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2025-01-16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共12篇)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1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精密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对学习的过程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学生迅速接受、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灵活合理地运用这些知识, 如头脑中已贮存的丰富的相关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 较强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已形成的严谨科学思维习惯等;有的却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运用过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延迟了学习目标的完成。

一、影响因素

1. 前科学概念的消极影响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 对多种物理现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 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新的增长点, 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生活中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这些错误的、有缺陷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 对科学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2. 感性材料的缺乏

有些物理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无直接的联系, 学生的头脑中无法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 如“逻辑电路”“洛仑兹力”“双星系统”“原子能级”等, 这种知识与生活的距离造成学生对学习概念的目的不明, 短期内没有直接应用的可能性, 处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下, 很难发挥宝贵的想象力, 对学习的目标没有亲切感, 在乏味的学习中渐渐失去兴趣。

3. 忽视概念表述的严谨性

物理概念是一种用特定的词语和逻辑结构表述的科学定义, 全面准确理解这些简约而精密的表述是概念学习的首要条件。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教学习惯和自身思维习惯的影响, 未能注意概念完整的物理内涵, 对其表述断章取义或仅仅注重公式的写法, 从而造成概念理解的片面性、错误和应用时的盲目性。

4. 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干扰

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 学生所掌握的物理概念越来越多, 其中不乏大量表述相近、公式相仿的概念, 有的所使用的物理术语有部分相同, 只是逻辑关系不同, 内涵不同, 有的外延存在交叉, 只是使用的物理情境各异, 这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无形中增加了区分的难度。

二、教学对策

概念理解得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效果。对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概念内容本身, 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智能水平和思维特征, 预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预先设想有效对策, 以便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1. 了解学习起点,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前概念的状况去进行教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 可以了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科学概念, 暴露出错误的观点, 教师要分析存在于同学当下知识体系中错误点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实验、探究与分析, 让学生及时发现原先观点的错误, 自觉抛弃错误观点, 用正确的科学概念取代不正确的前科学概念, 促成新知识的生成;同时对已形成的正确的概念进行强化和巩固, 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努力用师生的智慧变知识的阻碍点为跃迁点。

2. 理论联系实际, 变抽象为具体生动

物理概念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善于寻找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 努力使每个表面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鲜活起来, 在学生缺少直接经验的情况下, 通过物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和演示实验, 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概念的美感和魅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 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 重视概念运用, 在应用中内化与升华

物理概念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应用这个能力层面上, 脱离了应用, 学习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毫无价值可言, 学习的主体也没有任何驱动力, 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也无法检验教学效果, 失去了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重视习题的选择与设计, 既要能巩固所学概念, 又要能充分暴露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要兼顾知识与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体会物理概念准确的物理意义, 在潜移默化中把严谨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内化成为指导新概念学习的法则, 增强其自主性与合理性, 避免依赖性与盲目性。

4. 培养科学态度, 善于分析、归纳、对比

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每一个科学概念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运用首因效应强化最先的认识效果,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变式把握概念的精确性和灵活性, 运用近因效应经常进行巩固和反馈, 利用表格和树状图等手段, 在与相近概念的对比中归纳, 帮助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 形成符合个体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的稳定的学习策略与程式, 并把这些方法内化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养成物理学习所必需的科学习惯。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在我国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情况下, 中学物理教学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促进,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 能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物理学应用等方面形成科学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物理; 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天优势。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发挥出自身的学科特点, 让学生在物理学思维的框架之下, 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的融合, 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产品的生成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 所学知识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要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及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优势。所以,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 开展创新教育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物理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要首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对一门学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学习动力会更足。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 以及探索欲望的推动之下, 学生就更容易有一些创新发现, 并能创造出新产品。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就是比较常见, 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让学生及时了解物理学当中的实验及前沿发展等内容。而且由于互动性和直观性, 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很多经典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所以,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的方式,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交替运用, 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 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 教师的教学中, 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好胜心理, 引入竞争的相关机制, 让学生保持更为强烈的学习劲头。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 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 相信自己能行, 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 实现良性循环。

实验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激发, 所以, 实验本身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兴趣, 并且广泛搜集资源, 为自己的创新研究做更多的基础工作, 以便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要能够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具有高难度的知识点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引导, 通过探究发现问题的实质, 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 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特点, 选题的宽窄度要适当, 不能过于宽泛, 也不能过于狭窄, 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拓展的空间, 这样他们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所以,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组成探究学习小组, 由组长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学习中各司其职, 发挥出团队的更大力量, 让小组成员之间有相互的交流, 互相分享, 深入研究并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 先指导学生在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 (如电热器的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 等相关资料;接着又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 分组去收集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 (如燃气灶、太阳灶等) 的相关资料。学生们热情很高, 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通过各种渠道去完成收集任务。学生们把收集到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 小组之间也形成了比较热烈的竞争的模式, 在同一组之间通过辩论、合作等方式, 使得学习探究的过程变得精彩纷呈。

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物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演示, 也需要通过实验发现更多的物理学规律, 所以, 实验正是物理这门学科非常显着的一种特点, 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 有更多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例如, 在讲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内容时, 我们可增添这样一个实验题:用两根很细的锡箔纸做成小手的形状, 分别挂在起电器的金属球上, 然后开始摇动手柄, 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可以看到两个小手“友好地握手”。于是教师追问学生, 如果把这两个小手同时挂在一个金属杆上, 情况会怎样?在让学生猜想时, 大家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且对于观察到的结果也有很多分歧。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这样的现象。经过亲身实验, 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的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 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四、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班集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形成物理学教学的融洽、合作、创新的学习氛围, 通过举办发明比赛、论文比赛等形式, 提高学生物理创新的积极性, 让学生都能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痛点, 并从物理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解决这些痛点, 从而让他们将物理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提高物理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度。要经常与学生交流, 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 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 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 同步增强。

总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教师需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在创新教育的影响之下, 主动进行物理学习, 主动将物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红军.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有主导课堂的作用,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做实验,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一言一行来,没有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打破常规,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当前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手段

现在的物理实验课,一般都是教师讲授操作的步骤,学生认真地听,然后按照老师所说的按部就班的进行物理实验,教师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这一物理实验原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可能把学生的想象力框在了一个固定思维中,但实际上很多年轻教师认为,即便是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也可以照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让学生课前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实验,除了老师所讲授的步骤之外还有什么步骤可以加入到其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吸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远远比教师单纯的讲授知识来的有趣的多,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课程的要求。

二、给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

在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应具有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具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中学物理教育不再是基础的物理知识概念的教学,而是自主探究的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演示实验教学尽可能的还原物理概念、定律和知识发现过程,使学生重新体会当时科学家们在其科研过程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普遍认为物理难教难学,这一特点是由物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开展物理实验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物理这门课程,了解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了解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想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这些,就可以多多给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学生遨游在物理实验课堂的世界中,知道了如何操作物理仪器,某些物理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步骤,有了参与的过程,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在初中物理的《电压、电流》等课堂上,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的内部结构的学生来说更觉得新奇,此时多给学生上几次物理实验课,可以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考试中回忆自己参与的物理实验,这肯定比教师简单的传授几节理论课程要更有效率,教师也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

三、提高实验能力

由于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应创造条件做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还要积极思考采用合适的方法尽可能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焕发出演示实验的活力,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益。首先,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高度和角度要适当。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跟实验装置的摆放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习惯直接在讲桌上进行操作,但这样由于受到讲台高度、光线和实验设备大小等因素制约,往往只有班级前几排的同学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其次,实验装置或实验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实验装置或实验的颜色搭配要合理。最后,充分利用投影仪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有些演示实验,尽管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高度和角度都很恰当,实验设备的颜色搭配也合理,但其可见度仍很小,这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或借助其他的教学设备,来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设备在当今物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改变了过去板书加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环模式,把声形图结合为一体,创造了一个集视觉、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三维教学环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典型特征是直观性,生动性和交互性,它使得教师与学生不再受到教学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微观”、“抽象”“晦涩”变得“有声”“有形”“有色”。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回避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病。

1.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虽然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但绝大多数物理知识,还是应该建立在教师启发、分析、讲解的基础上。多媒体设施只是作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就犹如辅助人走路的“拐杖”,因此教师应摒弃“多媒体万能观”这一错误认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功能。

2.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学物理实验的直观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也是检验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标准,因此它是不可替代的。

物理实验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真实感受;切忌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或录像完全代替物理实验,教师成为机器的“操纵者”,学生成为“看客”。

良好的物理演示实验能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师生之间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勇于探索,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物理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学科教育,1997,(2)

[2]刑红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调查研究[J].物理教师,1998,11:28-36

[3]黄旭.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J].教育研究,1992,(7)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篇4

1.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从20世纪末开始,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有效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术语,它是由英文中的Effective Instruction直译过来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使用主义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技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2. 物理新课程要求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应对信息社会来临、终身教育思潮、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要求远远高于传统应试教育下解题能力的训练,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高中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物理学科而言,教学改革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体现新教材的改革意图为起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提炼了“以情境为基础,用问题作点拨,以活动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物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效的物理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而高效、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3. 新课改实施呼唤有效教学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的全面指导下,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和实质性成果,但我们理应看到教学改革还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很多一线高中教师的教学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急功近利”。一味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很少顾及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现象频频出现,学生的思想负担重、学习效率低且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第二,当前的教学环节趋于“高入低出”,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教师心中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但缺乏一些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对“如何教,怎样教”的理解并不透彻,出现了实际操作与课改理论不对称的情形,教学力不从心。因此,如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需要,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设计,有针对性地探索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益,是每个物理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1. 有效教学的界定

纵观海内外学者关于有效教学含义的界定,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指标来确定有效教学的意义。例如,有效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过程。只要能够有效地完成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皆可被称作为“有效教学”;另一类有效教学的界定是指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比如,有效教学是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没有发展或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仅仅在知识上传授有效的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

基于国内外对于教学本质和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结合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是指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运用教师自身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注重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进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满足个人和社会对于学校教育及物理教育的期许。

2.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学习看作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组织和适应,他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有4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一个最基本和核心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关于未知世界的理解、思考、知觉,它是一种认知或心理结构,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或者可以理解为认知构造的核心及起点。因此,认知发展的实质可以说是图式的变化、发展。顺应是旧图式的修改以及新图式的创造,也就是指人体通过调节自己特定刺激情境和内部结构互相融合的过程。顺应与同化,两者相伴而行。同化是指在个体遇到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充分结合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图示,把刺激结合到自身原有的行为或图示模式中去的过程。

皮亚杰还普遍考虑了关于认知行为的动机问题,他认为个体参与活动的需要来源于一种内在的需要,动机产生于个体的内部,皮亚杰认为动机是有机体本身所固有的。他否认把外在的需要当作是促进个体认知行为的关键原因,同时也回绝行为主义“强化”这一概念。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开启并发展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授不是通过教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里,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包括与他人合作(其中有教师和学习伙伴),并且是在特定的学习资料辅导下。教学中,教师应挑选适当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配合多种教学手段,构造问题情境,引发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意义、整理、建构的主体和信息资源加工者,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引导者、协助者。教师要鼓励和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收集并分析有关资料,在思维意识中积极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在原认知结构的支持下,学生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从而能顺利完成新认知结构的构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与意义的建构,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单独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指学生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帮助,参与集体活动时,能够完成所分配任务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给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发展其潜能,使学生达到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提速。

三、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突出探究教学思想,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出,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展示科学内容,学生应当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且是学习的方法,探究教学主要把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和研究方法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目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突破“以课堂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探究”为基本理念,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为基本理念,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切实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激活其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其智慧水平,智慧水平相较于知识水平更为强大。思维教学是一个由深入浅的过程,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应当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经常提出一些具备探究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产生质疑并且释疑。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多提出一些有思维价值、质量较高,可以带动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效能的问题,激励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此外,还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做实验或播放一些有趣的实验影像资料,如“不怕烧的手套”“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水下的音乐门铃”“被吸进瓶内的气球”“静电电动机”,等等。

2. 加强知识认知过程教学,转变学生前概念

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的知识体验与认知建构的关系。因而要抓好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教学。物理学习的根本是基本物理概念,在近二十年的研究里,国外教育研究的一直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转换的研究。很多研究者认为,科学观念的构成和发展过程不是新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中,教师应当怎样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前概念成为科学的概念,从而积极、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首先要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知识,了解学生思维结构改变的心理过程。

例如,在“温度计”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实例出发,指出自然界中的物体存在冷热的不同,我们可以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随后教师设置问题,使问题落在最近发展区,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探究。教师在此课堂教学中从低起高,层层深入地逐步设问,使学生不断地对原有知识进行回忆和联想,以旧引新,旧中有新,新旧交融,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认知水平。

3. 改变物理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往往是教师课前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很少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常常是“启而不发”。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动作技能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必定不会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积极促进学生思考,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发现并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物理学习目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4. 完善学生科学素养,以情教优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教辅书籍,科普读物,搜集名人轶事、自然奇观、趣闻物理等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和情感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此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合理、有效地蕴涵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在讨论中与他人交流合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的认识中形成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欣赏科学美的过程中培养出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断提高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学生真正参到学习中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芹.物理活力课堂的关键和形成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0,12(1):56-61.

[2]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64-73.

[3]魏会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2,(1):56-61.

[4]邱爱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2):32-45.

[5]Pacione P.A.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c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Millbrae,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315-423.

[6]张亮.探究教学的历史嬗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0,(1):25-29.

[7]顾琴轩.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与培养建议[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12(4):64-73.

[8]李想.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9]庄婉莲.有效教学的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9).

[10]陈厚德.基础教育新理念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5

初中物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如果老师一味地灌输恐怕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初中物理老师,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物理,探索更多未知的物理知识,就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表现为“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只要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意志顽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呢?

一、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下,我们太注重理论与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出发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思维的提高和培养。因此,老师要转变观念,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贯彻到课堂教学中,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想法和看法。老师还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交流,不要把学当成一种接受知识的机器。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些现象,探究其中的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探究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当然,老师要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活动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为学生更深一层的探索,或者为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打气、助力,并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在课堂上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动手、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把一些难点、重点内容置入到情境当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自觉地去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探索,会主动、会积极地去学习。因此,作为初中物理老师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把兴趣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等方面进行日常的物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为了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划过沙、滑过冰或坐过水上滑梯吗?这时你会发现会有很多同学来参与这个话题活动,毕竟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常玩的东西,和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关联。在和同学们经过交流以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应该都见过光滑的物体吧?同学们在陷入沉思后,我告诉同学们冰是比较光滑的介质,但是它也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我们滑冰在比冰面更光滑的介质上面,我们会停下来吗?等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就可以自然地进行衔接,给他们讲解牛顿定律的相关知识,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老师的身上,教与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巧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少不了结合理论知识,做一些实际操作,那就是实验。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巧用实验这个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我们知道常做的物理实验有两种,一种是全班同学都亲身参与的,运用专业实验测量仪式器,在正式实验教室去做的实验。一种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做的小实验,用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感和形象感,主要是以老师演示为主,单个学生尝试为辅的课堂演示实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老师进行操作实验的,所以,切记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表意见,充分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把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消化。这样才能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参与,才能真正使实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6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如:学习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前,我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增大或减小可采用哪些方法?”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来到前面表演,有的捧着书站在那儿增大压强,有的提起一只脚来增大压强,有的既捧着书又提起一只脚来增大压强;演示减小压强的同学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匆忙脱外套,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上面……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生命之活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探索中获取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

策略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你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例如:在学过声音发生原理和特性之后,有同学提出:“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制作一件能弹出三个音以上的小乐器?”我说:“可以啊”并要求他们每人制作一件。有的同学用笔筒、棉签做的口哨,当棉签在笔筒里上下滑动时就能吹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利用瓶子中装水做的水瓶琴;有的是用橡皮筋制成的“吉他”;还有的是用竹子削成的笛子。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策略三:精心设计课外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物理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这样既节约用电,又使用方便。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达到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策略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只一个,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发散,与课堂教学中能不能进行合理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例如:学习了惯性、惯性现象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任意写出两条。”同学们很快地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前面事物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例如:哥白尼排除了地球为中心的错觉代之以日心说、才建立起新的宇宙观;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的时空观代替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才使近代物理面目一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的经验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比较,以求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要有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的鼓励和引导。比如求解100、50和20的三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时,我们可以把50认为是2个100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把20认为是5个100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就成了100的8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了,即100/8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等效方法,却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无疑是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策略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活动。例如:给学生一支削好的长铅笔,请用它设计两个物理小实验。学生经过思考后,设计出各种实验,有的用两手指顶住铅笔两端,根据手指的感觉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有的用手指用力压铅笔尖,手指会有疼痛感,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的将铅笔立于阳光下,出现影子,可验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有的两手指捏住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静摩擦力的存在;有的将铅笔托在手中,使之静止,可说明二力平衡……再比如:你在家倒了一杯十分烫的开水,要使这杯水冷却得快些,你主要采用的物理方法,涉及的物理知识或原理是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篇7

一教师心中要有“情”, 即将情感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前备课环节

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曾经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 离开了感情的教育, 只能是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 以情化人, 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作为教师, 只有心中充满“情”, 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情”。因此, 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应充分感受物理学之美, 在课堂上才能以这种美好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如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上看, 总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或表达式来揭示自然界中神秘而又深刻的关于物质运动的规律:宇宙空间关于天体的运动的描述, 开普勒三定律给出了具体的描述, 让人们知道行星是怎么运动的, 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 对开普勒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使人们在知道行星是怎么运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知道了为什么做这种运动, 实现了现象到本质的跃升, 把神圣的天体运动统一到了“人间”。太阳, 作为地球生物的能量之源, 发出的光经棱镜折射后能展现出迷人的彩色光带。晶莹透亮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的美景又是液体表面张力和全反射现象的宏观体现, 从而也给出了荷叶能“出淤泥而不染”的根源所在。除此之外, 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运动学部分的简谐运动、热学中的物态变化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等, 无不体现着物理学的对称之美, 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欣赏、去提炼、去感悟, 最终再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要有“情”, 即将情感教育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末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 对于科学之美的认识和美好情感的感悟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渗透情感教育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前预习环节给学生预设知识背景, 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得出的必然性;课堂教学环节以物理学史引入, 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重新体验重要规律的诞生过程, 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无数的科学家勇于探索, 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 在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震撼;学生探究讨论阶段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利用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 抛出有激励性质的问题,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 如何把天上的规律延伸到地面, 让学生自己经历“月—地检验”的过程, 这对学生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 教师的情感因素和所展现出来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对学生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阅历、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会让学生不自觉地疏远教师, 这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用充满感情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信任、期待的环境下保持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 这对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无疑是一剂良方。总之, 课堂上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略, 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处处都有真“情”在。

三将情感教育进行到底, 即将情感教育的理念延伸到课后

教材是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 课堂则是主阵地, 但若是仅仅将情感教育局限在课堂,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形式化”的感觉, 从而弱化学习效果。所以, 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后, 尤其是物理学科, 会有着意外的收效。因为物理学本身就是和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 和当前的科技前沿相联系,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故教师课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广度,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活动, 从而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上看,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趋上升, 究其原因, 综合国力的上升、科技的发展、国防的巩固乃是强国之本, 若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和国防事业相关的物理学家的事迹, 既强化了物理学的应用性特点, 又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通过课后的研究与探讨, 也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8

一、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 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 不把自己看做是绝对权威, 不搞“一言堂”, 而是把自己看做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向导, 积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与同学、与教师展开课堂讨论, 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阵地、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试验田, 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愉快地汲取知识。

要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 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心理和人格, 善于发现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长处, 对学生的新见解、新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时给予肯定,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胆小、害羞、不善表达的学生, 给以耐心的启发, 对他们不够恰当、全面的看法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 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 让他们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中萌发、强化, 学习效果在兴趣中呈现, 学习能力在兴趣中形成。

在物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多设计一些人人可发参与的小实验。

比如, 在讲授“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时, 一上课, 教师就让全体学生起立, 两脚分开约30厘米做单脚站立的小游戏。在讲授“力的分解”时, 为了说明支架类问题中杆的受力方向, 教师让所有的学生每两个学生一组, 在原座位上, 一人右手叉腰, 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 然后交换, 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这样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2. 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相机灵活地发问,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3. 引进竞争机制。

中学生思维活跃, 上进心强。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竞争, 相机诱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表现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 就可以激励每个学生全力以赴, 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大胆地去创造。

4. 要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 用学生在田径场的赛跑运动和玩垒球时跑垒的运动讲位移和路程的知识, 就比现行课本中“学校在你家东偏北30度500米”更具有吸引力。又如, 讲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研究反应时间时, 可估算北京一个青年接住一个从15层高楼窗口跌出的孩子所需的反应时间。特别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许多知识, 如与阻力问题相联系的磁悬浮列车, 与红外辐射相联系的红外遥感技术, 与原子辐射相联系的激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问题。

(三) 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在课堂教学中, 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要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 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 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 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2.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45分钟, 教师讲得多、问得多, 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 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3.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 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 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

4. 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以往上课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练习被搁至课尾, 拖至课外, 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四)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讲解获得体现。教师的讲解要“精”, 要讲在关键处、要害处, 要以讲启疑, 以讲导思。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 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课堂上留有时间给学生交流撞击, 争论探求, 留有空间给学生操作实践, 提炼升华。教师的少讲促成了学生的多思、多练。实践证明, 这不仅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反而会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二、物理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 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 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每个人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观, 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9

一、学生产生物理厌学的原因

(一) 厌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从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 学生的厌学与物理课教学内容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学生在物理绪言课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出现厌学现象, 这

是因为绪言的教学是高中物理的起始阶段, 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到高中。一方面学生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在学习上比较刻苦;另一方面受一些物理知识与物理实验的有趣现象的吸引, 在加上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使绝大多数学生暂时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激情。

2、教学进行到第二部分力学内容, 教材中出现了力、位移、

加速度等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以及一些需要理解准确的定律公式。特别是矢量这一概念的引入, 以及对矢量进行运算, 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还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进行计算的诸多较高层次的内容, 使得一部分学生感到了压力和紧张, 少数能力较差, 学习方法不好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了困难和恐惧, 有的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厌学情绪。

3、教学进行到第三部分热学内容, 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的

内容相对减少, 再加上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没那么抽象, 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厌学的人数不多。

4、教学进行到第四部分电学内容, 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更多, 难度更多。

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感应电动势、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等知识, 需要更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电路的串并联关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这使得一些在前面二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已出现困难的学生对学习物理课程的畏惧心理进一步加重。

5、教材第五部分光学, 几何光学虽然内容不少、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但光的本性内容比较抽象, 难识记, 厌学人数也不少。

6、教材第六部分原子核物理的内容很少, 教学大纲对这一章的要求不高。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正确把握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学生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厌学现象。

(二) 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物理的动机。

物理学习动机, 是学习者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体现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缺乏学习动机的物理学习常常表现为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上课时心不在焉, 注意力不集中, 课上不做笔记, 课后不自觉复习, 不认真做课堂练习, 不做或不按时完成课外作业。这类学生中, 有的是因原基础较差,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是因家庭变故, 如父母离异导致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学习上思想无法集中;有的是因家庭条件太优越, 家长过度溺爱和放任自流, 学习上怕苦怕累。

二、克服高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厌学的现象的策略

要克服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厌学现象, 我们应从教学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素质, 心理素质与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运用得力的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具体做法如下:

1、在处理教学内容与厌学现象的关系中, 要把“及早防备”“持续防备”和“重点防备”相结合, 认真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之间的关系。

所谓“及早防备”是基于高中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学现象的时间早而制定的预防战略, 贯彻这个战略, 在战术上要做到从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绪言课时, 学生是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态, 特别要注意及早规范学生的学法和及早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所谓“持续防备”, 就是“以防为主”不得时紧时松, 更不得半途而废, 必须贯彻到各部分的教学进程中。

所谓“重点防备”, 就是指防备必须具有针对性, 要把学生厌学的内容如力学、电学、作为防备的重点, 在重点防备时要做到“规范”“透彻”和“扎实”。所谓“规范”就是指物理语言的表述, 符号的运用, 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步骤要规范。所谓“透彻”就是指要把学生难懂的, 不易识记的物理概念, 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等要讲透彻, 切不可模棱两可。所谓“扎实”就是指课堂教学要扎实, 复习、训练和考评要扎实, 学生的成绩要扎实。

2、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和恐惧感, 有效调整学习策略。为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教师在物理过程中, 首先应该结合具体内容始终如一地向学生传授这样的观念:物理是生动的、有趣的, 物理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学习物理出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物理过程中人人都会犯错误。其次, 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创设人人参与的情境, 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人人善求知识的欲望, 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学习由原来个人的竞争变成团体合作, 从而大大缓解学习物理的压力和焦虑。

3、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论任何班级,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可能整齐划一, 成绩也必定参差不齐, 教师应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下, 依据学生的现状,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制订, 要照顾以大部分学生原则, 不偏难, 不偏易。我市的高考试题从原来的“3+2”改为现在“3+综合”, 就物理试题来看, 难度比以前明显降低, 因此, 我们教师的教学“重心”要下移, 不必讲太偏太难的试题。对课堂训练, 教师也应设计深浅适度的练习题, 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训练和指导,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物理教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一点, 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尽可能开展学生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合作、探讨的学习生通过实验、搞小创造、小发明, 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用处和意义, 从而激发起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消除厌学心理。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中学物理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中,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不断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其主体学习性, 教师作为辅助角色, 指导学生的探究方向, 明确学生的探究目标,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以物理问题为核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问题, 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实验、观察、阅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独立地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结合相应的教学背景知识, 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二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1. 情境设疑

情境设疑是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通过创建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图像等生活资料, 将抽象的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如在中学物理“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飞机起飞时的照片, 提出疑问:“飞机在起飞时加速度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过程?”创建情境疑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加速度知识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再导入加速度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 这种教学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 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情境设疑, 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

2. 质疑探究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 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逐渐构建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本质, 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如在中学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结合力与运动的物理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质疑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 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通过学生和教师主动沟通交流, 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 辨疑解难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物理学的很多规律和概念都是从大量的实验验证中得来的, 因此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和解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这门课程。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手段。

如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灯泡在通电后各部分的温度是相同的吗?有的学生认为不相同, 灯泡上端温度会高一些, 因此灯泡上端的形状很容易聚集热量, 还有的同学认为灯泡前端温度会高一些, 因为灯丝弯曲向前。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 很多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 将温度试纸贴在灯泡的不同位置, 根据温度试纸最后的指示来说明灯泡哪个部位的温度最高, 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灯泡这个部位的温度最高?

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完成验证,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促使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思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 通过探究式的物理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东颖.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2]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121~122

谈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策略的构建 篇11

一、物理教学中迫切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传统物理教学评价弊端及负面影响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评价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注重物理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参与过程;评价模式单一,过于重视各种试卷测验,对其它方面重视不够;评价方法粗糙,教学中时有讽刺挖苦的评价出现,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甚至有时出现师生心理对立的情形。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物理教学评价的弊端应该被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相一致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代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传统物理教学评价的弊端必须铲除。针对物理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物理教学的长久发展目标来看,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物理教学评价方式,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它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确保物理教学评价对物理教学的调控作用。但我们在指出传统物理教学评价弊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有利的方面。毕竟,传统物理教学评价方式在某些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它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物理学习的漏洞和缺陷。所以我们在探讨建立新的物理教学评价策略时,并不是要抛弃所有的传统评价方式,而是应该在保留有利部分的前提下,去除不合理的部分。

2.现代物理教学评价建立的理论支撑

现代物理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与传统教学评价分析对比过程中进行的,它的建立有效地避开了人为情感的影响,有其建立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科教学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同时强调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注重物理教学过程评价与学生物理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教学的不断进步。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解读,还是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它们都非常重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这同样体现了物理课程的教学性质。因此,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在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作用的同时,淡化评价的区分功能;重视学生在物理活动、实验制作、讨论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彻底摒弃以考试为特点的评价方式;注重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具体事实,淡化物理教学评价的标准化模式。

二、物理教学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方法

1.全新评价理念的确立

物理教学评价改革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的物理教学评价应该凸显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重视师生的互动;体现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与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促进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毋庸讳言,传统物理教学评价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致使物理教学注重对解题技巧的考查,重学业成绩、重生生区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的影响。在物理新课程标准思想下,物理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中,应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评价既关注物理学习结果,又关注物理学习过程。同时,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同学、同桌、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多元化的物理教学评价由于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和关怀,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但建立新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集中体现就是我们物理教师要首先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并把它体现在平时的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

2.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传统评价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效果的关注,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针对教学设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无论从物理教学的性质,还是从物理教学的任务判断,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科学的物理教学评价,应该就物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对教师而言,我们要关注其选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培养和维持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否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物理教学中是否真正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时是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置于应有的位置,是否体现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接受。对学生而言,是否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物理课堂活动之中;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模型,培养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是否能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重视自己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是否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能否注意实现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的结合,重视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等。

中学物理的教学策略 篇12

一、用良好的表情和爱融洽师生的情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教师关心自己,认识自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无时不想,无时不爱。有爱,才会有良好的表情和心境。教师走进课堂,衣着整洁、大方,面带笑容,使广大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就无意中消除了学生心里的压抑感。越是后进生越厚爱,常找他们谈心,耐心辅导,百问不烦。对他们小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赞许。用尊重学生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以高尚的教师人格潜移默化学生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步入学习物理的大门。

二、讲究课堂语言艺术,形成积极的学科情感。

农村中学教学仪器和设备相对简陋缺乏,尽管努力改进教法,但讲解仍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它要求准确、精炼、条理、生动、通俗。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尝试。1.直观性与生动性。基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物理学科来说,总有“一听懂了,一做错了”的现象,到后来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在教学中多举看得见的事例,加强实验教学,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有趣、有用,从而亲近物理学科。2.通俗性与幽默性。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把一般语言转化为物理语言,或把物理语言转化为一般语言,辅以恰当的“演员”动作和幽默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科学性与准确性。物理概念、定义、定理等有其特定事实上的完整性、严密性和因果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严谨,该抠字眼时不能含糊其辞,规范思考回答问题的思路方法。对学生既宽容又严格要求,以形成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4.艺术性与技巧性。在讲课时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运用寓于启发性的语言,以充满信心的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饱满的热情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而谈。长此努力,准备学好物理的学生会逐渐增多,效果也会逐渐显现。

三、丰富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科情感后,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以便挖掘内部潜力。这仍然要在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工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实验数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补充一些趣味小实验,小制作。(2)多穿插物理史料,物理学家传略,物理学故事,物理知识应用实例,物理学的发展及未来展望等。(3)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4)尽量多举例,形象生动,贴近生产生活。(5)开展物理游艺竞赛等课外活动。

在张弛结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再感到物理乏味,枯燥,难学。兴趣逐渐高涨,表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作业完成率高,最不喜欢物理课的学生将逐渐减少。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发展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而其需要常以动机、目的、爱好等形式体现出来,但学习动机还会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农村,抱着“在校往大长,只求混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不少,如此会造成学习动机不良的倾向。因此,转变学习动机,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学科兴趣是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介绍钱学森、李四光、居里夫人等中外科学家克服困难,艰苦工作的故事。(2)尽量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多角度评价学生。(3)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常给学生期望、赏识和尊重,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自尊。(5)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认识社会,实际体会学习之重要。

经过训练,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五、分层次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尽量填补与学生之间的代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差异化教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呢?教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未必也能感到有趣,而且不同的学生的关注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要让不同的学生感到有趣又要不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给自己的学生分层。比如: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学生对物理学习有较浓厚的有兴趣,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成就感;B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各科成绩均衡,他们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老师、家长的鼓励与夸奖;C层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本身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他们在物理课上最感兴趣的是老师为了引入新课而设置的有趣情景问题或是比较简单的自己能够解决的物理问题。基于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分层教学,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上都感到有趣。

1.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是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课外实验、调查及练习册中“想一想,做一做”等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同时要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要求A层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使他们享受通过努力勇攀高峰快感;C层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层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特别注意鼓励与表扬,有时不仅仅是在班里表扬,还通过向他们的家长发祝贺的短信息,使他们充分享受当好学生的快乐。

2. 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大激发了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3. 作业分层。

在布置作业时,我形象地把学生的家庭作业称为精神食粮,“营养餐”是学生的必做作业,必做题都是教材上比较典型的物理问题,“饭后水果”是由班里学生轮流自出的一道物理思考题(这一题基本上是学生上物理课外班时做过的一些题),“饭后甜点”是我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延伸的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对“饭后水果”和“饭后甜点”吃与不吃可随意。学生不仅对这种说法感到比较有趣的,而且对他们自出的一题都会非常关心,由于要求轮流出题还要讲题,所以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很关心谁出的题、出的什么题、难易程度如何,等等,C层次的学生和希望受到老师表扬的B层次的学生自然对“饭后甜点”也要努力吃下去,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一个人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讲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既然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与众不同,那么教育理所当然地就应该为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服务。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有了解学生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现在,只有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施有效的差异化教学。

六、进行有机组合,发挥个体优势,优缺互补,整体推进。

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验动手能力,思维敏捷程度,兴趣爱好,表达能力,创造意识,观察判断能力,意志力等各个方面有差异。为此,可将学生编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和实验小组,组内互为学习对子,组内不同个体间相互感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上一篇:应急电源模式下一篇:住院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