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2024-05-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1

《口技》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语文

《口技》教案_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教案_语文资源网  《口技》   金银学校 阴晓霞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年前,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了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而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1分钟)   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 (都是只靠一张嘴模仿出来的,这种技艺叫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   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像现在有摄像机,演出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记载的精彩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林嗣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听读课文 正是这位善写诗文的林嗣环,用精妙的文字记录下了三百多年前的这场口技表演,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吧。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好笔记。   3、生字词语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来检查下大家的听读情况。请一位同学来做小老师,读读这些词语。 少顷(shǎo qǐng) 无敢哗者(huá) 犬吠(fèi ) 呓语 (yì ) 夫叱大儿声(chì) 夫J声起(hōu) 意少舒(shǎo) 中间(jiàn)   曳屋许许声(yè)(hǔ) 几欲先走(jī) 正音,齐读。   4、齐读课文 当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中的时候,希望大家依然读得准。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响亮、流利地朗读课文。 思考:你觉得林嗣环的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5、疏通文意 同学们,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你难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生提出疑问) 老师也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语句,现在请你来翻译下这些句子,注意红色的字。同学们记得在书上做好笔记。 会宾客大宴 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站站,几欲先走。   三、理解品味,感受技艺 1、简单的道具 “洛桑学艺”里洛桑的道具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 文中哪些地方对此进行了交待?(将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2、精彩的表演 在这样简单的道具下,口技艺人做出了怎样的表演呢? 生找文中的表演场景――齐读――取小标题――再读 (1)  梦中惊醒 第一大组齐读:“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你能给这个场景取个小标题吗?(板书) 分读,感受场面:女声-男声-齐读 全班齐读,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2)  由醒入睡 第二大组齐读:“未几,……,妇梦中咳嗽。” 同样,给这个场景取个名字吧。(板书) 分读:男声-女声-齐读 全班齐读,读出声音由大到小的变化。 (3)  失火群乱 全班齐读:“忽艺人大呼‘火起’,……,不能名其一处也。” 这个场景你如何概括呢?(板书) 分读:女声-男声-齐读 全班齐读,读出声响由少到多,到百千齐作的气势。   3、宾客的反应 (1)找出文中所述 你觉得口技艺人的表演精彩吗?哪些地方能够看出精彩呢? 那身临其境的人感觉如何呢? 生找文段――朗读――对应相关的表演场景(板书)   (2)掌握侧面描写 同学们,观众的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口技表演的精彩)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侧面描写――板书)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文中还有哪里也属于侧面描写呢?(道具的.简单) 那么,对表演场景的描写就属于―正面描写 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的描写手法。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口技艺人表演得精彩,林嗣环的文字表达水平同样高超。既有正面描写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记叙中有描写,首尾有照应,又注重语言的生动灵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5、欣赏口技 现代的口技表演同样很精彩,我们也来感受下好不好?(播放口技表演视频)   四、作业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把握了文意,找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三个场景,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这个表格,认真研读这三个场面,感受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深入体会。   场面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由醒又睡         火起救火             五、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梦中惊醒  神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由醒入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群乱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站站,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精选推广淘宝商品 ☆文言加油站 ☆精华试题库 ☆教学主阵地 ☆ 女人时尚爱美专区  ☆备考全攻略 ☆音画盛宴 更多交流共享,欢迎光临我的个人博客: 川野狂风  引文来源《口技》教案_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教案_语文教案 - 语文资源网 本文被谷歌收录地址及更多《口技》相关文章:www.google.com.hk/search?hl=zh-CN&newwindow=1&safe=strict&rlz=1T4KWOO_zh-CNCN368CN368&q=%E3%80%8A%E5%8F%A3%E6%8A%80%E3%80%8B%E8%AF%AD%E6%96%87%E4%B9%A6%E4%B8%8A%E7%9A%84%E6%B3%A8%E9%87%8A&meta=&aq=f&aqi=&aql=&oq=&gs_rfai=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2

关键词:广韵,反切,破读,虾

一、虾蟆

《童趣》 (P20)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虾”是“蝦”的简化字。【说文解字】 (2) :“蝦, 蝦蟆也。”蝦蟆也就是蛤蟆, 学名蟾蜍。《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 而见食于蝦蟆。”描写的是蟾蜍吃月 (古人对月食的误解) 的景象。【广韵】麻韵167页 (3) :“蝦, 胡加切, 蝦蟆。”麻韵164页:“蟆, 莫霞切 (mɑ) , 蝦蟆。”【康熙字典】1090页:“蝦, 《唐韵》胡加切 (xiá) , 《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 (xiá) , 并音遐。”根据见系二等字语音演变成细音的规律, “蝦”反切的现代读音应为xiɑ, 但是现代汉语中“蛤蟆”一词和“蝦蟆”正是同一个词, 可知在表示“蟾蜍”这个词的时候, “蝦”的语音演变比较特殊, 延续旧音读为ha (匣母浊音清化为h, 声调转为阳平) 。

“蛤”字本义为蚌蛤。【说文解字注·虫部】670页, 即为蛤字, 释为“蜃属”。【康熙字典】1082页:“蛤, 《唐韵》《正韵》古沓切 (ɡé) , 《韵会》葛合切 (ɡé) , 并音鸽, 《玉篇》蚌蛤也。《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蛤”本义为蚌蛤。现在读ɡé音的词有蛤蜊 (ɡélì) 、蛤蚧 (ɡéjiè) 等。故, “蛤蟆”一词本作“蝦蟆”, 后来“蝦”字语音发生变化, 读为xiɑ?, 后来和“鰕”共同简化为“虾”, 用来表示鱼虾之“虾”。既然“蝦”字已不能正确表示hɑmɑ的语音, 就开始借用“蛤”字来记录语音, 就成了现在的“蛤蟆”。因此, 清人沈复《童趣》中的“虾蟆”应破读为hɑmɑ。【现代汉语词典】488页同。而教材未作注音, 恐易误导学生错读。

二、禁

《紫藤萝瀑布》 (P16)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广韵】侵韵220页:“禁, 居吟切 (jin) , 力所加也, 胜 (读shenɡ) 也, 又居荫切。”沁韵441页:“禁, 居荫切 (jin) , 制也, 谨也, 止也。”可知“禁”表示承受之义时读阴平, 表示制止、禁止之义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656页、662页“禁”字同。教材中, “忍俊不禁”中的“禁”表示控制的意思, 故读去声。本册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52页)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中的“禁”字同样读为去声。

三、晕

《春》 (P53)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说文解字注】304页:“晕, 光也。”【广韵】问韵396页:“晕, 王问切 (yùn) , 日月傍气。”广韵中的晕字只有去声这一个音。【康熙字典】497页:“晕, 《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 《正韵》禹愠切 (yùn) , 并音运, 日傍气也。《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 日晕。”看来不独广韵, 诸家韵书都只有去声一个音, 都是作“日傍气”解。【汉语大字典】1527页“晕”注有平去二声, 平声释义很简单:“昏迷, 失去知觉, 如:晕倒;晕厥。”并未举任何文献例证。看来, 义为晕倒、昏迷、眩晕等的平声读音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同。因此, 《春》中“黄晕”之晕当读为去声。

四、澄

《济南的冬天》 (P57)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广韵】蒸韵198页:“澄, 清也, 直陵切 (chenɡ) 。”庚韵:“澄, 直庚切 (chenɡ) , 水清定。”【康熙字典】651页:“澄, 《集韵》持陵切 (chenɡ) , 音惩。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又《集韵》唐亘切 (denɡ) , 音邓, 清浊分也。”【汉语大字典】1750页“澄”注有chenɡ、denɡ二音。【现代汉语词典】同。二者区别:音chenɡ时作形容词;音denɡ则表动词, 当“使澄清”讲。所以, “澄清”中的“澄”读作chenɡ。

五、荫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P126)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说文解字注】39页:“荫, 草阴也。”荫的本义是草阴。【广韵】沁韵441页:“荫, 於禁切 (yìn) 。”同一小韵中还有“廕”字, 释为“庇廕”。【康熙字典】1055页:“荫,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禁切, 音廕。《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又通廕, 《左传文公九年》:“本根无所庇廕。”又《集韵》於金切 (yin) , 音阴, 草木荫翳也, 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由此可知, 简化字中的“荫”实际上是“蔭”和“廕”两个字共同的简化字, 读yin时, 表示阴凉、树荫之义;读yìn时, 表示保护, 荫庇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本文中应读去声。

六、稽

《皇帝的新装》 (P137) :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广韵】齐韵89页:“稽, 古奚切 (ji) , 考也, 同也, 当也, 留止也, 又山名, 亦姓。”荠韵269页:“稽, 康礼切 (qi上声) , 首至地也。”所以稽查、稽留、无稽之谈、滑稽等都读ji阴平;而稽首之稽读qi上声, 比如“再拜稽首”。【现代汉语词典】同。

七、予

《皇帝的新装》 (P138) :封他们为爵士,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广韵】鱼韵68页:“予, 以诸切 (yú) , 我也。”语韵256页:“予, 余吕切 (yu) , 郭璞云予犹与也。”读平声义为“我”, 读上声义为“给与”。【康熙字典】85页“予”同, 【汉语大字典】52页“予”同, 【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文章中的授予一词应读上声。

参考文献

[1].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科学出版社, 195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M], 中华书局, 195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阮元, 《十三经注疏 (影印本缩印版)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3

【关键词】口技 教学技巧

《口技》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课,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技巧对此发表见解,以希望对本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一、首先在课前要给同学们说明“口技”的具体含义

口技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人声模仿万物之声音可称为口技。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古代,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口技有几种型式,一种形式就是模仿动物和日常生活物件所发出来的声音,因为这只是制造单一的音效,技巧上比较单纯。常见的有模仿猫狗叫声、爆炸声、汽机车发动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等等。某些表演者也会在口技表演的同时加入腹语术的技巧,让声音听起来忽远忽近,仿佛真的有个音源在移动似的。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的基本信息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三、重点讲解文言文疑难点

对于本课的文言文重要疑难点要求同学们要做重点理解和掌握。例如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同“座”,座位。例如古今异义词:(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4)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5)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例如多义词: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名词,奶头);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例如难句释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译文: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译文:即使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抢先跑掉。

四、欣赏体验课文

对于课文的深层次含义要做欣赏体验。对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作者用了一个字来评价,你能找出是哪一个字吗?(善)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1)口技人的“善”体现在他精彩的表演上,那么多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太厉害了!(口技人主要表演了几个场景?思考讨论后明确: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三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最后一个场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 (2)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宾客的反应上。(找出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体会神态、动作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描写?)(3)口技人的“善”体现在简单的道具上。(文中几次提到道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两次。在内容上反映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结构上首尾照应。)过渡:“口技”好听不好写,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口技》的作者出色的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这与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你能说出本文妙在何处吗?(或在写作上值得你借鉴的有哪些呢?)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求全,学生点到哪个方面就重点研讨哪一方面)(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拓展:《绝唱》中对王小玉演唱的描写。)(2)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3)以静写动的手法。(此处课进行拓展,投放其他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4)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5)行文有波澜。(短短的三百字,由静到动,再由动转静,又由静转为大动,最后戛然而止,使人感到全文变化多端,波澜起伏,痛快淋漓。)

五、让学生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诱导问题:

(1)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2)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1.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篇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口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1.2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J”、“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10.学生熟读, 第二课时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 师: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明确:“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 师: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师: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9.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0.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1.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三、探究 1.假若把文中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2.文中的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四、作业: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二)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三、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口技艺术有个感性认识。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散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全篇内容的一句话,其中哪个字可以统领全篇?

(三)二读课文,研读文本

核心问题:口技表演之“善”表现在哪里?

1、找出文中对声音的描写,分析自己认为最为精彩的地方,做点评。

先在组内朗读交流,翻译句子,再对声音的描写进行分析。

思考每一幅画面中声音的特点。

2、为什么这么多的声音给人感觉杂而不乱呢?

注意了写声音的顺序。由近及远,由轻及重,由分到总等。

3、细读文中表现观众反应的语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他们的?你能感受到他 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吗?描写他们有何作用呢?

侧面描写烘托出口技表演的精彩。

4、开头、结尾的道具交待是否重复?

首尾呼应。更能表现出演技的高超。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二)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三、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口技艺术有个感性认识。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散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全篇内容的一句话,其中哪个字可以统领全篇?

(三)二读课文,研读文本

核心问题:口技表演之“善”表现在哪里?

1、找出文中对声音的描写,分析自己认为最为精彩的地方,做点评。

先在组内朗读交流,翻译句子,再对声音的描写进行分析。

思考每一幅画面中声音的特点。

2、为什么这么多的声音给人感觉杂而不乱呢?

注意了写声音的顺序。由近及远,由轻及重,由分到总等。

4、开头、结尾的道具交待是否重复?

首尾呼应。更能表现出演技的高超。

(四)总结归纳,积累实词。

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精选 篇6

分析:属于知识性目标;学习水平:理解;行为动词:理解,分析;学习内容: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分析:属于技能性目标:学习水平:模仿;行为动词;朗读;学习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属于情感性目标:学习水平:反应,领悟;行为动词:欣赏,领悟;学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学情分析 优势:初中学生好动活泼,对游戏有浓厚兴趣

劣势但是对艺术了解较少,认为艺术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忽略了美其实就蕴含在我们的稚嫩游戏之中。 重、难点: 重点:1.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难点: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以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流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儿子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6分钟,完成目标1)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板书,利用多媒体进行补充)

2.重点字词

3.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9分钟,完成目标2)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四.合作探究(18分钟,完成目标3)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7

一.be 动词,情态动词can,would的运用及there be...have got句型,------1课时

学习目标:

1)讲解there be...和have got…这两个句型,让学生学会区分和运用这两种基本句型,做相应的练习。

2)be动词,情态动词can,would的用法,做相应的练习及分析

二.三种时态的用法和序数词的用法------1课时

学习目标:

1)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的定义、基本用法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做相应的练习并分析,掌握各个时态的判断方法,学会灵活运用。

2)序数词的构成与讲解

三.四种句子的用法-------2课时

学习目标:

1)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选择疑问句的定义,用法分析总结,做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2)总结七年级的主要知识点和做相应的题目分析,指导方法

四.八上M1单词、词组和语法以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1课时

学习目标:

1)讲解M1重点单词的用法以及相应的词组用法,重点句型的概括。2)课文讲解,掌握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做适当的练习。

五.形容词比较级-------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形容词比较级构成的方法,涉及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2)形容词比较级在句子中的运用,做相应的练习

六.多音节的比较级及副词的构成-------1课时 学习目标:

1)多音节和部分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副词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并会做相应的题目

七.现在完成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现在完成时,什么时候用到现在完成时,怎么运用现在完成时。2)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句型以及动词的过去分词。3)做相应的题目并进行分析

八.M4单词、词组和重点句型-----2课时

学习目标:

1)M4单词、词组的讲解,分析课文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句型。2)做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九.反意疑问句-----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反义疑问句的基本用法,特点,判断,用法技巧讲解

2)做相应的练习并分析,让学生总结分析反义疑问句及判断做题方法

十.过去进行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过去进行时的定义,构成句式,用法。

2)过去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用法区别,做相应的综合练习并分析。

十一.感官动词-----1课时

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教学设计

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类别:默认分类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10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4、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5、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6、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展 示 课

一、预习反馈;了解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1、翻译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分组合作:

(一)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观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11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试题

[七年级上册试卷]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31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20七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32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论语》八则同步练习苏教版.rar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3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紫藤萝瀑布》同步练习6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20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济南的冬天》阅读题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济南的冬天》阅读题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8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语文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7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3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伤仲永》同步练习6 语文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在山的.那边》同步练习3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紫藤萝瀑布》同步练习6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试卷] 年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两弹”元勋邓稼先》flash课件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走进语文世界——初中语文始业课ppt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勇气》ppt13 语文版.rar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中秋赏月ppt1 人教版.rar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犟龟》ppt26 语文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羚羊木雕》ppt91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羚羊木雕》ppt94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ppt49 人教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课件] 《散步》ppt102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3 苏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化石吟》说课稿1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25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7 语文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11 人教版.r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飞向太平洋》教案沪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郑人买履》教案苏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黑孩子罗伯特》教学设计其它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24 人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端午日》课堂实录2 苏教版下载资源 [七年级上册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7 人教版下载资源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 篇12

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中所选的两则寓言故事都是以人生为主题,只是更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性的成分更多,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进一步感悟人生。白兔和月亮叙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很喜欢赏月,但她拥有月亮以后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中写一个极端脆弱的王子,却经历了极端的厄运,但在厄运面前,脆弱的王子却变的很坚强。故事短小生动,很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对寓言故事很渴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了解课文寓意。

3.理解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运用讨论辩论的方法;点拨法,启法感悟;赏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把握人生态度,体会无私的快乐,提倡美感的性质,培养正确的审价美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对寓言的恰当理解。

2.理解两篇文章的深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篇白兔

和月亮。

二、资料助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解读白兔和月亮

1、生朗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请学生来点评。

2、文章情节上出现哪两次转折?

诸神向白兔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月亮归属于兔子;兔子去拜见诸神,请求他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用图表来简化一下这个情节(展示课件)。首先是赏月,仿照我的格式,情节怎样发展呢?

赏月--得月--弃月

3、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请学生朗读。

赏月--心旷神怡得月--患得患失

4.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5、白兔悟到了什么,最终要求诸神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6、“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7.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

月色皎洁时,白兔--无忧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的赏月。

乌云蔽月时,白兔--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时,白兔--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8.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学生自己研读《落难的王子》

同学们,在白兔和月亮这篇寓言中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中又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小组讨论后教师明确;上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四.《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比较阅读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题主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五作业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六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各地2015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下一篇: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