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导入

2024-09-20

数学教学导入(精选12篇)

数学教学导入 篇1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 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与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 能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 一个无效的课堂导入, 会让学生们对课堂的教学产生厌倦之感, 学习懒散、消极.由此可见, 有效的课堂导入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入,教学效率,悬念,情境,故事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 是教学中的必需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迅速地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导课则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教学前奏的课堂导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够将课堂导入有效化呢?如何通过课堂导入唤起学生们的求知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精心的设置课堂导入, 以课堂导入为一个吸引点, 将学生们的注意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以悬念导入, 激发好奇心

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事件, 而这样的事件往往都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内心中急欲探求真相的情绪.悬念式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们思维的启迪也有着很大的好处.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的相比较, 更加的抽象与深入, 而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畏惧数学的心理因素.如若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穿插悬念, 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 营造出兴奋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们则会忘却了畏惧的心理, 只想急切地知道个究竟.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添加悬念的因子, 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时, 笔者就先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此时,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够答出是珠穆朗玛峰.然后, 笔者拿出一张很薄的纸张, 告诉学生们说, “这一张纸, 我只要对折25次, 其对折后得到的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张纸与一座珠穆朗玛峰相差巨大, 而笔者这样的论断, 形成了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们心里强烈的反差, 进而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笔者则更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 探知对折25次后的纸张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真相.

二、以情景导入, 唤起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情景导入, 即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一定的场景, 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寓于情景之中, 让学生们如临其境.而情境的设置, 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同时还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是学生们所见所闻的, 或者熟悉的事件, 这样才能够容易地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如若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则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引子,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比赛, 比赛内容是解决如何运输粮草援救前方战士的问题.诸葛亮能想出主意的概率是0.9, 而这三个臭皮匠独自想出办法的概率都为0.6, 现在诸葛亮独自为一组, 三个臭皮匠相互合作为一组, 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胜算更大呢?通过这样的情景, 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们想知道结果的急切欲望.此时, 我们则可以借助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学生们引导到这一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乐于接受, 更快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以故事导入, 增添趣味

故事往往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故事特有的趣味性,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寻找与其相关的趣味故事, 以趣味故事作为一个引子,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 家境贫寒, 但高斯聪颖过人.在他10岁的时候,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即1+2+3+…+100=?没想到老师刚说完题目, 小高斯就将答案写出来了, 而且运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那么小高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斯童年的这个故事与小高斯用何办法这个疑问, 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学习.如此可以看出, 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 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能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 通过这样真实的故事,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斗志, 向伟大的数学家们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总结.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 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帮助学生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导入 篇2

浅谈数学导入教学策略

www.mathssky.com-3-28数学教师驿站

【摘 要】

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的一环。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学生活动,建构新知;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4.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 创设情景 建构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一代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9月16日

师:时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 同类项

授课时间: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 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 -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 -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 -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 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 参考文献 ◇

1.[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3.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20第4期。

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之策略 篇3

一、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紧密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必须精心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利用媒体视屏播放小海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的身上。这时我这样启导学生:假如你是地方气象员,请问此时此刻当地的温度应该是多少?学生回答,有的说是零度以下10摄氏度,还有的说零下15摄氏度等等。尽管“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我就比较自然地顺势引出负数的概念。这样的引入会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学生也自然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浩瀚的思维天地,显然会使学生思绪万千,信心百倍,兴趣盎然。

二、开展兴趣活动,建构新知框架

数学兴趣活动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与感悟新知的源泉,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有机地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信息框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因人而宜,耐心地帮助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利用数硬币五角的、一角的和一元的,同时放出标有A、B、C的三盒硬币让三位学生数,看谁数得快而准。第一次做记录后,再选三个位学生数,再做记录看其结果是多少。显然有点快,有的慢一点,有的可能还有错误。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数硬币的实际情况加以概括小结:如果遇到一大坛子更多的硬币让我们数,我们究竟该如何数得最快?或许有的学生会提出分类。在数学教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也就是说需要找出同类项。我们数硬币最好也把一角的先选择放到一起,五角的选出来放在一起,一元的也要选到一起,然后分别数总数各是多少,最后把三类相加得到的总和就是我们要的数字。这就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最佳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得到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要学的知识范畴,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过程深深地领悟,形成数学“源头”意识,构成新的知识、信息框架。

三、有意联系实际,引导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存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学会正确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联系实际,巧妙设置情境。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老王喜欢散步,从家门向东走到体育场,然后才返回。他开始走啊走,走了800米有人在后边叫他,说他忘记了一件东西,他立即向西返回,走了350米遇到那人拿到那件东西再向东走到了体育场,又走了1000米开始返回。问:体育场到他家应该有多远?老王实际走了多少路程?这里可以利用我们所学正负数就显得简单易算。大老王走的总路程还要须注意“返回”二字。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产生兴趣,二则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自乐,认为自己也可以利用推导法享受探索、创新之乐。

四、巧设悬念导入,唤起学生质疑

我们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好奇之心,唤起学生质疑之欲。如:一个小班共有35个同学,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那么他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问题一出,学生都在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的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渴望解开这个小难题。我们可以提醒他们,如果只有两位同学,需握多少次手,异口同声地回答显然是“1次”。假如再增加1位同学,已经是3个同学了,握手应该增加几次?顺序增加,直到35位同学互握,应是多少次?其实对于好多同学已经引起了其不间断的思索,让他们逐步进入思考的范畴,化难为易,得出结果。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尽管当时可能掌握,但以后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就顺手得多了,随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由此逐步提高了。

其实,数学教学的开场白就是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精典的开场白是最好的导入新课的良方妙法。导入教学绝不是“孤立”的,而应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后呼应,它将为整个课堂教学做基础的铺垫,更会把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诱惑其专心致志地听讲、认知,尤其是在操作层面或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所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生高度重视数学,主动参与数学研究活动中来,大胆质疑,全面创新。

数学教学导入 篇4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木兰诗教学导入 篇5

课前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二、课前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谁愿意来读?

(四名同学积极站起来)

师:老师来分工,老师读1、2段,四名同学分别读3、4、5、6段,第七段我们来齐读。

师: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

(配乐朗读,《英雄》古筝曲)

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⑨。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生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齐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

生7: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生8:我同意把字音读准了,但节奏感没读出来。

生9:我认为刚才“出郭相扶将”的“将”应该读一声。

生10:我认为刚才读的有点快。

师:刚才的朗读,老师听出来有三个音不是太准。第一个“燕”应该读一声;“裳”在文言文中应该读“chang”,古人穿的下衣,是裙子的一种,不同于现在的裙子;“将”应读四声。

三、自主学习

有效导入 优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多样化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里的“开门见山”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将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和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功课。 这里以“认识角”这一内容为例,展开探究。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出示三角板)这又是什么呢?(出示五角星)

师:你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叫它三角板?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呢?依据是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因此叫三角板;因为它这儿有五个角,所以我们称之为五角星。

教师一边肯定,一边结合学生的回答在“三角板”与“五角星”中“角”字的下面点上红色的着重号。接着再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学习有关角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三角板、五角星,通过几个简单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导出角的概念,既能起到开门见山、明确目标以及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强烈欲望。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新课伊始,妙趣横生,为接下来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课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你们谁有办法将1、10、100这三个数相等起来?”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则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学生则说:“也可以将三个数后面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也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这时候,教师再提出问题:“它们相等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验证吧。”顺势将新课导出来。很简单的三个数,却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三、学生提问导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调动起来,这是建立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导入教学中,借助提问导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新课一开始意味着要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疑问呢?基于此,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觀能动性。例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这节内容时,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为什么?这是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的知识,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些学生还没有全部弄懂这些知识点,这也是很正常的。待疑问提出后,教师不要立刻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课堂气氛自然也就热烈起来,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充分调动起来,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又加强了生生间的互动。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新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玩积木游戏,结合游戏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导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为新知识的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既能优化学生的课堂知识结构,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多知识,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无定法,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各种资源,不断探究创新。

参考文献:

[1]邢悦.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课堂的有效导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1).

[2]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刘莉莉.利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阴[J].新课程学习,2011(5).

数学教学导入 篇7

一、导入的类型

(一) 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 能够刺激他们的视觉, 进而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插图, 或者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图片、简笔画等来导入新知。如在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各类水果, 并在水果的下方标明相应的单词。这些图片上的水果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他们会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水果的英文单词如何拼读。此时教师再进入相关词汇的教学,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更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掌握。

(二) 歌曲导入

歌曲有着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语调, 能以清新的语调与活泼的形式来渲染氛围, 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新知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 歌曲有着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与魅力, 大多数小学生对唱歌跳舞情有独钟,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英语学习。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更多通俗易懂的经典英文歌曲、影视剧插曲等,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数字时, 我们可以以动听的歌曲《Ten Indians》来导入, 优美的旋律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 问题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对生活缺乏认知, 他们对新鲜陌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遇到新奇的事情或者新鲜事物总是喜欢刨根问底。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导入新知,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 便会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欲, 想通过新知的学习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 以问题导入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 实现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关于“购物”的对话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验, 现在就有一位外国小朋友在购物, 但是售货员却不明白他到底要买什么。同学们你们能来帮助售货员阿姨, 弄清这位小朋友到底要买些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想弄清楚怎样与外国小朋友展开交流。

(四) 游戏导入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喜爱玩耍, 游戏是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英语教学, 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操作性与娱乐性, 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如与学生一起玩“送单词回家”的游戏, 即让学生将单词分类, 要想完成这个游戏, 首先需要知道这些单词的含义,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单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生活导入

英语语言的学习与生活情景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学习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割裂生活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而是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场景来导入教学。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这样更能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 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

(六) 角色导入

小学生喜爱表演、善于模仿,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来制作相应的头饰, 让进行角色扮演, 但要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学生为了更好地进行表演, 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界的强制, 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意愿, 更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不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 还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来选择有效的导入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 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导入的目的就在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思维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导入, 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激情,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关注, 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同时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够促进他们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 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 围绕具体的内容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不可只追求趣味性, 而忽视知识性, 要加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找准切入口,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引入新知的学习, 将学生的思维点与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 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 方法手段的多变

课堂导入的手段与方法要常变常新, 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与全新的刺激, 才能不断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如果长期运用一种导入方法, 时间长了, 即使是再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在学生的眼中也会变得没有趣味。因此, 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 有时要多种导入方法穿插运用, 如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等, 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导入, 才能使导入更加丰富多彩, 成为教学的亮点, 激起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数学教学导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导入艺术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 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传授新的知识, 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

一节新课的导入, 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 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单一, 备课不认真, 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 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 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新课导入, 可以揭示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 沟通感情, 创始学习情境。因此, 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要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还要服从于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导入的构思。另外, 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 性格特征, 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 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 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 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 与同仁共勉。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 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 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 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 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 类比联想导入法

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导入的教学, 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 在讲“圆的对称性”时,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 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 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

3.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 让学生产生质疑, 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4. 问题前置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解答问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 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 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 可先让学生计算, 在他们都列式计算或者用计算器计算时, 教师口算, 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 学生们感到疑惑, 可随意再写几个此类型式子, 口算得出结论。此时学生即佩服又疑惑, 迫切想知道其原因。教师问: “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想!”教师乘机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大家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哦!”

5. 试验操作导入法

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 利用实物动态引入, 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可加强直观教学, 往往学生记忆深刻。试验导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如在教学“垂线”第一课时时, 可以这样做:我们昨天学习了相交线, 请同学们拿出两只笔, 如果我们把两只笔放成相交的位置, 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固定交点旋转其中一只笔, 你能看出两直线相交的哪些情形, 有特殊的关系吗? 学生试验发现, 两直线会出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形, 从而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导入 篇9

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 一个好的导入,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课堂的活力。我在教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一课时, 课前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这里有三杯水, 一杯自来水、一杯白醋、一杯澄清的石灰水, 哪位同学能想办法把他们区分开?大家讨论一下, 看谁想的办法最好?然后上台把他们区分开, 并讲清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 有一位学生上台用“闻”的方法指出白醋并说出理由 (醋有酸味) ;接着另一个学生上来区分自来水和澄清的石灰水, 我问他怎样区分, 他说:“澄清的石灰水遇上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浑浊, 往这两杯水里吹气, 如果哪杯水变浑浊, 就说明那杯水是澄清的石灰水”, 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他拿起桌上的吸管往两杯水里吹气, 分辨出了哪杯是自来水、哪杯是澄清的石灰水。

二、导入设置的作用

让学生分辨三杯没有标签的自来水、白醋、澄清的石灰水, 这一导入环节是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特意设计的, 这一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而且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起到了链接的作用, 凸显了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有效环节, 也为学生辨析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我认为该导入环节的设置有以下三个作用:

1. 通过让学生“辨液体”,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诱发其探究欲

望、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 既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也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这一知识前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

2.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活动时有一实验, 即“将

另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 这一现象是要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而课前“辨液体”的导入使学生能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3. 在学生进行了“加热蜡烛、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得出物

质变化分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后进行拓展训练时, 我课前就把浑浊的石灰水让学生辨析, 这一变化是什么变化, 学生由于有了亲眼目睹刚才石灰水变浑浊的经历, 很快就能说出这一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前预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一个看似平常的“辨析液体”的导入环节, 其实是把学生的前概念、探究新知的证据与课后拓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摘要:课前导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课堂的活力。通过实例分析了导入设置的三个作用, 指出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10

所谓课堂导入, 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动作、道具等各种途径, 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 课堂导入的目的性应该清晰明确, 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应充分考虑新课标、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创设出新颖有趣、准确巧妙的教学情境, 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 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导入是为这节课的数学教学服务的, 就好比是一篇乐章的序曲, 必须先声夺人,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导入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一、在进行课堂导入的组织和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 课堂导入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导入, 不要为导而导, 离题千里, 牵强附会, 更不要游离教学目标, 盲目导入。

(二) 课堂导入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是, 让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知识能力水平不一, 导入的设计就要从实际出发, 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课堂导入必须简洁精练、 灵活多样,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进行设计。 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 太长则喧宾夺主, 浪费了最佳学习时间;太短则苍白无力,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入, 注意灵活多变, 新颖有趣, 切忌生搬硬套、一成不变。

二、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 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导入法, 是最简单的一种导入方法。 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述或设问, 单刀直入, 直接揭示课堂主题, 点明该课学习的内容要点。 这样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引导他们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新课教学。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下的《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课中, 教师直接导入:“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除计算, 如果是两个二次根式相加或相减, 又该怎么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 ”这种导入直奔主题, 简单明了,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宜频繁使用, 因为它容易使学生感觉单调乏味, 产生厌倦感。

(二)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是温故知新导入法。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上新课前, 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通过设计一些问答或练习, 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 自然而然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从而明确新旧知识的脉络,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设计这样的复习铺垫:先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 再让学生按步骤解以下两个方程: (1)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方程, 并把依据一步一步地讲清楚。 最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不等式 (1) , 又该怎么解? 从而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教学。 这种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有针对性的复习, 由此及彼,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温故而知新, 对新课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 生活实物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就是生活实物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生活实物的展示,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例如:在讲《探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就拍摄了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双杠等, 给人以两条平行线的形象;拍摄了学校的大门栅栏、单杠固定拉杆等, 给人以两条相交线的形象。 这些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东西, 把抽象的两直线位置关系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在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 当场把粉笔盒展开, 学生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我就随手拿了一个粉笔盒和一个黑板擦, 问学生这两样东西能相加吗? 从而引出必须是同类项才可以合并……这种导入法简单形象, 学生乐于接受, 也很实用。

(四) 提问悬疑导入法

好奇心强, 喜欢追根溯源是中学生的普遍特征。 提问悬疑导入法正是抓住了这点, 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疑,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和渴望, 产生想得知答案的迫切需求, 进而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讲的就是提问悬疑的重要性。例如在北师版七年级上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 把你的年龄乘以2, 再减去5, 把结果告诉我, 我马上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将信将疑, 纷纷报出自己的结果, 我则一一说出学生的年龄。 学生很好奇, 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疑问一产生, 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思维也活跃起来, 我因势利导: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课, 你们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思维指向性更强, 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五) 实践操作导入法

实践操作导入法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感知新知识。 这种导入法直观形象, 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操作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必将激活他们的浓厚兴趣, 引领他们专注地投入新课学习。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上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中, 我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再剪成三个部分, 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 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发现,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刚好是180°, 由此引入新课。 实践操作导入,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藏体内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效的课堂导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在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较为模式化。而有些教师则严格按照自己备课的稿子进行讲解,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机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有效的发挥。

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呢?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根据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从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和课堂导入的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要注重遵循以下几点

1.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应于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一定要考虑,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在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我们传达新知识时,要将具体化的抽象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2.导入要简洁紧凑

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只注重表现热烈气氛,追求形式上的活泼,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或者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偏离了主题。一堂课下来,费时不少,而收效甚微。在新课中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好,避免长时间的导入而占据“最佳学习时间”,较长的时间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几种实用的方法

1.游戏导入

愉悦的游戏能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导入悬念

在教学中要有悬念,有悬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心情,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全神贯注地去听讲,争先抢后恨不得马上知道答案。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的题目:方程4-x2=kx+2的一个根为x=-2,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__÷(-2)=__,让学生去验算,当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时,就能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理,这时就会让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心情,这个时候教师接着去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神秘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当然,在设置悬念时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悬”就達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过悬”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3.导入故事

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故事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美和娱乐双重享受的效果。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给学生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兔子要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里面,看到满地又大有嫩的蘑菇,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到想回家时,因为采得很高兴才发现天色已晚,自己因走得太深又迷路了,该怎么办呢?于是,小兔子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以后,小鸟就对小兔子说:“小兔子,我知道从这里回到你家有三条路可走,可我却不知走哪条最近。我把三条路全部都告诉你,你自己去找最近的路,好吗?小兔子很高兴地答应了。小鸟告诉了小兔子以后,小兔子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中,非常高兴。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都有哪三条路吗?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它是为整个数学教学课堂而所准备的,能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做铺垫,导入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呼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初中数学教学——导入式教学 篇12

下面, 就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趣事导入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都是很潮流的事物, 教师要想在新课导入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趣事导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整合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元素, 将它们融入到数学问题中来。这样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始终都有饱满的精神,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 首先我跟大家一起谈论春晚中的魔术大师刘谦, 谈到刘谦的魔术“读心术”, 大家都认为很神奇。于是我跟大家说:“老师也来个读心术表演。让学生从1~10这几个数字中选择一个数, 而且不能告诉别人。”接着, 我让学生把这个数乘3, 所得的积加9, 得到的和除以3, 再减去原先想的那个数, 算出得数。过了一会儿, 我问道:“大家算出的得数是3, 对不对?”顿时, 学生们发出一阵阵“啧啧”的惊叹声, 他们都被我这个“魔术师”高超的技艺折服了。接着我又追问:“你们现在任意取个数按上面的步骤再来算出数。”我就点了几个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取得什么数, 那时他们把数都取得很大, 但是我都告诉他们答案“3”, 这下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我调动了起来, 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在这样的氛围下, 我带着学生一起去见证了奇迹。学生被趣事吸引, 更为趣事中的问题所激动, 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教师丰富而高尚的情感, 可以左右学生的情感, 按照情感转移原理, 课前导入过程, 有位教学上的前辈说过师先入情, 然后再动情、析情、移情, 师生情感的流通与心灵交换使我的数学课情景交融。

课前, 我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 或者唱唱歌, 把自己定位于同学们中的一员, 与他们手拉手、心贴心, 当我再进行授课时, 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老师的喜爱, 他们的心已经被刚刚快乐的气氛所感染, 整堂课他们都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渐入情境。

二、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设置情境。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并且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设置情境。例如, 在教学“绝对值”时, 可设置如下情景:在学校地图上指出四个地方要四个学生从这四个地方出发去校门口集中。问:四个人到校门口的距离相等吗?他们的方向会影响距离的长度吗?这样引入, 紧扣“绝对值”的意义, 也降低了本堂课的教学难度。

三、设障导入, 引起重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 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由对水位线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 由教师座位的观察导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不同比例的中国地图导入了图形的相似, 等等。总之, 数学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将会最大地服务整节课。因此, 导入教学不是单独存在的, 整个课堂教学应前后呼应。

四、类比导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例如在教授“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类比我们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得出新的知识。因此, 在新课导入时, 视教材内容采用类比的方法, 是很好的导入教学的方式。

上一篇:知名品牌企业下一篇: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