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感表达

2024-10-04

音乐情感表达(共11篇)

音乐情感表达 篇1

《毛诗序》中曾提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1”, 音乐是感性的, 喜怒哀乐、贪念痴嗔, 甚至不必歌词解释。歌咏作为最早的音乐出现为什么能够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想大抵应了那句“情动于中”, “情”这一字即为乐魂。

面对一首作品, 有的演奏者只关注谱面音符, 将熟练弹奏作为最终目的, 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 我接触了很多琴童和家长, 他们大多将考级作为学琴的目标, 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几首考级作品, 让孩子一直重复机械地练习弹奏音符。音乐是人类为了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脱离了感情的音符是没有生命力的, 是僵硬的。对待每一首作品都要细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和当时的心境, 了解思考背后的故事, 跳脱键盘束缚看待音乐。体态律动的创始者达尔克罗兹认为,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 这就是音乐的起源。2”练琴, 其实是一种表达和再创作, 在音乐中进行一些画面的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二次创作。音乐, 绝不应止步于谱面的分析和音符的串联, 它是人们对于生活体验的反馈和表达, 如果没有那些生活经验只能称之为音符而非音乐。键盘仅是情感的一种延伸方式, 揠苗助长式的机械练习会让孩子厌烦而对音乐产生距离感, 这与音乐学习的初衷——体验生活的美是相悖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动是从心开始的, 自己若不曾情动, 何以打动他人。

初次听格里格的《婚礼进行曲》, 总有很多感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引发一些对于婚礼的美好回忆, 记忆中的新娘应是一席白色长裙, 娇羞地站在倜傥的新郎旁, 脸上满满洋溢着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手上的对戒熠熠生辉, 就像跟着司仪郑重许下的诺言一样闪耀。

这首《婚礼进行曲》中, A段热烈且幸福洋溢, B段温婉圣洁。对于A段, 我觉得是描绘了露天婚礼中宾客热切的祝福和新人内心的小小憧憬、忐忑, 而纵观整首作品, 我最偏爱的其实是B段的慢板部分。两个主音上的纯五度音程整小节的出现, 仿佛一个引子在呼唤, 然后才慢慢通过左右手模仿, 在不同音高中切入旋律。

每每听到或是演奏到这段慢板时, 我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绿油油的草地上, 新娘的父亲挽着娇羞的新娘, 款款走上红地毯, 而那红地毯的另一端是她的“与子偕老”。所有的喧嚣在那一刻静止, 万众瞩目, 幸福而神圣。而我的师姐却总觉得这一段更像是新娘新郎在牧师前的宣誓, 左右手的轮流交替就像彼此间许下的承诺, 庄重、神圣而甜蜜。其实无论关于画面的联想如何, 都是听众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当你真的投入进音乐, 指间流淌的音乐也会随之充满灵气。

莫什科夫斯基的船歌 (改编自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曲子, 现在想来究其原因大概是这首作品的画面感十足, 让我总能沉醉其间忘却身处的环境。六八拍右手持续的波音造成一种摇曳的感觉, 仿佛是水波一层一层荡漾开来拨动心弦。每次弹到这部分, 我总会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静谧的月夜中, 一艘前方挂着昏黄船灯的贡多拉, 轻轻摇曳着从巷口慢悠悠驶来, 夜色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水气, 氤氲着仿佛入了仙境一般, 一切那么近又显得那么遥远, 多么神秘美好, 让人沉沦。

音乐是有画面感的, 就像一幅幅画卷在听众面前展开, 我想这对于弹奏者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虽说“英雄所见略同”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联想会趋于一致, 毕竟谚语这样说道“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3”, 享受音乐、表达音乐对演奏者来说才是让音乐灵动起来的根本, 心动则情动, 乐随心动, 只有打动自己才能真正感染别人。

参考文献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 蔡觉民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ISBN978–7–5444–3062–3.

[2]《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7ISBN978–7–5444–3063–0.

音乐情感表达 篇2

2. 阳光总是会在阴天过后出现,是那般温暖,那般耀眼。

3. 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声音,想念你指尖淡淡的烟草味道。想起你,我的嘴角会微微上扬,想起你,我的心就将幸福定格在这一刻,开出满树繁花。想起你,初恋的味道荡漾在心间。素年如洗,你是我记忆里的那抹微笑。清浅流年,你是我生命里的那份暖。为你,我愿用三生烟火,换你一世幸福。今生,我只愿做你眼中最美的风景。

4. 一直相信有一种相遇可以在灵魂里,有一种爱可以深入骨髓。爱是梦醒时分对你深深的思念,爱是不经意间对你的牵挂,爱是想与你朝朝暮暮的期盼。爱是那场想与你天涯海角永相随的梦。爱是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真情。爱是痛着你的痛快乐着你的快乐的付出,爱是想你时的微笑和挂在脸上的泪珠。

5.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那些与你心心相携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在我心中开出最美的繁花。今生与你,唯爱相依,唯你相依。爱染流年,许下一个不悔。希望在生命的下一个轮回里,还能这样的等着你,爱着你,守候着你。一季花开,遇到爱,便是圆满。一次回眸,遇到你,便是幸福。

6. 我一直相信有一种相遇可以在灵魂里,有一种爱可以深入骨髓。爱是梦醒时分对你深深的思念,爱是不经意间对你的牵挂,爱是想与你朝朝暮暮的期盼。爱是那场想与你天涯海角永相随的梦。爱是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真情。爱是痛着你的痛快乐着你的快乐的付出,爱是想你时的微笑和挂在脸上的泪珠。

7. 爱一个人,真的好累好累,我的身心已经疲倦不堪了。

8. 现在才发现,原来你是谁都无法替代的。

9. 是你划分的楚河汉界,而我却不能轻易犯规。

10. 一颗心到底要承受多少煎熬。

音乐情感表达 篇3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

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在蕴含作者对于音乐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可以为听众带来审美体验,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想要向听众更好地传达钢琴音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就必须在其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以心理上的共鸣唤起丰富的情感体验。

1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特点

在钢琴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是,同时体现出了主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从主观性分析,主要是指采用音乐手法,表达人的主观世界以及内心感受,在这里,音乐是一种表现的方式,通过主体性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结合钢琴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可以表达出人的主观感受,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这种表达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纯主观的,同时带有一定社会典型性的个人情感,这也是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迥异的主要原因。例如,肖邦的作品在歌唱性的旋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李斯特的作品不仅技巧华丽,而且饱含激情;舒曼的作品比较简短,但是个性十足,充斥着浪漫的诗意。[1]正是这些风格不同、情感迥异的音乐作品,构成了多彩而又富有层次的钢琴音乐艺术。从丰富性分析,钢琴音乐作品表达出的作曲家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纵观钢琴艺术的殿堂,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有两类,一是民族情感,体现出了对于自身民族发展历史、斗争精神以及价值观念的肯定,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例如,李斯特立足匈牙利的民歌,在融合吉卜赛音乐后,创作出了注明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在波兰文学的叙事诗中汲取灵感,借鉴波兰民间音乐形式,创出了《叙事曲》,都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特征;二是自然情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例如,在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中,采用三段体形式,结合三连音伴奏音型,形成了一种婉约、悠扬、柔美而又带有淡淡伤感清欢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泛舟威尼斯的感觉,在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为听众展示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2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的形式

在钢琴音乐艺术中,对于审美情感的表达,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音乐作品,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1 旋律

钢琴音乐的旋律创作不同于古典音乐,更多地强调对比以及旋律的自由舒展,赋予作品以抒情性和歌唱性,以浪漫主义取代了英雄主义。以钢琴体裁中富有浪漫情调的夜曲为例,其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器乐作品的一种代表,多用以表达对静夜的沉思,并以此来抒发情感。[2]例如。肖邦的夜曲,虽然在风格上受到了菲尔德的影响,同样的感情细腻,同样的富有诗意,但是在创作手法上无疑更加丰富,通过“加花变奏”的方式,在重复主旋律的过程中,加入了相对短小的音型和颤音、琶音以及花腔等,使得作品整体更加生动,更加富于变化,在增加旋律流动感的同时,提升了对于情感的表达力度。

2.2 和声

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和声是至关重要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无法充分满足浪漫主义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需求,对此,作曲家们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以更加大胆新颖的和声,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主旋律的支持,比如采用一些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或者各种变音、不协和和弦的使用等,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果。例如,在舒曼的钢琴作品《孩子的请求》中,结尾部分并没有墨守陈规的在主和弦上终止,而是结束在D大调属七和弦上,这种突然的终止带来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音乐并没有就此结束,情感的抒发也在持续进行。由此可见,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和声不再仅仅作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表现工具,对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进行了模糊,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3]

2.3 小品

从体裁方面分析,音乐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自由选择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钢琴小品,其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情感、表达情绪体验的有效形式,受到了大多数作曲家的青睐,可以凭借瞬间的感悟,进行作品的创作。例如,肖邦在自身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对踏板的合理运用,有效丰富了钢琴的音响色彩,尤其是对右踏板的极致使用,使通过广阔的空间,使得原本短促的乐音出现了新的变化,对和声进行了相互连接,钢琴的音色变得更加丰润开阔,在审美情感的表达方面更具优势。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更体现出了音乐观念的转变,而实际上,这种转变在古典主义时期简直不可理喻,但是立足浪漫主义背景,从情感表达的需要考虑,却又成为了一种必然。

3 钢琴音乐艺术审美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自古以来,音乐与诗歌似乎都有着不解之缘,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往往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和转变,钢琴音乐艺术在审美情感的表达中,同样体现出了诗意化的特征。[4]

3.1 标题音乐的发展

从本质上分析,标题音乐是音乐与其他元素的一种结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标题的方式,赋予音乐一种诗意化的启示。例如,在舒曼的《童年情景》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标题,如《捉迷藏》、《竹马游戏》、《入睡》等,将听众带入到了童年的回忆中,勾勒出了一个美妙而且趣味无穷的场景。标题音乐是作曲家以文学的形式来描述钢琴音乐,并且在诗歌中汲取意象塑造出来的,表现出了其对于生命、爱情、梦境等的感悟。

3.2 诗歌的改编创作

实际上,有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都是直接根据诗歌进行创作的,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就是根据其自身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而成,尤其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爱吧!》,取材自德国著名诗人弗莱里格赖特的诗作,整首乐曲从一个轻柔缓慢的旋律开始,主题旋律温暖深沉,通过简约质朴的分解和弦,模仿竖琴的表现效果,借以表达含蓄、多情、深沉的心态。

3.3 诗歌意境的营造

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不仅可以对诗歌进行改编创作,更能够直接从诗中获得灵感,进而在作品中利用钢琴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表达自身对于诗意的理解。以其中的代表人物舒曼为例,其在《童年情趣》的第七首《奇幻的梦境》中,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的结构,以反复变化而又婉转动听的旋律主题,表现出了梦幻般的色彩,通过细腻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4 结语

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存在一致性,能够实现感情的同步,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的主观表象,可以凭借优美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引发听众的心灵共鸣。钢琴音乐能够将简单的音符和记号转变为美妙的乐音,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唤起各自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2009(3):197-198.

[2]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2):23-24.

[3]刘琳.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成功,2013(20):275.

[4]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110.

音乐情感表达 篇4

(一) 思路来源:色彩与情感的主观对应

色彩的情感化是指色彩中所带有的光感信息被人类的视觉器官所采集, 而后在视神经的作用下在大脑中形成思维, 最终在对自身经历的主观联系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感知。目前, 在色彩与情感对应关系的研究领域, 前人已做出了一些有所共识的判断。如, 在视觉色调方面, 人们总结出冷、暖、中性三种色调。人们在看到红、橙、黄等暖色调的颜色时, 会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情绪冲动的反应;而在蓝、蓝绿等冷色调的作用之下又会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中性色调的绿使人联想到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色彩与情感的主观对应, 也有诸多外国学者曾经利用色彩与测试者的心电图的对应关系来阐释不同颜色对人类情绪所带来的起伏变化。这些为笔者提供了研究动态色彩与音乐情感交互方法上的启发, 也是下文将会提到的基于“Waves”波形及频谱插件 (它是一系列混音插件、效果器插件的总称, 在电子音乐界比较常用, 目前最高版本为14.0) 的音乐色彩情感分析的思路来源。

(二) 对音乐与动态色彩交互的思考

关于色彩与音乐的互动, 较典型地体现在近年来兴起的“色彩音乐”, 特别是其中的“动态色彩音乐”艺术实践中——这种艺术综合了音乐、美术、声学、光学、电子等多门学科思想。色彩音乐设备大多以电子控制装置为基础, 对音乐设备进行色彩的操控。音乐信号通过电子装置时, 其中一部分控制光源亮度, 另一部分通过分频器分成高频、中频、低频三个通道——分别与红、绿、蓝三组彩灯相联系, 彩灯的色彩将随着乐曲的抑扬顿挫变化而变化。

但是, 电子装置的色彩音乐有很大的局限性——色彩只能映照在特制的屏幕上, 屏幕上幻象万千, 仅供近者享受, 远者却只闻其声, 不见色彩。激光的兴起使色彩音乐得以发展, 如, 音乐喷泉作为色彩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不可不提的典型创造,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传统的喷泉呈现方式, 是色彩音乐与情感内容相结合的划时代产物。今天的色彩音乐艺术已突破屏幕的局限, 不断地制造出更多交互性更强的产品与设计, 随旋律的进行, 色彩与图像在空中相应地演变。人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可同时感受到来自色彩的艺术熏陶, 色彩美与音符美的双重艺术质感得到更好的诠释与展现。

关于动态色彩与音乐情感的交互, 笔者将通过把音阶、音程、和弦、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要素与色彩逐一对应来展开思考。

音阶与色彩大众通常所说的音阶包含了七个基本的单音 (不考虑变化音) 的循环排列。不同的调从不同的音高开始其循环, 但一定要到起始音的八度上结束。而对于白色光的成分 (即彩虹的颜色) , 许多文化都认为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 并且还能进一步析出。“七个音阶”和“七种色光”同样指向数字“7”, 人们便很容易将这两者进行对应联想, 由此试图找出音频与光波之间的联系规律。

先后有许多作曲家、美术家对此进行了各种探索, 坊间也流传了不少相关的传说。在当今, 有钢琴品牌设计“色彩钢琴”的概念产品, 将琴键做成不同的颜色, 直观化地表现出乐音与色彩的联系。然而, 钢琴的琴键虽然做了色彩的对应, 但是在交互体验过程中依然会造成音阶的混乱, 因此有人对此进行了调整, 将不同八度之间的色彩通过明度或饱和度来控制, 更科学地梳理和应用了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音程、和弦与色彩音程与和弦是另外两个关键的音乐要素——音程由两个音组成, 和弦由三个或者更多的音组成, 与音阶通过横向的发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起伏不同的是, 它们通过纵向的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来控制音乐的整体风格。当音程、和弦与动态色彩联系在一起时, 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呢?如果进行单纯的主观对应, 很容易造成受众的思维定式, 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情感反馈。因此, 可借助理性化的数据思维来进行分析。如, Waves波形及频谱插件的音乐色彩情感分析便是一种这样的工具。不同和弦之间的差异, 很多时候能通过波形和频谱非常理性化地呈现出来。

这种分析可应用于一种有代表性的可体现出色彩和音乐情感关系的产品——将彩色灯效与音响结合起来的“色彩音箱”。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色彩音箱都是单一颜色的变化或者闪烁, 而且色彩与音乐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同步对应关系。如果利用Waves波形与频谱来对色彩与音响交互模式进行分析, 则能找到某种基于理性 (而非主观判断) 的“色彩音乐”设计思路。

调性与色彩我们知晓, 大调所对应的通常是明朗、开阔、辉煌的特质, 小调则常表现出阴暗、狭隘、暗淡的个性。在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上, 俄国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都做过相关的研究。然而, 他们所提到的对应关系都是根据自身的音乐写作经验而来的。那么, 如何寻求一种理性化的音乐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前人对于音乐调性与色彩的对应关系的认识往往是单一化的, 如果通过对波形与频谱进行理性分析, 可能得出很不一样的认识。从理性化的数据中看到的对应关系是可以为我们的动态色彩音乐生活提供多元化的思维结果的。

(三) 动态色彩与情感表达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利用音乐情感与色彩情感的对应, 可以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用一种理性化的数据对应关系来认识动态色彩情感在音乐当中的对应关系, 就可能制作出更多科学、理性的, 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音乐交互应用产品来造福人类。

目前, 在动态色彩在音乐情感领域里的应用不是很多, 前文提到的“色彩音箱”是典型的一种。下面就此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在“色彩音箱”领域, Sonos算是走在前列的制作公司之一, 其设计中带有许多交互性的内容, 在使用户完成体验的同时增加对音箱设备的全新接触方式——这也是增加人与设备互动的较新尝试。

Sonos音箱最大的“卖点”就在于它能够通过Wifi进行连接播放, 手机或其他支持Wifi的移动设备均可以对播放的音乐内容进行编辑对应。不同的房间可以对应不同的风格,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在不同房间的音箱中所播放的音乐内容, 同时也控制了各个房间的灯光色彩效果。这不仅让用户体验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 同时也给色彩在设计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使灯光与音乐色彩很好地结合。

然而, 在观看口号为“音乐点亮生活色彩” (“Fill your home with music”) 的Sonos音箱的广告片时可见, 其中渲染的灯光色彩并非与音乐的情感类型直接对应, 而好像是由制作者主观设定的, 这就使得原本看起来已做到极致的“色彩音箱”显得过于主观化。此问题应该可以用此方式来解决——通过Waves波形及频谱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色彩情感与音乐的理性化对应。

色彩设计的情感表达 篇5

关键词:色彩 设计 情感 表情

色彩是设计中的三要素之一,在视觉上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向广大消费者传达信息、理念的手段。色彩同文字、图形一样,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色彩设计既要符合视觉审美规律,又应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传递信息时而获得最佳效果。所以说,色彩设计是集传播功能、情感意象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

1 色彩的基础

在《艺术辞典》中对色彩的概念是这样概括的:色彩是光的特性的延伸,色彩是在色光物体,视觉器官三者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下面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说,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和暗示力,用以表现画者内心的感受。

色彩由三原色组成,原色就是指无法调制出来的三原色。三原色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区分,一种是颜料混合的三原色——红黄蓝;另一种是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通过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被称为间色,也称之为二次色,包括橙色(红+黄)、绿色(黄+蓝)、紫色(红+蓝)。当两种间色或是三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被称为复色,也可以称之为再间色,这些色彩的纯度都比较低,为灰色调。红色与绿色、蓝与橙、黄与紫等在色相环中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称为互补色,补色之间混合会产生黑色。

在色彩绘画中,画家往往是借助光学知识进行表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种条件色描绘对象。固有色是指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光源色则是指不同光源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光色;环境色即条件色,环境色彩发射在物体上形成的色彩效果。

2 色彩的情感特征表现

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视觉审美及视觉冲击力,它是具有丰富的感情,具有人类的情感特征。色彩是情感意境营造的第一要素,色彩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也可以表现悲伤、崇高、优美、烦恼、滑稽、美好、痛苦、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感情。

对人的视知觉来说,各种不同的色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表现特征。不同的色彩给人们不同的联想,比如说红色能联想到太阳、红旗、积极向上,能能够让人们兴奋、充满刺激、突显个性、热情洋溢,但是由于纯度与明度的不同红色带给人们的刺激程度也是不同的,纯粹的红色可以表现出某种最严,它自身中有着坚实的力量,朱红与大红相比较,朱红就要显得安静一些。

黄色是一种刺激性的色彩,能够联想到柠檬、郁金香、向日葵,它象征着荣耀、成熟、轻快、充满希望、高贵等。柠檬黄与其他黄色相比,更容易让人兴奋,而特别明亮的黄色甚至更够让人疯狂。

蓝色常常使人们联想到海洋、宇宙,给人神秘、宁静的感觉,甚至是寒冷、恐惧与悲伤。蓝色具有较强的扩张力,能够为设计、为生活提供一个深远、平静的空间,蓝色的沉稳性使它在淡化后仍然保持较强的个性特征。蓝色对人们的心里影响还是很大的,据调查统计表明在心理方面,穿蓝色衣服对控制感情和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绿色是二次色中的一种,因为它是由黄色和蓝色两种色彩所构成的。绿色既有活力又坚强,被视为生命的颜色。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恬静、柔顺、优美的色彩,因为它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想抵消;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当绿色中假如少量的黑时它的性格就变得庄重、老练、成熟;相反假如少量白时,它的性格就趋于洁净、鲜嫩。

闻一多在诗歌《色彩》中写道:“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色赠我以悲哀……”这就是色彩的感情因素。

3 色彩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

色彩在设计领域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色彩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设计领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而变化。就像是在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同意,而在一些少数国家则相反,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点头表示不同意。色彩也是因地域、文化等环境的不同而表示不同的含义。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而德国人则不喜欢红色。欧洲人的丧服是黑色的,澳洲人的丧服却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城市中丧服为深素色,农村多为白色。中国京剧脸谱中每种色彩代表的寓意也是不同的,红色表示忠耿,黄色表示干练,白色表示奸诈,黑色表示正直,绿色表示凶狠,紫色表示忠诚。

家居环境——“家”对人们来说是港湾,是温暖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家居的色彩设计可以改变空间感。根据家居空间中的功能不同色彩也要随之变化,卧室一般采用暖色调,能够使人们心情平和,增进家人的感情;书房采用冷色多数采用淡蓝色,蓝色能够使人精神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则采用能够利于增进食欲的色彩。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色彩的运用也是不同的,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采用绿色、蓝色、青色等冷色装饰居室,会给人比较清爽的感觉;相反在寒冷的北方,人们则采用暖色装饰居室有温暖的感觉。也可根据家庭成员年龄的差异而改变色彩的设计,老年人的房间应采用一些蓝色、绿色、白色等,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蓝色可使身体正常的生理特征趋于稳定,使人感觉到安全和放松,有助于让人向外界敞开心扉;绿色使人平和,镇静,大自然的颜色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白色能促使高血患者的血压下降。这些色彩都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儿童房间多采用纯色,艳丽的色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但是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颜色的喜好有所不同,表现出由暖色向冷色的倾向。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主要介绍色彩在报刊中的运用。报刊可以分为党政期刊、生活、时尚、财经、体育、军事、科技报刊等等。党政和科技报刊的整个版面的表情的严肃、庄重的,具有权威性,因此它的色彩也是如此,党政和科技报刊内容以文字为主,配有少量的彩色图片,文字都采用黑色,并且是无装饰性字体。生活、时尚和体育类报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它们的版面色彩比较丰富。生活类主要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版面形式及色彩是比较柔和的,运用能够是人们心情愉悦的色调,例如大自然的颜色——绿色、让人们感到宁静的颜色——蓝色;时尚类根据介绍的内容不同色彩随之变化,化妆品类色彩柔和,清淡(浅黄、浅粉、黄绿、浅蓝)的色彩,而旅游景点的介绍则根据时节变化,夏季的景点以清凉、心旷神怡为主,主要采用蓝色、白色、绿色,秋季则运用红色、黄色、黄绿色等暖色调;体育类的色彩设计以体现竞争性、激烈性、惊心动魄、速度感,如红色、黄色、橙色、蓝色等。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书籍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宣传手册设计、海报设计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刊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色彩设计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内在思想以及企业、产品的精神。

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从多方面涉取设计元素,如电影、动漫、音乐等不同领域。服装设计不仅仅在服装样式和裁剪上的创新,也体现在新材料、图案、色彩的创意上。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远看颜色近看花”,可见色彩的重要性。流行色的产生大多数来自于服装,服装色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是花开的季节,天气开始变暖,人们服装的色彩也变得绚丽、淡暖色为主;夏季是炎热的,服装以浅颜色——白色、海蓝色、浅绿色、嫩粉色、浅灰色等等为主。服装的色彩也根据人们的体型而不同,恰当的运用色彩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可以突出优点。

4 结束语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画家康定斯基认为:每一个颜色是可以既暖又冷的。红色是一种冷酷地燃烧着的激情,存在于自身中的一种结实的力量;黄色从来不代表什么意义,因此它接近一片荒芜,很亮的黄像刺耳的喇叭,令人难以忍受;暗蓝浸沉在没有涯际的、包罗万象的深沉严肃中……。本文阐述了色彩的情感变化以及在不同的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色彩的运用给设计带来了惊喜,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色彩设计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变化——欢乐、悲伤、忧郁、兴奋等等。色彩在设计中表现出的情感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设计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准备的传达信息,表达设计师的内心思想,色彩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情感表达 篇6

广告音乐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据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南宋京都临安 (今杭州) 是小商贩的云集之地, 很多小贩在叫卖中有意模仿外地口音, 以吸引异乡人前来购买其产品略抒思乡之情。[1]这种风趣幽默, 沿街吟唱的“广告”生活气息浓厚, 能迅速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古时以“说唱”配合推广产品的形式还不能称为广告音乐, 但可以看成广告音乐的萌芽。

作为视听结合性广告的代表, 电视广告的出现虽晚于图文广告, 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 电视广告后来居上, 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广告媒体之一。与图文和电台广告相比, 电视广告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音乐与视频等其他广告元素相结合,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增强广告的表达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唤起人的共鸣。成功的电视广告音乐会自然引发消费者的联想, 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成消费, 因此, 研究广告音乐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

二、研究理论框架:

Mach Innis和Park提出了有关音乐影响决策的过程:当音乐以情感为媒介时, 参与度较低的消费者利用音乐被唤起的情感进行品牌评价的倾向更强。他们认为:“消费者受到音乐的熏陶及喜好”和“音乐和广告信息的一致性”是条件, 这些条件会引起对音乐及广告内容的注意, 经过情感转换影响对广告的态度和对品牌的态度。[2]美国学者Linda M.Scott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音乐是有意义的、语言似的, 它建立在一个文化传统的系统中, 其诠释的不是个人的, 而是广泛地为大众分享, 每一个音乐的传播都被框在听者以往的经验总集之内。Scott同时指出, 广告音乐的修辞表现有支持命题、展示宣告、建立互动信心的理据、吸引及维持注意力、提供重复及回忆的媒介等功能, 这些功能必须基于一个共享的文化意义。[3]

Scott采用Burke及Clifford Geertz提倡的修辞及符号行为观念, 进一步解释了广告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修辞, 在以文化组成的体系内尽一切方式 (包括音乐、视频等元素) 促成有效的说服的过程。[4]电视广告中, 音乐的曲式、调性、节奏、装饰音和声与旋律线等音乐修辞的变化, 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基于上述讨论, 他提出了广告音乐的不和谐与和谐、象征动感、韵律与重复、提供叙事性线索、音乐定位、假装相同、音乐特质和音乐时间性等八种研究广告音乐修辞的框架, 并强调研究者需透过诠释及实践的技术以达到研究目的。接下来本研究将依据此框架, 结合电视广告实例分析广告音乐修辞的应用。

三、电视广告音乐修辞实例分析

1 广告音乐的不和谐/和谐:

和谐的广告音乐是一种常态和宁静, 音乐多以大调为主, 旋律规整而统一, 让人听上去轻松愉悦或者不会产生任何情感反应, 是广告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音乐修辞。很多音乐在广告中作为背景并不突出, 但它使得广告故事能够顺利进行, 是必不可缺的要素。而不和谐广告音乐如特殊音效、转调、变调、变速等修辞的加入会马上打破广告原有的节奏和叙事, 制造悬念, 增加戏剧性的效果。

广告音乐如果由不和谐过渡到和谐, 或者由和谐突变为不和谐, 都会吸引观众的注意。一般来说, 广告的结尾音乐都会从不和谐“解决”到和谐, 让产品有一个完美的使用效果, 反之如果音乐结束在不和谐的旋律中, 则让观众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加深对产品的记忆程度。

例如在立邦漆泼漆篇的电视广告中, 广告首先以切分型节奏开场, 用弦乐营造在人在大自然中绿色生活的开始, 随后人声演唱的歌词紧扣“灵感”、“自然”、“纯净”等关键词, 配合画面中冷色调的油漆、孩童的微笑的画面, 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幸福场景。这时音乐突然变化了曲调, 将广告推向了高潮, 电视中冷色调的立邦漆同时变成了鲜艳的红色, 强烈的节奏加上活力四射的音乐让人也想在电视机前跳个舞, 最后“我的灵感, 我的立邦”的广告标语在飞舞的彩色油漆中迸发出来。立邦漆品牌充分利用音乐从“和谐”到“不和谐”到最终“解决”的音乐修辞, 将丰富产品的特征表达出来。观众记住了广告, 同时还记住了音乐, 在网络中搜索这首好听的广告歌曲, 良好的音乐形象再次帮助品牌进行了第二次有效的产品推广。

2 广告音乐象征动感:

广告音乐的“象征动感”指的是利用变化的节奏, 丰富的旋律线和歌曲配器,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标致Peugeot汽车的广告中, “汇聚世界, 智慧结晶, 混合技术”的品牌理念通过一分钟的广告片完美体现。强烈的背景音乐将品牌100多年的发展史在一分钟之内“震撼”呈现。广告开始用电子合成器与电吉他的交替演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接着加入“机器人”的呢喃, 金属零部件爆炸聚合与汽车引擎发动的音效。广告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讲述了标致从最初的咖啡机发展到汽车的过程。电子音乐向上推进的旋律线带动了观众情绪的上升和高潮, 标致品牌100多年的蜕变让观众有“瞬间沸腾”的感觉, 不仅凸显了科技之美, 品牌的霸气之风也让观众熟记。

3 广告音乐的韵律和重复:

韵律和重复的修辞指广告以代替语言的类似宣叙调或叫卖调式的音乐, 运用变化的旋律线和重复的高低音, 强调品牌名称, 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加深观众对于商品品牌的记忆。

Intel是把听觉识别元素发挥到极致的代表。这段简单的电子音乐隶属于整个品牌, 电子四旋音乐与Intel的高科技技术形象完全相配合, 最简单明快地诠释了品牌理念。

其他典型的广告案例还包括东芝广告词“东芝那东芝, 新时代的东芝”;DHC化妆品唱出来的电话号码“400-820-8820”等。

4 广告音乐的叙事性线索:

音乐中的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将“叙事”这一语词运用到音乐理论中, 在于音乐作品中显在的叙事特点。[5]当叙事修辞运用到广告中时, 音乐从背景提到前景, 对于凸显广告主题, 构建故事情节, 外化人物内心情感, 刻画广告产品特征有重要的作用。叙事性的音乐还可以设置悬念, 巧妙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2011年春节, 腾讯公司12周年“弹指间, 心无间”的广告片感动了无数观众。广告的开始是一小段旋律线向下进行的钢琴独奏, 钢琴结束在一个不和谐的和弦上, 配合画面中母亲的唠叨与关爱, 反映了备战出国的儿子处于低潮期的叛逆心理。紧接着画面中响起了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旋律, 而乐曲的第一个音巧妙地将刚才不和谐和弦的旋律顺势“解决”, 在音乐的烘托下, 儿子本以为可以逃离妈妈的束缚, 却不曾想到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的心酸, 音乐由钢琴独奏变为了弦乐重奏, 广告音乐和画面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重合。广告选在春节前后播出, 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更让伟大的母爱在绵绵的音乐中传播到千家万户。腾讯QQ的“滴滴声”在背景音乐中清晰地突出, 显得格外亲切和温暖。

5 广告音乐的定位:

在电视广告中使用音乐将故事定格在某一场景、时间点或时间段, 唤起受众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是很多商家“说服”消费者的直接方式。广告音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能迅速让观众产生共鸣。

“小时候, 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 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南方黑芝麻糊广告至今仍经久不衰, 其成功的一个要素便是用音乐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引发了观众的“怀旧”情节。音乐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 摒弃了“商业”的束缚, 从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入手:馋嘴的小男孩意犹未尽的眼神, 伴随着舒缓悠长的二胡曲调, 向观众“诉说”着儿时喝黑芝麻糊的幸福回忆。音乐让原本平淡无奇、物质化的黑芝麻糊, 既有了生气, 也有了情味, 为南方黑芝麻糊品牌建立了忠诚的消费者群体。

6 广告音乐的假装相同:

广告修辞运用音乐与产品之间的关联, 唤起受众对产品相似的联想。

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音乐是一首没有歌词的哼唱歌曲。电视中韩国影星宋慧乔拿着手机, 伴随着甜美的音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穿梭。整个广告没有任何语言, 只在最后打出“步步高音乐手机”, 因此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首“无词歌”。步步高品牌成功运用“音乐营销”, 找到了广告音乐主题的差异化, 将音乐变成了产品的“个性”, 因此在手机广告市场脱颖而出,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7 广告音乐的音乐特质:

音乐特质是广告中潜在的言说者, 帮助消费者建立品牌关联。

作为奢侈品的路易斯威登, 其电视广告更像是一则艺术短片, 画面清淡而沉静, 这场视觉旅行带着某种体验或寻找的意象, 浮光掠影让人意犹未尽。广告音乐沉静而灵动, 缓慢的吉他独奏合着变幻着自然场景, 好像只是在静默地寻找并思索着旅行的意义。当旋律突然由小调转换到大调时, 画面也随之变得“豁然开朗”。音乐在这里意在帮助传达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不需要特别清晰, 而是能让人产生联想, 契合品牌崇尚精致、品质及舒适的“旅行哲学”的理念。

8 广告音乐建立时间性:

在一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 广告音乐可以创造一个与正常事件发展顺序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顺序。

“李宁90后”这则广告有情节和音乐两条线索。情节上通过年轻运动员的旁白和肢体动作, 表达了“自己从不标新立异, 但又不失与时俱进”的主题。广告音乐与电视中运动员挥汗如雨运动的画面完全相反, 用清脆舒缓的童声独唱给充满速度和力量的体育运动“减压”, 一改运动品牌突出速度、力量或拼搏的快节奏进行方式, 突出“让改变发生”的行动力, 从而贴近“90后”消费者的特征。

结语:

Scott为电视广告音乐修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 广告的所有元素在电视平台上得以综合表现, 依靠这个平台, 每一种音乐修辞既可以单独存在, 又可以相互结合同时出现, 表达产品不同的情感诉求。利用音乐这种最能调动观众美好情感和情绪的艺术手段敲击观众的心灵,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观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让音乐变成“言说者”, 更好地说服观众正是广告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在造就成功的电视广告的同时也成就了广告音乐本身。■

参考文献

[1]王君, 《浅谈被限定在30秒内的音乐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2006:154-156

[2]MiacInns, D.J&Park, C.W., 1991 The difference Role of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on High and Low-Involvement Consumer Processing of A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8, 2, P161-173

[3]LINDA M.SCOTT, Understanding Jingles and Needledrop: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Musicin Advertis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0Vol.17, P223-236

[4]Geertz, Clifford (1983) ,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Basic.Gombrich, E.H. (1960) , Art and Illus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音乐情感表达 篇7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 我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的看法, 并指出:“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 该古文阐释了音乐是分别以噍以杀之声、啴以缓之声、发以散之声、粗以厉之声、直以廉之声、和以柔之声表达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各种各样的心情, 提出了音乐是由于人心被客观事物激发出了情感, 再由情感引发音乐创作的这一观点。

而在西方, 情感论同样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思潮。早在古希腊时期,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 就把音乐与人类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认为音乐能表现出勇敢和节制、愤怒与温和等品质和性情。而后, 情感论在19世纪得到充分发展, 并且成为19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之一, 堪称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理论支柱。一些浪漫派作曲家, 如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的作品都是情感论的精彩体现。

音乐和情感的密切联系早就为古今中外大量成功的音乐论著与音乐作品所证明, 现仅从李斯特钢琴曲《艾斯特庄园的喷泉》入手, 以具体音乐作品为例管窥音乐创作与情感表达二者的关系。

钢琴曲《艾斯特庄园的喷泉》创作于1877年, 这个时期的李斯特已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者, 虽然在门徒的簇拥之下, 心灵却倍感孤独。晚年李斯特由于深受孤寂与病痛的折磨, 更加流露出对宗教的依赖, 并在此时所作的一些钢琴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首作品描写的是李斯特晚年最爱的住所——位于罗马以东40公里处的帝沃里小镇上的艾斯特庄园里的喷泉。但该作品又并不仅仅旨在对自然风光进行简单的描绘, 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作品选自《旅行岁月》第三集, 是整部曲集中的代表作品, 它以多变的音型和明亮的和声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台地庄园喷泉:阳光下, 水柱反射出耀眼的光彩, 它们就像无数小精灵在快活地嬉戏。是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先驱。李斯特在作品第144小节处还引用《圣经》里的经句作为主题a的注释, 该经句出自《约翰福音》第4章, 耶稣说:“凡喝这水的, 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 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 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 直涌到永生。”李斯特将这句话用自己的理解, 以音乐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看出, 他将“水”作为象征生命的载体, 来表达其个人的宗教信仰。

该曲由短暂的引子铺陈过后, 引出清丽的主题a, 好似从刚山涧流淌出来的第一股潺潺清流, 仿佛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一份美妙礼物。该曲主题a建立在#F大调主和弦上, 旋律仅由do mi sol这三个音构成, 给人以稳定、安适的感觉。该旋律节奏舒缓, 在较高的音区开始, 让人感觉空灵、神圣, 配以的二分音符及四分音符震音作为伴奏音型, 烘托出庄严稳重的气氛, 象征着虔诚的信仰与安静的祈祷。这一主题代表着“神”。

主题b旋律中加入了更多歌唱性元素, 如附点音符及三连音的级进, 节奏显得没那么主题a那么庄严、平稳。该旋律在中音区以单旋律的方式展开, 色彩较于高音区的主题a偏暗, 显得更简单、更世俗化, 更多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因此, 这一主题似乎代表着“人”。

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a、b在全曲中多次交替反复, 通过调性及伴奏织体上的变法手法, 在主题形象与性格上进行发展与对比。最终, “人”的主题不停的向“神”的主题发展与追寻, 之前的附点节奏等不稳定因素逐渐减少。到最后, b主题不再是乐曲伊始的单旋律形式, 而采用八度音程在高音区以静穆安详的姿态奏出, 节奏上也没有了附点音符的推动, 更趋平稳。从这里可以看出, 李斯特已经在通过这种微妙的音乐形态的变化手法, 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的情绪转变, 体现李斯特内心对宗教的皈依。

李斯特利用两个主题在乐曲中的对比与发展, 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变化过程。他将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放在一起:a主题“神性”的情感, 以及b主题“人”的情感。通过“人”的主题的不断追寻与变化, 直到“人性”被“神性”所感动。人的情感内心经过不断的净化、翻涌, 到最后的“人性”摒弃了世俗化音乐的干扰, 以一种祥和的姿态显现。尾声部分“神”的主题经过b E、G、C、b A四次的转调, 得以再次强调, 音域不断降低, 节奏不断放缓, 最后再回到主调安静的结束全曲。似乎喻示着一切暗涌起伏的内心情绪终于在上帝指引下归于平静。

李斯特在其著作中曾经写道:“艺术家把感觉和热情变成可感、可视、可听,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触的东西。天才用他所发明的新的形式来揭示自己的思想情感。”李斯特认为音乐是情感的容器, 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定的作曲技法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 当人们聆听或者演奏音乐作品时, 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就传递给了欣赏者。同时, 他也认为, 音乐中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那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朽的的作品都是有着真实的、热烈的情感融入其中的。

通过对《艾斯特庄园的喷泉》这首钢琴作品的分析, 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音乐创作是在对情感进行深刻体验之后, 再将其进行选择、强化、加工的创作形式。情感是推动音乐创作的动力和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 音乐家对情感的体验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的、自由的表现人们的情感世界, 全面地、深刻地展示人们的情感欲望, 从而亦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和满足。

摘要:本文从音乐创作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的研究视角, 对李斯特钢琴作品《艾斯特庄园的喷泉》作了初浅的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作品管窥音乐创作与情感表达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音乐创作,情感表达,艾斯特庄园的喷泉

参考文献

[1]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情感表达——筝乐之魂 篇8

关键词:古筝,情感,意境,灵魂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 是一件极善于表达情感的乐器。古筝演奏属于表演艺术, 一个演奏者不仅要具有纯熟、扎实的弹奏技能, 还需要具备表现作品感情的能力。准确、深刻和细致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是古筝演奏者的至高境界。要实现这一情感表达目标,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掌握古筝理论知识, 明确古筝流派风格

两千多年来, 古筝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 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有河南筝 (中州筝) 、山东筝 (齐鲁筝) 、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杭筝或武林筝) 、陕西筝等主要筝的流派, 还有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闽南筝) 、少数民族中朝鲜的迦耶琴、蒙古族的牙托克 (蒙古筝) 、日本筝等。古筝演奏者应该丰富古筝理论知识, 对古筝的流派有较全面的认识。

“真秦之声”的陕西筝委婉悲怨, 慷慨抒情;“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高亢粗犷, 明朗谐趣;“齐鲁大板”的山东筝刚柔并蓄、铿锵深沉;“韩江丝竹”的潮州筝“重六”调深情庄重, “轻六”调清新明快, “活五”调悲恻缠绵;“汉皋古韵”的客家筝悠扬深长, 古朴典雅;“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活泼明快、流畅秀丽;闽南地区的福建筝古朴淡雅;内蒙草原的蒙古筝高昂奔放、欢快明朗;朝鲜筝 (伽倻琴) 轻快活泼;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流派都有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比如,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月儿高》;山东筝派的《汉宫秋月》《丰收锣鼓》;河南筝派的《山坡羊》《闹元宵》;潮州筝派的《柳青娘》《寒鸦戏水》等, 只有明确作品的流派风格, 领悟不同古筝流派的差异和共性, 才能获得情感表达的突破点, 演奏中的情感激发和表达才能有本有源, 进而从精神层面展现各个流派的艺术魅力。

二、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充分理解作品内涵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前提。每一首筝曲都是对人生的感悟、经历和心灵深处情感的再现。正确地分析作品能够让演奏者深入地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如, 在弹奏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时, 我们就要明确这首作品是何占豪先生根据我国传统乐曲《满江红》改编的, 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 囚禁在临安 (今杭州) 狱中, 在赴刑场的前夕, 他对社稷面临的危难的焦虑, 对家人处境的挂念, 对奸臣当道的愤恨, 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演奏者只有了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清楚了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 挖掘出了筝曲作品蕴藏的情感因素, 领悟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强化对筝曲的再创作,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内涵, 想象力也是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联想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 当然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人生境界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也许便无法完全领略其情感。如果想完美地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 那么一定要注重平日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通常古筝演奏者在少年时期很难把作品的音乐情感完全地表现出来, 这与他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悲伤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反应, 但是可能都是一开始比较激烈, 然后渐渐归于平淡之中。如, 《湘妃泪》是根据琵琶曲《塞上曲》改编的, 取材于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描写了汉代王昭君去凶奴和亲离别故乡后的凄凉情景。因此, 乐曲没有表现出一种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 这应是昭君去匈奴多年以后她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时的思念和哀怨不可能是激烈的了, 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愁和哀伤。再如,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 其风格淳朴古雅, 情绪哀婉惆怅, 刻意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汉代宫女们对月伤情, 望月思念的愤懑心情。在演奏时,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为王昭君和汉代宫女, 那么, 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

四、掌握演奏技巧, 提高音乐表现力

在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现意欲的前提下, 手指能不能得心应手地胜任音乐演奏的需要, 就成为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古筝演奏的技巧形式多样。传统筝曲, 右手的勾、托、抹、提、大撮、小撮、摇指、刮奏、花指等;左手的颤、按、揉、滑等技巧。现代筝曲, 左手便移到筝码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这些技巧都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慢慢地积累。如:《香山射鼓》是一首陕西秦筝音乐风格的创作曲, 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 重点技巧的是“劈”这个指法。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 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在慢板中, 总有一些后缀句, 要划分好乐句, 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另外, 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 不要演奏得太快, 只要演奏清楚就可以了, 这样后面的快板速度才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只有掌握了古筝演奏的各种基本技巧、科学的弹奏方法, 并处理好演奏时双手放松与紧张的关系, 做到触弦快而有力、松弛有度、富有弹性, 再融入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乐思, 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或哀愁, 才能达到“声与情合二为一”的演奏境界。

总之, 筝乐的意境是人的情感的表达, 我们在演奏技巧提高的同时, 努力表达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 (听) 众, 与观 (听) 众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把传统之精华继承发扬光大, 让古筝这颗民族弹拨乐中的璀璨明珠永远闪烁出动人的光彩。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 篇9

一、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

声乐演唱不仅具备听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具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要求声乐演唱者既能够保持良好的声乐演唱状态,又要准确塑造声乐作品中的角色,使声乐演唱得体且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声乐演唱者才能够完成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完美融合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声乐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声乐演唱所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具备较强的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者才能够完美统一声乐歌唱的技巧与声乐表演的情感表达,也才能够赋予声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假如声乐演唱者一味关注声乐歌唱技巧而忽视声乐表演,那么声乐演唱者就无法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使观众游离于声乐作品意境之外。

二、艺术处理与意境想象

演唱者总要力图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深深打动观众。歌唱表演是感情艺术,古今中外的声乐专家都一直认为歌唱表演要通过感情表现去打动人,因此,歌曲的艺术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艺术处理,就是进行声音的变化对比、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对比、风格的变化对比、情绪和情感层次的变化对比等。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首先要对作品仔细品味、精心琢磨,逐字逐句,甚至每一个装饰音都要苦下功夫,反复练习寻味,提出艺术处理方案,通过巧妙的、多样化的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细腻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在音色处理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色。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可以用丰富的音色去演绎一首歌曲,歌声色彩越丰富,歌曲的感染力就越强。同时,声音的色彩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外衣,愉悦时的声音色彩明亮,悲伤时声音就会黯淡无光,请求时声音色彩需要婉转柔和,愤怒时声音要粗壮雄厚。

风格把握也是艺术处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与外国不同,国内各地风格也截然不同,外国歌曲风格更为复杂,如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印度风格及东南亚风格等,演唱者要特别注意准确掌握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点,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某些个人音乐会中,演唱者发声技巧高超,音色非常漂亮,但从中国歌曲到外国歌曲,无论是声音、力度还是韵味都是一个风格,缺乏新鲜感,导致观众对任何一个作品都没有深刻印象,缺少心灵上的沟通,缺少艺术回味。因此,要细致划分风格特点,要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传达作品的风格。

三、歌唱情感的内容表现

要想做到“声”和“情”的完美结合,首先在声乐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声”是声乐的来源,而“情”则是对声乐的延伸和发展,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声乐的魅力。努力做到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可以只重视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技术性的东西,也不可以只注重技术的表达而忽略了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成功的歌唱家拥有的不只是高超的唱功,更主要的在于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述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完美地将歌曲演绎出来。因此,在歌曲演绎中做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赋予音乐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演奏家所追求的目标。

歌唱家通过对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情绪和情景的把握,达到对作品“情和意”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品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演唱者音色的变化和演唱者情绪的变化,从而准确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最终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摘要:声乐表演是声乐演唱者将舞台情感内隐于心、外显于形的具体方式。歌唱家通过对作品情感和情绪的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浅谈作文情感的表达 篇10

首先,创设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情感表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里的“情境”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看过的影视、旅游的见闻等)展开想象,在具体的画面中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说到画面,不得不用上一种表达方式“描写”,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多用于记叙文中,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描写得越成功,画面感越强,越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越能达到抒情的目的。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要数朱自清的《春》了,下面一起来分别赏析一下。

片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描写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味觉、听觉等;使用了多种修辞:拟人、排比、比喻;同时,还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尽情享受这春天的气息。这样淋漓尽致的描摹,这样用尽心思的创设情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片段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篇采用反复的语言形式,给人以一种回环往复之感,一点点把你带入想象之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句的运用,从山、水、太阳等不同的事物,调动人的不同感官——视觉、触觉等全方位体味春天的形象和春天的温度。“朗润”让人有新鲜润泽之感,而水涨则让人有雪花冰融之感,而红红的太阳则让人充满了暖意。

创设情境,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简约勾勒;可以状貌写实,也可以传神写意;可以客观冷静,也可以笔带感情;可以借用具体意象,也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总而言之是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以达到身临其境之感。“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别人一看你的文章就觉得老套、平铺直叙,就会丧失阅读的兴趣。所以,在作文时要追求表达得新鲜。其实,“表达新鲜”就是在语言通顺的前提下,务去陈言,力避千篇一律、平铺直叙,使文章生动感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借助具体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是诗歌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的花朵。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借助具体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名篇名诗,来品味意象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笔者就拿“草”为例子来谈谈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谈到“草”,从古至今,有很多伟大的诗人都喜欢用这柔软的意象来传情达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河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这两句用月下的草给我们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寒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晚风轻轻地吹着,岸上小草在微风中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好一个舒适的夜晚,但只因诗人旅居他乡而让他无心欣赏,这里用“细草微风”的美景反衬诗人心迹的悲凉,以乐景衬哀情。晏殊的《春景》中又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写出女子游春时采百草为戏的欢快场面;欧阳修的《踏莎行》中有“草薰风暖摇征辔”,写出诗人在芳草吐香春风送暖的日子骑马远行。再如《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这两句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仅仅草这个意象就已传达了这样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况且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能否构成意境,关键是选好典型的意象。可见,意象对情感的表达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再次,用虚写的方法——梦境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以达到强烈的抒情目的。这一方法很适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游天姥山来表达作者对名川大河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心颜”大开,幸福无比。梦境中的奇幻壮美是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对理想世界的神往追求正反衬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憎恶。李白梦境也暗合了他的人生,这个梦境也可以理解为他原本向往的布衣一日为公卿的理想,他寻梦,带着向往之情来到了长安,也曾得梦,有过类似“仙之人兮列如麻”欢乐的场景,可是最终梦想破灭,他被刺金放还,一切盛大欢乐的场面戛然而止。梦醒了,现实冰冷残酷,作者借这个梦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用梦中驰骋疆场,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晏几道的“盟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用梦境与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与怀念之情,诗人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但梦醉终有醒时“从来往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酔归时”。另有他的《鹧鸪天》中“从别后,忆相逢。几时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常是梦中相见,今番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用梦抒发了诗人委婉缠绵之情,增强了词的感染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梦抒写了相思之苦的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用梦境回忆了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正梳妆,词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读至此处,又有谁能不为之落泪呢?

用梦境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地发挥,强化。梦之境,或御风凌云,逍遥天地;或承继事实,忧心过甚;或荒诞不经,困于分解。然其境虽变幻多异,幻觉皆同,飘飘乎似神魂离窍,恍恍乎若其情确凿。庄周之梦,迷于物我;太白之梦,恋于行乐;公佐之梦,沉于南柯。梦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飘渺,才格外显得情真意切。

最后,利用细节描写突出感情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品的真实感、现场感往往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许多时候,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请看鲁迅在《秋夜》的开头就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说有两株枣树,不更简捷而明了吗?为什么既说有两株树,又要再分开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显然是作者在看墙外时,除看到枣树以外,并没有见到旁的什么树,发生了一种厌倦、寂寞的感觉,所写的固然是树,而产生厌倦和寂寞之感的却是人,原来作者还是为了人而写枣树的。人对环境的厌倦之感,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寂寞之感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杜甫《羌村》中也有善于抓住细节来抒发情感的诗句,“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是写诗人回家的情景,前两句是写回家之时节,正是阴历八月的傍晚,景色已经非常鲜明,但还要补上“柴门鸟雀噪”这一细节,写自己家门上的傍晚景色,鸟雀躁。鸟雀噪是鸟雀就要回巢了,因而又引出他自己的回家,就像鸟雀回巢时的那种欣喜之情。回家的喜悦通过归巢的鸟的雀跃与热闹鲜明地表现出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如果习作者能够创设情境,借助意象,利用虚写,抓住细节,就能够把这“黑暗的感觉”明朗化,不作歇斯底里的叫喊,也能让文中的感情可看,可触,可见,可感,读之如品佳酿,甘美醇厚,回味无穷,以达到感染人的作用。

小说《鞋》的情感及其表达 篇11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农村姑娘守明的家乡有个规矩, 姑娘定亲后要为未婚夫亲手做一双鞋, 这似乎是一个仪式, 也是一个关口, 男方不光通过这鞋来检验女方女红的优劣, 还要从这双鞋上揣测情义的深浅。俗话说“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 要想做出一双从底儿到帮儿、从衬到面儿都能让一个不熟悉的男人满意的鞋, 不知道难坏了当地多少女儿家。姑娘守明, 十八岁那年定了亲, 因为给自己、父亲和小弟都做过鞋, 她是不怕做鞋的。可是, 这一次不一样了, 是给她心爱的“那个人”做鞋, 偏偏他又有个“巧手姐”, 更加马虎不得。这篇万余字的小说, 描写了姑娘守明做鞋的事情,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爱情世界。

一.虚构中的爱情

自从守明正式订了亲的那一天起, 往日纯真的农家姑娘那平静的心湖便漾起了层层的涟漪。首先是“未婚夫”这个说法的出现, 让她觉得“有些陌生、有些重大, 让人害羞, 还让人害怕”。订亲之前, 她见过“那个人”两次, 印象中他是一个敢在很多人面前念“大批判”稿子的人, 是个会拉二胡、吹笛子、演小歌剧和活报剧的人。从见到“那个人”的第一眼起, 守明虚构中的爱情已经在心里开始了。看剧的时候, “守明不看别人, 专挑那个人看”“她心里觉得和那个人已经有点熟了”。她开始想象那个人有没有对象、那个人喜欢什么样的, 想过之后又感到很自卑, 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此时的守明, 心中爱情的种子已经埋下, 但是由于女孩子的矜持, 一切只能悄悄埋在心底深处。

让这一切发生变化的事件, 就是媒人的到来。听说有人要介绍对象, 守明正要表示一辈子也不嫁人时, 却听见介绍的正是那个让她做梦都想见的人。“她一时浑身发凉, 小脸发白, 显得有些傻”“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 口里却说“妈, 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可以看出, 那个人骤然地闯入, 已经搅乱了她的心理常态, 还是少女的她可以调控自己的外在言行, 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这种羞于表达的压抑, 也促使守明只能在内心里构建自己的情感。

如果说媒人的到来给了这份情感一个希望, 那么“过彩礼”就使守明对爱情期盼有了着落, 从此, 她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极富诗意的一波三折。当邻庄的那个人, 从庄子里走出来, 跨过一座高桥往南一拐, 再过一座平桥到她们庄送彩礼时, 守明“吓得赶紧躲进里间屋去了, 手捂胸口, 大气都不敢出”, 此时的守明, 突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婚姻, 有些不知所措。可是当妹妹“上来就叫出了那个人的名字”时, 守明却有些生妹妹的气了。因为, “妹妹猛丁一叫, 带动得她的心疼了一下”, 毕竟是心中的感情涌动已久, 遮掩不住。在守明的心里, 那个人的名字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符号, 那是她舍不得也不敢随便念出的, 那名字里承载着她的爱情、寄托着她的幸福, 甚至梦想……守明把彩礼放进木箱, 像捍卫什么似的不给妹妹看, 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拿出来独自欣赏、想象着自己已经成了人家的人了, 鼻子也酸酸的。

按照当地的规矩, 给男方做一双鞋, 似乎是一个仪式, 是女方向男方表达情感的桥梁。作者之所以将叙述的重点落在做鞋的事情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做鞋在这里已经不只是一个仪式, 它已成为守明全部爱情的象征和体现, 她把她的爱浓缩在了鞋中, 凝聚在了做鞋的针脚上。鞋是她虚构爱情世界中唯一的实体, 做鞋的过程也是她对未来的生活的构想:一定要全新的, 一点旧的都不许混进来, 自己的爱情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针脚的花形选枣花, 自己的爱情也要同枣花的香味一样醇厚绵长;鞋要略微小一点, 让他走不成四方, 好和她长相厮守;鞋底要保证洁白, 爱情也要清白无瑕。守明把做鞋的过程, 看成是她和那个人之间的交流。“她纳鞋底纳得不快。她像是有意拉长做鞋的过程, 每一针都慎重斟酌, 每一线都一丝不苟。”“每天睡前都纳上几针, 看上几遍。拿起鞋底, 她想入非非, 老是产生错觉, 觉得捧着的不是鞋, 而是那个人的脚”。有天晚上, 她把“那个人的脚”捧到胸口, 还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她便把这想象成是那个人的趾甲盖扎到她了, 于是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又在她头脑里活了起来。守明就这样在做鞋的过程中, 虚构着自己想象中的爱情。

二.社会对虚构爱情的推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看到了守明虚构中的爱情, 但这种虚构的出现, 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想象所致, 社会和家庭也是促成其爱情虚构的原因。

做鞋直接缘起于当地的社会规矩, 送男方一双鞋, 男方通过这鞋作为检验女方的尺度。这鞋如果不合脚, 代表女人不够心灵手巧, 如果让别人代做, 暗示着对男人的不忠贞, 一针一线都必须由未婚妻亲自做。这就从客观上造就了守明把做鞋当成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一件平常的事情也就变得神圣了起来。正如西蒙·波伏娃所指出的女性的悲哀:“一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社会为一双鞋赋予了过多的内涵,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守明爱情虚构的形成。在乡村里, 还沿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 在守明的家乡, “姑娘家一定亲, 就算有了未婚夫, 找到了婆家”, 一个少女就被社会定义为“即将结婚”的女人, 这种定义也是守明无时无刻不憧憬未来生活的原因之一。村里的姐妹和嫂子们, 也时常拿这个要作新娘子的小姑娘开玩笑, 不断提醒着她即将出嫁的身份。

在守明内心里, 也许有的只是对爱情的向往, 但自从定亲之后, 家人的态度也促使她发现, 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地从这个家庭游离出去了, 在内心无所依附的情况下, 她也只能从那个人身上构想未来的生活。刚刚接过彩礼, 母亲便眼睛弯弯的, 饱含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说:“给, 你婆家给你的东西。”这句话, 可以说是守明内心产生波澜的开始, 听母亲这么一说, 她觉得有些把她推出去的味道。妹妹要看她的彩礼, 她不让看, 妹妹说了一句:“你走吧, 我看你的心早就不在这个家了!”些时的守明也许还不知道为什么, 就和妹妹成了两种人, 家人已把她看成了“嫁出去的女, 泼出去的水”。在这样的种种暗示之下, 当守明一个人看到彩礼, 想象有关新娘子的事情时, 她对自己说“你不用笑, 你快成人家的人了”。

后来, 妹妹在鞋上插了一手, 守明生气了, 母亲偏袒妹妹, 更使她觉得母亲把她当成人家的人了。母亲说“我看你这闺女越大越不懂事, 不像是个有婆家的人。要是到了婆家, 还是这个脾气, 说话不照前顾后, 张嘴就来, 人家怎么容你, 你的日子怎么过?”“成了人家的人”, 这种想法此时已定格在守明的脑海中了, 来自家庭中的暗示促成了守明情感世界的转向。

三.无过失的悲剧

在读作品的过程中,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那个人”的身影, 除了存在于守明的想象中之外, 就是小说的结尾了。听说那个人要去外出当工人, 守明心中又想起了那句“脚大走四方”,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鞋快点做好, 把鞋连同自己的心一起交给他。面对守明的满腔热情, 我们还是隐约预感到了这份纯情中笼罩着几多阴影。

在一个落雨的日子, 守明把那双底是底帮是帮的鞋做好了, 托媒人传话, 向他约会, 她要把鞋亲手送给他。为这, 守明设想了无数种可能, 包括举行婚礼那天的事情。可是守明几次提出让他试鞋的请求都被固执地拒绝了, 他只是笑了笑, 说声谢谢, 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他们握了握手, 守明便回走了, 在庄稼中间等候的母亲吓了她一大跳, 母女二人沉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正文中, 刘庆邦没有确定地告诉我们守明的命运, 令人失望的结尾, 也体现出了作者心中对这场爱情的无奈。那个人没有错, 守明也没有错, 这一场无过失的爱情悲剧, 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后记中, 叙事者以作者的身份, 交待了在农村老家时, 有位姑娘精心地为他做过一双鞋,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后来把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他感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 我辜负了她, 一辈子都对不起她。”作者以这种方式, 交待了男主人公缺位的原因, 他从“那个人”的角度解释了这段爱情。

结语:

他们本就是一对陌生人, 形式上的亲事不能掩盖心里的间距, 守明心中虚构的只是爱情, 或许与那个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她爱的是一个经过自己的想象整合而成的神秘化了的偶像, 爱的是一个虚空而美好的憧憬, 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这是一场无过失的爱情悲剧。

少女的情怀是诗, 我借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为这段爱情作以阐释: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的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参考文献

[1]刘庆邦.刘庆邦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2]白草.一桩几乎无事的悲剧———读刘庆邦短篇小说《鞋》.朔方[J].2002.2

上一篇:电信软件下一篇: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