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2024-06-04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共8篇)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篇1

2月21日下午,市民政局局长倪成城一行到泗阳县庄圩乡水庄村实地调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期间,倪成城局长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先后听取了泗阳县民政局关于庄圩乡水庄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和水庄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倪成城局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庄圩乡水庄村要继续完善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泗阳县民政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庄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三是要紧密结合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篇2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当地留守老人现象极端普遍。不赶集的日子,走在镇里的大街上,街面上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的身影。而这也正是当下贵州农村的真实写照: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大多仅留老人和孩子在家。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加剧了贵州农村老人的负担,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一、研究背景

早在1996年国家就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当下贵州农村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在当前农村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

按照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贵州省在2003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47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8%;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600万。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6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省民政厅数据显示,贵州全省目前有养老机构1191家,床位490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9.77张,而目前全国平均数据是每千名老人17.7张。[1]

随着城镇化地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地持续发展,占全国老年人75%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其中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牵动人心,而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却又难上加难。

二、当前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其实,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虽然未能完全引发社会的关注,但早已受到学界关注。叶敬忠教授在其“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深入实地的调研后指出,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而引发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留守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

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一个全国农村的普遍性问题,这一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农村表现更为突出。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贵州人口总数为3475万人。2013年两会期间,有媒体提到了贵州外出务工人员630万,媒留守儿童达到116万[3]。虽然笔者无从确知留守老人的总数,但基于媒体提到的外出务工人员及留守儿童状况,我们不难推知贵州留守老人的大致规模,及其所占人口比重。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大背景下,贵州多民族地区的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历史以来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更多本应成为受照料者的贵州留守老人承担了更多经济社会责任。为实现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须引起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在贵州学界也已开展。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韦璞在2012年7-8月期间,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对贵州农村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分析贵州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其调研范围覆盖了贵州省九个地州市30个村庄,成功访谈了282位老人,[4]是基于对整个贵州层面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展开研究的主要代表。而以贵州县域农村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有唐莎莎《黔东南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思考——以剑河县、三穗县为例》、罗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研究——基于贵州省兴仁县的实证分析》等;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研究点为对贵州苗族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注,如黄迪《黔西北六寨苗族留守老人生存质量研究》、桂海君《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唐莎莎《黔东南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思考——以剑河县、三穗县为例》等等。

由既有研究可知,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既具有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普遍性问题,也存在诸如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方面的不同特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韦璞认为:“贵州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非常迫切,留守老人生病无人陪伴和照顾的情况常常发生,而且已经开始向邻居、朋友等群体‘溢出’,即在没有核心家庭成员照顾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已开始向其他人群求助,孙子女也承担了一定的照料义务,但村委会对此没有任何对策回应。……精神慰藉并未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迫切需要,他们最为急切的困难是提高收入,在生病的时候能够得到陪护和照顾。”[5]同时,对贵州苗族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研究表明,相对落后、封闭的地域条件,限制了当地的发展,苗族老年人口对其自身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评价不高,生病就医成本高[6]。

总体来说,贵州农村留守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普遍差;由于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子女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应对安全隐患,普遍缺乏安全感;且由于文化传承的原因,老年人能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少,设施少,缺乏精神慰藉。[7]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处境困难,民间信仰缺失,传统“孝”文化受到较大冲击,留守老人权威丧失;贵州农村核心家庭空巢化,留守老人“老无所依”。

一是贵州农村老人收入低,外出打工子女对其生活改善贡献有限。在对其现金、实物和捐赠收入进行加总平均后显示,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平均月收入为396元,实际现金收入较少,且分布不均,相互间收入差距较大[8]。

二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基于打破旧传统,创造新世界的理念,以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等等,对传统优秀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民间信仰缺失,“孝”文化也受到极大影响,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老人的权威被彻底打破,传统“孝”文化生存土壤受到极大破坏。

三是外出务工青壮年占比较大,农村核心家庭空巢化。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贵州常住人口总数为3474.65万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300.47万人,占66.21%。据相关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3年贵州有630万人在外打工,即在外的青壮年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为27.4%,占总人口数比率为18.13%。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中,绝大部分是农村人口,这也就使得农村核心家庭空心化的状况蔓延开来,留守老人地养老问题更为普遍地在贵州存续。

基于以上原因,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出现了“老无所依”的处境,其解决尚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塑明见信仰而慢慢消解。

2. 基层组织缺位,社区建设乏力,新的养老保障体系进展缓慢。

一般认为,基层组织包括两类,一是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基层政府。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村委会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根据宪法规定开展的村民自治的基本任务,二是基层群众组织与基层人民政府以及与集体经济组织发生关系而承担的任务。通常来讲,村民自治基本任务包含四项,即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从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李昺伟将所有的社区建设内容归纳为基层政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三类。[9]结合村民自治实际,社区服务也当是其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依据韦璞调研资料,留守老人在经济方面主要依靠核心家庭成员,其他亲属、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留守来吖噢饿你的经济供给微乎其微。在生活照料方面,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可见,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同时,有研究者认为,贵州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解决,但集中供养情况不容乐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但试点成效甚微。[10]

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组织公共服务地缺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社区建设地乏力。新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贵州已起步,但取得成效尚待时日。

3. 亲友自顾不暇,邻居给予留守老人更多帮助。

韦璞对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列举了10个可选项,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28.8%依靠邻居照顾,14.2%靠朋友照顾,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仅占5.7%。[11]在可多选的情况下,调查显示,能获得亲友照顾的留守老人比例有限。相较于亲友而言,邻居给予留守老人更多帮助。

实质上,如能很好调动并发挥邻居的作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上将会有更多突破,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4. 精神无所寄托,留守老人“老无所乐”

对于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情况,由于各相关研究者切入点不同,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如韦璞调研统计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精神状态较好或很好的比例占49.8%,精神状态很不好的比例仅占2.5%,其他为一般或较不好;并由此得出“老年人对子女回家次数、电话慰问次数等并不是很在意,他们一般都非常支持子女外出,并能够理解原谅子女在精神赡养方面的供给不足。”[12]而黄迪调研认为,绝大部分六寨苗族留守老人都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仅4%的老人不希望子女常回家看望他们。而其中61.3%的老人迫切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13]

同时,罗蓉从农村留守老人闲暇活动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心理压力情况几方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串门聊天和看电视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分别占86.63%和58.38%,其次是散步,占45.84%;同时,留守老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频率并不高;此外,从留守老人自我心理感受来看,78.6%的老人会觉得孤独,46.2%的老人会觉得害怕,21.54的老人会经常觉得情绪低落,从而得出欠发达地区留守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1空4]白,平时从其他家人获得精神慰藉有限,缺少心理安全的结论。

结合实践,总体来看,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虽然能理解子女所面对的经济和就业压力,但仍缺乏精神慰藉,能参与的公共活动或交往较少,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基本处于“老无所乐”的状态。

5. 地处偏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工作介入较少或无从介入。

作为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不临边、不临海、不临江的内陆省份,具有多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特征。这也给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建设带来了困难,更何况农村留守老人。

三、对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路径的几点思考

有学者认为,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转型代价向农村转移的公共性问题。但是,因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双重“失灵”,老人们长期处于“自养”状态。[15]实际上,这一状态在贵州农村留守老人中体现更为集中。随着老龄化地持续推进,在农村留守老人年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更加迫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委依托,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工作的制度化的养老照料体系。

(一)政府主导下,积极培育并推动家庭供养为主,老人居住在家,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服务的社区服务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不断完善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所谓社区,即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16]虽然,费孝通先生做出中国“差序社会”格局论断的社会背景已然改变,但中国“差序社会”仍然存在,尤其在乡土气息浓厚的贵州农村,留守老人们仍习惯于生活在家庭中,仍习惯于那个熟悉的环境和身边亲人朋友的陪伴。这也就对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服务型养老,是指由所在社区通过有组织的运作机制向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其经济供养以外的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17]目前,在农村居家养老中主要存在孤寡老人自理型、配偶互助型、子女照料型、社区服务型等养老模式。前三种类型为传统养老模式,都偏重于倚重家庭自身的力量。当孤寡老人、配偶年纪大了、身体差了,子女外出务工了,家庭养老将无从实现。这也就对社区服务型养老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学者在对英美日三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根据需求不同,在对老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服务以供选择。[18]英国社区养老主要以政府建设为主,提供了免费社区活动中心、家庭照顾补贴、暂托处、老人公寓、居家服务老人院等多样化服务。而日本作为典型的亚洲国家,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建立了以家庭为依托的社区老年服务模式,提供全面的家庭照顾服务,建立居民互助型的非营利组织,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形成了养老尊老良好社会氛围。[19]比较研究后,认为我国今后社区发展中,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要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三要提供支持家庭照顾者的服务;四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五要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六要建设专业的社工人才。[20]

基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缺乏社区养老传统,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迫切等情况,结合儒家思想影响下“家庭养老”为基础的传统养老模式,贵州应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家庭照顾等服务,并以地方法律法规的方式将服务内容及取得资格等予以明确,给予倾斜性规定,方便贵州留守老人完成相关申请。从而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得以安享晚年的目标。

(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开展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配合完成社区建设工作,根据留守老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服务或给予指导。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1]这一界定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专业的社会工作始终围绕受助人的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其区别于一般地助人为乐之处在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关注对于受助者开展有尊严的帮助,并以此修复并且完善受助者因为资源缺失或因社会与经济不公正而没有发挥出来的社会功能,使受助者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22]

贵州农村留守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乐”的养老现状亟待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一是专业社会工作可积极寻求并整合各类资源,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留守老人特殊需求展开个案工作,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进行心理辅导,疏过解老人心理压力,排除其孤独感;通过对老人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促进老人个人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二是专业社会工作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小组工作,通过建立留守老人自助小组等方式,将社区老人资源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极引导,促进老人间地交流与认同的,实现相互间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三是社区工作地开展,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实践形成有效社区支持系统。留守老人养老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家庭、社区(邻里)、国家等多层次力量地支持。专业社区工作引导老人子女给予其应有的经济支持与亲情问候,对老人开展专业的培训,成立互助组织等具体工作,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了专业社区工作优势。

总之,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将专业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诸多干预实践表明,“社会工作从微观上排解农村留守老人困境是一种低成本、效益高的方式。”[23]社会工作介入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义重大。

结论

当前情境下,建构政府主导下,社区为依托,社会工作介入的养老模式,对于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有其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为实现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老人中的应用,需要完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财政支持,加强社会工作相关各项制度建设,并鼓励民间服务机构发展,培育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24]而这同样适用于贵州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实现。

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研究 篇3

摘要: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空缺,其背后隐含的是老年人需求指向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将杭州市主城区设为重点研究对象,拟对此地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养老机构如何经过自身的定位调整与入住的不同类型的老人实现双向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供需匹配效果。

关键字:养老机构;机构养老;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76-04

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杭州市的老龄化形势相较其他城市而言更加严峻,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其老龄人口占人口比例仅次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达到了19.1%。根据杭州市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截止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9.2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1%;同时,纯老家庭人口总数为259710人,占老年人口18.17%;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8.2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1%。

除此之外,杭州市的老龄化比例增速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杭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65岁以上人口有76.72万人,已经占10.23%,比全国同期的7.69%高2.54百分点,已接近预测的全国2020年水平。由此可见,杭州市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迫在眉睫。但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却还有待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机构的供给与老人们的需求无法匹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拟对此地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养老机构如何经过自身的定位调整与入住的不同类型的老人实现双向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供需匹配效果。

一、杭州市主城区现有的养老机构情况分析

根据杭州市养老机构名录,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已建立养老机构311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家,民办养老机构110家,乡镇(街道)敬老院139家。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含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床位) 58743张,其中城市国办床位9598张,占总床位数的16.34%;民办床位29555张,占总床位数的50.31%;乡镇(街道)敬老院床位12910张,占总床位数的21.98%。虽然至2015年底,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已达到4张,但是较之国际社会上标准的5%到7%的比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就杭州市主城区而言,一共有87家养老机构,床位数共16185张,占总床位数的32.3%。

本文根据养老机构的性质(公办养老机构、民办非盈利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机构)和机构的大小(床位数超过100张,床位数低于50张和床位数介于两者之间),选择其中26家养老机构进行调查走访,包括公办养老机构10家,公建民营6家,民办养老机构10家(见表1)。调查对象中入住率超过90%的养老机构7家,有4家为公办养老机构,其余养老机构空余床位比例大多将近50%。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人员走访杭州市主城区的多个小区,对62位老人进行访谈,其中已入住养老机构和尚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调查对象各占50%。在已经入住的调查对象中,对现住养老机构表示满意的老人(下文中此人群用A表示)占13%,不够满意的老人(下文中此人群用B表示)占37%。而目前尚未入住的调查对象中,有意向入住的调查对象(下文中此人群用C表示)只占13%,没有意向入住的调查对象(下文中此人群用D表示)占37%。本文将从年龄分布、身体状况、居住方式、月经济收入情况等四个方面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1.年龄分布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 其中80-90岁的调查对象占40%。可见接受访谈的老人的年龄基本较大。

2.身体状况,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多为比较健康者,77%的调查对象能完全自理,可见调查对象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

3.居住方式,调查对象中,除去已经养老机构调查对象,独居或和老伴一起住的老人分别占24%和29%,与子女一起住的老人只占19%,可见“空巢老人”的现象比较严重。

4.月经济收入情况

结合访谈内容,月收入小于等于1000元的老人其收入基本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老人退休前的工作主要是工人;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老人主要从事服务业或是工人;月收入在3001-4000元的老人和月收入在4001 -5000元)的老人,他们退休前的工作主要有国企员工或普通公务员;月收入在5001元以上的老人基本都是离退休干部。由此可见,接受访谈的老人收入偏低,而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离退休金。

三、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根据前文可知调查对象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已入住且对现住的养老机构表示满意的老人(A),已入住但是不满意的老人(B),尚未入住但有意向入住的老人(C),没有意向入住的老人(D),针对调查对象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收费水平。

在A中,所有的老人都将收费合理这一点作为选择的养老机构的原因之一。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与其收费标准相匹配,更容易产生入住的幸福感。

A1说:“虽然相比起其他养老院,这里设备比较老旧而且护工也比较少,但是这里的收费比起其他地方合理多了,毕竟这些设备平时用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护工也可以照顾到每个老人。”“挺好的,这样的价格有这样的服务已经很不错了,护理员态度好,这边环境也不错,除了交通有一点不太方便之外,其他的方面都很好。”

而B中有7%老人因为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偏高而略有不满。当养老机构向老人收取高额的服务费用时,老人对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要求也会提升,如果此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那么老人对养老机构也更容易产生负面评价。

事实上,如果一位老年人独居且无老伴相伴,入住养老机构可能会成为其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之一。但是许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往往令人望而却步。D中13%是因为养老机构收费水平过高而不愿入住。在问及老人有没有意向入住养老机构时,

D1如是回答:“我们才不住养老院。现在的养老机构收费这么贵,我和老伴每个月退休工资就3000左右,全部给了养老院那我们还怎么生活?”

这位老人说时有些激动,对现在的养老机构收费水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但是大部分老人的回答是比较平静的,比如老人D2说“我们不住养老院的。养老院都是有钱人住的,我们怎么住得起呢?”

事实上这位老人年纪已较大,走路也略显蹒跚,对他而言,如果经济状况好,去养老机构是这位老人养老方式的首选。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月收入小于等于1000的老人,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养老机构的收费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相较而言,公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比较低,而民办的养老机构收费则偏高。主城区中的大部分公办养老机构中,收费(护理费、床位费、伙食费)控制在2000元-2500元之间,是一般收入的老人可以接受的范围。而这些机构的基本入住率达到80%以上,床位较为紧张。若想要入住这些公办养老机构,就需要一段较长的“排队”等待时间。反观一些定位较高的民营养老机构,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对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一般老年人并不愿意去购买服务,所以往往这些养老机构的空余床位还有许多。

(二)服务内容。

养老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服务。无论公办、民营或是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项目等都与老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

1.医疗设施的配置。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无法避免身体机能的退化。所以养老机构医疗配置情况会是很多老人考虑的要素之一。在B中,25%的调查对象觉得养老机构或者养老机构附近没有医疗设施而感到看病不方便。在C中,5%的老人都认为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需要有完善的医疗设施。

但在主城区中,除个别以医院形式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外,只有寥寥几家以合作的形式将医疗部引进养老机构中,另外有部分养老机构所在的地理位置旁边有设置社区医院。以医院形式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对招收的老人有很大的限制,即老人必须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正处在脑卒中康复期等;而无论是医疗部或者是社区医院,医疗条件都十分有限,一旦老人有急性病发作,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更何况那些完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

2.老人特殊的伙食需求。

A中6%的老人认为机构中提供的伙食不错,不但在营养搭配方面适合老人食用,而且味道挺好。而C中有8%的老人觉得在养老院里可以有人帮忙准备三餐,不用自己下厨比较方便。

老年人C1:“我老伴前几年过世,现在我一个人住,煮饭麻烦。有时候煮起来一个人吃不完又浪费。要是住在养老院里,每天包三餐也挺方便。”“我的手有关节病,现在活动都不太方便了。在这里的话每天都有人可以做饭给我吃,我也不用怕自己做不了饭。”

但是B中有18%的老人觉得伙食不合心意。有些老人偶尔会有特殊需求,比如牙齿或者肠胃不好就需要吃软的食物等,很多养老机构经常忽略,给机构中的每一位老人同样的食物配备。

就比如在某家敬老院中,老年人B1的肠胃曾经因为疾病接受过手术,现在都不能食用过硬或是过难消化的食物,但是敬老院里的食物都是统一发放的,老年人B1没有办法就只有通过偶尔自己“开小灶”的方式,煮些稀粥来吃。又比如有些养老机构中为了迁就年纪较大、牙口不好的老人,特地将食物做的非常软,又会导致一些老人认为食物口感不好。老年人B2:“这里(指所住养老院)的食物煮的很烂,吃起来软塌塌的,一点都不好吃,我都很不喜欢的!”

(三)心理需求。

目前,为有效管理和有序运营养老机构,老人们的生活大多按部就班,房间的打扫、吃饭、娱乐的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安排和限制。D中,10%的老人因为觉得入住养老机构之后会很不自由而拒绝入住。而B中,也有8%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这样的安排令入住的老人很不自由。在某家福利中心里访问时,遇见一位老人的家属。她反映自己的母亲在养老机构中住的并不开心:

“我妈妈像个老顽童,她和别的老人不一样,不喜欢早起,喜欢睡懒觉,但是养老院这边的(护理员)阿姨早上打扫房间很早,我妈妈经常被吵醒,她就不怎么高兴。”

由于这位家属年纪也已偏大,所以便问及她以后是否会住养老机构。面对这个问题,这位家属表现出了对养老机构极大的反感情绪:

“我不会住养老院的。住养老院就是花钱找罪受,现在在家里面多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烧什么,偶尔不想烧菜还可以自己出去下馆子,什么都不能干,一点都不好”“那万一您以后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行动变得不太方便,可能自己不太能照顾自己了怎么办?也不愿意入住养老院吗?”“如果我实在连走都走不动的话,我应该自己请保姆。”

此外访谈过程中。调查对象均反映到一个问题,即入住养老机构是否会孤单。不同的是,A、C中分别有15%和5%的老人表示在养老机构中同龄人比较多,可以有人陪着聊天,而且养老机构中经常有活动,比起一个人或者是和老伴在家里,养老机构会热闹一点。但B、D的老人的想法恰恰相反。B中10%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中老人太过死板和冷漠,就算同处一家养老机构平常也不会有接触,因此十分压抑。而D则认为在家里有邻里相伴,比起养老机构中不熟悉的人,更喜欢与邻里亲戚来往聊天。

另外,还有老人反映喜欢吃完晚饭出门散步,但却会被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天色晚的理由留在养老机构中。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养老机构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很少注重老人们心理上的真正需求。目前主城区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都还只停留在基本需要的层面,针对老人的个性化服务内容还太少。

(四)传统观念。

不难发现很多老人反感提及去养老机构养老。并且受访的老人年龄普遍偏大。C中7%的老人虽然表示有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意向,但是还只是持保守态度,表示入住养老机构会是自己最无奈的情况下的选择。而老年人之所以抵触去养老机构,是因为一种传统观念影响——子女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就是一种不孝的表现。若子女孝顺,是绝不会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中。

C2老人:“儿子媳妇都还在,如果我就这么去了养老机构,他们心里肯定也是不舒服的。”“我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看他什么时候想送我去养老院我就什么时候去吧。”

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但是因和家人居住,觉得没有必要去养老机构,尽管这样会为家里带来一定的负担。而每当受访的老人提起家人,都会表现出对自己子女的依赖和自豪。其实老年人需要家人温暖,潜意识中不想离开家人,所以非常厌恶将老年人送去养老机构的行为。

(五)负面新闻。

虽然A、B中,有13%的老人纷纷表示机构中的护理人员态度亲切和蔼,但是由于近些年来总有媒体不断曝光养老机构中的负面新闻,比如“一位91岁的奥肯那根老人在养老院四天未出房门竟未被发觉,直到亲人前来探视,才发现老人已在床上奄奄一息”;“敬老院的老人出走多日,院方却毫不知情”;“养老院有老人下体裸露无人管”等,导致老年人及其子女在选择老年人养老方式时对机构养老心存顾虑。

对某社区一些散步的老人进行访谈时,问及他们为何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时,他们纷纷表示曾经听说附近的养老机构中出现过老人生病多日都没有人发现的事情。他们觉得如果到了养老机构中也是这种无人问津的情况的话,和自己在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尤其是一些月收入偏高的老人,他们表示如果到时候子女真的无暇照顾自己,而自己又已经失去自理能力,那么他们宁愿花费一大笔钱雇佣保姆来居家养老,也不愿冒险到机构中。

(六)护理人员。

A、B中大部分入住的老人都是身体情况欠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或者是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自理能力。这些老人往往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但目前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人员较多为在家待业人员,只在上岗前经过简略培训。老人反映护理员多数只是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某养老机构中,有一对老人夫妇因为妻子当初身体状况不好所以入住养老机构。但是入住之后,老爷爷B3对养老机构中护理员的护理水平有些微言:

“我老伴当初是下半身行动不太方便,有些时候我不在,需要护理员帮忙带她上个厕所,擦一下,或者帮我老伴洗个澡,他们动作都很粗鲁的,一点都不专业。”

除此之外甚至有些养老机构里出现过护理员和老年人发生争吵的现象,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老人B4这样反映到:“这里的阿姨以前很凶的,还和其他老人吵过架,后来那个吵架的阿姨被开除了,现在的这些阿姨态度才稍微好一点。”

而在D中,8%的老人因为认为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素质过低而拒绝入住养老机构。为何养老机构会雇佣专业水平不够的养老护理员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待业人员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愿意吃苦并接受低廉的工资,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流动率较大,培养专业人才较为困难。而且目前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匿乏,养老机构没有选择余地。

三、对策思考与建议

(一)重新制定收费标准。

政府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在适当降低各类养老机构的税收的同时对其使用水、电和煤气等资源进行相应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出台符合本市发展的养老用地政策,对于符合申请要求的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要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并且在地价上给予最大力度的优惠,以此促使各类养老机构相应地调低对老年人的收费标准。而养老机构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以及老人的需求而不是眼前的利益,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老人展示清楚的收费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老人,以保证一些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但因为养老机构价格而止步的老人可以实现机构养老的意愿。

(二)完善机构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养老机构设施的配置检查以及监督力度,及时更新养老机构信息,一旦有养老机构被反馈不好,应及时检查并勒令整改,提升杭州市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

养老机构本身投入建设医疗设施的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医疗设备和医护人才,方便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无论是老人们的娱乐休闲器材,还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房间,都应该建设特别为年长、行动相对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设施,让老年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十分安心。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在服务本身方面也需要进行改善。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式。加强养护人员和老年人的沟通,可以通过共同烹饪、共同用餐等形式强化工作人员与老年人的共同生活印象,让老年人有愉悦的家庭生活感受,这样就可以帮助养护人员和老人们之间建立深刻与熟悉的照顾关系,方便养护人员及时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服务。

(三)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素质。

政府要高度重视专业人员在养老服务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加大对护理专业教育的投入,通过设置老年社工岗位来吸引毕业生前来就职,加大专业养护人员的比例,以此优化现阶段养老服务队伍人员的构成。

养老机构中需要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大力加强专业化培训,抓好在职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①除此之外,可以加强与高校合作。养老机构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专业的手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四)加速社区养老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数量的增多,机构养老必然会成为养老的主要趋势。但是,老年人传统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一味促进机构养老的发展只会令空置的床位越来越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政府可以将发展机构养老的部分资源转移到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模式的发展上。社区养老既无需额外占用土地,又可让老人不脱离原有居住环境、人际环境而获得专业的照料和护理。同时又继续发挥传统居家养老的作用,让老年人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享受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这将会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性化养老模式选择。

杭州市老龄化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政府及养老机构解决此问题的效率。因此解决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养老机构共同努力,弥补在养老方面的不足之处。老年人的需求多样,养老机构和政府应该以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机构养老方式的发展。

注解:

①李树文.大连市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社会机构服务匹配的探析——以政府和民营养老机构比较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1)

参考文献:

[1] 李树文.大连市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社会机构服务匹配的探析——以政府和民营养老机构比较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1)

作者简介:

张威阳(1993-)女,汉族,浙江瑞安人,本科,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章烨婷(1993-)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本文“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

项目名称:供需匹配视角下的机构养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实证调查

市养老工伤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篇4

[文秘网站的龙头____汇报材料:]

**市养老、工伤保险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的养老、工伤保险工作在郑州市统筹办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参保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以服务全

市经济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己任,以职工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充分发扬锐意进取、克难攻艰的开拓精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完成5642万元,占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全年任务4100万元的138(其中清理企业欠费378万元,占年任务260万元的145)。

2、工伤保险费征收280万元,占郑州市统筹办下达的年任务200万元的140。

3、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4065人,占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全年任务2000人的203;缴费人数达到23183人,占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全年任务21178人的109。

4、工伤保险参保24605人,占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全年任务23756人的104。

5、我市应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共11483人(含供养人员和异地代发人员),实际纳入11483人,社会化管理率和社区管理率均达100。

6、应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819万元,实际发放4819万元,确保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100。

二、主要做法

1、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扩面征缴工作。

2006年,我们在保持原有参保企业的职工应保尽保,单位正常缴费无拖欠的同时,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展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渠道,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突出“两个重点”,全力推进扩面征缴工作,全年共完成扩面参保4065人,同比增加3048人,占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2000人的205,为历史上扩面工作成绩最为显著的一年。同时,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也相应实现了重大突破,全年共完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收15898万元,同比增长15,不但提前而且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特别是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到1.1亿元。

首先是把私营、个体企业作为扩面征缴重点。为了加快私营、个体企业的参保步伐,我们通过采取对外加强协调、对内严格考核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经过我们积极建议和争取,今年市政府在与各乡镇、办事处签定年度社保征缴扩面责任书上的基础上,又与安监、煤炭、城建、国土等部门分别签定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扩面责任目标书,另外,在今年的扩面征缴清欠专项活动和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工作中,市政府又向10个有关委局和17个乡(镇)、办事处下达了责任目标,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又进一步做了硬性明确,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工作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为企业的逃避参保行为构织了一道严密的防控网,从而大大加强了对企业参保的督促和制约力度,大大加快了私营、个体企业扩面参保工作进度。特别是建筑、煤炭、非煤矿山等行业的企业参保工作效果明显,进展迅速。二是我们把扩面征缴任务做为一项全局性任务分解到每个领导、每个科室,每个职工,实行领导包科室,科室包乡镇、个人包企业的“三包责任制”,并相应加大考核比重,把扩面征缴工作做为影响个人和科室全年工作总成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包乡扩面征缴工作分值更是占到了科室考核总分值的40,并实行参保缴费相挂钩,只参保不缴费的一律不计入年度扩面征缴成绩,以确保工作实际效果。为此,我局各个科室充分利用周三专门下乡时间和工作空余时间,深入到各自分包的乡镇劳保所进行督促、协调,并积极出谋划策,协助他们工作。大部分各乡镇、办事处对此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扩面工作力度。止9月底,我市17个乡(镇)、办事处就已全部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其次是把深入挖潜作为扩面征缴重点。我们在做好私营、个体企业参保,增加新费源的同时,深挖参保企业的参保潜力,把国有集体企业中的临时工和大中专毕业生这块隐性费源做为增加征缴总量的重要因素,并自我加压,制定了具体的责任目标,年度内完成包括企业临时工、大中专毕业生及企业新增人员在内的2000人参保任务。为了确保挖潜取得成效,我们以临时工较多的煤炭、耐材、电力等行业单位为主要工作对象,采取加强宣传动员和社保稽核两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如期完成了预期目标,全年通过挖潜新增参保2152人,收到了初步效果,并为明年的挖潜工作奠定了基础。

1、抓好待遇落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年来,共为11483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含供养人员和异地代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10484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和确保发放率均达100。我们按上级有关政策,于10月份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及时调整了养老金标准,补发养老金659万元。为了使离退休人员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们把建设亮点站(所)作

为今年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筹措资金,加大退管站(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有6个退管所和12个退管站建设实现了场地、制度、设施、人员、活动“五到位”,达到了郑州市要求的建设标准,站所建设工作位居郑州市前列。由于我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成绩突出,今年4月,华南、中南六市退管工作年会期间,与会代表到我市进行了实地参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对我市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的做法和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年来,为105起工伤事故受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146万元;先后为62名生育女工支付生育保险金21万元。切实保护了工伤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均衡了企业之间工伤生育支付费用畸轻畸重的现象,为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把好关口,堵塞社保基金流失漏洞。征缴是基础,发放是关键。如果跑冒滴漏严重,即使基金实力再雄厚,也难免有被掏空的危险。因此,我们坚持严把“三道关口”,有效避免了基金的流失。

一是把好资格审定和待遇核定关。我们在与人事劳动部门建立联合审批机制把好正常退休关口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申请特种工退休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力度。严格按照人员、岗位、资料三对照的要求,对申报特种工退休的人员逐一进行核实和认定,并把认定结果向社会张榜公示,有效利用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合力,把一些钻空子的人堵到了退休的大门以外,通过认定,共取消了48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的退休资格,进一步遏制了退休人员增长过快的势头。同时,我们在工伤保险享受资格认定上也相应采取了把关措施,建立了严密的审核制度,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予审批。

二是把好虚报冒领养老金关口。为了堵住虚报冒领养老金这个口子,我们采取离退休证年审和平时加强对离退休人员信息的掌握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以杜绝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一是今年6月--7月,我们组织全市离退休人员到各自所辖退管所进行了年度面审,由于事先宣传到位,组织措施严谨,全市离退休职工全部参加了年审,参审率达到100;二是充分发挥各村退管站在信息掌握方面快速、准确的优势,建立了离退休人员死亡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利用每月的一次例会签到制度和退管站长平时走访所了解到的情况,及时掌握离退休人员生存情况并及时向社保局上报。通过采取两项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杜绝了死亡冒领现象的发生。今年以来,我市没有发生过一起虚报冒领事件。

三是把好缴费工资申报关口。为杜绝少报、瞒报缴费工资现象,防范应征基金流失现象的发生,确保基金应征尽征。在今年的缴费工资申报工作中,我们坚持“四不接受”原则。即:资料不齐全者不接收;没有在本企业经过公示的不接收;没有职工签字的不接收;单位不做出承诺的不接收,从而在制度和程序上对用人单位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稽核力度,深入用人单位对申报工资不实、使用临时工不缴费和无故欠费等问题进行严查细核,督促用人单位如实申报、如数补缴、及时参保、按时清欠,确保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今年,我们共稽核用人单位215家,占企业总数的53。其中:书面稽核215家,实地稽核26家。共查处少报基数763万元,督促企业重新申报增加缴费工资基数124万元;补缴基金80万元;督促办理参保355人;结案率达到92。通过规范申报和加大稽核力度,把少报、瞒报、漏报现象减少到了最低度。

4、选好载体,大力营造社会保险政策氛围。为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参保缴费意识,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宣传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群众化和社会化,营造出浓厚的社会保险政策氛围,并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

一是以“社保天地”电视栏目为载体,向社会进行周期性宣传。“社保天地”电视栏目做为社保宣传的主阵地,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在人员、资金、内容上的安排和投入力度,先后成功制作和播出了4期以扩面、征缴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喜爱,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社保天地”也逐渐成为贴近民生、群众欢迎、社会关注的精品栏目。

二是以“社会保险宣传周”活动为载体,扩大宣传声势。今年的“社会保险宣传周”期间,我局共印制了3万份宣传资料,在行政路上放置20多块宣传版面,设立咨询台,并办公楼前面悬挂10条宣传条幅。另外,为扩大宣传声势,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社保政策,又抽调了8台车辆组成社会保险宣传车队,由两名领导带队,连续四天深入到全市各个乡镇的集市区、闹市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周期间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解答问题6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以“发放个人帐户”为载体,向职工面对面宣传。11月份,我局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全市所有参保单位直接向职工发放个人帐户,通过个人帐户记载的强烈反差和对比向他们宣传缴与不缴、缴多缴少、缴早缴晚“三个不一样”等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和引导职工对单位缴费引起关注。

四是以“社会保障工作简报”为载体,及时通报工作情况。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发了16期工作简报,就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定期向各级各部门进行通报,并把相关责任单位在扩面征缴进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做为重点,及时向责任单位领导进行通报,加强工作沟通,以引起对他们的重视。

5、完善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首先是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2006年,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制定了十五项规章制度并形成文件发放到每个职工手中。制度涵盖了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具体工作环节和要求等方方面面内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并把制度执行遵守情况和职工年度的奖惩相结合,通过着力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把管理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次是规范了各种业务手续办理。为了规范各种业务手续的办理,堵塞各种漏洞,防止出现手续办理差错问题。今年我们对各项手续进行重新梳理、归类,统一了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和办理标准,使业务手续办理更加合理、规范和科学。同时,为防范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手续办理三级把关制度。首先是手续办理窗口之间进行复核把关。科室与科室之间,经办人员与经办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绝不允许出现一支笔办理现象,否则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其次是业务评审组进行把关审核;三是督查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三是制定了服务规范和行为守则。为了把服务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我们对服务规范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工作守则。服务规范是:“真情接待零距离,要一视同仁;真挚沟通零障碍,要一诺千金;真心办事零差错,要一丝不苟;真诚服务零投拆,要一心一意”。工作守则是:“按时上班不迟到,坚守岗位不早退;提高效率不懈怠,明确责任不推诿;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原则不违规;爱护设施不损坏,履行节约不浪费”。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以四个零服务行为规范和四条工作守则为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热情周到的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日轮流在大厅值班,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并随时接待群众咨询和投诉。由于服务工作创出特色,今年我局作为**市唯一一家单位,被评为“郑州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私营、个体企业参保难。虽然今年的扩面工作效果明显,成绩突出,完成新增参保4000多人。但从参保面上看,还没有一家企业达到全员参保的要求。私营个体企业参保少、参保人员比例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为职工办理参保的心理比较普遍;二是缺乏相应的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制约,无法强制企业参保的难题暂时难以解决;三是部分乡(镇)、办事处的领导对扩面工作缺乏热情,主动督促企业参保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是工伤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下降。今年以来,我市的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大量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但由于企业缴费比例低,事故率和赔付标准却相对较高,所征收的高风险企业工伤保险基金已是入不敷出,并导致基金结余额逐渐下降,目前的结余额只有560万元,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

四、2007年工作打算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工业强市、建设中等城市、争进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把“强化扩面征缴、确保待遇发放、严格基础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贯穿于工作始终,努力实现管理创实效、服务创特色、工作创新高的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2、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待遇发放),突出两个主题(征缴、扩面),实现三大突破(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征缴清欠率);强化四项规范(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基础管理、规范服务行为、规范办事程序),促进五个提高(提高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办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增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种保险抗风险能力。

3、工作目标

1、企业养老金征缴完成6700万元;

2、工伤保险金征缴完成300万元;

3、基金当年征缴率达到95以上,清欠率达到50以上。

4、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要达到5000人以上;

5、企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到30000人以上;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32000人以上;

4、工作重点

1、企业养老保险抓扩面征缴。一是要继续加大私营、个体企业的参保力度;二是要深入挖潜,以临时工参保为突破口,督促原国有集体企业为其职工全员办理参保手续;三是要采取发信、发通告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断保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四是要按照“扩进一人,缴费一人”的要求,加大扩面后的基金征缴力度,确保扩面工作的实际效果;五是要强化稽核手段,堵塞缴费工资和参保人数申报存在的漏洞,促进缴费基数增长。五是要主动协调财政、审计、国土、国资等部门,对长期欠费的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及时通过资产变现、实物抵押、债权转移等办法,督促其清欠,确保应收尽收。

2、工伤保险抓“平安”。工伤保险工作要以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为着重点,加大部门协调力度,督促各责任单位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效果,全力推动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向纵深发展,确保如期完成第二年的责任目标。同时,要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认定和待遇支付,保证每一起伤(亡)事故定性无误,每一笔待遇核算准确、支付及时,杜绝工伤保险基金的浪费和流失现象的发生。

3、稽核工作抓堵漏。稽核工作的核心是堵塞漏洞,促进规范。一是要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稽核。书面稽核率和实地稽核率要分别达到100和40以上,把少报、瞒报缴费工资和缴费人数造成的基金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要强化对内部业务科室的审核。围绕待遇支付和业务办理两个重点,严查违规办理手续和错核错发行为。通过内外抓典型、合力促整改,逐步建立起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良性循环工作机制。

4、社会化管理服务抓亮点。一是设施建设上要抓亮点。要按照郑州市要求的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退管所(站)亮点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退管所(站),亮点所和亮点站要分别达到70和10以上。二是管理服务上要抓亮点。各亮点所(站)不但要在设施建设上突出“亮点”,更要在管理服务上创出“亮点”。要发挥其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优势,不断在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和提高,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亮点”。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亮点所(站)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市退管组织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工作措施

(1)、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加大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力度。要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清欠活动和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为主题,加大协调力度,严格责任落实,通过内外结合,确保扩面征缴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要继续实行“三包”机制。即领导包委局,具体负责协调、督促扩面工作的落实和进展,并及时解决、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科室包乡镇,协助、指导、参与劳保所的扩面征缴工作;职工包企业,负责把各项基金及时征收到位。二是实行考核机制,将领导、科室、职工的任务完成情况列入考核目标进行奖惩,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2)、三级把关,强化稽核,堵塞基金流失漏洞。为了确保人员应保尽保,基金应收尽收,要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强化社保稽核作用,查处少报、漏报缴费工资和缴费人数的不法行为。一是要实行工资申报三级把关。各单位申报的缴费工资及其它资料,征集科、稽核科、主管领导要三级把关,共同签字认可后,方能做为正式数据输入微机。二是要强力实施书面稽核、实地稽核和举报稽核等“三项稽核”,并加大整改力度,对有问题的用人单位且拒不整改的,要及时移送劳动监察部门进行处理。要通过两项措施,从源头上堵住基金流失漏洞。

(3)、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完善待遇支付机制。要严把资格审定、待遇核定、及时发放这三个关口。一是要严格按照条件对申请享受养老、工伤保险待遇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并向社会进行公示。二是要严把待遇核定,保证待遇核定零差错;三是要严把待遇发放,把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应该享受的参保职工的身上。

4、形式多样,注重效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把“社保天地”电视栏目做为宣传主阵地进行周期性宣传,每两个月要制作一期。二是利用好“社会保险宣传周”活动扩大宣传声势。三是要利用10月份到各用人单位发放个人帐户的机会,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四是要强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工作,每个月至少出2期社会保障工作简报。通过以上形式为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篇5

关于成立xx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四川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安排部署,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xx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现将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市人社、财政、编委办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组织、宣传、发改、审计、法制、教体、卫计、社保等市级相关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绵阳和我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督促检查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人社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副主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 篇6

服务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各村、各社区:

“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形式,在70%以上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30%以上村级组织开展留守老人日间照料帮扶工作”已被市政府列入2011年兴办的十件惠民实事之

一。为了把这项实事办实、办好,根据《靖远县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靖政办发[2011]45号)精神和《白银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我镇决定成立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东关、东街、西关、新城、铁路、罗家湾社区,东关村、红嘴村、二十里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一)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居住在我镇60岁以上日常照料存在困难的特困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三

无”老人、革命伤残军人、老红军、老八路、老劳模、空巢老人等。

(二)服务内容:以生活照料为主,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购物、饭菜配送、陪同看看病等一般性生活照料,同时提供医院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专项服务。

二、经费保障

开展居家养老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乡镇三级分担,采取政府拨款、社区捐助的方式解决,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一)购买服务经费

1、无偿服务。对75岁以上因病因残生活难以自理、无经济来源的特困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三无”老人,每个社区确定10名左右,按照每人每月80元的服务费标准,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2、低偿服务。对行动不便、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基本生活难以自理的75岁以上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家庭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标准的省、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每个社区确定20名左右,按照每人每月50元服务费标准,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3、有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生活不便,需要专门上门服务的60岁以上老人,以自费的形式,按规定标准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用于服务人员、劳务人员劳务费补

助及家政服务人员服务费,不得用于购买老人生活用品或实物。

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对象要严格控制,实行低标准服务费起步,待积累了一定经验,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稳定后,再有计划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费补贴标准。

三、组织机构和管理

(一)镇上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民政保障服务所,具体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推进,统计上报有关数据和信息,解决有关争议和纠纷,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二)村、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依托村、社区,负责掌握服务对象的经济、健康状况,受理服务对象申请并报镇民政所审核,推荐服务人员,了解和反馈服务对象信息,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

(三)组建专业化和志愿者结合的服务队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吸纳家政服务企业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建立工作机构(2011年3月30日—2011年4月10日)。村、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有牌子、有文件、有制度)。依托社区居委会,掌握服务对象的经济、健康状

况;受理服务对象申请并报镇民政所审核;发放服务劵;推荐服务人员;了解和反馈服务信息;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

村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依托村级老年协会开展工作,以“定人、定时、定点”探视救助为主,开展为老年人服务工作。

(二)确定开展服务村(社区)和服务对象(2011年4月10日—2011年5月20日)。要依据本地实际,认真稳慎,确定工作热情高、工作基础较好,老年人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好服务对象。

(三)确定服务机构(2011年5月20日—2011年5月30日)。在综合考察本辖区居家服务、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机构资质的基础上,确定信誉较好、服务质量稳定、受过专门培训、业务素质较好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为养老服务定点机构和人员(含志愿者队伍),以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篇7

社区养老工作队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根本不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上城镇居民需要社区养老事业。政府对社会的需要做出迅速的反应,结合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借鉴,提出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养老工作队伍”这些概念,并重视从其队伍的角度上加强建设。从我国学者对社区养老工作者的研究中来看,普遍把社区工养老作者队伍分为三个主体部分,即社区居委会人员、社区养老专业人员、社区养老志愿者。

1 当前我国的养老需求概况

21世纪是我国人口结构复杂的特殊时期,社会人口老龄化趋高,高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当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了74.8岁,城镇人口超过50%,并且老年人所需的服务不断增多并朝着多元化发展,社会养老遇上了空前的困难。空巢、独居老人等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独生子女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传统的家庭养儿防老不堪胜任,一对夫妇需赡养4个老人,和抚育1~2个小孩。自古以来的家庭养老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而且,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他们的生理需求基本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只是保障层次还不够高,保障范围不够广,但是,老年人由于年老或疾病退出了工作领域,使得老年人产生安全缺乏感,他们曾经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理所当然对他们给予很好的回报。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养老事业不断发展,新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在探索中成长与完善,新的体系建设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而其中社区养老学习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有效规范,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起来。这是针对中国社会在21世纪上半叶转型期所面临的严峻老龄化问题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以往的生活照料外,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心理方面的慰藉、人身安全的需要。老年人也是人,由于特殊的年龄,他们的需要比普通人更加特殊。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服务的承担者和提供者,面对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特殊化的情形,也面临着许多自身发展的问题。社会定位的不清晰,薪酬偏低,管理体制欠缺,专业培训缺乏,保障政策不够完善等等,都制约着社区工作者的发展。在基本满足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尤其是服务于社区老年人,就需要党和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队伍,服务社区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2 娄底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湖南省娄底市委、市政府通过先后出台的2个社区建设文件,明确了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社区功能的定位、社区组织建设、社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分工等,使得社区养老工作队伍有了长足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由无到有,工作队伍在逐渐优化,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其工作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2.1 社区养老工作队伍结构不科学,服务能力不足

在娄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中,服务者大多数为女性而且整体的年龄层次偏高。在调查的社区养老工作者队伍里,社区居委会人员中年龄在40~50岁的人数最多,占据了人数的将近1/2,年轻工作者偏少,30岁以下的仅占5%左右;社区养老专职人员中,30~60岁年龄段的人数分布较均匀,年龄层次两端分布少,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员比例为30%左右,社区养老专职人员队伍年龄整体呈年轻化趋势;而在社区养老志愿者的调查中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参与该队伍的大多数是年轻的群体,例如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等。在这三支队伍中,尤其是居委会成员队伍,大部分都是已经在居委会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居民对这些服务年限较久的老干部通常都比较熟悉,因此再选举时居民通常都会选择熟悉的人;且在人们看来,居委会从事的都是调解家长里短的社区小事,女性就更倾向于从事这份工作,因此就形成了社区居委会人员的年龄层偏大,女性工作者比例明显偏大于男性工作者的这个现象。在社区专业人员队伍中,这个现象也比较明显,这样的工作队伍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嘻嘻哈哈的女同志一起工作,效率不高,有待于进行调整和优化结构。

2.2 养老队伍人才稀缺,工作者学历水平偏低,不善于服务

服务机构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自身队伍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高的队伍,通常其服务能力也强,服务质量也高。调查发现:娄底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的文化层次总体上来说偏低,特别是在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初中部分,小学学历所占的部分也有二成左右,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很少;社区养老专职人员中则学历层次较为集中在高中部分,占该类总人数的六成以上,相对于社区居委会成员学历层次来说较高;而在社区养老志愿者中,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他们或是专业军人,或是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热心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但是,他们在服务中只能发挥帮扶作用。专业化的服务者文化素质低,不能指导养老工作和直接服务,更加难以满足现阶段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需求。2.3专业能力不足且缺乏技能培训,养老服务做不到位

新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万事更新。既没有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一般都是把热心于这项工作的人凑合起来,或是自愿的,或是组织安排的。养老保险业务本来需要专业人士来服务,但事实上找不到合适的人,不得已,找不具备资质的人替代。调查显示,娄底社区养老事业服务持证上岗率仅有8%,参加专业培训率35%,能进行老人健康指导与服务的不足4%,大部分都是门外汉。社区养老服务,不是单纯地为老人办办手续或跑跑腿,不仅要帮助老人获得物质需求,而且要使他们精神愉悦,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学分析能力。而目前,娄底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就更加需要培训,不断补充经验和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保障养老服务质量。

2.4 社区待遇较差,养老工作队伍极不稳定

组织内部人员的稳定,需要靠事业吸引人,待遇留人。如果待遇太差,确实会影响养老工作队伍的建立。调查社区养老工作人员的待遇,在高物价的前提下,他们的待遇低得令人堪忧。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低,大多只有800~1500元/月,而社区养老志愿者队伍没有工资,只有零星补助。志愿者大多数是年轻的学生,思想进步,热心关注和帮助老年人群体,但是,他们都是纯粹的消费者,没有一定的物质帮助,即使他们思想觉悟再高,长期坚持作养老服务志愿者也是难以为继的。工资水平不高加剧了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续建设,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为自身的生存需要,不得不另找出路,特别是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水平高的人,被外界所吸引就容易流失。至于想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因为待遇太低,根本没人愿意来。这样,大部分的社区居委会只能依靠暂存的微弱力量勉强维持运转。

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区养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好娄底市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是当务之急。但是,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速度慢,结构不合理,供给能力弱,因此强化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1 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待遇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为何很不稳定,队伍中人员在流失不断,关键在于服务工作人员待遇太低。工作人员不得不离开待遇低的地方,走向待遇较高的地方。所以,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质量好,工作能力强,责任意识浓厚的社区养老工作者队伍,首当其冲要解决其工作待遇问题。目前,在娄底市社区中无论是社区居委会干部或是社区专业工作人员,他们的待遇都普遍偏低,而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相对于他们日常繁重的工作任务来说是不合理的,这严重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议:(1)通过发展社区经济,盘活社区的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开辟社会建设资金来源;(2)争取社区成员的支援,发展社区慈善;(3)找准创业创新切入点,工作队伍建立自我创业创新机制。通过这些渠道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地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

3.2 建立健全社区养老工作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体制

社区是社会管理与服务最基本的单元,没有经济发展职能,没有自己的财政收入,但是属于为社会服务,因此必须支出社会服务费用。要保证其服务可能,它所需要的运转费用从何而来?从它负责的社会事务来看,是为政府在履行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理所当然,要由政府埋单。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要全面考虑社区的建设,建立社区公共财政体制,把社区建设发展,包括社区养老工作的服务人员编制及相关的支出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与决算。社区建立完善独立的公共财政账户,对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补贴进行独立核算,对本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的费用做出切实的安排;要建立社区发展规划议事制度,对社区养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的专题讨论,解决社区养老工作服务基本物质需要,建好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3.3 优化社区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夯实社区养老工作建设事业基础

社区经济是解决社区建设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社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政府财政拨款建设的补充。应合理利用社区建设资金,保证建设投资持续增值,打好社区建设发展基础,从而增加社区的自我经济积累能力。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根据各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良性养老服务的产业,既体现其福利性又壮大其经济实力。

3.4 优化社区养老工作坏境,让扎根平凡事业的人有盼头

人是坏境中的人,任何人都依赖坏境而生存。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者,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坏境,又需要和谐的政治坏境、文化坏境,滋养他们健康成长。对于社区养老工作者队伍,要建立合理的工资收入的增长机制:(1)可以参照公务员的办法提高工作者待遇,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收入;(2)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工资跟绩效挂钩,促进养老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3)还要完善养老工作者的社会保障政策,在政府和各区的拨款中挪出专门的一项资金作为缴纳各项保障金的专款,落实工作者的切实利益,让其更好地为社区养老工作作贡献。在政治上,要让他们有归属感,定性为参照公务员,增强他们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仿照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保障他们有尽职晋级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所作为。

3.5 制订选聘制度,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

3.5.1 完善养老工作服务选聘政策,吸引各种优秀人才

社区居委会组成成员结构较为特殊,“3860”编组明显,妇女和大龄或接近老龄的服务人员多,而娄底市社区专业人才多是聘请的本社区内下岗或退休职工参与,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很多城市对于社区工作者采取的是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各种办法,选聘社区工作人才,尤其重视从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政治素养好、工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并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而且有助于社区工作的良好展开。而现实情况令人失望,选聘时公开度不够,人情选聘或萝卜招聘多。缺乏监督机制,因为招聘的人少,待遇又低,政府也没有特别强调像考公务员一样严格程序,组织监督。这样严重影响招聘工作人员的质量,把某些社区领导的家属、亲戚及朋友招聘进来,结果是林子虽小,什么鸟都有。要真正贯彻“选聘公开,选举民主,竞争上岗”的进人、用人、育人制度,政府应该组织统一招聘,不拘一格,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同时要改善现有人才的待遇,使他们安心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3.5.2 理顺社区养老工作服务队伍分类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率

社区养老工作服务队伍是一支综合性质的工作队,由三部分组成:(1)居委会领导层,负责对本社区的社会事务全面管理服务与监督,是社区建设的领导者和督促者。(2)社区养老专职工作人员,是居委会根据社区的特殊需要招聘而来的专职工作人员,是社区服务工作的执行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养老服务的中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3)社区养老志愿者,它是社区养老建设力量的重要补充。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定好三个层次服务队伍的位,做出科学的分工安排,分别加以管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优势,更加有利于社区养老建设服务。

对三个层次的工作人员要有不同的要求:(1)对社区领导而言,应当要求他们掌握宏观政策,真确理解和执行政策,要善于协调组织社区养老工作,建立好内部管理机制,还要能够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2)对社区专业养老工作人员而言,首先要有热情的服务态度,服务工作细节决定一切;其次,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要懂得关于职业资格标准的研究,包括职业功能、职业技能、操作规范、活动领域、知识内容、证明方式和考评指导,从整体上给予工作者们服务方向和内容的指导。(3)对志愿者而言,因为他们是体制外的,要按照尊重自愿、发挥特长的原则,用足用活他们的资源。

3.5.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养老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源泉,社区养老工作队伍的成长离不开经常性的业务培训,通过系统专业化训练,不仅可以增长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他们的服务理念,让他们熟悉本质工作,提高服务本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城市社区的居民养老是社会养老的重要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对社会养老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界定社区养老工作队伍为研究起点,调研了湖南省娄底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显示存在:社区养老工作队伍结构不科学,服务能力不足;养老队伍人才稀缺,工作者学历水平偏低,不善于服务;专业能力不足且缺乏技能培训,养老服务做不到位;社区待遇较差,养老工作队伍极不稳定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养老工作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体制等对策建议。

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篇8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老龄化的进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在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也越来越重要。不过,以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模式状况而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冲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本文通过介绍邻国日本成功的养老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简介

作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在实践中总结了一条与自己国家体制相适应的道路。特别是建立了一种以民族工业传统为基础、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以收养型福利机构骨干、以社区化照顾系统为主体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既避免了高福利国家的弊端,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福利服务需求。

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3年日本65岁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的25%,预计到了2024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且日本虽然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日本的高龄化比率在1970年达到了7%到了1994年增长到了14%,仅仅用了24年,同一过程法国用了130年,美国用了45年。面对老龄化人口的飞速进程,日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由一些相关法律构成了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基础。例如:

《老人福利法》于1963年正式颁布实施,被称之为“老人宪章”确立了日本现行的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中,老人福利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应开展的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包括:开展家庭福利服务;组织派遣家庭服务员协助老人处理入浴、饮食、排泄等生活问题;兴建托老所和保健中心,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大量建立老人福利院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收养、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还要开展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年人俱乐部,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活跃老人社交活动。同时,还将老人福利设施划分五种类型: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福利中心和收费型老人公寓。

《老人保健法》解决了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问题。该法在强调确保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治疗及功能训练等综合性保健。此法的颁布,使日本形成了一种以积极预防为主的老娘年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老人病院、发展预防保健事业、建立保健设施和实行上门服务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通过法律的实施,确保了老年人的晚年经济收入,同时,有效的解决了老年人的看病问题,以及生活方面的护理问题,最后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福利四法的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實施使得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顺利、健全的发展至今。

完善的福利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给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日本现有的福利服务体系是在《老人福利法》颁布以后确立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需求。

在收养型福利机构中,根据机构的功能和入住对象,可以分为三种: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和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养护之家收养65岁以上的贫困经济上和住房上有困难的生活不能自立的老人。老人特别养护之家针对65岁以上身体上和精神上有显著障碍的时常需要照护的,家庭中无力看护且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

日本采取的是日本家庭——社区共同服务模式。日本家庭一社区共同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加突出额社会福利的有偿提供和企业经营,是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福利混合经济。日本社区共同服务模式主要有4种形式:①政府组织,政府负责经费来源;②社会福利协会等民间组织,经费一部分由财政补助,一部分靠提供服务收取较低的费用;③志愿者服务,服务分为免费和只收取很低的费用两种类型;④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养老保险方式筹措资金,为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服务。通过实行“老人福利保健计划”、制定“看护保险制度”等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日本建立了养老费用共同承担的机制,形成了一种公助、共助、互助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养老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了社会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已经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经过30年的探索,日本已经建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在日本的养老服务员工必须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由养老服务机构推荐给老年人。其中,这些资格认定证书涉及的领域很广,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都是由国家认定的资格证书,到2013年12月末,取得社会福祉士资格认定证书的约17万人,介护福祉士的人数为118万人,并且逐年递增。

日本对失智老年人照顾服务。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目前,失智老年人总数已达305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其发展速度超过了预期。由此,随着失智症群体总量的不断增加,构建失智症患者照护体系成为日本养老领域的重要课题。1986年,日本厚生省成立“痴呆性老年人对策推进本部”从国家层面开始着手应对日益突出的失智老年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又陆续成立了“痴呆性老年人对策研讨会”针对“如何控制失智症的发病几率;给予失智老人怎样的治疗和照护;如何减轻家属的负担”等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并推进失智症老年人的照护工作。2012年提出第一个针对失智症的计划“失智症对策五年计划”,着重预防、照护失智症的老年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失智症照护体系。目前,在服务方面,形成了小规模、多元服务、多元经营主体的照护体系。例如:建立“失智老年人家庭共同生活机构”,简称“小组家庭”,对于失智较明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以此延缓病情的进展。

目前,全球仅有13个国家在实行老年痴呆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没有做好应对老年痴呆症的准备。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其发展经验我们应以借鉴和学习。

日本的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日本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级阶段,只是考虑如何提供养老服务而轻视了预防,这种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建成,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越老越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护不但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政压力,更使老人的生活品质急剧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更多压力和负担。在走过了一段养老体系建设的弯路后,2006年日本修改了《介护保险法》,新的《介护保险法》增加了“介护预防”的内容,日本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向“老化预防”转型,老化预防和老年康复运动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老年康复不仅局限于医院,已经走进养老机构,走进社区,甚至走进了家庭,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日本经验与科学研究表明,失能与半失能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得到恢复的。根据日本统计资料显示,日本川崎市在开展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后,80%老人的失能和半失能状态有所改善,养老服务保险的年度费用平均每人下降了100万日元。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还是养老方式、服务项目等内容的选择上。老化预防与康复还没有得到完全重视。随着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养护问题的解决路径方面首先会把重点放在老化预防上,在政策层面上预防老人的失能与半失能,提供更为积极的预防性社会体系,并且在预防的同时积极构建老年康复体制。

首先,实行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受儒教思想的影响,亚洲各国的传统思想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日本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社区这一方便的生活条件,就近原则逐步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務广、见效快等特点,同时也可以减轻入院养老的服务压力。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完善我国社区养老的体系建设,并且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主导责任,重视居家养老的制度管理和运行。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体制。

其次,重视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缺乏,当前的养老院、敬老、老年公寓中的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低保人员为主,一般是由30-5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当前,我国应该着重培养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并且在各大专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福利学等专业课程;将资格认证与入职门槛、晋级、工作待遇及职称评定等紧密相关,形成一套完善的资格认证配套体系。

最后,重视老化预防与康复,重视老年失智症的问题。目前,中国失智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并以每年30万的速度在增加。我国在失智症老年人预防和照护方面,还没有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健全的制度,甚至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调节、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灵活的模式。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下一篇:用演示实验突破物理习题课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