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精选12篇)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 篇1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 尽管许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是时至今日, 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上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人反思,意见
我觉得, 作文教学的“混沌不清”是导致部分老师“无从下手”的主要原因。要廓清这“混沌不清的一团”, 我们还得从写作学的角度, 拿起科学的剪刀, 剪能断理还清。结合课程标准, 笔者认为把文章写作分成三个维度:写作能力、写作技法和写作内容, 有助于让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澄明。
一.写作能力方面:方式多样, 趣味盎然, 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
从能力与任务关系的角度来说,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从写作来说, 写作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必须的前提条件。这点我相信不需赘述。
依据中学生的写作心理, 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主要指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 观察能力, 主要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得到锻炼。形象思维主要指想象、联想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或说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更是需要我们在高中阶段加以重视。在写作活动中, 主题的确定、材料的筛选、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 哪项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正所谓“作者不仅是生活的观察者, 情感的抒发者, 还应是理性的思索者”。在写作活动中, 理性思维总是与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感性显于表, 而理性隐于其内。
因此, 我们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 不拘泥于课堂模式, 不着痕迹, 趣味盎然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
想象联想是作文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精鹜八极、神游四方, 产生由此及彼的思想飞跃。
手拿一束花进课堂, 就让学生眼前“满园春色”;让学生既想到“春意闹”, 也闻到“淡泊的味道”, 悟出“闹与静的矛盾”。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立方体等为原型,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 找到与它们形似或神似的人、事。学生想到了“张三像三角形一样棱角毕现, 处处好出风头。”于是趁机让学生了解:就两种不同的事物, 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此所谓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能力。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的的方向去解读它们, 教会学生由事物的相反特点去引发联想, 体会相反联想。比如就三角形, 学生想到“三角形是那敢于表达自我见解的代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 更紧一步由事物联想到另一种意义, 或者联想到一种哲理, 这便是训练了学生的引申联想能力, 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更为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有学生想到:“三角形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图形, 简单却也富有内涵。也许简单的才是最幸福的。简单的幸福就是一首极富魅力、感染力的诗。”
二.写作技法方面:结合实例, 扎实练笔, 传授学生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 包括写作的程序技法, 比如如何审题立意、安排结构;以及表达的技法, 如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中华是诗文的国度”, 泱泱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 流传下来, 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更主要的是, 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 抒情的, 明志的, 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夸张写实……分门别类, 各具特色。” (《诵古诗, 学作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实例, 扎实细致, 授以学生写法与技巧。读了《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当不遗余力地教授它那“对比类比”的说理方法。学了《老王》, 我们当引领学生体会“智者的讲述”。
当然, 决不能蜻蜓点水, 讲过了事。否则, 学生虽然明了选材、布局、中心主题、表达手法等写作知识及其重要性, 却难以付诸于写作行为。应该多样练笔、扎实训练。比如, 通过学习古诗文而进行练笔。如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语言高度浓缩、概括, 情节跨度大, 具有跳跃性, 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为此,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其中“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写的是山。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到。但山何来“献愁供恨”?又献的是“何恨”?同学们疑惑不解。通过点拨, 同学们知道, 作者此处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到此, 我觉得还是蜻蜓点水而已。于是要求同学们依据辛弃疾介绍、结合登临时的情景, 发挥想象, 提笔补白:放眼望去,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北望是江淮前线, 我效力无由。远望是中原旧疆, 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那些无耻鼠辈, 不思进取。可怜我等志士, 不得其位,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怎不让人愁煞恨煞?通过这一番练笔, 学生对移情及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时间, 再可让学生也来仿写一段“移情及物”:今天, 数学成绩下来, 刺目的得分, 让人心碎。抬眼窗外, 往日娇艳的粉霞梅却也无精打采、枯焦无色。
程序技法, 更是需要扎实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层面。拿《老王》来说吧。文章第二自然段叙述了“解放了, 老王的境遇并没有什么改变的事实。”杨绛先生却没有延续第一段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 而是直接引用老王自己说的话, 让老王自己说“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就“进不去了”。为什么要让他自己说?我们当然不能只解读为“为了强调真实性”, 还应该再伸展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原文改动的方法来比较。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就改成这样:“北京解放后,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 但老王并没有被组织进去。”这样的言说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比较, 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这样,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 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 他谁也不怪, 他只怪自己。直接引用突出的是老王的“自责”式善良。更可贵的是, 同学们体会到这两种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在这看似客观冷静的引述中, 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我们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王成为一个“惶恐”的单干户。我们从文字表面上读到的, 似乎是老王自责与愧怍, 其实真正自责的是谁?真正要愧怍的是谁?引人入胜, 发人深省!而采用第三人称的言说, 便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了, 虽然似乎有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意味, 却反而少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三.写作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 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包含写作素材, 更包含写作者内在的素养, 或曰精神支撑。因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也是一种人格和处世态度的体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 不仅在写法上引导, 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思想上成长起来。
在生活中, 让学生知古明今。中华上下五千年, 优秀民族文化如河海浩荡。自古英才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处世的理想。因此弘扬主旋律, 宣扬优秀民族文化能使学生胸怀天下, 摒弃小我。作文时不至于只是小家之气, 无病呻吟, 而是大气盈然, 胸怀天下。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文史不分家”, 让学生了解历史, 以古鉴近, 以史明志。中华民族曾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些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也有一段受压迫和受屈辱的历史, 这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危机感。要让学生清楚现在、了解时事。清楚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中国的崛起应该成为他们的自傲;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应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许多教师在此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时事点评”、“我为历史事件盖棺定论”还有“微博评议”等等, 不一而足。
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语言附载着文化, 附载着精神, 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 (《语文教学要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语文课文中富含丰富的民族精神, 如《沁园春·长沙》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保持生命本色”;《边城》的“淳朴民风” (传统美德) ;《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儒家的执着仁厚扑面而来;“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的王维告诉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汉魏风骨在我们灵魂深处铮铮作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等等都是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胸怀的肥沃养料。
对于这些丰富的养料, 我们当以诵读的手段来“熏陶”、“浸润”、“潜移默化”。所谓“文选烂, 秀才半”。当学生阅读了较多的作品后, 就有了一定量的“吸收”和“储备”, 在写作构思时, 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 就能浮想联翩;在选材时, 才能纵横捭阖, 顺手拈来。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 篇2
一、文化史教学现状
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操纵,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三点一示”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示范),满堂灌,目的就是力求与中考或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历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这种做法表现在文化史教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图表教学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史教学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其自身的文化修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史教学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要重视文化史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所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软肋”,除了认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自身文化史素养不够,难以游刃有余地驾御教材。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文化史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也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
其次,重视文化史教学还要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知识讲知识。人文知识如果不是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就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隐蔽了。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历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
1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这既包括教材知识本身的人文价值,也包括这种教材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
第三,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实现学习主题从教师到学生的真正转变。在文化史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师生的心灵得到完全开放,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对不以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附:〈〈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文化史教学案例片段及分析反思
一、背景介绍:
1.课题:《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2.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七课
3.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之一:
通过师生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作品的共同赏析,体会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艺术的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4.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好,文学素养较高,课堂气氛较活跃,反应敏捷积极,且经过一学期的规范化的历史课学习,大多已掌握了较好的历史学习方法,有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但该课是为盐城市历史学会准备的一节历史新课程示范观摩课,教师对学生情况不熟悉,未知因素较多,故在设计教学思路与具体教学程序和内容时有针对性地斟酌修改,调整问题设计,降低活动难度,在最后的课堂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授课方法:活动教学法
6.学习方法:诗句竞猜,诵读品味,列表归纳。
二、案例:(教学片段)
„„ „„
(省略部分为师生已共同探讨唐代文学中诗歌艺术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课件先后出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肖像图片)〈学生立刻被吸引,因为该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相应,故他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
师:同学们都知道他们是谁吧?
生:(生齐答):李白、杜甫、白居易!
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诗歌的三座高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人称其为?(生:“诗仙”)杜甫人称?(生:“诗圣”)。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各有其迥异的内容和风格。我知道大家从小就诵读过他们的很多诗篇,每个同学都可以信口捻来他们的诗句,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诗句竞猜”游戏,我出示诗句,你们猜出是谁的,并要说出其诗名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课件逐一出示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生:迅捷齐声:”李白!“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两句稍有难度,学生有点迟疑不决,教师点学生回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杜甫!〈蜀相〉”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中有人答:“白居易的〈琵琶女〉!”
师:“从刚才的竞猜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有很多的诗词积累的,似乎这些题没有难住你们,不少同学意犹未尽。所以接下来我们进行分组唐诗诵读比赛,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背的诗多,朗诵水平高。”
„„ „„
(学生表现踊跃,参与面广,活动效果好,基本把三位诗人的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都集中表达出来了)
师:“从前面老师所选的竞猜诗句以及大家刚才背诵的诗歌当中,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所感受或认识到的这三位诗人的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着怎样的不同?又各有怎样的特点或艺术风格?”
(生:分组讨论交流,基本能准确理解三位诗人各自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师:我们可以学着设计一张表格,试着归纳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代表作以及各自的风格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后教师出示课件表格,示范表格设计样式和内容,使学生掌握列表归纳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填表,以巩固知识)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诗人各自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我们学过或看过不少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往往有其社会的和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试从这三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人生遭际乃至个性特点等方面谈谈他们的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呢?
„„ „„
(讨论踊跃而深入,因为学生对三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比较熟悉,故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课件播放唐诗诵读欣赏: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轻声跟读,领会感受李白诗歌洒脱飘逸,热情奔放,豪迈不羁的艺术魅力)
三、教后反思:
文化课不少老师认为不好上,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如何挖掘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历史课堂丰富生动多彩,意趣盎然!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本课学习有关唐诗的历史,教者就得对唐诗这一文学样式从它的形成到代表人物、典型作品、风格流派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特点等诸方面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与研究,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本子目的知识教学目标意在了解三位诗人的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能力教学目标是感受诗歌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欣赏水平,并使学生学会列表归纳的历史学习方法。围绕这些目标,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沉闷乏味,我设计了“名句竞猜”、“诵
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浅见 篇3
一、文化史教学现状
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操纵,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三点一示”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示范),满堂灌,目的就是力求与中考或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历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这种做法表现在文化史教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图表教学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師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史教学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其自身的文化修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史教学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要重视文化史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所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软肋”,除了认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自身文化史素养不够,难以游刃有余地驾御教材。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文化史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也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
其次,重视文化史教学还要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知识讲知识。人文知识如果不是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就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隐蔽了。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历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这既包括教材知识本身的人文价值,也包括这种教材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
第三,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实现学习主题从教师到学生的真正转变。在文化史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师生的心灵得到完全开放,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对不以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浅见 篇4
在声乐教学中, 一些声乐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死板地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的成功经验, 不加区分地用在学生身上, 结果对某些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声乐教学不同于理论课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条件,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教学。声乐也不同于舞蹈、钢琴、器乐学科, 能抓得住看得到。声乐是一门抽象感悟的艺术, 看不见摸不着, 要完全靠感悟、聆听教师的范唱、讲解、启发、引导去完成学习。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学习声乐专业的每一个学生, 可以说都想通过声乐教师的教学指导, 学到科学的发声知识和技巧, 掌握真正的歌唱技能。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学生都在随着教师的范唱、讲解, 思考、领悟着每一个发声要点。因此在发声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和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在声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声乐教师, 他的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 但是, 也有一些声乐教师会无意识地用同一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条件的声乐学生。作为一个声乐教师,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 应该用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现象启发学生。以让学生打开喉咙和体会吸气的方法为例来说, 方法是多种的。如打开喉咙可以用想笑没笑出来 (不出声地笑) 、呕吐状、天冷了用口里的热气哈手取暖等, 都能体会打开喉咙的状态。这也能拓宽学生体会打开喉咙的思路。对于不同学生使用的方法也要不同, 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体会较深, 取得的效果也较好。歌唱的吸气, 也有很多种教学方法, 如深闻各种气味、深叹气、平躺床上深呼吸等状态, 都能体会到深吸气的感觉。这样练习会使气息直入下胸与腹部, 横膈收缩下沉, 腰围有明显的扩张感, 进气集中有力, 使学生很快体会到歌唱的气息状态;对性格不同的同学还可以采用向远处喊朋友、靠墙吸气、爽朗大笑等练习方法。这些都能使气息顺畅地深吸进去。总之,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声乐教师对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条件的学生, 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就要不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够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融合和思维的融合。那么, 怎样加强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呢?首先, 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希望和热情。不好的教学态度, 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丢掉专业。其次, 教师要有责任心。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还是敷衍的, 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有一位教师把声乐教学看做是他的生命, 教学兢兢业业, 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敬业精神达到了如痴的境界, 每次上课他都热情地对待学生, 一点都不敷衍, 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很默契, 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 教学效果很好。另一位教师, 每次上课则很敷衍, 随便让学生练几遍声, 一节课只上二十几分钟, 糊弄过去, 学生唱不好时向学生发脾气, 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抵触情绪, 丝毫体现不出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系, 矛盾越来越大。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大师沈湘先生说:“师生是合作关系, 学生成功了, 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 教师就失败了,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与教师之间要达成一种默契, 达成一种共识, 一旦学生产生了消极思想, 那么, 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很难合作配合, 就会给声乐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声乐教师要多注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声乐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例如, 学生进校时水平不一, 天赋和悟性也是参差不齐, 有些声乐教师就把学生唱不好的原因归于学生身上。当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以致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时, 教师就会出现急躁心理, 有的甚至对学生发火或者讽刺、挖苦, 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情况。所以, 当矛盾出现时, 教师要及时变换一些能使学生接受的指导方法, 使教学能够取得有效进展。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说:“师生关系建立后, 也有一路顺风的, 但更大量的是会有很多矛盾处理,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声乐教学的个别授课形式更决定了教学要靠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成立, 才能进展。有了矛盾不能及时调整解决, 那就和婚姻一样, 不是破裂就是死亡的婚姻。师生关系形式维持, 但名存实亡。”
三结束语
总之, 歌唱教学因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教学明显不同, 而声乐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融,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合作伙伴,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才能为学生搭起走向成功的桥梁。
摘要:旧的歌唱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声乐教学这种特色学科 (一对一或一对二、一对三) , 如果按照旧的教学模式, 会限制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利于师生沟通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声乐教学只有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 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相互合作,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声乐教学,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 篇5
9月28日,龙马潭区教育局网发《精细化管理之浅见》一文收悉后,学校高度重视,将此文印发给全校教职工,并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全员化、学习。现将我校学习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是精细化管理与管理理念有机结合,以促理念明朗化。文件收悉后就直接送到书记、校长张朝元手里。他就十分认真地拜读该文三次,该文“从职责抓起、抓规范、抓执行、抓班级管理等观点与我平时说 “尊重”、“责任”要从细节入手,做实工作不谋而合”,张校长如是说。结合该文可使此理念更具有贯彻力。
二是精细化管理与校级领导模式有机结合,以促工作实效化。9月29日上午、10月8日上午的校长办公扩大会议对该文进行专项学习讨论。讨论主题是结合自己分管工作实际如何落实“从要求抓起”和“从规范抓起”以期细化落实。参会的领导班子成员纷纷发言。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军这样说到:“就高三毕业班工作而言,我们六位要常深入学生调查了解高三分包谈心工作、临界生补差工作、艺体学生发展情况、四年高考试题分析运用情况,要经常督查,细化过程管理以期来年高考有所突破。”
三是精细化管理与中层管理方式有机结合,以促管理提升化。10月8日下午的在全体中层干部与年级组长参加的校务会上交流该文的学习体会。在开会前20分钟,办公室检查了各参会人员的心得体会(实在的体会),从检查情况看全员利用假期休息时间确有认真阅读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交流中,突出了“精细化管理”中的“责任与落实”。人人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且要有落实工作的步骤方法。
四是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课堂构建有机结合,以促课改成效化。10月9日下午,在阶梯教室举行的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对《精细化管理之浅见》进行专题学习。书记、校长张朝元解读了龙马潭区教育局印发的《精细化管理之浅见》。张朝元从学校现阶段正开展“导学案”课堂改革情况,并结合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出学校在该项工作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要求。一是导学案编制要结合学生实际将知识点问题化、将问题步骤化、简单化,以免学生互动空洞化。二是上课程序化,落实生生互动化、课堂训练灵活化、课堂小结多样化、达标检测限时化、拓展提升升华化。三是建设高效小组,班主任督促落实小组编制、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小组晋升,促进小组建设高效化。
泸州市田家炳中学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进入初二年级的学生都要接触一门新学科——物理,它是继语文、数学、英语之后的又一门主要学科。曾经有一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物理等科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如果把整个物理知识体系比作一座大厦的话,那么初中物理就是基础,基础牢不牢,要看学好学不好,而有无兴趣是能否学好的关键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会好之,好之才会求之。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认识、理解、记忆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好之学之,学之乐之的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二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所以,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本文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形象的事物总比抽象的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物理实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平台。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而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学科优势,积极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讲课前,先做一个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若干的课外小实验。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及生产,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到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靠大气压强将水抽上来的内容后,我让学生计算,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我们要将水抽到学校背后200米高处的山顶水塔内,抽水机必须放在离被抽水面不高于多少米的范围之内?客观上,我校所在处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具体抽水时,抽水机的高度应比所算的高度高还是低?离心式水泵在抽水前不往泵壳里灌水不知行否?(出示水泵模型)我们请个同学上来试一试。答案是不行,同学们能找出原因吗?请讨论,然后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讨论。在物理运算中也要联系实际,数学运算中有一个四舍五入的原则,但在物理运算中不一定适用。有一次我在讲密度应用时,让学生计算用能装一千克水的饮料瓶去装13千克煤油,需要多少个饮料瓶?几乎全班同学都采取四舍五入,答案是16个。我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用16个瓶子装煤油后,剩下的0.2千克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知道,物理中有时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三、塑造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师生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本校就曾经有过一名学生,因换了位教师,而对同一学科产生厌恶感的例证。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修养,一方面要积累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一名让学生“敬爱”“敬畏”的人。敬则重之,爱则喜之,畏则不敢懈怠,如若这样,功课岂能学不好。教师不要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也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要让学生有亲近感,起码有了学习上的困难,不至于不敢请教。这就要求教师有要民主心态,不摆师尊的架子,使学生觉得是可信赖的人。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训练自己的语言技巧,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四、利用必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成就感是人的积极而又愉快的情绪特征,如果我们对一事情富有成就感,那么我们对这件事就会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样,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清秀整洁”“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教学浅见 篇7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化”。而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又肩负着为专业课服务这一特点,因此也就更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
一、职业学校开展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基础情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动机、专业差别等差异;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优秀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专业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学校开展数学分层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1. 现代数学已经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很难将其打破。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数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经典的数学已经建起完整的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数学也已发展趋于完善。因此,我们很难从内容体系上进行大的改动。并且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文化课程改革必须在国家、省对职业学校文化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使用规定范围内进行。”这就限制了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
2.职业学校实际情况也对数学课分层教学有所限制。
职业学校不同于中学,数学课程是服务于专业课程的。而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体现数学教学的差异,不同的专业所学数学内容和深度完全相同。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数学课的开设往往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课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时,学生早就忘于脑后。可以说,数学教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 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分层教学的实施。
长期以来,数学老师上课都是以课堂纯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手法比较单一。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课程知识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他们对基础课程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而教师如果继续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越发反感,从而陷入教学效果越来越差这种恶性循环。
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1. 统一教师思想,明确教学原则和目标。
上面说到,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施分层教学。要想顺利开展分层教学,就必须明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分层教学的思想。数学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原则,紧跟学校的步伐,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让分层教学真正得以实现。当然,各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在这次改革中人人都“行动”起来。
2. 以专业需要构建数学教学新体系,做到按专业分层。
正所谓不破不立,打破一个旧的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这是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例如组织课题研究或者进行教学交流,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以满足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例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以学习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和微积分等知识为主构建新的数学体系。这样,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做到按专业的数学分层教学。
3. 教师应在课堂上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最应该体现分层教学理念的。教师应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项目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每小组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小组成员自行分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这样学生也能各取所需地得到发展;又如我们的数学作业可以布置一些主观题,讲完一个定理后让学生自己回去找或者自己设计生活中用到该定理的情形;我们的考核制度也可以改成参考以往成绩的“相对”分数,只要学生比以前有进步我们就可以给一个较好成绩。以上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分层的思想,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在开展数学分层教学时应遵循“人人都有所发展”这一原则,采取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这些做法进行及时整理总结,以形成各个校特有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职业学校数学的课程特点。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开展, 数学作为学习其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具, 也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实施分层教学, 本文作者分析了在职业学校实施数学课分层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
[2]傅道春.教育学 (情境与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第一版.
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之浅见 篇8
一、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演示,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这一知识点时, 以一个实验来演示。
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 放入一条小金鱼, 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 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 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
通过实验的直观性,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主动思索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出乎意料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 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例如, 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过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 人站着不动, 然后放手, 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 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
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有益刺激, 急于知道“为什么”?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了积极的氛围。
把物理实验跟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生活的奇妙与自然规律。
二、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 追求教学的艺术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用饱满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 是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前提, 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情绪饱满的教师, 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 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 而且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讲述相关的物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讲述相关的物理知识时, 用有趣的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乐趣。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 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如“指南针”?“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等等。讲授有趣味的物理现象故事可满足学生求知的乐趣。
三、多鼓励, 多表扬, 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要注意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 没有阳光, 我们就不能生产”, 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学困生,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 但对体育特别爱好, 在一次运动会上为班上夺得了多项第一, 老师首先给予肯定, 并说“如果你把这种勇于拼搏, 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学习上, 那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一定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结果这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 刻苦学习, 成绩直线上升, 后来考入了某重点体院。
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颔首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次低难度的考试, 都可以使学困生体会到鼓励、信赖、满意的情感, 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逐步转化。
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提问时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 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 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对化解知识难点, 提高综合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实验教学中, 有很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 当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 该过程就已经结束。学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质, 给教学带来困难。如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一节教学中, “实验3”是运动着的木球打击弹片又被弹片回击后运动, 实验的目的是要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本实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观察出弹片被打弯曲后又恢复打击木球的过程。常规实物实验过程太快, 学生不易观察出这个现象, 若及时切入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 将运动的过程放慢, 则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因而, 运用多媒体让枯燥的物理理论得以升华, 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感染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更加崇尚科学,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方法。
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浅见 篇9
地理教师要实现地理课的高效率, 首先, 教学目标要明确, 重难点要分清, 详略要得当,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和多种方法进行讲授。其次, 要注意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活跃课堂的气氛。再次, 要从语言上进行总结,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的精练和直观, 让学生听得懂, 听得明白。
一、注重备课, 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力归根到底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的程度, 是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 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 要把握教材在全册书中的地位, 它对其他教材的重要性、影响性。还要弄清各册教材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规定。教师要依纲扣本, 把教材与大纲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双基”教育。备课时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情况、各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吃透学生。切实做到眉目清楚, 心中有数, 因材施教。备教材时, 要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理清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尽量用课本的文字或材料中的文字作答, 答题效率就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关注社会生活, 联系实际, 特别是社会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社会生活, 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 是有必要学习的,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能够积极参与。做到把课本与社会生活结合,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 开阔学生视野。还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用它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在讲“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时以“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活动的新闻报道为背景, 引入大量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图片, 引起学生关注, 并引导学生思考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 总结沙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等等, 针对出现的情况,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然后总结出应合理利用水资源, 构建防护林,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等, 并以“不要让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这一宣传标语提醒大家注意用水, 从而既掌握课本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保护环境的作用, 由衷地感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内容广而多,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是难以掌握的。有些东西甚至是枯燥的,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挂图等直观教具, 甚至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 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 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 不少新闻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 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在地理课堂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 又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地图册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地图内含大量信息, 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2. 设计地理略图, 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 适当设计一些地理略图, 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画地理略图时, 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 且随着老师的粉笔和语言自然转移,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的直观优势。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在教育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利用多媒体, 解决了很多在传统教学中用“粉笔+黑板+挂图”解决不了的问题,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运用幽默风趣和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思维的深度和速度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好的课堂气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而且印象深刻, 兴趣也容易提高。课文中常有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 教师若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加以佐证, 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积极参与课堂。民以食为天, 说到吃, 同学们一定有兴趣, 讲农业地域类型中的水稻种植业这一课时, 以一则新闻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2030年,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 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 大家议论纷纷, 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的难题, 通过引入后面的内容, 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 从而让学生自学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及季风水田的特点, 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五、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表达。
课堂上要把知识传达给学生, 就要很好地驾驭语言, 恰当地表达、交流,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精练和准确。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思考,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我有时候上课讲到激动之时就滔滔不绝、顾及不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堂课下来, 效果不是很理想, 后来就逐渐调整语速和教学节奏, 使自己讲的知识学生都能听清楚、听懂。否则你就是用再好的手段、方法都不会事半功倍。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之浅见 篇10
21世纪, 是知识信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化, 英语作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来说, 成为国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应当具备英语沟通能力, 这一需要的变化也迫使中等职业学校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保定市财贸学校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宗旨, 所谓“一流人才”不仅仅是专业学好、学精, 而是在以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又具有与时代相接轨的能力和技术, 即“一专多能型人才”, 单一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势。这就需要教师在努力教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 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部能力, 培养多方面的技能, 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对于保定市财贸学校学生来说, 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学好专业英语也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
二、课堂教学上的改革
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 学活书本, 从而在短时间内学好英语, 为学生所学专业更好地服好务已成为英语教师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培养能力的教学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注重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英语有了兴趣和求知欲望后, 才能要求他们学好。因此针对保定市财贸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词汇少、听力差、语法知识欠缺, 对英语不感兴趣这一现象, 首先要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 比如在楼道里张贴一些英语的至理名言, 课上用简单易懂的英语以猜谜语说故事的形式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逐步让他们对英语从产生兴趣到深感兴趣。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学生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兴趣后, 在日常学习中, 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量。在精听时, 让学生一字不差地重复, 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量句型, 让学生大胆开口, 不要怕出错。在“说”的训练中教师要注意观察, 揣测学生的心理, 由易到难, 由慢到快, 有不准到标准, 及时加以矫正、补救, 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还可以在课下开展Free talk活动,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平静、和谐的语言环境, 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这种情境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世界, 学会正确运用所学语言灵活表达。
总之, 教学的根本, 不仅是把外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教是为了育, 而育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去学, 去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课程设置上的改革
这几年保定市财贸学校开设了物流英语、旅游英语和计算机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 这就构成了英语教学中的两部分, 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这两个部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作用不同, 但又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基础英语教学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语法基础;而专业英语教学则是从基础英语教学到专业课教学过渡的“桥梁”, 是从浅层次英语学习向深层次英语学习过渡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然而,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差, 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类水平的学生, 直接开设专业英语会挫败某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为面对大量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学生会更加“知难而退”, 彻底放弃对英语的学习, 这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要件无疑是一个大的折扣。
针对这种现状, 英语教师应积极对教务科的课程安排设置“献计、献策”, 在课程安排上一年级先进行基础英语学习, 到二年级再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在设置上与专业英语同期开设的是对应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安排与设置方法, 保证了学生一年基础英语学习后英语学习不断线, 在提高基础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 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 而与之同步开设的专业课会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力, 是学生学好专业英语的一个捷径。
当然, 科学的课程设置并不代表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一定能提高, 要想掌握英语技能, 还需督促学生多做听说读写的练习, 这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训练。
让我们共同努力和探索, 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鲍冬娇.探讨职业英语教学改革[J].2007 (6) .
[2]、陈莉.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思路之构想[J].江淮论坛, 2009 (2) .
[3]、孙秀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9) .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 篇11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8-1
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素质责无旁贷。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数学素质呢?笔者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其数学意识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对教学的总要求,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得到数学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进步,实现数学数学素质的提高,实现个人的发展,最后消灭差生,转化中等生,发展优等生。
教师要立足于数学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去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慢慢地,学生们就会喜欢上了数学,爱上了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学生培养起这种意识,再遇到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自觉地地运用学到的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然,也就会把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的知识目标达到了,学生的素质也得到大大提高。
二、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还要使其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要传授数学的解题技能技巧,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
作为数学基本能力和核心素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现在,高考考查重点放在了思考和推理上,由此可知,我们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教学,要展现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在编排上还不是十分系统完整,这也是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材中对概念的提出,公式、定理等的讲解过程,往往只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对其过程却没有详细的交代。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课前细读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知识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教授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其去思考、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就是在具体教学中要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素质高低不仅要看其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具备的实际能力,能不能应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使教学生活化,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应用于学生生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并最终使自己具备优良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积极尝试问题教学,使问题进入课堂中,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可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这一点没能得到贯彻和执行,局面必然就是学生能考高分,却难有很好的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已经注意并加大了对应用数学题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引导着我国中学数学教育走上正确的方向,迈上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这方面的训练,做好应用数学的教学研究,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其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训练,激发其参与建模的热情。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动手动脑来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多撰写建模小论文,积累经验,丰富思想,提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建模教学,的确会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关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浅见 篇12
一、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此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点亮学生的思想之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从而体验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例如:《雷雨》一课的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安排的,由学生自主推荐男女同学各一名,其中推选出来的这名男同学恰巧参加过校学生社团“南风话剧社”,在剧中曾担任过周朴园这一角色,另一名女同学选修过校本课程“影视欣赏与评论”,两位同学都有比较好的表演功底。我给这两名学生用两到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并适当指导他们话剧表演技巧,可以说,他们亲身的表演比我再精彩的讲解都更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目标过程优化
所谓创设情境,即提供给学生的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亦即问题情境。所谓激疑质理,即指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创设情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客观再现。
利用实景和网络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在实物形象和思维感觉间搭建直观桥梁。如:《胡同文化》、《荷塘月色》及《我与地坛》等篇目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徜徉于原汁原味的胡同里,沐浴于月色笼罩的荷塘边,伫立于风雨剥蚀的檐头下,学生内心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又岂是凭想象得来的那么单调?汪曾琪对胡同文化难道就只有喜欢、理解、怀念、伤感,就没有批评?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在“这满月的光里”会别有一番样子呢?风雨剥蚀的檐头带给人的又岂只是苍凉?
(二)主观再现。
利用场景设置和角色扮演,再造问题氛围,变客体为主体,再探问题实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祥林嫂》和《雷雨》等,在教学时不妨采用这些形式。场景的设置是灵活的,别里科夫死了,祥林嫂也死了,周家这个大家族也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追问别里科夫的死因,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为什么不能采用法庭审问的形式呢?而《雷雨》的研读,就更可以直接采用剧本演出的方式来让学生自我体验了。
(三)艺术再现。
利用音乐烘托课堂氛围,利用诵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多学科整合丰富学生思维视角。如诗歌、演讲类作品和科技说明文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形式。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轻柔舒缓的音乐回环的氛围中,让学生沉浸在作者悠悠的思绪里,和作者一同与康桥作别;教授《琵琶行》时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旋律变化,让学生感受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又如:在《我有一个梦想》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配以轻重缓急的节奏,让学生对比性地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越与深沉。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如《时间与空间旅行》等,我们不妨采用访谈式的教学模式,把相关各科的专业教师聚集在一起,让学生直接发问———既消除了这类文章带来的抽象感,又丰富了学习者的思维视角。
实践证明,情境的设置方式与激疑密切相关。激疑,它可能是由于诱导,还可能是出于暗示,也可能是源于反思……无论是什么原因,情境设置都是引线,引出了疑问、矛盾和问题,而一旦火种被燃起,学生思维迸射的火花便会耀眼夺目。其求知的欲望也由沉寂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思维方式也由拘泥状态转入灵活状态、由刻板状态转入变通状态,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我探索,自我思悟,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教学优质高效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是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浅见】推荐阅读:
中学美术教学浅见10-18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浅见10-22
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思考05-14
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09-02
中学职业英语教学12-07
职业中学体育教学06-18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11-24
职业中学旅游地理教学09-21
浅谈职业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