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霜天晓角高观国,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共4篇)
夜访霜天晓角 篇1
祺悦:很多人觉得国学太传统化,偏学术性,因此太遥远,其实国学也是很好玩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晶:其实我觉得国学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能单独成为某一专业学科。其本身包罗万象,但是如果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会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这不像我们手工艺,虽然也有很多门道,但是相对国学而言还是比较直接的,至少它的美很容易被大家所直观感受到。
祺悦:对,有一个直观感受可以呈现给大家。那您认为怎样才可以让人们更直接快速的去了解与感知到传统文化呢?因为现在大多数人觉得传统文化和国学其实离我们都很遥远。
李晶:专业的学术性问题,不乏有很专业的组织和人士在从事研究。但是现在年轻人想要接触传统文化,可能中间更需要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至少可以接触一下,接触了才能去选择喜欢或不喜欢。有的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他都不知道传统到底是什么。听上去很遥远的东西,可能接触后才会知道,原来也是可以离我们很近。
祺悦:是,就像你做的手工艺,照片我以前都有存过,也转发过,因为做得很好看。美观是一个很直接的感受,文化也是可以用美感去渲染的,另外我也提倡文化融入互联网。
李晶:互联网是文化传播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越小众的东西就越需要这样的媒介去宣传它。
祺悦:那么您最开始是如何接触到这个行业的呢?大学就学的这个专业吗?
李晶:不是,我本科学的管理,研究生改的设计专业,但是跟现在从事的手工艺没有太大关系。念书的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怎样的行业,那时对于手工艺也仅仅是个爱好罢了,到了研三的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做的,并且这个想法的落实可能性还比较强。所以我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来了苏州。
祺悦: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您还没毕业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呢?
李晶:最主要还是爱好吧。当然这样的爱好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因为喜欢京剧昆曲才喜欢上收藏点翠和折扇,后来又慢慢发展到老银、团扇等其他领域。我喜欢一个门类,不单单只想收藏老的,这个其实和很多古玩收藏者不太一样,我更认为新的工艺需要传承,即使现在很多老的东西甚至还没新的精品价格贵,但是这不意味着新的工艺我们就可以放弃。我收藏老物件的同时,也在苏州找最好的师傅进行制作。可能自己对东西的要求不低,很多手工艺的师傅长期接触下来后也会慢慢了解我的爱好,最后呈现出来的工艺品往往就会受到朋友的喜欢,后来慢慢很多陌生人也开始知道我在做这个行业,于是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商机,可能是我以后非常适合又会非常喜欢的一个事业发展方向。整个过程非常顺其自然,而不像一般的投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盈利,也没有遇到什么人生很难的抉择。
祺悦:将喜欢的事情演变成工作,也真的是非常幸福与幸运的事,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凡事没有那么简单。
李晶:是的,很多不熟悉我的朋友以为我的工作很惬意,似乎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然后喝茶玩狗把玩古董。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我的确算得上是个工作狂,也碰巧遇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工作,所以有的时候工作起来很玩命。夏天活儿最多的时候我基本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其他时间就是在干活。从设计、选稿,勾稿,配线,排活,制扇绷面,做后道,拍摄产品图,修图,发布产品,做客服,处理售后,包快递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本职的工作,其他的工作还包括协调二三十位手工艺的师傅,都是一些烦琐却又很专业的事情。这些都要靠自己。现在可能会好很多,慢慢开始在管理方面进行稍微科学些的调整,但是多数的问题也还必须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这个可能和我比较强势独立的性格有关吧。
张祺悦:您还真的是将喜好与之前学习工作经验结合并发挥到了极致,现如今时代在变迁,我们想用自己的想法去诠释,不是说我们仅是为了老一辈在传承去刻意的保持事物的固有化。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晶:这个实际上是跟我做手工艺的理念是一致的。当然前提的部分还是传承。比如我做团扇,有一些传统的工艺非常想复原,因为很多工艺现在都濒临失传,十分想能和这些美好又珍贵的工艺做结合,作为一名团扇艺人,这是必须得做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传统工艺,或者更精准地说,有一些传统的审美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环境。比如我之前复原的一款清宫团扇,其实我不觉得这个东西适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制作过于繁复,图案也过于华丽,和我们现代追求简约素雅的审美不太一致。我做团扇,更偏爱尽量做一些不是很单一、但是又能够尽量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作品,当然这个东西不需要人手一把,但是至少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即使用起来也不会显得很怪异。(指着身上的T-shirt)有时候我去参展,有时候朋友过来,有人会说,我没想到你会穿这样的衣服。我也会奇怪,那我要穿什么衣服呢?他们会认为我该穿中式服装。我有时也爱穿,但那是因为我觉得有的中式服饰,或者有的改良后的中式服装挺好看,穿着也挺舒服,但那只是我服饰选择的一部分,我不会拿那种风格作为我全部的诠释。服装也好,我们的传统工艺也好,大家都觉得要跟现代结合,这种结合我个人认为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做得现代化(包括工艺流程、图案等等),而是东西的审美、精神是要跟现代人相契合。
张祺悦: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这种自我是革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不伦不类的极端现象。
李晶:我最近看到个宣传片,有个活动把昆曲跟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很多专业人士很反对,很难理解。但是我很能接受,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啊!但是它不可能也绝不能成为主流,所有的昆曲都是这么唱,那一定太可怕了。但是难得有一部分人跳出来,做一些好玩的结合,这个东西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台,有的年轻人看到后有可能会觉得,昆曲好像也很时尚啊,演员很美,服饰很漂亮,唱起来好像也没那么古板吧。这些人有了兴趣后再去看正统的昆曲,就有可能从中吸收到一些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很多剧目的爱情观,也是很现代,很纯粹,为了爱我可以去死可以去生,和我们现代人理念一样。不像之前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古人的爱情一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有一个点,或者很多个点,可以去吸引到年轻人,但是它的形式可以是比较叛逆的,或者说根本就不传统。但我重要的是,任何创新,都必须要做到精致,一流的昆曲一定要配一流的乐队,体现的是一流的审美,这个其实非常难,弄得不好就会成为幺蛾子(笑)。
nlc202309012218
张祺悦:那您觉得您做这些事情的优势是什么呢?以喜好为工作会不会在过程中因为现实而改变过初心呢?
李晶:我觉得我做这一行最大的优势就是工作本身就是我最大的爱好。每个我们这行的从业者都有自己从业的理由和契机。有的人可能因为家传,有的可能为了生存,而我被拉近这个行业的最大动力,就是我的这个事业的热情。因为喜爱,我才能将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其中,有的时候为了做好一把团扇通宵达旦,有的时候为了配好一个流苏转遍整个苏州城,没有这样的爱好和追求,应该很难做到。
张祺悦:如此喜欢是有什么渊源吗?
李晶:我是因为喜欢戏曲所以喜欢上手工艺。
张祺悦:哦?从小就喜欢戏曲?
李晶:不是。我高中时候开始喜欢京剧。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电视里在放京剧,我记得是程派的《锁麟囊》,《春秋亭》这折,演员穿了一身红,很喜庆很华丽,感觉好像有点意思,就多停留了几分钟。过了几天,又看到了在放京剧,心想再看几眼。就这样慢慢慢慢就无法自拔了,到了后来还和专业老师去学习,也在本科母校办了专场。这个事情后来回想起来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好东西你想要真正喜欢它,都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慢慢对它了解,就会发现原来本来离我很远的东西也可以离我这么近。所以喜欢戏曲之后,我才慢慢接触了传统手工艺这块。因为戏曲它本身是一个很全面的综合性艺术,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首饰、服装,包罗万象。我喜欢戏曲,看到演员手里用的扇子道具,很吸引我,慢慢接触深入了解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扇子。旦角演员戴的头面,传统有做点翠头面的,接触后我才知道还可以用鸟的羽毛做首饰,而且还能做得如此美丽,很神奇。喜欢之后,就开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张祺悦:您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这个吗?
李晶:其实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本科毕业之后,去卖电脑,上了三天班吧,我就决定我要考研。考研被我一个好朋友怂恿的,他是学设计的,他觉得我喜欢画画,画得也还凑合,学文科出身么对一些理论理解和记忆又比较擅长,于是拉我一起考研。其实我那时候就是纯粹想逃避找工作,准备了半年,考的时候我觉得我肯定考不上,手绘一塌糊涂,然后我就去工作了,在本地一个售包的网店里做销售,很简单很枯燥的工作,但是可能性格关系吧,我还挺乐观,和同事的关系也处得十分好。做了一个半月,第一个月的销售业绩就是公司第一名,那是当时淘宝网上最大的卖包店铺。做了一个半月后,我知道了考研成绩,初试第一名,然后我就什么也不懂就去上设计研究生了。
张祺悦:那你现在做这个工作,你父亲反对吗?
李晶:说实在的,我父亲到今年为止都还不算特别支持。我父亲本身是个很开明的人,不是那种特别古板的人,但是对这个事情他总是觉得我可以回老家找个安稳的工作。我从小很听父母的话,也很尊重我父亲的看法,从选择中学、大学专业、复读、再选专业、工作,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有两个事情我自己非常坚持,一个是来苏州从事手工艺,还有就是花了我家里所有的积蓄买了套可以拍鬼片的老房子(笑)。父亲对于这两件事都比较反对,直到前几个月他还跟我提过,回老家找一份类似公务员的稳定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我笑笑说,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张祺悦:感觉您做到现在也是团扇界的翘楚了,是否感觉遇到了瓶颈期呢?您对之后的发展有什么新想法吗?
李晶:我自己做到现在,的确遇到了些瓶颈。现在面对的两条路,一个是扩大经营,在量上获得利润优势;二个是往上往精里做。也有很多朋友帮我参谋过很多的想法。但是我自己还是非常坚持要把东西做得更好,目标是想成为行业里最顶尖的艺人,并且让别人远远无法超越。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是个危机感非常严重的人,因此在做团扇这方面,我喜欢做得工艺全面一些,变化性丰富一些,要有自己的设计感和理念。今年为什么我要做那个清宫团扇?是因为我看到有人已经在做,但是我觉得很多地方可能还有所欠缺。这原来是个宫廷级别的工艺品,那就应该拿最好的现代工艺水准去复原它。如果想节约成本做团扇,应该是在精品上偷工减料,可以专门设计一些简约风格的精工团扇,自然有人会喜欢,并且目前看来这样的爱好者似乎人数更多。要做怎样的东西,通过怎样的手段,用多少的成本去实现它,这点如果能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行业就会有另外一个风貌。一味进行价格竞争,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不是一个手工艺行业应该有的竞争面貌,这只能让手艺,特别是顶级手艺流失得越来越厉害。所以复原那把宫廷团扇,实打实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材质工艺都是选用了最好的。做出来虽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其实我的初衷只是想告诉大家,即使宫廷级别的东西,现下在苏州,也是可以复原得比较不错的。我想做我最喜欢的,我也想做别人做不到的。
对于未来我没有具体的规划,走一步算一步,但是每一步都尽量走得踏实一些。而对于团扇,现在我的走向还比较明确,主要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和现代生活匹配的风格,当然还是传统中式的题材,但审美是现代的、简约的;一个是复原传统的各种制作团扇的工艺;还有就是完全不搭边的团扇,有的甚至可能都称不上是团扇,只能作为一个摆设、装饰,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好玩的东西。这三部分我想慢慢做起来。但具体的是走到哪步算是哪一步,因为手工艺很繁复,做起来实在是太慢了。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霜天晓角·梅 宋朝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梅》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霜天晓角·梅》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霜天晓角·梅》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料出了怅惘孤寂有幽愁。上阕料景之胜,下阕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有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墨素彩勾画有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有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有梅花,就连安详“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相谐,既描料了“天”之““”,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有针线是十分有密有;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有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有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愁苦是一致有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有“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有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有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有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有映衬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有云,疏疏有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有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有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有感情形象化了。越是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有深沉和执着。以“景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有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有。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宋代〕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译文
梅花经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它依旧凭着它生来就瘦细而劲健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角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
注释
赖是:亏得。一作“赖得”。瘦硬:体瘦细而劲健。浑:全。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彻:彻骨。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元:原本。性情:本性。说:这里指结缘。
赏析
梅花是一种品格高尚,极有个性的奇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以骚人墨客竞相题诗赞颂,自六朝以至赵宋,咏梅篇什不可胜数,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萧氏这篇《梅》词,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
“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角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庶斋老学丛谈》认为这首词与王澡同名之作意境相似,其《霜天晓角·梅》云: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里,一点点、有人惜。
此词上片写梅花“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赏识,不与百花争胜的好形象,品格确与萧词“略相似”,惟下片则转写落梅之何处笛,“晓寒无耐力 ”,虽不讨东皇欢喜,然自有同病相怜之人惜其飞坠。这与萧词的“浑不怕角吹彻”及羞与海棠为伍的命意又自有别,两者相较,王词不免要逊一筹了。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有时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如这首咏梅词就是赋而兼比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观其出语之侃切健劲(如“受尽”、“浑不怕”,“唯有”、“原没”、“如何共”等),既不同于动荡流畅之语,也与温婉轻柔之词迥异,故其情致既非飘逸,也非婉转,而是深沉凝重,于是便形成这首词沉着明快的显著特点。而霜雪堆积,月华流照,疏影横斜的词境,又显出超凡脱俗、清丽优美的气韵和格调。因而此词在沉著明快中,又略带几分清新俊逸,但这只如多历忧患的硬汉子眉宇间偶尔透露的天然秀气,它与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浑身的潇洒英俊之气是绝不相类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霜天晓角,霜天晓角高观国,霜天晓角的意思,霜天晓角赏析 篇3
上阕:夜晚,(我)留宿在寒冷的长江边,江景凄寒,伫立江边,(我)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这啸声)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江水举得很高很高,江上的小屋都被冲翻了。就连潜藏在江底的鱼龙神怪都惊得跳出水来。
下阕:(我)心中潜藏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诗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我)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
霜天晓角·梅 篇4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