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通用12篇)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 篇1
摘要:在“服务经济”背景下, 通过采用1978~2009年河南经济和产业发展时间序列资料, 用HP滤波法分析了服务业发展与河南经济增长波动。实证结果表明, 在三次产业构成的河南国民经济总量中, 服务业波动性最小且其增长波动小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波动, 而农业、工业的增长波动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波动, 即河南服务业相对于农业、工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贡献最大。因此, 在河南,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波动确有缓和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增长波动,服务经济
自20世纪中叶开始, 全球产业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动向, 服务业日益兴起, “服务经济”开始来临。一般认为,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 或者是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1]。在“服务经济”背景下, 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服务业逐渐超越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首位推动力, 取得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经济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对服务业的作用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悲观主义, 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对经济增长有消极影响, 如鲍莫尔和哲撒尼;另一种是乐观主义, 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如贝尔和纳斯鲍姆[2]。其实对于上述这些相互对立的服务业发展的评价, 正反映了服务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的现实。
为了深入研究和揭示服务业发展规律, 引导和推进服务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先后有一批专家学者投入到我国服务产业的研究中,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不仅彻底转变了理论界对服务业的忽视和低估, 而且成果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践当中。通观国内研究成果, 关注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生产率、就业等方面作用的研究“硕果累累”, 而研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波动关系的文献则相对较少, 且这些文献的研究都比较笼统, 选取样本各有侧重, 所得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本文认为, 服务业发展壮大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于发展服务业可以缓和经济增长波动,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基于此, 本文尝试着探讨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关系, 并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1 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河南面积16.7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1.74%。2009年底, 河南总人口为9967万人, 占全国的7.47%, GDP为19480.46亿元, 占全国的5.72%。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和全国行政区划的中心位置, 是全国交通、通讯的枢纽中心和咽喉, 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河南服务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9年, 河南服务业增加值为5700.91亿元, 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6%。1978~2009年, 河南服务业的增加值由28.61亿元上升至5700.91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13.2%, 超过同期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11.2%) 2个百分点, 高于同期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 (5.9%) 7.3个百分点。
随着河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在河南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高, 由1978年的17.6%增至2009年的29.3%, 上升了11.7个百分点。由此导致河南三次产业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1978年39.8:42.6:17.6变为2009年14.2:56.5:29.3,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 并慢慢开始促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格局演进。与此同时, 河南服务业从业人员稳步增长。2009年, 河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1509万人, 比2000年的1031万人增加了478万人, 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重也由2000年的19%增至2009年的25%, 提高了6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结构看, 河南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比重较高、增长稳定, 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小, 但增长速度快、发展空间看好。其中, 批发零售业2009年增加值为1057.81亿元, 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18.56%, 在服务业各行业居首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9年增加值为823.57亿元, 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14.45%, 居服务业各行业第二;房地产业2009年增加值为622.98亿元, 占服务业比重达10.93%, 居服务业各行业第三。除此之外, 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这些行业虽然增加值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传统行业, 但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发展潜力大。
2 河南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实证分析
为研究经济增长波动, 需将增长序列的中长期趋势剔除, 分离出波动的部分才能更为准确。本文采用HP滤波法, 它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时间序列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方法, 原理可以概况如下:
设{Yt}是包含时间趋势成分和周期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 {YtT}是其中含有的时间趋势成分, {YtC}是其中的周期波动成分。则Yt=YtT+YtC (t=1, 2, …, T) 其中T是样本长度。计算HP滤波就是从{Yt}中将{YtT}分离。一般地, 时间序列中不可观测的时间序列{YtT}被定义为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将 (2) 式带入, 则HP滤波问题就是求下面函数的解, 即
其中, λ被称为平滑参数, 衡量各种变化程度产生的权重。HP滤波依赖于参数λ, 该参数需要先验地给定。当λ=0时, 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序列为{Yt}, 随着λ的增加, 估计的趋势越光滑;当λ趋于无穷大时, 估计的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本文采用的主要是年度数据, 因此λ取值为100。
为了定量刻画河南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关系, 本文分别考察了河南国民经济增加值增长率序列和河南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序列。每个增长率序列是通过对1978年至2009年河南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年度数据取对数后做一阶差分得到的, 为剔除价格增长因素, 按照1978年不变价处理, 最终得到了实际增加值增长率序列。文中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并经计算后得到, 使用的软件为Eviews6.0。
图1即为利用HP滤波法分解的河南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波动。由图1所示, 河南国民经济增加值增长率出现了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的趋势, 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稳定。影响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复杂多样, 河南经济增长波动变得稳定往往不是单因素所能作用的结果, 这与河南服务业发展是否有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 国民经济总量即总增加值由三次产业构成, 经济增长波动实际上是各个产业增长波动的综合效果。因此, 要考察是否是服务业发展缓和了河南经济增长波动必须同时对构成河南省国民经济总量的农业和工业增长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考察。
从图1中可以发现, 河南农业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河南国民经济的波动幅度, 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波动幅度与河南国民经济波动幅度相比并不十分清晰。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增长波动性, 可以对河南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序列的周期性波动部分分别计算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来衡量波动性和相对波动性, 计算结果见表1。
注:表中数值四舍五入后仅保留至小数点后4位。
通过计算得知: (1) 河南三次产业中波动性最大的是农业, 波动性最小的是服务业。 (2) 河南服务业的波动幅度仅相当于农业波动的54%, 工业波动的65%, 说明河南服务业表现出比农业、工业更加稳定的特征。 (3) 河南服务业的增长波动要小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波动, 只相当于河南国民经济波动性的89.28%。而河南农业、工业的增长波动都大于河南国民经济的增长波动, 河南农业、工业的相对波动性分别是河南国民经济的1.6678倍、1.3793倍。这说明河南农业、工业的波动性大于总增加值的波动, 恰恰是河南服务业的相对稳定性缓解了经济总量的波动。由此判断, 在三次产业构成的河南国民经济总量中, 服务业相对于农业、工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贡献最大。
3 结语
在“服务经济”背景下, 我国产业调整经历了从最初的重视工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到把服务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再到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付诸实施的转变过程, 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认为, 服务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而且能缓和经济增长波动,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并以我国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从产业层面研究经济增长波动的尝试。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解释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 众多经济理论及学派更多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的自身特征和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本文是从产业角度解释经济增长波动的尝试。二是可以为我国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导向。如果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稳定, 那么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也会有助于经济增长稳定的实现;如果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增长稳定, 相反会加剧经济增长波动, 那么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时就要格外慎重。实证结果表明, 在三次产业构成的河南国民经济总量中, 服务业相对于农业、工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贡献最大。河南农业、工业的波动性大于总增加值的波动, 恰恰是河南服务业的相对稳定性缓解了经济总量的波动。因此, 对于河南省来说,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稳定确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2]维克托.R.福克斯.服务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3]李迎君.服务业就业对我国总就业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11 (4) .
[4]李迎君.服务业发展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商业时代, 2011 (7) .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 篇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句话,市场经济是规范化的经济。没有规范,就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更没有发展。在如何建构和怎样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市场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党的十六大报告都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如何建构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市场道德规范?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诚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因而也应该遵循这一重要指导思想。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们的理解是,诚信道德,除了上述一般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内容之外,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特殊内容,或者说,诚信伦理既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还要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相适应,既要同样遵守这一市场道德准则,还要研究它在反映社会属性上的一些特殊道德要求。这就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包括诚信道德观念。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法律和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行的“两手”,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法律以其强大的威慑力量要求人们“必须怎样”,道德则以劝告、诱导、激励要求人们“应当怎样”,一个重在惩诫,一个重在教育,都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诚信道德,也只有在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九条规定:“中小企业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加之诚信道德的教育,将有力地推动合同法的履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要求社会主义的诚信道德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又要具有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凝结为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优良文化独特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道德建设,应该珍视这笔宝贵的道德资源,承接古代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接者,又是有力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其成果就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从其内容上,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因此,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诚信道德建设要承接两大传统美德,从而使社会主义的诚信道德,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其思想体系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诚信道德不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它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党的十六大报告这样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联系,这正是社会主义诚信伦理的崭新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也是诚实守信道德准则的灵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包括诚信道德规范之中,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它要求市场主体通过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更好地全面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如果不守诚信,不讲信誉,践踏道德,那就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旨。这就要求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社会主义先进道德抑制其负面影响,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原则,也是诚实守信道德准则必须贯穿的重要价值尺度。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经济生活层面,要形成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这是社会主义诚信伦理最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丰富了、提升了诚信道德的要求,反映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高度自觉性。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所决定,诚实守信是一个重要道德范畴,它的精神贯穿在、渗透在其他市场道德准则之中。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与以生产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再生产方式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交换(市场)为总枢纽,联结和支配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因此,我们就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一简要分析。
——公平交易,反对不正当竞争。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遵守公平交易的规则。这是诚信的前提。竞争是市场行为的共性。市场竞争是一切市场主体的生存条件,也是保证整个市场得以维持其生命力或活力的重要条件。遵守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首先要求政府在宏观上的经济决策,要尊重市场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在政策上保证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条件公平。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全力营造市场经济秩序。其次,各市场主体要遵守各项经济法规,不哄抬物价,不低价倾销,维护价格的公正性,保证经济的良性运作。对此,我国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七条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不许有“不正当的价格行为”。不能“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最后,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应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上,反对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漫天要价等极端损人利已的败德行为。我们要传承和汲取传统中的“童叟无欺”、“买卖公平”等商业道德。
——质量第一,消费者至上。
现代市场经济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企业市场定位也由“企业价值”向“客户价值”过渡。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提出21世纪大趋势之一便是,公司正集中精力建立消费者份额,而不是市场份额。针对这一新的变化,国内外一些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群体与企业发展的关联,从而把“顾客至上”或消费者至上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消费者至上,同时还是讲诚信的要求。在这里,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统一的,经济动机与道德动机也是统一的,经济与伦理达到了深层的结合。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效益,有赢利,而企业只有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除此之外,我们讲的诚信,还要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毫无疑问,应当更加注重质量,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利益,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统一起来。
——诚实劳动,合法致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制度的主体部分,与其相对应的是它的主导道德价值取向,应该是勤劳致富。邓小平同志曾多次阐述“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就是说,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劳动创造先富裕起来,而不是靠坑蒙拐骗等恶劣手段。当然,我们不应以伦理上的某种理由去批判经济活动形式本身,如股票、期货、以及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这里,也要把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协调起来。然而,也不能以经济领域出现的财富积聚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我们所必须提倡的主导的道德取向,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正确地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劳动致富观。
——以人为本,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这既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把激活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动力源;把建立企业共识,增强员工参与决策管理,作为形成管理者与生产者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当代企业文化管理学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视为优秀企业必备的理念。
它的具体要求是,在企业或部门内部,建立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新的伦理关系,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维护员工个人正当利益,全面满足职工的正当需要,依靠员工,办好企业;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作为国有资产代表的经营管理层,要真正体现全体员工的意志,倡导团队精神,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在外部,表现为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等要求。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符合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大势,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坚守的道德规范,也体现了诚信的根本要求。
PHD 持续拓展服务与市场 篇3
客户对媒介代理商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牌战略营销及媒介业务是我们专注且长期深耕的领域,在现在,我们需要扮演全方位的角色,包括战略营销专家、数字营销专家、媒介购买专家等。近几年以来,PHD又增加了内容营销和电子商务营销部门。因为许多客户都在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对媒介代理商的要求越来越高。
媒介碎片化发展给予了用户以及媒介公司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市场对营销及媒介人士的要求。以我们在2015年与可爱多合作的《遇上200%的你》整合数字营销为例,自可爱多甜筒于1995年进入中国,现已成为联合利华(中国)和路雪旗下最畅销的冰淇淋品牌之一,深受15~25岁青少年喜爱,并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增进消费者喜爱度,促进其购买频次的增加以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是品牌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定位同“爱”紧紧关联的品牌,可爱多在2012~2014连续三年推出爱情微电影,向年轻人倡导积极向上的青春爱情观念。在2015年,该如何把爱与内容相结合,带给90后全新的爱情主张呢?我们抛开以往以名人带动整个营销, 这次启动了整合的跨数字媒体营销:微电影提供了男版和女版两个版本,而且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果;应用了业界还未广泛使用的打点广告技术,即可以实现有男主角元素出现的视频,网页中都会出现相关可爱多的微电影;集合了线下,再从线下到电商,形成完整的闭环。
现在,PHD的专有服务部门数量已经达到了史上的最高水平,涵盖了媒介购买、谈判、电子商务营销、广告技术等不同领域。随着创新科技带来更多的机遇,我们还会持续开拓更大、更广泛的市场。
2016年,程序化技术在中国市场还在不断发展。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程序化广告的普及、并逐渐成为国内媒介购买市场的主流。数字、户外、电视、广播以及其他媒介都将融入到竞拍系统里,程序化将开始取代人为来做出决定。
在新的一年,雇佣最好的人才将是我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我在媒介行业工作了26年,无论是哪家代理商,人才都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是核心资产。在PHD,我们拥有最具才华、最有创意、最热情的员工,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PHD的原因。
2016营销关键词
移动与内容
很多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自从我1995年来到中国,我就一直听到这样的说法和担忧。我相信,中国的政府是非常明智的,他们知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措施,所以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持乐观。
就国内媒介市场来说,移动营销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而内容营销将成为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战略,从而降低传统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
2015营销感悟
虚拟现实技术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我的一个朋友是企业市场高管,在我的生日当天送了我一个虚拟现实眼镜。我们都相信,这项科技在未来将有很多机遇。
但就像过去十年里的其他技术发展一样,虚拟技术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真正驱动营销的发展。客户总是询问营销领域里有哪些最新的技术,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并不希望成为第一个实践者。
不过,无论如何,我相信它在未来将有非常大的用武之地。
浅谈服务业与市场经济 篇4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
1.1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服务业具有广泛的服务特性。
服务业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以至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市场经济是通过需求和供给的结合来实现的, 它的核心是交换, 它不但包括物质产品的交换, 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知识、信息的交换, 这都需要服务业为各种交换的正常进行提供完善的服务。在农业经济时期, 商品市场狭小, 服务业不发达。进入工业化时期, 商品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商品销售和流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服务业正是保证正常交换和获取更大利益的重要条件。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换活动不断发展和扩大而更加错综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是必然的。可以说, 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增强服务业这一基础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它的生存与发展。
1.2 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政府长期对服务业的认识
和重视不足, 政府偏重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加上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严格的管制, 市场化程度低, 服务业的发展相当缓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1) 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技术服务、旅游、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 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2) 把握商贸物流业发展机遇, 着重发展商贸流通、市政服务等行业, 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网上销售, 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挖掘城乡消费潜力,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引导新型消费方式,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2) 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 推广连锁经营, 发展新兴业态, 开展电子商务, 强化物流配送。3) 以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完善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网络、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重点, 构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4) 完善商业服务功能, 改造提升城市商业中心, 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 推动发展社区商业。5) 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 培强做大骨干流通企业, 支持发展中小商贸企业, 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流通国际化进程, 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6) 以积极发展会展业, 稳步提升餐饮业、住宿业为重点, 提高商贸服务层次。7) 以完善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健全应急储备调控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打造商贸诚信服务体系为重点, 完善市场调控保障体系。
(3) 围绕机场、铁路和港口, 积极发展仓储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全力推进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4)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引导房地产开发向多元化方向协调发展, 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积极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
(6) 大力发展旅游业, 抓好旅游景点建设, 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积极拓展新的旅游项目, 繁荣“假日经济”。
(7) 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 拓宽农村服务业覆盖范围, 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健康发展, 满足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
(8)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步伐。
2 服务业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服务市场由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共同决定, 当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不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时, 市场必将要求服务业蓬勃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 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经济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2.1 服务业适应市场经济, 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作为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 总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因而当它束缚生产力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改革, 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以往,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控制下, 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难以主动把握市场, 自主搞活经营, 因而一旦市场发生大的变动, 企业难以为继, 结果是政府管死企业, 企业依附政府。
2.2 服务业适应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服务业应该面向市场, 把握市场信息, 以市场潜在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特色的优势, 以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竞争能力,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奋进。
2.3 服务业适应市场经济, 必须坚持走“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的路子。
市场瞬息万变, 丰富多彩, 企业如何占领市场, 指导消费, 引导消费, 必须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 即企业以市场为中心, 以销定产, 以需定产, 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 作为现代服务业,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发展自己, 壮大自己, 必须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经营思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2年, 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4.6%, 与工业45.3%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正在加快调整经济转型方向。除了污染和耗能少, 服务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 服务业的扩张会鼓励更快地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工资, 增加家庭收入和支出, 这必将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兴盛发展。
摘要:随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增强, 服务经济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对于未来社会经济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服务业是规模空间最大, 覆盖面最广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体制改革,服务经济
参考文献
[1]高市.中国服务业市场导向与企业表现关系研究.吉林大学, 2004 (04) .
[2]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09) .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 篇5
诚实守信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规范和美德.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内在地需要并且产生出诚信.加强诚信建设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张增良 祁麟 作者单位:张增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河北,邢台,054035)
祁麟(邢台学院,马列部,河北,邢台,054001)
刊 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诚信 美德 规范
三四级市场售后服务改革与提升 篇6
小张是X品牌洗衣机驻S地区的业务,一个人管理着零售、渠道、终端、售前、售中、售后,大事小事都要过问。令他头疼的是三、四级市场的售后总是那么滞后,尤其是旺季,十天半月不给上门,造成顾客投诉,经销商埋怨。询问售后服务网点吧,说配件跟不上,追问分公司服务部门吧,说只要申请的配件都会分配到位,听起来都没错,都有道理。但究竟是什么病因造成的恶果呢?分析一下,其实,该品牌的售后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的症结。
三四级市场售后工作症结
症结之一,厂方直派售后服务人员集中在省会城市,不过人数很少。主要负责省会城市产品的安装,维修
对于二级市场厂方没有足够的人力、资金安置厂派人员操盘业务,仅仅售后业务外包的形式,一个地区设置一个售后服务网点(白色家电区域划分是以地区为单位,一个地区往往是由一个地级市和许多个县组成,其中地级城市称为二级市场,县、镇就称为三、四级市场),让其负责整个地区的售后工作。这样该售后服务网点不仅要负责这个二级市场的售后服务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三、四级市场售后服务工作。二级售后网点为了方便自己维修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三、四级市场随便找个服务网点进行当地的维修,成为下线;也有的二级售后网点干脆不找,安排自己的人手去服务,就近的市场还能服务得差不多,偏远的地方,售后工作就有些拖拉,难以到位。
症结之二,售后经理的配置是以分公司为单位。白色家电是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设立分公司,也就说一个售后经理要负责一个省的售后方面的管理工作
售后经理每天不仅要处理总部下达的文件,还要处理下面网点传达上来的大小报告。例如配件申请的审批,残损机报告的审批,维修费用结算单审核等工作,总之,只要需要售后经理签字的工作都是必须做。如果直接管辖的网点太多,要审批的文件太多,售后经理就是夜以继日也不能做完。于是,所有三、四级服务网点根本不能直接申请同厂家直接操作,避免增大售后经理的工作量。
症结之三,三、四级市场虽说有售后服务网点,也是简单个体维修部,挂靠在二级服务网点上,造成维修费用结算拖延、截流。配件到达周期延长。都是常见的问题
三、四级售后网点多是夫妻店、兄弟店等,根本没有专业填写售后配件申请、填写维修用户档案表的人手,只是随随便便把表格填下,传真到二级售后点,二级售后点再入单汇总传到公司,都会造成时间的延长。同时配件由公司发到二级网点,再转发到三、四级网点,几经转手,运输途中也会耽搁好几天。公司规定所有的产品维修配件必须从厂家购买,这样二级网点自己花钱到公司买配件,三、四级售后网点却是向二级网点借配件,用维修服务费冲抵,其中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芝麻小事,也会造成配件、维修费用难以及时到达三、四级网点。
症结之四,对于一些乡下农村的用户。如果产品在保修期内,售后服务网点根本就不愿意去服务
企业规定在保修期内,不可以向用户随便收取任何费用,他们辛苦了一半天,可能连路费也赚不回来,因为公司在计算里程路费时根本不可能把乡间小道也精确计算在内。面对这样的情况,售后网点则能拖就拖,可由于乡下人生活条件的提高,偏偏这样的用户又不少,售后网点往往得不偿失。厂家售后经理很少下来考察三、四市场的售后实际问题,让给当地业务负责协调,面对这种关于“利”字的问题,协调也是无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售后人员赚钱才是硬道理。
症结之五,厂家很少在售后服务方面为二、三级市场的服务网点进行统一培训,例如产品知识,服务态度、服务用语、服务规范、维修技术等
科技在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大,因为缺少技术培训,有些维修师傅仅靠经验对产品进行维修。打个比方,本来是洗衣机电脑板上的一个小毛病、小问题,而师傅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原因,误以为是电机问题,对产品来了个大动手术。如果用户刚买不久的洗衣机,看到被拆的七零八散,用户绝对无法接受,拒绝维修,同维修人员理论。产品技术含量加大,维修技术跟不上,造成维修网点浪费人力和时间,还要看用户脸色,大大降低服务的积极性。售后跟不上,势必影响经销商经销该产品的兴趣,销售人员为了不影响销售,只好对售后网点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协调、再沟通、再协调,常用方法多是请吃饭喝酒成朋友,不是长久之计。
三四级市场售后改革策略
企业进入三四级市场,售后工作的提升与服务到位对于迅速建立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三四级市场消费者人群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也是拓展并立足三四级市场的重要一环。那么,针对三四级市场存在的此类症结问题,该如何进行改革,进而提升售后服务工作质量,赢得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呢?
公司体制层面的改革
设置区域售后代表。分公司最好能直接委派一个售后人员或在当地招聘一个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整个区域市场的(市、县、镇)售后网点的管理、监督、协调、培训等工作,就象一个地区都有一个销售人员一样。企业依靠专业的售后代表在二、三、四级市场进行网点建设、网点管理、技术指导、问题培训、制度考核等既能起到监督、管理、服务售后网点作用,又能协助售后网点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
优点:三、四级售届工作有专人负责,能够提升服务质量。
弊端:增加了人员费用,增加了售后成本。
不可降低售后网点的利润。由于竞争的残酷,企业产品利润降低,还要增值消费者的服务,例如五年保修,六年保修等。产品利润的降低,导致售后投入的降低,其常见方式:减缩售后工作者维修、服务费用;提高维修配件的价格,因为配件是售后网点直接或间接从企业购买的;对消费者服务的增值,延长了售后人员对消费者的“无偿”服务。从售后网点角度考虑,油价在涨,材料涨价,维修费用却在降,他们怎么会有较高的服务积极性?企业要想服务跟得上,必须考虑要么提高他们的服务、维修费用,要么降低维修配件的价格,要么取消对顾客的增值承诺,让售后服务网点能赚到钱,才能刺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选择前两项,让他们就会感觉有利可图,服务的效果就会更好。
优点:让售后网点赚到钱,工作积极性才能更高。
弊端:产品利润下滑,售后方面又无法节省开支。
售后网点建设方面改革
设立“谁经销,谁负责”售后点。利用经销商自己的售后、维修队伍,由于三包规定“谁经销,谁负责”,很多消费者习惯商品出现故障后找经
销商理论,现在许多卖场和商场通常都拥有自己的维修人员。
优点:售后网点办事认真、积极性强、效率高、服务到位,有助提高品牌形象。
弊端:三、四经销的网点往往容易更换,经销商不能满足企业的销售量,企业就会另选他家,产品不能为经销商赚到足够利润,经销商就不会主推。经销商的变动就会导致售后网点的变动,影响售后工作的顺畅。
设立“一县一点”售后站。售后网点一县一点,如同销售中县级总经销制,寻找服务理念先进,信誉度高,执行力强的售后点,经总部审核批准,由分公司直接运做、管理这种外包的售后点。该售后网点可以直接向分公司申请购买配件,直接和分公司结算服务费用等。服务工作由该售后点直接指派人员去维修、服务。这需要建立售后网点人员对当地的各个售后网点实际情况摸透吃透,才能做出选择,不可轻信经销商或朋友推荐(直接和分公司操作的售后网点要由总部审核批准,这是规定)。
优点:售后工作能及时到位,效率可观,避开了更换经销商必须更换售后点的不足。
弊端:增加分公司售后经理的工作量和麻烦。
售后部门管理方面的改革
加强售后团队沟通、培训工作。分公司售后部门要建立好健全的售后网点档案表,利用售后网点档案,售后经理要经常出差拜访当地售后服务人员,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询问售后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技术的难点,讨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更好地处理顾客的抱怨等等。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也是很好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或者不定期的(半年或一年)组织售后网点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诸如产品知识、维修技术、服务规则、报单流程、填单步骤等各方面的培训。加强售后人员沟通和培训,有助于培养服务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兢兢业业为顾客服务的积极性。
主动向售后网点提供服务。分公司售后部门要定期给每个下游售后网点进行跟踪服务,询问目前需要什么配件,配件的配给是否到位,维修费用的结算可曾到帐等等,并随即做好客情记录。不时提醒并要求售后服务人员自觉遵守公司规章条例,避免被顾客投诉而罚款,提醒并协助及时、认真的做好系统客户档案表,处理好顾客意见问题,认真做好具体的参数登记,认真开出费用结算的发票凭据等,以便于复查或结算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逢年过节向售后网点提供些慰问品、赠送品,季节交替时,提供些换季工作装等,主动向他们提供服务,这样售后网点也对公司更有认同感、归属感,工作起来也就更加积极了。
“惊喜服务”与经济效益 篇7
国内也不乏“惊喜服务”的事例, 如旅行中遇游客过生日, 旅行社送去一个生日蛋糕, 以表祝贺;西宁一些旅行社接团时, 常常在机场、车站举行隆重的为每位游客献上一条哈达的仪式;去内蒙古大草原, 当旅游车在夕阳下快要来到时, 马队插着彩旗, 浩浩荡荡奔来夹道迎接;上海希尔顿酒店, 旅游团下榻时, 营销人员引领团队进入二楼的特别接待大厅就座, 向每人赠送清爽果汁, 或其他饮品, 然后表示欢迎, 分配房号, 介绍客馆情况等等, 这样的服务怎不令人惊叹, 令人难忘呢?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性质的服务行业, 讲究的就是“服务”二字, 谁服务好, 谁客人就多, 谁效益就佳, 因为优质服务乃旅游业的生命线。不过笔者在此要郑重指出, “惊喜服务”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 它是服务深化、规范、专业的升华体现, 是现代企业必备的高级素质。据调查, 从付出的劳动量来看, 感情服务占20%, 规范服务占70%, 惊喜服务占10%, 而回头率却是感情服务20%, 规范服务10%, 惊喜服务70%, 可见“惊喜服务”付出的劳动量最少, 而获取的影响与效果最佳。因此, “惊喜服务”这一崭新的课题极其值得业界重视与研究。
20年旅游生涯使笔者认识到, “惊喜服务”是温暖快乐的结晶。旅游业是创造快乐的一大产业, 人们通过旅游来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感受情怀之目的, 其中“惊喜服务”恰恰是产生心理愉悦机能的最佳手段, 它可以让游客在平淡中感到震惊, 在流畅中获取喜悦, 在交往中得到感动, 从而产生美的想往, 美的享乐, 美的回味。可谓“值回票价, 不虚此行”。
“惊喜服务”是高超服务技能的表现。这不是凭空想出来、随意编出来、顺口唱出来的, 只有把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时刻牢记在心, 才能在一点一滴的言行上, 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上, 创造出春风般温馨, 春雨般滋润, 春雷般惊叹, 创造出特有的“感动”, 制造出难忘的回忆, 激起层层最美的心灵浪花。
“惊喜服务”是效益的源泉。在服务过程中“没有不好的客人, 只有不好的服务”, 因为“客人总是对的”, 只有讲诚信、讲道德、讲品质、讲规范, 才可以制造出“惊喜服务”, 也只有把“惊喜服务”真正提到日程上来, 做巧、做绝、做活、做到超值, 就一定会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效益, 这已被无数中外事实证明了, 应坚定不移地不懈努力, 可惜我们一些人至今对此不屑一顾, 没有看到它的奇异光彩,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惊喜服务”是境界的彰显。没有对游客的珍爱之心, 关爱之情, 就不会创造出“惊喜服务”, 只有具备高尚、纯粹、忠诚、敬业的品德, 才会产生对游客超乎寻常的赤诚、真挚、体贴, 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而提升了心境, 方可以把“惊喜服务”落实在实处。
说到底, “惊喜服务”是衡量服务水平的标志, 检验服务成果的试金石。不断提高服务技能与水平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工程, 而提高“惊喜服务”则是这个基础工程上的新台阶、新目标、新里程、新追求, 这一服务的高端领域必将掀起新的竞争浪潮, 人有你无, 你就落后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我们必须站得高, 看得远, 加强自身的服务艺术修养, 善于及对掌握游客心理, 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惊喜服务”, 才能深深打动、感染千千万万的“游客上帝”,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从而赢得人心、赢得掌声、赢得难忘、赢得市场、赢得效益。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 篇8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 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 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 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且被人们认识到的经济成长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只有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少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这发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里, 被称为“广泛性成长”。第二种是既有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它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 发生在工业革命之中, 被称为“斯密型成长”。第三种是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技术变革和组织创新的结果, 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被称为“库兹涅茨型成长”。第四种是在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命加快的同时, 还伴随着经济制度变迁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命和创新来实现的经济成长。这种经济成长发生在后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 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可将其称为“转型成长”。对于上海来讲, 应该将“转型成长”作为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统筹当前与长远, 统筹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既可拉动消费, 又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发展转型的助力, 又能舒缓外部冲击的阵痛;既可支撑经济增长, 又能大幅增加就业,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多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可以促使上海增长方式从原先的投资带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带动的、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在工业化中后期, 结构转型将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并逐步走向转折的基本因素。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 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而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融合互动角度来看, 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到新型工业化进程之中。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所决定的, 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 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出高端工业化战略, 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新型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润滑剂。上海经济结构转换相对较慢, 大多数产品附加值很低, 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显然与现代服务业落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业, 离开信息服务业、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上海经济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型。
现代服务业既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整合能力。这就是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逐步退出物质生产领域, 抢占产业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 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而且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 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上海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已由生产领域转向商务 (如物流、商业、金融等) 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加快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 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 应当从战略高度关注和加速发展知识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突出非物质性的服务产业成长。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 要求上海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
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上海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成为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其中的金融、贸易、航运三个目标都是服务性的, 而经济中心的目标是综合性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制造业、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等, 这是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 说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自身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另一方面, 上海还担负着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以及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服务型城市, 也只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这一实质问题, 才能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同构、均质的产业平台上脱颖而出, 从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 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实现向服务型城市转型, 关键是要培育和完善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 这不仅仅是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的问题, 更不仅仅是抓几个服务业项目的问题。随着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上升趋势, 使服务业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在上海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要首先从现代服务业开始。近年来, 人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 它们打破了产业界限, 把不同的产业模块联系起来, 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取得了高速的成长。显然, 服务业转型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 不管是领先者还是新来者都需要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在服务业崛起和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中取得强势, 并主导新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 上海经济增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的共同拉动。近年来, 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对GDP的贡献更大, 服务业的贡献则略有下降。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 由谁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曾引起大讨论。我们认为, 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迎接国际新一轮的服务业转移, 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 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海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管理, 使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而上海在同发展传统加工业有关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 则已经难以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 上海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率和附加值逐年下降, 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 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 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 是走出一条适应上海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二, 服务资源对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至关重要。传统产业通过自我升级实现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 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 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 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第三, 现代服务业可以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 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可以优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 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 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 从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 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 扩大区域影响力, 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第四, 服务业能直接拉动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 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 消费率长期偏低, 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 形成生产过剩, 甚至导致银行坏账, 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直接消费的产业, 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 属于最终需求, 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可见, 上海实现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 发展服务经济必将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际经合组织 (OECD) 2000年报告,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 或者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参照国际经验, 上海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新阶段。不断深化、强化、细化、优化服务业, 尤其要力促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实现两者交融相长应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战略着眼点。上海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 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 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 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 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 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 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00多家, 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上海将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 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 加大开放力度, 推进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 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基于知识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 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 正使产业经济活动发生三个根本性的重大转换: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经济将转向服务化, 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 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且, 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 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 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 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 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 没有制造业的发展, 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 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 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 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 相互依赖程度加深。Riddl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 是经济的粘合剂, 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 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OECD认为, 当代发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 以寻求价值增值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将促进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 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 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 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 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 开发新产品, 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被称为“联结经济性”或“复合效应”。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 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 (培育) , 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 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 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出现融合, 还会使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 当原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 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 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分离出来, 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 形成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使得市场将参与融合产业中的一些最优或核心环节截取, 一些新的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成本的企业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了价值链, 它们的进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增值环节, 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 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
企业间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 并形成新的价值链,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 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亦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再造和整合过程中发挥着强烈的关联效应, 使服务业融合到各个产业部门, 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创造活动必然要求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渗入大量的相关服务环节, 从而引起原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 原来被视作成本的服务环节反而成为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中心, 即产业链的利润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 并与渗透进来的“片断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联结, 经过价值链的整合后, 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重新分布, 其结果是价值链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上海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承担着国内和国际产业交汇的枢纽地位。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价值链模块化分解和整合, 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通过产业价值链重组与再造, 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环境, 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和先进制造业。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要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 使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产业中去, 并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实现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要立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 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 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services)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集中反映了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 (服务门类或种类) 与深度 (服务质量与效率) , 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在微观层面上,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 (Fortism) 渐趋瓦解,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 (Wintelism) 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 再到大规模定制, 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导致了中观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而是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分工形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阶段, 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或组装过程, 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性服务在其中的作用, 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 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粘合剂”功能。
2010年世博会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之城”, 促进上海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变。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应紧密围绕“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 加大开放力度, 推进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 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聚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 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上海经济发展阶段, 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不仅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大支撑, 而且使先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普遍融合于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在上海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 需要上游 (可行性研究等) 、中游 (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 和下游 (广告、物流等) 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的有机配合和全程参与, 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融合。上海可以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 并依托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 促进产业融合, 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实现融合, 形成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 制造业将出现服务化的趋势, 使生产性服务功能分化出来。反过来, 生产性服务业又将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将表现出融合与协同效应。上海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其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导向作用必将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转变, 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改造, 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业融合的趋势。在张江、陆家嘴、金桥、嘉定和曹河泾等高新科技园区, 逐步形成的区域集群内部集结了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 他们彼此交流互动, 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的产业发展趋势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经济网络中,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挥巨大的融合效应。
摘要:随着新经济的兴起, 现代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文章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指出了后世博时代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并构造了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陈秋玲, 宋晓琳, 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 2007 (8)
[3].陈宪, 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4 (10)
[4].陈样麟.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 2006 (2)
[5].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9 (1)
[6].高传胜, 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7].厉无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
[8].刘俊杰, 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 2007 (2)
[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 2005 (9)
服务外包与社会经济发展 篇9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 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中涉及的服务性工作 (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 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 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服务外包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从软件开发外包和测试外包开始, 逐步发展和成长起来。
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T0) 和业务流程外包 (BP0) 。ITO是指企业向外部寻求并获得包括全部或部分信息技术类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等。BPO是指企业将自身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化服务提供商, 由其按照服务协议要求进行管理、运营和维护服务等。服务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
ITO和BPO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ITO强调技术, 对服务承接方的IT知识技术及软件技术要求较高。相对ITO而言, BPO更强调业务流程, 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端活动, 注重解决业务和运营的效明问题。因此, BPO对服务承接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高, 服务外包转移方和承接方关系更为紧密, BPO的意义和影响也更为重大。ITO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成本、速度和灵活性的需求, BPO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
服务外包经历了从境内服务外包到近岸服务外包、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境内服务外包中外包业务转移方和服务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 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近岸服务外包中转移方和服务承接方来自于邻近国家, 邻近国家很可能会讲同样的语言、在文化背景方面比较类似, 通常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离岸服务外包中转移方和服务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 外包工作跨境完成。以往离岸服务外包中被外包的业务流程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以及重复性的, 但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及服务承接方掌握更多的流程和商业知识, 开始了更为复杂的从头到尾整个流程的离岸服务外包。
2 服务外包与全球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产业转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最早是转移制造业, 紧接着是制造业外包:在第二阶段, 发生的是服务业转移, 最近10年内服务业的转移和服务外包儿乎同时发生, 服务外包日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在第三阶段, 跨国公司转移研究开发 (R&D〉。在第四阶段, 跨国公司转移地区总部, 跨国公司总是稍后或最后考虑转移它的地区总部。全球产业转移的这四个阶段与服务外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同时发生, 前者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服务外包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推动:.
2.1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和流动更趋活跃, 使得外包承接地国家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当中。
2.2飞速发展的通讯和Internet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 员工可以在全球各地以电子方式进行沟通, 完成业务流程所需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变得更为便捷, 实现远距离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2.3产业分工的细化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 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
2.4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使跨国公司对降低成本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 特别是由于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这些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公司跨入服务外包行列。
3 服务外包与现代服务业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服务外包的发展给现代服务业带来从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 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外包中的ITO为现代服务业的所有应用领域提供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手段以及IT服务, BPO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业务流程再造、创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
承接服务外包对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够创造条件促进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 推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化向集约化发展。
当前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不足,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面临国际市场的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可以扩大服务业规模, 提高服务业效率, 增加服务业的品种和档次, 真正实现服务业现代化。从而增加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使中国的服务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4 服务外包发展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基础
通信和信息技术是服务外包发展的技术资源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行为协调所受的距离限制。全球的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外包服务承接方能够在系统、网络和储存等方面共享基础设施, 并设立数据中心, 这为服务外包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建立了信息架构基础, 使得外包服务承接方能够从近岸或者远岸为本土提供服务。印度外包力量崛起的一大原因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包括美国投资完成的横跨太平洋的光缆铺设工程, 也包括印度自身大力建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推出的综合网络服务及卫星通讯渠道。这些通讯设施的建立, 使得服务业在瞬时异地转移成为可能。
服务外包发展不仅需要通信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资源基础, 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发展服务外包的必要条件。软件业是培育服务外包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软件业是信息时代的至高点, 美国等国家正是靠着拥有着巨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而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凭借已有的软件业的基础去发展软件业方面的服务外包是培育离岸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展软件业外包是对国内人才综合实力的一种挑战。国内软件人才将经受市场考验、迎战技术难关, 成为离岸服务外包人才的主力军, 为未来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 其成就有目共睹。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搞的是市场经济,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也是信用经济, 讲的是诚信, 靠的信用。市场经济, 有市场必然有竞争, 但不是无序竞争, 在会计工作中, 少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信息;利用自身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虚报瞒报会计信息而套取国家经费。为一己之利, 给集体和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市场济条件下, 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该从源头抓起,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上抓起, 重塑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 并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使之成为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信念, 应是当务之急。
二、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重要性
市场离不开诚信, 会计工作,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经济管理活动, 亦是如此, 广大会计从业人员, 亦是如此。只有我们会计工作讲诚信, 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具有了较高的诚信素质, 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公正诚实, 才能把会计工作搞好。而道德又是与诚信与生俱来的一对孪生体, 犹如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分支, 可见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需和应有之义。纵观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工作, 其诚信和职业道德现状是令人堪忧的, 由此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首先, 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缺乏了诚信和道德的维系, 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保护, 那些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的严重不法会计行为, 势必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不仅仅是经济的, 更有市场的信誉和对市场的信赖、信心。
其次, 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会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运行情况, 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就是以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为依据的。而会计从业人员在违背了诚信和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提供的会计信息, 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将大打折扣, 进而会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乃至决策失误。
再者, 失真的会计信息还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侵害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助长了贪污腐化之风, 使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使会计工作陷入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之中.
当然, 由会计失信和职业道德沦丧而产生的危害还有很多。为有效遏制其社会危害性, 会计界人士提出了各种对策, 但会计从业人员为什么还有章不循, 有法不依, 不能遵守起码的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点:
1、长期以来, 我国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状态。
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和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2、单位内部相关管理制度有缺陷, 单位外部监管不到位
及社会监督不完善, 使得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缺少约束而有机可乘。
3、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 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个人收入差距悬殊拉大, 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正强烈冲击并改变着当今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下,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和职业道德防线难免有失守的风险。
4、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和惩罚机制。
会计法律规范, 作为维护会计工作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是遏制会计不法行为的最后屏障。但现实是, 我国有关的会计法制并不完备, 没有形成一个覆盖会计工作领域的法制保护网, 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且现有的会计法律条款对不法会计行为的惩罚太轻, 量刑幅度弹性较大, 起不到真正的惩戒作用。使得不法会计行为既获取了现实的经济利益, 而又无需承担高昂的违法成本, 行为与代价不成正比, 这或许就是不法会计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性原因。
三、主要建议
有鉴于此, 对于今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几点建议:
1、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
为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 可以采取理论课辅以大量鲜活的经典案例, 努力让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受到触动, 进而强化信念, 明晰人生价值的方向。
2、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以自我评价、单位内部评价和单位外部评价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评监督活动。
置会计工作于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多重监督之下。使广大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升对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始终绷紧德信这根弦, 以增大会计行为的安全系数。
3、建立科学、规范、公正、权威的会计从业人员电子信用档案。
要在各企事业单位、相关会计机构内部, 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都要建立信用档案, 由单位不间断的追踪和完善。实行个人档案信息终身制、一卡制, 档案信息可以随工作单位的变动而转移, 但信息保持连贯统一。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个人会计信息资料与身份证系统捆绑, 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数据库, 接受公众查询和社会监督, 让更多的守信守德守法者受到鼓励, 也让无信无德不法者受到惩罚, 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4、严肃财经纪律, 坚持依法理财。
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 面临的诱惑太多, 风险太大, 很难把好各种“金钱关”、“权势关”、“人情关”, 只有个人和单位都能严肃财经纪律, 心中有法, 才能坚持原则, 依法理财, 才能做到“不惟上, 不惟情, 不惟钱, 只惟法”。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不法会计行为, 花样翻新, 手段百出, 令已有的会计法律法规防不胜防。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出台新的会计法规, 并对已有的会计相关法规加以修改完善。只要我们有决心, 有恒心, 充分发扬民主, 挖掘才智, 我们的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定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肖桂花.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2
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悖论 篇11
问题的缘起
中国30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比重上升带动的;而服务业的比重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多大改变。陈志武教授有一个解释,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意思是,制造业是人与自然打交道,中国成本比外国低,所以搞得好;服务业是人与人打交道,中国成本比外国高,所以搞不好。这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它难以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国同样存在服务业成本比制造业高的问题,因为这也会导致成本导向的经济不愿发展服务业。国外主流的解释是威廉.J.鲍莫尔教授提出的“成本病模型”,认为服务业的需求虽然持续增长,但成本增加更快,这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缺口”,服务业比重提高不是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只是价格提高的结果。
这件公案与“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于,制造业比重上升,是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信息化时代的典型特征。中国6年后工业化将基本完成。在工业化完成前,信息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发展,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强调的是速度;而在工业化完成后,信息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发展,要想全面,除了为工业化服务,还要为服务化(包括制造业服务化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服务,要以发展质量为标准。事实上,地方政府热衷发展传统工业化,一个重要心结可能在于,他们从经验中已感知到“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悖论”,如果服务业比重提高,不能为GDP提速,反而会降速,影响官员政绩和升迁,为什么要大搞服务业呢?而“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在当下就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如果政绩不是以速度,而是以质量为主要标准,信息经济就需要既为工业化服务,也为服务化服务。这个话题从官场转到商场,可以转化成,企业家面临同样选择的微观版:是以成本导向,走降价竞争的传统中国制造之路,还是以需求为导向,走提价竞争的中国创造之路。
而《服务业的生产率、创新与知识》这本书,分析的正是其中的规律。
“悖论”背后的真相
鲍莫尔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将“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悖论”分解为两个问题, 一是“服务业内部”的问题,即经济学家长期把服务业直接视为“生产率缓慢增长部门的集合体”。其悖论性在于,服务业发展本来是好事,但在统计上却直接意味着GDP降速。如何解释这种矛盾?二是服务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贡献。在存在“劳动生产率缺口”状况下,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岂不成了整个经济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经济发展进步性体现何在?
本书有许多精彩的分析,其精华与核心,可以用盖雷和加卢在“结语”中所说的“应优先考虑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根本’问题”来概括:(1)能使服务多样性自成体系的概念、分类和方法论,特别是从衡量和评估服务结果及绩效的角度入手;(2)知识与智力在服务生产、创新、消费及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社会组织;(3)服务业发展中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角色,以及服务生产和创新过程的合理性。
服务业比重提高,GDP增长减速与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受同一规律支配,这个规律就是:多样性=信息化(服务提供者“他们可能为了产品的多样化而不是为了提高生产率使用IT技术”,按:IT技术在此系信息技术的误译)。以往的信息经济发展不全面,主要表现是信息化不是服务于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还必须“自成体系”,如熊彼特创新体系),而是服务于相反的同质性(如传统中国制造,GDP数量增长);将来信息经济要想全面发展,就不光要服务于同质性的数量增长,更要服务于异质性的质量提高。
质量是本书反复强调的主题。其实,质量本身就是异质之量,它是可以被量化的质的差异性程度和多样化程度。盖雷和加卢所说“从衡量和评估服务结果及绩效的角度入手”针对的就是现行统计没有将异质之量纳入进来。本书强调“服务业产出更强的异质性”,由此揭开了“悖论”的谜底:它只不过是个统计假象,GDP减速背后掩盖了质量提升。如果只统计同质性,不统计多样性(“产出的异质性使其更加难以度量”),就看不出来以下“产出”:信息技术降低的主要是差异化、多样性的成本,信息经济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不在GDP数量(这只是它的次要贡献),而在经济质量(这才是它的主要贡献)。本书告诉我们,被统计学和经济学系统地忽视的关键钥匙,就是“多样性”。
本书从学术上区分的数量(效率之量)与质量(多样性之量,如“传统方法忽视的变量:服务的复杂性、强度和结果”),特别是指出索洛悖论“主要是对服务业而言”,这就把IT的投入产出明确地与服务化的投入产出,当作同一个问题。盖雷和加卢指出传统生产函数存在的问题在于“假设总产出可以按照不变价格进行正确地测度,即Y的组成部分没有经历显著的质量变化”。“但是,我们必须问问自己,在把计算机技术引入企业,特别是服务部门时都发生了什么?”回答是,“生产函数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与产出数量相比,实际产出Y在质量和服务强度上的提升更为显著”。
这些见识对中国极具启发性。目前中国许多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无论在朝在野,几乎都没有“多样性”这根弦。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上,没有像重视效率标准那样重视多样性标准。导致把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扭曲为如何让经济增长数量怎样更稳当。如果不是由外国权威点醒,难以正视信息技术革命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两件事内在统一性的线索,就在于多样性的“自成体系”。多样性内生地要求创新,内生地要求服务化,内生地要求信息化。不是说制造业时期同质化生产的福特制不重要,本文最后还特别强调“‘由ICT支撑的服务’的‘后福特’模型”,与福利制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强调信息经济,不是为了否定工业经济,而是要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中,实现两化融合发展。
浅议诚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诚信,经济,关系
引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市场经济发展滞后, 本文重点阐述诚信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必要性, 以此让大家意识到诚信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一、诚信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首先, 无论在日常生产还是生活中, 构建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是市场经济的价值与尊严的具体体现。如果在培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缺乏了诚信做为其坚强后盾的话, 那么在建设市场经济时肯定会出现发展混乱与毫无次序的情况, 也会对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市场结构调整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上升到社会文明的高度来讲, 就是对人类的发展文明和国家市场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的背离, 最终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无法和谐稳定的发展。另外, 在各种商业活动中, 诚信的社会环境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对指导建立了科学、合理、规范的市场经济次序具有积极作用。在目前国外发达的市场环境中, 诚实有信的商业活动已经成为新经济生活中在经济利益、企业绩效等方面的主要价值观。如果说, 市场经济的组织个体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地遵守诚信原则的话, 就无法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必备的诚信资源, 这将成为构建诚信的市场经济规范的最大障碍, 最终无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地发展保驾护航。
二、诚信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诚信是塑造伟大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缺失信用和道德的人, 是取法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诚信度, 才能有效维持市场的经济秩序和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个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如果在市场活动中, 不遵守诚信原则, 置经济法规和社会道德于不顾, 仅仅以个体的一己之利为行为目标。那么, 必然会影响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 结合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存在的不良现状, 重中之重是抓紧培养和传承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 从人们的意识中根除经济活动中的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并在全民守信的社会环境之上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信用制度。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潘序伦先生的格言是:“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潘序伦先生提倡诚信应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道德, 恰恰证明了诚信在市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工作, 使市场活动的行为主体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 增强爱护个人信誉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是说, 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道德观念和优良品质, 并且促进社会主体主动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悖、阻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不诚信行为做斗争。由国外健康的市场经济发现, 只有把经济建设与诚信经营有机地结合, 才能促使市场经济和谐、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建立诚信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首先, 从微观角度来讲, 应增强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建立严格的市场信用评价体系。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换句话说, 诚实守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用来处理或协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行为关系, 如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诚信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既是一种个人的优秀品质,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加强培养行为主体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能够为形成人人诚信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市场秩序, 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 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诚信品德, 有利于促进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市场经济体系, 也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健康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信用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 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契约型社会。自由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诚实守信是商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是社会法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公平竞争市场原则的基础。一个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为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誉度高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消费者的亲睐, 在市场竞争中长足发展;而信誉度较低的企业则会措施发展良机, 在竞争过程中遭到淘汰。我国现在正处于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 为构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更应认真学习国外市场经济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 加快建立信用体系。
其次, 从宏观角度来讲, 我们应该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并且贯彻落实, 建立有效的市场秩序保障制度, 首先要加强市场诚信意识的教育活动。使社会行为主体充分认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培养以诚信经营为荣、以不诚实守信为耻的经营理念, 对与诚实守信的企业进行正面宣传, 树立社会典型, 逐渐树立人人讲信用的社会环境, 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应该通过立法约束, 建立切实有效的惩罚机制。并通过建立企业诚信经营档案, 监督其依法纳税、守法经营行为。鼓励社会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诚实守信的人和事进行宣传, 而对于不诚实守信的经营行为, 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 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再次, 要建立健全诚信经营的政策规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树立共讲诚信的优良风气。诚信作为人类文明最基础的成果, 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共同遵守。而政策规范形式, 便是约束经济活动各种不守信行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只有以政策形式规范社会道德, 政府才不会失信于民, 政令才能得到贯彻实施, 才能形成市场经济活动讲诚信的风气。
结束语:孟子曾说:“诚, 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与性善论基础上的, 天道本身就是诚”, 他的现实意义表明诚信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义务。它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 而非用利益交换,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诚信。现实表明, 只有将诚信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才能让市场经济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发展。才能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 、《以德治国纵横谈》范英、刘小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炼完美人格》 (美) 奥格•诺狄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经营人生法宝信用人际关系》王雪梅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市场经济与诚信服务】推荐阅读:
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08-05
市场经济呼唤诚信06-17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11-05
市场经济与企业经济06-09
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08-12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10-23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07-27
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10-07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08-12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