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24-07-24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精选4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篇1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C.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D.《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C选项“‘耄耋’”指人七八十岁”有误,“耄耋”指八九十岁。这题的出题思想,主要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及运用。特别是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如果考生阅读了这一些名著,想必是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不仅要把课内书本的知识记牢,也要注重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既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让自己的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小题1】对古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小题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信息有误;B中“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信息有误;C中“晋宋隐逸之风盛行”有误,应是“魏晋时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学生表述合理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名著赏读(10分)

【小题1】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火光烘烘腾起,再一遍,更着百倍;又一遍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4分)

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人物),请再简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水浒传》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里面有108将梁山英雄好汉,请写出你喜欢的两位好汉的名字和绰号及他的英雄故事。(6分)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_____绰号_________英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西游记 孙悟空 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小题1】鲁智深 花和尚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武松 行者 景阳冈打虎 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拿扇子扇火的情节可知,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回。最后一空只要了解本名著,则可选择的情节很多。但要注意写成答案后要不出现错字,更不能张冠李戴。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名著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深入,不只是作者、人物性格、主题、评价,更涉及到一些细节、故事内容。所以我们平时要真正阅读名著,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了解相关情节,并知道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否则越来越难以应对考查的需要。

【小题1】试题分析: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课文是首选,如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鲁达,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当然知道的比较多的同学选择的余地较大,这时就要挑选准确的、无错别字的答案写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点评: 只读相关课文和名著导读,不能满足考查的需要。平时学习中,除了老师做补充外,个人还要真正地阅读名著,每天读一点,积少成多,相信会有成效。当然,只读是不行的,还要进行积累和不断回顾。

4.下列作家作品及文体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星星变奏曲》——江河——新诗 B.《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演讲稿 C.《心声》——黄蓓佳——散文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议论文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心声》——黄蓓佳——小说

5.下列作家、作品及内容搭配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母亲

C.《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韩非子》——秦越人 D.《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A、《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

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宋)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晋)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C、《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梁)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叙写,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含蓄地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态度。

B.《三颗枸杞豆》这篇小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宋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D.《柳叶儿》是宋学孟回忆饥荒岁月往事的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黄鹤楼》节选自《文苑英华》,作者是阎伯理,明代人。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年仅九岁但颇有男子汉魅力的小孩,启示人们不能以貌取人,小看孩子。

8.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罢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小题1】简要分析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凄凉景象。一个清秋的夜晚,诗人来到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投宿。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茅房,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 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分)作用:衬托出作者自己南征北战的雄心壮志,以及些微惆怅。(为下片的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1分)

【小题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集中写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展现的是一种破败冷落荒凉萧瑟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片中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衬托了作者,为下片做了铺垫。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根据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中所写之景,所叙之事,尤其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可知,表达了词人爱国的情怀及无限的伤感。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4分)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联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2分)

【答案】(1)(2分)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1分)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1分)。(2)(2分)言 别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四个动词,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从诗题中言“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在高尔基的《童年》中给过阿廖沙力量和支持的小茨冈的结局是()A.对生活没有期待而自杀 B.被外祖父虐待而死 C.外祖父不给饭而饿死 D.为舅舅扛十字架被砸死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A.《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普希金,美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只要平日学习时注意文章的出处、作者、国籍、代表作品等。本题中C项普希金是俄国人。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下列故事出自《水浒传》,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情节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A.大闹桃花村 C.智取生辰纲

我选择,理由:

【答案】

选择C.理由:杨志一行人以为内部不团结,缺少合作,失了生辰纲。(吴用一行七人精心筹划,相互合作,劫取了生辰纲)

选择D.理由: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了祝家庄。【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

B.汴京城卖刀 D.三打祝家庄 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此题解答时对阅读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推荐理由就没法解答。选择理由一般可简要概括书籍内容或艺术特色,也可谈自己的读后收获或体会,可个性表达。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伟人细胞》情节巧妙,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说明了人一定要有理想的道理。文章语言幽默,采用大胆夸张手法,营造了会心一笑的喜剧效果。

B.散文《往事依依》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D.《幼时记趣》采用总分结构,写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小事,表现了童年的乐趣。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小说《伟人细胞》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是: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一步步成就大业的道理。所以选A。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开创人。B.《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C.史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韩愈《马说》)②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池鹤》)③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韦应物《闻雁》)

④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⑤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⑥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⑦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⑧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⑨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⑩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__________,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怅望青田云水遥 ③归思方悠哉 ④欲上青天览明月 ⑤翅湿沾微雨 ⑥惟吾德馨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枯藤老树昏鸦 ⑨衡阳雁去无留意 ⑩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槽枥、怅、哉、览、翅、沾、馨、惟、牍、藤、鸦、衡、雁,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篇2

A.《故乡》一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时间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等情节。文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本人。文章主要采取对比手法来表达主题。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对主人公于勒的塑造和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生活的凄苦,反映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主题。

C.《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他用毕业精力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谥号忠武侯,成语“三顾茅庐”讲的是他与刘备之间的故事。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C错。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名著阅读(4分)

【小题1】“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这段文字中的“他”是(人名)。

【小题2】“(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段文字出自《 》。

【小题3】“尼摩船长走在前面,他的同伴在后面距离好几步跟随着我们。……对着这灿烂的美景,康塞尔跟我一样惊奇的欣赏着。显然,这个守本分的人,要把眼前这些形形色色的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分类,不停地分类。”这段文字中的“我”是(人名),“灿烂的美景”指的是(地方)的美景。

【答案】 【小题1】贝多芬

【小题2】《藤野先生》(或《朝花夕拾》)【小题3】阿龙纳斯 海底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提示:“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知道是贝多芬。小题2比较熟悉是课文《藤野先生》中的文字。“我”是《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灿烂的美景”指的是海底的美景。考点: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点评:对于名著要熟知作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情节,要熟悉人物形象。

3.名著阅读(6分)

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 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选自《繁星春水》)

【小题1】从小诗的“从前”与“现在”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3分)【小题2】 这首小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小题1】可以看出作者以前在能够看到大海的故乡,现在远离家乡,在他乡看到大海,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

【小题2】这首小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 “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可知,从前身在家乡,现在离开故乡。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的语言是很凝练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语句的内容深入地理解,从表面的文字,理解出深层的内容,真正去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几句,即可推断出虽然远离故乡,但故乡的海波如从前一样触动我的心弦,即远离家乡,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没有明显标志的,要根据所写内容深入理解,体会出其中的情感。

4.名著阅读。(6 分)

【小题1】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朝的。(2 分)

【小题2】唐僧师徒为了取得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过火焰山就是其中一难。孙悟空为了过火焰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请简要概括“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故事。(2 分)【小题3】《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各有特色,请写出猪八戒的性格特点。(2 分)

【答案】

【小题1】明 吴承恩。(每空1分,共2分)【小题1】由于火焰山挡路,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被她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悟空得到定风丹后再去借扇,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铁扇公主喝下肚,在腹内翻腾。铁扇公主只得将扇借给悟空。悟空扇火不息,方知是假扇。(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即可得2分)【小题1】猪八戒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5.对作家作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B.关汉卿,元朝大都人,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是他四大悲剧之一,另外三部是《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6.阅读唐朝诗人雍裕之的《农家望睛》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尝闻秦地①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②?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注】①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②早晚回:即何时回。【小题1】首句中的“尝闻”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1分)【小题2】赏析“白发老农如鹤立”的表达效果?(3分)【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关心

【小题1】“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3分,答出“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得2分;答出“迫切心情”,得1分。意思对即。【小题1】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的关心和深切同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能力,品味语言,从修辞方法方面考虑,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小题3】此题考查与主题有关。仔细阅读诗歌,读出情感,会得出作者在关注农家的劳作状况。

7.教育部2010年8月2日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列选项对书法家王羲之判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2分)A.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草圣”。

B.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具有刚健娟秀、质朴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的艺术特色。C.古人评价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D.《兰亭集序》《丧乱帖》是他的代表书作。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A.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草圣”。(“草圣”改为“书圣”)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水浒》。

C.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D.《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此题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多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及内容,考查较为广泛。但是错误比较明显,相对做起来降低了难度。其中B项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的作者弄反了。

9.下面《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C.诸葛亮——草船借箭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单骑救主的是赵云。考点:名著导读

点评:判断名著及其人物,要求考生熟悉原著及其作者,并结合原著内容、人物性格判断人物。

B.关羽——单骑救主 D.武松——景阳冈打虎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有着奇特的风俗。利立浦特国王在选拔官吏时,让人们在绳上跳舞,谁跳得高便可以当大官,国王被认为是全国跳得最高的人。

B.在大人国,国王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对格列佛建议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大为反感,他认为发明这些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C.格列佛第三次出游到了飞岛国,飞岛国的人精通数学和音乐,飞岛国严厉镇压叛乱的手段是:让飞岛直接落到他们头上,将人和房屋一起统统毁灭。

D.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实际上影射了当时英法两国之间连年征战的社会现实。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A错,小人国中被认为跳得最高的人是财政大臣。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讲述错误的一项是()

A.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十月革命后,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在战斗中负重伤后,转业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

B.《筑路》这一章节的环境描写独具特色。写自然环境,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写社会环境,表现时代特征,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的艰辛。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考验每一个革命者的试金石。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身上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格调。这些完美地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

D.保尔后来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来不灰心丧气,从来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和困难作斗争。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得相关内容和知识点,根据各个选项进行判断作答。D中保尔是有过自杀的念头,D错,故选D。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汤姆来到教堂做礼拜,原本牧师冗长的祷告让很多人打起瞌睡,但是甲虫和哈巴狗发生争斗,大家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

B.保尔重回铁路工厂,带领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将多年未打扫的车间清理一新,并在会议上坚决反对一些人袒护不遵守劳动纪律、破坏珍贵工具的团员菲金。

C.为了挽救破产的命运,杜维和决定重操旧业,带着杜小康去外地放鸭,他们忍受了漫长的孤独,战胜了暴风雨的袭击,最终又发了财,杜小康又回到学校。

D.林冲在沧州城管理草料场,雪夜中无意听到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最终手刃仇敌,被逼上梁山。

(2)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相关问题。却说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言未毕,观音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

选段中观音菩萨推荐了 来擒拿孙悟空?(3)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三年前我还未到这里的时候,在国王巡视他领土的途中,曾发生了一件非常事件,几乎结束了这个王朝,至少是现在这样一个王朝。国王陛下首先巡视的是王国第二大城林达里诺。

林达里诺居民是如何反抗飞岛国王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答案】(1)(2分)C

(2)(1分)二郎真君(或“二郎神”或“杨戬”)

(3)(3分)林达里诺居民建立了四座高塔躲避飞岛的投石,(1分)并在塔尖安放了大磁石和燃料,致使飞岛不敢下降(1分)最终国王利用飞岛摧毁城市的企图破产,同意了该城人民的条件。(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应为最终养鸭计划因鸭子在暴雨中误进别家的鱼塘而失败。

(2)此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大闹天宫章节,观音菩萨推荐了二郎神来擒拿孙悟空。(3)此段文字出自《格列佛游记》飞岛国章节。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小题1】“十五”“八十”运用了________写作手法。

【小题2】描写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对比或夸张 【小题2】兔从……葵。

【小题3】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运用的是对比或夸张。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

试题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古诗文赏析。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小题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

【小题1】景物:江 鸟 山 花

特点:碧绿 洁白 青葱 火红,充满生机。

【小题2】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仔细阅读前两句,找出其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特点。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充满生机。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欲” 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古诗文名句默写。

(1)足蒸暑土气,①。(白居易《观刈麦》)(2)②,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3)今夜偏知春气暖,③。(刘方平《月夜》)(4)池上碧苔三四点,④,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陈涉辍耕垄上面对同伴的嘲笑时,发出了“嗟乎!⑤!”的感慨;揭竿而起时,他发出了 “ ⑥!”的质问。

(6)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 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⑦,⑧。请你再写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⑨,⑩。

【答案】①背灼炎天光 ②鸡声茅店月 ③虫声新透绿窗纱 ④叶底黄鹂一两声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零落成泥碾作尘 ⑧只有香如故 ⑨疏影横斜水清浅 ⑩暗香浮动月黄昏 或者 ⑨梅须逊雪三分白 ⑩雪却输梅一段香 或者 ⑨墙角数枝梅 ⑩凌寒独自开(10分,每空1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句不给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篇3

【3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

B.《敬业与乐业》是演讲词,作者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

C.《陋室铭》《活板》《核舟记》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刘禹锡、宋代的沈括以及清朝的张潮。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先按横向说明的逻辑顺序再按纵向说明的时间顺序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核舟记》作者应是明朝的魏学洢。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2分)

【小题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2分)

【答案】

【小题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小题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中一群人骑马飞奔的内容,注意这些人物的穿着,即可从诗中选出诗句。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先直接解释“倾城”一词的含义,再从苏轼与众人的关系来联想其受到大家的拥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深切的情感对文学作品作了生动的描述,读之使人更加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B.小说《社戏》写了作者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C.《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鹂道元,字善长,北魏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散文家。D.《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人物传记,表现了伽利略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B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所以“我”不是作者本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题目。(4分)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①劳歌:送别歌。

【小题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小题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小题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小题1】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红叶青山水急流”,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小题1】试题分析: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5.名著阅读。

【小题1】《水浒传》中,负责押送生辰纲的是谁?押送过程中他一直谨慎小心,你能从哪些情节中发现他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2】下面这段文字中“这一决定”是指什么决定?(2分)

这一决定也许太大胆危险,我敢说在同样情形下,任何一位欧洲的君主都不会效仿此法的。不过,他们这么做既极为慎重,又很宽宏大量,因为假如这些人趁我睡着的时候企图用矛和箭把我杀了,那我一感觉疼痛,肯定就会惊醒过来,那样或许就会使我大怒,一气之下,用力就能够挣断绑着我的绳子,到那时,他们无力抵抗,也就不能指望我心慈手软了。——节选自《格列佛游记》

【答案】

【小题1】押送生辰纲的负责人是杨志,他为人谨慎小心,具体表现在:要求把押送生辰纲的队伍装扮成普通运货的商人和脚夫;押送的路线选取大路走;走山路的时候尽管天气酷热仍然选大白天赶路;拒绝吃陌生人的枣子;不肯喝来路不明的酒贩的酒。(写出一点给1分)(2分)【小题1】这一决定是指趁“我”睡觉的时候把我捆绑起来,让“我”享受足够的酒肉,用一架机器把“我”送到京城。【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3分)

【甲】“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乙】贝多芬是一股自然力。自然界强大的本原力量和其他力量碰撞的结果,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壮观的现象……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丙】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甲段中的“我”是(1)(写出人名),乙段选自名著《(2)》,丙段的作者是(3)。

【答案】简爱 《名人传》老舍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小题 鸟 鸣 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3分)

【小题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

【小题1】桂花 春山 明月 山鸟 幽静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把握关键词语。【小题2】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首先要了解“闲”字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8.(贵州铜仁2011)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特点:借史实抒情。【小题2】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9.默写填空:(附加题)(10分)

⑴、在文学史上,有“诗仙”、“诗圣”之称的诗人分别是、,其中 的诗因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而被称为

⑵、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其中《大学》、《中庸》、《 》、《 》合称为“四书”,《诗经》《 》、《 》、《 》、《 》合称为“五经”。

【答案】⑴李白、杜甫,杜甫、诗史 ⑵《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略

10.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D.“更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11.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周树人——《朝花夕拾》 B.《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文——林海音——《城南旧事》 C.《丑小鸭》——寓言——安徒生——丹麦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弗罗斯特——美国

【答案】A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B中应是“《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林海音——《城南旧事》”;C中应是“《丑小鸭》——童话——安徒生——丹麦”;D中应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普希金——俄国”。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春色未曾看。

(2)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月黑雁飞高,___________________。(卢纶《塞下曲》)(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7)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9)__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答案】 笛中闻折柳 晓战随金鼓 单于夜遁逃 羌笛何须怨杨柳 蒌蒿满地芦芽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急湍甚箭 鸢飞戾天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遁、羌、怨、蒌蒿、阡陌、鸢、戾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13.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小题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颔联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地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小题3】请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小题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小题2】D

【小题3】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不自哀”则体现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意志。

【小题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D项有误。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诗人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所以本项错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看有没有修辞,然后看写了什么景色或者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的意思是: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豪壮而又悲怆。这两句诗歌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14.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题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小题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 【小题1】B

【小题2】“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 【解析】

【小题1】本小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故B项分析有误。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南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5.(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

⑤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⑥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⑦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

⑾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⑿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小题1】文中的“彬”为什么总选择下午二点一刻这个时间回家? 【小题2】开头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

(_______)

感动

【小题4】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小题5】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 【小题7】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和体会。

【答案】

【小题1】他家的楼被四周高楼罩着,采光不好,只有这个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他回家搀扶奶奶到阳台上晒太阳。

【小题2】环境描写;烘托出人们渴望阳光的心情,为下面写“彬”请假回家搀扶奶奶晒太阳做铺垫。

【小题3】奇怪误解理解

【小题4】插叙;补充交代彬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晒被子的情节,突出彬懂得感恩的性格。【小题5】让阳光照射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奶奶对彬的倾心关爱,表现出彬对奶 奶的感激之情。【小题6】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的温暖。

【小题7】示例: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要将尊老爱幼的美德发扬光大。【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品析能力。整体浏览文章,注意将句子的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相结合,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需对相关内容梳理后,用简洁语言概括。本题应从第⑧自然段内容中寻找出能够解释说明“彬”为什么总选择下午二点一刻这个时间回家的原因的相关信息,概括表述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在这里烘托出人们渴望阳光的心情,为下面写“彬”请假回家搀扶奶奶晒太阳做铺垫。

【小题3】本题是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找出有关“我”的描写,用合适的词语概括人物的心理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记叙的方式与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方式的分类与作用。记叙方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从内容可见,第十段用的是插叙,来补充交代彬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晒被子的情节,突出彬懂得感恩的性格。

【小题5】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收到”所处的语境,弄清“收到”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收到”在这里是让阳光照射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彬”的倾心关爱。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精选课时作业【26】(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篇4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小题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首联描绘的画面。(2分)【小题2】结合全诗,说说“无限悲”的丰富内涵。(2分)

【答案】

【小题1】描绘了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的画面,(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惨淡的气(1分)。(2)

【小题2】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任意2点即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诗歌,结合地理位置,帘旌,夕阳等意象,描绘画面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作者的身世,当时的社会背景,写出无限悲的内涵即可。国家衰落,颠沛流离等。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是我国当代作家孙犁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C.《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D.阿长、藤野先生、润土等人物都出自鲁迅的具有“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美誉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D中“润土”不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他是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3.下列有关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左传》和《战国策》分别是左丘明和刘向根据史书编辑整理的。我们所学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分别选自这两部作品。

C.《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传闻。

D.范进、藤野先生分别是《儒林外史》和《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读能力。B.《左传》和《战国策》分别是左丘明和刘向根据史书编辑整理的。我们所学的课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选自这两部作品。

4.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小题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B项说“画面静谧而温馨”明显是不正确的。

【小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雄奇瑰丽,意境雄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D项说这首诗“哀婉消沉”是不正确的。

5.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关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的作者都是朱自清。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诗经》,《出师表》,《陋室铭》。

D.鲁迅的《故乡》是散文,契诃夫的《变色龙》是小说。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A中《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B中《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D中《故乡》应是是小说。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共4分)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小题1】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说其“妙在首联”,请你分析首首联妙在何处?(2分)

【小题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小题1】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1分)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这两句层层深入,手法巧妙。(1分)

(或:上句写情,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1分)下句写景,用百花凋谢的暮春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以哀景衬哀情,使离别之情更加感伤。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手法巧妙。(1分))(写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共2分)【小题1】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表达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共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赏析首联,说法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通过对诗句的鉴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主题。

7.诗歌鉴赏。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曾经繁盛一时。【小题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一二句的景象。(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看似与前两句不协调,却深得后人赞许。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2分)

【小题3】这是一首七言,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 诗人。(2分)

【答案】

【小题1】示例: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极目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符合原句内容,语言通顺,突出萧条即可。2分)【小题1】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开的春花反衬梁园的萧条(1分,前后两个要点,写出任一个即可得分)。这样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沉痛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绝句 边塞(2分,每空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小题1从诗句内容角度理解和描绘画面。【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小题2从诗歌写作手法角度赏析诗歌主题。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小题3能够了解诗歌常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2分)“燃”字写出了山花红艳、灿烂(旺盛)的特点。

【小题1】(4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着力描写异乡春景的美好,但自己无心欣赏;(2分)表达了诗人思乡又不能归乡的伤感(无奈)情绪。(2分,只答”思乡之情”得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9.请你用普通话默读下面一节诗,并回答几个问题。(4分)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小题1】这节诗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小题2】仿照例文,根据原文意境续写一节。

【答案】

【小题1】《乡愁》 余光中.。

【小题1】(只要结构相同、意境相近或写出原文一节皆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10.诗歌赏析(4分)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小题1】(2分)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一院香”与上句的 相照应。【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微风起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小题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小题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小题1】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小题2】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诗句,了解内容,本句是写花,抓住“花冷”一词,点明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一方面花不开的样子,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注释内容和诗中“多病不能寻”一句即可理解。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颈联即是五六句,抓住诗中每个字词理解其含义,说明其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用形容词来表达。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小题1】 象征着人间的聚散,诗人在战乱时期兄弟离散,他所抒发的 也更见深切。【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

【小题1】月亮(月亮的圆缺)思乡(骨肉相思之情)

【小题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千里雁”一喻表现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表现思乡之情。从而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思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诗歌中的景物及其作用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根据“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千里雁”、“九秋蓬”为所写景物,“吊影”、“辞根”即为抒情字眼,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因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综合性学习。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请用线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 包粽子 清明 赛龙舟 尝月饼 端午 踏青 吃团圆饭 中秋 舞狮 吃润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探究诗句内涵: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春节——舞狮——吃团圆饭;清明——踏青——吃润饼;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赏月——尝月饼 ⑵示例:①诗句内容与民俗节日相关。②描述民俗节日活动、节日气氛。③表现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民俗知识的了解以及辨析能力,需要平时在平时多关注生活。本题中难度较大的是清明节要踏青、吃润饼,可以用排除法得到问题的答案。(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从“爆竹声”可以看出第一句是关于春节的;从“清明时节”可以看出第二句是关于清明节的;从“汨罗”可以看出第三句是关于端午节的;从“婵娟”可以看出第四句是关于中秋节的。这几句诗体现了民俗节日的活动以及特色,比较容易区分。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题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_。【小题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描写_破坏

【小题2】安史之乱这一背景下老百姓苦难的生活。_抒发诗人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表达方式及作用。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其作用即可。句子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结合划线句子的内容可以看出,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结合杜甫的个人遭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为时”和“为事”即可,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15.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小题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小题1】B

【小题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根据诗歌整体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逐句进行分析即可。B项赏析不正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并没有具体描绘树或山的样子。

上一篇:保护犹太人的人下一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