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精选11篇)
公共关系 篇1
在本次大会的“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论坛上, 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局长江伟强在主持词中说, 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机构需要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 以更好地建立联系, 实现互利合作。这也要求未来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从而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
罗伯特·格鲁普:IPRA2008年度主席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合作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要求每个公司都应该有外交官这样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技巧, 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 合适地开展公共外交。
对一个进入别国市场的企业来说, 了解当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迪斯尼和沃尔玛的例子就说明了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性。迪斯尼从2005年在香港就一直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 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最终把这个地道的美国品牌变成具有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的乐园。而沃尔玛在几年前进入日本市场, 由于它没有了解当地文化, 不知道日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 因此沃尔玛在日本并没有取得像在其他国家那样大的成就。
罗格·海耶斯:前IPRA主席、安可顾问公司高级顾问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化、跨文化的大环境, 企业需要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 以更好地进行合作。企业外交官可以建立各方之间的联系, 增进各方之间的信任, 还可改善媒体关系, 他们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编撰《公共外交金皮书》时我们进行了很多调查, 我发现未来的公共关系专业人士需要更具全球视野, 能够更好的处理跨文化之间的事务, 而且需要更具管理的眼光。此外, 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不仅要有全球眼光, 还要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中寻求一种平衡。
何立强:伟达公关公司董事总经理
我认为, 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公共关系来实现外交的目的, 它的目的就是建立不同国家外交方面的共识, 达成相互理解和信任。在中美之间, 很多社会团体包括政府之间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互信。
目前, 在美国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 教授美国人中国文化知识, 中国领导人也经常会在美国发表演讲, 但我认为还有更多事情可做。首先, 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接触美国平民百姓, 比如通过美国媒体与美国公众进行交流。其次, 中国政府和工商界可以了解一些具体情况, 比如关注一下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在美国, 中国制造的形象已经受到破坏, 如果中国政府能够通过媒体进行有效地传播和交流, 这种负面影响将会被消除。
巴达尔科:俄罗斯联邦工商会驻华首席代表
随着信息社会及信息网络的发展, 公共关系的作用已经可以改变时代的发展, 公共关系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树立主体形象, 并影响大众。网络的发展, 给公共关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然而, 有利必有弊, 网络信息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 我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利用它服务公众。尤其在金融危机面前, 我们应该树立信心, 更好地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 共同抵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开展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 从而更好地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呢?罗伯特·格鲁普认为, 除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说服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日常的联系和沟通还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说服性, 让别人信任你,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更好的交流, 达到成功。罗格·海耶斯认为, 公共关系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这就需要全球各地不同的公司, 建立一种整合性的全面的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不只是传播 篇2
公关就本质来说,首先并不是传播,而应该是制定政策,即协助确定企业对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面的政策和做法。遗憾的是,如今的公关人员将企业行为的制定权更多地留给了律师、战略咨询顾问、投资顾问等专业人士,而将自身的功能局限在沟通和传播方面。企业在安排新闻发布会等各种媒体采访活动、组织新品上市会、制作宣传材料等战术层面上的事宜上才想到公关人员的帮助,而一旦涉及到战略层面上的事情,则似乎同公关毫无关系。
美国公关业界的元老哈洛德-博森(Harold Burson)近来对公关行业重传播而忽视协助企业制定政策的趋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公关人员的工作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帮助客户或者雇主制定、调整和执行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其次才是通过有效的传播,影响公众舆论和态度,激发目标受众同企业进行良性的互动。他认为,公关行业的未来和更高的地位,取决于正本清源,真正理解这个行业本身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并且勇于实践,这样才可以如愿以偿,能够和CEO和董事长坐在一起,从战略的高度展开有价值的工作。
且不谈公关这个行业在中国多少带有暧昧的色彩而让专业公关人员哭笑不得。在西方社会,公关也往往令人联想到“掩盖”、“漂白”甚至是“欺骗”这些负面词语。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门事件”中,公关人员就扮演了试图将尼克松总统同丑闻摆脱干系的不光彩角色。那时候,每当面临公众可能的质疑时,尼克松总统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来公关一下子”,或者说“让我们的公关去搞定吧”。自此以后,公关就带有令人窘迫的尴尬含义,许多财富五百强企业因而纷纷将公关部改称为传播部。
如果公关行业能够真正帮助企业组织理解和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并且调适企业的行为,使其能够更好地容纳利益相关方的相应利益诉求,那些真正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人也就不会对普遍由公关部门出面来管理这一功能抱有如此的怨言。正如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所指出的,法律和财务部门都不是领导企业实现其社会责任的合适职能部门。律师很可能更多地只是从符合现有法律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对他们来说,合法合规显然比满足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要重要得多;而财务人员很可能从以季度为周期的短期眼光来考虑,他們会更关心可持续项目短期来说造成的成本压力,而不在乎长期来说对企业声誉的回报。
至少是从理论上来说,公关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在理解利益相关方的愿望和动机,倾听那些对组织机构的声誉有能力带来影响的第三方的声音,并最终使组织的使命更多地接近于社会的各种期望。因而,公关人员对于各种蓄势待发的利益相关方诉求更为敏感,更有可能视企业社会责任为一种确保企业长期成功的有效投资。在任何一个公关受到充分尊重并且以应有的方式进行着的组织机构,CSR完全应该属于公关部门的职责范围。
让公关行业正本清源,回归原有的专业轨道上,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功能,在这个对于企业的社会要求日益高涨的年代,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一个普遍的趋势是,原有的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已经为“利益相关方利益至上”原则所替代。企业不仅仅是赚钱机器,如果无法满足其社会职能,将最终损害股东利益。
如今的首席执行官希望公关人员为企业维系和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但是并不能确信他们的公关人员,或者说他们的传播部,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这样的职责。事实是,首席执行官往往首先向他们的法律部、人事部、董事、管理顾问,甚至是会计师征询有关处理对外关系的意见,而不是公关部。
如今,专业的、在管理层面上工作的公关人员至少需要拥有三种基本功能:1、需要监控和汇报影响公司运作的社会变化;2、需要承担起企业良心的角色,平衡和协调公司和社会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3、需要有效传播和沟通企业的诉求。而很多情况下,太多的公关人员只是局限在最后一个功能上,其他的功能则为别的专业人士所承担。
公共关系 篇3
“传统的中国警察与老百姓的关系是微妙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教授杜晋丰说。当然有警民一家亲的片警,但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警察代表着政府权威和权力机关,是有些“特权”的,警察与普通百姓之间是有距离的,而中国警察严肃的执法传统,一方面让人觉得“怕怕的”,这有助于威慑犯罪;另一方面也让人觉得神秘和高高在上。
熟悉香港电影的人都会记得,在一些警匪片的电影片尾,会有“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字样。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那时,中国首都警察与大众的关系还处于“法制宣传”时代。
“那时的宣传模式是单向的,警察也是强势的,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等,造成警方说什么媒体报什么,警方怎么说,媒体只能怎么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警法新闻报道多年的老记者郑建明回忆说。
事实上,中国内地警方真正关注公共关系问题,是在2003年。先是S A R S疫情考验了全社会公共事件危机公关的能力,随后是在震惊全国的“孙志刚事件”中,广州警方失语,始终未对此事作出任何表态,最终导致舆论一边倒地指责警方。此后,广州、武汉等城市开始在公安机关专设公共关系部门,探索新时期的警民关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老百姓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公众质疑执法的不公开、甚至存在“权钱交易”的声音越来越多。已经爆发的贵州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处女卖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老百姓对警察的信任度在降低,而很多矛盾并不是由于实质性的利益冲突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误解和缺少沟通,所以在公安机关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信息沟通、关系沟通和品牌建设的公关部门显得越来越迫切。
警方公关尝到“甜头”
随着公共关系理论在内地的逐步成熟,公共关系的理念也逐渐渗入中国警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筹备奥运会开始,北京警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公关实战,从中总结了经验,也尝到了“甜头”。
2005年,北京市公安局法宣处改组为新闻办公室,北京警方也正式从“宣传时代”进入了“新闻时代”。当年11月25日,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的马振川邀请了美联社、德国电视二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媒体的50余名记者,向他们介绍奥运会安保工作的进程,并观摩特警处突演练。这种开放的态度赢得了中外媒体的好评,更消除了一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警方“保守”的偏见。奥运会期间,包括警方在内的北京市政府部门对外媒体开放的态度,也赢得了一片赞誉。
200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新街口一餐厅因为燃气泄漏发生爆炸,3名餐厅员工和过路的行人受伤。因为事件发生在首都的闹市区,时逢国庆60周年庆典前夕,不到2个小时,20余家境内外媒体赶到现场。正在有媒体作出“北京国庆前遭受恐怖袭击”的猜测时,北京市政府在距离现场约100米处设置了临时媒体接待点,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主任刘大伟现场发布了爆炸事件的第一条官方消息,证实事发原因为液化气罐爆燃导致,大众的担忧和疑虑被及时化解。
国内媒体同样感觉到了北京警方的变化,今年5月3日,北京市一男子持刀劫持女童,事件处置完毕,北京市公安局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组织架构赋予最高规格
此番北京警方新组建的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架构上被赋予了最高的规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出任公共关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则是主管相关领域的副局长和政治部主任。“这不仅表明首都警方对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视,也能保证各部门间协调、高效的运转。”“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大伟说。
在北京警方的设想中,“公共关系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成员单位涵盖了新闻、外事、信访、网络安全等多个部门,将开通博客和微博,与意见领袖、网民交流,进行警民互动、警队形象塑造、危机公关、舆情监测反馈等公共关系建设。
北京警方的公共关系建设将覆盖最底层的老百姓,建立与社会各阶层市民的定期沟通机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居民,甚至包括上访人员,“北京所有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境外来京人员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也邀请他们对北京的治安、警方的工作进行评判”,刘大伟说。
全警进入公关时代
此外,北京警方还在酝酿选拔警察形象大使,拍摄形象宣传片,开设博客和微博,用更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促进警察与群众的沟通。“通过网络是获得公众真实想法的直接途径。对于可能出现的言辞激烈的批评,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要是有道理的,一定会采纳并及时反馈给群众,”“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文杰说,“同时,北京警方还将对所有民警进行培训,教他们妥善处理与老百姓的关系,所属的各单位,在月内也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设立公共关系部门,全警进入公关时代。”
“以坦诚的情感和态度,与媒体、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进行真诚、公开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公信度的宣传”,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如此表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北京市公安局创建公共关系部门,是政府部门更加阳光透明、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去年全国舆情监测中,各地发生的严重负面新闻中涉及的主体,首当其冲就是公安部门,因为他们直接与百姓接触,处于社会矛盾的前沿。因此,警方的公共关系部门显得更为重要,应该更多进行百姓参与性、交流性强的活动,使百姓了解警务工作,信任民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公共关系论文 篇4
摘要:在分析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流程,包括预警、处理和总结借鉴。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将帮助企业将面临的降到最低,并在危机管理中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化企业危机事件为转机的机会。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难免与社会公众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进而演化为公共关系危机,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广泛扩散。面对公关危机,一些企业成功地化危为机,一些企业在危机中遭遇损失,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不同的企业在对待公关危机时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从另一角度,危机具有双重属性,危机具有损害性的同时,还有正向性,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突如其来的偶然性,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甚至突然爆发。事实上,组织出现公共关系危机,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两者都有的原因,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非常偶然的人为因素和意外的自然灾害,也有其暗含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不论周期多长,都具有反复出现的多现性。把握规律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要点,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够将危机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使企业因势利导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风险免疫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恢复组织信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组织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必要将危机公关意识及危机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法国管理学家费尧认为:“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如此,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公共关系管理,是企业为了解决自身陷入的危机,挽回不良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在出现公关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预防、扭转、挽救作用的策略和措施,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从阶段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
(一)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是事前防范,通过公关危机意识和公关危机的预警机制实现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帮助将危机扼杀于摇篮。
1、树立危机意识和公关意识。这里所说的“危机意识”是特指如何创造一个能让企业克服困难、不被干扰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危机公关思维意识。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无形、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公共关系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和形象意识。把信誉和形象视作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企业危机公关目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传播意识。主动利用一切传播机会和传播媒介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引导新闻媒体对企业正面宣传,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3)诚信意识。市场经济不是智力游戏,比谁比谁更聪明,它需要的是信任与合作,任何的欺诈行为都会对诚信社会造成伤害。诚信是企业拥有良好公关危机意识的重要体现。面对危机,企业要开诚布公地说明事情原委,采取诚意的态度接受批评,淡化矛盾、转化危机。
2、建立公关危机预警系统。公共关系危机预防着眼于未雨绸缪、策划应变,必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首先,组建公关小组。只有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的应对公关危机。危机管理小组强调企业内各个关键环节都有人参与,在危机爆发初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拖拉、推诿,以便掌握主动。最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小组中指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沟通渠道。其次,建立科学的预报系统。在日常加强危机自查情况下,对危机持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出现的前兆危机要进行客观及时地评估,对各种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分类,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清晰的预测,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对策,为预警危机制定策略和步骤,监督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避免危机转化直至造成毁灭性后果。再次,健全信访和调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沟通和社会公众加强交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避免公共关系危机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经住各种突发事件考验。最后,制定危机管理方案或危机处理预案。为处理每一项潜在的危机制定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确定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对全面工作做指导和咨询,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情况制定涉及全公司的危机防范措施。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
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杜绝危机。对于企业,危机的恶化很大原因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因此,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过积极的沟通,引导舆论,稳定人心,重构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1、处理原则。处理危机时的原则,有管理专业人士提出了“5S”,即速度第一(SPEED)、系统运行(SYSTEM)、承担责任(SHOULDER)、真诚沟通(SINCERITY)和权威证实(STANDARD)5个原则,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5个原则同样适用,根据公共关系危机特点,其处理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临危不乱。潜伏性和意外性是公共关系危机的重要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企业应临危不乱。乱则无法看清危机实质,更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公关,只有抓住危机实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危机公关方案。(2)快速反应。危机发生后,企业必须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澄清事实、化解误解或敌意,控制事态,并及时与新闻界联系,企业的快速反应能最大可能地消除公众对危机的各种猜测和疑虑,防止连锁反应。(3)与新闻媒体合作。企业危机之所以出现失控的局面,主要是对危机出现了“信息真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加速、放大和扭曲效应,危机事件中不免有些毫无根据的猜测,混淆是非,扰乱人心。企业应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确保危机消息来源的统一,将事件真相、处理进展传达给公众,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4)控制影响。公共关系危机要在尽量早的阶段消除影响,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减少曝光,平息冲突,及早消除不利影响。
包装企业的公共关系研究 篇5
甚少。可见包装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亟待提高。通过调查,研究包装企业对外
宣传的策略和方法,找出目前包装企业在公共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提出适合包装
企业的公共关系发展战略方法,提升包装企业的社会认知度。
包装是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人人都知道包装的存在与重要性。可是,作为普通消费者,对包装企业却知之甚少。近年来,公关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大公关公司在我们国内也都设有办事机构或是分公司。国内的公关公司也是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也都设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但是,就企业公关而言,多集中在汽车,金融,计算机,快速消费品等行业。针对包装行业的公关研究少之又少,研究不够深入,包装企业的公共关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包装企业的行业特点
包装企业,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在包装行业内从事包装制品的生产,流通或提供包装作业及包装服务等包装经济活动,为满足商品包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盈利目标而进行自主经营,自负亏盈,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一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从定义里看,包装企业提供的服务涉及多个方面,且具有延续性,从顾客将任务交到包装企业开始,方案设计需要包装公司与企业的不断协商到产品投入正式的生产,最后产品进入市场后,包装企业还需要做进一步评估,得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为所包装商品销售量的提高而努力。
二、包装企业的公共关系现状调查
当我们在百度搜索包装企业的时候,出来的词条就只有10页,而我们任意输入一个我们熟悉的产品名称时,词条上显示近1010万条信息,由此可见包装企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在普通消费者中是很低的,包装企业的公共关系比较缺失。为此,我们就包装企业公共关系对普通消费者和包装行业专业人士展开调查。
对普通消费者的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对包装企业的名称都无法准确的识别,有近一半被调查的消费者误认为富士康企业是包装企业,而在包装业界享誉的华丰公司与铭丰公司,只有7.35%和16.29%的消费者知道。同时我们在对超过300名消费者的调查中还发现,消费者对于包装企业的定位,存在较大的分歧,有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包装企业应该是附加于产品之上的,而另一半的消费者则认为包装企业作为独立的单位,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影响力。
对行业专业人士的调查。相比较于普通消费者,我们在对业内专业人士的调查中发现,业内人士还是倾向于认为包装企业是有自己独立影响力的,虽然包装企业的顾客群是商品生产商,但是包装并不是只能依附于商品存在,恰恰相反,包装是产品进入市场,赢得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造成包裝企业公共关系现状的成因分析
组织架构不利于开展公共关系。包装企业的规模大大小小,在我国,我们的包装企业的规模总的来说不是很大,所以常采取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架构的优点是:领导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而且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它的缺点在今天包装企业想要谋求更大发展时暴露明显: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间互通情报少,不能集思广益地做出决策,当职能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时,容易产生矛盾,致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增大;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作出及时反映。所以,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对中、小型企业比较适用,但对于规模较大,决策时需要考虑较多因素的企业,就不太适用。所以目前包装企业想要有所突破,有更好的发展,组织架构形式会是一个不小的瓶颈。目前的组织形式,对于内部员工来说,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内部员工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想要再去寻求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与肯定,势必也难以实现。
公共关系理念落后 手段乏力。包装企业的公关对象定位在生产企业,认为生产企业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群,因此其采取的公关手段最多的是展销会和行业展览会。从我们对消费者的调查数据来看,表示会经常看到包装企业的广告或者信息的只有8%,而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答案都是从未看到,或者极少看到。
包装企业官网上陈列的都是与产品公司合作过的案例,包装企业以此来证明自己公司的实力与水平,同时也吸引着需要合作的商品厂商。但是,我们查看了许多商品的官网,令人失望的是,没有在一家商品官网中发现与之合作的包装企业的信息。
业内人士也指出,包装企业的公共关系应该更加注重信息传播,企业的内部管理,外部的协调工作,履行社会责任,还有所有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士都认为包装企业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业内人士指出,包装企业在公共关系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注重外部公关活动,而轻视内部员工的协调;危机公关反应迟缓,更是突出指出,公关活动不积极和忽视普通消费者这两大方面。
四、对包装企业公共关系战略的建议
包装企业需要对自身产品和顾客群有明确定位。现代包装企业都是为特定类别的商品作包装的,并没有企业能做到承揽所有商品的包装工作。因此,这就要求包装企业从企业定位、设备条件和生产水平特点等出发,锁定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与此同时,包装企业也要能够保证自己的包装质量,让顾客对包装产品有信心。此外,包装企业有了明确的自身定位时,在与商品生产商接洽时,就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能什么活都接,要综合考虑所需包装的产品的特点与对方企业的品牌实力等问题。
包装企业应树立新的品牌战略。现在包装企业都是拿着曾经做过的成功案例来与厂商谈判,为何我们不能换个思路,由消费者的选择来引导厂商的选择。以利乐公司为例,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包装企业之一,因为利乐包这样一个液态牛奶包装的新概念打响公司名号,既而成为世界上牛奶、果汁、饮料和许多其他产品包装系统的大型供货商之一。利乐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是从和伊利的合作开始,刚开始,伊利的新鲜牛奶一直没有能够打开南方市场,因为它的包装一直无法克服保质期,长途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这时,利乐包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来自大草原的新鲜牛奶打开全国市场,利乐包也被消费者认可是安全无菌、有效保证牛奶品质的标志。其他的奶制品企业也认识到消费者对利乐包的肯定,纷纷采用利乐包。那么在此基础上利乐公司就成为了奶制品厂商主动希望合作的包装企业,而不是需要我们的包装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等方式才能得来的生意。
包装企业需要的是树立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品牌策略。成功的品牌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和独特的个性,其品牌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能让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市场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以数量或质量竞争的市场,而是以品牌竞争的市场。这样当消费者在选择时会产生信任感与满足感,也会产生自然的联想,再辅以良好的社会形象的树立,自然会驱动购买力,在消费者心中也提高了包装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公共关系 篇6
李道豫指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即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时期,高度密集的公共关系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关系行业也在中国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传播、维护,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IPRA2013年度候任主席克里斯托弗·基尼斯提、中国石化董事局秘书黄文生、美国《PR Week》杂志主编茱莉亚·胡德分别就“公共外交”、“国家形象传播”、“变革时代的公关创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公关发展趋势与创新”发表了主题演讲。
赵启正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公共外交人人有责,除了政府和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和机构也应该有参与公共外交的自觉,它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广泛的爱国情怀表现。
王国庆在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形象有效传播的3个关键点,分别是突出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更加开放的姿态以及讲好中国的故事。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田琦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我国公共关系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公共外交承担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良好的公共外交有助于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理性、全面的中国观;有利于国内民众形成国家的利益观,这些都有助于我国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26日下午,3个并行论坛“公关行业创新论坛”、“数字营销与新媒体论坛”、“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论坛”成功举办。7月27日上午举行的“公共关系可持续发展论坛”,探讨了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公关行业创新论坛”由信诺传播副总裁张心宏主持,参加该论坛的嘉宾有舒俊乐、复旦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帕格索斯传播机构董事总经理曹刚、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综合部副主任俞玮等人。
“数字营销与新媒体论坛”由迪思传媒集团副总裁沈健主持,克里斯托弗·基尼斯提、万博宣伟公关咨询中国区董事长刘希平、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懿慧、北京互联网媒体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魏婉等人围绕新媒体趋势的话题,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论坛”由海天网联董事副总裁杨为民主持。香港迪斯尼乐园公共事务副总裁卢炳松、罗德公关亚洲主席杜麦克、新浪微博社会责任总监贝晓超等人围绕着企业社会责任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由迪思传媒集团总裁黄小川主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上海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烨、天津生态城商务局投资促进一署署长曹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冯鹏程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范红等人围绕着行业、城市、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7月26日晚,第十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千禧大酒店成功举办。颁奖典礼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郭惠民主持。
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组委会主任赵大力在案例大赛颁奖典礼致辞中指出:“第十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共有74个单位报送了187个参赛案例(包括香港地区21个案例),是有史以来报送案例最多的一次大赛。根据大赛规则,本届大赛共分20个类,但鉴于实际报名情况,又增加了公益传播类别。每个类别设‘金奖’、‘银奖’两个奖项。同时,为鼓励为专业、行业乃至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案例,本届比赛还设立了两个特别奖。”
据了解,本届大赛的评委由学术工作委员会、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企业公关工作委员会中知名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士组成。最终经过为期数月、三轮评审,最终产生各个类别金奖14个,银奖50个,特别奖2个,单项奖8个。
公共关系 篇7
一、公关行业对学术公共关系的不解
当公共关系被作为舶来品引入中国时,学者们就一直强调公共关系是对国外“Public Relations”的翻译,简称公关。然而,当行业对公共关系内涵吸收应用的时候,会将公共关系看得很神秘,以为其内涵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所以应用时只注重操作手段,而公共关系的实质精神没有被灌输到应用过程中的意识深处。
公关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日臻成熟,但还会听到有些总监说:“行业用的是公关,公关就是‘攻关’,是一种手段,而公共关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而初入公关行业的人,更是认为公关就是接待应酬,公共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都是对公共关系的不准确理解。
二、行业人士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目前,就中国的公关界而言,对公共关系的探讨主要存在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公关机构对公共关系的应用,一个是学术界对公共关系的研究。但在理论与实践很难一致对应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公共关系”的概念感觉到更加模糊。
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公共关系进行了定义,但在定义过程中,人们还是对概念性和可操作性要素始终不能统一囊括。再加上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公共关系这一新兴行业时,更是把公共关系定义得含糊不清。这些都导致人们对公共关系认识不清,更有甚者误解了这个新兴行业。
(一)公共关系专业人士需要“专业”化
公共关系被引入中国后,行业人士都是摸索着认识这一新领域。在教育机构的公共关系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是跨专业学习并讲授这一新兴学科。很多人只是对从国外引进来的公共关系概念、操作原则等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践背景和实质内涵。所以,公共关系教学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培养出更多公关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基层教育的优质团队,更好地领悟并传递公共关系的实质内涵。
而在公关实践行业,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公共关系教育,有些人只了解到行业内形成的公关实践手段,就敢为人先,投身公关事业。其实真正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因而,在运用公共关系的过程中,也只能片面地理解公共关系内涵中只被行业应用的部分。最后导致很多人片面地把“公关”与“庸俗关系”相混淆,或只把公关当成一种手段,把公共关系当成一门学问,认为公共关系包括公关。
(二)公共关系市场认识现状
“公关”一词被引入中国,最初是从接待应酬谈起的,随着学术资料的逐步完善,业内人士也想将学术公共关系的真正内涵应用于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行业却大多数只运用到公共关系的操作层面,仅从职责上认识了公共关系,认为公关就是一种手段、一种行为方式。
在公关公司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所运用的公关,是狭义的公共关系,只是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部分,只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手段。没有将公共关系的全部理念灌输到实践过程中,只是片面地运用公共关系。
三、“公共关系”的内涵界定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个新兴行业,业内人士都在摸索着前进。其实,在实践过程中,公关行业只应用了学术公共关系理论的一部分。
廖为建教授对公共关系内涵做出的概括是:“在使用‘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时候,往往可以表示一些不同层次的涵义:它可以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即‘公共关系状态’;又可以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即‘公共关系活动’;还可以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即‘公共关系观念’”。可见,广义的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是组织与其公众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它客观存在;它也是一种活动,是一系列传播沟通业务;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管理哲学。总之,公共关系是组织为树立社会形象,为协调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沟通。而在公关实践过程中,也正是经过一系列公共关系营销,体现出一种公共关系状态,只不过我们平时只关注有形的操作手段罢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术上反复强调公共关系状态伴随着社会组织而客观存在后,我们也要将深奥的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实践,让学术公共关系广义的概念、观念渗透到公关行业,使行业人士深入理解公共关系内涵,使公关业这一新兴行业,专业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明胜.宣讲[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初探公共关系传播 篇8
对于公共关系传播, 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传播过程, 同时也是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有利手段。如果没有公共传播, 那么公众也就缺乏对组织的了解, 反过来组织也不能了解公众。
一、关于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 (communication) 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受早期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 也由于中国人对传播这一词的传统理解的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传播理解为一种单向地、大量地、大范围地散布、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现代所说的传播, 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
(一) 现代“传播”一词的含义
1. 信息传递。就是将某一信息源通过信息传递送达到另一个目的地的活动。
2. 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 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 信息共享。
即在传播中, 双方通过分享信息, 使得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 达到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二) 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的过程, 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普遍性, 是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 团体或个人是大众传播的主体, 而一般的社会组织才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 后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人员或公共关系机构。
第二, 由于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 不仅需要告知公众信息, 而且需要根据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编制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 大众传播的渠道也不是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的组成, 而是包括大量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
第四, 流程的单向性是大众传播的另一特点, 主导者和传播者是一个角色, 受传者具有不确知性和不稳定的特性, 因此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 全过程是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过渡, 同时也包含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 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的职能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代表组织行使传播。在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中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了该角色;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 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该角色。
(二) 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 载体是信息流通, 也就是媒介或工具的作用。人们常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 而把公共关系媒介规定为只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和传播。
(三)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包括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证明, 得知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惟一的手段, 应当结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 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还要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对公众的影响。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组织是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 行使的是传播职能, 代表的是组织或者个人的一个职能机构。
从内部结构看组织, 通常分为三个层次:1.决策层, 它在组织中拥有一定的实权, 是组织内部负责决策的人物。首先制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 然后进行宏观控制。2.管理层, 是决策层的下属执行机构, 包括生产管理部门, 计划管理部门, 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坚决贯彻决策层制定的方针, 政策细化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 组织、管理和协调日常工作。3.执行层, 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管理层下达的各种命令, 使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部门。这三个层次在组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各自独立, 又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维持着组织的稳定前行。
综上所述, 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吸引媒介, 并通过大众传播形式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 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各有特点, 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 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摘要: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 公众无从了解组织, 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因此, 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 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以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模式,要素
参考文献
[1]李道平.公共关系学 (第三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公共关系 篇9
1 侦查与媒体的离散效应
1.1 媒体对侦查把脉失误, 导致自身定位偏颇。
(1) 侦查活动具有秘密性, 而媒体则对新闻具有天然的追逐狂热。为了实现侦查的目的, 必须对相关的侦查措施、调查进展进行保密。而部分媒体并没有重视这一点, 单纯地从传播效应的角度对其进行挖掘报道,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侦查活动的有序进行, 甚至破坏了警察应有的形象,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二者的冲突和不信任。
(2) 侦查具有程序性, 而媒体则过分行使其自由解读的权利。侦查是国家专门机关依其职权,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进行的活动, 是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之一。而任何一项制度性规则都是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的, 它本身或许是难以理解的, 但从整个法律运作的层面看必然有独特的价值。那么, 如果单独从个体的角度进行研判往往会有可供酝酿不满和异议的空间, 不少媒体正是由于不理解或刻意忽略侦查活动的合理程序性规定, 没有从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考量, 而孤立地按照传媒的规律进行报道, 通过与公众的简单共鸣, 放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抵触。
(3) 侦查活动具有法律性, 而媒体的资本性动因干扰了侦查权的合法行使。侦查权是法律赋予侦查机关的权力, 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它的合法行使理应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尊重。而在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推波助澜下, 媒体的资本性动因在很多时候成为主导力量, 丢失了应有的法律素养和操守, 让那些完全合法的侦查行为遇到阻力和障碍, 割裂了侦查和媒体共赢的基础。
1.2 侦查机关对媒体有“过敏反应”, 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1) 侦查机关转型不彻底, 在媒体分享话语权的互动过程中反应迟钝。现代民主政府的转型是大势所趋, 各级政府由全能型、管理型向有限型、服务型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 侦查机关在很大程度上囿于神秘、庄重、权威的自我定位, 而对媒体共享信息资源的强势要求缺乏心理预期, 从而对媒体虽有瑕疵但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不够宽容, 容易造成二者的冲撞。
(2) 侦查机关审慎、被动的信息披露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壮大的媒体需求。新闻是媒体的生命, 因此对具有话题性和关注度的侦查活动的报道是符合其自身追求的。但是由于侦查机关欠缺信息分享惯例与实践, 媒体不得不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满足其并不过分的价值期许。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的客观性、全面性则难以得到保障, 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又恶化了媒体与侦查机关的合作。
(3) 侦查机关不注意沟通机制的建立, 没有形成与媒体常态化、低成本化的资源流通。缘于侦查的特殊属性, 在相关信息的交流中侦查机关确实占据着主导优势, 在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畅通平台方面负有义务。然而在现实中, 由于没有建立实质意义上的专门机制和专业舆情分析, 因此即使是有利于树立自身形象的新闻也难以快速传播, 更遑论复杂的危机公关的处理, 使各种不实的新闻有了扩散的土壤。
2 侦查与媒体的耦合效应
(1) 根本法则契合, 侦查与媒体在行为中有共同的规范底线。侦查是强制性的法律行为, 为避免其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 侦查活动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在客观的法律事实基础上行使职权。同样, 媒体的职责是搜集和分享信息, 只有保证宣传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才具备吸引社会关注和引导大众舆论的道德基石, 进而才有获取利益的底气和可能。因此, 即使侦查和媒体在各自特性、处理方式上有所区别, 但由于有共同的基准线, 二者的游戏规则是一致的, 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2) 历史使命趋同, 侦查与媒体在方向上有相似的价值标杆。侦查权是刑事司法职权, 其根本任务是查明犯罪事实, 确定犯罪嫌疑人, 为之后的起诉、审判提供准确的参照, 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和谐统一。媒体作为现代民主社会的“第四权力”, 以信息平等享有、新闻自由传播的形式, 践行着自身的价值使命。所以, 作为民主社会基石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被侦查和媒体共同铺垫, 而缘此路径行进的二者, 也有共同的发展空间。
(3) 现实利益互补, 侦查和媒体在角力间有一致的动力诉求。侦查是一项复杂的刑事司法活动, 它的有效运转必须得到公众和社会的支持, 而媒体则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力。通过媒体客观、正面的报道, 可以沟通侦查机关与公众, 消除误解, 打造良好形象, 实现侦查活动的效益最大化。而从媒体的角度思量, 通过对侦查等热点新闻的报道, 将显著提升其品牌价值, 扩大影响范围, 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 从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出发, 媒体与侦查也有广袤的合作土壤。
3 侦查与媒体和谐发展的建议
(1) 警务公开, 让侦查由“黑匣子”变成“玻璃屋”。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即透明度原理, 具体内容是信息模糊带来猜测, 带来尝试性行为;信息明确, 便于相关人员做出行为选择, 便于监督。因此, 侦查机关应实施“门户开放”政策:法律没有命令禁止的侦查行为, 应当全面、及时地予以披露, 从而在源头上消灭随意猜测、妄加杜撰的空间。而对于法律确有规定应当保密, 也应当对利益相关方做出合理的解释, 并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 而不应当简单粗暴地以“国家秘密”为万能挡箭牌, 增加媒体对侦查机关及侦查活动的质疑和抱怨。
(2) 警媒沟通, 为侦查和媒体创建共同的话语体系。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就是信息沟通。侦查机关和媒体是两个维度内的活动者, 二者在利益支点、思考角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差异。那么, 为了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者必须充分考虑对方的特点, 通过相互的了解, 消除原有的鸿沟。从侦查机关的角度, 应当对媒体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宽容的接纳, 要站在媒体的立场上, 满足其对新闻的需求, 化解侦查机关和媒体的信息不对称。从媒体的角度, 应当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理解侦查工作的特殊性, 提高自身从业者的专业化程度,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提高媒体公信力。
(3) 抓近涉远, 用长远规划来改变侦查和媒体对彼此的态度。所谓“抓近”即着手于平时努力, 而“涉远”则要求着眼于长远打算。警媒冲突从根本上来说, 是民众对具体侦查行为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怀疑, 而在这一刺激点的作用下, 媒体试图通过对新闻的爆炸式宣传来谋求公众的支持, 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侦查机关则尽量降低媒体的这种放大效应, 维护正常的秩序和稳定, 那么在这样一个互博的过程中, 各自超出法律规定的行为就不可避免了。所以, 解决侦查和媒体矛盾的根本点在于树立整个社会对侦查机关和侦查行为的尊崇和信仰, 理解和支持侦查机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进行的活动。
伴随这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媒体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舆论监督、民主参与的政治功能得到了显著的强化。作为政府重要的执法部门, 侦查机关必须以高度的智慧、十足的诚意进行自我的提升和主动的交流。通过正确地运用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 努力研究实现合作共赢的方法, 从无到有, 从粗陋到精细, 抽打这只陀螺的技巧必将愈发完善。
摘要:新形势下侦查和媒体的双向互动将进一步加速, 侦查机关应当利用警察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 对侦查和媒体的复杂关系进行准确把握。为了取得侦查和媒体的合作共赢, 必须尊重二者存在的差异, 而在存在交叉点的空间内进行挖掘, 建立侦查和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侦查,媒体,离散,耦合,和谐
参考文献
[1]孙娟.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和形象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
[2]尹伟中.警察伦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3]马建刚.人民警察意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网络时代的新型公共关系 篇10
网络文化建设是创建网络文化力的战略性投资,是树立网络形象的系统工程,是实施网上营销,获得网上成果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增强网络环境的亲和力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网络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网站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活动的组织、网际文化的传播和跨媒体文化推广等四个方面。
网络文化依据不同的行业特点、项目内容以及机构的人文环境而有所不同,但网站文化建设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即在网站基础开发的同时在互联网上构建起企业的象征文化和内容文化。象征文化是企业网络文化的基础部分,包括视觉系统的多维化和理念系统的形象化等具有网络特征的基础性企业网络识别系统。
网络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远程教育而言,网站文化建设除要系统化地表现企业识别系统的专业体系外,还要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网站规划上要追求网站整体风格的明快感。色彩庄重而轻松,栏目设计合理而实用,商务运作明了通畅。网站风格建设的目的是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示课程设计思想,明析教育商务和教育服务的动作程序。这一工作的好坏是能否争取生源的关键之举;
第二,在课件制作上要创造学习的欢乐感。远程教育是一种虚拟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没有条件参加面授学习的学员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目前由于网络宽带不够和许多技术问题还未得到解决,致使网络学习不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音频和视频效果,网上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乏味,要在网上完成系统的学习主要问题是难以坚持。那么,在网上课件的制作上应该尽量创造好的环境,利用语音、色彩和造型等让学员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既轻松又愉快。
内容文化也是网络文化的基础建设,所以也归类于网站文化建设之中。网络内容即网络产品或网络服务以及对其进行介绍和推广的页面。内容文化建设就是把企业文化的内涵完全融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内容中,使网络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
由于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对象,稳定性较强,内容文化在强化网络形象方面担任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网络经营的成功者往往是在内容文化上进行创新,将看似平凡的常用产品一跃成为网络新贵。如前沿培训网在职业培训课件上安排有许多鼓励学员树立"再接再励、契而不舍、继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形象专题页中所表现的"我们是创造者"和"全面挺进职业培训市场"的口号交相辉映。
公共关系上山下乡 篇11
从梦想回到现实, 中国公关公司仍然扎堆于北京, 北京是公关业总部, 这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CIPRA) TOP20公司总部或中国区总部全在北京, 可见一斑。虽没有数据统计支持, 但可想象, 北京市场起码占据了国内公关服务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这种格局, 与公关行业本身的特征密不可分, 公关公司的两端分别是客户与媒体, 两端之外还有政府与NGO, 而在媒体、政府、NGO等公关服务链的关键环节上, 北京确有国内其他任何城市无可比拟的资源。而作为首都, 北京在客户资源上, 也有强大优势。
也许, 在客户资源上可与北京并驾齐驱的国内城市, 只有上海。上海作为全国中心经济城市, 最具国际化气息的商业都会, 聚集了众多跨国公司亚太区和中国区总部, 而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城市群星罗棋布, 品牌云集。虽然, 上海公关业也初具规模, 然与北京相比, 差距甚大。这固然与上述公关服务链资源有关, 但是, 上海市场对公共关系的认识与实践, 却呈现出重执行、重销售的专业趋势, 与北京市场公关专业的咨询化、策略化发展方向相悖而行。这一点, 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广州亦然。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广东乃至珠三角市场, 拥有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 无数著名品牌和实力厂商驻扎其中, 有跨国公司, 有大型国企, 有民营巨头, 但公关业份额却在北京、上海之后。
此外, 江浙、福建、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亦有不少著名品牌和隐形冠军, 公关服务的需求量不可小觑。
显然, 国内市场对公关服务需求的“已探明储量”巨大, 如何开采, 是摆在公关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CIPRA 2007年行业调查报告显示, 在90个有效样本中, 60%的公司在2个或2个以上城市设办公室, 在全国更多城市建立了联营机构。这固然说明了国内一些大的公关机构已将触角伸入北京之外的市场, 但报告还显示, 公关公司主要进入的市场还是集中于北上广。而在二线城市的公关市场, 除了“飞行团队”之外, 只有媒介购买公司、广告公司、点子公司, 甚至婚庆公司。
回过头来看全国公关市场, 北京已成红海, 大概难有突破性增长;上海广州爆发在即, 将成为各大公关公司必争之地;而大量的二线城市, 却是一个长尾市场, 公关公司可以通过业务合作、办事处、连锁经营、兼并收购甚至媒体运营等方式开拓培育, 广种薄收, 而一旦市场成熟, 这些二线城市也会追随上海广州成为新的战略要地。
问题是, 进入这些市场采取什么方式?投入多少资源?布多少点开多大面?盈利周期预期多长?这些, 只能是各公司根据自身的战略、实力和发展阶段, 来衡量与运作了。将话题扯得稍远一点,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有几家公关公司上市融资之后, 布局二线市场的脚步将会骤然加快。但在如今的市场大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 这个设想还未到规划实施的时候。
有一点可以确定, 中国公关公司更大的机会与挑战, 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都在北京之外。
全国公关市场, 北京已成红海, 大概难有突破性增长;上海广州爆发在即, 将成为各大公关公司必争之地;而大量的二线城市, 却是一个长尾市场, 公关公司可以通过业务合作、办事处、连锁经营、兼并收购甚至媒体运营等方式开拓培育, 广种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