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

2024-09-28

中职法律(精选11篇)

中职法律 篇1

中职教育中, 培养学生职业观、职业技能以及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社会在不断发展, 犯罪以及侵权行为也在逐渐增多, 中职生的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就要求中职教育中必须要加强法律教育, 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 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是极为重要的[1]。但是目前中职生的法律素质还不高, 需要中职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全面开展和落实法律教育。

一、中职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法律教育教学中,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 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不强, 这主要是受到中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中职教育相比于其他普通教育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的, 中职教育是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 中职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条件是有限的, 他们基本上不了解法律概念与内容, 法律水平比较低, 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而且中职学生中, 大部分认为法律就是制裁和惩罚, 不知道还可以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由于受到年龄以及知识方面的限制, 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观念还比较薄弱, 有数据表明, 在我国的违法记录中, 中职学生要占到总数的4成, 这可以充分表明我国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淡薄[2]。而且由于中职学生的年纪比较下, 社会经验不丰富,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以及因素的影响, 并且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法律意识不强, 对法律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 并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际生活中, 中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强, 遇到问题时, 一般崇尚暴力解决, 不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和捍卫自己的权益。他们做出违法的行为时, 还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主要隐藏躲避的好, 就不会被法律制裁。

二、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明, 重视不足

自2002年起教育部就提出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 然至今中职学校对法律教育仍未有明确定位, 没有把法律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法律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 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 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将法律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以甩包袱的方式把中职生推向社会, 这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进程。

(二) 课程设置不当, 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中职法律教材几经修改, 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可读性较强, 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缺陷。一方面, 课程形式过于简单, 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授轻练习;另一方面, 课程设置未体现不同专业对法律的不同需求, 往往以一概全, 忽视了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求。在教法上, 很多中职学校仍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 枯燥乏味的讲学使中职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实效不高。

(三) 师资薄弱, 专业性不强

中职院校在调整传统专业的过程中, 由于部分专业被取消, 造成部分专业教师闲置, 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多, “双师型”教师比例更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法律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法律课程基本上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 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又缺乏实践经验, 甚至有教师以错误的教学观念误导学生,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中职生法律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法律教育重视, 完善法律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认识到当前中职生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素质较低现状, 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重视, 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学校应加强法律基础教育, 认识到法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法律教育教学中, 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 保证法律教学相应教材器具的提供,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法律课程, 使法律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如果有必要还应增加法律课程的课时。

同时, 法律教师还应对法律教材的编写提高重视程度, 使法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法律教育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时代部分, 积极创新与改变, 使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3]。由于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在选择法律教材时, 需要从设计实际出发, 使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得到增强。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修改, 将最近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避免沿用陈旧的观点,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中, 为了实现更好的法律教育效果, 应积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 使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广播以及网络平台、条幅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以及文化的宣传,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提升。在法律教学中, 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社会作为法律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将法律意识以及观念逐渐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与启迪[4]。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能进依靠课堂,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通过家庭教育, 补充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法律教育效果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中, 教师是法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法律素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法律教育的效果, 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努力强化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促进法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法律知识的指导与教学。中职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育开展再教育工作, 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使很多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能够走出去接受教育培训, 利用全新的知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并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法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模式的束缚,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模拟教学, 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 能够更了解法律, 强化法律意识以及观念。

四、结语

综上,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知识和意识观念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中职学生是国家以及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其素质能力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药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能够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院校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转变教学理念,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能力的提升打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职教育的开展旨在为社会培养初级的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些年来, 中职教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 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到, 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诸多问题, 中职生的法律素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中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法律教育,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李媛.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教师, 2012, 23 (23) :87.

[2]莫瑞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亚太教育, 2015, 17 (17) :149.

[4]周琳.中职德育课融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教学探究[J].职业, 2016, 2 (2) :108.

中职法律 篇2

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法发[2010] 49号(2010年12月2日下发)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时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结合企业改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依法妥善地进行处理。现根据刑法规定和相关政策精神,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国家出资企业工作人员在改制过程中隐匿公司、企业财产归个人持股的改制后公司、企业所有的行为的处理

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国家出资企业改制过程中故意通过低估资产、隐瞒债权、虚设债务、虚构产权交易等方式隐匿公司、企业财产,转为本人持有股份的改制后公司、企业所有,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贪污数额一般应当以所隐匿财产全额计算;改制后公司、企业仍有国有股份的,按股份比例扣除归于国有的部分。

所隐匿财产在改制过程中巳为行为人实际控制,或者国家出资企业改制已经完成的,以犯罪既遂处理。

第一款规定以外的人员实施该款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第一款规定以外的人员与第一款规定的人员共同实施该款行为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未采取低估资产、隐瞒债权、虚设债务、虚构产权交易等方式故意隐匿公司、企业财产的,一般不应当认定为贪污;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依法构成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或者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的犯罪的,依照该规定定罪处罚。

二、关于国有公司、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隐匿公司、企业财产归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后公司、企业所有的行为的处理

国有公司、企业违反国家规定,在改制过程中隐匿公司、企业财产,转为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后公司、企业所有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定罪处罚。1

改制后的公司、企业中只有改制前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少数职工持股,改制前公司、企业的多数职工未持股的,依照本意见第一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三、关于国家出资企业工作人员使用改制公司、企业的资金担保个人贷款,用于购买改制公司、企业股份的行为的处理

国家出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公司、企业改制过程中为购买公司、企业股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企业的资金或者佥融凭证、有价证券等用于个人贷款担保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或者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资金罪或者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行为人在改制前的国家出资企业持有股份的,不影响挪用数额的认定,但量刑时应当酌情考虑。

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工作人员为购买改制公司、企业股份实施前款行为的,可以视具体情况不作为犯罪处理。

四、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渎职行为的处理

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司、企业改制或者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的规定,以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

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司、企业改制或者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给其本人未持有股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个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以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定罪处罚。

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公司、企业改制或者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给特定关系人持有股份或者本人实际控制的公司、企业,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贪污数额以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计算。

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贯因实施第一款、第二款行为收受贿赂,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五、关于改制前后主体身份发生变化的犯罪的处理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初期企业改制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在其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后又实施同种行为,依法构成不同犯罪的,应当分别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国家出资企业改制过程中隐匿公司、企业财产,在其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后将所隐匿财产据为己有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出资企业改制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事先约定在其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或者在身份变化前后连续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六、关于国家出资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经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他分支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具体的任命机构和程序,不影响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国家出资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出资企业中持有个人股份或者同时接受非国有股东委托的,不影响其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

七、关于国家出资企业的界定

本意见所称“国家出资企业”,包括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企业,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是否属于国家出资企业不清楚的,应遵循吗“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界定。企业注册登记中的资金来源与实际出资不符的,应根据实际出资情况确定企业的性质。企业实际出资情况不清楚的,可以综合工商注册、分配形式、经营管理等因素确定企业的性

八、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贯彻

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的职务犯罪案件时,要综合考虑历史条件、企业发展、职工就业、社会稳定等因素,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严格把握犯罪与一般违规行为的区分界限。对于主观恶意明显、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犯罪,要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顺利完成企业改制而实施的违反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行为,行为人无主观恶意或者主观恶意不明显,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中职法律 篇3

关键词 法律基础 中职生 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中职生学习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这门课程正是通过传授法律基本理论来弘扬法的精神,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在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是德育课程中的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而且许多学生对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毫无兴趣。因此,教授法律基础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改革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中职学生一般都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冲动,同时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支配力,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样的群体,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法律课教学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相结合,多使用专题讨论的案例教学。针对典型案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也使法律基础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

三、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实用性教学

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诉讼途径等。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如购买到伪劣产品,这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一共有四种渠道:①找商家协商解决;②找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调解;③找工商管理部门反映;④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亲身感受到学法的直接好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需要,进行重点教学

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书共有六章,每章都有所取舍。如《宪法》部分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济法》围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展开,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法律储备;《刑法》以预防犯罪为重点;诉讼法则重点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等。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专题式教学

教师可以以基础知识为圆心,辐射相关知识充分备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授课环节中更具侧重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具明确性、方向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对口法律专题。如在给酒店管理与导游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外,适当安排《旅游消费法律维权常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该法律案例贴近学生专业工作,如案例给导游“小费能够统一征收吗?”“游客猝死在酒店怎么办?”“游客的财物丢失了,谁负责?”等通过讲授——讨论——反馈——解惑——交流五个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实效,使学生们能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真正的提高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中职法律 篇4

一、中职生法律素质的基本现状

(1) 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偏低。大多数的中职生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 所以中职生学习法律的条件是相当有限的, 甚至他们对法律的基本概念都不了解, 所以说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法律常识极度缺乏。根据有关资料, 我国有一所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是犯罪和制裁。在中职生的思想意识里法律就是制裁和惩罚, 根本就不懂得法律还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2) 中职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比较薄弱。根据有关的数据分析, 目前, 我国违反法律的中职生约占中职生总数40%, 这个数字足以证明我国中职生法律意识薄弱。而中职生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情况的影响, 在他们的意识里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法律观念, 甚至于没有法律观念, 根本不信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基本的法律观念。

(3) 中职生的自觉性比较低。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维权意识比较薄弱, 在遇到问题时, 不懂得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 在平淡的生活中若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 首先想到就是用暴力解决。甚至他们在做了违法的行为后, 还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只要躲避隐藏, 法律就不会给予其制裁。

二、中职生法律素质提高的相关策略

(1) 中职学校要重视法律教育, 增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当前, 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素质偏低。中职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设置法律课程, 在教学中重视以法律教育为中心, 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2) 构建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中职生的教学课程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指导方向, 在提高中职生的法律应用能力的前提下, 结合教学内容和法律知识, 逐渐引导学生的法制观念, 从而设置合理的法律教学课程。同时, 学校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法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所学的法律可以学有所用。

(3) 提高教师的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法律教师, 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 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会有很大的促动作用。法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活动。只有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 才能提高其实践能力, 开阔其视野。在中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教学课堂, 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和思考,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构建学校的法律网络系统, 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4) 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式教学法, 引入现实中的社会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实践性探讨, 还应引导中职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将社会生活当作法律学习的第二大课堂, 让学生真正地把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让法律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使其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得到启迪和教育。

总而言之, 目前中职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意识观念淡薄。但中职生作为将来国家的建设者, 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 中职学校要注意学校法律课程的重要性, 加强法律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健全和完善学校的法律教育体系, 构建中职生法律教育网络体系, 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邓文明.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 .

浅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中职 法律意识 培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依法治国,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造就一代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可以进—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赌博、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期间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素质不高,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讹诈、沉溺网络游戏,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应该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如果我们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師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4、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 篇6

一、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诠释, 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了解, 也包括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自己行为从法律意义上的评价和理解。中职生法律意识就是中职生在法律这一领域的思想和思维的总和。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 是培养人们守法自律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来源, 它是人们综合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职生而言, 法律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二) 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技能—做人”的教育。我们只有把教学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 培育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构造的市场经济。职校生思想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提高其法律素质促进其全面成才。

(三) 在面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像教育中学生那样选择很古板的教育方式,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达不到效果

每个法学教师都应有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在课下带动学生对法律专业的兴趣, 双向教育, 才能达到好的法律教育, 提高学生法律思维。

二、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将法律知识讲解给学生, 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 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为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单独依靠教师的言传, 根本不能够理解法律知识的本质, 更不可能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 在日常的法律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 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法律知识, 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创设情境模式, 加强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

学习法律知识并不是让学生单纯了解, 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 约束自身的行为, 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人才。然而, 法律知识比较抽象乏味,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当代中职法律教师,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 创设恰当的情景模式,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 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组织活动, 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法律意识

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相关活动, 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亲身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可怕后果, 以及对受害人、自身以及双方家人造成的伤害, 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劳教所等场所,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犯罪人员的报告会。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聆听, 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违法犯罪行为对自身、家人造成的伤害。同时, 学生能够自觉的认识到自身法律意识存在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 能够缺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不仅要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还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平常给每个人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了解法律知识的必要性,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律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因此, 中职法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153.

[2]胡凤莲.浅析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 2010 (6) :87-88.

[3]张荣伟.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J].教师, 2013 (5) :88.

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7

一、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在需要,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可见,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 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中职生法律意识提高了, 就会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就会法拿起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会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 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而且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中指出,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 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职生马上步入社会, 在各行各业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因此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从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一些案件来看, 尽管我国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 但是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据调查,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到达70%至80%, 而中职生犯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与其他未成年犯罪相比, 中职生犯罪主要是侵犯财产权案件 (如偷盗、抢劫、抢夺等) 和故意伤害案件 (如聚众斗殴) , 而且大多是共同犯罪、初犯、偶犯。由此可以看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主要表现为:

1) 中职生自身素质包括法律素质比较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缺乏劳动锻炼、缺乏挫折教育,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尤其是中考失败的中职生, 他们来到中职学校, 一旦遇上不如意的事情, 很容易走上法律的边沿, 触及法律问题。而且中职生缺乏社会阅历, 见识少, 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 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制教育, 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2)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它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就这门课程中的法律知识而言, 过于简单、过于条理。教材涉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内容, 可以说是对这些部门法进行了高浓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 教材还欠缺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其次, 职业学校的法律老师配备存在问题, 法律课基本上是由政治老师但任, 这些非专业教师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 也没受过系统的培训, 面对庞大的法律体系, 遇到问题有时自己都解决不了, 怎么教学生?再次, 教学方式单一。在法律课上, 教师多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老师讲学生听, 理论多案例少, 缺乏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来, 学生学起来没兴趣, 这样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培养。

3) 学校的管理不到位, 法制宣传不力。有些中职学校住校生比较多, 对学生采取封闭式管理, 这对学生的安全、对约束学生的逃学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如有的住校生冒着生命危险选择了跳墙逃学, 有的住校生假冒班主任签字, 自己给自己批假条擅自离校, 有的住校生利用学校周末晚上对住校生不点名的空隙, 就在周末晚上通宵上网吧, 尤其是有部分回家的同学, 周日晚上呆在网吧, 跟家里人说上学去了, 跟班主任说在家里。这些学生纪律性差, 法制观念淡薄, 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与校外游手好闲人员相互勾结, 在校园充老大, 打架斗殴、敲诈勒索, 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还影响周围的同学, 在校园内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 增加校园普法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可以让中职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学习宪法可以知道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可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了解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增强中职生的法制观念, 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他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课堂教学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 学校还应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 学校要多搞课外活动, 通过各种普法活动来做好法制教育工作,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 开展校园法律知识咨询, 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校给中职生进行法律讲座等, 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 得到教育和启迪。通过一系列的普法活动, 营造出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实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 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学创新。教学要创新, 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还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中涉及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过于浓缩, 教师就应该对法律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革新, 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贴近实际的法律知识和案例, 突出“新”和“趣味性”, 同时运用多媒体把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单一讲授方法,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情景法、阅读指导法、活动引导法等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 重视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活动课为主, 如举行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把握理论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振兴之希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提高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

摘要:目前, 多种原因造成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 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学校的稳定, 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分析了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并结合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提出了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浅析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8

一、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一) 培养法律意识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我国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我国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意义, 对于我国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受到重视。

(二) 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律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要素, 只有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的中职生才是一个合格的中职生, 才能够顺利从中职学校毕业并到社会中去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三) 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更有利于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中职生普遍年龄偏小, 行为较自由,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难于管理, 而且对于各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都缺乏较为清楚的认识, 只有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认知法律的作用过程中对法律产生一种畏惧感, 对自己的行为也产生一种约束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

二、我国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现状。目前, 我国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 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在中职招生制度改革以后, 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 政策上面给予大力扶持, 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但是相对来说, 中职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校期间的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现象比较普遍, 毕业以后违法违纪行为也比较突出, 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中职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造成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生自身的特点, 如年龄偏低, 普遍都是16-18岁未成年阶段, 身心和思想发育都不成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各种思想和活动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 自由、独立的心理很强, 情感强烈容易冲动, 加上缺少社会经验, 很容易受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行为散漫, 不愿意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 导致法律意识严重欠缺。2、中职学校法律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教育作为了教学重点, 而并不重视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学工作, 表现在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量非常少, 对于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未能进行测评。虽然法律教育课程被作为公共课程来设置, 但是却形同虚设, 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培养和提高学生们法律意识的效果, 这也是造成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首先, 中职学校要加大对于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宣传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置法制教育课、专题法制讲座等途径进行普法教育宣传, 让学生在思想上就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其次, 中职学校要多增加一些法律教育的课时, 并且加强对于中职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效果的监测, 多关心和爱护学生, 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了解中职生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 有必要时进行一些心理咨询或辅导, 积极引导学生们消除一些不良心理。

(二) 给中职生营造增强法律意识的氛围。中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要增强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动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方面的常识, 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时刻都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心理, 防患于未然。在社会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问题, 加强改善中职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 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语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不仅要从教学的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还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平常给每个人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了解法律知识的必要性,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律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因此, 中职法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153.

[2]胡凤莲.浅析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 2010 (6) :87-88.

[3]张荣伟.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J].教师, 2013 (5) :88.

[4]付颖.探索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8) :91-92.

情感——中职法律教学的催化剂 篇9

一、情景创设

寓教于乐是情感教学原则中的一条核心原则,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不仅能学得主动、积极, 而且能学得生动、活泼, 由于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最终导致学习的高效性、创造性, 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施展。在法律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 辅之以教师生动的语言,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犯罪的导入课, 我首先播放电影《少年犯》插曲《心声》问:这部影视短片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答, 教师总结过渡, 这首歌曲反映了少年犯忏悔的心声, 那么什么是犯罪?这样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首先使学生在情感上规避了犯罪。

二、设疑激趣

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的起点, 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学习的障碍, 即“布惑”, 使学生处于真假莫辨的情景中,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代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喜欢独立思考,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主动参与少, 被动接受多, 习惯于“教师讲, 学生听”。为改变这一状况, 我运用情感教学原理采用师生问答、课堂讨论、辩论等方法进行法律教学。比如:有人横行乡里, 无恶不作, 其父一气之下杀死孽子, 为民除害, 其父是否违法?是否应负刑事责任?这样的疑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吸引注意力, 活跃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几个问题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然后派代表发言。这节课的效果之好,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究其原因, 不外乎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 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曾尝试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 派一位代表上来给同学讲课, 虽然讲的不一定很好, 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组织了模拟法庭活动, 通过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法律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法律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并且在活动中, 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 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 促使学生乐学。通过分析案例, 让学生懂得法律不仅惩治违法犯罪, 更重要的是保护人民;通过案例分析, 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加强修养, 防止失足, 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并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法律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法律的教学知识点繁多,也就是说,克服枯燥乏味是学生面临的难题。然而,这一难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的,中职法律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那么,教师要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法律学习中的问题呢?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热情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讲授知识,要缓解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中职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丰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案例片段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门学科来说,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多,如果学生对该门学科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单纯死记硬背的话,是不能提高学习成效的,更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真正了解法律法规,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另外,在法律教学中,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堂变成小型的辩论会,通过正方和反方的据理力争,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踏实地学习,步步为营,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完善教学。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来说,要清楚地认识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学会独立思考。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能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还要用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书本知识要应用于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着记笔记,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对生活中切切实实发生的案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得认识更加深刻,学到的知识也就更牢固。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活学活用,才是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最终目的。

三、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隨着新课标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改变低效率的课堂势在必行,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来说,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素质。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和观念,充分体现出该门课程的价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体验生活,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道德渗透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同时,对于内容的理解也是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在课堂上,巧妙应用案例将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另外,也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向多方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引导,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加强师生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流要以信任为基础,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摆架子,平时要做到对学生足够的关心。若教师刻意树立威严,学生只能对教师敬而远之,课堂气氛也会死气沉沉,只有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才能为学生营造气氛轻松的课堂,对于这样的教学气氛来说,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对于中职法律教学来说,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尽善尽美,虽然在中职法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在教师的努力下,中职法律教学的课堂效率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红.提高中职法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7).

[2]任荣.中职法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3]林丹.中职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钱昱.学生主体性对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探讨[J].才智,2014(3).

浅谈中职生法律素质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法律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尽的职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中职学生, 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中职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由于现在的中职生一方面年龄比较小, 人生阅历浅, 法律知识缺乏;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招生质量普遍下降, 一些“有问题”的学生也被招了进来。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普遍法制观念淡薄、不辨是非、做事不计后果, 甚至有的有犯罪行为, 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对中职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使他们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法律的尊严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德育教师, 肩负着培养和提高中职生法律素养的使命。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

一、法律就在你身边, 为你的成长保驾

中职学校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法律知识又不是专业课, 同时不愿意学习, 认为法律和我无关。每到上课时, 学生们就心不在焉, 或干其他的事情, 教师苦口婆心地教也不起作用。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上第一节法律课时, 不是单纯地强调法律课的重要性, 强迫学生学习, 而是用案例故事说话。如:某学校一女生, 看别人有新款手机, 心里非常羡慕, 但是自己没钱买, 就多次趁教室无人时偷其他同学的钱。在一次偷盗时被一名男同学发现, 这名男同学是班级的混混, 他提出和她交朋友作为条件, 不同意就把她偷钱的事告诉学校。在这以后, 这个男生多次以此胁迫来和她发生性关系, 这名女同学精神趋于崩溃, 最后选择了喝药自杀。虽然发现及时, 经抢救保住了生命, 但也留下了终生残疾。这个故事讲完后,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问同学们, 这位女生出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回答:她偷钱, 还受了别人的欺负。我又问为什么?同学们回答:她偷钱犯法, 让别人欺负但不敢报案就是不懂法。接着我又问学习法律知识有没有用?同学们大声回答:有用, 非常有用。通过这个案例让同学们懂得, 法律规范我们的行为, 防止我们做出违法乱律的事情, 同时法律保护我们不受侵犯, 保护我们健康成长。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非常高, 他们从学习中体会到, 掌握法律知识既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也有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我们的教学也因此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 进入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用案例说法, 诠释法律条款

由于第一次课开了一个好头, 同学们有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但也不能放松, 还要趁热打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在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 进一步阐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如大家熟悉的药家鑫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 发现张妙被撞倒后倒地呻吟, 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 遂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对张妙连捅数刀, 导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 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本来是一起交通肇事案, 最后却演变成了故意杀人案。课堂上让大家讨论案情, 药家鑫究竟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要受到哪些法律处罚, 我们从中受到哪些教育, 学到了哪些法律知识。这样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但要注意, 选取的案例一定要有代表性、真实性、针对性, 这样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说服力, 才能够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接受了法律知识,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三、开设模拟法庭, 参与法律实践

选取典型案例, 在课堂上开设模拟法庭,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亲身参与庭审的各个环节。如赡养老人的案例、继承财产的案例、食品安全的案例等等。在一次次庭审中, 学生进入了案情, 更真切地感受到法庭气氛的肃穆, 认识到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不但掌握了课本基本知识, 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分析、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样培养了学生创新、协作、参与的能力,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 养成了依法办事的习惯。最终让同学们知道, 凡是法律所提倡和肯定的, 要积极拥护和努力去做;凡是法律所要求的, 要自觉履行;凡是法律所禁止的和否定的, 不但自己不去做, 而且还要勇敢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同时确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荣辱观。

上一篇:意识形态理论下一篇:实验室废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