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发展

2024-10-04

平衡发展(精选11篇)

平衡发展 篇1

平衡是营养学的一个基本法则, 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这一领域。一方面是手续越来越严格, 程序越来越规范, 另一方面是学校谋求发展的创新和突破。面对“一费制”打破学校管理平衡的现实, 学校如何使失衡的管理走向平衡、保持学校的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 勤俭办学固然重要, 校长把握好平衡亦是关键。曾有校长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学校的财务管理, 这句话不准确也不合适。因为, 毕竟校长还是有支配权的, 虽然难度是大了一点, 但也只是难为而已, 一个有作为的优秀校长迫切需要在平衡中求发展。

1. 前后平衡。

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 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目前, 新的财务管理措施确实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经费申请时间长, 手续严格, 使学校日常工作小心翼翼, 更为麻烦的是一旦计划不周全, 就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因此, 学校财务管理, 不仅要精打细算, 而且要注意“瞻前顾后”, 力求前后平衡。所谓“瞻前”就是要做好长远规划、强化制度建设。在学校收入减少或者说比较固定的情况下, 校长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前后的财务支出及工作安排平衡起来, 对于前面的工作进行梳理, 要舍得忍痛割爱, 该上的就上, 不该上的就下来。校长要在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使资金的分配使用建立在促进学校发展这一基本原则之下, 避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所谓“顾后”就是要在管理行为、使用行为上积极规范, 谋求在行动领域符合规划的要求。在不违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 学校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单元平衡。

学校的各单元“一个锅里搅勺子”, 彼此之间难免有磕磕绊绊的事情, 必然会产生资源分配上不平衡现象。协调单元之间的关系使之趋于平衡, 才能促进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 这是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 如平衡教师之间的工作权重、教师奖金的发放、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校园开发资金的投入规划等等, 校长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因为这头来要经费这头答应, 那头需要经费就没有了。不同的单元工作性质有差异, 在经费的需求上, 也有不同的诉求。校长要关注这种差异, 并依照这种差异, 合理地安排学校的长远规划和短线投入。惟有平衡才能维持学校总体的发展方向和各单元的协调发展。

3. 动静平衡。

权衡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是维系平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主要有两类校长, 一类是取消了一切开支, 甚至连日常的纸笔等办公用费, 都缩了再缩,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校发展停滞。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减少正常教务活动的次数, 虽然是节约经费的一个好办法。但是, 这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因此, 校长要善于选择, 在动与静中求平衡, 对于一些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活动, 校长还是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 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项目, 最好在校长的心目中不要“立项”支持。另一类校长大型活动一场接一场, 特别是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 结果浪费了资金,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而浑然不知, 这种情况下, 校长应该注意休养生息, 静而求生存。聪明的校长都会注意动静结合, 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保运转、保发展上, 杜绝铺张浪费, 以保证学校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4. 心理平衡。

学校内部产生矛盾多为心理失衡造成的。在一个学校的整体中, 全员上下的心理平衡最重要, 校长要多学一些心理学, 在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善于使用心理效应, 使教职工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 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例如有的校长善于基建扩张, 结果摊子过大, 一时收不回来, 造成老师的绩效和福利不及时, 一拖再拖, 就很容易造成老师的心理不平衡, 影响工作积极性, 这时的校长应该适当收缩。再如某学科组的奖金多, 其学科组的老师就有意见, 后勤的绩效高, 前勤的绩效低等现象, 这就需要校长善于捕捉问题点, 做好教师的心理平衡。物质的不平衡不仅要用物质来填补, 还需要正面引导等精神慰籍来填平, 反之亦如此。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是两种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 合理使用, 相互影响, 才能相得益彰, 这是校长需要把握的影响学校发展的平衡点。

“一费制”是“红线”, 更是校长的责任, 其严肃性可想而知。严格学校经费管理, 强化制度管理, 其正面意义自不必细说。在“一费制”的管理背景下, 校长只有从维护平衡入手, 运用平衡之术, 精打细算, 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才能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发展。

平衡发展 篇2

道家思想与企业平衡发展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家智慧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瑰宝,它和儒家思想分别作用于企业不同的层级。 如果说“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更强调了企业中基层的执行能力和守业能力的话,那么“君无为而臣有为”的道家思想则是企业领导者高屋建瓴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所借鉴的重要思想工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所追求的是结果是最终达至“大道无形”,让企业发展从“不得不然”,到“欣然而然”,最后形成高速流畅的“自然而然”。

依势而为、阴阳调和的自然平衡之美,是企业发展最高境界。它让企业以最小的力量在市场上获得最大的向上成长的空间。

大道无形:企业的阴阳平衡

企业中的“大道”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此,我们试图阐述的是一个不可道而又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潜规则:企业势能的阴阳平衡。“孤阴不长,孤阳不生”,唯有企业将阴阳的势力调节到微妙的平衡状态,才能获得企业发展的基业长青。

东西方的文明总是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交融,彼此影响、相互交融、前呼后应。我们可以认为西方的XYZ理论、马斯洛理论也可以属于阴阳平衡的观点。例如XYZ理论中以“经济人”为基础的X观点就是阳刚的力量,而以“社会人”为基础的Y观点就是阴柔的力量。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下面的两个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属于阳性的力量,而上面的三个层次: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属于阴性的力量。阴阳平衡理论认为: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能量分为阴、阳两种,在系统流程、等级等方面属于阳刚的力量,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阴柔的能量,它所强调的是沟通、尊重、人性化等方面,

我们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去看企业发展,就会发现企业处在两种极端的状况下会出现问题:至阳无阴的企业或至阴不阳的企业。至阳不阴的企业片面强调硬性管理,如制度、绩效考核等,制度的僵化可能会导致人员的流失、创造力下降、应付危机的能力下降、人浮于事……而另一种极端:至阴不阳的企业则由于阳刚的力量缺失:如缺乏系统管理流程、没有制度或制度不严密、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目标不清、能量无法集中、人的惰性增强、互相指责。

不论是至阳还是至阴,它们真实的情况都是没有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导致阴阳失调。所以,企业最佳的状态是阴阳的力量达到平衡。只有当阳阴平衡的时候,企业就会充满创意,Z结果――系统的平衡――会自然呈现,即下图中整合创造的部分将会自然呈现。

企业发展:平衡节奏很重要 篇3

菲尔文最开始对公司的定位是白领服装,优势是物美价廉,但显然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其没有控制好公司发展方向与节奏。

在方向的把握上,菲尔文陷入了电商企业最忌讳的同质化的竞争。其在最初的销售产品的搭配上引入公文包、鞋,这些商品与其目标客户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菲尔文的销售业绩和顾客吸引度,但随后其对办公用具等品类物品的引入显然就会让其失去自身想打造的品牌价值,无法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差异化的优势。同时,不同种类的产品的经营成本上升,也让其原有的物美价廉的优势消失殆尽。

作为消费者,他们选择电商,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价格与服务,消逝的价格优势会让消费者流失,而菲尔文能够支持其服务的仓储、配送,整条供应链管理也都出现了问题。

菲尔文的货品积压可以说是很可怕的,电商一定要加速自己的库存周转。从供应链管理上看,虽然菲尔文引入了ERP系统进行管理,但是显然并没有发挥出ERP真正的作用。既没能通过ERP调配新品供应量、时间,也没能对新品数量、类目进行及时的登记。形同虚设的管理,造成管理成本、仓储成本的大量浪费。

另外,在营销推广上菲尔文也出现了失误。首先,在产品推广菲尔文借明星代言投放了巨资,但代言人更替频繁。市场上刚刚通过某一位代言人而对菲尔文有所认知,新的代言人的更换会影响已经产生的市场影响力,企业还需要重新培育市场。

一个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多位代言人,但数量不宜过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能影响的人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的代言人是要影响哪一部分人群,要给消费者留下差异化的印象。

其次,想通过建设交友频道吸引更多的相关客户,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是想法需要落地执行,实现价值变现,想法才会有价值。搭建一个交友平台并非只是一个平台的搭建那么简单。它需要投入成本进行维护、运营、推广 ,还要能够耐住寂寞,等待口碑的形成。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结束。半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半年之后的关闭只会让前期的资金投入付诸东流,而菲尔文之所以会再次出现失误,与其领导者对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判断失误、没能全面考虑风险与成本有着直接关系。

从菲尔文事业部的快速扩张也可以看出,其领导者没能够掌控好公司的发展节奏。正如文章所提到的,一位管理人员最多一次可以管理5到9个事业部,否则必定会出现信息上传下达不通、内耗严重等管理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周期,在经济繁荣时期,大规模招人的同时,一定要思考这些岗位是否真的不可以内部调配;而当经济萧条时期,大量的人员又该如何安排岗位与工作内容。

市场永远都会出现意外,但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掌控好自己的财务、整合好自己的相关资源,能够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安然度过危机。

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 篇4

1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人、自然以及社会可以和谐共处, 实现良性地循环, 做到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最终的目标。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做到良性的运行和可持续法发展, 才能够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2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环境。另外, 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比较突出, 不仅是一种能源库, 还是一种基因库, 在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林业资源本身生物多样性较强, 不仅可以有效的涵养水源, 还可以做到防风固沙、节能减排。另外, 在调节气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森林资源是规模较大的经济体,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保障作用。现如今, 我国的林业用地面积较广。而且森林中的木本植物种类较多, 无论是陆生还是野生动物数量都比较多。管理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2.3 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生态文化来说, 主要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以及绿色消费文化等等。在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从某种程度上看, 林业发展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大的物质支撑。

3 围绕生态文明目标探索现代林业建设的途径

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可以看出, 主要有三点要求:第一是要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对生态安全进行控制和维护。第二是要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基础, 对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行控制, 对于经济和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进行明确。第三, 应该实现全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从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 从基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林业资源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物质载体, 还可以作为文化载体。其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都比较特殊。在现代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林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属性原则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3.1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林业体制改革是一种创新, 在林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林业的基本功能, 还能够提升林业的内在生产力。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过程中, 林业资源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 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同时建立扁平化的运作机制。在运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作为主导, 对相关的运作机制进行规范。

3.2 推进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建立科技立项、应用转化的商品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发挥科技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转换林业增长方式的带动作用, 发挥科技在良种选育、资源培育、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和资源管理的支撑作用, 依靠科技不断拓展林业功能, 开发林业新产品, 完善信息服务技术, 改善林业管理方式, 大力提升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 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林, 进一步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加强林业立法工作;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 充实执法监督力量, 改善执法监督条件, 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

4 发展现代林业的几点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重点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再进一步加大采伐迹地、荒山造林力度, 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业经济效益。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目标, 积极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初步形成了森林经营、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利用、林下资源开发、苗木花卉、生物质能源和森林生态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 还要重点发展特色的名优林业产品、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产业规模。

4.2 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 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 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4.3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要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 推广珍贵树种, 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4.4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 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

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御灾能力, 预防次生、衍生灾害, 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 保护国土绿化和林业建设成果。

5 结论

总之, 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林业生态系统本身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 涵养水土的作用。可见, 林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是提升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途径。

摘要:现如今, 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林业主要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为主,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从森林系统上看,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方面。其中, 生态系统是核心部分。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本文中, 笔者主要对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旨在提升林业发展的高效性。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平衡,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檀杰华.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

[2]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20) .

[3]温忠礼, 贾刚.浅谈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几点意见[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8) .

平衡车产业的发展和转型 篇5

根据相关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接近90%的平衡车产业集中在中国,2015年中国平衡车出货量达1 200万台,其中接近70%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国内的需求量在300万辆以上。海外市场相比国内,消费者对平衡车的认可度更高,相关的标准规范更加完善。其中美国是最大的平衡车市场,中国出货量中的42%是面向美国市场的。

2016年平衡车市场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2010年随着Solowheel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平衡车厂商出现,大多由原来做大型两轮平衡车或电动车的厂商转型而来,生产大众消费级别的独轮车和扭扭车等产品,2012年第二批有着独立专利和生产技术的平衡车厂商出现,市场加速发展。

到了2015年年底,平衡车的发展进入转折点,前期粗放式的发展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行业标准缺乏,导致产品的定位始终模糊,市场上的产品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另一方面海外专利纠纷屡屡发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从2015年开始,连续发起3起针对中国品牌的“337”调查,亚马逊也在多国将中国缺少专利和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扭扭车产品直接下架处理。在最重要的美国市场,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宣布,所有平衡车的制造商、进口商、经销商,其在美国本土生产、进口、销售的平衡车必须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包括UL2272平衡车电路系统认证标准。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拿到UL2272认证的中国平衡车厂商公开的也就Ninebot一家。

大部分缺少专利保护、无力支付认证费以及受到国内其他价格和品牌实力较强厂商的竞争的厂商纷纷倒闭,相关厂家从2015年顶峰时的超过1 000家锐减至400多家,部分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平衡车厂商的订单锐减70%。

市场机会转向国内、转型势在必行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平衡车产业正在经历大洗牌,虽然平衡车市场有所收窄,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会。

中国平衡车厂商的未来市场机会体现在3个方面:

一、出口方面。目前除了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已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外,还存在许多“专利洼地”,很多厂商正在把出口方向对准东南亚等地区。但是,厂商必须吸取在美国等市场的教训,在开拓市场的初期,积极做好与当地相关部门的专利标准工作,确定合作方和销售渠道的稳定。

另外,坚持美国市场的厂商应主动配合当地的审查工作,积极处理专利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拿到相关技术和市场认证。

二、国内市场方面。从2015年开始,行业内部纷纷设立厂商联盟和行业协会,机电商会联合国内主要厂商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海外专利维权的执行。预计最快会在2017年出台国家标准。

实现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 篇6

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促进教育平衡发展。基础教育平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 也是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原则的支配下, 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 都要体现教育平衡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实施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的措施

基础教育平衡化, 是一个长期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 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解决制约教育平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营造有利于教育平衡发展的环境。造成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非平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供给严重不足, 特别是存在总量性短缺, 造成教育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二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 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 造成校际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

(一) 提高办学责任, 加大教育投入

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 也就是说教育平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国外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 在不少国家, 教育平衡发展有赖于政府支持。政府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机会, 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政府更应该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此同时, 还要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政府在推进基础教育平衡发展中的责任, 在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要特别加强对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的扶持。

(二) 实施教育资源互补共用共享

实现基础教育平衡发展, 还要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上多下功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同时联合周围的若干所薄弱学校建立学区。在学区内统筹教育资源, 学校之间实现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场所、局域网的建设等优质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 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 创建监督机制, 推进标准化建设

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平衡发展, 应力求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各方面办学条件的相对平衡。从目前情况来看, 教育的非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市、县、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 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政府办学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 以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平衡发展。市、县、乡三级政府则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实际, 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定期对辖区内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三、可能出现的误区

(一) 平衡发展不是同步发展, 而是区域平衡发展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 一级政府在教育平衡上所能做到的只能是:从本地的财力状况出发, 在辖区内平衡地配置教育资源。即便做到了这一点也难点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平衡本质上是各级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可以说, 衡量政府是否遵循这一原则的关键是看其公共政策的意图及其实施效果, 即政府是否重点关注在发展中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 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措施是否有利于缩小而不是加大辖区内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二) 平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 而是共同发展

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 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没有发展, 就谈不上平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 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 平衡发展就是要在积极发展中相互促进, 在互帮互促中不断实现高位平衡。平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 而是要在平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 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三) 平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 而是特色发展

在学校办学层面, 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校提出无差别的要求。教育平衡发展思想不允许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运用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 集中本该平衡配置的资源, 用来创办“窗口学校”“、重点学校”。在学校的配置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不相适应, 或者学校之间配置水平差异过大的情况下, 此类违背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 只会衍生出诸多矛盾, 加剧社会不公。然而, 在政府对学校的配置水平基本平衡的前提下, 我们不仅应该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而且应该鼓励和倡导学校之间开展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办学水平竞争, 创建办学特色,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摘要: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的本质在于追求教育平等, 实现教育公平。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此, 当前需要从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实现教育平衡发展, 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误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探析 篇7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 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 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 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

1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

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 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 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 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 由于它的迅速发展, 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 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 也就是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在这个过程中, 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 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要使我国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空间安排上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 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2 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 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同, 各地经济增长潜力不同, 从而引起了投资环境的不同。投资环境好的地方, 资金投入产出率高, 产业布局就会发展较为完善, 从而该地区就业率就会高, 而同时就业机会高, 对人才需求量大。反之, 投资环境差的地方, 其就业率就低, 就业机会低, 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资环境好, 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地区, 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小的地区的发展受到约束。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 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 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 导致区域产生不平衡发展。

3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 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各种产业分布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 而这些企业的集中, 又会导致那些为它们服务及它们为之服务的前导及后导型产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这一切的结果是使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 这又为大量的服务行业向该地区集中创造了条件。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乘数效应增长, 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越加严重。以当今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明这点。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聚集效益。由于大城市的诸多优势, 如悠久的经济发展史, 完善的经济结构, 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 使他们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的更加显著, 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 这样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 城市越大, 这种聚集能量越大。

4 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在不平衡发展中, 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间关系越来越严重呢?有人认为, 在不平衡发展中, 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 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 其主要动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 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经济扩散作用, 推动地区平衡, 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 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 推动地区平衡发展。还有人认为, 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 贫富更加悬殊: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 造成低水平的供给, 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 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 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 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不平衡发展, 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展, 但不会趋于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贫富更加悬殊, 而应该是经历短暂的平衡状态, 又出现了不平衡发展, 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不再是低层次的贫与富的不平衡发展, 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5 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 发达地区的发展会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 不发达地区为了摆脱困境会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发达地区竞争, 这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使得两者不会将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大市场供求来看, 不发达地区是发达地区的市场, 同时发达地区也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由于“回旋镖”效应, 一些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会逐渐丧失优势, 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其新产品, 而这些产品价格一般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多, 价格偏高, 这些产品要想有市场 (不发达地区) , 就必须建立在不发达地区能消费的起的条件上, 这就要求两个地区的差异不能太大, 否则只会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这就使得发达地区要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而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 在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是发达地区没有比较优势但又必须需要的。所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承, 息息相关的, 不可能会出现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发达地区是一种创新经济, 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模仿经济。创新经济是非常艰难的, 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 就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产品, 而创新产品优势随着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步会逐渐削弱;模仿经济是充满活力的, 随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接受新科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越来越快, 这就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最终达到平衡, 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共同富裕的平衡。但是, 这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因为发达地区在艰难的创新中, 会导致元气大伤, 创新能力失去优势而一般产品的生产优势也随之丧失。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却是生机勃勃的, 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资金的积累。同时, 它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就可能会产生原来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出现区域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发展, 一种高度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6 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领域的运用

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 资金、人才等一般都会注入那些区域条件好的地方, 国为那些地方的投入产出大, 经济回报高。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尖锐矛盾, 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平衡发展目标的合理性, 并引起对平衡布局原则的批判, 转而追随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战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号召, 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行是成功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重视如何使全国各地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 在强调效率的同时, 也要兼顾公平。我国东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 它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的依赖性已经很弱, 并且它也具备了向不发达地区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为了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 促使全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对西部进行大开发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处于东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也会因此而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加快, 从而更快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摘要: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 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号召, 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行是成功的。

小额贷款公司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 篇8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区域发展不平衡,放贷能力

一、引言

小额贷款公司是政府为了解决“三农”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经过近八年“野蛮式”的高速增长,由于金融管制,民间资本无法获取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牌照,于是资金蜂拥借道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以曲线达到染指金融领域的目的,所以,小额贷款设立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东部沿海发展城市。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国机构数量、从业人数、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见表1所示。

注:本文的区域划分标准是按经济发展水平,下同。

从表1数据可知,机构数量最多的为东部地区,从业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实收资本总额最多的是东部地区,贷款余额最大的也是东部地区,由此可见,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量与质倒挂”。比如,西部地区的机构数量接近于东部地区,但其贷款余额却比后者少了将近1200亿元;西部地区的从业人员最多,但其放贷效率最低。初步推断,小额贷款公司区域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胡星野(2013)的实证分析结果也显示,小额贷款公司分差较大,全国得分并不均衡,在全国范围内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不一、差距较大。

目前,国内学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运营效率、法律监管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对于不同区域的小额贷款公司,其成本、机构年龄、贷款余额资产比都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中西部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较为缓慢,机构可持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董晓林、高瑾(2014)实证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效率后发现,小额贷款公司资金规模(放贷总额的自然对数)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效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并提出应适当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外部融资比例的限制。但是,笔者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出各省市、各区域(中部、西部、东部)、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扩张乘数(贷款余额/实收资本)约为1.1-1.2倍,东部地区的资本扩张乘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并向全国平均水平靠拢;西部地区的资本扩张乘数处于逐年上升的通道中,并超越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的资本扩张乘数稳中有显降。这充分说明,小额贷款公司政策内允许的外部融资额度还未完全使用,可以推测其整体运营效率不高,资本扩张乘数的区域差异趋于收窄。

本文基于央行近年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统计数据,试图从注册资本、从业人数、机构数量等方面研究区域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之间差异。

二、研究设计

本文控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域因素后,实证分析其实收资本、机构数量、从业人数与贷款能力之间的关系;接着分别从中部、西部、东部地区进一步探讨其实收资本、机构数量、从业人数与贷款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一)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如下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1.因变量。本文选取的因变量为贷款余额(Loan),即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资本金及其融入资金发放给贷款对象的期末存量资产,它反映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规模和放贷能力。

2.自变量。实收资本(Capital)是指符合条件的全体股东按照《公司法》和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意见》规定,实际缴纳到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机构数量(Number)是指获得全国当地金融办公室审批后且经工商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从业人数(Employee)是指小额贷款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而聘用的人员总数(包括管理层与治理层)。

3.控制变量。即区域(Region)。本文区域划分标准是经济发展水平,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本文将中部地区赋值为1,西部地区赋值为2,东部地区赋值为3。据此,建立多元一次线性模型如下: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从2010年第2季度到2015年第4季度(其中2010年第3季度相关的数据缺失)共22个季度的截面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然后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控制区域的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贷款余额的均值=204.1337,标准差=230.11470,这直观地反映了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区域发展不平衡。机构数量的均值是204.40,标准差149.154,这或许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地理分布不均匀相关。从业人数的均值为2437.08,均值等于1932.285,这是由机构数量地理分布与实收资本差异导致的。实收资本的均值为180.1757,标准差为183.49501,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检验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初步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的显著相关性关系。由于篇幅有限,相关性分析表省略,若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3.回归分析

对于研究模型使用全部进入法,把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得到统计结果为:相关系数R值=0.994,判定系数R2=0.988,调整的判定系数R2=0.988,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25.69727。这些说明了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强。

ANOVA(方差分析)输出结果显示:统计量F=13482.929,相伴概率值P<0.05,这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

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如下:

(1)区域的相关系数为-4.959,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区域发展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前文已述,中部、西部、东部分别赋值为1、2、3,而该相关系数为负数,可见,区域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能力存在显著的“量与质倒挂”差异。

(2)机构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132,其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贷款余额与机构数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012,其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贷款余额与从业人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机构数量、从业人数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说明“量与质倒挂”差异的现象,这表示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能力确实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3)实收资本的相关系数为1.421,其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区域贷款余额与区域实收资本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这是因为在富庶区域内,民间闲散资本多,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较高;再加上富庶区域严格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因此,富庶区域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实力明显较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用于放贷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其自有资本,故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

(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

1.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各区域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的显著相关性关系,回归模型的模型汇总都分别表明样本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强,方差分析都分别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由于篇幅有限,相关结果的表格省略,如读者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2.回归分析

中部地区(Region=1)、西部地区(Region=2)、东部地区(Region=3),这三个区域的回归结果汇总如表4所示:

表4的计算结果表明:

(1)机构数量方面。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都分别与贷款余额呈显著的负相关。西部地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这说明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数量与创造的贷款能力明显脱节;西部地区的标准差及Beta值的绝对值都是最大,表明其机构数量与贷款余额之间的离散程度最大,这就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内部结构差异最明显。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与标准差的绝对值相距不大,这说明这两个区域的机构数量差距逐步缩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国际经济危机以及中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制造业内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不如以往,而中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转移,所以,这两个区域的“经济鸿沟”有所收窄。

(2)从业人数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贷款余额呈显著的正相关,东部地区与放款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由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征信条件不发达(导致信息不对称),故需要更多人员从事资信调查和放款管理;东部地区相对人口较为密集,地少人多,征信基础较发达,资信相对较为充分。因此,前者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增加贷款规模,走粗放式发展之路;后者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走集约化规模经营之路。

人均产值指标也可以解析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人均产值=贷款余额/从业人数”,该指标是反映小额贷款公司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贷款的能力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22个统计季度人均产值的平均值,西部地区549.54万元/人,中部地区680.32万元/人,全国平均822.18万元/人,东部地区1144.64万元/人,东部地区的人均产值将近是西部地区的两倍、也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人均产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西部地区人均产值逐年上升,且逐渐缩小与全国平均的差距,而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人均产值之间的差距却收缩不明显。东部地区的人均产值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在下降通道中逐渐缩小与全国平均的差距。

(3)实收资本方面。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都分别与贷款余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因为区域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模式,只能以自有资本及其50%作为放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通过增加单个机构的实收资本比增加机构的数量而带来的放贷规模更大。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维持区域内小额贷款公司总量,对存量的小额贷款进行增资扩股,扩大单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到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融资。另外,可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存量贷款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抵押债券,将融入的资金滚动用于扩大放贷规模,提高资本金的扩张乘数。

(二)利用全国征信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人工资信调查,鼓励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信息导入征信系统,使得借贷双方的信息更加充分,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信贷技术创新,基本实现信贷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比如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线上APP贷款平台。缩减从业人员数量(维持在9人/家左右),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人均贷款能力。

(三)调整区域分布。实证分析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公司分布于金融市场较完善、民间资本活跃的东部地区,发展呈现区域性不平衡,小额贷款公司不仅饱受本行业的充分竞争,更受到农商银行的近距离搏杀,这严重影响了其投资收益和资金运用效率。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合理布局、适当竞争避免盲目集中、过度竞争、资金运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东部地区,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强强合并,增加实收资本,稳步缩减机构数量,进行集约化经营;在西部地区,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数量,提高覆盖面。鼓励东部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到中西部收购或重组当地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入相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制度,做强、做优中西部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

(四)提高准入门槛。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新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应适当提高实收资本金,控制风险,构建小额贷款集团进行集约化经营。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按规定计提的坏账准备可以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直接扣除。吸引东部地区的游资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将小额贷款纳入国家发改委《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享受15%企业所得税。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甚至偏远落后的地区应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和扩张,因为小额贷款公司基层覆盖面较广,若能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将有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index.html.

[2]周志勇.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12).

[3]胡星野.我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6).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探析 篇9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它是以县城为中心, 乡镇为纽带, 广大农村为腹地, 城乡兼容、互动的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配置资源,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 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2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支撑国民经济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 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收入才能提高, 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所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2 提供资源供给是保证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端环节

土地、矿产、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范围。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 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 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 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由此我们可以说, 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2.3 蕴藏巨大消费潜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平衡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我国经济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 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整个县域范围的零售商品消费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 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 则达到70%以上。所以, 我国县域商品市场是我们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拉动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在市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 县域商品市场必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 成为拉动消费增长,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2.4 齐聚各种经济类型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 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据经济参考报网站显示的数据表明, 2007年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国土面积的95%, 占人口的74%,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 财政收入的24%。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 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可见, 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 在我国工业化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3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资料表明, 参评的2001个县域经济单位 (不包括县级市辖区) , 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20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69.6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2.44万亿元, 占全国GDP的49.83%。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560元, 是全国的71.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6000元左右的县 (市) 数量比较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8.3倍, 与第七届相比, 有所扩大。

在评出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 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5941.16亿,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2720元, 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92.26%。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 在各省 (市、区) 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 山西省2个, 内蒙古自治区2个, 辽宁省5个, 黑龙江省1个, 上海市1个, 江苏省25个, 浙江省26个, 福建省8个, 江西省1个, 山东省26个, 河南省7个, 湖南省3个, 广东省2个, 四川省1个, 陕西省1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可见, 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省共有85个, 占到总数的72%;中部六省共有13个, 占总数的11%, 并且安徽、湖北两省空白。百强县 (市) 的前10名中江苏占四席、浙江占四席、福建、山东各占一席。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据资料分析, 这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改变, 甚至某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 见表1。

资料来源: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08-07-06。

4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探析

总体来看, 中、西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 尤其是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强的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 这些地区始终难以克服和超越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而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4.1 发展所需的资本短缺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是经济发展必不少的, 特别是资本投入, 是工业化和欠发达经济发展初期很重要的因素。县域经济的资本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剩余积累, 二是工业自身的积累, 三是外来资本 (包括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投资) 。

广大中西部地区是农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但农业剩余积累不高, 农业剩余的大部分仍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 无偿转移到工商部门。所以, 这些地区的乡镇工业要么是空白, 要么是发展面临着后劲不足、技术装备水平难以提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显然, 依靠农业剩余积累和工业自身积累来发展县域经济是很难实现了。而早期发展由于政策、区位、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 外资也很少“光顾”, 中央及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 项目投资大多是农业基础设施。因此, 资本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4.2 技术更新速度慢技术水平落后

与资本短缺往往是一个对应关系, 技术水平落后不一定是资本短缺造成, 但资本短缺必然导致技术水平落后。因为良好的现代技术往往体现在技术设备或生产装备上, 尤其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要及时获得并更新技术装备, 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 这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的发展, 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压力。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 资本短缺固然是制约技术进步的原因, 但生产规模化程度也是制约技术进步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小, 既不利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也不能有效刺激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在目前情况下, 农民很难担当起促进农业关键技术如品种、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4.3 人才流失严重智力资源储备不足

现代竞争已经由过去简单的依靠资源取得优势的竞争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人才、规模经济、市场策略能力等后天“取得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来, 其中, “取得优势”的核心在于人的因素, 特别是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由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比较好, 绝大部分有知识和有技术的人才都纷纷涌去, 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因此, 在人才的竞争上,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发达的城市相比, 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4.4 观念落后创新发展的市场意识不强

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 能够吃饱穿暖就已满足, 不求进一步发展;二是思想保守, 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闯;三是怕冒风险, 缺乏闯市场的勇气, 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有部分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为保住自己“乌纱帽”, 工作上因循守旧, 安于现状, 不思改革创新, 更不敢去闯、去冒、去试。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意识不强、二是开拓精神不足、三是创业氛围不浓。

所有这些, 都严重阻碍着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也是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摘要: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保持较快水平, 并在国民经济经济发展中占据较高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 并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但是, 从全国范围看,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的梯度差距, 发展极不平衡。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认真分析剖解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对推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怀化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密码 篇10

——湖南省省长徐守盛

怀化在推进“四个湖南”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就森林覆盖率而言,怀化不仅追求数据的提高,更注重低质林区的改造,让这个绿色氧吧效率更高。

——怀化市市委书记李亿龙

“绿色湖南”,是“四个湖南”的重中之重,也是湖南的“金字招牌”之一。

“绿色”对怀化来说更是能“拿得出手”的最大亮点。两份来自怀化的数据显示:

一份是经济报表。2010年上半年,怀化GDP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则增长34.7%。

一份是环境报表。2010年1至6月,怀化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3%,森林覆盖率已达67.2%,稳坐全省“头把交椅”,沅水干流及其六大支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两份报表,传递着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

然而,土地、矿产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以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背后,土地、矿产资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矿产资源整合兼顾发展与生态

怀化市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现已经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经探明储量的38种,矿产资源总量28.9亿吨,居湖南省第四位。

“矿业助推了怀化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下降、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怀化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彭辉跃介绍。

一系列问题被摆上了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曾佑光的案头。这些问题涉及废渣治理、矿山土地复垦、重金属污染治理,占用林地耕地治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于怀化市政协关于建立怀化市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长效机制的建议案。在这份建议案中,详细地列出了怀化矿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给出解决方案。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把保护生态摆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曾佑光如此回答。

而在“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做法是,进行“整治、招商、市场”三管齐下的矿产资源整合。在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矿产资源整合的三大模式——全面整顿促整合的“雪峰山”模式,整体招商促整合的“官庄模式”和公开拍卖促整合的“江溪垅”模式。

怀化市通过对矿产资源的整合,解决了长期以来开发规模小、资源浪费多、环境破坏大的问题,使得怀化矿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使得怀化资源优势得以顺利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成绩是,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在矿产开发利用时与开发商签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状,有效地保护了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严格新建矿山环保准入条件,恢复治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2009年,“三废”综合利用率达40%,生态恢复治理率达40%,次生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预防和基本治理,全市矿产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数达60%,综合回收率提高到7%,矿山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全面增长。矿业布局和结构更趋优化,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经济发展效益是,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产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总产值近70亿,占怀化市国内生产总值356.7亿元的19.6%,已经成为怀化市支柱产业之一。

据介绍,怀化在矿产资源整合方面下一步的设想是,围绕加速形成黄金、有色金属、电石化工、石煤发电及精钒深加工、水泥建材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将开发秩序整顿和资源整合有机结合,在对重点矿区开发秩序进行集中整治的基础上,鼓励、引进优势集团或者下游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实现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约化,维护秩序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土地供应助推经济转型

经济要发展,土地是载体。“十一五”怀化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高速运行的“经济快车”使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空前紧张,国土资源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迎接挑战,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机遇。压力面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成为这五年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的战略抉择。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怀化市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6.20%。

常吉高速沅陵段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吉怀段、怀通段相继开工,沪昆高速洪江区连接线一期工程完工,溆浦连接线建设进展顺利。吉怀、怀通高速公路进展顺利,新溆、溆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一系列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使怀化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成功地完成了满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用地需求的同时,怀化市严把土地供应关,在用地保障方面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严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严禁向“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供地。优先保障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以及民生用地。尤其在民生用地方面,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用地,以促进怀化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怀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提升。

怀化山地面积比重大,坡耕地分布广,耕地整理潜力大。近几年来,怀化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整理力度。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村庄环境治理、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完成了部分土地开发整理任务,使相当数量的荒地、工矿废弃地和荒坡地得到开发整理,居民点、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保障了怀化市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投入终结硕果,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35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0元。

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怀化市坚持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大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组来自怀化的数据显示,2010年怀化实现GDP674.92亿元,增长14.8%,增速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97.4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288.90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288.59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5.5:40.1:44.4优化到14.4:42.8:42.8,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格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4.2%、54.8%、41%。

完善制度破解“两难”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离不开制度的保证。探究这背后的制度根源,可以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挑战与机遇是一对孪生兄弟。面对国家越来越严格的国土管理政策,在保发展、保红线、破“两难”的挑战中,怀化国土资源局积极寻找推进国土资源制度建设的机遇。

矿产资源丰富的怀化在探索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始终不遗余力。2002年3月,怀化市国土资源局主持拍卖沅陵县转山溪金矿区探矿权的成功,敲响了湖南省探矿权拍卖的第一槌。同年4月12日,又成功拍卖出让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甘鬼锰矿采矿权,敲响了湖南省采矿权拍卖的第一槌。随后出让了辰溪县鸡岩铅锌矿、辰溪县黄泥界铅锌矿等多宗采矿权,顺利地实现了起步阶段的工作目标。

在完成起步阶段工作任务后,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将工作重点转向规范出让行为上。一方面,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土地矿业权市场的建设。至2003年底,怀化市10个县级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土地矿业权交易市场,所有新立矿业权的出让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同时,根据《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制订和完善了《怀化市矿业权出让流程》、《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计划会审制度》、《矿业权出让信息公示制度》、《矿业权出让底价确认制度》等一系列操作规范和制度。

盘活矿业权存量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部分。怀化市国土资源局根据省政府文件的要求,在矿山企业办理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审批过程中对全市辖区内所有已发证的采矿权全面实行有偿处置,对矿山占用的保有资源储量经核实检测和价款评估后,按省厅规定收缴采矿权价款。到2008年底,怀化市省、市、县三级发证的所有采矿权均完成了有偿处置。“十一五”期间,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已通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竞价方式累计出让采矿权18宗,采矿权成交价款达3948.33万元。

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十一五”期间,怀化市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居湖南省前列。完成《怀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目前,着手制订怀化市“十二五”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怀化市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现了省、市、县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网上审批工作。矿产资源储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完成了全市矿山储量评审备案工作和储量动态监测工作。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基础测绘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怀化市国土资源局行政绩效考核、综合治理、档案管理等工作继续保持在怀化市先进行列。

地质灾害防治的制度化极大地减少了地质灾害的损失。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怀化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并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与督查;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汛期监测、值班与预警预报工作。

记者从怀化城区沿着舞水河向东行走,两岸满目清翠,河水碧波荡漾,蔚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集中连片的稻田正待耕种,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如一幅壮美画卷。

过去,这一带有20余个采石场,10多家造纸厂、冶炼厂等“五小”企业,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怀化市采取多次专项行动,把这些污染企业端掉。随着一批高科技、环保型企业的进入,这段河流又见清水长流。

平衡发展 篇11

关键词:贸易失衡,对话机制

2008年6月17至1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的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受到了全球经济界的瞩目, 中美未来十年经济关系是此次对话的核心议题, 对话产生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即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的协议和启动了双边投资保护谈判, 这将对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关系, 乃至对世界贸易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由此次对话产生的深远意义展开了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回顾与分析, 旨在探求中美贸易关系健康、平稳地发展。

一、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特点

中美建交2 9年来, 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24.5亿增长到2007年的3021亿美元, 增长了120多倍。自1993年以来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且从2002年以后顺差大幅度猛增, 中美贸易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 “顺差在中国, 利润在美国”便是一句形象而准确的概括。中美贸易差额连年上升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和反补贴领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 发展潜力很大, 二者的微妙关系主要表现在:

1. 中美经贸关系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美国受益相对更多;

2.中国对外贸易中5 0%以上是加工贸易, 而中国仅从加工贸易中赚取到很少的加工费;3.美国在华投资多于中国在美投资。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

1. 中美统计口径的差异。

中美双方对外贸易统计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进行的, 这种统计原则对于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统计, 存在较大误差。还有, 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定会缩小。

2. 中美产业结构的差异。

美国现在已经成功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 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 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其进口步伐。

目前,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 约70%属于加工贸易, 中国只能获得1 5%的加工费。同时, 在向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0%出自三资企业, 属于中国企业增值的只有20%~30%, 对美贸易顺差的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了外资企业。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性转移。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在美国表现为“产业空心化”, 在东亚表现为“产业再次转移”, 在中国则表现为“全球装配车间”。中国为全球提供加工组装, 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后续生产都转移到中国。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实施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与返销相结合的策略, 使得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明显减少, 而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大大增加, 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支持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效应。

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除将近一半以上的“贡献”是由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所为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是从东亚其他国家 (地区) 转移过来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导致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持续扩大。

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壁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主要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美国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 同时, 美国许多高技术产品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但是, 由于美国对华设置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 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向美国进口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 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美国方面占有很大的原因

三、构建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双边贸易的正常现象, 双方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审慎的态度面对和缓解当前的贸易不平衡, 积极寻求战略共识, 为使两国通过贸易合作达到互利双赢而共同努力。

1. 从中国方面来说。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采取积极的贸易均衡措施, 扩大中国内需, 降低储蓄率、适当扩大进口, 调整出口导向政策, 尽快完善符合W T 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协调,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

2. 从美国方面来说。

中国经济崛起已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事实, 试图用政策手段阻遏、延缓其发展既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明智的。在当前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形势下, 美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 减轻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稳定美国的币值, 对世界性资源性产品, 原油、原料、粮食等价值起到稳定减缓作用。

3. 从中美合作的角度来说。搭建沟通平台, 有助于促进中美贸易平衡发展。

(1) 对于矛盾和分歧, 通过对话和沟通, 增进理解, 逐步加以解决, 避免把经贸问题复杂化、政治化。 (2) 完善对话机制, 增强战略互信, 保持对话机制长久化, 不仅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对全球经济也将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3) 深入落实对话成果, 加强合作关系, 增信释疑, 互利双赢, 更好地造福中美两国人民, 进而为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建立了对话机制, 持续至今已进行了四次对话。对话集中于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中美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但消除分歧, 增进共识, 需要时日, 更需要平台。目前, 这一对话机制正在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以至整个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着中美贸易关系在能够健康、平稳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中美经贸关系简况, 2006年3月2日

上一篇:音乐情感表达下一篇:企业网站推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