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探讨论文

2024-10-07

流转探讨论文(精选12篇)

流转探讨论文 篇1

目前, 林地承包经营制度是中国林业生产的基本制度, 林地问题是根本。林地是林业再生产最基本的资源, 是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林地是林业再生产最基本的资源, 是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林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客观必然,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山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林地流转日趋活跃, 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林地合理流转是发挥林地效益, 改变我国林地比较利益低下问题的根本途径[1]。

1 林地流转的概念和意义

1.1 林地流转的概念

林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林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按一定程序, 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 有偿或无偿的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2]。依照我国现行立法, 林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 不能进入市场流通领域进行流转, 因此, 林地的流转即指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林地使用权是从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林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 包括对林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一定条件下的处分权, 已远远超出了民法意义上的林地所有权人享有的对自己所有的林地行使的使用权的范围。林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林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也就是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实质上是使用权人通过承包等方式依法从所有权人那里取得林地的承包经营权, 林地承包经营权是林地使用权的一种具体方式。因此, 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林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具体流转方式。

林地使用权流转是林地使用权和林地所有权发生分离, 将林地使用权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非所有权人手中的行为。林地的所有权人或依法获得了林地使用权的使用权人将自己拥有的林地使用权让渡给他人, 使其成为新的林地使用权人。原来的林地使用权人称为转让方, 新的林地使用权人称为受让方。林地的使用权流转虽然是在平等主体之间进行的, 但由于《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都明文规定使用权人不得改变林地用途, 因此, 这种流转行为形成的法律关系, 既要受《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调整, 也要受《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调整[3]。

1.2 林地流转的意义

林地流转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和林业企业的改革和振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林地流转主要受生产持续发展的驱动、林业生产要素组合中弥补“缺位”的驱动以及流转双方互利的驱动。流出方往往拥有林地与劳动力要素但缺乏资金与技术要素, 而流入方拥有资金与技术要素但缺乏林地与劳动力要素, 因此, 林地流转有利于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方向流动, 优化森林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提高林地利用率,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调动森林经营者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从而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提高林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推动林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 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重视和研究中国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并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 使林地使用权流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对于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必要, 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林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不规范

林地流转的操作程序欠规范。目前, 规范的林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方式, 私下进行自发性流转, 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林地流转一旦进入市场, 纠纷隐患不少。政府定位也欠妥当, 主要是乡村组织直接充当林地流转的主体, 不尊重农民的意愿, 随意改变林地承包关系, 进行强制性流转。有的地方甚至把林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 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 损害农民利益。实践运作中, 林地流转所得的收益分配缺乏透明度[4]。

2.2 市场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交易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易, 因此, 明晰产权是市场运作的基本前提[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产权, 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把林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到户,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但是我国林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低, 行政推动多于市场推动, 还存在市场信号失真、垄断现象不断、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问题。从我国林地流转实际来看, 林地合法流转渠道不畅。目前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培育林地流转的“一级市场”, 即通过诸如承包、拍卖、租赁等途径使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等依法获得林地的使用权;但是由于我国林地流转“二级市场”尚不发达, 致使林地再次流转受到限制, 林权人的预期收益受到损害, 其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流转中介组织较少, 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流转中介组织, 但真正按市场经济法对土地流转进行运作的并不多。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 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 影响了林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6]。现行的林地流转价格未经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林地定价缺乏科学依据, 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当前林地流转多为买方市场, 转让价格偏低。因此, 如何形成既有利于林地使用权交易, 又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的林地价格机制,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法规建设不健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中与林地流转有关的规定是中国林地流转最重要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但是这些文件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 有些规定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尚未上升为法律, 其稳定性和实际效力受到较大影响。另外, 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良莠不齐, 有关规定不尽科学、合理。因此, 有必要把党的政策及时转化为法律的规定, 为林地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由于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 特别是对一些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还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或处罚太轻, 各地林地流转实践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违法犯罪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尽快完善立法, 做到有法可依。

3 完善林地流转的对策

3.1 规范林地流转的管理

林地流转涉及林地所有者、林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 流转必须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林地流转关系确立后, 流转双方要签订流转合同, 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公证。要全面建立农村林地流转登记制度, 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要准确定位乡村组织在林地流转中的角色。乡村组织在林地流转中的定位应该是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要做好涉及林地流转的资格审查、合同鉴证、档案管理和动态监测等工作;为林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组织、协调服务等工作;制定林地利用与流转长远规划, 为林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加强管理, 做好服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 基层政府要落实专人负责。要将搞好山林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当前紧迫的一项农村中心工作来抓,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林权证发证的机会, 理顺和完善林地承包关系。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林地流转方面的引导和培训, 坚决反对恶意的卖断、买断或炒卖林地使用权的行为。要提高农民素质, 要让农民学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经营开发、如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在政策法规和经营技术等方面为农民做好服务[7]。

3.2 完善林地流转的市场

一是积极培育林地流转“二级市场”。林地的利用效率, 从根本上取决于林地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在通常情况下, 一笔林地交易的成功将意味着林地资源的配置得到一次优化, 通过不断的市场交易, 林地资源的配置也将会不断得到优化。但是我国林地流转“二级市场”欠发达, 林地再次流转受到限制, 不利于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应当积极培育林地流转“二级市场”, 增强林地的流动性,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8]。二是大力培育林地流转中介组织。乡镇可以依托林业站建立林地流转中介组织, 其职能包括林地流转规划、收集发布林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范林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林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林地流转的服务等。

合理的林地流转价格是实现林地流转市场运行的必要前提。因此,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操作规程、定价方法和依据, 把这种定价的程序和依据制度化、法律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 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规范评估行为, 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9]。关于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资格。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问题的关键是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资格,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 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专业资格, 并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纳入国家资产评估专业资格序列, 设定具体考试科目。同时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准则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指南等相关制度建设, 筹备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委员会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 由社团组织办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执业管理、违纪惩戒等相关工作。

3.3 完善林地流转的立法

现行林地流转制度中尚存在较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 法律依据不明确、不充分,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林地流转实施办法》, 明确流转的条件、形式、操作程序等, 使林权制度改革中林地流转有明确的政策法律依据, 规范流转行为,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各地方要制定相关法规, 为林地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充分考察、吸纳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具体而言, 可以在《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条例》或者在《物权法》、《森林法》的基础上制定《林地流转条例》。

参考文献

[1]祝海波, 尹少华.探索适合我国林地流转的基本制度[J].林业经济问题, 2006 (12) :539.

[2]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全国森林资源统计 (1999-2003) [Z].北京: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2005.

[3]周训芳, 谢国保.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梁泽治.加强林地流转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J].湖南林业, 2004 (10) :14.

[5]安徽省生态学会.关于安徽省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8 (S1) :1-14.

[6]樊喜斌.关于林地流转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6 (8) :31.

[7]梁明莲, 江明峻.林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 2004 (5) :15.

[8]邓瑾.土地风暴:中国政府铁腕整治全国违规用地纪实[N].南方周末, 2004-12-30.

[9]国家林业局林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流转探讨论文 篇2

王明生

为了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加速以杉柏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20世纪70年代,全国学习湖南、广东经验,创办社队集体联办林场(以下称乡镇林场)。浙江省仙居县创办了27个乡镇林场,经营面积11.9万亩。乡镇林场按公社统一规划,林地从各村划入,动员全公社社员投工投劳开山造林,林场创办后,山权不变,经营权归林场,经营期一般为一个轮伐期;收益按照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的比例分成,为山权单位和投工投劳单位的联办林场。仙居县林权流转实践

造林结束后,各联办单位进行投工投劳结算,确定收益分配比例。林场场员从各村分派,场员的报酬,由林场评工记分,回本村参加分配。几年后,随着幼林抚育的结束,林场的生产性活动减少,林场场员也陆续减少,直至全部归队,由林场管理委员会兼管林场事务。

乡镇林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办的,在当时,对加快绿化荒山、带动和促进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30多年过去了,林木陆续采伐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按照原来的方式组织生产,在林场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采伐迹地荒芜,财务管理混乱,有的联营合同到期,有的乡镇政府越权包办侵占联办单位利益。乡镇林场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仙居县埠头林场根据全部是国有山的特点,完善规章制度,继续集体经营。上井林场因林地只属上井村一个村所有,树木采伐后返还原山主上井村经营。此外积极探索林地使用权流转经营。如溪口林场,2003年树木全部采伐完后,当年11月,在原办场合同期内,将采伐迹地以16000元转让费,承包给横溪镇林业站经营。又如杨岸林场,2003年,将1100亩杉木林、900亩采伐迹地和2000余亩阔叶林,以171万元的转让金整体转让,经营期50年。

从仙居县的实践看,通过林权流转,吸引了林业资金,采伐迹地更新加快,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林权流转需注意几个问题

林权流转是对乡镇林场根本制度的调整。乡镇林场创办的原有政策没有考虑林权流转经营。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是,山权不变,经营权归林场;山主和各联办单位投工投劳创办,收益按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比例分成。实行林权流转后,经营权变了,林场积累不需要了,联办单位投工投劳更不需要;联办不存在了,收益分配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乡镇林场实行林权流转经营,是对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的调整。

林权流转的转让金要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林权流转的转让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有林木和设施折价款;二是林地经营权转让费。现有林木和设施属于林场所有,林地属于原山权单位所有,因此,林权流转的转让金分配应分别处理。现有林木和设施,原则上仍按林场原有的分配制度分配,即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比例分成。林地经营权转让费则属于林地所有权单位所有,林地所有权为集体的,属集体所有;林地所有权为国有的,要上交国库;林地所有权为公社所有或林场所有的,由各联营单位协商分配。

林权流转合同的签订主体必须合法。林权流转合同签订双方中的林场方,是林场管理委员会还是林地所有权单位?还是两者同时签订?这应根据林权流转的期限和内容确定。如果流转的期限在原办场合同期内,流转的内容是现有林木的经营权,流转合同可由林场管委会签订;如果是采伐迹地等无林地、现有林木、基础设施和经营权一并流转,且流转期限超出原办场合同期,合同应由林场管委会和林地所有权单位共同签订。

林权流转方案必须依法民主决定。因为乡镇林场的林权流转,是对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的调整,林权流转方案应当由原各联办单位决定,而不是林场管委会决定,更不是乡镇政府决定;联办单位为农村集体的,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妥善处理乡镇林场创办合同。借山合同到期的,各联办单位(经营者、山主、投工投劳单位)要及时协商,经营状况良好的,可以继续保持经营形式的稳定;如协商不成,在处理好现有林木的权益问题后,返还给山主经营。合同期限没有约定的,原则上按一个轮伐期确定。在现有林木处理后,不管合同是否到期,都要与原合作单位(特别是林地所有权单位)协商,决定经营方案。无论是继续经营还是返还山主经营,都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摆正乡镇政府的角色,不能越权侵权。乡镇林场是在原公社党委和公社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创办的,一直以来乡镇的主体意识很强;有的甚至直接管理,视林场为己有,以各种理由随意侵占林场利益,办场时确定的1∶2∶7收益分配比例很少兑现,群众意见很强烈。乡镇林场是山权单位和投工投劳单位的联办林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乡镇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一样,对乡镇林场负有指导、监督职责,但不可越权主导林场的经营管理活动,更不能侵占林场利益。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规模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26-05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趋势明显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农户具有的只是农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已显得十分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已陷入困境,这一制度已无法解决农户的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要求的矛盾。因此,引导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框架方案精神,本文所研究的农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指土地经营权。目前,国内学者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做了相关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1,2]、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意愿[35]、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意愿价格[6,7]、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农地承包经营权区域流转模式的案例区实证研究等[911]。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缺乏对我国现存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的分析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

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对现存典型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进行论述,阐述其理论和实际操作上的优势和弊端。根据现阶段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求并借鉴相关模式的经验,在不改变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并针对性地对所构建出的流转模式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一、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典型流转

模式的个案分析

(一)广东南海模式

广东南海模式为典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该模式以农户拥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科研部门与农户联营、村户联营、单位与农户联营等多种形式建立股份合作制的机构,联合经营,采取“一人一票”联合经营的管理决策机制,进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活动。单个农户将其从农村集体承包而来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最终以股东持股比例确定收益分红。

1. 广东南海模式优势分析。南海模式实施的前提是产权清晰,因而应先进行产权界定,清晰而稳定的产权是流转的保障,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证;同时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股东的农民脱离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为非农产业提供了劳动力,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广东南海模式存在的缺陷。(1)组织决策效率低下,增加了运行成本。每个入股土地的农民都是合作经营组织的股东,决定了股东的小而多,且每人都享有一票决定权。每个人的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会因为发展理念或者出于自身私利,导致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制度运行的成本。(2)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依赖发达的非农产业吸纳离开土地的劳动力,以及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因为土地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必须解决农民的生活后顾之忧才能保证顺利流转。(3)经营管理者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条件,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不作为,采取机会主义的对策行为。

(二)土地市场模式

土地市场模式是指借助中介组织进行供需信息交换,通过市场机制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达到优化配置农用地资源。

1. 土地市场流转模式优势分析。土地市场流转模式能真正落实农户的自主经营权,有利于农用地的适当集中而进行集约化经营,使社会上存在的劳地比例失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从总体上保持农业生产力处于动态的优化组合状态,从制度上将决策权分散到生产经营者手中,抑制了以权谋私的行为。

2. 土地市场模式存在的缺陷。(1)单个农户在农地流转市场上谈判能力较弱,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业企业单位及种粮大户拥有技术、雄厚资金的支持,谈判能力较强,其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分享了绝大部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所带来的收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农业企业单位及种粮专业户的数量有限,甚至是唯一的,极易形成农业企业和几个种粮大户联合起来,导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上的投机与垄断[12]。(2)短期租约,不利于农业用地的集约化经营。土地市场流转模式以合同或一定的交易规则等形式促使交易双方建立联系。但由于农户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了其往往只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一旦农户发现其原来所拥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就会出现普遍违约现象[12]。因此为了减少支付违约成本所带来的风险,在签订合约时农民往往倾向短期合约,不利于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3)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土地市场流转模式下,农地承包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当其通过土地市场流转模式获得一定数量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后,一般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这种耕地非粮化现象从长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土地银行模式

土地银行模式是指由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根据地理位置、农地质量等级、升值潜力,对农户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存储价格;农户将不想耕种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中,给予利息;再将存入的土地打包整理后贷给想要耕种的大户,收取费用,赚取其中差价,或将所有的承包经营权抵押给银行获取发展农业或在城市创业的资金。

1. 土地银行模式优势。土地银行为土地流转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信息交换的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银行通过集中单个农户拥有的比较零散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后,在土地市场上进行流转。由于土地银行集中了大量农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容易分享更多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所带来的收益。此外,农民通过将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获取贷款,可以作为启动资金,改变目前进入就业市场单纯地依靠体力博弈的状况。农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重新返乡愿意耕种的农民可以从土地银行中提取农地承包经营权,依然继续耕种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解决了农民流转农地的后顾之忧。

2. 土地银行模式存在的缺陷。(1)监督成本过高。从土地银行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有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动机,进而做出越轨行为。所以有必要对农地承包经营权贷出后的获得者进行用途监督,增加制度运行成本。(2)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的确定比较简单。土地银行以一定区域农用地的平均价格确定土地贷出存入价格,而没有按照每块宗地的质量等级、区位条件、升值潜力等要素进行评估、分类并制定相应合理的级差存储租金,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评估价格。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的构建:

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

基于以上对国内农地承包经营权典型流转模式的分析评价,借鉴其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用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土地市场+土地银行”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

(一)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简介

建立土地银行机构,一方面扮演土地市场信息中介的角色,另一方面充当土地抵押当铺的作用。不想耕种的农户可以通过土地银行获得信息并与种粮大户进行商谈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签订流转协议;而还有耕种意愿却遇到资金问题的农户,可以将一定期限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土地银行获取土地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同时,流入农地的种粮大户也可以将拥有的一定期限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得规模经营所需的资金。政府扮演的角色是监管者,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监管并进行权属登记。土地评估机构根据地理位置、农地质量等级、升值潜力,对农户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抵押价格和最低流转价格,维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价格的稳定。

(二)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的优点

1.满足农户诸多需求。农户群体中分为有耕种意愿和没有耕种意愿的两类人群,该模式考虑到不同的诉求,给予了农户自主选择的权力,满足了诉求的多样性。农户可以通过土地银行的中介职能与农地需求者进行有用的信息交换,有效克服了广东南海模式中经营管理者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农民失去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后顾之忧,促进流转的顺利完成。

2.解决了农用地融资难题。土地银行提供抵押贷款业务,农户和流入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种粮大户可以将一定期限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银行抵押获取土地开发的资金,解决了农用地融资难的困境,促进农地集约利用以及机械化的应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

3.政府的监管,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顺利流转起到保障作用。政府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监督并对流转之后的权属关系进行登记,做到权责利明确,降低流转后产权利益纠纷风险。政府的监管能有效遏制土地市场模式中农地承包经营大户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耕地非粮化,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土地银行模式中对土地用途监督过程中的过高成本。总之,政府作为监管者,一方面对流转后土地的用途进行监管,可有效避免农地非农化;另一方面对土地抵押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防止抵押款被挪用,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

4.土地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一定期限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农地质量等级、区位、升值潜力等进行估价,分类并制定相应合理的级差存储租金,保护了拥有不同等级农地的农户在流转过程中应得利益。因此,该模式有效克服了土地银行模式中以一定区域农地的平均价格确定农地承包经营权贷出存入价格,过于简单的弊端。

(三)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1.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系统运行费用较大。由于农地的价值有限和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土地银行在这一业务上的盈利空间有限,不足以支撑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通过财政拨款,势必会加大政府的压力,因而有必要拓宽土地银行的其他业务。

2.可能存在流入农地的细碎化。虽然不愿意耕种的农户与种粮大户可以通过土地银行的中介职能进行信息交换,但是种粮大户面对的是与单独农户进行谈判,交易成本过高,并且可能出现流入的农地无法大块的连成片,制约经营的规模,不利于机械的应用。

(四)完善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的对策

针对所提出的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可保障该模式的有效运行:

1.完善土地银行的业务体系。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业务,挖掘农村土地的潜力,进行利益创收,从而倒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业务的开展,维持系统的运行,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政府补贴。

2.防止流入农地的细碎化。可以开展农地置换,确保种粮大户获得的农地能够连成一片进行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评估机构估价对置换双方农地的差价进行产量或者货币匹配。

三、结论与讨论

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流转模式是为满足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求,在借鉴国内典型区域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的基础上,创建的将农户分散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粮专业户科学、有效的流转机制。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流转模式的创设,兼顾了农户、种粮专业户和政府的权益。同时通过该种模式的设计,可以间接明确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有效地克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存在的弊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得到了维护和巩固。

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流转模式基本上满足了农户的诸多要求,促进流转的顺利完成;解决了农用地融资难题,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的监管和土地评估机构对价格的估定,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驾护航。同时,该模式也可能存在流转系统运行费用较大和流入农地的破碎化问题,可通过拓展土地银行的业务体系和开展农地置换等途径,促进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流转模式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

土地市场+土地银行模式相对目前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其他模式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流转模式,但主要是从农户、种粮大户和政府方面以及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角度来论证其有效性,至于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其他诸多因素,在本研究未能涉及,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杨遂全,祁全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及效力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17.

[2]张元庆.中国城镇化与征地困局——基于农地产权视角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1621.

[3]杨卫忠,李勇.基于农户效用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研究——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9):6470.

[4]王俊沣,张云华,伍振军.城市周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参与主体行为研究——基于成都市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4):3641.

[5]郑兴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探析——基于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调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924.

[6]高艳海,汤惠君,张效军,等.基于产权价值的区域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63.

[7]杨国力,孔荣,杨文杰.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意愿价格:一个供求均衡——陕西省三县(区)721户农户调查[J].农村经济,2014(2):2226.

[8]王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13(5):6566.

[9]陈章喜.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 学理与实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7103.

[10] 张燕,王欢.土地信托——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新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3136.

[11]黄丽萍.东南沿海农地承包经营权连片流转探析——基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4):3641.

[12]刘永利,许月明,胡建.农用地流转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1):247249.

Investigation on Transfer Model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Rights

LIANG Fachao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Abstract:Moderate scal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modernize agriculture, and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ransfer mode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 rights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goal. Method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case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ransfer models of typical reg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transfer model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rights (land bank +land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fact of the land market in China, and described the system supporting and ensuring role in the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rights marketori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fer model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rights gave farmers the power to choose models and solved the funding problem for big business contract, which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conflict of interests after the transfer of property rights because of regulation.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decis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ual rights.

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作用

1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1.1 解决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截至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现代生产工具不能投入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的最小单位是农户, 地块面积小, 导致现代生产工具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为例,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 要进行除草工作, 目前大部分地区之所以仍然选择人工喷药, 是因为地块小, 用先进的小型飞机喷洒农药除草会洒到别人家的田地。再如小麦收获后的晾晒工作, 人工晾晒耗时耗力, 但先进的烘干机械设备费用较贵, 一家一户实力单薄, 无力承担。要解决这些在发展农业现代化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通过土地流转, 将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和农场主手中, 使土地形成规模, 为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打下坚实的活动空间[1]。

1.2 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的迫切需要

我国大部分农村农业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 脚步一直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 农业产业结构僵化。以淮北地区为例, 农作物的种植大都是一季小麦, 一季玉米。田地年收入基本稳定在1.5万元/hm2左右, 经济效益较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如何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需要规模化种植, 集约化管理, 不进行土地流转, 这些问题很难得以解决。

1.3 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农民要进行现代农业的生产,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但由于资金短缺, 不能实现。通过土地流转为一些大企业投资农业生产提供机会,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他们以约1.5万元/hm2的价格就可以大规模租用到土地, 通过大规模土地的租用, 可以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和产业升级, 提高农业产品率和经济效益;农民不用种地就可以有1.5万元/hm2的经济收入, 并且可以安心从事其他工作, 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同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充实的货币基础。

2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中农民就业的好帮手

2.1 解决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彻底脱离农业生产

一部分人进入工厂, 一部分人进入小城镇, 成为专业的运输人员、餐饮人员、小商品经营人员等。通过各种途径使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 人人有活干, 人人有事做, 使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可以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一是种粮大户。由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部分可以解决每6.67 hm2土地3~5人就业。二是反季节蔬菜种植。土地流转后, 种植户可以有计划地建温棚, 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 蔬菜种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每6.67 hm2土地可以直接解决10~15人就业。三是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后, 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集生态、文化、教育、体验、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休闲基地, 满足市民亲近自然, 体验农耕文化的乡土旅游情节[2];通过土地流转还可以进行花卉、园艺等生产, 解决劳动力就业, 增加出口创汇。

3 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些难题

3.1 加快农村小城建设步伐,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流转后, 由于土地规模化, 一大部分人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就近进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 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 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土地流转为发展小城镇提供充实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解决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3]。

3.2 解决农村“空心村”的问题

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土地进行流转后, 使用权基本稳定在流转大户身上, 这样无疑就提升了土地价值, 同时使土地富余空间变的狭小。由于富余的土地空间有限, 建设新农村的每一项又都需要土地, 因此那些多年被废弃的荒宅 (即“空心村”) 又成为大家争取的香饽饽, 这样就盘活了多年来农村发展缓慢的一盘死棋, 使农村中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物尽其用, 再也不会有“空心村”的现象。

4 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土地流转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小城镇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土地流转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土地流转要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在市场资源优势配置下健康发展, 不搞“一刀切”, 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4]。

参考文献

[1]龚现丽, 万三喜.驻马店市驿城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93—394.

[2]吴秀刚.榕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73-374, 392.

[3]包宗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1) :21-23.

流转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土地流转 问题 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c)-0218-02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农地流转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1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研究

1.1 流转推力

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增征地大约300万亩左右。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主要包括土地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非农化流转和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两种。在中国经济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速度不断推进,农业人口显著下降,在土地既定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下降又导致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会逐步增加,土地流转需求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经营的最小适度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由于短时期内,城市人口绝对量的增加和城市加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约束较多,土地在农村社区之间的流转成为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与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1.2 流转阻力

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土地非农化补偿标准不合理。总体而言,土地非农化流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用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这种土地流转在城市市郊和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的地区比较明显,并伴随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二是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这种土地流转虽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但涉及到农用地耕作层破坏,在一定时期内不可恢复或永远不可恢复的问题,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用途变更而是土壤性质的改良。这需要管理的核心——土地用途的转变。这里流转的方向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用地。三是农用地转为小城镇用地。这类土地流转主要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综上所述,无论何种流转方式,均是由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所导致的农村土地非农化,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补偿标准太低和农户得到的补偿太少。据孔祥智对浙江、海南、山西、内蒙古的调查研究,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标准平均值为79278元,而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标准仅为16402.5元,占农民补偿意愿的20.69%。无论是政府补偿标准太低还是地方政府、村集体截留土地征用补偿款,都会激发干群关系紧张,导致农民对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的不信任,进而阻碍农地的非农化流转。

2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研究

为了对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农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某课题组于2009年上半年对土家族某县进行了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农户现代信息获取以及当地订单农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乡镇和村庄的选取主要采用了典型调查选点的方法。既选择土地流转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镇和村庄,又兼顾经济水平好中差的搭配以及彼此间的距离。按照上述原则,选取了恩施某县的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再抽取两个村,每个村20户左右农户,农户的选择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到村以后根据当地情况随机选择,共收到有效问卷128份。同时,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土地流转制度变革问题,课题组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员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分析。2.1 地块细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地块细碎直接导致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供给乏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限、农户现代市场信息获取能力难以改善、订单农业滞后,从而对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制约。由于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多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山区,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灌溉设施,对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土地经营规模显然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和农民参与维修的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若农户生产经营较分散、单块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户对修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显然不会太高。从农田水利设施灌溉质量的角度来看,以湖北为例,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现象明显,迫切需要重新修建或加固更新。湖北农田水利设施普及性较高、质量较差显然与农户的小规模经营有密切关系,普及性高与农村税费改革前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有密切关系,而质量较差与农户小规模经营导致维修积极性较低有关。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模式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土地非农化是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可以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三个方面产生影响。

(2)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有助于推动稀缺土地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促进农业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优化组合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只要以农户间流转为主体的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是自愿进行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流转方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不相同的。

3解决思路

民族地区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依法监管民族地区非农化流转,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流转探讨论文 篇6

关键词:宅基地;流转意愿;农户

一、基础理论

(一)农户行为理论。学者波普金认为农户是理性的个人或家庭福利的最大化者,并表示这里的“理性”是意味着,农户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评估他们选择的后果,然后做出他自己认为能够达到他最大效用的选择方式,该理论是强调的理性动机。按照这一命题,我们可以这么说:当农户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就会表现出理性行为,有效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进行配置并合理利用,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地租理论。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赫德在1903出版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他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距离较近、质量较差的土地将逐步被利用,距离城市较近的土地会产生较大的效益,较远的土地没有效益。伴随着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距离较远的土地慢慢开发利用,促使距离城市较近的土地租金增大,而导致距离较远的土地的租金出现,而此时更远距离的土地尚无价值,以此类推。

(三)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对于经济学而言,主要关注劳动力、资本及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某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土地因子永远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因素。空间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都是由土地资源来支撑。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方式一般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种是人类进行劳作的对象。第二种是人类日常的空间活动和生活场所。所以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优劣状况影响着土地利用和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发展和效益。

(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辐射理论是指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进行人才、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的交换和流动,以及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替代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反的旧习惯势力,从而加快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对某区域辐射的程度和速度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有关。

二、宏观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由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可知,邻城镇经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一般来说,城镇经济发展程度高,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较高,城镇经济发展程度低,宅基地流转意愿较低。经济发展程度可用人均收入衡量。

(二)社会因素。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大量人口进行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而与此对应的是其他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以此引起宅基地流转的需求;其次农民对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有了产生迁移城市的想法, 去享受高水准的教育、医疗和服务等,当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时,农民就会选择定居城市,进行生活,对宅基地依赖性降低,进而会有流转宅基地的意愿;而农村清新的空气和环境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去休闲度假,以致可能引起宅基地流转,综上可以看出,宅基地流转存在潜在市场,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农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产生流转意愿,而大量宅基地需求会增加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

(三)城镇化和工业化。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工业化与城镇化体现在农村劳动人口和社会生产力汇聚在城镇的过程,可以用非农业人口占城镇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城镇化率越高,说明其信息化程度、现代化程度、工业化越高。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农户不再依赖土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开始城镇化,人口聚集到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的人口流动转移引起市场上宅基地潜在需求,引起城乡结合部流转市场活跃,增加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相反,若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城郊结合部潜在市场不活跃,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低。

(四)制度约束。当地土地制度政策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当地的制度政策影响到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在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而我国农村集体分组、村、镇,因此我国农村大多以村、组为单位对土地进行流转。根据资料显示; 我国农户土地的转让范围主要是村内小组内转让形式。小组内转让的比例为80%,而村内不同小组之间农户土地的转让比例为15%。当本村村民出去务工的人数较多,外地的生产大户很难进入到本村或者是本区域的土地流转市场,那么就会出现本村的宅基地大量荒废、无人管理的现象,对于农户而言,其宅基地流转意愿比较低。相反而言,如果制度政策土地进行流转,流转市场比较活跃,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就比较高。

(五)交通条件及其他。根据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两个区域之间的交通发达程度影响运输成本。如果交通越发达,成本越低,则其合作效率就越高,那么本区域资源更能够被合理开发利用,就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在农村,如果改善村庄周围交通条件,农户进城务工或者说和外边世界交流更为方面,则村庄经济和个人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生活得以改善,而对此农民建新房的想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为了生活更为便利等原因,一些相对于交通便利的公路干道附近成了农民建房选址的最先考虑的地方。再者交通相对便利的宅基地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会在这些位置将闲置的宅基地进行流转。一般来讲,距离城市越近的位置,用地的矛盾更为强烈,宅基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更高,因此农户会对宅基地流转产生较高意愿,相反,距离城市较远,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较低,影响农户流转意愿的还有当地路况程度,一般如果路况好,则交通较发达,进而影响交通运输成本,影响农户流转意愿。

(1)农户因素。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农户作为一个理性人,追逐行为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农户而言,自身特征对宅基地流转意愿起着较大作用,其中主要包含农户文化水平、农户从事的职业类型、农户个人性别及年纪等。我国现在处于农村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时期,农村中大多数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更愿意进城做一些与土地无关的工作,只有留在村里的少量人依靠着土地,从整体上来看,宅基地流转意愿较低。宅基地流转意愿意愿受农户教育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讲,农户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机会就越大,自身享受到的舒适度就越多,满意度就越高,留在城市的概率就大,那么他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小,有较高的意愿期望。相反,农户所受教育程度越低,且缺乏一般技能,在城市很难获得就业机会,则待在村里的概率越大,如果流转,会考虑以后生活问题而有较低的意愿。除了这,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户,对宅基地流转意愿也不同。一般而言,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的农户,对于宅基地流转,有比较低的宅基地流转意愿;从事非农业就业的农户更加倾向于宅基地流转,宅基地流转意愿较高。

我国流转税改革构想探讨 篇7

1 流转税的简述

流转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收的统称。所谓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 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活动和提供各种劳务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货币流通金额, 如生产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额、提供各类劳务服务取得的营业收入额等。前者为商品流转额, 后者为非商品流转额。

与其它税类相比, 流转税具有以下特点:

(1) 流转税一般采取比例税率, 在销售环节征收。流转税按照商品劳务价格的一定比例计算应纳税额, 或按商品劳务的数量确定应纳税额, 由纳税人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收入的环节缴纳。因而计算简便, 便于征管, 征收成本较低。

(2) 流转税的课税对象为商品和劳务。

流转税的征收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发生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行为, 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 就有可能征收流转税。流转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产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商品和劳务的流通范围、交易规模、流转环节、价格形式都决定着流转税的征收范围、收入规模、课税环节和计税方式。

(3) 流转税与价格的关系比较密切。现代世界各国的流转税绝大多数都是采取从价计税的方法。销售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对税收收入影响较大, 两者成正比关系。在税率一定的情况下, 价格越高, 征税就越多。流转税与价格的关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价内税, 即商品售价内包含流转税税款, 如消费税;另一种是价外税, 即流转税税款在价格之外单独列明, 未包含在商品售价内, 如现行的增值税。流转税不论采取价内税还是价外税的形式, 价格升降都直接影响流转税收入。

(4) 流转税的税基是商品、劳务的销售额和营业额。

不同税类的税基或计税依据是不一样的。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单位、个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财产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拥有财产的价值额或收入额。流转税的计税依据则是纳税人销售商品、货物取得的销售收入额和提供劳务服务所取得的营业收入额, 在计算税款时一般不得从中扣除任何成本、费用。

目前, 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税制改革和完善, 已经确立了现行的流转税体系。现行的流转税包括四个税种, 由于关税海关负责征收, 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只就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完善与改革构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2 消费税的完善和改革构想

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环节征收的间接税。作为流转税中具有较强调节功能的税种, 如果在税目、税率选择使用上失当, 在征收管理上存在薄弱等问题:①会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不能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控作用;③不利于社会分配的公平。因此, 消费税将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另一大税种。与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减税效果不同, 消费税改革更具“结构调整”的性质, 即有增有减。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中间型消费税。各国消费税征收项目虽然数量不一, 但多数国家都把非必需品、奢侈品、嗜好品、高档消费品等列入征收范围。从总体上看, 消费税有扩大化的趋势。因此, 我国消费税改革和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征管

对目前重要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由于种种原因征收不到位, 影响调控作用发挥的, 应通过完善政策, 改革管理办法, 实现规范管理, 减少税收流失, 做到应收尽收, 更充分地发挥消费税的调控功能。

2.2 调整税率

根据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提高情况的变化, 对现行税率做降低或调高的改革。例如:可将汽车轮胎、酒精、护肤护发品等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去除或降低税率, 将烟、鞭炮、焰火、高档轿车等调高税率。

2.3 扩大征收范围

将尚未纳入税目的、部分消费量大、有一定赢利水平、税基较宽的消费品和对环境危害较大、浪费资源的产品或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例如:高档洗浴、高档餐饮、高级美容美发和焚化品、豪宅、墓地等。

3 增值税的完善和改革构想

增值税是一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主要是直接以国民收入价值部分为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 经济效益提高, 增值税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 国民收入减少, 即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不利, 经济效益低下, 增值税收入也随之减少。针对目前增值税存在的弊端, 进行增值税完善与改革既适应生产结构的调整, 又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换增值税的类型。

我国以前税制实行的是生产性增值税, 即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当时选择生产性增值税, 主要出于保证财政收入需要和抑制投资膨胀的考虑。执行中其弊端日益突出。应创造条件尽早将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 企业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在内的所含的进项税额都允许扣除, 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有利于鼓励民间投资, 推动经济增长, 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2) 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从理论上说, 规范化的增值税应该覆盖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领域。但从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地区来看, 并非都是如此。结合我国情况, 有些问题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因此,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一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增加税收收入;三要有利于税制简化, 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

(3) 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

现行规定, 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两类进行征收管理。现行规定执行以来产生了两个矛盾:一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明显高于一般纳税人, 尤其是从事商业的小规模纳税人。二是同样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一般纳税人购自小规模纳税人的, 实际进项税额抵扣不足。①关于调整征收率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 买方市场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降低,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可以随着增值率下降而下降, 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已固定, 与其利润率升降无关, 因而两类纳税人之间税负差异日益扩大, 因此应进行一定的调整。②关于两类纳税人之间交易的税金抵扣问题。般纳税人购买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 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计算销项税额, 凭以扣抵税金。对销售货物的小规模纳税人, 则按核定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因为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是本环节的销售税金, 而扣抵进项税金则是包括各个环节的整体税金, 这样做才合理, 以利于小规模纳税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

4 营业税的完善和改革构想

如上所述, 营业税征收范围的调整也将随消费税、增值税的改革做出统筹安排, 就是说营业税征收范围的调整要服从流转税制改革的整体安排。若将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增强了消费税调控能力, 同时, 营业税征收范围从税目上将有所减少。目前, 完善营业税制的主要内容应是针对第三产业新的经营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要求, 进行改革和完善征税办法、征收细目。

(1) 关于完善金融保险业征税办法。

目前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负偏高, 对资本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应考虑降低税率或采取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方法, 对其改征增值税。

(2) 关于对权益转让取得收入征税问题。

营业税征税范围中涉及对相关权益转让的内容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是对有关权益转让征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内容。对此, 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生活新形式和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及时界定收入性质, 制定与相关制度配套的征税办法。

(3) 关于完善新兴行业征税办法等。

由于营业税的课税环节通常放在交易流通阶段, 有的是单环节课税, 有的是多环节课税,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的问题。因此, 在研究对物流企业如何征收流转税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这一点。物流业是一个整合性的行业, 要同时完成许多环节, 当中包括总包和分包的问题。现在物流企业反映重复纳税问题较为严重, 问题就在于总包和分包上。比如, 某个单位接了单子后, 会把公共运输等不同的业务分包给不同的单位, 或者是把一个较大的运输量分包给若干小单位。而物流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时, 每分包一次就得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 这样就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复纳税”, 很不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因此, 对现有的营业税进行改革, 物流企业缴纳营业税可按从营业收入减掉营业费用以后的所得来缴纳税款。

5 结论

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是辨证的, 税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 流转税的作用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建国以来我国进行多次流转税制改革, 探索出了很多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好的做法, 都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这是流转税制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经验, 在的流转税制改革中, 增值税倾向财政性, 消费税突出调节性, 营业税注重行业性, 同时要强化税收征管。另外, 税收改革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也需要良好的时机和环境。分析透彻当前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认真研究解决的对策, 及时调整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税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转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很大比重, 在整个税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对经济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税制改革中的流转税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税制改革,流转税,增值税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新一轮税制改革:性质、理论与政策[J].税务研究, 2004, (5) .

[2]郝硕博.论个人所得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 2004, (11) .

对我国林权流转问题的探讨 篇8

一、产权和林权界定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是主体对客体一系列权利束的总称,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是一组权利束, 既可以由同一个主体享有不同客体的全部权利或部分权利, 也可以由不同权利主体享有同一个客体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产权制度, 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 约束人的经济行为, 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工具。

林权, 一般是指法律确认的对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所享有的权利。我国林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个基本前提下, 企业、农户和其它权利主体享有除所有权以外的其它权利。根据《森林法》的规定, 现在我们所谓的林权涵盖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本文所指林权是指林地部分产权及林木所有产权, 不包括林地所有权。这几项权利的所有人都是以未来或当期收益作为持有权利的根据, 是一种用益物权, 受到我国《物权法》的保护。

二、完善林权流转的重要性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产权明晰是解决外部性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手段。而资源的自由流动, 又是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的重要途径。林权流转实际上是林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伸和发展,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率, 促进林业产业化进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 农户拥有了有保障的林地用益物权, 如果能促进这些权利的有效流动, 将有利于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1.林权流转是林地分散的客观需求。

在20 世纪80 年代, 许多地方林区普遍推行了稳定山权林权, 划定自留山, 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政策。各地农村陆续将山林划分到户, 形成了山林分户经营承包制。而在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出于尊重历史的原则, 各省对在“三定"时期确定下来的界限清晰的地块基本上采取了直接确权发证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山林分户、地块细碎、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的现象普遍存在。据2008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调研组对江西省宜春市林权改革成效的调研, 经过对两个县、86户样本的抽样调查, 发现每户平均拥有4.6块林地, 而林地的总面积为50亩左右。村民普遍认为林地过于分散, 造林、抚育和收获不方便。从科学营林角度考虑, 地块统一有利于统一规划优良林种, 统一进行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措施, 有利于统一间伐和轮伐, 采伐和销售等活动的成本也更低。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必然希望能将分散的林地逐渐聚拢, 从而产生对林地流转的需求。

2.提高林业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实行林权制度改革, 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发挥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实现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就必须消除对林权流转的限制因素。

林改之后, 林农从法律上拥有了自主经营权利, 但农户由于林地面积较小, 资金规模不足, 劳动力数量有限等原因, 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这与林业经营周期长, 资金回收慢, 外部效益突出等特点形成了矛盾。以林业外部性为例, 如果将林业的固碳效益和保持水土效益纳入林业核算, 受益地区应当向林农支付生态补偿。相比分散的林农, 大户或企业在相关谈判中能节约更多成本。小规模经营的林地难以实现林业生产效率提高, 阻碍现代林业的发展。

3.解放农村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久以来, 对于农业和林业的经营, 不仅是中国广大林农的一种经济行为, 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 农民必然对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有更多更高需求。这就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必然要逐渐脱离农业生产, 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促进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 将解放农村劳动力, 繁荣农村经济。对于想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来说, 林地流转将从两个方面给予他们充足的帮助。一方面, 将林地流转出去, 能使自己从林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劳动力都能集中于感兴趣、利润高的工作。在宜丰县澎源村就见到了两兄弟将林地流转出去, 从事商业经营, 利润是经营林地的数倍。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融资渠道不畅, 加上缺乏提供给银行的信用标的, 资金约束强烈。林地流转将会盘活林农资产, 极大的促进林区农民创业。

三、林权流转的现状和问题

林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流转对于放活林业经营, 促进林业的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大的帮助。但我国目前林权的流转却并不顺畅,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林权流转的现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转起步晚, 规模小。

林权流转的普遍出现, 是伴随着2003年在福建、江西等省份林权改革试点的推开而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前, 林农并没有获得实质意义上的林权, 既无参与流转的必要, 也无参与流转的保障。林业改革起步较晚, 林权流转也起步较晚。加之林业长期经营风险较大等原因, 社会对投资林业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林权流转, 所以到目前为止, 林权流转的数量并不多。以江西省铜鼓县为例, 该县有林地面积197.05万亩, 截止到2008年6月底, 共流转山林2 618宗, 面积30.59万亩, 占全部山林面积的15.52%。该县还是林权改革和流转走在前列的地区, 大多县市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林权流转规模较小, 是当前林权流转的一个现状。

2.林农对流转缺乏积极性, 供给不足。

根据对江西省宜丰县的调查, 林农对林地的流转并没有热情。该县的林权改革主体部分已经完成, 国有林和集体林分山到户率达到82%, 并且超过97%的地块发放了林权证。在接受调查的林农中, 几乎全部的林农表示不会流出林地。一方面, 这反映出农户对林权流转的好处没有充分认识。根据《森林法》的规定, 林地可以采取拍卖、转包、互换等多种流转方式, 农户完全可以通过互换等形式实现林地集中经营。另一方面, 林农拒绝流出的重要原因是林地无偿使用。江西省规定取消农户使用林地的一切费用。这虽然减轻了林农负担, 增加了林农收入, 但由于缺乏成本约束, 导致林地的粗放经营。而有营林技能的人或组织就不能获得足够多的林地进行规模经营。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地方政府失范。

只有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对称, 才能保证公平的林权流转。林农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流转, 理应获得充分的信息。虽然林权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 但林农对林权改革后山林流转的相关政策精神并不了解, 没有掌握林权流转的作用、内容、程序等实质, 不清楚自己的法律主体地位。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自身知识缺乏, 林农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把握不准, 不了解林权流转的市场行情。地方政府失范, 甚至有地方官员行政压制, 把林地林权低价流转, 导致林农的利益受到损害。以2008年在江西铜鼓发生的“绿海事件”为例, 当年动员村民卖山时, 曾有这样的说法:不卖山就要收回其砍伐指标, 改为生态公益林, 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完全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农民在这些信息面前, 无法有效辨别。所有这些因素, 都可能干扰林农的判断, 这种情况在各地并不少见。

4.森林资源评估体系缺乏, 流转受到技术限制。

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中, 尽管林业技术人员熟悉林业生产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却没有资质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且没有签字权;而具有评估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 却不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及缺乏林业知识的专业评估技术人才, 以至评估价格难以令人满意。由于资产评估工作不到位, 产权管理和产权运营都受到很大影响。森林资产的价值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估, 导致在流转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山林不能被银行接受作为抵押物, 影响林权主体的融资;资产数量精度差, 也不利于补偿和赔偿的处理;交易双方对林地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限制了林地的拍卖、转包或其它形式的流转。

四、完善林权流转的措施

尽管当前林权流转已经在各地迅速地展开, 但针对目前林权的流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提高林业经营效率。

上文分析到, 林权流转市场供给是不足的, 重要原因是林地无偿使用。林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公有财产, 林农在承包的时候有必要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 林地有偿使用, 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林农承包林地是个人经济行为, 获取的是私人收益, 但林地却是公共资源。对林农收取资源使用费 (税) , 将充实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 收取林地使用费 (税) , 将会提高林农经营林地的成本, 促使林农实行集约化经营。对于不善于经营或只把林地看成一种自然增值的资产的林农而言, 他们将会考虑提高经营效率, 或将林地流转出去。

2.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规范政府行为。

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资源, 应该着手建设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林权流转双方提供充足的信息指导。根据集体林区规模、交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因素, 对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合理布局, 对偏远地区的林农, 应加快林权管理网络化、信息化进程, 在重点林区乡镇成立产权交易中心分设机构, 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林权登记管理工作, 逐步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建设为林农服务的信息体系。政府还应该引入相应的监督规范机制, 防止出现官商勾结行为, 保护林农的利益。

3.促进林地在当地林农间流转。

目前林地流转的突出特点是外来资本进入林区。这种方法符合市场机制的运行, 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通过鼓励当地林农之间进行林地流转, 实现当地林农的集约经营和行业分化, 更加有利于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 促进当地流转可以鼓励林农地块互换, 逐步消除山林分散现象。林农之间的林权流转还能够解放劳动力, 繁荣非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当地流转会避免林农受到不公平待遇。林农资金缺乏, 即使有强烈的愿望承包林地, 但在面对外来强大的商业资本时, 往往缺乏竞争力, 如果再迫于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行政压力, 林农往往在林地流转中受损。因此, 从制度层面和融资层面对区域性的林农之间进行林地流转给予支持, 将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角度促进林业发展。

4.快速建设森林资源评价体系。

这一工作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 要在《物权法》、《森林法》的基础上完善林业政策法规。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 明确流转的原则、范围、程序、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抓紧修订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规范的制度平台。另一方面,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殊性, 其管理与评估不同于其他常规资产, 管理与评估难度更大。因此, 建议开展全国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培训, 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尽快在各地区建立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此外, 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林院校, 涉林科研院所在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 通过正统的教育体系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

摘要:结合实地调查和二手资料, 总结出我国当前林权流转方面存在的供给不足、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林业资产评估技术不足等问题, 并提出了资源有偿使用、促进当地流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资产评估等完善林权流转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林权,流转,资源配置效率,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曹祖涛.论我国林权流转法律制度[J].绿色中国, 2007 (5)

[2].聂影.林权流转的效率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 2009 (6) .

[3].李华, 陈飞平.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产权流转问题研究[J].林业科技, 2007 (6)

[4].樊喜斌, 刘红梅, 王克强, 周小寒.完善我国林权及其流转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 2007 (8)

[5].徐楠.江西铜鼓平息林权纠纷, 为资本上山土地流转镜鉴[N].南方周末, 2008-10-30

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探讨 篇9

1.1 土地流转后主要为种植产业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后的主导用途为种植, 用于其他方面的甚少, 这一点相对于国外有很大差别,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一些县镇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的比重甚至达到90%以上。

1.2 流转后种植日趋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002年后农民劳务日渐减少, 这助推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 而流转形式及土地流转后种植的作物都日趋多样。我国土地流转有转包、转让、租赁和入股等形式, 而随着流转的形式不同, 规模的不同, 种植的作物种类也不一样, 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苗木和水果等, 还有一些流转土地更有用于鱼类、山羊养殖等等。

2 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存在的问题

2.1 流转后苗木种植规模化经营仍需扩大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的规模仍然很小, 流转后的土地主导种植为水稻, 小麦和大豆, 达到70%以上, 而种植苗木从全国来看规模甚小, 有些乡镇甚至只有5%左右, 而有些乡镇能够达到80%左右, 根据相关文献挖掘及数据统计我们发现, 667m2水稻的年纯利润大约为300元, 而种植花木的年纯利润达到5000元左右。因此, 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规模的扩大有其必要性。

2.2 苗木种植质量亟待提高

苗木不同于一般的粮食作物, 首先表现为其种植投入成本较高;其次, 苗木的成功种植所需的技术较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年龄日趋偏大, 技术较为落后, 这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质量较低, 由于农村劳动力技术上的缺陷, 导致一些苗木成活率较低;二是长势缓慢,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技术不到位, 很多苗木在该出苗的时间不能正常出苗, 导致苗木培育时间较长, 这样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提高、收益下降。

2.3 土地流转后苗木种植种类单一

由于农村劳动力技术、年龄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其不敢尝试新的品种, 偏向于种植一些常见的生命力较为顽强的苗木, 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后的苗木种植种类品种较为单一, 从而形成循环, 种的多有经验了加之风险厌恶的心理便不愿意尝试新的品种。

3 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的建议

3.1 适度规模经营, 做好统筹规划

虽说提倡规模化的种植苗木, 但也应该注重适度, 否则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后的苗木种植更应注重适当的规模化。要做到适度规模化就要实施统筹规划, 这不仅要求农村苗木种植劳动力的努力, 更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引导, 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

3.2 提高苗木种植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针对苗木种植劳动力技术与规划方面的欠缺, 相关部门应该倡导科学种植, 积极引导其进行技术的培训与提高, 适当情况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引进高端技术咨询人才, 以配合土地流转后苗木种植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农村苗木种植劳动力技术的提高与应用, 进而提高苗木种植的质量;二是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3.3 政府全局规划, 提倡“入股型”土地流转与种植苗木相结合

3.3.1 政府全局规划。

政府的职能是“引导、协调、服务、监管”, 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后苗木种植问题上, 相关部门并未能够做出较好的决策以从整体上统筹全局, 同时乡镇街道等对农村土地流转后苗木种植的问题探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农村苗木种植劳动力缺乏对苗木宏观市场需求的分析, 也缺乏相应的销售渠道及培植能力, 从而导致了土地流转后种植苗木的品种单一。因此,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全局上为农村土地流转后的苗木种植考虑, 统筹规划, 在提高其相关技术的同时为种植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意见, 从而使得他们“敢种植能种植”。

3.3.2 提倡“入股型”农村土地流转与苗木种植相结合。

笔者认为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后苗木种植问题, “入股型”土地流转与苗木种植相结合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这是指农民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苗木公司经营, 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 与已经成熟的苗木公司结成共同体, 一方面是因为相对成熟的苗木公司具有相关的技术指导员, 另一方面是农民可以提供土地及劳动力, 最终二者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但这一创新形式的实施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 过程也需要适当的协调和监督以保护双方的权利。

总的看,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后种植规模虽在扩大, 种植种类也日趋多样化, 但对于流转后种植苗木当前还存在未规模化、苗木种植质量不高和品种单一等问题, 针对本文剖析的三个问题, 笔者建议首先乡镇部门应当做好统筹规划, 以达到适度规模种植;提高苗木种植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苗木种植质量;最后创新性的提出“入股型”土地流转与苗木种植相结合的建议, 以期对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上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邢长泉, 姚玉友.搞好统筹规划实现适度规模经营[J].山东农业, 2000 (7)

[2] 姚启高.加快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J].继续教育研蚌埠党校学报究, 2009 (2)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篇10

农村土地流转, 就是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 通过合法方式, 完成土地经营权的转让,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要保留土地的承包权, 仅仅是对经营权的转让, 是一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形式,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地土地流转面临着一些难题与困境, 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 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原有的积极效用, 甚至有可能侵害部分农民的合法权益。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通常情况下,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追亲流转、追地流转以及有偿流转等三种方式。追亲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的有限期内, 将土地的使用权转包给亲属的一种流转方式;追地流转则是在有效的土地承包期限内, 为了便于耕作, 将不同田地的、类型相同的土地置换,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的流转;有偿流转则是在土地承包期限内, 将土地租赁, 供他人耕作。

无论是哪一种流转方式, 其实现都需要有规范的流转程序, 然而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土地流转, 尤其是集体土地流转的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也是导致诸多纠纷的根源所在。

2.2 农民不全面的思想认识给土地流转的实现带来困难

土地流转的实现必须要在双方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完成, 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而改善与提升, 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这与农民落后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他们开始外出打工, 大量闲置的土地原本应该为土地流转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然而由于落后的思想观念, 宁愿土地闲置, 甚至荒芜, 也不愿意转让土地的经营权。影响下, 即便土地闲置甚至荒废, 也不愿意将其转让或者转包他人经营。

2.3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地区尚未针对土地流转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者是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土地流转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发完成的, 这种不健全的机制很容易引发一些后续的纠纷问题。

另外, 当前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形式的档次相对较低, 通常是通过最低层次的委托代管方式实现的, 以散户流转和不规模的流转为主,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积极效应的实现。

最后, 对于完成流转程序土地的开发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被流转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甚至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 并最终延缓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3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应有的积极效应,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 进一步加大宣传, 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流转双方的平等、自愿, 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全面、深入了解土地流转, 进而为土地流转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专题讲座, 将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及时转达给农民, 另外可以通过逐户走访的方式让农村土地流转的观念为大家所熟知。

此外, 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稍有不当, 就可能引发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自身出发, 和农民一起认真学习土地承包法, 了解并掌握承包法的想干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 保证在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完成农村土地的流转。

3.2 严格遵循农村土地流转基本原则

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室, 必须严格遵循五个基本原则:首先, 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无论组织, 或者个人, 不得强迫土地承包所有权一方, 必须以其自愿为前提;其次, 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说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用途;再次, 土地流转的期限必须在原有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内;最后, 在同等条件下, 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优先权的原则。

3.3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尤其是集体流转行为。具体来说, 应该做到:首先, 严把关口, 严格执行一户一基制度, 土地流转的注入方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只有切实符合条件, 方可申请;其次, 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按照流转程序进行, 保证公开、透明。流转申请的提交、流转合同的签订、村组代表大会的同意以及相关部门的批准等程序要逐一履行后, 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最后, 要记住一部加强执法监督, 对于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和非法的转让行为严厉打击, 绝不手软。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是一种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为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引导当地农民正确认识土地流转, 进而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指导农民完成农村土地的流转, 为其积极效用的发挥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摘要: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是生存的根本, 尤其是面临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 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更是至关重要。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 剖析现状, 发现问题, 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希望能够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程冬民, 周克任.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 2011, (4) :33.

[2]王选庆, 彭小辉.农村土地流转:实物流转还是价值流转[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3) :22.

[3]周志远.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52.

[4]叶剑平, 蒋妍, 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 2006, (4) :19-20.

[5]詹和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4) :21-23.

流转探讨论文 篇11

关键词 林权流转;立法;规制;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49-02

1 现状分析

林权是所有权的范畴,我国森林法按照法律主体的不同将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和公民林权。林权的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将林地的使用权、森林书目的所有权、使用权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按照无偿或者有偿的方式进行转移的法律行为。在林权的流转过程中,国家和集体的林地所有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流转的只是林地、森林和树木的使用权,以及森林和树木的所有权。和其他行业的市场化相比较,林业市场法律建设则相对比较落后,我国地方的林权流转法律规定还并不足够系统、规范。例如在林权流转立法中虽然都规定了其方式,但是流转的程序却不甚规范。虽然,规定了相应的环节,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林权流转程序的全部环节,这影响了林权流转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森林资产的评估和林权流转的登记,还缺少比较明确的规定和管理方法。目前,我国还缺少比较统一的林业流转法律,不少地方的林权流转立法规定也大不相同。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林权流转法律,所以,不少地方政府都进行了林权流转的改革探索,并且提出了对应的立法规定,而地方林权流转立法的规定,为国家的立法流转提供了良好的蓝本。

2 法律规制分析

2.1 范围的规制

林权流转范围从物权法上也可以称之为林权流转客体、对象或者流转内容的范围,一般指的是林权中哪些权利是可以流转的。在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森林法》中规定的林权流转范围只限于经济林、材林和薪炭林的林地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及对森木采伐和火烧迹地的所有权。目前,林权改革已经为林权的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地方林权立法中可以看到林权流转的范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一些地方的规定和《森林法》的林权流转范围规定是相同的;还有一些地方上也规定了不在公益林范围内的林地所有权的流转;一些地方对于公益林的流转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在立法中进行了适当地放开,可以发展为森林旅游业和森林种植业,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其公益林的性质不好发生改变;对于禁止流转的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从地方立法中可以看到,应当把一些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退耕还林地以及疏林地等划入到林地的流转范围中,这能够为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良好的

借鉴。

2.2 规制

我国的《森林法》中对于林权的流转程序并没有进行专门地规定,相关的林权流转法律规定则比较混乱。在地方林权流转立法中,都专门规定了林权的流转程序。目前,我国的林权流转主要有国有林和集体林的流转,而两者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不同,在地方的立法中都对两者教学进行了不同地规定。对于国有林的流转来说,不同地方的立法规定也不同。例如贵州规定国有森林树木、林地的流转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批准;江西省规定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首先要有县级以上的林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同时,由其同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尽管不同地方的审批规定不同,但主要还是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国有林业的审核、批准,各级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进行监督。在流转方式的选择上,各个地方都主要采用了拍卖和招标这种竞争性的市场方式。

2.3 管理规制

不同地方在立法的过程中对于林权流转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不少地方的立法中明确的规定了林权流转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一些地方立法中虽然没有进行分章规定,但是,都规定了和林权流转管理的相关内容。在不少地方立法中规定了流转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且对合同所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在林权的流转变更管理中,各个地方的立法规定也不同相同,例如一些地方采用了申请变更登记的部分,另一部分采用了强制变更登记的办法。之所以其管理方式不同,和林权的流转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变动方式应当进行不同的管理。例如,对于转让、互换、承包等流转方式导致林权发生变动的,进行强制性的登记;对于转包、入股等流转方式,可以考虑进行备案登记,采用这些管理方式都是为了保证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3 结语

林业和传统的农业在产业特点和社会影响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环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林权改革应当更加地慎重。国家在林权的流转中应当从范围、程序和管理制度方面着手,提出针对的法律措施和规定,保障林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12

土地流转已被广大群众所认同,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今后土地“谁来种”将是探讨的主要问题。根据高台县土地流转情况,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高台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调整, 或处于阶段性失业时,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首选谋生之计, 认为土地是基本生活保障, 不愿意流转, 加之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机制不活, 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1.2土地流转环境不宽松

一些村干部对土地流转不够重视, 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学习宣传引导不力、管理不规范, 土地流转工作放任自流。土地流转以农户自发流转为主, 流转信息不畅、纠纷调处不及时, 一些农户以自己的既得利益为主, 阻碍土地流转。

1.3缺乏有实力的经营主体

真正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比较少。部分经营主体依赖性强, 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 种植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有的产地与市场脱节, 销售不畅、经营风险大;有的盲目追求规模, 管理粗放, 有掠夺性经营的现象;大部分流转大户缺乏经济实力, 投融资渠道狭窄, 对土地的投入不足、效益低。

1.4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有的村社水利、电力设施不完善, 种植大户、企业不敢参与流转。

1.5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

大包干将土地按质量等级分成若干小块, 耕种十分不便, 现农户想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将土地重新分配, 连片种植, 但由于地力差别太大, 无法实施土地细碎化治理, 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

1.6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

政府追求流转规模, 相应的土地治理项目、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资金支持、专业服务措施不能同步跟进;缺乏专业的服务队, 劳动力没人组织, 随意性太大, 出工不出力, 劳动力成本高;一家一户的机械闲置, 流转大户还要购置大型农机具, 投入大、收益低;融资渠道狭窄、流转大户贷款难也制约着土地流转。

1.7缺乏主导产业引领, 流转风险大

缺乏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主导产业作支撑, 流转大户种植效益低、风险大,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难以推动土地流转。

2对策及建议

2.1完善保障体系, 激发流转热情

一要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安居等配套制度改革。准许农民携带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定居, 给予进城农民同等市民待遇, 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 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 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附, 以强有力的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

2.2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思想认识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讲相关法规政策, 组织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考察学习, 在学习借鉴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 用“能人策略”、“品牌战略”, 用足用活扶持政策, 冲破传统思维定势, 带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 调动他们参与流转的积极性。

2.3培育流转主体, 加快规模经营

一是鼓励村委会牵头, 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客商”的模式,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布局,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板块。二是着力抓好现代农业招商, 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通过项目带动土地流转。三是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 从工商登记、银行贷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保险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激励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开发经营优势特色农业、拓展生产加工领域, 使其成为引领农民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形式上不搞“一刀切”, 经营规模要与自身实力相匹配, 发展“订单农业”, 做好农产品市场对接, 充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和潜力。

2.4加大政策扶持, 夯实发展基础

建议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 用于鼓励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对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土地的, 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 集中精力、扶优培强示范点, 优先安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科技入户、农机具补贴等支农项目, 夯实发展基础。要强化金融支持, 探索土地股权抵押贷款、农机具、农产品期货业务, 加快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着力破解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资金制约难题, 以便更好地满足规模经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2.5加强组织引导, 开展互换并地

要借鉴一些地方开展互换并地的经验, 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互换并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切实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没地可种和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又没人接收的问题, 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2.6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为土地流转保驾护航

引导农民组建劳务、机械等专业服务队,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对农民和流转大户的培训, 切实解决流转大户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人才等问题, 探索农民闲置机械的处置及使用途径, 提高机械化水平, 降低流转土地生产成本, 提高流转收益。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 土地流转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农村土地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对保护农民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当前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探讨, 提出对策和建议, 供参考。

上一篇:母猪产后缺乳防治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