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

2024-10-05

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 篇1

情感是人类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绪,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情感、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爱心、同情心等, 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推动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强大动力。护生正处于情感急剧发展的青少年期, 有着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通过情感教育可有效激发护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 护生就是未来的护士。作为护士需要“一致”“移情”和“热情”。“一致”是指护患互动中护士表现真实而不虚伪, 行动公开而诚实;“移情”是护士能够与病人换位思考, 理解病人感受;“热情”是对他人的积极接受。因此, 优秀的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具备相当的职业道德情感以及帮助病人心理达到最佳状态的智慧和能力, 所以护士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能力。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生接触了解护理专业的重要环节, 是护生全身心接触病人、真正了解护理专业的开始。此时, 护生刚进入临床, 对病人、对护理这门专业都抱着一种新奇、探索的心理, 这就为培养良好的情感创造了时机。其次, 临床护理带教蕴含有许多可挖掘的情感因素, 比如通过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 能培养护生的事业心、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 临床护理诸多的接触实物环境和病人、家属的机会, 为培养护生的同情心、爱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1 以理育情, 挖掘情感

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就越深刻, 情感亦然。在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 护生为病人直接操作, 教师可通过以布置护生撰写反思日记的方式, 鼓励护生写出对病人的认识和体会, 并对于表达良好、感受细致的护生予以鼓励, 对于表达欠佳的护生予以指导, 从而发展护生自己的情感以及培养护生换位思考、理解和同情病人感受的情感。同时, 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临床护理及护理实践过程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情知交融、情通理达, 在提高护生认识的同时培养护生的情感能力。

2 以情育情, 激发情感

青少年的情感具有极易感染的特点。作为护理带教教师, 应充分利用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操作有感染力的一面以及自身的满腔热情来激发和唤起护生的情感, 陶冶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表现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 让护生体会到通过护士的辛勤劳动能够为病人减轻痛苦, 能够达到创造自身价值, 体现专业魅力的目的, 从而树立护生的专业信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 教师通过对所授知识的专业要求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良好把握来引导护生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培养护生情感的目的。其次, 教师与护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尊重, 为护生成长和回报病人打下良好基础。

3 以行育情, 深化情感

人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情感的基础和源泉, 在情感教育中重视临床带教尤为重要。临床带教和护理实习过程中有较多的练习及实践机会, 这是培养情感的有利因素。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让护生在实践中多感、多想、多体会。在临床实习中, 让护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多接触病人, 在实践中培养其同情心、爱心、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 使情感逐步深化。

4 以境育情, 升华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 通过情感氛围的感染、熏陶有利于情感的培养。在培养护士基本素质方面, 可组织护生与优秀护理人员、护理前辈进行交流互动;组织开展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护士”为主题的讨论, 通过优秀护理人才、护理前辈的现身说法以及现场情境氛围的感染来达到培养护生情感的目的。让护生身在其中, 被感染、被“磁化”。

总之, 护士作为人类健康的卫士,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熟练的护理技能, 还应具备帮助病人心理达到最舒适状态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意识培养, 强化专项训练,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科需要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优秀护理人才, 使护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 篇2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培养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情感培养是英语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意识,采用适当的.情感策略,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 者:赵志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黑龙江双鸭山,1551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情感态度 情感培养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1-01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情培养,让学生体验情感并渲泄情感,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人格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在音乐教学过程,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气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活动。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写,生动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时热烈欢腾、载歌载舞的喜悦之情。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能结合自己过春节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乐曲热烈欢腾、高歌欢舞的喜庆气氛,了解管弦乐队中几种乐器的音色,能哼唱并记住乐曲主题,并在参与欣赏中表达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传统节日期间,我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除此之外,各地又有不同的庆贺活动,如广东以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运动竞赛等,而陕北人民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这一喜庆节日,就是扭大秧歌舞。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乐曲欣赏使学生融入到乐曲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诠释作品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但是,中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形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所要表达的作为情感外部情绪的可能性,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由于学生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作品深刻情感,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以学习《长江之歌》为例:教师可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传媒手段,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当然,有的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却不是十分显而易明的,它必须依赖于对它的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的领悟和体验。

三、师生良好互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

在音乐课中,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用饱满的热情、完美的表演示范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中,共同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音乐课中教师和学生心理及情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投入歌曲的情感之中。

四、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状态

在音乐中培养幼儿情感 篇4

关键词:音乐,环境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 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 它要求“以情动人”, 通过“美——成——理”的过程, 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 思维的起伏, 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因素中, 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 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 那么“情”便是音乐的“灵魂”了。也许正是这种“情”, 牵动着无数颗童心, 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 使之产生共鸣, 才能愉快地完成“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 表现美的情趣”的任务。而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放在“情趣”上, 所以只有抓住这一因素,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 应该怎样通过音乐教学去培养幼儿的情感呢。

一、创设相应的环境

《纲要》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尤其是环境中的育情因素, 因为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1. 培养师生间良好情感。

新《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而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托班幼儿刚入园, 师生间还不十分熟悉, 大多数幼儿不愿意唱歌、表演。在音乐活动中, 只听音乐起, 不见嘴巴动。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愉快、轻松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关键在于一个“爱”字。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感情, 老师的感情对于幼儿有强大的感染力, 因此老师绝对不能是一个冷漠的人, 应要以“爱生乐教”为己任, 让每个孩子能从教师身上和活动中感受一种力量和温情。我带新生参观幼儿园的时候, 一遍遍地轻轻哼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在拍孩子午睡的时候, 哼《摇篮曲》。当有孩子轻轻地不自觉地跟着哼的时候, 不管他 (她) 唱得好不好、对不对, 我都大声地鼓励、表扬他, 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 孩子对老师有了信赖感、亲切感, 就能创造出和谐、融洽、活跃的心理环境, 让幼儿思维更积极, 情感更丰富。

2. 创设有利于情感发展的情境。

教师应重视环境创设,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使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发掘者, 不再是单向的传播知识, 而是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从“问题情景”“问题材料”出发, 进行探索创造性学习。而音乐教学中图片的展示、情景的布置、游戏的开展, 都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 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 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 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 并能积极参与活动。

二、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

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 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幼儿能够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 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 产生情感共鸣。而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 才能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例如歌表演《我是一名小海军》, 幼儿在学习表演动作, 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同时, 体会到解放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 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解放军的情感。歌曲《摇篮曲》是一首抒情歌曲, 我在本班幼儿欣赏的时候, 提示他们闭目聆听, 使其在温馨、柔和的音响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 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然后我引导幼儿自己表演, 抱起布娃娃, 扮演妈妈温柔地哄孩子入睡, 幼儿的情感完全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感受作品本身的艺术情感是激发幼儿积极的首要条件, 使幼儿们能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 接受品德和情感的教育。

三、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教师的感情因素, 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分析、表现幼儿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绝对不能是个冷漠的人, 热情饱满的精神, 活泼开朗的性格, 简练形象的语言, 寓有表现力的演唱, 优美的舞蹈姿势, 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 “情感”就会在其心灵上萌芽, 在演唱、舞蹈中表现出来, 那么音乐教育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年龄小, 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领会。教师就可以适当借助语言, 来帮助孩子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使之产生情绪体验。教师在运用语言时, 应力求精练、明确, 将具体形象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中班歌曲《颠倒歌》是一首活泼、有趣的乐曲, 我将歌词配上与旋律相应的节奏朗育, 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例如大班的《幼儿园毕业歌》, 我在教唱之前, 运用了“谈话法”, 先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在幼儿园三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他们说一件幼儿园最难忘的事情, 勾起他们对在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激发起热爱、留恋幼儿园的情感, 然后在教唱时, 启发他们带着对教师、对同伴的感情去唱, 有的孩子在演唱过程中还流下了眼泪, 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师要有激情。

教师投入的表演, 能引发幼儿的情感表现。作为教师, 应让孩子发现你、感知你也是喜欢、热爱音乐的, 这就需要你在每次的音乐活动中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 而又要用这种兴趣去感染每个幼儿, 以激发他的情感和表现欲望。

我在给大班幼儿上韵律课时, 身披斗篷, 手擎帅旗, 一幅英气勃发的样子, 在音乐伴奏下做几个优美的亮相动作, 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都兴致盎然地跟我学动作, 学大帅点将的雄姿。在整个过程中, 我都以饱满的精神, 高昂的情绪和幼儿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 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编, 去体会中华传统音乐的优美和韵味。孩子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韵律动作的兴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分离他们的快乐”, 这也是音乐活动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5

------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江苏省丰县首羡镇和集初级中学 袁培军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古人说“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没有感情就写不出好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

1、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情感。

3、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培养学生情感。

4、教师带头写好“下水作文”,诱导学生情感。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有的放矢的进行情感培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感人至深。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感 培养

情感,也称“感情”,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素质,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不能只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因此,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导。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没有感情就写不出好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体验生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学生,感染学生。生活中的情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丑的或美的,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他们独特的观点。长期积累,这就成为他们捕捉写作灵感的基本条件。当他想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观点和经验向别人诉说时,这就是写作中的“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认真观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自己眼前的景物与事件和以往的情绪经验结合起来,真正投入到眼前的事件中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刻性。

观察中有两个基本的要素——客观的外在物体和自己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二者“浑然一体”。让学生做到二者浑然一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寓情于景”,二是“触景生情”。前者是指学生正处于某一种情感体验之中,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溶入自己的眼前之景,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后者是指学生由眼前的景物,使自己记忆深处的已有的情感体验显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互生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须借助联想和想像,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例如有一个好心的学生扶一个在街上摔倒的老年人,老人起来后,却大声呼叫自己的钱包被偷了,街上的行人都纷纷指责这个学生,后来,这事被学校知道了,这位同学又遭到了老师的和学生鄙视的眼光,他的心里有难以名状的痛苦,后来他看到有一棵树,被过路人扶摇的已经奄奄一息,他以此为题,写出了小树的可怜与不幸,这个学生借助了联想与想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在了小树的身上,将其拟人化,写出了自己的情感。

2、体验挫折

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有个别学生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这样的学生哪里会有生活经历和触动心灵的情感体验呢?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体验挫折对作文教学的帮助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适当的参加一些劳动,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对社会的认识,可以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及生活的不容易,从而体谅父母,产生对父母的情感。这是写作中最可贵的东西。我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今年夏天,一个叫刘萌的同学,上学时,父亲送行,他偶然发现父亲背后衣服上呈现了一道道白色的汗渍,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来到学校写下了作文《上学》,文中的细节描写的生动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深切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位同学也由此事悟出了写作必须深入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最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是成功或失败时,尤其是经历挫折时,情感是最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是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有了写作的欲望。高尔基年仅10岁时便流落在“人间”,捡破烂、当学徒、干杂活,受尽了欺凌与虐待,都是他写作的宝贵情感。因此,让学生经历挫折,体验挫折,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情感。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情感。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做写作的指导者和学生情感的旁观者,而是要积极的投身到和谐的情感交流中去,教师善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生活经历的见解和体验,在轻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可能大的释放自己的情感,也为写好作文提供了好的条件。人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情感不能自已时,便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需要一定的载体来激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有一次,在学习过一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一段话:“漆黑的夜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在野外里迷了路”。在这个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模拟音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气氛。结果出乎意料,很多同学都写出了超出平常水平的精彩文章,有的同学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有的同学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和自己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样一次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培养学生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间接的体验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学习课内作品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作品,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体验那种人物的生命状态,从而来丰富自己的感情,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学会归纳,自由应用。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优秀作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的情感,从作者的感情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中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四、教师带头写好“下水作文”,诱导学生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性,农村学生阅读面比较窄,对于作文把握不好优差的尺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自己不妨先试着写一写,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以及写作以后的批改,教师写好“下水作文”,以自己的行动带好学生,也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按同一要求写同一题目的作文,给学生写示范作文,引发学生情感的动点。例如在教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话题的文章。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母亲在我考上学那年,为了给我凑足学费,隐瞒了家人偷偷卖血的事情,以及在我工作以后,母亲又从家里背了挑选来的最好的大米送给我时,我偶然发现母亲头发添了好多银丝这两个事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深深地打动了班里的学生。学生课后写出了有关自己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后来我在班里读那些优秀的作文时,教室里出现了少有的寂静,还有许多同学听过作文后潸然泪下。可见学生要有创新,教师必须有更大的创新来带动学生。教师如果能坚持“下水”作文,班里就会出现一批爱写会写的学生。通过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学生容易接受,也能更好的诱发学生写作的情感。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要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情感培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感人至深。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6

一、以情激情

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激情。教师一个及时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都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在指导写《我的妈妈》这个作文时,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写,而是板书完题目后,对他们说:老师一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妈妈那熟悉的身影,想起妈妈曾为我做过的事,从心底涌出对妈妈无限敬佩的感情:“那是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家里非常穷,父亲又生病,家庭重担全落在母亲那瘦弱的肩上。那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妈妈没钱为我添新衣,便把她那唯一的毛衣拆了,为我赶织了一件毛衣,而她却……”说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掉下了泪水。情感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听了的确让^感动。陈波同学这样说道:“记得在一个隆冬的早晨,我和伙伴们在院子里做游戏,我不小心跌进了水坑,鞋不能穿了,怕妈妈批评,不敢让妈妈洗。我灵机一动,把鞋子藏在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到了中午,天气稍暖和一些,我去洗鞋,但门缝里哪还有鞋的影子。我急了,赶紧到别处去找,剐走到后门,就听到‘刷刷’声,发现妈妈正为我洗鞋,她的手冻得通红……”在讲述时非常动情,热泪盈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平时不爱言笑的王娅也讲述了妈妈如何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的故事。

二、模拟激情

我曾这样组织过一堂作文课:讲台前,几个学生在进行表演活动。讲台上四人围坐在一张桌上打麻将,桌上传来叹息声:“唉,又输了!”这时一位“母亲”非常焦灼地走了过去,语气凄婉地哀求着:“凤儿她爹,你就别赌了。”“去!就是你这个婆娘,害得我输钱!”“母亲”强忍着辱骂“风儿她爹,就算你不替我想,你也该替孩子想想,开学已两周了,孩子还没去上学……”说着说着,“母亲”已泣不成声,这时台下的孩子们泪花闪闪。真正拨动了全班孩子情感的琴弦,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赌博,这一社会公害,曾经毒害过多少人,也曾拆散过许多幸福的家。看过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不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想?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这时,只见孩子们有的托着双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在说个不停……《赌博真可恨》《帮助爸爸戒赌》《风儿,别哭》《妈妈的泪》《爸爸,醒醒吧》等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就在这动人的活动情境中完成了。

三、想象激情

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常常爱幻想,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在自由畅想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每周挤出两节语文课作为学生自由写作的时间,学生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事情。愿怎样写就怎样写——可写身边发生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景,也可以写幻想。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心灵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你看,一篇篇新颖、独特的作文:《我是一只“啄木鸟”》《我是鸟妈妈》《假如我是“克隆”专家》《春妈妈》……在这些富有童趣的作文题中,我们看到了幼小的心灵里闪烁着创新的火花。由此看来,给孩子们畅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便会充分释放出来,对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之情便会在他们稚嫩的笔尖下尽情的流淌。

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7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

一、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舞蹈就是情感领悟的过程

舞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对于舞蹈有一个彻底地,全面地展示,就要对舞蹈的情感有深入地把握。舞蹈是人类抒发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层次的表现。舞者通过对每一个旋律,每一个章节情感的把握,来诠释舞蹈的真谛,因此舞蹈的诠释过程就是情感的释放过程,就是每一个舞者对情感的抒发过程。舞蹈中的差异性是舞者在其专业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但这并不只是技巧上的表现,也是对舞蹈情感的独特掌控。另外,舞者要有专业化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比仅仅需要后天的长期的训练,还来自舞者的天赋和对舞蹈事业的不懈追求,这些都对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2、舞蹈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舞蹈的编排体现的是编导者的内在情感,编导者通过对舞蹈的编排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艺术上的追求和舞蹈梦想。编导者是要表达思想,而舞者是在这种情感之上的在创造,因此编导者和舞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十分重要。编导者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转化成为肢体语言,这使其不仅对舞蹈本身所赋予的情感负有责任,而且对于指导舞者准确的领悟情感负有责任。只有编导者和舞者达成共识,才能为思想情感奠定基础。编导将思想情感付诸于舞蹈之中利用表演这种外在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提供动力。

二、舞蹈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在舞蹈教学方面,我国还处在片面的效仿动作层面上的起步阶段,只是在片面的学习舞蹈的动作,而不能准确把握舞蹈动作中所赋予的情感,不能够结合自己的思想对舞蹈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舞蹈现阶段的初始水平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方面的发展,使我国很难创造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和富有魅力的舞蹈艺术作品,因此我国现阶段急切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得每段舞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1、情感的领悟决定舞蹈表演的成败

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特征是感染力,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情感的释放。情感是人类思想的高级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人类独特的精神世界。如果在舞蹈的表演中只注重技巧而没有恰到好处的情感渲染,那么舞者很难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舞者对情感的领悟。舞蹈中附带了情感会使舞者表现的更加富有魅力。通过对情感的把握,舞者在对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演绎中,会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舞蹈陶冶情操的功能。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情感是舞者和观众的重要的情感纽带,因此舞者需要将技巧和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情感贯穿于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从而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对于广大观众来说,舞蹈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升华,也是情感上的触动。

2、情感的领悟影响舞蹈表演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舞者来说,舞者的情感表达才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者对于舞蹈的情感把握才会使得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舞者在舞蹈的的整个表演过程中就是对情感的一个综合性的表达,也是对舞蹈艺术性的一个体现。一个好的舞者,不仅要能够准确的把握舞蹈的内容,还要深刻地理解舞蹈背后的内涵,要恰到好处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的情感中去,这样才能更加增加舞蹈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因此舞蹈的艺术性不能缺少对舞蹈的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舞蹈才会更加具有魅力。

三、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方法

1、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学舞蹈的同学相对会轻视理论的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往往只是重视舞蹈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毫不放在心上,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对舞蹈独特的理解和舞蹈艺术修养水平,很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象。在这方面,需要舞蹈教学工作者让舞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得学生明白舞蹈的涵义和舞蹈的风格。舞蹈教学者还可以向舞者传授一些舞蹈上的文化,如服饰和背景音乐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对舞蹈的喜爱程度。另外,需要提高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视,通过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指导,领悟舞蹈学的内在美和独特的韵味,从而最大限度表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和活力。

2、丰富情感领悟,激发舞者情绪

舞蹈作品都来源于并且高于生活,因此需要舞者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当我们对生活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时,我们就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由的表现出我们所憧憬的美和现实中的美,通过不断的情感的领悟,发现美,创造美,用肢体语言去表现美。丰富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领悟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将艺术与情感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者形象。

3、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素养,有效的引导教学

舞蹈教学者要想在舞蹈教学中感受到舞蹈的情感,首先教师要自己对舞蹈的情感有独特的理解。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基本的理论素质,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与舞蹈技巧巧妙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舞蹈教师无论是在肢体动作上的演绎还是专业知识上的传授,都要注重将思想情感渗透到其中去,只有教师投入进去了角色,才能跳出有感染力的舞蹈。教师要由内到外,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舞蹈学习的爱好,帮助学生对舞蹈角色的领悟,以情动情的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舞蹈,从而避免了学生实只是简单的去提高舞蹈表演的技巧。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教学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8

在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 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一、深化音响感知,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 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条件, 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 都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注重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中心,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 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 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

一、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性环节, 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加强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指导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为了让实验教学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结合我院的方案的独立之处。条件, 我们制定了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内容准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加强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 (3) 在实验期间, 指导老师要经常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实验结束要通过指导老师验收才能结束作作风。

实验; (5) 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分析三、综合性实践设计实验结果。

二、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该

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 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 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 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 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 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 情感的丰富, 意象的漂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深化视觉感知, 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 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 能让学生眼观耳闻, 产生联想、扩展思维, 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小学生欣赏、歌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 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音高、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 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

要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 即经过长期听觉体验的积累, 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 可以不用直接唱 (奏) 和聆听音乐作品, 只通过读谱, 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 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

门课程结束后, 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给出一些设计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课程设计时间为1~2周, 安排在学期末。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模仿、抄袭, 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目的, 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完全相同, 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答辩, 让每个学生重点讲解自己设计

以下做法:

(1) 教师认真编写综合性实验大纲, 选取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内容作为实验题材; (2) 学生严格按照要求完成综合性设计实验,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自拟题目与方向完成一篇科研小论文或科研小制作。任务可在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学习时开始布置, 由学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任务完成后经专家评定, 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和适当的奖励, 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 例如基础实验室, 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通过课程设计, 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加强电工 (电子) 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敢用电、会用电”, 让学生学会设计、调试小型电子系统,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同时养成胆大心细、科学严谨的工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室, 选派专门教师指导, 同时制定优秀学生导师制,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设计是大学生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在课程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 能使大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可采取

(盐城技师学院)

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 总要静心读谱, 从视觉上感知音乐, 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 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 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 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 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 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 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 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 (五线谱) 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 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三、通过联想升华,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涵点。通过联想、升华,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 在教学生唱《翅膀》后,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为何以“翅膀”为歌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 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 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 给它们“安”上翅膀, 使歌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 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呢?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 向高一个层次发展, 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 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作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及培养 篇9

情感, 是作文的动机。学生作文的第一难关就是打不开思路, 即使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也往往无话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固然这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因素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一种内在的动力———情感。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这种高涨的情绪是带有一种冲动性的情感。由此可见, 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开放师生关系, 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

“闲暇出真情”, 有研究显示, 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是真情释放的最佳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 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内容去制订教学计划, 选择教学方式。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信任他们, 学生才能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姿态和眼神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用饱满的激情引导学生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 去思考和搜寻那些曾经震撼心灵深处的经历往事。然后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感悟经过加工、酿造、整理, 用语言文字表述于卷面上。我想, 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情实感, 才更感人, 才具有生命力。

二、丰富内容, 激发情感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经历, 作文题目明确以后, 作文指导中读适当的优秀范文, 然后再让学生打草稿, 有许多学生很容易依葫芦画瓢, 照着例文去写, 教师读一篇范文, 他们便写出和范文相差无几的文章, 让人感到哭笑不得。这种情况的出现, 多因学生接触面较窄, 对社会了解较少, 动手能力较差, 难以从生活中获得直接感悟。教师可从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广开思维, 例如在教学一篇话题为“弧”的作文中, 此文题为开放作文, 思路开阔, 但学生想得最多的是彩虹, 然后写出了“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的主题, 立意虽然不错, 但写的学生一多, 就觉得不新鲜, 我开导学生积思广益, 打开思绪大门, 畅想与“弧”有关的物体, 默默奉献的桥, 足球的弧线, 父亲越来越弯的背, 炮弹划出来的痕迹等, 学生的思绪一下子打开了, 由桥联想到奉献精神, 由足球联想到拼搏和汗水, 由父亲越来越弯的背想到父爱的深沉和生活的艰辛。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就如雨后春笋一样, 如果不是教师的合理指导, 就不会有这样丰收的景象。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情感

传统的、教条式的作文教学模式, 带给学生的只能是枯燥、恐惧与反感, 学生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黑板上僵硬的一行字———作文题目。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空白的, 没有心灵上的体悟和震动, 根本进行不了情感教育。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教学形式往往是先审题、列提纲、写作文、修改、抄正等。这往往缺乏生气, 且教学与其它学科间的教学关系脱节比较严重。随着新大纲的实施, 学科间的教学相互渗透, 而且关系将更加紧密。如在写人作文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时通过“猜猜她 (他) 是谁”活动 (注:由一名学生班中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言行举止, 其他学生猜) ,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而在开始写作时, 我就运用“为文添画”的形式, 让学生为自己所写的人画一张肖像画, 这也可以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性, 所以, 在作文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 会大大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四、正确引导, 培养美感, 提高修养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喜欢一些新奇的事物, 而且对于新的观点、新的事物能够很快地接受。但是他们的分辨能力差, 面对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 往往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加以选择, 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和诱惑。作文是一个人心声的体现, 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反应,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作文, 题目无论怎么变化总是与我们的生活大背景相关。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同样是失败, 有的人能笑而对之, 有的人却仿佛一切都坠入了黑暗, 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以审美的情趣欣赏人生, 保持平和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 正确地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 追求高尚的情操, 文章才能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文学名著、伟人传记, 、进行情感教育。

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 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 因此,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 要想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他们的素材,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然和生活中, 深刻领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而发现身边的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 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 体会父母为家庭幸福生活而奔波的劳累, 使他们产生感激之情, 通过做家务等为父母分担劳务。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六、在作文评讲中激发情感

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批改作文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评语。评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因此, 教师一定要重视评语的设置。首先, 评语要诚恳、认真, 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作文的重视。其次, 要充满鼓励和希望, 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精彩的词汇、标点都要及时肯定。事实证明, 只有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然后指出不足, 他们才乐于改正。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教师不能用一些语句不通、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等让学生摸不到头脑的、抽象的词语来评价, 这些评语只会让学生对于写作望而却步, 丧失兴趣和欲望。

另外, 对于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问题, 我们在评语中要给予亲切的关注, 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教育学生学生, 这一点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既是作文的需要, 也是做人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是不够的, 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 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情怀, 我们就能够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体味成功, 分享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 对于学生, 哪怕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 教师都应及时表扬,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定然取得更大的进步。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 多方面呵护那些成功的小花, 就能调动学生习作情感, 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佳境。

在作文教学中, 我的要求是, 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 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 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1. 利用选编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当学期结束时, 学生都有意向特殊的假期作业———选编出本学期班级的优秀作文选。学生集体评议, 共同策划, 分工负责, 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作品。因此, 它让每位学生爱不释手, 可谓喜洋洋者矣。

2. 利用报刊杂志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情感 篇1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情感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扬共产主义精神

语文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 , 《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 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 都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激发学生把握青春, 去探求生命的永恒。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 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我在讲《背影》一课时, 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 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 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 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 不用说教, 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印在每个人的心底。“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 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如《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 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 就体现了人性美。

三、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为此, 教师合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致, 使之活泼好动的性格得到。我每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 陶冶情操。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幼儿情感;培养

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幼儿音乐教育融合了创新、音准、节奏、情感、寓意以及审美等内容,这些都是幼儿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已经成为了衡量幼儿教育的一个基准。音乐教育能够使幼儿在音乐熏陶之下萌发出一种对于音乐的爱好和向往之情,并且能够使幼儿初步养成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净化幼儿的心灵,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情感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一直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幼儿潜意识里面都存在着一种表现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当幼儿听到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或者歌曲时往往会表现出高兴和兴奋的情绪,而当幼儿听到一首悲哀、低沉的乐曲时则会产生一种低落的情绪,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音乐不仅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幼儿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教材的内容来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欣赏中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并鼓励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已经成为了提升幼儿艺术素质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更是一种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最理想的途径。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进而鼓励幼儿在欣赏音乐后展开十分丰富的想象,从而使其能够从不断的想象中产生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所谓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传统观念、理想以及品德修养等内容,道德情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加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以及学习演唱歌曲的同时注重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这也是一种育人的过程。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音乐教材所具有的育人内涵,并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对幼儿实施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关于一些爱母亲、讲礼貌以及讲卫生等内容的歌曲,这样就可以对幼儿渗透美德的教育;音乐教师还可以教幼儿学唱有关一些保护环境的歌曲,并鼓励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感,进而有效增强幼儿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欣赏一些歌唱祖国的歌曲,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审美教育是一种能够有效影响幼儿的情感领域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够使幼儿在掌握音乐演唱、音乐欣赏、音乐技能以及音乐知识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让幼儿参与音乐课堂欣赏、音乐课外兴趣小组、艺术节、节假日音乐演奏会等活动,在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幼儿逐渐被音乐所吸引,从而充分激发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的作品的力度美、节奏美、旋律美以及歌词美等,并从美德角度出发,对音乐教材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及审美情趣。音乐教师必须要用的提升,动情的演唱、有趣和生动的讲解来吸引学生,并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及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启发幼儿对音乐进行细细的品味,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力以及音乐鉴赏力,并最终促使幼儿产生高尚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幼儿情感的源泉,节奏鲜明、音响丰富、旋律美妙的音乐,可以使幼儿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他没有在早期接受音乐教育,那么他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将自己全部的成功归功于早期接受的音乐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一种最具有表现力的幼儿情感的载体,音乐融节奏、声调和旋律等诸多因素为一体,可以用美好的声音拨开幼儿封闭的心弦。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夏春丽.让幼儿在快乐的节奏中成长——谈幼儿园开展电鼓教学的一些尝试[J].乐器,2009(01).

2.程英.让音乐成为幼儿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幼儿园对歌教学新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2).

3.程英.“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探讨[J]. 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篇12

一、以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它充分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辅以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编一些歌诀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教数学的“比较大小”时,学生容易把“<、>”用错,我便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式子,再编出歌诀:“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向着大数跑”。这不仅反映了知识的本质,而且生动形象,易学易记,学生的作业中也很少出现错误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很差,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

二、让情感在细节中养成

1. 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情感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多鼓励、表扬,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作业批改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己去检查、分析,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独特创新的解题方法,及时表扬肯定,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教师也可以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评价,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尽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好数学单凭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坚韧不拔,遇到困难决不灰心气馁的精神。学习不能一成功就自足自满,一失败就灰心丧气。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做题,可能一次两次做不对,这时,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分析思路方法,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的解答思路;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路有问题或错误时,必须重新来过,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耐性和坚韧性的过程,使其体会到挫折和失败其实没什么,可以从头再来,从而能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3. 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细节抓起,特别是小学阶段应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做题时要形成不急于下手,静静思考的习惯;在计算中,不要抄错数,不要计算错;计算后要认真检查,同时计算过程要写得工工整整;帮助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切忌拖延和磨蹭,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4. 构建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正确对待数学的态度观念,这不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教育作为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整体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知、情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数学情感教育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和自信心的过程。实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情感迁移目标。最后形成热爱其他学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教育一刻也离不开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感,这一决定因素是教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它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教学中体现在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情感和对数学学科的情感。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身的体会。一、以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影响学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它充分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数学与情感[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黄潘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上一篇:分片管理下一篇:田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