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发展(共12篇)
中俄贸易发展 篇1
伴随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发展, 合作领域日益全面和深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两国在贸易秩序、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却成为相互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加强, 这一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应采取有力措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进一步规范双边贸易的秩序, 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 走品牌化道路, 从而实现更广泛地占领俄罗斯市场的经济战略目标。
一、宏观层面
1.加强协作, 提高互信程度
首先, 中俄要通过合作解决双方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推动力问题。中俄互补性经济是两国战略关系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国内问题如能源与环境、气候、人口问题比俄罗斯要严峻得多。中国首先要解决围绕能源需求而引发的一系列发展问题, 立足经济与安全的现实将能源合作作为两国经济合作的突破口, 实行能源来源多样化。其次, 中俄两国继续完善经贸交流的管理机制、加强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的合作;两国需要实现从传统的易货贸易到现代化贸易结算的调整, 两国地方贸易还需要得到整治。第三, 两国要加强部委间与地方间的合作, 在具体部门与具体地方的合作基础上设立跨部委、跨地区的协调机构, 需要在推进经济特区等重点地区建设中加强交流与合作。
2.改善合作环境, 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两国间的相互投资, 相互投资是改变中俄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单一的有效途径。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 有利于改善双方投资环境, 提升贸易水平, 进而扩大贸易规模。双方在国内建立独资、合资、合营企业, 旨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俄双方也应加强相互间的投资, 俄罗斯在轻工业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 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因而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轻工业的投资, 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结构改革。对于两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国家应该给予优惠待遇, 而对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则可以通过结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 加强经济结构改革。除了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外, 还应加强双方分工合作,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三是严把质量观, 建立诚信经营机制。结合当前俄罗斯的商品消费结构已经转变为高中低档结合的变化实际。中国应依据俄罗斯的需求进行调整, 加强商品质量监督, 重塑“中国制造”形象, 获得俄罗斯消费者的信任。
3.重视人文交往, 增强互信
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两国人才交流。两国应培养既通晓对方语言、熟悉对方风土人情, 又懂经贸法律、相关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在国内熟悉的相关领域, 挑选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跨国培训, 这样才有利于培训内容的有的放矢, 选择次重点,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 有利于两国的人才交流。另一方面要研究两国经济政治中的深层文化背景, 制定和实施精神层面的对外传播战略, 在加强中俄之间各个层次的交流中促进两国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双边合作, 同时还将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展到了两国的教育和旅游合作上。
二、微观层面
1.规范双边贸易秩序
在双边合作框架下逐步规范双边贸易秩序, 必须充分发挥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经贸、科技等分委会的作用, 加速解决贸易秩序和贸易服务体系方面的问题。应争取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 推动中俄双边解决那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促进双边贸易规范化。如在海关通关方面, 充分发挥双方海关工作组的作用, 加速解决通关便利问题, 通过海关小组的工作, 力促俄罗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 简化通关手续, 缩短报关时间, 实行具有透明度的电子报关办法, 为中俄贸易清除障碍。对于商品检验检疫, 应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 促使两国的检验检疫制度向国际标准过渡, 完善检验检疫程序, 建立相互认证制度, 消除俄罗斯检验检疫部门对于中国商品的不公待遇。进一步发展银行和保险业的作用, 保证两国贸易安全有序地发展。
2.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
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中国作为逐渐壮大的发展中国家, 要摆脱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打破贸易壁垒, 赢得国际市场。中俄贸易结构中出口机电产品的份额已经不断增长, 但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通信、汽车等领域, 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核能、动力设备、采矿设备、金属加工机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如果能够通过双边合作, 将机电产品贸易与技术转让和投资结合起来, 带动联合生产加工合作, 就可以扩大共同利益, 互利双赢。而我国自身也应加大对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 提高技改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对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的金融支持, 增加对俄贸易的中长期卖方信贷。同时, 鼓励企业家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 并给予一定税收及其它方面的优惠, 以刺激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3.实施品牌战略
在目前的中俄贸易结构中, 中国对俄出口主要以纺织和轻工产品为主, 其中纺织品、鞋类商品占中国对俄出口额的60%左右。与其他功能性商品不同, 这类商品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的特质, 其竞争优势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结果, 即在长期情感体验和表现体验过程中的积累。某一品牌下的纺织品是国家和企业的二元体, 原产地效应较其他产品更为突出。推行以品牌创立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逐步从单纯的对外贸易走向国际营销。这既是一种国际趋势, 也是中国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出路。根据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要求, 借鉴并吸取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贸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在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的同时, 应逐渐走出单纯贸易模式的局限, 实现向国际市场营销的转化。而品牌道路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让“中国制造”可以深入人心, 逐渐消除双方贸易中对产品质量的迟疑, 从而推动中俄贸易的发展。
总之, 中俄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国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 又互为最大的邻国, 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 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 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因此双方应抓住机遇, 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 扩大合作领域, 拓宽合作方式, 充实合作内容, 提升合作层次, 使两国边境贸易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朝显阳.中俄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访中国驻俄使馆公使衔参赞高锡云.光明日报, 2007-07-17.
[2]朱泾涛.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3]姜毅.不断深化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J].环球视野, 2008, (2) :42.
[4]刘士涛, 王乾.中俄贸易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4) :26-27.
中俄贸易发展 篇2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
[6] 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与贸易收益分配 篇3
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在对外贸易上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各国都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这种自由贸易是建立在由绝对成本决定的绝对优势基础上,按照地域分工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可以称为“地域分工论”。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是对斯密的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它的理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于斯密所在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特色。
李嘉图基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不能充分流动,并因此使得价值规律在国际间失效的事实,根据比较成本学说提出他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作为他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在李嘉图的理论中,依据下表中的数据,葡萄牙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成为可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能够使国际贸易的参与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更为丰富的产品,增进社会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是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我们还可以看出,在斯密的理论里,依据表中数据,国际贸易是单向的,葡萄牙是绝对的出口国,而英国是绝对的进口国。在葡萄牙的角度,葡萄牙应生产所有具有优势的产品从而增加出口,而英国则全面进口。这种贸易模式在贸易平衡的假设下,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在斯密的贸易理论中,上述情形不存在贸易基础,没有贸易的发生。李嘉图在这方面对亚当·斯密有关贸易基础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斯密所处时代由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势力开始显著增强,他自由贸易的主张也就是英国实力增强在经济上的要求和表现;另一方面他的“以绝对优势作为贸易条件”又在无形中受到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学说在发展初期由于客观背景和个人条件限制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的一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能够给参与国带来福利的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也倡导自由贸易。根据他们的贸易理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由于初级产品生产的收益递减和工业部门具有相对更快的技术进步,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要比工业产品的相对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的开展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也支持这一观点,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各国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结果是贸易不仅使得各国的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而且还使国内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贸易收益在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都能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这样看来,国际贸易实在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国际间的收入差距,有效缩小国内的贫富差距,而且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通过国际间生产与交换的转移,增进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
但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在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框架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因而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使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的分配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地位,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受益不多。从亚非拉很多国家的实践来看,情况也确实没有那么美好。
在自由贸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造成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甚少,从而出现“贫困化增长”的不合理贸易收益分配格局的原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我们接受“发达国家主要是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这一假设的话,那么根据恩格尔定律,工业制成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要远远大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同样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增长速度来进口对方的产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很有限的,长期的贸易逆差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下图:由于外国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扩大常常是对应着收入的绝对减少,实现的是“贫困化的增长”。在下图中表现为当出口供给由S1增加到S2时,收入由OP1E1Q1变为OP2E2Q2(用这两个矩形的面积表示收入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是绝对减少的)。
其次,国际贸易中以国家力量为基础产生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即当拥有更强大国家力量的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时,其政策的推出及其有效性相对于弱小国家都是更有优势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新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保护隐蔽性的加强作用等等,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再次,不尽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出口收益的努力变得相对无效。长期以来的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现象,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现在国际贸易规则是由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转的世贸组织制定的。但是在各种利益的争夺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尽管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冲突与磨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利益要求,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体系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发达国家的。
另外,如果还考虑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依附、跨国公司的巨大影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出口产品高度集中的结构所形成的封闭性恶性循环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处理不好,就可能在合成谬误中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国际贸易的发展, 使各国人民更加相互接近,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增进全球的福利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所有这些好处并没有公平地为所有人得到,这也是我国这个巨大的转型经济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选择也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简单照搬任何国家的所谓成功模式。比较优势的原理虽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也毫无疑问是我们发展国际贸易的一种思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也要立足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能保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就会流失),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本。
中俄贸易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4
一、中俄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1、中俄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多年来都比较稳定。
由于有着鲜明的资源禀赋差异, 双方长期以初级产品、轻工制品与资源性产品进行的贸易形式为主, 极少存在相似产品的双向流动。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以SITC3指标为分类依据。)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方面, 服装、纺织、家电及零部件等中国的传统出口优势项目一直处于出口前列。其中, 第84章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一直是中国对俄出口最多的产品;近年来, 第76章、77章的机电产品上升速度很快, 2006年已经分别居于出口的第2位和第6位。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中, 第33章 (石油) 上升很快, 近年这一项的出口额超出全部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木材及各种初级原材料类产品出口比例很大;而第79章 (运输设备) 、第71章 (动力机械) 已经由1994年占出口的第3位、第5位下降到第6位以外。
(数据来源:同上, 以SITC3指标为分类依据。)
2、产业内贸易分析。
本文进一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G-L指数) 来分析中俄贸易结构状况。表2是2006年中俄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中我们发现除第0类、第5类和第6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0.5, 属于产业内贸易之外, 其他种类的都属于明显的产业间贸易, 而这些产品占总产品的份额非常小, 3类合计为22%左右;而且,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 按大类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要比细类计算的指数偏高。可见中俄贸易中主要形式是产业间贸易, 这种贸易的基础是双方资源禀赋的极大差异。由此发现双方贸易合作层次不高, 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很大。
二、中俄贸易结合度及产品相对优势分析
1、中俄贸易结合度 (TCD) 分析。
一般来说, TCD=1表明两国贸易结合度为平均水平, TCD<1说明贸易联系松散, TCD>1则说明联系紧密。笔者计算的中俄贸易结合度见图1。
中俄贸易结合度历史上基本在1以上, 两国贸易联系较为紧密;在2003年以后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结合度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趋势, 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结合度缓慢上升, 2006年增至接近1.5, 俄罗斯对中国的结合度却下滑跌到1以下;中国对俄的贸易结合度首次超过俄罗斯对中国的结合度。中国近年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速超过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增速, 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相对全部出口比例增加幅度与中国的进口份额相比缓慢下降, 而中国对俄出口比例与俄罗斯进口比例相比呈增加趋势有关。应该指出的是, 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一事实说明, 俄罗斯作为中国在欧洲的贸易伙伴所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 我们应探讨提高俄罗斯贸易层次的对策, 以防止俄罗斯对华贸易结合度进一步下跌给双方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还应注意的是, 中国对俄贸易结合度的提高是缓慢平稳的, 这与对俄贸易初期由于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高结合度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产品出口实力的提高。
2、中俄贸易产品相对竞争优势分析。
中俄贸易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相对竞争优势, 本文借助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进行测度。RTA指数是测度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其中Xik表示I国出口商品k的价值, Xin表示I国出口除k以外的其他商品的价值;Xrk为除I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出口商品k的价值, Xrn为除I国以外其他国家出口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Mik等则表示进口方向。指数为正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优势, 数值越大, 优势越强烈, 为负则恰好相反。该指标常与双边综合互补性指数OBCij结合使用。OBCij是评价两国贸易结构互补性抑或是竞争性的综合指标, 公式为:, 其中COV表示协方差, VAR表示方差。OBCij为正, 说明两国贸易结构呈现互补性, 数值越大互补性越强, 而若两国贸易结构为负, 则两国贸易结构呈现竞争性。利用这两个指数, 笔者计算的中俄主要贸易产品的RTA和OBC指数如表3。
(数据来源:同上;分类依据SITC指标, 第四类商品贸易额极少, 在此从略。)
从中可看出, 在食品、饮料, 化学产品,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服装纺织品、鞋类方面, 中国相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优势, 均在1以上;而在中国呈现劣势的原料、矿物燃料方面, 俄罗斯则优势明显, 矿物燃料竟然达到10以上;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方面, 中国与世界对比虽处于基本持平微弱劣势的地位, RTA指数为-0.01, 但与俄罗斯的-1.27相比依然属于具有很大优势的项目。从这些双方主要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 双方的比较优势各自处于不同的区间, 相互呈现极其明显的互补性。从OBC指数来看, 中国与俄罗斯呈互补性, 且互补性较强。
三、分析及结论
1、中俄贸易中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是双方产品互补性明显。
其中深层原因是中俄双方要素禀赋不同。中国高增长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 而俄罗斯作为世界资源最富饶的大国恰恰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出口;中国具有丰富的初级劳动力资源, 而俄罗斯多年来人口都在缓慢减少, 劳动力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一大隐忧;中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 俄罗斯常年“重重轻轻”, 轻工及食品产业落后, 需要大量进口;俄罗斯拥有大量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 其人力资源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高于欧洲任何国家, 航天、核技术、军事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 而毋庸置疑, 中国在这些领域并不具有优势。同时, 中俄政治关系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这些都是中俄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这样的经贸大背景的稳定性, 未来中俄经贸的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
2、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结合度平稳上升, 但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缓慢下降。
这提示我们应对俄罗斯这个贸易伙伴给以更多的重视, 也说明中俄贸易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我们应积极探讨在更广阔的领域强化经贸联系, 对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设立自贸区等进行积极讨论和论证, 在良好而紧密的合作中实现共赢。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俄贸易产品结构, 并对中俄贸易结合度和双方贸易优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认为中国对俄贸易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中国对俄罗斯贸易结合度呈平稳上升趋势, 但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则趋于下降;双方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各不相同, 互补性趋势越来越强;中俄贸易深入合作潜力极大。
关键词:中俄贸易结构,产业内贸易指数,RTA指数
参考文献
[1]H.G.Grubel and P.J.Ll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ect[M].New York:John Wilely.1975.
[2]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8) .
中俄贸易发展 篇5
1 批发贸易的演变历程。
1.1 批发贸易的起源。
批发贸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前期,当时根据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特点,可将批发贸易起源阶段分为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其中上古时期的批发贸易以西方较为先进,其以海上贸易为主,批发的.对象也多以金属和奢侈品为主。而中古前期的批发贸易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以后阿拉伯国家崛起时期,此时一些组织化、政治化贸易发展理念应用到了批发贸易发展之中,不同国家也争相建立相对稳定、条件相对优越的批发贸易发展条件,争取获得批发贸易中心的地域、战略优势。此时,批发贸易逐渐由海运贸易向内陆贸易扩展,相关国家也更加注重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稳定,从而营造一个更好的商业贸易环境,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稳定状况直接影响了批发贸易发展情况。进入中古后期,批发贸易已具备了分工化和规模化特点,相应的经贸资本运作水平、物流以及硬件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批发贸易的服务范围也由高层局部扩展到大众整体了。
1.2 批发贸易的扩张。
15、16世纪,随着新航线不断开通,地域的限制逐步减小,批发贸易的专业化、分工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形势,批发贸易也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相应的变化和改进。
在批发贸易的扩张阶段,随着地域的扩大以及航运水平能力的提升,批发贸易的市场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扩展,这有效推动了批发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各个国家对批发贸易的日益重视,在不同国家内外批发贸易中,发展的组织形式、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变革,也更加适应所在国家贸易的发展需求。
1.3 批发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大概从1780年到1870年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批发贸易随着自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批发贸易更加紧密,合作形式更加多样,相应的竞争范围由贸易中心扩展到整个世界市场,相应的批发贸易组织和规模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传统的重商主义逐步由自有贸易主义所取代。
此阶段批发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了迅猛发展,之前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批发贸易逐步扩展到全球的合作经营之中,批发贸易的分工更加明确,相应的专业性和贸易市场细分程度也更高。与此同时,国内统一市场越来越成为批发贸易依赖的重点,贸易规模全面扩展,任何方面的货物运输都能实时配送,极大促进了批发贸易的发展。贸易中心城市随着发展逐步被新兴工商城市所取代,这主要得益于新兴工商城市良好的结构设计,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和良好的贸易环境。在外部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下,批发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更加扩大,发展潜力更加辽阔。
1.4 批发贸易的新变化。
中俄贸易发展 篇6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和谐
(一)经济效益的不和谐
1.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效益型、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矛盾。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数量上的低水平扩张,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2]表现在出口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粗加工产品为主,而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如2003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鞋类、玩具、纺织品、服装、塑料制品、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等7类产品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
2.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低收益的不和谐。尽管我国外贸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如,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的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同时,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出口为加工贸易,只有较少的加工费。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只是做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
3.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不和谐。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6.3%、德国的81.5%、日本的127.9%,而服务贸易仅相当于美国的24.6%、德国的47.4%、日本的73.1%。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过于集中,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项目,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发展较快,运输和旅游服务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4]
(二)社会效益的不和谐
1.国内出口定价价格的无序竞争。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不足,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一直走以量取胜、靠低价占领市场的路线,没有在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从而不能奠定长期经营、树立国际名牌的基础,使我国出口产品经常处于低价倾销的尴尬境地。由于企业出口门槛很低, 一个企业开拓某个国际市场或某项出口产品后,众多企业竞相进入,导致出口秩序混乱,自相低价竞销,自律缺失。有时为了争夺客户,对同一种原料性产品,众多企业同时采用低价大量出口,导致这种原料产量迅速减少。单纯依赖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且出口竞价秩序混乱导致外贸行业整体效益不高,随着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遭到挤压,使得外贸出口价格指数恶化,行业整体效益滑坡。
2.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随着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贸易招致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实施保障性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 年至2005 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5 年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对我国纺织品等出口产品设限。此外,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诸如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劳工标准等隐蔽的保护主义做法。
(三)生态效益的不和谐
1.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大,铁矿石、石油、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资源严重短缺,主要依靠进口;锰、铜、铝、硼等则需部分依靠进口,其中尤以石油、铁矿石的进口增长急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已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
2.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①由于国内一些企业盲目出口产品,造成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②一些企业对出口型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也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③我国在引进外资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有害环境的技术、设备、产品向我国转移;④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3]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构建和谐对外贸易
(一)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越快, 资源消耗就越多, 环境压力就越大。因此,首先应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其次,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新能源,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再次,要增强环保意识, 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要大力开拓环保市场,绿色产品是未来消费的主流。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 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 采用社会经营决策, 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减少贸易摩擦。
(二)内、外贸易的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需要保持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以扩大内需和外需为立足点,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内需方面,特别要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外需方面,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扩大重要资源和技术进口,促进贸易基本平衡。
(三)产业结构和谐发展
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首先, 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 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使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其次, 要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自有品牌, 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扩展全球销售渠道, 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外贸可持续增长。通过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结构层次和技术能力,实现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和谐发展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通过吸收外资给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活力,逐步拉近与国际水平的距离,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将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国内已经失去市场发展空间的产业转移出去,留出空间吸引外资,以达到产业升级改造的目的。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更加注重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和谐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我国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要加快国内服务业开放的步伐, 逐步放宽金融、电信、保险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提高服务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旅游、建筑、运输等优势服务业出口,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加工贸易,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健全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消费。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要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①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②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③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④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五)构建和谐的外贸环境
首先,扩展贸易空间,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比较大, 所以, 首要的扩展市场空间就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众多国外企业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 国内市场变成了国际市场, 而且国内市场规模与潜力大,我国企业应与其竞争。
其次,协调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通过共同努力共建和谐的对外贸易体系。建立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 增强贸易争端解决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出口中的恶性竞争。
最后,遵守国际规则,构建和谐全球贸易架构。推进和谐贸易、开展有序竞争、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 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处理贸易摩擦,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积极参加国际谈判, 推动区域和多双边经济合作, 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规则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妥善处理与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加强区域和多双边经贸合作。
三、结语
强调和注重对外贸易的和谐发展,改变对外贸易现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十分的重要和紧迫,它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由“即快又好”向“即好又快”的转变,必将有效的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有效发展模式。
中俄贸易发展 篇7
一、当前中俄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双边贸易制度不健全
两国之间的贸易制度还不健全,贸易壁垒时有发生,贸易秩序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不能给双边经贸合作提供有序的环境,成为制约两国经贸发展的瓶颈。
( 二) 双边贸易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俄罗斯政策的不稳定性,两国无论是在保险领域,还是在信贷领域合作的水平不高。两国银行间直接结算规模小,信用证项下结算比例偏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有效的仲裁机制。在俄罗斯货物的检疫和通关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 三) 口岸通道存在瓶颈制约
对俄边境贸易口岸建设投入不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口岸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与此同时,大多数口岸受气候条件、口岸设施、运输条件限制,无法从俄方进口大宗货物,如木材、铁矿石、煤炭等,导致铁路口岸等主要通关口岸车流紧张、运输不畅问题时有发生。另外,进口粮食、棉、石油等因受国家各种政策的限制,通过边境口岸进口比较困难。
( 四)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多年来,我国对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给予了多种优惠政策,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政策需要调整。如,近年来我国在俄罗斯的农业种植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种植农产品回运受粮食配额等限制影响了扩大与俄的农业合作。此外,如原油成品油进口限额、经营权问题、化肥进口专项资质问题、汽车边贸资质授权问题等都影响着与俄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亟须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 五) 贸易领域较窄,商品结构单一
中俄两国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领域狭窄,贸易水平较低,贸易规模较小。据统计,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为主,而从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双方产品技术含量都较低,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不高。
( 六) 对俄经贸合作主体不强
目前,我国对俄经贸合作主体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占大多数,对俄投资主体实力不强,导致很难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竞争,不利于规范贸易企业做大做强。大型国有企业的出口能力亟待加强。
二、提升中俄两国贸易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强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建设
中俄双方应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和贸易服务促进体系。同时,双方要提高在海关、检疫、仲裁、保险、结算领域的合作水平,以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如在金融服务领域方面,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疏通结算和清算渠道、对贸易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强化信息交流及货币互换机制等。推进金融领域紧密协作,在中俄贸易、投资和借贷中扩大中俄本币直接结算规模。加大对俄经贸企业的政策性担保力度,不断提高对俄经贸企业担保融资比例。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为对俄出口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商业保险。促进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扩大担保贷款规模,切实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支持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对俄出口。
( 二) 努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与俄方开展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互认。深化区域通关业务改革,为企业提供简便、快捷的通关服务,加快对俄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推行口岸相关部门“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落实国家对沿边口岸实行的特殊政策。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探索开展口岸查验和管理部门综合执法试点。推动建立收费项目“正面清单”制度,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
( 三)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向对俄贸易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以政策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如取消部分管制类商品进口经营权和特许权,放宽在境外种植农产品回运品种限制、加工地域限制、互市贸易区商品进口限制等,在关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对俄出口企业的退税计划,确保退税款及时足额落实到企业。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对预算内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专项用于进一步推进对俄合作。扶持边境贸易企业发展,继续支持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
( 四) 优化贸易产品结构
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外向度,培育地产名优商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增强整体竞争力。扩大装备、机电、信息、生物以及技术出口,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推动服装、农副产品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升级换代,保持市场份额。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木材、原油、化肥、纸浆、钢材、铁矿砂、电力等国内短缺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规模,提高加工比重,延伸产业链条。合理增加俄罗斯高品质食品、乳制品、农产品、水产品等一般消费品进口,促进消费产品质量和结构升级换代。
( 五) 积极培育对俄贸易主体
发挥优势、集中资源,重点扶持有实力、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型对俄外贸企业,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中小对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扶持,使其增强对俄贸易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对俄贸易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对俄贸易领域,壮大对俄贸易经营主体。
( 六) 大力发展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 对俄贸易”平台,培育壮大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商企业。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发俄罗斯市场,建立俄罗斯营销渠道,创立自有品牌,提高经营能力。大力引进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知名电商企业,带动对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支持大型传统对俄贸易企业利用品牌信誉、拥有俄罗斯市场客户群体等优势,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传统对俄贸易企业运用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
( 七) 全面推进境外园区建设
应积极与俄方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支持有一定实力、一定规模的对俄企业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探索辟建境外园区。在俄罗斯进行集群式跨国投资,建立境外加工基地,可以改变中俄贸易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平衡的现状,推进中俄合作全面升级。同时,对解决贸易壁垒、灰色清关、贸易顺差等问题,平衡贸易关系,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将为中国商品突破对俄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打开突破口。
( 八) 推动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有效地解决歧视性关税和“灰色清关”的问题,将使两国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同时,可以减少产品经销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边境贸易。要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要有明确的规则,对服务贸易、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多方面进行整合,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 九) 加强能源、创新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
两国能源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主要是指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有着非常巨大的互补性,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和天然气、扩建输油管道、建设合资炼油厂等合作,以及中俄在核能、电力、煤炭等领域深度合作。两国创新领域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主要指中俄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是指在宽体客机研制、信息通讯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已经展开比较密切的重大合作项目。2015年中俄签署32 项合作大单,总价值达250 亿美元。相互落实这些大型项目,可以极大地促进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玉书,王明亮,高殿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贸易关系展望[N].金融时报,2015-08-10.
中俄贸易发展 篇8
1.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中国未来百年发展路向。建设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和北亚等区域合作大通道、构建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化,打造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目标。从互联互通入手、打造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基本主张。
1.2 中俄贸易近况
中俄两国是接壤大国,又有着渊远的贸易往来历史。这对双方在商品互通,技术学习,交通运输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2014年9月,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和内蒙古总统进行了会议交流。在会议上,主席向俄罗斯总统提议,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进行对接,打造经济走廊,此建议获得普金的积极响应。2015年我国在海南召开博鳌论坛,相关部门又提出了新世纪“一带一路”战略,并把该战略确定为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
2 中俄两国贸易额分析及贸易政策现状
2.1 中俄贸易额
中俄两国的贸易总额自1992年开始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中途只有2008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贸易额下降。在2009年又呈上升态势。截至2013年底,贸易总额达到892亿美元,远超最初年份。
2.2 中俄两国贸易政策现状
俄罗斯的贸易战略,直接影响着中俄双方的贸易额。经济贸易的发展往往受到政治、军事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瞬息万变,一场战争就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政治因素决定了经济结合。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导致俄罗斯与中国贸易总额的增长,甚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般的增速。中俄两国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历史优势,进行合作,贸易总额也与日俱增。俄罗斯的东部大开发战略加上中国的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的跟进,将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订是两国贸易进一步得到发展的保障,两国就各自的经济发展与需求进行了阐述,涉及的大小项目200多个,希望共同合作,促成伟业,使得两国经济得到快速而又稳健的增长。其中签订的重要项目有《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这个项目给中方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达到4000亿美元。另外一个重点合作项目便是“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项目。该大桥全长6735.91米,由中国与俄罗斯共同修建。
3 中俄贸易发展机遇
3.1 中俄贸易战略协作
自从李克强总理访俄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国关系飞速发展,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方面体现出两国关系的密切,交流不断加强,在这些方面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两国贸易交流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贸的质的变化。中俄两国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项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贸易额屡创新高,贸易水平和规模也日趋庞大和有价值。用数字说话,短短的20年里,中俄贸易额增长了300多亿美元,数字是多么可观。近些年来的可惜成就,是两国领导人和人民所希望的,两国应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与角度的合作,推动两国更高层次的合作进程,顺利完成各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两国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3.1.1 展望中俄贸易
10年前,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条款——《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款从内容上标志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为两国的贸易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双方的贸易可以说是如沐春风,火速发展。2014年普京访华期间,双方有就中俄合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全新局面,双方对此都深信不疑,相信中俄两国一定可以利用好的经济环境,良好合作,共同繁荣。在经济领域,两国决定进一步发展中俄公共事业的进程,将各方面的合作提升到紧密联系上,加强和完善各自的经济体制改革,自贸区和工业基地改造换新的进程要及时稳定的展开,对于优秀的国家资源和一些旅游资源要达到共享和互利,修铁路,建大桥,各项工业设备国家政府要紧密张罗,完成国家发展必备资源的配置。同时,也加强两国重大醒目的合作,中俄石油管道建设方案;中俄油气管道投资建设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势必是今后两国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政治环境和格局,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的长久之策。随着两国战略合作紧密关系不断加深,中俄两国在贸易、能源、经济一体化方面将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1.2 中俄贸易发展原则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要引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战略,振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使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的复兴,这一经济战略是极好的,这一战略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也对周边的国家带来了利益,中国一向都是主张和平的国家,要想很好地实施这一战略,我们需要本着和平崛起的世界大国理念,遵循一贯的对外原则,对周边国家进行影响,让大家一起在新的世纪里完成新的飞跃。
我国需要与周边国家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从而形成一个极富生机的经济体,这样一来我们亚洲的发展就可以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率,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世界上的饥饿人口也会下降,这一合作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全球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一带一路”将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3.1.3“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俄贸易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也会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项工程,对中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也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利好。自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这为中俄两国加强合作创造了机会,随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势必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策,中俄审时度势,进行合作,有利于发挥两个国家各自的优势,加速两国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
3.2“一带一路”中俄两国贸易发展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必将为中俄双方经济贸易带来好的结合点,让两个世界上的大国有机会进行长久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合作的大潮中去,中俄双方的贸易合作有利于亚洲的和平发展,亚洲有着世界上众多的有利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俄罗斯更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大国,而中国的资源也需要进口来进行平衡,这样一来,便可实现资源的相互补给。俄罗斯轻工业相对不足,在它的东方需要大力的开发,这对中国是一个机遇。我国应抓住机遇,趁着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与俄方进行互补,达到共赢的结果,促进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
4 中俄贸易过程中的不足
4.1 两国对彼此的不信任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利益的竞争与合作,两个国家关系再好,也会有分歧,因此即便是如今经济背景较好的中俄双方,也会产生这样的防备,不会有缓解。两国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隔阂,也会影响两国贸易的发展,以致出现表面合作,实质欺骗的行为。更多的是利益的作用,是两国进行合作。如今世界上盛行的“移民渗透论”和“中国威胁论”在官方和民间着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俄罗斯对我国的看法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俄方盛行地方保护主义,也有打压合作者以谋求现有垄断地位的想法。
4.2 两国间的贸易存在较高的壁垒
俄罗斯具有严重的贸易壁垒和排外倾向,关税壁垒之高,同时会有一些歧视性的贸易规定有待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俄罗斯商人对华歧视严重,中国商人正常贸易难以得到保障。相比两国的政治交流而言,经济交流相对薄弱,并且有着惊人的不公平。
4.3 合作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
在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影响前提下,俄罗斯采取了发展东部的策略,面临西方大国的威胁,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日益密切。同时,也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如日本、韩国等国,权衡利弊做出决策,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不一定讲情义。同时面临着乌克兰事件的越来越激烈的危机,经济制裁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更何况经济制裁并不是最好的方案,俄罗斯也会损失元气。危机总会结束,到了最后,俄罗斯也许会改变主意,投向西方的怀抱。虽然如今我国与俄罗斯交易密切,但不一定会有长远的发展动力。
4.4 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存在问题
首先,与其他国家相似,我国出口商品品种和类别较为集中,有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其次,中国和俄罗斯出售的商品种类与结构不合理。俄罗斯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半成品,以原料和能源为主,两国的贸易质量不高。另外,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依旧不高,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进出口为主,农产品等也是出口的主要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低。
5 中俄贸易发展展望
中俄双方构建友好合作环境与平台,全面推进两国战略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互信。加强高新科学技术的交流,积极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加强俄罗斯东部开发的力度,高水平、大规模地进行经济贸易合作,达到共赢。以“一带一路”为发展的线索,沿着这条道路求同存异,相互协商与配合,在不影响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发展自身,提升国际地位,达到各自的强国目标。
摘要: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合作与共赢,在这种趋势下,中国需要寻求合作。世界上两个经济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同时又是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两国的合作前景可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之后,两国合作前景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当前两国贸易发展战略化合作的历史及现状,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基本解决思路:基于“一带一路”抓住机会发展两国贸易,既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要寻求两国贸易关系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俄贸易,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郭连成.俄罗斯东部开发新战略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评析[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5).
[2]安玉书,王明亮,高殿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贸易关系展望[J].金融时报,2015(8).
中俄贸易发展 篇9
贸易和发展指数 (TDI, The Trade and Development Index) 在《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中首次推出。贸易和发展指数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构, 为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推动共赢互利的双边贸易, 为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应用贸易和发展指数进行分析, 将国家经济结构、组织体系、金融政策、贸易和发展政策等各方面的特点和制约因素都同时显现出来, 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另外, 利用贸易和发展指数进行分析,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以贸易为导向参与全球化发展,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贸易和发展指数既有量化指标也有分析框架, 不仅可以针对贸易和发展本身, 而且对其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明确贸易和发展的综合问题。运用贸易和发展指数, 可以对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和发展业绩进行比较, 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 每一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是量化的组合指标, 指出了综合发展能力。自从2005年将贸易和发展指数作为一项进行的工作发表以后, 许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都给与了大量的反馈意见,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根据所收到的意见, 进一步细化概念和指数, 指数涵盖了更多的要素, 并扩大了国家范围。
2005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分析判断了贸易和发展复杂过程中的主要动因。虽然经济结构、组织机构和政策措施是提高贸易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 但是在贸易和发展指数计算上, 并没有将此进行特殊重要的处理。贸易和发展指数作为一个创新诊断工具, 试图揭示影响贸易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全部影响和相互作用。2005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是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秘书处的一项新研究成果, 2006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显著特点是一方面指出投入的量化程度 (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型、贸易政策和准入国际市场) , 另一方面强调产出的量化效果 (贸易业绩、经济和社会发展) 。
2007年对贸易和发展指数的深入研究中, 进一步强调投入的条件要素是如何影响产出的业绩指标。显然在投入与产出之间没有直接明确其间的相互关系。贸易和发展指数的分析试图指出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类似国家的分组情况。并希望指出, 在条件因素和业绩指标间没有直线联系。投入指数 (Input Measure Index) 和产出指数 (Outcome Measure Indiex) 是两个指数, 首先分别进行计量, 然后再综合成为贸易和发展指数。
2005年出版的贸易和发展指数, 是三维指数:经济结构组织机构背景 (SIC) 、贸易政策和发展进程 (TPP) 以及贸易和发展业绩 (TDP) 。2007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中, 前两个 (SIC和TPP) 确定为投入度量指数, 后一个 (TDP) 是产出度量指数。
2006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涵盖了世界123个国家, 比2005年的110个国家有所增加。发展中国家有82个, 其中包括了26个最不发达的国家, 东南欧的10个国家和独联体国家。
贸易和发展指数的目标始终不变:通过系统掌握决定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指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有效的贸易如何统一于发展过程之中。贸易和发展指数体系的目标是为制定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 为推动贸易成倍增长作出贡献。贸易的传统分析方法, 往往忽视贸易和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实现联合国世纪发展目标, 其中第8目标:开发全球性的合作以获得发展——研究贸易与发展间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因此, 需要明确不仅有利于贸易增长, 而且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贸易政策对于人们选择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抓住国际机遇产生深远影响, 需要根据是否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来判断政策质量。无论如何, 近几年来, 许多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贸易还是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还有一些国家, 尤其是不发达国家, 并不十分成功。因此有必要对发展不成功的国家存在的问题给予注意, 并特别强调贸易成功促进发展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贸易和发展指数作为政策制定工具, 有助于理解影响贸易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一个统一概念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贸易和发展指数项目内容说明:
人力资本 (HP, Human capital) :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基础设施 (PI,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三个指标:铺筑道路占全国道路的百分比、航空运输的周转量和每千人的电话拥有量。
金融服务 (FI,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对私有部门的国内贷款额与GDP的比例。
国内金融资源 (DF, Domestic finance) :国内总存款与GDP的百分比 (高为好) 。
国际金融资源 (IF, International finance) :外债与国内总收入的比例, 包括短期外债 (低为好指数高) 。
机构质量 (IQ, Institutional quality) :根据世界银行的指标, 将法规质量和防腐廉洁为机构质量指标。
经济结构 (ET, Economic struture) :农业占GDP的百分比, 越低越好。
宏观经济稳定性 (M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CP消费价格指数和平衡表经常项目占GDP比重。
环境持续性 (E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三个指标:合格饮用水的人口比重, 污水处理百分比, GDP的单位能源消耗 (如电消耗等) 。
贸易开放度 (OT, Openness to trade) :三个指标:现行平均关税率, 国家限制性高税率比重, 国际限制性高税率比重。
市场准入 (MA,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 :对于贸易进口国家, 市场准入指标与贸易开放度的指标是一样的。对于出口来说, 准入境外市场是重要的政策, 更多地体现在非关税壁垒方面。
贸易业绩 (TP, Trade performance) :四个指标:商品出口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重, 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 商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指数, 进出口贸易与GDP的比例。
经济和社会发展 (EW,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being) :五个指标:人均GDP (美元) , 有文化的成人比率, 出生成活率, 男女收入比率, 女劳动力比率。
二、2006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及全球排名
2006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排名共123个国家, 美国排名第1位, 其次为德国、丹麦和英国, 在前几名中除了新加坡以外, 都是经济发达国家。新加坡位于第5位。日本和瑞典指数相等, 共同排名为第6位, 前10名还有法国、挪威、加拿大和瑞士。南欧国家位于前30的最后几名。在前30中, 只有5个发展中国家:除新加坡以外, 还有韩国 (排名21) 、中国 (排名25) 、马来西亚 (排名27) 和泰国 (排名29) 。
排名最后的20个国家, 其中有14个经济最不发达国家, 以及撒哈拉地区非洲国家, 还有中东的叙利亚 (排名105) 和北非的也门 (排名117) 。而且, 在最后10个国家中, 有9个非洲撒哈拉国家, 7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实际上, 在排名前50的国家中, 只有2个非洲国家:南非和毛里求斯, 排名分别为第47和第50。这说明非洲撒哈拉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贸易和经济的统一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近20年以来, 中国和印度无论经济还是贸易水平都显著提高, 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目前, 中国的贸易和发展指数世界排名第25位。印度自90年代才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与中国相比差距很大, 贸易和发展指数排名第86位, 说明还存在一些问题, 潜力尚未发挥出来。运用贸易和发展指数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揭示相互关联的问题和发展潜力。
1、贸易和发展指数的地区格局
2006年的贸易和发展指数、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 根据国家间的差异, 有8个地区组合: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13个国家) 、欧洲和中亚 (19个国家)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 (20个国家) 、中东和北非 (18个国家) 、北美 (2个国家) 、南亚 (4个国家) 、非洲撒哈拉地区 (33个国家) 和西欧 (14个国家) 。
图标显示, 在发展中国家,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排在最前面, 其次是中东和北非、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非洲撒哈拉国家和南亚国家排名靠后, 西欧和北美明显高于其他的地区。
2、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指数及排名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7年的报告, 近20年以来,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 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显著。并特别选择了7个新兴经济国家: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俄罗斯和南非。2004年, 新兴经济国家的人口占世界4 5%,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世界的26.5%, 而且过去10年中, 这些国家的G D P增长高于世界平均值。
上图显示, 按照平均值, 新兴经济7国的贸易和发展指数高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指数, 也高于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指数, 而且与欧盟10国指数的差距不大。新兴经济7国的投入指数格局与贸易和发展指数近似, 说明投入较好, 但是产出指数比较低, 说明还需要对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实质性的改进。
7个新兴经济国家间的指数差距很大。韩国的贸易和发展、投入和产出指数总值都是第一, 其余依次是中国、墨西哥、南非、巴西、俄罗斯和印度。
另外, 可以对新兴经济7国的指数内容进行比较, 如人力资本, 南非最高, 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韩国、俄罗斯和印度, 中国最低。南非的人力资源指数值为28, 中国为15;基础设施, 韩国、中国和印度的指数值相对较高, 南非最低;金融服务, 南非指数最高, 墨西哥最低;国内金融资源, 中国最高, 南非最低;印度严格控制国际资金流入本国, 国际金融资源仅低于韩国一点, 而高于其他国家;机构质量的指数值和经济结构指数值, 都是韩国最高,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较低, 经济结构指数较低的国家, 农业还将是重要的经济部门;中国和印度的宏观经济稳定性指数最高;但是环境持续性指数值最低;对外贸易政策指数, 韩国和中国较高, 属开放型经济, 印度市场对外开放持谨慎态度;产出指数, 中国的贸易业绩指数值最高, 俄罗斯最低;经济与社会发展, 韩国的指数值最高, 印度最低。
中俄贸易发展 篇10
“一带一路”倡议顾名思义, 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沿途个国家和地区间建立互联互通的经济贸易发展桥梁, 并与东盟国家努力开展海洋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 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 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下辐射面积最广, 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参与最积极的国家, 由于近几年来在经贸、文化和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与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因此, 必将迎来中俄贸易发展的新浪潮。
在良好的时代发展契机下, 如何协调中俄两个经贸大国之间的政治伙伴关系, 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形成资源互补, 打好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务实合作的政治基础, 对于中俄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优势互补基础下的中俄贸易合作契机
从“一带一路”的初衷和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当前发展现状来看,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价值观主要是致力于不同国家体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合作, 从而建立新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形式。此外, 由于当今全球经济社会的资源普遍短缺的现状, 发展“一带一路”经济战略, 必将有利于世界能源和资源分布格局实现区域重心转移和全球性的能源价格调整, 改变旧有的以中东作为世界能源的大本营的格局。因此, 发展“一带一路”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能源新形势下重新打通经济能源通道, 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
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储量和开发大国, 与中国具有天然的战略合作互补需要, 更好地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中俄两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2 中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的隐患和对策
事实上, “一带一路”战略凭借着日益崛起的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历史渊源, 有着非常良好的现实基础,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隐患和有待解决的不良因素。
作为一条始于东亚, 历经中亚, 延伸至欧洲, 历经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亚、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经贸和文化交流的空间走廊, 一带一路辐射下的诸多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并不优越, 交通通讯水平也与世界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联通中国和俄罗斯地区以及中亚和东亚各国的部分领土, 沙漠冻土等不利于人类通行的地貌特征面积广阔, 这给各个民族之间的经贸通商带来巨大的困难。
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因素,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 俄罗斯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 地跨亚欧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 其自身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内政上的不稳定和矛盾因素, 更遑论于中国这样在人种、文化和语言等方面有巨大差异的国家进行深入合作。且在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 由于经济利益和宗教政治上的利益纷争和信仰差别,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历了多年的经济滑坡和政治动荡, 至今地区争端也时有发生。
因此, 如何把这条以亚洲为中心, 全球经济要道中长度最长、范围最广、影响国家最多、内在潜力最大的经济合作区域发展好, 利用好, 维护好, 是中国和东盟地区国家领导人和有关经贸工作者需要审慎思考, 积极实践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两个超级大国, 更应该在双边合作中起好带头作用, 为日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做出榜样。
开展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 提升贸易创造效应。中俄之间有广阔的边境地带, 在中国东北地区, 中俄之间的贸易活动有长期的、深入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成果, 处理好、维护好两国边境人民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关系, 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时期里, 如何突破中俄传统贸易形式和贸易交易内容, 需要两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开动脑筋, 发挥智慧, 建立自由贸易区, 不仅要在物流和产品方面改善服务质量、丰富产品数量和种类, 还要在金融和电子货币结算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应对新问题,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 还需要在俄语和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的引入和实验开发。
增加对俄罗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 改善双边贸易的传统状态。在中国人以往的认识中, 俄罗斯在轻工业领域不如中国发展得快, 但是在一些技术领域, 例如军事工业, 精密仪器等部门具有中国暂时还难以超越的技术优势。最早的中俄贸易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俄罗斯的望远镜交还中国的口香糖, 俄罗斯的皮大衣交换中国的家用电器等以物换物的初级贸易模式, 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过美谈。新时期中俄贸易要挤成这样的传统, 也要拓展出新的路径和空间, 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领域, 要深入开展更加有利于拓展两国经贸渠道, 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领域和产业。
3 结束语
从古代中国与邻国展开经贸合作之始, 由于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原因, 中俄之间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渊源和悠久的经贸传统。作为贸易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21世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新型合作模式以及良好合作前景和制度保障的中俄贸易伙伴关系, 对于发展“一带一路”经济走廊, 进一步推动基于“一带一路”建设思想下的中国和东盟区域一体化经济社会交流的深化发展, 为我国的周边外交争取更大的支持和合作资源, 具有促进我国战略性经济发展, 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和决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玉书, 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贸易关系展望[N].金融时报, 2015-8-10 (12) .
[2]杨闯.从分歧到契合——“一带一路”下俄罗斯的战略调整与选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 12.
[3]李兴.加强中俄印金砖国家团结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5, 03.
服务贸易正值发展契机 篇11
万季飞:实现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庞大并且不断升级的制造业对生产性的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对服务性的、生活性的服务产业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为此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指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10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竞争优势也显著地显现出来,据统计从2002~2011年中国贸易服务进出口总额已经从660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同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计算机、金融、咨询等现代的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地起步,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也促进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国出口的优质服务增长了贸易伙伴和消费者的福利,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和国际劳务输出,带动了贸易伙伴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持久扩大,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投资的机会。
张志勇:为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环境
近年来为加快落实服务业发展战略,过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出台了鼓励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的政策,在明确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适用15%的优惠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技术先进性企业认定条件,提高审批的效率。二是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办法,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可按15%的优惠税率,计算税收办法。这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尤其是在境外有机构的高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是近几年的税收协定承签,服务贸易企业承接机构的时间限制由连续6个月,改为一年内连续或累计三天,既扩大了享受税收优惠的服务贸易企业的范围,也给予企业更多的确定性。
在货物劳务税方面,一是明确了境内单位和个人在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劳务免征营业税,从制度解决企业境外劳务征税问题。二是对一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外包业务取得的业务免征营业税,这样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不但享受前面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也享受营业税的优惠。三是在上海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以后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这对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做积极努力,首先将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当前上海市正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的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的试点,应该说通过近半年的试点,做到了试点平稳、效果明显、问题可控、初战告捷,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密切跟踪试点运行情况,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服务推广试点范围,其次将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政策措施,鼓励服务。比如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离岸外包现象涉及的国内转包,是否也应给予企业所得税企业,这些问题我们也在认真加以研究。货物劳务费方面,随着改正营业税的不断推进,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和免税的进出口制度,鼓励服务贸易发展。在财产行为税方面,我们也将及时、密切地关注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和出台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联合国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系统、地区组织的税收活动,加强项目合作、业务交流,宣传我们的税收主张,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切实维护我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合法制定权益。我相信以上这些工作,将为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环境。
王晓平:逐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
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篇12
关键词:边境贸易,贸易结构,服务贸易
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邻邦———双方拥有的共同边界线达四千三百多千米, 也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2007年俄罗斯已发展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也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边境贸易历史悠久, 地缘便利性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互补性, 为中俄边境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 中俄经贸关系的升温带动边境经贸合作迅猛发展。
一、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
边境贸易是中俄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中俄贸易形式有三种: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 其中一般贸易占主体地位, 约占中俄双边贸易额的70%;边境贸易约占20%左右的比重;加工贸易的比重在10%左右。由此可见, 中俄边境贸易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两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成为促进两国毗邻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我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历史很早, 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 当时的黑龙江沿岸已经与沙俄有直接的边境贸易接触。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1728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及其后的一系列条约, 都有边界通商的条款。到咸丰中叶, 中俄边境地区互贸带完整格局初步形成, 但是这种边境贸易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发展的并不平坦,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曾一度停滞。苏联解体后, 远东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 加之前苏联时期的中央财政补贴的消失, 远东地区无法承担高运输成本, 以从西部地区购买原材料及零部件, 因此放弃欧洲市场转向与中国等与周边国家贸易。所以, 中俄边境贸易的复苏得益于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贸易方向的转移。
1991年苏联解体使中俄边境贸易迎来了新的机遇, 此后中俄边境贸易在总体稳定、局部波动中平稳发展, 并在200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看, 在普京总统执政以来, 俄罗斯政局稳定, 并对中俄贸易的重视提高, 特别是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中俄边境贸易环境得以改善, 推动了中俄边境贸易的升温。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新世纪以来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稳中有升, 2002年中俄边境贸易额为31.7亿美元, 占当年双边贸易的20.1%;2003年为35.2亿美元, 占当年双边贸易的22.3%;2004年为42亿美元, 占当年双边贸易额的将近20%。另据《远东经贸导报》的统计资料, 2005年中俄边境贸易额达55.7亿美元, 同比增长32.7%, 占同期中俄贸易额近20%, ;2006年, 中国对俄边境贸易额为69.8亿美元, 占中俄双边贸易额的20.9%;2007年中俄边境贸易进一步攀升到83.5亿美元, 占当年对俄贸易的17.3%。
二、中俄边境贸易的新特点
中俄边境贸易在中俄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并渐趋国际化的前提之下, 经历不断的规范、完善与稳定, 加速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中俄边贸总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 贸易主体不断壮大,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对俄贸易的生力军
中国边境地区对俄贸易企业的经营实力正在增强, 对俄贸易逐渐转变先前依靠群体优势、积少成多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形成了以一批骨干企业为主的专业化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身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非公有制经济在对俄贸易中的作用凸现。2003年黑龙江省组织百家私营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 取得显著成效。非公有制经济中私营经济进出口额实现19.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三倍,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8%;200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对俄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27.53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7.8%。
(二) 贸易方式不断规范
目前的对俄边境贸易以现汇贸易为主, 易货贸易比重极少。易货贸易是中苏和中俄两国传统的边境贸易方式,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促进中俄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调整, 更规范的现汇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愈来愈大。2000年以来, 随着两国金融领域合作, 特别是银行间合作的加强, 为边境贸易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贸易操作和结算方式, 也为现汇贸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2003年以后, 易货贸易基本退出边境贸易, 现汇贸易、补偿贸易和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 体现了边境贸易逐步国际化和边贸企业经营手段逐步规范化的过程。
(三) 双方经济互补性在边境贸易中进一步凸显
要素禀赋差异是中俄边境贸易商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中俄贸易结构中, 中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互补的特点在边境贸易中不断得到体现。中国对俄边贸出口主要为粮食、果菜、服装和日用百货以及家电产品, 出口商品质量逐步改善;进口中仍以化肥、钢材、木材和石油等传统商品为主。
(四) 中方贸易差额状况逐渐好转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方在边境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贸易逆差的产生, 主要是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性和数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方自俄进口商品多为我方短缺、需求量大的资源性产品, 需求弹性很小;而对俄出口商品主要是轻纺产品和服装类产品。2002年后, 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 各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贸易政策的调整, 中方的逆差局面逐渐向顺差转变。2007年度中俄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的大关, 同时俄罗斯对华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三、中俄边境贸易的问题与机遇
虽然中俄边境贸易已经进入良性轨道, 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制约着边境贸易的长远发展, 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一) 缺乏产业基础
至1992年中俄边贸升温以来, 我国沿边地区的出口产品原产于本地的比重不足25%, 绝大多数产品都来自内地组织的。这反映出沿边地区企业在边境贸易中的参与程度低, 没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吸引国内外投资, 发展外向型的生产能力。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在边境贸易中的物流成本过高, 更重要的是沿边地区没能建立起坚实的生产基础, 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 贸易障碍有待突破
中国俄边境贸易在本币结算、商务纠纷仲裁、保险制度、清关制度等方面长期存在障碍, 严重影响了边贸的正常开展。特别是由于俄罗斯海关繁冗的清关制度和海关人员的腐败, 导致中俄贸易中“灰色清关”盛行, 这给俄罗斯相关机构抄没中国商品以借口, 给我国商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商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 仅2004年12月一次查抄行动就使中国商户直接损失超过3000万美元。
(三) 贸易层次和结构需要提高
从贸易层次来看, 边境贸易的绝大部分是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比重很低, 具有合作基础的劳务输出和科技合作等领域都有待发展;从贸易结构看, 边贸的贸易结构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仍以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性产品为主, 贸易结构也有提升空间。
(四) 俄政府和官员对中俄边境贸易抑制
虽然中俄首脑对推动中俄经贸发展、实现双赢达成共识, 但是俄各级政府和官员对中俄经贸发展采取或明或暗的限制措施, 以图控制中俄经贸, 朝有利于俄罗斯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这也直接影响到双方边境经贸往来。如俄方对旅游购物人员在免税携带商品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限次限量”措施, 造成双方旅游贸易额大幅下降;俄有关部门不执行1998年和1999年中俄政府换文, 至今仍要求俄公民办理签证后才能进入互贸区, 影响了中俄民间贸易的发展;俄方在边境口岸建设方面的速度很难满足双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需要;俄远东地方政府及官员对中方对俄远东地区的劳务输出保持高度地警惕和一定程度地抵制。
但是, 中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 随着俄罗斯加入WTO谈判的开展而有望得到一定缓解。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为加入WTO谈判, 目前加入WTO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俄罗斯加入WTO将给中俄边贸的发展创造制度性环境。在俄罗斯加入WTO后, 中俄两国贸易将在WTO的规则和框架内运行, 随着关税减让及取消许可证、配额及其他进口商品数量限制, 我国的贸易机会将会增加。特别是俄罗斯为配合加入WTO, 在2004年开始实施新的《俄联邦新海关法典》, 这将有助于简化通关手续, 提高通关效率。俄新海关规定实行预申报制度、担保制度, 缴纳保证金先行放货制度和集中报关、分批放行制度;口岸和内地海关服务一条龙;海关监管由五个环节简化为一个环节;对低值、鲜活进出口货物查验率到2008年分别会降到3%和1%;口岸放行时间到2008年缩短到五分钟, 而办理海关申报手续时间到2008年将减少为一个小时。
四、发展中俄边境贸易的对策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 中俄的边境贸易的长远发展应该要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 利用优越的地缘便利性, 在边境贸易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层次上作出整体规划。就重点发展领域而言, 应该是利用比较优势, 加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及科技领域的合作, 夯实产业基础, 提高经贸层次, 实现互利共赢, 具体内容如下。
(一) 边境贸易的重点发展领域
1. 在自然资源方面, 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森林资源、能源及矿产品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是全俄罗斯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森林总面积达7.64亿公顷, 木材蓄积量为610亿立方米, 而且成熟林、过熟林比重高, 导致很多木材因未得到利用而浪费。而中国木材资源相对小, 供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俄林业合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中国边境地区与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地域相邻, 运输路途短, 在中俄木材贸易和加工方面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俄罗斯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中国经济发展快速, 对石油需求越来越强劲, 是俄稳定的能源大市场。据预测, 中国的能源缺口会逐步扩大, 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以上。中俄能力合作, 我国可以分散对中东及非洲石油的依赖, 并避开马六甲海峡以降低运输风险与成本;而俄罗斯则可以摆脱其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依赖, 提高其油气的国际议价能力。
2. 在劳务合作领域, 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 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远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仅远东地区所需劳动力的缺口就达500万, 而毗邻该地区的中国东三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 我国边境地区对俄劳务输出己有了良好的开端, 劳务大军在俄罗斯的农业生产、资源开发、产品加工等领域作业巨大。因此, 发展对俄劳务输出和合作不仅是边境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还是发展要素服务贸易, 软化贸易结构重要途径。
3. 在科技领域, 中俄的互补性还没有发挥。科技合作也是发展边境服务贸易的重要途径, 附加价值高, 收益大。中国与俄远东地区的科技合作空间很大,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聚集了俄罗斯的很多先进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 其项目范围广、水平高, 但由于资金短缺, 大部分只处于研发阶段, 很难进行二次开发和转化, 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很适合中国使用, 俄方也愿意出让专利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合作, 要价相对欧美国家要低。我国也在轻纺工业、电子、建材、农业及食品加工等领域技术成熟, 通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优于俄罗斯, 这些都为双方科技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 已经成立了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等一系列双方科技合作中心, 并建立了产业化基地, 形成了对俄科技合作的新格局。
(二) 边境贸易的发展层次
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层次上作出规划, 将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工作形成有机整体, 各施其责, 为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与深化服务。
1. 宏观层面上, 两国政府应对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予以政策支持, 突破政策性滞障。在边境贸易政策方面, 双方应继续对边境贸易给予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在金融服务方面, 加快双方在金融领域合作的步伐, 放松限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结算体系, 真正实现直接通汇;在贸易规则上尽快形成共同统一的规则, 最好能在WTO框架下行事。
2. 中观层面上, 中俄边境省区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 培育优势势产业, 并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利于长远发展产业基础。根据中俄边境地区的资源禀赋, 可以形成产业一体化的分工体系, 将俄方的自然资源与我方的劳动力和制造业基础相结合, 在林纸、轻纺和农产品领域进行合作, 并采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边境地区投资, 构建对俄出口加工带和中俄科技合作园区。
3. 微观层面上, 完善服务体系, 培育优势企业, 扩大对俄直接投资及合作领域。主要是建立官方信息渠道, 掌握和发布中俄的政治、经济、政策、市场状况、投资环境、工业及生产技术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为两国企业间建立直接的经济合作关系提供可靠的商讯保证, 并为双方的企业提供经济服务、商务咨询, 介绍商贸项目, 帮助招聘工人。
参考文献
[1]卢文忠, 等.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汉论坛, 2002 (5) .
[2]姚娟娟, 等.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现状[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
[3]李灵稚.中俄边境贸易的困惑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7) .
【中俄贸易发展】推荐阅读:
中俄贸易现状和发展05-13
中国贸易发展05-19
贸易发展潜力06-26
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研究08-14
务贸易发展研究06-07
协同发展服务贸易07-11
经济发展贸易09-09
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研究07-21
国际贸易发展问题07-21
中俄关系发展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