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环境

2024-09-30

四个环境(精选5篇)

四个环境 篇1

环境新闻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兴起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其天然地带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而当前,环保形势的快速发展,带来思想观点的大碰撞,同时人与环境、环境生态环境的高度关联性,又要求环境新闻报道要有宏观意识。

因此,环境新闻除了新闻报道的共性,如真实性、实效性和准确性,还具有有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的个性特征,如不容忽视的历史性、复杂多样的科学性、贴近民生的公益性、把握全局的系统性。环境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就必须尊重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体现大思维高境界。

一、不容忽视的历史性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产、生活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早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重大环境公害事件的出现;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资源锐减甚至枯竭,出现区域性生态失调现象。当前世界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危害加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加。

环境保护就在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首先引起老牌工业国家(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随后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环境新闻就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而产生和形成。

以甘肃省为例,在建国初期的特殊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是以“赶超”为目标,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在具体发展模式上,选择将内陆地区作为为重点的工业基地。这一时期,甘肃优先发展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一五”时期甘肃省被确定为国家的工业基地之一,在甘肃以兰州为中心兴建(前苏联援助的"156项"中的)8项大型现代化工业企业,以及8个配套的项目。兰州炼油厂、兰州热电站、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厂、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永登水泥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奠定了甘肃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然而,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以白银公司为典型的这批项目不得不面对设施老化、技术陈旧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都被列入历史遗留问题的行列。

与此同时,为在短期内实现粮食自给,甘肃省大规模开发水土资源,重点建设了八盘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和靖会电灌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三角城电灌工程、皋兰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等大型水电工程设施;并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土地资源实施了大规模开发,重点建设了“陇东粮仓”。这一时期的开发一方面为甘肃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过度开发使甘肃部分生态脆弱区面临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在做好类似题材的报道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历史性,从而陷入片面义愤填膺的境地,而有失新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复杂多样的科学性

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旱涝、台风、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单环境污染而言,就包括了陆地污染、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其治理涉及生物、化学、物理、材料、核与辐射等诸多学科,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学科的结合。比如,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就有物理沉淀、生物曝气、加氯化学反应、厌氧消化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在工艺设计上需要专门针对特征污染物。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排放的污染物是不一样的。

曾有报纸刊登一则图片新闻,报道某热点厂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而照片反映的是热点厂冷却过程中排放的水蒸气,这种错误的发生就是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缺少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向受众传播了错误的咨询。因此,在采写环境新闻的过程中,需要记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贴近民生的公益性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对人的影响基本上是同一的、无差别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应该享有的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人人都会受益;环境破坏严重,大家都要遭殃。环境的状况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水平。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民生问题,所以环境新闻备受普通大众的关注。然而,对于公众来说知识背景、生活阅历都各有不同,如何确保一则环境新闻报道发出后,所有的受众都能看的懂,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考验。

一则关于锑污染的环境新闻报道中,记者用几句话介绍了锑的危害性,“锑有毒性,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咙及皮肤,持续接触可破坏心脏及肝脏功能,吸入高含量的锑会导致锑中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锑列为第一类污染物,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1mg/L。”简单介绍对于公众认识这起污染事件的严重性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事件周边的群众该注意如何防护也有有一定的提醒和帮助作用。

再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氧化硫等专业术语,在采写稿件时一定要考虑刊发媒体的受众,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要在新闻中让受众明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将二氧化硫作为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这一指标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样的环境新闻报道才是接地气的,贴近公众需要的。

四、把握全局的系统性

环境新闻的定义以及涉及的范围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政策、法规、技术等单纯的污染防治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相互交融的综合问题。我们要在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环境形势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报道方向,去分析一个环境新闻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

比如,油田开采方面的报道。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做后盾。石油工业被称之为经济发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开采在技术层面上还有未能攻克的难关。在做这样的报道时就不能一味的跑偏了,不能片面强调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或者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应当站在走资源节约型之路科学发展的高度,把握报道的主线。如走石油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关键是要建立完整的现代石油工业管理体系,必须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之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报道就会着眼于这一行业,如何既保证油田开发,又能很好的保护环境;既发展企业,又惠及当地群众;既考虑眼前利益,又照顾可持续发展;既奉献能源,又创造和谐。不仅丰富了报道的素材,又引领了行业发展的前沿走向,促动了行业的创新升级。所以,好的环境新闻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要敢于揭示问题,探究问题,正面回答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报道显示一种锐气和大气。

四个环境 篇2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8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计罚方式、附则5章22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附则4章25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附则4章22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公布。该《办法》共18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8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和督促排污者及时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等相关信息。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排污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一)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三)排放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

(四)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的;

(五)其他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第六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增加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检查发现排污者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应当进行调查取证,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按日连续处罚决定应当在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后作出。

第八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当场认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在现场调查时向排污者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需要通过环境监测认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取得环境监测报告后三个工作日内向排污者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第九条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环境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具体条款和处理依据;

(四)责令立即改正的具体内容;

(五)拒不改正可能承担按日连续处罚的法律后果;

(六)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以暗查方式组织对排污者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改正情况实施复查。

第十一条 排污者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复查前,可以向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改正情况,并附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拒不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可以对其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已经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或者已经停产、停业、关闭的,不启动按日连续处罚。

第十三条 排污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拒不改正:

(一)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仍在继续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二)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复查的。

第十四条 复查时排污者被认定为拒不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再次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送达排污者,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并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对排污者再次进行复查。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程序。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罚决定书。

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初次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该行为的原处罚决定、拒不改正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按日连续处罚的起止时间和依据;

(四)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

(五)按日连续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四章 计罚方式

第十七条 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日数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的次日起,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之日止。再次复查仍拒不改正的,计罚日数累计执行。

第十八条 再次复查时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改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之后的检查中又发现排污者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重新作出处罚决定,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周期重新起算。按日连续处罚次数不受限制。

第十九条 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乘以计罚日数。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可以同时适用责令排污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查封、扣押等措施;因采取上述措施使排污者停止违法排污行为的,不再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9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 扣押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 扣押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查封、扣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四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实施查封、扣押:

(一)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污染物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二)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的;

(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化工、制药、石化、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工业污泥的;

(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五)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未按照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违法排污行为。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查封、扣押;已造成严重污染或者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实施查封、扣押。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封、扣押排污者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应当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得重复查封、扣押排污者已被依法查封的设施、设备。

对不易移动的或者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设施、设备,应当就地查封。查封时,可以在该设施、设备的控制装置等关键部件或者造成污染物排放所需供水、供电、供气等开关阀门张贴封条。

第六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可以不予实施查封、扣押:

(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

(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

(三)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

第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查封、扣押决定,查封、扣押延期情况和解除查封、扣押决定等相关信息。[1]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八条 实施查封、扣押的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审批、决定、执行、送达、解除。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前,应当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查封、扣押的证据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环境监测报告、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和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书面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情重大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应当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案件审查委员会集体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制作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

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查封、扣押的依据和期限;

(三)查封、扣押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和存放地点等;

(四)排污者应当履行的相关义务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第十二条 实施查封、扣押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由两名以上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并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二)通知排污者的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到场,当场告知实施查封、扣押的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三)制作现场笔录,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拍摄。现场笔录的内容应当包括查封、扣押实施的起止时间和地点等;

(四)当场清点并制作查封、扣押设施、设备清单,由排污者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分别收执。委托第三人保管的,应同时交第三人收执。执法人员可以对上述过程进行现场拍摄;

(五)现场笔录和查封、扣押设施、设备清单由排污者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六)张贴封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明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已实施查封、扣押。第十三条 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在实施后二十四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立即解除。

第十四条 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签收。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应当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日期。

实施查封、扣押过程中,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予以注明,并可以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五条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排污者,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对就地查封的设施、设备,排污者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损毁封条、变更查封状态或者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

对扣押的设施、设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也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扣押期间设施、设备的保管费用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

第十七条 查封的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由排污者承担。扣押的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因受委托第三人原因造成损失的,委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先行赔付后,可以向受委托第三人追偿。

第十八条 排污者在查封、扣押期限届满前,可以向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解除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解除查封、扣押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已改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的,解除查封、扣押;

(二)未改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的,维持查封、扣押。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决定:

(一)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处理决定,不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

(二)查封、扣押期限已经届满的;

(三)其他不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查封、扣押措施被解除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通知排污者,并自解除查封、扣押决定作出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解除决定。

扣押措施被解除的,还应当通知排污者领回扣押物;无法通知的,应当进行公告,排污者应当自招领公告发布之日起六十日内领回;逾期未领回的,所造成的损失由排污者自行承担。

扣押物无法返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拍卖机构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第二十二条 排污者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移送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及有关法律文书、清单。

第二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查封后的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检视其封存情况。

排污者阻碍执法、擅自损毁封条、变更查封状态或者隐藏、转移、变卖、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1]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0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 停产整治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时,应当责令排污者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限制生产延期情况和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日期等相关信息。[1]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

第六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

(一)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二)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三)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四)被责令限制生产后仍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五)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可以不予实施停产整治:

(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

(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

(三)实施停产整治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

第八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一)两年内因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二)被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或者擅自恢复生产的;

(三)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严重环境违法情节的。[1]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证据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环境监测报告、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和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书面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情重大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应当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案件审查委员会集体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告知排污者有关事实、依据及其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就同一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可以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者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中一并告知。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应当制作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或者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也可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

第十三条 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和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违法事实、证据,以及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依据;

(三)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改正方式、期限;

(四)排污者应当履行的相关义务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决定书送达排污者。

第十五条 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停产整治的期限,自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起,至停产整治决定解除之日止。

第十六条 排污者应当在收到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或者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后立即整改,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报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方案应当确定改正措施、工程进度、资金保障和责任人员等事项。

被限制生产的排污者在整改期间,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并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或者委托有条件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保存监测记录。

第十七条 排污者完成整改任务的,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任务完成情况和整改信息社会公开情况,报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提交监测报告以及整改期间生产用电量、用水量、主要产品产量与整改前的对比情况等材料。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排污者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之日起解除。

第十八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行终止:

(一)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

(二)被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业、关闭的。

第十九条 排污者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排污者履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况实施后督察,并依法进行处理或者处罚。

第二十条 排污者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解除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排污者进行跟踪检查。[1]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1号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第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部门的行政经费预算。

有条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设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指定机构负责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日常工作。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公开的环境信息及政府部门环境监管信息,建立企业事业单位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时,应当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

(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

(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

第九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产品及规模;

(二)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

(三)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六)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列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公开其环境自行监测方案。

第十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或者当地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同时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公告或者公开发行的信息专刊;

(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三)信息公开服务、监督热线电话;

(四)本单位的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信息亭、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场所或者设施;

(五)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第十一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后九十日内公开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有新生成或者发生变更情形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自环境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公开其环境信息。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自愿公开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对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宣传和引导公众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四个环境 篇3

四个环境大学生时间管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 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已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而时间管理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挥水平。它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不同年级层次大学生对时间管理能力的需求

1.大一新生——思考方式需求

大一新生初到大学,对大学的教育方法还不熟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原有的高中时的紧张时间安排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相对自由和放松的生活状态和学术空间。很多学生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重点是什么。此时将时间管理能力带入到大一新生的视野,为新同学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即将时间进行设计、规划、管理以达到丰富个人生活的目的。

2.高年级学生——实践活动需求

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意义相当重大,此时的大学生经历了大一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熟悉了大学的各种环境,开始将眼光放的更长远,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并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准备。此时以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或实践,将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比如,“80/20”法则,“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等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中,使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去调整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状态,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目标。

3.准毕业生——职业素质需求

准毕业生是最急于掌握诸如时间管理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群体。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需要一系列的具体训练的。此时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应当更注重与学生的具体实习、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事业单位对职场人的严谨工作作风和严格的时间控制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的信心。

二、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四个环境

前日本经联会会长土光敏夫说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经营的时间要素是举足轻重的,速度就是生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他们身上既具有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热情,又具有强大的可塑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多思考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从理论和实践多层次、多方位、创新性的探讨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径,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步入社会打造平台。

1.创课堂教学环境,传播时间管理基本知识

课堂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对知识和教材的把握也较为准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也能有重点、分层次、因材施教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困难。在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借助课堂教学开展时间管理的相关知识性的传授,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无论如何开展,教师采用何种无论教学方法,目标都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关于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时间管理原则和方法,并懂得运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2.创造第二课堂学生团队环境,带动优秀学生实践时间管理理念

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场所。目前,各个高校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参与的诸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城市义校等学生组织。时间管理的理念传播,需要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学生组织能够汇聚校内的优秀人才,吸引一大批热爱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生团队环境中,高校教师应当有所针对性地设计一套以项目式开展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具体的方案项目,并以任务式的在学生干部中间展开。如组织学生开展“生涯设计大赛”“企业模拟设计大赛”等丰富的训练项目。这样既可以通过学生团队来进行时间管理的锻炼,又可以使学生干部带动一批批大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工作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学习和体会了时间管理的魅力和魔力。

3.创大学宿舍环境,敦促时间管理能力形成

大学宿舍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三个课堂”,同宿舍的同学一起生活和学习,往往能形成大学里珍贵的友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很多大学生都是停留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但是真正的时间管理能力的训练应当是来源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时间管理的学习,大学生已经能够将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但是是否能够将时间管理的意识内化到自己的思维里,真正成为个人的一项能力素质还是需要看学生是否能够长期的坚持,并且使习惯成为一种特质。

宿舍环境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同宿舍的室友在作息时间上能保持大致相同,而个别的缺乏约束力和合作精神的同学,有可能也会影响他人在时间管理能力的养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指导制定一套适合该宿舍同学的时间管理日程,这样大家可以在彼此监督、敦促的环境下加深课堂中对时间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影响,并形成持续力量作用到宿舍里每一名同学的身上。

4.带领学生体验社会企业环境,实践和感受时间管理的具体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及宿舍环境的共同合力,学生已经具备了时间管理的意识或能力。但最终这种意识或能力还是需要学生在职场中将其外化,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态度。此时,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应当参与到具体的企业活动当中,如“大学生小学期的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参观”“职业人士访谈”等多种方式。去体验和体会成功企业或失败企业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优势或不足,给学生以生动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加深具体学习知识的内化和感受。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坚持的素质教育任务,简单的通过课堂的讲授或几个任务的完成,很难实现对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在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的学生团队环境、宿舍环境及社会企业环境这“四个环境”的创建,促使学生能利用大学不同环境提供的条件,完成从知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四个过程,为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能力素质的养成提供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廷辉,杨显东.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许湘岳,吴强.自我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彼得·德鲁克.成功自我管理的29个工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

[4]杨玉柱.华为时间管理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四个环境 篇4

一、不同年级层次大学生对时间管理能力的需求

1. 大一新生———思考方式需求

大一新生初到大学, 对大学的教育方法还不熟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原有的高中时的紧张时间安排已经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相对自由和放松的生活状态和学术空间。很多学生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找不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重点是什么。此时将时间管理能力带入到大一新生的视野, 为新同学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即将时间进行设计、规划、管理以达到丰富个人生活的目的。

2. 高年级学生———实践活动需求

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意义相当重大, 此时的大学生经历了大一一年的学习和生活, 已经熟悉了大学的各种环境, 开始将眼光放的更长远, 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并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准备。此时以项目的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或实践, 将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 “80/20”法则, “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等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中, 使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去调整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状态, 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目标。

3. 准毕业生———职业素质需求

准毕业生是最急于掌握诸如时间管理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群体。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需要一系列的具体训练的。此时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 应当更注重与学生的具体实习、实践相结合, 可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事业单位对职场人的严谨工作作风和严格的时间控制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的信心。

二、培养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四个环境

前日本经联会会长土光敏夫说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经营的时间要素是举足轻重的, 速度就是生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校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 他们身上既具有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热情, 又具有强大的可塑性,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多思考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从理论和实践多层次、多方位、创新性的探讨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径, 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步入社会打造平台。

1. 创课堂教学环境, 传播时间管理基本知识

课堂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对知识和教材的把握也较为准确,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 也能有重点、分层次、因材施教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困难。在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同样需要借助课堂教学开展时间管理的相关知识性的传授, 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无论如何开展, 教师采用何种无论教学方法, 目标都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关于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时间管理原则和方法, 并懂得运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2. 创造第二课堂学生团队环境, 带动优秀学生实践时间管理理念

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场所。目前, 各个高校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参与的诸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城市义校等学生组织。时间管理的理念传播, 需要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学生组织能够汇聚校内的优秀人才, 吸引一大批热爱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生团队环境中, 高校教师应当有所针对性地设计一套以项目式开展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案, 设计具体的方案项目, 并以任务式的在学生干部中间展开。如组织学生开展“生涯设计大赛”“企业模拟设计大赛”等丰富的训练项目。这样既可以通过学生团队来进行时间管理的锻炼, 又可以使学生干部带动一批批大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工作中, 在具体的实践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 又学习和体会了时间管理的魅力和魔力。

3. 创大学宿舍环境, 敦促时间管理能力形成

大学宿舍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三个课堂”, 同宿舍的同学一起生活和学习, 往往能形成大学里珍贵的友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很多大学生都是停留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 但是真正的时间管理能力的训练应当是来源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时间管理的学习, 大学生已经能够将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但是是否能够将时间管理的意识内化到自己的思维里, 真正成为个人的一项能力素质还是需要看学生是否能够长期的坚持, 并且使习惯成为一种特质。

宿舍环境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同宿舍的室友在作息时间上能保持大致相同, 而个别的缺乏约束力和合作精神的同学, 有可能也会影响他人在时间管理能力的养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指导制定一套适合该宿舍同学的时间管理日程, 这样大家可以在彼此监督、敦促的环境下加深课堂中对时间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影响, 并形成持续力量作用到宿舍里每一名同学的身上。

4. 带领学生体验社会企业环境, 实践和感受时间管理的具体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及宿舍环境的共同合力, 学生已经具备了时间管理的意识或能力。但最终这种意识或能力还是需要学生在职场中将其外化, 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态度。此时,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 教师带领学生应当参与到具体的企业活动当中, 如“大学生小学期的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参观”“职业人士访谈”等多种方式。去体验和体会成功企业或失败企业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优势或不足, 给学生以生动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加深具体学习知识的内化和感受。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 需要长期坚持的素质教育任务, 简单的通过课堂的讲授或几个任务的完成, 很难实现对学生时间管理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在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的学生团队环境、宿舍环境及社会企业环境这“四个环境”的创建, 促使学生能利用大学不同环境提供的条件, 完成从知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四个过程, 为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能力素质的养成提供一种可能性。

摘要: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试从大学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的学生团队环境、宿舍环境及社会企业环境这“四个环境”的创建入手, 探讨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形成, 为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能力素质的养成提供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四个环境,大学生,时间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廷辉, 杨显东.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许湘岳, 吴强.自我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彼得·德鲁克.成功自我管理的29个工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1.

[4]杨玉柱.华为时间管理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四个环境 篇5

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深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行政执法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的速度、对外开放的广度。没有良好的环境,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打造“环境佳地,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安全宝地”,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加快发展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优化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无止境,优化环境无终点。对让投资者而言,赚钱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人家赚钱,我们发展,实现双赢,合作才会长久。因此,加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最大限度的为投资者创造赚钱机会、发展机会。要认清“予与取”的关系,树立“双赢”理念。做到要先取后予,放水养鱼,决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放弃一些暂时利益,满腔热情为企业搞好服务。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迎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将来我们才会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政策的制订上,只要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外地的一切优惠政策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使我们的政策更具包容性,而且要不断地突破禁区,不断地冲破旧框框,敢于和善于先让利后得利,让近利得远利,让大利赢小利再赢大利。在规费征收上,可收可不收的,全部取消;有上下限规定的,全部按下限来收取;对于一些服务性收费,采用“不服务,不收费”的原则,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全心全意促进企业发展。在政策的执行上,要严肃执行纪律,对党委、政府的政策,必须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决不能以“条条”为借口搞“行政性壁垒”、设“玻璃幕墙”,确保贯彻到底、落实到位,不出梗阻;对尚未落实的政策,要查明原因,找出症结,明确责任,限期落实。要坚决杜绝科室意见否定部门意见,部门意见否定政府文件的不正常现象。在民风的养成上,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杜绝欺生排外、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等行为,切不可为了蝇头小利,痛失商机,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富商、重商、安商”的发展氛围。

二、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重新整合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问题。应该看到,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全局利益之所在,也是局部利益之所系。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问题上,要学会算大帐,算长远帐和社会帐。对我区而言,面对欠发达的现实,发展是硬道理、大道理,加快台儿庄发展、振兴台儿庄经济是大局。面对激烈的竞争,台儿庄靠什

么搞活经济?靠什么来吸引资金?靠什么来争取项目?唯有政策优惠、环境宽松。创造宽松环境、降低招商门槛,必然要牺牲一些暂时的局部利益。但是,有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不仅会带来新上项目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张、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会带来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巨大的外部市场,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先进思想的同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高层次人才的涵养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这种收获是可持续的,也是长远的,其价值也是无限量的。因此,牺牲局部利益换来长远发展,是非常值得的。对部门而言,没有台儿庄的经济发展,没有人民群众的富裕,没有纳税人的贡献,部门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局部与全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自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部门利益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发展是硬道理”来统领部门的“小道理”,多一些全局观念,少一些部门意识;多谋国家和社会之大利,少谋部门之小利;多想群众的期望,少想一己之得失。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事情就千方百计去做,凡是不利于经济建设的事情就坚决不做。始终坚持把一个地方的全局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局部利益来保全

大局利益。

三、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法律是人民群众制定的,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因此,执法与服务是并不矛盾的有机统一体,执法从根本上说就是服务,就是利用法律法规等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各级干部都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增强公仆意识,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搞好服务中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搞好服务。一要严格执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良好的市场秩序不能没有法制的维系,不能没有执法者的参与。作为执法执纪部门和执法执纪人员,既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同时更要承担服务人民的责任,端正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和怎样执法、怎样服务的问题。要处理好严与宽、硬与软的辩证关系,严要有据、宽要有边、硬要有度、软要有界,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都要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办事,切实营造出一个开明、开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环境,文明、诚信、热情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二要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按照政府提速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能公开的公开,能取消的取消,快审快办,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要强化“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你赚钱,我收税”的意识,视企业和投资者

为上帝,切实转变职能,千方百计搞好服务。要树立尊重纳税人、保护企业家的意识,只要他们不踩红线、不碰高压,就要全力支持他们放手发展经济。做到外商有事马上办,有求马上到,有报马上查,有难马上帮,尽最大努力使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者经营安全、办事方便。三要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执法部门要从全区大局出发,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杜绝“三乱”和“吃拿卡要”现象。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群众监督、职能部门监督等各方面的作用。突出抓好有奖举报、行风热线、社会评议机关等活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担负起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督查等工作,及时受理、严肃查处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报、投拆案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那些顶风违纪、以身试法者要对损害发展环境的,区委、区政府将按照“不换脑筋就换人、不改作风就调整”的原则,坚决查处,惩一儆百,切实为投资者和企业撑腰壮胆。

四、要正确处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扮演者重要角色,必须把握好角色定位,既不能缺位,该作为而不作为,也不能错位,不该作为而乱作为。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要认真履行职责,把该管的事管好。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政府管

理部门面对新的形势,要树立“强政府、大服务”的思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特

事特办,急事急办,做到管理不越位、服务不缺位,在“宏观指导、提供信息、改善设施和搞好社会治安、“三乱”治理”等方面体现政府的作用。二要解放思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管得多,服务少,程序多,效率低,只会使投资者退避三舍。各级各部门尤其是经济执法部门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个大局,正确处理好条条管理与地方经济、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寻求执行上级规定与服务招商引资的最佳结合点。要深刻理解“不放不活”和“无为则无不为”的道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多指导不干预,多服务不设卡,多帮忙不添乱,多支持不指责。营造一种“你发展我铺路,你挣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困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台儿庄建成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

上一篇:指导学生语文预习下一篇:中职食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