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2024-11-08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共9篇)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1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按照《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我们围绕推进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这次专题调研活动。今天上午,大家实地调研了县社会福利院和县儿童福利院运行情况,查看了北城社区和东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情况,并采取随机走访的形式,深入15户居民家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刚才,民政局贾局长、城市社区魏主任分别汇报了全县和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各位委员也围绕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会后,办公室要认真梳理归纳,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县委、县政府进行参考。下面,根据平时掌握和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局、城市社区等部门,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的工作原则,着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工作新路子,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工作力量持续加强。民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为敬老院增加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人员,全县7所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31人,进一步充实了养老服务工作力量。同时,根据岗位职责、聘用年限和工作绩效来综合核定报酬,彻底扭转了敬老院聘用管理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挤

占特困供养人员供养金,报酬待遇低的局面。刚才,贾局长在汇报中提到,“南湖敬老院最高工资1800元,最低1300元,增加了200元;韩店敬老院最高工资1700元,最低1200元,增加了400元”,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报酬一次性增幅这么多,对咱们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是十分不容易的。二是资金管理日趋规范。注重强化资金监管,敬老院各类经费由民政局统一拨付,由所在乡镇建立专账,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效杜绝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漏洞。同时,在敬老院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对日常用品的采购、供养经费的收支及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进一步规范了供养经费的使用程序,真正使每一分资金都用到了“刀刃上”。大家都知道,民生领域一直是审计监督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对资金使用监管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机制、强化约束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资金的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了大家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三是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落实特困供养、高龄生活补贴和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政策,**年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387万元,发放高龄津贴190万元,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137万元。这些惠民实事的落实,在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问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值得充分肯定。

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而重要的趋势是居住社区化、人口老龄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目前,我国已快速

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需要。一是政策有规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之后,紧接着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进行了重新修订,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对我们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群众有期盼。据统计,目前全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6.5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4.4%;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6529人,占全县老年人口总数的10.1%。可以看出,全县老年人口数量多、规模大,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以县城为例,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快速推进,城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1.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3万人,而城区仅有1所社会福利院和4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要,群众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呼声十分强烈。三是发展有需求。养老服务业既是夕阳事业,也是朝阳产业。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包括养老、健康、家政等在内的六大领域消费。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由于老年群体数量庞大,服务需求多层次、多样化,能够催生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无论是创造税收还是安置就业,都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目前,我们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必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积极的助推作用。

从**发展现状看,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建议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着眼长远,在规划编制完善上下功夫。应对老龄化社会,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未雨绸缪,科学规划。建议民政部门立足县情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科学确定资金投入的规模,机构建设的数量和产业发展的目标,解决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怎么干”和“干什么”的问题,切实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要紧扣政策,在项目资金争取上下功夫。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财政穷县,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建议民政部门主动研究对接省、市层面上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主动衔接、积极争取,力争使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规划的“大盘子”之中,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激活内力,在吸引民间投资上下功夫。**历史悠久、环境优美,非常适宜居住休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周边县(区)已经有民营养老机构成立,但咱们还在探索之中。建议民政部门采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针对性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要加强管理,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抓好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建议民政部门加强业务指导,规范行业管理,定期对聘用的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修养,进一步提升全县养老服务水平。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2

一、毕节地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 农机概况。

全区辖七县一市一区244个乡镇6个办事处, 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257人每平方公里, 有效耕地1550万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我区农机化事业实现了健康蓬勃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地区农机中心为龙头, 县级农机服务为纽带, 乡、村及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网络。截止2009年底, 我区农机总动力为211.6万千瓦, 拥有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达25117台 (其中, 拖拉机10952台, 变型拖拉机14165) 、耕整机9657台、水稻插秧机139台、排灌动力机械23219台、农用水泵23600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7台、机动脱粒机13361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56.9万千瓦、饲草料加工机械4.8万千瓦, 持证农机驾驶员24639人。

2. 机构情况。

全区有农机管理机构9个 (地级1个、县级8个) 、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个、农机科研推广机构10个 (地级1个、县级9个) 、农机管安全监理机构9个 (地级1个、县级8个) , 现有干部职工486人, 其中:参公人员132人, 专业技术人员317人。每个乡 (镇) 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1个, 有农机技术人员454名。全区有农机化基层服务组织163个, 1475人;农机户65690户, 80114人。

3. 资金投入情况。

农机化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8978.72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504.3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372.62万元, 农民投入8051.5万元。2008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10551, 33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618.89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574.95万元, 农民投入9292.84万元。2009年, 全区农机化总投入10716.18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购机补贴资金1309.84万元, 地方财政投入694.87万元, 农民投入8646.38万元。

二、工作成效及基本经验

1. 工作成效。一是立足区情, 开展田间机械化服务。

近几年来, 年机耕面积达60万亩、机插秧达2.5万亩、机械化脱粒粮食达20万吨、机械化饲草料加工达3.3万吨、农机运输达4.68亿吨公里以上。二是围绕结构调整, 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依据自然条件优势和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以烤烟、马铃薯、茶叶、蔬菜等优势农业品为支柱, 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饲草饲料、茶叶、经果林等生产机械化为重点, 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步伐。三是加强农机信息和宣传工作。多年来, 围绕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 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 大力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四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结合农时季节, 围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中心工作,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乡村, 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需的农机技术和配套机具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 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 为全县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五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为抓手, 开展“三项行动”、加强“三项建设”、筑牢“三条防线”, 近年来全区未发生农机死亡责任事故和重特大农机事故, 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对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二是坚持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发点, 农机作用才能有效发挥。三是抓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区地域、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差别大特点, 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遵循自然、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发挥各地优势, 形成特色, 有选择地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

2001年机构改革时, 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 (含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 , 其人事、工资等由乡政府管理, 农机专干不专, 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2. 缺乏开展服务工作必须的工作经费。

只有养人的钱, 没有办事的钱。农机部门工作条件差, 服务能力弱。

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年龄老化, 非农机专业人员比例大, 全区各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中非本专业人员占30%以上。

4. 服务网络还不健全。

由于没有健全的乡 (镇) 农机服务站, 因此, 县级“中枢”纽带作用难以发挥, 乡镇“骨干”的作用更谈不上, 导致基层无腿, 服务下不去。

5. 农机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到2009年底, 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仅有163个, 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 分散经营造成农机市场无序竞争, 农机作业质量低, 农时季节难保证, 运行不能规范, 管理比较混乱, 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 县、乡两级农机服务网络严重缺乏服务手段, 村一级处在断腿状态。

6. 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步伐缓慢。

我区属贫困山区, 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开展。

即使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农民购买能力低, 不能很好地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四、对策建议

1. 针对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情况实际, 建议乡 (镇) 农机

站从农业服务中心分离独立出来, 加强乡 (镇) 一级农机化管理工作。

2. 针对毕节地区农机发展的实际,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

贫困山区农机服务组织的资金投入, 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农用柴油等农用物资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

3. 针对农机是弱势产业的情况, 建议国家出台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优惠政策, 降低准入条件。

4. 针对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在我区发展不平衡、形式单一、

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的实际, 建议地、县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搞好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规划,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5. 针对我区农机化作业水平还比较低的实际, 建议地、县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多元化;体系;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确定了“9073”的养老格局和模式,“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徐汇在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本报告将对此做一调研,以期对“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借鉴。

一、徐汇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主体建设新探索

1、居家养老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近年来,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了“六位一体”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服务探索,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徐汇区现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了56个全科服务团队,共有近400名医务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站式”服务模式。

2010年底在斜土街道、康健街道等中心试点的基础上,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行“全程诊疗一次收费”改革,减少了病人就医反复排队,大大方便了患者。2010年已建家床约4571张左右,家庭病床上门诊疗92417人次,出诊37568人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试点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由家庭医师团队为签约者提供24小时免费咨询、普通门诊、预约门诊、出诊及家庭病床、定向转诊等服务。

第二、不断创新服务项目。从2005年徐汇区卫生局开始为老服务实事项目,为社会救济孤老、8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等老年人群免费提供社区保健服务。2008年更是主动走进托老机构,为高龄及特殊老人配备家庭医生,并提供健康咨询、家庭保健、慢性病管理、“五优先”等服务。

2005年起,徐汇区卫生局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专业院所和三级甲等医院的50余位医学专家组建起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组织高级别、高年资的医生组建了13个社区健康教育讲师团。每年讲师团都深入社区开展大量的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2008年初康健、枫林和长桥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慢病关爱家园工作,“慢性病关爱家园”为患者服务。经过2年多的努力,已开展专家咨询门诊539次,接受患者诊治咨询6629人次,向上级医院转诊614人次。开展专家讲课417次,志愿者培训活动46次,发放管理手册3417本。对此,区卫生局决定此项工作将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受益面将更广。

第三、不断创新服务载体。2010年起,徐汇区卫生局和区老龄办对区内65岁以上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当年经康健、徐家汇两街道试点成功后,两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65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服务的通知》(徐卫局〔2010〕73号)并向全区推开。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区共为12614名老人提供了免费体检。

2、居家养老 +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对此,徐汇区尝试了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养老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务的新实践。

第一、不断创新服务时空。区文化局继续盘活存量,指导社区文化中心广泛开展为老年人服务的文化工作。其中,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的读书、看报、戏剧、音乐、合唱、舞蹈、书画、摄影、手工艺等许多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要继续提升品质。同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拓展为老文化服务的新领域。区文化局通过进一步办好文艺团队进社区、流动图书进社区、公益电影进社区、戏曲名家进社区、文化讲座进社区、艺术展览进社区、文艺辅导进社区等文化“七进”社区活动。

目前,徐汇区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放时间都达到了国家和上海市的要求,其中徐家汇街道、田林街道等有条件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超过了上级规定的开放时间。

第二、不断创新服务特色。目前,徐汇区有1500余支业余团队,有多支老年团队在国家、市级重大文化活动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展现了国际化大都市老年人的风采。如2008年区“乐滋滋”老年舞蹈队的舞蹈《留守妈妈》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六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2008、2010年区金秋合唱团代表上海市参演的节目荣获文化部第十届、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第十一届未参加)。

第三、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文化部、上海市及《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均明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具有管理和指导职责。徐汇区结合《徐汇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考核,支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功能和服务进一步向居委活动室延伸,持续丰富居委文化活动室的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品味。

3、居家养老 + 居家养老互助组

实践证明,在养老服务领域组建居家养老互助组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一种居家养老的新模式,适应上海养老服务的实践要求。

徐汇区针对目前上海养老服务硬件约束的现状提出:提倡和鼓励一部分老年人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自由组建居家養老互助组,每个组的人数可以从五人到十几人不等,其集中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在房子比较宽敞又好客的老人家里,也可选择几户老人轮流接待。成员一般以本居住小区为主,也可以跨小区组合。有些养老互助组,还可以在社区内参与公益活动,如绿化种养管理、黑板报宣传等,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的成就感。

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组应本着自愿参加、自由组合、民主管理、费用自理、政府支持、社会关心、财政贴补、企业服务、团结互助、共享晚年的原则运行。

关于“积极组建居家养老互助组”。徐汇区已在凌云街道试点“夕阳互帮”项目。建立独居、纯老家庭电子档案,进行老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工作,实行一人一表,建立老年志愿者电子档案。逐步建立八种形式相结合的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即连锁助老、重点助老、活动助老、公益助老、市场助老、夫妻助老、分类助老和技术助老。

4、居家养老 + 养老机构合作

目前,上海城区内的养老机构从各个方面的考虑方面,绝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自我独立,与周边的居民(包括老年人)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不高。对此,徐汇区建议部分养老机构可辟出一部分场地为周边的老年人服务,如有的养老机构的食堂办得比较好,可为周边的老年人供餐或提供餐饮服务。

目前,徐汇区有相当数量的老年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是依托周边敬老院资源设立。通过互动,拓展和创新社区服务功能,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延伸和辐射机构专业力量,提高居家养老整体水平。

5、居家养老 + 服务志愿者队伍

目前,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品牌。居家养老服务也应倡导志愿精神,徐汇区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可由在职人员、青年学生甚至老年人组成,使他们各尽所能、各施所长,开展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当然,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的所在单位也应关怀和爱抚志愿者,尤其是为其他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更加值得社会尊敬,特别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目前,本区登记在册(50-70周岁)的老年志愿者共有29377人。本区除设有“五个员”即:安全巡查员、义务讲解员、环境保护员、社区接待员、义务讲解员之外,各分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夕阳互帮工程——健康低龄老人志愿者特需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各类活动,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第二、编制志愿者服务网。徐汇区积极动员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逐步编织起了三个网络,即三级结对网络(主要由子女、志愿者、居委干部组成)、爱心助老网络(由区域内的企业、爱心助老基地等组成)、预备队网络(主要由在校学生、团员青年组成),以这三个网络为基础向老人提供关爱服务,积极营造“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社区助老氛围。现有2900余支位志愿者队伍,5万余人与8366 名独居老人结对。由医院、学校、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组成的101家愛心助老特色基地和爱心助老之星,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

二、徐汇区在养老服务多元化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徐汇区相关部门按照上海市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要求,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1、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和养老服务管理上,着力于社会化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方面,但是仅仅依靠一些不太稳定的自愿的资源来进行拾遗补缺,现在来看依然是一种临时措施,对服务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性都缺乏长期有效的基础,还是建议引入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以房养老”,从根本上解决设施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管理团队实施规范的管理,达到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

2、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着重于老年人急难愁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一些难题。但是随着大众化、普及型的养老问题解决之后,已经显现出养老服务在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上流于表面,而且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对个性化方面的需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部分需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达到和谐满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3、在在社区家庭自我照顾上,着眼于与社区服务的结合,努力构建起老年人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安全保障、慈善救助、权益维护和文体教育六个网络。这方面的成效尤其突出,但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如何规范、评价,政府还应当在政策、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总之,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徐汇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会对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调查报告特别感谢徐汇区卫生局、文化局、民政局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4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5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6

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根据会议要求,我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保圣寺塔文化园建设有序推进。保圣寺塔文化园于2010年11月28日奠基,2011年3月底开始启动保圣寺塔文化园建筑工程和BT融资招投标工作,7月8日,建筑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目前,一期项目博物馆和图书馆主体已经全部封顶;正在砌筑内部填充墙,同时,做好两馆装修设计方案等后续工作,确保建成后及时发挥效益。二是镇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对照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要求,我局积极协调各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标准文化活动室建设,各镇都于去年底都将新建或改造镇综合文化站列入2012年工作计划,目前,桠溪镇综合文化站已做好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建成示范型村文化活动室26家。

2、公共文化活动日趋丰富

一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2011年,在落实部门送演出到挂钩村的基础上,充分调动镇村及文艺团队积极性,形成春节唱大戏、部门送演出、文艺团队 1

走街巷特色,组织送文艺演出100场次;送科技图书下乡3000册;为全县111家农家书屋、25个示范村、3个文体站购置第一批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23.36万元;组织送电影下乡860场。同时,按照电影“2131”工程的要求,成立了电影放映协会,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一体的电影放映新模式。二是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结合螃蟹节、金花节、荷花节和年货文化节等我县特色节庆,每年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06年起每2年定期举办高淳县群众文化才艺大赛,报名参赛选手每年近1000人,比赛项目有青年歌手、戏剧曲艺、舞蹈、少儿声乐等7项。2007年来每2年举行一次全县各镇文艺汇演,为基层群众展示才华提供平台。2009年9月建国60周年、2011年6月建党90周年之际,分别举行了爱国歌曲演唱会,全县各镇各部门组织合唱队参赛。

3、公共文化产品逐步繁荣

一是艺术培训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县文化馆不断加强艺术培训管理,扩大了培训场地,增强师资力量,开设拉丁舞、中国舞、器乐、书画等20多个培训项目,2011年度,培训人数达3800余人次,打造了以拉丁舞、中国舞等一批亮点培训项目,艺术培训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二是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开辟专门的少儿文化培训和少儿图书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通过各种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红色教育。

三是公共图书服务逐步完善。县图书馆每年组织举办青少年有奖谜会、红领巾读书竞赛等活动,每年有上千名读者参与。同时,开办《文化高淳》等各类公益文化讲座,受到群众好评。

二、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1、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加快推进保圣寺塔文化园项目建设,重点做好博物馆、图书馆后续的布展设计、内部装潢、运营管理等工作,确保对外开放,县图书馆新馆创成国家一级馆、新博物馆创成国家中型馆。完成县文化艺术

2中心改造建设。二是指导各镇建设一个不少于1500M的镇综合文化站,完成40个标准化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三是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整1000户。

2、文化惠民创新工程

一是组织送演出下乡10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1000场以上、送图书下乡3000册以上。二是精心组织举办第四届群众文化才艺大赛。三是强化艺术培训管理,丰富艺术培训内容,提升艺术培训水平;创作歌舞、戏曲、书法美术等作品30件以上,确保10件作品在省、市获奖。

3、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一是配合淳溪镇做好遗址考古公园规划编制、立项、规划报批及省级大遗址申报等工作。二是协助做好永庆庵、玉泉寺等文保单位维修工作。三是配合漆桥镇做好漆桥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配合做

好长丰村、双进村、河城村、蒋山村等古村落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四是做好“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保护规划方案编制工作,打造5个民俗文化村,组建10个重点非遗保护基地和民俗表演队伍,建成高淳民俗文化博物馆,编辑出版高淳非物质文化系列丛书。

4、文化产业引培工程

一是突出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文化企业。二是依托中博桠溪影视基地建设,形成一批以创作电影、电视和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演艺和艺术品创作中心。三是依托我县良好的文化体育设施,培育演艺、竞赛市场。四是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搭建文化产业统计平台,积极申报省、市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五是优化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5、广电宣传提升工程

一是做精新闻节目。在巩固提升新闻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开设监督类子栏目《观察社会》。二是做优专题栏目。电台《农村科普广播》、《政风行风热线》、电视《话说高淳》争创省市名优栏目。三是做活综艺节目。电台文艺节目要打造板块式,电视影视节目要标清化、组合式。四是做好互动节目。通过节目评议员、网站、短信等多形式,增加节目的互动性,提高开门办台水平。

6、文化队伍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23计划。建立10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7

近些年来,我县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我县实际,就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我站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城、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我县农机站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6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6%。

(2)乡镇级。设立乡镇农机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县在15个乡镇设立了14个农机站,在编农机人员23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县站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的机会甚少,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农民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蜜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

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8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课题组

为促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今年4月至6月,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率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开展了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文化广电局的专题工作汇报,深入到万州、黔江、沙坪坝、南川、綦江、垫江等6个区县的部分街道、乡镇和村,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6个区县政府专题汇报。同时,还委托渝中、大渡口、北碚、江津、潼南、璧山、城口、丰都、武隆、奉节、巫山等11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就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提交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市级重点文化设施有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剧院和红岩魂陈列馆。正在建设的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川剧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大足石刻陈列总馆。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有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抗日战争遗址博物馆、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广播电视监测台和重庆艺术学校搬迁(见附件1附表1)。

(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质提速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3年全市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全部看上电视。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全市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2006年实施了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31个站台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2009年实施直播卫星工程,第一批为244567户发放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第二批将安装441826户,目前已完成97196户(见附件1附表2)。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从2006年开始,已建成重庆市分中心、市分中心少儿部、40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和3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建成75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见附件1附表3)。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从2006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914个,已经建成822个,在建92个。有13个区县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内容建设方面,完成321个,还剩下593个。从今年开始,全市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161个,其中主城9区81个、远郊31个区县(自治县)80个。今年主城9区启动实施40个(见附件1附表4)。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从

2003年至今,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个文化馆、18个图书馆。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均各有一个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15个,其中一级馆5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8个。全市有图书馆41个,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22个,其中一级馆6个、二级馆8个、三级馆8个。从建设面积看,全市区县图书馆应建面积228400平方米,已建139618平方米,文化馆应建167000平方米,已建139031平方米(见附件1附表5)。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9月开始实施。目前,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532套。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和农村中小学每年放映6场电影的目标。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181629场次。2010年前二季度已放映93876场次。目前,电影放映数字化率达9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我市开始建设村文化室。2007年,按新闻出版总署的决定,我市在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建设农家书屋,规划建设9986个。目前已建成村文化室7060个,农家书屋1400个。每个书屋配送2286册图书、30种报刊、123张(套)电子音像制品,并统一配置标牌、制度牌、消防器材(见附件1附表6)。

(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开展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读经典演出活动、短信传播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区县还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009年,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5486万人次;《读点经典》出版12辑,发行量达520万册,其中市外发行40万册,覆盖21个省(区、市),《读点经典》中小学版出版4本,发行量达73万册;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3.7万场,讲述故事11.86万个(次);全市手机用户转发箴言9101万余条次,评选优秀箴言1.4万余条,参与用户10745万人次。开展全市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晚会28场。

从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2009年共送戏下乡1035场,农村文化进城18场。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重庆文化艺术节。2009年组织了第二次文化艺术节,开展了6大板块17项主题活动,推出新创剧目15台,推出10名舞台艺术新星、10名舞台艺术新秀和35名获奖歌手。2009年,我市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60支老年合唱团近4000人来我市参赛。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红十月”文化活动,集中展演电影10000场,组织文艺演出600场。今年春节期间,共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1890场,放映电影7281场,参与群众470多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8〕17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渝委发〔2008〕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委宣〔2008〕134号)。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会后,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08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额为25928万元,2009年为31545万元,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为19687万元(由于工程建设已逐步完成,新建任务减少,故预算减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市文化广电局组织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人员1950人次。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重庆图书馆承办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1期50余人次;组织开展文化馆活动乡镇文化专干培训8期共800人次;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培训3期200余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800人次。各区县(自治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精神,充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见附件1附表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即市里下达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存在着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认识不统一,除五大工程建设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不一,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二是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仍显不足

从我市2008年、2009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来看,都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有的区县除人头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需要单独申请或挤占办公经费,导致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受财力的限制,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难以落实。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的规定在很多区县没有得到落实。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仍有少数区县未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要求,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据市文化广电局反映,乡镇文化站人员挪用率达70%以上;四是村社(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区县图书馆藏书量少、借阅者不多;二是区县文化馆没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由于文化活动不多,且缺少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且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客观上导致主要是乡镇干部在使用,群众使用不方便;四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农家书屋使用者少,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社干部和村小老师;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来。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结合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目前,我市对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事业考核中,没有单列。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今年和明年重点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以后,重点对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核。建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部门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理论和制度设计瓶颈,文化部已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图书馆、文化馆、村村通设施设备、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保证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每年能新增一批图书,农家书屋图书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报刊能及时更新。二是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尽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针对主城和远郊区县、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图书借阅上,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立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互通借阅网络,读者能通过网络就地借阅和归还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的书籍,并逐步建立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送电影下乡要调整放映内容,针对农村群众的爱好,播放寓教于乐的电影。

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讲话 篇9

报告

李阳建筑学一班20102229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个,博物馆3个;53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莒县、五莲县分别于1996年、199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莒县招贤镇等3个乡镇(街道)2005年被首批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东港区中盛社区等5个社区2005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此外,自1997年以来,我市还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命名表彰了3批22个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自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莒县、五莲县已经建成了县级支中心,东港区、岚山区、日照开发区支中心正在建设中;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乡镇、农村的做法是,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合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投资17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每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王家庄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000㎡的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五莲县许孟镇院西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日照开发区车家村服务点配有20多台微机,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①乡镇文化站。目前,全市53个乡镇全部有文化站,编制总数为67人,实有100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39人。各文化站都设有站长,有的还设有副站长。所有文化站中,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的有32个,与其他单位共建共享的有17个,另有4个没有设施;设施面积100—300㎡的有10个,超过300㎡的有7个;“五室”、一场、一院、一校(即: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文艺排演室或歌舞厅、游艺活动室、展览室;现代化娱乐场或文化广场;影剧院;农业文化业校)齐全的有12个,只建有“五室”的有7个;乡镇图书室藏书最多的达到5万册,最少的仅有200册,有9个乡镇文化站暂无图书室。②农村文化大院。目前,全市有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占全部农村总数的74%,大多数文化大院建有图书室。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后楼村建设了包括图书阅览室在内的文体活动中心;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建设了功能完善的图书室、文艺活动室、棋牌室等文体设施,每天对群众开放;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浮来山镇十里堡村等投资2万多元,在文化广场安置了大型背投彩电,并与共享工程相联接;五莲县洪凝镇大尧居村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体广场,并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村图书室藏书达到了10000册;

开发区奎山街道后两河村新建成包括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在内的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面积近6000㎡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村老年文艺队也即将组建。③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目前,全市有近200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广大农村、社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莒县夏庄镇周姑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莒县峤山镇周姑剧团、安庄镇周姑剧团和五莲县许孟镇许孟村艺术团等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称号。除镇、村自发组织的活动外,市文化局每年都要开展“科普文化进农家”、“情系热土”、“欢乐乡村”等各类文化下乡活动近百场次。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各区县、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影业的逐渐萎缩,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东港区原有的10支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开发区现在能坚持放映的共计也仅有15支队伍、29名放映员、18台放映机。在财政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电影服务,又宣传了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全市共放映农村2030场次,2007年前三季度已放映1900场次。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200余个,总投资为334.56万元。其中,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44个,占21%。最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等15部门根据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的意见》,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我市以莒县为试点,在全市建设50个示范“农家书屋”,以后每年递增建设100个,到2010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力争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二、当前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命名工作,但这项工作没有与对基层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相挂钩。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

2.区县、乡镇、农村三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区县来看,莒县、五莲县两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的“两馆”尽管达到了二级馆的要求,但这些设施由于建设时间早,规模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东港区目前没有独立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岚山区目前文化馆、图书馆还是空白。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每个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但大多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

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市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大多数村文化大院也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村图书室为例,目前,有不少村除了按规定征订的党报党刊外,其他藏书极少;即使藏书较多的图书室,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也寥寥无几,利用率很低。

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市53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编制,配备了站长,有的还有副站长。但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对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有些同志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缺乏扶持。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资金扶持,农村电影放映经费严重不足。当前的放映主要是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进行,而企业之所以提供赞助费用,根本目的在于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与电影放映单位的协议也是临时性的,一旦协议结束,放映单位没有了资金来源,就会停止放映。因而,这些电影放映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放映。另一方面,各电影放映队伍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更新和添置设备,只能使用现有的老式胶片放映机,导致了成本过高。五莲县是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县,通过“影企联姻”,每放映一场电影企业赞助100元,去掉人员工资、运输、片租等费用,仅剩十几元;所放的片子大多是库存片或者是租金便宜的老片,如果租赁新片、大片的话,则成本将大大提高,引进成本低、质量优的数字电影已经势在必行。虽然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政策已经出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资金目前还没有用于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区县配套资金也还没有到位,对这项资金的使用监管措施还有待加强。

三、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日照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社会文化先进县、新增1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市有60%的乡镇成为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根据这个规划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我市急需出台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县已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没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各乡镇都有一些闲置房屋,它们主要是一些垂直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取消后腾出来的,如果将这些房

屋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将其建设成综合文化站,既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乡镇负担,又解决了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根据情况新建文化站。力争到2008年建成15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村居文化大院,2009年建成30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300个村居文化大院,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市文化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加强对区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继续加强对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促使区县和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4.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中办发〔2007〕21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改革……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的资金补助政策已经出台,每放映1场农村公益电影政府补助200元,其中省财政补贴60%,市、县财政分别补贴20%。为保证这笔资金专款专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于11月9日在济南召开了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会议,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进行了部署,出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农村电影专项资金。从我市情况看,按照一台设备一年提供300个村的放映服务来计算,2008年要实现全市农村70%的覆盖率的目标,至少需要84台放映设备;而到2010年要实现100%的覆盖的话,则至少需要120台放映设备。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我市可以对补助资金的利用以市场运作方式拟定具体招标方案,对社会公开招标,特别是要引进现代化的数字电影放映服务。要引导和支持民营电影放映企业发展,鼓励电影放映企业和个人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这样,既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又推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今后,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夏天来了》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