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2024-07-30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通用13篇)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西区这个和乐大家园里,我茁壮成长,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离不开各位领导一直以来的重视和培养;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更离不开学生们的信任和好学。今天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不敢谈什么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认为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会喜爱你所教的这门课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如采用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新颖的谜语,好玩的游戏,生动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吸引力。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提供一次动手实践的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赏识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 “看谁的方法多”等,让学生都能大显身手。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好数学的主阵地。如何把握课堂这宝贵的40分钟呢?首先就需要我们把功夫下在课前备课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知识重难点及内在联系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练习、制作课件等,这样就会保证课堂游刃有余。其次上课时要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课堂。

3、上课要做到精讲多练,把握好讲和练的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及时引导。

4、学生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围绕重点进行练习。有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以低年级计算教学为例,要使学生计算过关,靠突击不行,必须靠平时加强基本训练。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坚持学生轮流出题,题型灵活多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5、教学中我还善于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做到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学生能自己总结、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感受独立解决完问题后的成就感。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会学习:包括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认真做题,善于总结,敢于质疑,合作学习等。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要眼脑手并用,提高听课效率。当讲到一些公式、概念、典型练习,归纳的解题方法,我就提醒学生及时的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会做作业:先审清题目再做,不乱涂乱画,书写规范,对作业的质量严格要求,作业按等级给学生加分,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养成做题认真细心良好习惯。

3、认真总结及复习的习惯,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会引领学生捋顺知识脉络,归纳总结。可以要求学生办一份数学手抄报或自己出一套涵盖单元知识的试卷,并在班上进行评比。

四、倾注爱心,赏识鼓励学生。

每个学生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闪光的故事,要耐心帮助他们。平时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针对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提高计算能力入手。除此之外,还在班里实行“学困生承包制”,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学困生,每天再由小组长进行帮扶。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从最基础的计算题,简单应用题做起,鼓励学困生不断进步。只要哪一组组的帮扶对象有一点进步,就给那一小组加“星”,对组长和组员进行表扬,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分析他们的问题所在,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他们肯定会有所进步。

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办公室有一个好习惯,除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交流方式外,平时课间、课前时常进行简短的交流,比如说课间,老师讨论“这个地方你会怎么处理?”“这个地方我是怎么处理的感觉效果不好,你是怎么处理的?”,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大家互相探讨,集思广益,这对我的教学是很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提倡年轻的教师多参与讨论,时间长了,自然受益匪浅。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踏实地学习,务实地工作,争取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以上就是我自己在教学中平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2

一、认识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既然是数学活动, 首先应是与数学相关的, 所开展和实践的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数学目标, 没有数学目标就不是数学活动。再者是经验, 这是一种感性认识, 它不仅包括得到经验的事物, 也包括得到经验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在于让学生接受数学事实, 而更多的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和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总结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来达到组织化“经验材料”, 逻辑化“数学材料”的目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公式、数学定义、定理和法则等客观性的知识, 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的理解和认识, 即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所积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经验和个人知识, 其感性性质很强。值得注意的是,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定理公式那样表述唯一, 所以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带有个性特点, 认识多种多样, 由此决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开放式组织活动, 而不能封闭式灌输知识。教师应注意多给学生机会和空间, 让其自由理解和思考, 充分发挥自主性。

二、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1.体现了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经验不同, 它是具有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如作为数学活动实践的折纸, 其活动目的是学习数学相关知识, 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运动以及不变特征等。所以, 数学活动的实践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没有把数学知识学习作为活动目标的活动就不是数学活动。

2.研究的对象与具体事物相关

数学活动的经验专指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操作所获得的活动经验, 有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上的经验。例如:对自然数的学习和思考可以为分数、小数的学习提供经验, 对长方形的学习又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学习提供经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提到的数学活动是指纯粹的数学思维活动, 即广义的数学活动, 并非研究具体事物的基本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同样的数学对象, 即使外部学习条件都相同, 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活动经验也不一样。因此, 对于整个学习群体来讲, 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活动方式多样, 那么获得的经验也是多样的。

三、形成经验的小学数学活动的 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 其中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现实, 所以, 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 并获得活动经验。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可以以“取杯子”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活动背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13-6”, 并获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经验。

2.间接数学活动

间接数学活动以模拟为特征, 需要学生在抽象的模型中进行操作探索。如:准备一张数位表, 准备9颗棋子, 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数。依次实验3颗、4颗、5颗、6颗棋子都能摆出那些数, 在具体操作中积累经验, 进而达到摆脱具体操作, 将其提升为在头脑中的抽象操作, 最终得出9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 并能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进而归纳总结出棋子的颗数和能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方式

1.在“做数学”中体验、感悟数学

如在学习“乘”和“加”结合的两步计算时, 通过类似“怎样数花儿比较方便”这样的活动使动作、符号、语言相对应起来, 把实际操作活动转化成“乘加运算结合”。黑板上画了很多花儿, 让学生数出来一共有多少朵, 可先让学生一朵一朵数, 得到总数, 再运用乘加结合方式让学生将花儿就近以3朵为一组划分开。

2.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来源于活动的实践, 所以学生要获得活动经验的关键是教师要提供好的活动。如此, 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基础和学习环境, 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充分交流, 进而达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本质, 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本质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小学阶段是形成数学思维的最佳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1.创设语言环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教师应该创设语言环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进行充分的听说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质疑,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推敲,进而使学生把握问题实质,克服思维惰性,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创设交流情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课堂任务的达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并且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活力,拓展小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创设生活情境。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是落后的、被动的、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定理、公式的综合应用,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数学实际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数学审美能力

美感是审美主体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情绪体验,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是一种审美情感。审美情感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心理,进而产生学习欲望。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美与其他科学美一样,表现为一种抽象美。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的抽象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图形以及数学结构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运用数学美的感染力,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知识系统的结构和联系,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喜欢数学,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二、小学数学活动设计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挖掘潜能、提升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创造快乐数学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决定着教学活动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落实重点,尤其是教师讲解重点内容时,要多花时间,注意在慢在求稳,稳中求透。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保证学生动手动眼的时间以及辩证思考的空间,把重点知识传输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二)体现层次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体现层次性,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练习层次,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具体课堂练习设计中可分为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三个层次设计:

1.模仿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

2.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

(三)分配时间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一般的教学课堂应分为情境创新、揭示课题(3分钟),整个课堂质疑(3分钟),师生探究知识过程(20分钟),层次练习(10分钟),学生小结(3分钟),学生对这节课学完后质疑(1分钟),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调整,一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爱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心学生,要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同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就要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三、结论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数学不仅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性的艺术,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应该更新观念,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最终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英键.杜威活动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2]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01)

[3]马云鹏,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4]张玉环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要讲究层次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

[5]杭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篇4

一、求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几颗大五角星?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每一颗五角上有几个角?”这样既能加深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二、求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三、求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分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角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角票呢?”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一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四、求奇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添上一个数字,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心想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里一定有什么“诀窍”,并想知道这个“诀窍”。这样就能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五、求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六、求妙就是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组织教材,应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学习。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新粉笔,说明一支粉笔可写10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上“分数应用题”五个字,然后设计一组提问:①这支粉笔已用了几分之几?②还剩下几分之几?③怎样求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顺势引入新课,衔接自然,顺理成章。

七、求活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拼学具,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

八、求新小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更新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老师,好吗?你们可以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可以考老师,同学们可高兴啦,于是这些“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教师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教师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由怀疑到信服。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九、求变就是教师精心组织感性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提供抽象概括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排除求知的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例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情境来突出这一本质。如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每次拿的支数1054需要拿的次数24?到此教师停止演示。由于创设了变“静”为“动”的演示情境,把本质“隐蔽”的定量(铅笔的总数20支)显现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十、求度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复习长方形的特征,随着纸的高度慢慢增高,引导学生讨论这堆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吗?上述操作活动,学生对长方体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突破由二维向三维过渡。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体会】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新授课中导入环节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数学在我们看来非常容易,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确实难于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把这些新知尽量以浅显的形式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呢。

胡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几点。

一、求德

二、求准

三、求实

四、求奇

五、求趣

六、求妙

七、求活

八、求新

九、求变

十、求度。当然每种方法都能有每种方法的好处。比如:求德,我们通过出示一面国旗,让学生认识了5.通过数小星星,加深了对5的理解。同时借国旗又对学生有机的渗透了德育。在求度中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坡度、难度,恰如其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特岗教师交流发言稿 篇5

各位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我2011年毕业于宁夏师范学院。今年考上平罗县的小学数学特岗教师,现在将我的一些经历与大家分享。特岗之路基本过程如下:

报名→复习→考试→资格审查→体检→面试→培训→到岗

一、报名:7月4日—7月8日

从4月下旬开始及时关注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的网站,了解有关特岗考试的最新消息。一般是先发布考试公告,大概一星期左右开始报名。在报名之前,自己要好好想想报考的专业及报考区域,因为各地区的最低分数线是不一样的(例如你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小学倒数第一,在隆德县或许就是第一)。选择很重要,家人和老师的意见仅作参考,最终决定权在自己。我去年报的是中卫市沙坡头区化学专业,招5个,我是第7,而今年化学专业招1个,考上的机会更小,想报小学数学,可家人都不同意,但我认为考试是我自己去考,以后的路也是自己走,所以最后跨小学数学专业。

二、复习

考试内容有: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根据所报专业和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复习中考层次的题目就可以了。首先是熟悉中小学课本(小学12本,中学6本),主要从公式、定理、例题、习题着手;其次做往年中考题,自己先做,做完后再与标准答案对比,看差距在哪里,尤其是数学讲究严谨。最后买一套《历年招聘特岗教师的真题》练练手就行。复习最好是每天为自己制定目标计划,避免到考试时间了,还没复习完。复习基本就是这个过程,但你们要明白一点:特岗是在考老师,所以要思维开阔一些,想问题要周到全面,写过程要认真仔细,多做题,熟能生巧。

三、考试:7月28日

考前最好是住在一个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如亲戚家有小孩的尽量别去,可以考虑住宾馆,别因小失大),只有休息好了,第二天才有精力去迎接150分钟的挑战,克服自己紧张的心理,做完后多检查,尽量能得分的要得分,降低失分机会。

四、资格审查:8月11日—8月12日

在考试结束10个工作日宁夏人事考试中心就会公布进入资格审查阶段的名单。今年考试结束5个工作日(8月3日)就能查各自的成绩,耐心等待宁夏人事考试中心就会公布进入资格审查阶段的名单。名单公布后个市、县教育局会以短信方式通知你资格审查的具体地点、时间和所带证件,一定要保持手机畅通,还要随时看手机(通常报名时留2个手机号,把你自己的号码写在前面,备用的写在后面),即使收到短信也要及时看手机,有可能消息会变动。今年平罗县教育局将具体信息发到一个邮箱里,发短信只告诉你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上网自己看。

五、体检:8月13日—8月14日

在平罗县中医院进行(165块钱的体检费自理),基本上没问题。

六、面试:8月16日—8月17日

8月14日下午在邮箱里发布面试题目,每门科目都是3个题目。今年小学数学的题目是小数的加减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因为事先不知道自己要讲哪个题目,只能是把这3个题目都准备好。8月16日早上在平罗县城关一小进行面试,进校门时手机就上交了,装在信封里,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等面试结束到校门口领取手机。进校门以后所有参加面试的同学先去开会,专门有人给你讲面试的注意事项,认真听就行,等讲完后按照要求到面试的具体考点:进入备考室抽签,只抽序号,抽完后记住序号继续等待,快轮到你的号时,会有人去叫你,不用担心错过;念到你的抽签号就进入侯考室,提前10分钟抽所讲题目,再温习一下,很快就到试讲室了,切记报的是你的序号而不是姓名,讲课时教态要大方,即使说错了,也不要停下来,接着讲就行,最多10分钟,就有人喊你“停”,此时面试已结束;接下来进入侯分室,等着试讲结果,一起送来3个人的分数,按你所抽的序号领分数单,然后本人签字就可去领取手机,离开考点。

七、岗前培训:8月29日—8月30日

8月22日平罗县教育局公布特岗教师录用名单,接下来就等待培训通知,还是以发送短信的形式。平罗教育局将培训安排在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从师德、教学经历、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听听就行,更多的还是实践。

八、到岗:8月31日

数学学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6

高一的同学们,你们好。我叫***,来自高三(1)班。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也许一部分同学至今还未适应高中快节奏的生活,但不必为之苦恼,只要即时地调整状态,每个人都会做得很好,下面我着重讲一些学习数学应注意的问题。

1、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同学必须从现在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数学新课之前,一定要先预习,有不懂的地方要圈点出来,等到老师讲课时你就有了目的性,这样听课效果会更好,不仅要提前预习,还要做到及时复习,巩固知识体系,有些问题往往在你复习时就会迎刃而解了。

2、课堂聚精会神,上课必须专心致志,跟上老师的思维,保证每堂课都学有所获,也许有些同学认为老师所讲自己都会,便自己埋头单干,其实,这样做往往会因小失大,课上数学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都会使你恍然大悟。毕竟老师掌握着高考的方向。

3、课下多思多悟,课后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有些同学往往缺少自己思考,就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其实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再去请教他人,才是最佳选择,遇到数学难题,一定要多悟,而不能用公式去生搬硬套。

4、纠错及时彻底,平时练习中做错的题、难题,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纠错本,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题摘录下来,争取对错题、难题做到过目不忘。复习时也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切不可忽视,因为他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合作学习,每个班级可以组织一个数学小组,大家可以一同探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交流意见、看法,同学们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就会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7

“经验”在词典中的解释为:①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 ②经历、体验, 是一种感性认识。特级教师张孝天说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知识, 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对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迁移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而忽略对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的面积是多大, 所以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足够多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探究:

师:在你们的学具袋里有4个长方形纸板, 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 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平铺测量。

师: (小组活动) 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 每行摆5个, 可以摆4行, 5个乘4个是20个。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能摆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

生2:每行摆几个小正方形, 长就是几厘米, 摆几行, 宽就是几厘米。

生3: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横着摆了5个, 所以长是5厘米, 竖着摆4个所以宽就是4厘米。

生4:我沿着长摆了4个正方形, 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 所以长是4厘米, 宽是3厘米, 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的摆法很快, 我沿着长摆4个, 再沿着宽摆2个就行了, 也能看出一共摆12个。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1:每行摆几个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 每列摆几个正方形宽就是几厘米。

生2:长方形的面积和每行、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密切相关的。

生3:小正方形不用铺满整个要测量的长方形, 只需知道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 列能摆几个小正方形。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 但不太确定。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长方形求面积的过程, 从铺满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到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用乘法求出, 再到小正方形横排的个数、竖排的个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的猜想, 就是感觉、知觉的经验通过操作、思考, 丰富求长方形面积的经验, 这是求面积的最本质、最普遍意义的方法, 为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奠定基础。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学生受长方形面积的推导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会首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发现不是很好的方法, 所以我精心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用转化法,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会求面积的长方形。有的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 平移到另一边, 就变成长方形, 而有的学生沿着高剪下梯形, 也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这里积累的是割、补、拼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时, 在割、补、拼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积累移、转的方法和经验, 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移动、旋转拼成不同的已知图形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 学生就会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的方法和经验, 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但这时需要在原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用到“极限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在合理设计操作活动并结合生活经验 (分享生日蛋糕) 帮助学生巩固原有的活动经验的同时, 再积累另外的活动经验。

一些和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经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动手操作的经历, 经过积极的思考, 才能将经历上升为经验, 这样的经验才会牢固、深刻。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亲自操作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陈海霞.放手让低年级小学生充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7) .

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经验”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活动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的。“现实”就是学生的“经验”。一方面,它表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它又表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并且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数学教学应从经验出发,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一、注重孩子的生活经验

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和提升的过程。数学课堂如能好好把握这些生活经验,会有不寻常的收获。

案例一:我来说加法——激活经验

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学加法时,随手在黑板上画2个笑脸,又画了3个笑脸。请小朋友问一个加法问题。其实很简单,“左边2个笑脸,右边3个笑脸,一共有几个笑脸?”

没想到第一个小朋友一开口,老师就乐了。“操场上有2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3个小朋友,请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多么生动的画面啊!

第二个小朋友说:“老师第一天给我2张笑脸,第二天又给我3张笑脸,请问我一共得到了几张笑脸?”全班小朋友齐答:“5个!”老师忙说:“真棒!”

第三个小朋友说:“星期一和星期二我很快乐,后3天我也很快乐,请问我一共快乐了几天?”老师说:“希望你天天都快乐!”

没想到,孩子们可以把数学变得如此生动。加法在孩子们的眼中,有这么多的诠释。

数学材料的提供,情境的创设,要给学生遐想的空间。有生活情境、经验的触发点,他们理解的数学会更丰富和生动。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本身就生机勃勃,充满思考与想象。

二、注重孩子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或以经验为前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使孩子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网络活跃起来,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促进知识的迁移。这对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二:乘法的认识——调用经验

师:“比比看谁写得好。5个5相加。”师:“10个3相加。比比看谁写得快!”(生一分钟内写完。)喊:“太麻烦了!手酸死了!”(黑板上的一个学生写错了,多写了一个3。)师:“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吗?”生齐喊:“对!”(师不做声,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多写了一个3。)师:“刚才怎么没发现呢?”生:“3的个数太多了,没仔细看。”生:“写完之后要仔细检查才不会错。”生:“这样写太麻烦了!”师:“是吗?那如果让你们写100个3相加呢?”生:“那要写多久呀!”生:“肯定很容易写错!”生:“写完手也累断了!”师:“100个3相加。用加法表示太麻烦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设计中特意安排听写加法算式的活动,巧妙地呈现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孩子在听和写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表述很繁琐,探索乘法的热情就油然而生。孩子体验到了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来源,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注重孩子的活动体验

数学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他们独特的活动体验,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孩子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案例三:认识物体——获得体验

师:“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手中的物体,你有什么感受?”生:“长方体摸起来尖尖的。”师:“还有谁摸起来也尖尖的?”生:“长方体有角,圆柱没有角。”生:“圆球摸起来圆溜溜的,滑滑的。”生:“球像一个不听话的小朋友到处乱跑;圆柱站着不会跑,一躺下就很会跑;长方体、正方体都不会跑。”生:“圆柱上下是平平的,旁边是弯弯的;球圆滚滚的。”

让学生感受圆柱体特征的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感受肯定和孩子的感受不一样。所以,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他们加深了对物体的认识,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形成非常有益。

一年级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9

大家好!今日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我的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对于只有一年小学教学的我,谈不上有太多经验。下面我将从备课、课堂教学常规、作业布置与反馈这几方面谈谈我的浅薄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特点,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会通过仔细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清楚的知道在每个例题,每道练习题中编写者的意图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我想只有了解了这些,才算吃透教材,我们才能更精准的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能够更好的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常规

第一,要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一年级的学习内容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者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学习。如何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直也是我比较头疼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在讲例题的时候,我突发奇想的利用例题的情境编了一个故事,用故事做开头引入新课。那一次上课,学生与之前相比,学习兴趣高涨了许多,学起来也很带劲。经过那一次偶然,在之后的新课教学当中,我也都是采取同样编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效果真的很不错。有时候我也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这个方法也能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两个数字比大小时,我带着学生做了猜数字的小游戏,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还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生性好动,在课堂上随意性很大,想说就说,想下座位就下座位。面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太着急,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既要认真倾听教师的引导讲解,更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比比谁坐得好、听得认真,比比谁能复述刚才同学的答案,比比谁还有更好的回答等等。

其次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会说的习惯,有利于学习信息的反馈,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再次,重视课堂纪律。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上课坐姿不端正,随意说话的人大有人在。开始我就是不停的反复强调坐端正,不要讲话,效果不大。后来我采取了对口令的形式,一二三四坐好姿势,五六七八闭上嘴巴。我说上句,学生们对下句,同时坐端正不再说话。

第三,重视书写。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利用田字格本加强对书写的练习。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我也是经常讲评,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三、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我是以学校发的资料为主,同步练习,注重错题的订正。我会在批改后把错误率较高的题,集体讲解订正。对于个别错误,让学生带回家订正。但是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并正确的把错题订正过来。对于这样的我就把学生留在办公室面对面订正或讲解错题。

中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10

一中 李晓红

各位领导同仁们大家好:坐在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其实说实话,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我只是抱着要做什么,就要做好的信念来做事。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一些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备课,上课是根本

1.课前准备:关键是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习惯,知道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三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关键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提高。在数学课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我绝不包办代替。

二、学生管理是关键

对学生的管理,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后进生的转化。大家都知道对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很重要。我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四个方面。必要的时候还要做适当的限时练习。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景,先让学生独立解题再让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其次重视提出的问题,大家质疑比解决更重要,因此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也要引导鼓励,共同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是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

3.培养良好的数学作业书写习惯,作业必须整齐干净,符合解题要求,做后要检查做前要改错。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要有慎重的考试态度,无论是哪一种考试(单元、月考、期中等)都要让学生明白认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认真读题,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的各种方法。如:考试习惯拿到卷之后不着急做,要认真读题,每做一题抓住关键字、词、句来仔细分析题,要读懂题意、题目要求,正确解题,才动笔解决,日复一日,就会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仔细检查做好考前思想工作:好的要鼓励,差的要树立信心。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认知;教学

实践是学生增加认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将数学知识从理论运用到实践,可以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入。活动增加的不仅是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活动需要积极开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一、开展操作活动,在动手中获得数学经验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增加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深入认识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采用操作活动,这类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能够提升操作能力。比如画简单的图形,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画图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认识毫升”时,学生对于这些测量单位的理解并不深,对于这些测量概念表示的实际大小没有一个准确的印象,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只会一些简单的毫升、升之间的转化,这就需要学生亲自操作去感受1毫升的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用滴管去滴21滴水,然后观察大小,21滴水差不多就是一毫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一滴水的实际大小以及毫升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下数学知识,相比于硬背,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二、经历经验体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研究表明,数学活动在经历了获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内心的体验,并且这种体验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加深。因此,学生经历经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感悟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在上学期就开始了,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具体的应该融入生活中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一次活动,让家长准备好各种面值的钱币,接着让学生和家长去超市里买生活用品,学生在自己购买的过程中还能够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究竟是多少钱,要懂得节约。又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教室去寻找几何图形,小组合作进行记录,也可以自己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会不断改变,丰富的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正视负面经验,加深认识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家贾德的迁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经验与原理在迁移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经验认识,老师在活动中也应该承担指导任务,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应该及时纠正,通过这些的错误问题同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错误的认识有时候会让学生对于正确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首先教学生如何去绘画三角形的高,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讲课,但是对于绘画高这一部分的教学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经验,比如老师教导学生画垂直的高,有些学生会将高认为是生活中的身高,理解出现错误。他们认为三角形的高是垂直于地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底面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身高都是垂直于底面的。老师应该教导学生,三角形画高是垂直于底面的,应该首先找到三角形的底面。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减少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

四、理論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数学运用意识的培养

如何才能将实践理论结合起来呢?老师可以在课堂中以理论为主,学生自己去理解理论知识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相比,老师的引导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很多。当然主要的理解方面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的,数学意识在学生理解中会慢慢形成。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对于统计的知识应该是有所理解的,但是对于理论方面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太了解,那么老师便可以先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一下统计在数学中具体的表现。接着便可以抽空进行活动组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社区中进行统计调查,在社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学生意识到统计的重要性,数据的直观性可以带给学生意识上的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统计知识,对于学生改善数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数学实用性观念,在生活实际中,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加以重视。开展数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增强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数学知识的掌握,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积累数学生活经验,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学生的德、智、体、美都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友华.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J].学周刊,2014(22).

[2]魏常春.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正视小学数学活动中的“伪经验” 篇12

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 学生只要参与了数学活动, 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经验, 只要经历了学习过程, 就一定会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品质。于是, 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取浅显感性经验, 忽视学生亲身经历把感性经验内化为数学理性经验的过程, 割裂尝试学习与主动接受的相互作用, 忽略了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结, 导致学生积累了似是而非的“伪经验”, 形成了混乱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指出, “伪经验”呈现出真实面貌, 具有欺骗性, 需一一甄别并加以应对。

一、凝滞化操作经验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习得, 特别是抽象数学概念的建立, 总是按照“动作认知 (操作水平) —图像认知 (表象水平) —符号认知 (分析水平) 循序渐进地发展的”[6]。如果仅仅是一些移移、拼拼、量量这样浅显的动手操作活动, 而不在活动后将操作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 这就是凝滞化的表现:缺少学生思维的含量, 忽略将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 导致抽象的思维活动出现断层, 获得不完整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 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 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并在观察、猜想、交流、思考的基础上, 亲身经历将操作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的过程, 是富有生长力的过程, 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案例一: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1.同学们, 你们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束手无策)

2.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同学们动手尝试操作)

3.请把自己的方法和别的同学交流。

“把第一个图形上面的半圆形平移到下面, 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把第二个图形两边的半圆形旋转到上面, 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原来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

4.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转化的方法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案例中, 学生将原有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 不是源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也没有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反思, 体验方法的应用过程。这样的操作活动, 仅仅立足于得到某一具体结果, 是凝滞化操作经验。需要指出的是, 转化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 并不完全陌生, 在过去解决问题的经历中常有应用, 只是这种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学习应用转化时, 必须要对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再认识过程, 从凝滞化操作经验走向具有生长活力的操作经验。

改进:

同学们, 你们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请自己尝试解决。 (图略)

(数方格、切割分别计算面积、尝试自主切割拼接。)

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操作过程。

教师提示:先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学生自主尝试操作, 展示操作过程, 比较面积的大小。 (方法同上)

反思: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思考:除了刚才的方法, 还可以怎么办?

提升: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 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二、灌输性思维经验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指出, 不相关的做和不相关的受都不能成为经验。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 不代表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 有意识地接受并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思维经验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内涵, 然而, 儿童“被思维”的倾向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取代了学生探索学习, 阻断了自主尝试与主动接受之间的相互作用, 将思维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灌输性思维经验, 只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停留在数学活动的表面, 无法触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本质。

案例二:一道简便计算题目:

(尝试练习时, 学生大都采用通分方法)

师:如果后面加上1/ (32) , 再加上1/ (64) , 通分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想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议论纷纷, 没有统一的意见。)

教师:出示图2。

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看作单位“1”, 涂色部分是多少呢?空白部分呢?

生: (抢着) 1-1/ (16) , 因为空白部分是1/ (16) , 所以结果是 (15) / (16) 。

师:如果再加上1/ (32) 呢, 1/ (64) 呢? (学生抢着回答)

课后, 随机抽出学生检测。

结果, 面对1/3+1/6+1/9, 学生无一例外进行了这

样的计算:1/3+1/6+1/9=1-1/9=8/9。

教师的本意是利用直观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的本质,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 这样的直观图不是学生主动提出, 而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实现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 侧重于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结果, 满足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而对于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思考却不见踪影, 是典型的灌输性思维经验。

改进:

观察算式:1/2+1/4+1/8+1/ (16) , 有什么样的特点?

如何进行简便计算?

能想到哪一个直观图来进行表示呢?

观察算式:1/3+1/6+1/9, 有什么样的特点?

可以用上述直观图来进行表示吗?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 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三、孤立的学科经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开始, 从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入手, 让数学知识蕴含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并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相关联, 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未经训练或不是严格的数学知识经验相关联。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 脱离学生的世界与生活, 把相互没有联系的学科经验孤立地教给学生, 试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经验的行为, 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数学活动经验的。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负数》, 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过程:

1.借助温度计, 认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

2.你们打算用什么符号来来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呢?

3.学生自主学习, 记录自己不同的方法; (诸如“零上4°和零下4°”、“正4°和负4°”、“↑4°和↓4°”)

知道数学上是如何表示的吗?我们一起来看课本。

……

学生观察温度计后, 调动原有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这时的学生已经通过自己思考, 敏锐地观察到正数和负数的真正意义所在, 即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该如何表示。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过程, 作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比较粗浅、幼稚, 甚至不是那么严谨,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它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候, 需要把学生的粗浅生活经验进一步提升, 以期实现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的融合。

改进:

1.借助温度计, 认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

2.你们打算用什么符号来来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呢?

3.学生自主学习, 记录自己不同的方法。 (诸如“零上4°和零下4°”、“正4°和负4°”、“↑4°和↓4°”)

4.这些记录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5.根据学习数学的经验, 选择哪一种表示方法适合学科特点?

6.简介我国古代数学家记录方法。

7.简介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重视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联系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的纽带。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个教学目标, 其核心价值是知识与经历。关键是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是否认真地进行了思考, 是否真正体会到了经验的应用过程, 只有对数学活动精耕细作, 去伪存真, 才能真正实现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马复.论数学活动经验[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4) .

[3]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3) .

[4]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0) .

[5]郭玉峰, 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理解与实践[J].课程与教学, 2012 (4) .

一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13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大门,一方面我们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生性好动,在课堂上随意性很大,小学生上课坐姿不端正。所以每节课上课前、课堂上我都不停的反复强调坐姿(头正肩平脚放端)。面对这些学生,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从以下3个方面下手:

1、听:听是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他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所以课堂纪律是关键。每节课前必须先整好课堂纪律,才能开始教学。在课堂中间,凡是教师总结方法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整好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2、说:在每节课上,我都注重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不是随便说,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所悟清晰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每节课我都会充分的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从书中都知道了什么?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

3、写: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为了能够规范学生的书写,所以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要学生在生字本完成作业。这样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对数字以及符号的书写。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低年级孩子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我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做10——20道口算题,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每天评选出5名口算小冠军、5名进步的学生。及时发给家长,一次来调动学生对口算的积极性。另外,我每天的家庭作业都会布置30道口算题,每天坚持让学生去做。长此以往,学生的口算能力肯定可以提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主要是对100以内数认识、数的组成、读作写作、比较大小、数的顺序以及相应的一些加减法。在这类课堂上能动手操作的我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利用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电子白板,让学生亲自去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拨一拨、写一写。我认为动手操作的课堂首先学生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如果学生有兴趣了,就愿意参与到其中,对于所学习的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好多应用题,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他们没有理解题意。所以在讲解解决问题的时候,尤其在教学例题时,我会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条件是什么?数学问题是什么?将题目中有用的条件、数字、关键词圈出来。必要时,用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题意。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高年级应用题的理解。

4、培养学生说算理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计算算理的难点主要是第一学期的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第二学期的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3种方法(想加算减法、破十法、连减法),所以在教学时如果不将这几种方法弄明白的话,学生就很容易把这几种方法混淆。所以在教学到这些难点是,我首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让学生能够说出算理,并且能够写出计算过程,反复巩固算理。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平时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例如:制作数学小报、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是你学过的图形、自己制作七巧板、用你学过的图形拼一拼、画一画。。。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上一篇:2024年教师专业技术考试试题答案整理下一篇:教务处(基层电大工作处)第十二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