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交流(共12篇)
科技合作交流 篇1
开放合作, 创新发展, 是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鲜明主题。
8月26日, 在国际国内产业加速转移, 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 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万商云集中原。
这次洽谈会突破了以投资贸易为主的办会模式, 第一次大规模引入技术合作交流内容, 特意设立了3 000多平方米技术转移展区。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 河南从原来单纯的承接产业转移变成产业和技术同步承接、同步转移, 这不仅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大趋势。
本次洽谈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商务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侨办、海关总署、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学院、中国贸促会共同主办, 旨在为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转移搭建合作平台。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 本次洽谈会的举办, 是河南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转移趋势、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件盛事, 是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助推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一件大事, 是境内外投资者携手河南、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一件喜事。
郭庚茂说, 近年来, 河南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 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已与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500家境外企业;在豫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 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28家。
河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河南已为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做好了一切准备。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河南的区位、市场、人力资源、要素成本和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 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乐土。
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是由河南省首倡、国家部委共同主办的高规格国家级经贸活动, 是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头戏。
巢筑好了, 凤还巢有多少?
据初步统计, 8月26日, 美国、加拿大、丹麦、巴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8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政府官员、驻华使节;黑龙江、浙江、福建等13个兄弟省、市、自治区代表团团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美国商会、全国台企联等70多家境内外知名商协会负责人;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家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高管和代表, 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36家国内500强企业等工商界嘉宾共1.5万人参加开幕式。8月26日-28日, 104家世界500强企业、136家国内500强企业以及八方政商精英齐聚中原, 共话商机、共谋发展。
洽谈会签约项目硕果累累, 3 018亿元资本汹涌而至。难得的是, “老朋友”在忙着追加投资, “新朋友”们也开始“跑马圈地”, 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00个, 投资总额达2 6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在本次洽谈会上, 与产业转移并肩亮相的另一主角, 是作为重要活动内容的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技术元素的光芒熠熠夺目, 科技智慧闪耀中原。
科技创新助力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
这些才是最有潜力的凝聚河南未来和希望的招商项目。
为了筹备这次洽谈会, 河南省科技厅面向省内外征集到各类技术成果和技术难题9 444项。其中, 省内7 340项, 省外2 104项, 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境外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8月26日上午, 在会展中心签约的300多个重大合作项目中, 有72项来自高新技术领域。
论金额, 这些成果还比不上一个个动辄上百亿元的基建类项目, 但这些科技项目“是最有潜力的招商项目”、“对产业升级改造作用最明显”, 是政府最期盼的, 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的项目。
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是应河南科技发展而举办的。河南省科技厅厅长贾跃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我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迫切需要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企业、金融机构实现项目和资本的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现在通过技洽会, 为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 正是我省在加快科技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尝试之一。”
当今时代, 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 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
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 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 使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目前, 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信息科技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 能源科技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 纳米科技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 空间科技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顺应时代潮流, 河南省的科技也在飞速发展。
60年来, 河南拥有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 013家,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家,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 省重点实验室75家, 其中国家级实验室7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 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7人, 双聘院士近百人。全省共建设了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5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3 800多家, 年技工贸总收入3 300多亿元, 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
尤其是“十五”以来, 河南省共取得省级奖励成果2 384项, 国家奖励成果94项, 其中,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6项。超薄浮法玻璃获得河南省工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鸡传染病快速检测试纸条获得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大豆蛋白纤维获得我国唯一一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发明。
河南科研机构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但缺乏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河南企业有强烈的科技需求, 但缺乏获取成熟高新技术成果的渠道。
本次洽谈会上, 作为重要活动内容的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 就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所搭建的一个高效服务平台。
另外, 洽谈会还专门安排了两场科技成果项目发布会, 一个是中科院成果专场, 中科院下属8个研究所同时到会, 与河南100多家企业面对面交流;另一个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专场。另外还有煤化工技术创新高层论坛、玉米育种技术暨现代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中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和省外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等活动。为此, 科技部门还专门设立了中国 (河南) 技术转移网, 提供技术供给、技术需求、省外成果、对接信息等。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代民说:“有创新的产业, 附加值才高, 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都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支撑, 为高端产业转移提供支撑。”
通过这个平台, 一方面为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另一方面也帮助河南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 实现借力发展、借势跨越。
当天的跨国公司对话会上,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这样评价:通过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 河南将抓住发展的机遇, 完成产业链的打造。他进一步介绍说,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加上河南本身的诸多优势, 吸引了国内较发达地区及境外企业进入河南。河南具备的实力, 让其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苹果公司的政府商务高级经理来了, 腾讯的CEO马化腾来了,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来了……由中科院领衔的科技大军, 也以本次洽谈会为链接, 欲与中原联袂迎接科学的春天。一场洽谈会为何引资本、科技竞折腰?
产业和技术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浪潮, 是河南赚足眼球的天时。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企业商务成本趋高,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国际产业转移直接跨过沿海向内地转移, 发展中的河南成为转移的首选。
区位优势、生产要素和发展政策等与产业和技术转移要求的高度匹配, 是河南引发关注的地利。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河南综合优势在上升, 比较优势愈发突出, 提前布局多地的180个产业集聚区, 更为河南打下承接转移的坚实基础。
重在持续、务实发展的政策理念, 是河南备受青睐的人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 河南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低调、持续、实干的务实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河南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
高技术灵活展示, 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盾构机、风力发电机……不用戴特制的眼镜, 在家就能看3D电视;穿上一件背心, 偶发性心率失常就会被牢牢监测;“大拖车”一开动, 地铁隧道即刻成型……展厅一角久久地吸引人们驻足, 这些成果正在或者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
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里的“河南省技术转移项目展厅”, 近万个技术转移项目正在闪烁着诱人的科技之光。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说,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河南科技的飞速发展, 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具备了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和条件。目前, 中原经济区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秉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河南省科技进步和创新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王伟中边看边说, 本次洽谈会为产业和技术转移与承接, 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对探寻加快中原崛起之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意义。相信国内外企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机会, 在河南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科技部将一如既往支持河南对外开放, 鼎力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盾构机——一列约6米长的白色“火车”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不是火车, 是盾构机, 挖隧道用的。郑州的地铁隧道就是它挖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由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 是河南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其公司在郑州拥有国内最大的盾构研发制造基地, 在新乡建有隧道常规设备制造基地。“挖掘隧道, 一次成型, 这项技术已经成了建地铁的准入门槛了, 没有这台机器, 可就不能建呀!”工作人员说, 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 包括他们在内, 只有两家。
2010年, “中国中铁”号系列盾构机销售订单已达34台套。仅郑州修建地铁就用了8台, 目前二七区地铁隧道已在盾构机的“帮助”下贯通。洽谈会上, 又有10多家企业向盾构机抛出“橄榄枝”。
“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项目、速冻调理中式菜肴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牡丹产业化技术研发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展厅内, 众多技术转移项目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都是研发开放的累累硕果。
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为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应用扩大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三门峡清洁镀金新材料展台前, “嫦娥一号”和“神舟七号”的小模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项成果已在‘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一号’上成功使用。”工作人员指着一块电子元器件上的镀金说, “过去, 镀金行业长期使用氰化亚金钾作为主要原料, 对人体有害, 而且排污严重, 污水处理费用高。而清洁镀金新材料是河南省支持的重大科技专项, 解决了电镀金行业多年存在的污染难题, 环保安全、成本低。”
该项目负责人张群刚透露, 这项成果现已建成投产, 今年销售产值已达10亿元。听到这些, 北京一家研究所的负责人戴先生赶紧递上名片:“我们有个电子园区, 氰化物转移污染严重, 需要这项新技术, 我去你们厂具体谈合作。”
河南太行全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全利, 在签约会上与来自伊朗的一家企业签约代表哈米斯先生签订了1.5亿元的生产线建设合同。黄全利的公司专门生产高效节能炼钢成套设备, 可比通常电炉炼钢节能30%。
哈米斯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很惊喜, 能在河南找到这么好的技术!我们的政府对引进这样的节能项目非常支持。”
河南省推荐的科技项目中, 有一大批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此次签约的项目中, 有利用焦炉煤气制备乙炔高附加值产品的、有制造抗菌不锈钢医疗器械的、有对石油难以利用衍生品进行高效开发利用的, 这些项目将给河南省的煤化工、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高附加值, 真正做到“点煤成金”、“点铁成金”、“点油成金”。
……
引进一个项目, 就破解一个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实施一个项目, 就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只是一个开始。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 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打开了一扇方便的大门。
展厅内, 在省外、境外项目的“包围”中, 河南的技术转移项目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不仅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更领跑着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带着“裸眼3D项目”参展的是来自鹤壁的河南三阳光电有限公司。该公司最早做的是立体画, 和3D技术有相通之处, 经过与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三个国家的知名软件开发商合作, 2007年研发出裸眼3D项目, 是目前国内唯一能生产3D显示屏的企业。“现在市场上的裸眼3D电视, 面板只用两家企业的, 一家是德国的, 一家是我们的。”公司董事长郑晓路笑着说。
他说, 如今展示的面板已是第二代产品, 适用于广告机和展示机, 但经过第三代、第四代的改良后, 将在舒适度等方面有所提升, “第五代就可以进入家庭了”。
“这款产品不仅可用于电视, 将来还能用于手机、游戏机、数字地图等, 是彩色面板的革命!”郑晓路说, 目前公司已与TCL、康佳、长城电子、冠捷电子、五粮液集团等合作, 生产线也已建好, 9月底即可正式投产, 每天将生产1 000台左右。
一件小背心, 就能检测偶发性心律失常。
“这模特身上穿的是啥背心?”在河南华南医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这是穿戴式心电电极系统, 只要穿在身上, 就能记录心脏病患者偶发性心律失常, 便于医生做出诊断。”公司副总裁李紫茵回答说。
作为国内心脏介入装备第一品牌, 其在国内第一家推出临床心脏介入诊疗用的多道生理记录仪, 且不断更新技术, 将德国、日本的品牌“赶”出国内市场, 更让河南研发的仪器彻底占据中国市场, 与美国GE同时“领跑”心脏介入装备领域。
如今, 这家公司又研发出穿戴式心电电极系统, 打破以往仪器最多只能24小时记录心脏病患者心电情况的局限, 能更长期、更方便地记录患者的心电情况。
“很多人都想跟我们合作, 收了好多名片了。”一名工作人员摇着手中的一沓名片说。
毋庸置疑, 在科学全球化的趋势下,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核心要素。人类进步的发展规律反复证明:没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强力推动, 就没有日新月异的产业革命。
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需要不断地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河南科技要避免成为信息孤岛, 就必须扩大开放合作, 拓宽交流渠道。科研机构通过交流才能跟上科技前沿, 企业通过开放合作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迅速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
科技发展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 实现两个层面的开放, 即研发系统的开放和应用平台的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需要具有开放与合作的胸怀。
开放与合作, 是创新的本质要求。开放才能合作, 合作促进开放。
开放反映了创新的勇气和胆魄,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特征各异, 这为我们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整合全球科技、人力、资金资源, 促进河南省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提升空间。
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为河南省科技的合作与开放开了一个好头。
承接与转移背景下, 千亿融资聚焦有巨大空间的河南
伴随着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大潮, 来自海内外的金融资本正在加速向中原地区转移。作为“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河南优势企业境内外上市对接会暨PE (私募股权基金) /VC (风险投资) 投融资峰会”于8月27日举行。
20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手握超过3 000亿元风投资金, 汇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 与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的600多家企业展开交流和对接。这些资本所投之处, 带给河南企业的不仅仅是大笔资金, 同时还将随之带来市场、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资本在流动, 项目在对接。8月27日的会展中心轩辕堂, 到处都是流淌的“钱”。GGV纪源资本、深创投、凯雷、软银、红杉……这些手握重金的PE大佬, 为了寻找优势企业和好项目, 正在频频踏访河南。
“我记不清楚这是今年第几次来郑州了!”上海永宣创投合伙人王晓明笑着告诉采访的记者, “我们在河南有四五个项目在谈, 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投资成功, 总金额在数亿元。”上海永宣是著名投资机构上海联创旗下的公司, 掌控资金规模超过200亿元。
“去年的12月, 就在同一个会场也举行了河南企业与PE的对接会, 当时来了10多家投资机构。而短短一年之后, 今天到场的投资机构达到200家!”中国投资协会创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感慨。
资本是逐利的, 吸引如此多投资机构蜂拥而至的, 是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迅速壮大的“河南板块”, 以及由此带来的“赚钱效应”。
“就在上个月, 焦作企业佰利联在深交所上市, 开盘当天股价就冲高到了108元, 成为河南首只百元大股, 由此也引发了更多投资机构对河南板块的关注。”河南省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孙新雷说。
孙新雷介绍,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 河南全省有33家公司成功在境内外市场首发上市, 被称为河南企业上市的“小阳春”。目前河南有境内外上市公司近百家, 上市公司数量、后备企业数量等均在中部六省排第一位。
河南的哪些行业最吸引投资机构?记者观察发现, 投资机构对农业高科技产业和新材料、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二兔就是一只很‘二’的兔子, 它热情执著、简单快乐。”郑州市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麦草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涛讲述的创业故事, 引发了很多投资机构的兴趣。
新加坡ICH资本集团副总监魏巍告诉记者:“‘二兔’项目我很喜欢, 如果有充足的资金助推, 完全有可能做成中国的米老鼠。”记者在现场看到, 精彩推介立竿见影, 许多投资机构纷纷与黄涛交换名片。
据了解, 经过现场对接, 有30多家投资机构又专程来到位于郑州高新区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对郑州动漫产业进行现场考察和更深层次的对接。
“河南的中小企业数量多, 活力足, 不乏优秀企业。此外, 河南的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河南经济是‘县拱市’。在郑州, 60%左右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县域经济。”孙新雷建议投资机构, 要把寻找河南好企业、好项目的目光“下沉”到县里。
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并最终走向资本市场?深交所上市推广部副总监邹雄一语道破天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想获得投资并最终成功上市, 企业应尽早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资本的引入对于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能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投资商会执行会长刘女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女桢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的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 这正是风险资本关注的重点领域。风险资本带来的不仅是钱, 而且有团队、有市场, 有最新的管理理念。大批风险资本的引入, 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 能推动更多河南企业上市, 起到加快经济转型的作用。”
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杨志龙认为, 在河南承接产业技术转移和打造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 PE/VC等风险资本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很明显。“风险资本, 特别是VC, 对于所投资的领域具有前瞻性和扩张性, 对于河南的众多产业集聚区, 风投和股权投资基金的介入, 将不仅仅带来单个企业的提升, 还将通过引领作用把产业上下游集中在一个区域里进行发展, 这正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核心。”
创投机构的嗅觉最灵敏, 随着中原经济区大幕开启, 河南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众多的投资机会, 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资本介入。河南的产业聚集区、科技中小企业要学会借助资本力量, 助推产业升级换代和企业快速发展, 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
秋高气爽之际, 资本世界为河南脉动, 科技领域因河南动容。
在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时代强音的今日, 河南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载体, 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用一个个务实发展的成果, 向世人展示着河南的潜力与魅力。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河南必将成为承接转移的“聚宝盆”, 驶上科学发展的高速路。
作为重要活动内容的河南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专项活动, 成为本次投洽会最熠熠生辉的亮点。
科技合作交流 篇2
XXX项目科技合作协议书
甲方: XXX茶叶有限公司
乙方:XXX大学
丙方:XXX技术推广工作站
甲、乙、丙三方本着服务社会,提高茶叶科技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力合作实施茶叶清洁化加工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经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茶叶XXX生产及大面积的推广与运用的目标。经甲乙丙三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茶业科技产业化战略,按照“发展现代茶业,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甲方现有的生产条件,利用乙及丙方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推进茶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茶叶产业。三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
二、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与乙方、丙方合作共同完成XXX项目;
2、提供必要的试验原料和机械(具)设备,抽派必要的工作人员配合项目实施;
3、提供项目实施所必须的科研经费,确保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二)乙方、丙的责任与义务。
1.与甲方合作完成XX项目;
2.与甲方合作完成XXX项目总结验收和科技成果奖励申报;
3.与甲方合作完成一项发明专利申报工作;
4.负责项目的汇报、验收材料的整理;
5.派出技术骨干参与茶叶清洁化加工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工作。
三、产权归属
XXX技术合作协议书
本项目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转让和实施技术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权益原则上由三方共享。如发表论文、申请科技鉴定、申报奖励等,则根据各承担单位及个人贡献情况进行排名。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至XX项目实施完成结束。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五、其他
(一)合作期间三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的技术和秘密。
(二)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具同等效力,甲、乙、丙三方各持一 份。
甲方(盖章):
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
丙方(盖章):
代表签字:
科技合作交流 篇3
关键词 椰子 ;科技 ;国际合作交流 ;发展
分类号 S-01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for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ives the overview of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llowing b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uch as being lack of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high-tech and deep processing coconut products in Chinese coconut industry, being lack of high-level cocon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being lack of developing larger cooperation research projects in coconut industry with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last,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hinese coco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Keywords coconu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 development
1 开展椰子科技国际合作的背景
椰子是一种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享有“宝树”的美誉,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20℃内的热带地区,目前已有90多个热带国家种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地区和南太平洋地区,它的椰子产量和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8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把椰子种植视为解决热带地区人民对蛋白质、脂肪和能源的需要及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椰子98%种植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省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也有少量分布。椰子是海南省最有名的特产,椰子产业是海南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种好椰子对发展中国热带地区农村经济、美化环境均有积极意义[1]。然而,中国椰子产业综合利用较低,要提高椰子的附加值,亟需科技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科技国际化进程,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和紧跟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趋势[2],才能使中国椰子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促进我国椰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2 中国椰子科技国际合作概况
国际上主要从事与椰子研究相关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有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菲律宾椰子署(PCA)、印尼椰子和棕榈植物研究所(ICPRI)、印度大宗作物研究所(CPCRI)、斯里兰卡椰子研究所(CRI)、越南油料作物研究所(OPI)、泰国园艺作物研究所(HRI)、印尼茂物农业大学及马来西亚农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MARDI)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称椰子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从事椰子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而海南省椰树集团是椰子加工企业的代表。椰子研究所主要从事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利用;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重大椰子灾害性病虫害的预防、防控及椰子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椰子研究所与上述国际机构有着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关系。
2.1 承担国际椰子专业组织的国际科研项目
在亚洲开发银行项目(ADB)、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和国际遗传资源网及椰子遗传资源网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椰子研究所先后承担5项国际椰子专业组织的国际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开展了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国际种质资源的交换和椰子丰产高效栽培,丰富了我国椰子的种质和提升了椰子高效栽培的技术。
2.2 引进优良椰子种质资源和椰心叶甲生物防治技术
科研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还有通过民间、华侨等对椰子种质的收集,先后引进马来亚矮种、香水椰子等填补了中国的矮种种质资源的空白,对中国椰子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材料。现在已从原来单一的本地高种发展成矮种、高种和高矮杂交种同时发展的新局面。而椰心叶甲是2002年入侵海南的重大危险性外来害虫,它隐藏在植株新叶和未完全展开的叶片内危害,药剂难以直接到达害虫藏匿部分,是目前危害中国棕榈科植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因此,椰子研究所,海南省林业局等单位先后从台湾和越南引进啮小峰、姬小峰生物防治技术,请台湾专家传授啮小峰的培养技术,并在海南、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份开展了放峰防治示范与推广。椰子研究所等4个单位建立4个繁峰工厂,寄生蜂日生产规模为200万头,年生产规模为7亿头,释放的面积达10万hm2[3]。通过对椰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中国椰树分布区椰心叶甲虫口密度明显下降,椰心叶甲寄生蜂天敌在田间多地方建立了自然种群,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nlc202309021116
2.3 外派援外专家和利用技术培训援助发展中国家
为深入推进椰子产业国际合作,椰子研究所于2010年派椰子栽培专家到非洲科摩罗指导椰子的高效丰产栽培并于2012年6月再次赴非洲科摩罗考察,详细了解了科摩罗椰子的种植、加工、销售情况。这次考察为中国椰子加工企业进入科摩罗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椰子研究所多次承担和参与 “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椰子栽培与管理培训,学员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37个国家的学员。2013年10月,椰子研究所又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萨摩亚热带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传授椰子等热带作物的种植技术,促进其农业的发展,深化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中国与受援助国家人民的友谊。
2.4 开展学术交流
椰子科研单位大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椰子研究所先后引进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CIRAD)的Luc Baudouin博士等技术专家,接待来访外国元首密克罗尼西亚总统H.E.Joseph.J.Urusemal等外国高级官员,派专家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合作研究、技术培训、指导、携带先进加工技术参展等,与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印尼椰子和棕榈植物研究所(ICPRI)等国际椰子组织和国外研究机构有着广泛地联系和合作;曾承办了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第三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项目年会。
2.5 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加工设备,产品畅销国外
国内一些椰子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的发展。椰树集团由一个小厂发展成为拥有18个分公司的国有大型企业,年产能力30万t,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罐头生产基地。椰树集团先后从10多个国家引进40余条生产线,引进国外智力300多人次,并不断对国外智力进行消化、吸收,把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集团的主导产品椰树牌天然椰子汁、优质天然矿泉水被指定为国宴饮料。椰树牌产品畅销美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4]。
3 中国椰子科技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椰子产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和科技含量高的椰子深加工产品
目前中国椰子产品市场上出现200余种以椰子为原料的工业品,椰子产品销往国内外,形成“椰树”,“春光”,“南国”等名牌产品。但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尚未进入深加工阶段[5],经过多年的研究,椰子科研机构正在开发原生态椰子油、椰花汁酒等系列产品;而国外已有各类椰子产品达360多种,产品领域涉及食品、化工、轻工、医药、航海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是椰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其产品包罗万象,包括脂肪醇、脂肪酸等椰子深加工的精化工产品[6]。所以我国目前缺乏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加工产品。
3.2 缺乏高层次椰子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的人才
通过多年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但从未来合作趋势与需求来看,由于中国热带农业科研机构从整体上、结构上缺乏高级人才,不能有效地与国外开展高层次的合作。中国热区(6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专业技术人员为8 625人,正高、副高职称的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82%和17.63%,这说明热区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相对较少,高级人才缺乏[7]。与之相对应的椰子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更小,而在中国的椰子企业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更少。因此,从整体上来讲,缺乏能与国外椰子科研机构、椰子企业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的高层次人才。
3.3 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层度较浅,缺乏较大的合作开发椰子产业的科研项目
到目前为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较多的是学术交流和考察。虽然中国椰子科研机构和国际椰子专业组织合作一起执行过国际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开展了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椰子丰产高效栽培,所以还缺乏较大的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来促进椰子产业的发展。
4 发展中国椰子科技合作交流的建议
4.1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人才的培养,加深与国外椰子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椰子种质创新应用的突破
加快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带动椰子产业技术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椰子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和科技竞争能力。椰子科研机构已朝这方向努力,已引进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并送科研人员到国外深造。高层次的归国科研专家已是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基因组测序小组成员,就椰子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工作与各国椰子专家展开了合作,为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椰子育种应用的突破打下基础。
4.2 利用引进国外椰子优良的种质资源,选育和培育椰子新品种,扩大优质种苗的繁育规模并推广配套栽培技术,提升中国椰子种植的经济效益
增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力,主要着重建立一批示范点和示范基地,形成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8]。同时,通过新品种的示范点,带动农民开展椰子标准化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起,椰子研究所通过种质交换、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先后从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引进椰子种质资源。通过自主创新或与国内外同行的联合攻关,先后选育、培育出适合中国热区的椰子优良品种4个,建立了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高产高效栽培生产示范点70余个,培训种果选育、杂交制种、营养诊断、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此基础上,椰子推广单位应加速优质种苗的繁育,向椰农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定向收购椰果,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标准化服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3 加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东南亚椰子主要生产国的椰子科技合作,实现椰子产业精深技术的突破
椰子科研机构在建设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结合热带区域特色,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找准合作对象和合作重点,促使椰子深加工技术的提升。海南省椰子科研机构已建立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椰子分中心)、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椰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加强建设这些平台,并利用平台的优势积极与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联系,积极争取中国与东南亚科技伙伴合作。东南亚国家是椰子主要生产国,如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和椰子产品出口国之一,椰油供应国。菲律宾椰子署主管菲律宾椰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可与他们合作。2013年6月,椰子署Euclides G. Forbes署长一行应邀到椰子研究所洽谈科技合作事宜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且,椰子研究所正与印尼的力宝集团洽谈,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椰子产品。所以,椰子科研机构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与东南亚的椰子生产国的合作,逐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优势,推动中国椰子产业精深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nlc202309021116
4.4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申请加入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重视在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扩大我国椰子科技的影响力
加强与国外椰子组织及机构的联系:加强与亚太椰子共同体(APCC)、国际椰子遗传资源网(COGENT)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植物种质资源所(IPGRI)等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在人员,最新椰子科技信息共享和种质资源交换,开发椰子深加工产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亚太椰子共同体的邀请下,自2005年以来,APCC先后多次通过椰子研究所表达邀请中国加入其组织的意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2011年派员同APCC负责人就加入该组织的相关细节进行了磋商和沟通,双方达成了长远合作的意向。我国椰子科研机构正不断增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椰子产业中的话语权,扩大我国椰子科技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热区的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良秋,万 玲. 中国椰子史略[J].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5):222-223,225.
[2] 孙 玲,邱俊荣,马 静. 省级农业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思路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28(1):86-88.
[3] 金 涛,金启安,温海波,等.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及研究展望[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7):67-74.
[4] 椰树集团引智成果、做法与经验[ol]. http://www.hpbfea.gov.cn/page.php?xuh=408. 2008-09-04
[5] 张尔升,斐广一,彭伟伟,等.资源整合、价值链延伸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海南岛椰子精深加工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99-104.
[6] Cledualdo B, PEREZ. The Philippines recommends for coconut[J]. Philippine Coconut For Ariculture, Forest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3(3): 136-137.
[7] 王富有,孙好群,张惠坚. 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349-353.
[8] 唐龙祥. 加强与改进我国椰子业的国际合作[J].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3):24-27.
科技合作交流 篇4
科技合作是人类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过程中,通过共同分享和利用人、才、物等科技资源实现研究目标的组织行为,是科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发展实践证明,高校合作,尤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高校科技合作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比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涉及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科研部门、高校和企业的参与合作。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学校发展迅速,高校间科技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大,既有民族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的高校合作,也有不同国家之间的高校合作,也有数个国家之间的高校基于同一个科技项目的合作等等;合作方式愈来愈多,从互派留学生到互派学者,从文献交换到会议交流,从互访取经到合作研究,从共同开发到合作生产,从协作到分工,从分工到协作等等,不胜枚举;合作内容多种多样,既有基础性学科的长期合作,也有短期应用性项目的合作,也有长时段的关乎人类发展和命运的大型国际项目合作;合作组织者层次多元化,既有高校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个体合作,也有不同高校大量科研工作者的集体合作,也有高校之间不同部门的组织合作,更有很多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大规模组织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会参与到科技
合作大潮中去,中国也不例外。20实际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并且成功经受住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发展出被外界所承认的“中国模式”;二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领导下,形成了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新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在同一个主权国家但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粤港澳高校科技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建构出一种既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理论,也不同于国家内部的地区科技合作理论,而是属于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的科技合作模式。
2 港澳回归与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发展历程
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模式存在于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但分属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广东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文化上的共同性和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具有很多相似性,随着港澳地区回归祖国,这种地理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先天优势很快就体现在三地之间的高校科技合作上。从香港于1997年和澳门于199年回归中国以来,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经过了以下两个重要阶段:
(1)1997年——2003年:粤港澳校科技合作的调整阶段
港澳回归之后,广东省高校与港澳高校和相关机构除了继续开展以往建立的中长期科研项目之外,还在更多学科领域寻求科研合作的机会。如中山大学北校区与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有长期科研合作项目,包括基础实验研究、口腔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康复理疗、护理项目、多媒体研究、老年病研究、中医药研究等。很多院系都与港澳高校的对口院系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合作科研。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于2001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和数学系签订了进行数学科学研究的协议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设计开发和建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等。广东工业大学每年都有近30批,40~50人次访问港澳台院校并进行合作科研,同时港澳台院校的学者也经常来访及合作科研。双方积极开展科研合作的范围涉及应用物理、应用数学、自动化、机械制造、轻化工、材料、工业设计、管理等广泛的领域。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等与香港、澳门、美国等的大学和研究部门开展了科研合作。
可见,1997年以来,粤港澳三地从三个不同国家管治下的对外关系转变为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三个不同体制地区的国内关系。在中央政府指导下,三地政府在政治上积极协调,实施各种有利于三地发展的政策;在经济上,三地的经济融合从广度到深度加速发展;在教育上,三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一步调整、发展,前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合作开始受到实践的检验,社会将对各项合作的成果做客观的评判和比较。合作的双方冷静地分析和总结合作的经验,在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可见,这一阶段,三地对高等教育的合作趋向了更自觉、更理性的层面,成为前一阶段的自发合作到后一阶段的自觉的、制度化的合作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
(2)2004年至今: 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的稳定和发展阶段
2004年签订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 的精髓在于把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到制度化建设的层面,使香港与内地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两个市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加强合作,进一步融合起来。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逐步展开为粤港澳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三地在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始探索从以往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逐步发展为合作建立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项目孵化基地,致力于更加长远的实质性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与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签订合作项目协议书,今后双方将在技术发展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合作重头戏之一就是香港科大在深圳筹备开办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及建立科研与创新基地。深圳市政府将积极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依法为其提供有关方面的条件,积极推动区域科技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同时,双方同意依托香港科大所拥有的研究实验设施及设备,建立扶持深圳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香港科大以其先进完备的研究设备设施资源,为深圳方面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深圳市政府将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鼓励规定,支持深圳的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使用香港科大的相关资源。双方也同意继续依托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入发展合作项目,并共同投入资源,特别在区域环境研究与咨询、集成电路产业、智能材料、生物医药、多媒体技术及软件开发、自动化设备工程以及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方面,加快香港科大的技术转移,促进香港科大与两地企业的工业联盟。
目前,香港科大与深圳已经合作成立了几个研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如: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深圳香港科大智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除了香港各高校进驻深圳虚拟大学园区及高新区进行合作研究及成果转化外,深港政府共同出资拟建合作“创新研发基金”,用于创新平台建设和资助两地企业合作开展创新研发等。资金资助项目实行共同申报、共同评审,并共同促进其产业化。
同时,珠海大学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依托校本部具备强大的科研力量,集中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将成为珠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而正在规划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把三地更紧密地连接起来,珠海又将成为香港通向珠三角西岸的桥头堡。这意味着珠海从珠三角的交通末端,一跃成为粤港澳合作的前沿。在这种特定的区位优势中,珠海必将成为粤西地区与港澳开展区域科技合作的前沿和门户。
如珠海大学园区遵义医学院已经与港澳有关大学进行了科研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其中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所就科研协作项目进行了交流和磋商,在研究生培养上进行合作,以联合培养为主;在科研上对贵州原生药实施共同开发。同时,该医学院还与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建立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关系,已经聘请了几位教授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准备选派教师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和香港城市大学与企业合作,设立科技孵化基地,承接订单,在孵化基地开发软件。香港城市大学是以推动学术和应用研究而闻名的大学,尤其是在IT产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相当实力和优势。香港城市大学研发中心的引进为港澳地区大专院校和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到珠海市落户开创了先河,并对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哈工大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投资经营珠海哈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哈工大经济资源开发港内开设项目孵化基地,开发软件,承接订单。同时还与哈工大珠海校区共同推出软件人才就业培训,使学员掌握相应层次软件开发过程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组织学员到港澳等地的软件企业观摩实习。
总之,三地经济、政治、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的几十年的历程已经为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只有充分发挥三地高校的科研合作和科技开发的优势,充分利用港澳台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市场拓展优势,与省内高等学校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建立合作办学与合作科研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而成为推动“大珠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3 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科技合作模式,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存在于实行“一国两制”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具体到本文中主要是指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的高校科技合作,通过分析1997年以来两岸三地的高校科技合作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双边政府主导下的全面合作: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并存
在恪守“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下,广东省高校和港澳地区高校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但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导,自然会对两地科技合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广东省是政府机制为主导,在港澳地区是市场机制主导。
港澳地区高校:市场机制主导。港澳地区的市场经济在殖民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回归祖国以来,港澳地区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因此市场经济或市场方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原则,科技发展和科技合作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看到,在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过程中,港澳地区的高校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作为重要的市场活动参与者,港澳地区高校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很强,在经济利益推动和诱导下,市场机制强制性制约着港澳高校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科技合作行为,自觉的在科技合作过程中达到自我平衡。
在各式各样的科技合作中,港澳高校可以自主选择所需合作的项目,比如吸引内地优秀青年学子前往香港进行科研学习、交流与合作,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和物种进行合作试验等等,这种开放性、包容性、横向性、伸缩性、变动性的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带动港澳地区高校发起和参与各种合作项目,从而带动港澳高校的科技发展。
广东省高校:政府机制主导。在广东省,能够参与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的高校绝大部分都是公办高等学校,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校高度行政化,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这种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的自主权和独立性都不高,教育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机构,对高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纵观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发展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技合作项目和科技合作工程都参杂着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决定了广东省高校对外交流的方向、重点和目标,这尤其体现在政府追求发展和重视GDP的指导思想下广东省高校从港澳高校引进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从而忽视了对广东省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研究。
可见,在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高校科技合作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有重大决定作用。
(2)去意识形态化的科技合作:求同存异,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港澳地区与中国之间的主权隶属关系很简单,但是港澳地区和广东省之间的历史关系却很复杂,这跟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有关。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前,港澳地区是资本主义社会,广东省是社会主义社会;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港澳地区继续保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50年不变,广东省与港澳地区依然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名义上,广东省和港澳地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沿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套制度。
在港澳地区和广东省高校科技合作过程中,这种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并没有妨碍双方的科技合作发展,这根源于回归以后两岸三地之间的高校科技合作秉承去意识形态化的求同存异合作方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CEPA的和泛珠的具体落实和快速推进,广东省与港澳地区的高校科技合作涉及自然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等诸学科,包括了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合作试验等等各种基础性、应用性和前瞻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合作双赢而非基于意识形态区分来开展合作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
此外,不管是自然科学的合作还是社会科学的合作,绝大多数项目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共同促进两岸三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港澳地区和广东省高校都深知,没有经济效益,科技合作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会受到限制,从而制约科技合作活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也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双方通过市场竞争的运动方式,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产品或科技服务质量,从而为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创造条件,为双方进一步合作获得社会舆论和政府支持奠定基础。
因此,不管是具体的科技合作项目还是科技合作高校,都遵循去意识形态的科技合作,追求科技合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双赢”和协调统一,从而保证广东省高校和港澳高校科技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合作管理新模式: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
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从地缘上来看属于区域创新系统。所谓区域创新系统,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4)看来,是指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国内的郑晓齐和叶茂林(2006)则将区域创新体系界定为“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区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的系统,它立足于区域的同时又向全球开放,是现代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构架”。
除了地理空间上分工合作外,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还具有跨制度合作的特征。虽然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地理区位上接近,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距甚远,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体系。这种跨越不同制度形式、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社会体系的区域创新系统足以冲击原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具体来说有三大特点:
一是,跨制度形式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在广东,社会主义制度主导高校科技合作;在港澳地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高等学校的科技合作。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除了技术交流和合作外,还要考虑制度相融。
二是,跨社会发展阶段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中国大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港澳地区属于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不同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科技合作过程中存在“核心与边缘”的关系,不等同于区域创新体系中平等的分工合作单位。
三是,主权国家内部合作。虽然粤港澳作为地理区位上的合作创新体系既可以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成为各自独立的创新单位,还可以当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生产关系的区位单位,但却同属于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只不过粤港澳两岸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关系性质存在差别而已。
总之,在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制度形式的区域高校合作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具有不同西方理论的发展特点,同是对中国的科技合作管理政策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从主权上来讲,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共和国和中央政府享有领土主权;另一方面,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属于一国范围之内的省级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合作。这种“不对等”的合作体系具有互补性但差异性较大,因此别于库克所谓的区域创新体系,这同时也对我们国家和港澳特别形成区政府的科技管理提出了挑战。
4 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的治理策略
粤港澳三地高等学校的科技合作需要发挥中央政府、港澳地区特区政府、广东省地方政府和粤港澳地区高校这四者的合作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取得成效,因此我们需要在坚持中央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港澳地区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东省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调动粤港澳地区高校及其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相关考核和激励机制,消除三地科技合作人员往来、物流、资金流流通的行政性壁垒。革除三地科技管理政策中不一致,不能对接的,甚至相矛盾的条例。
(2)建立健全全方位的人才引进吸纳机制、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3)依托有实力的有关单位建立公共实验室,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这些公共实验室的核心是开放的、带有公益性、且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由三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每年给予重点扶持。
(4)专业资格的互认。一些科技项目需要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而三地政府在颁发这些资格证书时,标准有所不同,而这些资格要建设一个共同市场,如果广东的资格证到了香港就得不到承认,这样人才就没法互动,科技也没法合作,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就成为一句空话。
(5)进一步拓展三地高校间科技合作的形式。三地高校科技合作不应仅限于科技合作,不应以合作内容是否是科学研究作为标准。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以之带动科技合作。如高校间的教学合作,这样做,显然可以有效提高三地高校教师间的交流,作为起步阶段,高校间的合作可以从教学合作开始,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和发展,人员的流动,双方交流逐渐增多,合作重心从人才培养向知识创新领域转移,即开展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
(6)建立高校间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通过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与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短期讲学或来校任教,改善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7)加强三地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平台建设。三地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制度对接,由于历史原因,三地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存在一些制度壁垒,给双方或三方的合作带来诸多不便,经过起步阶段的合作交流,三地高校已初步了解各自存在的问题,逐步革除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利于合作的条款,建立有利于三地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
5 结论
总之,本文研究了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两中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地区间高校科技合作模式及其特征,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理论,也不同于国家内部的地区科技合作理论,在港澳地区是市场机制主导,在大陆地区(以广东省为代表)是政府机制主导,双方合作建立了一种结合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的科技合作模式。
这种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具有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但又具有不同不同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它具有跨制度形式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跨社会发展阶段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和主权国家内部合作三大特征,因此,在管理这种特殊的区域科技合作模式的时候需要坚持中央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港澳地区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东省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调动粤港澳地区高校及其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确保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的效用最大化。
摘要:通过分析1997年后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的发展经历,发现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的高校科技合作在主权国家内部全方位开展,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模式,也不同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科技合作模式,而是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其中,在港澳地区是市场机制主导,在广东省是政府机制主导,形成了一种结合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的科技合作模式。
关键词: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分析,粤港澳高校,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泰岭,吴福光.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探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冯增俊.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洪一,刘佳.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香港、深圳高等教育通观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冯永田.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陈昌贵,陈文汉.CEPA与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合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4(1):56-57.
[7]陈瑞莲,杨爱平.论回归前后的粤港澳政府间关系——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5-46.
[8]魏守华,吴贵生.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模式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4(7):34-35.
科技公司个人合作协议 篇5
甲方:领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 领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先生(以下简称“乙方”)经过友好协商,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双方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一、甲乙双方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就技术开发问题,自愿结成合作关系,乙方为甲方提供技术支持,协助甲方促成业务与业绩,实现双方与客户方的多赢局面。
二、甲方应根据自身实力,积极配合乙方的技术管理。
三、甲方聘任乙方为公司技术主管。
五、甲方支付乙方薪酬__________元/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________元/月。另甲方给予乙方 %的公司干股,每年分红一次。
六、违约责任:
1、乙方应严格保守甲方与客户方的商业秘密,不得因乙方原因泄露甲方或客户方商业秘密而使甲方商业信誉受到损害。
2、在合作关系期间,乙方不得跳槽或兼职同类行业。
3、在双方合作关系终止后二年内,乙方不得在四川地区从事同类行业。
4、合作双方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如因一方原因造成合作方损失至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受损方除可立即单方面解除合作关系外,还可根据损失提出经济赔偿要求。若因乙方原因导致合同解除,乙方还须返还甲方所支付的所有补贴。
七、争议处理:如发生争议,双方应积极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受损方可提交法院裁决。
八、本协议有效期暂定五年,自双方代表(乙方为本人)签字之日起计算,即从___年__月__日至___年__月__日止。
九、本协议到期后,若双方愿意继续合作须重新签订合作协议。
十、本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双方认为需要补充、变更的,可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十一、本协议经双方盖章后生效,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下无正文)
甲方:绵阳领瑞科技有限公司(公章)代表:(签字)
乙方:(签字)
科技合作交流 篇6
【关键词】国际科技交流 科技英语翻译 问题及对策
一、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英语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的交流中越来越显著,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科技英语研究机构,以便对科技英语进行更深入和更专业的翻译,而许多国家在大学设立的相关科技英语的专业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趋势。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EST)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从那时起,科技英语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科技英语翻译的专业性极强,并不像普通英语那样灵活多变,客观规律和逻辑思维的表述清晰明确,在句式上较为固定,因此,对翻译者的专业知识要求颇高,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的问题也尤其多。
(一)英语科技翻译者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
科技英语在翻译内容上要求严谨和简洁,翻译内容极为广泛,其词汇属于国际性,其中70%以上的科技语言词汇是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因此要求翻译者在遣词方面下足功夫。科技英语翻译的复杂和较强的客观性使得翻译者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极大,翻译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成为了科技英语翻译的重大阻碍,如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UFO(不明飞行物),是将每个词组中的首字母加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的词汇,成为首字母缩略词。
(二)科技英语翻译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基于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对语言准确性和客观性要表述的非常直观专业,在名词的使用上较普通英語更为突出,如科技文章中不说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by using superheated steam.而说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为了简短而明确地表达某一概念或事物,科技英语还广泛地使用名词词组,如energy lose, a day and night weather observation station。在翻译上,科技英语的生僻性使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主观性性较强,因此科技英语翻译的评价体系和理论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科技英语翻译的评价体系,即使翻译人员掌握了较高的英语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也很难达到原著作者的准确理论。
(三)科技英语的翻译缺乏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其语言信息都是本国文化通过不断积累,从而体现在语言上,在翻译人员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由于科技语的文化差异,使得译文常常显得很不到位。科技英语的翻译就是将源语通过翻译使其变为目的语,由于科技文献的内容文化内涵丰富,翻译的时候如果不站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进行翻译,进而忽视语言文化因素,影响翻译的效果。
二、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科技英语的翻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不同,对于翻译的内容,翻译者没有自由的想象空间,在翻译时更不能将主观的意识放在译文中,因此,为了使科技英语的翻译更为充分和具体,翻译人员要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翻译流程机制
在对国际英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建立健全的翻译流程机制不仅能够使翻译进行得更加顺畅,节省翻译的时间,还能使翻译的内容更为优质,接近原作者的作品。建立健全的翻译流程机制,还要求构建科技英语全面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使翻译者在翻译完成时能够确认译文的优劣,对译文作出及时的修改和补充。
(二)科技英语翻译以译文为中心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将个人的主观意念融入到翻译作品中,这并不适用于任何翻译,科技英语的翻译要求客观,不具感情色彩。因此,要翻译好一部科技英语的作品,翻译者必须要以译文为中心,不带感性的形象思维,以尊重原文为基础进行翻译。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种实务性的翻译,而评价一部翻译作品的优劣是通过作品是否以原文为中心来进行的,作品是否符合读者的表达习惯,能否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对翻译者来说都尤为重要。翻译者在翻译时围绕译文进行翻译,使得翻译出来的科技英语更能为读者理解。
(三)翻译时要重视文化特性
无论哪一种翻译,都离不开翻译作品的时代背景,在进行科技英语的翻译时,重视文化的特性,能使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具表现力,科技文章的翻译,比文艺作品的翻译要复杂得多,文艺作品的翻译讲究的是语言上的生动,主观意识较强;但科技英语是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翻译目的是在读者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使读者容易理解,华丽的辞藻并不适合运用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重视文化特性不是要改变科技英语的信息和功能,而是立足原著的文化背景,准确得将科技英语的含义传达出来,从而丰富翻译的准确性。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国与国之间在科技上的交流与借鉴越来越多,使得科技英语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频繁,科技文体崇尚的是严谨周密、逻辑性强、概念准确,这要求翻译人员要有扎实的科技英语功底和强硬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建英.国际科技交流中科技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技巧探析[J].科技通报,2013,05:202-207.
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探讨 篇7
现状与特点
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是为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提供基础支撑和功能服务的一个开放式的载体共用系统, 在其功能上, 能有效深化主体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水平, 提升主体间科学技术活动的创新绩效。闽台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是一个集成概念或大平台概念, 按照功能不同, 当前, 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主要可分为三类, 即基础条件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一、基础条件服务平台, 是根据闽台两地科技交流和产业共同的技术研发条件需求, 通过共用、共享提供研发需要的软件、硬件条件, 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 提高企业科研能力而建立的服务平台, 主要包括大型仪器、中试平台、测试手段、技术手段、科技文献数据信息等。平台运作主要是通过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产业园 (基地) 里的科研条件保障机构 (中心、站等) 、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测试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合作建立的科技文献机构等来体现。
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是以应用技术的产业化为目标, 通过两地科技人员的合作, 研发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 着力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及新产品的开发, 从而加速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市场竞争的能力。平台运作形式主要有:台湾学者创业园, 专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 (基地) 里的科研机构, 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实验室等。
三、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是由一系列包括人财物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资源, 经过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一种集成保障服务, 平台形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及高校、科研机构、各类社团组织为促进闽台合作而提供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科技创业公共服务, 它包含软、硬两方面的平台建设:软平台建设方面, 主要是制定有利促进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地方法规、优惠政策、管理办法、落实措施等, 营造有利于推进闽台合作的社会大环境和氛围。软平台建设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及委托机构来实现。硬平台建设方面, 由各级政府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设立, 或联合、委托设立的专门机构来实现, 如各类闽台合作创业园区、基地的管理服务机构、专业孵化器、人才交流、产权交易、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法律、会计、工商、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
近年来,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及发展, 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双向互惠、双赢互补已成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一方面, 福建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 改善合作环境, 而台湾当局原有的保守僵化、限制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有关政策, 也陆续做出调整。
二、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层次升级。在合作初期, 台湾面临一般性的要素资源, 如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匮乏的问题, 因此, 台商在福建进行针对以上述需要为主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活动。然而随着闽台合作的深入和福建创新要素资源的快速发展, 如科技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的进一步丰富, 闽台科技合作逐渐由“表层合作”向“里层合作”转变, 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其研发机构移到福建, 并扩大技术贸易。如:早期的“中华映管”主要是将其生产体系中的“加工、生产功能”移至福建, 而将行销、研发等留在台湾, 然而近年来, 随着其在福建企业研发团队组建和发展, 其“研发功能”大幅上升。目前在其研发团队中约7成的科技人员来自福建等地的大学毕业生 (含硕士、博士) 。
三、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产业链不断延长。科技产业合作在闽台科技合作中一直居突出地位。目前, 闽台产业合作的领域由窄而宽, 由最初的农业逐渐扩展到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化工、生物医药、软件等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闽台两地产业链的连接由稀而密, 台湾已将不少生产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陆续转移至福建, 使福建相关产业链不断延长, 既扩大了产业规模, 也加快了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产品升级换代。
优势与劣势
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 需要制定宏观政策, 即制度和体制的支持, 也需要通过各类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来落实。“如果没有平台, 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如此评价“交流平台”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地位。交流与合作平台及其机制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于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支撑体系。交流合作平台及其机制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对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以促进全社会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及其机制是依托闽台两地的科技资源互补优势和闽台两地多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平台建设始终将服务两岸合作、服务闽台合作作为宗旨。为更快地提高闽台两地科技产业的合作水平, 建立和完善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及其机制, 以下对构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条件进行分析 (见下表) 。
从表中对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构建条件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自身内部环境中, 闽台科技产业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方面差异很大, 互补性很强。台湾由于岛内土地、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 产业竞争力下降, 同时, 出口导向型经济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这使得闽台两地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和产业分工合作基础。福建近年来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强势, 经济和社会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台商在向福建转移资金的同时, 也开始转移企业技术, 这为闽台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技术层次,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机遇。因此, 对于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构建而言, 双方自身的条件基本成熟。
在外部环境变化中, 构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竞争。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 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闽台两地都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 但两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主要来自引进、模仿和改良发达国家的研发成果, 而发达国家历来都对关键技术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技术输出, 不轻易出售知识产权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以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和商品竞争优势。所以闽台两地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共同摆脱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争取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思路与对策
海峡两岸关系和缓, 互信增强。闽台双方应抓住机遇, 将大陆资源、市场、基础研发等优势与台湾生产管理、应用创新、国际开拓、全球运作等优势相结合, 努力推动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平台建设、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全面深化, 推进闽台技术合作发展范式从技术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型, 科技企业合作发展范式从能力隔成模式向能力共生模式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范式从资源互补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 提高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共创互利双赢格局, 使海峡西岸经济区赶超长三角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 成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
(1) 持续优化平台政策环境
福建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闽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方面, 要落实台商投资优惠政策, 包括所得税减免、对鼓励类项目实行进出口减免税、支持台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与技术成果转化、优先提供对接项目用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善台商投资环境, 制订产业对接指导目录和项目对接指南, 简化对接项目审批程序, 进一步提供便捷通关服务。对入驻福建的高技术产业园的示范企业优先安排土地、政府技改、科研项目资金配套, 对企业进口设备、扩大再生产和引进人才等给予相应的补贴等。
(2) 加强闽台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
闽台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各有所长, 从目前情形看, 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福建应通过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园区、创业园等各种载体, 加大与台湾各类科技园区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技术联盟,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带动福建省科学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共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使科技园区成为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对接的重要平台。可考虑一方面邀请台湾有关方面专家来福建园区指导, 同时派遣福建园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台湾学习观摩;另一方面, 创造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 吸引台湾园区外移的高科技产业, 争取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福建高新技术园区, 积极引导台商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 提高福建园区产业的孵化能力, 力争与台湾将要形成的北、中、南三大核心科学园区有效对接。
(3) 提升各类专业园区、平台建设的合作层次和深度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互动关系, 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 鼓励科研院所承接科技园 (创业园) 区中的技术创新项目, 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其次是突破现有的“制造、种养、加工”为主的专业园区模式, 建设闽台合作、以自主创新研发为特色的“高科技园区”。三是建立资讯共享机制。闽台两岸各专业园区内部的咨询共享机制不完善, 产业技术、市场变化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加工、应用和传播等环节薄弱, 为此, 应采取更积极的互动、更开放的方式, 与台湾专业协会合作, 和他们的信息服务衔接起来, 完善资讯共享机制。四是进一步探讨闽台技术合作的“特区效应”。深入贯彻福建省政府《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允许台商科技产业园区内由台商自行设立管理机构或开发公司。总结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模式, 即由当地政府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而在基地内则完全由台商实行“自主管理”、“自主招商”和“自负盈亏”, 并进行示范推广。
(4) 进一步搭建和完善闽台技术合作交流交易平台
首先“5.18”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应更突出“海峡”主题, 以商业化、专业化为办展方向, 邀请台湾方面有关行业协会联合承办, 吸引闽台高科技企业参展参会, 努力打造为闽台两地经济贸易和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次“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 应充分发挥“6·18”的服务和协调作用, 不断提升交易会的规模和层次, 凸显科技创新、项目对接的主题, 发挥平台效应, 实现全年经常性项目对接的运作机制, 使“6·18”真正成为永不落幕的两岸科技合作盛会。三是“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应进一步推进公开透明、健全完备的台商投资法律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利用台资质量, 优化利用台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 鼓励台资投向先进制造产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承接服务外包等, 鼓励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在福建发展。最后是海峡两岸 (闽台) 科技交流学术研讨会、论坛。这是两地民间学会 (协会) 、高校等合作, 轮流在闽台之间召开共同关心的专题研讨会 (论坛) , 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气象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好成效。下一步应优化与会人员结构, 探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良好的互动关系, 突出营造产学研合作体系。
(5) 共同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平台
首先是建设闽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 为闽台双方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要注重创新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 建成由公共研发与技术支撑网络平台、市场信息服务、专家决策系统组成的闽台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其次是创新建设泉州台资企业转型培训基地, 积极探讨与台湾科技产业与教育发展的合作, 对接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新竹育成中心、工研院等的运行机制, 开展对福建台资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职业资格论证、学历教育服务、在职研究生培训服务、为台资科技型企业申请贷款和科技项目等。应加快发展从体制和机制上探讨加强合作的形式、路径, 尽快发挥中介平台的作用。
(6) 发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各类民间组织
鼓励发展民间非政府组织, 使其在两岸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出政府机构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制定和完善鼓励包括NGO在内的民间组织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对新成立的从事闽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的民间NGO放宽准入登记。二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鼓励各类民间组织竞争、承接或参与政府组织协调的各种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会议、展览、交流考察等活动。三是利用闽台农业合作先行优势, 探讨福建农村民间社团的多样化组织形式, 对接与台湾的技术交流合作机制与方式, 发展一些如两岸民间联谊会、闽台基层乡镇和农户之间的“结对”交流活动, 以密切与台湾各类农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四是扩大民间中介组织的技术交流范围, 经考核合格者, 可开展包括从事出版科技交流刊物、举办专项研讨会 (论坛) 、参与两岸认定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等。
(7) 构建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科技合作交流 篇8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资源、资金、科技、人才的世界性流动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来”或“走出去”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考察访问等活动也日益频繁。目前, 宁夏与国外的政府部门及民间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给宁夏的科学技术进步注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提高了宁夏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
如何在21世纪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加强科技交流和合作的科技外事工作, 进一步做好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外事工作, 迎接新的挑战,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机遇, 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 是当前从事科技外事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及科技外事科研人员除了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 还应与其他一切可能交流与合作的国内外机构联系, 特别是在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方面, 渠道和网络的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在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及拓展中, 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关键, 成果供需对接是基础, 寻找项目, 拓展项目是核心所在。
1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管理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单位工作紧密相联。这项工作做得好坏, 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声誉、形象和地位。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必须透彻认识理解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职能, 从宏观上把握科技外事工作的整体功能, 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 对每个工作环节做出合理规划, 以建立运转效能最佳的科技外事管理效能, 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蓬勃发展。
2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职能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通常由主管厅长直接领导, 中心全面负责, 承担所有的对外交往工作, 并按照国家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 同各有关业务部门一起完成各项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任务。主要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宁夏科技发展战略, 制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计划, 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组织安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及科技合作、洽谈、考察等, 并负责外国专家的接待工作;按有关政策规定审批、组织每年公派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考察、培训、进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出国手续 (护照、签证) ;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及长期或短期的管理工作。
3 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办法, 做到有章可循
作为宁夏唯一的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如何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能够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 大胆进取, 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 促进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发展, 为宁夏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当中一是要靠宁夏科技厅的正确指导, 二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 三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从而全面提高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抓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重点和关键工作环节
进行跟踪管理, 实施有效服务, 作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 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责, 并对项目文件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 使得重点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能够顺利完成, 保质保量地完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任务。
5 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
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强化科技外事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性技术秘密、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性机密等绝不允许在工作和交往中丧失原则, 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必须提高科技人员这方面的素质, 使他们要时刻警觉在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中避免发生此类失误。
6 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 美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迅速, 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世界各地高精尖人才向其转移。21世纪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而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管理绝不容忽视。所以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体制工作中, 应注意科技人员在科技外事活动中的思想动态, 尽心为科技人员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 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家乡的观念,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把他们的心留在宁夏, 避免人才的流失。多年的实践证明,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成, 但最重要的是先有人才的投入, 合作后才会有回报。一是帮助科技人员宣传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选准合作意向, 花费较大精力的努力, 实现意向中的合作。可以借用科技论坛、座谈会、发布会等展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 让国外同行相信你是一个高明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展示会、洽谈会、恳谈会、招标会等场合和活动展示课题的先进性, 招揽外国同行涉足于共同的课题之中。二是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经济状况虽不如发达国家, 但有时候缺少的并不是资金, 而是人才, 这类情况, 要借用外脑, 就应在借用条件上予以优惠, 以吸引外脑介入。三是感情的投入。即和外国人交朋友, 或借助于同学、亲属或其他关系, 使他们投身于宁夏的科技研究工作中。
7 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项目的拓展
科技合作交流 篇9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纳米中心 (NERCN) ,巴西,纳米技术
国际科技合作是指在世界范围内, 寻求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的优势重新组合与配置,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提升创新效益和效率的关键领域, 各国都试图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来充分利用全球最优质的创新资源, 通过不断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活动减少成本、增强创新的能力[2]。近年来, 欧美等发达经济国家以自身需求和国家利益为导向, 以吸收高新技术和人才以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为目的, 在政府层面上与国外具有优势技术水平和科技资源的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大量双边或多边科技协议, 在这些协议指导下开展的对外科技合作数量不断增长。据初步统计, 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及谅解备忘录等[3]。
1 我国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 我国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国际专利授权量与日俱增, 部分专利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量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 迈入国际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一方面, 我们要继续吸收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的先进科技, 引进高水平科技成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与以巴西、印度、非洲等为代表的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展开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 通过科技援助等手段提高其科技水平。因此, 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建立科技合作也是这些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的内在需要。
鉴于国际科技合作对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通过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形式与包括欧美、俄罗斯、日本以及巴西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科技合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从能源、环境、材料等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发展到经贸合作领域。技术转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所占比重越来愈大, 技术的输入输出成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 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也趋于灵活、多元化。
基于我国目前科技合作的发展现状, 合作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依合作渠道可分为“中外型”、“中中外型”和“中外外型”;依合作目的可分为“R&D型”、“二次开发型”、“技术辐射型”和“产品产业化型”等;依合作内容可分为“互访交流型”、“引进核心技术或产品型”、“引进设备型”、“引进核心部件型”和“引进材料型”等;依合作组织可分为“民间合作型”、“政府间合作型”和“混合型”等;依科技实力可分为“强-强合作型”、“强-弱合作型”和“弱-弱合作型”等;依合作参与方数目可分为“双边合作型”和“多边合作型”等[4,5]。
上述任何类型的国际科技合作都离不开“政府主导型”和“自由发展型”的分类。“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等方面, 由政府整合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协同相关主体协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发挥了政府在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需要规划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等方面的优势。“自由发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等主体为主, 由主体根据自身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来自主开展各类国际科技合作, 凸显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发挥自身市场或技术优势[6,7,8]。然而, 如何将政府主导型与自由发展型两种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相结合, 从而使各自优势都得到彰显, 无疑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发展。
2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简称“纳米中心”)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成立, 是国家在布局发展纳米科技与产业方面专门设立的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自建立以来, 纳米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纳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批准“纳米技术与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纳米中心设立, 为中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针对国际经济发展、纳米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自身的需求, 纳米中心积极与多国 (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丹麦、荷兰、巴西、智利等) 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承担了10余项国家及地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此外, 纳米中心积极与国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科技产业化运作模式, 积极推进中心的纳米技术与产品输出, 并与国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中心拥有的纳米技术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 纳米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格局, 已在人员互访、签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研究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工作组、人才合作、技术输出等方面, 全方位展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对外交流工作的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
3 纳米中心与巴西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我国纳米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大批成果, 在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 巴西政府非常重视纳米技术的发展, 巴西科技部已经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纳米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部署, 建立了由各部委共同组成的纳米技术联合委员会, 总体负责国家纳米技术发展规划和管理;确立了纳米材料、纳米器件与系统、纳米生物技术等主要的发展方向;倡导整合资源, 联合了国内几十家相关实验室, 建立了巴西“国家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体系”, 集合了国内一批科研机构推进纳米技术发展, 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在工业界获得了应用。因此, 在巴西有关国家纳米技术发展战略的引导下, 纳米技术必将会支撑巴西在新世纪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巴西的纳米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 但在整体规模、全面性和应用开发方面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 巴西对我国领先领域的纳米技术仍有巨大需求。近年来, 中国与巴西两国的双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政治互信逐步加深,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纳米中心作为国家在发展纳米技术研究方面的布局单位, 多年来十分重视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资源, 积极与巴西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以行动落实双方政府签约的合作内容, 为推进我国纳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以及中巴的合作和友谊多做贡献。
(1) 合作模式创新:政府主导与自由发展相结合
2009年, 中巴政府签署了《科技与创新合作工作计划书》。在此基础之上, 为推动两国在纳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1年4月, 中国科技部与巴西科技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巴西纳米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同年6月, 中巴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与巴西政府十年合作规划》, 纳米技术合作被列为了该框架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纳米中心作为中方的管理机构之一和中国科学院一起与巴西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建设“中国-巴西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 为了推动中国与巴西在纳米技术及产业化方面的交流, 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对接, 与巴西能源与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CNPEM) 、巴西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LNNano) , 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纳米科技发展中巴双边会议”, 探讨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合作内容, 并签署了《纳米技术开发与推广合作协议》, 开启了中巴纳米技术合作的大门。
自2012年9月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来, 为进一步落实双边合作协议, 纳米中心与巴西开展了多层次的频繁交流。纳米中心与巴西科技部、巴西纳米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巴西坎皮纳斯联合举办了“2014中巴纳米技术发展论坛”;参加了由巴西圣卡塔琳娜大学和巴西CERTTI基金会组织的“巴西第二届纳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论坛”;并派代表团对巴西进行了多次访问, 与巴西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巴西能源与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等) 、巴西能源与核研究所、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巴西圣卡塔琳娜大学等多个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进行了交流, 对巴西开展纳米技术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并与更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 巴西相关机构代表也应纳米中心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了访问, 对中心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能源、传感、医疗等方面的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双方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中巴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人员互访及长期沟通, 中巴双方聚焦了合作点, 开展了项目联合研究, 同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机制。
(2) 合作管理形式创新:统筹规划、个性化管理
中国与巴西具有不同的国情, 故纳米中心与巴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跨国合作也要依两国具体情况而定。中巴双方会对每次合作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协商, 先统筹规划拟定符合双方发展的“共赢”方针, 再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适合的个性化管理, 最大程度发挥纳米中心在纳米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 帮助巴西在纳米科技方面取得进步。同时, 纳米中心积极进行人员交流,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巴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3) 合作内容及成果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纳米中心与巴西纳米技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巴西市场的需求, 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纳米技术产品, 推动纳米技术成果在巴西开展推广应用。
纳米中心与巴西国家纳米实验室联合承担了《纳米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联合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 并于2013年与巴西某纳米技术公司签订了《纳米技术与产品推广合作协议》等, 为中心的技术和产品出口巴西奠定了基础。之后, 纳米中心代表团远赴巴西, 与巴方高层举行了多次会谈, 在技术研发及产品销售方面等进行了深入沟通, 针对巴西市场特点, 在多种纳米功能材料的应用方面开展系列合作, 进行联合开发及推广。
目前, 纳米中心与巴西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纳米技术领域已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多个方面均取得了大幅进展: (1) 进行了频繁的人员互访, 并形成了长期交流机制; (2) 在纳米功能材料领域开展了多项科技项目技术合作; (3) 与纳米技术企业在纳米产品方面开展了合作, 进行产品输出; (4) 积极进行人员交流,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巴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4 结论与展望
纳米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格局, 已在人员互访、签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研究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工作组、人才合作、技术输出等方面, 全方位展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对外交流工作的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
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纳米中心将在已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 不断深入、拓展与巴西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 为中巴合作夯实基础, 为中巴友谊多做贡献: (1) 继续坚持中巴双方频繁交流, 将目前开展的双边互访及“双边论坛”制度化, 发展成为长期性的定期双边交流活动, 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巴纳米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2) 切实落实双方的项目合作, 通过与巴西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稳定的纳米技术联合研究, 为巴方合作单位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3) 通过与巴西企业联合开展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 实现我国纳米技术及产品在巴西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4) 建立和完善双方人才交流机制, 为双方培养纳米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菊.中欧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1:141-144.
[2]王葆青.以国际新兴理念思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 (2) :185-191.
[3]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 2009, 5:27-28.
[4]刘秋生, 赵广凤, 彭立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2) :38-40.
[5]阳国亮, 吕伟斌, 程启原.泛北部湾国际科技合作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论坛, 2009, 7:97-101.
[6]袁军鹏, 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28 (11) :5-9.
[7]魏达志.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兼论沪杭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及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5 (5) :1-4.
科技合作交流 篇10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继承了其60%~70%的科技潜力, 科技基础雄厚。20世纪90年代随着俄罗斯社会的突变, 其国内科技发展也受到了冲击。21世纪后在普京极力倡导大国战略的背景下, 俄罗斯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拨款体制、科研组织机构得到不断完善, 科技发展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 科技发展状况
目前俄罗斯的科研体系完备, 主要有科学院研究系统、工业设计研究系统以及高等院校和附属科研系统且科研队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俄罗斯科技人员约有88.5万人, 其中研究人员约41万人, 技术人员7.2万人, 科研辅助人员23万人。科研机构组织形式多样, 基本形成了国家型研究机构和企业型研究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而且实现形式多样, 有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单位辖属科研规划等。2000年后俄罗斯联邦重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 2000-2006年联邦财政预算对科研的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 而且近年科研投入资金在联邦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也在稳步增加 (详见表1) 。从技术研究的进展看, 据2000年5月俄政府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当今世界102项尖端科学技术中, 俄罗斯有77.45%处于世界前列, 其中52项保持世界主导地位, 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资料来源:《远东经贸导报》
(二) 俄罗斯优势技术与近期重大科技成果
1.俄罗斯优势技术
俄罗斯在航空航天、生物、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技术。俄罗斯拥有世界领先的航天器发射技术。据统计, 2006年世界上45%的航天器发射任务都是由俄罗斯完成的, 2006年共完成了24项发射任务, 居世界首位, 美国共实施了18次发射任务, 位列第二。在生物技术领域, 目前俄罗斯生物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涉及了医学生物、农业、环保和石油工业等多个领域, 而且这些领域的技术在同类技术中还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如应用生物技术提高采油率, 在俄罗斯已申请了专利, 而且在实际采油工作中已得到了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 俄罗斯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年均超过2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
2.近期重大科技成果
2001年后俄罗斯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诸多重大研究进展。初步统计, 2001-2007年俄罗斯在生物医学、计算机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38项重要研究成果。生物医学领域:利用生物芯片对生物材料进行大量数据分析, 用于诊断糖尿病和多种疾病, 开发出能够代替针剂注射且保持胰岛素功效的口服胶囊等13项科技成果, 占全部科研成果的35%。基础研究领域:成功合成了门捷列耶夫元素周期表上的115号和113号元素等10项科技成果, 占全部成果的26%。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成功合成了蜘蛛丝蛋白, 开发出在单一分子上培育出具有独特功能的磁性单晶材料等6项科技成果, 占全部成果的16%。
二、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
中俄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对华援建计划, 后经过60年代至80年代的停滞阶段, 90年代初伴随前苏联解体, 双方科技合作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 2000年后在中俄两国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的推进下, 双方科技合作正在向产业化和创新阶段发展。
(一) 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
1.恢复调整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初, 中俄科技合作摆脱了多年的停滞阶段开始逐渐恢复。1992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政府科技合作协定》, 为两国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这一阶段中俄科技合作较为灵活, 双方开始关注地方政府、地方科研机构等参与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俄罗斯通过采取鼓励和支持对口部门、科研单位和地区建立直接的科技合作关系等方针, 加强开展双方技术贸易。
2.合作条件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
这一阶段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机制得到逐渐完善, 为双方科技合作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1996年中俄双方建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1997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的框架下, 双方成立了科技合作分委员会, 该委员会通过制定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 支持两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技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了中俄科技合作的务实发展。截至1999年10月, 中俄双方签订的涉及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项目共288项。
3.产业化及技术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随着中俄科技合作条件的逐渐完善, 加快实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成为双方科技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为搭建技术产业化平台, 推进技术产业化进程, 一批产业化基地、科技园区在中俄双方的协作下已纷纷建成。1998年12月“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在烟台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对俄科技合作发展态势良好的黑龙江省, 2000年后已建成对俄科技合作“一城”、“两园”和“十三个中心”。事实证明, 这些产业化基地、科技园等已逐渐成为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如黑龙江省对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已成为全省对俄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主体, 曾成功开展过对俄“生物表面活化剂”、“超微粉种衣剂”、“俄罗斯大果沙棘引进”等多个项目的合作, 而且很多技术已经成功推广到了其他省份。
(二) 科技合作方式的选择
国际科技合作方式是实现国家 (或地区) 间技术要素流动的具体方法, 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内容, 主要有以科技交流、合作研发为内容的合作和贸易方式。伴随中俄科技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双方合作方式逐渐完善并向日趋多元化方向发展, 已成为影响双方科技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
1.“双引”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苏科技合作方式主要以中方引进技术、人才、设备为主。以前苏联援建东北地区为例, 中苏科技合作方式主要以前苏联向中方无偿提供技术资料、成套设备和派遣专家为主, 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在多种方式共同作用下完成的。1956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建成的哈尔滨汽轮机厂, 80%以上的进口设备来自前苏联, 投产后前苏联又提供了汽轮机产品的设计图纸。
2.合作设计与研发
合作设计是指合作双方就某项工程、某项产品共同进行设计或分工协作分别进行设计。合作研发是指合作各方就某一科学技术项目进行共同研究或分工协作。这两种合作方式强调合作双方共同参与, 发挥优势互补, 协同完成某项任务。武汉工业大学与俄罗斯结构宏观动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所为加强高温合成技术研究, 建立了中俄SHS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化工院曾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研发了高效环保的新型漂白剂。
3.引进与输出技术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同发展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方式选择。以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为例, 如黑龙江化建容器设备有限公司就曾成功引进了俄罗斯膜技术有限公司的膜技术及设备;而且还注重实现技术的“走出去”, 如哈药集团自2003年以来, 已实现了多种药品在俄罗斯注册。
(三) 影响中俄科技合作进程及方式选择的因素
1.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技术进步是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贯穿于中俄科技合作的每个阶段。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 二战以来世界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技术进步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下, 许多国家为在短期内获得先进技术, 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 前苏联以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开展对我国的援建, 拉开了中苏科技合作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 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和增强创新能力, 中俄科技合作开始向技术的产业化和创新方向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与合作方式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合作方式的特点是影响中俄科技合作进程及合作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俄两国的最初合作为例, 20世纪50年代初, 中俄科技合作以前苏联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无偿援建为主要内容, 合作方式主要以“双引”为主。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 急需依靠科技力量建立工业体系, 而当时我国又缺乏独立建设的能力, 所以借助前苏联的科技力量来建设我国的工业体系, 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3.科技实力的互补性
我国对俄科技合作的历程充分证明了科技实力的互补性是影响合作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方式不止局限于以引进技术为主, 能发挥双方科技实力互补性的合作研究、合作生产等方式开始得到应用。黑龙江佳木斯海绵钛项目采取了俄方提供原料、中方提供生产能力、乌克兰提供技术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的选择基于中、俄、乌三方在能源、生产能力、技术等方面存在优势互补, 所以科技合作参与方的科技实力是影响合作方式的因素之一。
三、促进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建议
虽然多年的发展使中俄科技合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合作主体逐渐多元化, 地方政府间、科研机构间合作已全面展开;合作方式日趋多样, 已逐渐由单一的技术引进向合作研究、技术输出方向发展, 但是合作方式较落后、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等问题依然存在, 制约着中俄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以俄罗斯科技潜力和中俄科技合作历史积淀为基础, 为提升中俄科技合作水平,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中俄科技合作正处于产业化及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 以产业为平台, 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创新将是我国对俄科技合作的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完善科技合作机制等, 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创新。政府的产业政策将为技术的产业化和创新提供平台, 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与促进。
(二) 创新科技合作方式
以科技合作发展目标为方向, 选择正确的合作方式, 是有效推进中俄科技合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实现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目标, 在引进俄方专家和先进技术的同时, 积极促进企业的二次开发, 从而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和模仿创新;着力开展中俄双方的共同研究, 推进双方的合作创新;推广技术许可、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技术贸易的多种灵活方式, 引进核心技术的使用权, 为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植技术基因。
(三)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以其高增长、高竞争、高战略的特点正成为各国增强竞争力的焦点。目前, 俄罗斯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有:航空航天技术、核工业和核废料回收利用技术、激光技术等。虽然俄罗斯拥有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 但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滞后, 缺乏国际竞争力。鉴于此, 我国应促进与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 坚持互利双赢原则, 加速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四) 加强科技合作信息交流
加强科技合作信息交流能够增进合作双方对技术供求信息的了解。近年在中俄经贸合作良好发展态势的积极影响下, 两国科技合作的政府层面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如互办国家友好年活动等, 为科技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展机遇。目前中俄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间、企业间的科技信息交流, 通过举办专家座谈会、互派科技人员、定期举办专项科技博览会等方式来增进双方的沟通, 促进两国地方政府间、企业间等多层次的合作。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项目《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特殊互惠政策安排及协调机制及我国对俄经贸政策的调整研究》, 项目批号:11532Z011。]
摘要: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 在航空航天、生物、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多领域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 是我国与其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历史悠久,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 应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科技合作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及重视信息交流等措施, 继续深化中俄科技合作层次。
关键词:俄罗斯,科技潜力,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许志新.重新崛起之路-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2]郭力.俄罗斯东部地区高科技产业水平及对外产业对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9) .
[3]孙键, 刘云.中俄科技合作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基础科学, 2008 (3) .
[4]宋魁.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与方式[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3 (7) .
[5]邱红.俄罗斯的科技资源及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07 (7) .
[6]亚历山德罗娃, 波波季科.俄罗斯创新和投资活动现状分析[J].远东经贸导报, 2008 (45) .
清华科技园:合作创新.孵化共赢 篇11
“大学应该更多地为科技创新做贡献,我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做得最好,一个是斯坦福,一个是清华科技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给予清华科技园极高的赞誉。清华科技园位于北京的主园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科技园,也是国际科技园中公认的最好的科技园区之一。
它用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创新的路径也被认为是践行创新战略极其有效的方式。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大学教学、科研之外服务社会的有机延伸。1993年立项,1994年开始建设,2000年引进中关村科技、北京国资公司、同方股份、紫光股份投资4.8亿元,组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首批22家大学科技园区中的唯一A类大学科技园。
对于清华科技园在中关村乃至全国大学科技园中的地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服务处处长杨彦茹指出:“清华科技园在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无论是在创业孵化能力上还是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清华科技园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从1994年清华大学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至今,经过17年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运行模式和园区文化,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园区内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许多孵化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导者。
在主体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用创新经验服务社会,帮助更多地方搭建创新孵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也成为清华科技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依托清华大学的资源优势,科技园将其经营管理经验和资源网络输送到全国各地,并针对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地方发展需要建设了各种分园。
近年来,清华科技园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开拓、完善所属启迪分园和创业基地建设,其辐射网络覆盖了30多个城市及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模式、立体化的分园网络体系。
10月14日,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二期举行封顶仪式。计划到2019年,此基地将完成园区84万平方米的建设,成为国家级孵化中心,上千家科技企业入驻。它是继上海、沈阳等城市之后清华科技园在国内的第九个分园,以现代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要产业,不少来自北京、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的企业已相继落户。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落实了两大创新服务措施:一是成立专门的运营公司,落实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实施运作,跟进清华大学信息产业专利技术在广东及其番禺的引进、落地和后期的扶持、转化工作;二是由清华科技园启迪创投公司与广州市科技投资公司合作,成立2.5亿元的创投基金落户广州创新基地,为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未来,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还将逐步移植总园的整套服务,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八方资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育科技型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创新软环境,搭建支持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平台。
2015年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回顾 篇12
一、2015年大陆和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综述
(一) 大陆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 “调结构、转方式”进入攻坚克难期, 改革和创新成为走出困境、化危为机的根本动力。科技产业是创新的重要阵地, 2015年大陆科技产业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为大陆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15年1至10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 高科技产业的行业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7.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 汽车制造业增长5.2%[1]。除继续在航空航天、高铁、重型机械等科技领域积极创新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向各个产业领域的迅速渗透、融合, 发挥高科技的经济外溢效果;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也卓有成效, 不少企业以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换人”、推动产品“智能化”创新及服务, 科技含量及附加价值有了明显提升。
(二) 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台湾经济在2015年仍然呈现低迷态势, 年初预估的3.5%经济增长率到年底竟变成“保1%”[2], 这使它再次落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成为“四小龙”最末位。台湾地方当局、工商界、学界都各尽所能, 希望帮助宏微观经济寻找转机。最新出台的“生产力4.0”方案为台湾经济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即利用科技创新和服务改造产业, 以形成新生产方式、新产业业态、新商业模式, 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电子资讯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是台湾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理应成为产业转型的重点。台湾高科技产业转型对全球也具重要意义, 鸿海虽是代工企业, 但其客户苹果公司难以找到可取代的其他厂商;台积电的晶圆代工技术直追英特尔, 并逐渐与韩国三星拉开差距。然而, 除了这些顶极企业外, 台湾大部分中小型科技厂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以说台湾科技产业在全球地位下滑的态势已定。2015年除半导体产业 (1~10月生产指数增长8.2%) 外, 台科技产业基本都出现衰退。10月液晶面板同比下降13.7%, 电脑电子产业同比下降10.9%, 机械设备业同比下降14.3%[3]。
二、2015年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情况分析
(一) 两岸科技产业贸易明显下降
两岸科技产业在长期合作中, 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大陆加工出口型厂商 (包括台商) 的很多机械设备、关键的中间零组件等都自岛内进口, 而部分下游产品在大陆组装生产后也回流至台湾。这使两岸科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颇为兴旺, 科技产品的贸易也是两岸贸易的主体 (科技产品贸易额占两岸贸易总额比重的70%~80%) 。但近年来, 两岸贸易的增长态势出现停滞, 其中科技产业贸易下滑是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形势似乎变得更为严峻, 主要科技产品贸易额大都出现明显下滑。根据台湾贸易管理部门的统计, 2015年前3季台湾对大陆 (含香港) 电机设备及零件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增长-8.9%和-3.3%[4], 进出口贸易总额531.7亿美元;机械设备及零件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7.5%和-5.2%, 进出口贸易总额104亿美元;精密仪器及零件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3.9%和-41.1%, 进出口贸易总额115.1亿美元[5]。
(二) 科技产业投资正常化的挑战增大
台商投资方面, 2015年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发展遭遇前所未见的挑战, 不利的宏观经济和出口形势使其投 (增) 资意愿下降[6]。科技产业作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体, 其中部分产业呈现萎缩势头。根据台湾投资管理部门的统计, 2015年前10个月台湾对大陆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投资额分别出现50%和13.6%的负增长[7]。但对电子零组件业、电力设备业等大陆地区的重点产业, 台商仍热情较高, 前10个月投资电子零组件业约10.7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26.1%;投资电力设备业约4.6亿美元, 同比增长72.2%。
陆资入岛方面, 2015年陆资企业对台湾投资科技产业面临的政策瓶颈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年底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虽表示, 将推动取消对大陆企业投资台湾半导体 (IC) 设计业的限制, 但在岛内“恐中”氛围背景下反对的声浪不小, 特别是临近2016年“大选”重要节点, 政治因素也对推动“陆资入岛”正常化, 特别是开放敏感的科技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预计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据台湾投资管理部门统计, 截至2015年10月, 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电脑电子及光学制品业、电子零组件业、机械设备制造业金额共计约2.5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 科技产业 (3项) 赴台投资共计12家, 约11.3亿元新台币 (见表1) 。
(三) 两岸专利合作仍较薄弱
专利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 有效地运用专利对企业乃至整体产业发展都具重要意义。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专利领域也逐渐成为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最新统计, 2014年台湾企业在大陆获批的发明专利4405件, 申请数为10, 491件[8];2014年大陆企业在台湾获批的发明专利仅630件, 申请数为1296件[9]。从专利领域看, 大陆市场正在成为各国及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 欧美日等大企业在大陆的专利数量甚至超过本土企业, 如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专利基本被日本垄断。截至2014年底, 日本在大陆获批的发明专利数量已高达26.5万件, 美国约14.1万件, 德国约6.0万件, 包括韩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加快在大陆的专利布局, 目前韩国获批发明专利数已达5.1万件, 预计很快将超过台湾 (累计约5.3万件) 。在台湾专利市场上, 大陆企业的表现也远不如美日企业 (如图3) 。专利仍是两岸科技产业发展及合作的“短板”。
三、对推进两岸科技合作的几点看法
随着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 都面临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期, 在战略上两岸都将科技产业, 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下的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具体策略上, 两岸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了适当安排。总体看, 两岸科技产业仍具较大合作空间, 但需要增强互信、摆脱政治干扰, 才有望顺利推展。
(一) 两岸制定了方向趋同的科技产业发展路线图
两岸科技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2015年5月大陆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 台湾也于9月出台了“生产力4.0”方案, 分别被视为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工业4.0”规划。两岸都积极推动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发展一些新兴的科技产业, 更能改造传统产业, 为传统的制造业增加科技元素、服务元素, 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科技产业的范围将因此得到极大的扩展。
(二) 两岸产业重点具“地方特色”, 但互补性强
虽然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趋同, 但在向具体产业倾斜时两岸需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 因此存在一定差异。大陆地区资源丰富、区域特质明显, 同时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可参与国际竞争, 物流、通讯、机械设备等领域就成为产业重点。而对于台湾, “小而美”是符合其实际的选择, 正如“生产力4.0”方案所指出的, 农业科技、智慧零售以及对纺织、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化, 都将成为台湾发展重点。由于产业重点不同, 未来两岸科技产业的互补性增强, 将更能促进合作, 有利于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三) 科研创新的侧重点不同, 两岸可取长补短
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两岸科研创新虽不如美日等发达国家, 但却各有侧重, 可形成合力。
一是创新领域互为补充。大陆地区的创新成果如专利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相关科技, 包括资源开发 (如矿产业) 、通讯等方面。近年来, 大陆在通讯技术、互联网科技等方面创新成果已居世界前列。通讯厂商华为一年的研发经费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专利总数超过2.2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2014年中国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19%, 仅华为申请量便达3400多件, 排名居世界之首, 远超过第2名的高通 (美国) 2400多件, 第3名是大陆的中兴通讯[10]。此外, 大陆地区很大一部分创新资源被投入基础研究中, 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奠定基础。而台湾技术创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电子资讯业, 据统计, 2014年台湾制造业厂商研发创新经费总计约4500多亿元新台币, 其中超过50%都集中在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零组件业[11]。
二是创新主体相互加持。大陆的创新主体是大学及科研机构。据统计, 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等高等院校输出技术规模居全国前列, 由于很多都由政府出资, 因此重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台湾则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 鸿海集团、台积电等每年在台湾专利申请中遥遥领先[12], 企业创新的特点是重视技术产业化, 特别是工艺、制程等产业应用类的创新。两岸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将大陆的“基础研究”和台湾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促成技术联盟, 共同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更大话语权。
(四) 需消除“红色供应链”带来的负面影响, 化竞争为合作
当前, 两岸科技合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即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本土厂商实力的提升, 逐渐开始掌握先进生产技术, 这对部分以出口大陆零组件为主的岛内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台湾称其为“红色供应链”。但客观地看, 供应链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市场选择的结果, 两岸虽不能忽视, 但也不必“谈虎色变”, 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是两岸巩固供应链合作的可行途径。
首先, “红色供应链”的严重性被夸大。一些岛内学者担忧, 台湾面板厂已经“首当其冲”走入困境, 未来还将冲击到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台湾其他科技产业。竞争性增强使两岸业界、学界、民众间都充斥着一种不信任的气氛, 严重影响两岸的经贸及科技合作。
其次, “红色供应链”的根本原因被扭曲。大陆厂商崛起固然有大陆政府资金扶植、市场支持的因素, 但台湾商品在大陆市占率被挤占, 更主要还是因为自身竞争力下降。相对来说, 韩国由于重视品牌和利用大陆内需市场, 感受就不如台湾明显。而台湾的优质企业如台积电, 对所谓“红色供应链”也并不以为意。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表示,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领先, 在经营策略上整合供应链, 就无惧“红色供应链”, 同时台湾企业还应在“红色供应链”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三, “红色供应链”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陆经济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 产业供应链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对于所谓的“红色供应链”, 台湾是有选择权的, “融入”则成为共同的“两岸供应链”, “抗拒”则游离于大陆市场之外。台湾面板业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岛内的“恐中”和“抗拒”心态造成, 没有把握加入“两岸供应链”的“黄金时代”。这也是最近台当局希望在半导体产业上吸取教训, 开放大陆企业投资岛内IC设计业的重要考虑。可惜的是, 2016年“大选”等政治因素仍持续施加负面影响, 预计岛内很难客观理性的看待和处理两岸供应链合作问题。
(五) 把握“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机遇, 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当前, 两岸科技合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国际大环境在发生变化, 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 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新的模式、标准尚未形成, 各国和地区都可争抢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的主导权。二是两岸都有转型的压力, 以大陆和台湾的实力“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竞争优势, 两岸优势互补将可在新的经济格局中争取到有利地位。三是大陆最近推出的“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可成为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岸应争取在“工业4.0”领域进行战略性合作;争取促进两岸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促使两岸形成更多的产业联盟;争取推动两岸产业合作转型, 特别是由传统产业链转向新的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合作, 降低两岸产业竞争性;两岸产业界应以新工业革命为契机, 共同投资创新项目、共同推动标准制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共同面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统计数据 (10月工业) , 2015-11-11, http://www.stats.gov.cn.
[2]台湾统计管理部门, www.dgbas.gov.tw.
[3]台湾经济管理部门.10月工业生产指数统计, http://www.moea.gov.tw.
[4]台湾贸易统计资料.http://www.trade.gov.tw.
[5]台湾经济管理部门统计资料.http://www.moea.gov.tw.
[6]熊俊莉.“一带一路”建设与台商转型机遇.广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11-20.
[7]台湾统计部门资料.http://www.moeaic.gov.tw.
[8]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http://www.sipo.gov.cn/.
[9]台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计数据.https://www.tipo.gov.tw.
[10]新浪网.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华为超过高通跃居首位.2015-3-20.
[11]台湾经济统计部门.2104年工厂校正暨营运调查初步统计.2015-12-1.
【科技合作交流】推荐阅读:
中欧科技合作07-01
国际科技合作11-16
农业科技合作12-28
科技副总合作协议08-23
科技合作协议09-04
科技服务合作论文10-20
国际科技合作队伍07-09
农村科技专业合作组织01-02
校企科技合作协议06-27
合作协议(高科技综合开发项目合作)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