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

2024-10-15

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精选4篇)

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 篇1

摘要:工程地质问题始终是地质工程学永恒的主题。

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经历了从被动地认识世界向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转化过程。

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依赖于本学科知识领域,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等,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工程地质 思考 辩证关系 环境

1、引言

19世纪中叶,国外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1]。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与环境,研究工程与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产生的有关问题的科学[2]。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的运动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是工程地质学的主旋律,构成了其的基本的矛盾运动,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

2、工程地质问题的回顾

2.1.1 学科性质

传统工程地质的核心任务就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作出相关的工程地质评价[2];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工程地质学科必须深化到工程中去,将查明条件、评价评判再往前延伸,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地质。

因此,从工程地质学科特性来说应是地质学与工程的交叉结合,它和基础地质学不同,具有理学和工学的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永恒的主题。

2.1.2 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工程建设及人类工程活动相伴生,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步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行列。

从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开始,经过50年成千上万项工程的多方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我国的工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积累大量经验,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等的兴建,标志着中国工程地质实践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发展的历程及与其相匹配的工程地质水平。

工程地质人员通过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解决,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概括。

因此,思维方式的发展反映了工程地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思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地质演化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思维、环境工程地质思维、工程地质系统思维[3]。

这些思维的发展体现着工程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同时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过程。

从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的一个认识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拓展,逐步完善使得地质工程发展更加趋向于完美。

3、工程地质问题的发展

3.1.1 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知识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等,并由此构成一门学科的知识领域。

因此,在研究事物的某一层面时,对象的内核与外延的界定必然涉及相应学科的知识领域,并使学科功能得到一定的`体现。

一个现象或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多个原因,各自依赖于一定的学科知识,因此就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滑坡为例,滑坡的破坏可能是由于斜坡岩土体强度不够、可能是由于河流冲刷坡脚使斜坡形状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由于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

相应地,对这些滑坡的研究需要运用滑坡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及岩体力学等学科知识,并因此提出不同的抗滑减灾措施,使各个学科的研究目标得以实现

3.1.2 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体现学科的发展

工程地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有其产生演化特性因此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思维而不是定势思维。

传统工程地质学中,工程地质条件通常包括区域构造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现象等方面,显然无法包容制约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因素,工程地质环境代替工程地质条件,可理解为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的迭加与复合,是当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工程地质不仅要研究工程活动中地质环境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而且要研究工程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使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这是工程地质人员以发展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工程中总结的规律也是宝贵的经验。

基于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活性化思想提出的工程地质问题称为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3]。

由于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就必然反映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水库运用管理、库坝联合运用以及加高淤积水库大坝的勘察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出了研究水库淤积问题的主要工程地质任务,并总结出“蓄清排混”的运用规律。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界定反映出在水库工程地质工作中考虑水库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的思想。

4、结束语

工程地质问题是地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交叉点,工程地质学通过这一交叉点不断和边缘以外的学科结合、交织和渗透,从而改进内涵、扩大外延,促进学科发展,并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源动力。

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本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以工程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特征,表明工程地质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4) : 34-38

[2]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周东,吴恒,王业田.工程地质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J].勘察科学技术,

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辩证统一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施工企业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追求工程质量就必然会提高施工成本, 使施工单位得不到最大效益;如果追求施工单位的效益, 又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的完美。两者不可得兼。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或大范围返工, 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两者既是矛盾的对立面, 又有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 才会使施工单位健康发展, 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 (以下简称项目管理) 是生产实践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 又用于指导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协调, 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 按照质量要求, 完成最终的合格产品。因此, 对项目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条不紊的全过程管理十分重要。并应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

近年来, 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加之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 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价格不断走低, 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压价让利、甚至为中标不惜以低于工程成本价作为投标报价, 即使中标, 盈利空间也很有限, 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在这种情况下, 迫使施工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上。目前企业大部分施工成本管理都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管理效果比较差, 成本控制不理想。因此, 施工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如何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则是当前施工企业遇到的关键问题。

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 是在积极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全力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施工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 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的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活动所发生的现场管理费用, 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临时设施费等。施工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经济基础。

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求得生存之本, 对工程质量监控不力, 将会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大范围返工, 有时甚至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给施工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目前, 我国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 (如总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时的不合理压价行为, 使得转包、分包的工程价格太低, 而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待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在目前情况下, 施工企业为了求生存, 应努力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但在施工成本的管理中, 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施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 有些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并不强。在项目经理部, 往往在表面上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如:技术人员只负责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 为保证工程质量, 采用了技术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安全生产和工程进度, 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还有, 项目经理施工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即使编制了, 也常常没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理关心利润, 但是对成本开支的情况极少过问。有的企业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管理基础工作不落实, 如领料无限量, 用工无定量, 费用开支无标准等, 导致施工成本管理失控, 出现亏损时找不出问题的关键, 更无法“对症下药”, 导致施工成本失控。

2、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健全

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 普遍存在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不落实。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 难于考核其优劣, 没有真正将施工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 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施工成本管理体制。因此, 项目管理人员往往是满足于安全、产值、进度、质量等方面指标的完成, 对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高低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方面的节约控制关心不足。企业领导强令其开展施工成本管理时, 项目经理及工地管理人员也是消极对待, 流于形式。

3、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 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 并作为对下一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 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施工成本的管理重心, 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 许多施工企业对施工成本的管理, 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某一阶段时, 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 显然已经为时已晚。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企业在树立质量为本、质量兴企思想的同时, 应明确, 无论是对质量投入的不足或过剩, 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 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每个分项工程开始时, 都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从施工规范方面严把质量关。推广科学管理、采用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建立工序质量签证制度, 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规范要求, 避免因为出现质量事故而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同时, 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

2、加强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的效益观念

项目管理的效益观念, 是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管理素质, 它体现着项目经理对投入产出的判断。在项目施工中, 有收益就必然有相应的投入, 控制不当的投入是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经理应当具有很强的项目管理效益观念, 围绕项目管理开展工作, 通过预算资料和管理运作中所反馈的各项工程质量和成本信息, 有效地抑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另外, 应当教育每一个员工, 使其树立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的辩证关系。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消耗与职工利益挂钩,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形成全员参与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 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达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3、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当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由于项目管理的相关部门较多, 在纵向结构上层次也较多。为防止责任不清, 造成相互扯皮推诿, 工程项目一定要成立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明确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建立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 确定项目管理成员在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地位和所负责任。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对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进行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

4、加强项目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施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健全质量管理、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及验收制度, 按质量标准和劳动定额签发施工任务书。尤其应当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施工定额, 因为这些是工程管理的基础, 更是企业班组管理与考核的标准和依据。各企业应根据管理机制、施工技术水平, 制定符合行业工程质量、施工标准和符合企业管理水平的施工定额,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以保证管理的先进性。项目开工前, 应进行技术交底, 编制出施工图预算, 项目竣工后, 要按规定时限准确及时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和竣工决算。

5、进行施工成本的动态管理

项目施工管理, 应当特别强调施工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方案, 为今后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盈亏基本已成定局, 即使发生了误差, 也已经来不及纠正, 因此, 应当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工程施工阶段上, 对成本实行动态管理, 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控制成本。

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 篇3

关键词:工程地质 思考 辩证关系 环境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16-01

1、引言

19世纪中叶,国外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与环境,研究工程与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产生的有关问题的科学[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的运动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是工程地质学的主旋律,构成了其的基本的矛盾运动,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

2、工程地质问题的回顾

2.1.1 学科性质

传统工程地质的核心任务就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作出相关的工程地质评价[2];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工程地质学科必须深化到工程中去,将查明条件、评价评判再往前延伸,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地质。因此,从工程地质学科特性来说应是地质学与工程的交叉结合,它和基础地质学不同,具有理学和工学的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永恒的主题。

2.1.2 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工程建设及人类工程活动相伴生,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工程建设的需求和发展。经过40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步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行列。从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开始,经过50年成千上万项工程的多方实践和理论创新,使我国的工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积累大量经验,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等的兴建,标志着中国工程地质实践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发展的历程及与其相匹配的工程地质水平。

工程地质人员通过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解决,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概括。因此,思维方式的发展反映了工程地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历程。工程地质思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地质演化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思维、环境工程地质思维、工程地质系统思维[3]。这些思维的发展体现着工程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同时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过程。

从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的一个认识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拓展,逐步完善使得地质工程发展更加趋向于完美。

3、工程地质问题的发展

3.1.1 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知识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前沿等,并由此构成一门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在研究事物的某一层面时,对象的内核与外延的界定必然涉及相应学科的知识领域,并使学科功能得到一定的体现。

一个现象或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多个原因,各自依赖于一定的学科知识,因此就有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滑坡为例,滑坡的破坏可能是由于斜坡岩土体强度不够、可能是由于河流冲刷坡脚使斜坡形状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由于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相应地,对这些滑坡的研究需要运用滑坡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及岩体力学等学科知识,并因此提出不同的抗滑减灾措施,使各个学科的研究目标得以实现

3.1.2 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体现学科的发展

工程地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有其产生演化特性因此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思维而不是定势思维。传统工程地质学中,工程地质条件通常包括区域构造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动力地质现象等方面,显然无法包容制约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因素,工程地质环境代替工程地质条件,可理解为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的迭加与复合,是当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工程地质不仅要研究工程活动中地质环境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而且要研究工程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使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是工程地质人员以发展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工程中总结的规律也是宝贵的经验。

基于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活性化思想提出的工程地质问题称为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3]。由于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就必然反映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水库运用管理、库坝联合运用以及加高淤积水库大坝的勘察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提出了研究水库淤积问题的主要工程地质任务,并总结出“蓄清排混”的运用规律。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界定反映出在水库工程地质工作中考虑水库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化的思想。

4、结束语

工程地质问题是地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交叉点,工程地质学通过这一交叉点不断和边缘以外的学科结合、交织和渗透,从而改进内涵、扩大外延,促进学科发展,并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工程地质问题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源动力。具有环境化、活性化思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基于本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对这类工程地质问题以工程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特征,表明工程地质学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 ,(4) : 34-38

[2]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地质工程学发展演化的辩证关系 篇4

首先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智力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有了知识未必就有智力的提高,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提高。

其次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互相促进的。

1、两者是统一于教学过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再次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说,要注意适量。3、注意启发式教学。4、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最后要防止两个倾向。

1是形式教育论者只注重思维形式,忽视内容;

上一篇:留存在心底的风景作文下一篇:每天一句励志正能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