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和楚辞的关系

2024-05-25

汉赋和楚辞的关系(共2篇)

汉赋和楚辞的关系 篇1

第一章 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和发展

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

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己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

鲁迅对楚辞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多元阐释: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深受战国时代文化精神的哺育及战国文学的滋养。它鲜明地携带着南楚文化自由的基因,同时糅合了中原儒家文化的营养,展现出一种“惊采绝艳”的特质。

具体说来,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渊源之一,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民歌、诗歌及楚地传统的巫歌乐舞。楚辞首先是吸收了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的一种诗歌体裁。楚国春秋时代的诗歌,是出于楚国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在形式和音符上,都对楚辞有直接影响。

《诗经》虽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楚国民歌来源古远,收入在《诗经》中的“二南”,都是土风歌谣,虽然不称楚风,实际就是楚地民歌。诗中有楚地楚物之名,有的篇章还是用了楚辞中常用的“兮”、“思”等楚语虚词。

此外,汉刘向撰的《说苑》中载有最古的两首楚诗:《子文歌》和《楚人歌》。《子文歌》是说楚国的令尹子文家族的一个族人犯了法,官厅来抓捕惩办,询知是子文的族人,便释放了他。子文知道了,就把这个族人送到官厅来,并且说说:如果你不惩办我这个犯罪的族人,我就自杀。于是官厅就把这个族人处以极刑。国人知道了这桩事,都感动地说道:有子文这样公正的令尹,我们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便把这段故事编成歌曲传唱开来。歌词是: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延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说苑·奉使篇》中还有一首翻译的《越人歌》。据说,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驾舟的人是越人,越人歌手对鄂君摇揖而歌:“滥兮扑草滥予昌弦泽予昌州州湛州昌乎秦皆胥缦予乎昭澶秦渝渗堤随何湖。”鄂君子皙听不懂唱些什么,于是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奉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土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后于《徐人歌》约五十年,又出现了两首诗歌:一首是《接舆歌》(《论语·微子》),是孔子乘车往楚国,楚王在路上迎其车而歌。歌词是:

凤兮,凤兮!何德之哀!

往者不可拣,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另一首诗《孺子歌》(《孟子·离娄》)。也是孔子在楚国听见小孩子唱的歌。歌词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

另外,在《左传·哀公十三年》同文中,又载有一首讽刺吴土夫差不能与士卒共饥渴,使申叔仪乞粮于鲁而作的《庚癸歌》。歌词是:

佩玉?兮,余无所系之。

美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晚之。

以上所举的几首诗歌,形式和音竹,都和楚辞很相近。因此可以断定:这此诗歌都是楚辞的先河。其中所举的《越人歌》、《接舆歌》、《孺子歌》这此民歌,句式有二言、四言、五言、六言石七言等,错杂参差,灵话多变;并多用“兮”字来加强音韵节奏,更与楚辞类似。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沧浪》、《凤兮》一歌,已开楚辞体格。特别是《越人歌》这一首民歌,更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在体裁上已与“楚辞”相似,很有特色。诗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与《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从句式、语调上都能明显地看出两者的承传关系。

(二)楚国特有的民间习俗,传统的祭歌、巫舞,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巫郡(重庆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虽然楚国的建国和开发不及北方的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南方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楚国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这样一个南方大国,虽然它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文化上很大程度地一自保持有自己的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2 楚国的风俗喜好以巫乐来祭祀鬼神,祭祀时则载歌载舞以娱神,所以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这种祭神歌曲,蕴藏着许多优美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在一些寓于想象的悦耳动听的祭歌中,又塑造了许多荷彩衣、戴高冠而起舞的人物形象。屈原在《九歌》里,就集中描绘了这些生动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说,楚国的民俗和巫风是哺育楚辞的养料。

渊源之二,是《诗经》的影响。春秋时代,《诗经》由中原传到南方。北方学者常到楚地游学,传播了中原文化;楚国人也爱读《诗经》,并能热读运用。每当谈话时,就和中原国家的人一样,随时引用《诗经》。如《左传·文公十年》里,子舟引诗“刚亦不吐,柔亦不菇”(《大雅·蒸民》),“毋纵诡随,以谨周极”(《大雅·民劳》);《左传·宣公十二年》里,孙叔引诗“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小雅·六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薳罷如晋莅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口》”;《左传·昭公七年》:芋尹无宁引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戍引诗“无念尔祖,聿修阙德”(《大雅·文土》)。

以上引诗的人,皆是楚国人,可见当时楚人学习《诗经》之勤,也可见《诗经》对楚人影响之深。因此,我们用文化继承发展的观点可以推测,楚辞在形式上决不会是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诗经》的影响。

屈原在辞作中大量采用了比兴手法。所谓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词,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是早在西周至春秋 时期诞生的《诗经》中就已大量应使过的。而屈原不仅学习、借鉴,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诗经》中使用过的比兴材料,如草木、昆虫、鸟兽、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鲜话的生命,使他们具有与人相同的感情、信念、意志,不仅用以寄托打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政治内容,给人以形象的教育和感染、渊源之三,是先秦诸子的散文。

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说得很明确:

当时《诗经》已经结束了约一百年,诗歌似乎暂时停顿了发展。自到屈原之前,诗坛是静悄悄的冷落荒凉。若再与当时锣鼓喧天、如火如荼的散文对照起来,诗歌简自无人过问。这一百年间人们把心思全绞尽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理智思维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感情歌唱的时代。然而当一切思想都诱导向同一的感情的时候,当一切苦闷的忍耐与煎熬都要求着呼喊出来的时候,人们是必须歌唱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在那样占老的时候就有了像中国《诗经》那样值得成为经典的歌唱。这民族素来就以诗歌骄傲着自己。可是《诗经》的时代无疑已经结束,现在而对着的是新兴的都市生话,都市的语言,与朝夕变幻的政治行情。《诗经》所代表的来自农村的从容朴索的作风,以必须有一种偏激纷繁 >紧张尖锐的表现所代替。这正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形态.就也必然成为散文时代的诗歌的形态、楚地的民歌对楚辞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诗经》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可以算是楚地的民歌。其它散篇单什,杂见古籍中的,尚 3 有一些。

楚辞的主要形式,如隔句末尾用“兮”字的特点已经开始具备了。我们完全可以说,楚辞就是在这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所谓,“北风”,即是中原音乐;所谓“南风”,即楚地的音乐,亦即钟仪在晋鼓琴时操的“南音”。

楚国巫风的盛行,更是楚辞形成的极好的民俗条件。荆楚民俗,最信巫鬼。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和歌舞。歌必有辞,歌和舞也都须有曲,这样,巫歌、音乐使随之发展起来,而楚辞也就产生了。《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问祭神歌曲。至于《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等,也都是楚辞受巫风影响的明显的例证。

楚辞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与楚同姓,为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熊瑕

于屈,子孙I}T以属为姓。而屈氏不但是楚王族的分支,其子孙还历任楚王朝的要职。传到屈原,仍为

左徒和三阎大夫。屈原的这种与楚同宗的家世,使他fJ-机会接受教育,并阅读了大F}.的南楚典籍,从

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这样,便为他的楚辞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屈原在政治上的特殊经厉,即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而遭谗见疏,并被长期流放,又使池对南楚让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感情,即所谓

“发愤以抒情”,从而为楚辞的创作也提供了条件。

屈原爱美的习性和好修的品格,更使他的楚辞创作带_L了绚丽的色彩和浪!:的情调.这种爱美和

修洁的品性,表现在屈赋中便是那高冠长佩、身披7i草、朝寨夕揽、好修不缀的诗人形象,自及内美

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美学理想。

汉赋和楚辞的关系 篇2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D.《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C选项“‘耄耋’”指人七八十岁”有误,“耄耋”指八九十岁。这题的出题思想,主要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及运用。特别是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如果考生阅读了这一些名著,想必是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不仅要把课内书本的知识记牢,也要注重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既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让自己的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小题1】对古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小题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信息有误;B中“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信息有误;C中“晋宋隐逸之风盛行”有误,应是“魏晋时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名著赏读(10分)

【小题1】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火光烘烘腾起,再一遍,更着百倍;又一遍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4分)

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人物),请再简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水浒传》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里面有108将梁山英雄好汉,请写出你喜欢的两位好汉的名字和绰号及他的英雄故事。(6分)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西游记 孙悟空 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小题1】鲁智深 花和尚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武松 行者 景阳冈打虎 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拿扇子扇火的情节可知,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回。最后一空只要了解本名著,则可选择的情节很多。但要注意写成答案后要不出现错字,更不能张冠李戴。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名著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深入,不只是作者、人物性格、主题、评价,更涉及到一些细节、故事内容。所以我们平时要真正阅读名著,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了解相关情节,并知道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越来越难以应对考查的需要。

【小题1】试题分析: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课文是首选,如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鲁达,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当然知道的比较多的同学选择的余地较大,这时就要挑选准确的、无错别字的答案写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 只读相关课文和名著导读,不能满足考查的需要。平时学习中,除了老师做补充外,个人还要真正地阅读名著,每天读一点,积少成多,相信会有成效。当然,只读是不行的,还要进行积累和不断回顾。

4.下列作家作品及文体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星星变奏曲》——江河——新诗 B.《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演讲稿 C.《心声》——黄蓓佳——散文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议论文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心声》——黄蓓佳——小说

5.下列作家、作品及内容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母亲

C.《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韩非子》——秦越人 D.《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

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宋)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叙写,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含蓄地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态度。

B.《三颗枸杞豆》这篇小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宋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D.《柳叶儿》是宋学孟回忆饥荒岁月往事的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明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8.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小题1】简要分析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一个清秋的夜晚,诗人来到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投宿。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茅房,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 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分)作用:衬托出作者自己南征北战的雄心壮志,以及些微惆怅。(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1分)

【小题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集中写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展现的是一种破败冷落荒凉萧瑟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片中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衬托了作者,为下片做了铺垫。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根据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中所写之景,所叙之事,尤其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可知,表达了词人爱国的情怀及无限的伤感。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4分)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联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2分)

【答案】(1)(2分)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1分)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1分)。(2)(2分)言 别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四个动词,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从诗题中言“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在高尔基的《童年》中给过阿廖沙力量和支持的小茨冈的结局是()A.对生活没有期待而自杀 B.被外祖父虐待而死 C.外祖父不给饭而饿死 D.为舅舅扛十字架被砸死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A.《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普希金,美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只要平日学习时注意文章的出处、作者、国籍、代表作品等。本题中C项普希金是俄国人。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情节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A.大闹桃花村 C.智取生辰纲

我选择,理由:

【答案】

选择C.理由:杨志一行人以为内部不团结,缺少合作,失了生辰纲。(吴用一行七人精心筹划,相互合作,劫取了生辰纲)

选择D.理由: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了祝家庄。【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

B.汴京城卖刀 D.三打祝家庄 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此题解答时对阅读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推荐理由就没法解答。选择理由一般可简要概括书籍内容或艺术特色,也可谈自己的读后收获或体会,可个性表达。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伟人细胞》情节巧妙,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说明了人一定要有理想的道理。文章语言幽默,采用大胆夸张手法,营造了会心一笑的喜剧效果。

B.散文《往事依依》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D.《幼时记趣》采用总分结构,写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小事,表现了童年的乐趣。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小说《伟人细胞》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是: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业的道理。所以选A。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开创人。B.《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C.史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韩愈《马说》)②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池鹤》)③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韦应物《闻雁》)

④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⑤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⑥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⑦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⑧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⑨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⑩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__________,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怅望青田云水遥 ③归思方悠哉 ④欲上青天览明月 ⑤翅湿沾微雨 ⑥惟吾德馨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枯藤老树昏鸦 ⑨衡阳雁去无留意 ⑩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上一篇:2参评高级经营师论文下一篇:友人离别的古代诗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