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19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通用8篇)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XX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XX人,占9.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我市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

一、XX、XX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XX、XX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居家养老创特色、社区养老辟新径、社会养老促发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市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动、细化规划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项目运作、完善体系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

(三)资源整合、建设载体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引领、解危救难

整合各项政策资源,打好救助、福利、慈善等各项民生政策组合拳,切实保障社会困难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保障,加强政策衔接。二是提高保障待遇。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建立健全边缘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

(五)培育队伍、强化服务

坚持“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并重原则,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业人员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法律援助,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一)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

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养老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放,2011年,养老服务机构达79家,床位7600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标准低,床位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等。我市应当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龄化发展水平相协调,惠及全体老年人口,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居家养老相对投入较入、覆盖人群广、社会影响好。建议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络平台起到服务者和老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服务热线电话可提供便民服务和养老服务,居民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联系卫生保洁、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一键式”终端获得救援。

(三)加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示范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示范老年公寓,解决各类层次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四)提升社区养老的支撑作用

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使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五)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能力

实施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对城市“三无”老人发放服务卷;在低保、医保及困难救助方面,对老年人给予倾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养老是民生之本, 保障老有所养是保障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 积极适应了发展的新需要和群众的新期待, 加快推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首先, 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相关服务营业税的免征, 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屋、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以及在社会力量对养老机构等公益事业进行捐赠时, 要根据一定标准享有税收优惠等。其次, 要落实和完善土地供应政策。要求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 对新办的养老机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 以及在地价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有能力的地区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财政上给予适当补贴。再次, 需落实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 经审查合格, 可纳入城镇职工 (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最后, 需在落实原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 从而为社会各方开办养老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从事这项工作,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多元化和营运规范化。一方面, 要在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主导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的同时,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 大力推动“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又能增加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供应,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 进一步缓解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首先, 要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质量, 为社会各方兴办的养老机构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次, 要强化监管措施,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杜绝一切有损老年人权益的事件发生。最后, 要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以及评估、评审制度, 规范养老机构建设标准, 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的服务和设施建设标准。

三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充实服务内容。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 集中体现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 既可减轻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又可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心理依赖, 同时为财政减轻负担, 因此完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 充实服务内容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大社区的资源整合力度, 推进社区在满足生活照顾、医疗服务等基础需求的同时, 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充实服务内容。应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 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和身体状况, 更要重视老年人精神领域的发展需求。同时应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的老人, 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对低龄老人, 可以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仍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 可以尝试采取托老所的形式, 日间老人进入托老所, 生活用品和基本服务能够被满足;对高龄老人及病残老人, 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家务等全方位服。

四是切实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首先, 大力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人才, 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大学开设老年福利、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 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高端人才。鼓励医护专业人员到养老机构就业, 支持大专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的职业教育, 鼓励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其次, 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 在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充分重视对志愿者、家政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参与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最后, 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与我国现阶段梯度的等级认定标准, 对拥有不同专业化水平的服务人员实行差别对待:志愿者和其他流动性大的社区服务群体进行短期培训, 在考试通过后颁发初级的资格认定证书;对在大中专院校的专职服务人员, 授予中级资格认定证书;对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过的专业服务人员, 授予高级资格认定证书。

参考文献

[1]姜若愚.综论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性照护模式[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多元化;体系;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确定了“9073”的养老格局和模式,“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徐汇在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本报告将对此做一调研,以期对“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借鉴。

一、徐汇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主体建设新探索

1、居家养老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近年来,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了“六位一体”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服务探索,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徐汇区现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了56个全科服务团队,共有近400名医务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站式”服务模式。

2010年底在斜土街道、康健街道等中心试点的基础上,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行“全程诊疗一次收费”改革,减少了病人就医反复排队,大大方便了患者。2010年已建家床约4571张左右,家庭病床上门诊疗92417人次,出诊37568人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试点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由家庭医师团队为签约者提供24小时免费咨询、普通门诊、预约门诊、出诊及家庭病床、定向转诊等服务。

第二、不断创新服务项目。从2005年徐汇区卫生局开始为老服务实事项目,为社会救济孤老、8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等老年人群免费提供社区保健服务。2008年更是主动走进托老机构,为高龄及特殊老人配备家庭医生,并提供健康咨询、家庭保健、慢性病管理、“五优先”等服务。

2005年起,徐汇区卫生局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专业院所和三级甲等医院的50余位医学专家组建起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组织高级别、高年资的医生组建了13个社区健康教育讲师团。每年讲师团都深入社区开展大量的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2008年初康健、枫林和长桥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慢病关爱家园工作,“慢性病关爱家园”为患者服务。经过2年多的努力,已开展专家咨询门诊539次,接受患者诊治咨询6629人次,向上级医院转诊614人次。开展专家讲课417次,志愿者培训活动46次,发放管理手册3417本。对此,区卫生局决定此项工作将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受益面将更广。

第三、不断创新服务载体。2010年起,徐汇区卫生局和区老龄办对区内65岁以上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当年经康健、徐家汇两街道试点成功后,两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65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服务的通知》(徐卫局〔2010〕73号)并向全区推开。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区共为12614名老人提供了免费体检。

2、居家养老 +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对此,徐汇区尝试了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养老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务的新实践。

第一、不断创新服务时空。区文化局继续盘活存量,指导社区文化中心广泛开展为老年人服务的文化工作。其中,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的读书、看报、戏剧、音乐、合唱、舞蹈、书画、摄影、手工艺等许多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要继续提升品质。同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拓展为老文化服务的新领域。区文化局通过进一步办好文艺团队进社区、流动图书进社区、公益电影进社区、戏曲名家进社区、文化讲座进社区、艺术展览进社区、文艺辅导进社区等文化“七进”社区活动。

目前,徐汇区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放时间都达到了国家和上海市的要求,其中徐家汇街道、田林街道等有条件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超过了上级规定的开放时间。

第二、不断创新服务特色。目前,徐汇区有1500余支业余团队,有多支老年团队在国家、市级重大文化活动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展现了国际化大都市老年人的风采。如2008年区“乐滋滋”老年舞蹈队的舞蹈《留守妈妈》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六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2008、2010年区金秋合唱团代表上海市参演的节目荣获文化部第十届、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第十一届未参加)。

第三、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文化部、上海市及《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均明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具有管理和指导职责。徐汇区结合《徐汇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考核,支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功能和服务进一步向居委活动室延伸,持续丰富居委文化活动室的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品味。

3、居家养老 + 居家养老互助组

实践证明,在养老服务领域组建居家养老互助组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一种居家养老的新模式,适应上海养老服务的实践要求。

徐汇区针对目前上海养老服务硬件约束的现状提出:提倡和鼓励一部分老年人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自由组建居家養老互助组,每个组的人数可以从五人到十几人不等,其集中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在房子比较宽敞又好客的老人家里,也可选择几户老人轮流接待。成员一般以本居住小区为主,也可以跨小区组合。有些养老互助组,还可以在社区内参与公益活动,如绿化种养管理、黑板报宣传等,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的成就感。

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组应本着自愿参加、自由组合、民主管理、费用自理、政府支持、社会关心、财政贴补、企业服务、团结互助、共享晚年的原则运行。

关于“积极组建居家养老互助组”。徐汇区已在凌云街道试点“夕阳互帮”项目。建立独居、纯老家庭电子档案,进行老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工作,实行一人一表,建立老年志愿者电子档案。逐步建立八种形式相结合的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即连锁助老、重点助老、活动助老、公益助老、市场助老、夫妻助老、分类助老和技术助老。

4、居家养老 + 养老机构合作

目前,上海城区内的养老机构从各个方面的考虑方面,绝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自我独立,与周边的居民(包括老年人)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不高。对此,徐汇区建议部分养老机构可辟出一部分场地为周边的老年人服务,如有的养老机构的食堂办得比较好,可为周边的老年人供餐或提供餐饮服务。

目前,徐汇区有相当数量的老年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是依托周边敬老院资源设立。通过互动,拓展和创新社区服务功能,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延伸和辐射机构专业力量,提高居家养老整体水平。

5、居家养老 + 服务志愿者队伍

目前,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品牌。居家养老服务也应倡导志愿精神,徐汇区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可由在职人员、青年学生甚至老年人组成,使他们各尽所能、各施所长,开展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当然,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的所在单位也应关怀和爱抚志愿者,尤其是为其他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更加值得社会尊敬,特别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目前,本区登记在册(50-70周岁)的老年志愿者共有29377人。本区除设有“五个员”即:安全巡查员、义务讲解员、环境保护员、社区接待员、义务讲解员之外,各分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夕阳互帮工程——健康低龄老人志愿者特需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各类活动,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服务。

第二、编制志愿者服务网。徐汇区积极动员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逐步编织起了三个网络,即三级结对网络(主要由子女、志愿者、居委干部组成)、爱心助老网络(由区域内的企业、爱心助老基地等组成)、预备队网络(主要由在校学生、团员青年组成),以这三个网络为基础向老人提供关爱服务,积极营造“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社区助老氛围。现有2900余支位志愿者队伍,5万余人与8366 名独居老人结对。由医院、学校、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组成的101家愛心助老特色基地和爱心助老之星,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

二、徐汇区在养老服务多元化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徐汇区相关部门按照上海市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要求,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1、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和养老服务管理上,着力于社会化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方面,但是仅仅依靠一些不太稳定的自愿的资源来进行拾遗补缺,现在来看依然是一种临时措施,对服务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性都缺乏长期有效的基础,还是建议引入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以房养老”,从根本上解决设施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管理团队实施规范的管理,达到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

2、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着重于老年人急难愁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一些难题。但是随着大众化、普及型的养老问题解决之后,已经显现出养老服务在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上流于表面,而且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对个性化方面的需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部分需求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达到和谐满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3、在在社区家庭自我照顾上,着眼于与社区服务的结合,努力构建起老年人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安全保障、慈善救助、权益维护和文体教育六个网络。这方面的成效尤其突出,但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如何规范、评价,政府还应当在政策、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总之,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徐汇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会对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调查报告特别感谢徐汇区卫生局、文化局、民政局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推动我市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9月份,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健带队,赴市本级和6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了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情况介绍,并与政府部门、乡镇社区、人民团体等单位和人大代表、志愿者、专家学者等座谈,共同商讨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9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19.1%,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58.4万人,占户籍人口12.3%。70周岁以上38.5万人,80周岁以上13.9万人,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29.9万人,分别占老龄人口的42.6%、15.4%、33.1%,百岁老人共有129人。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00万左右,老龄化率为21%左右。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88家,近5万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50家,养老机构床位30384张,每百名老人床位达3.4张。其中民办(民营)养老机构54家,床位数10990张。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对养老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事业,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政策文件,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2012年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在投融资、土地、用房、税费、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一批养老机构开工建设,“家院互融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加快发展。

(二)部门各司其职,工作重点突出。

市民政部门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投资建设的江南老年公寓项目现已结顶,8890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报道播出,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获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金华市老年护理保健院成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规划部门将养老设施布局纳入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面积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国土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指导意见,预留、单列或奖励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用地价格,鼓励盘活集体用地、旧厂房等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卫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康复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改、人力社保、教育、财政、消防以及工青妇、残联、老龄委等单位和部门都发挥各自工作职能,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各地有效推进,特色亮点明显。

全市上下围绕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如金东区“统分结合”模式(即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居住,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获评“2014中国养老模式创新与老龄产业发展十佳典型”。兰溪市依托96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500多个加盟商家,推行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网络养老”创新模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义乌市怡乐新村,探索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婺城、东阳、永康、浦江、武义、磐安等地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绩。

(四)社会积极参与,整体氛围浓厚。

按照“大村统一布点、小村分享服务,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倡导、村级主体、社会资助、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全市共有2347个行政村、141个城市社区在上级的指导和帮助下,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加强日常运行管理,提供日常伙食供应等养老服务。全市乡镇街道共设立敬老院80个,在为全市5564位特困供养人员、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之外,积极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家院互融、居养融合建设。各地社会资本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如东阳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非常踊跃,现有6个大型民办养老产业项目正在筹建中,其中4个被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老龄事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一)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

按照到2020年每百名老人5张床位和民办(民营)机构床位占比达到70%的目标,我市每年平均需新增民办(民营)养老床位4800张。2015年任务数为2200张,但目前完成1120张,完成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同时,护理型床位偏少,仅占总床位数的38%。医养融合推进难度较大,存在政策融合难、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界定难、共享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对象看病难、就医难、护理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未纳入市场化运营,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能提供日常伙食服务,文体康复设施和精神文化活动缺乏。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不够,部分公办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条件比较差,大多不具备护理型床位,对失智失能特困供养对象无法提供更好地服务。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逐渐增多的中高端养老需求,如特殊护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力量举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未能享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部门协调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二)发展不够平衡,运营管理压力大。

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数量增长较快,将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但因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平衡和财力保障不同,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有的建设进度缓慢,有的管理不规范,有的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已经出现“开了就关”或“开开停停”的现象。还有的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存在资金、管理、服务、卫生、安全等许多问题,难以长效运行。我市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通过消防验收审批,有的消防要求不达标,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有的未取得土地证和产权证,不具备消防审批验收的前置条件。民办养老机构投入大、效益低、风险高,大多数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收回投资周期较长。

(三)职责定位不明,政策保障不够完善。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服务三者关系还尚未厘清。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存在一定包揽思维,多数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正常运行,家庭养老功能和村、社区的依托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民办养老机构为获得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都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市至今尚未有一家营利性养老机构,严重制约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比较零散,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力度需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未能进行有效综合利用,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有的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如民办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土地指标、融资担保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待细化落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覆盖面不够广、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四)人才支撑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才、护理人才紧缺,现有护理人员年龄大、待遇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专业技能。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专业培训机构缺乏,不能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多由村、社区干部兼任,炊事员队伍流动大,且多数没有上岗证、健康证,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咨询师、护理师、健康营养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运营模式还比较单一,PPP项目、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助老扶老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慈善组织还不健全,活动还不规范。有的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履行不到位,片面认为养老问题可以由政府包办。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不少仅停留在电话呼叫、在线预订阶段。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的氛围还不浓厚,歧视、忽视、伤害老年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时有发生。

三、工作建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全市上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为加快建设“两富”、“两美”金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进一步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市区养老机构“东西南北中”均衡设置,做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老年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事业发展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要按照“群众有要求、经济有来源、服务有保障、硬件有基础、安全有保障、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和全面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要采取“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多种运营”等方式,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要按照“家院互融、医养结合”的要求,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在服务、资源、政策上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统筹解决好老年人看病、医疗、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要确保失能老人护理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要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卫生室(医务室)纳入当地医保定点机构。要加快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要在坚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的同时,提高服务和运营管理水平,促进长效规范运行。要加快城乡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确保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调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引进民办(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力度,重点解决民办(民营)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税费、补贴、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改造和验收审批问题,加大消防改造投入和政策协调力度,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

政府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等方面救助。乡镇街道要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升级养老硬件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村、社区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相衔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机构要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运用多元化资金投入和多种经营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养老需求。相关部门要完善“8890网络虚拟养老院”功能,继续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服务。要在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培养服务管理人才,提供就业服务保障。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师护士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与同类人员执行相同的政策。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投保商业责任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出台相关保险产品。

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略论 篇5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苗建中

关键字:养老服务 养老发表时间:2011-05-24 21:3

3一、目前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

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距老年人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全国先进省市区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远未形成体系整体合力。虽然近年省和部分市县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和规章,但一些地方政府的老龄化意识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对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社会养老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配套,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间的衔接和实施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在推进社会养老发展上还存在站位不准和缺位现象。老年人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的整体要求。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供资源严重短缺。近年来,由于政府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城乡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露天健身广场、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极少,服务手段单一,市场发育不良等等原因,导致社会养老服务可供资源严重短缺。据调查,目前,全省能供养老年人入住的床位数仅为老年人总数的0.43%,低于全国1.59%的平均水平,全省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缺乏可供支撑资源。

(三)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目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工作比较薄弱,一是没有老年护理专业培训机构,二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护理专业培训,三是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的知识,往往只能提供最简单的家政服务。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基层社区既缺少这方面的专门机构,又无这方面的专职人员,无法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缺乏资金投入。“十一五”时期,我省各地加快了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各市县政府加大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但这些老年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公办敬老院,主要服务保障“三无”、“五保”特困老年人和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上。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投资极少。同时,由于具体承担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居委会,日常经费非常有限,根本无法解决社会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和运行费用,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资金缺口较大。

(五)社会养老服务行业缺乏标准规范,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近年来,海南各地前后出现了几十家规模标准不一的社会养老机构,但全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体系,社会养老服务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经营者、入住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府部门也难以实施有效监管,严重制约了海南社会养老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着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组织和协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在推动、组织和协调上下功夫。一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省、市县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二是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结合省情实际,制定《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为依据,加强社会养老政策研究,争取尽快出台一系列的地方性法律规范,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政策保障。近期拟出台《海南省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海南省社会养老服务有关优惠政策》等法律规章。

(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加快推进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老龄问题是关系国家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列入重点民生项目予以保障,对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有所递增。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会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和民营企业家发展社会养老事业。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办法,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三是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宣传,广泛筹集捐款,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将从社会募集到的一些资金用于资助社会养老,以补充社会养老资金的不足。

(三)加强社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大力发展老龄公益事业。社区是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在家庭小

型化、核心化、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效益。一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采取分批建设,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露天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快重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抓好市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末,每个市县建有1所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老年大学、文体娱乐和认证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同时,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乡镇(街道)敬老院进行改建或扩建,每个乡镇建成1所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三是成立省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团队,负责对社会养老服务业进行标准化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推广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等各类规范服务,推进社会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首先,加强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把培训养老护理员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抓好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到人劳部门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进行规定科目的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发给结业证书,实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其次,建立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参与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以此来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对所有养老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组织专家团队加快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服务标准,加强养老服务指导工作,加快推广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等各类规范服务。建立标准化示范建设制度,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引导和鼓励工作基础较好、有积极性的社区或服务机构,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活动,实施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并通过3至5年的标准化示范建设,对验收合格的示范社区(服务机构)给予挂牌或命名肯定,进行鼓励和表彰,推广示范经验。二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引进科技信息企业,建立信息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形成地市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网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三是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评估体系;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失能老年人评估标准和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培育发展社会工作者组织,鼓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管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的宏观管理,促进海南社会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作者系海南省民政厅厅长)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古邵镇党委、政府

(2011年3月21日)

今天,各位领导在百忙中亲临我镇检查、指导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和关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必将进一步促进我镇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我代表古邵镇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将我镇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古邵镇总人口人,60岁以上老年人人,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以上老人人,80岁以上老人人。全镇贫困家庭失智失能老人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古邵镇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持续、快速、健康推进,截止2011年月日,全镇有名享受到各类优惠政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政府主导,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了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古邵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在村、社区层面以村委会干部、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和管理工作。基本建立了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组织在政府、工作在镇、落实在村居”的运行机制,镇、部门、社区(村)职责明确、三级联动,并把该项工作的组织程度、实际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立足多元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在财政投入上,2008年,镇党委、政府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作为重点民心工程之一,投资万元,新建了高标准敬老院。敬老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床位数达张,入住集中供养对象余人,集中供养率 %。2010年,再次投入 余万元资金,完善了绿化、硬化、亮化、假山等基础设施,配备了暖气等服务设施。敬老院日常经费由财政列支,及时、足额拨付,逐年递增,目前标准每人每月达元,保证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营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稳

步提高。

在社会化投入上,镇党委、政府,慈善基金分会、镇民政办多次利用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募集养老敬老基金座谈会,2008年以来,先后募集资金、物品等折价达万元以上。另外,部分企业、民营企业主经常进行自发行捐赠,先后捐赠太阳能、食用油、衣被等物价值达万元以上。

在上级资金扶助上,积极协调、争取。先后争取市、区民政局扶持资金万元,争取市彩票公益金万元,为敬老院基础设施改善和老人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各社区、村积极加大投入,建立社区、村 “老年之家”

处,全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以上。

三、立足社会参与,拓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层面

镇党委、政府积极号召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开展多元化服务。镇卫生院从便于老年人就近就诊要求出发,合理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开通了“绿色就诊通道”。对敬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定期免费体检服务2010以来,已开展免费体检活动次。镇团委将敬老院其作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已开展活动次人参加。镇妇联也定期组织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同时,我们大力倡导社会互助,组成志愿者队伍与老年人结成服务对子,为困难老人提供相对简易的常规

性服务,切实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四、立足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 在居家养老层面,由镇民政办会同各工作点、村定期召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落实对辖区内需求老年人调查摸底,并适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进行审批,入户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评估。在集中供养层面,以镇敬老院为龙头,以社区老人之家为依托,实施机构负责人责任制,落实投入、管理、宣传等责任,年终由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居家养老、集中供养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及奖励。有效提升了干部及服务队伍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小孩)的家庭模式逐渐增多,居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四二一”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负担过重。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各级的要求部署,全力推进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筹措资金,进一步提升镇敬老院标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高标准的养老示范基地。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是河北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老年人口逐渐增多。

1990年老年人口总数为545.67万, 2000年老年人口为685.21万, 十年间增长了139.54万人。[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据数显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934万, 比2000年多248.79万。据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老年人口为934.23万。由此可以看出, 河北省老年人口是逐渐增多的, 并且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二) 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

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1.19%。今后一个时期, 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将在3%以上。据预测, 2015年河北省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

(三) 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加剧。

2000年河北省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58.78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58%, 2010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98万人, 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0.5%。近年来,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 年轻人大多数选择不和老人一起居住, 空巢老人逐渐增多,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有2039.5万户家庭, 平均每个家庭户中有3.36人。[2]

二、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河北省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 对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进行强化、新建或扩建养老机构。

(一)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发展, 建立起“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 服务内容逐渐增多, 服务形势日益多样化。在政府的鼓励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 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省民政系统联合中国联通等各大公司共投资7, 380多万元, 建立“一键通”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一键通”服务网络在解决老年人养老的难题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老人可以安享晚年。

(二) 社区养老体系逐步完善, 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中心日益增多。

直到2010年河北省建成并投入使用了59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服务中心, 服务站和服务中心提供老人日托、临托和日常照料等服务, 为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组织文化娱乐活动。2012年50项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建设项目被纳入省级储备库, 投资6, 932万用于项目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30, 113平方米, 中央政府投资1, 200万元支持2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项目建设。[3]

(三) 城乡养老机构共同发展, 积极进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近年来, 河北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养老机构建设, 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养老机构购买爱心护理助老专用车, 2011年18个受资助养老机构各获得一辆爱心护理车。2010年开展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三院合一”工作, 128所“三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年底完成100多所五保供养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机构床位数达到15.2万张, 集中供养能力超过60%。[4]

三、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为止初步建立了一些相关政策法规。2010年制定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建设的意见》, 起草《关于资助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 印发《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奖补办法 (试行) 》的通知, 2012年印发《河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制定《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 建立实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然而, 虽然初步建立了支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健全。已有的法规多数限于如何实施、保障老人基本生活等, 缺少保障老人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活动方面的政策法规。

(二) 政府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难以弥补越来越高的养老成本。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河北省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用于提高高龄老人补贴水平, 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进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然而同时, 老年人口不断增多, 对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水平、服务设施、医疗护理、卫生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迅速增加, 政府的资金投入远不能弥补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所带来的经济成本。

(三) 居家养老服务缺乏广泛的服务内容, 服务水平低与老年人需求不匹配。

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大多是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为主的基本生活照料, 很少涉及老年人迫切需求的医疗保健、卫生护理、精神慰藉等医疗方面的服务。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 很难达到全方面的高水平服务。虽然“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但是由于没有宣传普及其使用方法, 许多老人并没有接触到这种设备, 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人多数并不会操作该设备, 这就大大降低了“一键通”呼叫系统的利用效率。政府购买的服务主要涉及日常照料, 这与老年人需求不匹配, 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

(四)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完善, 社区内未形成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的重点依然是日常生活照料, 简单的卫生护理, 缺乏更深层次的养老服务内容, 比如专业的理疗保健、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 开拓老年人视野, 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的老年大学。同时, 缺少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发挥其才能的组织和单位。

(五) 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效率低,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具有福利性, 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是国家主办养老机构, 追求的是公共效益, 没有盈利的驱使, 致使服务提供人员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上, 经营管理者不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对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不积极。政府没有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 比如, 按照服务水平、服务人员素质、设施环境、服务内容等对养老机构进行分层, 对各个层级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六)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养老服务提供人员多数为年龄较大的家庭主妇, 她们大多为小学、中学学历, 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 并且这些人很难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有较大的流动性。志愿者队伍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在职学生和下岗人员, 他们只提供暂时性的服务, 具有不固定性。

四、完善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法规。

加快养老服务事业法制化进程, 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尽快实现法制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统一行业标准, 建立监督机制督促养老服务提供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用规范化的政策法规规范养老服务行业,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方便老年人就医, 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相关部门应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以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医。

(二) 政府强化自身主导功能, 增加对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提高筹资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作为在养老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应逐年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资金支持。在提高筹资水平上, 政府应强化社会福利彩票筹资力度, 积极探索社会福利彩票对公益事业的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推动社会化养老慈善捐助机制的建立, 鼓励社会资金捐助投入老龄事业, 扩大筹资渠道。加大自己投入和提高筹资水平的同时, 政府还要建立健全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确保资金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三) 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层次, 完善养老助老设施。

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 建立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与本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扩充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 将购买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重点转向购买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卫生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的综合性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医疗卫生工作者走进家庭,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定期维修、更新“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设备, 使其操作更加简捷、方便, 适合老年人使用, 提高“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设备的利用效率。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所住的房屋进行无障碍化设施改造, 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

(四)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加快综合性社区服务建设。

加快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养老服务人员和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更好地照料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实现老有所养。在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等, 方便老年人生病就医, 享受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医疗服务, 实现老有所医。建立完善社区内娱乐设施, 开展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 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 实现老有所乐。整合社区功能, 综合多个社区共同建立老年大学, 招收老年学生, 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 对有技能、懂知识的老人进行返聘, 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其价值, 实现老有所为。

(五) 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

一是创新养老机构的管理经营模式,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促进养老机构完善发展。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评估, 将老年人进行分层, 重点收养服务低收入老年人、有困难的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的服务, 并注重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完善养老机构设施, 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二是运用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 对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服务内容、基础设施、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等进行全方面的测评, 并建立测评等级, 以此激励养老机构不断发展进步。

(六) 引入高校人才, 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 注重对社会保障、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引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鼓励考生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 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5]。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技能, 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岗位职责, 实行持证上岗, 进行岗前培训。对现有服务人员进行滚动式培训, 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激励在岗服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河北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逐步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努力, 老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更多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也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体系建设滞后, 供需不匹配, 政策法规不健全,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等。面对这些问题, 政府应强化其主导功能, 推动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闫璐娜, 左惠凯, 张丹.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J].河北工业科技, 2010, 27, 4

[2]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1-30[2013-06-05].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120130/2030831.htm

[3] .长城网.河北新改建养老设施22.4万㎡, 新增床位8231张[EB/OL].2012-12-10[2013-05-28].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2-10/content_7726305.html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8

一、老龄化基本情况

按照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油田老龄化形势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早,据有关统计数字反映,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油田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二是老龄化程度高,截止2014年6月底,离退休职工及家属有1524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8611人,约占油田总人口的14%;70岁以上老年人3544人;80岁以上老年人802人。三是老龄化趋势逾加明显,油田老龄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据此态势,2020年,油田老龄人口达1.9万,占30%,达到重度老龄化社会。四是养老服务压力大。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高龄化快速发展,“空巢”和“失能老人”越来越多,“未富先老”问题日显突出,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日趋势强烈,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形势中发展矿区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油田党委、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油田离退休管理部门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进矿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和《青海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矿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引导、属地为主、区域化辐射、差异化服务”的养老服务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矿区养老服务模式(即:离退休老人90%实现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3%进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

(一)青海油田养老服务工作状况。随着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建设的投入,油田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基地后勤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完善了12个居委会、健全配套了5个社区医疗点、改造维修了4个离退休管理站、1个老年大学。油田82%的老同志生活在各离退休基地。

(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油田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整合各离退休基地各类可用服务资源。

1、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各离退休基地建设的同时,都成立了离退休管理站,新(改)建具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

2、注重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专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发挥“爱心互助小组”的主力军作用。目前,138个离退休“爱心互助小组”对基地离退休人员分区、分片、分楼专人管理。三是积极探索推行“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积极推进“一键通”呼叫系统的建设。油田相关部门已着手探索“一键通”呼叫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一键通”项目实施的建设意见已完成。

(三)社区养老运行情况。近几年来,油田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累计投资2500多万元,设置有室内、室外各种适应老年人读书、阅览、娱乐、活动及小病就诊的场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油田党政组织的关心下,油田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无论是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还是从养老服务的形式、水平都与油田养老服务需求,和中央、省老龄委的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一)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虽然近几年油田在养老服务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滞后,目前还没有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敬老院这样的机构。

(二)政策扶持不到位。养老服务业投入大、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高。尽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但太多投资意向者仍然呈现试探、观望状况,实际投入的不多。

(三)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养老服务的项目短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

(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乏。油田目前没有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其次,护理员不足,专业护理人员难招。

四、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依托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老龄委),强化对油田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形成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积极组织研究国家、地方有关养老政策,结合油田实际,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

(三)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辅,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

(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着力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服务人员专业化。包括养老服务知识的专业化与养老服务职业的专业化;二是不断加强养老志愿者队伍建设。三是设立养老服务业水平监察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的监管程序,专业化、标准化的监管体系。

(五)营造尊老、爱老、助老氛围

上一篇:向省委巡视组的工作汇报(组织部)下一篇:退二线科级干部管理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