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思想

2025-01-16

平衡思想(共7篇)

平衡思想 篇1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 人的思想是千变万化的, 要引导好人们的思想, 其观念和手段的创新尤为重要。随着研究和探讨的深入, 在思想政治工作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中, 积极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们知道,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的工作思维, 尤其要具备良好的平衡思维。

一、平衡思维概念的引入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 与我们思想工作者采用哪种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运用得好, 其效果就好。而在众多的思想政治方法中, 任何一种方法均有平衡思维在起作用。在做单个人的思想工作时, 首先要考虑此人的个人思想、文化程度、信息源、社会情况以及家庭状态等因素等;其次还要尽可能了解当事人想些什么, 想做什么, 其愿望是什么, 要使其思想得到稳定, 怎样平衡当事人的思想问题就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平衡思维去加以解决。对两人或两方做思想工作时, 应考虑双方的个人利益, 相互间的矛盾所在, 用双方的心理平衡解决其存在的分歧或问题。

二、运用平衡思维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经常提到的“人的思想成熟”与否, 表明了“人”的思想源的多少, 有的人性格外向, 有的人性格内向, 当其思想出现抛锚的时候, 就需要我们思想工作者用其正确的方法加以疏通和引导, 但不管其性格如何或群体的思维如何的繁杂, 究其所作方法中不外乎进行思想上的平衡, 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需要用平衡思维的方式进行做思想工作。了解平衡思维的精神实质, 能直接地进入做思想工作的主题, 也方便思想工作者正确地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也使“人”能“平心静气”地接受, 因此, 进一步研究和运用平衡思维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平衡思维的方法

1、运用平衡思维对个“人”进行思想工作时的方法。

在对其方法进行探讨时, 先来认知“人”的思想变化过程。人的思想是随着其经历的增长、信息源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活跃, 其经历除其人生经历外, 还有社会经历和工作经历, 经历越多, 其知识面也随之增加。此外, 信息源即信息来源的增多, 也将使其知识有所增长, 知识面的拓宽, 使其“人”的思想更加活跃, 从某种程度来讲, 思想的活跃是好的一面, 而一旦思想活跃到一定程度, 就容易出现某种负面的思想——就像人们常说的“此人爱钻牛角尖”。然而要解决此问题, 就如同剃头师无法剃去自己的头发一样, 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己不能从某个极端走出来。人们还说“精神病人都是聪明人”, 此话正印证了思想过于活跃也有其负面的思维在起作用。上述的分析, 不难看出要解决其心理负担, 在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时, 要运用平衡思维加以解决, 即平衡其个人心态, 要求达到心静如水的目的, 充分运用人之常理分析“人”的病因, 让其释放思想上的包袱或从某个“牛角尖”走向思维的“平坦地”, 即让其心宽, 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让其心理平衡, 从而达到思想的平衡, 才会让其走出思维的“谷地”。

2、运用平衡思维对两人或两方进行思想工作时的方法。

两人或两方的单个“人”来说, 除关注单个“人”的思想外, 还应了解两人或两方形成的共同思维或共同认同感。就以两人吵架为例, 单个的一方“人”, 其思想有一个认知度, 始终会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另一方就是错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为什么其中一方会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呢?一方认为自己前段正确, 后一方认为自己后段正确, 都把彼此认为对的一段说出来, 不对的就不加以说明, 其目的就是要争取主动, 就因为双方各自的立足点或出发点不一样, 回避了在问题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义务部分。因此, 在对此类现象的人进行平衡思维思想工作时, 就需要研究问题引发的几个阶段, 就双方存在的分歧从双方认同点入手, 逐个摆出问题的症结, 并用平衡思维对双方进行教育式的思想工作,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平衡思维对群体进行思想工作时的方法。

对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其目的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群体会出现某种不正确意识, 防范于未然时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种可能是对已出现的某种不正确倾向的时候, 及时予以纠正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哪种可能,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对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时, 除分析群体中单个“人”的思想外, 更要分析群体中容易出现某种不正确的倾向。分析不正确倾向的原因及其该如何正确引导, 对这种状态, 一是运用平衡思维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国家的法律、法令对违法者有用, 但不学法就容易违法的辩证逻辑思维加以引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确定我们群体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需要进行了解和熟悉。二是运用平衡思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对企业中“人”的行为规范, 就如同鱼在水中是自由的, 但其生活的水必须有岸加以规范, 否则水不存在, 鱼也就无法生存, 这正是生活平衡原则, 即人们常说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三是运用平衡思维进行道德规范。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 列入中国共产党党章的“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均指出了符合我国历史, 符合我国国情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 也是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加以灌输的内容, 用道德来平衡“人”的思维, 规范“人”的行为, 尽可能地让群体对这种思维和行为有共同的认可程序, 真正起到善恶分明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平衡思维在分析问题的存因、问题的过程、出现的结果均要一分为二对待, 在处理问题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需要以中间人的立场运用符合正反两面的方法加以灵活处理, 从而才能更好的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尚庆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 2009 (12) .

[2]、弓美兰, 董志强;如何做好改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冶金企业文化;2005 (02) .

平衡思想 篇2

在企业文化项目的诊断阶段,我们通常会使用中高层访谈、员工座谈、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以及资料研读等手段了解客户企业文化的现状和特征。所有的这些手段都是为了进一步分析客户企业文化的需求与定位,寻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当构筑企业文化项目的诊断分析框架时,惯常使用的一种思路是按照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等四个层面分层次构建。这种思路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也不乏为一种较为经典的做法。但是,这种思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缺憾,就是遗漏或是弱化了许多企业和员工非常关注的地方,而事实上,对于这些地方的关注正是真正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关键要素。

很多人在谈论企业文化诊断时都会认为较为空泛,有点无从下手。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实施者和传播者——企业员工而言,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相关的问题,这样的分析就不仅能够很快地抓住关键点,同时也开启了企业文化项目落地实施的命门。使用战略性的眼光来进行企业文化诊断,就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文化的几个核心命题,具体来讲,就是企业的发展与统筹的问题、企业的组织定位和组织建设问题、员工的激励问题以及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

结合企业文化的几个核心命题,我们可以将平衡计分卡原有的四个层面修订为战略与经营、组织内外关系、内部运营和员工学习成长四个层面。

战略与经营层面我们关注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对接,其核心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企业的成长性、竞争性和赢利性等方面。组织内外关系层面我们关注企业文化在组织环境和人员心理的感受,其核心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员工满意度(对公司的满意度、对上级的满意度、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对工作团队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影响力。内部运营层面我们主要关注企业文化在组织制度和员工行为上的体现,其核心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为组织结构及权责设置、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管理的效果体现、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传播、内部沟通、报告与建议体系建设、各个层级员工的行为。员工学习成长层面我们主要关注企业文化对员工留与流的问题,其核心指标主要体现为员

工的培训与学习、员工行为激励、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分析客户企业文化的现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找到客户实际关注的关键问题,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平衡思想 篇3

【关键词】守恒  动态平衡  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3-02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学习和应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科价值的认识。本文拟浅析以下三种常见的学科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守恒的思想方法:

守恒思想是任何变化或相互作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诸多关系解决化学学习中一系列问题带来了便利,学生若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合理的应用守恒关系,则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1]。

中学化学的化学基本定律之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 而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均未改变。按照这一定律的基本思想,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守恒关系:

1.能量守恒。能量本身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一守恒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此守恒还可以利用盖斯定律对无法直接测定的能量进行计算。

2.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的微粒失(偏离)电子,有的微粒得(偏向)电子,从而有了电子的转移。利用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确定分子式或计算转移电子数等问题。

3.电荷守恒。在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可能不同,每个离子所带电荷也可能不同,但是同一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量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量,根据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离子浓度的计算或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问题。

4.物料守恒。“任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分别保持不变”,物料守恒通常应用于溶液中,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物料守恒与电荷守恒相结合可以得出质子守恒,在解决溶液中的各类离子浓度问题时,这三大守恒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化繁为简的效果。

二、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

动态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某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时,该混和体系中各成份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时,此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比如:化学平衡中,当V正=V逆≠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电离平衡中,当V电离=V结合≠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等。

在温度一定时,各种平衡的常数保持不变,如果改变影响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使V正≠V逆,则平衡必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个原理称为勒沙特列原理,该原理适用于化学中的一切平衡,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比如升高温度,上述四种平衡均会向吸热方向移动。事实上,勒沙特列原理是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在动态平衡体系中的真实反映,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可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不管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无一不遵从“泛化的勒沙特列原理”——承受外加限制条件的系统具有反抗外加限制条件改变的能力。

三、绿色化学的思想方法

“绿色化学”最早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其核心是可简单概括为:①杜绝污染源 ②原子经济性。

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把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注重思想引导,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预防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结合绿色化学要求,教给学生防治污染的重要方法——减量、减废、回收、再生和拒用等。

2.绿色化学对化工生产、化学实验提出的新要求,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减量、减废”的实验要求,可促使学生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省资源、零污染”的化工生产要求,可鼓励学生对化学课本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進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 (1)开发绿色实验。如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代替KClO3分解法,实现了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

(2)防止实验过程中尾气、废物等环境的污染,实验中有危害性气体产生时要加强尾气吸收,对实验产物尽可能再利用等。

(3)对于危险或反映条件苛刻,污染严重或仪器、试剂价格昂贵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等办法[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4]。

参考文献:

[1]朱立峰,《论中学化学的学科思想》教学新思维,2012年第4期,P53

[2]张洪英,《借鉴其他学科思想进行化学平衡教学》科教文汇,2008年09月中旬刊

[3]常东红,《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分析》考试周刊,2013年第96期,P128

平衡思想 篇4

1.1 食品冷链概述

食品冷链 (cold chain for the food) 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 在产品生产加工、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 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减少损耗, 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 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 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 也更加复杂:①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 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②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③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 与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1.2 食品冷链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绩效评价是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评价。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 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 (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等) 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食品冷链的绩效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而显得格外重要。食品冷链绩效评价既包含有一般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共性, 也具有食品冷链自身的个性与特殊性。

1.3 食品冷链绩效评价关注的焦点

①食品冷链的安全性。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 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 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食品冷链中食品均是易腐易变质食品, 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要处于低温环境下, 无论从食品本身还是从技术手段来讲, 食品质量都比常温食品更易受到破坏。因此, 食品冷链的绩效评价首先应该关注的焦点即是食品安全。

②食品冷链的效率。食品冷链作为一类特殊的供应链, 离不开效率的本质目的, 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 从供应链本身来考虑, 任何供应链的目的都是保证高效运转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谋求一定的市场地位, 高效的采购、生产、供应, 对供应链来说无疑是成功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要素, 食品冷链也不例外。其二, 从食品的角度来考虑, 食品冷链是保证整个供应链环节中食品始终处于低温环境, 低温是为了尽量延长食品的食用寿命, 实现食品的使用价值。食品冷链效率的提高, 正是为了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将食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使得消费者能够吃到新鲜放心的食品。其三, 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 低温环境下对食品的包装、储存、流通加工、运送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可以保证延长食品一定的新鲜程度, 但是整个供应链环节的低温状态必然会消耗能源, 也势必会产生大量制冷费用, 这是冷链企业不愿看到的。因此, 提高食品冷链的效率是必然要求。

2 运用平衡计分法思想研究食品冷链绩效评价的依据

食品冷链关注焦点的多重性决定了应该选取一种可以从多个维度衡量绩效的评价方法, 才能达到全面准确的结果。平衡计分法就是这样, 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①食品冷链的全面性。食品冷链企业更加注重食品品质, 这一点就像传统企业更加注重财务指标一样。然而其他指标诸如效率、顾客满意度等对企业也至关重要。平衡计分法规避了这样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企业战略, 尝试将企业各个指标融入到绩效考评当中, 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价值。

②食品冷链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食品冷链企业的目的是快速及时的将冷藏食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以获取最大价值, 而食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获得价值的大小。食品质量不是到达消费者手中才体现的, 而是在存在于整个供应链过程中。这就要求食品冷链企业既要重视结果, 又要关注过程。

③供应链企业涉及的业务范围比一般企业要广泛, 食品冷链作为一种特殊的供应链, 操作流程与技术指标更加复杂, 要精通食品冷链流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要求评价食品冷链的手法相对简单、有效、可行, 以减轻冷链专业知识带来的压力。在众多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 平衡计分法简单可行, 便于操作, 符合食品冷链的评价要求。

3 平衡计分思想下的食品冷链评价指标

3.1 食品冷链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食品冷链评价指标, 从平衡记分思想的四个方面:内部业务角度、客户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和财务角度, 重点结合食品冷链的特征, 分重点分层次的剖析食品冷链评价的相关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维度下面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 每个二级指标又包括若干明细指标, 这些明细指标构成了第三层次;财务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指标在一般企业的绩效评价中较为常见, 并且大都类似, 本文将根据冷链企业的特点, 偏重冷链企业的内部业务和顾客指标, 重点剖析冷链企业特有的指标。

3.1.1 内部指标设置

食品冷链企业的内部流程与一般企业相比, 存在很多特性,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运作流程指标和辅助指标。运作流程指标分布于食品冷链的整个环节即生产加工、冷藏加工、控温贮藏、冷藏运输、冷藏配送、冷藏销售, 目前食品冷链最主要的业务集中在冷藏加工、控温贮藏、冷藏运输环节, 这也是运作流程指标分析的重点。辅助指标是指与冷链企业内部运作流程相关, 起到支撑作用的关键指标, 包括食品品质检测指标、制冷成本指标。

3.1.1. 1 运作流程指标

①冷藏加工。包括肉类、鱼类的冷却与冻结;果蔬的预冷与速冻;各类冷冻食品的加工等。主要涉及冷却、冻结与包装流程。

a.冷藏包装流程

主要是指食品采摘或者捕捞之后, 进入冷藏链之前的处理。食品冷藏包装物的选择及包装工艺的使用均直接关系到食品在整个冷链中的质量水平。

b.冷藏加工工艺

主要指食品冷藏加工工序及加工流程, 它的繁简程度反应了食品冷链的中食品流通速度的快慢。

②控温贮藏。包括食品的冷藏、冷冻。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冷冻柜及制冷机组。

a.冷库总容量

主要反映冷藏库单次可容纳的食品量, 通用单位为“吨/次”。

b.食品冷库平均利用率

反应食品冷链企业对冷库的使用情况, 可以用冷库面积利用率和体积利用率来描述。由于冷库与普通仓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必定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用来制冷, 提高利用率就意味着节省能量和成本, 因此, 冷库的平均利用率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情况下, 冷库平均利用率越高, 表明冷链企业运作水平越高。

食品冷库平均利用率=[0.5× (一定时期冷库平均使用面积/冷库设计使用面积) +0.5× (一定时期冷库平均使用体积/冷库设计使用体积) ]×100%

c.食品冷库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一般用来衡量材料在仓库里的流动速度的快慢或者企业在库存方面所积压资金的多少。食品冷链企业中的冷库周转率更侧重于衡量冷库中冷藏或冷冻食品的流转速度, 流转速度的提高就意味着冷库利用率的提高, 也相应的节约能量节省成本。一般情况下, 食品冷库周转率越高, 表明食品冷链企业运作效率越高。

食品冷库周转率= (冷藏食品的库存时间/冷链食品保质期) ×100%

d.食品损耗率

该指标为了核定食品在保管过程中的损耗是否合理, 一般对不同的商品规定能够相应的损耗率标准, 又称为标准损耗率。若仓库的实际商品损耗率低于该标准损耗率为合理损耗;反之, 为不合理损耗。食品冷链企业库存中的食品损耗率在绩效评价中也很重要。食品损耗率是一个逆指标, 一般情况下, 指标越小, 说明食品保管工作做得越好。

食品损耗率= (食品损耗总量/食品在库总量) ×100%

e.制冷机组工作能力

是一项综合定性指标, 主要通过温度的测量和食品品质的简单测量, 综合衡量冷库的制冷效果。

③冷藏运输:包括冷加工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送货等。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运输船、冷藏集装箱等。

a.冷藏车总量

指的是食品冷链企业所拥有的冷藏车数量及冷藏车的总容量。

b.单位运输成本

一般指完成单位运输食品应分摊的运输支出, 单位运输成本是制定食品运输价格的重要依据。食品冷链企业的食品冷藏运输成本费用较大, 该指标应当严格控制。

食品冷链单位运输成本= (冷藏食品运输费用/食品周转量) ×100%

式中, 冷藏运输费用指设备制冷费用、车辆燃料、员工工资、折旧以及修理费用等, 食品周转率指运输流程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工作量。

c.冷藏车利用率

亦称“车辆出勤率”, 指出勤冷藏车日与实有冷藏车日百分比。用以显示和分析冷藏车辆实际的利用程度。

d.食品损耗率

该指标为了核定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是否合理。

食品损耗率= (食品在途运输损耗总量/食品在途运输总量) ×100%

3.1.1. 2 辅助指标

食品冷链各个流程的关键指标上文已经有所描述, 但是, 从全局观的角度来看, 整个食品冷链绩效评价还应涉及以下重要指标即食品质量检测指标, 制冷成本。

①食品质量检测指标

这是一项综合指标, 全面衡量某一类目标食品的品质, 根据食品种类的的不同, 衡量指标的选取也有所侧重。例如, 冷藏食品为荔枝, 我们则要根据荔枝的特性, 选取果皮色差、果皮花色素、果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PH值、果皮失重率等指标来判别荔枝品质。

②制冷成本

制冷成本是整个食品冷链中的总成本。在食品冷链的整个流程中, 食品必须要全程控制在低温环境下, 因此在冷链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

③信息传递指标

食品冷链整个流程中的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及其食品的实时位置都需要共享信息, 使得企业对食品做到实时跟踪, 也是的消费者能够对食品的来源及路径进行后期追溯查询。

3.1.2 顾客指标设置

顾客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是食品冷链企业价值实现的最终衡量标准, 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及较低的顾客抱怨率均反映了食品冷链企业的经营水平, 对于食品冷链企业是一种有效的反馈, 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努力重点。根据食品冷链业企业的特性, 将顾客指标分为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来研究。产品主要包含食品满意度、交货及时性、食品完好率;服务包含服务人员态度、顾客抱怨率、售后服务水平。

3.1.2. 1 产品角度

①食品满意度

与普通商品一样, 顾客对于商品的满意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商品的竞争能力, 也是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重要体现。与普通商品的不同的是, 冷藏食品作为特殊商品, 其质量极易由于控温不当而损坏, 因此顾客对于冷藏食品的满意度调查应当进行更加细化的评判, 如从冷藏食品的色泽、气味、口感等全方面考查顾客是否对其满意, 而不应只是一句“满意”或者“不满意”而敷衍了事。

②交货及时性

冷藏食品的保质期有限, 冷藏或者冷冻条件下的食品可以暂时保证一定的质量, 但是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变得不新鲜直至彻底坏掉。及时有效地将冷藏食品送达顾客手中, 不仅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 也使得冷藏食品质量更好。

③食品完好率

此项指标是一项综合指标, 主要用来衡量冷藏食品的质量水平。

3.1.2. 2 服务角度

①服务人员态度

服务人员指的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人员, 他们的工作是食品冷链的最后一道, 直接反映了顾客对于食品冷链企业的品牌印象及冷链食品的销路。

②顾客抱怨率

顾客抱怨率是不满意顾客占所有顾客的比率, 主要反应顾客对于食品冷链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不满意度, 前面从冷藏食品的角度详细的给出了评价指标, 因此顾客抱怨率在此就主要侧重于服务水平的衡量。

③售后服务水平

售后服务是食品冷链企业赢得良好口碑的最后关口, 是对食品冷链企业服务水平的补充。

3.1.3 财务指标设置

财务指标是衡量冷链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定性指标, 是传统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根据冷链企业评价的目的, 将财务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方面。绝对指标由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现金流量构成。相对指标由资产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构成。

3.1.4 学习与成长指标设置

学习与成长指标综合反映食品冷链企业的发展潜力, 可以从员工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和企业层面的学习与成长两个方面加以评价。员工个人角度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员工出勤率、员工留职率、工作满意度、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角度的评价指标包含集中培训频率、工作氛围、上下级沟通频率等。

3.2 食品冷链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述指标层由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分别展开分析, 细化指标多达34个,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考虑财务指标与内部运营指标的平衡, 指标全面而丰富。但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只考虑全面性, 还要考虑代表性和典型性,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在食品冷链企业中具有代表性与特殊性的内部运营指标。根据上述指标的分析与细化, 可以构建出以下食品冷链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中对各个指标的性质进行简要判别。

4 总结

本文将平衡记分卡引入食品冷链绩效评价体系中, 并解释了在食品冷链企业运用平衡计分法的依据, 旨在为食品冷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文中将食品冷链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分类并一一讨论, 对于食品冷链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和获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冷藏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冷藏食品供应链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文中首先介绍食品冷链的特殊性及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然后结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指标归纳总结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食品冷链绩效评价指标, 并构建指标体系。

关键词:平衡计分,食品冷链,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黄健等.国内外食品冷藏链行业的现状与发展[J].食品科学, 2004, (11) :404-410.

[2]邓爱民等.基于可拓方法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评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 (7) :86-90.

[3]马士华, 李华焰, 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 (4) :5-9.

[4]徐晓红.食品冷链物流关键流程识别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平衡思想 篇5

对期刊而言,选题是刊物的灵魂与基础。期刊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具有相对较长的出版周期,信息传递相对滞后,但信息容量比较大。期刊选题的新闻性、时效性往往难以比肩其他新闻媒体,但选题的厚重感、深入度却也让其他媒体自叹弗如。时政类期刊是新闻性、时效性相对较强的期刊,做好时政类期刊选题策划,关键是要把握选题的新闻性和思想性、时效性与深入性的有机统一和内在平衡,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效果,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传播力。

一、时政类期刊选题应努力增强新闻性和时效性

新闻性是时政类期刊的重要特征之一。时政类期刊在做选题策划时,也应当考虑新闻性和时效性,使之具有足够的热度,否则难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一)善于捕捉新闻点。时政类期刊选题策划时,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敏锐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要选择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感的话题,选题不仅要反映近期新闻事件,而且要能反映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记录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强音。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搞好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传递高层声音,引导社会舆论。要关注读者需求,倾听读者呼声,善于抓取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二)巧妙运用周期性。时政类期刊都有一定的出版周期,通常有月刊、半月刊、周刊、双月刊、季刊等。时政类期刊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在第一时间的即时性上并没有优势,但可以通过选题策划,在信息的优选、综合和预判上做足文章。一是优选信息。时政类期刊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新闻素材,从一个出版周期的大量新闻信息中筛选重大新闻,进行集中、深入的宣传报道。二是梳理综合。出版周期内的新闻丰富多彩,可以一月(一周)新闻集锦、荟萃、精选等形式,对周期内的新闻事件进行回顾、梳理和总括,配以点评、综述、分析,让读者对一段时间内的重大新闻一目了然。三是前瞻预判。时政类期刊要善下“先手棋”,及早组织对前沿性新闻走势预判预研,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报,努力增强前瞻性。如全国“两会”的前瞻报道,可以约请专家学者建言“两会”,预判“两会”热点难点,引导读者新闻预期,为“两会”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充分体现独特性。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读者,都是相对独特的“这一个”,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时政类期刊也不例外。时政类期刊选题策划须紧紧围绕其功能定位、目标读者来进行,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科学把握、合理统筹“共性新闻”与“个性新闻”,尽可能避免泛泛地反映一般性的新闻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符合本刊定位的特色新闻信息,充分体现期刊的个性色彩。要注重针对本刊的读者群精心策划选题,发现本刊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满足本刊独特的分众需求。

二、时政类期刊选题应当着重突出思想性和厚重度

时政类期刊须扬长避短,通过精心策划,在兼顾新闻性和时效性的同时,下功夫提升思想性和厚重度,努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凸显自身的比较优势。

(一)着力向深度挖掘。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获取重大新闻浅层次的资讯报道,而是期盼更多有深度、有意味的报道。对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恰恰是时政类期刊的优势所在。时政类期刊通过精心策划、深耕细作,完全可以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专胜博,使自身动态性报道的劣势转化为重大选题策划和深度报道的优势。要通过对重要选题的精心策划,对简单、表层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加工,把对事件的报道深化为问题的研究,把对点的报道上升到面的分析,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选题的“高附加值”。要着力在第一时间新闻播报后占领第二、第三落点,帮助读者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解读党的战略决策,认识和把握新闻事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有限的篇幅内把报道做深入,把观点讲透彻,避免“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清楚”的泛泛而谈。

(二)善于策划组合文章。围绕重大选题策划推出具有系列性、组合性的专题报道,是时政类期刊的一个优势。要善于进行综合分析,以宽广的眼光寻找可能入手的角度,通过精心比对寻找独到的视角,找到“官方”与“民间”的结合点,“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平衡点,推出不同角度、多个侧面的立体组合。在策划推出阶段性重大选题时,可以通过深度采访、实地调查、召开现场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基层同志等从各自的角度讨论交流,使期刊专题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支撑,还有他山之石,打好“组合拳”。要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政策出台的背景、相关知识的链接,配以多角度、立体化的解读、分析,给读者提供富有厚度和层次感的集束产品。还要增强各栏目之间的关联性和各期之间的呼应性,不同栏目、不同期数之间的选题要注意呼应衔接,整体统筹布局。特别是主打栏目要精心设计、深度开发,推出拳头产品,大幅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和可读性。

(三)切实增强思想内蕴。期刊的特色可以通过栏目设置、外观设计等表现,但最本质的内核是思想观点。一份期刊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取决于观点的高度和新意。时政类期刊应以学术研究的态度踏踏实实做新闻,以新闻报道的敏感认认真真搞调研,既有新闻信息的可读性,更有理论研究的思想性。要增强创新性思维,敢于对惯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持分析的、批判的态度,提出独创性的思想见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浅我深,给读者以启迪。要以文化人的眼光和责任感,以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策划选题,用心用情创作富有文化气息的文章。要接地气、聚人气,善于以读者的身份去感受所报道的内容,切实表达和汇集读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实现与读者在思想情感上的零距离。要坚持政治家办刊,正确把握选题自由度与传播正能量的关系,大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确保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充分发挥时政类期刊的舆论导向功能。

(作者单位系紫光阁杂志社)

平衡思想 篇6

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 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 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为了增加容量, 不妨截取较长的木板来拼接到短的木板上, 所有木板长度相同时容量也达到了最大。平衡思想正是这样一种取长补短的思想。

平衡通常指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系统, 除非受到外界的影响, 它本身不会有任何自发的变化。多种状态达到平衡通常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算法设计, 数据结构设计甚至程序设计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比如, 程序竞赛就是一场博弈, 寻找这场博弈中的平衡点, 合理应用平衡思想辅助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 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平衡思想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运用:

1、博弈问题。

有许多博弈类问题都可以转化成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2、数据结构的搭建。

每种数据结构都能以优秀的性能支持某些操作, 合理选择应用数据结构, 往往能通过略微提高一些操作的复杂度, 降低大多操作的复杂度, 在不同操作的效率之间构建一种平衡。

3、时间效率vs空间效率。

这类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有这样的特性, 我们能找到时间效率 (或空间效率) 十分优秀的算法, 但代价是空间效率 (或时间效率) 极端低下。如何合理设计算法, 组织数据, 平衡二者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

4、时空效率vs思维与编程复杂度。

如果设计了优秀效率的算法, 却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 就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合理应用平衡思想解决这类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问题正是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经典算法的非典型实现

1. 经典算法

大多数经典算法通常是为很多人所熟知, 并且能够熟悉运用。经典算法通常也有很多不同的实现方法。例如拓扑排序, 如果数据范围比较大, 通常使用算法复杂度为O (n) 的程序, 但是如果范围比较小, 一个不超过10行的O (n^2) 的程序可以使代码看起来更为简洁。更进一步, 有些算法虽然堪称经典, 但是无论是思维复杂度还是实现复杂度都相对颇高。

2. 任意图的最大匹配经典算法

任意图的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是应用带花匈牙利树, 它的核心思想也是建立在找增广链的基础上的。假设已经匹配好了一点集, 我们从一个没有匹配的节点s开始, 使用BFS生成搜索树。每当找一个节点u, 如果u还没有被匹配, 那么就可以进行一次成功的增广;否则, 我们就把节点u和它的配偶v一同接到树上, 之后把v进队列继续搜索。任意图的增广链要比二分图难找得多。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 (n^3) , 空间复杂度O (n^2) 。带花树不仅本身比较复杂, 思维复杂度与编程复杂度较高, 而且实现起来很容易退化。

3. 算法分析

对于任意图, 如果不存在奇环, 那么该图可以直接转化成二分图。解决二分图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为匈牙利算法。算法的核心就是根据一个初始匹配不断地找增广路, 直到没有增广路为止。具体步骤:

(1) 置M为空

(2) 找出一条增广路径P, 通过取反操作获得更大的匹配M'代替M, 如下图一。

(3) 重复 (2) 操作, 直到找不出增广路为止。如图二中红边为已匹配的边, 黑边为没匹配, 则图中的增广路有:

1) x5 y5 x4 y4 x3 y2

2) x2 y4 x3 y2

可以得出, 增广路有奇数条边, 匹配边与非匹配边交替, 顶点和终点未匹配, 对于这样的增广路, 我们可以通过将匹配边变成非匹配边, 将非匹配边变成匹配边从而增加一条匹配如:x5 y5 x4 y4 x3 y2经过变换后, 变成如图三, 增加了一条匹配边。

这时图中已经没有了增广路, 已经达到了最大匹配。

另外可以证明, 对于点x, 如果求得了以x为起点的增广路径后, 不管以后怎么改变, 都将不会再有以x为起点的增广路径。

否则, 我们考察图四左, 图中粗线表示当前状态下已匹配边, 虚线表示未匹配边。若当前找得增广树如图四右所示, 那么我们就无法找到一条增广路。但实际上存在这样的一条增广路:。为了找到增广路, 我们可以采用搜索的方法, 问题是这样寻找增广路复杂度过高。

4. 存在的问题

从算法分析中可知:

4.1事实上任意图匹配问题, 目前还是难以实现的经典问题。

4.2任意图匹配可以有条件地转化为二分图匹配, 匈牙利算法是解决二分图最大匹配的经典算法。

4.3根据数据的特殊性, 采用随机搜索序, 以准确率为代价, 降低了程序的思维与实现复杂度。

4.4通过设置失败上限, 以时间复杂度为代价, 能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

我们的关切点是, 如何寻找当前的优势点, 来平衡多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最优解决问题的算法。

5. 平衡优化

综上, 我们试图采用搜索的方法来调整增广轨。如果一个点之前已经被匹配到, 则之后无论如何调整, 这个点始终能被匹配到。因此, 对于一个待匹配点, 是否能找到一条以它为起点的增广路是优化解的关键。而是否能找到一棵增广树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之前找寻的情况, 若要设计数据使得无法找到增广树通常又依赖于特定的扩展顺序。这启发我们采用随机扩展顺序的方法来尽量避免形成类似图一的特殊局面。

我们通过一程序, 生成了两个随机序列 (随机贪心) , 一个作为点的初次访问序, 一个作为点的拓展顺序, 然后直接使用一开始所说的寻找交错树的方法来扩展。同时, 采用多次随机运行的方法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类似二分图匹配, 这样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 (kn^2) , k为运行次数。

注意到:经过一次平衡 (优化) 后的算法中, 在节点数限制为222以下的情况下, 通常运行次数设定为50才能基本上保证AC。相对于数据本身, 这个运行次数还是比较大, 说明算法本身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以及出最优解概率并不是很高。

在上述平衡优化过程中曾提到, 采用调整增广轨的方法, 如果一个点之前已经被匹配到, 则之后无论如何调整, 这个点始终能被匹配到。它带来的另一个信息是, 若一个点之前未被匹配到, 那么在本轮搜索中, 这个点将始终是未匹配的状态。因此影响最终结果的原因, 往往是某个本应该被匹配到的点因为增广树查找失败而被放弃匹配, 原先算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全局重新搜索, 所以常常出现为了一个点而全部重来的尴尬场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扩展顺序, 遇到一个当前无法匹配的点时, 直接重新搜索一遍!但大部分的图都无法实现完美匹配, 所以类似运行次数的限制, 我们需要设置一个失败次数上限。当为一个未匹配点寻找匹配点时, 只有失败次数超过了这个上限才放弃。

6. 实验结果

那么失败次数应该设置为多少比较好?我们从一系列的实验, 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表:

试验的运行平台是Ural1099的测试, 时限是0.5秒。这里是实验的数据, 表头n-m表示重复运行n次, 失败上限为m。例如5-5表示程序将重复运行5次, 失败上限设置为5。

试验表明, 这个方法能显著地提高最优解的出现概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若不采用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直到201才有50%以上的AC (通过) 率, 而优化后的算法失败上限设置为5就可以让仅仅重复运行5次的AC率达到了90%。但相对的, 其时间消耗也随之增长。同时, 这种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随机因素, 若数据比较强大 (从数量到质量) , 则出现了如表中510是100%AC但是1010却只有90%的AC率的情况。

当然有得必有失。极高的准确率带来的就是时间效率的降低。实验中, 55的时间已经逼近了501的时间。虽然相对于时限来说还是比较轻松, 但是其增长还是较可观的 (2010的全部超时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

虽然最后输出时取模操作提高了输出的时间复杂度的常数, 但毕竟输出的次数通常不多, 而程序中调用乘法运算次数却可能达到很大。这里以提高输出的复杂度为代价, 降低了运算的常数复杂度, 实质上是构建了二者的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平衡, 所以最后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综上, 两种方法都可以比较轻松地通过。考虑到数据范围不大, 为了追求准确率可以增加参数上限, 或者为了保证时间效率压缩参数上限, 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改造算法, 细心设计算法细节的实现, 有效地平衡算法间不同部分的复杂度关系, 建立思维与实现的平衡, 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

三、结论

应用平衡思想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特征:存在瓶颈。这瓶颈通常是阻碍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如果把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等都看作是解决问题这个木桶的一个木板, 那么我们常常忽略的便是思维与实现复杂度这块木板。本文就对应用于“经典算法的非典型实现”这类的平衡思想作了一定的介绍, 同时较深入地讨论了降低问题的思维复杂度与程序的实现复杂度的模型。通过构建各方面复杂度的平衡, 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应用已有的知识并将他们有效结合, 合理决策, 尽可能多地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平衡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成本。

参考文献

[1]《Catch题目分析》许智磊

[2]《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刘汝佳黄亮著

平衡思想 篇7

生态学的“边缘效应”理论告诉我们,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物群落交汇处, 生物因激烈竞争而有活力。这对课堂生态的启示有两点:第一, 在一个班级内, 我们不仅要关注少数的优等生和学困生, 更要较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多数中等生, 因为这些中等生往往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和发展潜力。在对教师就“您往往能叫出哪些学生的名字并对其比较了解”的调查后发现, 90%以上的教师往往能叫出那些成绩出色、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或调皮捣蛋的学困生的名字, 而一大批中等生往往处于教师注意力的边缘地带, 成为“隐形人”和“边缘生”。第二, 要想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压力和课堂竞争, 注意“鲶鱼效应”, 把一些新鲜的刺激引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利用“边缘效应”, 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主题, 挑战思维定势。运用常见的生活实例质疑, 插入奇闻趣事, 变换教学方式和场所等策略给课堂注入活力。使课堂充满挑战、新奇, 从而使学生处在刺激、兴奋、快乐的氛围之中, 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正如奥修所说:“当鞋合脚时, 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之时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工作之时。[1]在“忘我”的时刻, 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 (包括教师的说教、烦人的竞争) 所消耗, 真正进入着迷的境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课堂, 当课堂适合学生了, 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在“忘我”地学习, 这时学生的内部力量就发挥出来了。

2. 摆脱“限制因子”, 促进课堂生态的良性发展

教学是一个包含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心理影响的复杂系统, 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 找出其中的限制因子, 加以改善和消除。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讲, 发现并准确判断现状与标准状态或设计状态的偏差就是寻找限制因子, 尽量摆脱限制因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或者把限制因子转变为非限制因子。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生态的限制因子主要有班额过大、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具或多媒体短缺、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缺失等。这些限制因子制约着高效课堂教学的生成。作为课堂生态中具有能动性的人———教师和学生, 应当努力把限制因子转化为非限制因子, 对一些不能转化的限制因子, 采取措施减小其对课堂生态的限制和束缚。例如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具来改变教具不足的状况, 可以通过变换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来缩小与部分学生的空间距离, 可以通过同事间的听课、研讨来增进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技巧等。

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 是由多种生态因子所组成的, 因此, 影响课堂生态的因素也是多方面、多方向的。但是, 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 即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但主导因子不是固定的, 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主导因子[2], 这就要求教师在摆脱课堂“限制因子”的同时, 抓住课堂教学的主导因子, 并使各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 才能不断改善和优化课堂生态系统, 使之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

3. 遵循“耐度与最适度”原则,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耐度定律表明,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 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课堂中的个体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上限和下限, 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 否则将走向反面, 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法则。信息负荷理论也指出, 个人处理输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任何时候都只能投入有限的精力去注意这些信息。当输入的信息超过个人的处理能力时, 就会发生信息超载, 其中有些任务的绩效就会降低。长时间的注意后会引起信息超载现象, 导致个人注意力的暂时分散, 很难再去完成那些继续要求集中注意力的工作。[3]这些都提醒我们, 教育和教学要切实贯彻最适度原则。

课堂教学贯彻最适度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信息都要在学生的接受耐度范围内, 即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作业量应控制在大多数学生的共同耐度范围内, 超过这个范围的教学和习题量都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其次, 不同类型的学生, 其耐度范围不尽一致, 教师应对不同耐度范围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布置其最适度的习题。针对耐度范围和最适度明显偏离平均值的“特殊学生”, 单独制定合适的学习要求和习题量。

4. 依据“阿利氏定律”, 实行小班教学, 合理编排座位

阿利氏定律表明, 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 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班级学生群体也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 不适当的密度会对课堂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目前, 我国中小学班额过大引起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 由于人数过多, 空间有限, 教学活动往往呈现固定、统一、封闭的特点, 教学的整齐划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无法呈现开放、动态、有生命力的特点。

首先, 从字面上看, 小班教学就是指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教学, 但从实质上讲, 则属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范畴。小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灵活性, 小班教学为其他教学要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可以使教学活动呈现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4]其次, 小班教学为学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提供了可能。从绝对意义上说, 班级人数的减少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总量。但是, 每个学生平均拥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却增加了, 而个体平均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引起整个教学质的飞跃。因此, 在小班教学中, 教学时间相对地得以延伸, 教学空间也相对地得到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班教学正是因为班级人数的减少, 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空间组合的变化, 从而间接地对学生的发展和整个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 小班教学只不过为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在大班条件下无法给予的广阔“平台”。而要真正发挥小班的潜在优势, 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如何把握和利用这一“平台”, 并付诸实际教学行为。

小班因为人数的减少, 使学生的个人空间相对增加, 这为学生座位排列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在小班中, 我们可以采取“马蹄型”的座位排列, 这种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相等的空间, 因此, 同样的时间里能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提供视觉通道。我们也可以采取“分组型”的座位排列, 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的多变互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5]

摘要: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 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 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运用生态学思想审视课堂, 寻找课堂的不和谐与不平衡因素, 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和调节课堂,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与动态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生态学,课堂,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8.

[2]徐陶, 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0) :37-40.

[3]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66-75.

[4]毛放.“小班化教育”是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性变化——上海市“小班化教育”试点与推广工作概述[J].上海教育, 2000 (5) :4-5.

上一篇:RFID复合事件论文下一篇:市场国际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