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

2024-11-06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通用12篇)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 篇1

数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这几年我带的一直是毕业班的教学。许多老师也是的,很累,很痛苦,但也有一些收获吧,最起码学生记得最多的应是六年级的教师吧。

一、爱心、童心使心灵更加接近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教师付出全部的关怀与爱心,去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用心聆听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然后真正给予适合他们的帮助。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对于毕业班的学生,都是步入或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首先得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喜欢,微笑是改不可少的,他感觉到自己是和蔼可亲的。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下课后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玩,从学生那里也能感觉到他们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的老师。我们变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我。

在平时的说话中,我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怕自己的语言在不经意时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我和学生都是用信件进行交流,从信中可以知道他们的困惑与快乐,这种交流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接近。这样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每年我的生日总能收到过去学生的礼物,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这时总能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

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许多学生学不好的原因,是他们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所以上课时总不能集中精神。每接一个班时,我都会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做起。刚开始我教时都教得很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注意吃是很容易就能学会的,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刚开始的课总是进行的很慢。

我们现在在学习杜郎口,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后进生敢发言了,不大方的学生变得大方了,我想,他们的成绩可能进步的不大,不够明显,但至少他们的其他方面有进步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这就是最可贵之处。

这种课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当然这其间也我做的也不够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三、特殊学生的辅导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这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追求。我着眼学生的长远利益,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进步就是最好”,这是我对全班同学提出的目标。我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如果是一味追求分数,给学生施加压力,就算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他们也会觉得学习是痛苦。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上的情况不能要求我们齐步走,这就要求我们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等生,我要求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要去帮助别人,然后可以做些难一点的题,课后的思考题,奥数题等。

对于后进生,让他们知道“我是可以学好,只不过我比别人晚了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我感觉最好的办法是单给他们补课,这几年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辅导差生,我们中心小学里的学生多,这几年的班都是接近50,所以差生也就特别多。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来补。现在我就把我班考不及格的和60多分的学生每天晚上留下来,让他们把家庭作业在学校完成,不懂的来问我,有时是拿出几题单给他们讲解;还有时是把第二天做作业的题目当时就做了,这样他们就避免每次做作业都是他们是最后的局面。我给他们说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第二天做作业时,他们是最先做完的,当其余的学生向他们投来惊讶的目光,他们看着我会心的笑了。看得出来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前天我在补补课时说我们进行点秘密时,他们都高兴的不得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是想进步的。在这种补课中我也不发火,他们都是想学好的,现在感觉班级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劲头,因为他们都知道,不论在什么时候,赵老师都会和

他们站在一起。都会去帮助他们。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我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课堂上表扬的话语送给他们,作业本上留下我激励的文字,课堂上一个欣赏的眼神„„这些“后进生”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他们的自尊心在赵老师这儿得到了最大的保护和满足。

四、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作业的布置上,我布置作业不多,几乎不布置作业,总感觉学生回家做作业拿回来的只有让自己生气,乱七八糟的。

但平时的作业,正本作业、大、小练习册我都要批改的,我班的学生要想不做作业、拖拉作业很困难,我是每本必批,我批作业比较快,多数能做到面批,批完之后,找来错的同学要在我跟前说哪里做错了,学生都形成习惯了,说完之后都在黑板上改出来,再回到座位上去改。

五、与家长的联系

与家长的沟通也很重要,现在补课了,我就通知到每个补课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我也不是个爱告状的老师。如果那样,学生可能就要对数学失去兴趣了。

阅读全文(2577)| 回复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 篇2

一、认识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既然是数学活动, 首先应是与数学相关的, 所开展和实践的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数学目标, 没有数学目标就不是数学活动。再者是经验, 这是一种感性认识, 它不仅包括得到经验的事物, 也包括得到经验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在于让学生接受数学事实, 而更多的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和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总结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来达到组织化“经验材料”, 逻辑化“数学材料”的目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公式、数学定义、定理和法则等客观性的知识, 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的理解和认识, 即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所积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经验和个人知识, 其感性性质很强。值得注意的是,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定理公式那样表述唯一, 所以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带有个性特点, 认识多种多样, 由此决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开放式组织活动, 而不能封闭式灌输知识。教师应注意多给学生机会和空间, 让其自由理解和思考, 充分发挥自主性。

二、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1.体现了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经验不同, 它是具有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如作为数学活动实践的折纸, 其活动目的是学习数学相关知识, 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运动以及不变特征等。所以, 数学活动的实践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 没有把数学知识学习作为活动目标的活动就不是数学活动。

2.研究的对象与具体事物相关

数学活动的经验专指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操作所获得的活动经验, 有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上的经验。例如:对自然数的学习和思考可以为分数、小数的学习提供经验, 对长方形的学习又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学习提供经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提到的数学活动是指纯粹的数学思维活动, 即广义的数学活动, 并非研究具体事物的基本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同样的数学对象, 即使外部学习条件都相同, 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活动经验也不一样。因此, 对于整个学习群体来讲, 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活动方式多样, 那么获得的经验也是多样的。

三、形成经验的小学数学活动的 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 其中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现实, 所以, 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 并获得活动经验。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可以以“取杯子”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活动背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13-6”, 并获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经验。

2.间接数学活动

间接数学活动以模拟为特征, 需要学生在抽象的模型中进行操作探索。如:准备一张数位表, 准备9颗棋子, 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数。依次实验3颗、4颗、5颗、6颗棋子都能摆出那些数, 在具体操作中积累经验, 进而达到摆脱具体操作, 将其提升为在头脑中的抽象操作, 最终得出9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 并能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进而归纳总结出棋子的颗数和能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方式

1.在“做数学”中体验、感悟数学

如在学习“乘”和“加”结合的两步计算时, 通过类似“怎样数花儿比较方便”这样的活动使动作、符号、语言相对应起来, 把实际操作活动转化成“乘加运算结合”。黑板上画了很多花儿, 让学生数出来一共有多少朵, 可先让学生一朵一朵数, 得到总数, 再运用乘加结合方式让学生将花儿就近以3朵为一组划分开。

2.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来源于活动的实践, 所以学生要获得活动经验的关键是教师要提供好的活动。如此, 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基础和学习环境, 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充分交流, 进而达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本质, 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师怎样和小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篇3

摘要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的促进。重视问题的预设与引导,及时进行交流的评价激励,加强教师的调控,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关键词现代社会;交流的深度;实践探索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它可使人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处理问题,都离不开交流。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的促进。但交流的深度、广度、效度还有待加强。如何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需要我们重视并进行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需要广度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课堂缺乏交流,而现实的课堂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许多中下生没有参与数学交流,尤其差生,成了课堂的摆设。而他们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新加坡教育部长在给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生命。如何关注每一位个体,使他们也参与交流并得到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好生自不必说,他们是课堂的活跃分子,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增强课堂的热烈气氛,作为教师,自然高兴,但不能满足于几个好生的表现,而要深入课堂深处,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关注生理和心理有些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交流的广度,真正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⒈教师要关注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

儿童在上小学阶段,年龄大致在6到13岁,身体各部分都处于发育期,包括脑子在内的各个器官,都还很脆弱。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儿童脑子发育情况有所差异,思维能力也有好有差。有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思维迟钝些,有些儿童不敢说话或说话结结巴巴。对于儿童的这些错误或现象,我们不该一味地批评责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有客观原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益丰富和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情况会有所改变。 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教师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耐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发言。

班上有个落后的学生,我开始特别地关注他,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并且尽可能地在班里给他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经常与他交流。后进生不会永远是后进生,教师应该坚信这一点,多和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比别人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自信起来。只要有充足的阳光、氧气、水分,鲜花一定会开满枝头。

⒉一定要关注因家庭原因造成的问题学生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是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保障,是给予学生安全感的一个港湾。如果一个家庭开始出现分歧或者是支离破碎的,那么这个孩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学习上都将受到很大打击。小潜是个聪明的孩子,数学成绩在班里也不错的,但是他的行为习惯却不怎么好,独立能力很差。上课时不爱听讲,画画、做小动作或者自己看书什么的。跟他谈心,他总是沉默,要不就是掉眼泪,但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后来经过了解,原来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了。后妈虽然对他很好,但毕竟关心不够,他爸爸又比较忙,他平时就寄宿在一个老师家。他如果对某一个人不满意就跟那个人唱反调。又进行了解,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不错的。我就想到可能语文老师给了他一种妈妈的感觉,使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我上课的时候特别留意他,关心他,鼓励他回答问题;下课时经常找他聊天,主动去跟他亲近。刚开始他还有点排斥,保持沉默,后来他就慢慢会跟你说几句了。现在他在数学课上发言越来越多,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二、需要氛围

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生生交流。偶尔有几次的问答,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问一答,书本知识的形式化翻版。

⒈具有良好的心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说话,多倾听学生的说话,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教师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否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想交流也没有机会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是什么”、“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请说说理由”,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开展与深入。否则,教师听不进不同意见,棒杀不同见解,学生就会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交流也就成了形式。

⒉准备有效的材料

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交流,除了教师提供学生交流的时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说话以外,还应该准备有效的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准备材料、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以上几点可以知道:数学教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授,它更加关注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在面向全体并关注个别学生的同时,创设交流的氛围,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教师的调控,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 篇4

4月4号,我有幸参加了提高县小学数学质量经验交流研讨会,整个会议分为2大块,第一块:有8位优秀教师做经验交流,第二块:王主任做大会总结。首先,从自己听取的8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自己感触很深,也觉得自己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受益很深,主要是,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李老师发言,非常实用;例如,巧用基础训练,1、不动笔,先说说不做。

2、做在本子上。

3、做在基础训练上。还有就是用好4个本子,口算练习本、随堂练习本、家庭作业本、打草本;而且很有幽默感,讲的故事很动人,对人启发很大。

高三数学教师高考辅导经验交流 篇5

首先:注重知识储备

所有老师,不管是年轻还是老教师都注重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解题能力。他们把近几年高考题都做了,做到心中有数,了解高考题型的分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解答题的步骤及得分点是什么。了解清楚这些,便于选择有针对性的题目对学生加以训练。还学习去年的《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作为借鉴。我想我不管明年具体作什么,都要好好作好这一点,随时做好这个准备。

其次:分析学生情况,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只有透彻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才能够发现其漏洞,也才有可能及时弥补。因此,每位老师在高考复习开始时便逐一地为学生把脉,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优势、劣势,按不同程度把他们分成几层,采取分层辅导的办法。

第三:牢固打好数学基础

数学的“三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抓好“三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打好坚实基础,才有取得好成绩的可能.在这方面李林老师的做法我认为非常值得我学习:

1.用好课本.在平时教学中要用好课本,就是到了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教材中知识更新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2.精选例题、习题.要求选择的题目典型有代表性,体现通性、通法,有举一反三的作用.3.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4.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要求基础题所有同学都要过关,中档题大部分过关,难题一小部分同学过关即可。

最后:吴增广老师根据近几年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考生答题失分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也是现在高一高二学生的普遍问题,它们是:①审题不够仔细;

②书写不够规范;

③基础不够扎实;

④思维不够灵敏;

⑤表达不够清楚;

谈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6

“经验”在词典中的解释为:①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 ②经历、体验, 是一种感性认识。特级教师张孝天说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知识, 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对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迁移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而忽略对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的面积是多大, 所以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足够多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探究:

师:在你们的学具袋里有4个长方形纸板, 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 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平铺测量。

师: (小组活动) 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 每行摆5个, 可以摆4行, 5个乘4个是20个。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能摆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

生2:每行摆几个小正方形, 长就是几厘米, 摆几行, 宽就是几厘米。

生3: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横着摆了5个, 所以长是5厘米, 竖着摆4个所以宽就是4厘米。

生4:我沿着长摆了4个正方形, 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 所以长是4厘米, 宽是3厘米, 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的摆法很快, 我沿着长摆4个, 再沿着宽摆2个就行了, 也能看出一共摆12个。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1:每行摆几个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 每列摆几个正方形宽就是几厘米。

生2:长方形的面积和每行、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密切相关的。

生3:小正方形不用铺满整个要测量的长方形, 只需知道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 列能摆几个小正方形。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 但不太确定。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长方形求面积的过程, 从铺满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到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用乘法求出, 再到小正方形横排的个数、竖排的个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的猜想, 就是感觉、知觉的经验通过操作、思考, 丰富求长方形面积的经验, 这是求面积的最本质、最普遍意义的方法, 为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奠定基础。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学生受长方形面积的推导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会首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发现不是很好的方法, 所以我精心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用转化法,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会求面积的长方形。有的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 平移到另一边, 就变成长方形, 而有的学生沿着高剪下梯形, 也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这里积累的是割、补、拼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时, 在割、补、拼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积累移、转的方法和经验, 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移动、旋转拼成不同的已知图形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 学生就会借鉴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的方法和经验, 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但这时需要在原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用到“极限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在合理设计操作活动并结合生活经验 (分享生日蛋糕) 帮助学生巩固原有的活动经验的同时, 再积累另外的活动经验。

一些和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经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动手操作的经历, 经过积极的思考, 才能将经历上升为经验, 这样的经验才会牢固、深刻。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亲自操作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陈海霞.放手让低年级小学生充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7) .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探析 篇7

一、认识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既然是数学活动,首先应是与数学相关的,所开展和实践的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就不是数学活动。再者是经验,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它不仅包括得到经验的事物,也包括得到经验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在于让学生接受数学事实,而更多的要让学生通过感悟和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总结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来达到组织化“经验材料”,逻辑化“数学材料”的目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公式、数学定义、定理和法则等客观性的知识,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的理解和认识,即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所积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经验和个人知识,其感性性质很强。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活动经验不像定理公式那样表述唯一,所以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带有个性特点,认识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开放式组织活动,而不能封闭式灌输知识。教师应注意多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其自由理解和思考,充分发挥自主性。

二、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1.体现了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经验不同,它是具有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如作为数学活动实践的折纸,其活动目的是学习数学相关知识,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运动以及不变特征等。所以,数学活动的实践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没有把数学知识学习作为活动目标的活动就不是数学活动。

2.研究的对象与具体事物相关

数学活动的经验专指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操作所获得的活动经验,有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上的经验。例如:对自然数的学习和思考可以为分数、小数的学习提供经验,对长方形的学习又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学习提供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数学活动是指纯粹的数学思维活动,即广义的数学活动,并非研究具体事物的基本数学活动。

3.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同样的数学对象,即使外部学习条件都相同,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活动经验也不一样。因此,对于整个学习群体来讲,数学活动经验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活动方式多样,那么获得的经验也是多样的。

三、形成经验的小学数学活动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贴近生活,其中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现实,所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并获得活动经验。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以以“取杯子”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活动背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13-6”,并获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经验。

2.间接数学活动

间接数学活动以模拟为特征,需要学生在抽象的模型中进行操作探索。如:准备一张数位表,准备9颗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数。依次实验3颗、4颗、5颗、6颗棋子都能摆出那些数,在具体操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摆脱具体操作,将其提升为在头脑中的抽象操作,最终得出9颗棋子能摆出哪些数,并能随着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进而归纳总结出棋子的颗数和能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方式

1.在“做数学”中体验、感悟数学

如在学习“乘”和“加”结合的两步计算时,通过类似“怎样数花儿比较方便”这样的活动使动作、符号、语言相对应起来,把实际操作活动转化成“乘加运算结合”。黑板上画了很多花儿,让学生数出来一共有多少朵,可先让学生一朵一朵数,得到总数,再运用乘加结合方式让学生将花儿就近以3朵为一组划分开。

2.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来源于活动的实践,所以学生要获得活动经验的关键是教师要提供好的活动。如此,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基础和学习环境,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充分交流,进而达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本质,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真实感受。希望大家对我的发言多提宝贵意见,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长补短,更进一步!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得要做一个学生都喜欢的老师。这是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的切身感受。很难想象一个与学生有距离感的老师能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与学生形成默契,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不可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熏染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而与学生打成一片。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学生都喜欢的老师呢?

一、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

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其实就是老师对学生态度的一种折射。一个态度真诚并付出艰苦努力的老师,也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关于这一点,我有这么几点感受:

1、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所以要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有一年,送完毕业班后,按照学校的循环接班制,我应接教一年级,结果校长又安排我接手五年级的教学工作。这是一个学习基础和各方面表现都很差的班级,一说起这个班,老师们都很头疼。起初,我心里也确实有些想法,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但最后还是及时调整好心态,欣然接受下来,并很快找到原来的班主任,向他了解班级情况。从谈话中知道,这个班的孩子学习基础差、纪律也差,虽然他们都愿意学习好,都想表现好,可是对自己普遍缺乏信心。于是我就特意把第一堂课设计成一节故事课,以平和的方式,给他们讲毛泽东、朱德、鲁迅等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进取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受鼓舞。在这之后,孩子们都愿意上我的课了,班级各方面的表现也有了很大改观;到毕业考试时,这个班的数学成绩排在全区第一。当然,一个班级的进步仅靠一节课还是不够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给学生留下了较好的的第一印象,无形之中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成功改造班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善待孩子的错误,等待他们的成长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学生身上的不足、缺点,也包括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对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包容、等待,确实让很多孩子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些闪光点。

在上面提到的那个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各科成绩在班里都是倒数。我接手后布臵的第一次作业题,他竟然做错了一半多。于是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先让他把错题改了,然后问他想不想把作业题全都做对,在班里受到表扬?他低着头,没有说话。我知道,他在自责,于是我就鼓励他说:“老师知道你是很棒的,有能力把作业题全都做对,只是今天检查的不够仔细,是吗?”他点了点头。我接着对他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三次机会,你来办公室改错,不要告诉别人,我在课堂上照样表扬你,怎么样?”孩子听后,不好意思地笑着点了点头。之后,我真的连续表扬了他三次。在受到表扬后,我发现课堂上他能认真听讲了,作业也知道反复检查了,错题现象也越来越少,他自己高兴,我也很开心。后来这个学生的自信越来越强,甚至能主动和同学讨论问题,和数学科代表一起研究我出的思考题,还经常到办公室主动帮我拿小黑板,抱作业本,争着当小老师,给全班讲题。到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上升到班里前几名。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初三了,每次放假时他都会到学校来看我。

还有一个学生,性格叛逆,数学基础差,不认真听课,更不想做作业,还常和同学闹别扭。为了这个孩子,我没少费脑筋。对待这样的孩子,就不只是补补数学知识那么简单了,而是要解决他的心态和正确做事情的持久性的问题。我经常和他谈话,并留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有一丁点进步,我都把他的名字写在表扬栏里。为此,他的家长经常打电话感谢我。可对这样学生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长期养成的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虽然我在他身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他有时还是不完成作业,还是和同桌发生口角,还是不想好好听课、做笔记...有时候我真的想放弃,可是做老师的良知告诉我,这个学生在我班里,他就是我的孩子,我能放弃自己的孩子吗?我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一年后,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待同学态度友善了,甚至能主动帮助同学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到毕业考试时,这个孩子的各科总成绩排在了班级前几名,为此,他还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我。

3、做学生的好朋友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老师、班主任,就必须舍得投入时间,舍得投入感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打成一片。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和学生交流谈心的习惯,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建立起师生间的友情。我也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绝不随便发脾气,独断专行,打骂学生,以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因为我知道,一位高高在上的老师永远不会真正的了解学生,也不会赢得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的尊重。记得有一次,我去上课时,发现学生集体比较疲惫,精神不振,怎么办?这样想着上课的铃声也响起来了,我果断地让孩子们站起来,对他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首歌,大家说好吗?”学生一听唱歌,马上来了精神,站的整整齐齐,和我一起拍着手唱起了歌…”仅仅过了几分钟,学生便都个个兴奋起来,结果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平常还要好。设想一下,如果我以另一种态度对待学生,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可见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也才能真正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二、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条件地热爱你所教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数学老师,首先就得喜欢、热爱数学这一学科,喜欢自己的事业;并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教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兢兢业业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工作任务,从没有无故耽误学生一节课。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上面,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课堂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业务基础。

人们常说,好教师靠一堂课成就自己,好医生靠一把刀成就自己,好演员靠一台戏成就自己。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大小、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水平上面,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也要依靠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放在第一位,每一堂课都坚持做到仔细解读课标、认真研读教材、细心解读学生,做到细致周到,万无一失。当然备出一堂好课,只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学的主阵地毕竟还是在课堂上。因此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我都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信条,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感染学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张扬。这也许正是学生喜欢我教的数学课的原因吧。

三、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9

九月份刚开学,也是我开辟新的工作环境的开端,揣着满怀的热情,走上教三七班语文的岗位,与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相处后,发现他们都很愿意亲近我,而且对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就像是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一下课都围在你身边,问问这,问问那,我呢,成了一个孩子王跟他们一起说笑。

可是,马上问题就来了,我很快就发现学生们的语文基础掌握不是很牢固,而且,写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为了提高语文能力,无非是对他们“严”。在学生面前做严师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简单的。只需要你课上永远板着一张脸,不断的提出学习上的各种要求,在不满意的情况下,教训一顿,学生们肯定也能掌握好所有的知识。可是,这样一来我距学生不是很远了吗?但是一味地做朋友,而没有老师的威严,让他们感觉就像班里的一个同学,那我还怎样驾驭课堂,上课的时候他们怎么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事实上有的孩子就因为跟老师没有距离了,课堂上很随意的插嘴或下位,这样怎么能学好?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备呢?

回想以前学心理学时,有一句话:老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表现出来,是对学生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是啊,这样既能和学生们友好平等的相处,又能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纳你,从而爱上学习。

看来得从“做朋友”开始我的计划。

于是我用了二招:(一)坐下来听学生倾诉。作为学生,总是希望老师与他们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悲伤。如果心平气和的做学生的倾诉对象,跟学生交流,有时并不需要做教师的自己说,只要静静的听学生把话讲完,让学生觉得你真正的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教师对他是尊重的,学生也就满足了。给学生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帮助。这是和学生交朋友迈出的关键一步。

(二)“蹲下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评价标准跟我们成人是不同的,当我“蹲下来”与学生平视,才能知道学生在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以他们子的视觉看发生在身边的事,才能理解他们,才能看懂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被他们所接受。

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后,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是让我最担忧的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他们把写作文当做一件头等难事,可是,已经到了小学中年级了,哪能不写作文呢?于是,开始从五十字,一百字的拓展写话训练着手,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写作的作业,一个月下来,他们变得有话可写了,然后开始训练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型,课堂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回家后能够比较轻松的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他们看到每次自己都能写上二、三百字,越发有了信心,把写作的作业当做家常便饭,甚至有时一个星期下来训练作文的次数低于三次,孩子们都不习惯了,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严格”的训练。

平时对于基础知识也是不放松一丝一毫,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严格要求,争取让每一个孩子掌握得扎扎实实。

小学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策略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经验积累;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对方法与课程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关注。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各界特别是一线教学老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的内涵和组成以及教育意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现在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小学生比较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大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感官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积累进行了阐述,最后就实践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此来与大家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交流与探讨,以期更好的研究出小学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相关策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的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思维经验积累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作为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但有时也会让小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拓展自主探究,发挥合作交流。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经验。此类活动直接面向学生学习问题的直接解决。学生 在整个学生都经历着对数学的深入思考。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的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时,老师会让学生试着做“摸球”的实验以此来感受摸到球多少的可能性。根据学生知识能力进行判断,比如在已知的盒子内有8个黄球和2个白球,让学生自己判断摸到哪个颜色的可能性大。接着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动手操作以及实验就成为了学生探究结果的主动需要,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有些数学活动的积累,某种经验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但要使数学活动经验更有效地深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当然还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的过程。

二、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感官经验积累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从而获取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小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主要价值并不是该问题当时直接的解决,而是可以有效的获得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小学生自己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学生可以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自己撕下来,然后将这个三个角的顶点重合的并依拼在一起,然后可以发现正好成为一个平角,从而加深对内角和的度数的深刻印象。这个直观的过程,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亲自动手制作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深刻印象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

三、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积累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不断思维积累也能逐渐积淀出一种经验,而这种经验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较多且喜欢反思的学生,他自己的数学思维也必然会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

举个例子,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小冬测量几瓶液体结果中质量和体积的相关记录,然后进行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填写,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来等式,因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有了相关认识,从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较为容易。有的学生对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等概念可能不太了解,基于之前学生学习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学生会有一种直觉,就是在新知识“比”的课程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相關性质。那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一个不为0的相同数字其结果中比值不变。这个结论学生便可以依据之前的经验得出。

四、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与实践结合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广泛存在在生活中,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通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以此来培养出小学生利用数学所学的只是进行观察、解释和表示存在于现实中事物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养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打开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在现实中使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化面积》,此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稍复杂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测量与实际计算,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具体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举动,从而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在教学活动内容中的各种因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自主的设计各式各样的花圃,然后进行面积计算。这样就为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小学生自己的经验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的积累对以后小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能力的提升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是进行不断的自我学习,做新课程下数学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有效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高效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中在学生思维经验、感官经验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达到使学生经验得到积累的重要目的,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运蓉.探究性学习中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

[2] 陈超燕.初中数学实验与课题学习的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正视小学数学活动中的“伪经验” 篇11

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 学生只要参与了数学活动, 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经验, 只要经历了学习过程, 就一定会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品质。于是, 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取浅显感性经验, 忽视学生亲身经历把感性经验内化为数学理性经验的过程, 割裂尝试学习与主动接受的相互作用, 忽略了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结, 导致学生积累了似是而非的“伪经验”, 形成了混乱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指出, “伪经验”呈现出真实面貌, 具有欺骗性, 需一一甄别并加以应对。

一、凝滞化操作经验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习得, 特别是抽象数学概念的建立, 总是按照“动作认知 (操作水平) —图像认知 (表象水平) —符号认知 (分析水平) 循序渐进地发展的”[6]。如果仅仅是一些移移、拼拼、量量这样浅显的动手操作活动, 而不在活动后将操作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 这就是凝滞化的表现:缺少学生思维的含量, 忽略将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 导致抽象的思维活动出现断层, 获得不完整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实, 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 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并在观察、猜想、交流、思考的基础上, 亲身经历将操作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的过程, 是富有生长力的过程, 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案例一: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1.同学们, 你们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束手无策)

2.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同学们动手尝试操作)

3.请把自己的方法和别的同学交流。

“把第一个图形上面的半圆形平移到下面, 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把第二个图形两边的半圆形旋转到上面, 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原来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

4.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转化的方法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案例中, 学生将原有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 不是源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也没有在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反思, 体验方法的应用过程。这样的操作活动, 仅仅立足于得到某一具体结果, 是凝滞化操作经验。需要指出的是, 转化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 并不完全陌生, 在过去解决问题的经历中常有应用, 只是这种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在学习应用转化时, 必须要对应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再认识过程, 从凝滞化操作经验走向具有生长活力的操作经验。

改进:

同学们, 你们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请自己尝试解决。 (图略)

(数方格、切割分别计算面积、尝试自主切割拼接。)

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操作过程。

教师提示:先把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学生自主尝试操作, 展示操作过程, 比较面积的大小。 (方法同上)

反思: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思考:除了刚才的方法, 还可以怎么办?

提升: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 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二、灌输性思维经验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指出, 不相关的做和不相关的受都不能成为经验。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 不代表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 有意识地接受并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思维经验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内涵, 然而, 儿童“被思维”的倾向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取代了学生探索学习, 阻断了自主尝试与主动接受之间的相互作用, 将思维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灌输性思维经验, 只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停留在数学活动的表面, 无法触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本质。

案例二:一道简便计算题目:

(尝试练习时, 学生大都采用通分方法)

师:如果后面加上1/ (32) , 再加上1/ (64) , 通分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想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议论纷纷, 没有统一的意见。)

教师:出示图2。

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看作单位“1”, 涂色部分是多少呢?空白部分呢?

生: (抢着) 1-1/ (16) , 因为空白部分是1/ (16) , 所以结果是 (15) / (16) 。

师:如果再加上1/ (32) 呢, 1/ (64) 呢? (学生抢着回答)

课后, 随机抽出学生检测。

结果, 面对1/3+1/6+1/9, 学生无一例外进行了这

样的计算:1/3+1/6+1/9=1-1/9=8/9。

教师的本意是利用直观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的本质,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 这样的直观图不是学生主动提出, 而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实现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 侧重于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结果, 满足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而对于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思考却不见踪影, 是典型的灌输性思维经验。

改进:

观察算式:1/2+1/4+1/8+1/ (16) , 有什么样的特点?

如何进行简便计算?

能想到哪一个直观图来进行表示呢?

观察算式:1/3+1/6+1/9, 有什么样的特点?

可以用上述直观图来进行表示吗?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 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三、孤立的学科经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开始, 从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入手, 让数学知识蕴含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并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相关联, 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未经训练或不是严格的数学知识经验相关联。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 脱离学生的世界与生活, 把相互没有联系的学科经验孤立地教给学生, 试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经验的行为, 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数学活动经验的。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负数》, 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过程:

1.借助温度计, 认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

2.你们打算用什么符号来来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呢?

3.学生自主学习, 记录自己不同的方法; (诸如“零上4°和零下4°”、“正4°和负4°”、“↑4°和↓4°”)

知道数学上是如何表示的吗?我们一起来看课本。

……

学生观察温度计后, 调动原有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这时的学生已经通过自己思考, 敏锐地观察到正数和负数的真正意义所在, 即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该如何表示。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维过程, 作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比较粗浅、幼稚, 甚至不是那么严谨,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它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候, 需要把学生的粗浅生活经验进一步提升, 以期实现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的融合。

改进:

1.借助温度计, 认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

2.你们打算用什么符号来来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呢?

3.学生自主学习, 记录自己不同的方法。 (诸如“零上4°和零下4°”、“正4°和负4°”、“↑4°和↓4°”)

4.这些记录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5.根据学习数学的经验, 选择哪一种表示方法适合学科特点?

6.简介我国古代数学家记录方法。

7.简介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重视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联系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的纽带。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个教学目标, 其核心价值是知识与经历。关键是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是否认真地进行了思考, 是否真正体会到了经验的应用过程, 只有对数学活动精耕细作, 去伪存真, 才能真正实现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马复.论数学活动经验[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4) .

[3]孔凡哲.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3) .

[4]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0) .

[5]郭玉峰, 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理解与实践[J].课程与教学, 2012 (4) .

小学数学复习经验交流 篇12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由于期末复习是对本学期所学过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内容多,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从而用较少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一、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我让学生复习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智慧树或者知识框架图自己去总结、归纳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智慧树或者知识框架图,再利用智慧树或者知识框架图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最后达标练习。

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

上一篇:在军训开营式上的讲话下一篇: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工作完成情况暨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