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2024-05-20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精选14篇)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1

初中初三作文800字:我和春天牵手

“我们手牵手,跟我一起走…..”,我在MP3里正听着这首歌,春天的脚步也已经停留在了我们的大千世界,太阳公公给万物涂上了艳丽的色彩,月亮婆婆叫自己的亲人雨婆婆来帮助春姑娘,雨婆婆正闲得慌,便来到人间给大千世界的万物滋润,让植物们喝个够,长出了嫩绿的苗,动物们也可以解除口渴了,我们人类干旱地区的人们也不用为水的问题担心了,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才停,让世界充满了无限生机。孩子们也激动无比,在树丛里、山岗里、湖边,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正活泼地用网抓蝴蝶;用网罩蜻蜓;还用网抓小鱼,你追我赶的`,显得多么调皮可爱!

工人们也精力充沛,快乐得干着活。我和小伙伴们一边说笑,一边玩耍着,迎接这生机勃勃而绚烂的春天。为了让我们体会到春天的快乐,我们玩起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我的朋友一慧说:“我们小偷先逃,你们后抓。”他立刻大声又喊起来:“咱们快跑!”,他一脸兴奋,还向我们招了招手,我们立刻撒腿向不同的地方跑去,我躲在了花丛里,还摘了一朵花插在头上,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它们在头上盘旋着,我真想叫出来,但还是怕他们抓到我,我小声的说:“这回糟了。”没想到还是被警长昊子听到了,他摸到了我的后面,还叫另外伙伴从两侧包抄我,可我还没察觉到,依旧用手挡着自己的头,当我知道时,都已经晚了,我只好做了个无奈的表情,举手投降。没一会功夫,小偷都已被抓获,我们输了。虽然我们输了,但还是体会到了春天带来的快乐。和春天牵手,我们已经是春天的朋友,蝴蝶和蜻蜓为春天吟唱,小鸟为春天跳舞,我们离不开美丽大方的春天!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2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本身因为缺乏对古诗词知识的深入了解, 涉猎颇少, 鉴赏能力低下。一是在教学上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 重要名句教师自己也无法讲出个所以然来;二是重文学常识、背景知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教授, 重标答式的分析和结论, 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 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三是直接针对中考的两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 (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 , 其他基本忽略不计。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要求中, 目标相对单一, 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 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根本无从谈起。

综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 相对来说进入了比较系统的鉴赏技巧的指导, 那么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否还是按常规的“解释法”和“诵读法”就能简单了事呢?本人通过几年来对诗词的大量阅读和亲身写作体验, 拟出简单但有效的三步教学指向:

(一) 了解诗词的最基本特点:

音韵的知识可讲, 因为诗词的平仄是诗跌宕生姿的缘由, 但因为音韵对理解文意的作用不大, 对初中学生一定要适可而止, 切不可繁琐细致。诗歌的最基本特点则集中在两个词语上, 这两个词语一定要深入学生内心:一是精炼, 二是含蓄。精炼, 即用词的准确生动性, 包括炼字, 一字一词一句便可使诗生色, 如众人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从诗人炼字的工夫上我们是很能品出诗的韵味来的。含蓄, 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多直露, 它要求有丰富的内涵, 意在言外。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表面上只是写自然之景, 但实际“沉舟”“病树”等都有深刻的指代意。围绕这两点, 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细琢磨一首诗中你突然会注意的一个点:或是一个字, 或是你看了会觉得妙不可言的一个句子。这往往是学生步入诗歌真正赏析的开始。

(二) 掌握最简单可行的赏析技巧:

针对初中学生对古诗词了解极少的实际情况, 我把诗歌赏析的技巧简单归为切实可行的三点:

1. 审视标题:

“题目如眼。”需要告诉学生古诗词题目一般的三个作用:交代写作背景, 隐示诗歌内容或者是写作手法。如《卜算子·咏梅》从题中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词, 那么全词肯定要着力描写梅花, 表现其经受寒冷又品性清高自洁的特点。而古代诗人一般都在描写物的同时会寄寓自己的情感思想, 以物自喻, 所以这又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抓住题目, 内容尽可猜知一二。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由题目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既然是送别诗, 一般便表现朋友间的情谊和离别时的留恋之情。以此类推, 题目会告知我们很多。

2. 抓住环境:

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 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 感受环境特点, 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古人有言:“情由心生”“因景生情”, 作者笔下景的变化往往和人物心情有关, 而心情又往往和人物的遭遇相连在一起。因此对诗歌中环境的分析, 很容易得知作者的内心情感之喜悲。

3. 理解篇末:

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 议论抒情结尾。议论抒情又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感的所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生抓住诗词最末几句的原因。诗词的结尾还有一种形式是寓情于景或叙事描写, 不进行议论抒情, 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因为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 用最自由的形式, 让学生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 不拘囿学生的个性感受。

1. 自由赏析式:

这种形式没有任何的限制, 可应文而生, 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 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 也可描写画面, 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 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 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 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 来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 改写式:

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 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 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同一篇诗, 因为学生经历的不同, 每个细节每个场景在理解上都会出现差距。我们绝不能要求也无法要求个性差异、内心感受截然不同的个体最后形成对同一首诗唯一的理解。就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文学鉴赏, 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 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自己的那一扇观望文学作品, 而是应当启发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打开自己的那扇窗户。”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主观体验

古诗词的特征是精简,委婉,作者往往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抒发自身情感。作者有时感慨自身时运不济且命运多舛,有时感叹自身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其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融入诗词当中,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现今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尚不透彻,其中的奥秘与美感,也无法感悟。故而,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便成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今大部分学校依旧以应试作为教学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因此而存在偏差,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应试技巧,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初衷,即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教师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对古诗词中心内容的讲解只是一语带过,无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忽视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古诗词所包含的意义。不仅如此,教师单纯讲授诗词鉴赏技巧,容易导致课堂氛围低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

1.教师帮助学生读懂古诗词

如今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然而鉴赏诗歌的基础便是理解其基本内容。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是教授学生如何读懂诗词,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字、词读音以及相关知识。初中语文教材在筛选古诗词篇目的同时,也对诗词中一些难以理解或学生不认识的字、词进行详细地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教师还应对古诗词的作者经历、典故以及时代背景加以说明,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任何一篇古诗词都不能凭空产生,其与作者的遭遇、时代背景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介绍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使学生对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更为准确。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句是李煜《相见欢》的名句。学生如不知道李煜的遭遇,这句诗在学生眼里也不过是一般描写离愁的诗句,学生虽然从修辞方式方面能够赏析,但不会产生更多的情感,也无法理解李煜当时复杂的情绪。若学生对李煜有所了解,知道李煜本为南朝一帝,却沦为宋朝的阶下之囚。其内心百感交集,犹如一团乱麻,不知从何而起,亦无人倾诉。学生便能体验李煜当时的悔恨与哀愁,了解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从而使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2.通过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中国古诗词具有形式美与韵律美两大特征,朗诵时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朗诵时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朗诵技巧,令其反复朗诵,从而体验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同时也能想成强烈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篇目中,部分诗词难以理解。如李白的《行路难》,无论是背诵、鉴赏、情感理解,对学生来说,都是较为艰难的任务。教师在教授《行路难》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体会李白当时复杂的心情。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读,学生在第一遍朗诵时,便能感受到李白诗词的风格:豪放。纵使学生不理解全篇内容,但通过诗文的部分用词、形式变化,也能对李白的作诗风格有直观地感受。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诗文中的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使学生真切地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每一句的读法,学生读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时,教师可以令学生减缓语速,语调转为低沉。读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时,教师应令学生将语调提高,一扫之前的压抑与阴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每一句的朗读技巧,使学生掌握如何朗读诗文。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朗诵技巧朗诵,学生在不断朗诵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李白历经艰难与屈辱,却依旧能够仰天大笑的乐观豪迈之情。可见,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对其强化主观体验,感悟诗词情感具有积极影响。

3.通过感悟古诗意象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不会直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将所表达的情感寄托于部分事物之上。不仅使自身情感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使诗词中所描绘的事物更为生动,富有色彩。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诗词情感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解释诗词中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感悟意象体验古诗词的情感。

古诗词中,部分意象已具有特定的含义,杨柳代表离别,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大雁则代表相思,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而《玉树后庭花》则代表亡国,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结语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其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学生的情感也有积极地影响。教师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除让学生学习知识外,还使学生情感方面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

牵手,走过冬日初中作文 篇4

牵手的温情驱走了冬日的严寒。——题记

年年的冬日,总有一双大手把我的小手包裹住,但随生活的磨砺,我渐渐关注他人的手是否寒冷,并且带去我的温暖。

那一年,大雪纷飞,幼时的我和祖母走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即使穿有足够防寒保暖的衣服,可风依旧长了眼似的,使我的肌肤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我把手努力地往兜里伸了伸,紧了紧步伐,抬眸,正撞上祖母凝视我的目光,她似乎看到我冷得微颤的肩头,她的雪白的头发在冬日竞毫无违和感,平添了一份神圣,而脸上的笑纹又衬托出她的慈爱。只见她伸手把我本放在口袋里的手取出,握住。刹那间,一股暖意从手掌传来,两只手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手上的丝丝褶绉和暖暖温情。有些事在我心房扎了根……

幼年,正是祖母牵我的手的温暖,驱赶了冬日的严寒。也令我感受到祖母的爱,正是这个让她深切地关注我、帮助我。

时间永不停歇,生活的经验不停地记录成长的历程。又是一年,大雪纷飞,出了教室,脖子便会忍不住地向下缩,恍觉冬日来了。妹妹正向我走近,远远地,她的单薄的身影在人群中分外明显。她的嘴唇泛白,脸上挂了不同寻常的晕红,同肩步行,一点颤意从她肩头传来。“她的手应该是冰凉的,我也应该让妹妹感受到祖母曾带给我的温暖……”于是,向手哈了哈气,紧紧握住她的双手,她看向我的目光有些停滞,偏过头,而我的手被几滴液体润湿。

在今后的几天内,妹妹的衣物增多,偶然,我也看见她用手握住她母亲的双手。

起初,我一直不解,是什么力量使祖母察觉到我细微的寒凉,以致牵住我的手,但在我以同样的方式牵住他人的手时,我忽然明白,这是爱。而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感,然后付诸行动,不断传播下去的正能量。

又是大雪纷飞日,白色的世界因牵手的温暖而染上幸福、和谐的色彩。

冬日不再是冬日,灾难不再是灾难,因个人的担当,那牵手的温暖驱走了世间严寒。

和爸爸牵手作文 篇5

初二,是人人皆知的青春叛逆期,我也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好不容易盼到学校放假,我们都归心似箭,想回家好好放松,一进家门,我便有些后悔,面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便觉得心浮气躁,索性一跺脚,关上门,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好不去想爸爸的“循循善诱”和妈妈的“淳淳教导”。门外,爸爸暴跳如雷地大吼:“快给我出来,一回家便发脾气,以后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呢?”“是呀,女儿快开门,这样下去,你很可能会没有人喜欢的,快开门!”妈妈故作温柔,试图说服我。我的嘴角弯出一个弧度,毫无温度。爸妈见我不出声,更加气急败坏。“我数三下,再不开门我就踹门了,一、二……”“吱呀”我面无表情地看着门前的父母,父母的脸因为生气而涨红。“你……你这个人,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开门?”“还有,一回家就耍性子,不好好治治你,我们怎能罢休。”爸爸立刻摆出一副打架的姿势,我慢吞吞地说:“爸妈,我在学校这么累,在家休息一会,你们就不能消停点吗?”爸妈被我反驳得说不出话,脸也被憋成了猪肝色,我不想再说,关上门,在转身的一刹那,我似乎看到了爸爸眼里的失望与伤心。不知为何,我的胸口很难受,一种莫名的悸动。

晚上,我依旧呆在房间里,连晚饭也没有吃,胸口依旧难受,我紧锁眉头,再也抵挡不住浓浓的睡意,沉沉睡去。“吱呀——”刺耳的开门声惊醒了我,我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爸爸?他怎么会来?难道他还在生气?我闭上眼睛装睡,轻微的响声越来越近,我的脸上有一种冰凉的,粗糙的质感。我眯着眼睛偷看,爸爸正在用他的大手抚摸着我,我垂下眼皮仔细打量着这双支撑起家庭的手,看到的却使我震惊:爬满老茧,饱经沧桑的手上,有无数伤痕以及皱纹,如同一块坚韧的树皮。我的心在微微颤抖,“女儿爸爸知道你很辛苦,我不会再打扰你休息了。”爸爸的眼里充满怜爱和一丝愧疚。不,明明是我不对,一回家就发火,面对父母满心的关怀,不闻不问,还把错强加在他们身上。我热泪盈眶,一双手抹去我的眼泪,与皮肤相碰,发出不协调的声音,我睁大双眼,惊讶地看着爸爸,“爸爸,你……”“我早就知道了,因为我是你爸爸呀!”我牵着爸爸的手,想要感受他所承受的压力与艰辛,一滴泪落在这双有力的大手上。

和爸爸牵手,感受手的力道与爸爸的不容易,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夕阳落下,艳红的晚霞照着大地,一双小手牵着大手赫然显现在灿烂的光辉中。

和四季牵手作文1000字 篇6

大自然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母亲,用阳光给予我温暖,用花香给予我芬芳,用绿色给予我生机,用土地给予我养料。她似乎用全身的清流灌溉着我的心灵,用全身的力量激励着我前进。我渴望扑入她的怀抱,用真情感化冰雪;我渴望和她牵手,共同走向光明。她用四季伴随着我成长,让我体会到非同的情感。

阳春三月,她用万物复苏的景象来打动我。古人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沿岸飘扬的柳絮,冰消雪融,草长莺飞。小草用那惊人的毅力,冲破泥土,顽强地钻了出来,用嫩嫩的绿姿,装点着烂漫的春绿。空中时不时地飘散着丝丝春雨,春姑娘的魔法棒把碧波的春水,用荡漾的圆润吸引着人的目光,一圈一圈的.开来,又一圈一圈的浸没,玄妙入神。走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欣赏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赤日炎炎,她用似火的骄阳启发我。古人云:“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浓烈的夏日照射着大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万木葱茏,枝繁叶茂。树下乘凉的老人、田野里辛苦的农民,体会着暖风中的沁人清香,倾听着草丛中传来的鸟语蝉鸣,充满了诗情意境。滂沱的大雨,冲刷着草树,一阵阵电闪雷鸣不禁令人心惊胆战,然而,雨后又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令人神清气爽。这时的天边出现的一道道彩虹,色彩缤纷,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而夏天又是变化无穷的。

秋风瑟瑟,她用宜人的秋色吸引我。古人云:“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漫步在马路上,两盘的枫树染红了脸,秋风拂过,响起了一阵哗哗声,顿时,出现了好美的景色啊!几片红彤彤的枫叶飘落下来,像几只小巧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嬉戏,淡雅宜人。在秋高气爽的金秋里,菊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像保卫边疆打战士一样,英姿飒爽,也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果园里瓜果飘香,红彤彤的苹果,灯笼似的柿子,稻田里,农民伯伯大把的割着金黄的稻穗,脸上透露出丰收的喜悦。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

寒冬腊月,她用素裹的银装呼唤我。古人云:“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当这是,映入眼帘的是那皑皑的白雪,然而当你细细品味时又是另一番风趣。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雪,还有那冰天雪地中的一枝独秀——梅。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是坚强不屈的象征,早有“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赴鼻香”的名句。北风呼啸,瑞雪纷飞,冬天教会我坚强!

大自然的四季又像老师,她启发我,教育我,让我从春天学会享受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从夏季体会到似火的骄阳,劳作的辛苦;从金秋懂得丰收的喜悦,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从严冬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7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在记诵诗词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呢?

一、提前进行内容讲解

问过很多学生,之所以记不下大段古文,是因为不理解在说什么,特别是一些典故,化成简单的几个字,学生就很难理解。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学生大多都不知道关于冯唐的故事,那么背诵起来就会觉得拗口或难记,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在学生记诵之前能先向他们解释一下,让他们了解了其中的典故,就能顺利地进行记忆。而且,通过细致的讲解,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知识,可能有关历史,可能有关政治,可能有关做人,也可能有关做事,总之能够让他们开阔眼界,不用仅仅局限在一首诗词里面。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现在课程安排都很紧迫,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在假期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下一学年的准备,用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轮流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把自己找到的或者自己对某一首诗词的理解向大家展示,这样无形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语言组织能力,益处多多。

二、通过互动加深记忆

交流,能够产生思想的火花。长久以来都是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记诵情况,这就让他们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不如尝试让学生相互检查,这样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行交流,比如记得慢的学生就会问记得快的学生是怎样记忆的,同样记得慢的学生也会一起想办法提高,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们有很大的提高。

有位老师就实行这种小组检查制度,由老师检查每个组的小组长,而组长则负责检查自己的组员,效率又快,又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交流。那么有人要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组长检查不力的情况啊,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每个星期抽半节课对布置背诵的篇目进行默写检查,如发现和组长汇报不同的情况,则对组长进行问责和惩罚,这样完整的制度下,这个班的学生记忆情况都不错。

三、延伸渗透文化

说到底,让学生记诵诗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古文化。那么只让他们快速记忆也只完成了诗词教育的一半,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通过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文学素养。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虽说作为中国人,对于诗词的感知力会更敏感一些,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曾看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记录,在某次学习一首诗时,这位老师布置学生每个人自己写一首诗,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也可以是长诗,学生们之前没有这种体验,而且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在这次作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老师后来在总结中写到,这些孩子长大后再看这时候写的诗一定不相信自己曾经也有当诗人的潜能。

没错的,每个人内心都有对诗词原始的创作能力,只是这项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以后从事的事业不同而慢慢减弱,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力,希望他们能够延缓这项能力消失的时间,让他们尽量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更多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品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寻求家长配合

任何时候讲到教育,环境都是不能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注意家庭中对孩子诗词感知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让家长尝试播放一些录音给学生听,耳濡目染加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力。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控制播放频率和强度,不要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

记得有位家长,在孩子会说话时就时不时教他几句论语及千字文之类的古语名篇,这个孩子以后对文言文和诗词的理解能力就很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习惯,他看惯了那种行文方式,就自然更好理解。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注意。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每个人都想活的优雅舒适,但优雅不是一朝促成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知识的堆砌,但只有知识是不能让一个人变得灵动活泼的,要融会贯通才能让一个人从内到外散发所谓的“书卷气”,显得舒服而不显迂腐。千言万语言于心,浅吟低唱中国词。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需要孩子们去感知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他们去体会,去学习,进而把这些好的东西变成自己成长路上的助力,变成更好的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诗词的学习,使文学修养及生活品位得到提高。

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现在孩子的诗词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可是有很多孩子,能够熟练背诵各种名篇,却没能在自己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上有任何体现,这就说明现在的诗词教育是不大成功的,而怎样来进行对学生的诗词教育就是教师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诗词教育进行谈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

参考文献

[1]赵静.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谢德生.论如何突破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瓶颈[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5).

阅读,与光明和希望牵手 篇8

如今,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书难求”的窘迫时期,但每当听到高考后学生“撕书减压”的消息时,我还是有些心疼。古人讲究“敬惜字纸”,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是应该满怀敬意去尊重的东西,是书让我们摆脱了凡俗的日常,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努力飞翔。

青春有书不孤独,阅读伴我向前飞。书中,自有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大千世界。

【评点】

文章以一首宋人描写阅读感受的诗篇切入,既能让读者快速进入与读书相关的美好情境,亦间接体现出作者读书的积淀,一举两得。而后借幼时读一篇童话的美好感受过渡到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描写。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家庭生活拮据,展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读书生涯:一是精读课本,对课本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心品味,收获丰盈;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读,饱尝分享的快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书中”之趣——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写出了“书外”之乐——与他人分享精神财富的快乐,境界超出阅读本身,令人欣赏。结尾宕开一笔,批评“撕书减压”,倡导敬惜书本,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以和往事牵手为题的作文 篇9

一缕耀眼的阳光射穿了米色的窗帘。伴着轻风的戏弄,窗帘下那块不深不浅的阴影也随之舞动起来。就犹如我脑海中那抹不深不浅的回忆一样。

眼前的黑暗慢慢消散,朦胧中出现了一个人像。是个两耳旁有一小撮像老鼠尾巴一样的碎发,笑容甜美的女孩。依稀记得她是我的小学时的好友,但我竟一时间记不起她的名字。最终,想了许久,还是一无所知。一时兴起,便翻箱倒柜地把以前的小学照片找了出来。望着那张清晰的照片,不知为何我竟觉得陌生。

那天,莫名其妙地回到了我的小学。只见欢快的鱼儿亲吻着水面,悠闲自在地吐出一个个晶莹的小气泡。清风柔和地抚摸着树下一朵朵娇弱的白花。相隔一年,什么都没变。只是胸口突然涌出一种奇异的不可名状的感觉,期望着前进的路上能遇见能一起肆无忌惮地大笑的某某。然后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曾经的我是什么样的。

奇迹般的遇见了。我昔日的好友长大了。眼前的已不再是那个头发怎么也梳不顺,总是露出两只小虎牙嘻嘻地傻笑,不守规矩的女孩了,她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但庆幸的是,她那大大咧咧冒冒失失的性格还是没变。这着实打破了我们之间那块冰冷而脆弱的玻璃。我们亲密地手挽着手,就像曾经那对疯女孩儿一样。一路上,充满着一个个夹杂着我们夸张的大笑声的无伤大雅的玩笑。一路上,我们遍地洒满了欢乐友谊的种子,期望着它发芽。

欢声笑语伴着我们走进母校。一切,一切都那么的熟悉。毛茸茸圆滚滚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不停地催促我们:“快来,快来!”披着绿衣的大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炫目的白光,花朵懒洋洋地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骄傲地舒展着自己娇嫩的身躯。正值苍凉的.秋季,然而我们的母校却四季如春。当我还陷入沉思中时,一双手轻轻地搭在我的头上,。回过头,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这时一缕耀眼的阳光刺痛了我的双眼,或许是因为阳光太大了吧,我的眼眶顿时红得像小兔子一样,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怔了许久才发出一句交杂着鼻音的“老师好。”好友在一旁兴奋地摇晃着双手大声地说:“老师好!”老师微笑地点点头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来看我的吧?先上去看看吧!”慢慢地爬上一阶一阶的楼梯,心中忽然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叫嚣:“快了,快到了!”到了。老师轻轻地为我们推开门。这间教室也没有变过,甚至连桌椅也原封不动的搬放在原来的位置。我们都兴奋地寻回自己以前的桌椅,好奇地把脑袋伸进抽屉里好好观察观察。老师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我们的桌椅,一起回忆当初的美好搞笑的往事。。什么以前的那个某某男孩深度近视有次上洗手间不小心进了女厕。某某班长以前发言真积极,读书真大声。还记得六年级那次毕业联欢会我们闹得多欢。我们如细数无数珍宝一样说了整个下午,我们实在不敢相信我们的辛劳的老师竟然能记住那么那么多以前的往事。甚至她说一年级没收我的那条手链还在呢!我和好友都把对老师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深深地埋在了心田里。

牵手两代-家有初中生教案1 篇10

牵手两代-家有初中生教案(1)

第一讲 合理的物质需求 【教学目的】 1让家长了解初一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的表现、特点及其三种类型。 2引导家长分析造成孩子物质需求失衡的原因。 3教给家长解决平衡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的办法。 【教学重点】 分析初一孩子物质需求失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做到平衡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讲授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调查问卷。 【教学准备】 对初一学生家长和学生分别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并事先汇总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 各位家长,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家长课堂的培训,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初一孩子的物质需求问题。也许有些家长平时不大思考这一方面的问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对孩子的物质需求非常困惑,找不到解决的具体办法,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引导家长认识到初一学生物质需求的特点。 您的孩子升入了初一,作为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就拿服装来说,有的女孩子开始拒绝穿粉色的衣服,认为粉色太幼稚,太小孩子化了,买衣服时,你们家的宝贝会自己挑他喜欢、而你认为却是怪异的服装。还有玩具,也许你认为无聊,他却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对于包装的花花绿绿的零食,你认为没有营养,属于垃圾食品,他却大嚼大咽。 (多媒体显示案例:我有位同事,她的女儿上初一时,春节前,妈妈为女儿买了红色的鸭绒服,为自己买了件黑色的,年后上班,这位女教师穿了那件红色的鸭绒服来了,大家问她,她说女儿坚决不穿红色的了,把她的那件黑色的穿去了。女儿说:“同学们都不穿鲜艳颜色的衣服,穿上不舒服,以后你别给我买了,我要自己买。”) 在座的妈妈不少,不知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现哪?咱们请几位家长来谈一下他们的看法。(请至少三位家长来谈) 刚才几位家长都谈了他们家中孩子的表现,下面我来出示一下前段时间我们做的一个问卷调查(多媒体显示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升入初中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这一点,遇到这些问题也不要惊慌。问题的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 三、分析造成孩子出现以上物质需求表现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各位家长细想一下会发现,初一孩子他们的物质需求大部分集中在对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的需求上。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服装是他们可以利用的直接和简单的工具,表示我有个性,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在走上成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孩子在长大,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通过对他们着装款式、颜色要求和同龄人基本保持一致的观察,家长就会发现,他们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显得盲目和盲从。 但又是为什么家长感觉孩子在小学和初中对物质的需求会发生这么大的不同呢? 教师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她的归属感基本在家庭,父母的评价是第一位的,孩子以听从家长的指导为荣。家长认为好看的,他们就认为好看,家长认为有用的,他们就非常珍惜。当孩子上了初中,她的注意力会从家庭逐渐转移到同伴中去,当您的孩子喜欢穿肥腿裤,非要在书包上挂上一些稀奇古怪的小挂件,中午不在家里吃午饭,非要跑到街边小摊吃的时候,您可千万别指责孩子审美意识差,不讲卫生。家长认为“标新立异”的举动,在他们的那个圈子里是“规范”的。他们此时还没有能力去承受同伴们的非议,他们还不够自信,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只有和同伴保持一致,她们心里才踏实。 四、引导家长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孩子对物质需求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现场采访一下家长,你的孩子在购买东西时的态度,可以举个例子。(采访至少四位家长) 就初一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对物质需求的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被动接受型,盲目索取型,基本平衡型。 (多媒体显示:物质需求的三种类型的特点及其原因。见《牵手两代》初中①2、3、4页) 1被动接受型的孩子很少主动跟父母要东西,有些孩子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也不太在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孩子天生要求就比较少,思维和行动相对独立。(展开分析) (2)家长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物质,致使孩子对物质需求的萌芽被家长扼杀了。(举例分析) (3)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拮据,或家长要求孩子生活应该俭朴,对于孩子物质上的要求采取否定的态度,比较苛刻。孩子经过多次的试探,发现家长根本就不会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只能无奈的选择不提要求。 2盲目索取型的孩子表现在对物质索取上非常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三点。 (1)孩子天生要求就比较多。(具体分析) (2)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所以造成孩子习惯性的索取。(举例分析) (3)利用物质的点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达到让别人注意的目的。(举例分析) 3基本平衡的孩子在物质上有要求,但不明显。 这类孩子的家长对于孩子正常的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但是当孩子提出非分要求时能够较好的控制,对孩子的盲目需求进行疏导。这类孩子可能因为有其他需求,而忽视了物质,也可能因为观念和认识相对滞后,没有较明显的需求。 留给家长一点讨论的时间,你们可以互相说一下你们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类型的。 五、引导家长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原因。 也许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物质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能从家庭或家长身上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许有些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多媒体显示几句名言或启发性的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孩子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培养孩子不成功标志着做人不成功,家庭教育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摘自:终身学习提高素质以德育人科学教子――贾容韬) 安徒生说:“做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培养成功孩子的捷径。” 有一个木桶理论和链条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一根链条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那个环节。这两个理论表明:一个人的任何一项缺陷都将影响他的整体素质,父母的任何人格缺陷和性格缺陷都将直接影响孩子人格和性格的形成。 1家长过多给予,造成孩子对物质的索要无度。 很多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物质丰富,超出了孩子的需要,是多而泛滥的,在旁观者眼里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而家长自己却不知。让我们从物质需求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溺爱的家长心理可能的想法吧。(多媒体显示六种想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为弥补自己童年在物质需求上的缺憾。(展开分析) 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 ――雨果(最后多媒体显示名言) (2)讨好孩子,让孩子证明家长自己的价值。(展开分析) (3)炫耀自己有钱,有能力让孩子过上好生活。(展开分析) (4)对孩子疏于照顾,父母补偿孩子。(举这一级初一孩子李某的例子)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11

【关键词】牵手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机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时将15g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所以,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理想追求,是当前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校的思想品德课一扫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的现象,而有了思想品德课的春天,笔者是如何牵手生活,让初中思想品德课迸发生机的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备课生活化,提取有效信息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最大特点之一,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理论原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得到印证。思想品德教师如果能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和敏锐性观察生活,就能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因此,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在文化娱乐中备课,听音乐、看小说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益的教学素材。如歌词“山不转水转”、“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清晰地包含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歌曲《春天的故事》则叙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转折点……;也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充实备课资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人不可能窥透一切社会现象,更不可能体验所有生活方式,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可以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材料。思想品德课所有的目标都在热烈的讨论中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

二、导课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从学生感兴趣的、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学会与人合作》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听完歌曲之后,我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三、情境生活化,增添生活气息

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承认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同时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四、活动生活化,挖掘教育素材

“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生活化的活动可使学生在亲历感悟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的小品表演、辩论;实现从课堂到社会的转移,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的形式;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的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社会访谈;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现场直播、模拟法庭等等……将活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既实现了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的活动。教学中,笔者注意在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延伸,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探究机会。

五、资源生活化,有效活化知识

生活是学习之源,学习是生活之本。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了解学生生活,力求寓教于需。用来自学生身边生活的事例拉近学生与问题、知识的距离,油然而生亲近感。再通过教师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活化知识,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学生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提升其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六、问题生活化,启发学生思考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同时也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如我在《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中的“人在考场”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考试紧张这一话题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你每次考试前的心情如何?”“考试前或考试中的紧张情绪对考场水平的发挥有何影响?”“你是如何对待考试前或考试中的紧张情绪的?”“你认为怎样才能消除考试中或考试前的过度紧张?”这些话题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精力,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掌握知识,同时养成关注周围的生活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确定的教学目标。

和月光牵手散文 篇12

迈进秋的门槛,翻看岁月轮回的日历,看那一抹浓淡相宜的韵味涂抹在季节的栅栏上。一缕秋风吹过,一捧秋雨泼撒,斑斓的色彩映在斑驳的时光墙,穿过千百层的花红叠影,散着阵阵幽香。

嗜血的残阳渐渐隐没在山的另一端,夜幕四合,一轮明月不知何时,静静探在花开的枝头,深情凝望这广漠环宇。坐在小院中,静听秋虫在明朗夜空下的倾情演唱,晚风掠过发梢,仰望月色,静静冥思,把思绪放飞在晴朗的夜空,任其信马由缰。牵着月光的手,踏着月色盈盈清辉,轻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轻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铺满一地柔情,静谧的夜色就像弥漫着禅音的经文,偶尔飘过淡淡的一层薄云,给充满诗情的夜晚添加了几分神韵,仿佛点燃心中隐藏的激情,点燃心中美好而宽广的梦想,那圆而又大又明亮的月亮,透露着几分固有的清纯和庄重,把红尘中最美的思恋和牵念,交给了延伸的遥远,满满的祝福,盈盈一水间,就连文字也多了些许缠绵和柔情。举起手中的杯,邀明月共饮,却醉了杯中的美酒,天上人间撒满了反反复复的浅吟轻念,一抹情怀渐生浓烈。

中秋的月该是多情的,思念的,忧伤的。明月照千年,沿着千年的痕迹,滚滚红尘演绎多少人间悲喜,清凉的月光映衬着一幕幕恒久的背景,这一轮皎洁的月亮,见证了几多欢喜几多愁的一声长叹颤音,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秋夜的风很轻,有一点点凉,抬眼望着头顶湛蓝天幕悬挂的月亮,就像天空中明亮的眸子,那几个星星点点叫不上名字的星座镶嵌在夜空的发髻,点缀着幽深静美。或许是凡尘中的喧嚣让人多了对宁静的渴望,也或骨子里一直在贪念“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一直在心里奢望木屋炊烟熏染的温暖,一直喜欢虫鸣鸟叫的安逸氛围。尤其是有月的夜晚,就像这样,静静的看着一轮圆月寂静的挂在枝头,看着一捧月光静穆的挂在古城墙上,明月中天的安然欣喜悄悄漫溢心间。喜欢在这样的月下漫步,一点一点舞动心中淡淡的情怀,披着月辉的淡雅,那首霓裳羽衣诉说着怎样的无尽思念和忧伤,任心中涌动的思绪和熟悉的文字交叠,然后蘸着冷风,裹着月光,取舍,晾晒在明亮却有些清冷的月色里,把满心的欢喜毫无征兆地抛进尘埃,跌得灰头土脸。或许在某一天,某个时段突然想起这些烙印在骨头上再也无法抹掉的记忆,炽热的火花是否还能点燃梦中紫色的风铃?把熟悉的每一个音符节拍拼接在满是月光的林间小路,听滴滴答答的钟声敲打着无眠的夜晚,在四季之外的某个时刻,风吹起墨池里的馨香,安静地等待,无悔的守候,与你的约定呢?月儿无语,只是散发着纯朴古典的韵味,微笑看着一个名字闪着光亮坠落心里,跌进梦里,栖歇。或许,这美好的夜色早已把欲说还休的哀怨和忧伤写成字里行间的陌上繁花,层层月色涟漪搅动着心中的每一缕思绪,沉浸在岁月的微茫里,一次又一次淡过记忆碎片,越过心中的村庄,越过心中的家园,多少花前月下的美丽,多少风花雪月的浪漫,最终只落得,独倚栏杆心绪乱,望月空叹呢?

鲁迅曾写过“是谁把银色的光撒了一地,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幅水墨画。夜静悄悄地,只有月光好像在地上寻找着什么?把大地摸得一片洁白,更撒了一河的小星星,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的眼睛,似乎不但要看清天上,更要看清地上。”是啊,走在这月光铺就的宣纸上,把那些读得似懂非懂的诗文蘸着夜色的墨汁写下凌乱的语句,把飘满夜空的思绪折折叠叠凝练在这张泛着寒光的纸上,再把记忆的点点滴滴平展铺开,微微翘起嘴角,用无语来承载一丝寂寞的感受和肆意疯长的情愫。然后,就在那个闪烁微亮灯光的.渡口,趴在那个被衣袖擦得没有一丝尘埃的窗台上,把这些思念啊牵挂啊什么的都仔细的统统打包。再然后,就像现在一样,徘徊在天际间,拥着月光,牵着月光的手,沉溺在这片月色温柔的旷野。在这样一个明月的夜晚,该是属于我一个人的风景,踮着脚尖,把思念系在月光上,把牵挂悬在月亮上,把祝福绑在月色里,我的亲人啊,在月色的另一头,是否能听到我的祝福,感受到我的思念?那扇开着的窗,涌进满屋如水的月辉,周边的寂静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几多痴怨怀想,几多春悲秋恨,只是一滴月光的残露。月圆也罢,月缺也罢,哪个不是人们心中对爱情亲情的渴望,哪个不是对团圆的心灵寄托,那写在纸上的月亮,引导着我们不停止的渴望,向着无限遥远的终极延伸,踏月追风。

夜深,月更明,蛐蛐的鸣唱点缀夜的祥和,几声狗叫打碎了夜的宁静。默默看着挂在树梢的明月,不知此时有谁会和我一样被丰盈了心中的情感,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的浪漫唯美诗句收藏在左心房右心室,轻轻的拂下披在肩头的月辉,轻轻的呼出一口气,轻轻搅动落霞浸染的花红和月色,揉搓成团,砸进梦中,任夜左顾右盼,把一席千年的情缘,化为今夜的花好月圆,亦真亦幻,亦俗亦雅,醉了眼眸,醉了经年的夙愿。月色里,翩跹起舞,轻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生的缱绻,一世的爱恋,隔着千山万水,今年盼来年,一年又一年,碾碎了的诗行,暗香涌动。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13

教案一: 【教学目的】

从小学步入初中,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或多或少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狼狈不堪,有的孩子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内容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孤单寂寞、郁郁寡欢,有的孩子因学习困难而心情郁闷、自惭自卑„„

孩子渴望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渴望与同学和谐融洽地相处,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注,渴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心应手„„

然而,有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这种对适应新环境的渴望,不清楚孩子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孩子适应环境的问题放在心上。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对新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原因,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分享、话题讨论

切入点:由情景体验导入,让家长在具体情景中体会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从中感受到:孩子到了一定的新环境会面临很多的不适应,只有尽快适应新环境才能在生活、学习、同学交往诸方面顺利、愉快的进行,才能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孩子的初中生活打下好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教具:学生凌乱的床铺、笔、本、一沓白纸、剪刀、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导入:

老师:今天的家长会,我们把家长分成4个小组,分组原则是小组成员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或是不太熟悉的,然后分别完成4种情景体验。(分完组后,老师分别向各组成员交待体验任务)

情景体验一:请1组成员到学生的宿舍,把学生凌乱的床铺整理好,每位成员整理一个床铺,整理的要求是:褥子铺好,床单扯平,被子叠成“豆腐块”放在床铺的北头,枕头整理好放在被子上,毛巾叠好放在毛巾架上,床底的鞋子摆放整齐。任务要求在5分钟之内完成。

情景体验二:请2组成员坐在教室,听老师快速读几页文字,家长把这几页文字讲述的几个中心问题依次写在纸上;然后老师发给家长另外的几页文字,家长看完一遍后,老师将这几页文字收起来,再读出这些文字,家长再把这几页文字讲述的几个中心问题写出来。

情景体验三:请3组成员在办公室里彼此谈话、交流,要求在短短的时间内感知彼此的性格特点、优点缺点、能否结交成好朋友。

情景体验四:请4组成员到综合实践活动室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将一沓白纸剪成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在正方形规定的位置上绘制上简单的图形,将正方形卷起粘成筒状。要求成员之间流水作业,每项工序只能一个人完成,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数量。

(4个小组的成员在老师布置完任务后迅速到指定地点完成自己相关的情景体验)

二、情景体验分享:

老师:各位家长的情景体验结束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情境体验中的感受,先请1组成员谈在5分钟之内整理床铺的感受。

如果没人主动发言,可以请第一个完成的家长或是最后一个完成的家长,整理得又快又好的家长或是最慢且整理质量最差的家长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作如下引导:

1、在整理过程中,你是否有紧张、手忙脚乱的感觉?

2、你是否把几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整理好了?

3、你觉得你整理的质量如何?你整理的好还是别人整理的好?

4、你平时经常在家里整理床铺吗?刚才的整理你觉得困难吗?

5、你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吗?

老师:请2组成员谈自己听读文字写问题的感受。

可以请写得最好的家长来谈,老师作如下引导:

1、你第一次写问题时有什么感受?(老师读得快,听得不太明白,很着急)

2、你第一次写的问题全面还是第二次写的问题全面?由此你得出了在学习时怎样做会更好?(第二次写的问题全面;学习时做好预习是很关键的)

3、你能适应老师这样的检验吗? 老师:请3组成员谈交朋友的感受。

家长各抒己见,同时老师还可作如下引导:

1、刚才的交往,您交了几个朋友?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在交友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

3、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好感?

4、你觉得交朋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5、您对今天交友的结果满意吗? 老师:请4组成员谈手工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同时老师还可以作如下引导:

1、在整个手工制作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

2、你觉得小组成员在手工制作过程中配合的怎么样?

3、你负责的那道工序好做吗?有没有影响到整个制作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4、手工制作任务完成得满意吗?

老师:刚才给各位家长设置的四种情景,其实就是你们的孩子在新环境中的部分生活情景,从各位家长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个别家长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各方面做得很好,但大部分家长还是没有很好的适应新的情景,这样带着各位家长的真实体验,接下来我们针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话题讨论: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9——13页)

从情景体验中联系到现实,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来到新环境,学习和生活可能遇到一些没有想到的问题:

1、您询问过孩子升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吗?了解孩子有哪些事情、哪些情况不适应吗?

2、您知道孩子对初中生活不适应的心理感受吗?整理不好床铺时的紧张、着急,听不明白老师讲课时的急躁,交不到好朋友时的寂寞孤独,与班上同学配

合不好时的内疚、自责„„您关注过孩子的心情吗?

3、集体生活需要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从刚才的情景体验中,您理解一个刚离开家的孩子面临的困难吗?

5、您认为造成孩子不适应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的不适应与家长有关吗?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在情景体验中我们感受到了,即使面对简单的问题,成年人也存在不适应的现象,更何况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呢?面对新的老师、同学、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

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环境,开始崭新的灿烂多彩的初中生活,而那些适应能力弱的孩子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束手无策,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恋旧、紧张、急躁、敏感、孤独、郁闷、脆弱、逃避、逆反、自暴自弃等,从而为新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可能很少关注到孩子这些反应,很少静下心来跟孩子沟通、交流适应新环境的感受,很少设身处地的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

今天通过情景体验,家长了解到孩子进入中学后的现状,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不论孩子是否有适应不良的现象,成长中都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4——17页)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克服入学适应不良的措施:

1、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让孩子学会主动交往,尽快找到好朋友,与同学相处融洽。

3、主动接触老师,跟老师交流沟通,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4、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5、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6、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7、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使孩子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8、帮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做好预习、复习等学习活动。

9、建议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各种能力。【课后作业】(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1-4页。)

1、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你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朋友?

2、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现在的老师,你怎么帮助他?

3、你如何帮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李海霞 寿光市上口镇第二初级中学

教案二:

【教学目的】同教案一

【教学方法】 情景剧表演、经验分享、话题讨论。

切入点:由情景剧表演导入,让家长从中了解孩子的变化,产生共鸣。【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心理的变化,反思自己在对待这些变化时的不足,学会如何正确帮助孩子成功渡过适应期。【教学过程】

一、情景剧表演导入:

时间:周五晚饭 地点:家里的餐厅 人物:妈妈和女儿 道具:家里餐厅的餐桌、两把椅子、餐桌上放多个餐盘、餐盘里面放食物(或空的,代替)、两双筷子。妈妈:(正在忙着做饭,高兴的自言自语)今天是周五,我的宝贝闺女快要放学回来了,我要做几个好菜犒劳犒劳她。今年闺女刚到镇上的初中上初一,晚上住校,这是她第一次离开我们,不在家睡,这一星期不知道咋过的。女儿:(无精打采地从外面进来,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喊)妈-,妈-,妈妈(应声从厨房出来,边走边答应,手里端着餐盘,上面有菜、饭等):呃,我闺女回来了,快洗手,妈做好了饭,就等你呢!这星期过得怎么样? 女儿:(无精打采地)别提了,(洗手、洗脸)可烦死我了!

妈妈:哟,怎么了?

女儿:(用手抓起菜就吃,说)学校的菜没有家里的好吃,晚上睡觉还受罪,我们宿舍有个人不老实,弄得床不停地响,吵得我睡不着。妈妈:(着急地问)你没和她说说,让她睡觉不要乱动?

女儿:(生气地说)我和她说了,谁知她白了我一眼,说她睡不着。真气人,她不睡还不让别人睡了? 妈妈:后来呢?

女儿:后来,不知几点,我也迷迷糊糊睡着了。但早上却起来晚了,被值日老师扣了分,班主任把我批了一顿。真窝囊!妈妈:你没解释一下?

女儿:(头一抬)我哪敢啊!你看班主任那张黑脸,就像张飞,要吃人一样。一点儿也不像我们小学时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多好啊!我好想我们的小学班主任!(黯然神伤)

妈妈:但一个老师不可能一直都教你啊,以后你再上高中、大学呢?是不是都要换老师啊?

女儿:(一脸无奈)这我也知道,但我不习惯现在的老师。妈妈:(紧张)哪个老师?

女儿:就是那个“张飞”啊!只知道批人,不问青红皂白。妈妈:怎么不问青红皂白?

女儿:有一次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有个同学打扫的不干净,和卫生委员吵起来了。班主任把他俩都批了一通,说连这样的小事也办不好,怎么干大事? 妈妈:他讲课怎么样?

女儿:他讲语文,还行,就是声音太高了。但是数学老师,讲课太快,说话不清楚,叽哩咕噜地,像个外国人,作业太多,题很难,这些没做完,他又讲下一节了,我们跟不上。妈妈:英语老师呢?

女儿:英语老师说话太快,上课全说英语,有些话我没听明白,她也不慢一点。课文太长,生单词很多,根本记不住。妈妈:你不会和老师沟通一下?

女儿:我不敢。

妈妈:我去和你的老师说一下?

女儿:别,别,千万别去,那样同学们会笑话我的!老师也会看不起我。妈妈:(一脸地无奈)这怎么办呢?„„

二、情景剧观后感分享:

老师:各位家长:情景剧表演结束了,现在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观后感,可以自由发言,谁有感受谁说。

1、在剧中您看到了什么?您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样的心情?

2、您的孩子也遇到这样的困惑吗?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多久?

3、您是怎么帮助他的?孩子现在适应了吗?……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每个家长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成功的经验,充分发动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是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引导的。那些适应比较好的孩子,家长是怎么做的,对其他家长会有借鉴意义的,很有说服力的。

如果没人主动发言,老师可单独采访家长。几个家长说了,在这个氛围的感染下,其他的家长也会说的。老师不论听到什么样的感受,都要给予正向的肯定。不评价,不指责,用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为家长创造充分表达的气氛。

三、话题讨论:

您的孩子从小学走进中学,你是怎么帮助他适应新环境的?

1、你是否认真地和孩子交流过?(多给孩子一些倾诉的机会,发泄他的不良情绪。)

2、你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过他的处境?(理解孩子的难处。)

3、你怎么看待孩子上初中后成绩不理想?(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鼓励。)

4、你是否经常为孩子的“对着干”而烦躁?(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特征之一,是孩子自认长大,要求“独立自主”。)

5、你是否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增强自信心。)

6、你是否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独立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

7、在孩子交友这件事上,你是怎么教他的?(教他一些交友的方法。)

8、你是否强迫你的孩子学习“哈佛女孩”、“北大少年”们的学习方法?(选择最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透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的现象,解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活不能自理。许多第一次住校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家人的全面生活照顾,需要自己料理生活起居,宿舍里是和自己同龄的同学,都没有经验,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自然增加学生的紧张感。

2、想念小学的老师、同学。小学六年朝夕相处,原先熟悉的小学同学,一下子分开会很想念他们,产生恋旧情结。新同学来自不同的社区、村庄,脾气禀性不了解,比较陌生。进入陌生的环境,人际关系的重新确立,朋友的重新组合,如果一时找不到朋友,孤独感加重了这种不适应。

3、不适应有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增多和讲课加快了,小学由语、数、外三科到初一的七科,每科都有不同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不适应,很容易掉队。

4、压力突然增大。小学阶段学习较松,到了中学后,差不多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形式的测试,面对考试压力很大。

5、玩的时间少了。上了初中,在校时间明显延长、活动课减少等一系列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得不到放松。

6、与老师的关系变了。小学时就几个老师,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容易亲近,中学里一个人要面对十多位老师,关系很普通,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

7、学习方式变了。小学是手把手地教,初中看重自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且初中的知识点繁多,讲究系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变化太大,也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孩子适应起来有困难。

8、学生变得不太听话。小学时,孩子非常听父母和老师的话,特别是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到了初中,孩子们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的逐渐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进入第二反抗期。自尊心增强,渴望得到朋友和他们的肯定,不愿意被同学看作是“老母鸡羽翼下的小鸡”,不再听“老母鸡”的唠叨,不再需要它的保护。

9、受关注的程度下降。有的孩子在小学是优秀生,或者是班干部,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关注。升入初中后,失去了原先优越的地位,成了一名不被人重视的普通学生,心里的巨大落差以及缺乏抗挫折能力导致他们适应不良,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0、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期望的变化加剧了新生的适应不良。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仅仅过了一个暑假,但家长认为他们长大了,是初中生了;而老师更是以中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父母与老师的这种“你已经长大成人”的观念必然导致对孩子的高要求,造成孩子的焦虑,这又加重了孩子的适应不良。(这点如果家长没有讨论,老师一定要补充,这是一个重要方面)孩子就像刚出窝的小鸟,正在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随着探索范围的扩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总有一天他会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给他关心、鼓励和帮助,少一些包办、不满和批评。【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4-16页)【课后作业】

参见《牵手两代-亲自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1-4页

袁安全

青州市何官初中

和古诗词牵手初中生优秀作文 篇14

摘 要: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词题材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仅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历史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词在内容、风格以及认识方面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品读了选入初中教材的杜甫的作品,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潇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杜甫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真觉,把历史事件和社会情景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的运行规律,使他的诗词重实重意,重史重情。读杜甫的诗词,既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又可以看到作者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既可以感受到现实主义诗歌的强烈艺术魅力,又可以从杜甫身上吸取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力量。

杜甫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称之为“诗史”“诗圣”实不为过。

他的诗词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同情人民疾苦;二是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种种罪行;四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仅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末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这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叙述官吏抓丁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他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充满深切同情。尤以结尾“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间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可见,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多么的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而在晚年,虽然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此诗抒写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很多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在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融合众长,诸体兼备,并善于从生活中挖掘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而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件或感受,经过加工提炼,以凝练而丰富多彩的语言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基本特征。而他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表现个人的内心,形成了杜甫深沉的思想性格,也让他的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使得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爱国作品。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诗句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登楼》全诗即景抒怀,状山川雄丽且联系着古今世事之变,蒿目时艰又能把自然景物渗透其中,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是诗人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很好体现。杜甫在创作诗词时,不单用笔,更是用满怀的激情,甚至用整个生命来创作。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优秀诗篇,已不独言己心、明己志,更是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愿望,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诗人在离乱动荡的时代,用悲歌表达出其悲怜悯恤的心境。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对人民的疾苦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家人受冻的窘境中,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总之,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在文学上的建树。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却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词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那么,让我们通过杜甫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等博爱之心来教育我们的后代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并让他们的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纪检监察工作计划下一篇:在教学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