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精选10篇)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1
友谊和道德发展关系的理论和研究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作 者:石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福州 350007刊 名:心理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年,卷(期):8(2)分类号:B844关键词:友谊 道德 道德发展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2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林业的支持。森林覆盖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通过人为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文明共进的状态。人类活动不再以牺牲其它生物为代价,林区内的所有动植物及相互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都将被人类所保护,以此形成小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大目标驱使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2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生动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福祉新水平的宏伟蓝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碰撞新要求,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刻感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续抓好群众“关键小事”的落地落实,以沉甸甸的成效回馈于民。
抓“关键小事”要提高“政治站位”去谋划。“十四五”规划是我党持续顺应亿万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期盼的“关键小事”而做出的顶层设计。各级基层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自觉地处理好服务大局和自身发展的关系,自觉把工作重心向中央战略决策靠拢,坚持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相结合,自觉把践行党的意志摆在首位,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抓“关键小事”要勤于“彼此换位”去审视。要多带一些深入群众中去求教的诚恳,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群众工作。做到积极主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找体验,主动尝试着理解群众的现实困难和想法,在一些老旧小区停车难、物业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上多征集群众观点,想群众之所想,落实群众之所盼,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推动群众自治,着力健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百姓深切感知基层政府真诚的同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抓“关键小事”要结合“上下定位”去部署。要牢固树立“全局工作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并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结合各自职能,主动在一线群众工作中找定位,形成各级党组织对上负责、对下尽责的良好工作态势。对上负责,要增强主观能动性,做到坚决落实好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的意识,向上级党组织提交满意答卷;对下负责,要全面发挥好各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敢于冲锋在前,直面矛盾问题,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和风险。
抓“关键小事”要多方“正视本位”去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特别是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念,时刻铭记“权为民授”“人民至上”的工作观点,立足本位,开展工作。自觉将所属岗位,作为各自人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受得住委屈、耐得住辛苦、经得起考验,做到事事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全力体现为群众开展工作的速度和力度,并历练自身开展群众工作中的本领,在各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生课题中,以求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 对国家发展的感言
★ 世界出版业发展情况论文
★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 环保与发展论文
★ 论国家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论文
★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节选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4教案
★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策略论文
★ 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论文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4
如何保持两岸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和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图书馆公共关系现状和发展策略 篇5
公共关系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率先应用于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效益。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共关系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影响行业发展与个人思维习惯的重要因素。图书馆作为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如何应用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对公众的粘着力,提高其使用效益,是图书馆值得研讨的问题。
1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涵义及其发展概况
图书馆公共关系是指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促进与公众的理解与合作。对内不断加强团结;对外不断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协助,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一种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的图书馆学术界开始涉及到公共关系理论,1989年5月,文化部把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作为“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广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首先开展了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许多地区的图书馆界也相继进行了相应的响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图书馆公共关系事业得到持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图书馆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2.1公共关系意识缺乏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公共关系只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有关,而与作为非赢利组织的图书馆无关。消极、被动、坐等与依靠的思想观念导致图书馆行业未确立应有的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公共关系意识淡漠。有些图书馆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方式单一、内容贫乏,有些更是流于形式。
2.2管理体制存在局限性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靠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拨款来发展。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图书馆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组织体系,所以缺乏独立自主性和决策权,没有压力与动力来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决策管理者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上级规定的事情就行。造成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实践与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不同步。
2.3宣传力度不够
图书馆自我展示、自我推广的范围及程度不够深入广泛。不少图书馆没有真正地开展过大型的宣传活动。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仅仅是针对本校的师生开展过宣传展览活动,很少进行针对校外公众的传播推广,其活动内容简单,影响力有限,未产生广泛的大众效应与公众舆论。
2.4未成立公共关系部门
图书馆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是协调图书馆内部关系,对外协调与公众、政府部门、企业、同行等的关系。但是,不少图书馆还未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当作图书馆的日常事务,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图书馆公共关系部门。目前,已成立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的图书馆所占比例较小,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活动无专人负责。
3强化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对策
3.1培养馆员的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即以人为本,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图书馆要采取座谈、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工作实践,增进馆员之间的沟通、信任与密切合作,和谐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图书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公众意识、沟通意识与合作意识,真正认识到图书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公共关系实践中。
3.2组建图书馆公共关系部门
随着公关意识的加强,公关实践的日益增多,设立图书馆公共关系部门势在必行。公关部的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内部人员的交流,以及与外部组织或公众的交往,他们要促使馆内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同时参加相关的社交活动,广泛接触各行各业人士,谋求合作,保持长久关系,从而争取到社会对图书馆更多的支持和资助,改善图书馆设施环境。
3.3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活动是图书馆提高声誉、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要利用传播媒介,向公众有意识地传播图书馆的信息,如通过报纸或杂志的专访、电视或广播的新闻报道等,向公众传达有关图书馆的专题活动预告、名人座谈专访等信息,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品牌;邀请社会名人、知名学者或专家等举办演讲、讲座、学术报告,打造公众与专家的零距离交流;开展读书节、阅读日、科普宣传周、文化沙龙、读书夏令营等活动,使图书馆融入到社区群众当中。同时图书馆要通过面谈、调查问卷、意见箱、建议薄、馆长信箱、读者热线等,征询公众对图书馆的反馈意见;收集新闻媒体针对图书馆的报道,以及上级部门、同行、其他行业部门对图书馆的评价,以便了解公众对图书馆的态度和看法,从中发现不足,对症下药。例如: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开设的星期五讲座,邀请各行业人士,以考研、四六级考试、保健、旅游、数据库应用等为主题,定期定时举办,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3.4构建图书馆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平台
大数据环境为馆员之间、图书馆与公众之间、公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将其网站以专页的形式展示给公众。使更多的公众在上网的同时,关注图书馆,其留言,评价其服务,共享其知识资源,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图书馆微博、微信、论坛等接口,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交流互动。
3.5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公众,所以优质的服务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图书馆要努力为公众提供具备研究、学习、讨论、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馆舍空间;提供流畅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便捷的自助设备。馆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体的举止和言谈、娴熟的业务能力,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对公众的人文关怀,从而吸引公众,赢得公众的赞誉。
3.6注重危机公关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图书馆会由于各种原因形成各种现实或潜在的危机。例如:资源短缺、管理不到位、系统故障、专业人员有限、修缮闭馆、与公众发生冲突等问题。图书馆要强化危机公关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及时解决眼前的问题与矛盾,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发生。建立科学的管理计划以及危机应对方案,及时对危机事件做出响应处理;诚恳地接受公众的投诉,与公众坦诚沟通;如实向媒体提供情况,增强危机处理的透明度;遇到难以解决的危机时,可以请外部专家或机构协助处理。
4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理念、管理、技术、服务和人员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益,从而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改善其经营环境,塑造其存在价值,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6
失业的心情虽然不好受,但是我还是坚持继续寻找着我的最终归属。因为有了一次失败的经验,加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也降低了自己对工作的要求。
后来在市郊的一家酒店找到了工作。在这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这里没有很大的竞争。因为没有要求填简历;没有要求本科毕业的学历;也没有要求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自己能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按时上班;服从上司的领导就可以了,所以我也很顺利的进入了市中心以外的商圈。
酒店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市郊,大源村。地处偏僻,坐车不够方便,不过待遇还好!提供房子,包吃住,月薪1800元。
服务员的工作任务并不繁重,只是要负责酒店的卫生和招呼客人的酒菜,其他没有很高的文化要求。不过做为我大学生的我难免会觉得有点屈才,不仅我自己这样认为,很多同样的工作者也这样认为。也会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应聘这样的工作而引来一场讽刺的热潮,所以有些委屈。不过我工作很积极,在工作中老板和经理总会无时无刻的表扬我。老板和经理经常说我能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信自己的信念。保持这样的状态下去,以后一定能够有很大的成就。老板对我的要求是要好好学习,既要拿到学历,也要有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现在的社会。
总结社会之所以会有两种人两种看法的原因及表现。
第一种人:不看好大学生从事普通工作而讽刺大学生的,原因表现在自身素质不够高,普遍不了解大学生未来所隐藏的潜力;自身答不到预期的水平,以讽刺他人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第二种人:看好大学生的一方出于鼓励,对大学生的未来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同时作为集体的领导阶层,必须顾及所有员工的心理,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领导其本身也是大学毕业后创业实践的成果,普遍能够体会同等性质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工作者。
社会各式各样的人很多,加上我是在酒楼里工作,所以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也很多。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很多人都是社会上的名流或者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在闲暇时刻总会有很多机会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机会,借这样的机会我也向一些人请教了其中成功的经验。交流多了,慢慢觉得,其实与人交流大道理都是其次,关键是怎样才能把一个陌生人聊成熟人的本事。
总结社会中与人交流的技巧。
(一)与人拉近距离,主动向陌生人示好。
(二)把陌生人当成主角,积极提出问题。
(三)请教的态度与别人交流,懂得倾听。
(四)礼貌待人,在最后时刻懂得言谢。
就业是残酷的,有些并不是因为学习好就能得到最终的青睐。能收到青睐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口才。在社会中能够在巅峰的领导者都表现为一个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人。他不会看不起任何一个普通的工作者。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哪里都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好好的做自己,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拥有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而不需要爱计较、爱虚荣、爱面子的普通员工;也不需要不奋斗、不负责、不思进取的大学毕业生。能实现最终梦想的人,永远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放下面子、不屈不挠、艰苦奋斗。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态势 篇7
一、在台湾岛内陈水扁正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尽管其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 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亦称“激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使两岸关系蒙上新的阴 影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 进的
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17日的报道,小布什前的六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没有一届不是如此。所以,该报评论说:“从整 个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今日布什(小)的北京之行,„白宫,条条弯路通中国‟”。
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常摆动于“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霸权与务实、合作与遏 制之间,即所谓“钟摆”理论。小布什表现得最典型和最突出。其上台不过两年多,在 对华政策上时左时右地摆动不下八九次之多。“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 的来讲,正向更务实和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一度向台湾摆动的幅 度较大,从而给了陈水扁以可趁之机,竟然有恃无恐地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他的 这个“一边一国论”因为没有正式告知美国,引起美国当局的颇“不愉快”,然尽管如 此,美国却仍对其暗存某种“疼爱”之情,看不出像当年对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的“ 震怒”。陈虽不得不适度“降温”和“灭火”,但不过是更加注意隐讳和包装而已,其 实质性的“台独”嚣张之气,仍无丝毫改变。
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不统”是其战略 目标,“不独”是策略手段,“不战”是牵制中国,“不和”是维持现状。美国对台海 两岸,既怕统也怕独,统则使美国失去一张制衡中国大陆的“王牌”,“独”则有可能 使美国被“拖下水”。最好是使两岸保持“和而不统,分而不离”的状态。美国希望台 海不要以公开的“台独”来刺激和挑衅大陆,也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来威胁和 恫吓台湾,此即所谓“台湾不独,大陆不武”。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 持着貌似中间而实际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好时也好不到那里,坏时也坏不到那里,好时我们不要 有幻想,坏时天也塌不下来。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8
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2~6岁的学前期儿童正处于特殊的游戏发展阶段,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命名为象征性游戏或假装游戏阶段。假装游戏开始于儿童幼年的客体替代(如将香蕉假装为电话),进而发展为复杂的角色扮演或假想伙伴玩耍。在整体上,假装游戏是指一种有意识、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行为者在准确地感知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有意想象出非真实的情境,并根据这种想法有意公开作出非真实的行为。尽管不同形式的假装游戏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仍然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和功能,值得深入探究。作为学前期儿童假装游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假想伙伴(Imaginary Companion)指的是在与他人对话和直接游戏的一段时间内,儿童所命名和指向的一个客观实物或看不见的角色。
一、假想伙伴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年龄阶段上来看,假想伙伴对于个体想象力发展的影响不仅贯穿于整个婴幼儿阶段,在成年期似乎依然会以某种变式存在着。在婴儿阶段,艾可多罗(Acredolo)等研究者提出,之后创造出假想伙伴的婴儿在此时就显示出一种对于想象性玩具特别的喜爱。在幼儿阶段,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倾向于将神话融入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并且将此类事件解释得更加神奇,或者进行更加富有想象力的玩耍。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这种想象力差异会随着个体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突出。迪尔克(Dierker)等人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回溯性研究中发现,童年期有假想伙伴的大学生,和童年期没有假想伙伴的.大学生相比,在想象卷入度上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会更为频繁地使用想象;对假想伙伴回忆生动程度不同的女性大学生在想象力上存在着更为显著的差异。此外,一些青少年在儿童时期会进行假想伙伴玩耍,而这一行为在之后会以白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假想伙伴与儿童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
有关于假想伙伴和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假想伙伴的存在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会技巧和社交机会的结果。与假想伙伴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控制,明确和宣泄原本难以理解的负性情绪。而新近的研究者则认为,儿童在与假想伙伴互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他人是看不见他们的假想伙伴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同伴和成人才能够了解他们的假想伙伴。
因此,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有可能形成这样的观念:一个人的感觉和思想是私密的,只有个体本身才是内部自我意识的主导者。实际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假想伙伴有利于儿童加深对内部感受和状态的理解,为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机会,从而有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大量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斯莱夫-克兰克(Seiffge-Krenke)发现创造一个日志型假想伙伴预示着更为积极的自我概念,特别是更高的自尊心。
三、假想伙伴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期假想伙伴研究者将儿童与假想伙伴之间的关系概化为现实与幻想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围绕检验儿童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展开,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儿童与假想伙伴间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日常互动,而且在这种互动中还存在着使用协商来解决纷争、迁移和运用社会技能等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对假想伙伴的内部心理状态进行猜测和了解,因而假想伙伴与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就成为新近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泰勒(Taylor)和卡尔森(Carlson)的研究发现,在4岁组儿童中,有假想伙伴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要显著好于其同伴,并据此提出心理理论发展和假想伙伴玩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罗奕高和高华对33名5~6岁儿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和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存在着显著差异。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9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可以的。只有构建好农村的和谐社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与城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种距离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将差距缩短,只能大力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农村要加强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就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所有优势的项目,多元素的发展经济[3]。
3.2以民为本、统筹规划、改善环境
我国农村居住条件都比较差。都以平房居多,安全性较差,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要统筹的合理规划。主要就体现在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要让民有所居,民心安定。很多地方的都在在规划农村的建设,构建新的房屋,采取群居。将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物地理环境的基础。想要改善农村经济的状况,就要让农村实现现代化,还应该合理的发展水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并且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政治道路,引进商机。只有全面的将农村的资源合理的发挥,才能发展农村的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3.3政策支持、社会让利、舆论力量
我国农村一直长时期的从事着单调的土地的耕作,而且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通过国家的收购。通过向国家销售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几年来免了税以后还比较好。免税就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农民减轻一些负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现在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注进现代时尚因素,如社会舆论量的支持。国家通过舆论的力量将农村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传播引起更多的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的产业,并进行一些合作,将农作物以不错的价格收购,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4总结语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只有将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农村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明金.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安洁琳,李彦昭,胡椿,赵金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2:884-885+888.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篇10
【摘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又根据新情况,充实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在继承中有了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根源;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曼为具体的实现途径,为推进人与自然和
谐历史进程做出了切实努力。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自然、经济、社会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的深刻把握,将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多地是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自然之于人的根本意义,强调资源对于生产的重要性,环境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则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人的发展角度,更为充分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为了永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而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2、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关注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相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3、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是让人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固然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在地球上却没有了适宜居住的地方,那么,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根源。“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任何活动的经济价值都置于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之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最集中特征。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制度根源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社会根源,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根源。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人们曾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忽视了人的受动性,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纠正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认识,实现了从一味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的根本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
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必须首先转变人们的观念,破除传统生产力概念所体现的与自然作斗争的旧观念,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科学发展观,在观念上要实现从“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向“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从“征服自然”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两大转变。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新生产力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认识到,为了提高生存质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抑制不合理的需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以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的方式取代破坏自然的掠夺,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反对把生产力单纯地理解为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把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对自然资源无限制改造的“单向”发展过程。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基础的新生产力观,培养生态价值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意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把人与自然和谐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当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失衡、全球危机的严重挑战,陷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困惑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的正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新生产力概念正是人类同自然和解的理想方式,它既体现了对人类眼前利益的关注,也体现了对人类最长远利益的终极关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以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共产主义社会扬弃了私有制,自然和人的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将完全抛弃资本主义关于自然界有用性的片面强调,彻底结束人类与自然对抗的历史,从而得以顺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要求,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自然不仅成为人的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源泉。自然界不单纯充当人的有用性资料,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为人类发展资料的作用。通过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自然界成了充实和丰富人的世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总体的意义上强调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人与自然矛盾真正得到根本上的解决,那么,科学发展观则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出发,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更为具体的发展方式和实现途径,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进程做出了切实努力。
1、要重新认识节约的经济价值。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着很大的资源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我们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pred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互动和发展关系06-02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08-26
高中政治题-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09-08
略论人口、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关系08-12
【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07-18
关系和意义08-18
发展关系10-11
关系和数据类型10-26
教师专业发展关系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