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调研报告

2024-08-07

科技合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科技合作调研报告 篇1

关于余杭区“三大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1

2信息来源:

作者: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从2001年开始,我区先后引进建立了浙江大学国家光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和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等与大院名校共建的创新载体,简称“三大科技合作平台”。各平台自筹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订了相关政策,并给予较大资金、土地、项目等的支持。三大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这几年建设发展,市场主体的地位基本形成,研发实力逐步增强,在科技强区和工业强区战略实施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按照原来设想,通过一定时间的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使三大平台逐渐适应市场、融入市场,进入自我良性发展,政府也完成对平台的培育过程。但随着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三大科技合作平台由于在运行机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致使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个别平台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与政府希望平台发挥“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发共享、服务企业需求、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相距较远。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此进行了调研,并对三大平台下一步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三大平台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浙江大学国家光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

1.基本情况。

2001年从浙江大学引进建立了国家光仪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目标是将光仪中心研发的光电成果在余杭实施产业化。此后,该基地成立了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浙江金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其中浙江金成房产公司占70%股份,浙大光仪中心老师占30%股份。

根据共建协议,平台在创建初期,区政府给予5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奖励基地学科带头人陆祖康教授50万元,并以优惠价格(每亩6万元)解决100亩建设用地指标。以上政策均已兑现。

项目一期占地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资资金7000万元,于2004年10月建成使用。2006年2月,占地50亩的二期(数码光电技术产业化项目)动工建设,计划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一幢九层1.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2.5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和辅助配套设施。目前,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完成主体厂房1.4万平方米。

金成公司现有员工260人,其中科技人员20余名。2004年8月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7月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光仪产业化基地(金成科技公司)成立以来,组建了光电高技术领域的科研团队,形成了自身较强的研发能力,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光电子、光图像信息输入与输出、微光学与微电子学和智能网络系统等领域的高技术产品,主要产品有电子目镜、数码望远镜、数码彩扩机、数码转换器等系列产品。累计立项开发的产品近50项,其中国家计委立项的“激光数码彩扩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于2004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公司被浙江省发改委认定为省内唯一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公司先后获得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公司已开发产品均属高新技术产品,且大部分出口外销,但由于资金、营销与市场开拓、内部管理等原因,企业未能够获得较快发展。

2.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员问题。公司领导层人员构成不尽合理,缺乏有前瞻性的决策者、懂管理的经营者和营销团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偏重新产品研发,忽视市场分析与营销。

产品问题。新产品开发缺少前期的调研,产品定位不准确,公司虽然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或根本没有市场,所有产品均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产品涉足多个领域,但是公司没有一项核心、主导产品,赢利能力逐年下降。

资金问题。由于二期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贷款利息支付及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目前公司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3.建议。

企业决策层进行重组。根据浙江金成科技公司“研发力量强、市场开发力量弱”的现状,我们建议加快金成科技公司决策层、经营管理层人员结构的优化重组,选聘懂企业管理、善经营、有丰富的市场开拓经验的人员担任企业决策者。尤其要不失时机地抓好市场开发,充实市场开拓力量与投入,迅速将“科研产品”实现规模化并转为“商品”,及时推向并占领市场。建立必要的考核、激励制度,增强产品研发、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动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继续加大投入。一是作为金成科技公司的投资控股公司,浙江金成房产公司要高度重视科技公司的发展与壮大。尤其要确保产品研发经费与市场开拓资金的足额投入,降低或取消借贷利息(目前金成科技向金成房产公司借款3000万元,利息15%)。二是鉴于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且项目二期土地与房产闲置现状,建议区委区政府在不改变项目二期用地性质与用途等前提下,准予区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接盘,以解决金成科技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同时积极联系协调银行与风险担保机构,向其提供低息贷款,提前偿还原来的高息贷款(目前向商业银行贷款2000万元,利息12%左右)。

充分利用其研发团队,向“实验室经济”模式发展。依托平台在光学仪器及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强大研发优势,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资金参股等方式,将公司已研发成熟的新产品与技术成果转移到我区相关企业进行产业化。

(二)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

1.基本情况。

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香港科技大学技术、人才、成果等优势,为我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撑,2004年6月,浙江省科技厅、香港科技大学、余杭区政府联合组建了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在研究所的三年建设期,我区财政给予800万元的启动经费与800万元的科技经费,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及10套生活住房。

研究所入驻以后,我区已资助了1600万元的经费与6套住房。省、市科技部门给予项目资助400余万元。

组建了创新团队。研究所从科研开发与产业服务的需求出发,从香港科技大学、国内外等多渠道吸引人才,建设了一支科研队伍。目前,研究所共有常驻员工40人,其中博士4名,硕士15名。同时还组建了一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的学术界、工业界知名人士与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

成功实施了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研究所通过产学研结合,在大规模定制、网络化设计与制造、射频识别技术等三大领域进行了攻关。到目前为止,共承担国家、省、市、区级的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4项。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大科研产品,包括: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平台;适合于大规模定制的家居虚拟展示系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的生产线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的解决方案。另外研究所还成功研发了配置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产品。

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尝试。研究所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成功引入了香港TECTON建筑咨询公司,在余杭成立了分公司,主要从事建筑信息建模。

开展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在实施科技攻关的同时,研究所积极为省内外的制造业企业及政府部门服务。到目前,已开展技术转化与技术服务项目14项。其中省外企业项目3项,省内企业项目5项,余杭区内企业项目4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果转化不足。一方面,由于研究所建立时间较短,且成立后没有在宣传和推介上下功夫,仅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其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尚不如内地名校,从而影响了其成果与技术进入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促销手段不足。研究所在运作过程中尚缺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在科研成果与产品的市场推广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营销经验,致使其成果在余杭推广应用的企业较少,合同成交的经费数额也较小。

成果与本地企业的结合度不够。研究所目前的科研成果符合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但如射频技术(RFID)等产品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区企业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研究所的产品未能被我区及周边企业接受。

同时,就本区企业来说,我区整体上企业的规模大多较小,10亿产值以上企业只有12家,5亿产值以上企业19家,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普遍薄弱,工业企业中平均信息化投入占营业额比例不足0.2%,而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投入比例占2%,差距很大,从而使其成果和母校的科技力量难以在区内得到施展,造成无用武之地的局面。

后续投入不足。政府虽在前三年给予了较大投入,但近两年基本没有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而研究机构完全、单纯的市场化运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鲜有的,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研究所依靠自身的突破来维持生存仍具较大困难。若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发挥平台辐射作用。研究所每年和我区8-1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合作、实施最前沿的科技项目,发挥各类成果转化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港科大在先进制造业、物流、企业管理上优越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不定期地组织我区各类企业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到香港考察、交流、培训,或邀请香港和国外专家来余杭访问授课,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加快我区企业融入全球创新一体化步伐。

加快成果转化进程。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我区企业和港科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港科大“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转化应用其最新的科研成果,加快在余杭的产业化步伐。重点借助港科大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为重点企业的经营管理、形象设计、战略合作实施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和服务。

(三)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

1.基本情况。

为推进我区与浙江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应用现代数码纺织技术提升家纺行业技术水平,2004年9月,我区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了“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计划建设中国现代纺织技术与工艺作品展示馆、创办精品设计试样示范厂、成立浙江理工大学现代家纺设计研究所,开办家纺设计和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等,总称为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创意园项目拟投资1亿元人民币,占地5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基地一期工程于2007年3月开工,包括一幢实验楼、四幢研发展示楼、一个中心广场,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投资近4000万元人民币,2009年初投入使用。用于新产品试样打样的实验楼,已配备价值近600万元人民币的8台(套)全进口的大纹针电子提花机和宽幅剑杆织机,现已可全面投入使用。

为加快推进该产业化基地建设进程,2005年5月组建了浙江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以理工大李加林教授为带头人的专业设计与创新团队。为加强研发力量,2006年8月又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了“余杭区家用纺织品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浙江理工大学现代家纺设计研究所”,引进专职从事纺织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工艺技术支持的科技人员近20人。研究所成立后,主要运用数码纺织技术为家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纺织品设计和技术咨询服务,已陆续为余杭及海宁等地近10家家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方案、产品分析检测以及人员培训等专业技术服务,为上述企业设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纺新产品数十个系列、数千块面料。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将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根据2004年区政府办公室抄告单,区政府分三年给予该平台总额500万元经费支持,其中开发区每年给予100万元的资助,区科技局每年给予50万元的科研项目资助,另奖励李加林教授50万元,均已到位。

2.主要问题。

高技能人员流动性强。由于企业提供的待遇不足于吸引优秀的人才,每年都有科研人才流失的情况,给项目研发带来一定的影响。

资金投入压力大。鉴于近年家纺产业宏观环境的严峻性,企业前期投入较大,而产出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平台建设后续资金压力很大,并有改建“创意园”意向。

服务对象定位不够合理。公司一直立足服务于本区中小家纺企业,而中小家纺企业往往依附于大企业,为一些大企业做配套或加工初级产品,自身没有实力或者不想投入资金搞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因此,该基地和余杭当地家纺企业的结合度不够,某些研发产品企业认可度不高,缺乏推广的市场。

3.建议。

要进一步与余杭家纺企业相融合。面向余杭家纺行业的整体现状需求,调整经营思路,服务对象向区内规模较大家纺企业拓展,并有的放矢地根据企业需求组织研发攻关,积极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要切实加快成果转化。通过举办成果推介会、技术应用现场会等形式,大力推进现代数码纺织技术及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区家纺企业的应用,加快我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

要延伸与理工大学的合作关系。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密切我区企业与理工大学其他学科学院,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优势专业的合作,互通供需,整合产业与科研优势,推进我区与理工大学的全面合作,并要求理工大学在人员配备、科技资源、平台作用上继续加强指导和强化。

二、三大平台运行中共性问题的思考

1.加大投入,将“三大科技平台”打造成为余杭的金名片。

“三大平台”自2001年创建至今已经8年,从近三年的运作情况看并不理想,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难以与当年的建设初衷相匹配,然平台本身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较强的应用潜力,有望打造成为余杭对外宣传的“金名片”。目前,其中两个平台处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状况,如港科大先进制造研究所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青岛海尔、江苏三洋等多家外地知名企业,而应用于本地企业仅新三联电子公司等四家中小企业;浙江理工大学现代家纺设计研究所研发的产品也在余杭家纺企业中鲜为应用,而更多地被海宁、嘉兴等地的企业所应用。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加强对“三大平台”的成果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方法推介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帮助解决一些平台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政府仍需延续对平台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完善平台应用中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如通过对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根据其对社会的服务收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等。建立平台服务中平台和资源使用方合作互动的运行机制,共同推动平台建设。

2.切实发挥平台作用,为现代产业升级服务。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针对我区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做好我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分步实施;要进一步帮助已有科技平台的良性发展,引导他们在建设中体现本地特色,以余杭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发挥资源集成、统筹共享,以服务我区的家纺、电子和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科技资源,为余杭企业的发展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切实为余杭现代产业升级提供活力。如港科大已计划在余杭实施区内企业信息化。首先在8—10家企业示范,再以点带面,以实施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为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仓储管理系统WMS为辅的设想,来提升企业的研发管理和生产管理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

3.以“三大平台”为桥梁,有效利用三所知名大学的优质资源。

“三大平台”合作方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是三所著名的大学,尤其是香港科技大学,该大学被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评为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第39位(2008),具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国际信息资源。余杭要以“三大平台”为桥梁,积极利用三所大学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延伸与这三所大学的联系与合作,积极衔接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进行拓展,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科技合作、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平台,在余杭的现代产业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余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附件:三大科技平台近年经营状况表

科技合作调研报告 篇2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 提高刊物质量, 推进科技创新, 形成办刊特色, 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 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 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 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 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 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 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 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 宋体小四号书写, 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 包括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等。

5.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邮箱:3370926406@qq.com

校院合作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校院合作;调研报告;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56-02

随着我校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深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展开,为了加强学校的示范性学校评估的顺利进行,2012年2月13日检验预防学科教师为其一周的时间对伊犁州各大医院进行了校院合作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调研内容

1.1 调研数据

1.1.1 贵医院认为检验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积极进取等方面素质。

1.1.2 贵医院认为目前检验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存在的问题:71%人员认为检验专业中职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差,不能直接上岗, 71%人员认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67%人员认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

1.1.3 贵医院认为我校要为检验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方面:84%人员认为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82%人员认为应加强专业技能培养,73%人员认为应加强与医院需求的对接。

1.1.4 影响校院合作的因素: 94%人员认为主要是缺乏合作机制,73%人员认为缺乏校院双方交流平台,71%人员认为校院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49%人员认为缺乏相应政策指导。

1.1.5 要推动医院参与职业教育,96%人员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78%人员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医院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用和在宣传医院形象。

2 调研分析

2.1 看法和观点:

2.1.1 关于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的医院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

2.1.2 校院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医院参与度并不高,校院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目前医院已经与我校开展的合作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而参与学校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医院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等深层合作的项目很少,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等项目几乎没有展开合作。

2.1.3 对于制约医院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占居前四位的是:医院认为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院双方交流平台,校院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政府缺少相应政策引导。要推动医院参与职业教育,96%人员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78%人员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医院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用和在宣传医院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

3 调研结论

3.1校“热”院“冷”的态势

3.1.1 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医院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医院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医院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医院十分满意。

3.1.2 现在的学生第三年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医院,学生面临着到社会人的角度巨变,由此出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医院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职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医院对中职生质量和校院合作的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3.2 在校院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2.1 校院合作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院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医院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風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院在校院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

3.2.2 有些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医院要求。被调查医院的71%人员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达不到医院的要求,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对工作没有正确认识,不肯吃苦。实习生有的不遵守医院制度,不打招呼就离岗,给医院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3.2.3 校院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目前学校和医院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很困难,医院希望能有一个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点对面的合作。

4 对策与建议

4.1 充分调动校院双方

4.1.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医院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行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激发医院参与校院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院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院合作的法规,明晰校院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

4.1.2 切实做好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校要重视学生第三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院教师,联合医院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院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证书。

4.1.3 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医院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不仅专业教师)下医院实践制度。

4.1.4 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调研中医院工作人员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很多大医院不愿意接收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

4.1.5 与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医院提供的工作岗位,在医院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校院双方才充分认识到:校院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更利于人才培养的校院合作制度,积极推进校院合作走向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创新校院合作模式,强化校院合作的基础工作,优化校院合作育人环境,寻求学生、学校、医院三方共赢的校院合作结合点,探索与深化校院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篇4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匮乏、指导不到位,仅靠市科技局10余人要抓好

全市的科技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同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有的高层次人才中,教育类人才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技能创新型实用人才严重短缺;全市仅有两所高校,现有人员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市、县两级科研机构只有3个,工作仅局限于农业方面,存在人员老化问题,工作开展不正常;全市企业中,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仅有5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民营科技企业18家,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2家。我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与贵阳、遵义相比,差距甚远。

(三)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虽有一定增长,但按照有关规定,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年仅达到0.5%,尤其是各县科技经费的投入,除六枝特区外,其余三个县(区)都达到和超过《条例》要求,但实质上多数为“过路资金”,真正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很少。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十二五”期末,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年,我市只达到0.059%,任务十分艰巨。

(四)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我市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含量高、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未得到很好的鼓励和支持,如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焦炉气汽车项目,该公司**年自筹资金将其专利技术与**万达公司合作研制12辆焦炉气公交车,目前仅允许5辆上路运行,剩余7辆至今仍闲置。没有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调研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尽快恢复县级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的职能。

(二)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理直气壮的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要根据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政府采购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项目,优先购买市内具有自主创新的装备和产品。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我市的《重点新产品目录》,下发全市遵照执行;二是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时,从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中加计扣除,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投入,加大对六盘水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担保功能,增强融资能力。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科技资源,推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整合应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

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各市目标考核内容,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作好目标考

核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市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等限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我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城市规划及管理、企业管理和创新领军人才较为紧缺。今年我市出台了《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单位认为该《试行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大,操作性不强。因此,为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建议对《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也用好身边人才,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推广力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市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焦炉气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亮点。为此,建议制定发展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推广力度。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篇5

一、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成绩

总的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务实、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各级领导的“第一生产力”意识不断强化,层层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四大家领导不仅亲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2008年全市科技事业财政投入3376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开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2、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科技经济逐步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结合管理科,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对2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每人重奖20万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学映鸿科技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75项,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校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全市科技系统抓大项目、争取项目、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今年我市共申报项目71项,其中29项列入了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7%,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

4、以“五大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年活动稳步推进。自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将2009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以来,市政府确定了“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技改项目70余项,科技投入1.3亿元、技改投资36亿元,新增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2个,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企业21家,并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5、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为重点,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我市自20xx年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665件、专利授权627件。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今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加快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置了在涟源、双峰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视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引领意识不浓。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提出很久,但客观地说,部分领导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总认为投资搞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因而对科技工作持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式态度。从企业来说,也存在目光短浅、忽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主体作用发挥较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据统计,在全市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安排了研发经费的仅107家,占18%。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远低于3%的规定要求。

2、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570万元的总量仍然较少,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压缩科技专项经费20%后,更加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县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今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冷水江市为例,研发经费只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远低于先进县市1. 1%的标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也至今没有确定,而全省90 %以上市州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问题,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时,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

3、人才紧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研发人才就是这个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我市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5.4人,只有长株潭平均数的9.5%;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科技部门专技人员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职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专技人员只有6人,占27%。其他县市更差,有的连地震监测设备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娄底市域内的大学以文科类教育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在“3+5”城市群中,只有娄底既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仅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这个仅有的基地里,没有规划科技企业研发、培育机构,入驻的企业全部靠招商引资,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起步,园区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从微观层面来说,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此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大厦、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规划多年,但因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建起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也很严峻,我市现有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过了有效期,需重新认定。总之,我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市域性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外依存度很高。

5、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农业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科研体制陈旧,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都较低。在“吃饭财政”的背景下,市、县两级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很有限,而且这点经费也常常“农转非”被挪作他用。农村技术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实用新技术入户率低,农业机械应用仍不广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国叫得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很少。

三、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果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确进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横向比,我市已经落后一大截,急需奋起直追。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工作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来布局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娄底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为湖南的工业心脏增添澎湃的动力。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宏观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在创新中前进,并因停止创新的脚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有创新,则生存,则发展;无创新,则衰退,则消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认真实施 “建设创新型娄底”战略,将科技创新喊在口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效果上。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加大政策扶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抓科技创新,必须有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要利用优势和资源,全面建立与省级厅局的科技会商机制;要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学使用资金。在当前金融危机刚刚见底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市财政收入减少,而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证科技投入这个重点支出,因为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调结构,上水平”方针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议市、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比例达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借助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科学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发经费,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产业龙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兴,国以才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娄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通“入口”,畅“渠道”,建造一个有利于广泛吸纳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欢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顾娄底实际的“贪大求洋”。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进地方发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边人才,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引进一个,流失一批”。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优化科技干部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现有干部职工,促进合理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创新。娄底要加速赶超,自主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要尽快出台《专利资助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比较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动”,为企业搭建好产学研对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予以奖励。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农村合作社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扶持下,呈发展壮大之势。它在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广农村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发区联社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作用,以便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坚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对辖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辖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据调查统计,截止6月末,辖区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其中种植业2个,农副产品加工业1个,全已登记注册,都是2006年发展起来的,成员总数525户,占总农户数的1.3%。贷款余额516万元,占全辖贷款的0.7%。鸣谦信用社支持北胡温室专业合作社和王杜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开办时间是2006年6月,贷款余额420万元,占全社贷款的6%。张庆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即晋中市榆次区怀仁醋业合作社,项目负责人郭春林,开办时间是2006年4月,贷款余额96万元,占全社贷款的1.1%。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为当地粮食的转化,农户的培育创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避免了原来小规模群体经营中品牌杂乱,竞争无序,质量下降,价格下跌,利润降低等现象。怀仁醋业合作社是由山西四眼并酿造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榆次怀仁晋泉酿造厂等6家倡议成立的合作社,有农户社员50个,并培育带动了125个酿造加工户,产值

由原来的22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460万元,产量由原来的2.8万吨,发展到现在的6.5万吨,社员的户均收入由14万元增长到2.8万元,安排从业人员达1146人。贷款全部处于正常状态,无一笔欠息现象。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合就强、合就富”的景象。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难题,联社为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壮大,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绿色通道,收到了较好的效

(一)是贷款方式上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合作社每授信—次,核定贷款最高限额,被授信的合作社所有贷款手续一次性办理到位,方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借贷。榆次区怀仁醋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对其授信400万元,随到随贷,在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下该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

(二)是贷款程序上支持。为促使农村合作社健康发展,辖区农村信用社简化了贷款程序。王杜村是“信用村”,为了加快该村经济发展,信用社积极帮助村委会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年来,信用社累计为其投放贷款680万元。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该合作社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种植业中的龙头组织。去年合作社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种植户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000元左右,极大的稳定了农户的思想,增长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信息上支持。辖区信用社除了在资金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外,还积极利用自己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商机。怀仁醋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用社获得贷款后,信用社通过帮助协调关系、疏通渠道,为他们联系销售网络,帮助他们牵线搭桥,使他们越做越大,旺季日销售醋产品量达

3.8万多斤

(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利率优惠等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但对基层政府、而且对企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统计,凡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收入都高于非成员的收入,全辖3个专业合作社2006年实施经营纯收入2010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4600元,比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850元。

2、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参与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广大会员在掌握科技、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交往以及农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使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北胡大棚蔬菜合作社,以形成黄瓜、西红柿、茄子等20个品种极大的满足了市场需要,带动该村农户150户,每户增收800元,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

4、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农民通过加入合作

组织,生产资料由合作组织统一购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减少了交易费用。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自愿组织起来,通过规模经营,实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6、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过去政府直接管生产管销售,管得过细过宽,农民很不满意,而今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政府借助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政府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为合作社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总体上看,有数量,但质量不高;有成绩,但问题也不少。我们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一些合作社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扶持政策不落实,资金筹措难;三是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建设,以增强合作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成员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近两年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二)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成员素质。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安排一定经费,分层次对基层干部、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一是要健全《章程》。凡组建的合作组织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以《章程》统领各项制度建设。二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三是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按照资本报酬有限和惠顾者返还原则,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四是要健全民主控制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的职能作用。

《科技资讯》科技报告栏目征稿函 篇7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 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 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 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 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 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 相关行业报告,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3.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 传真:010-82616015

QQ:3370926406 邮箱:3370926406@qq.com

科技合作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农民

新昌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临宁波,南接温州,西界金华,北通杭州,是中国“名茶”之乡,“高山茭白”之乡,拥有“大佛龙井”茶叶,小京生等全国名牌农产品。随着品牌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代农业势必需要农业机械现代化。如何把这些机械有序地组织好、利用好,如何将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新昌的实际,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效形式。

1 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为全县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1 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化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

1.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化服务的同时,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承包和租赁农民闲置土地,有效地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土地流转,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农机手和农户“双赢”,这势必产生如“种粮大户”等新型农民。

1.3 缓解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城区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致命问题——劳动力缺乏,这就导致大量土地荒废,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通过承包或租赁将闲置土地有效整合,统一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时间,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

1.4 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如新昌超级稻百亩公关行动中,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利用米醋进行秧田除草就是其中之一,县农业局推广研究员孙永飞说:“这一技术在国外应用較多,国内也有少部分技术资料,从现有的资料分析,除草效果十分理想。” 在移栽后10天左右喷施赤霉素,促进稻苗早伸快长,及早奠定壮秆基础。除了引进先进技术,新昌县新龙实业粮食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了先进的育秧设备、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创立了示范基地。

2 新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个,粮食(水稻)专业合作社4个。新昌县巧英乡雪头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大户承包茶山,以茶叶品牌为基础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机具是茶机和手扶拖拉机,主要农机业务是利用农机为自身合作社服务。新昌县新起农机合作社和新昌县泗洲农机合作社,拥有的主要农机具有手扶拖拉机,烘干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它们都是从一般农机户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经营个体,他们通过购买农业机械,雇佣工作人员,在满足合作社农机化作业的同时有能力满足农业生产播、收、运输等农业作业服务。

3 新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专业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涌现出了几家农机服务组织,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较低层次,滞后了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高标准合作社数量极少,影响带动小 截止到目前,我县农机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标准不高,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3.2 作业服务领域有限 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偏小,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仍局限在粮食作业的机械化生产上,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上的扩展,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大多数农机户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

3.3 主体结构单一,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农机专业合作市大都由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信息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才,且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低,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4 对今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提升全县农机化服务的组织水平,是农民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4.1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引导农民要尽最大可能流转土地,实现土地连片种植,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化服务型转化,为农机专业合作的发展提供空间。

4.2 树立典型,激发示范带动力 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推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4.3 政策倾斜,加大扶持 依托国家政策给予扶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其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有关部门要在合作社建设和农民购机过程中开展银行低息贷款等优惠业务,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

4.4 培养能人,加强信息服务 把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管理者纳入培训计划,加强文化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加强农机合作组织信息网络建设,设置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网络空间,共享信息资源。

上一篇:学生寒假生活的日记下一篇:第二次助学贷款续贷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