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 篇1
0. 引言
函数是任何阶段数学学习都需要贯彻的内容, 而对于初中时期来说, 主要涉及的是二次函数的教学, 也由于其抽象性, 让目前很多初中的二次函数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性, 不但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不便性, 同时学生学习的效果也难以达到满意的要求, 也让其成为了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笔者将通过本文, 就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思路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1. 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对于概念来说, 是任何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 而对于二次函数也不例外, 而要保证学生在二次函数的学习效果, 首先则需要教会他们对于概念进行理解, 然后通过概念完成函数的判断, 例如在二次函数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列举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 即y = ax2+ bx + c, a不等于0, 然后在通过各类已知条件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同时实现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共通转化, 即像在根数目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进行分析:当a、b、c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条件时, 二次函数在x轴上有一个根;又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条件, 二次函数在x轴上存在两个根;如果要让二次函数没有根, 则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而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根的数目转变为与x轴的交点数目, 同时适当将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式关联, 然后进行分类讨论. 即可以通过三种情况展开讨论:1. 没有交点, 即y的取值不等于0 即可, 最后可以转化为ax2+ bx + c ≠ 0;2. 有一个交点, 即二元一次方程ax2+ bx + c = 0 有一个解或者两个相同的解, 那么c必须满足条件;3. 有两个交点, 即二元一次方程ax2+ bx + c = 0 有两个解, 由此分析可知, 只要同时不满足1, 2 的条件即可:ax2+ bx + c ≠ 0, 同时,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单纯介绍和解释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完成标准二次函数图形的绘制, 同时根据a的取值正负, 展示不同开口方向的二次函数图形, 以便达到全面教学介绍的效果.c≠-b24a
2. 二次函数的数形结合解题方法
数形结合法是目前很多逻辑科目都需要采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利用数字的计算性质配合图形的直观性质, 能够让两者进行有效联系, 也便于教学者能够有效拓展教学的过程, 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较大提升. 不过数形结合法的教学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开展数形结合教学前, 首先可以将标准的二次函数进行简化, 即展示y = ax2的形式, 然后以多媒体展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形, 然后开始对函数进行平移得到函数y = ax2+ bx + c, 同时再提出相应的简化方式, 即函数平移可以转变为对称轴平移, 然后在进行相应的例题拓展教学, 即如例题1:已知有一个二次函数表示形式为, 试图分析该函数的性质. 而相应的解题思路为:1. 首先根据二次项x2的系数可以得出函数是开口向下的, 然后将原式进行化简可得:, 然后分析可知, 函数的对称轴为x = -1, 然后绘制出函数的相应图像 (如下图图1 所示) .
3. 二次函数的生活应用题解题
二次函数作为数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知识点, 自然符合了数学中的一系列性质, 而应用性质就是其中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应用题, 让学生通过实际解题分析和运用, 了解二次函数的特点以及使用价值. 例如有一道生活买卖的问题:即某个电器商场的某个电器的价格为59 元, 每星期可以销售出250 件, 而为了保证商场的盈利, 则需要对该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 而对此, 财务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估算:若该商品的价格均提高1 元, 则会导致商场每星期的销售量锐减18 件;相反的, 若价格都降低1 元, 则每星期的销售量会多19 件, 而该电器商品的成本价为每件39 元, 问如何设定价格, 可以保证该商场每星期的收益最大化? 解题思路为:首先目前价格是个未知数, 而商场每星期的收益也是未知数并与其关联,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两个未知数, 并建立起x, y的二次函数, 其中x代表每件商品的变动价格, y代表商场的每星期总收益, 然后了解总收益的计算方法:即商场的总收益= 卖出电器商品的数量 × (目前每件商品的单价- 每件商品的成本) ,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类讨论, 分为涨价和降价两种情况, 然后分开列出二次函数式, 即令y1作为涨价的总价, y2为降价的总价, 它们相关的二次函数式分别为:y1= (59 + x - 39) (250 -18x) ;y2= (59 - x - 39) (250 + 19x) , 最后结合二次函数思想完成相应的解题过程即可.
4. 结语
对于初中时期而言, 二次函数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不直观性, 再加上学生在解题过程往往也缺乏一个完整的思路. 所以, 对于二次函数的教学来说, 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些标准的函数形式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针对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教学, 最后通过应用题的解题完成相应的教学拓展, 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 篇2
同学们,初中化学物质鉴别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某些同学对此也颇感头痛。下面我就对物质鉴别试题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题思路,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鉴别的基本思路
1、鉴别主要是寻找各物质现象的不同,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反应情况等。
2、如果要加入试剂进行鉴别,一定要先取样,不能直接对样品进行鉴别。
3、选用鉴别方法时先简单后复杂,先考虑物理方法后化学方法。
二、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鉴别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状态、颜色,闻气味、溶于水等情况。
例:根据生活常识,选择方法区分下列各组物质。
(1)白醋和白酒(2)铝片和铜片
(3)镁条和水银
分析:
根据白醋和白酒的气味不同、铝片和铜片的颜色不同、镁条和水银的状态不同选择方法进行鉴别。
练习:
(1)如何鉴别食盐和碳酸钡粉末?(2)如何鉴别CuSO4溶液和FeSO4溶液?
2、化学方法鉴别
(1)利用指示剂进行鉴别
常用的指示剂主要为石蕊试剂和酚酞,而使用范围比较广的则为石蕊试剂。
例:鉴别盐酸、蒸馏水和石灰水,可用()
A、酚酞B、石蕊C、FeCl3D、CuSO4
分析:
因为盐酸呈酸性,蒸馏水呈中性,石灰水呈碱性,故利用石蕊可以鉴别之,答案为B。练习:
甲、乙、丙分别是NaCl、H2SO4和NaOH三种溶液的某一种。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乙溶液中呈红色,然后将乙溶液滴入甲溶液又变无色,则甲、乙、丙三种溶液依次为()
A、NaOH、H2SO4、NaClB、NaOH、NaCl、H2SO4
C、H2SO4、NaOH、NaClD、H2SO4、NaCl、NaOH
(2)加入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常见的用来鉴别的试剂主要有H2SO4、HCl、Na2CO3、CuSO4、BaCl2、Ba(OH)2等,通过加入这些试剂,使物质呈现不同现象如生成气体、生成不同颜色的沉淀等来鉴别。例: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a2CO3、BaCl2、KNO3三种溶液,可选用()
A、盐酸B、H2SO4C、AgNO3D、石蕊试液
分析:
本题中首先看到Na2CO3就应该考虑加入一种酸用来鉴别,因为含有碳酸根的物质可以跟酸反应生成CO2气体。选用H2SO4后,它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与BaCl2反应生成沉淀,与KNO3不反应,三种物质中现象各不相同,故答案选B。
练习:
(1)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aOH、BaCl2、Na2SO4溶液,可选用()
A、BaCl2溶液B、CuSO4溶液C、酚酞D、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一种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CO3、Na2SO4、BaCl2B、KNO3、Na NO3、NaCl
C、KCl、NaCl、NaOHD、Ca(OH)2、NaOH、NaCl
(3)有关气体的鉴别
例:如何鉴别氮气和氧气?
分析:
鉴别气体主要是利用各气体的特性,如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本题中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故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之。
练习:
如何鉴别CO和CO2?如何鉴别O2和CO2?
三、鉴别题的答题步骤
如何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步骤:
(1)取样。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
(2)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少许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新思路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基本功训练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19
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听力训练时既要学会辨别语音,又要听懂材料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与主题;要能有效预测、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而且还要能够准确评价所听内容。因为良好的听力及理解能力使学生有效运用有声材料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达到学以致用、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因此,本文就结合听力教学展开四点探究,具体分析见下: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指导学生反复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听英语,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语言信息予以的刺激。此外,英语全程授课还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必定会带动学生听力水平的提升。
再者,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合上书本,先为学生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情节,接着再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简要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最后再打开课本对照、学习。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听的好习惯;另外,在听力训练中,教师也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所学内容相关的直观图像或者教具等,为听力教学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情境,这样的教学还能有效避免受到母语的干扰,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听力基本功
提高听力水平首先要读准音节,要对重读部分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听力材料一起读,去体会英语的正确发音。在实际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英语材料,既让学生能快速熟悉不同人的英语发音,也要加强学生体会不同对话环境中的不同语调。学生在做听力习题的时候,也能准确判断对话的内容。例如,当听到“Could you help me…?”的相关句型时,要立刻想到这是寻求帮助的一种。当听到“This is Mr Li's office.Can I help you…?”要能快速想到说话人可能是一位秘书。另外,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既要多读,也要让学生多读、多锻炼,为学生创造更多好的条件,让他们尽量多听些美式英语,结合实际需要,也可以举办一些小活动,组织学生相互展开对话、相互交流、指导,为学习地道的英语做好充分准备。
三、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一般直接让学生做中考式听力测试题,学生听两遍,答案一对,听力课就这样结束了。很多学生都是听了前句不知后句,听了后句却忘了前句。对关键的地方没有让学生反复听,也没有让学生复述听力原文中的关键段落,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听力水平的。教师要转变听力策略,多组织学生听写一些句子或者是短小的段落等。有时也可以就听力原文中的细节提出问题……此时,泛听量也一定要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准备好各种有声英语资料,多让学生去听,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众所周知,精听是质的提高,泛听则是量的积累。为此,教师一定要长期坚持训练全体学生听力能力,将精听与泛听有机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听力水平。
四、听后表述训练,强化语意理解能力
“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处理,因此要让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把所听到的内容准确地叙述出来,对输入的信息再加工处理后进行输出训练,然后再将听说相结合、相促进。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听的能力。听说训练主要包括听音答问、听后复述以及听后解释等几个环节。其中,听说训练的侧重点则是听音答问与听后复述。听音答问则是对所听句子、对话或者短文回答问题,需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在听对话内容时,要能及时听到双方的身份、说话的话题以及地点、叙述的事件等。在听短文时,要结合故事中的人物(who)、主题(what)、发生的地点(where)、时间(when)、how、why等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捕捉文中有用的信息,然后再结合听到的内容,将重点部分口头复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意理解能力。
五、材料多样化,激发听力兴趣
听力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每位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对英语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的英语歌曲、体育新闻;或者是英语动漫节目等,作为视听材料,视听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视听材料的查找当中,让学生知晓如何视听在线,如何在相关网站上下载英语歌曲。学生也可以把家里一些健康又富有情趣的光碟带到课堂中播放,供大家欣赏。师生共同动手选取听力材料,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使得原来只有放音机里枯燥乏味的听力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氛围也变得和谐、轻松且欢快。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一定能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学好英语知识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实际效率。
另外,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听力教学,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玉珍.浅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J].教师,2011(24):82-82.
[2]葛文山,郭慧,刘桂岩.英语听力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3).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分析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思路,创新
一、合理组建科学实验小组
合理组建科学实验小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使绩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小组成员的帮助,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又可以通过给其他成员讲解不断提高自己。其次,把不同背景的学生编为一组,可以让学生通过在一起讨论共同的问题发展人际间交往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同学们情感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
组建科学实验小组时,每个小组的组员控制在4个人左右较为合适。 在进行分组时,还需要考查每个组员的特点,如果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没有气氛的状况; 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各自说各自的现象; 如果一组中有学生很活跃,其他同学比较内向,合作探究活动就容易成为个别同学的表演秀。教师在分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例如,有的同学很细心,但是动手能力不够强,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但是不够细致。把这样不同能力特征的同学分在一个合作小组中,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学习和交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单单是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座位分成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组建要使各小组总体水平保持基本一致。
在组建科学实验小组的过程中,小组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对合作探究的成果都负有责任。明确的分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例如,在“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时,小组内成员有同学要负责准备实验材料,火柴、蜡烛、菠菜和广口瓶之类的材料,如果实验材料和用具已经由老师准备好,也需要有同学管理好实验材料和用具; 有同学要演示实验,需要动作细致的同学,慢慢地将点燃的蜡烛伸入装有菠菜的广口瓶中; 也需要有同学记录实验结果; 还需要有同学负责发言交流的,通过发言交流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使小组内成员都能够得到锻炼。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避免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逃避责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独立的责任。
二、有选择地使用直观教具
每一种直观教具都有优缺点,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其表现效果以及使用环境等因素有充分考量,并进行有选择地使用。一方面,教师应善于了解各种教具的特性和作用,每一种教具贮存的生物学信息的直观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哪种教具比其他教具更适合,能够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获取信息的习惯,初中生处在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整个观察活动过程中,不但能够全面深入的进行观察,而且能够发现成年人也容易忽视的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全面发展。教师有选择的使用直观教育,能够满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例如,生物标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便于观察。水中的生物, 通过标本的形式,可以摆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需要在自然界长期观察的对象,如蝌蚪的发育,用标本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马上看到它的全部过程, 大大缩短观察时间。生物学中的很多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很难观察的,如光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生物学实验,运用必要的仪器、器具或药品, 使肉眼不易看到的对象或现象直接或间接呈现出来。模型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看清生物体的结构,生物教学中有些对象太小,不容易使学生迅速而清晰地看清楚其结构。模型则能够将这些生物的结构放大很多倍,迅速地使学生获得有关的观念。教师利用清晰明确的直观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具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幻灯和电视录像进行教学,投影、幻灯和电视录像作为现代化的直观教具,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能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使原本抽象的和学生难以想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例如,在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时”,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发育成,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幼苗,经过生长、 发育直至成熟,从而完成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这一过程。多媒体教学给生物教学带来了生机,其优势无可否认。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过多的图片使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过分专注于图片而忽视了他所承载的知识的学习。再者,教师一味依赖多媒体,长期使用将使得学生对于媒体技术的新鲜感和兴奋度不断下降。因此多媒体助学课件必须主次分明,要能为教学服务,能真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要做到文字简洁、图片精美,能够使学生利用多媒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并且在教学运用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做到讲、看、练有机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具进行恰当的使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传统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这一内容,生物简易装置的使用比多媒体效果更好,这些装置具有动态性,能够使学生看清生物体或者其局部的生命活动及其原理。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这样的简易装置比起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到“膈”位置发生变化时,“肺”的容积发生的变化,增加感性认识。再比如“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这一内容,生物模型的使用比起多媒体效果更好,生物模型具有高度的立体感,能够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人体的骨骼,增强感性认识。
四、结束语
初中写作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篇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一、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写作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半壁河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一)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教学的阶段也对写作教学做了明确的说明,这些都反映出新的写作理念。具体来说,体现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应做到:
1、写作教学应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看,对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心理准备。同时,写作训练有助于合作学习。因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是一种内驱力,来源于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在过去被忽略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做出强调,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已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写作态度上,《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语文课程标准》还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要求“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作文修改方面关注“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教师应该指导学和遵照要求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至形成信守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作文是学生的自我升华,在作文里他们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从而使自已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学生放飞思想情感,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做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自由表达、个性表达,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进行新界定,倡导“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作文基本理念,强调写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具有创意的表达”。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写作教学要“弘扬自我”,“鼓励创造性表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些与过去的“大纲”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大纲”对写作教学注重从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知识方面提出要求,过多强调写作规范,忽略了写作是“自我创造性”的表达过程。
3、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与社会需要。第四学段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形成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至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教学写作知识也要“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中可以看出,写作教学有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的要求。
(二)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思路
1、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可以说,自己是写作的主人,写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别人至多能予指导,而不能越俎代庖。为此,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应自己去做。写作的素材,自己去积累;写作的题目,自己去拟定;写作的角度,自己去斟酌;写作的主题,自己去提炼;写作的形式,自己去选择,等等。一言以蔽之,要“事必躬亲”,一切都要由自己独立完成。“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还意味要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意义的题材,及时记下来。有了新的感受、体验,立刻付诸笔端;有了一些发现,赶快写到本子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完成写作任务,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当在写作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第三,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第四,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有兴趣”的热情,“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开阔写作空间,鼓励表达
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必须为学生扩大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
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千世界、芸芸从生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同时尽可能地放开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减少命题写作,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鼓励学生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练笔、读书笔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即使是命题写作,也要注意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使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不妨多出几个题,让学生从中选一个;也不妨只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此外,还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统一要求,可以不限文体、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字数。总之,让学生在开放的写作空间里,放飞他们想像的翅膀,驰骋他们思维的快车。
4、加强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写作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加强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现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加强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加强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对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书刊的经典性、思想性、基础性、批判性符合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主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泛读、勤录、多背”。“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让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图书,并适时组织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勤录”就是勤于抄录,整理课上所学、课外所读的材料,做好信息的积累与储存工作,这样需要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多背”就是将优美的文段篇章、名言警句、事实数据铭记于心。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粹,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写作材料。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6、改革评价方式,鼓励百花齐放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作文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已之见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应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要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应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重视对写作修改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修改写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写作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在写作教学的园地里,将会融带刺的仙人掌和鲜丽的玫瑰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丽菊共圃。
二、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体验性写作的基本要求
“体验”是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性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觉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真情地体验,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求真实、求体验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应以“人的发展”为总目标,以情感为纽带,以知识为支点,以理性思考为核心,以创新、鲜活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
(二)体验性写作的设计出发点
1、注重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写作主体作文取得成功的关键。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主体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写作得以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写作主体实际的任何写作做法,必然带来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只有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写作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文章妙手。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凸显主体,相信主体内在的潜力,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发挥其主体性所需要的。
2、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地、充满真情实感地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注重“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写作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
3、注重开放性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写作教学也不例外。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在写作教学中思想首先要开放,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自主体验,应该给学生留出思维、写作的自由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想,而不要让学生按教师指引的套路发表并不真实的观点;在写作实践中也应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减少命题写作,教师在告诉学生习作内容之后,可让学生自由择题,要求只有一个,那便是你认为你选择的题目最能反映和表达你的写作内容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我手写我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充分展示开放式写作下学生的个性。
(三)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
1、注重写作教学的过程
写作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对体验形成表象记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感悟,将表象内化为认识,将“眼中之物”转变为“心中”之物。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产生一种“欲吐而后快”的思维,这里教师应重在导法,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体验性写作应注重:学生自主选择体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自主命题,引导学生会选自己感触最深的题目,这样的命题能开启心灵之窗,打开记忆闸门;自主立意,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体裁自主,引导学生围绕内容运用多种文体写作。当然,题材、字数、评改都可以相对自主。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丰富写作素材,重在解决“没话写”;教给学生方法,做好示范、揭示规律,重在解决“不会写”;引导学生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重在解决“写不好”。
现实中许多学生写文章大多是编造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感悟。他们的经验往往是来自于写作集上的写作或是其他文章,因而写作中的许许多多的事儿被他们“毫不脸红”(学生话)地摘录下来,变做自己的东西,以换取老师在课堂上或是写作评价会上的赞许,获取某种并不心安理得的喜悦。
2、走进生活,丰富学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呢?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教师应引导学生张开感觉之网,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捞写作的珍珠;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抓取生活中的美妙瞬间;把“激情”作为吸收与释放的能源,运用灵智的思维感知世界的色彩缤纷,培植心灵之花——作文;引导他们重视对哲理穿透力的把握,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注意破译人的心声,累积作文成功急需的发觉和发现。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观察和心灵的沟通上,使写作主体在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从而迅速获得自己也惊讶不已的作文成功,并由此体验到驾御知识与驾御生活的欢乐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体验性写作教学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1、写作过程中要凸出思维训练
写作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写作能力的标志。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语文写作教学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以下三种思维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向思维。在积累素材基础上的认识素材、分析素材,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在具体的谋篇布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维。如挖掘主题(写出理论深度)、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确定好行文思路、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等。
2、引导学生对写作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产物。没必要有神秘感和陌生感;写作是表情达意,为自己更好的发展服务;平时必须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鉴赏,写作时才能打破瘦骨嶙峋、干巴巴、了无色彩生气的“写实”或“杜撰”,大胆去虚构想像或随意抒情;把写作的过程看成是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记录自己创造的过程,是表述个性思想的结果和手段。只有端正学生写作认识,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广泛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去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创作。
三、个性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写作教学应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等有趣、有序、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的理想效果。
(一)个性化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倡导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能自由地、尽情地发展。为此,教师在写作中,要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空间,解放其思想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在写作中尽情地吐露出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个性化写作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人的认知、思维高角历来都是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的写作思维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写作的个性。②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初中生的写作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教师要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自己的特点。④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写作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系统训练所造成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二)个性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
写作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
2、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终极目的,也是贯穿写作教学的主线
赞可夫认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写作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润色等,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写作的个性。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笔锋犀利如刀枪,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往往有激情的写作;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忧郁的思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的畅想。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首要的是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学生惟有健康的表达,才会有健康的写作个性。再者,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写作教学则是要把学生腐弱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把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主动一些。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品也会因之赏心悦目,鲜活无比。
3、写作个性化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细致观察,触发想像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写作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显,法国写作大师福楼拜这样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如此,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想像联想能力,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2)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像联想能力。扩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 丰富的想像力。训练扩写时,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扩展法写写作片段。如对《木兰诗》“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像,想像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像。续写,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续写。比如,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续写。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想像设计各种结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3)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见仁见智。知识水准、情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各不相同。即使见解相同,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如面对一个“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他们大胆想像。可以让他们围绕“环形的跑道、神奇的球篮”展开想像;也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想像;还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周率,地动仪”展开想像……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可以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4)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想像的世界中,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善于想像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比如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帝克•布朗写的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就给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对地球发生的事情、对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进行合理推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人(核战争?瘟疫?外星人的袭击?大自然的报复?自然资源的枯竭……),他坐在屋里想什么?干什么?门外谁在敲门(注意,别忘了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想进屋来干什么?……如果大胆设想,可能会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这种想像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三)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
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考试 答题思路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76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同样,数学考试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在面对考试时都可以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最后取得一个好成绩。有些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地不牢固,有些学生考试时太过紧张,有些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用意,有些学生太过粗心大意算错数字等等都会发生,这些情况会影响学生们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再加上现今初中数学的难度有所提高,许多学生对数学考试产生恐惧心理,甚至谈数学色变。
因此,学生在努力学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应该了解考试中的答题思路和技巧,以提高考试过程中的自信心,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进而提高考试成绩。此外,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多向学生介绍考试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考试。
一、考前准备阶段
学生在考试前就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没有准备导致考试临场时紧张。教师应当在考试前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地督促,合理地引导,对于学生的存在的疑惑要及时地给予讲解和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放松心情,将考试看作一次平常的检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平常心迎接考试。
数学作为一门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重在理解和灵活把握。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翻看以前错题本,除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错误以外,还可以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考试进行阶段
回答题目是一个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进入考场拿到试卷以后,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应将整个试卷大体浏览一遍,不需要着急回答问题,有时候争分夺秒反而会造成一些疏漏,先用一两分钟时间看看有几道题目。通观整张试卷,做到胸有成竹。
2.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试卷前对学生的要求、答题的说明,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答卷符合要求,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选做题,将所有题目做了一遍,浪费了大量时间,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题,要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3.审题时要看准、看全、审准。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看准数字,用准公式,在心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的步骤和答题时间。要根据各种题型,有针对性地回答。如计算题要求简明扼要、步骤清晰,几何证明题则要求有理有据、逻辑正确等等。
4.书写要清晰、整洁;步骤要完整、有次序;数字要书写规范。
5.答完题目以后要认真检查,反复验算。主要看看有无漏答题,有无抄错数字,答题卡是否填涂好等等,避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
三、几个常用的答题技巧
避免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以后,就要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因此做题时的技巧十分重要,不仅能够节省不必要的时间,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信心,从而对考试做到游刃有余。
1.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说,数学试题往往有易有难。在考试时,通常来讲学生都是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作答,因为最难的题往往放在试卷的最后压轴。而且从前往后做题也可以保证不会遗漏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但是有时候选择题与填空题的最后几道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可以选择将它们跳过,先做后面的题,但是做完后面的题目后千万不能忘记回过头来解决这些困难。先答简单的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放松他们的心情,有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
2.答题时要注意陷阱。
首先要注意题目中的陷阱。有的题目虽然很简单,但在最后提问时往往设下陷阱,让很多学生失分。例如,科学计数法对某一数据进行科学计数时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最后答案需要用分数还是用小数表示等等。
其次要注意题目中的“零”。这种小的细节最容易被学生忽略,例如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一些函数中的有关系数不为零,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是,如果题目中强调了是医院二次方程,那么二次项的系数一定不能为零。
再次是注意题目中可能存在的多种答案以及特殊值的情况。例如题目中两圆没有交点,那么它们可能是相离,也有可能是内含。很多学生忽略第二种答案的存在,造成了失分。再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要进行验算,是否为无效根等等。
3.做题应灵活运用排除法、特殊值法等。
排除法和特殊值法都是在做选择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而且正确率高。排除法是根据题目要求和相关知识进行排除,排除掉明显不正确的选项,缩小范围,有时甚至只留下唯一正确的答案。特殊值法是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取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者特殊图形,进行演算、推导的一种方法。例如题目中的等腰三角形,可以直接特殊化为等边三角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来简化计算的过程。除此之外,选择题与填空题还有很多技巧,例如数形结合法、等价转化法、特殊化法等。使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做题的效率,节省时间。
四、考试结束后
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应当保持平常心态,等待成绩。不要执著于自己没做或者做错的某道题而影响之后的考试。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成绩比较高的学生不能骄傲自满,应当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继续充分发挥;成绩比较低的学生也不要沮丧懊悔,应当仔细翻看试卷,找到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认真反思,及时改正,争取下一次考试时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整理错题集,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同时起到警醒的作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教师还应认真讲解试卷,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把握,增强考试的效果。
初中英语教学新思路 篇7
1. 给学生指明学习目的, 并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科目, 要适应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 要吸收世界其它先进民族科技文化的精华, 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就必须掌握好这个交际工具。而初中是学生接触英语的开始, 应从小打好基础。作为教师, 我们只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才能激起他们想学好这门课的欲望, 学好英语才具备思想基础。
2.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慢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是一门新的语言课程, 学习英语的方法是一种帮助他们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勤练。学习英语, 必须先学好英语语言知识, 然后只有通过足够的练习, 才能对所学的知识逐渐达到纯熟运用的程度。学英语要求达到听、说、读、写四会, 非勤学苦练不可。教师要告诉学生学英语就要大胆地说、大胆地读, 要克服畏难、怕羞、不敢开口的心理。要学好英语, 就要靠日积月累地坚持学习。学生在开始学习时, 觉得新奇, 兴趣很浓, 往往忽视学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少学生, 开始学得不错, 渐渐地就跟不上了, 原因很多。怕困难, 不能坚持往往是原因之一。所以, 在指导学生勤学苦练、大胆实践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3.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和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兴趣。
4. 设计问题启思,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 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 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 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教师才能教得轻松。
5. 课堂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创设愉悦的育人情境, 给学生以情感体验, 使其产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 激起其对知识的强烈需求、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 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它的实质是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更加有效地贯彻启发式的教育原则。
首先, 教师应该把情感教学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的导引环节是一堂课成败的前提。因此, 导引要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并有效利用课前练习, 使他们以探索者的姿态投入学习。
其次, 教师要组织交际对话, 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学习英语时,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坚持交际活动, 让他们在交际中学英语, 在学英语中进行交际。
6. 要经常开展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 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也能增强学生兴趣、巩固课堂知识。比如, 课外作业中, 一个英语谜语、一个填字游戏、一首简单的英语小诗;每天课前的值日生报告、讲一些小故事、小对话、名人名言;英语书法比赛等, 使学生们既有准备时的紧张, 又领略到成功时的快乐。这样, 在不断潜移默化中, 学生们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英语, 同这门课结下了不解之缘。
7.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习潜力,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
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 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境中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思路 篇8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更进一步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尊重每一名学生, 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融, 使学生感到课堂中的信息交流是平等的、多向的、全方位的. 另外, 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法解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见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 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这就需要教师剥掉全知全能权威的伪装,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我表演欲,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课堂的“活”与课堂纪律并不矛盾, 让学生懂得上课时不能乱跑, 未经老师同意不得随便讲话, 这仍是课堂教学这种学习形式所必需的.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倾听、懂得合作, 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完整地回答问题等习惯仍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是每堂课还是要求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避免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爱发言了, 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但却忽视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在掌握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的“活”.
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应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情感, 鼓励学生干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 创设问题情景, 激活学生思维
有人说, 没有问题的教学充满问题, 而充满问题的教学没有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 还要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比以往的老教材更注意联系日常生活, 更注重情景教学, 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主动探究.例如, 在一次教学中, 在上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的角色, 进行打折买卖的短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短剧与课题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 所以学生的精神特别集中, 思维更加活跃.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解放学生的手, 以使其留有活动的余地;解放学生的眼, 以使其留有观察的余地;解放学生的口, 以使其留有交流的余地;解放学生的脑, 以使其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 例如, 教学“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进而分析理解三视图的概念, 并共同讨论它的画法、特点. 又如“100万有多大”, 先让学生广泛收集数据, 并动手整理好数据, 体会“100万”有多大, 最后动口表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动手动口能力.
3. 注重以小组形式学习, 使课堂“活而不乱”
善于与人交流、合作是新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品质,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具有实际效用的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探讨. 为防止学生无目的讨论, 教师更应在小组学习之前对小组成员科学合理地分工, 使学生能深入探讨问题并交换自己的看法. 另外,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 教师应注意灵活调控, 引导学生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的问题, 让学生的发言答到点子上, 力争活而不乱.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 为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 在新课程体系下,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研究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不可以随便说话,打断教师的思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现更多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口技》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口技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口技、了解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口技,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处,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学习口技的视频,鼓励学生学习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落队”的情况。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文言文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小游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游乐尽量简短。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不仅无法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第二,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做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第三,具有趣味性。如果游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做这个游戏将变得没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计游戏,例如:学习《陈涉世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不仅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快乐,一举二得。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心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品味文言文魅力
新课标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新课标经受住了考验。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感受中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明。
千百年来,文言文一直流传至今,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口耳相传,更在于其内在的灵魂。学习文言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培养理念,文言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史料。学生学习文言首先要理解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养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水平。例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其实,文言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在互动过程中,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言文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达给学生。学生品味、欣赏文言文,感受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才真正喜欢上文言文。
三、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觉非常陌生,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学生有问题不敢询问教师,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学习丧失信心,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其实,教师是学生最尊敬的人之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回答,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地位。便于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论语》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故意直译这句话,学生立刻纷纷指出教师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需求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需求。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新思路初探 篇10
思路一:螺旋上升理论指导下的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学习应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根据这一原理可以设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步感知阶段;②中期提升阶段;③末期定性阶段
教者应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确定作业设计模式。
第一阶段:初期认识阶段,即新授内容的认识阶段。此时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感性的,设计作业应以浅显的、简单运用的问题为主,如教材配备的基本题部分,尽量少出现复杂的问题。题目的类型不宜多而全,一竿子到底,如果在短时间内把一个知识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全部展示,会造成信息过载,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第二阶段:中期再认识与提升阶段。每学段(期)数学教学内容常分为四至五个章节,在第一章授完开始第二章的学习时,即可开始对第一章的概念、思想方法进行回顾,教师应筛选出前一章的重要思想方法,涉及的主要题型,按小切块逐步呈现,每一至二月完成一个知识点的重现与提升。每次作业出现的知识点只能有一至两个,量要小,难度宜适中,以小见大,体现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运用。
中期提升作业的特点是:1、突出上一章知识的重点内容;2、分散出现上一章的知识点,增加了知识的可接受性;3、拓宽知识运用的广度和深度;4、每次作业内容较杂。
提升性练习安排:一般可放在当天作业中,小剂小量,不吃重,每日都有,这样在新授章节完成时,对上一章的提升已不知不觉做得基本到位。教授下一章节时,依照循此法,完成对第二章的提升,同时可能对第一章存在的不足进行补救性提升:即对掌握不太好的数学思想、方法作补救性训练与讲评,以达到提升的效果。
通过中期的提升,学生对原有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的运用有了更广泛的涉及,为形成能力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后期定性阶段。具体做法:①对一学期以来做的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分段切成小块,以每天2-3页为标准(内容不多时可以页数多一些),选取具有典型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②对当天布置阅读回顾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几类问题;有几种方法;能否确保这儿页中出现的类型都能顺利解答。
效果检验:如何保证学生的复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调动学生动脑,去认真思考归纳呢?必须每天布置检验类作业。笔者的做法是:从上日所布置的内容中取抽几个典型的问题稍作变动,如函数问题中图形改变所在象限,结论与条件互换等,做到问题改变,但方法原理不变,限时完成。以检验复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案例分析:以初二上学期一次函数作业设计为例。
基础题:
1、点P(0,1)______(在,不在)y2-2x+3的图象上。
2、y=-3x+2与x轴的交点是______,与y轴的交点是______。
3、y=-x+2与y=3x+1的交点是
4、已知
①画图象;②求直线与两轴交点;③判断增减性;④求直线与从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等。
提高题及拓展问题:
1.观察图象,回答:对于y=-2x+3,当x在什么范围内时y=0(>0,<0);2、观察图象,回答:y1=3x+2,y2=-2x+1,当x在什么范围内时y1=y2,y1>y2,y1
初期阶段:①以一次函数的基础题为主,部分出现提高题——面向全体学生,拓展作为选做题——面向优生
②尽量涉及本章中的主要问题及解题思想方法
中期提升阶段:①基础题与提高题相结合,尽量搜集与一次函数相关的提高题,每日一题,放在当日的新授课作业中。
②结合作业情况进行讲评,再练习,再评讲
③注意适当变式
中期提升是整个螺旋上升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此阶段可以涉及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大量问题。
第三阶段(复习阶段):
1.复习材料:本学期已做的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
2.具体安排方式:
①阅读要求:已会做的——阅读一遍;错误的——重新思考、解答
②抽查作业:为保证阅读效果,应布置有针对性作业
思路二:课堂与作业的互动
分层的作业设计,限时限量,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增加作业的弹性。巧解课堂与作业互动的难题。笔者认为,改变作业的方式,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①作业限时独立完成,不拖拉。切断抄袭的渠道,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作业能顺利完成必须充分运用课堂。
②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弹性作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优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在设计作业时,以四题左右为宜。第一题源于课本习题或课堂例题,难度较低,只要课堂知识清楚,即可做出来,以此类作业,促进学生了解课堂基本知识。第二、三题将例题作适当变换,只要理解课堂例题所涉及的思想方法,即可完成以此类作业,促进学生透过知识的表象,抓住例题所涉及的规律性。第四题,挑战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必须灵活运用课堂所涉及的思想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面向中上等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 篇11
关键词:情感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思路
音乐,是一组用音符组成的可以表达人们感情的旋律,音乐可以打开人们用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与审美情趣,对于人们气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开设音乐欣赏课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重要意义。情感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把情感融入教育之中,是各种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只有一堂课中真正拥有师生间有效的情感沟通,学生的学习才会是发自内心的,教师的教育也才是涌动真情的;也只有课堂上融入师生感情的交流,课堂才会是高效的。
一、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情感,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认同、主动的参与、自由的环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本身的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方面来讲,首先就需要教师自身投入足够的情感,尤其针对初中生普遍年龄较小,他们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期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经常地去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勤与学生沟通,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等等。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感觉老师在关心我,我们的关系很融洽。有什么问题也愿意咨询老师,有什么想法也愿意跟老师沟通。进一步讲,当看到老师讲课的时候,甚至一提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的心里都会是暖暖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其学习效率必然会提高很多。
二、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增强学生体验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情感凝聚后对知识进行艺术加工,并与学生分享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把情感更多地与学生分享,那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了解,针对学生这个有生命、有情感的群体进行分析。以人为本,和谐育人,就可以提高教师情感投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理念进行体验的过程。比如,有的学生的确音乐天赋很差,学唱歌总跑调;听音乐,跟不上节奏;甚至还会影响集体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或者开辟另外一条教学思路,而不能是放弃,甚至嘲讽。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心理。
三、构建温馨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情感共鸣
研究发现,音乐主要是以各种旋律为基础,借助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欣赏者心理、生理上的感受,引起他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反应的过程,其教学中需要有温馨的氛围。俗话说,“曲随心动,境由心生。”我们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温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知识、教师三者之间的共鸣。比如,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一片片洁白的羊群就像点缀在青青草原上的珍珠,让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通过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其实对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非常有效,而且能很容易的拉近师生关系,让师生感觉同处在一个温馨的氛围下,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古人说得好:“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音乐教育作为“大脑的体操”,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表现个性、启迪智慧,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不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要想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还需要教师耐心地探索音乐学科的学科本质,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最后再加上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最终才能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形成行之有效的情感融入思路。
参考文献:
[1]叶燕惠.让情感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J].素质教育:教师教育版,2011.
[2]董筱波.浅论音乐欣赏中的意象与情绪[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篇12
一、导学引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习, 能够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师生互动顺畅,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阅读教学可以导学案为框架, 围绕任务展开教学。
1.充分利用生词表, 请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 自读课文, 扫清生词障碍, 理解文章大意, 并完成Section 3 After you read的部分练习。如:八年级下册Unit 3的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3a连线题是关于课文中所讲到的几个重大事件和对应的发生日期, 教师完全可以将其列入导学案的任务之中, 布置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练习。
2.借助图书或网络资源查询相关的资料, 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拓宽知识面。同样以八年级下册Unit 3的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为例, 课文中讲到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谋杀一事,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伟人的生平事迹,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查询马丁·路德·金的生平经历。再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导学案设计的任务可以有:上网查询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人口、语言、饮食、气候及夜间动物园等相关知识, 为课文学习收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需要强调的是, 导学案完成的情况一定要在课内加以反馈和落实,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灵活调整后面的教学步骤和策略。
根据语篇教学理论, 阅读要以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为先导进行必要的预测, 也就是说, 读前预测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下面有两种有效预测课文大意的策略, 可向学生推荐和介绍。
一是通过标题预测课文内容。如:八年级下册Unit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从标题即可预测课文内容与“机器人”有关。
二是透过课文插图预测课文内容。仔细观察初中英语各册教材中的插图, 便可预测到课文所要谈论的主要话题。
在预测环节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陈述所预测的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以罗列关键词、主题句的方式, 把预测内容记录下来, 然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阅读,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的预测。
二、细化读中活动, 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
1.关注语篇整体性。一篇完整的阅读材料,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 结构也很明朗。在泛读文章时, 师生应着眼于整体, 如若遇到生词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运用阅读策略, 猜测词义, 把握课文的主旨大意和框架结构。
如:八年级下册Unit 9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学生读完第一遍后, 便知道文章主要介绍的是新加坡及相关文化, 再分段阅读, 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框架:
理清文章的框架,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而且为学生写作景点类作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泛读阶段, 除了抓住文章大意之外,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寻找或归纳文章、段落的主题句。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就是能够统领或概括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有些段落的主题句比较明显, 一般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处。如:八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各个段落主题句都能直接找到。
也有的段落主题句不是很明显,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归纳和概括。如:八年级下册Unit8的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各个段落的主题句不是很直接, 阅读后可归纳如下:
2.凸现自主探究, 由表及里, 层层渗透。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和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 获取更多细节信息, 对篇章结构的搭建和故事脉络的发展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深层含义。这一环节主要围绕五个“wh”开头的问题展开。以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为例, 精读部分的问题设计如下:
在掌握全文大意和获取细节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也是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项目, 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讨论, 反复训练。
3.读后任务展示创造性阅读。根据语篇教学理论, 阅读教学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 更是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阅读注重读者个性的体验和创造, 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理念。据此, 教师可设计读后讨论、课文复述等语言交流活动, 为学生创造条件拓宽思维, 展示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此外, 这一环节可以与长、难句的理解和语言点的综合运用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 由组长带领大家再次深入文章, 勾划重点词组和句式, 并通过造句、同义词替换、词句填空等相关练习加以巩固运用。
以八年级上册Unit 8 Section A (3a、3b、4) 为例, 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完成各组的读后任务。
任务1:Class 9 had a great time on the school trip.
用“have a great time”造句;
用“at the end of”造句;
任务3:找出课文中的6个表示顺序的词语。
任务4:用文中6个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任务5:找出文中的4个表示场所名称的词语。
任务6:用took, bought连成两句话。
任务7: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 试着复述课文, 并在小组内交流。
本着理解、运用、提高的原则, 读后任务大致为归纳、梳理所学语言知识, 如summary或retell the passage。本环节的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旨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落实课文语言点的学习和运用。将读与听、说、写有机结合,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培养合作意识, 增进同伴友谊, 实现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的目标, 课堂的开放性及活动的多样化则使创造性阅读得以实现。
三、读后运用, 读写迁移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英语 (Go for it!) 》不仅体裁广泛, 内容丰富, 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写作技能训练。教师在整合教材时, 可利用阅读材料, 夯实语言知识, 学会搭建篇章结构;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结构, 关注词、句、篇的积累。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语言的特征并有所感悟, 才能从中获得语言信息, 吸收语言材料, 也才能把足够输入变为有效输出。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写作训练, 如close, summary, 续写、改写故事结尾等。这样的写作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又能培养学生驾驭篇章结构, 理清文脉, 把握中心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思路分析】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分析09-10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模板08-25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10-04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策略分析08-23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07-12
初中数学学科现状分析报告11-17
“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分析10-19
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数学质量分析10-09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思路07-02
创新初中物理教学思路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