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共12篇)
中俄关系发展 篇1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利益逐渐趋近, 共识不断增加
(一) 中俄关系的和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双方确立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基础。在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 两国进行首次最高级正式会谈并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 明确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两国还签署了俄中政府间在裁军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的备忘录, 两国政府和平研究和利用宇宙空间的合作协定, 以及经贸、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文件。这些文件为两国间新型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的基础, 叶利钦总统称俄中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和开始新纪元”。
在第二阶段, 以解决边界争端和宣布互为伙伴为契机, 中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俄罗斯所取得的成果是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中俄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双方宣布根据1992年以来中俄关系充满活力的发展, “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双方决心面向21世纪, 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认为这种关系既不是结盟, 也不针对第三国。双方继1991年的东部边界协定之后还签订了西部边界条约, 使两国间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边界争端开始得到解决, 并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中俄之间确立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把中俄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 中俄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和多国军事信任协定将中俄关系提升到战略高度, 即发展“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与江泽民主席会谈后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 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确立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是“平等信任, 睦邻友好, 互利合作, 共同发展”。双方同意建立两国领导人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性对话的定期会晤机制, 并建立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热线联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还在于, 不仅在两国之间而且在国际问题上双方都要建立合作关系。在上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奠定了五国间双边和多边关系持续有效发展的军事信任基础。
目前,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1) 在政治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 中俄相互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2004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原则, 成功地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2) 在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借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单边主义、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两国重视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 并在该组织的框架内加强合作, 维护和推动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欧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和协作更加密切,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越来越广泛。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和伊拉克问题上, 两国的协作起了良好的作用。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在国际问题上如此广泛的意见一致, 表明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达到新的深度。
(3) 在经济上, 两国合作不断扩大, 2004年两国贸易额突破了200亿美元, 中俄经贸关系度过了“磨合期”, 步入了“快车道”。俄罗斯总统普京2004年10月访华期间, 两国元首确定了在2010年前两国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在2010年前将对俄投资120亿美元, 俄罗斯也将扩大对华投资, 这极大地提升了经贸合作的质量。
(4) 在人文领域, 加强了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了青年及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交流, 巩固了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二、当前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关系十分密切, 但不可否认, 两国关系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贸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经贸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俄关系前进要靠两个“轮子”:一个是政治, 一个是经济。政治这个“轮子”很坚固, 经济这个“轮子”却很脆弱。经贸关系滞后制约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 中俄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并共同采取重大措施, 努力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但是, 把主客观条件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 把两国经贸合作水平提高到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适应的高度, 还需要双方密切协作, 加倍努力。
2. 民间关系滞后于官方关系
中俄两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 发展双边关系的热情高, 决心大, 官方互动频繁, 但与此相对应, 普通国民对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认识、关心和参与还不到位, 甚至存在种种疑虑。对于民间交往的相对滞后, 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激发民间热情, 比如成立各层次的两国“友好协会”, 推动半官方和民间团体交流、互访, 但中俄两国民间关系滞后于官方关系的局面仍未取得根本性的改变。
3、关于“中国移民”问题。
在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中, “中国移民”是被炒得最热的问题。众所皆知, 俄罗斯劳动力短缺, 中国劳动力有富余, 中俄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 合作潜力巨大。但是, 由于在俄罗斯舆论中, 中国的“人口问题”被宣传为俄罗斯面临的潜在威胁, 所以中国学者在写文章或发言时, 对这个问题往往噤若寒蝉, 甚至在内部研讨会上也忌讳谈这个问题, 唯恐言辞不慎, 被“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抓住把柄, 从而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
三、增强互信、扩大合作是发展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根本。
如前所述, 中俄两国全面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一致做出的正确选择。十几年来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已大大地惠及于两国人民, 两国都对这种关系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深化寄予厚望并充满信心。同时, 两国领导人也都高度重视并力求化解两国关系中存在着的一些限制性因素, 以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顺利地发展, 其有效途径是进一步增强互信、扩大合作。
首先, 要始终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平等、协商和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各领域的合作关系, 这是消除误解和疑虑、增强互信、扩大合作并使之富有成效所必需的前提。
其次, 要以成熟、理性和务实的心态看待和发展中俄关系。中俄两国作为大国, 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目标追求是多维度的, 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两国在涉及双方关系的所有问题上都观点一致并会通力合作, 况且, “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伴随着两国前所未见的社会与体制深刻转型以及当前国际关系现状的深刻变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中俄关系不会一帆风顺, 重要的是认识和发展两国关系必须登高望远, 要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处理两国关系中已经存在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要对全面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满信心, 并为之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
四、中俄关系前景展望
从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看, 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很好, 必将达到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七点:
第一、稳定的中俄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俄双方互为最大的近邻, 稳定、成熟的双边关系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第二、密切的经贸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发展中俄经贸经贸合作符合中俄双方各自的发展战略。开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扩大双方的合作领域, 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济具有互补性, 为中俄发展互补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创造了可观前提
第三、两国在国际事物和地区问题上有共同利益。
首先, 中俄两国赞赏联合国在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 主张应坚持多边主义, 尊重、发挥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其次, 双方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方面立场一致;再次, 两国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立场相近;最后, 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题上, 双方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崇防:《进人新世纪的中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年第11期
[2]、“21世纪国际格局与中国外交战略”研讨会综述, 《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6期
[3]、赵鸣文:快车道上的中俄关系隙望新闻周刊年第28期
[4]、王哪久:《新起点新任务一对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
[5]、中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 2006-03-22
[6]、何兰:.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7]、“新时期中俄关系”研讨会发言选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 (1)
[8]、张崇防:进人新世纪的中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年第11期
[9]、李建民《:关于发展中俄关系的对策建议》《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1年第5期
中俄关系发展 篇2
——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演讲
(驻俄罗斯使馆供稿)
2010/04/28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2010年4月22日)尊敬的哈列耶娃校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哈列耶娃校长邀请我来莫斯科国立大学,就当前中俄关系发表演讲。贵校在全俄大学排名中位列前十名,在全俄语言教学中占有领军地位,培养了大批语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我对贵校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贵校已与中方有关部门和院校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希望这种合作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中俄边界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的纽带。考虑到中俄关系史中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敏感性,两国最终能够本着和平友好、互谅互让的精神完全彻底地解决边界问题确实是来之不易。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在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问题上,俄始终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中方坚决谴责恐怖势力在俄制造爆炸袭击等犯罪活动。中方还在俄维护二战历史荣誉、反对改写二战史观等问题上坚决地站在俄一边。中俄两国在对方最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两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两国彼此是靠得住的朋友和伙伴。
(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
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回想中苏两国即使在50年代同盟时期,也从未举行过任何联合军演。但2005年8月,中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举行首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8月,中国首次派出成建制部队、携带重装备赴俄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两次演习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军事史上都是第一次。2008年3月,两国开通了国防部长直通热线电话。2009年7月,两国举行了“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中俄军事合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明,双方已不再相互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或军事威胁,两国间的互信程度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
自2000年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560多亿美元。去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国经贸额在保持10年连续增长后首次下降,但两国经贸合作基本面保持良好,相互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两国经济逐步好转,今年第一季度两国经贸额同比增加60%。
近年来,两国相互投资也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超过2008年的3倍,俄对华投资新增项目超过2008年一倍以上。双方签署了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至今为止,共举行了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达成的一系列投资项目已开始运作,涉及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组装、农业综合开发、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
中俄能源合作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约1500万吨。由俄承建的田湾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已投产,二期正在积极推进。去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签署了关于原油管道建设、原油长期贸易、长期贷款等一揽子协议。两国天然气、核电等领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1983年中苏恢复边境贸易,当年边境贸易额仅为1000万美元。2009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增加到57.3亿美元,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83年的1.5%提高到2009年的14.8%。边境贸易成为双边贸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两国边境地区口岸、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卢布和人民币已成为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两国地方合作已从毗邻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的前列。目前双方已建立友好城市和省州71对。同时,边境地方合作已不仅局限于经贸合作,逐步向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
为加强两国边境和地区合作,两国领导人就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两国主管部门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边境地方贸易合作常设工作组和边境地方贸易协调委员会,启动了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政府间文件的商签工作。
(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
两国在1997年4月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为中俄民间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两国人民往来频繁,留学生人员数量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18000人,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9000人。在国家关系中,人同样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最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俄两国越来越密切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了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好感,加强了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始终把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作为一个主要的合作领域。1997年4月、2005年7月和2008年5月,两国元首分别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声明和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特别强调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当前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良好的协调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更是中俄两国在地区问题上开展建设性合作的典范。可以说,中俄两国在当前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彼此成为了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的主要伙伴和重要的战略依托。
中俄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也都可圈可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2006年在中国和2007年在俄罗斯分别举行了“俄罗斯年”和“中国年”,向两国人民和全世界集中、全面展示了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互办“国家年”是中俄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是中国第一次与其他国家举办这样的活动。根据“世代友好、携手共进”的宗旨,两年时间里,双方共举办了500多项活动,包括两国政治、经贸、人文、科技、教育、军事、地方等双边合作的方方面面,活动内容之丰、涵盖领域之广、民众参与程度之高、社会反响之强烈,都创下了中俄交往史的新纪录。双方已确定将14个活动项目长效化、机制化,今后长期在两国轮流举办。互办“国家年”使两国民众深切体会到了中俄友好的浓烈气氛,充分领略到了中俄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近距离感受到了两国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全面提升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为两国关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声势,也实实在在的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中苏对抗时期,两国人民间的往来几乎完全断绝。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双方目前每年人员往来数量以已百万计。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中国已成为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也是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一。去年中国一度跃至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双方友好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好处之大,已经是无法用金钱衡量。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中俄不仅直接相互支持,而且还利用自身影响,带动其他国家支持对方,经常在其他国家面前替对方说话,做工作。这使两国增强了自己的国际行动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影响,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也减少了面临的国际压力。双方已经彼此把对方视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两国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两全其美
军技合作和能源合作是两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军技合作使中国得到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水平。同时,俄罗斯也通过对华军售获得了巨额资金,从而不仅帮助本国一些曾经非常困难的军工企业摆脱困境,而且增强了研发更先进技术的能力。中国通过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满足了国内一部分需要,俄罗斯也获得了大量石油收入,打开了中国石油进口市场,进入了中国石油加工和成品油销售领域,同时实现了俄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
第四、中俄战略协作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带动了两国各自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
这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中俄解决边界问题的示范效应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签署了边界协定,全部、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使长达7000多公里的原中苏边界变成和平、友好和合作的纽带。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中国以此为模本,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睦邻友好条约,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二)中俄战略协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这在中亚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1992年,中俄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直接推动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而后两个协定直接促成了“上海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俄通过双边途径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为促进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中俄战略协作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和平与稳定因素
作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俄战略协作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双边和地区框架。首先,中俄战略协作为世界大国,特别是相邻大国如何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示范。其次,在冷战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一度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中俄战略协作发挥出了“1+1大于2”的作用,使国际格局更趋均衡,是国际关系维持了一个较稳定的框架。第三,中俄开展战略协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普京总理谈到中俄关系时曾说过,中俄高度互信的关系是促进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使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俄战略协作的国际意义。
2004年10月,中俄两家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用一份问卷分别在两国完成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俄两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给予积极评价的比例分别高达74.4%和73.2%。2007年8月,俄罗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已跃居俄罗斯“友好国家排行榜”的首位,有21%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今后10至15年内中国是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排名第二的白俄罗斯,民众支持率为12%。通过举办中俄“国家年”和“语言年”活动,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彼此亲切感加深,相互把对方看成最友好国家。俄罗斯政府和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俄相互看重和倚重进一步增强。
中俄两国能够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使其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可以总结,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牢牢抓住共同战略利益这个龙头
中苏之所以从同盟走向破裂和对抗,意识形态争斗是个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国以史为鉴,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别,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真正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寻求和扩大共同战略利益为中心来发展双边关系。这使中俄关系有了正确和牢固的基础。
第二,准确定位双边关系,在全面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灵活性
中苏关系的历史教训说明,结盟和集团政治的做法不适合中俄两国。基于此,中俄两国确定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遵守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种非结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又使两国各自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保持了足够的灵活性,为两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真心为对方着想,相互照顾对方的利益和关切
这不仅表现在两国在涉及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相互支持,也表现在许多具体领域。一段时间以来,俄十分关系关心和担忧其对华出口中机电产品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国十分认真、积极地对待这一问题,倡议建立了中俄机电商会,采取各种措施自俄扩大进口机电产品。这些努力已开始收到效果。当全球贸易因金融危机普遍大幅下挫、中俄贸易下降达30%之时,2009年,俄机电产品出口中国逆势增长1%,达到4.3亿美元。俄罗斯希望中俄不仅进行原木贸易,而且重点在俄罗斯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中国对此也予以认真对待和积极配合。中俄林业合作常设小组确定了多个在俄罗斯木材深加工合作项目。这种彼此照顾对方利益和关切的做法,使双方能及时解决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两国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深化、细化合作的关键阶段
中俄发展战略协作已有十多年时间,成绩斐然。但相对来说,这些年的主要任务总体上是建立和完善双边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搭建各领域合作的机制框架,确定有关合作的方向和规划,更多需要的是双方的政治决断。这一阶段任务完成后,中俄战略协作需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追求更多具体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新阶段,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要体现在各具体领域的合作水平高低,成果多寡及相互满意度方面,需要着力落实有关文件和共识。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同样需要及时和正确的政治决断,而且需要更多深入细致地的工作。西方谚语说“细节出魔鬼”,随着中俄双方合作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触及两国的切身利益,利益协调难度无疑会有所增大,出现利益分歧的情况在在所难免。
(二)中俄两国同时快速发展使两国战略协作面临新的形势
中俄两国目前都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中俄两国300多年的关系史上也是第一次。随着中俄两国国力的同步增强,两国关系中的竞争性会不会扩大?两国会不会调整对对方的政策?会不会提高甚至改变与对方合作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经济合作仍然远远滞后于政治合作
中俄双边贸易额在快速增长,但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都不符合中俄作为两大邻国的身份和潜力。2009年,中俄贸易额为383亿美元,在中、俄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不算大。双方相互投资所占的比重也较小。中俄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现状,说明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能挖掘出来。
尽管面临着上述问题和新形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力仍然强劲,前景远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有了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这一关系已经产生巨大利益,得到两国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但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第二,国际政治的现实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四、关于今年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几点思考,我想谈几条宏观和原则性思路
(一)始终把增进政治互信放在发展中俄关系的首要位置,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
就国家关系而言,政治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标志,中俄政治互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增进政治互信是个没有止境的进程,而且与两国发展合作的需要相比,与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的政治互信程度相比,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需要解决一个核心思想认识问题,就是中俄两国彼此如何看待对方的强大。
中俄两国都在走向强大。中国如何看待俄的强大?俄如何看待中国的强大?是否认为一方的强大将会对另一方构成威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俄政治互信的基础就难说牢固。解决的办法是,双方真诚地欢迎对方的强大,为对方的发展高兴,把它当作是自己、对整个世界有利的事情。中国一直是这样做的,不担心俄的强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十分困难的时候,中国没有对俄做任何落井下石的事情,而是以极大的诚意同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将来中国更不会做对不起邻居和朋友的事情。对这一点俄完全可以放心。中俄两国解决了这个思想认识,就可以确保两国关系不可逆转,就可以破解历史上和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魔咒,即两个相邻的强国不能长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两国的同时发展和强大就可以为两国的战略协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目前两国具体合作中有一些问题,今后还可能出现。我认为,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随着两国合作越来越具体和务实,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无需紧张,也不要情绪化,更不能政治化。第二,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以协调和解决。要就事论事,不能搞挂钩,把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开展其他领域合作的前提,以致影响其他领域的合作。
我愿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看法。中俄双边贸易中,中国过去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7年这一形势出现转折,俄在对华贸易中首次出现逆差,全年为88亿美元。我注意到俄舆论非常关心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动态的,出现逆差和顺差都很正常。前些年俄罗斯对华出口机电产品比重下降也属同样的情况。中国没有可以追求对俄贸易顺差,没有故意减少自俄进口机电产品,更没有任何政治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再从两国友好合作的大局出发,辅以政府引导和鼓励等其他措施。单纯以政治和行政的手段解决不了问题。
(三)下大力气把经济合作尽快搞上去
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要尽快改变经济合作短腿的情况。
这首先需要中俄两国增强开放意识,彼此扩大市场开放,只有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不断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做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但中国并没有被外来产品冲垮,反而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国。
其次,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中俄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不少人为的贸易、投资方面的壁垒。两国政府都要努力为两国的企业和公民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住所环境,特别是要在消除投资壁垒、扩大投资合作方面下功夫。
第三,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总体经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阻碍两国边境经济合作的瓶颈。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努力推动跨境公路、铁路、桥梁、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边境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全面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
中俄两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有更宏大和更宽广的世界性视野和思维,更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合作去影响、推动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和地区问题形形色色,中俄两国在每个问题上的处境不完全一样,由此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立场不可能时时处处完全相同,或立场相同、但具体策略和做法有所区别。因此中俄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战略协作,既在某些问题上步调一致,用同一声音说话,也包括一方支持另一方在一些问题上承担更多工作,而一方给予另一方配合和协助,还包括一方理解和支持另一方在个别问题上的行动。以前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协作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随着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两国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制约都在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改革,两国应该研究如何推动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两国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加入后)等组织和机构中开展协调与合作,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对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对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的意愿十分真诚,没有任何保留。胡锦涛主席曾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这获得俄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发展确定了原则和方向。中俄双方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做下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近现代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 篇3
关键词:中俄;两国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81-01
随着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各国处于复杂的变动关系之中,而新的格局又尚未形成,使得世界各国间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其中中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两国的关系受到世人的关注。现就两国间的关系发展谈以下几点:
一、中俄两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发展
在历史上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表现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欺压掠夺关系。两国在近代以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国家,两国并不接壤。17世纪前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特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第二阶段:结盟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支持。第三阶段:对抗、冲突关系。6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对抗,先是赫鲁晓夫期间我们九评苏共,苏共20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有个秘密报告,反对个人崇拜,同时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第四阶段:缓和关系。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使得两国的关系得以缓和。
二、中俄两国在近代的发展关系
由于两国的性质很相同,在基本利益上有共同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两国的关系一步步得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和平友好发展。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声明》中明确指出的:“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2、建设性伙伴关系。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江泽民主席认为,双方在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均存在冲突,而要想使两国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达到相互谅解以后,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西段边界协议等重要文件,将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一高度。中俄两国都迫切希望双方关系的更进一步发展。
3、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首脑于1996年在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双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要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2001年7月15日,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正如一些俄罗斯媒体所指出的,俄中新的友好合作条约和莫斯科政治声明的签署可能已真正成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转折点。条约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二是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三是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中俄两国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中最亲密的伙伴关系。
三、两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在政治、经济领域两国不否认深受双方的影响,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政治对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对外政治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最近几年两国关系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对外政治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面对着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扩大北约集团、强化美日军事同盟、鼓吹新干涉主义以及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方面咄咄逼人的态势,中俄两国也会紧密合作,保持高度一致性的。特别是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一事,叶利钦总统就特派切尔诺梅尔金来京表示慰问。两国均将“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视为相互协调和互利合作的宗旨,并且在联合国问题上达到很高的共识,相信中俄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这种联袂还会大大加强。
2、在经济上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加上两国内的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两国在经济上正向着互为借鉴的发展进程。自俄罗斯普京总统执政后,将振兴经济列为首要任务,现在中国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俄罗斯人借鉴的地方。中国的广阔市场和无限商机也吸引着俄罗斯人的眼球,于中国来讲,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同OPEC共存同时又共争的国家。相比较而言,俄罗斯又是一个比阿拉伯产油国更为可靠的能源伙伴。因此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又签署了一揽子计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广泛合作,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领域的合作。现在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包括大型设备设施的建造,中国矿产金属开发等多个项目,最重要的还是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的边沿城市的全面合作。
综上所述,中俄两国关系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于两国而言,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值得发展下去的;同时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两国的关系,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点,有收有放,从而促进我国在整体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北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
中俄关系发展 篇4
中俄经贸关系从发展轨迹上看不够平稳, 其发展轨迹呈上升、停滞和再上升的U字型。俄罗斯独立初期, 中俄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是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增长。当时中国成了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 仅次于德国, 而俄罗斯则成为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但是, 此后两国贸易额下降, 一直在50亿至60亿这一水平徘徊。从目前总体状况看, 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逐步趋于稳定,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而中国则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为双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而努力, 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 这些都为中俄经贸关系健康、有序地发展铺设了坦途。
二、中俄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
贸易规模与两国潜力仍有差距:
整体看来, 目前的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依然偏小。2006年, 中俄双边贸易额333.9亿美元仅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8%和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5%。尽管2006年中俄贸易持续增长, 但增速明显放缓, 全年贸易额只增长了14.7%, 增幅较2005年回落了22.4个百分点。除了俄打击灰色清关、实施限制外籍劳务和移民政策等对华商在俄贸易和经营造成影响的短期因素外, 中俄两国在经贸领域开展合作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
中俄两国进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等。中方出口俄方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皮革、箱包、鞋等消费品。受俄方产业结构的影响, 其出口商品结构中, 燃料能源商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原木及纸浆制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的发展水平, 给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 使得两国贸易发展的后劲不足。
中俄双边贸易秩序混乱, 有待规范:
中俄民间贸易曾对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随着两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种不规范的贸易方式弊端突显, 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其根源在于俄“灰色清关”未得到有效遏止, 中国商品不仅难以通过正规报关渠道进入俄市场, 而且在俄中国企业和商人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 灰色清关也给俄方造成了关税和外汇流失、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中俄两国在银行结算、贸易仲裁、出口信用保险、质量监控和通关等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双边经贸合作的需要, 中俄贸易中的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随意扣留货物资金等不规范行为与这种贸易环境不无关系。
中俄企业缺乏合作:
双方大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而中小企业对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应能力不强, 都不善于向对方市场推广本国产品, 包括市场营销调查、寻求产品销售市场、产品与售后服务配套、同经纪公司和咨询公司合作等。
三、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1规范贸易秩序,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中俄两国通过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商讨解决两国贸易秩序问题, 中方要求在俄境内的中国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方式, 规范经营行为;俄方承诺加强海关监察, 打击海关违法行为。
2扩大机电产品贸易, 改善双边贸易结构
中俄机电制造业各有优长, 互补性强, 俄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中国在家电、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优势明显。双方可确定重点合作领域, 推动实施若干个示范项目;同时, 将机电产品贸易与技术转让和投资结合起来, 带动联合生产加工合作, 扩大共同利益, 互利双赢。此外, 还可通过举办研讨会、展览会、推介会、国家年等一系列促进活动增强双方企业了解与交流, 扩大合作和投资规模。
3结合两国地区发展战略, 促进边境与地方间合作
目前, 中国正在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俄罗斯也在积极发展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 应把地区发展战略与开展合作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两国边境地区发展。双方应在完善口岸基础设施, 规范边贸秩序、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 完善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 利用展会平台等方面推进合作, 提高合作水平, 进一步发挥两国边境和地区间合作潜力。
综上所述, 中国与俄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时机, 充分挖掘潜力, 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 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晓郁.面向未来的中俄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1.孙晓郁.面向未来的中俄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陆南泉.对中俄经贸合作形势的几点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6 (7) 2.陆南泉.对中俄经贸合作形势的几点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6 (7)
中俄关系发展 篇5
综述
庞大鹏
2009年6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经济分论坛暨第九届中俄经济学家学术研讨会”和“中俄关系分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的“中俄关系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3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共分四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贸合作、苏俄历史研究与学者使命以及区域和地区合作。
一 在全球危机和维护国际稳定背景下加强俄中两国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认为,如何应对危机,共同寻找适当的对策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努力确保国际经济和政治稳定,成为当前俄中两国的合作议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中两国增强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益处,这在困难时期尤其宝贵。对俄罗斯来说,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不仅有助于发展生产,也对解决就业问题以及俄罗斯反危机纲要中提到的其他问题有积极效应。对中国来说,俄罗斯能协助其实施反危机的措施,其中包括对中国工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保障。季塔连科指出,从现实性角度出发,俄中两国应该共同合作,努力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但这仅仅是俄中战略协作的一个方面。在全球多极化、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俄中两国致力于解决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也同样重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认为,全面推进中俄双方各领域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需要从以下方面改善和 加强:第一,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增进相互战略依存度。第二,拓展双方共同利益,关照彼此重大利益。第三,发挥优势互补的特点,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第四,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共同打造合作的平台。第五,加强对国际重大新发事件双边磋商,共同应对挑战。第六,增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夯实中俄关系的民众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大使总结了中俄关系60年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对中俄关系的积极影响以及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重要意义。他认为,中俄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是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2001年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条约整体上确立了各个历史时期两国关系的特点。2001年的条约成为中俄新型关系的最终结局和法律保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合作的宽广领域。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发展模式之间竞争的主题已经具有普遍性。新世纪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俄罗斯应该逐步将经贸合作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东方,与中、日、韩、东南亚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以扩大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范围。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这样做有助于将俄罗斯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当前亚太地区国家经济以高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速度发展,使俄罗斯感到,与东方发展经贸关系越来越有吸引力。全面实现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步提高经济潜力,巩固俄罗斯世界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 建立中俄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理性框架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指出:“邻居不能选择”。同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有特别的重要性。中苏对抗的20年是使两国落后于世界的20年。当前,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中俄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中心任务。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内在需求才是中俄两国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懂得“邻居不能选择”这一道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开阔思路,为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而努力。开阔思路首先要从中俄两国的国情和两国关系发展的经验出发,但是借鉴别国的经验也是必需的和重要的。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这两对邻里关系经验就很值得研究和借鉴。在当今世界,美加关系、美墨关系是相邻国家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中俄建立新型邻里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打破思想的坚冰。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详细列举了2008年以来俄中关系中的具体事件,充分说明了俄中两国不仅具有进一步完善战略伙伴关系的巨大的后备力量,而且也有不断向前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客观必要 性。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相互不信任因素,另一方面要及时消除那些由于两国国家利益上以及它们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立场的客观差别而有可能在双边关系的某个领域定期出现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摩擦和紧张状态。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巴赞洛娃对中俄两国的人口问题与移民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俄罗斯人口形势严峻,在未来可能会失去人口大国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的来源国对于俄罗斯而言比较重要。对移民的依赖也是现阶段俄罗斯人口发展当中的重点。吸引外来移民对俄罗斯从经济上来讲是合算的,但目前外来移民的数量并不是很高。俄罗斯报刊上所谓的“中国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在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只有3.5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移民在俄罗斯还没有超过俄罗斯总人口的0.2%。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要比其他国家少得多。对于俄罗斯来讲,解决移民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提升它的经济实力,跟中国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永全研究员指出,中俄经济的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技术、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使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巨大 的潜力,这种潜力之所以没有发掘出来,没有变为现实,正是因为还存在戒心,还没有达到充分的互信。第一是关于中国人口威胁问题,中国从来没有所谓的向外移民的政策。别有用心地宣传中国移民威胁论,在实践中只会影响两国正常的经济关系。第二是需要根除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思维方式。诸如中国和俄罗斯谁更需要对方或者在双边关系中谁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等一类的问题在处理双边关系中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提法忽略了中俄双方最大的战略利益。
三 为中俄关系发展提供镜鉴的苏俄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荣誉学部委 员全面总结了1978以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30年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1年,主要是80年代,是奠基和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1~2008年,是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这一时期苏联史研究者比较普遍关注的课题是:十月革命问题,“战时共产主义”问题,新经济政策问题,20~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问题,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第二阶段的特点是通过研究苏联的历史进程,揭示苏联演变的原因,总结苏联演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原始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历史档案越来越多地为研究工作者掌有,使研究者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在通史(包括断代史)和各种专题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研究员认为,俄罗斯对俄罗斯(苏联)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标志是:第一,俄罗斯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新的举措。一是2007年出版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以及2008年出版的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二是2009年5月19日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549号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 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总统直属委员会”。第二,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对俄罗斯(苏联)的历史评价出现了新观点。第四,俄罗斯历史新教科书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学协会批准出版的,代表了当今俄罗斯社会认识的主流。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出版和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引起俄罗斯国内外巨大反响。应当看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均不容许肆意颠倒是非,为纳粹法西斯翻案。对于事关诋毁国家声誉的历史,不会无动于衷。当然,俄罗斯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所采取的种种“补救”措施和行政应对作法是否全部及时有效,值得进一步继续关注。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欧历史研究室主任黄立茀研究员分析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的合作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中俄民间团体合作都将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作为重要任务,中俄民间组织成为中俄两国了解、沟通、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涌现的诸多民间化的学术性团体,通过与对象国的单边合作模式,一方面推进了中俄两国专业领域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这些组织成员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国家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从学理层面推动了中俄两国的合作。百年以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作为两国官方关系的重要补充,在两国人民、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上发挥着好帮手的作用,已经成为继续发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展望可预见的未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将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产生出更大、更广泛的影响。
四 丰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介绍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情况。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俄学家还是俄罗斯的汉学家,在促进两国人民友谊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汉学家最近几年在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俄罗斯各界包括政治高层意识到,两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说明了两国关系正在深化。由于俄罗斯汉学家的努力,中国从古到今的典籍中有影响的部分都已翻译成了俄语,比如从孔子、孟子、韩非子一直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重要文献。俄罗斯现在已经出版了八卷集的俄中关系史的档案资料。时间从17世纪开始,现在已经出版到了1900年前后。远东研究所还出版了7卷苏共中央的保密材料。近年来,俄罗斯汉学家出版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大典,现已出版了四卷,计划出版六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树华研究员认为,中俄双方学者有义务有责任继续为开创中俄人文合作新局面努力,继续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第一,加强思想交流,相互借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建言献策,资政育人。第二,进一步密切中俄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扩大两国关系的思想基础。第三,积极开展思想和政治对话,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第四,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于提出国际政治新思想和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第五,为中俄人民友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加深两国的务实合作“鼓与呼”。第六,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家应当为丰富文化交流和培养人才共同努力。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栾景河研究员认为,虽然中俄两国已有近400年交往的历史,但客观地看,两国民众绝大多数对彼此的文化、风土人情,两国发展的状况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双方要继续注重人文领域的合作,扩大两国民众的交往与对话。双方在强调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应关注彼此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切忌相互埋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处副主任张和强认为,友城和地方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需要挖掘友城合作潜力,促进中俄关系发展。
五 密切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磋商与合作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他认为,中俄应该加强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第一,加强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中俄的双边贸易率先取得突破。第二,鼓励相互投资。第三,加强银行间的合作。第四,建立应急机制,对中亚国家可能出现的动荡作出预判和防范。第五,加强安全领域的信息交流,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第六,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立场,努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建议上合组 织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第一,建立一个稳定和透明的相互贸易、投资的条件;第二,发展交通运输,主要是对现有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第三,扩大农业领域的合作,鼓励各国农业生产和合作;第四,更加积极地利用银行和货币杠杆;第五,为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政治、法律的规章;第六,建立上合组织统一的反危机计划;第七,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发展多边合作,主要是建立合资企业。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中关系研究中心乌亚纳耶夫认为,“俄罗斯-印度-中国”模式的发展前景受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制约,但危机更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合作。尽管直接涉及三方过程的形式变化并没有出现,在俄印中模式内部也没有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抵御危机的纲领或者声明,这并不表明没有协调动作。从全球经济下滑开始,三国就开始了在更加广泛的“金砖四国”模式下采取协调行动。中国、印度将会成为首批成功克服经济危机的国家。而俄罗斯面临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资源,更大程度使用国际相互合作所提供的各种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重新回到稳步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的结果都将进一步巩固俄印中发展模式以及“金砖四国”的合作。
六 对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议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建议俄罗斯制定一个同中国发展经济区域化合作的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制定首先需要打破思想的禁锢,俄方需要破除犹豫与观望的态度。李静杰学部委员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深刻论证了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开放经历不同,由此带来国民的开放心态也不同。俄罗斯对全方位的开放战略持有警惕的心态。但是从中国的治国经验来看,开放战略虽然有代价但也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辩证法启示世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的发展在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利用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既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又应该有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在本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强国富民的战略任务。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邢广程研究员认为:第一,中俄相邻的区域性结构错位,造成了我们两国之间进行合作有一定的难度。中国东北地区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紧邻着的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尽管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但是都停留在纸面上,俄罗斯认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仓库,不太愿意中国商人把合作项目伸到俄罗斯仓库。这会引起俄罗 斯很大的警惕,这就是我们开展合作的难度。中国在远东开发的热情越高,引起俄罗斯逆反的心理的程度也越高。所以,中国应该在考虑适当地推进边境贸易的同时,改变思路,更多地和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开展合作,这样可以跨越两国邻居结构方面的错位到双方经济都发达的地区进行合作会免除很多的误会和猜疑。第二,俄罗斯科技水平非常高。俄罗斯可以考虑在中国建立一个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把俄罗斯的技术、科技产品、科技思路、科技发明在中国加以展示,使中国企业界、科技界也非常清楚俄罗斯发达的科技潜力,这样就有可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具体建议如果可以实施,将来对于推动中俄高科技的合作有很大的好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为了促进边贸和区域间贸易,必须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速双方境内道路交通和边境口岸的建设;第二,提高机械制造业产品份额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第三,开展科研合作、发展新型自有技术和产品;第四,鼓励俄国企业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改造和西部开发,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基础设施、工业企业改造和农业发展;第五,提高哈尔滨和乌鲁木齐商品交易会的规格,扩大其影响,在俄罗斯亚洲部分设立相应的定期商品交易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李中海副研究员认为,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关系对经贸合作的助推作用明显。第二,双边贸易结构符合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原则。第三,相互投资规模仍然不大,符合各自国内的资本条件。第四,中俄经贸合作中仍存在的很多制约因素,牵涉到各自国内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问题,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各自国内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他建议双方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理解经贸合作。第二,充分了解并理解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把握两国经济合作的总体脉络。第三,深入分析两国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双方经济合作的契合点。第四,中俄经济合作不应以对抗第三方为目标,两国应在国际经济合作大棋局中找准坐标,挑战或颠覆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制度未必有利于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认为,中俄关系要实现在新阶段的突破需要在战略思维上进行调整,中俄双方需要建立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合作战略。
在两天的会议中,双方坦诚地指出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都认为中俄关系不是普通的双边关系,而是两个相邻的同时又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也要区分战略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中俄关系既然是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双边关系,那么现有问题就是在中俄双方共同崛起中出现的新情况,因而也就需要中俄双方开拓思路,调整战略思维,依靠中俄共同发展来解决。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必将继续坚持符合两国利益、顺应时代需要的健康发展道路,中俄关系也将继续向更广泛、更深入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企业和谐发展的十大关系 篇6
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说:”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企业的媒介攻略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个系统。由专门的部门与媒介进行沟通,建立友好关系;一个声音。公司对外统一口径,由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发言;一个态度。对所有的媒体和记者都坦诚相待;一个形象。对外形象保证一致性。危机的到来应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常的工作中, 应该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要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积极协调好企业与媒体、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投资者、消费者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曝光的报道或失实的报道。要知道, 一旦消费者投诉发生,第一个24小时非常重要。投诉处理若不及时,消费者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宣泄不满。如果企业能处理好因为自身行为不当所导致的企业危机的话,消费者不仅不会远离企业,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并极大地刺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毕竟,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的态度。
短期投融资与长期投融资的关系
企业离不开融资,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同时,怎样才能规避融资所带来的种种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呢?
客观地说,由于企业的经营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投资人,都很难长期忍受其所投资的企业没有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在一段有限的时间之内,你可以有泡沫,也可以有缺陷,但是却不能没有赢利能力。这也就是说,没有长远的前景不要紧,决不能没有可见的利润!“利润的压力”(其实质)是单方面的,它针对投资者,而不是对企业。所谓“只要给我投资,没有利润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即使前面是个地雷阵,我也在所不辞”。就是这种心态最真实的、但也最具有讽刺意义的写照。假使资源不存在稀缺性,便没有"回报投资者"的概念。在融资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陷阱,就要在下面四点容易麻痹忽略的问题上做足文章:第一,要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第二,最好不要签订排他性协议;第三,最好在融资资金到位后,再对外宣布;第四,谨慎处理管理者持股。
人员频繁流动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一项调查表明,有33.7%的被调查企业发生过人力资源危机。造成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种:第一,是单纯的利益驱动。为了追求高薪,不论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很多人都可以义无返顾地离开原来的企业;第二,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促成了人们盲目流动。尽管这里也隐含有经济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众多行业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规避社会责任,也只是简单地对自己所需的人才,采取一“挖”了之的态度,无形中促成了人们流动的盲目性;第三,人员流出企业的管理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导致人们离开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经营者必须明白,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是“主动资产”,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时,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其次要更好地健全对规范化动作的保障制度,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还有,企业应该在平时注重内部不同阶层员工的“梯队式”培育,一旦出现员工意外离职情况,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其工作,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不会造成过大影响。或者使用合理的内部竞聘制度,选出新的管理者。
决策失误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自1993年起,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每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次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的大型综合调查和相关专题调查,共调查企业近5万家(次),获得有关数据800多万个。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决策失误”因素排在第一位,其它依次是:“用人不当”、“经济问题”、“独断专行”等。
因此,要避免决策失误,减少经济损失,一是要建立一套“决策失误追究制”。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是对旧的产权体制的挑战,是切中时弊、根治旧体制弊端的重大举措。它的适用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实行改制的企业;二是要建立“决策失误赔偿制”。给决策者敲响警钟,明白地告诉他们,决策失误不再是以前的“花钱买教训”,而是要赔偿经济损失,直到赔个倾家荡产;三是要建立“决策失误辞职制”。企业家或领导因个人决策失误或工作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当引咎辞职。
多元化经营与财务压力的关系
财务危机的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风险,如错误的战略,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及公司内部治理欠缺,组织缺乏应变力,竞争对手壮大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一类是财务风险,如过度融资,如固定成本过高,成本可控性差,如应收账款收不回,固定资产比重过大,财务管理权限过于分散。
同质化竞争与营销困境的关系
营销对于企业之重要,犹如血液于人体。一项调查表明,目前,69%的企业不知道如何制定企业的总体营销战略;65%的企业不懂得制定销售政策;71%的企业老板在构建企业营销网络时,不知如何着手;61%的企业不知营销管理;1%的企业老板对科学的市场调查认识不深;45%的企业对价格难以管理与控制,窜货现象严重; 5%的企业很难控制媒体投放计划;3%的企业不能处理好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40%的企业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促销策略上有困难。近年来,4P、4C、USP、定位、事件营销、科普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品牌管理等各种完善的或者不完善的、管用的或者不管用的总的来讲属于营销管理范畴的理论层出不穷,特别是不成熟的品牌建设理论的虚热,使不少企业误入歧途,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要长胜不败,就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创造顾客价值的某些方面应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对手模仿不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市场的顾客偏好和行为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也正在开始登陆中国。按市场机会与竞争的特点、企业的能力基础、品牌定位的要求,将顾客按重要偏好进行适当细分,选取目标市场,关注目标顾客群的共同特点,努力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脚踏实地地开展市场营销,平衡近期与远期的成本收益目标。这才是科学的营销之道。
“中国威胁论”与反倾销诉讼的关系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反倾销案迄今已达数百起,中国的企业家们正面临来自国外强劲的反倾销浪潮。
为此,正确地认识所出现的分歧和摩擦,坚持发展、平等和互利的基本原则,通过有效的渠道采取积极的方法妥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化解中国企业面对的反倾销压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反倾销,除了勇敢面对,积极应诉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出口企业应该尽快采用新的产品营销策略,将单纯的价格优势转化为性价比优势,应更加注重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增强品牌的竞争力;第二,出口企业可以采取海外设厂的方式来绕过反倾销壁垒,达到曲线出口的目的避免或减少贸易争端的发生;第三,在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过程中,充分运用公共传播,建立有利的舆论导向;第四,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一致解决争端;第五,注意竞争性情报研究,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改变出口产品增长方式。
信息数据与安全隐患的关系
在遭受黑客攻击最为频繁的国家中,我国已经上升到了第三位;而病毒的泛滥,更让国内众多企业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已成了目前国内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企业仅仅把目光投向操作系统安全性或者网络安全,认为只要防病毒和黑客等外部侵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实际上,真正的数据安全威胁来自局域网内部。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安全问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内部人员所为;存有大量敏感机密的数据,对内部毫不设防的计算机终端才是数据泄露的根源。
安全性是伴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始而产生的,一些重要的数据的泄密,对企业、金融部门、对客户都将会造成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企业信息安全建设应当从“硬件、软件、人员”三个方面着手,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信息安全理应防微杜渐,变“救火”为“防火”再说到人员,防患信息安全风险,企业要建立起全员防护的环境,在意识上建立牢固的防患意识,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形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的共识与防御信息风险的基本常识。
商业秘密保护与缺失的关系
商业秘密具有三大法律特征:秘密性、价值性、创新性。“秘密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必须处于秘密状态,且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价值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且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创新性”是指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未被公众了解或没有进入公共领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近年来,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企业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统计,80%的商业秘密是在职工跳槽时带走的,到2002年,此类案件已占到知识产权案件的15%,且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跳槽者大多是业务骨干和核心秘密的掌握者,对企业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没有基本的证据,一旦发生了商业秘密泄露事件,不仅难以立案,而且取证较难。商界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的流动,在近些年已经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但上述案件中的跳槽者却是怀揣着企业的重要财富——商业秘密而去。如果说企业失去了一个人才还可以重新寻找或者培养的话,而商业秘密的泄露则会将企业置于衰退甚至死亡的尴尬境地。跳槽是防不住的,但商业秘密并非不能堵住。有关专家专门为信息保密支了七大绝招:确立防御型发展战略,增强经营者的保密意识,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尽量缩小涉密范围,利用劳动合同约定保密责任,采取技术性防范措施,与外部供应商和转包商的交往中搞好商业秘密的保护。
诚信缺失与企业交易成本的关系
多项调查研究成果表明,信用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融资和贷款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地方政府、企业或银行失信,致使民营企业投资项目进退维艰,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信用和信誉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特别稀缺的资源。
市场经济并不是“智力游戏”。著名学者党国英认为,信用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关系。好的信用关系意味着交易的各方当事人对自己的资源有比较可靠、明晰的权利边界,并且,交易当事人能尊重彼此之间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产权不牢靠,权利边界不稳定,甚至会使诈骗也变得合理。
遵循发展规律研究函数关系 篇7
一、用发展的观点研究数列
例1 (2007年天津卷)在数列{an}中,a1=2,an+1=λan+λn+1+(2-λ)2n(n∈N*),其中λ>0.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分析:(Ⅰ)由an+1=λan+λn+1+(2-λ)2n(n∈N*),λ>0,可构造新的数列
得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1,首项为0.
所以通项公式为an=(n-1)λn+2n.
(Ⅱ)为了用错项相减法求和,引进一个新的函数:
当λ≠1时,由①-②得
这时,数列{an}的前n项和
当λ=1时,Tn=,这时,数列{an}的前n项和
点评:(1)由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归纳猜想法;二是构造法.本题的(Ⅰ)是用构造法,适时地构造新的数列.
(2)求通项为等差与等比数列之积的数列的前n项和,一般常用错项相减法,适时地引进新的函数.
例2 (2004年湖南卷)已知数列{an}是首项为a且公比q不等于1的等比数列,a1、2a7、3a4成等差数列,求和Tn=a1+2a4+3a7+…+na3n-2.
分析:由a1、2a7、3a4成等差数列,得4a7=a1+3a4.由此得
根据所求和Tn的各项中a1=a,a4=aq3,a7=aq6,…的特点,以及q3=-,引进一个新的函数:
令x=-,即可求得
点评:本题根据所研究的和式各项的特点,引进一个新的函数,反过来用导数表示,从而求出其和.
二、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函数关系
例3 (2009年辽宁卷)已知函数
证明:对任意x1,x2∈(0,+∞),x1≠x2,有
分析:由于所要证明的式子是x1,x2两点的函数值的差与自变量的差之比,引入一个新的函数:
则
由10,得g(x)在(0,+∞)上为增函数.故当x1>x2>0时,有
即
故
而当0
点评:由所证的目标是x1,x2两点的函数值的差与自变量的差之比,适时引进了新的函数g(x)=f(x)+x.
例4 (2007年浙江卷)设f(x)=,对任意实数t,记
求证:当x>0时,f(x)≥gt(x)对任意正实数t成立.
分析:为了用差比法,引进一个新的函数:
则
当t>0时,由h’(x)=0,得x=.
当x∈(0,)时,h'(x)<0;
当x∈(,+∞)时,h'(x)>0.
所以h(x)在(0,+∞)内的最小值是h()=0.
故当x>0时,f(x)≥gt(x)对任意正实数t成立.
点评:本题为了用差比法,引进一个新的函数.由这个函数的最小值,而得到证明.
例5 (2009年山东卷)已知函数f(x)=ax3+bx2+x+3,如果a>0,且f(x)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试用a表示出b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题意f'(x)=ax2+2bx+1≥0在区间(0,1]上恒成立,即b≥对x∈(0,1]恒成立.为了找出b的范围,引进一个新的函数:设g(x)=,x∈(0,1].
①当,即a≥1时,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x=∈(0,1].
所以
因此b≥.
因此b≥.
点评:本题为了找出b的范围,引进一个新的函数.由这个函数的最值,即可得到b的范围.
练习题:
1. 在数列{an}中,a1=3,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点()在直线x+y-=0上,则an+an+1)=______.
2. 设函数f(x)=x2-ln(x+1).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不等式ln(+1)>成立.
参考答案:1.3;
公共关系与企业发展 篇8
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客体是社会公众, 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 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企业公共关系从属于企业宗旨, 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它是企业面对外在的公众和内在的员工, 通过运用长期有效的双向信息沟通、双向业务交往、双向利益调整等方法途径, 建立企业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显然, 企业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事业高度发展条件下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从市场营销中的策略组合, 到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 到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企业公共关系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 是企业与内部相关人员之间通过双向信息交流, 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活动, 主要包括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 员工关系中又有领导与下属关系、员工与员工关系, 股东关系中又有股东与股东关系和股东与经营者关系。其工作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内部团结, 提高企业素质, 为企业开展对外公共关系提供良好的基础。对外, 是企业与外部相关公众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 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企业信誉,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协调彼此间利害关系, 消除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适宜环境。企业公共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公共关系的特征
1. 互利性。
任何个人、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发生的连带关系总是会有双方的利益, 公共关系依靠沟通、交流、协作等手段, 创造和谐、互惠氛围, 能对社会活动中各主体利益产生调和作用, 这不仅仅能让公共关系主体受益, 而且也能让客体 (公众) 受益。
2.情感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 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 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把“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公共关系就是要追求“人和”的境界, 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或个人的活动创造最佳的软环境。
3.连贯性。
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繁琐的工程。根据公共关系目的, 关系主体需要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周密的策划, 有效选择有共同利益的客体建立公共关系。同时, 需要根据关系双方的利益变化, 依靠传播、沟通、协调等手段, 对公共关系进行维护、促进, 使密切关系得以持续发展。
4.目的性。
社会是靠利益结成关联的有机整体, 建立公共关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带有某种目的性, 或是情感需求, 或是利益需求, 反映的是某种价值取向。只有目的明确, 公共关系选择的客体才有针对性, 采用的沟通、交流、传播、协作等手段才能有效, 并使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价值和意义。
公共关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它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有助于提高企业在行业和用户中的地位。企业有了信誉和良好的形象, 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市场就会越来越广阔。公共关系的功能正在于它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 为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即公共关系不仅能推动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还能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公众介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增强公众对企业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 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 公共关系能起到帮助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的作用。企业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 整个决策过程包括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方案评估、执行实施等步骤, 公共关系在决策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决策的准确制定提供各种信息, 包括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 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 帮助企业管理层提出一些分析报告, 从而帮助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 明晰企业的发展方向。
3. 帮助企业协调内外关系。
公共关系对内能够协调内部关系, 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内部和谐环境与氛围。对外, 公共关系又能帮助企业处理好与顾客、政府、媒介、社区等等各种公共关系, 使企业在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保持平衡和协调, 促使其顺利发展, 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这种协调作用, 保障企业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4. 起到企业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桥梁作用。
以消费者为中心, 在满足消费者需要,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社会营销观念正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大趋势。公关策划则成为现代企业营销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营造营销环境氛围, 架起企业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桥梁。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共关系工作通过采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能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公共关系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容小觑, 一方面可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摇旗呐喊,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 起到企业与消费者情感沟通桥梁的作用。
企业如何进行公关
1.制定公关计划与目标。
首先应对上年的公关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如果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了媒体的关注, 应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客观评价。然后, 总结出在媒体正面报道中效果良好的角度和新闻点。分别记下哪些报道对公司有益, 哪些有害。调查所有正面、负面以及中立报道的总体数量。如果定制了媒体评估服务, 可以对自己的宣传结果进行评估, 将自己的绩效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然后要将企业的首要目标作为媒体宣传的基础, 确保新闻稿中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能够体现出企业想要达到的目标。新闻稿将会对今年的公关活动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最后制定公关的方案。从媒体的角度审视你的商业计划, 判断哪些内容将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 并判断可能在今年发生的新闻事件, 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制成一个日程表, 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规划, 创造最轰动的效果。
2.进行公关策划与实践。
建立一个新闻日程表, 将计划在今年发布的新闻进行列明。虽然在一整年的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 但这个日程表会给出最初的架构, 帮助企业按照目标发布新闻。通过吸引记者, 发布新闻的方式进行媒体宣传, 这是公关的核心部分。而任何一个公关项目的基础都是一张稳定可信的媒体列表。在展开公关活动之前, 仔细研究一下, 建立一个重要记者数据库。媒体名单中应包含企业所属行业中媒体和记者的详细信息, 按照达到目标读者的程度来判断其重要性, 以此进行整理和划分。
杭州港城互动发展关系研究 篇9
港口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世界上港口较发达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互动”。杭州虽不是典型的港口城市,但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水运网络,经过长期发展,杭州港已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市、浙江省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杭州市、浙江省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 杭州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港口对杭州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杭州城市的兴盛为港口提供货源,促进港口繁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2.1 港口对杭州城市的影响
2.1.1 港口的发展推动杭州经济快速发展
港口对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港口自身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财政税收;为工业、商业、贸易和其他行业提供装卸、中转等物流服务;具有集聚功能,形成物流产业和临港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港口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2.1.2 港口的发展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港口本身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对外开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港口建设推动城市环境、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及相关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提供资金,使城市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
2.1.3 港口带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港口能集聚生产要素,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更先进的产业和更繁荣的贸易。港口带来的投资、产业、贸易,为城市公共事业提供资金来源,港口创造的税收,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经济条件,使城市更适宜创业和居住,港口创造的就业机会,安置更多人口就业,利于社会安定。
2.2 杭州城市发展对港口的影响
2.2.1 城市为港口发展的提供货源保障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腹地经济的支持。腹地经济越发达,对外经济联系越密切,水运的运输需求也就越大,从而推动港口规模扩大与功能拓展。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港口货物输出中得到显著体现,港口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腹地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为港口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货源,港口吞吐货物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运输货种、数量的不断增多,效率大幅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2.2 城市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
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能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土地、集疏运、人力资源等硬件,也不能缺少金融、贸易等软件。港口发展必需的这些软、硬件环境,都依托于城市。城市拥有港口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并为港口及相关产业提供土地,集疏运体系的建设也为港口提供重要支撑。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港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港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杭州港发展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经济腹地广阔
杭州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在地缘、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与上海及长三角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腹地广阔。杭州港除了有杭州市区及所辖县(市)等直接腹地外,辐射范围还包括浙江全省和安徽、江苏地区。
3.1.2 区位优势明显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杭州湾,西与安徽、江西两省毗邻,南接绍兴、金华、衢州三市,北近上海,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3.1.3 交通条件便捷
杭州具有“陆、海、空”立体式交通网络,“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道、省道辐射全省。杭州有京杭运河、杭申线、钱塘江、杭甬运河等骨干航道,具有往北能伸入长江,往东能驶向沿海的能力。有沪杭、浙赣、杭甬、杭宣四条铁路线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3.2 劣势
3.2.1 基础设施薄弱,港口码头泊位少
杭州港港口装备差,现代化程度底,主要表现在:简易性的临时码头比例高,码头泊位数、码头吨位小,没有集装箱专用作业区和危化品专用码头,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上规模的码头少,码头建设和经营主体散、乱、弱、小,码头布局零乱,设施落后,影响港口吞吐能力和港口效率。
3.2.2 岸线资源仍较有限,航道等级低
杭州港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所剩有限,共约182公里左右,占全港自然岸线的3.8%。航道等级偏低,2008年杭州港等级航道共1158.53公里,六级以下航道达603.01公里,占等级航道总里程的52.05%,影响了港口通行能力,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杭州港的进一步发展。
3.3 机遇
3.3.1 从政府到企业都对港口发展非常重视
随着政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要求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要求的增强,政府和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水运。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水路、港口的资金投入,从《杭州港总体规划》、《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则》等规划中不难发现政府对水运发展的重视程度。
3.3.2 巨大的宜水路物流量使港口发展有了空间
杭州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这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原材料、燃料和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化工行业,其原料和产品对水运依存度非常高,水运有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的潜力。工业园区引发的巨大货运量,必将为杭州港发展带来机遇。
3.3.3 民间资本已有意投资港口物流等基础产业
杭州及周边地区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杭州地区乃至浙江省雄厚的民间资本正在寻找投资出路,纷纷投向回报期虽较长但回报稳定的港口码头建设和经营等项目。有些企业投资建设作业区,有些原来就从事港口建设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如传化物流基地已比较成功的非水运性质的物流行业运行商,正在寻找机会向水运物流渗透。
3.4 挑战
3.4.1 公路运输的挤压竞争作用
杭州依托公路运输的物流比较发达,完全可能“先发优势”对港口物流的发展产生挤压。这种挤压除了客货量外,还表现在对土地、资金等资源的争夺。当前杭州发展港口物流的建设任务相当重,要使杭州港口物流发展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另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给吸引投资带来不利。
3.4.2 周边港口的兴起
近年来,浙江省内港口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温州港、嘉兴港、湖州港等港口都提出了港口发展规则,这些港口的发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杭州港口的发展,但是也会卷走杭州港的部分腹地货源,加剧竞争。
4 杭州港港城互动发展对策
为了使港口发展更好地为杭州经济发展服务,需要处理好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城市发展作为港口开发的动力,港口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1 加强政府支持,引导港口为城市发展服务
港城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港口企业立足实际,抓住机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要对本地区的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发展政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优惠的政策吸收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港口建设。城市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港口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2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整合港口现有的设备资源,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优化港口的作业流程,提高港口设备的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其次要加强集装箱码头、装卸能力、堆场、水深等基础设施。加大港口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了解港口成本优势,以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中。
4.3 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港口的横向合作与纵向联盟
加强杭州港各港区内部之间的合作,通过各港区的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共享信息资源。加强杭州港与其他港口的合作,达到共赢的模式。同时加强港口与陆路、铁路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4 培养现代港口管理人才,推动城市物流业发展
港口管理人才尤其短缺制约了杭州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杭州港应通过内培外引的策略,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港口管理水平。建立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培养熟悉物流业务的港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具有良好货运知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摘要:介绍了港城互动机理,分析杭州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杭州港港城互动发展对策。
关键词:杭州港,区域经济,港城互动,港口物流
参考文献
[1]杭州港总体规划[S].杭州市交通局,2006,12.
[2]吴翔宇.台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8,05.
[3]罗萍.我国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趋势[J].综合运输,2006,10.
关系营销概述及发展前沿 篇10
一、关系营销概述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这样一些结果, 大多数企业60%~70%的销售额都来自现有顾客的重复购买, 公司新顾客的购买仅占销售收入的5%~20%, 其中流失顾客的重复购买就占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20%~40%, 稳定忠诚的顾客购买是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 这种关系对企业就越有利可图, 并且是双赢的局面。
(一) 关系营销含义
1. 组织文化观定义
Yau等人 (2000) 从概念上将关系营销导向定义为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价值观, 这种文化把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企业战略或运营的核心, 强调通过沟通、信任、承诺和价值观共享等手段建立营销活动各参与方的合作, 进而实现互惠互利。
2. 社会契约观定义
Yau, Mc Fet ridge等人 (2007) 认为, 个体和组织都需要具有粘合作用的社会契约来维系长期关系, 这种社会契约作为重要的控制机制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营销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关系营销导向就是该社会契约的核心, 其实质是发展和维持长久的关系, 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在行为上实现高水平的互动和一致。
3. 战略中心观定义
围绕关系营销导向构建了营销战略连续统, 要求在该连续统中通过树立互动营销意识、提供高水平的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等多维度质量、建立顾客信息系统以获取和利用来自顾客的信息、强调营销活动和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开展内部营销活动, 来形成关系营销导向的整体战略并取得竞争优势。
4. 顾客导向观定义
MEller和Halinen (2000) 认为, 关系营销导向可以分为基于市场的最终客户导向和基于企业网络的组织互动导向。事实上, 关联组织和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顾客。
以上四种定义存在一些内在差异, 但同时也具有在强调关系、营销活动各参与方的有效互动、信息获取和部门协调的重要性等共同性。简言之,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二) 关系营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于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学者认为关系营销导向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 并能明显提高企业多方面的绩效水平。关系营销导向能提高企业绩效的原因是, 关系导向型企业将关系营销导向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 以顾客长期满意和价值增值为目标, 并通过有助于参与方的相互信任、依赖和合作的关系营销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从而导致更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和企业绩效。
二、关系营销梯度推进的三个层次
贝瑞和帕拉苏拉曼归纳了三种创造顾客价值的关系营销层次, 即一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和三级关系营销。
(一) 一级关系营销
一级关系营销在顾客市场中经常被称作频繁市场营销或频率市场营销。这是最低层次的关系营销, 它维持顾客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价格刺激增加目标市场顾客的财务利益。随着企业营销观念从交易导向转变为以发展顾客关系为中心, 一些促使顾客重复购买并保持顾客忠诚的战略计划应运而生, 频繁市场营销计划即是其中的一例。
(二) 二级关系营销
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顾客组织。以某种方式将顾客纳入到企业的特定组织中, 使企业与顾客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 实现对顾客的有效控制。
(三) 三级关系营销
三级关系营销主要是增加结构纽带, 与此同时附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结构性联系要求提供这样的服务:它对关系客户有价值, 但不能通过其他来源得到。这些服务通常以技术为基础, 并被设计成一个传送系统, 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建立关系的行为, 从而为客户提高效率和产出。
三、关系营销发展前沿———信息化关系营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关系营销理论才开始进入初级应用阶段;21世纪进入网络疯狂时代, 信息化关系营销已经进入了大范围的扩展阶段。
(一) 客户识别
企业必须与大量客户进行接触, 深入了解客户, 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积累客户的个性化信息。这种精确有效的累积的方式必须是建立在信息化工具———企业管理软件之上。
(二) 客户差异分析
通过信息化对客户进行有效的差异分析,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配置资源, 使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效, 识别并掌握最有价值的客户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 与客户保持积极、良性的接触
保持与客户的积极接触, 及时、全面地更新客户信息, 从而加强对客户需求的透视深度, 更精确描述客户的需求。
(四) 确定个性化产品或服务
通过客户识别、客户差异分析以及与客户积极和良性的接触, 企业应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以实现“关系营销”。
四、基本结论
在买方经济的巨大竞争压力下, 为扩大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绩效, 关系营销导向也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下面将以企业外部环境为出发点, 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和政府四个角度来讨论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人际关系营销。
(一)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
为了保持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 企业既要对供应商有足够的认识, 并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保证企业在货源供应上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又要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开拓更多的供应渠道和逆向发展战略, 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供应者来提高自身的一体化程度。
(二) 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第一, 与客户建立情感关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在销售以外的活动中与客户建立情感关联。例如, 对跨国或跨区的客户, 可通过主动学习客户语言拉近关系。第二, 加强对客户的投资。对客户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购买产品后的使用能力, 这会让客户获得除产品以外的额外价值, 从而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第三, 加强对产品及补充服务的投资。企业应注重产品的质量, 并可围绕产品开展合理的补充服务, 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和满足客户期望。
(三) 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
当今社会, 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 也存在着合作。与竞争者的合作更有利于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既有利于企业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还有利于开辟新市场, 减少不必要的市场竞争。
(四)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一直以来,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都是专家和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一方面, 企业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 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 应以遵守国家的法规为前提来保证营销活动的成功;另一方面,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也应该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以内。
参考文献
[1]李颖灏.国外关系营销导向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12) .
[2]庄贵军, 席酉民.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J.]管理世界, 2003 (10) .
[3]肖舒羽.浅析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J.]商场现代化, 2006 (11) .
[4]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李志敏.跟大师学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6]金永生.营销学的回顾与中国营销学的展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中英关系发展的民生解读 篇11
经贸合作硕果惠民生
中英经贸关系发展迅猛,硕果累累,成为中英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从贸易关系来看,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5.3%,超过同期中欧贸易的增长速度。目前,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英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从投资关系来看,2000年以来,英国一直保持中国对欧投资第一大目的国的地位,吸引中资企业投资金额累计为160亿美元。中英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硕果为双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两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单从汽车行业来看,英国汽车对华出口稳步增长,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自2003年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成为捷豹路虎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捷豹路虎销量最高的单一市场。2014年,捷豹路虎在中国销售汽车12.2万辆,同比增长28.1%,遥遥领先于第二大市场英国(8.3万辆)和第三大市场美国(6.7万辆)。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最近捷豹路虎汽车公司在下属的汽车发动机厂增加5.2亿英镑的投资,并带动了1000个新的就业岗位。
目前,中英两国正在以高铁、核电、金融等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双向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投资不仅是拉动经济的因素,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也将惠及两国民生。根据英国投资贸易署(UKTI)公布的数据,2014/15财年,来自中国的投资为英国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计划耗资约25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中广核和法电集团将分别占该核电站项目股份的33.5%和66.5%)建成后,将为600万户英国家庭提供低碳电力,同时还将为英国创造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人文交流深化促相知
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英双方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中英关系虽然呈现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但是人文交流落后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利于中英关系的全面持续发展。“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不断增强人文交流,促进双方对彼此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的了解,是实现“民相亲”的最好方式。加强人文交流,探索人文交流的新模式已成为中英两国领导人的共识。
以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为例。中英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不仅为中英关系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利于促进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的认知与了解,更为双方经济和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2-2014年,中国大陆到英国的访客数量一直维持在20万人次以上。预计到2020年,赴英中国游客人数有望达到65万人次。持续破纪录的访英人数为英国零售业和旅游景点带来极大的收益。根据英国官方估算,每个中国访客每次访英平均消费2688英镑,中国游客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5亿英镑的收入。中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在给英国经济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英国就业机会的增加。据测算,每增加22名中国访客就为英国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就业岗位。面对中国游客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英国政府采取了延长中国游客签证有效期和简化办理程序的办法,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赴英旅游。2015年10月21日,英国首相宣布,自2016年起,将有效期为六个月多次入境的中国访客签证延长至有效期为两年的多次入境签证,并且计划以同样价格推出全新的十年多次入境签证。同时,签证指纹采集上门服务也将扩展到50个中国城市,使得申请赴英签证更加便利。
中英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是中英两国间产生误解、互不信任的根源。两个人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广泛的人文交流和频繁的人员往来拉近了中英两国人民的距离,也在中英两国之间搭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只有以经贸关系为主体,以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为两翼,才能促进中英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城镇医疗合作惠福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推动城市居民教育、文化、旅游、医疗、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需求的持续上升。作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在城市规划、改造老工业城市、建设宜居小城镇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生活服务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为英国的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英国医疗卫生和养老产业有独特之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在养老和环境治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也将造福于中国民众。习主席访英期间,中英企业、大学和相关机构签署了价值约为20亿英镑的医疗卫生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涵盖医学研究、医院建设、教育培训、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通过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医生和护士将有机会接受英国医疗院校和机构的专业培训,对于提高中国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中国先进的肿瘤成像技术也将引入英国,无疑也会使得英国患者从中受益。因此,中英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提高两国民众的健康水平,切实造福两国民众。
金融合作深化创共赢
自2012年4月18日,伦敦金融城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正式启动以来,中英两国的金融合作不断加深。从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的获得、伦敦人民币清算行的建立,到实现英镑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再到英国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并将人民币债券收益纳入英国的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一直领跑其他欧洲国家。中英金融合作的深化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之举。第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既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可凭借时区优势、完善的法律、专业化的监管、较高的市场效率等优势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金融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后,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的挑战。近年来,欧洲法兰克福和卢森堡也在人民币业务上与伦敦展开竞争。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中英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人民币对英镑直接交易的实现和伦敦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币对英镑直接汇率的形成,从而进一步降低经济主体汇兑成本和交易风险并促进中英双方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第三,金融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增长。人民币业务的迅猛增长为伦敦金融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伦敦和英国经济的复苏。中英金融合作的加深为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创造了投融资便利。
中俄关系发展 篇12
改革开放30年来, 杭州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自1991年至今, 杭州市GDP已连续18年呈两位数增长, 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杭州市未来1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并从工业化中期开始进入后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后期, 以城市为依托的现代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 产业结构也将从现在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快速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部门通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公司治理、动员储蓄和使用交易功能的发挥,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从而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一方面, 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 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下面, 我们通过几方面来阐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关系。
(一) 金融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五大功能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莱文的分类, 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用图1表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 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
(二)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阻滞作用
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在2007年末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09年4月21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最新估计, 全球各国折损预计将达到4.1万亿美元, 其中, 美国成为损失最大的国家, 预计损失将超过2.7万亿美元。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阻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 只要存在不确定性, 风险就存在。其次, 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再次, 金融资产的高流动性、高杠杆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最后, 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法律的漏洞以及不法分子的操纵等也是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后退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一)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选取
就目前而言, GDP或人均GDP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为了解释金融发展对杭州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选取杭州市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选取金融相关量作为杭州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替代指标而成为解释变量。出于简便考虑, 我们使用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衡量, 以揭示杭州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其理论根据在于:
1. 货币与金融资产总量相关度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志君在《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 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大类, 并且该文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广义货币与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568, 广义货币/GNP比率和金融资产总量/GNP比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9917。因此, 可以使用广义货币代替金融资产总量进行实证分析。
2. 金融机构存贷款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高。
根据广义货币M2的定义, 其主体部分是金融机构存款, 而且在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是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周立、王子明认为:就区域层面的金融资产, 如果不计流通中现金的影响, 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指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在95%以上。因此, 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3. 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存贷款。
就杭州市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 以2007末的金融数据为例: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310.96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8430.68亿元。全市GDP为4100.1722亿元, 可以看出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主。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取杭州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Deposit) 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Lend) 用以衡量杭州市的金融发展水平。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1978-2008年的数据都来自于杭州统计局———统计年鉴。
(三) 相关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
1. 建立回归方程
下面对样本数据运用Eviews进行初步拟合, 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值和估计值拟合得非常好。因此可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设定模型为:GDP=c+a Deposit+b Lend,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分析:在运用eviews所得的回归方程中, Lend和Deposit的系数分别为-0.499891和0.852790, 说明对于金融贷款呈负相关, 对于存款呈正相关性。R2等于0.983536, 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8.35%能被样本回归直线所解释。因此, 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比较好。
从上面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知道:增加金融机构存款1元, 将增加GDP0.85279元;增加金融机构贷款1元, 将减少GDP0.49989元。
通过Eviews的Scatter散点图, 如图3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 GDP增长与金融机构存贷额余额存在线性相关性。
2. 滞后期间研究及因果检验
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分别对借款 (Lend) , 存款 (Deposit) 滞后1、2、3、4期间的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图表备索) :
当滞后1期时, GDP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 Deposit也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但GDP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
当滞后2期时, GDP不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 Deposit也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滞后两期对于GDP没有影响。
当滞后3期时, GDP不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 Deposit也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所以滞后三期对于GDP没有影响。
当滞后4期时, GDP是Deposit的格兰杰原因, Deposit也是GDP的格兰杰原因;Lend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GDP也不是Lend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滞后四期时只有存款余额和GDP具有因果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比较而言, 滞后一期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即Deposit (-1) ) 和滞后四期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即Deposit (-4) ) 对当年的GDP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 滞后一期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即Lending (-1) ) 对当年的GDP有较为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 大力发展杭州市的金融业, 提高当前存贷款余额, 将对今后杭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结论
1. 杭州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强相关关系。
直接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的强相关性, 说明了金融机构在组织动员储蓄, 并将其转化为投资方面是促进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的因素。
2. 杭州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滞后问题。
存在这种滞后期的原因在于杭州市近几十年来不断加强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一般不能在当年形成生产能力, 其对GDP的影响必然产生滞后作用。
3. 杭州市的金融资产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主, 其他金融资产的发展空间较大。
比如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是杭州未来发展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加快杭州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述杭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强相关的实证分析结论, 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业快速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首先, 大力发展杭州的金融服务业, 建立长三角南翼的资金融通、集散和交易的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促进经济增长五大功能的发挥, 以及金融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其次, 加大金融投资力度, 扩大金融机构网点, 致力于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服务品种, 创新服务方式。金融业应正确处理贷款垒大户和扶持小企业发展, 加大银行产业信贷结构调整。
再次,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形成在贷款金额、期限、方式、主体等各方面, 适合我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系列;加大金融对农村建设、生产、社会发展应实行倾斜性的投融资政策, 发挥金融的融资杠杆作用, 加大对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 消除城乡金融服务差距;通过创新个性化金融支农项目,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项目,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中俄关系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关系10-11
教师专业发展关系07-19
亲子关系发展阶段10-16
互动和发展关系06-02
城乡发展关系08-12
乡村关系发展研究11-06
中俄贸易发展08-05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07-03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06-06
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