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

2024-10-05

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共3篇)

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 篇1

一线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教研的关系

常州市花园中学

刘建昌

教研和教学区别

教研和教学的管理和实施是不同的。

首先,教研是基于教学但又高于教学的探索,教研是针对特殊,教学是解决普遍; 教学是一般教育过程的有计划实施,教师有义务教,学生有义务学,当然教学应该互动。教学有没有按照教育规律走?教学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就是教研涉及的领域,所以教研是由教学中产生的,但不局限于课堂微观教学产生的教研,也包括大教育理念下的教研。而教育研究的实施就是对教学的提升,至少企图为教育教学的进步而做了主观的积极努力。成功的教研是从教学需要中来,然后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过程,以教研促进和带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管理思路。

其次,教学是可以强迫的制度性要求的范畴,教研应是自愿性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观念性范畴。

教育是一份事业,教学是这个事业背景下的具体化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有教的义务,作为学生有学的义务,师生都需要接受这样的制度性要求;而教研是处在这一制度性基本要求之下和为突破制度性局限而做得理想性和志愿性的努力。教研不是教师进修,不是教师培训,而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与尝试。倘使把教研等同于教学来做,那么教学的秩序会混乱,教研的生命力会被抹杀!认识上和思想观念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强迫性和制度性的要求办法所能根本凑效的;而是通过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努力拉动起来的。这就如同阶级革命可以通过暴力推翻和制度规定阶段性凑效,而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则并不能因为这种暴力的手段和制度性的约束而根本解决。教研是探索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而教学是执行既定的怎么办的问题。

再次,从事教研和从事教学某种程度上是小众和大众的关系问题。

积极从事教研的人总是少数,对于普遍的教师而言,从事教学则是大众。教研和教学一定程度上又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我们不能以先进性的理想来规范要求广泛性的对象,这犯了“左”的教育执行错误,这往往是急功近利的教研心态和形式主义的应付心态所使;但也不能仅仅注重完成本职教学,被动和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任务了事,而这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师状态。因而我们必须要客观承认和尊重普遍性的大众水平,又要鼓励和推动先进性的小众去前瞻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真正当权决策部门提供教育体制改革的参考。

经常我们做惯了教学管理和事务管理的,往往把教研也用行政的思维来推动,结果必然是费力不讨好的,成效自然小得多,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科学研究,更多地应该用文化熏陶和教育影响的“软”办法来推动,甚至可以引用部分的行政倡导和激励(比如课题成绩与评定职称等真正挂钩),但不是用行政的强迫要求“硬”着来,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预防的。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管得太死了、太多了、太细了,所以教研的积极性和自主进步的空间就很受压抑。要想获得教育体制的自由,首先必须得思想获得自由,教研就是获得思想自由的好方式,所以我们的教研不能等同于要求一般的教学来管理,虽然此举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

(以上所说的教研专门是指学校系统的教师所能开展的,而不是以教研为本职工作的教研室和专门职业性机构的教育教研部门。RCEF乡村教育工作者就是致力于教研为事业本职,而不是以教学为目的来定位的。)

如何把教学与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

时代召唤开放型的高素质的教师,迫切需要把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教学机制,从而创造出琳琅满目的新方法,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天地。教学与教研结合,是教学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是当前学科教改的强烈要求,也是学科自身改造的迫切需要。

第一,是学科教学全面改革的需要。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绝然少不了研究与实践两个重要环节。研究才能深入探索,加深认识;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促进认识的升华,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得出真知。学科教学改革也不会违背这一规律。学科教学全面的、整体的改革,其主力军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改革的现实迫切需要改革大军从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上,去探索规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全面改革的需要。

第二,是建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需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科教学,同所有科学领域一样,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理论,需要新理论的指导,而新的学科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之上。

第三,是改革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增强。无疑地,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但在旧素质观、能力观支配下,教师的研究能力,一直被忽视,因而在师资培训,鉴定考核中,研究能力至今未提到应有的位置而加以重视。由于教师研究意识缺乏自觉,基本的研究能力普遍较缺乏,导致思维方式单一,信息闭塞,眼界狭窄,知识陈旧,严重地阻碍着改革思路的开拓和大胆实践的信心。

实行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内容的组成部分。实现这一改革,在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点。

其一,要改革旧的教学领导模式。我国建国以来的教研领导,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重视具体教学的研究与考核。例如,教研组活动,大都是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以至教学进度。这无疑是对的,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学“硬件”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教研的低层次上,远没有达到研究的一定广度和深度,其研究绝少涉及规律的探索和理论的阐述。领导对教研活动指向和考核,只限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及其这方面的工作总结,缺乏研究目标、内容,自然就不可能把教学研究能力和成果列为检核、评估的内容。新的领导模式,应该把教学与研究并重起来,既要看教学实践成果,又要注重教学研究成果。其二,要建立教学与研究的模式。这是一个新课题。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抓基本工作。这包括调查研究现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科程度,文化知识面,学习成绩等基本资料,建立一个坚实可靠的教学与教研基础。二是注重教学信息的整理和贮存,逐步建立信息资料库,开拓研究的视野。三是重视理论研究,从教学实践中确定研究课题,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深入,规定不同时期提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三,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素质,把教学与研究统一起来,切实用研究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教学论,新鲜的教学改革经验,逐步提高研究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 篇2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文系班长,汉语国际教育点点长

摘要:由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本文运用新闻学相关知识简单阐述孔子学院与当地新闻媒体的价值关系,并谨慎提出相应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措施,以便对孔子学院在当地建立发展合作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院;新闻媒体;合作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应势而生。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那么如何在当地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合作关系就至关重要了,这不仅仅关系着孔子学院能不能有效地展开工作,更关系着两国关系的和睦发展。孔子学院需要建立多边的合作关系,比如与中方驻外使馆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大学的合作关系、与当地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关系等。本文将对如何建立发展与当地新闻媒体的合作关系进行一些思考讨论。

一、孔子学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新闻媒体可以说是舆论的风向标,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无论是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还是新兴媒体(数字网络、微博、Twitter等)都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其巨大的影响力。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建立以及相关工作的展开就尤其需要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媒介在使人们“怎么想”方面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而在使人们“想什么”方面却能一击奏效。这既要求我们促使人们“看到想到”孔子学院,更要求我们促使人们“怎样看怎样想”孔子学院。

个人认为,新闻媒体一般来说无外乎就三种报道: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客观报道。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告诉我们新闻媒体应该都是客观的报道,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是理解的几乎只有前两种。换种思维来看,有些确实是负面的,那对其进行负面报道也就是客观报道;有些确实是正面的,那对其进行正面报道也就是客观报道。这样一想,书本上的教导就是准确的。

那么,是不是孔子学院只要顾好自己做好自己的“正面”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首先当地新闻媒体与我们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处事原则,这本身就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其次,以往各个孔子学院的实际工作实例告诉我们,任何一所孔子学院的工作都是充满了困难和阻碍的。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这方面冲突的例子,这些例子往往说不清谁对谁错,或者各有各的道理。这个时候既需要我们自己很好的去处理矛盾,也需要当地相关新闻媒体的帮助了。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就能得以非常正面的报道,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一旦遇到突发的矛盾冲突,新闻媒体能给与相对理性的包容的平和的报道,能在相当程度上稳定住矛盾冲突情况,给予孔子学院正确处理矛盾的时间,甚至可以化危机为机遇,起到更加良好的正面效果。同一件事情怎样去报道,什么时候报道,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报道,甚至词语的措辞等都会对事情最终产生巨大的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新闻媒体的魅力所在了。

二、通过新闻价值看合作

新闻报道关键在于新闻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吸引广大消费受众,从而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而随着受众的增加,广告方必然“闻香而来”,给媒体带来巨大的广告收益。評判新闻价值的标准有五个方面:1影响力,即新闻报道以某种方式对多少人产生影响。与孔子学院相关的新闻报道在当地往往能引起广泛关注,具体比较广的影响力。2及时性,新闻是“高度易腐的商品”(曼切尔语),因此新闻界有这样一句格言:“死得不能再死的是昨天的报纸”。对当地孔子学院建立或者相关活动开展的第一手报道必然能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3接近性,指在报纸发行或广播的区域内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人们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这就特别强调与当地相关媒体建立发展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了。4异常性,指明显偏离常规和日常经验的事件的报道,用约翰·博加特的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空前”、“绝后”、“唯一”、“第一”、“最后”等现象和事件都符合异常性的要素。那么,当地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建立,第一次双方文化交流活动等等都具备了良好的新闻价值。5冲突性,指反映人们或机构之间相互交锋的事件报道,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特征。孔子学院与当地合作学校举办的文艺比赛,学术辩论等都属于新闻价值冲突性的体现。当然,很多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对于这些的报道同样具有新闻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报道。

三、具体建立发展合作关系的措施

新闻媒体有着报道新闻事件的天职,但是支持其生存发展的却是其发行量以及广告。这意味着,传媒面对的市场压力同样主要来自于这两个方面,即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和广告主。这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一方面,受众越欢迎、发行量越大或收视率越高,媒介的广告价值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受众的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并不一样,往往存在对立关系,这就是我们可以合作的地方了。

1.孔子学院相关的新闻报道绝对是当地热门乃至重要的新闻报道。不管是孔子学院的正式建立、孔子学院工作的展开、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等等都是非常重要且吸引眼球的新闻资料。新闻媒体需要这样的新闻资料来吸引读者。

2.孔子学院同样需要借助当地新闻媒体的广大影响力进行宣传。这就是广告合作的动机引导,孔子学院提供相应费用在当地主流新闻媒体上做广告进行宣传,同样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3.互相需要互惠互利是合作的核心,建立在这个核心基础上的合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①和某家新闻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相互扶持。例如国内最火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与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的合作。这其中获利的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孔子学院同样能从中获利。②与有中国方面相关内容的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孔子学院方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或者集体的名义参与当地新闻媒体某些版面的编辑。这样既有利于其媒体名声以及专栏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我们个人利益(个人经济收益)和国家需求(语言文化推广)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如何平衡教师成长与学院发展的关系 范文 篇3

新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着,各级各类的培训也一直在进行着,有专家说现在课改的实验应该是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到了应该深入实施、全面推进的时期。

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是教师。真正的课程改革的精英在那里?不在教育管理机构、不在书房里、不在研究所……而在校园里。下面我谈谈有关教师在课改中的智慧的几点想法:

1、关于理念的问题

理念的问题,其实是最大、最高、最根本的。亚里士多德说:理念是一种思想,是非物质形态的。柏拉图说:时间万物转瞬即逝,但惟有其背后的原形——理念永远存在。

我们的教育理念、课改理念再也不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理念要着地。理念要转化,要成为你的人格特征的组成部分,要成为你的信念。你一张口就要体现出来,你上课布置作业都要体现出来。

比如: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你要理解深刻。你不理解深刻,就不会内化,就不会落实。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自由。关注人的思想自由。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的自由是人世间最绚丽的花朵。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霍金先生失去了躯体的自由。但是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中国人最自由是在哪里?在酒桌上,你开我一个玩笑,我开你一个玩笑。思维特别敏捷、迅速、开阔……这种氛围平时很少见。

自由的前提是尊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要给他以时空。否则,学生就要唱一首歌了: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书包最重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负担最多的是我,心事最大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那里还有快乐呢?

2、关于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1)倾听

教育应该从倾听开始

中国教师会倾听吗?会的教师不多。

这使我想到一个笑话。在一个好多国家学生参加的聚会上,一个老师问: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意见。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不知道还有其他国家)

欧洲学生说:什么叫粮食?(他们不缺少粮食)

中国学生说: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啊?(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是因为我们的教师话语霸权太厉害了。)

我们的教师太需要学会倾听了。

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教了《井底之蛙》后,让学生想想井底之蛙跳出了井以后,心情怎样,会怎么做?好多学生都说好。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一个学生说不好。老师说怎么可能呢?你坐下吧。学生无可奈何地坐下了。后来布置作业续写这个故事故事,那个说“不好”的学生写到,那跳出了井的青蛙一上来,看到了旁边有一条河,河对岸也有一只青蛙,他它就准备下河游过去会会朋友。可是对岸的青蛙大声叫道:“兄弟,别下去,这河里都是发臭的污水,游过来保准得皮肤病……”小青蛙刚想说谢谢。忽然看到对岸来了一个捕蛙人,那着一根小铁叉子,一下子就刺中了对岸的那只青蛙。这下子可把它吓坏了,还是回井里去吧。

老师这下明白了,孩子说出来不好是有原因的。孩子是在为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而忧虑。遗憾的是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倾听学生的发言啊!于是着为老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批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是一只青蛙”(老师也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学生的好答案)。

美国费城中央中学的校长在考察上海浦东中学后,比较中美教育的不同时说,我们美国的学校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标语——“你们说话,我们会听的!”而我们中国老百姓恰恰也有一句话常挂在嘴上的是“大人说话,小孩儿要听话!”学校里也不例外。

(2)关于积累

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饿东西。

积累就是布云。在太内伤布云。说不准哪块云就会下雨。俗话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古人也说“腹有诗书书气自华”。积累什么?字的积累,词的饿积累。摘录不行,关键是要和词语反复见面才行。

这就要多多读,成语,谚语、格言、警句……都是有价值的。甚至是精短的诗文。

(3)语感

王尚文认为语感也包括写作。因此,他提出了语感应有的要求;四个一。一听就清,一说就明,一读就东,一写就顺。语感有什么作用?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现在不是说提高语文能力吗?所以要从培养良好的语感人手。语感是积淀形成的,语感的形成是有过程的。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练。这就需要多读书,多读就能形成能力,就能形成大量的语言模型。语言模型是需要在阅读中建构的。

这也是相通的。音乐上 有乐感,体育的打乒乓球上有球感。与邓亚萍打球的不少外国选手,站到她对面就腿软,还能打好球吗?

她的球感特别好,在0.3秒内就能判断出对方发来的求是怎么旋转的。这就是因为练得多,肯吃苦。

我们的学生书读得多,语感就自然出来了。(4)创新和打好基础

我们常说,我们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因此,基础打得越扎实,越是造成了盲从和思想僵化,训练的模式化。美国人甚至说,正是,美国考试倒数的名次才造就了美国教育和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中国功夫。

上一篇:读《最后一分钟》有感下一篇:四年级描写感恩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