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食品检验(通用12篇)
中职食品检验 篇1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是实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介质和依托。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 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决定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我校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 食品检验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基于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 构建了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分析食品检验专业就业岗位。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职业分析主要包括专业的行业状况分析、职业活动分析及工作过程分析, 全面、深入的调研是职业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北京市工商局、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蒙牛乳品有限公司等近400余家食品相关企业、质量监督部门、近3年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得出, 食品检验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食品检验、食品销售员、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其中食品检验员为食品检验专业核心就业岗位, 主要从事常规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据毕业生跟踪调研, 部分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还可在食品企业从事食品原料采购、食品销售等工作, 还有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学校等单位从事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员等工作, 部分学生在从业几年后进入实验室管理或食品质量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2.明确食品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身心健康, 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等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食品有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及快速检验技术, 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 熟练使用有关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 具有食品检验专业要求的科学求实、公平公正、程序规范、认真仔细的职业素质, 能胜任食品企业、商检部门、食品流通领域、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卫生检测工作, 取得中级食品检验资格的食品检验人才。
3.定位食品检验专业就业面向。通过对近3年食品检验专业近10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 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有5大职业面向。一是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品控、检测等岗位, 从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工作;二是面向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领域的生产、销售等岗位, 从事面包、糖果、酒类、粮油食品等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管理等工作;三是面向工商质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流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检验岗位, 从事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测工作;四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实验室管理岗位, 从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4.分析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在明确食品检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 邀请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议, 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检验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食品检验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 归纳出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活动表和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解表。
5.提取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的重要依据。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完成, 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北京市工商局、蒙牛乳品有限公司、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通过专家技术骨干集思广益, 总结归纳, 明确了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检测, 岗位主要职业活动为样品采集与处理、感官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报告、实验室安全维护等。
二、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 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构建具有食品检验专业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1:实现1个培养目标, 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 搭建岗位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 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遵循2个原则, 即食品检验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3个培养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特质分析, 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夯实4个基础, 专业调研为基础、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5个教学模块, 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3.构建模块化课程。课程与岗位对接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岗位课程学生直接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的育人情境, 更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重新整合课程, 确定10门与岗位对接的课程, 搭建由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和拓展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 构建5个课程模块。食品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食品检验职业特点,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依据食品检验职业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理论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技能形成有单项到综合的原则, 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的, 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通过公共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文字能力、计算机搜集信息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单项技能和职业素质,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拓展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多口颈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分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阶段。校内以综合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在掌握了食品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后, 通过完成综合检测项目, 如啤酒的检测、糕点检测、饮料、粮油制品等常见食品的检测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学习, 完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
4.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食品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6门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评价建议、师资、课程教学条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食品检验专业课程实施
1.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食品检验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具备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具备食品检测技能, 实践技能扎实, 熟悉企业检验员管理。此外, 教师还应具备一体化授课能力, 掌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能将检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有机地贯穿到教学当中。因此, 需要从师资数量、职称、学历、双师比例进行合理配置, 才能保障课程的实施质量。
2.强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 是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 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 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特点, 选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行动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实施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演示、图片、实训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 并应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成果, 实现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为原则, 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多方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如《食品感官检验》课程评方式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效果, 课题组分别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了调查。
1.教师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使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体化实训教室的职业情景, 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到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 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 教学效能明显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的各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 使我们能够在做中学习;老师采用的过程导向的行动教学方式, 使我们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操作能力强, 并有外聘企业食品检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 使我们能够取得了食品检测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信心。
3.企业的评价。从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 学生工作上手快, 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工作中, 学生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追求标准、卓越的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感明显增强, 从事高技能成就事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摘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构建了中职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海燕, 陈亮, 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62) :15-16.
[2]吴海燕.基于项目化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 2013, (35) :26-28.
[3]姚勇芳, 莫慧平.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国家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4) :42-44.
中职食品检验 篇2
内容摘要: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当代社会对食品加工这一专业的要求也有着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中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的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本文恩对高职食品加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讨论,指出在保留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化的实践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高职食品加工专业人才。
关键词:食品加工专业;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深化改革建立突出现代加工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中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时候,往往总是专注于单科单练的教学模式。这种不够完善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单
一、综合能力不足。这种不够完善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足以培养出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了打破这种教学与就业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一场大规模的教学改革的进行可以说是刻不容缓的。针对于此的教学改革将主要针对打破学科界限、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重点培养当代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逐步进行。
突出当代食品加工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加工内容的培训、课堂实践教学、实习操作等多个具体项目,是一门较比于课本理论教学而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其考核方式相对于以往各专业科目也较为独立。
那么突出当代食品加工技术当中所说的“当代食品加工技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排除以往食品加工类专业课内容,还包括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食品生产器械设计等。
此外,突出当代食品加工技术教学还应充分突出开放式的实践教育方式。例如,„„
二、改革旧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以往的中职院校在食品加工专业的考核方式往往是以本门课程的鄙视成绩作为基本考核成绩,而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所取得的成绩则仅供参考。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不符合当代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所以说,要改变当今食品加工专业在中职院校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考核制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总体趋势、适应专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中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的考核方式应逐步发展为集完善的理论知识与强化的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模式。
(一)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里说的综合素质主要针对外语与计算机两门公共课程而言。因为,在当代食品进出口频繁的前提下,作为食品加工专业人员将会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信息技术与外国语言等公共学科知识的多重考验。作为一名制品加工专业工作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学习素质,并将其合理应用到食品加工行业当中去,才能够顺利达到食品加工行业对其所要求的标准。
(二)专业与职业接轨
专业学科要做到与市场之夜需求接轨。因为职业学校毕竟为社会培养专职技术人员的培训机构,学员的学习成果如果不能够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互契合,那么就是去了职业学校的实际存在意义。所以,学员在在校期间应对其日后工作所涉及到的诸项实践任务加以充分的实际训练,并积极努力考取日后就职所需的各类相关资格证件,以备日后能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强化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为保证流入人才市场的学员能够以更高的概率达到市场职位标准,校方应严格控制学籍管理标准。在技术学院统一标准的计算机应用、外语等级、专业技能考核以及毕业所需的其他各类校方要求达到的统一标准。
三、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知识那样能够通过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行解读,在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专业互动、通过实践操作加以学习的。因此,在实践课程当中,教师的存在起到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的改革事业应从教师这一环节做起。
(一)加强校内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校方应适时选派教师到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对当代新型食品加工技术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其次,校方还应积极鼓励任教教师深入到食品研究实验室、食品加工时间基地等实训基地进行进修,以提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素养。此外,校方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各级组织的各类设计专业知识的学术研讨型会议,以接触更多专业观点。另外,校方还应尽量支持教师进行更高层次分学位深造,以为学校培养具备更高专业职业素养的人才。
(二)引进人才
培养本校教师虽然是一项很有成效的积累人才办法,但毕竟需要一定的经历时间。对此,适当的吸收引进外来人才也不失为一项为校方积累人才的良策。在这一方面,校方可以通过从相关食品加工企业聘请专职人员到校兼职担任在校学员专业课程的外聘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吸纳各大高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等方法不断充实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中职食品检验 篇3
【关键词】食品专业 创业素质 模拟创业 创业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29-02
中职食品专业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是当前中职学校的一项重点课程,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目前,受到社会压力、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时候多半会存在矛盾心理,认为自己学的专业未必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文化课知识,在创业的时候会受到许多艰难险阻。当这些想法持续时间一久,便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制约着学生。介于此,培养中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让他们德才兼备,即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又拥有良好的心态素养,这便成为了当前中职教育的重点工作。下面,笔者就多年教學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继而总结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一、新课导航,激发中职生创业兴趣
中职食品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同时也不是强制性授课就能发挥作用的,首先要激发出中职生的创业兴趣,继而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针对此,学校在中职食品专业开设了《小企业创业指南》课,并摘取了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的课堂读本,如,《小餐馆创业指南》《食品加工创业指南》等,以此充当中职生的学习材料,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开设了第二课堂,为学生播放一些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纪录片,并着重将成败案例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的来讲,创业兴趣是推动中职生参与创业实训的首要前提,在课堂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创业是一个布满荆棘的过程,中职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常常会表现出不自信,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需要中职教师严格关注的课题。
二、理论讲解,提高中职生创业技能
理论讲解是基于兴趣基础之上,提高中职生创业技能的核心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手法,完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并通过不断的革新与完善,将课堂目标和方向向市场转型,从而为学生构建出形象逼真,氛围性强的实践探索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充分的理论知识。在该环节中,学校首先引进了一批专业书籍供学生学习,并聘请专业人员讲解书籍中的理论知识,以此武装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对创业有所了解。其次,学校格外重视创业技能的考核工作,并将创业基础知识及相关专业课的测验结果纳入其中,以此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施教,从而让每一位中职生都能获得技能上的锤炼。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基地的功能,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模拟场景,例如,烹饪、食品销售等,引导他们注重每一个生成环节,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模拟公司,促进中职生创业信心
“模拟公司”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德国,主要体现为,为学生构造一个真实的创业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创业过程,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并在其中适当地渗透一些风险,以此提高中职生对创业的感受。近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先后建立了“师生情爱心餐馆”“爱立信食品销售公司”“蔬菜瓜果培育基地”等模拟公司,并均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其中,公司中的股东、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职员全部由学生担任,而且可以是集资制(师生集资、生生集资),也可以是独资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已然摸索到了创业的基本要领。而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又鼓励学生创建网络商店,将网络商店与实体模拟公司进行并和,进一步提高模拟公司的业绩。由此一来,学生在反复实践、摸索、练习中必然会有所收获。
四、人际交往,增强中职生创业效率
创业离不开人际,良好的人际圈可以让创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多数中职生为家中独生子女,天生优越感强,不愿与他人合作,人际关系差,这便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业能力。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人际交往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中职生与人相处难,容易发火,这对于创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创业培训工作中落实人际交往指导机制,这无疑是落实课题目标的重要途径。此外,食品专业本身就与服务行业紧密相连,服务行业恰恰是需要人际交往的。所以,学校在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时,适当地为他们模拟了公司合作、业务洽谈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按照商务洽谈的方式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此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学校又适当地引进了一批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将其安插在课程之中,定期为学生讲读人际交往的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
五、心理疏导,培养中职生拼搏精神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坚固,一丝一毫的失败都会对他们带来巨大的(下转第36页)(上接第29页)影响。长此以往,不但会严重打击中职生的创业信心,甚至还会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自暴自弃。所以,在培养中职生创业素质的同时让他们肯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现实,正视自己,这无疑是当前中职教师所要面向的重点课题。针对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中,教师及院领导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了解他们产生“不自信”这种心理情绪的主要原因,从源头上对问题加以解决。譬如笔者所带的班有一个男生,由于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又是家中的独生子,他常常会感受到有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学不好会对不起父母,且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其次,又因为他是中职生,所以觉得自身低人一等。对此,在帮他做心理工作的同时笔者还向他讲述了一些穷人创业的故事,让他在故事的引导下重新认识自身,并勇于参与到学习当中,提升自身的拼搏精神。
六、珍惜时机,鼓励中职生把握机遇
上帝对人类的恩赐是公平的,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拥有几次机遇。良好地把握机遇,可以有效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效率。但是在现阶段,却很少有人能够把握住这个机遇,特别是,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不但无法成功地把握机遇,甚至还无法正确地辨别机遇。所以,在培养中职食品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时候,更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遇。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这一环节呢?笔者认为,可以定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情境不能被学生所知,要让他们感觉出其不意),然后鼓励学生把握机遇,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创业知识进行交流和操作,以此提高他们对机遇的把握能力。此外,还要将指导工作延伸至生活当中,以当地市场为例,为学生讲解有关机遇的真人真事,以此加强他们对机遇的把握意识。
现阶段,多数中职生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条件优越,经历的事情多数与校园生活有关,单调而平静。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他们在面对社会挫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较差的承受能力。所以,加强心理辅导和理论知识授课力度,是提高食品专业中职学生创业素质的必经之途,可以让他们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形成谦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闫春伟.提升中职学生创业素质的思考[J].旅游纵览,2013(05)
[2]李媛.县级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06)
[3]罗异.当前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科学咨询,2011(09)
微课背景下的中职临床检验教学 篇4
关键词:微课,临床检验,课堂教学
临床检验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内容覆盖面广、发展快, 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包括每个检验项目的目的、原理、器材、试剂、操作、注意事项、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中内容多而杂, 特别对于一些复杂的检验项目, 学生更是容易混淆, 出现学生记不住、理不清等问题。教学模式和过程相对固定化容易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增多, 为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为解决传统临床检验教学中检验项目多而乱、内容枯燥难懂的问题, 可通过探索和实践把基于微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应用到临床检验的教学中, 使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检验教学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
一微课运用于临床检验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网络共享资源的增多, 都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作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临床检验的主体检验项目, 主要是对来源于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浆膜腔积液以及骨髓等多种体液标本的显微镜细胞计数和细胞或其他有形物质的形态学检查。形态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显微镜的直观学习, 同时也要依赖于大量的图片信息。而对于检验项目的而言, 简单易学的视频操作就可以代替复杂的教师演示操作。
微课, 作为微时代的教学资源, 正如胡铁生等把微课的特点归纳为“短小精悍”四个字, 其在众多资源的形式中, 从认知习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切合当下学习者的心理。“短”即时间短, 微课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来看, 这很符合中职生在长时间知识点的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耐心缺失的特点。微课的主题还集中在一个精字上, “精”即主题只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的问题, 教学过程精炼并精彩, 简短又完整, 这样对检验的项目操作, 一般制作一节微课就可以清楚地阐述一个操作项目, 适合同学们通过在网络上传输与分享, 并能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复习。
二临床检验教学中微课设计的可行性
1. 临床检验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各中职学校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模式不尽相同。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统计, 目前,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独立一体式”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统一制定和实施。 (2) “专业+临床”管理方式, 即检验教学与相关医院为一个机构, 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习的检验工作。 (3) 前两年共同完成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基础知识学习, 最后一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习环节。不管采取的是哪种教学模式, 但基本上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实验课上标本来源困难, 特别是阳性标本来源不足, 使学生的动手练习机会少, 实验技能的掌握不充分, 同时, 多年开发的信息教学资源中的视频资料, 因其播放时间长, 知识点多, 内容繁杂, 针对性不强, 使学生的学习容易疲劳。
2. 微课的设计原则
微课, 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的教学资源形式, 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 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 它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在中职的临床检验教学活动中, 通过微课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细胞演变规律、不常见的疾病检验项目、教学实验操作、实验阳性结果的一一呈现, 因而,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我认为微课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针对性强。微课作为短小精悍的在线教育资源, 过于复杂的课程常让学习者望而却步, 因此教学内容应遵循少而精, 在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 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是具体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2) 教学时间短。微课的学习应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时间, 时间一般为5~15分钟, 如, 教授学生做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操作, 老师把操作的步骤通过制作一个8分钟左右的微课就可以清楚地阐述整个操作的原理及过程, 同学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及QQ平台共享这一资源,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的复习。 (3) 教学趣味性强。微课中的语言设计应生动、幽默, 可以插入动漫语言、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当下流行的背景音乐, 适当地导入一些趣味性强的Flash动画、图片, 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主动学习, 而不是通过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获取知识。 (4) 支持多种媒体。微课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集于一体的多媒体组合的形式呈现, 它的设计应简单而经济, 同时还支持在各种终端上展开学习, 包括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
三微课在临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1. 如何制作微课
优质的微课是在保证课堂成功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的, 在制作微课软件时, 老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同时还要对本专业的特点、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都要有所掌握, 目前常用的编辑软件有Office PPT、Prezi、Adobe Prensenter、Articulate Presenter、Power Cam等, 录屏类的软件有Jing Pro, Hyper Cam等, 利用这些工具软件, 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解说、音乐等完美地整合起来,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2. 微课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实例
临床检验的学习重点在于细胞及有形物质的形态学检查, 尝试开展基于微课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模式, 来解决学习枯燥、信息大的问题。如白细胞检查这一章, 知识点较多, 包括了白细胞的计数、白细胞形态的辨认等, 我将白细胞检查分成了两个知识点, 分别制作了几个微课视频——《数数自己的细胞》《血液中的白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微课学习, 在课堂上, 我通过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把他们学习的微课进行总结、讨论, 在难点上, 我再进一步的强化, 使学生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细胞的结构, 知识也能系统地掌握。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同时也让同学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微课的帮助下, 还可以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有趣的动画, 使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更易于接受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例如:血流变这一内容, 血液黏度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性的改变可以通过微课形象而立体地展现出来, 通过三维模拟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形态来讲解血液的流动性, 在不同的黏度中血细胞的流动性质不一样, 通过微课的展现, 不仅形象而且生动, 学生远离了枯燥的文字束缚, 而且通过微课把直观的影像印入脑海。短小精悍的微课更方便课后的阅读复习, 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 微课具有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 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微课应用于中职临床检验的学习上, 也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学习法, 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福兰、张屹、白清玉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6)
[2]李景萱.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3) :12
[3]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9) :18
中职食品检验 篇5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综合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大纲
(面向中职毕业生)
一、考试目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综合理论》科目考试大纲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入学考试而制定的。本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技术提供依据。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根据自主招生考试的性质和目的,本考试的命题工作要有利于我院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考试试题编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对考生群体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甄别,从而区分出考生的优劣,并将化学专业基础好、有发展潜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考生选拔出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深造。
(二)命题的基本原则
(1)本考试大纲是命题工作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力求紧密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本专业理论与方法、提高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命题的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规定,各科目在试卷中的占分比例、题型比例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试卷中不出现超纲题、偏题和怪题。
(2)试题以考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主,在这基础上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试题编制要符合各种题型编制原则。
(4)试题编制应科学、公正、规范。
三、理论考试内容
1、基本要求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①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元素周期律;
③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④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⑤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
2、考试内容(150分)(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掌握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有关的基本计算;
(3)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有关概念,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常见表示方法;掌握质量分数(或百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基本计算、不同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和混合),并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
(4)了解原子的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以及原子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5)初步了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规律,会用原子结构简图表示1-20号元素、Ⅷ族元素的原子及有关的简单离子。
(6)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化合价)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特性;能辨别离子键与共价键、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8)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9)了解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10)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等概念;熟悉常见的强、弱电解质并能正确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11)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度的概念。
(12)了解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熟悉溶液酸碱与[H+]、[OH-]及pH值的关系,会进行pH值(为整数)与[H+]、[OH-]的换算。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13)掌握常见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的使用。
(14)理解盐类的化学性质;掌握各类盐(弱酸弱碱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15)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进行的条件,会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16)掌握缓冲对(缓冲系)和缓冲溶液的概念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熟悉常见的缓冲溶液。
(17)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规则;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18)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实质,能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掌握用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9)掌握配位化学物的概念、组成和命名。
(20)了解H2O2、H2S、SO2、NO、N2O、CO、CO2、NH3、铵盐的主要性质。
(21)熟记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常见酸碱盐的水溶性,并掌握其应用。
(22)理解铝、Al2O3、Al(OH)3的两性;熟悉Fe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Fe2+的两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23)熟悉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掌握浓硫酸的硝酸的特性及其应用。
(24)掌握H2、O2、Cl2、H2S、SO2、CO2、NH3、H+、Na+、K+、NH4+、Fe2+、Fe3+、OH-、Cl-、Br-、I-、S2-、CO32+、SO42+的检验方法。
(2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能正确书写各类有机物的重要代表的结构简式。
(26)理解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熟悉重要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及特点。
(27)掌握主要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
(28)熟悉醇、卤代烃和胺的分类
(29)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单环芳香烃、卤代烃、醇、苯酚、醛、酮、羧酸、酯、糖、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主要官能团)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烯烃、炔烃的通式。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30)掌握取代、加成、聚合、氧化、还原、消除、脱水、脂化、水解等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马氏规则、扎依采规则并掌握其应用。
(31)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熟悉不饱和烃、末端炔烃、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胺和糖的鉴别。(3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的概念;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掌握利用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3)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掌握其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4)熟悉化学、现代科学与生活(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试题类型
试卷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综合题等。试卷包括容易、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4、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满分为150分
3、考试时间:90分钟
四、技能操作考试内容
操作技能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对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时考生完成一个完整实验项目的各项操作。
1、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一定质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4)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2、考试内容
(1)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
(2)固体样品的称量操作,包括天平的使用、称量瓶使用、减量法操作、样品标识及数据记录;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收集整理 ZIZHU8.NET
(3)准确配制溶液:容器及量具选用、溶解/混合操作、稀释操作、定容操作、溶液的标识;
(4)滴定操作,包括移液管和滴定管的准备与使用、读数、滴定过程、终点判断、数据记录;
(5)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力,结果平行性和准确性;
(6)实验素养,包括操作文明、台面整齐、穿着规范、试剂取用及处理、数据修改规范。
3、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实操
(2)考核时间:考核时间为180分钟
(3)分数设定:满分150分
中职食品检验 篇6
关键词:中职 微生物 检验实验教学
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微生物检验是一门非常关键的专业知识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是预防社会大型传染病的高效监控手段。所以,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中职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模式的缺陷
验证式的实验是过去微生物实验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已知的内容进行验证,教师先要将和实验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接着进行演示实验,待教师演示以后,学生再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以被动接受为主。其最大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培养出来,没有进行创新教学。
二、提升中职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注重教材的变革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变异速度也在逐渐加快,所以过去的教材形式也需要有所改变,保留那些经典的实验理论和方法,对新生的致病微生物实施认真解读向学生传授新的实验设备和新的检验,尤其是在变革后的教材一定要与临床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出现的耐药微生物一定要引起普遍的关注。另外,教材的改革应该本着精简但要全面、经典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比如,结合案例给学生上课时,当学生在获取案例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学生制定本小组的解决办法。这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进行了较好的锻炼,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实验中重要的问题和经典的解决办法都提出来互相讨论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
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基本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遇到问题就不会惊慌失措,无从下手。在微生物实验课中,那些基础性的实验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對实验的过程、教师实验演练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都要预先估计好,同时安排好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都要设得计有条不紊,不能有任何的马虎现象存在。另外,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各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来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不断进行巡视并提出指导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回答大家的问题,给各个实验分组进行指导。如果遇到微生物形态鉴定,则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微生物形态画图并进行结果认识,提高大家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进入临床应用的速度,真正实现“零适应”的情况。
(三)注重技能考核
怎样经过试验的办法来将致病微生物找到是微生物课堂的主要目的,所以微生物教学的根本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往的考试形式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没有对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过多的关注,有时甚至不进行操作。建议在今后的微生物考试中,增强实验技能的考察,让学生进行抽签选题,同时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监考教师可以随时提出和实验有关的任何问题,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一体,工学结合
注重岗前培训和阶梯性的培训。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临床实验高效结合起来,教师要在实现临床实验的前半个月进行岗前培训和阶梯性培训,带领学生到医院搜集样本,对样本进行分离、处理和鉴别,这样经过多次的演练,学生便可以较好地了解临床标本的整个鉴定顺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标本的采集、处理工作,提升操作水平。
2.开展技能操作比赛
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展开实验技能的比赛,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带动起来,可以加强实验的核心建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好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锻炼,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有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跟踪指导,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比赛的评分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督促学习,督促教师教育,让教学和比赛形成良性的发展。
(五)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做好实验课前准备工作,依据实验内容组织认真的备课是实验教学成功的要点。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掌控好整个实验课程的原理和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情。同时在实验的时候,教师还必须要认真、细心地给予学生辅导,向学生示范标准的操作顺序,如果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虚心请教,获取解决突发事件的经验。
总之,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日常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不断探索,乐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富英.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16).
[2]易力,汪洋,陈万光,程彦伟,杨玉民,唐琳.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
中职食品检验 篇7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 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 医学检验 (微生物检验方面) 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 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但组织形式松散, 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 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 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 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 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 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
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 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 实践操作需要标本, 某些稀有标本 (如脑脊液、骨髓等) 学校无法获得, 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 但使用率不高, 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 (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 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 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
2. 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
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 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 办学条件差, 缺乏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 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 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 办学理念陈旧, 教学模式僵化, 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 解决思路。
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 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 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 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 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 设置2个实验班, 共计80名学生, 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 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 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 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 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 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 行业专家授课模式。
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 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 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 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 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 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 《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 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累计授课1992学时。
2. 实验项目临床化。
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 (C3定量测定) 、间接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 、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 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 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 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 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 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 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 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 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 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 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 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 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 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 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 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 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 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 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 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 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 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 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 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 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 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如对环境的要求高, 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 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 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 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 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 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有理由相信, 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开发的障碍, 并以某中职院校开展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为例,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和实验实训项目临床化, 破除现阶段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进程中专业老师缺乏、设备滞后等障碍, 为中职医学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明新方向。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8) :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30) :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8) :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3) :28-29.
[5]徐克前, 李登清.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 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 2011, 18 (4) :3-4.
中职食品检验 篇8
一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观的区别
对知识不同的来源导致了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观的不同体现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不同。普通高中是以理性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 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规定学习科目, 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之后接受高等教育做基础。而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意在使学生走出校园就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其更重视经验主义的课程观, 认为课程应该以经验为基础, 强调活动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认为课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都是经验主义的体现。
二当代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当代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应该设在工学结合上面。打破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体系, 要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从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中职的课程设置体系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 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依据, 实训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旨, 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食品加工专业应该参照有关食品加工企业的岗位职责, 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规定, 优化学习科目。课程要体现精、新、实用的特点。以实训项目作为载体组织实践性教学, 所选择的项目要具有典型性强、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特点, 根据学生实训项目完成的程度和质量进行考核评价。
三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1. 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和要求出发, 以学期项目和认识论为理论指导, 科学地构建中职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从实际出发, 按照递进的层次选择实训项目, 课程体系体现学科目标, 知识结构由浅入深、操作技巧由简单到复杂, 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训课程等方面专项设置, 着重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胜任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这样设置的学科体系, 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培养的学生上岗速度快、岗位适应性强、知识基础扎实。学期目标注重实践和创新, 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 最终形成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2. 设置课程应结合实际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改革, 对相应岗位人才素质技能的要求在不断更新, 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院校的食品加工专业直接为食品加工企业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那么就要求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不断更新, 以满足食品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要对食品行业所包含的每一个岗位做深入了解,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研讨。组织教师深入食品企业进行调研, 确认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 食品加工行业的岗位可以分为加工技术岗位、生产管理岗位、安全与质量管理岗位等, 每一种岗位对于人才的操作技术、管理技术、品控技术的要求都各不相同。
3. 专业课程的体系构建
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具体要求, 确认核心课程, 再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学习领域, 对教学进行整体化的梳理。构建包括实践技术、资格技能认证、自主实训、毕业考核等多个学习任务, 每学期围绕某一项任务展开教学。
开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推行学期教育, 学期项目设定为学生的必修课, 将学生几年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规划, 每学期有主干课程, 结合其他相关课程进行知识体系的建设, 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安排不同的项目。
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提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认识论的整个过程, 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按照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需要, 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从认识实训到自主实训的层次递进设置学习项目, 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 设置知识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四结束语
中职食品专业的科目建设, 要以学科项目和认识论作为理论指导, 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学习中的盲目性。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加, 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意义的新方法, 不断地完善中职教育食品专业的课程建设。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培养合格的中职技术人才, 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课程观进行比较, 构建了基于学期项目和认识论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中职食品加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食品加工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文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方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4)
[2]欧阳杰、王建中、王晓楠.美国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5)
中职食品检验 篇9
一、我校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班学生群体特征
1. 年龄与文化基础
学生年龄差异不大,最大的1991年出生( 只有1个) ,最小的1998年( 也是1个) ,其余均生于1996年至1997年间。其中男生17名,女生15名,男女比例相当。32名学生中只有2名具有西藏高中经历,其余皆为初中教育经历。
2. 性格特点
具有直爽、能吃苦的秉性,因而内地生活适应快; 有礼貌、重感情、具有民族义气、同学之间团结紧密; 上进心强、集体荣誉感较强。此外大部分学生很活跃、能歌善舞爱动,但行为冲动和卤莽,特别是男生。
3. 普通话水平
所有学生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普通话,并能用普通话与人顺利交流,但汉语文字表达能力存在障碍,有20% 的汉语文字表达特别困难。
4. 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浓厚,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 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可塑性强。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思维比较直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稍差; 且部分学生因基础太薄弱,造成学习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技能的向往、学习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二、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学现状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容量大,比较抽象,这对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有上陡坎的感觉; 再者专业理论课程有一定深度和较大跨越,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检验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类别复杂,但许多仪器西藏学生从未接触,没有见过、用过、实验过,故虽然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但对于藏族学生听后仍反应不过来,显得力不从心,故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的教学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班教学模式的行动
根据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班学生群体特征,将该班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三个能力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能力) 进行多元化教学探索。
1.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模块的多元化教学
时间为第一学年。该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为3个月即第一学期的前3个月,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思想品德课、英语课、体育课及数学课,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目标教学法和课外第二课堂达标活动,对刚入学的西藏班学生进行语言与书面表达强化训练、计算强化训练及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起居良好习惯,树立为医学检验事业奉献的世界观。第二层次为7个月,在第一层次的课程基础上增设医学基础课( 正常人体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 ,采取“先实验,后理论升华”的探究性教与学方法,并以现代信息方法辅助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学习,加强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养成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知识精神及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
2. 第二阶段———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模块的多元化教学
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在保留第一阶段的德育课、体育课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关联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及综合技能课程。采取将LBL( 传统教学法) 、PBL(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TBL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 及CBE教学法( 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教学法) 联合应用,因LBL与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TBL教学中分组讨论形式与项目化教学任务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CBE教学法不但使检验教学理实一体化,更培养了西藏检验班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可见多种教学法的联合应用即多元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第三阶段职业素质能力模块的多元化教学
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是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班学生进行毕业实习阶段。我校将此阶段改为综合能力实训阶段,采取由学校检验专业专任教师随岗的临床实践带教、医院科室骨干带教的跟岗位实习到走上由学校( 教师) 、医院( 科室骨干) 的双元主体共同管理与实践指导下的顶岗位实习。
四、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
以我校2012级内地中职西藏检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同时以我校2012级检验1班54名学生为对照组,由同一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例如,《临床检验》课程结束后采用同一套试卷进行期末考试,同一老师阅卷,考试成绩用SPSS16.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结果见表1) 。对实验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30份,有效回收率100% ; 问卷调查采用百分率统计,结果见表2。
五、结论
这种分阶段、分能力模块的“33”多元化教学,是提高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当然,由于我们的实践探索时间不长,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完善。
摘要:分析了内地西藏中职检验班学生特征,提出了分阶段、分能力模块的“33”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内地西藏班学生很快适应现行职业教育教学要求,以提升教学效果。
中职食品检验 篇10
一、我国食品加工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就业趋势
实事求是地讲, 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比较成熟, 特别是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 其发展迅速, 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化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对食品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客观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 国家将粮食安全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对于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来讲, 这既是一个机遇, 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大步前行, 这也决定了未来对食品加工专业的人才需求的旺盛。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作为专门从事食品加工与生产的技术人员, 除了需要掌握本行业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之外,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因而, 作为食品加工行业的教师, 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 与时俱进, 用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
二、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性质与目前的教学现状
食品加工专业的课程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要求,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微生物学、食品有化学、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在将来能从事食品加工产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工艺设计、食品加工设备选用、品质分析检验、农产品加工及贮运保鲜、食品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的原因, 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而很多学生会感觉知识抽象、内容繁多、结构复杂, 加上学生没有太多机会亲历生产第一线, 难以形成清晰的效果, 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因此, 中职院校的食品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为学生基础的建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中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单一, 导致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比较差。虽然增加了一些可以实践的课程, 例如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 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很少, 如果长期下去, 不加改革, 是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加工人才的。在对学生的考核体系上, 依然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是否牢固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发展, 也不利于职业院校食品加工行业之间的竞争。
三、提高中职院校食品加工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高职学生年龄较小, 自制能力较差, 难免会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或者实践操作的时候, 不按程序, 投机取巧, 所以, 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 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技能, 为自己在未来的社会立足求一技之长, 更要让他们明白将来所处的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在开展学生进行食品加工有关的实践之前, 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通过思想教育, 培养他们一不怕吃苦, 二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 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 建立突出现代加工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中职食品加工教学中建立突出现代加工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就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主要是加工专业课的观念。例如, 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化学、食品厂设计等课程, 也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一样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大资金的投入, 建立食品加工实践中心, 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从实际生产与加工项目等综合性质的实训课程。学生根据课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的课题, 独立完成问题, 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 大力改革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对学生有关食品加工行业考核的时候,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并且适当地增加实践能力的分数比例,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与探索。对于一些重要的课程, 建议学校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技术等级考试, 按社会劳动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
4.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教学计划, 又要做好应对可能存在的情况的准备
由于食品加工的教学有的方面会受到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很难按照原有的教学进度顺利地进行, 中间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出现而扰乱教学计划。建议教师需要提前备课, 灵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让学生到一些食品加工厂去参观学习,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提前认识自己未来工作的情况。教师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计划性,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 特别是在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工作环境的了解方面大有裨益, 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食品, 为未来的就业确定好方向。
摘要:文章对中等院校食品加工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阐述了食品加工专业的重要性, 指出在保留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要不断创新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理念, 努力培养复合型的食品加工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院校,食品加工,教学质量,对策
参考文献
[1]侯东丽, 靳军.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4) .
中职食品检验 篇11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 中职教育 卫生事业 教学创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技术较多知识也较多,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严格的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够被输送到各个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作为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中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所以必须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作为学习的储备,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再者,中职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也直接阻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
2.知识内容的联系性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所有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都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很多知识内容如果仅仅让学生自行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实现知识内容的合理联系,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但是由于现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教学的内容多而教学的时间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效地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教学评价还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考察上,这就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3.教材编排较为繁杂不够精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教材大多编写得较为细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内容不做讨论以外,过多过细而没有重点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教学的完整,所有专业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相关技术专业的教材,忽视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材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4.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对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补充,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试验课程设备,这样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实践中上手各种工作。教学实验课程中很多的实验设备以及环境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背景情况
1.国家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
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
(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
(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
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
(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3)强化技能培养。在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习以前,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操作科目。老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课的操作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再加以指导。
四、结语
如今,国家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虽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改革,才是有效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最好出路。未来还有很多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待不断地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春阳,安丽欣,唐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业的新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
[2]植瑞东,梁琼芳,赵思婷,伍华颖,吴文奇.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17).
[3]植瑞东,梁琼芳,吴文奇,伍华颖,赵思婷.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
[4]陶晓丽.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1(50).
[5]褚静英,张雅娟,黄静芳,陆玉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工作状况调研[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中职食品检验 篇12
1 择优选择带教教师, 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
由于科室工作人员学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带教水平也不同, 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带教教师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授者, 是整个临床实习带教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其能力是关键, 其教学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素质,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位带教者, 要有丰富、广博的医学知识, 系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熟悉本专业在国内国际的发展动态, 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思想道德和医德医风, 这样才能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自己丰富、广博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自身修养, 激发实习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树立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把实习生培养成为良好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带教教师也是实习生模仿的榜样, 是实习生开始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启蒙者, 教师的言行举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教师最好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 使每位实习生都能从教师那里学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避免给实习生造成混乱, 保证每位实习生均在教师的指导下工作。因此, 本科室选择严于律己、工作严谨、业务精益求精的工作人员从事具体的带教工作。
2 加强实习生实习前的培训, 明确实习的重要性
2.1 加强实习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实习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 既是实习生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习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的时期。岗前培训的内容包括介绍医院和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各专业组特点、检验项目、检测范围及工作流程等, 使实习生能够了解检验科各实验室的简单概况、科室人员的分工分布、仪器设备的配置及功能, 组织学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个人医学防护。另外, 还要进行职业思想道德教育, 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受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使学生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责任及其职责范围, 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 使学生认识其角色的特殊性, 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社会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岗前培训, 使学生在进入检验科实习前对实习重点有个总体认识, 便于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2.2 培养学生对医学检验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
目前,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学生的阅读、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降低[1]。要培养学生对医学检验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有兴趣才有动力, 只有把它作为一种事业, 一种自己毕生的追求, 而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才能有巨大的动力, 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驱使自己不断去钻研和探索。因此, 在临床带教中, 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 齐心协力缓解患者的病痛,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成就感, 才会激发其去探索和追求。
2.3 强化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检验科接触的多为临床患者的标本, 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物质或病原微生物, 若不注意洗手等消毒措施, 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和自身感染。检验人员工作性质特殊, 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直接、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随着HBV、HCV、HIV、结核杆菌等感染率的不断上升, 危害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因此, 加强医学检验学生自我防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 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 正确处理医疗垃圾及医疗废物。临床实验室应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 不能“重测轻防”[2]。目前的专业教材对生物安全有关内容论述较少, 实习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因此, 要给学生讲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医疗废弃物处理、消毒技术规范等知识。实习生在上岗前要先进行生物安全培训, 然后再进科室实习。
3 制订完善的实习带教计划
检验科的实习内容繁多, 包括临床、门诊、生化、免疫、微生物及血库等检验, 要掌握每个专业组的精髓, 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至关重要, 应为每位实习生制订相应的学习时间及实习方案。各专业组拟定规范的实习带教流程, 以课程及实习大纲为标准, 并充分考虑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检验室需要掌握的检验医学进展等内容, 如生化检验专业组的一般实习流程为:介绍生化检验的检测项目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标本的接收及处理、生化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要领、仪器保养维护、室内质量控制原则、复检的条件、检测结果的审核、结果报告的打印等。因此, 在制订实习计划时, 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主要根据相关专业实习大纲的要求、本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历届实习生的建议, 合理编排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轮组表, 在实习生入科的当日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
4 加强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
4.1 加强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 是指导医疗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则。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是最基本的, 我们在带教过程中, 要使他们将课堂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我科经常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小讲课, 加强学生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4.2 提高实习生手工操作技能与仪器自动化操作水平
中等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基层单位, 工作中多数是进行最基本的手工操作。为此, 安排实习时, 最好让学生分别到高层次与低层次医院轮转, 使学生既有机会在大医院学习各种仪器操作, 又有机会在基层单位学习手工操作,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及尽快上岗创造有利条件[1]。我院是二级医院, 又是卫校的附属医院, 有各种自动分析仪, 手工操作项目也不少, 诸如脑脊液常规、胸腹水常规、精液常规、阴道分泌物检验等各类有形成分的形态学检验, 主要是人工操作和显微镜检查。我们要求学生全部手工操作,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科在强化手工操作方法的同时, 同样重视对实习生仪器操作的培训。科室安排各专业组人员对各种仪器进行专题讲座, 科室对每台仪器从原理、操作、参数设置、仪器的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处理、定标、质控情况等方面做详细讲解。由于学生素质普遍不高, 在讲解原理时, 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通过把旧仪器“解剖”, 让学生直观看到仪器的内部结构、如何工作, 从而更容易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手工方法和仪器操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了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从而成为检验专业的适用型人才[3]。
4.3 开设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课程
显微镜下形态学检查是血液检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学校对形态学检验教学不够重视, 学生的形态学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利用下午空余时间, 给实习生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课程, 通过Power Point形式教学及显微镜屏幕成像系统, 使实习生掌握正常血细胞、血细胞分类、白血病细胞和典型形态改变的病理性血细胞形态, 并结合在常规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有报警现象, 对需要血涂片复查的涂片进行讲解, 让实习生在学习中由浅入深、变被动为主动, 对血液细胞形态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由于血细胞分析仪不具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的能力, 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对血细胞的识别和分类检查, 如果完全依靠仪器的检测结果, 不加以分析和复查, 就会发出一定数量的错误报告, 造成误诊或导致不合理治疗。因此, 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 应充分了解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与功能, 对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训练亦不容忽视。
5 树立实习生的质量控制意识, 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作为提高检验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成熟, 已发展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 实验室质量管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位患者样本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部分, 都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核心[4]。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患者准备, 标本准备、运送及保存;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每个检验项目的精确度、准确度, 即仪器、试剂、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检验人员的素质;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对测定出的每项检验结果有合理的临床解释及应用, 即发出检验报告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质量控制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 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治, 甚至引起医患纠纷。所以带教教师应随时对实习生强调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向他们解释质量控制的作用和要点, 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判断标本本身对结果的影响, 如脂血、溶血、黄疸标本在抽取标本时受到稀释和污染对结果的影响,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实习生进行质量控制操作。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 检验结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 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参与质量管理工作, 切身体会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 定期考核实习生的操作技能
考核实习生操作技能时, 要在实习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 这是搞好实习带教工作的关键。各专业组组长负责实习生出科前的实习表现鉴定及考核评分工作, 对实习生从医德医风、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 详细记录考核结果并作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内容存档, 给每位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重点放在检验结果复核及具体病例分析上, 让实习生学会“举一反三”, 提高在显微镜下的认辨能力, 结合自动化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直接、可靠、及时的检验结果, 以保证临床诊断的可靠性。
7 提高实习生英语、计算机的学习能力
相对于国外, 我们的检验医学还稍落后, 因此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动态是非常必要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交流工具,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只有灵活运用这个工具, 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国外检验医学的前沿。如今很多检验仪器都是进口的, 操作软件也是英文的, 说明书也是英文的, 我们不懂英语就很难详细了解仪器的原理、操作、参数设置, 仪器的日常维护, 常见故障的处理、定标、质控等情况。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 加速了世界范围的技术交流和医学检验相关信息的获得。因此, 必须注重提高实习生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这对其今后迅速适应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实习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思想的重要环节, 作为带教教师, 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更新观念,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教育和引导学生完成实习[5]。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启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探索, 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成为既精通专业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合格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戚林, 傅一明, 苏盛通, 等.中等医学检验教育现状与改革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3) :23-24.
[2]丛玉隆, 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7) :396-397.
[3]梁宏洁.浅谈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实习带教的一些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2) :203-204.
[4]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