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环境

2024-05-13

语文环境(精选12篇)

语文环境 篇1

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依存, 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环境。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1) 。社会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语文学习者是社会人, 自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激励和约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学习者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因此, 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探讨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为了语文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语文学习者和社会环境

(一) 语文和语文学习者

语文一名, 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2) 因此语文也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因为文章都是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文字来表达, 进行交流的语言就是口头语。

语文学习者就是学习语文的人。

(二)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 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 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社会环境是人创造的, 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在人的改变下更新并且反作用于人本身。

二、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综观我国古代教育, 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上古时期, 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因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是原始社会的课程内容确实存在, 并且渗透在社会活动中, 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也是如此。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 (唱歌、舞蹈、绘饰、雕刻等) 、原始记事 (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 和伦理道德观念教育, 就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因此人们在劳动、仪式、祭祀等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耳闻目睹、口耳相传、口头创作等方式来进行语文学习。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 因此通过想象和口头创作了古代神话故事,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这些篇目一直是我们语文教材的传统教学内容, 它们留传至今与语文学习者的代代相传莫不相关。

奴隶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教育也就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方式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事业。教育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育内容以“六艺”为基础。“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知识, 语文学习者能够在专门的地方学习专门的知识。

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 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封建专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实行专制, 这凸现了政治对语文的控制关系,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体, 统治阶级为语文学习者限定了学习内容。封建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发展, 然而到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又抑制了语文学习者的发展。

近代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语文教育而言, 最为突出的是语文单独设科, 国文名称出现, 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语文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离出来, 语文的单独设科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更专业的教学方法。

立足我国语文教育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语文学习者进行语文学习是一种行为, 他的学习行为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和希尔加德在《学习理论》一书中提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 它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 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认为学习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积累” (3) 。所以社会环境中一些与语文学习者利益相关的因素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刺激。如“学而优则仕”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环境刺激, 当一些读书人通过努力读书取得功名以后, 这种学习活动的成功对其他人也产生了一种社会刺激, 进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对语文学习者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政治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容要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之服务, 因此语文学习者与社会政治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很多时候政治体制直接决定语文学习者受教育的权利。古代学在官府, 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 语文学习者的数量和范围受到限制。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销毁了语文学习者赖以学习的书籍, 就是对语文学习者的专横独裁, 这对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汉朝的“独尊儒术”又是影响语文学习内容的典型代表。把语文学习者的内容限制在儒家范围内, 对语文学习者宣扬儒家思想。唐朝统治者的开放使唐朝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泛学习的契机。宋朝倡导理学, 规定一般的语文学习者必须学习四书五经, 蒙童读物有《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等。明清的文字狱对语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是一个残酷的控制。清朝末期统治者宣布取消科举制度之后, 自民国时期语文单独设课对语文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抹煞了语文的人文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语文的工具性, 人们使用的语言以毛主席语录为标准, 可见当时的语文学习者受压抑的程度。改革开放后, 语文学科强调知识性, 是为了弥补大众语文常识的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十世纪末语文的知识性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过分强调知识性会导致人文性的失落, 因此语文课程的设置增强了人文性, 并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本质日益明确, 对语文学习者真正学好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经济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优劣对语文学习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经济状况对其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言、文”, 那只能算是前语文教育, 语文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只能通过简单的口耳相传及简单的文字和符号来实现, 大大限制了语文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降低了学习效率, 不利于更快掌握好语文知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是‘古文教育’” (4) 。这种前语文教育, 主要是学习书面文, 这时的“古文”与近代的“文言文”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竹简、纸张、印刷术的发明, 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有了载体并且可以流传。近代工业化社会,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学校、书籍和教师, 为语文学习者进行语言交流和文字著述开拓了新的视野。尤其是小说、学术专著等空前繁荣, 使语文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提高, 丰富了语文知识体系, 经济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当代语文学习者更能享受经济和科技发达的语文教育, 收音机、电视、电脑等媒体的出现, 特别是网络和远程教育的综合运用使语文学习效果突飞猛进。语文是基础的应用学科,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也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这又为语文学习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手机的普及, 文字信息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运用日常用语和口头语的途径, 语文学习者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语文学习者能很快学以致用, 让学和用更紧密地结合,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运用的准确率, 例如在文档中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可以自动提示, 使语文学习者在应用过程中就可以立即得到更正, 可见经济的发展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方法。经济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增加、学习途径的扩大、语文学习者语文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语文学习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诸多益处, 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文化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心理、学习习惯、语文思维等方面。“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因为教育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都源于文化的精神层面, 其整个制度化的体系也是受其制约和支配的, 所以一般说来, 文化的精神层面对其制约最深。” (5) 我国古代教育中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学科的教育等融为一体, 造成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界限模糊, 语文学习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的文化主体, 语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周朝末年, 礼崩乐坏, 社会阶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直至春秋私学的兴起, 文化下移, 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这种大好的形式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术流派争奇斗艳, 反映在教育领域里是自由竞争。从语文的教育角度看, 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语言文字影响着后世, 对语文学习者来说, 他们创造了无比瑰丽的财富, 也给学习语文的人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精神宝库。孔子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汉朝推崇儒家文化, 奠定了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唐朝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效果最为显著。唐朝佛教的传入, 对唐文化的影响很大, 对语文学习者也有较大的影响, 经书里面很多故事对语文学习者的启示有目共睹。融儒、道、佛等于一体的宋代理学, 曾经深深影响着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理念。书院制度对我国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也给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大量平民子弟获得学习机会。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的传入,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西学东渐, 新文化观念的传入, 使语文学习者耳目一新, 为语文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教育对语文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时代性等方面。教育对语文学习者的制约会直接关系到语文学习者的课程与教学。教育目的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是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而语文学习者是受教育的一员, 因此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者。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教育的性质及服务方向、教育的总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语文学习者在受教育期间会受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约束。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语文学习者的灯塔。语文学习者了解教育目的和方针就会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 效率也更高。因此语文学习者了解当前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就会配合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来获取更好的学习方法, 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全面发展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四项素质标准, 作为语文学习者, 掌握目前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教育的时代性对语文学习者也产生影响。例如, 目前的教学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语文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语文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 它是“文道统一”的载体, 是传情达意的手段, 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较强的人文意识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精神。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 没有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 也不能较好地让语文学习者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互动的课堂使语文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感悟语文的文学美、人性美、生活美等。时代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 图文并茂的课件使语文学习者在课堂上感受到文字的意蕴美和意境美,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互动可以使语文学习者深刻感受到文字流动的美感, 对语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 对语文学习者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 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和影响着语文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内容和学习目的等重要方面。同时, 语文学习者学习好语文学科也是为了在社会实践中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语文学习者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些影响在语文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不同层面体现出来,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性质决定的。21世纪的教育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语文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 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 学习者要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传播中华优良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②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③朱学清.‘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④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⑤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语文环境 篇2

● 复习目标

1.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

2.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 设计思想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 教学资源

《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

●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与语文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 社会环境 关系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2-01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它融汇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它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以至自然教育等密切结合在一起。虽然极受重视,但由于古代教育观念落后、陈腐(学而优则仕),培养人才目标单一。因此,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了人的发展,弊端很大。而今天,由于我国的语文教育以“人本”思想为灵魂,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目标,所以较好地实现了其应有价值。由此可见,社会大环境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甚密,社会对教育影响很大。因此,语文教育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那么,今天的语文教育,要实现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的宏伟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理念上应作哪些转变与革新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体会谈谈浅见。

一、要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基础

语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二是让学生具有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语言文字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必须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而联系具体的语境表达自己恰当的观点和想法则是提高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尤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二、要构筑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宗旨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自古文、史不分家,其实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每个学科都是用语文表达的,每个学科都包含有语文教育的因素,无论学校教育、校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综合着语文教育的因素。因而语文教育是多元的综合,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只有树立大语文观,卓有成效地开展多学科、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以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为目标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应具有四大素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联想、敢于假设;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知识广博、多才多艺。我们在平时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的品质。如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应紧紧抓住该文在写作上“景随情移,情随事迁”(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特征,在讲完本课之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某一天的天气,要求抓住景和人的反常现象,突出天气“冷得出奇”的特征,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写完再让学生欣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内容,并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激发了兴趣。再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辩论,亦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四、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灵魂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从传统美德中吸取精神养料,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和水准。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育中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来完成。如《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最后一次讲演》、《(指南录)后序》中的忠恕爱思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表现出的仁爱礼让、助人为乐的品质……都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塑造优秀人才的良好教材。我们应该文道结合,“因文解道,以道悟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道德水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第53页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环境 篇4

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最后要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的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又如上《西湖的绿》时,我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从而使学生既感受到西湖之美,又激起阅读兴趣。再如上《歌词两首》时,我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如第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又如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孔乙己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理解孔乙己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再如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我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又如讲《沁园春·雪》时,我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另外,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上《苦练》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高考语文-小说的环境和语言 篇5

一、知识整合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场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是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1)烘托心情;(2)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3)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1)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3)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5)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1)揭示主题;(2)深化主旨。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指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待人物生存的环境、社会关系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背景。

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揭示影响人物活动的因素。

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二、考题类型

类型一

概括特点,分析作用型

“概括特点,分析作用型”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文中某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作用。

本文第×段(一般为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2014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

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

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現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14)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解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都是在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抓住一些关键字眼进行分析。“远离现代文明”“古爽”“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这些词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写这些内容是为塑造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也为陈皮匠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环境依据,同时也是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参考答案: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题指津:

关于解答概括环境特点的试题: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其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描写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再次,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写景时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理解其寓意。

1、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类试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自然环境本身(交代×X时间,交代xX背景,营造××氛围,渲染×x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一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X具体描写了×X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x×气氛;渲染(定下)了x×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xx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解答社会环境描写类试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找出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x×,为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x×(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了X×(思想品质、精神神世

界),有助于塑造xX的形象。

模式三:触发×X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模拟训练: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类型二

景物描写,赏析技巧型

“景物描写,赏析技巧型”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分析其特色。

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例(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解析】析】这段环境描写出现在第2段,作者定点(壁顶上)换景,变换说角。“万线壁垂直而下”“深远似细流”两句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

“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描绘了人仰望怒江的“声”;“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绘了人俯望怒江的“感受”。由近及远再到近,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所处的环境,极具感染力。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党、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题指津

环境描写手法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衬托。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从写景角度看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2、认识环境描写的特殊性

注意区分题干要求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要等描写技巧的。

模拟训练: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

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

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语言赏析题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分析文中指定词语的含义。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赏析文中某些段落的表达特色。

全文语言风格、艺术效果进行分析或探究。

例(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增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解析:赏析语言类试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应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题指津: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2010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3.鉴赏语言(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函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通真、生动形象地描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以语言的个性化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其中词语的选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

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答题规范:确认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

模拟训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一变肥,你就浑!”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雨丝先是细细的,后来就变粗了,变密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似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彤红彤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最后两声呼喊像是达子的声音,小格不由得加快了步子,一会儿就把他们甩在身后的黑影里了……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她将两手插进衣兜里,身子轻轻摇晃着。她望着他,问:“你还准备做什么呀?”

达子侧着身子,一边往旁移动,一边说:“我还准备用轻骑载上你,乱跑乱跑!……”

“你!”小格跺了一下脚,威胁地瞪了他一眼。他跑开了。

“朝霞很红。她望着朝霞,又往前走了几步。她觉得这样似乎离朝霞近了些。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2)画线2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创设愉悦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篇6

一、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的建立。教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二、合作共享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三、课堂开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这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發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四、内容丰富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

总之,教师应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借助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 篇7

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的领悟,但是由于生活时代和场景的局限,学生很难领悟意境。所以我借助网络收集和制作了大量与古诗意境相匹配的优美图片辅助教学。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用幻灯片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的自然景观,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

二、旁征博引,扩大阅读面

我们可以巧用材料和媒体,有选择地展示网上图片资料,有重点地开发网络媒体资源,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设环境生态专刊,进行报刊阅读:《岂容绿洲变沙漠》(《光明日报》),《沙漠绿洲发出了呼救》(《中国环境报》)等。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展网上阅读———沙尘暴专集,登陆下列网站网页:中国沙尘暴网、中国科普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沙尘暴追踪。通过网上阅读,同学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知识,大大开阔视野,实现了从点式阅读向面式阅读的转变,更加深刻地明白“向沙漠进军”的道理以及说明的注意事项。

三、借助声视,优化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从网络环境中选取适合教学所需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

四、画龙点睛,优化中心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就应该形成相应的中心环节。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并无定法,但利用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能立竿见影地为学生排疑解难,从而使其茅塞顿开。在《爱莲说》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明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但是学生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何寓意理解起来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在设计数学时,通过网络资源设计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分层次地表现莲花的上述七大特色,中间簇拥着圆形的花萼———君子。然后引导学生领悟其寓意,如首句“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之高洁,“中通外直”点明了君子的行为方正、正直等,直观形象地为课文作了注脚,既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寓意。

五、激发情感,诱发学习欲望

语文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是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教师的单方面告诉、讲解,更不能强制和命令。所以运用网络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气围,能够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考虑到该文章文辞清丽,感情端重高雅,同时又流露出对当时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淡淡忧郁,因此配上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使乐曲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君子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朗诵的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朗诵的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朗诵能力,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引起感情共鸣,学习欲望空前高涨。

六、因材施教,发挥主体作用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一方面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式的学习。一篇课文,可以通过“生—生、生—机、师—生”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通过交互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采用“生—生”形式交流,小组内互相讨论与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相结合,学生人人发挥主动性,对文章语言、内容、结构、思想、修辞等各方面进行思考、品味,围绕问题动手找答案,相互交流见解。采取“生—机”即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理清脉络,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采用“师—生”对话形式,学生的疑问、思考过程、学习效果等与教师的归纳、总结及时相互反馈、矫正、提高。

借助网络环境的互动性、自主性与跨越时空的特点,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摆脱教师、教室的过多控制,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学生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并强化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融合;为个性化阅读和研究创造了条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彻底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当然,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现有网络教学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优化整合还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东华.从点式阅读到面式阅读[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极具挑战的奋斗目标。201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地位不容置疑,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

语文课程是门古老的学科, 但长期以来却成了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上世纪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 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上世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1]。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环境下, 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国家对“三通两平台”的大力建设直接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人们开始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优势来优化、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兴的教学尝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阅读内容、阅读进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它区别于网络阅读那种无目的的浏览, 学生在阅读目标和学习进程的提示下, 利用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源开展阅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答疑者。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方面, 这些特点都是网络特有的性质。

1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1 开放的网络空间使教与学超越了学校围墙, 使教学课堂得以延伸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集中于固定的场所、时间, 教学内容以特定教材或教参为主, 教学形式多为教师对课本中例文的分析和讲解, 注重字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等的积累。在特定的课时安排下, 学生多以识记、背诵等方法来学习语文,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表现较为机械, 很难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仅停留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层面, 在教学时对文章进行意义“肢解”, 意在带领学生完成习题答案的查询, 甚至有些教师总结出某几类文章的解题套路, 要求学生牢记, 碰到类似题目时进行套用即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考试,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教学思路, 但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 这是一种目光短浅、不负责任的做法。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超越了教学课堂,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接受教师的单一传递。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 (如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 未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自己上网搜索, 这样既能得到较为详尽的解答,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

1.2 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仅课文和课外读本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 网上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 有效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另外网络资源形式多样,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类型, 对学生形成了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仅停留在文字上, 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来辅助文本理解。丰富的文学作品, 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 优秀的名著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原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丰富了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1.3 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网络空间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友好的界面, 师生间、生生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更新发展, Web 2.0技术使网络平台互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学生可通过论坛、实时聊天工具、blog、网络日志、邮件等形式与老师、专家、同学随时交流, 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 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这样的活动, 往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更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2 网络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虽然网络环境具有看似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唯技术是从, 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为了应用网络, 人为地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符合利用网络的条件, 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违背了语文课程宗旨, 颠倒了网络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技术和网络误用、滥用、低效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 过度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剥夺了学生进行阅读想象 (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的权利, 忽视文本鉴赏过程中的“多义性”及思维“个性化”特点, 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还有一些所谓的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基于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 信息的搜集、粘贴和整理成为重点, 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却被边缘化;更有一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公开课或范课, 从教师个人魅力的展台转变成了网络技术的秀台, 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视音频, 丰富的文本阅读材料, 学生基于BBS的全员热情讨论, 整堂课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动人心弦, 但在这貌似丰富的信息量和广泛的参与度背后, 学生到底阅读了什么, 又有多少是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或人云亦云?[3]长此下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全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抓不放”或“一放了之”

教学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紧抓不放”, 要么“一放了之”。

有的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 抱着旧观念不放,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时依然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精细讲解,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放心, 把传统课堂“搬到”机房, 或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过多干预, 学生时刻保持紧张状态, 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受到限制。

教学管理是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中, 教学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一线, 许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尝试, 创造出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整合”阅读教学、“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和“专题拓展式”阅读教学等教学模式。[4]无论哪种教学模式, 都是以学生自学、协作学习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监控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自学中的散漫、不专心的状态, 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如网上冲浪、自由聊天等活动) 的学生“揪回来”。

同时, 自主学习也需要还学生一定的自由, 教师不能一味地以传统课堂教学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支架法等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另外, 语文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必须的时间和空间, 以促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5]

与“紧抓不放”相对, 有的教师认为自学即让学生在教师不参与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故将学生领到网络教室后就放任自流, 让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想象, 在这种状况下, 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 对于“开小差”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的学生要及时提醒。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把控好“收”与“放”的时机和度, 做到有张有弛。

2.3 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易被忽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易只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

面对海量的、多元的网络资源, 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能力。很多学生对网上资料的处理仅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复制、粘贴, 缺乏对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 这样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与文本文字进行对话, 获取文章意义。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精挑细选外, 还必须传授学生信息处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信息搜寻、加工、处理和利用, 防止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值得注意的是, 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网上浏览, 构建学校局域网主题学习网站很有必要, 设计网站时明了的信息导航、学习提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活动。

2.4 网络下的阅读教学陷入浅层阅读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功能的健全,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数字阅读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这是一种快餐式阅读, 同时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是有压力的, 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很容易对信息进行浅层阅读, 对内容的思考也是浅层次的。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很容易让课堂变成文本浏览课, 因此,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网络教学前,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习进行深层阅读和思考, 深刻体会和感悟文章内涵。

3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3.1 摸清语文教学规律, 正确处理网络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无论是言语知识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和思想表达能力为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启发。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非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在于用的人。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工具, 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教师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 须找准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 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数字学习平台, 切忌在技术工具面前忘了教学的本质, 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被工具“奴役”, 对技术产生过多的依赖。

3.2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督促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可替代。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广播功能来提醒学习目标或布置学习任务, 防止学生因不知学习目标而漫无目的地浏览,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跟踪, 适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及时提醒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 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3.3 重新审视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问题

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网络既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在教学中, 对工具的使用也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一部分。从目标上说, 语文网络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还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要把培养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能力与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6]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整合、加工、管理信息来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

3.4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教材中的例文都是经过精选加工、具备核心价值的典型文章, 其地位和价值不可小觑。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 但片面追求阅读资源的多样化易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浅尝辄止。精读是略读和泛读的基础, 在进行网络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 搜集资源, 设计主题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结语

网络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可以说学校、教师的工作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学习的工具、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条件,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教学的实质始终未变。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 热爱祖国文化。技术不是目的,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处理好网络和教学的关系。在网络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 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7]

参考文献

[1]周剑清.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2]谢启团.网络环境下的名籍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名著导读”教学建议[J].考试:教研版, 2007 (9) .

[3]袁华莉, 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7) .

[4]王宪功, 王平, 龚道敏.关于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5]候器.关于网络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6) .

[6]候器.语文与网络语文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 2007 (6) .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自主学习 篇9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育领域之后, 向师生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广阔的教学大课堂, 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益。因此, 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交流能力等方面,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助力语文自主学习。

一、让学生从“浅阅读”到“深阅读”

现在, 很多初中生阅读文本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 看时一目十行, 看后过目即忘。这就是时下被批判的“浅阅读”。其实, 所有作家反复斟酌编写的作品都值得认真细读。在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 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深阅读”的良好习惯。

1. 发挥多媒体视听效应, 创设经典情境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视觉、听觉等的感官刺激,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它, 就能与教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经典古文郦道元的《三峡》, 只要仔细品味, 就会感受到那充满诱惑的奇特风景。笔者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配上插图, 学生的配图能从各个角度出发。课堂上,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翻译课文, 最后, 结合老师网上搜集的真实画面, 赏析课文。一篇枯燥的文言文, 在生动的实情实景中变成了有声有色的活教材。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 它们构筑的新课堂有利于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建立所学知识与自身已有知识的联系[1], 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自主理解观点, 解决问题, 学会全面阅读作品, 这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2. 借助网络便捷的搜索, 拓展阅读内容

随着“深阅读”不断发展, 需要教师从“纵向深入”和“横向延伸”两个方面来拓展, 目的则是把话题延伸到课外, 开发课程资源。在预习或者是阅读教学结束后, 笔者通过布置更加具体复杂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网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 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优势, 探究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 对文本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这样, 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 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为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 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 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 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培养了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关键性能力, 将使他们终身享用不尽[2]。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 让学生自主咀嚼蕴涵在文字中的实用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 获得了更深的感悟, 对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深阅读”。

二、让学生从“不愿说”到“乐于说”

1. 现场演示资料, 助力自信地表达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当中, 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与教师在一种亲切平和的氛围中一起探究,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3]。在上公开课《南京大屠杀》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因为“台下三年功”的支撑, 学生三分钟的解说词说得分外有力。有的学生展示的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前后的文字资料;有的搜集的是图片和录像;还有找到的是现在的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 企图修改历史教科书, 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件。在这个环节, 笔者听到了学生对战争的愤怒和控诉, 以及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学生慢慢地养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甚至有同学做到即席演讲。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信息技术挖掘生活积累, 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 走上讲台去解决问题, 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且更能提高他们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教育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台前走到幕后, 开拓交际互动环境

很多学生不愿意跟家长说心里话, 不愿意跟老师说心里话甚至是除学习之外的任何话题。而对于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 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副作用, 而不知道这些副作用恰恰是我们由于没有加以引导、放任自流才产生的。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还应该跟学生之间建立“网友”般的关系, 让更多的话语, 从台前走到幕后。

笔者在网上建立一个班级QQ群体, 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老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 资料彼此共享, 也可以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网络环境还使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 在互动中互补, 得到大家认可, 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师的引导下, 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多维阅读交流和协作互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 一方面既能对学生网上聊天加以引导, 另一方面在交流与反馈过程中, 学生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从“不愿说”到“乐于说”,

三、让学生从“被动写”到“主动写”

1. 设置多维作文环境, 提高感悟实效

写作时,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学生的生活面又相对比较狭窄, 倘若遇到没有这方面的观察、思考和想象, 这就形成“被动写”、“被强加”的写作局面。信息技术在写作新课堂中的应用, 可以使我们摆脱上述困境。其一, 信息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自然环境等进行多媒体视听再现, 可以拢风云山川于形内, 撮世事人情于“屏”端。比如, 在写“感动”为话题的作文时, 笔者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视频, 营造氛围, 学生融入情境, 唤起写作激情, 联系身边一人一物, 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大至国家情怀, 小至个人情丝。其二, 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对关系作文素材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事物进行虚拟, 设置出多维作文环境。通过听觉、视觉、说话、操作、角色扮演和体验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深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学生从“被动写”到“主动写”。

2. 在线发布交流, 实现作文活动成果化

成就动机学说认为, 在较高成就动机的状态下, 人们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承担责任, 控制自己的命运, 寻求定时的反馈, 且愿意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取得成果。学生的作文成果在线发布, 广泛地和读者 (教师、同学、家长) 会话讨论, 全面客观地认可学生作文取得的进步。交流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通过接收各方的反馈意见, 对自己的文稿进行修改, 最终定稿, 并存放到个人文件夹里面, 形成个人电子作品集。写作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和“电子作品集即成果”的作文教学理想化目标[1]。这种作文活动的成果化, 使信息技术环境成为学生发表作品和表现自己的舞台。

总之, 笔者在实践探索中, 发现学生喜闻乐见, 爱写会说, 得益于信息技术能够创设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新课堂, 让学生置身其中, 产生探究的愿望、热情和责任感, 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资源, 主动开辟出个性化的独特的思维和表达的路径。只要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助力语文自主学习, 必然能培育出学生勤于动手动脑、乐于自主学习的智慧之花。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育领域之后, 向师生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广阔的教学大课堂。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了学生阅读、写作、沟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克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9) .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2) .

大班环境下的语文合作学习 篇10

一.科学合理的编排座位

分好学习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一个六十多名学生的班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开学初对学生作出深入具体的分析, 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成绩情况、个性特长, 然后合理编排座位。在学习过程中,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 避免学困生的波动性,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建立起“能行”的积极希望, 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 使其能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 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同时, 要对优生进行适当的教育, 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 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在语文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独立就可以解决, 而对一些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独立探索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促进生生之间相互启发,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灵感, 解决问题。还有许多语文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和思索的基础之上的, 这时采用小组合作, 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不同的见解, 当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的观点, 甚至出现彼此不同意对方观点而发生争执的情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 将会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 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做什么、怎样做, 都要使学生明确。在提要求时我是这样把握的, 简单的要求要让学生重复一遍, 加深理解;复杂的要求要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要求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而不能提出“下面你们进行小组讨论”, 或是“你们在小组内说说吧”这样模糊的要求, 否则就会形成少说一句话, 十句补不上的被动局面, 会使很多小组在合作时无所适从, 合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四.教师适时的指导参与

大班额环境下合作学习的运用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却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 还要真诚地走进学生, 真诚地与学生合作, 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氛围。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 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走进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见解, 共同探索, 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又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指导, 调整活动策略, 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五.客观公正的效果评价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 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 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同时,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还应该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 而对个人的评价应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 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原则下, 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成绩评价的关键。

摘要:大班额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 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为突出, 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一步探索。本文从五个方面着手谈了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11

关键词:网络 阅读教学探究 阅读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积累、感悟过程,这也是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等目标,这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提高阅读成效。否则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就只是数字意义上的存在,而很少有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质量意义了,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成效呢?也许探究性阅读是不错的选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利用网络资源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那么,教师如何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作用呢?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往往比较喜欢网络,但是只停留在玩游戏、聊天的基础上,没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启发学生把对网络的兴趣与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融合在一起,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情境。教学《船长》一课,通过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中船体下沉、海水涌入、人们拼命逃生的画面,这不仅丰富了课文中文字的场景描写,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灵魂。如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教读《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文,教师出示北美五大湖水底斑贝泛滥的图像,以直观的图景来诠释抽象的文字,文本难点得到了化解,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该篇文章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手段和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手段和形式,比如如何寻找、筛选、甄别阅读资源,哪种语文资源更适合中学生自身学习需要等,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传统教学各种模式弊病太多,大多是因为过分重视所谓的“知识要点”,忽视了对这些要点的获取过程,利用网络资源从培养目标上就彻底否定了以前的教学理念,对以前的教学模式当然也要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自身也应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把握学习宗旨,强化利用网络筛选信息的能力。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打破了以往信息数量少、传播速度慢、渠道单一的缺陷,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的困惑。因此,提高信息筛选能力,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有明确集中的目的指向性。面对海量网络信息,选择的前提是明确集中的目的指向性,即问自己为什么查找信息、需要找哪些信息。集中目标,坚持标准,不为无用的信息所干扰,防止信息过滤中出现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现象。二要坚持质与量的有机统一。筛选信息时要坚持把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看搜集信息的数量,更要注重其质量。要坚持质量优先、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切忌“求多”“求大”“求全”的贪婪心理。信息论中有这样的著名公理:信息多了等于没有信息。不经过选择的信息往往是泛化的、大而不当的信息。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免疫力。网络开放性、平等性及虚拟性的特点造就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多元性和不可控性。

2.立足生活实践,增强利用网络的创新能力。信息的搜集、选择固然重要,但没有经过加工、整合、创新的信息只是他人的劳动成果,未能体现出我们自身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为了确保信息流动的双向平衡和长流不息,个体还必须具备信息创新能力,不断向网络输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一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社会的发展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个人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规律。二是要体现个性智慧的火花。创新是信息不竭的源泉和活力之所在,也是主体智慧之花的绽放,真正体现了主体的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综合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统一。要把创新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生活中创新,在学习中创新。三是要有求索的精神和吃苦的准备。创新需要有问题意识,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视野指向未知领域。未知领域没有可以借鉴的思想、观点及经验,能否取得成功与个人的主观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新需要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3.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利用网络的自主探索能力。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顾问”以及“参与者”。努力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不要轻易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一个学生解答不完整,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他们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实验主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这四个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策略和思想方法,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冲动,产生疑问。比如《项链》结尾处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在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空白点”,而且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理解也不能依然停留在对西方文学暴露、批判的认识水平上。

2.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在形成新旧认知矛盾冲突中激起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并大胆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则指导学习方法,不断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发、引申、引升。

3.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和迁移推类,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促进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

4.允许不同意见者进行争论,大胆相互质疑,自己做出判断,自觉矫正错误,引起“共生效应”。教师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启发、点拨,通过评价反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趋于科学性,合理化。

5.教师则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并延伸到课外,强化知识,形成简单的独到见解,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了解到了学生渴望学好语文的强烈动机,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一是改革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语文资源;二是树立抓好教本向学本的转变,把学生由知识获得者向自主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帮助者的转变;三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目光不够长远,思维还有局限。在研究中,虽然接收了不少新观念,也写出了不少论文,但公开发表的太少,至使研究成果展示不够。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关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几个常见错误观念和误解 [J].外语教学.1997年04期

2.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J].外语电化教学.2000年02期

3.马淑霞.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浅议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期

4.李光先.论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 [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王海波.流媒体技术在外语课件开发中的设计与实现 [A].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4年

6.王怀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4期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鉴赏的方法 篇12

那么, 关于环境的鉴赏方法又是什么呢?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 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 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 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 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 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 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 又有封建贞操观念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 又有迷信观念问题, 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 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 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 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 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 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第三,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 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 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 分析环境描写, 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 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 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 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1) 结合具体内容, 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 联系全文, 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4)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面对这种题型, 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1)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 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3)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 (4)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5) 奠定情感基调; (6)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上一篇:网络舆情调控机制研究下一篇:航运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