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精选12篇)
国际科技合作 篇1
摘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针对国际经济发展、纳米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自身的需求,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简称“纳米中心”) 积极与多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 在与巴西的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 纳米中心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合作管理形式、合作内容及成果等。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纳米中心 (NERCN) ,巴西,纳米技术
国际科技合作是指在世界范围内, 寻求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的优势重新组合与配置,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提升创新效益和效率的关键领域, 各国都试图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来充分利用全球最优质的创新资源, 通过不断参与国际科技创新活动减少成本、增强创新的能力[2]。近年来, 欧美等发达经济国家以自身需求和国家利益为导向, 以吸收高新技术和人才以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为目的, 在政府层面上与国外具有优势技术水平和科技资源的国家或地区签署了大量双边或多边科技协议, 在这些协议指导下开展的对外科技合作数量不断增长。据初步统计, 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及谅解备忘录等[3]。
1 我国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 我国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国际专利授权量与日俱增, 部分专利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量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 迈入国际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一方面, 我们要继续吸收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的先进科技, 引进高水平科技成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与以巴西、印度、非洲等为代表的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展开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 通过科技援助等手段提高其科技水平。因此, 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建立科技合作也是这些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的内在需要。
鉴于国际科技合作对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通过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形式与包括欧美、俄罗斯、日本以及巴西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科技合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从能源、环境、材料等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发展到经贸合作领域。技术转移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所占比重越来愈大, 技术的输入输出成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 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也趋于灵活、多元化。
基于我国目前科技合作的发展现状, 合作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依合作渠道可分为“中外型”、“中中外型”和“中外外型”;依合作目的可分为“R&D型”、“二次开发型”、“技术辐射型”和“产品产业化型”等;依合作内容可分为“互访交流型”、“引进核心技术或产品型”、“引进设备型”、“引进核心部件型”和“引进材料型”等;依合作组织可分为“民间合作型”、“政府间合作型”和“混合型”等;依科技实力可分为“强-强合作型”、“强-弱合作型”和“弱-弱合作型”等;依合作参与方数目可分为“双边合作型”和“多边合作型”等[4,5]。
上述任何类型的国际科技合作都离不开“政府主导型”和“自由发展型”的分类。“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等方面, 由政府整合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协同相关主体协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发挥了政府在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需要规划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等方面的优势。“自由发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等主体为主, 由主体根据自身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来自主开展各类国际科技合作, 凸显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发挥自身市场或技术优势[6,7,8]。然而, 如何将政府主导型与自由发展型两种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相结合, 从而使各自优势都得到彰显, 无疑是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发展。
2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简称“纳米中心”)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成立, 是国家在布局发展纳米科技与产业方面专门设立的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自建立以来, 纳米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纳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批准“纳米技术与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纳米中心设立, 为中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针对国际经济发展、纳米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自身的需求, 纳米中心积极与多国 (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丹麦、荷兰、巴西、智利等) 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承担了10余项国家及地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此外, 纳米中心积极与国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科技产业化运作模式, 积极推进中心的纳米技术与产品输出, 并与国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中心拥有的纳米技术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 纳米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格局, 已在人员互访、签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研究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工作组、人才合作、技术输出等方面, 全方位展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对外交流工作的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
3 纳米中心与巴西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我国纳米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大批成果, 在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 巴西政府非常重视纳米技术的发展, 巴西科技部已经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纳米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部署, 建立了由各部委共同组成的纳米技术联合委员会, 总体负责国家纳米技术发展规划和管理;确立了纳米材料、纳米器件与系统、纳米生物技术等主要的发展方向;倡导整合资源, 联合了国内几十家相关实验室, 建立了巴西“国家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体系”, 集合了国内一批科研机构推进纳米技术发展, 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在工业界获得了应用。因此, 在巴西有关国家纳米技术发展战略的引导下, 纳米技术必将会支撑巴西在新世纪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巴西的纳米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 但在整体规模、全面性和应用开发方面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 巴西对我国领先领域的纳米技术仍有巨大需求。近年来, 中国与巴西两国的双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政治互信逐步加深,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纳米中心作为国家在发展纳米技术研究方面的布局单位, 多年来十分重视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资源, 积极与巴西开展多方面的合作, 以行动落实双方政府签约的合作内容, 为推进我国纳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以及中巴的合作和友谊多做贡献。
(1) 合作模式创新:政府主导与自由发展相结合
2009年, 中巴政府签署了《科技与创新合作工作计划书》。在此基础之上, 为推动两国在纳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1年4月, 中国科技部与巴西科技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巴西纳米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同年6月, 中巴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与巴西政府十年合作规划》, 纳米技术合作被列为了该框架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纳米中心作为中方的管理机构之一和中国科学院一起与巴西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建设“中国-巴西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 为了推动中国与巴西在纳米技术及产业化方面的交流, 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对接, 与巴西能源与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CNPEM) 、巴西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LNNano) , 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纳米科技发展中巴双边会议”, 探讨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合作内容, 并签署了《纳米技术开发与推广合作协议》, 开启了中巴纳米技术合作的大门。
自2012年9月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来, 为进一步落实双边合作协议, 纳米中心与巴西开展了多层次的频繁交流。纳米中心与巴西科技部、巴西纳米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巴西坎皮纳斯联合举办了“2014中巴纳米技术发展论坛”;参加了由巴西圣卡塔琳娜大学和巴西CERTTI基金会组织的“巴西第二届纳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论坛”;并派代表团对巴西进行了多次访问, 与巴西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巴西能源与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纳米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等) 、巴西能源与核研究所、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巴西圣卡塔琳娜大学等多个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进行了交流, 对巴西开展纳米技术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并与更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 巴西相关机构代表也应纳米中心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了访问, 对中心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能源、传感、医疗等方面的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双方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中巴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人员互访及长期沟通, 中巴双方聚焦了合作点, 开展了项目联合研究, 同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机制。
(2) 合作管理形式创新:统筹规划、个性化管理
中国与巴西具有不同的国情, 故纳米中心与巴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跨国合作也要依两国具体情况而定。中巴双方会对每次合作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协商, 先统筹规划拟定符合双方发展的“共赢”方针, 再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适合的个性化管理, 最大程度发挥纳米中心在纳米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 帮助巴西在纳米科技方面取得进步。同时, 纳米中心积极进行人员交流,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巴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3) 合作内容及成果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纳米中心与巴西纳米技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巴西市场的需求, 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纳米技术产品, 推动纳米技术成果在巴西开展推广应用。
纳米中心与巴西国家纳米实验室联合承担了《纳米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联合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 并于2013年与巴西某纳米技术公司签订了《纳米技术与产品推广合作协议》等, 为中心的技术和产品出口巴西奠定了基础。之后, 纳米中心代表团远赴巴西, 与巴方高层举行了多次会谈, 在技术研发及产品销售方面等进行了深入沟通, 针对巴西市场特点, 在多种纳米功能材料的应用方面开展系列合作, 进行联合开发及推广。
目前, 纳米中心与巴西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纳米技术领域已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多个方面均取得了大幅进展: (1) 进行了频繁的人员互访, 并形成了长期交流机制; (2) 在纳米功能材料领域开展了多项科技项目技术合作; (3) 与纳米技术企业在纳米产品方面开展了合作, 进行产品输出; (4) 积极进行人员交流,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巴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4 结论与展望
纳米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格局, 已在人员互访、签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研究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工作组、人才合作、技术输出等方面, 全方位展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对外交流工作的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
纳米中心与巴西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纳米中心将在已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 不断深入、拓展与巴西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 为中巴合作夯实基础, 为中巴友谊多做贡献: (1) 继续坚持中巴双方频繁交流, 将目前开展的双边互访及“双边论坛”制度化, 发展成为长期性的定期双边交流活动, 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巴纳米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2) 切实落实双方的项目合作, 通过与巴西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稳定的纳米技术联合研究, 为巴方合作单位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3) 通过与巴西企业联合开展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 实现我国纳米技术及产品在巴西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4) 建立和完善双方人才交流机制, 为双方培养纳米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菊.中欧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1:141-144.
[2]王葆青.以国际新兴理念思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 (2) :185-191.
[3]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 2009, 5:27-28.
[4]刘秋生, 赵广凤, 彭立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2) :38-40.
[5]阳国亮, 吕伟斌, 程启原.泛北部湾国际科技合作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论坛, 2009, 7:97-101.
[6]袁军鹏, 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28 (11) :5-9.
[7]魏达志.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兼论沪杭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及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5 (5) :1-4.
[8]吕磊, 马军, 陈林峰, 焦汉玮.基于政府视角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S1.
国际科技合作 篇2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应该能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挥重大作用
为提高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 特制定“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一、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
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医学模式、医疗模式和疾病谱正在发生转变
在现代医学不能充分满足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需求的今天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践的有效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新模式
世界各国纷纷从法律、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了对传统医药的支持
WHO强调传统医药能够在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结合
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世界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科研价值、市场潜力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文化、历史和宗教背景不同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所广泛接受和理解 与其它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间缺乏相互交流的语言;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价比一般的药物要复杂
其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客观性和可重现性尚有待规范;中医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不完善
如何分享数千年积累的海量中医药信息、不断产生的新的研究资料和产品信息 避免重复和浪费 如何共享中医药知识产权 兼顾各方利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及如何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中医药研究、教育与培训 向世界公众完整准确地传播中医药知识 保证安全有效的使用 尚缺乏技术和方法
中医药在防治人类现代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1世纪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等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不断增长、大量数据库的出现、分析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为解答上述中医药等传统医药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可能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 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改变 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宗旨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深化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推动医药科学发展;提高中医药等传统医药服务人类卫生健康能力 发展传统医药产业
有效降低维护人类卫生健康的社会经济成本;促进中西医药体系互补和完善
形成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和服务体系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沟通传统与现代
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理解 实现世界和谐发展
三、原则
人类健康为本
加强对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外医药结合
加强中医药等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深化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认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促进中医药数千年形成的有效防治方法和手段和世界主流医学体系相结合合作互利共赢
根据世界各国特点和健康需求 按照国际惯例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 尊重和保护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和知识产权 互惠互利 合作共赢
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各国在建立中医药等传统医药法规和医药评估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
使中医药等传统医药得到更加广泛、合理的使用
四、目标
通过选择代表传统医药的中医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阐述中医药疗法的作用机制
增进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接受;研制开发国际市场需求大、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靠的中医药产品 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增强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制定中医药监督管理及质量保证技术指南
建立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
适应世界各国制定并实施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国家政策及法规的需求;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卫生保健系统相结合 增加中医药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 尤其是世界各国所需的本土化高级人才 在国际范围内完整准确地传播中医药知识 引导医生及消费者更加合理地运用中医药 推动中医药等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 满足人类社会对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
五、优先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临床研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信息技术等现代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
开展神经精神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疟疾、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具有优势和特色
国际社会迫切需求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疑难疾病等病种的诊疗方法、治疗方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
建立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 并对行之有效的成果进行推广
针对世界不同国家民众医药健康需求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研究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中医药有效预防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方法和作用机理
不断提高中医药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水平满足现代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卫生医疗保健需求
(二)研究并促进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产品
依据世界各地区特点和不同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数千年积累的中医药资源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
研究并促进开发在防治现代人类难治病、疑难病方面有特色、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 提高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贡献度
针对中药产业链长
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的特点 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
形成具中药生产特点、国际认可的现代中药生产技术和方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型中医药研发、生产(种植)和销售集团
增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三)中医药国际标准与规范研究
借鉴中国中医药及国际社会传统医药标准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国际现代医药标准规范
依据世界各地区特点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状况
建立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适合中医药特点和各国(地区)具体情况的标准规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疗效评价、药理和安全评价、质量控制等在内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和生产的国际标准和规范 以及多语种的译释标准等 制定中医药国际注册技术指南 建立中医药国际认证认可中心
逐步形成国际性的中医药监督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 规范中医药国际市场 保证中医药应用的安全有效
(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和科学界的兴趣点
促进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生产企业间专业知识和科技力量的联合
建立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双边或多边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中心、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构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作用机理、有效防治方法和新药研究 以及为国际科学界接受和认可、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和方法研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五)中医药知识的传播
依据世界各国的特点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体系
出版发行有国际影响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建立多语种的国际中医药信息区域中心
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世界传统医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法律法规和市场等传统医药国际信息中心;翻译、编撰和出版中医药国际医疗、教育、宣传教材
以及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成果的书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教育、医疗活动
加强中医药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支持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医药协会与当地包括传统医药协会在内的各种学术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
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医药知识提供完整准确、科学客观的资料和权威渠道
(六)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人才
利用中医药管理、医疗、教育、研发和生产的经验 结合世界各国现代医药和其它传统医药的做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培育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的人才队伍
尤其是要为传统医药人才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人才 满足当地发展传统医药的需要
五、组织与管理
(一)成立计划组织机构
由科技部代表中国政府协调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 组织实施“计划” 成立“计划”组织国际理事会 启动多边合作机制
由科技部组织
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 成立“计划”组织国际专家委员会
提出“计划”的优先领域、重点内容和合作方式供“计划”理事会决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设立专项资金
中国政府出资启动“计划” 在“计划”的实施阶段
中国政府将加大投入并设立“计划”专项资金
同时吸引外国政府利用其用于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的研究资金共同实施“计划” 同时重视吸引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资金投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国际翘楚 顶端科技 篇3
很快,这个团队所研发成功的“超级免疫技术”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12年10月,众森源与美国著名的Medistem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该技术用于干细胞研究,消息被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后又引来全球许多著名的机构包括国际巨头药物公司龙沙公司(Lonza)等纷纷寻求与众森源合作;著名的Seeking Alpha网站将其作为头版消息向全球作了介绍……
“世界级头脑”
众森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从事抗体生物试剂以及诊断和药用抗体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汇集了数名首席科学家和留学归国的高级研发人才,其中包括199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理查·罗伯茨博士。正是这批“世界级头脑”的倾力合作,为公司发展提供了绝对的优势。
1993年,理查·罗伯茨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最早发现了核酸的生物拼接过程,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在全球最初获得的限制性酶有四分之三由他的实验室发现或分类。作为一名从事自然科学出身的管理者,吴炯博士深知高技术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创新,为此他邀请理查·罗伯茨博士一起在江苏宜兴创建了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中国)研究院。研究院作为众森源公司连接世界生物医学前沿领域的桥梁,在诺贝尔奖得主理查·罗伯茨博士的影响下,全世界许多生物医药科技精英加入研究院、服务众森源。总之,研究院不仅引来了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加盟,也为众森源带来了新的技术,更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开创性模式
众森源生物技术公司与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中国)研究院合作,可以说为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事业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模式。“在众森源,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为引导,创造出一流的高科技产品,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回过头来依托众森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支持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研究院的长远发展,通过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来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引进最先进的生物医药前沿技术来这里进行孵化并向产品转化,这样研究院又进一步向众森源不断输入新的先进技术和开发新的产品,使众森源公司可持续在这一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吴炯博士这样说。美国高盛前资深投资经理Denver Dale就对这一发展模式深感兴趣,并希望能引进国际风投资金同众森源合作。
“正如理查·罗伯茨博士希望的那样,众森源和研究院分别代表了现代生物医学科技产化业发展的两条腿,我们将昂首阔步走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前列。”吴炯博士欣喜地说。
精尖类企业
精尖技术是推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吴炯博士团队所研发成功的超级免疫技术是根据机体产生针对特异性抗原免疫应答的特点采用高效特异性靶向免疫刺激方法,在动物机体内诱导产生高质量的特异性抗体,实验表明新方法比现行国际普遍采用的常规免疫方法产生的抗体亲和力和特异性高10~100倍,并且产生的很多抗体很难用常规技术制备获得。这些高质量的抗体不仅可以作为有效工具用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同时也可用于制备新一代临床诊断试剂和疾病治疗药物,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公司成立以来,考虑到国家的实际需要,通过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研究院主要集中开发肿瘤的生物治疗和糖尿病防治。在Tom Ichim博士和林峰博士的带领下,研究院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团队创造的“高活性自身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诱导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比现行临床应用的CIK、Dc等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效果要强10倍以上。目前团队与国内数家肿瘤医院合作显示了新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显著效果,被很多肿瘤患者称之为生命的希望。
另一方面,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惑国人的一大疾病,考虑到世界上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为此,研究院着力于研制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且有效的糖尿病防治药物。从控制血糖着手,研究院同韩国科学家一起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大量生产安全有效降血糖天然产品——松醇(Pinitol)。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糖尿病人往往不是因为体内胰岛素的缺乏,而是由于机体缺乏传递胰岛素信号的第二信使。要治愈糖尿病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内细胞胰岛素信号的传递问题,而不是光靠注射胰岛素的“治标”作用。松醇是合成胰岛素第2信使(INS-2)的主要成份,世界一些著名的糖尿病科学家已证明,给糖尿病人补足松醇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血糖浓度,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然而由于松醇化学合成困难,只能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松醇只能成为少数病人的“奢侈品”。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研究院与韩国科学家一起成功攻克了松醇的生产制备技术难关,运用其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目前可大量生产高质量的松醇产品,这将为我国糖尿病患者治疗带来无限生机。
技术型高层
吴炯博士作为众森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正是他对生物医药的技术敏锐和高瞻远瞩,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决策性的指引。
吴炯博士早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和法国健康研究院。他在生物制药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输出了多项颇具价值的成果:国内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抗癌药物白介素-2(IL-2)的中文名称是由他命名的,并协助刘新垣院士将这一药物在国内产业化;1996年他应国家科委海外专家小组之邀,协助开发超级干扰素药物,创收达1.7亿人民币;他建立了一种新型抗菌理论,通过阻断细菌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细菌;他参与创立了美国著名的Cell Signal ing Technology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抗体制备技术,可高效生产制备磷酸化抗体,已成为细胞信号传导技术公司的核心技术:曾担任美国cellApplications公司资深副总裁;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Yamanaka的获奖之作iPs就是用吴炯博士在美国Cell Applications公司领导开发的产品制作而成。
吴炯博士先后担任过“蛋白质磷酸化位点数据库的构建”、“磷酸化酪氨酸磷酸化酶PTB1B在胰岛素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以及治疗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等多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多项美国专利和第二十五届国际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大会Ferid Murad奖。他也是国内多家政府和公司的科学顾问包括湖北省人民政府特聘顾问。目前吴炯博士除担任理查·罗伯茨生物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和众森源生物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外、还担任浙江理工大学等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特聘教授。
在与国内同行合作过程中,吴炯博士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在第11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西安细胞生物学国际会议上,他被邀请作为专题发言人发言。大会只有少数几个专家作为专题发言人进行发言,包括一些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世界级资深科学家。吴炯博士报告的新型载药系统平台可以适用于目前所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升级换代,填补国际空白,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国际科技合作 篇4
《成都宣言》指出, 面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健康的系列挑战, 要进一步融汇现代科学技术, 为中医药创新性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全球各界人士应以务实客观的态度, 尊重中医药的历史传承和实践特色, 实现中医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成都宣言》提出, 聚焦重大健康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鼓励各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在中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发合作, 推进中医药领域大科学研究。汇聚全球创新力量, 共建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网络。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联盟建设, 建立国际中医药标准体系, 为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更广泛地惠及各国人民提供支撑。
陕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国际资源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产业引领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国科发外〔2011〕316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下简称“省国合基地”)是指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认定,在承担国家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任务中取得显著成绩、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并能够起到引导示范作用的省内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等机构载体。
第三条 省国合基地包括: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基地)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种类型。
第四条 认定省国合基地旨在更有效地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科技开放与合作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提升我省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发展“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条件与要求
第五条 申报主体为依法在陕西省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
第六条 为突出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省国合基地采用“分类认定,统一管理”的认定原则,即对不同类型的省国合基地,按照不同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并由省科技厅统一进行管理。
第七条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申报条件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依托具有高水平科技研发能力的机构,旨在加强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推进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属于国内重点的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创新型企业等单位,在前沿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并具有与国外开展高水平合作研发的条件、能力、人才和经验,与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著名大学和高技术企业建立有长期合作关系,有条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或者优秀创新团队来陕开展合作研发。
(二)承担过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或实力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的单位。
(三)对拥有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者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并具有国际化发展能力研发机构予以倾斜。
第八条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申报条件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依托科技中介组织,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以推动国际产学研合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具有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完备的服务支撑条件及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的能力和经验。
(二)有能力提供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发现、引入、推荐、测评等中介服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服务群体以及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在服务各类机构开展技术引进和输出、国际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研发机构落地陕西等方面具有显著业绩。
第九条 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申报条件
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是依托陕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在海外合作共建的研究站点、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申报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驻在国(地区)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与研究条件,有稳定的合作协议和土地租约。农业园的土地面积不低于1000亩。
(二)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水平,对陕西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与驻在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对于旱作农业、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机电设备、资源勘探等具有产业优势的重点领域予以倾斜;对承担国家援外任务,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特色示范园区优先认定。
第十条 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条件
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依托省内各类机构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并取得显著合作成效及示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统筹全省国合基地建设的基础性骨干力量。申报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对本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二)具有明确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目标和可行的合作实施方案。
(三)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队伍、渠道和资金来源。
(四)承担过多项省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取得突出成效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合作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十一条 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书》(附件1)。
(二)《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参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编制)(附件2)。
(三)与国外签署的主要合作文件(包括与国外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或者科技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协议)、单位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证明、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园(基地)需提供与驻在国(地区)签订的土地租约复印件。
(四)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承担省级及以上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撑材料等)。第十二条
认定程序:
(一)按照省科技厅的工作安排定期组织申报和认定。
(二)依据申报指南组织推荐。推荐单位须就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签署审核意见,上报省科技厅。
(三)省科技厅负责组织示范基地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和认定等工作。通过认定的基地,正式批准为“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颁发证书和标牌,并给予科技经费支持。
(四)“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和评估,从设立之日起有效期5年。有效期截止前一年可进行延续申请,并上报相关材料。对于长期无合作项目、且没有国际合作研究实质进展的基地将取消其基地称号。
第四章
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为省国合基地的归口管理部门。省国合基地的建设及运行管理采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的机制,即由省科技厅与推荐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省国合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指导和管理。
第十四条 推荐部门要根据各自特点和省国合基地自身实际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扶持措施,落实项目、资金、人员等保障条件,做好省级国际合作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依托单位要加大对国合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科技人员入股、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保证基地建设发展。
第十六条 各国合基地每年须向省科技厅上报《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执行报告》。内容包括国合基地建设进展情况、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经济社会效益、示范带动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优先推荐省国合基地申报国家级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对省国合基地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择优给予倾斜支持。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组织建立“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以下简称“基地联盟”),为成员提供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省国合基地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基地联盟在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协会设立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联盟日常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即日起实施。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申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单位除填写《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书》外,需提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方案,要求结构如下:
一、本单位现有基础与优势
1、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基础与优势
提供承担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证明材料。
2、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
提供与国外科研机构等合作情况的介绍,如合作协议、项目合同书或备忘录;能够证明机构合作研发实力的材料;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研究情况(合作成果、成果转化、论文、专利等)。备注:申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需提供国外合作伙伴能同时接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资格认定的证明。申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需提供负责人以及专职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技术、语言、管理、法律等方面)专业能力及相关工作经验。支撑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相关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运行情况。
3、对相关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发展思路、目标与规划
1、总体思路
2、功能定位
3、发展目标
4、发展重点
三、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1、运行机制及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
国际科技合作 篇6
关键词:对外科技外事项目管理拓展合作
0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资金、科技、人才的世界性流动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来”或“走出去”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考察访问等活动也日益频繁。目前,宁夏与国外的政府部门及民间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给宁夏的科学技术进步注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宁夏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
如何在21世纪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加强科技交流和合作的科技外事工作,进一步做好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外事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机遇,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是当前从事科技外事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及科技外事科研人员除了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应与其他一切可能交流与合作的国内外机构联系,特别是在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渠道和网络的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在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及拓展中,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关键,成果供需对接是基础,寻找项目,拓展项目是核心所在。
1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的管理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工作紧密相联。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声誉、形象和地位。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必须透彻认识理解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职能,从宏观上把握科技外事工作的整体功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对每个工作环节做出合理规划,以建立运转效能最佳的科技外事管理效能,促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蓬勃发展。
2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的职能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通常由主管厅长直接领导,中心全面负责,承担所有的对外交往工作,并按照国家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同各有关业务部门一起完成各项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任务。主要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计划,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组织安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及科技合作、洽谈、考察等,并负责外国专家的接待工作;按有关政策规定审批、组织每年公派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考察、培训、进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出国手续(护照、签证);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及长期或短期的管理工作。
3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
作为宁夏唯一的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如何使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大胆进取,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促进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发展,为宁夏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当中一是要靠宁夏科技厅的正确指导,二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三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抓住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重点和关键工作环节
进行跟踪管理,实施有效服务,作为科技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责,并对项目文件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使得重点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能够顺利完成,保质保量地完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任务。
5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
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强化科技外事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性技术秘密、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性机密等绝不允许在工作和交往中丧失原则,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必须提高科技人员这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要时刻警觉在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中避免发生此类失误。
6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世界各地高精尖人才向其转移。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管理绝不容忽视。所以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管理体制工作中,应注意科技人员在科技外事活动中的思想动态,尽心为科技人员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把他们的心留在宁夏,避免人才的流失。多年的实践证明,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成,但最重要的是先有人才的投入,合作后才会有回报。一是帮助科技人员宣传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准合作意向,花费较大精力的努力,实现意向中的合作。可以借用科技论坛、座谈会、发布会等展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让国外同行相信你是一个高明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展示会、洽谈会、恳谈会、招标会等场合和活动展示课题的先进性,招揽外国同行涉足于共同的课题之中。二是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经济状况虽不如发达国家,但有时候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这类情况,要借用外脑,就应在借用条件上予以优惠,以吸引外脑介入。三是感情的投入。即和外国人交朋友,或借助于同学、亲属或其他关系,使他们投身于宁夏的科技研究工作中。
7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项目的拓展
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研究 篇7
1 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
(1)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就斐然。改革开放30年, 广东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潮, 引进大批先进技术装备, 使广东成为世界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极大地增强了广东科技实力。2006年广东对外签订技术进口合同668宗, 合同总金额为15.43亿美元, 同比增长82.18%, 居全国第三。其中, 技术费为 14.95亿美元, 增长131.90%。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通信、技术服务、交通等高新技术行业, 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占全部技术引进的86.85%。专有技术的许可或转让与技术咨询是广东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 占到全部引进金额的74.78%; (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长期雄居国内首位。2007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83.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2.9%, 占全国的36.9%, 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3) 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深穗两市。目前, 广东技术引进的80%、高技术产品出口的65%、国际科技会议的90%集中在深穗两市, 其他地区极为有限。
1.2 问题
(1) 国际科技合作主要由外方主导, 技术升级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自主性不强。2007年, 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额占合同总额的87.06%, 国有及民营企业的技术引进规模小、层次低、增长慢, 国际科技合作的主导权掌握在外商手中。从国际科技合作的组织管理看, 民间组织的国际科技合作相对较弱, 地方政府组织的国际科技合作以参与国家项目为主, 自设项目较少, 主导性不强; (2) 国际科技合作的范围较窄。目前, 广东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英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极为有限。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层面, 而对于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及参与重大国际科学工程、重要基础研究合作还非常薄弱。在产业技术国际合作方面, 工业科技的合作比较活跃, 但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比较落后。在工业科技合作当中,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 但在广东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石化技术和广东急需实现跨越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合作较少; (3) 国际科技合作的基地建设和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广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较少、层次不高、交流渠道狭窄的问题比较突出。受限于自身科技实力所限, 缺乏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基础。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服务组织较少,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4) 利用国外新科技资源和对外科技援助比较落后。目前, 广东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委托研究的数量少、规模小、收益低, 技术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对外科技援助规模小、影响弱。
2 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任务、优先领域及重点国家 (地区)
2.1 主要任务
2.1.1 围绕国际科技合作总体战略的实施, 形成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的新格局。要围绕《广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项主体计划及重大专项的实施, 以需求为导向, 凝练合作重点, 建立“自上而下”的合作渠道, 根据重点领域、重点国别定向征集项目, 广泛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重点突破。在双边合作方面, 进一步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双边合作, 力争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等领域取得实质突破。拓展与俄罗斯、东欧及独联体等国的合作领域,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不断扩大技术援助和技术输出, 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帮助科技型企业开拓市场。深化与港澳台的科技合作。在多边和区域合作方面, 加强与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与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不断开辟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
2.1.2 提高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统筹能力, 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要统筹安排省内各科技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将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各类科技计划管理当中。要围绕广东“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重要任务和科技专项, 组织省内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团体参与科技部重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及双边项目,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自主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按照“以我为主、互利共赢、有利自主创新”的原则, 根据实际需求, 遴选好合作伙伴国及其相关科研机构, 争取将各主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中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纳入有关科技合作计划。
2.1.3 是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培养和引进一批顶尖科技人才。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范围、探索建立长效的人员交流机制, 资助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研究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建立国际人才引进专项基金, 引进一批顶尖的海外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团队来粤工作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继续办好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发挥侨乡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 吸引高水平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或就业。
2.1.4 是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广东科技教育发展需要, 依托有优势、有特色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基地, 强化在前沿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以港深创新科技园、广州开发区、大亚湾开发区、珠海科技海岸和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重点, 依托各级各类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外科技园,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粤港科技合作基地。吸引世界级大企业、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研发型分支机构。搭建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形成“项目-人才-基地-信息”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2.1.5 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到海外以独资或合资、合作形式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委托研究、组建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实施企业并购,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现有海外科技园区的作用, 为广东企业和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搭建政策咨询、投融资和信息服务平台。
2.1.6 是积极开拓对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和形式, 扩大技术输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信息通讯、医药及中医药、医疗器械以及一般制造业等领域, 遴选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 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广;派出相关科技专家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和示范;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等。积极开展技术援助, 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2.1.7 是加强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等领域研究的国际合作。加强国外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管理、科技发展趋势预测等领域的跟踪研究, 和国外有关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合作研究与交流机制, 开展合作研究、召开战略研讨会、学术交流以及互派访问学者、建立科技信息及相关科学数据共享机制等形式, 加强国际智力资源的利用,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为提高广东科技管理和科技决策水平提供依据。
2.2 优先领域
2.2.1 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
包括: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等清洁能源技术,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先进核能开发与利用, 节能和资源节约技术,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与示范、节水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等;
2.2.2 生物技术。
包括:重大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技术、中医药新制剂与中药制约工艺与设备、生物技术药物、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海洋活性物质;
2.2.3 现代农业技术。
包括:农产品加工技术;绿色农业、节水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开发、集成与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技术、粮食单产及综合生产技术、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农村生态环保技术、农村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农村饮水安全技术等;
2.2.4 信息技术。
包括:基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 适应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的网络产品, 数字音视频技术与产品, 高端家电, 光传输技术与产品, 新型显示设备及材料, 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数字家庭产品和技术;基于LINUX的中间件与应用软件, 面向网络公共系统的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应用平台软件, 应用软件, 嵌入式软件, 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与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等;
2.2.5 重大设备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关键技术。
包括:包括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集成技术与系统、射频标签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极端制造技术以及微纳制造技术与工艺等;
2.2.6 新材料关键技术。
包括:环境友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剂等;
2.2.7 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专项。
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信息增值服务;
2.2.8 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
包括:纳米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 基础学科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
2.3 重点国家 (地区)
2.3.1 “引进来”的重点国家 (地区) :
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德国、法国、英国、芬兰、丹麦、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荷兰、挪威、爱尔兰、港澳台等;
2.3.2 “走出去”的重点国家 (地区) :
美国、意大利、法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捷克等;
2.3.3 对外科技援助的重点国家 (地区) :
越南、泰国、印尼、缅甸、菲律宾、、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
3 促进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
3.1 组织协调政策
(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和宏观管理, 建立跨部门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协调对外科技合作; (2) 建立相应的行业或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整合资源, 协调一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3)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业务沟通机制。
3.2 计划管理政策
(1) 加强与中央部委、中国科协、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 积极参与落实各类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2)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省内其它科技计划的衔接和配合, 促进有关经费整合; (3) 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国际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国际科技援助专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专项、粤港澳科技合作专项; (4) 完善目录管理。建立技术引进、高技术出口、对外科技援助、技术输出、人才引进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目录管理制度, 实行差别管理。
3.3 经费投入政策
(1) 在加大财政投入, 在省市两级设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和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基金; (2) 探索在各类财政性科技计划项目、技改项目、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项目中, 按一定比例编列国际科技合作预算或将国际科技合作投入情况列入评审条件; (3) 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争取到国外资金入及参与境外资助的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 财政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4) 筹建公益性国际科技合作基金, 用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3.4 人才引进政策
(1) 实施海外留学人员来粤创业服务计划。办好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各类留学创业园, 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2) 实施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对产业急需的科研团队给予专项工作经费; (3) 实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集聚计划。在珠三角地区打造若干个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创业; (4) 实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精英引进计划。拿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海外公开招标, 依托项目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5) 完善引才引智机制。探索设立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立海外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定期向海外发布需求信息。创建粤港澳人才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港澳科技人才。鼓励国外高层次人才来粤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活动, 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 (6) 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 探索智力资本激励办法;七是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简化出入境手续, 努力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问题, 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建立特殊人才特殊保障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 提供畅通的投融资渠道, 做好外国专家“南粤友谊奖”评选工作。
3.5 基地建设政策
(1) 根据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按行业和学科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等组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地应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项目支撑、人才交流计划和中外专家参与的管理机构。政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2)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际大科学工程、粤港澳科技合作项目, 采取项目带动方式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 加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国际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4) 探索在香港及海外重点国家、重点城市设立代表机构或合作园区; (5) 依托高水平学术机构组建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 负责有关政策研究、业绩评估和国际交流。
3.6 平台建设政策
(1) 大力扶持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机构。选择一批有较强综合实力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信息咨询、技术转移、风险投资、人才经纪、法律、会计、金融、管理咨询、外事服务等中介机构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知识培训、业务指导和业务代理, 并授予相应的业务资格, 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 (2) 筹建广东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提供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会议、人才交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权威信息、交易平台和数据库支持, 将信息平台建设列入广东国际科技合作的优先项目。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R].2006.
[2]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R].2006.
[3]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R].2006.
[4]张珺, 刘德学.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 :23-26.
[5]傅建球.新趋势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11) :11-15.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相关问题综述 篇8
一、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
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有效的合作, 可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补充, 实现我国科技和经济跨越式发展, 使中国的科技活动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全球化的环境。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五十多年时间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并与其中90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 我国还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性组织在各科学领域组织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51项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 我国做为合作成员参加的约有21项, 占总数的41.2%, 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领域, 我国以参加CERN的LHC计划建造两个探侧器为标志, 表明我国在参与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对外科技合作, 促进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 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许多技术问题, 促进了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科技界在国际合作中广泛学习了先进的科研理论和管理方法, 提高了研究开发能力, 改善了工程和产品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逐步形成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官方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对外科技合作格局。与此同时, 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开始从一般性的专业考察、访问、讲学、发展到合作研究、联合办实验室, 举办国际会议, 联合培养人才, 联合进行资源环境考察等等。从纯学术的交流, 发展到技术上合作研究, 联合开发, 共建R&D中心或实验室, 合作创办与经营高技术企业等等。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展, 涉及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直到开发、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
二、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在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处于弱势。
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队伍, 但科研人员的质量令人堪忧, 据统计, 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能真正从事或参与R&D活动的人数不但规模有限而且还逐年减少, 例如:1995年为6873人而1999年仅为4700人,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再者就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但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重点争夺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的50万留学人员中, 学成回国的不到1/3, 特别是尖子人才更少。“九五”期间, 中国超导领域的一个重点项目获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成果, 但这个项目所培养的博士生90%去了国外, 这意味着中国公共投入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白白奉献给了他国。与此同时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 汇聚了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科技精英。此外,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学或者研究机构, 以合作为名, 邀请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去访问考察、合作研究等, 待任务完成后, 却以优厚的条件挽留他们为已所用。凡此种种, 导致我国研究开发 (R&D) 人力资源在绝对数值比较上虽然与发达国家数量相当, 但在相对量的比较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以2005年为例, 中国研究与开发总人数为120万人年, 居于世界前列;但若按每万人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来算, 中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
中国研究与开发人员从年人均占有经费看, 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按当年汇率折算, 2005年中国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年平均经费为2.46万美元, 而2000年日本就达到了15.8万美元, 韩国是8.9万美元。由于我们投入过低, 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大大影响了中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效率。由于经费和科技能力的限制, 我国对外科技活动中很少有以我国为主的重大合作项目。目前, 我国参与的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大多是由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提出的, 我国只是参与者, 处于配角的地位。因此这些项目往往并不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性项目。即使是一些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或计划, 我国也往往由于资金和研究能力的限制, 不能充分参与, 更不用说发挥主导作用了。
3.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保护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的意识薄弱。
由于管理不到位及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我国在对外科技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获得国外经费的资助, 在洽谈合作条件时做出了过多让步, 结果我们虽然进行了大量投入, 尤其是智力资源的投入, 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有些名义上是合作, 实际上是外方把我们的科研人员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以浙江大学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为例, 一般都以美方的委托开发为主, 即美方提供研究经费, 中方负责研发工作。这类合作, 美方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借助中方的智力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特点为其工作, 而在成果的归属方面, 美方却又有较苛刻的条件。因而, 虽然中方在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重要的智力投资, 却未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这与此前我们国家一贯强调的在对外科技合作中要注重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获取发达国家的最新知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实现我国科技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尚有很大距离。
4. 国际科技合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合作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合作方式, 最有利于合作各方科技信息的交流和科技能力的提高。而我国在对外科技合作中, 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却占主要部分, 据统计, 1996年我国科技人员出国考察访问人次占科技人员出国人次的42.8%, 而出国参加合作研究的仅占8.2%, 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点支持对外合作研究, 但合作研究项目仍只占总项目数的20%左右。
三、改善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对国际合作方面的经费投入。其次, 要致力于国内环境建设, 要完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要加强协调机制建设, 切实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 发挥整体优势;完善“分层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完善科技外事制度, 使各级组织和相关人员有章可循。再次, 要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包括建立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开辟更多的科研合作渠道。最后, 提供优质的服务, 切实做到从管理到服务职能的转变, 提高服务效率;尽快建立紧跟国际科技合作新动态的信息网络, 以便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 减少国际合作的盲目性。
2. 战略性地推动前沿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
要集中我国的科技力量和资源, 围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以我为主策划一些对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具在关键性作用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大科学项目合作中, 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积极参与、重点投入那些对我国的关键学科、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
3. 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 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创新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首先, 我们要改革现行学科设置体系, 可以给若干研究型大学在学科设置方面的自主权, 使这些学校能按当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和社会需求, 自主设置相应的学科, 培养中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政府应引导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跟随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其次, 要重点加强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尖子人才的培养与凝聚, 通过开展战略研究, 担当科技管理重任等提升其战略眼光和提炼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通过承担重要科技项目、创新实践加强其学术功底和创新水平, 通过提供重要领导岗位和承担重大科技任务, 加强其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后, 应注重建设一支国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在积极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的同时, 立足于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立志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工作的高水平人才与创新团队。
4. 做好智力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这是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在国际科技合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提高相关部门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其次, 制定出对外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原则和条例, 再次, 要设立专门机构处理对外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与对外科技合作的谈判等。
5. 科技合作要讲究效益。
科技合作要发挥双方的优势, 取长补短, 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管理上有优势, 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 而我们在国内市场和科研成本上有相对优势, 在某些专业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要体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制定合作目标、确定合作方式、分配合作任务、分享合作权益等方面都要坚持“双盈”的原则。如果不顾我方的利益为合作而合作, 那就失去了科技合作的意义。
四、结束语
国际科技合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活动, 它对我国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 我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要有明确的战略和得力的措施, 要着力于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为实现我国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笔者结合当前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形势, 研读了关于国际科技合作的文章多篇, 重点对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勇:关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几点认识.石油化工[C].2003
[2]张菊: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科技合作分析——以浙江大学的中美合作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5 (5)
[3]李想:日本新时期科技政策研究及其他对我国的参考[D].2006年10月]
国际科技合作 篇9
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的主体分为准政府型机构、高校和科技型企业3类, 不同的国际科技合作主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活动。
1.1“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指在国内和国外两地同时建立“功能互补, 两边一体”的研发机构和功能齐全的辅助机构, 把国内外两端的合作网络做强、做实、做大, 并使两个网络结构结合得更紧密, 更高效地完成国际间先进技术的相互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以及产业孵化等。既为创新型广东和创新型广州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也为合作方提供共赢的、长足发展的战略平台。
1.2 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分析
(1) 国际学术会议互动模式。国际学术会议是指高校与国 (境) 外高校之间或高校与国 (境) 外科研单位之间为了促进科学在国际间发展, 以会议的形式, 基于不同国籍学者对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高互动性、权威性和高知识性的学术性话题进行互动交流, 以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2) 引智模式。随着广州各高校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通过引进智力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差异性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引进外籍专家或专家团队, 所引进的不仅仅是专家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引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管理知识及经验, 这些对于一个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竞争的高校是非常必要的。
(3) 项目合作研究平台模式。项目合作研究平台模式指为了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加强自身与国 (境) 外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往与联系, 通过搭建高层次项目合作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共用, 凝聚优势力量开展国际前沿课题研究, 从而推动高校与国 (境) 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3 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分析
(1) 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侧重于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和优势产业, 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 也是广州市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2)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模式指通过建设载体如广州科学城、番禺节能科技园等引进企业入驻开展国际科技活动或者通过举办留交会、中国广州国际创新博览会、项目推介等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模式是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2 现有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主体在取得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性因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问题:人才因素
在广州市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下, 表现为科技和知识的软投入不足。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的特征具有人力资本与主体的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的社会性和人力资本的损耗的特殊性, 由此可知, 国际科技合作竞争力强弱的根源在于科技人才的竞争。
2.2 支撑条件不足:政策因素
国际科技合作顺利的开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撑和引导。政策是政府部门发布的、必须遵守的制度, 国际科技合作主体必须在政府的政策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广州人才引进政策有待完善。针对部分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单个企业很难以最小的成本在世界范围内找到合适的国际科技合作对象、外方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信心不足等问题,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融资政策、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当地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
2.3 微观主体制约:制度因素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各类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 主体决定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合作领域等。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来说, 一些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国际科技合作观念淡薄。部分企业仍有“开发技术不如买进技术, 培养人才不如引进人才”的思维惯性。相对于自主创新而言, 广州市所在部分企业受长期引进技术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只通过引进国内外的技术转移, 缺乏国际科技合作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3 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选择
3.1 深化“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作为广州市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成功和标志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在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国际科技环境下, 需要深化“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加大力度培育和打造“哑铃型”国外一端, 在开展独联体国家科技成果推介的同时, 更加注重国外与国内的项目对接工作。在项目对接上, 对企业技术需求沿着“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产业目标→技术壁垒分析→凝练研发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合作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 对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载体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 促进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主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活动并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2“强—强”、“强—弱”联合并用模式
根据熊皮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和开辟新市场, 在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 引进人才的本质是引进先进技术。从合作双方科技实力看, 广州市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强—强”或“弱—强”联合下开展的。从高校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看, 主要集中在自身的优势专业和合作对象的优势专业之间开展的合作, 即“强—强”联合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或者是通过引进外国专家提升自身优势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即“弱—强”联合型的合作模式。从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看, 主要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引进外国专家或专家团队, 进行项目合作, 也是一种“弱—强”型合作模式。经历过金融危机,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加拿大等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认为中国无论在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都与欧美不相上下, 从而更愿意与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因此, 针对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面临融资困难的现状, 可以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在开展“强—强”联合、“弱—强”联合的同时, 加大开展“强—弱”型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加大“强—弱”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将广州市现有的、不具备竞争优势、非核心科技输往科技较弱的国家和地区, 获取技术出口收入, 为“强—强”合作型国际科技合作提供融资支持。最终实现“强—强”和“弱—强”型国际科技合作为“强—弱”型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创新能力保障, “强—弱”型国际科技合作为“强—强”和“弱—强”型国际科技合作提供资金支持, 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术在广州形成集聚, 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3.3 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模式
载体平台的建设为企业开展联盟学习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根据知识联盟理论,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可以建立联盟提高自身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 实现双赢结果。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内企业的积聚, 则更有益于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从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平台建设主体看, 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载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建设的。针对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载体限制因数, 可以采用政府企业共建载体的方法, 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模式, 提升广州市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竞争力。政府与企业共建载体, 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 企业以项目为牵引, 引进外资和技术, 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型企业, 以科技型企业为载体, 对企业本身的新产品进行开发、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过联合科技型企业的建立和合作成果的产业化, 可以解决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的产业关联度不大的难题,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的国际科技合作, 实现联合科技型企业的具有创新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模式, 依靠建成具有创新能力、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的科技型企业充分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外溢, 带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联动, 最终实现可独立运行的国际科技合作载体, 独立进行国际科技合作。
3.4 混合主导型合作模式
从广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看, 大部分的国际科技合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 即政府主导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但政府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 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效率。在广州市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中, 科技合作的领域基本上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实现政府发展的目标, 如环境保护、经济主导产业、基础性研究、生命科学、能源、信息科学等方面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等。因此, 在广州市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同时, 为了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效率, 应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和自由发展型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尤其是对于涉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合作, 采取自由发展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调节作用。对非经济发展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采取政府主导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实现广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山,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 2010.
[2]倪明.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的拓展——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7) .
[3]王厚辉.中国在国际科技交流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5) .
国际科技合作 篇10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 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1.国际科技合作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企业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尤其是知识和技术等资源的互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国际科技合作就是科技知识的共享,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在彼此接受的协议下, 进行知识的交换。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是获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利益, 国际科技合作往往是经济合作的先导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桥梁。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主要包括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共同开发、国际科技交流和国际技术转让等。其中, 国际合作研究、国际科技交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国际合作研究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国际科技交流包括人才交流、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科技咨询、科技人员培训等。[1]企业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可以获得互补性的知识、技术、经验, 规避市场风险,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科学创新活动及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进程,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智力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努力拓宽发展空间, 争取确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地位。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其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提高科技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意义重大。在各个高科技领域, 跨国公司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采取多种形式, 主要有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建立企业策略性技术联盟、收购兼并小型研发公司等。西方发达国家的5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集中控制着本国90%以上的生产技术和95%的技术贸易。[2]人才是科技合作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资源, 集聚国际优秀人才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关键。以海外引智与本土培养结合的形式集聚全球优秀智力资源成为各国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 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良性循环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3.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成效
多年来,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原则, 紧密围绕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民间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对外合作架构,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态势已经呈现。
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不断丰富。目前, 中国已经和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建立了科技合作的关系。截至2014 年底, 科技部先后共认定了482家国合基地, 其中24个国际创新园、108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320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2013 年, 国合基地共投入国际合作经费共62.5亿元, 共申请专利4367项, 发表论文6737篇, 生产新产品714 个, 承担科研项目3351 个, 引进高层次人才1547 人。国合基地已经成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
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 我国与美、意、加、俄等国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方面, 开展了广泛合作;与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替代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中草药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以色列在医疗器械、通讯、水科技、清洁能源、3D打印等领域开展合作, 签订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设立联合研发中心。通过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科技合作, 给我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对于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有重要意义。
根据《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 高收入经济体创新能力更强, 中等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依次降低。以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为主的亚洲经济体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目前, 我国的全球创新环境排名第14位, 企业创新能力排在全球第15位, 说明我国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排名靠前的主要国家都已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关系) 。同时, 要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开辟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出版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整理所得。
二、江苏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
江苏是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近年来江苏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五连冠”,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已获国家批准。2014年, 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2%,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增长率五年全国第一, 综合水平跃居全国第二;人才综合竞争力由全国第4 位上升到第2 位;研发人员超过60 万人, 规模居全国第一。江苏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战略上不断重视国际科技合作
近年来, 江苏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依托沿海开发战略、沿江发展战略,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全面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创新工作。江苏连续举办了4 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3 届中国 (江苏) 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大会等活动。江苏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规划 (2013—2015 年) 》《江苏省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确认办法》《江苏“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意见》等政策, 设立“一带一路”投资基金。在近期公布的《“一带一路”产业投资计划项目汇总表 (第一批) 》中, 江苏就有102 个项目入选, 产业合作涵盖了省内13 个省辖市的相关特色产业, 包含了光伏、LED照明、纺织、物流、服装、印染、化工等。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我省的连云港和徐州根据自己地理和产业优势,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占据“一路一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独特地理位置, 背靠江苏科技经济发展实力及产业基础, 明确自身职责与发展定位, 用好用足各项相关政策, 顺势发展。
2.战术上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多年来, 江苏与新加坡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为引领, 在科技金融、现代物流、教育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广泛合作。目前已有11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进驻苏州研究院四大研发平台。近年来, 江苏与以色列共同组织了10 余场交流对接活动, 为双方企业搭建交流对接平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 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与江苏省企业家国际创新联盟就建立“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技术转移 (江苏) 服务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芬兰是江苏对外合作重点国家之一。多年来, 江苏省积极推进与芬兰的友好城市工作, 无锡市与芬兰Lahti市、常州市与芬兰Satakunta大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通过友好互动, 江苏省与芬兰开展了多层次的科技交流活动, 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目前芬兰在华企业约260 余家, 大约超过1/3 都落户江苏省, 如Nokia、UPM、Kemira、Kone、Metso等大企业。
3.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合作新领域
企业“走出去”。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 江苏省企业积极走出国门, 谋求境外发展, 在境外投资已遍布6 大洲149 个国家和地区, 中方协议投资额48.4亿美元, 超亿美元的投资项目达到了16个。国际科技合作形式多样。目前有投资建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参与境外基础设施投资等多种国际科技合作形式。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江苏金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研发为目的的制造业境外并购, 项目投资金额达5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也由简单的房屋建设领域延展到工厂设计建设、输电电站等多个领域。民营企业是江苏境外投资合作的重要参与主体, 2014年民企境外投资项目426 个, 中方协议投资额43.4亿美元, 占全省比重分别为70.4% 和70.7%。
企业“引进来”。“引进来”是江苏发展中的最大看点。2014年, 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21 亿美元, 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达2174 家, 协议注册外资286.8亿美元;同期, 全省共核准对外投资项目552个, 同比增长22.9%;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54.7亿美元。前三季度全省新设7家外商投资性公司, 其中苏州市引进4 家外商投资性公司落户。[4]截至2014 年12月底, 全省共批准设立262家独立外资研发机构, 另有近千家非独立外资研发机构, 数量领先全国。2010年10月在常熟设立的丰田汽车研发机构 (中国) 有限公司, 是丰田汽车在华第一家独立法人研发机构, 投资规模高达6.89 亿美元, 是目前江苏省和全国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之一。
4.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 人才是关键。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激励政策, 加大了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实施了“双千人才工程”:近年来, 全省引进1000 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1000 名科研创新学者、科技型企业家和企业青年博士等高素质科技人才, 造就一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双千人才工程”, 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了一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 促进了科技综合实力和地区竞争力的提高。
5.以企业研发机构为平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13 年底, 全省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684 家, 建有率84.1%。建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01家, 遴选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388 家。[5]企业研发机构已成为我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成员, 是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锋力量。如: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长效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创新性研究”, 该项目通过与加拿大近代合成科技公司合作, 研发出多种国内领先的多肽及蛋白质的聚乙二醇修饰技术, 申请相关发明专利8项, 其中含PCT专利3项, 国内专利授权3 项。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看准国内外风电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 从德国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1.5兆瓦大型风力发电机风轮叶片许可证及制造技术, 率先在国内实现1.5 兆瓦风力机叶片的产业化生产, 成为具备兆瓦级风力发电机风轮叶片批量生产能力的国内制造商。
三、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建议
1.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上海先后提出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江苏根据自身能力与科技经济发展要求, 提出打造“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要加强优势资源配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的培育, 与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联合建设研发机构, 在境外设立或参与设立研发、科技服务等机构。支持江苏省产业研究院作为江苏科技创新发展的试验体, 同时充分发挥连云港的区位优势和综合集疏运特色, 以及服务中亚地区货物出海的优势, 提升港口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的出海通道能力,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提升人才、科技、资金的集聚能力。使江苏成为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枢纽;知识创新的国际聚源地;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科技创新的国际竞合平台。
2.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15 年上半年, 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48 个国家直接投资70.5 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达到15.3%。而这些投资, 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泰国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继续保持企业为主体, 实施龙头企业“走出去”战略,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契机,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 加强海外企业并购, 积极收购国外领域核心技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研发, 努力掌握关键技术, 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推动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在生物医药、水污染处理、清洁能源、3D打印等领域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获取国外订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的互联网化转型。
3.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 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 进一步引进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 不断壮大和提高江苏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载体的数量和质量;结合相关的政策措施, 强化创新载体的能力、激发创新载体的动力、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有序地流动, 加快江苏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法律援助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为企业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综合性服务。
4.统筹国家、省、区域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谋划发展布局。在国家层面:做好国家“一带一路”顶层设计, 加强战略研究, 规划各地区发展重点, 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省级层面:根据产业布局、产业特点, 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资源向连云港等重点地区倾斜。在区域层面:坚持协调发展, 分重点推进。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 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区域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如:日照加快推进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 着重开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连云港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和融合, 发展现代临港产业, 凭借生物医药优势, 开展医药方面“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
5.加强国合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
国合基地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重要依托, 作为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 应在政策、信息和项目上提供服务, 支持和培育基地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支撑、人才引进培养的运作资金投入。搭建与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对接项目的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引导债权基金, 引进海外风险投资机构, 鼓励上市公司、民间资本设立风险投资公司, 加大对基地企业的风险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担保机构, 加大对基地企业的担保支持力度。鼓励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机制。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 鼓励基地企业通过品牌授权、合作开发等形式与下游企业形成对接, 促进中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战略。本文通过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江苏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经验进行相关研究, 提出提升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企业,国际科技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1]魏蔚.国际区域科技合作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机遇[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 7 (002) .
[2]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D].广西:广西大学, 2003:10-11.
[3]新华网.国有企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EB/OL].[2015-02-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9/c_127475786.htm.
[4]侯力明.我省外向型经济“内外兼修”[N].江苏经济报, 2014-10-31 (A01) .
国际科技合作 篇11
周艳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创新国际合作模式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纪录频道在开播两年半的时间里,已经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国际电视机构开展了业务合作,有20多部国际联合摄制项目先后启动。纪录频道开展国际合作的情况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 亮相节展,构建品牌,在国际纪录片业界塑造中国影响力。纪录频道开播以来,先后应邀参加了20余个国际主流影视及纪录片节展,如法国戛纳电视节、世界科学与纪实制片人大会、国际艾美奖电视节、法国阳光纪录片节,加拿大Hot Docs纪录片节等。在众多国际节展中,纪录频道举办了“项目推介、频道推介、合作论坛、中国题材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品牌推介活动,更多国际机构开始认识、了解纪录频道,并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纪录频道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
二、搭建网络,多元合作,紀录频道已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一极”。首先,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已陆续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独立电视台、法国国家电视集团、意大利国家电视台、韩国广播公司、奥地利国家广播公司正式确立战略合作关系;其次,启动国际联合摄制项目,通过节目购买、联合摄制、共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联合摄制方面,央视纪录频道每年都会有超过1000万美元的投入;再次,组建国际顾问团队,邀请了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等9位国际纪录片资深专家组成国际顾问团队。
三、央视原创,打造集群,中国纪录片跻身世界主流市场。2012年4月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有5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丝路》《故宫100》《南海一号》《超级工程》参展;2013年4月,央视纪录频道遴选了9部原创纪录片参展,包括《京剧》《园林》《舌尖上的中国2》《丹顶鹤》《茶——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丝路》《瓷路》《发现肯尼亚》《对照记》,形成了集群化规模效应,被海外买家称为“纪录片交易大会的中国军团”。
马润生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
借助“合拍”打入国际市场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电视媒体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品质的追求。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是国际电视媒体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制作真正适合海外市场,尤其是国际主流市场的影视节目,也显得格外重要。国际合作是共同发展的愿望,要做到差异文化相互融合、人才队伍相互交换和高新技术相互交流,需要注意:
第一,共同投资影视节目势在必行。合作各方可就共同感兴趣的题材故事进行共同策划、制作、国际发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群体间存在文化差异,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很难被所有国家影视观众广泛接受或认可,国际合拍是“文化趋同”的最佳途径,是影视节目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
第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各国影视传媒机构间应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及时准确了解彼此的市场信息,输出和引进适合当地观众需求的影视节目。
第三,语言差异是文化传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国的影视节目要走向世界,必须先过“语言关”,语言本土化,才能获得认同。
第四,充分利用丰富的节目资源优势,与国际媒体合作开设海外播出频道或时段,是构建固定播出渠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探索和有效途径。
第五,国际影视节展是各国媒体交流信息、强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Brian Hendricks
南非易传媒中国执行董事
立足南非文化 与中国同行交流合作
南非e.tv广播电视台成立于1998年10月,2001年起,成为南非第二大广播电视台和第一大英文广播电视台,截至2010年,非洲已有49个国家的观众能够收看到e.tv。最新AMPS数据表明,e.tv在南非的观众数量稳步增长,其播出的综合节目包括:好莱坞电影、WWE摔跤节目、国产剧等。2012年10月,推出首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e非洲新闻频道”,覆盖面拓展到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
因由南非的自然资源、环保理念和世界杯举办地等基础,e.tv打造了纪录片、野生动物、教育、体育、犯罪调查、歌剧、电视剧等频道和栏目,针对年轻群体的“达芬奇交友频道”更拥有2000多万观众,预计在4年内与中国实现跨媒体合作。
区詠卿
国际地理频道(亚洲)中国区副总经理福克斯国际亚洲区副总裁
推向国际市场 “改编”是重要一环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央视纪录频道近年来开展深度合作,已将中国纪录片《故宫》(12集)、《外滩》(6集)、《春晚》(5集)成功改编并在美国播出,改编后的纪录片缩减集数并更名为《解密紫禁城》(2集)、《外滩》(1集)、《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1集)。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价值观存在差异,为了能让国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创造他们喜欢的看点和艺术表现形式,改编环节必不可少,在减轻成本和时间的同时,也能带动本土制作,提升国际关注度。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纪录片若实现“走出去”,就要拥有内容正面、故事动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选题;经过重新编写故事大纲、加快叙事节奏、根据需要增加访谈、补拍重要镜头、重新选取配音等环节,加上国际化的节目名称和包装设计,再正式推向国际市场。
nlc202309051107
汪长禹
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
共同构建全球影视交易平台
中国影视节目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影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预示着内容时代的来临,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综合的国际影视节目展示、交流、交易平台。目前,全球化趋势与新媒体外销渠道的发展,促进影视内容发行走向世界,但影视生产者应考虑到不同文化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调研不同地域受众的特点,影视内容的本地化定制将越来越重要。
Larry Chan,H.C.
菲律宾TELESUCCESS公司总裁
购买节目 加强中菲民间交流
Telesuccess(视成制片有限公司)是自1973年以来菲律宾首屈一指的电视节目购买商、经销商,其一直寻找和购买能在菲律宾赢得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并将节目译制成他加禄语在菲律宾发行。1975年,Telesuccess率先引进日本动画片;2003年掀起“韩剧风”;2004年,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购买了第一套中国节目,通过有线电视播放给菲律宾观众,利用娱乐业强大的影响力,加强中菲民间交流。
Sanjay Kumar
印度古鲁传媒董事总经理
节目内容向新媒体拓展
1979年在中国上映的首部印度电影《柯棣华医生不朽的故事》让中国了解了印度,此后《流浪者》《乡巴佬进城记》《两亩地》《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也在中国取得了好成绩。2006年,印度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中国中央电视台;2012年,印度电视台Zee TV登陆中国。
MY TV电视频道是古鲁传媒的内容制作核心,全天候持续放映,节目涉及传统文化、美术、舞蹈、戏剧制作、美食、电影、音乐、电视剧、旅游、汉语教学、武术、健康与生活等方面,并有望开发更多节目,将内容和信息扩展到网络及移动平台,让中国观众对印度文化有更深入了解。
Tran Van Uy
越南SCTV(西贡有线)总裁
双赢的节目合作
通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越南西贡旅游有线电视公司(SCTV)现拥有17个频道,播出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覆盖面积遍及全国,用户数量约为200万户。五年来,SCTV与香港TVB、香港ATV、韩国MBC、泰国Kantana集团,以及最近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就节目内容进行了合作交流,共享广告利润。
“双赢合作”符合总体业务趋势。除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节目内容建设外,SCTV还编制节目时间表和宣传计划,吸引更多广告公司开展“时间段”合作,黄金时间段节目的收入几千万美元。
崔完玲
韩国放送公社KBSmedia北京代表处代表
中韩跨国合作的思路与展望
在電视节目国际合作方面,中韩双方一直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中国电视剧发行收入比例也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上升;以热钱融入电视剧行业引起短期收益为主的电视剧制作,优先考虑明星、名导而忽略故事本身;中国观众的收视水平提高,电视剧制作跟不上观众口味,收视率高的节目逐年减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在商务层面寻找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市场的道路,构建电视剧良性循环结构体系。
中韩两国具有进入国际市场所需的力量和相互合作的有利文化背景,中韩普遍的社会生活和思维基础都来自于儒家、佛家、道家等文化,可有效缩小两国的交流合作障碍;中国男女老幼对韩剧不反感,对韩国传统文化也感兴趣;此外,资本、策划、制作、营销团队、企业之间的共同制作经验,政府对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等,都是双方合作的有利前提。
依照6月17日签署的《中韩关于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韩国与中国共同制作的影片若获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认可,在中国国内即可被列为“国产电影”,有关影片将不再受到进口片配额制的限制。希望中韩合拍电视剧也像中韩合拍电影一样,早日在黄金档播出,联袂走向世界市场。。
邱仲凌
日本吉本兴业节目乐园公司总经理
“包装”为出口节目增值
亚洲主要华语市场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五个地区,共有2507个电视台。日本电视节目对外主要出口高清电视剧和动画片,其他综艺节目、音乐节目、娱乐节目、真人秀的收视率和需求也在提升。亚太国家电视节目需求正处于上升期,拥有大量向其他市场输出不同类型节目的机会,应好好把握,通过重新包装为原版节目增值。
国际科技合作 篇12
50多年来, 南京天光所共为我国研制了包括2.16米光学望远镜在内的50多台不同类型的天文仪器和观测设备。迄今共获得国家、院部省级的各种奖励60项, 其中, 作为第一获奖 (完成) 单位,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二获奖 (完成) 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另外还为美国、西班牙、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研制了近30台天文仪器在国际天文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南京天光所作为我国天文仪器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与现代天文学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 同时注重将天文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研究的领域是:极大望远镜及仪器的研究、主动光学技术、光学高分辨成像技术、多光纤光谱技术、高精度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巨型望远镜结构和巨型精密机械、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目前在天文光学设计、新概念天文望远镜研究、大口径望远镜的结构优化设计、天文望远镜的主动光学技术、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以及双折射滤光器的研制等方面已成为南京天光所的优势学科, 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的方面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有的方面也已达到国际水平。
三期创新中, 中国科学院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已发生变化, 基地建设组织各创新单元在跨所、跨学科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在知识创新工程进入“创新跨越, 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下, 研究所的国际科技合作根据路甬祥院长的指示:“努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环境, 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我院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围绕国家和院重大科研项目, 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加强顶层设计, 进行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战略研究, 策划以我为主、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合作, 从总体上提升我院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开展相关工作:
一、围绕国家和院重大科研项目, 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
南京天光所将坚持“以我为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围绕我所的总体发展目标, 紧密结合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 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 从简单的人员互访到具体的科研合作研究, 促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同时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合作, 从总体上提升研究所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具体国际合作项目:
1、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太阳望远镜 (BEST)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太阳物理部F.CLETTE博士于2004年提出在其原有的太阳望远镜上加一个全日面色球观测镜筒, 准直光路上置一台半宽0.5A的双折射干涉滤光器。南京天光所负责镜筒和滤光器的研制,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负责CCD图象接收和数据处理。目前, 天光所已完成技术要求的制定, 同时完成了详尽的方案设计, 并获得对方的认可。
2、埃及日食光谱仪和大范围白光日冕仪研制
该项目是为埃及天地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日食光谱仪和大范围白光日冕仪, 已于2008年完成。
3、印度太阳望远镜
印度班加罗尔天体物理研究所J.SINGH提出由天光所研制2台H太阳望远镜, 能够观测到高分辨太阳色球全日面像和局部像, 该项目2006启动。两台望远镜分别安装在印度北方的HANLE天文台和南方的KODAI天文台。该项目两台太阳望远镜于2008年完成光机电联调, 采用CCD进行了试观测, 拍摄到了高分辨的太阳色球像, 表明该望远镜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技术指标要求。
4、俄罗斯莫斯科大学2.5米望远镜
该项目是于2007年9月底争取到的科研合作项目, 是为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斯登堡天文研究所研制, 南京天光所承担望远镜的机电部分, 目前已进入组装调试阶段, 预计2009年年底出所验收。
5、尼日利亚25米射电望远镜
尼日利亚25米射电望远镜是2008年新争取的科研项目, 目标是为尼日利亚国家空间科学研发中心研制一台25米毫米波地平式射电望远镜, 它将是非洲第二大射电望远镜。
二、充分利用合作协议提供的条件开展国际合作
目前南京天光所与西班牙ING、埃及国家天文和地理研究所 (NRIAG) 、英国望远镜技术有限公司 (TTL)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Aryabhatta Research Institute of ObservationalScienc ES (ARIES) 等多个天文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意向书。并根据我方科研工作需要, 开展了相关的合作研究, 今后将在双边合作协议的框架内, 继续有计划地、有重点地组织合作交流项目。
三、积极发起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1、中国南极天文台的建设与国际合作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参加了该合作项目, 中国 (南京天光所) 承担南极望远镜的研制。我国科考队于2005年初首先登上南极内陆的最高点冰穹A (Dome A) , 给我国的南极科考开创了很好的机会。南京天光所崔向群研究员联合有关天文学家首先发起我国南极内陆高原天文观测, 并于2005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南极DOME C/A大视场望远镜”国际讨论会, 参会人员40多人, 其中一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望远镜专家。2006年底研究所研制中国南极小望远镜阵CSTAR (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 , 主要用于变星观测和统计, 并于2008年1月成功安装在南极Dome A, 获得天文观测结果, 使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开展南极天文光学观测。《Science》和《Nature》两大世界顶级科学杂志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南京天光所研制的4台望远镜CSTAR成功地解决了大视场、短焦深望远镜系统装调难, 以及在南极极端工作环境中望远镜镜面结霜、积雪, 长途海运和内陆运输过程中的强震动等技术难题。CSTAR的成功为我国将来研制大口径的南极望远镜积累经验和打下基础。2008年和2009年, 南京天光所分别派出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参加中国第25次和26次南极科考队。
目前, 南京天光所正在研制3台500mm/680mm的大视场望远镜AST3, 计划于2009-2010年安装在冰穹A。
2、30-100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及相关技术预研究
目前世界上已开始预研究的30-100米望远镜计划有:欧洲42米计划E-ELT, 美国30米TMT和GMT。在我国,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苏定强院士和崔向群首席研究员带领30-100米望远镜研究小组, 几乎与世界同步, 开展了中国的30-100米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CFGT的研究。2000年就在国际上首先研究和提出中星仪式的, 和快焦比、短镜筒、小副镜的30-100米望远镜的方案, 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反响。
从2000年开始课题组就代表我国在天文望远镜和仪器的国际会议上作关于我国30-100米口径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研究的报告和发表文章。2004年6月课题组又将最新的一种30米口径的中国极大望远镜的方案在国际会议上作了口头报告, 并发表多篇文章。该方案研究具有创新特色, 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该项目组有3人参加了国际天文学会在南非举办的“极大望远镜的科学目标”学术讨论会, 并作了“我国目前和将来大望远镜项目”的报告。中国极大望远镜预研小组与美国30米望远镜项目组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与美国合作。
该项研究已列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
四、开拓国际市场
南京天光所太阳仪器研究室是研究太阳观测仪器技术和方法, 研制各种光学太阳望远镜, 定天镜及附属仪器设备的物理光学实验室。该研究室具有30多年研制双折射滤光器的历史, 双折射滤光器是太阳望远镜的一种核心部件, 集光、机、电、计算机等于一体的高技术仪器, 用于观测研究二维太阳色球, 太阳磁场。自1989年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向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等国家的太阳天文台、天文馆和太阳物理研究所提供滤光器, 包括全波段可调的万用滤光器 (UBF) 和世界上最大口径 (50mm) 的色球滤光器, 提高了研究所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正在为南京大学和美国提供从可见区 (5324、6563) 到红外 (1.083微米和1.56485微米) 的多台双折射滤光器。
五、继续向国际组织推出人才, 广泛引进国际人才
南京天光所有多名中青年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 有多人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中担任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 提高了研究所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所举办国际会议奠定了基础。
接收和招收留学生到我所学习。吸引国外学者、特别是知名科学家到研究所进行中长期工作。
【国际科技合作】推荐阅读:
国际科技新闻10-03
国际科技合作队伍07-09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报告09-04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空乘定向培养招生简章09-06
国际气候合作06-21
国际科研合作06-27
国际产能合作08-14
国际教育合作10-07
国际创新合作10-29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