生不会表述,感到很为难)

师:你这一步不会表述,是吗?那你愿意邀请谁来帮你解决呢?

生1:我想请XXX帮忙。

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所以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如何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不会回答问题的孩子体面地坐下呢?教师并没有采用常用的转问方式“谁来帮帮他?”而是用“那你愿意邀请谁来帮你解决呢?”这一高明的转问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又为他扫清了知识的障碍。在这次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这位学生在心理上会感觉到教师与学生的尊重,消除了畏难情绪,日后也会“敢表达,会表达”。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的技术,更是一门育人的艺术,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断提问中被激活,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大大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让我们巧妙挥洒“问”的艺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朱大禹.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江苏教育.2006(06)

[2]樊启亮.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1(02)

把握节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 篇12

什么是节奏?“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火车行进中连续的“咣当、咣当”声, 是单调的节奏;悦耳动人的音乐声, 是优美的节奏。节奏的本意就是交替出现的急缓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语文教学中的节奏, 则主要指教学结构的张弛起伏, 教学内容的虚实详略, 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等。是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富有美感的有规律的变化。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学生反应, 依据情感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总之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 要善于调节, 让语文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

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调控、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 使语文课成为艺术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不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 调控课堂教学的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艺术学习语文的生命, 把握原则是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精美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力。在这方面, 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十分直接的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调控, 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 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 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重点和比较深奥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项链》一课, 重点难点是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画之妙, 在这两方面应从容解析, 其他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听潮》一课, “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 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一月的哀思》一课, 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 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 要用慢速降调, 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 要用快速升调, 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 急缓相间, 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第二, 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 如讲练法、导学法、情境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 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更有多媒体法的辅助运用, 使课堂节奏的调控如虎添翼。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 将这些方法在教学方式中进行交替地变换, 灵活地运用, 互相地调节, 这非常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切不可用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节奏单调, 教师也就只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了。如《我与地坛》, 要引导学生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和母亲对儿子那毫不张扬的母爱, 并且把握住作者珍惜生命, 勇于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道路的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法, 发挥音乐对情感的牵动作用, 先播放颂扬母爱的抒情音乐感染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的生活, 唤起他们体谅母亲珍惜母爱的觉悟;最后播放陈百强的《念亲恩》再次唤醒学生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和感悟课文情理, 从而达到利用音乐、图片来优化课堂节奏的效果。《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体味文章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第三, 运用板书调整教学节奏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频率过快或书写太慢, 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教学板书会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信息接受。巧妙运用适时的板书, 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边听边看边写, 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的节奏。理想的板书是与教学语言节奏的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板书时序可以这样安排:“今天, 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 (略停) , 那是一处印刷所 (板书) 。不过, 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 而是建筑在地下的 (板书) 印刷所。而且, 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 (板书) 去。”这样既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 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第四, 顾及学生情绪的反映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 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 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 则应加快节奏, 让其情绪高涨。同样, 构成教学节奏的疏与密, 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 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 给人以急速、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 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否则, 教师课前预设的方案再好, 若不顾及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发的学情, 瞬息间可能就使你追求的“艺术课堂”化为乌有。遇到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的新难点, 一定要放慢速度, 循循善诱, 逐步突破;解读顺利处, 要言简意赅, 加速推进;学生情绪低落时, 要妙语风趣, 激情飞扬, 慷慨激昂。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如何面对磨难的看法时, 不少学生提到霍金, 但除知道他残疾外对其成就不甚了解, 这就易使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此时教师不妨及时点拨, 简述霍金, 让学生知道他是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并以畅销一千万册的巨著《时间简史》把他的观念带入了千家万户, 立足剑桥大学。寥寥数语就介绍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后马上展示霍金残疾的图片与“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 思想却在宇宙最深处飞扬”的文字, 借助感性认识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这样就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 避免了长时间的无效的消耗。

上一篇:中俄关系发展下一篇:英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