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024-06-30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共8篇)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篇1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篇2

一、远交近攻战略

秦朝末年, 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众多起义军开始了抗秦的艰难历程。与早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闲散人刘邦不同, 项羽作为楚国遗后, 很早就开始了反秦、抗秦的历程。刘邦参加起义军, 源于秦朝过于严酷的株连刑法, 作为亭长的丢失了犯人, 犯下死罪, 无奈之下只得加入起义军, 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善变的机智, 很快就拉起了一支规模较大的起义队伍。在成就自己帝业的道路上, 刘邦最强大的两个对手, 一个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的暴秦残余势力, 一个是军事天赋过人百战百胜的项羽, 尤其是项羽, 让刘邦在争霸路上吃足了苦头。刘邦在这两个强大对手的夹缝中之所以能屡次逃生, 不仅是由于他善于机变, 总是寻找到当前利益最为一致的盟友联合作战, 更是因为他对人才的挖掘和应用。

刘邦从起义开始到最终成就霸业, 总共花了七年时间, 他在家乡召集好友萧何、曹参、樊哙组建起义队伍, 时年48岁, 七年后, 他推翻秦朝, 打败项羽, 开始了西汉王朝长达数百年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 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刘邦草莽出身, 行军打仗并不是他所长, 因此前期几乎是个常败将军, 对军队的掌控力也较差, 起义军转战途中, 经常被秦军逼到走投无路, 幸亏项羽和项梁几次挥军救援才顺利逃跑。相对而言, 项羽却是个军事天才, 尤其是巨鹿之战时, 凭借三万军力对战围困巨鹿的秦军二十万, 在楚怀王命令下, 项羽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打了一场漂亮仗, 不仅解了巨鹿之困, 还成功反击秦军, 为秦朝统治的崩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此时, 刘邦借项羽牵制秦军主力之际, 挥军西进, 在遇到了几次不成样的抵抗之后, 成功兵临秦朝都城墙下, 正式拉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 也开启了他与项羽争霸的开端。

秦朝灭亡之后,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缓冲地带彻底消失, 二者之间的争霸战争开始白热化。军事能力相较项羽差了许多的刘邦在前期连连失利, 只能狼狈逃跑。前206年, 刘邦趁项羽离开都城镇压诸侯叛乱的时候, 率领五十多万大军直接进攻彭城, 想要借项羽后方空虚之际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他的信心在攻占彭城不久后被项羽彻底摧毁, 项羽率三万人马回军彭城, 力克刘邦五十万大军, 就连刘邦自己也不得不坐上板车连夜出逃。逃跑途中, 追兵紧跟不放, 为摆脱追兵, 刘邦将年幼的儿女多次扔下车, 幸亏好心的车夫将其捡回来。虽然最后仍旧捡回了一条命, 但是刘邦至此下定决心找一个能与项羽相匹敌的军事人才。韩信, 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韩信最初跟随项梁, 项梁死后, 他投奔项羽, 虽然满腹军事才华却只做了一个郎中小官, 期间, 他多次向项羽献计, 却从不被重视, 因而最后灰心离去。他投奔刘邦时, 最初也不被重用, 但是夏侯婴和萧何均向刘邦建议重用此人, 刘邦在认识到其才华之后, 开始重用韩信。

韩信的出现使刘邦和项羽之间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前202年, 韩信率军灭掉了黄河以北的所有诸侯, 以黄河为界, 楚汉两军对峙, 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河汉界”。楚汉实力对比随着刘邦与项羽管理智慧的实施发生了变化, 汉越来越强, 楚则慢慢衰落, 直到亥下之战, 成为了楚汉之争的终结点。以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落下句点的楚汉之争, 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对人才应用的决定性差距成为了刘邦项羽成败的关键。

二、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刘邦取胜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纵观刘邦争霸途中, 无论是行军治军、管理城池、出谋定计, 他自己都做得不多, 他只有一件事, 就是善于发现不同人的长处, 并且加以应用。所以才有了武靠韩信, 文靠萧何, 定国安邦靠张良的局面。

楚汉争霸时, 项羽和刘邦手下都有众多慕名投奔而来的人才, 但是纵观两人的智囊团, 刘邦知人善任, 人才济济, 项羽却人才凋零, 虽然还有一个范增, 但是也遭他疑心, 项羽的刚愎自用让众多人才选择离开他这个主君。刘邦的知人善任主要是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和特点进行应用。他手下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世之才, 从起义时就跟在他身边并且忠心不二的人, 比如萧何;一时之才, 在争霸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帮助他的人才, 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一事之才, 在某件事上为刘邦作出贡献的人, 比如丁公和侯公等。

一世之才如萧何, 从起义之初就跟在刘邦身边, 是他的好友、同乡和同事, 两人关系密切, 曾经共同熬过最艰苦的日子。但是坐上帝座之后, 刘邦被权力腐蚀, 疑心增重, 因害怕位高权重的萧何篡位, 因而对他多加防范。与早年的意气风发不同, 晚年的萧何意志消沉, 几乎不过问国事, 委曲求全才得以保存性命, 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于“跳槽”而来的韩信, 刘邦起初并不喜欢, 韩信与夏侯婴和萧何交好, 托言希望能够成为刘邦手下的将才, 刘邦觉得此人轻浮、贪得无厌, 热衷权势, 因而不太喜欢。直到韩信对刘邦失望, 决定离开汉营, 夜晚离营而去, 萧何了解韩信才能, 不愿痛失人才, 因而在月下骑马苦追, 才有了后世“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此事发生后, 刘邦出于对萧何的信任, 因而决定接见韩信。韩信用自己对天下大势的犀利分析和出众的军事才华成功博得了刘邦的信任, 刘邦决定将其作为自己争霸的前锋大将。韩信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自己曾说:“狡兔死, 走狗烹。”之后, 正如韩信这句话, 在功成身退之后, 他也因为刘邦的猜忌最终不得善终。

第三种一事之才, 刘邦对待这种人的态度更加鲜明。比如丁公, 这个人原本是项羽的部将, 与刘邦的因缘在于当年的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是刘邦起义史上最为惨痛的失败, 这个失败并不是暴秦加诸给他, 而是他自己太过志得意满, 与项羽硬碰硬遭遇的正面战场最悲惨的失败, 也正是这次失败, 让他迫切地想要笼络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彭城战败途中, 负责追击刘邦的就是丁公, 这个人追上刘邦之后, 并未杀他, 而是放了他一条生路。后来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 丁公投奔刘邦, 他以为自己救过刘邦会得到接纳, 但是刘邦派人带他在军营巡回示众后, 却杀掉了他。在谈及杀掉这个自己救命恩人的缘由时, 刘邦说:“不忠于自己的主公, 最终害项羽失掉天下的就是这个人, 后世做人部下的, 绝不能效仿此人。”此时, 刘邦已经成就霸业, 只等登基为帝, 身为皇帝, 最需要的品质是忠诚, 这才是他能确保国家安稳、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保障, 通过自己救命恩人丁公的死, 刘邦向天下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有过何种成就, 只要是叛徒, 绝对不容于帝王。逃命时, 刘邦利用别人的悲悯之心侥幸不死, 胜利之后, 又利用这个人的死杀一儆百, 以儆效尤, 达到了为新王朝建立造势选拔人才的效果, 真可谓是物尽其用。

侯公这个人则更加有趣。这个人的一事之才是刘邦与项羽交战失败时家眷被抓得到体现的。当时刘邦只顾着逃命, 结果妻小家眷均被项羽所抓, 相持阶段, 刘邦项羽两人势成水火, 刘邦多次派人去向项羽要人, 但是均遭到拒绝。最后被派遣而去的, 就是侯公。关于此人的记载较少, 尤其是当他成功将刘邦妻小家眷带回军营的时候, 自信自己为汉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肯定会得到重用。史书上并未记载侯公对项羽说了些什么才使得他愿意放人, 但是刘邦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先是大喜, 继而大惊。他深觉此人过于厉害, 实在是巧舌如簧, 居然能够说服项羽将自己这个不死不休的死对头的家眷放回来, 而不是借机要挟, 此人实在是心机极深, 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着了他的道, 因此, 下定决定绝不重用此人。侯公回营面见刘邦后, 自信满满地等着赏赐和重用, 赏赐确实很多, 但是伴随着赏赐而来的还有刘邦的一句话:“离开这里, 永远都不要再回来。”成功的领导者管理智慧的精髓就在于抓住战略和人才两个重点, 刘邦在战略上远交近攻, 与项羽时而合作时而对立, 几次成功地破除死亡的命运, 并且推翻秦朝, 在争霸过程中知人善任, 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服务、造势, 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一统霸业, 这种管理智慧方面的决定性差距造就了他与项羽截然不同的命运。

综上所述, 刘邦与项羽管理智慧上的差别主要是战略层面和用人层面的差异, 战略层面, 刘邦远交近攻, 在乱局中得以保身, 用人层面, 搜罗人才, 知人善任, 为自己争霸事业服务, 最终成就了西汉王朝扫除障碍一统天下的局面。

摘要:刘邦与项羽的截然不同命运是由二者管理智慧的水平高低所决定的。从战略层面的远交近攻和用人层面的知人善任刘邦都要高过项羽, 因而实现了自己的争霸目标。

关键词:刘邦,项羽,争霸,战略,知人善任

参考文献

[1]王恩涌.刘邦和项羽争霸与西汉建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 (9) .

[2]朱宇航.不懂地理学害惨了项羽[J].大科技 (百科新说) .2009 (8) .

[3]邢怒海.试论刘邦、项羽的战略政治理念之冲突[J].许昌学院学报.2009 (4) .

[4]阎盛国.论刘邦、项羽的劝降行为及其对成败的影响[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 (5) .

[5]伍丹丹.浅析刘邦、项羽的性格对楚汉战争结局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 (13) .

[6]蒲宁.攻其心夺其志——评垓下之战中汉军的决策[J].科学决策.2005 (12) .

[7]冯兴振.知人善任汉刘邦[J].决策.2010 (12) .

[8]石俊志.刘邦与榆荚钱——大汉王朝在黎明前的黑暗[J].金融博览.2011 (9) .

[9]丁启阵.二十六计成就刘邦帝业[J].西部大开发.2011 (8) .

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 篇3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 “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時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

(摘自《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文化札记》)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篇4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学生要按章办事,班级管理无制度不行,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因此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惩措施来保证班级工作的运行。

第二,班级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我记得上次一个信基督的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咬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了差异。我想,除了咬掉的部分是缺点,那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优点,但因为我们总是太过于关注知识文化这块,所以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就这样,我们教师总是在犯项羽犯的这个大毛病,没有发现人才,物尽其用。

项羽与刘邦随笔 篇5

说白了,刘邦是一个恶棍式的物,而项羽则是一位十足的大英雄!

刘邦在槔城战败后不顾二千宫女和老父之安危独自逃跑。乃不仁不义之举矣。刘邦在二次战败槔城时也是只身只顾逃命,而对于守城将士之生命则全然不顾啊。刘邦在和项羽达成了楚河汉界之后在项羽将其老父和妻子归还与他之时又派兵追杀,此乃出尔反尔的小人动作矣!

刘邦就象一只无懒的猎狗般紧紧地咬着要和项羽作战,实际上又打不赢,在他和项羽作战的几年中就从来没有打赢过项羽,所做的,也只是一些计谋罢啦。

刘邦是在时时处处地算计着项羽,而项羽则对于刘邦的为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此人之阴险和狡猾矣。就是到了最后,还是将其父和妻子归还于他,认为他会说话算话,会两相里相安无事哩。而项羽则是大大地真性情和真英雄也。先是项羽他武功盖世,从来就是战无不胜!

先不说他将秦军打的大败,就是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从来都是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而之所以最后败给了小人刘邦,则完全是刘邦这只猎狗采取了猎狗战术,先将四下点占领之,形成了猎狗的包围战术,而让项羽成四面受敌之态势,于是乎,英雄项羽空有一身武艺和大队的人马,

在既无外援又无粮草的情况下,被刘邦这只紧跟其后的猎狗逼得无法而败北者也。由此看来,一个人若想成事,不旦应该自身过硬,更重要的,还应该甘当小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此,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哩。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因而,在每当遇到了问题和不顺利之时就能够多多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并能够从中吸取到有用的营养,则你就必定是常胜和最后的胜利者也。这一点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和内在的因素啊。如若不是这样,则一个处处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的人,则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败下阵来,则事业也就谈不上顺利,而这个人既使有着天大的抱负和理想,则必定是不会成功也。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篇6

转言项羽,大破秦军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向关中,可惜十一月才到达。仅是比沛公晚到了一个月左右,大势已然去矣。刘邦已派兵驻守函谷关,在当地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项羽之军,刚刚经历了与秦军的大战,又长途跋涉,到达关中便再次进入作战状态攻打函谷关,十二月又被调去戏地镇压起义,早已人疲马倦,失去了其本来拥有的最大优势。这是项羽第一次失去“天时”。

项羽对这种费力不讨好结局极为愤怒,随后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虽说《史记》对鸿门宴的记载中也有很多文学化的成分,但是它毕竟来源于历史,有两大重点是不会有误的:首先,项羽设宴邀请刘邦绝对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这场宴席对刘邦的安全必然造成了威胁;第二,刘邦活着从鸿门回到了军中。不管太史公其他的记载是否有误,单凭这两点,就可以说项羽再一次失去了“天时”,而这次失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最终的回天乏术。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篇7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项羽的对于天下秩序的构想与楚怀王、刘邦均不相同,怀王和刘邦均保留了七国秩序,怀王是出于复古的希望,而刘邦则是为了减少威胁,尽快消灭异姓王完成帝业,不管二者在主观上有何不同,皆是出于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妥协。但是项羽则不一样,项羽既不认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也不认同秦汉帝制,在项羽看来,秦汉帝制是破坏了各国的风俗特色,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因为没有相应秩序规范,只能互相征伐不休。

项羽希望重建列国秩序,使各国各自自治,但是他渴望建立一套新的霸主体系,以霸主为核心维护列国之间的天下秩序,避免各国之间的征伐。为了保障霸主的权力,他必须分割七国,防止齐、秦、赵等历史强国重新做大。另一方面,旧时代的六国贵族毫无疑问是新体制的阻力,因此项王才需要改立齐王,诛杀韩王、义帝,打击六国王室,扶持新兴军功阶层,以自己为核心,与新兴军功阶层共同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篇8

——古典诗歌中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

一、自唱歌谣,原是异曲同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史记》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昔日越万里关山如履平川、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项王此刻面对宝马、美人筹莫展,这肝胆欲裂的痛楚悲音传来,“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似乎从这里窥出了真正的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做了汉朝皇帝,但此前为战胜项羽而联合的盟军们居功自恣,刘邦便采取先封王行赏后各个击破的策略。公元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讨伐,得胜转道故里沛县,召开老朋友、小辈同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作此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此袒露自己踌躇满志中对前途未卜的焦虑。歌曰:在那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刘某人一举登上帝位,现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夺取天下只是万里长片的第一步,如何巩固刘氏江山?有没有守江山的人?如果有,他在哪里?与其说此时的刘邦在思慕贤才,倒不如说抒发江山不稳的隐忧更合适些。

《大风歌》与《垓下歌》同体裁,同时代,同工巧,是真正的异曲同工。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一阕悲怆之声,那么《大风歌》则无疑是胜利者的一曲伤怀之音。前者是铮铮丈夫的儿女情长,后者是精于谋略的帝王之思。

二、凭吊江亭,微言胜败大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在诗人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得失有天地,俯仰任评说,能忍辱含垢、卷土重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你的负气、斗狠,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乌江亭》)

频繁征战、将士筋疲力尽是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垓下一战难挽颓势。想当初,1 / 3 如日中天的项羽斩宋义、杀子婴、弑义帝、火烧阿房宫、坑秦降卒20万,可谓无信无义。王安石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教训。在他看来,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垓下一战,而在于项军士衰将疲、人心已去。楚汉战争,在刘邦诈进诈退、联军合围下,项羽只能长途征战、马不停蹄、疲于奔命。这就是战略的失误。毕竟是政治家,看问题的眼光更高一筹。

三、参谒廊庙,评说千古得失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唐·灵一《项王庙》)

两军阵前箭断弓折,汉军为杀项羽血溅垓下,项羽盖世之力已尽,在乌江边自刎身死。今天,只有悠悠的江水长流,泛着浪花,似乎在诉说那悲怆的故事。在诗人眼中,垓人之战,项羽为众将士免遭涂炭,自刎身亡,虽败犹荣,让江水做证,让浪花吟唱,他是一轮争辉的日月,是一条江东巨龙。

乘运应肌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台,项羽何曾在故乡!(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男子汉趁着机遇应以天下为家,怎能眷恋自己的家乡呢?诗歌对比了刘、项的最大不同在于,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才回故乡显宗耀祖,而项羽每有战绩便回江东故里。它告诉人们,沉溺、消失那片刻的风光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针对晚唐最高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受有感而发。

四、沉吟泽畔,抒发幽思豪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乌江》)

千百年来人们思念着项羽,他宁肯拔剑自刎也不愿渡江苟活。我们就应像他那样,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枭雄。诗人民思古豪情,意借项羽的悲壮惨烈讽刺宋高宗在金兵压境时,漂浮过海、仓皇南逃而致北宋政权倾覆的无耻行径。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玉 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玉鼠。垓人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明·王象春《书项王庙璧》)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仿佛带来了一场充沛的甘雨;项羽入关后,一炬大火将阿房宫烧为灰烬。从这点看,刘邦是条龙,项羽是条虎。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听从。项羽曾以烹刘邦父要挟刘邦,刘邦竟置父亲于不顾。从这点

/ 3 看,项羽是条龙,刘邦是只鼠。垓下兵败时,项羽的宠姬与他悲歌泣别;刘邦的庞姬戚夫人也曾因儿子前途在刘邦面前哭泣,刘邦无奈唱楚歌。从这点看,无论是龙是虎都是鼠。

如何评价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楚汉战场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不过,从刘邦、项羽处在人生不同状态下的自我吟唱中,我们看到了风云人物悲情世界。六首咏史诗歌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诗人的各自见地,李商隐、王安石、王象春的隽永哲理的机敏睿智,杜牧、灵

上一篇:#####教育局2010年度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