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2024-09-10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共8篇)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1

内心听觉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听觉的听觉形式。普通听觉多强调外部听觉的感知与记忆, 而内心听觉以此为基础, 更加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 在摆脱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 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1]。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学习和理解音乐, 进行音乐活动的保证。因而, 培养“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直接影响着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音乐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的质量以及创作灵感的产生。并始终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如何把握内心听觉, 如何提高内心听觉, 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是一种内心表象, 是一种不依赖音响, 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 是音乐听觉特有的表现形式[2]。内心听觉作为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是在没有介质和振源这两个因素的条件下, 依然可以有声音的感觉, 这种能力往往是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基本功,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听觉记忆, 它与人的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对音乐感性体验的质量以及人的音乐审美情感都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 是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建立起来的, 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能力。

二、内心听觉的特点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人对音乐作品的音高、节奏、音色以及调性、复调、配器乃至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属性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它是在无声的状态下, 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像和思维[3]。音乐内心听觉在音乐活动中, 以其内在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音乐的表象特征

表象是内心音乐听觉的突出特点, 它表现为音响停止后, 音乐仍能在人脑中回响, 或去追忆感知音响, 对曲调还可以在心里默唱;对过去感知过的乐曲仍会有音的高度、节奏节拍律动、情绪、色彩等记忆, 即感知过的音乐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不论是节奏感、旋律感还是和声感, 人的内心音乐听觉首先依靠的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记忆和回响而产生的听觉表象。比如我们在教授《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 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 感受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缓、力度的变化, 以及伴奏中琴音的效果等。让他们觉得听这首歌仿佛回到家乡, 看到在党的富民政策阳光照耀下农村所呈现出的崭新面貌。

2.2音乐音响材料的可意会性

内心听觉只有在对所听到的音乐有一种“可意会”时, 才能成为对感知过的音乐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经验积累下来, 它建立在对音乐音响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例如, 当人的心境比较正常时, 欢乐的乐曲会引起人的欢快情绪, 而忧伤的乐曲会则会带给人以伤感, 即音乐的所表现的情绪特征与人的意识或经验积累中的情绪特征产生共鸣, 达到一种默契、吻合, 这里就表现出内心音乐听觉的可意会性。正如我们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乐器的特殊音色和性能来表现不同的“人物”。

2.3音乐的审美效应

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的情绪、情感的反映, 使人产生一种感性体验的满足, 这是音乐审美的结果。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认为, “任何艺术作品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美。”音乐就以其所特有的美, 在强烈的吸引着人们。然而, 音乐究竟美在哪儿呢?它“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但又看不见, 也摸不着, 不像油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那么具体。似乎是很抽象吧, 可是, 从美感的愉悦本质和吸引人、感染人、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学功能看, 其作用又相当“具体”———音乐竟能是你说美、他说美、人人说美以至于全世界都说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是一例。通过音乐家的思维和加工, 多瑙河则变成了有感情、有性格的自然美景。

三、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首先, 在音乐听觉感知活动中, 音准与某种知觉能力相关。但在一些早熟的音乐孩童身上, 具有一种细微的音高感与可靠的音高记忆, 它可能与某种遗传能力有关。但是在许多专业音乐家身上具备有固定音高感, 却得之后天特别是早期的音乐训练。这属于一种直觉判断, 必须指出的是, 它是凭借音的相互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直觉判断力。

从单纯音高的记忆到和声的情感体验, 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良好的音高关系直觉力, 依靠对音乐专门知识的了解, 特殊的训练与长期熏陶, 是可以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一旦建立起来, 便会在音乐审美中直接影响其知觉判断力。

其次, 音乐的节奏是声音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节奏是音乐活力的源泉。从它最广的意义来看, 节奏是时间中的音乐流动。而内在节奏感是通过节奏所形成的经验的一种律动的倾向性。它包括对各种音乐的感知、记忆和各种节奏的组合模式的积累在大脑中形成的音乐表象。例如人们在听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时, 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产生身体上不自觉的律动。还有可能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享受音乐的美妙。同时内在的节奏感也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号召力, 是生命的体现。正如著名的音乐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组织是全部感情的构架, 因为情感只存在活的生物体中, 各种能够表现情感的符号的逻辑, 也必是生命过程的逻辑。生命最独特的原则是节奏性, 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

四、结论

内心音乐听觉无论是内在节奏感、内在旋律感以及和声感, 都以相应的听觉形态影响着人的音乐实践活动, 是内心音乐听觉表象最突出的特征。同时, 它又以音乐的感性体验与音乐音响的积累为基础, 在音乐实践中只有不断的积累听觉经验, 并对内心音乐听觉的不同形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把握, 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提高人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质量, 使内心音乐听觉在人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良好的内心听觉是学习和理解音乐, 进行音乐活动的保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内心听觉的内涵、特点、以及如何培养正确的内心听觉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音乐,听觉,培养

参考文献

[1]宋超.音乐内心听觉原理初探[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2, (3) :77-78

[2]曹理等.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6) :21-23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2

欣赏音乐第一是倾听。学生听觉能力会随着年龄逐渐提高,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发展和培养它,树立正确聆听的教学意识。音乐欣赏教学是使用实际作品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地聆听,用耳朵“听出来”音乐要素,经过模糊的体验与认识渐渐走向清晰的认知过程,随着视角的拓宽,学生会在内心和思维中对音乐表现的理解逐步提高。常态音乐欣赏教学普遍存在聆听音乐后提出“这是一段怎样的音乐?你有什么样感受?”等笼统的问答层面。而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听感受”“听理解”,才能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做到认真聆听、有效聆听。

一、发展音乐听觉经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

《课标》提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初步培养起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素养。这四大能力中听觉能力是基石,有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听觉能力才能更好的欣赏、感知、表现和创造音乐。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简单靠教师讲解分析音乐要素、聆听几遍音乐、从语言上得到认识这三方面来学习音乐,要避免“有分析、没体验”,“有聆听、没经验”的教学现象。

二、在欣赏中建立学生的听觉经验。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速度、力度、节拍、常见节奏型等音乐要素掌握的比较好,但对于复杂的曲式、深奥一点的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就没有任何的听觉经验。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欣赏材料,通过有效的音乐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听觉经验,提高听觉能力。

如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进行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感知:教师在B乐段的欣赏中引领学生聆听,其中包括乐段中不同主题情绪和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的指挥动作、肢体语言中感受乐段轻柔舒缓的检阅军队旋律(a乐句)与激昂的军乐曲旋律(b乐句)交替出现。对乐曲解读中运用各种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除了将听到的音乐用自己喜欢的管弦乐器随乐模拟演奏,还进行场景再现“将军检阅军队”;学生从绘制图形谱中轻柔舒缓的旋律与激昂的军乐曲旋律表现效果一目了然;学生使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型分别为“将军挥手阅兵”“军队训练有素”两个主题乐句伴奏:

碰钟(三角铁):2/2 x| x|

响板(串铃):2/2 x| x-0 0 |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在相应的主题乐段准确地参与体验,在感知记忆的旋律中进行复三部曲式结构A(aba)-B(ababa)-A?@(aba)的音乐体验与听觉经验的积累,掌握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明白各乐段中所包含的各个音乐主题之间的关系。

再如,音乐活动《两只老虎》进行调式感知:学生聆听《两只老虎》,记忆旋律练唱,并做到力度张弛的变化和情感体验。教师指挥卡农:

学生准确完成轮唱,结尾做到循环式换气达到音色的和谐统一,创编新词:同学们呀,同学们呀,大家好„„学生已对歌曲有了全新的音乐认识: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感知。此时,教师弹奏将主题转为小调式的《两只老虎》:

原谱

小调

学生听琴模唱找不同,交流:同样的音乐改变了3和6的音高,增加了几个音符,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生:这是一只受了伤的老虎;生:它是悲伤版的老虎;生:一只优雅的老虎„„教师用钢琴弹奏两组旋律的主干音,引导学生再次听辨调式不同带来的音色明暗变化――大调音乐大三度明亮,小调音乐小三度较为柔和等。在随后的拓展练习中,播放马勒《第一交响曲》,音乐主题以《两只老虎》为素材,使用小调替代原来的大调,节奏缓慢、悲伤,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学生在第一乐章中聆听到熟悉的音乐时随着节奏律动拍手、走动„„学生加深了听觉经验,对主音的敏锐性大大提高,这也就达到了对调式听觉经验的建构。

三、在欣赏课中明确聆听关注点,训练听辨能力。

教师要明确学生聆听音乐关注的是什么,在聆听中不断变化听觉关注点,可以是旋律与曲调走向、节奏与节拍律动,音色与演奏特点,作曲家与作品风格的等等,在欣赏课中,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听觉体验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变为理性概念,转化为生动实际的音乐形象,提升对音乐的听觉及快速的反应。发展音乐听觉能力,不仅来源于音乐要素的感受、认识,更需要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锻炼和发展。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并不是对作品中的所有音乐要素来进行学习,而是要提炼出音乐作品和主题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来进行重点的聆听获得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音乐欣赏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3

关键词:钢琴演奏 内心听觉能力 培养

内心听觉能力是演奏者对钢琴演奏时的音乐感知、内心感知和情感感知,演奏者只有具有较高的内心听觉能力,才能将其钢琴乐曲按照想法形象化的演奏出来。而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演奏者只有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专业素养以及科学的培养方法,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进而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对钢琴乐曲进行有效的感知,确保钢琴演奏的质量。

一、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概述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到钢琴演奏的质量。实际上,钢琴演奏是一种借助于听觉的艺术,其也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形式,演奏者只有确保内心的声音始终走在手指的前面,才能将钢琴艺术充分的表达出来。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与信息加工,这也就提示演奏者在日常的钢琴演奏练习中充分的做好信息存储工作,进而在钢琴演奏中,才能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加工,从而实现最佳的演奏效果①。实际上,内心的听觉能力是演奏者内心音乐记忆与想象的综合体现,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是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和思维,它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特别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因此,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能力是需要演奏者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在不断的表演、不断的突破、不断的进行艺术创造中实现的②。

二、内心听觉能力对钢琴演奏的促进作用分析

内心听觉能力对钢琴演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提高演奏者的听觉预感能力以及使演奏者的演奏情绪更加激昂,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内心听觉能力对其钢琴演奏的促进作用,才能够高度的重视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下面针对于内心听觉能力对钢琴演奏的促进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能够提高演奏者的听觉预感能力

如果演奏者具有较高的内心听觉能力,那么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在奏出前一个音的时候,演奏者就能够想象下面的节奏和旋律,我们将其称之为听觉预感能力③。听觉预感能力对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其属于一种临场的预知与应变能力,也是演奏者专业素质的体现。此外,具有较高听觉预感能力的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钢琴乐曲势必具有可描述性及层次性,而只有具有较强的听觉预感能力,才能提高演奏者的演奏质量,使钢琴演奏一气呵成,从而实现对钢琴乐曲的完美演绎。

2.能够使演奏者的演奏情绪更加激昂

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结合钢琴乐曲的实际内容进行情感感知,而在感知的过程中演奏者会充分的发挥内心听觉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投入情感和想象。例如,在演奏《野蜂飞舞》这首钢琴乐曲的时候,其节奏较快,演奏者在按下下行的半音阶开始,演奏情绪更加的激昂,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演奏者利用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能够感知到接下来的节奏,从而也会使演奏者的情绪更激昂,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会更好,实现了良好的演奏效果。因此,这也提示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利用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将自己的演奏情绪充分的调动出来,将自己充分的融入到钢琴演奏中,能够提高钢琴演奏的感染力,进而为观众提供一场视听盛宴。

三、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能力培养策略

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依靠演奏者坚持不懈的练习,并且运用有效的培养策略,才能够逐渐的提高自身的内心听觉能力。下文主要从正确的理解和感知钢琴音乐作品、内心听觉能力训练中需注重情感的表达、全面的进行声部听觉训练、旋律听觉训练、和声听觉训练以及想象控制力的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采取如上的培养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钢琴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提高其钢琴演奏的质量和水平,下面从这几个方面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正确的理解和感知钢琴音乐作品

在进行内心听觉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正确的理解和感知钢琴音乐作品,而这也是提高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演奏者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感知钢琴音乐作品,那么内心听觉能力就无从谈起。演奏者要时刻牢记住,要想演奏好一部钢琴乐曲,不仅仅依靠的是娴熟的演奏技巧,更是演奏者对钢琴乐曲的感知和理解④。实际上,演奏者只有正确的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风格、作曲家要在作品中表现的意图、以及所要体现出的情感等,才能够对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也才能切实的将钢琴音乐作品中各方面需要表达的记在心里,记在脑海里,进而将钢琴音乐作品的精髓通过演奏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见,内心听觉依赖于正确的理解和感知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者应在日常的练习中多进行钢琴音乐作品的感知,从而在感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内心听觉能力,通过合理的实施,能够实现最佳的培养效果,也能够使演奏者在充分理解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演奏,促进钢琴演奏的顺利完成。

2.内心听觉能力训练中需注重情感的表达

实际上,演奏者的演奏情感与内心听觉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会结合自身对钢琴乐谱的记忆进行音乐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而与此同时,演奏者在进行情感宣泄和表达的过程中,也充分的挖掘了演奏者的听觉记忆⑤。可见,在进行听觉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二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日常的练习中需要充分的把握钢琴乐曲的情感,并且对其深部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而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情感增强演奏者内心听觉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此外,还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要有理有据,要切合实际,应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钢琴乐曲的实际情感作为根据,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情感表达挖掘演奏者的深部记忆。

3.全面进行声部听觉训练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依靠听觉来判断音乐旋律,也就是说,声部听觉是钢琴演奏的关键。一个好的演奏在声部上的区分是具有多层次的,因此,在进行内心听觉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科学训练声部的听觉。首先,应满足和声腔调,并根据钢琴演奏的实际情况组织个体音节,实施多声部调节综合性训练,从而展现多维度声调特色,而且,通过声部听觉训练,对提高演奏者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指挥效应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利于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把握钢琴的结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声部听觉训练的效果。这里笔者推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钢琴复调巨作对于多声部的听觉训练是极好的,前奏曲和赋格曲作为一个套曲,常在各声部中交织着主题与旋律,尤其是其中的赋格曲,主题持续排列,多声部乐句还具有独立的线条和走向,这对于内心听觉的训练和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4.科学的进行旋律听觉训练

旋律是钢琴乐曲的重要表达方式,旋律也能够使演奏者获得多样的演奏体验和感受。由于钢琴作品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其旋律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演奏者应该通过细致的区分,将钢琴乐曲中不同旋律进行不同的表达,从而有效的提高听觉训练。实际上,旋律是钢琴乐曲的灵魂,也是作曲家通过旋律想要表达自己精神和情感。演奏者在日常的训练中,从旋律的每一个音出发,对旋律的乐句、分句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且倾听旋律情感、旋律的内容,以及内在所要抒发的音乐性和情感,进而能够细致的表达旋律,由此作为媒介可以提高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当演奏者在进行钢琴音乐的演奏过程中,在对不同旋律进行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在脑海中出现整个钢琴乐曲的结构,对乐曲的宏观有个把控,从而能够激发演奏者的表演力,通过在演奏的过程中利用内心听觉进行临场发挥,能提高钢琴演奏的质量,使演奏更加精彩。

5.科学的进行和声听觉训练

在钢琴演奏中,和声的变化可谓绚丽多彩,从内心听觉的角度上出发,对和声织体的变化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和体会。在演奏中,通过各种和声的转变以及音色的变化,靠内心的听觉,使之与情感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起到表现内在音乐的作用。因此,演奏者在日常的练习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和声听觉的训练,确保对各种和声变化有着一个合理的把握,从而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实现最佳的演奏效果。

6.科学的进行想象控制力的培养

通过培养演奏者的想象控制力能够提高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内心听觉能力属于一种主观的感受,而想象控制力也是主观意识形态,演奏者通过想象能够预知乐曲演奏中的下一步走势,而这与内心听觉不谋而合。因此,培养演奏者的想象控制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利用演奏的氛围想象相应的音乐场景,以此建立思想上的认知,以便于自己的演奏思维能够跟上乐曲的节奏。可见,通过有效的培养演奏者的想象控制力能够提高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从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演奏,实现最佳的演奏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能力对钢琴演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奏者需充分的认识到内心听觉能力的重要性,其是钢琴演奏的魅力所在,也是诠释钢琴乐曲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日常的练习中,演奏者需要高度的重视自身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策略,全面的提高自身内心听觉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钢琴演奏效果。

注释:

①罗嘉.浅谈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训练[J].美与时代,2008(2).

②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③叶熙熙.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内心听觉——以钢琴演奏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1).

④罗嘉.浅谈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的训练[J].美与时代,2008(2).

⑤沈舒文.论在钢琴演奏中建立听觉的重要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3).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4

关键词:视唱练耳,内心音乐听觉,训练方法

视唱练耳是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必要的基本技能,是专业音乐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单从字面上理解,视唱练耳即看谱即唱和听觉训练。但实际上,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的音乐训练科目,它主要包括三大项内容:1.视唱部分;2.练耳部分;3.乐理部分。如果把它用更通俗的语言文字概括出来,即“听”“唱”和“乐理”。视唱练耳的实践需要乐理知识作先导,乐理知识又通过视唱练耳技能训练去加深和巩固,所以在学习中这三者是不能分开的,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积累其对音乐的感知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

一、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凡是有关音乐教学的小学、中学、大专、音乐学院等都把视唱练耳作为系统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无论是教与学,无论是学习声乐或学习器乐,无论是音乐交流还是音乐创作,视唱练耳都显得不可或缺,更不可荒废。因此,一套科学、客观、行之有效的视唱练耳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对音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出成绩效果慢的特点,在学习中会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倦怠、不重视,归根结底还是对视唱练耳这门学科没有全面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这门课的全面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程度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把这门课程学好。

二、内心音乐听觉

内心音乐听觉是人的大脑中基于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与新发生的音乐音响相结合的心理活动。自人类有音乐生活以来,大概就有这种心理活动了。内心音乐听觉是指对声音的想象力,对声音的思维活动能力,即用心去“想声音”,虽然没有实际音响,但凭我们内心的“耳朵”也能把这个声音的实际音高“听”出来。内心音乐听觉并非为专业音乐家们所独有,而是为一般人所共有的一种内心音乐活动。它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音乐意象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能力。

内心音乐听觉既是一种音乐能力,又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想象的能力,那么,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正是由于内心音乐听觉具有先导和创造力,因此,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欣赏的过程中,这一心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视唱练耳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视唱练耳就是一门系统地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通过学习视唱练耳可以练就出一双灵敏的“音乐耳朵”,可以逐渐培养起音准感、节奏感等多种乐感,也可以提高识谱、视奏能力,最终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记忆音乐,从而更好地去表现音乐。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内容。内心音乐听觉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学生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与人的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音乐感知体验的质量和审美情感都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是人在音乐表演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音乐表演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能力。

通常,人们在说话前总要想一想,然后才说出来,这个“想一想”也就是思维活动。而内心听觉就是一整个心智去“想声音”,虽没有实际音响,但凭内心的“耳朵”也能把这个音的实际音高听出来,或在心里想出一个音的高度,再根据这个音的高度与长出制定的另一个音,这样的过程就是运用了内心音乐听觉。如:根据标准音la(小字一组的a),在心里想mi(小字一组的e),最后把mi唱出来(即la-mi);或根据do(小字一组的c)的音高,在心里想sol(小字一组的g),然后把sol唱出来(即do-sol),最后还可以连起来一起唱do-sol-do。同样,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展到两个音、一个乐句,甚至和声音程、和弦的音响。一首歌曲,不仅音高可以从内心想象出来,而且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等都可以不通过外界音响,从内心音乐听觉感受出来。贝多芬晚年在耳聋的情况下能写出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正是由于从小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才具有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的缘故。

视唱练耳课中的各项学习内容,无论是基本练习、听觉分析、视唱、模唱、够唱、接唱、默唱、听辨、听记等都需要以内心音乐听觉为依据。音准问题也是靠内心的听觉来解决的,由此可见,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音高记忆和想象能力。培养内心音乐听觉首先要获得良好的音高记忆。这就需要我们大量地去做听音练习,利用音乐各要素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加深记忆。训练时要注意音高的分辨,音高的想象和记忆,培养“有声”厅局能力和“无声”听觉能力。进行听觉训练时,并非孤立地去听各个音,在听觉训练中药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背,这样才能把音高记忆和音的想象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默唱。默唱对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有很大作用。在听音训练时,特别是在学生正练习听记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发出任何声音,在心里唱出教师所弹曲调,培养学生默唱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视唱教学中,可采用分小组唱、接唱、间隔唱(一句唱,一句不唱)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

第三,背唱与背写。背唱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回忆用声音予以再现。背写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回忆后以书写的形式予以再现。听写的要求更精准,它是以记忆的准确,保留在意识中长久性为基础,同时还必须熟悉记谱法和快速书写法。运用背唱与背写方法训练时,应特别注意熟悉材料的过程不可时间过长或遍数过多,这样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听觉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第四,听觉惰性。听觉惰性是在音乐听觉训练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培养内心音乐听觉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视唱练耳学习中,不积极去感受音乐材料,不注重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对音乐材料仅仅只是“一听了之”,不去积极地进行音乐思维或思维速度迟缓,这样在听觉上的惰性就随之产生。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穿插一些优美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逐渐消除听觉惰性,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

第五,音乐情感。内心音乐听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无声”的音乐,它和音乐情感同出一辙。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训练,全面分析和深刻认识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音乐情感贯穿整个训练过程,加强学生对乐感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总结

总之,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听、唱的反复实践和练习而培养起来的。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感知与体验能力的训练,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受教,让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明.视唱练耳基础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马清.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集.[M].音乐出版社,1957年.

[4]宋超.音乐内心听觉原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论古筝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篇5

内心听觉, 是指内心聆听音乐后产生的构造音乐意象的活动,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音乐的构图, 就是用内心去听声音。在现实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特别喜爱的音乐, 可以在没有人演奏或听CD的情况下, 在自己内心里听见它。若经过专门训练, 只要看到乐谱, 不借助乐器, 也不哼唱, 在全然的寂静中, 在内心里想象听见了音符的高度、长度、力度, 或整首曲在内心呈现, 更专业的音乐家还可以十分准确地听到复杂的音乐。它要求人在不碰乐器、不发声音的状态中, 依靠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所掌握的表现手法, 对已知的音乐作品进行无声的演奏。音乐中的起承转合, 从宏观的布局、走向, 到细节上每一次的分句与和声转变, 都应先于实际演奏而在内心听觉上完成。在冥听的过程中, 虽然演奏家并未触碰乐器, 但他应当知晓所采取的演奏法, 在实际的运用中将获得何种演奏效果, 并预判这种效果在整体的音乐发展中是否具有恰当的地位。

内心听觉由记忆、想象、实践等组成, 它包含着对音乐的敏感和预判, 是将已知的乐谱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安排后化作现实中的声音前的最后孕育。它是一种感知内在的听觉能力, 我们不仅能通过它来指导我们肢体的实践活动, 还能通过进行各种行为实践来提高这种能力。它是一种内、外连接的听觉能力。当我们专注地或者意识集中地做某件事情时, 我们内心的听觉也总是在不断地帮助它对感官听觉作出当下判断。内心听觉的音响在实际的物理世界里并不存在, 但它又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每一次杰出的音乐演奏中。敏感而微妙的内心听觉, 是使得音乐演绎质量得以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它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飞机上的巡航雷达之于飞行安全。内心听觉并非为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在内心所进行的听觉活动, 它是与人的大脑中基于聆听心灵的动力和生活积累结合的心理活动。它在我们生命中的表现形式极为重要, 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调动内心听觉, 使我们进行的生命活动尽量趋于完美之境界。

内心听觉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演奏者形成美的声音概念

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演奏者, 对于美的声音的概念并不相同。古筝初学者对于声音美的概念较为模糊, 而内心听觉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高标准的声音概念。这样古筝演奏者在未来的学习中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后, 就能对美的声音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经过思考和感悟后, 他们就会确立自己对美的声音的标准, 并在后续的演奏中自觉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2.有助于演奏技巧的完善

在古筝演奏技术的练习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演奏者在学习时, 通常会遇到演奏技巧, 有的演奏技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 而有的演奏技巧即使他们花费再多的时间投入练习也无法克服。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奏者忽略了内心听觉的培养, 陷入了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事实上如果演奏者有了内心听觉的标准, 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这样在遇到演奏难关时就有了应对的方法, 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使演奏技术得到提高和完善。

3.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

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最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而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正是古筝演奏的目的之一。要想完美表达出作品中的演奏, 演奏者就要在心中形成一个标准, 除了要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外, 还要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感悟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高质量的演奏。

古筝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1.加强古筝读谱训练

读谱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只有读懂并理解作曲家乐谱上的音符和记号, 才能正确完整地表达乐曲内涵。内心听觉属于视唱练耳课范围, 它是在实音听觉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取得的。为了提高内心听觉, 可先要求学生听一下标准音, 记住它的高度, 然后在心中想象这种音该如何弹出来才能表现出应有的音色, 接着再在古筝上弹奏出该音, 听听弹奏出的音是否和想象中的相同, 如果不同就回想问题在哪里, 继续纠正, 直到能够准确地弹奏出这个音为止。然后再练习下一个音, 这样由一个个音符的练习逐步过渡到乐句的练习。在练习乐句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先在内心里想象出该乐句弹奏出的效果, 然后再在古筝中练习, 发现偏差时要纠正, 直到准确为止。再进一步延伸到乐曲的练习, 同样采取这种方式, 将古筝乐谱中的表情记号、速度记号及文字标注出来, 但不在琴上弹出, 而是在内心中想象如何准确地弹奏出完整的乐曲, 之后再在琴上进行弹奏, 验证自己是否听得准确, 是否漏掉了什么。这种练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出练习中的薄弱环节,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乐器的理解, 增强乐谱的记忆力。

2.注重对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 完善演奏技巧

演奏技巧是古筝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古筝正是通过演奏者运用演奏技巧、夸张的肢体表达和忘我的角色扮演将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影像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打动观众。如果一个演奏者不具备娴熟的演奏技巧那就无法将作品中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古筝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衍生了不同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性的演奏风格, 在演奏该派作品时就要用演奏技巧把那个流派的风格表现出来, 而不能胡乱运用, 因为那样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风格。形成音乐风格的音乐要素是多样的, 如音色、曲式、织体等,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整体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 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要素, 在练习时也一定要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 这样才能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

3.多听大师演奏, 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即使是同一首作品, 不同的演奏者也能演奏出不同的风格, 观摩大师的演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将正确的理论与实际的演奏效果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同时演奏家娴熟的演奏技巧也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演奏风格, 使学生产生强烈演奏的欲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在学习每一首新作品时, 首先要反复地聆听音乐, 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情感情绪、风格特点, 从音乐中能领悟到作曲家创作时的音乐背景, 将音乐的整体形象印刻在脑海中, 同时也可以适当选择比较适合学生学习模仿的演奏家示范音乐, 诱导学生进入到古筝学习中去。例如:在教授《高山流水》这首作品时, 运用了和弦长音、多指按弦、快速指序等技巧, 这也是演奏过程中的难点, 学生在练习时无法准确地将水流不断、生生不息的意境通过技术的运用表现出来, 音乐节奏感不对, 不能突显出主旋律。过多的讲解反而使学生不知如何演奏, 或者是演奏得很别扭。这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古筝大家的演奏视频, 直观地展示演奏方法, 这样学生就可通过模仿轻而易举地掌握演奏技能。教师的教学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深文化修养

古筝教学博大精深, 需要演奏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和情感, 从而运用娴熟的演奏技巧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奏者要不断积极学习, 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国的音乐大部分源于地方戏曲, 而且与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息息相关。所谓艺术修为, 也就包含了文学、历史乃至哲学等学科的修为, 提升内在的修养, 需要积极用功的学习, 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学习做人处事道理、学习善行品优的德行。不要只重技巧不重文化, 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辩证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结语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因为其音色优美, 易于入门, 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古筝艺术从原先的凤毛麟角走向了可喜的普及, 又从普及走向可贺的提高。作为古筝演奏者要具有一定的内心听觉, 突破唯技术论的误区, 在内心建立美好声音的标准, 从而提高整个演奏的质量。

摘要:演奏古筝最根本的目的是演奏出美妙的音色, 让听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得到听众的肯定与认可,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演奏者必须有着好的耳朵和内心听觉。本文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 指出了内心听觉在古筝学习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培养内心听觉的措施。

关键词:古筝,内心听觉,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宇婧:《内心听觉在古筝演奏中的意义和培养分析》, 《大众文艺》2014年第10期, 第142-143页。

[2]魏薇:《浅谈古筝演奏学习中内心听觉的培养》, 《艺术品鉴》2015年第7期, 第188页。

[3]詹艺虹:《融入钢琴音乐之中的内心听觉》, 《艺术百家》2010年S1, 第326-328页。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6

歌唱发声, 是一种由多种系统共同配合完成的复杂机能活动。整个发声过程, 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控制下, 通过神经系统把与歌唱发声有关的肌肉、器官, 协调统一起来完成的。因此, 可以这样说, 歌唱活动是由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构成的。那么, 声音的科学训练就不可避免地必然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而正确的发声技巧, 其实就是许多已天然形成的、正确的、条件反射的具体反映。而正确的声音效果, 正是由正确的想象通过神经系统的正确控制、操作各种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协调一致、共同工作的结果。这——就是内心听觉审美的作用, 从心开始, 由心来指挥身体的各个部分, 从而达到身体各个部分协调、统一带来的声音效果。

一、内心听觉审美能改进发声机能状态

吉里在《学唱入门》一文中写到:“在发某一个音之前, 把所有要唱的每个母音的音响 (以纯净或变形了的音形根据表现的需要) 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和从心理上却做形和着色它, 就会引起有关部位的简单而又自发的 (自然的) 行动。”[1]1 2 6在谈到“想”和“做”的关系时, 他又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只需要一定时间的集中注意, 通过耐心和坚定练习, 想和做就会融合在一起, 一种飞快的音响的动作。”[1]1 6 3这也从实践的角度充分说明了——“想”和“做”经过一定时间的、集中注意的艰苦练习后, 是能使它们融合起来完成理想的音响动作的。因此, 心理想象必然会引起身体有关部位自发的动作和相应的形状, 并使之与肌肉得到协调。但问题是, 要“想”得对、“想”得具体准确, 还要经过具体的训练。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 不可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它是经过声乐教师的不断讲解、分析、示范、对比, 经过学生不断的练习、揣摩, 通过听录音、看录影资料, 并聚精会神地去熟悉每一个音高的声音效果, 使每一个声音在自己的头脑中都有一个概括的形象。最后, 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 逐渐建立起来的。

而从正确的想象转化为正确的音响之间, 也还有一定距离;那是因为发声器官、咬字器官、呼吸器官以及与发声有关的各组神经与肌肉之间还存在一个协调、统一、配合以及本身的能力问题。当这些与发声有关的神经与肌肉没有足够的力量协调工作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它们还不能完全按照你大脑的指示来完成工作时, 是不能发出你想要的声音效果的。只有经过一定时间耐心而又严格的训练, 才能使自己在训练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相对正确的声音观念与发出的音响逐渐统一起来。

例如:学生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 明白了母音要在咽腔里形成的道理。同时, 在教师准确的范唱及讲解、分析许多歌唱家的演唱以后, 使学生对“在咽腔里形成母音”的声音效果、形状、声音色彩形成了初步的感觉和形象。但是在开始发声时, 我们是发不出想要的声音效果的。只有在声乐教师的不断指导下, 坚持用形成的感觉和想象去练习, 最终找到“在咽腔里形成母音”的声音效果, 才能使“想”和“做”逐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 也只有当获得这种声音效果时, 才使学生对声音技巧加深理解, 对这种声音效果的想象更加具体、更加深化, 才从客观实践中使学生的声音观念得到检验、纠正与提高。

在建立正确发声机能状态的过程中, 在将要发出一个声音之前, 声乐学习者应该想到些什么?用什么来指挥协调发声器官与动作的?是先想到某个肌肉动作, 还是先从心理上做好想象、找好感觉, 用声音观念来指挥协调它们呢?这是问题的关键, 也就是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关系不能搞颠倒的问题。如果说心理因素在歌唱发声中起到主导作用, 那么, 生理因素则起到基础作用。而坚持用心理因素做主导来建立正确发声机能状态的方法, 应该是既科学又准确的方法。因为大家都知道, 在与发声有关的器官 (喉头、声带、肺等) 中不少都是属于不可以随意指挥的非随意肌和半随意肌。而就歌唱的生理发声机能活动来说, 一个动听的声音也不是其中一块肌肉或者一组神经的作用。只有当呼吸、喉头、共鸣腔三大要素协调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来。而用心理因素——感觉、想象、声音观念来指挥、调整这三大要素, 是最合乎科学发声的一种方法。

二、内心听觉审美能构建美妙的声音

无论是声乐学习还是在舞台演唱中, 如果离开了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这个主要依据, 嗓音就会出现偏差。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对声乐很有兴趣, 声音条件很好, 又很勤奋, 但唱来唱去, 声音总是不对, 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在于对声音审美观念不够正确。而一个声音观念不正确的人, 常常会对声音效果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是误解、误导。

例如:我们在声乐演唱中常出现的问题——声音嗓音过重、发虚、上浮、过紧等;有的学生错把口腔共鸣当成头腔共鸣;又如:有许多学生在离开了教师自己就不能正常练习, 尽管老师已经把用什么练习?用什么母音?具体该怎样练习的方法都讲清楚了, 但学生还是练习不好。这些情况, 都清楚地说明了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就不可能有好的声乐学习, 就没有一个衡量声音好坏的标准。有些人在向教师学习歌唱时, 只抓住了某些表面的现象, 搞些新花样, 而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声音概念进行“对号”, 不断地端正和提高。所以, 其声音的发展, 总是会摇晃不定、停滞不前的。

塞·卡吉在《论学习歌唱》中指出:“声音练习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内耳 (inner ear) 熟悉他发出的声音或一系列的声音;第二个目的, 在于努力使自己能发出近似想象的声音或一系列声音, 并体验这个过程”。[2]实际上, 正确的训练声音过程正是这样构成的:声乐教师的讲解示范——在训练指导下逐渐建立的声音想象——用声音的想象和感觉指挥协调发声——发现问题并做出具体的局部适度调整——在反复指导、反复训练、反复调节中细致入微的体验这个发声过程, 并逐渐使对声音的想象, 发声时的各种感觉以及发出来的声音融为一体。

例如:在演唱时, 各个声区的转换与统一常常会变得特别的难。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经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准确的范唱, 再观看和聆听大量的音像资料, 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从视觉上到听觉上树立起三个不同声区的音色、音形和音响上的不同特征, 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声音想象。使学生经过这些直接的感受和反复的辨别对比, 像“对号入座”那样找到每个音高上的音响。如果“真声”过重、声音过重, 那是由于呼吸造成的问题;如果咬字、吐字不清楚, 就先要解决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技巧。但是, 在解决这些生理要素上的具体问题时, 也必须要用声音概念的整体要求来加以解决。要始终坚持以声音概念等心理因素为主导来指挥这些生理的发声器官和肌肉的协作, 方能找到最理想的方法。千万不要在解决局部问题时过分注意肌肉动作, 过分追求某种音响效果, 而忘记了最初的心理“做形”和着色 (即对声音的创造、对声音的修饰) 。否则, 动作就会过了头, 使有关部位的肌肉僵化, 声音也就缺乏了生命力。

结语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内心听觉审美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听觉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 加强对作品内在的处理, 使声音更具有形象。对声音的评价,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到位, 这就是内心听觉审美, 也是声乐学习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内心听觉审美对声乐学习的作用显而易见, 好的内心听觉审美能使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声音, 更好地认识在声乐学习中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从而使声乐学习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音乐中内心听觉培养 篇7

音乐音响作为声音的一种, 有信息负载的局限性, 这一点它与视觉审美不同, 人们听音乐时不可能像看一幅写生画一样对所绘形物一目了然。绘画新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审美心理联系多半是以客观外界的实在形物为反射条件的。观众的审美经验构成的大部分, 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物的表象。而音乐, 听众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找到天然音乐音响, 汉斯力克曾说:“音乐在自然界中没有现存的范本, 没有使作品有所凭依的素材。没有可以给音乐做样本的自然美的事物。”[1]既然如此, 那么听众以什么来构建他们的音乐审美经验呢?只能是音乐本身——这种人造的特殊形式的声音作为反射的条件, 以它们为依据帮助自己走向新的作品, 而这种听众记忆中的音乐经验, 则是以往音乐生活的心理积淀。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听音乐时只以自然界中的音响为条件, 我们将对新的音乐作品不能产生共鸣, 建立不起审美的心理反射, 也就不可能产生接受行为。所以, 在音乐上审美经验的获得需要靠对已有音乐作品的倾听。针对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而言, 无论是从其本身的音响特点出发还是从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意境出发都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一、从钢琴本身的音响特点出发

现代钢琴一般有88个琴键, 即从大字二组的A键到小子五组的c键, 几乎囊括了交响乐团由最低音区到最高音区的全部音域, 这样宽广的音域超出了任何其他乐器。除了音区宽广的特点外其音量变化幅度也很大, 能够发出从微弱“ppp”, 到极强的“fff”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个力度层次的声音。这些不同力度层次的声音都是可以根据作品要求和弹奏者的心之所欲, 钢琴的这一特点胜过了所有的单件乐器。此外, 钢琴还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首先, 由于钢琴使用十二平均律, 使音乐的转调、复调、和声获得极大的自由。被誉为“钢琴灵魂”的踏板, 使弹奏者可在钢琴上弹奏出无限丰富的不同音的纵向、立体组合, 丰富了和声, 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的和声效果。另外两个踏板也有种种不同的改变音色的巧妙作用, 如弱音踏板能造成一种“毛茸茸”的音响, 相当优美;中间踏板只延留个别音而不影响其余音。在踏板的“帮助”下, 钢琴上能同时奏出十余音的和弦及四五声部的复调, 演绎出不同的音响组合。

综合以上简述之特点我们可以看出, 钢琴具备了其它单个乐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综合的丰富表现力。那么在钢琴演奏和习练过程中对听辨能力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此宽广的音域、大幅度变化的音量、巧妙灵敏的踏板的控制、立体的多声部等都需要能清楚地分辨能力;要能准确地察觉把握音量各种变化的度;还要能清晰地听到钢琴同时奏出的纵横交织、主副结合的旋律和声及乐曲要求的多变的音色。总之, 要求耳朵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微小差异, 变化多样的音色, 都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这一切没有一双听觉灵敏的耳朵确实是难以完成的。

二、从钢琴作品中的音乐意境出发

钢琴音乐中情绪与意境的变化, 是通过音乐基本表现手法的变化来实现的。旋律的起伏、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区、力度、音色、织体、曲式结构、演奏的方法等都能使我们感受到音乐细微的情绪与意境的变化。对不同演奏者演奏的同一作品, 或同一演奏者在不同时期以及用不同演绎手法及审美情趣所演奏的同一作品形成的演奏效果的比较分析, 都需要通过听觉才能够得以分析与辨别, 这是其他分析方法所无能为力的。这个阶段的听觉训练, 是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有利时机。

(一) 灵敏度:

假如我们在画廊里欣赏一幅画, 尽可慢慢琢磨体味其中的情趣。但对于在时间中展开的音乐欣赏活动, 要求审美主体那个对包括音高、节奏、结构、音响成分等的分辨音响属性做出迅速的判断, 由于钢琴音乐音响转瞬即逝, 所以审美主体需要对音乐各属性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

(二) 记忆力:

音乐符号是逐一开展在时间中的。审美操作的基础, 必须具有时序记忆能力, 才可能使乐思在结构中取得“意义”, 一般的音乐欣赏对这种记忆要求并不太高, 只要求能够在当前听到的音响中, 辨认已经听到过的乐思或素材即可, 但有无这种最起码的记忆能力, 却是能否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根本分水岭。

(三) 组织力:

文字通过语义的逻辑, 可以表达思想, 但对付抽象的音像符号, 听知觉就要求从秩序上对它加以把握。一般意义上的音乐 (除了某些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风格的音乐) , 音列安排有调性, 横向快慢有节拍, 纵向结合有和声, 素材安排有句法。换言之, 每个音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整体相关性中存在的, 那么欣赏音乐的耳朵就需要快速反应所听到音乐的各种秩序, 才能辨别音响的含义, 这种组织力是同时进行的;听到一支旋律, 要和调式对照, 才能感到它的风格特征, 听到一组音调, 要和结构联系, 才能明了它的意义。

(四) 经验性:

然而构成音响符号的秩序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把陆续得到的音响信息不断地与审美经验储存中的各种秩序模式加以比较, 理论上看来是一个逻辑的判断过程, 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经验指导下的直觉。这种经验, 可以是学习的成就, 也可能是社会氛围中不经意的习得结果, 更可能是遗传。音乐审美的经验性, 也造成音乐审美心理研究的难题: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缺乏可比性, 许多问题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探讨。钢琴本身的特点向听觉提出了高的要求钢琴较之其他乐器的特点, 它有88个固定音高, 在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落下就能有固定的音高发音, 它不像小提琴必须靠演奏者的手把位, 内心敏锐的听觉来演奏准确音高, 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些钢琴学习者虽然很用功、很刻苦, 但是他们不善于主动用听觉分辨自己弹出的音色、乐句, 导致音色、力度没有对比, 音乐层次性差, 踏板不干净, 使音乐失去了音乐情趣, 削减了应有的表现力, 影响表现效果。只有通过自我聆听, 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听觉能力, 通过听觉琢磨优美的音色以及细微的声音层次。

参考文献

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篇8

关键词:内心听觉,钢琴教学,应用探究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内心听觉”这一词汇,特别是在视唱教学的过程中。在音乐院校中的视唱课堂上,音乐教师非常重视内心听觉的练习,经常会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内心听觉进行培养。例如:默唱即是以有效训练手段,让学生大声的将乐句、音符和旋律大声的唱出来,同时在心里默念其他的乐句、音符以及旋律。众多事实表明,长久的进行默唱联系,学生会提高内心听觉能力。

一、将视唱练耳观念应用到钢琴教学中重要性

传统钢琴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不会应用视唱练耳观念。大致都对乐曲的训练、曲目的选择、弹奏的姿态较为重视。虽然偶尔也要求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强调在弹奏听音乐的同时要是乐谱找感觉,把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着进行训练,可是,却不能有机的结合这两门艺术进行教学,学生视唱练耳的习惯就不能养成,对钢琴演奏也就不存在想象力,也不会在钢琴演奏中也不会有效的应用内心听觉训练。当然,历史还是较为重视“听觉”训练的,不过只是对理解钢琴音响世界中的听觉训练较为重视。其实,听觉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外在听觉,即听觉的体会。其二,内在听觉,即听觉想象。现在的钢琴教学中,经常忽视培养第二种能力,其实,这种能力非常的重要,尤其是针对演奏者来时,更要对此种能力加强重视[1]。第二种能力就是,演奏者在将要对作品进行演奏时的内心掌握,通常被称作“内心听觉”。“内心听觉”就是内心的听觉想象, 是有效的把握内心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

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应用视唱练耳的练习方法,有机结合听觉和视觉这两种艺术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听辨的能力;激励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形成想象力;借鉴其余艺术学科的内涵,促使钢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是,会有一些难度存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就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思维。因此, 怎样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就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和讨论。笔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进行借鉴,研究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成果。 例如:作曲家在音乐家中想象力最丰富,他们谱写的音符,可以不用借助乐器以及人声哼唱,在寂静无声中,用内心想象对音符的高度、长度以及力度进行倾听,用心体会音乐旋律是否流畅和连贯, 这就是“内心听觉”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加强训练这一方面,同时还要将视耳练习的理念、内容以及思维方式应用在钢琴教学中,并需要关注和完善此应用。

二、“内心听觉”理念和技术训练有效结合

钢琴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实际音高关系制作而成的,所以, 不存在任何音准问题。可是,在很多钢琴演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旋律不能完整链接和节奏不稳的情况。通常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应用“内心听觉”,演奏者需要对自己的乐感进行不断调整,使自己水平提高,从而将音乐内涵准确的表达出来。可是,想要对学生的“内心听觉”进行训练。需要将一些基础音乐技术问题有效解决。

假如钢琴演奏者不具备钢琴演奏的知识和技能,如,不熟练乐谱,没经过钢琴听音训练,不能掌握弹奏技巧,这样就不能应用 “内心听觉”去感受音乐。想要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一定要将手、 耳、脚三者间的关系协调好。同时,训练钢琴演奏的技法和技术也非常重要,即有效的将“内心听觉”和技术训练有效结合,才能够演奏出完美的音乐作品。演奏者想要将钢琴音乐作品完美的演奏出来,离不开演奏者内心的参与;只有钢琴演奏者对作品进行细心的分析,才可能弹奏出让听者满意的作品[2]。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不能只根据谱子进行死板演奏,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演绎。也可以这样认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应该根据乐谱,再结合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和想法,弹奏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二度创作作品,想要完整的创作出二度音乐作品,需要对其他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借鉴,吸收他们的优点,即对钢琴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也是让学生掌握“内心听觉”的一重要训练方式[3]。引导学生去欣赏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作曲家当时生活的社会、艺术、经历和音乐创作风格。思考怎样将这些不同风格和不同艺术境界的音乐作品有效的演奏出来,并且怎样应用自己的手将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弹奏出来,构成完美的听觉形象,使二度作品得到创造。钢琴演奏者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感受其他艺术形式时,要戏曲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使自己的“内心听觉”得到完善和锻炼,同时自己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将自己的内心听觉形象,应用手完整的表达出来,为人们提供真正的音乐作品,这就是我们关注“内心听觉”训练的主要目的。

三、结语

上一篇:英语二课堂下一篇:维生素A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