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通用10篇)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1
1 引言
时过境迁, 不知何时起大学生的就业竟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普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经成为常态, 甚至国家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对于吸收大学生的企事业单位都开始给予补助。回想起二十年前, 那个时候要是某个村里出了一位大学生, 整个村子都要为之庆祝几天。这样强烈的反差已经鲜明地反映出了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不足。
2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会那么难?到底难在哪里?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结合目前国内相关的一些政策影响, 粗浅的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首先, 要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谈起。自从1980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倡导“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以来,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人均GDP、人民生活奔小康等目标的实现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是, 表现在家庭教育上,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因素。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 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 家家户户都只有一个孩子, 所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全部的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 真可谓是万般宠爱于一身。这样感情泛滥的结果可想而知, 在最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上大多是自私、懒散、没有责任心、好高骛远的, 他们就像温室里的玫瑰, 经不起风吹雨打。
其次, 孩子到了学龄期后, 主要接受学校的全日制教育。可是几十年不变的应试教育, 一直填鸭式的所谓的文化知识灌输, 除了让学生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一个个都成为视力残疾人士以外,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和一些提高能力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的学校方的某些老师, 在市场经济面前早已忘记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兼家教、开小灶现象是屡禁不止, 家长们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也只能痛下血本。怪不得在目前的一项消费调查中发现, 教育消费支出是所有消费支出中占比例最高的, 而且还是快速提升之中。而学生们却在这劳民伤财的教育竞赛中搞得筋疲力尽, 甚至有的学生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下选择了极端的不归路。在家长们的殷切期待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 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含辛茹苦16载, 终于大学毕业, 踏进了社会。正当他们满怀信心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时候, 突然发现他们想要的岗位到处碰壁, 而大多数普通的岗位却又不想去, 迷茫在这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面前。
而作为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却为什么不想招聘这些应届大学生呢?笔者觉得这主要取决于越来越大的大学生供方市场, 大家可以看到, 在市场经济下全国各大专院校为了经济效益纷纷抢生源, 大学录取的的比例年年创新高, 据统计2011年高考录取率为72.3%, 比去年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 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出国留学人员比例。大家都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 因为只有那么一个宝贝儿子 (女儿) ;家长勒紧腰带也要培养他们读大学;大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含金量却越来越低;企业对学历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况且现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一般还都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 绝大多数招聘单位都希望直接找到适合该岗位的人才, 而不愿意成为那些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场所。一般的应届大学生到社会上开始工作都会有一个磨合期, 在这个磨合期里要去适应新的身份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职业心态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培训等。据统计, 所有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来的比例只有18.3%, 也就是说80%以上的职业要求都还需要从岗位里、从实践中获取。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有时宁可降低学历要求也都希望能招聘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的原因。
3 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
那么, 应届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就业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改变就业观念, 降低择业门槛。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绝大多数的企业招工都还是困难的,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投入以后, 对浙江沿海发达地区来说, “用工荒”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正是应届大学生的历练机会, 关键还是需要转变自己的心态, 很多的年轻人好高骛远、心比天高,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变成碌碌无为一辈子的啃老族。所以,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个比较朝阳的行业, 从基层做起、从最累、最脏的活干起。“是金子总会发光”, 久而久之就能脱颖而出了。毕竟大学生和一些学历较低的同事相比,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还有, 从基层升上来的大学生对企业了解的比较深入, 人脉关系也比较顺, 为他在这个企事业单位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笔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这些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在2-3年后一定会被提拔的, 只是可惜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不能坚持到底, 现在坚持下来的个别大学生, 都成为企业中栋梁之才, 就算未能得到晋升, 通过这几年的历练, 你也有足够资本到能够赏识你的企业去。
其二, 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目前的职业细分越来越具体, 行业准入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不但如此,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就是在工作的岗位上也是需要不断的培训、不断地充电。有许多的大学生喜欢把重新择业叫做“跳槽”, 我们认为要“跳高”不要“跳槽”。从辞典里对“跳槽”的一种解释是牲口到其它的食槽上争抢食物。我们认为在职场上, 自己还处在学习阶段、适应阶段, 还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这样低水平地反复换岗位, 这就是“跳槽”;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 专业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本岗位工作能完成的让人敬佩的时候, 你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这叫“跳高”。所以说跳槽是把自己当驴看, 去追求好主人、好饲料;而跳高是把自己当人看, 去拼搏、去进取。职业发展生涯的发展空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所决定的。
其三, 树立敬业精神、规划职业生涯。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是一种对自己所钟爱事业的热爱与执著进取, 是对自己所肩负工作责任的精益求精与一丝不苟, 是一种工作过程中的尽心尽力与严格自律, 是一种忠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最好阐释。根据资料统计, 大学生第一次找到的工作就是他们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概率很小, 所以要树立敬业精神就需要做一行爱一行。制定一份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像是一盏明灯, 在职场这个海洋里指引你的前进目标, 让你不至于会迷失方向。笔者认为,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 作为职业规划中最理想的工作应该体现最苦、最累、最锻炼人的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 开始锻炼给的能力 (也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 提升我们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让我们逐渐具备正确的观念, 不断地去丰富职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不断地去提高职场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的中期, 作为职业规划中最理想的工作应该是收入最多的工作, 因为这个阶段的职业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 生活负担比较重。但是, 前提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得到过充分锻炼, 具备了创造财富的能力, 给得越来越多才能够收入越来越多;在职业生涯的晚期, 作为职业规划中最理想的工作应该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工作。这个阶段也有个前提, 就是已经基本解决了家庭小康问题, 一般挣多少钱已经不再是他最关注的问题, 这个阶段达已经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4 结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客观地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并结合时代特点, 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再根据其本身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培养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职业素质。希望每一位应届大学生朋友在进入社会、踏进职场以后能够认准自己的目标, 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争取每一个进步, 为自己构建一个精彩、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震.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J].职教论坛;2011, (29) .
[2]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20) .
[3]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职业生涯教育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目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校扩招等多种原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诸如“毕业即失业”、“盲目就业”、“高违约率”、“高流失率以及“所做非所学,所做非所能,所做非所爱”等就业现象影响个人发展与用人单位利益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尴尬状况同时存在。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除了宏观就业形势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力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本人多年从乖高校就职业指导的工作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往往存在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较为充分,但是学生却往往由于自身因素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究其深层次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技能,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动较晚。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本世纪才逐步引人到高校。近几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的热点。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两年左右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提供有限咨询指导。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规范。已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没有纳人教学计划,内容不规范。教学条件不具备,职业指导和咨询不够。师资缺乏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完全形成。高等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未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形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少融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主动施教,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缺乏,很少主动寻求职业规划指导。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结合“两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现在一些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空,不顶用,哪儿工资高、工作轻松就去哪儿,往往把理想、志趣抛在一边,怕去基层,怕工作环境太艰苦,或者找不到实惠的工作干脆在社会上“漂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择业观,其实质就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因此,在“两课”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三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就业观”,避免其在职业决策中陷入困境。
(二)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课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里面的新成员,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而设立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生涯发展、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职业生涯有关的相关理论的最主要途径。同时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巧。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择业困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个人职业发展问题的方法。
(三)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帮助大学生获得符合相关职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话,那么,专业课则着重解决“做什么人”的问题。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識,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专业课教学除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内容中还富含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素材以及职业道德、理想、纪律与情感教育等。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像道路勘探与设计课程中还包含了要深人工地现场,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创新的职业精神的教育。对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加强甘于清贫、勇于奉献的师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
(四)个别辅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个性化问题,有些还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一对一地深入咨询。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心理距离近,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往往成为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这也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个别辅导技术,采取评估手段,全面了解来询者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真正当好咨询员角色。咨询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和保密性,特别强调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辅导员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拿主意,最终的决策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做出。
参考文献
[1]张小嵩,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2]何祥林,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
[4]高桥,葛海燕.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调查分析 篇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均重视的焦点问题,2013、2014和2015年被称为“连续的史上最难毕业季”。熊汉忠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情绪、生理和行为三个维度)平均数为18.39(全距24),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16.91)[1],显著高于2012年(16.93)[2]。长期的就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低落、失眠、悲观、酗酒、沉迷网络、抑郁等等。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强大就业压力,大学生更需要有足够的职业生涯韧性。但对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状况在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
国外的韧性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重视的是少儿的问题,关注对心理危机体验的抵抗力[3]。目前对于韧性的解释主要基于主动适应性、被动恢复性和综合性三种视角[4],概括起来包括了事前作用(即预防和主动管理压力);事中作用(即忍受与克服压力)和事后作用(即恢复与调节)。
职业生涯韧性研究注重成人工作者,但该角度的研究关注的是实际工作者。1983年最早提出“职业生涯韧性(career resilience)”概念,定义为“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即使环境是令人沮丧的或破坏性的。”[5]为“韧性”结合职业环境的情境化和具体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国内一些学者关注了大学生心理韧性,主要与心理障碍、学习相关[6,7]。从总体上讲,国内外研究中缺少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的关注。
本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解释为一种素质特征,具备该种素质的大学生在寻找就业过程中面对丧失就业机会、遭遇就业困难或陷于就业逆境时,能够有效地适应、忍受、克服和恢复。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基于“职业生涯韧性”的视角,参考国内外韧性相关研究,在宋国学开发的“职业生涯韧性量表”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体验等角度,从职业生涯自我效能、职业热情、职业长期导向、职业学习意愿、职业调适能力和职业合作意识等6个维度进行测量[4]。采用利克特5分量表,提出问题是“请结合你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包括如投递简历、参加招聘会、参加就业笔试面试等考核或其他与寻找工作等相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知,对自己在下述方面所具备的程度进行评价”。在每一评价指标后可供选择的答案有“非常差、很差、一般、很好、非常好”,给予的对应分值为“1、2、3、4、5”。
基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高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在学校类型方面,综合类院校1所,理工类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1所,财经类院校1所;985大学1所,211大学1所,其他院校4所。为保证每所学校的取样质量,我们在各个学校选择1位辅导员或教师或研究生为主试,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符合相关要求。
本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57份,其中有效问卷909份,回收率95.7%,有效率95%。选择男生521人(57.3%),女生388人(42.7%);985高校176人(19.4%),211高校155人(17.1%),其他院校578人(63.5%)。
二、结果分析
在问卷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因子负荷值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为表达方便,故将其分开做表),6个因子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0(见表1),说明问卷测量具有好的信度。在测量的6个因子中,只有“职业合作意识”属于很好的水平,“职业热情”接近于很好的水平,其他各因子仅仅处于一般水平。因此,从整体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韧性水平一般。
(一)职业生涯自我效能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指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一系列的求职行为。在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勉强进入一般水平。其中,相信自己能“战胜就业困难”和“控制不愉快情绪”等方面所具备的分数值均较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忍受就业困境的素质不够,以至于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就业压力而选择不参加高考而直接打工。在相信自己的“恰当的处理方式”和“足够的知识/技能”方面也仅仅处于一般水平,这也是导致“战胜就业困难”和“控制情绪”方面自信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所在。
低职业生涯自我效能的毕业生即使对某些职业有兴趣,也仍然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降低了效能期望,从而窄化了求职范围;在面试时常会认为能力不足,降低了结果期望,产生恐惧感,甚至出现逃避行为,从而影响了就业状况。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与个人心理素质紧密相关,属于“情商”等心理资本范畴的概念。目前中国高校在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比较欠缺,这也是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大学毕业生智商相差不大的状况下,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更有可能对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职业热情
职业热情维度得分在所有维度中处于第2位,接近于很好的水平。职业热情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和容忍就业现状,这是值得倡导的,一方面反映了乐观主义精神特征,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文化特点是有关系的。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表现出初级控制(“改变”)和/或次级控制(“接受”)策略的辩证使用[8],而职业热情使得大学生一方面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现状。
职业热情一方面来源于职业及其环境(外部),如社会的关注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大学生的主观部分(内部),如个人对于职业领域的向往和期待等。这涉及个人关于控制点的信念问题,是外部控制点和内部控制点的综合影响结果[9]。在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条件下,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但国家相关部、委、办均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好的宏观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大学生也会对就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热情,即使有很大的压力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
(三)职业长期导向
职业长期导向维度综合了初级控制(“改变”)和/或次级控制(“接受”)两种策略,前者如“探索就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正确对待下,就业困境只是暂时的”、“探讨就业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后者如“确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就业道路上的挫折有心理准备”。也正是由于中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长期导向”,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满职业热情,接受现状。这与中国文化中“未来取向”是一致的[10]。
“确立长远目标”得分是该维度中最低的,说明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技能仍然比较欠缺,教育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没有以课程、活动和援助体系的方式将生涯教育嵌入到主干课程教育中,而只有独立课程存在。
(四)学习意愿
与次级控制(“接受”)相比较,中国大学生在初级控制(“改变”)方面所做的努力很不够,其中体现明显的是“学习意愿”维度。
“学习意愿”维度中的提升就业技能以及“提升职业转换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等条目得分处于一般水平,也说明,尽管理论界与实践界这些年均强调就业技能的提升,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学习领域的自我评价仍然不高。就业技能与职业生涯韧性是紧密相关的因素,就业技能强的大学生即使遭遇到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也可以凭借个人素质重新构建职业通道,很快从中恢复过来。
(五)职业调适能力
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调适能力也是勉强处于一般水平。自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引起就业环境改变至今(2003届毕业至今)整10年,大学生仍然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变革的就业环境,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按照自我调适理论的观点,求职者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阶段性结果,都要具有能维持目标的能力,进行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控制[11]。职业调适能力作为通用技能中的重要条目,在克服就业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技能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作用”和“事后作用”,前者即忍受与克服,后者即恢复和调节,体现出次级控制(“接受”)策略。该维度得分一般,除了反映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状况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机理,即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在事前的主动适应方面更弱一些,中国大学生在过程中能够逆来顺受,而更少进行“未雨绸缪”。
(六)职业合作意识
在所有维度中,职业合作意识得分最高,职业合作意识则主要为初级控制(“改变”)提供了基础或做出了行动。“合作意识”也是中国特色之一,主要指的是就业压力出现或有了就业压力感时,积极获得微观氛围的支持,包括同事、朋友、家人等。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取向高的国家[10],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人在遭遇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一些集体主义的应对方式[8],而赢得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以共同应对就业困境,这是重要的集体主义应对方式。
这一合作意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就业提供了支持,如介绍就业岗位、帮助就业面试等等,但也会遭遇一些问题,如同事、朋友、家人同样由于缺乏相关教育,也很困惑;社会、学生和家长等就业理念的不一致。固然,从客观角度来说,这反映了代际的职业价值观差异,而如何协调不一致问题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挑战,如何引导合适的职业价值观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自幼儿时代就开始的生涯理念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结论
本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整体处于很一般的水平,这也反映了我国职业生涯韧性教育方面的欠缺。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应在大学生整体课程学习阶段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韧性提升,而不是在毕业阶段进行简单的培训讲座。这需要整合嵌入式教育和贴附式教育。其中,嵌入式教育是指职业生涯韧性提升隐含在一般的课程教育中,贴附式教育是指将职业生涯韧性提升独立于课程教育之外(如就业指导)。这种全面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韧性,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运用教育技能。
需要考虑职业生涯韧性教育学习的全员参与问题,包括教育体系的全员性,教员、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地方指导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职业生涯韧性的提升;支持体系的全员性,建设以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和社区/家庭为主体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5-05-29/2015-12-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f915d0102vop6.html
[2]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3-05-29/2013-06-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f915d0102e3r5.html?tj=1]
[3]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1:119-144.
[4]宋国学.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184-193.
[5]London,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620-630.
[6]王平.认知疗法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334-338.
[7]李义安,李清.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3,(2):131-132.
[8]Heppner,P.P.,Heppner,M.,&Lee,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1):107-125.
[9]Spector,P.E.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At Work:How Generalizable Are Western Find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453-466.
[10]Hofstede,G.Cultural Constrsints in Management Theo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3,(1):81-94.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4
自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颁布以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在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本文将以北京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进行实证性的课程效果评估和需求分析,以期对今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内其他高校此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查样本的情况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07年正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该课程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每年春、秋两学期授课,每学期30学时,2学分。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我们对2008年秋季学期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课程总体效果、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阐述选修该课程之后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本课程的120名选课学生,其结构为:男生53名,占44%;女生67名,占56%。大一学生16名,占13%;大二学生38名,占32%;大三学生40名,占33%;大四学生26名,占22%。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全校24个院(系),其中人文社会学科学生74名,占62%;理工科学生46名,占38%。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评估
1.学生的总体满意度
(1)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的调查显示:有25%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5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有1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无人表示不满意。总体上说,选课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为81%。
(2)对本课程最满意之处的调查显示:有44%的学生选择了授课内容,有3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讲授水平,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对个体的指导;有9%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课堂同学间交流获得的收获。
2.学生的态度变化
本研究对学生期末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了文本分析,对其中涉及课程效果评估的内容进行了话语因素提取和主题归类,可以发现,授课前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普遍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1)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层面的改变:
第一,开始自觉客观地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就是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自我探索是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分析显示,约90%的学生能够在规划书中对自我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
本课程通过360度评估(自我、家人、同学、老师、其他社会关系对个人的评价)、MBTI性格解析、霍兰德六边形兴趣测评、“我是谁”语句训练(写出10个乃至几十个“我是谁”的自我评价)、价值观拍卖游戏、六岛旅游游戏等的训练,引导学生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方法主动地、客观地认识自我,使他们从“没想过”、“想不明白”过渡到“开始思考”、不断认识“我是谁”。
第二,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对自我规划的影响。几乎所有被调查学生都在规划书中提到,以往大多是埋头学习,很少关注社会环境对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的思考。课程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介绍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通过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三环图选择模型(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等思考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和要求,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位学生在规划书中写道:“我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将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职业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适合目标职业。”
第三,学习动机进一步明确。超过50%的学生在规划书中提到:专业学习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表示今后将好好下功夫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因为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筛选时的重要指标,还因为专业知识能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与扩展知识打下基础。学习仍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增强。通过“职业素质拓展”专题训练,学生明确了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形象、工作态度、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等。职业规划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意识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包括广泛的知识面,优秀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
第五,职业目标定位更加理性。不少学生在职业规划书中提到,过去自己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别人选择的影响,很少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该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的探索,以及各行业主要特点、用人要求等职业介绍,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的能力、兴趣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契合,才会对个人的愉快工作和长远发展有利,职业目标定位不能盲目跟风。
(2)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层面的改变:
第一,认同感与自信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应用型的体验式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讲述自我、分析自我、展示自我、规划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我、重塑自我、肯定自我,使学生能够做到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养成式学习。“迷茫”是学生的规划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一部分学生是对今后的出路感到迷茫,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感到迷茫。该课程通过一些职场成功案例的讨论和寓言故事讲授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通过小组报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职业理想,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懈努力。
第二,友谊与归属感。很多学生在规划书的后记中提到,通过课程结识了一些职业目标相似的同学,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学习中,灵活互动的课程形式创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坦诚交流的环境,师生双方因而形成了一个目标一致的团体。课程在实现了知识传授的功能之余,也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探索行为在团体的目标中获得了归属感,在团体的交流中建立了友谊。
(3)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层面的改变:
第一,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及灵活的动态反馈调整方案。全部学生的规划书都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其中近80%的规划书通过表格或者图表的方式详细列举了职业目标的实现计划,其中又有近70%的学生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类制定了职业发展计划。在所有列举出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规划书中有超过80%的学生同时制定出了灵活的职业发展动态反馈办法,包括职业风险预测、应对方案和备选方案,这说明学生在作出规划时的思考比较理性和周到。
第二,制定出实现计划所需要的行动和努力。所有列出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规划书中阐述了实现计划所需要的行动,如在信息获取方面,62%的学生提到将通过网络来搜索职业信息,还有46%的学生表示将使用课程介绍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方法,向目标行业内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了解情况。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分析
1.参与课程之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获得情况
在选修本课程之前,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主要认识来源:25%的学生来自于相关书籍的阅读;25%的学生来自于相关主题讲座;33%的学生来自于朋友、家人的经验之谈;15%的学生来自于网络信息;仅有1%的学生曾参与各种专门的培训班和咨询。可见,学生对于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应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需求,本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2.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52%的学生表示想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36%的学生主要是想通过学习逐步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方案,11%的学生是想通过课程积累一些职业发展的人脉资源,结交一些与自己职业发展兴趣相投的同学,仅有1%的学生仅仅是出于学分的考虑选修本课程。可见,学生选修本课程的主要需求是通过学习制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这也与本课程设置的初衷相一致。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基本理论、个人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生涯规划具体实施等方面。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是由于课程内容吸引自己而选修本课程。非毕业班学生需要的是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结合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求职,他们对职业指导的期待呈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在课程形式方面,本课程采用了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解析、小组讨论、互动游戏、主题展示、模拟训练、报告评估、总结分享等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通过课程需求调查发现,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希望能够更多地增加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的环节,如开展模拟招聘、主题辩论、即兴演讲、游戏、参观企业、走访校友等活动。
在课程师资方面,除了学校就业中心的教师和院(系)负责就业的教师授课之外,本课程聘请了10余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权威地位的业界专家,以及各行各业有丰富的职场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以布置活动题目、参与讨论、点评等灵活方式参与指导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本课程引入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表示认同,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具体活动安排,来为导师和学生的个体化交流搭建平台。
四、研究结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将学业、职业、事业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自我的重要作用。调查表明,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了80%。在认知层面,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外部职业世界、确立更加理性的职业定位,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迫切性;在情感层面,通过课上课下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学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自信心,并以师生团体的凝聚力使得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道路上获得了志同道合的归属感;在行动方面,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使得学生明确自我目标,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并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制定了灵活的动态反馈调整方案。效果评估的结果表明,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课程设置的预期目的,即树立自主意识、指导理性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需求分析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和极高的兴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低年级学生希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的分析,而高年级学生希望多一些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介绍;在课程形式上,学生们普遍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们更加期待能够与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外有更多的个体交流,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传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门课程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这一属性,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师资配置等方面都要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和未来人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体验式的特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测量与分析 篇5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2份,删除无效数据28份,得到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83.72%。其中男生81人,女生41人,理科类48人,文科类87人,平均年龄21.85±1.22。
2.2 研究工具
以Savickas和Porfeli(2012)编制的生涯适应力量表国际版(英文)为蓝本,同时以Savickas & Porfeli(2011)编制的适应性生涯成熟问卷及其附录中的详细解释为参考[8],编制我国生涯适应力量表初始条目。
生涯适应力量表国际版(CAAS-International)由24条目构成,分为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4个维度,每个维度6个条目。针对此量表,先由3名心理学研究生将量表翻译成中文,并一起讨论形成暂定的中文稿。然后请1名有英文专业副教授独立进行回译,并根据回译结果再次对条目进行修改。由3名心理学副教授对Savickas& Porfeli(2011)编制的适应性生涯成熟问卷及其附录中的详细解释进行反复研读,确定其核心内涵。然后对翻译得到的原始条目的内涵进行再次分析、筛选、加工和纯化,最后形成由30 条目构成的初始测量量表。项目采用Likert7点记分,从 “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
另外采用两个题目作为心理健康的效标变量,一个用于测量总体自我满意感即“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满意”,另一个用于测量负性情绪即“我经常感到情绪低落”,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 “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
2.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一录入,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3 结果
3.1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中原始的30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前KMO=0.840,巴特莱特球形检验χ2=2 310.267,df=435,P<0.001,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9]。
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正交最大化旋转,结合抽取因子累计方差解释量、碎石图和易于命名的原则进行因子抽取。抽取过程中逐一删除共通性<0.3、双负荷差值<0.2,以及在所有因素负荷上都小于0.3的项目,共删除13个条目,剩余17个条目。最终抽取出4个因子,抽取后KMO=0.829,巴特莱特球形检验χ2=1133.282,df=136,P<0.001,4个因子方差累计解释量为68.95%,条目分布和旋转后因子负荷结果见表1。
3.2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计算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的总量表和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78,因子1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85,因子2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24,因子3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34,因子4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26。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总分(因子2进行反向计分后与其他3个因子加总)即总量表得分及其4个因子得分与总体自我满意感和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结果总量表与各分量表间,总量表及分量表与效标变量间相关显著,见表2。
注:*P<0.05,**P<0.01
3.3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基本状况
计算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的总量表和各因子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总量表的M±SD=4.61±0.82,因子1的M±SD=4.47±1.14,因子2 的M±SD=4.49±1.14,因子3的M±SD=4.93±1.05,因子4的M±SD=4.42±1.26。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专业类型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量表及各因子得分,见表3。
注:*P<0.05,**P<0.01
4 讨论
本研究中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最终抽取出4个因子,保留17个条目。量表4个因子中,因子1包括6个条目为原量表中的“生涯好奇”因子,为了便于理解将其命名为“生涯探索”,主要反映个体对生涯环境和“自我”进行经常性的主动探索的信念、态度和能力。因子2保留了5个条目且都需要反向计分。在未反向计分的情况下因子2反映了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否放弃或逃避生涯计划。在反向计分的情况下因子2则反映了个体在应对生涯发展任务时并不困顿于纯粹的理性和过分期待单一、线性的生涯结果,但由于反向计分这些条目未能从正面反映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是否能作出适当的计划且善于调整并乐于接受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有可能成为以生涯适应力为基础的生涯指导进一步施展作用的空间。因子2对应了原量表中的 “生涯关注”,在此可命名为“生涯期待”。 因子3 包括4 个条目,反映了个体是否坚持自我主导的生涯道路的信念、态度及能力,这对应于原量表的“生涯控制”,在此可命名为“生涯自主”。因子4 包括两个条目,反映了个体面对生涯任务时的效能感,对应于原量表中的“生涯自信”,在此命名为 “生涯效能”。 由此可见,修订后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基本反应了原量表的理论结构,但其内涵更符合中国现实情况。
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各因子间及各因子与总量表间的相关性显著,且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高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量表各因子间的结构也较为良好。量表各因子及总量表与总体自我满意感和负性情绪间均相关显著,这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这其中总量表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因子1即“生涯探索”这一因子。因此可以推断,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生涯适应力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反映出个体的某种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主动的“生涯探索”信念、态度和能力这一适应性心理资源较其他因子与自我满意度和情绪稳定性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研究中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总体上表现一般。其中因子3“生涯自主”维度得分略高于其他因子,表明大学生面对生涯任务克服依赖的适应性心理资源可能是被个体最先发展或建构的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方面差异均不显著。虽然当今性别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但现代社会对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在大学生这一群体性别是影响其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专业类型上,除“生涯探索”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外,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总分、“生涯期待”、“生涯自主”、“生涯效能”方面的得分差异显著,理科类专业大学生略高于文科类。这理科生在“生涯期待”、“生涯自主”、“生涯效能”方面较文科生拥有更多的适应性心理资源。在现代高校,理科生较文科生专业性质更强,但二者接受通识教育的易得性基本相同。在“生涯探索”上这虽然不易使理科生产生心理资源优势,但可能成为影响理科生建构“生涯期待”、“生涯自主”和“生涯效能”时重要心理资源。
总之,健康不能仅仅专注于各病理学名症状的干预,生涯适应力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为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Goodman,J.Career adaptability in adults:A construct whose time has come[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4,43(1):74-84.
[2]Savickas,M.L.,&Porfeli,E.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661-673.
[3]Skorikov,V.B.,Vondracek,F.W.Positive career orientation as an inhibitor of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7,30(1):131-146.
[4]Hirschi,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145-155.
[5]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9):1503-1510.
[6]Hou,Z.J.,Leung,S.A.,Li,X.X.,et al.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hina form: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3):686-691.
[7]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680-693.
[8]Savickas,M.L.,Porfeli,E.J.Revision of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The adaptability form[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11,19(4):355-374.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6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 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相关课程, 如运行网络平台教育课程模式, 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中的职业测评、职业解读、生涯规划、名师课程等板块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规划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平台教育模式普及面广, 能让学生随时登录平台学习, 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内容, 即可有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但其过程中学生缺乏老师的实践与指导, 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 学生参与的学习质量也参差不齐;如开设能力训练营课程, 请企业成功人士、培训师讲座, 这种课程通过拓展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 但此类课程针对的大学生群体不广, 受讲座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如开展职业规划赛事课程,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 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帮助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阶段奋斗目标, 但因为是比赛, 有些学生会为了拿到好名次而虚构未来职业规划, 丧失职业规划的初衷。
2 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知分析
通过在高校发放517份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 认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重要的学生占31.12%, 比较重要的占53.82%, 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占15.06%;何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53.3%的学生认为在大二开设比较合适, 46.7%的学生认为大一开设比较合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形式, 39.44%的学生期待课程教学应灵活生动, 26.12%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学生个性, 25.81%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类别需求, 32.16%的学倾向于职场适应与发展, 24.57%的学生倾向于自我管理, 19.64%的学生倾向于多元智能与学习策略。
调研结果显示, 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式的期待, 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开设在大二, 因为大一学生处于对未来职业概念的模糊阶段, 经历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和体验, 学生会逐渐对职业规划有个短期或者长期的理解, 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与方向, 也可以更好帮助他们树立职业规划的目标, 向梦想前进;学生期待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 应摈弃应试传统的授课模式,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具有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 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激发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兴趣与憧憬;学生希望在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 以培训交流、职业体验、论文形式为检验的手段, 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更好的思考、规划与理解,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目标;学生期待应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时候选择灵活性的、扩散思维的课程, 开设与自我管理、多元智能、职场适应与发展相关的课程, 开设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程, 让学生更好地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期待, 学生希望开设有效沟通技巧或公共表达课程, 开设有关于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内容, 开设有关于积极心态的养成的课程, 开设职场高效沟通与人际关系、职场人士的情商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要点
3.1 结合学生特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 要清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渴求什么。据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目标明确, ”但也存在着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自我意识强烈等现象, 如何让学生在年轻气盛、青春浮躁的时期沉淀下来, 思考自己的未来, 并为实现理想而逐步前行, 需要高校结合学生特点思考课程内容的设置、形式与开发。
3.2 迎合学生期待
调查显示, 学生希望在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加强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 希望老师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知晓是非, 明晰思路, 发现自我;学生希望能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拓宽视野, 积累信息,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上课形式丰富化、多彩化, 让学生乐于参与, 并真正获得思考和提高;学生期待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现状, 直击就业形势, 能有效指导学生及早规划、有效规划。
3.3 课程形式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博采众长, 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 吸引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热情, 可以请专业人士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讲座, 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讲座内容应结合实例介绍和分析,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优秀的学长学姐返校和学生交流, 可以小众交流的形式进行, 有助于解答学生对职业的困惑, 帮助学生走出职业规划的迷茫;可进行职场情境体验, 参与实战演练, 加强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 从抽象到具体, 积累经验;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除常规的职业规划步骤体验之外, 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学生优秀的职业规划书, 并作阶段跟进, 阶段分享, 让学生看到优秀案例遵循职业生涯规划, 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过程, 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励学生。
3.4 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一项从学生进入高校即开始的人才引导教育工程, 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系统工程, 而非现在高校非点即面的做法。高校应围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职业期待开发课程, 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模块, 从课堂讲解到企业实践, 从理论接受到职业体验, 从引领入门到过程管理去思考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应注重先点后面的结合, 要引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与作用产生深刻认同和认知, 只有吸引学生产生认同感, 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想法去务实地思考自己到底该执行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 思考自己该如何在大学里仰望星空、埋头奋进;应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 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特色, 统筹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课程应突破传统的模式, 涵盖课堂、校外、企业, 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路指引, 清楚地确定未来目标, 清晰地设定职业目标, 勤奋地实现阶段收获。
参考文献
[1]姚远, 薛文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 .
[2]朱新华, 宋继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6) .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态,职业生涯管理
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涵
从国外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状况来看,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他基本上根据人的生长发展把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职业探索期 (25岁之前) ——尝试与体验。
2、职业调节期 (26~30岁) ——变化与寻找。
3、职业发展期 (30~45岁) ——进程与更新。
4、职业维持期 (46~60岁) ——稳定与提高。
5、职业衰退期 (61岁以上) ——退让与帮助
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大学生应属于第一个阶段, 即职业探索期——尝试与体验, 这可能佐证了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频频跳槽的现象。
但笔者认为,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其本质上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将个人特质进行整合, 将自我与职业进行匹配分析并使之动态适应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自我评估:对个人需求, 能力、兴趣、性格、等气质分析, 从以确认自己定位和具备的潜质力。这一步非常重要, 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 但是只有认识了自己, 思考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2、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从社会职业供求和企业 (组织) 需求条件入手, 确定自己适合与适应的可能。在当前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应在岗位上培养技能, 苦练内功, 古语“滚石不生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生涯机会评估:主要是当前机会和长期的可能, 正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要素具备, 而能否进行正确的生涯机会评估, 建立的前提就是前面两个步骤的落实。
4、职业生涯目标确定:以社会环境为大前提, 社会工作与企业 (组织) 为基础, 把握自我投向的目标。
5、制定行为方案: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选择和措施。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首先,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而这一点, 从企业的反馈来看, 是缺失的。
目前大学生就业时持有四种不良的就业心理:
(1) 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的巨大落差
(2) 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3) 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4) 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获得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 85%取决于这个人的心态, 仅有15%是由人的专门技术所决定的。这意味着我们花90%的时间与金钱来学习15%的成功机会, 而仅有10%的时间与金钱来学习85%的成功机会。因此,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发现, 是我们可以因改变心态而改变生活。
不良的就业心态, 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 感到前程迷茫, 因此, 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是当代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 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我们才会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
其次, 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是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深层次原因。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当一个学生走进大学的殿堂, 就应该明确自己大学期间所修炼的知识和素养是在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添筹码。在自我完善的大学阶段, 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定位, 对自己的潜质深入分析, 与此同时, 将视野拓展到对社会职业供求和企业 (组织) 需求条件的分析, 确定自己适合与适应的可能, 从而把握自我投向的目标, 将目标与自己的大学时代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步步落实, 为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夯实基础。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解决途径
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应对症下药。
(一) 首先, 重塑心态, 乐观应对
1、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就是把心怀希望, 同时在精力与热情投入进去。任何国家和企业肯定都有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企业有很多不尽合理的管理问题, 可是我们应该看到企业管理风格的改变。也许工作中会有很多困难, 可是我们应看到克服困难后的一片蓝天。惟有如此, 才会唤起你的激情, 才会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
2、主动的心态
主动就是“没有人告诉你而你正做着恰当的事情”。当今社会, 竞争异常激烈, 只有主动才可以占据优势地位。在企业里, 有很多事情也许没有人安排你去做, 有很多的职位空缺。如果你主动地行动起来, 不但会锻炼了自己, 同时也为自己争取这样的职位积蓄了力量。
3、合作的心态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 但是对于新的组织或领域, 就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整理自己的智慧, 吐故纳新。每个企业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基因, 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 我们就必须去领悟, 去感受, 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之中, 融入到团队之中。
4、自信的心态
自信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我们要对自己服务的企业充满自信, 对我们的产品充满自信, 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同事充满自信, 对未来充满自信, 要相信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价值的。很多销售人员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 又怎么能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产品?很多销售人员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相信自己的产品, 所以在客户的门外犹豫了很久都不敢敲开客户的门。
如果你充满自信, 你就会充满干劲, 你就会感觉到这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完成的, 也是自己应该完成的。
5、行动的心态
行动最有说服力。我们需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关怀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如果一切的计划、目标、愿景不去付诸行动, 那计划就不能执行, 目标就不能实现, 愿景就是肥皂泡。
6、给予的心态
意欲取之, 必先予之。我们要给予我们的同事以关怀;我们要给予我们的经销商以服务;我们要给予消费者满足其需求的产品。给予, 给予, 还是给予。惟有给予是永恒的, 因为给予不会受到别人的拒绝, 反而会得到别人的感激。
7、学习的心态
干到老, 学到老。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同事是老师, 上级是老师, 客户是老师, 竞争对手也是老师。学习不仅是一种心态, 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力, 也成为了企业的竞争力。
8、老板的心态
具备了老板的心态, 你就会去考虑企业的成长, 考虑企业的费用, 你就会感觉到企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 你就知道可为与不可为的意义。反之, 就会得过且过, 不负责任。你就不会得到老板的认同, 不会得到重用。
(二) 进行科学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1、首先, 明确各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与过程
所谓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是指为了满足自己发展的要求, 根据个人特征和需要, 寻求职业自我完善的过程。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管理的一方面, 因为选择职业或内心有目标职业后, 才是职业发展的开始, 真正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管理的内容应包括自我职业探索、确定职业目标、确定发展规划和采取实际行动。
(1) 自我职业探索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 职业探索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最困难的探索就是认识自己。因此, 需要获得科学的指导, 以便发现能充分体现自己生活质量的职业, 这个过程实际上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2) 确定职业目标
心理学家洛克的研究揭示:设定目标能激发人的动机, 是人们完成任务的水平更高。职业目标包括锦旗、中期和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在最近几年内、最近几个月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中、长期目标则与自己的人生追求项接近, 是自己在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3) 确定发展规划
人的一生需要规划, 对于职业而言, 亦是如此。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通过各种技能的学习, 以掌握自己的职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了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十世纪目标实现的长期过程, 是组织中的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有意识的确立目标并追求实现的过程。确立目标要基于对内外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之上。目标确立后要通过职业活动去实现。随着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和职业活动的成果出现, 职业目标可能会更加清晰, 或是需要在反馈后加以修正。在职业目标的明晰、确立、修正和实现过程中, 都需要组织的参与和指导。
(4) 采取实际行动
就是职业发展行为的事实。再好的目标与计划, 缺乏实际行动, 也会流于幻想。职业发展行为主要有接受培训和参加各种学习、努力工作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2、了解职业自我
职业自我, 是指与职业选择有关的个性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潜能和人格等。
(1) 进行心理测量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 如何客观地评价个人的职业自我, 是心理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 目前, 已经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测量工具。如职业价值观测验、职业兴趣和职业人格的测验、职业能力测试等。
(2) 尝试其他了解自我的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与管理活动中, 标准化的问卷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很有帮助;但在史家的职业指导咨询或者个人的自我职业探索中, 一些非标准化的方法也经常被运用。下面就是一种叫有助于提供全面而客观信息的方法。
我是谁?尽可能多地写出各种答案, 你将会清楚你承担的责任、角色和具有的性格。然后, 按照重要次序列成表, 分析其意义。
我在哪里?分析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你的当前位置。用峰图表是生命的是中, 用波峰表示重大事件, 划出过去, 重点描绘将来。仔细考虑, 你想让未来成为什么样子, 然后在峰图上标出你现在的位置。
我将是什么样子?写下你的墓志铭与颂词并回答这些问题:人生暮年时, 我将完成哪些事?有哪些成就?
我的理想工作是什么?首先想一想需要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东西?再想:你需要为这项工作进行何种教育投资?怎样应用这些教育成果?
目标导向职业生涯。在为你目前的职业生涯列一目录:在你职业生涯与生活中, 什么你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你还需要哪些学习和经验?你拥有什么资源和优势?那么, 现在开始, 你应该停止什么?着手干什么?你的职业生涯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阶段性的回顾与预测, 是一个自我教育与训练的过程。
3、了解职业
(1) 职业信息查询
随着职业分类的标准化, 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标准化的职业分类与说明体系, 目前我国也编制了职业分类大辞典, 但从内容上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对职业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待遇、就业前景的方面的内容缺乏应有的说明。
(2) 职业信息访谈
信息访谈就是有求职者控制的获取就业信息的一种技术, 访谈者通过被访谈者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来获得就业信息、了解工作是否适应自己的过程。在信息访谈中, 由访谈者提出问题, 对方来回答, 访谈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
4、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是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以后, 在个人和职业之间进行匹配的过程。当然, 职业选择不仅仅只考虑职业自我和职业本身, 还应该考虑社会观念、家庭立场、社会就业状况等。考虑的因素越多, 决策的难度就越大。
(1) 明确职业选择的过程
首先, 设定职业目标。
其次, 实施选择过程。
再次, 确认选择结果。选择的标准不是职业本身的好坏, 而在于选择的职业是最适合自己的。
(2) 积极开展求职技能训练
求职是每一次就业时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大学生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
学会发现并积极寻求职位空缺, 注意建立和求职信的写作技巧, 有意识的进行面试技能训练。
5、展开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的设计、准备和期望与力行的过程, 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 按照明确的步骤行动,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如下:
(1) 了解环境和自我, 确认生涯发展的机会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起点。生涯规划的机会不必刻意要求有十足地把握。因此, 个人应不断认识环境和自我的成长,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一有发展机会, 便可拟定规划方向。在这个过程中, 认识自我并评估时空环境很重要。
(2) 选择目标, 并做好目标的沟通工作
目标是规划的目的, 决定规划所要努力的方向, 是正式规划的第一步。在确立发展的整体目标后, 对自我未来的发展将有正确的方式、清晰的轮廓, 再设定长远、中短期的具体目标。为了使规划的目标获得助力, 减少阻力, 应与相关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沟通所规划的目标, 征询他们宝贵的意见。
(3) 确立发展行动的策略
当发展目标制定后, 就应制定发展活动的策略, 在选择行动策略时, 应多征求过来人的意见,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动。一个好的行动策略不仅仅是一个行动项目而已, 而应该包含许多活动的组合与统合, 一项目标达成, 也可以经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因此, 在制定行动策略时, 应注意整体的配合性和弹性应用。
(4) 按目标逐步执行实现
个人要达到目标, 应把握关键的因素, 制定行动策略, 全新全力的大成。针对各种行动策略, 可再细分为小的行动方案。在努力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地配合外在的情境因素作适当的调整与修正。
(5) 评价发展计划
职业生涯发展活动陆续展开与完成时, 便需要评价目标是否达成, 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不理想, 欠缺周到的地方。针对缺失, 加以反思并设法改善与补救。通过对每一个步骤与目标现实状况的评价, 可以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地审视, 不时地加以调整与修正, 这样才能获得最适合的发展, 使发展目标更有效率的大成。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8 (3) :139-142
[2]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05年1月
[3]蓝劲松.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我院一、二、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随机发放问卷720份, 回收有效问卷665份, 回收率为92.4 %。其中临床专业240人, 药学专业69人, 护理专业50人, 预防专业43人, 医学检验45人, 医学影像32人, 医学信息管理31人, 医学英语30人, 医学应用心理26人, 卫生检验25人, 口腔专业26人, 麻醉医学24人, 医事法律24人, 共13个专业。其中男生320人, 占有效问卷的48.1 %;女生345人, 占有效问卷的51.9 %。
1.2 调查工具
结合理论分析、学生访谈及相关研究[2], 根据专家指导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是以院、系、部为单位, 深入班级进行调查。该问卷设计四个方面13个问题, 答题方式根据题意采用单选形式。在调查班级集中后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收回, 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 由调查员告之目的, 讲解填写方法。
1.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 通过常规及逻辑核查剔除无效问卷, 并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
大学生迈向社会、选择职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正确的自我认知需要及早地对自身的职业兴趣倾向、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能力结构做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分析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制定适合的方案。通过调查发现, 我院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
2.1 对所学专业的选择被动性较强
通过调查显示有72 %的同学认为就读原因由分数决定, 但又可看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只占11.4 %。说明大多数同学对学校的选择不是很满意, 但对医学专业的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 其中44.4 %的同学认为医学专业比较稳定。以上三个问题的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未来医学职业的选择主观上并不是十分清晰, 对医学专业的认识, 特别是对医学专业的竞争性、风险性还缺乏全面的了解。见表1。
2.2 对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今后的职业选择, 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 其实也就是在探索真实的自我。因为了解自己越多, 就越能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角色。气质与性格虽然与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无直接关系, 但对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很多同学选择包头医学院就读有点不太甘心, 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90 %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学习医学专业的, 对未来还是持积极态度充满信心的。见表2。
2.3 就业观念有所转变, 就业目标不明确
医学院校学生就业难 (不同专业就业情况有所不同) 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学们对此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下, 从对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上可以看出, 选择传统职业--医生的占41.5 %, 而选择与医学相关行业、医学营销、医政管理的共占58.5 %。但值得注意的是, 面对就业压力, 81.5 %的同学选择了考研, 而只有13.2 %的同学选择了到基层就业。说明在很多同学的内心深处对医学的现状、发展、国家需要还不是十分了解, 而近几年考研队伍的不断扩大, 我院连续几年的20 %的考研率, 教师、学长的教诲与引导对考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一是事实上医学专业研究生近几年就业比较乐观;二是社会、学校关注的焦点在本科生, 而对研究生就业关注的比较少。虽然目前也有一些有关研究生就业难的报道, 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就业还是比较乐观的, 因此, 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在预料之中的。见表3。
2.4 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8.2 %的同学对自己五年的大学生活有过规划, 但也有63.8 %的同学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感到迷茫、缺乏指引。说明大多数同学一入学便对自己的未来有过短期规划, 但规划仅仅局限在大学。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同学仅占7.5 %, 虽然有78.3 %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但大多数同学的职业目标更多的是由于医学院校决定医学特点鲜明的职业, 而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人职匹配, 51.0 %的同学对自己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表示怀疑。见表4。
3 讨论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 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做一次重新的审视、评估, 为自己描绘一个适当的职业人生, 并为此制定充实知识、训练技能、作好职业准备的行动计划[3]。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就需要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以及职业市场的行情及未来发展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大多数同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许多的疑虑与困惑, 为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聘请医学专业资深专家和相关教师, 对本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以及与该专业相对应的相关行业的特点、从事该专业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就业前景等进行教育与引导;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教师资源与“两课”优势, 在“两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教育;利用大四、大五实习阶段, 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并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赵颂平, 张荣祥.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103-104.
[2]许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125-133.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其职业发展和取得职业成功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美国、德国等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比较早、比较完善的国家,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时期就定期举行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各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讲座,并现场进行互动体验。他们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经历了生涯认识、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和生涯安置四个循序渐进的教育阶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且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空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任全部放在了大学阶段。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2007年底,教育部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已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民办高校中还有所欠缺。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需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个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有限,他们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这就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结构矛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
(1)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需求。家长与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会将专业的选择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因此,民办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在专业设置上会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2)与企业合作密切,提供了更大的实践平台。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定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与企业间的合作更为密切,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外实践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充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阶段,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保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适合性,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劣势
(1)师资问题。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发展快,学校对专业课程的投入比较大,但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便造成了民办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目前多是由辅导员或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兼任。而这些教师中绝大部分人所学专业都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关,接受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专业化程度不高,理论功底也不扎实,很难运用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2)课程设置问题。民办高校不仅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也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课时也很少,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上就欠缺科学性、系统性。(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践教育脱节。第一,没有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配套的实践环节安排。在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在課时能只能安排理论上的学习,很难再安排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第二,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时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很迷茫,无法根据实践中的认知来及时调整自身的规划以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总之,民办高校作为新兴的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优势,正视不足,转化劣势,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文宏、王琳、孟霞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教育论坛,2012,(04)142-143.
[2] 玉恩德.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3-24
[3] 周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19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 篇10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如:人才交流市场, 公开招聘等, 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事实证明, 就业形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现在高校中一些大学生还没正式毕业就开始为工作而奔波, 但当问及他们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茫然, 自己也不清楚到底选择什么职业好, 可以说, 这些学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 找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机性, 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一个方面。所以, 要想顺利就业, 必须要有职业意识, 提早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充分认识自己, 了解社会, 给自己一个合理恰当的定位。平时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 培养自己的“职业人”意识, 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顺利实现就业。职业生涯教育是青年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不可忽视的砝码, 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终身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欠缺
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人单位主体和岗位形式多样化, 青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意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确定自己的生涯道路, 有目的地选择职业, 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实现自身价值。但由于青年学生整日埋头读书, 缺乏社会经验, 加之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与指导, 很多青年学生没有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甚至他们不知道怎样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职业生涯教育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2.1 自我认识欠缺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与能力等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也不明白自己所喜欢的行业或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要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并不是很了解, 许多学生平时盲目地学习与尽可能多的多考证件, 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拓宽就业面, 却缺乏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的专研与学习;为了增加工作经验, 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 做家教、促销员等, 也不知这些工作经验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是否相关联;不少大学生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和高收入、高福利的单位, 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
2.2 对社会认识欠缺
对社会认识的欠缺, 主要体现在就业环境、就业市场, 以及就业信息的不对称。青年学生整天以课堂授课为主, 很少接触社会, 而且信息不流畅, 对就业信息、市场结构不了解, 导致人才与岗位的错位。青年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充分, 对就业市场的工种和岗位不清楚, 国家的政策法规与有关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市场竞争状况, 更是一片空白。就业市场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新的就业政策也在变化, 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课本、讲座等了解一些市场信息, 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信息不对称, 青年学生往往都集中于大型企业与公司, 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部门则不屑一顾, 造成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因此, 青年学生应该扩大信息渠道, 多了解社会环境、国家政策, 把社会需要与自身情况联系起来, 顺利实现就业。
3 如何改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青年学生提前培养自己的职业意向, 促进就业顺利实现。但由于我国青年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比较欠缺, 以至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由此, 如何改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3.1 从自身做起
职业生涯规划对青年学生一生的职业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但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带有不切实际的特点。青年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 提早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 并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青年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 应注意三点: (1) 职业生涯规划要尽早制定, 在制定之前, 多咨询一些老师、家长和朋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要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要具有现实性、阶段性和具体化。 (2)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人们一生中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 随着自身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因此, 自身在制定规划时要有可变通性、可调整性。 (3) 青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多听一些关于求职方面的报告、讲座等, 多搜集一些求职与就业信息, 关注国家就业政策, 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注重个人的气质和形象, 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技巧, 结合这些资料与信息, 全面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并循序渐进的执行。
3.2 从学校抓起
学校是一个教育部门, 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个人在学校进行加工、包装, 才能拿到社会上出售, 个人能否顺利就业, 学校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此, 学校, 尤其是高等院校必须注重青年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高等院校可以从三方面抓起: (1) 开设正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配备一批专业的教育人员,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培育、指导。在青年学生入学时, 就让其对未来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 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 增加对毕业生实际经验的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等锻炼实习, 让学生走出校门, 增加其社会阅历。 (3)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在高等院校中, 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友好, 如语气恶劣, 匆忙挂断电话等, 办事效率低, 满足不了学生就业的需求, 跟不上学生求职的步伐, 而且爱做一些“表面工程”和“形象工程”。由此, 高等院校确实要改善就业服务质量, 不能搞“浮夸风”、“形象工程”, 否则, 我国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永远是教育的一个缺失。
3.3 立足社会现实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环境的支持。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社会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也越来越严峻。现在, 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具有很大的随从性和功利性, 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 选择学校和专业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即使有自己的生涯规划,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 就业和择业还是举步维艰。
职业生涯教育中包括的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就业权益保护等基本的知识在求职过程中会用到, 在课堂教育中被忽略, 因此, 在求职过程中, 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都体现不出来。另外, 企业在招收员工时, 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它们希望花费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他们在招收员工时, 看的是员工的实力、能力和技能等, 而对员工是否具有职业生涯教育并不关心。虽然职业生涯教育与一个人的实力、能力、素质等有一定的关联, 但从目前来看, 这种关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教育才能体现出来, 职业教育未引起大家的重视。总而言之, 在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中, 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员工, 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投企业之所好, 更重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阅历而忽视职业生涯教育。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现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 客观的和主观的, 当如国家政策, 社会环境, 国际局势等客观原因我们无能为力时, 我们要立足社会现实, 从自身做起, 从学校抓起, 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和技能, 完善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 把大学生的就业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努力, 一定能在客观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就业, 让大学生“就业难”无从谈起, 同时, 也避免了人才闲置,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孔蕊, 孔繁清.试论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C].2005.
[2]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6) .
[3]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6.
【大学生生涯决定分析】推荐阅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09-16
大学生生涯目标11-29
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05-13
大学生职业生涯09-02
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11-25
大学生涯规划09-1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心理学专业)_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库11-03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05-12
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