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2025-01-07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精选11篇)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篇1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归纳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做了详细论述,从经济、道德、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来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问题,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 者:田建尔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山西省晋中市,030600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313(7)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包装艺术,经济,关系

一、绪论:

1、包装艺术的本质──包装艺术为产品要素之一, 也是人类感官需求与商品需求之一2.

包装艺术内容──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3.包装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受经济水平制约。

二、什么是包装艺术?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 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我们深信, 包装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最有力手段之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包装与商品经济已融为一体。

三、什么是经济?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 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四、包装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早期人所采用的包装材料, 充分利用了自然材料, 如:竹条、树枝、草茎、树叶等来包裹或捆扎食物或用品。在今天看来, 有许多产品包装都以这样的原始包装为灵感, 创造出既传统, 又符合现代标准的产品包装。如南方食品粽子、荷叶包鸡、竹筒饭等都仍然采用天然包装进行包装。

五、经济属性贯穿于包装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如此复杂的社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肯定会导致人对物质生以及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包装的艺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创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1. 经济属性在商品一系列的生产阶段的作用

从包装的设计到揉入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 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1) 包装设计的产生阶段:包装的艺术是需要掌握产品的相关因素, 然后以创造性的思想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标新立异的设计方案。在这其中, 经济因素主导着商品属性、市场的需求预测及新方案的经济投入。

(2) 包装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方案由草图到电子版到审核再到印刷生产是一个实体的过程。包装设计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 从设计产品的试生产到批量的生产和专利保护等等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3) 包装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的产品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 从而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在这其中, 经济因素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产品的综合经济价值上, 在改进设计产品上, 经济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包装艺术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其设计目标和方向

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认为设计都应是具有强烈的超前性和预测性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 设计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 而且产品市场定位合理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所以, 设计前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包括对生产厂家、市场消费者、品牌竞争对手的详细调研。

六、包装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优秀的包装设计促进经济的发展

针对“优秀包装设计评比中国包装委员”会所指定出来的规定:高档礼品包装的材料成本应占生产该产品成本的30%以内;低档或普通包装的材料成本, 应占该产品成本的3%以内。超出这种比例则为“过分包装”。

由此可见, 包装艺术无论是功能上的变化还是本身经济价值的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那就是通过对产品的艺术包装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知名度而达到销售目的的, 从而获取巨额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包装艺术已经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经济效益。

2、失败的包装艺术阻碍经济的发展

在几年前, 我们所熟知的农夫山泉来了个大变脸, 全新的瓶身, 全新的商标。从品牌的角度来看, 新商标以抽象的山峰造型来表达主体形象, 虽然没有之前“千岛湖实景”那般写实, 不过更符合了品牌独特性的要求。

当然,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 突然的撤掉农夫山泉标志性的千岛湖实景图实在不可接受, 究竟农夫山泉的饮用水是不是千岛湖的?在没有用正确方式的解答这些疑问之前, 就贸然的更换了包装, 好像更加显现了企业的心虚, 品牌的不实。

所以,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失败的包装设计, 不仅会给消费者的心理留下阴影与疑惑, 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不仅销售额会下滑, 导致利润减少或根本没有。由此可见, 失败的包装艺术阻碍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繁荣促进包装艺术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时期, 大工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产品的丰富, 也导致了商品竞争的日渐剧烈。商家被迫在商品销售领域采取更新颖的手法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以博得他们的喜好, 这奠定了包装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一部分物质基础。所以, 经济的繁荣会促进包装艺术的发展。艺术作为上层建筑, 必定会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4、经济的衰落会阻碍包装艺术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 欧洲再次被卷入战争, 出现了一段经济困难的时期。食品配给出台了, 包装材料的使用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英国, 以往罐装出售的商品改用纸盒包装, 软木塞代替了金属瓶盖, 产品的过度包装都不见了。在那个年代, 经济的不发达使得包装艺术发展缓慢甚至不发展, 几乎所有的原料都被用作战时的需要。依据“马斯诺需求层次原理”, 只有人类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 才会考虑其他因素, 运用到这里也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温饱都得不到满足, 就更不要说审美需求了。所以, 在经济衰落时, 包装艺术得不到发展。

浅论经济道德规范的特征与功能 篇3

关键词:经济道德规范 ;特征;功能

经济道德规范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经济道德原则的具体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道德关系与经济道德行为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与作为“硬调节”的经济法制规范相配套的“软调节”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道德规范,一个特定社会中形成的经济道德规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经济道德规范的特征

在社会领域,由于事物和关系的多样性导致了社会规范的多样性。对于经济道德规范来说,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规范网络,需要对经济活动全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提出道德要求。因而经济道德规范具有多元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显著特征。

首先,多元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的特征。社会经济生活是极其复杂的,关涉国家与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有个人与国家之间、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根本利益与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私人企业等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处理的。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以及他们各自的目的、价值取向等,使得社会经济生活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多层次的、多元的经济道德规范来有效调整和指导社会经济生活生产、交换、分配等各个环节。

其次,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特征。如前所述,经济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了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经济道德规范必须能够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形成客观的约束力。各种“服务公约”、“行为规定”、“员工守则”等具体规范就是约束经济活动各种参与者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这些规范措施是保证经济生活合理有序发展的道德保障。但是,此等规范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约束力,它表现为通过道德调节、道德评价、道德教育来实现节制和约束。从这一点来看,经济道德规范具有其客观性和他律性的特点。但是,经济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说还是有赖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内心的自觉。它必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认识,使之从主观上接受经济道德规范的调节和约束。惟其如此,才能使经济活动参与者不是被动的遵守经济道德规范,实现行为动因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约束。

2 、经济道德规范的功能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在对一定的社会利益或阶级利益的调整过程中,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因此,经济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伦理道德活动的过程。但是伦理道德及其相应的具体道德规范形成之后就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反作用力。故而,经济道德规范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其一,引导功能。这是经济道德规范的最基本功能。规范是人们行为的理性产物,是人们在生活中衡量事物的一种标准。经济道德规范以其对是非、善恶标准的确立,起到评价和引导行为的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的道德自觉性。在许多情况下,经济道德规范是对法制规范的一种强化并能起到后者所不具有的功效。经济道德规范是经济伦理的具体化形式,是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更具体的形式进行规定,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潜在的方向性的导向作用。它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谋利行为,选择正义的经济行为。比如经济道德规范主张“经营有方,取之有道”就是要求经济活动参与者按照“方”、“道”,也就是合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交换。

其二,调节功能。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换的活动,在处理其间各方关系时不仅需要经济法规的制约,同样离不开经济道德规范的调节。与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等“硬调节”手段相比,经济道德规范通过其设立的道德评价标准和社会性道德压力来实现其调节功能,是一种“软协调”手段。通过经济道德规范的调节,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处理的更公平允当,工作关系更宽松和谐,人际关系更协调有效。经济活动中人们接受经济道德规范的协调更胜于规章制度的协调,因为前者富有道德观和人情味,更容易将人际关系处理、协调的宽松、和谐。

其三,推动功能。经济道德规范能积极地影响经济活动,并为其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和精神支撑。经济道德规范的道德支撑表现为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内在约束,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形成道德观念,习得道德修养。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抑制负面效应,净化市场经济环境。经济道德规范的精神支撑功能主要体现在凝聚力上。当经济道德由外在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这势必形成一个凝聚人心的磁场。它能够唤起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支持与拥护,发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经济道德规范有多元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显著特征,并能够对经济活动发挥其导向功能、调节功能以及推动功能。只有将经济法制规范与经济道德规范这“硬调节”和“软调节”相结合,才能使社会经济生活良好运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庭,刘金华编著:经济伦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宏伟等著:社会经济与伦理[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安应民:论道德规范的社会经济功能[J],社会科学,1994.8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篇4

浅论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也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一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的进程.

作 者:王杰峰 作者单位: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辽宁,丹东,118001刊 名:辽宁财专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FINANCIAL COLLEGE JOURNAL年,卷(期):5(5)分类号:F810.451关键词:经济波动 社会保障 政策选择

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 篇5

--读《中西文化论》之“经济文化力论述”有感

文化力量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人文驱动力。经济发展需要有伦理道德来规范及引导。文中说“在当今的西方世界,原本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由于缺少伦理等人文精神的制约,结果产生了反人类注意的倾向”。读完本文之后,我认为文化力对经济的作用巨大,两者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启蒙运动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起来的看法源于把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截然分开,认为个人的理性追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利益之间不可能达到像斯密所论述的那样统一。科斯洛夫斯基认为经济活动越来越疏离道德、文化等这些人们惯常遵守的原则。因为个人理性的自利性决定了其永远摆脱不了违背道德的倾向。例如: 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难免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代理人总是在寻找机会违背委托人的意愿而使自己非法得益,“ 公地悲剧”、“ 搭便车” 等现象也说明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关系。以上观点事实上忽视了以下事实: 个人理性的发挥不是为所欲为的追求最大化行为,韦伯倒是说过:“ 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只有有可能,就必然有置任何伦理道德于不顾的残酷的获利行为。” ②但他所指的恰恰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市场经济是依靠理性来获利的,它有别于以往靠暴力、欺诈和明目张胆的掠夺来获利的行为。个人理性是在受到一系列显性的法律规则和隐性的道德意识约束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的交换关系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及社会规则之外获得发展,至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自由主义者即便如哈耶克,也对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其次,按照西方自然法的观点,一切法律皆起源于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换言之,所有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生活准则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道德的因素,只要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遵纪守法的,就可以认为是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制度、规则与道德一分为二,更不能把少数人破坏道德规则的行为归结于市场经济本身。

对于缺乏像西方那样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自然发展历史阶段的中国而言,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则存某种不和谐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经济几千年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氏族关系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其间所发生的交换关系不论从对象还是距离来说都极其有限,以人情为基础的道德自然成为约束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极大地扩展了交换关系的对象和空间,需要以广泛适用而又权责分明的合约形式才能够有效保证各方的权益。带有某种温情色彩的传统道德与冰冷的合约条款之间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传统道德的局限性,当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既可以保证优秀传统道德的延续,又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极大地扩展道德的效用时,(例如,自然经济下对亲戚朋友和熟人的诚信扩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所有人的诚信)我们恐怕没有充足的理由把二者视为对立的双方。重要的是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转变。

道德从来都不是空洞和孤立的形态,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评价与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卢梭曾经说过:“ 对道德风尚的历史研究使我扩大了眼界,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任何民族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使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③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我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可以混用)概括为“ 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④韦伯大段地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自传

中的话来说明资本主义的“ 天职” 和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合法地去创造财富,去赚钱。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每个人的职责所在。不应该受到唯利是图的谴责,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勤奋、节俭、惜时如金和诚实守信的美德。一切懒惰、虚度光阴、为享乐透支和欺诈行为不但是不道德的,而且也会被市场规则所淘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古老的中国格言,在市场经济中被誉为首要的“ 黄金规则”。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与制度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道德不但获得伦理意义上的“ 软” 约束力量,而制度也由于包含了道德的要求而具备了更加有力的的“ 硬” 约束功能。

再次,人是观念的动物,对人的理性的认识恐怕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谁都无法否认人的逐利性,但谁也不可能由此认定逐利性是人惟一的追求。作为观念的人,人既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也有尊严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精神能够独立以及保有同情心、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等多重的欲望。所谓“ 斯密之谜” 这一命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把人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精神需求以及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简单判断。现代学科的划分也由于着眼点的不同而各执己见。伦理学批判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忽视和背离,经济学在为备受指责的所谓经济活动的“ 非道德性” 辨护时却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除了传统的把“ 利” 视为“ 善” 的功利主义之外,布坎南说过道德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涉及公众领域的经济活动是“ 中性” 的,与道德判断无关。事实上,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以及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不可分离的过程,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都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与同一性。对人复杂的意识和行为作出不同侧面的分析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综合的过程,可能永远也解不开“ 斯密之谜”。经济学在借助理性分析工具对其他学科“ 大举入侵“ 之时,如果也能谦虚地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也许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解释更具说服力。

而现如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浅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篇6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不少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贪污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当今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丧失,需从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出发,探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应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使命感;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机制,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2-01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财政部对部分企业会计质量抽查的结果表明: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人为操作”造成的。一些企业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造假,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以虚假的业务资料进行核算;有的将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有的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等手段,将会计数据分别反映在不同的会计账册和财务会计报告上;有的直接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等。此外,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也很突出,白条入账,原始凭证不合法、会计人员素质差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维护会计行业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提高诚信度和公信力,是当前会计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足的原因

(一)单位负责人授意造假

有些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业绩考核的需要,考虑到职务的晋升或奖金待遇提高,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采取“欺骗”、“隐瞒”手法,转移资产、粉饰业绩、假账真算、真账假算、篡改会计数据和会计报告,伪造、变造会计信息。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

一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基础薄弱,统计数据不详、核算不实、监管不严,没有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各项财务会计制度,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失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人员缺乏“诚信为本、依法理财”的思想

某些会计人员不认真执行国家的法规、法律,欺上瞒下,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自律不够。管理混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经济损失。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制假造假。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利益驱动,见利忘义,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

(四)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外部监督力度不严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对其他行业的造假、售假,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督不严,打击不力,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违规、违纪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主体,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

1.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划分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责任边界,解决会计责任虚置,落实会计责任的唯一正确途径。

2.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可以有效控制造假源头,促使单位负责人出于法律的威慑力主动把自己的行为纳人法律秩序的范围,不敢轻易强行授意会计人员作假,如果单位负责人一意孤行,则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依法惩处。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法》对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管理信息是会计信息的源头,加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都必须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细化计量、原始记录、确认、稽核等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切实按会计法的要求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三)加强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力度

首先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把住会计信息失真,反对会计信息造假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经济组织必须成立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较少不具备成立独立机构条件的单位也应有专人负责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工作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其次,强化外部监督以及加强单位外部监督的力度。

四、结论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建设阶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浅论施工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篇7

一、正确认识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两者互为条件和结果。其中, 安全施工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成本, 但从长远的目光来看, 只有保证了安全的施工, 才能够使施工按正常的秩序运行下去, 减少意外成本,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一个方面, 施工企业有了经济效益, 才能够拿更多的资金去投入安全生产中, 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可以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就眼前而言, 保证施工安全导致了安全成本的投入, 但施工的安全投入会带来安全效益, 这部分效益往往是通过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损失来加以实现的, 由于安全效益相对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经常不容易被发现而被忽视。通过安全投入可以减少施工隐形成本,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施工, 可以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众所周知, 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这类情况的发生, 因为一旦发生, 面临的是人员的伤亡和设备场地的破坏, 或者原工程的的重建。首先说人员伤亡, 很明显需要企业支付各种医疗费用, 严重导致死亡的还须承担起家庭抚恤金、儿童赡养费、安葬费以及事后处理费等, 如果是安全施工, 则可以免除这项开支;2) 设备场地的破坏, 或者原工程的的重建, 面临的是材料设备的购置费, 工程破坏首先面临着着停工整顿, 最直接的后果是工期被延误, 停工会造成损失, 在市场经济大转轮下, 延误工期就等于效益减少。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 施工企业如果不增加对安全管理的投入, 施工的质量安全就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各种安全事故, 不光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带来安全赔偿, 还严重影响工程有序的进行, 如停工、增大材料的用量、拖延工期等, 而拖延工期对企业而言也会造成相当大一部分损失。一个优质的施工单位, 很少有事故的发生, 通过安全生产的投入保证施工的安全, 从而避免一切安全事故, 避免了安全损失的费用。另外安全施工能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按期完成工程, 提早得到经济收益。所以, 安全生产通过减少事故损失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投入能够避免事故, 从而避免了事故损失费用, 起到了减少隐性成本的作用。那么, 只有当安全生产的投入小于这一隐性成本时, 才真正起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就涉及到安全投入的一个量的问题, 即到底该投入多少, 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难易程度和危险程度来加以衡量。

2、施工安全能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从而带动经济效益

适当的安全投入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另一个方面, 一个质量过硬, 从不或者很少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必然在施工企业界有一个良好的口碑。一个良好的信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必将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 减少了大费周折打广告的投入。另外, 良好的信誉对于合作方是一种安全保障, 增加了双方合作额安全感和可信度, 从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如何做到施工安全, 提高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施工企业, 如何做到施工安全, 是现代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1. 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结合工程的难易程度和危险系数, 适当的进行安全施工投入。

2. 安全施工投入的用途:用于培养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使管理做到专业化、高效化, 运用现代安全科学的管理对施工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用于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对高层领导和施工人员进行公平合理的工作评定, 并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用于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思想素质培训, 提高施工技术, 确保良好的职业素质, 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 施工技术的提高, 可以保证作业的高效进行, 从而缩短了工期, 提前收益。

3. 加大施工的安全管理, 利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对现场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和跟踪, 从而有效的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行之有效的研究与分析、评价与控制达到消除安全隐患, 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目的。

4.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完全避免安全事故不太现实。但可以做到将事故危险降低到最小。一旦事故发生后, 将损失降低到最低。这就需要事前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来加以实现。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改良企业管理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来获得经济效益, 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追逐经济效益, 使企业得到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 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摘要:安全施工是工程质量、人员安全的重要保证, 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是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本文就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进行关系的论证。

关键词:施工安全,经济效益,关系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2]廖启霞等.促进我国企业安全投入的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7 (7) :61-64

[3]李红霞, 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浅论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篇8

关键字:市场化进程;经济增长;关联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一、市场化进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解析

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显著区别在于,发达国家经济革新阶段内不会出现市场化进程阶段,经济制度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市场化进程的出现环境特定局限于转轨经济阶段。市场化进程包涵制度变革及其过程,是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它不是简单的几项规章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制度的变革,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大规模制度变迁,市场化进程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动态变化。

对于经济增长这一概念的理解,需要明确其发生阶段局限于一定的时间跨度范围内,其衡量标准为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这种增加具有持续性与长期性。经济增长这一指标数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换言之,经济增长幅度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国家、地区总体趋于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指标。

二、市场化进程的动因分析

现实经济发展是以体制转换为制度背景与动力机制的,因而,推动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成为各地区经济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市场化进程的产生与否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国家、地区等区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内部因素可以概括为与区域市场化改革相状况、所有制结构、商品经济观念等。外部因素是指由区域外部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区域市场化进程的一些因素,由外部因素引致的这些外生变量也必须通过与区域自身经济条件的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1]。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总体状况考察,区域市场化进程是内外因素协同的结果,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区域自身基本经济条件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亦即区域市场化进程是由内生变量主导的。

三、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联分析

以市场经济制度所提供的理论为假设基础,对于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需要各自针对市场化进程、经济增长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从现代经济增长角度看,其来源主要为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等生产元素的投入量级投入效果。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市场进程阶段内,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市场化进程所产生的市场化制度转型角度看,市场化制度的革新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其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增长的资源之一。与此同时,市场化制度的变更与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经济增长其他来源要素的投入与效率。

市场化进程不仅对经济产生贡献,也会产生成本,转制成本就是市场化改革的代价,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难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压力的大小都影响着市场化进程造成的成本。市场化改革的收益是创新收益,这种收益分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创新收益主要表现为由制度创新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转制成本与创新收益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以改革成本作用于改革收益的结果角度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难度的增加会增加经济增长的资源投入成本,而其所获得的创新收益也会随之增加,也就是说,这一维度背景下,转制成本与創新收益之间为正相关的关系;而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作用于改革收益的效果看,改革力度的增加会令转制成本增加,所获得的创新收益也有所增加,二者的关系同样也为正相关。转制成本与创新收益正相关表明,市场化进程与改革力度成正比,因而,市场化进程取决于观念、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在过去30多年中,在市场化改革大潮中,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千载难逢的出口贸易发财的机会中,中国一大批的企业家的崛起,他们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地扩张自己的企业和集团,中国经济总体呈现飞速发展,在这30年间,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扔在持续,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设仍旧存在需要持续完善的空间,市场化进程对于我国未来市场经济增长而言扮演者主要动力源的角色。我国整体的改革进度以及未来市场经济的整体增长势头,将会受到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程度的直接影响。纵观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而中西部一些省份地区则相对落后。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市场化进度方面区别而言,国有企业部门的市场化进程发展水平较高,而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市场化进度则不够发达。

四、结束语

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我国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中,市场化程度是通过观念、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提高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的效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程度的神话,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更为有利。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市场化进程在经济增长中占有多大比例的贡献,还需定义市场化进程的描述指标以及经济增长的描述指标,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量化探索与研究。可以说,通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推进,可以取得市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保障与稳定效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速度整体告诉发展,但却在区域差异上较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不足,可以考虑从加强市场化改革,提供优惠的改革政策角度,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傅允生.市场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2]樊纲.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09).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篇9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从各个方面探究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同样,从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出发,也能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

因此,在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对道德体系的决定作用时,应着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

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历史形态。

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体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类型。

首先,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家庭、胞族、氏族、部落等公共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的关系十分简单和狭隘。

与原始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道德,便是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的淳朴道德。

其次,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形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

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社会不再存在统一的道德体系,而是形成了各自不同阶级的阶级道德。

而且,随着私有制的历史形式的改变,阶级道德也不断更换着它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例如:与奴隶主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道德。

同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地主阶级的道德和农民阶级的道德。

同以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道德。

最后,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将最终形成作为全人类道德的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基础上,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新型道德。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建立时间较短,经济结构中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及旧道德体系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1]这种作为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对于各种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首先,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利益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或者说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是区别各种道德体系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可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在于追求整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从属于整体利益呢?还是追逐个人利益、以及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各种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都是根据这样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确定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在原始社会里,氏族、部落在调整内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基本原则,都是自发地追求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将个人利益溶于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之中。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虽然也会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但实际奉行的道德原则,总是追逐个人或者阶级的狭隘私利,公开或隐蔽地使社会整体利益屈从于他们的狭隘私利。

公有制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各个发展阶段上,都要求人们自觉地追求社会整体利益。

其次,利益决定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适用范围。

各种阶级或社会的道德体系,其原则和规范,究竟能不能真正成为社会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它是不是真正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内部由于有着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即个人利益和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完全一致,所以才有了氏族部落统一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在各个阶级社会中,从根本上不存在共同的社会利益,因此,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各自阶级的利益中引申出来。

所以,除了某些人类公共生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以外,任何一个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都不能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统一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严格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经济关系在成熟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同样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总的来看,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是由作为经济关系表现出的利益和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如果社会不存在共同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原则和主要规范。

3.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的对立和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这种对立和斗争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内的矛盾和冲突所决定的。

首先,道德领域内的对立和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展开的。

在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体系中,由于人们对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由此决定了人们获取社会财富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特殊利益。

社会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为了争得自己的应有利益,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也形成了自己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至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德体系。

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表明,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源于各自的经济利益,这也决定了一切阶级社会不同的道德体系,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其次,各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决定了它们道德体系的社会地位。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系,有的居于支配地位,有的则居于被压抑的地位。

从历史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体系,总是先后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奴隶、农民和无产者等劳动者阶级的道德体系,则总是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剥削阶级的道德体系,之所以能够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多么“高尚”,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中居于统治的地位,占有物质生产资料。

因此,被剥削阶级只有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体系的兴衰和起落,进步与消长,归根到底,也都是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的。

首先,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迟早要引发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

历史的进程反复表明,随着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日益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的社会经济关系逐渐产生之时,相应的旧的道德体系,便日益走向衰落,新型道德体系的某些因素,便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新旧道德体系之间便有了越来越尖锐的冲突和斗争。

当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被新的经济结构所取代,那么,新的道德体系则会迟早取代旧的道德体系。

人类道德的这种新旧更替,一方面继承了前辈的某些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人们生活于新经济结构中的利益和要求。

因此,从总体上看,新道德总是具有根本不同于旧道德体系的性质,也必然程度不同地显现出人类道德的历史进步。

其次,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篇10

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

(一)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的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觉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有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城市规划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如何自觉依据规划来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些年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我国的城市建设近十年来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败笔,如一些城市或是拆毁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区域,或是在风貌保护区新建了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所谓规划是“龙头”,就是讲规划要先行。这样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已经一定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由于长官意志或地区(部门)利益而随变更。规划必须高起点,才适应和满足城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以科学的规划减少建设的失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历史变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城市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设和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城市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前提条件

城市规划制定出来以后,如何使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来具有实施各项城市建设项目,使规划逐步付诸实施。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为城市的高效能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对象,使之“有的放矢”的起到保障各项建设项目维持良好的状态或形象的作用。

(一)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根据规划的部署,政府有计地组织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产和市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其他物质设施建设的基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奠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大格局,并为陆续城市开发创造了条件。其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空间开发步骤,政府集中地组织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对于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区、方化旅游区、科教园区、城市出入口等关系城市形象的重要地区,要精心筹建。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协调和高水准,又能迅速形成开发气势,强化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投资。再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原则及控制指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投资方向,规范建设行为,把城市建设纳入统一有序的依法管理的轨道。上述三个方面,一为构筑基本框架,二为集中开发,三为规范秩序,有利于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沿着规划新确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如果城市建设偏离规划的轨道,即使规划再好,也总是有建设单位对规划的要求不屑一顾,各行其是,结果各种“建设性破坏”层出不穷:野蛮的摧残城市珍贵的历史文物,愚昧的糟蹋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粗暴地损害城市和谐的整体形象。综上所述,没有规划的高起点,就没有建设的高标准;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如果贯彻不力,城市建设就会失控,城市管理只能是低效能的。

(二)城市建设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对象。

三、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管理的优劣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城市管

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每天人们以城市为载体,进行着学习、工作、休闲。城市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如何使这些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特别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与建设达到和保持预期的效果,高性能的城市管理是重要的保障和手段。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说的是建设重要,管理更重要;建设难,管理更难。广义上的城市管理是指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等。狭义上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的管理。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狭义上的城市管理。从全国范围看,城市建设只要有规划,有资金,建起来并不难。但对建设好的一些项目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效果的优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观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客观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文明程度、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制约。上面讲过,城市管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的特点十分明显,难度比规划和建设更大一些。比如,许多城市存在着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吐乱扔等现象,使一些区域脏乱差。政府组织力量清理后,但很快就回潮,形成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的恶性循环。

(二)城市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搞好城市管理工作。上述现实,使城市的政府在加强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对城市的管理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以济南市为例,在建设这座美丽城市的同时,也正在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这座城市。首先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市有城管办及城管监察总队,区有城管委及城管监察大队,街道有城管科及城管监察员。其次,在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改革:在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集贸市场实施“退路进厅”,实行新的垃圾收运方式,取消了街头垃圾方箱;实行了城市绿化亮灯工程;拆除了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使全市城市管理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开展优秀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程度大为增强,为城市管理遵守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就为全面实施好xx批准的济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整体上维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浅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篇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人们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深刻变动,思想理论界观点纷呈,思潮激荡大讨论。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状,反映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引导的客观必要性。面对新实践、新思潮、新问题,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采取了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不仅统一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认识,也统一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如何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全面的总体构想。首先,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三个方针原则。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理论建设和理论队伍建设;要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与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其次,报告明确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坚决纠正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大力表彰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重点论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同时,再次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着重要求“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初,我们党已深刻认识到社会不良思想道德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危害性,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提出了相应要求,充分表明我们党防微杜渐的理论勇气和预见未来的远见卓识。

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思想。一是拓展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一贯强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求开展艰苦奋斗、职业道德、基本国情等知识教育。二是凸现了理想、信念和“三观”的地位,明确要求重视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三是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拓展了在發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渠道。四是提出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出“要注意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特点,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既体现了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态度,又体现了党和国家引导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五是提出要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规划。这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我们党已把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精神文明体系摆上了重要议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从此,党的重要会议在研究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和部署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相应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实践已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加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这不仅肯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道德观念所发生的变化,还指明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还指明了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注意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不只是一方被动地适应另一方,而是双方的互动关系,是相互统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充实新的内容的同时,又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引导市场经济朝着正确方向健康持久发展。

2001年9月,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集中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容,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央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包含着三层相互统一的意思。其一,社会主义道德要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充实“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新内容;其二,社会主义道德要针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坚决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等错误倾向;其三,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着眼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就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相统一的关系不是被动关系,而是主动关系,是互动关系。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高于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

上一篇:观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500字下一篇:经典爱情语录:因为深爱着对方,所以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