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共11篇)
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 篇1
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的再生特性存在明显差异[1,2]。要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除采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外, 关键是选择再生能力强和适应性广的品种[3,4]。我国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一些超级稻组合, 已解决了双季稻区发展中稻蓄留再生稻、一种两收高产栽培的品种需求[5,6,7]。
水稻品种间再生力差异很大, 即有的品种再生力强, 有的品种则几乎没有再生能力。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对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6]。现将筛选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高潮村2组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位于东经113°51′31.7″, 北纬30°55′29.8″。试验田面积3 000 m2, 肥力中等, 土质为壤土, 光照、排灌条件较好, 前茬为空闲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宜优673、两优6326、广两优香5、天优华占、黄华占、Y两优1号、丰两优香1号 (CK) 、准两优527、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广两优476、新两优6号、C两优华占。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13个处理, 即每个参试品种为1个处理, 以丰两优香1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5 m×4 m) 。采用小拱棚尼龙覆盖水育秧。5月5日整田, 基肥施51%氮磷钾复合肥 (26-10-15) 375 kg/hm2, 5月9日移栽。栽插密度为30.75万蔸/hm2。5月14日施51%氮磷钾复合肥 (26-10-15) 240 kg/hm2作分蘖肥, 另加硫酸锌15 kg/hm2。晒田复水后追尿素75 kg/hm2作穗肥, 头季稻齐穗后追尿素150 kg/hm2作促芽肥。收割前田间保持薄皮水, 收割后3 d内, 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提苗肥, 用“九二○”37.5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1 125 kg/hm2喷蔸。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水稻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头季始穗、齐穗最早的是两优6326, 最迟的是Y两优1号;成熟期最早的是两优6326和新两优6号, 最迟的是C两优华占, 比丰两优香1号 (CK) 迟9 d, 其次是Y两优1号, 比CK迟7 d。
从表2可以看出, 再生季始穗、齐穗最早的是新两优6号, 最迟的是广两优1128;头季稻收割至再生稻成熟时间以准两优527最短, 广两优1128最长;再生稻成熟期最早、全生育期最短的是黄华占, 成熟期最迟、生育期最长的是广两优1128和Y两优1号, 比丰两优香1号 (CK) 迟8 d。
2.2 各品种经济性状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头季株高最高的是宜优673, 最矮的是黄华占;有效穗数最多的是黄华占, 最少的是两优6326;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最多的是天优华占, 最少的是两优6326;结实率最高的是两优6326, 最低的是宜优673;千粒重最高的是丰两优香1号 (CK) , 最低的是黄华占。
从表4可以看出, 再生稻株高最高的是丰两优香1号 (CK) , 最低的是广两优1128;有效穗数最高的是两优6326, 最低的是广两优1128;穗总粒数最多的是天优华占, 最少的是广两优1128;穗实粒数最多的是天优华占, 最少的是宜优673;千粒重最高的是两优6326, 最低的是黄华占。
2.3 各品种水稻再生性和抗逆性比较
通过调查记载, 再生面积最多的是两优6326, 最少的是广两优1128;再生芽最多的是广两优476, 最少的是宜优673;纹枯病以宜优673、天优华占、广两优1128发生较重, 新两优223和广两优476发生较轻, 其余品种中等发生。纹枯病越重, 腋芽存活率就越低, 再生穗就越少, 产量自然也就越低[9];再生能力以两优6326最强, 丰两优香1号、准两优527、新两优223、广两优476、新两优6号再生能力较强, 广两优1128再生能力最差, 其余品种再生能力一般。
2.4 各品种水稻产量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 与丰两优香1号 (CK) 相比, 天优华占、广两优1128头季产量分别增产1 851.0、682.5 kg/hm2, 天优华占增产显著, Y两优1号减产显著, 宜优673减产极显著;两优6326、准两优527、C两优华占、广两优476、新两优223再生季分别比CK增产753.0、579.0、520.5、342.0、280.5kg/hm2;两优6326、准两优527、C两优华占增产极显著;广两优1128、宜优673、黄华占、新两优6号分别比CK减产1 594.5、1 236.0、747.0、525.0 kg/hm2, 减产均极显著。头季+再生季两季产量超过CK的有天优华占、新两优223, 分别增产1 648.5、100.5 kg/hm2;两优6326、广两优476与CK产量相近;宜优673、新两优6号、Y两优1号比CK减产3 502.5、1 963.5、1 897.5 kg/hm2, 减产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参试品种的头季产量、生育期、再生苗的生长情况、再生稻产量、抗性等综合因素考虑, 天优华占、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223等品种表现较好, 适宜作再生稻种植;广两优476、准两优527、C两优华占等品种与丰两优香1号 (CK) 产量相当, 可适当种植;宜优673、新两优6号、广两优1128表现较差, 不适宜在湖北省孝感市作再生稻种植。
(kg/hm2)
参考文献
[1]刘永胜, 周开达, 曾日勇, 等.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再生力及其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J].中国水稻科学, 1992, 6 (4) :151-154.
[2]晏月明.水稻亚种间杂交再生力特性的遗传[J].西南农业大学, 1992, 14 (6) :517-520.
[3]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等.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6 (3) :198-200.
[4]任天举, 李经勇, 王培华, 等.年际间气候差异对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 (4) :1-5.
[5]高广金, 杨艳斌, 孙琛.超级稻丰两优香1号再生栽培示范技术[J].中国稻米, 2013, 19 (4) :121-122.
[6]钱太平, 方锡文, 张继新, 等.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19) :4193-4195.
[7]朱校奇, 邓启长, 李杰, 等.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头季稻—再生稻”示范表现及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 2007, 13 (4) :53-55.
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 篇2
淳安山地茄子品种比较试验
对引进的8个茄子品种在淳安山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冠王1号表现为中熟,生长势强,抗病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可在当地示范、推广;卵圆形茄子国茄6号表现为中晚熟,产量较高,果肉白色,质糯,细嫩,果肉紧实,耐长途运输,抗病性强,可扩大试种、示范面积;引茄1号表现为中熟,生长势旺,商品性好,皮薄,内质糯,口感佳,抗病性较强,可扩大试种.
作 者:汪诗华 何爱珍 余景根 江治良 余建忠 作者单位:浙江淳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淳安,311700 刊 名:长江蔬菜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山地 茄子 品种 比较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3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安排在我市的郭里镇独山村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为褐土,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含量0.08%,碱解氮110毫克/千克,速效磷27毫克/千克,速效钾93毫克/千克,小麦全生育期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
供试小麦品种:泰农18、济麦12、汶农6和临麦4。
试验方法:本试验自东向西设置12个小区,每小区长40米、宽2.5米,面积100平方米。玉米收获后按常规量施肥然后深耕,耕深20~22厘米,小区规划好后,在10月10日播种。各品种随机排列,播种量为泰农18号9千克、汶农6号8.5千克、临麦4号9.5千克、济麦22号7.5千克。播前为了预防小麦根腐病、黑穗病的为害,用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每亩用量7毫升。
二、田间管理
1. 冬前管理。出苗后及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杜绝10厘米宽以上的缺苗断垄。在小麦3~4片叶期,日均温度10℃以上时,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在小雪节前后,酌情浇足越冬水,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以利于增温保墒。
2. 春季管理。冬前未进行除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间日均气温10℃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常用除草剂有苯磺隆等。返青后拔节前,为防止小麦徒长造成倒伏,对叶面均匀喷施壮丰安,每亩用量30~40毫升,以抑制底部节间伸长,控旺防倒。拔节后期进行春季追肥,每亩施46%尿素14~17.5千克、50%氯化钾12.5~15千克,结合追肥,酌情浇返青水。还要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三、后期管理
在小麦抽穗至小麦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用1%~2%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叶面喷雾。该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根腐病和纹枯病。
四、结果分析
6月14日开始对各试验小区一次性收获,收获时对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考种和形状观察,结果如下表:
从表一看出:济麦22分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泰农18、临麦4、汶农6均属于大穗形小麦品种,有效穗数(万/亩)分别为:31.2、31.3、29.9。成穗率临麦4最高,为37.7%;其次是泰农18,为37.7%;汶农6成穗率最低,仅为32.6%。4个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
从表二看出:泰农18产量最高,每亩产量为601.7千克;其次为济麦22,每亩产量为580.6千克;产量最低的是汶农6号,每亩产量为513.2千克。泰农18抗倒伏能力强,其他3个品种均较强。防止小麦倒伏除按正常方法管理外,应特别注重氮肥后移,防止植株前三节过长。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在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中,泰农18综合性能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其他3个品种,其次是济麦22,这两个小麦品种适合在山东鲁西南地区推广种植。从考种试验中得知,不同品种千粒重差异较为明显,这是由品种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品种的穗粒数与种质本身无关,而是受当年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地块的营养状况影响,要获得高产,在气候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需加强管理,确保穗粒数的增加。
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小陶镇长坂村, 前作为稻田。海拔230m, 经度117°07′8″, 纬度25°44′7″, 田面平坦,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阳光充足, 土壤为灰泥田。
1.2 供试品种
参试水稻品种有:福建金山种业提供的D奇宝优527、宜优99, 福建农嘉种业提供的两优航2号、宜优673, 福建63种业提供的Ⅱ优1273、两优2186。
1.3 试验设计
每一参试品种作为一个处理, 以两优2186作对照 (CK) 。试验设在同一田块内, 每个品种种植面积200m2, 随机排列, 外设保护行, 种植规格及丛数相同。
1.4 试验方法
3月10日播种, 4月6日插秧, 实行垄畦栽培, 丛插2粒谷, 每个品种插0.48万丛[1]。重施基肥, 推广配方施肥, 施纯氮225kg/hm2, N∶P∶K=1∶0.5∶1, 基肥∶蘖肥∶穗肥=5∶4∶1, 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作基肥、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4∶4∶2, 基肥在犁田时全层施, 追肥于插后15d施入, 穗肥在幼穗分化3期前后施, 平均每丛12个蘖左右, 及时烤田, 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和湿润交替灌溉, 在头季收割前10d断水, 以利于收割[2]。整个生长过程中及时做好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及鼠害的防治[3,4], 收割前15d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12.5kg/hm2作催芽肥, 把好留桩高度 (留好头季稻高度的1/3) , 抢晴收割;头季稻收割期为8月8日, 再生季收割期为10月8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头季稻产量及农艺性状对比
由表1可知, 宜优99产量最高, 达12 901.5kg/hm2, 比CK增产2 574.0kg/hm2, 增幅为24.92%;其次是D奇宝优527, 为11 847.0kg/hm2, 比CK增产1 519.5kg/hm2, 增幅14.71%;宜优673排名第3, 产量为11 572.5kg/hm2, 比CK增产1 245kg/hm2, 增幅12.06%;Ⅱ优1273排名第4, 产量为11 059.5kg/hm2, 比CK增产732.0kg/hm2, 增幅7.09%;两优航2号排名第5, 产量为9 580.5kg/hm2, 比CK减少747.0kg/hm2, 减幅7.23%。各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极为显著, 且农艺性状差异也较大。
2.2 再生季产量及农艺性状对比
由表2可知, 宜优99再生季产量位居第1, 产量达6 553.5kg/hm2, 比CK增产876.0kg/hm2, 增幅15.43%;Ⅱ优1273和D奇宝优527分别位居第2和第3, 产量分别为5 863.5kg/hm2和5 788.5kg/hm2, 比CK分别增产186.0kg/hm2和111.0kg/hm2, 增幅为3.28%和1.96%;两优航2号位居第4, 产量为5 599.5kg/hm2, 比CK减产78.0kg/hm2, 减幅为1.37%;宜优673位居第5, 产量为5 529.0kg/hm2, 比CK减产148.5kg/hm2, 减幅为2.62%, 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大。
2.3 两季产量比较
由表3可知, 宜优99产量最高, 两季达19 455.0kg/hm2, 比CK增产3 450.0kg/hm2, 增幅21.56%;D奇宝优527位居第2, 两季产量17 635.5kg/hm2, 比CK增产1 630.5kg/hm2, 增幅10.19%;宜优673位居第3, 两季产量17 101.5kg/hm2, 比CK增产1 096.5 kg/hm2, 增幅6.85%;Ⅱ优1273位居第4, 两季产量16 923.0 kg/hm2, 比CK增产918.0kg/hm2, 增幅5.74%;而两优航2号两季位居第5, 产量为15 180.0kg/hm2, 比CK减产825.0kg/hm2, 减幅5.15%, 与宜优99相比减产4 275.0kg/hm2, 产量差异极大。
3 结论与讨论
参试的6个品种中, 宜优99、宜优673、两优航2号均为优质稻品种, 其中以宜优99产量最高, 该品种分蘖力较强, 株型紧凑, 后期转色好, 在生产上应作为大面积首选种植。其次是宜优673, 生产表现较好, 且米质优, 可适当搭配推广种植。D奇宝优527和Ⅱ优1273, 米质一般, 但适应性较广。因此, 在生产上建议农户要根据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不同田块的肥力状况选择相适应的品种种植, 以获得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陈晓燕, 陈利, 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117.
[2]赵秀春, 吴英.水稻施肥配方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9 (6) :1-3.
[3]王贺正, 马均, 李旭毅, 等.水稻苗期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 2009, 24 (4) :174-178.
3个梨品种的比较试验 篇5
关键词:黄金梨;新高梨;中梨1号;黄棕壤土;栽培;表现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4-0017-02 中图分类号:S665.2 文献标识码:B
黄金梨、新高梨和中梨1号分别是韩国、日本和我国培育的3个梨品种。为了对比不同梨品种栽培的有关情况,为新品种引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02年,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其示范基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对这3个品种进行了栽培对比试验,选出了适应当地栽培的品种,现将有关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黄金梨、新高梨和中梨1号均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位于新乡县的南部,当地年平均气温14.1 ℃。1月最冷,平均气温0.7 ℃;7月最热,平均气温27.9 ℃。年平均降水量596.4 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均蒸发量1 908.7 mm。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有效积温为4 700 ℃,年均日照2 600 h,无霜期209 d。土壤为黄棕壤土,周边为防护林带、人民胜利渠及通道绿化和片林,无工业污染源,森林覆盖率达45%。园地排灌水良好。
1.2 方法
3个梨品种黄金梨、新高梨和中梨1号均栽培2 hm2,株行距2.5 m×4 m,纺锤形树形[1],其中,黄金梨、新高梨均配置中梨1号作为授粉树,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比例为5︰1[2];中梨1号不配置授粉树,在试验地四周栽培2行中梨1号作为保护行,栽培株行距也为2 m×4 m。2002年3月10日建园,南北行向定植。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和病虫害防治[3]。3个品种定植后均在1 m处定干,在剪口下20 cm左右整形带中选留2枝,需留枝部位芽上刻伤。冬剪时,主枝延长枝留30 cm短截,中心干留50 cm短截,主枝强的轻短截,弱的在饱芽处短截。生长季节刻芽、摘心、拿枝培养骨架枝。9月上、中旬,新梢停长后拉枝,主枝拉至75°~80°,背上枝拉平;疏除并生枝,交叉枝,重叠枝。结果枝组培养按照“少疏多留,先截后放,以截促枝,以放促花”的原则进行。经过3年树形基本成形,进入初果期,第5年进入盛果期。于2010-2012年观察记载3个品种物候期,于果实成熟期观察记载果实经济性状,要求3年内每株树东、南、西、北和树冠内膛各取果实10个进行观察、称量,对3年记载数据进行平均。用折叠式糖度计WAX-80每年测出50个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对3年记载数据进行平均。生长结果习性包括生长习性、萌芽率和成枝力、自花结实率、3个品种3年单位面积平均产量。3个品种综合评价分为A级、B级和C级。其中A级品质上乘,符合新品种引种目标;B级品质中上,耐贮运;C级品质中上或其他指标不符合引种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物候期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表1),3个梨品种萌芽期基本相同,并同时进入开花期;黄金梨、新高梨和中梨1号果实发育期分别为145、155、105 d,成熟期分别为8月25日至9月10日、9月25日和7月18日,可见黄金梨为中晚熟品种,新高梨为晚熟品种,中梨1号为早熟品种。
2.2 不同品种果实经济性状对比
从表2可看出, 3个品种外观形状大致相同,都是近圆形,果实颜色存在差异,黄金梨为黄绿色,新高梨为黄褐色,中梨1号为翠绿色;黄金梨果核小,新高梨和中梨1号果核中大;黄金梨可食率达98%,新高梨和中梨1号均为85%;黄金梨和中梨1号果肉均为乳白色,新高梨为白色;黄金梨和中梨1号,果个中等大(平均250 g),新高梨则属大果型(平均430 g);黄金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4.9%,新高梨和中梨1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同,均为13.5%;黄金梨和中梨1号均表现为较耐贮运,新高梨表现为耐贮运。综合考虑,3个品种中,以黄金梨果实综合经济性状表现最好。
2.3 不同品种生长结果习性对比
从表3可看出,黄金梨树势健壮,树姿开张,新高梨树势强健,树姿半开张,中梨1号树势较弱,树姿开张;黄金梨和中梨1号的花序坐果率接近,相对较高,新高梨稍低;黄金梨成枝力强,中梨1号中等,新高梨最弱;黄金梨和中梨1号单位面积产量相同,新高梨稍高。
2.4 不同品种抗性对比
3个梨品种生态适应性均表现较好。其中,黄金梨较抗梨黑斑病和黑星病;新高梨抗病性、抗虫性均较强,而中梨1号则抗轮纹病、黑星病和干腐病。
3 结论与讨论
3个梨品种在相同的黄棕壤土条件下,从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和生态适应性方面综合考虑,黄金梨是适合当地梨树栽培的高档优良品种。
本试验仅研究了3个梨品种在当地黄棕壤土上栽培表现情况,至于在其他土壤如沙土、黏土上栽培的表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尚堃,张传来,于 醒,等.梨品种中梨1号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9(4):54-55.
[2]王尚堃,蔡明臻,晏 芳.北方果树露地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302.
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 篇6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品种,试验,重庆市江津区
水稻是江津区第一大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4.55万hm2, 占44.6%;总产36.6万t, 占55.5%。其中:再生稻最高年面积达到2.07万hm2, 总产3万t, 接近总产的5%, 是江津区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稻能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自然资源, 不仅具有省工、省种、省肥、节水、增产、增效的优点, 同时再生稻米是低海拔地区不可多得的优质稻米, 在粮油市场上, 其价格比普通大米高10%左右, 具有优质、高效的特点[1]。
此外, 良种良法配套发挥品种特性与栽培措施的紧密融合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内容, 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工作对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为促进江津区再生稻生产的发展, 结合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 进一步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 开展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
1试验概况
1.1供试品种
准两优527 (CK) 、准两优1141、宜香1577、渝香203、F优498、丰两优1号、Y两优1号、深两优5814、川农优528、Q优8号、川香优178、德香4103、西农优2号。
1.2试验地点
江津区石蟆镇六贡村5社, 海拔251 m, 地貌以浅丘宽谷为主;试验田基本肥力情况, p H为4.6, 有机质12.2 g/kg, 全氮1.2 g/kg, 有效磷38.6 mg/kg, 速效钾167.5 mg/kg。
1.3试验方案
1.3.1试验设计
13个品种采用小区对比种植, 每个小区面积14.47 m2, 在同一田块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实行统一专人管理, 统一播种育秧, 统一规格插植, 统一施肥, 统一病虫害防治, 3次重复。完熟考种、实收计产。
1.3.2田间管理
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采用同一水平管理措施。统一于3月6日播种, 旱地塑料软盘育秧, 每kg种子施用0.25 kg壮秧剂;4月16日人工拉绳定距栽插, 每小区长5.42 m, 宽2.67 m, 排行9行, 退窝30窝, 每个重复两端的小区栽12行, 窝行距18 cm×30 cm。
肥料运筹:4月13日施底肥, 667 m2施N肥18 kg, 五氧化二磷5.9 kg, 钾肥3.2 kg, 锌肥2 kg;5月12日分蘖肥N肥3.6 kg, 五氧化二磷2.1 kg;6月15日拔节肥和穗粒肥N肥3.6 kg, 氧化钾4.8 kg。7月20日施促芽肥, 尿素20 kg/667 m2, 8月20日施发苗肥7.5 kg。9月8日施“九二○”2 g/667 m2。
1.4调查分析方法
8月13日收获头季, 分小区收割, 分别进行理论测产和实际测产;10月13日分小区收割再生季, 进行理论测产和实际测产。数据测定时, 生育进程及群体结构、经济性状进行1次重复, 小区产量2次重复。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表现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及再生季综合产量有2个品种产量高于对照。其中, Y两优1号产量最高, 两季产量达678.5 kg/667 m2, 比对照增6.4%;深两优5814位居第2, 两季产量675.1 kg/667 m2, 比增5.9% (表1) 。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产量有3个品种高于对照。其中, 第1名准两优1141, 产量516.3 kg/667 m2, 比对照增1.3%;第2名Y两优1号, 产量512.1 kg/667 m2, 比对照增0.5%;第3名宜香1577, 产量510 kg/667 m2, 比对照增0.1% (表2) 。
12个品种中, 再生季产量有2个品种高于对照。其中, 深两优5814位居第1, 产量170.3 kg/667 m2, 比对照增32.9%;Y两优1号位居第2, 产量166.4 kg/667 m2, 比对照增29.9% (表3) 。
2.2主要生育特性
2.2.1全生育期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生育期与对照接近, 在152d左右的有12个 (表2) 。12个品种中, 再生季生育期与对照接近, 在64 d左右的有2个 (表3) , 6个生育期偏短, 其中准两优1141、德香4103比对照短9 d, 宜香1577比对照短8 d, F优498、Q优8号比对照短10 d, 丰两优1号比对照短11 d;4个生育期偏长, 其中Y两优1号、深两优5814比对照长8 d, 川农优528、西农优2号比对照长7 d。
2.2.2有效穗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Y两优1号分蘖力最强, 其次准两优1141、渝香203、丰两优1号、深两优5814、Q优8号、川香优178、德香4103、西农优2号分蘖力优于对照 (表2) 。再生季, 深两优5814再生季分蘖力最强, 优于对照51.5%;其次, Y两优1号、渝香203、西农优2号均优于对照 (表3) 。
2.2.3穗实粒数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宜香1577穗实粒数最多, 比对照增加18.66%, 其次丰两优1号、川农优528、Q优8号穗实粒数多于对照 (表2) 。再生季, 深两优5814穗实粒数最多, 比于对照增加13.32%, 其次Y两优1号、川农优528、宜香1577均多于对照 (表3) 。
2.2.4结实率
12个品种中, 头季稻丰两优1号结实率最高, 其次川农优528、西农优2号结实率高于对照 (表2) 。再生季, 准两优1141结实率最高, 高于对照0.4%;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 (表3) 。
2.2.5千粒重
12个品种头季稻千粒重均低于对照 (表2) , 最低为深两优5814, 相比对照少14.58%。再生季, 所有品种千粒重均低于对照 (表3) , 最低为深两优5814, 相比对照少28.84%。
3应用建议
12个品种中Y两优1号、深两优5814头季稻及再生季综合产量表现较好, 位于第1、2位, 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两季丰产稳产性好, 两季产量分别达678.5 kg/667 m2、675.1 kg/667 m2, 比对照分别增6.4%、5.9%, 适合在江津区平坝丘陵地带作为蓄留再生稻品种,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碧珠.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筛选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 2009, 27 (4) :45-47.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甲良镇甲良村马道组蔡一农户责任地进行, 试验地为旱坡地, 黄砂壤土, 土壤微酸性, 肥力中等, 前茬空闲。供试辣椒品种为丰力一号、长辣七号、小仙女、本地品种4个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其中以本地品种作对照 (CK)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采用苗床育苗, 在幼苗具有7叶1心时定植, 定植按1.3 m开厢, 每厢定植2行, 行距65 cm, 株距50 cm, 每穴定植2株, 小区面积10 m2, 每小区36穴种植72株, 四周设保护行, 大田保温措施为黑色地膜覆盖。
1.3 试验实施
于2012年3月9日育苗, 5月20日定植, 定植前试验地翻犁欠细除杂草, 整厢, 每小区施腐熟农家肥40 kg+西洋复合肥1.4 kg+油枯0.5 kg混合均匀地撒施在厢面上作底肥, 盖膜后定植。追肥:定植成活后追1次沼液, 每窝施0.25 kg, 第2次追肥在辣椒大量开花至第1次采果前追肥, 施西洋复合肥150 kg/hm2, 以后每采收2次追肥1次, 每次施西洋复合肥225 kg/hm2, 共追果肥3~4次。生长过程中及时摘除老、黄叶及密集叶。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8月19日初次采收, 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等措施及时一致, 同项管理措施全部在同一天完成[1,2,3]。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实时对各品种生育期、生长性状及经济性状进行观察记载, 辣椒变红后, 采收鲜果, 称重, 记入小区产量, 以小区实际面积计产, 对产量进行分析比较。各小区随机抽取5株作植株性状测定。在采收盛期, 各品种随机抽取15个辣椒角进行产品经济性状测定[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的辣椒生育期有一定的差别。盛花期长辣七号分别比丰力一号、小仙女、本地品种早1、3、4 d;采收初期长辣七号比其他3个品种早2 d;丰力一号采收末期最早, 其次为长辣七号, 分别比小仙女、本地品种早2、3 d, 丰力一号全生育期最短, 为177 d, 其次为长辣七号, 为179 d, 再次是小仙女, 为181 d, 本地品种生育期最长, 为182 d。
2.2 主要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丰力一号株高为68.10 cm, 分别比长辣七号、小仙女、本地品种高5.53、15.10、1.80 cm;本地品种开展度大于长辣七号, 长辣七号大于小仙女, 丰力一号最小;丰力一号单株结果数最多, 为38.8个, 比长辣七号多17.3个, 比小仙女多21.3个, 比本地品种多10.2个;小仙女果长为17.86 cm, 分别比丰力一号、长辣七号、本地品种长3.47、2.18、3.90 cm;小仙女果实横茎1.60 cm, 为最宽, 其次是长辣七号, 为1.42 cm, 再次是本地品种, 为1.30 cm, 丰力一号最窄, 为1.28 cm。
2.3 田间抗逆性
从表3可以看出, 长辣七号的田间抗逆性最强, 其次为本地品种, 丰力一号表现中等, 小仙女最差。其中病害主要为炭疽病。
2.4 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 长辣七号的产量最高, 为17 848.92kg/hm2, 比对照本地品种增产21.36%;丰力一号产量其次, 为16 318.16 kg/hm2, 居参试品种第2位, 比对照增产10.95%;小仙女产量居第3位, 为15 407.70 kg/hm2, 比对照增产4.76%。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长辣七号具有产量较高, 植株偏高、单株挂果数较多、果子大小适中、果形好、结果后期植株田间抗逆性较强等特点, 综合生产性能较好, 适宜在荔波县推广种植。
摘要:引进3个辣椒品种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长辣七号产量最高, 为17 848.92 kg/hm2, 比对照本地品种增产21.36%;丰力一号产量其次, 为16 318.20 kg/hm2, 比对照增产10.95%;小仙女产量居第3位, 为15 407.70 kg/hm2, 比对照增产4.76%。长辣七号作为可在荔波县进一步推广的品种。
关键词:辣椒,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腾久皆, 乔荣, 万明长, 等.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 2010 (6) :113-114.
[2]王泽杰, 吴华尧, 范远丰, 等.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121, 123.
[3]陈建.干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1 (7) :48-49.
[4]陈在新, 李晓明, 潘娟,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J].湖北农业科, 2009, 48 (12) :3060-3062.
[5]赖卫, 余文中, 涂祥敏, 等.不同品种辣椒的比较[J].农技服务, 2010 (9) :1108-1109.
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宾县宾州镇新立村宏光屯一农户的承包田, 为漫岗平地, 土质是厚层黏地黑土, 地力一般, 前茬玉米。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8个, 分别为合丰47、合幅93155-6、合丰44 (合江农科所提供) , 绥农11、绥农18、绥农20、绥农21、绥农14 (绥化农科所提供) [3,4]。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每一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40 m2, 外设保护行4行, 重复间步道1 m, 6行区, 行长10 m, 春深翻起垄, 5月5日人工穴播, 播种密度为28粒/m2。播前用种衣剂拌种, 施40%复合肥 (10-15-7) 375 kg/hm2, 土壤封闭除草, 三铲三趟, 全面除草1次, 防治草地螟、大豆食心虫各1次, 9月25日收割[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 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基本适应二积温区下限和三积温区;也可作为一积温区及二积温区上限的搭配品种。
2.2 基本性状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大豆基本性状有一定差异。
2.3 经济性状及产量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 除重复间的地力影响外, 同一品种的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趋势;品种除其固有的特性外, 单荚粒数普遍表偏低, 可能是开花—鼓粒期阶段性干旱所致;总体上看, 百粒重与单位面积的株数有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在一定的范围内, 株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基本能够适应二积温区下限和三积温区种植;同时也可作为一积温区和二积温区上限的搭配或补种品种。在实际生产中, 应在考虑品种优质的基础上, 尽量选用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 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精细田间管理, 保证收获株数而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益。一、二积温区种植绥农14品种的农户, 应引种、试种合幅93155-6、合丰45或合丰47, 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打好基础, 同时继续进行新品种 (品系) 的试验。该试验是在2010年大豆开花期—鼓粒期阶段性严重干旱及草地螟、蚜虫中等偏重发生条件下的结果, 其重演性有待验证。
摘要:进行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在一、二积温区种植绥农14品种的农户, 应引种、试种合幅93155-6、合丰45或合丰47, 可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打好基础。
关键词:大豆,品种,比较,黑龙江宾县
参考文献
[1]邱焯, 闫振杰, 努尔江, 等.早熟大豆区域对比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6) :17.
[2]过鸿英, 周道俊.浙江省菜用大豆比试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98, 100.
[3]赵洪.嵊州地区菜用春大豆品比试验[J].长江蔬菜, 2009 (4) :46-47.
[4]雷珂.河南省优质双高大豆品比试验总结[J].种业导刊, 2007 (3) :46-47.
[5]高克昌, 韩云丽, 赵丽堂, 等.同异分析在大豆品比试验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 2007 (5) :18-20.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9个, 分别为中椒5号、海丰10号、中椒104、中椒107、海丰16号、国福406、甜杂3号、红罗丹、京甜3号, 中椒105为对照 (CK)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茂南区公馆镇旺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 前茬为水稻田, 肥力中上等。试验设10个处理,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8 m2, 窝行距为60 cm×28 cm, 每窝1株, 定植密度11.91万株/hm2, 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地施土杂肥60 t/hm2、复合肥450 kg/hm2、饼肥1 200 kg/hm2作基肥, 并在定植缓苗期、开花期、初收期、盛花期进行追肥, 全生育期共追施7次。全生育期喷药8次左右, 主要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疫病、病毒病等[1,2]。
1.3 试验过程
试验于9月15日播种, 10月2日定植, 12月4日采收, 3月5日全部采收完毕, 中耕除草, 肥水管理等措施及时一致, 同项管理措施全部在同一天完成。适时对各品种进行产量、果实大小、病虫害发病率等进行调查, 收获时以小区面积计产, 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3,4,5,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海丰16号的平均产量达67 222.22kg/hm2, 居试验品种之首, 比CK增产9 444.44 kg/hm2, 增加了16.35%。另外, 产量超过中椒105的有京甜3号 (增加13.46%) 、国福406 (增加5.77%) 、海丰10号 (增加2.88%) 等。产量最差的品种为中椒104号, 产量比CK少16.35%。
2.2 果实大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各试验品种果型均为长灯笼型, 口感方面有少许差异。果肉厚度以海丰16号为最厚, 达到0.36cm;其次为京甜3号, 厚度为0.33 cm。单果重以甜杂3号最重, 为49.4 g;其次是中椒5号, 为48.3 g。果实面积最大的是中椒107, 为262.7 cm2;其次是海丰16号, 为246.8 cm2。比CK果实大的有中椒107、海丰16号、国福406、甜杂3号。果实面积最小的是京甜3号, 为203.1 cm2;其次是中椒104, 为206.6 cm2。而且从果实的长宽可以看出, 中椒105、中椒107、国福406、中椒5号的果实长宽比例比较协调, 属于比较圆形的形态。而海丰10号、中椒104、京甜3号等果实比较长, 宽度不是很大, 属于比较长形的形态。
2.3 病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各个品种的发病情况差异很大, 发病最少的品种为中椒5号、海丰10号, 平均发病率为1.00%;最差的品种为中椒104号, 平均发病率为4.67%;其次为中椒107号和京甜3号, 平均发病率为4.00%。发病率比CK低的有中椒5号、海丰10号、国福406、甜杂3号、红罗丹。海丰16号发病率跟中椒105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以上指标分析得出, 在产量、果实商品性、发病率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品种为国福406、海丰16号, 这2个均好于对照品种中椒105。试验结果表明, 在当地适合种植的品种有国福406、海丰16号, 中椒105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品种。
该试验虽然对几个不同品种在产量等方面做出了比较, 但是还存在局限性, 原因在于只是在公馆镇一个地方进行了试验, 而没有在各个镇设立不同的试验地点, 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具有片面性。
摘要:以中椒105为对照, 对来自几个科研单位及企业选育的9个辣椒品种进行生长势强、早熟、丰产、果实商品性、抗病性强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国福406、海丰16号等综合表现较好, 适宜在当地种植。
关键词:辣椒,品种,产量
参考文献
[1]陈在新, 李晓明, 潘娟,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12) :3060-3062.
[2]陈继兵, 林峰.8个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08 (11) :53-54.
[3]梁合荣, 黄春利, 陈荣华.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种子, 2008, 27 (8) :102.
[4]陶笑, 杨兴国, 袁建玉,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9 (5) :26-27.
[5]许耀照, 张文斌, 张东昱, 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1 (7) :52-53.
[6]刘水东, 姜永平.南通地区设施专用型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1 (6) :38-40.
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篇10
【关键词】马铃薯;新品种;产量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饲料兼用的作物,又是调节旺淡季的重要蔬菜品种,营养成分齐全。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要求越来越高。为此2011年冬季进行引种试验,旨在为生产上推广新品种及相应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共7个(均由安溪县种子公司提供),分别为中薯7号、中薯11号、福克212、克新19、闽晋1号、闽晋2号、紫花851(ck)。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溪县尚卿乡科名村,海拔620m,选择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水稻,地势平坦,向阳开阔,排水方便。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13.32m?,双行种植,畦宽(带沟)110cm,畦高35cm,行距30cm,株距30cm,四周设保护行。播种前各品种均萌芽0.5cm左右,每个薯块至少带2个芽眼(不低于25g)。于2011年11月15日定点穴播,管理水平一致。同时另种一个重复,作为病害调查,不计入产量,考种3次,每次10株。
1.4 田间管理
播种前精细整地。每667m?,用三元复合肥60kg 加过磷酸钙15kg施于行中间作基肥,肥料避开接触种薯,下种后用1800kg土杂肥盖种;第一次追肥在出苗期施用,用复合肥25kg加尿素10kg兑水1200kg进行条施;第二次追肥结合中耕培土于12月26日用复合肥25kg浇施;于12月30日用“鱼藤酮”100g防治蚜虫,于1月5日、1月20日用“甲霜灵锰锌”100g防治霜霉病、晚疫病,均兑水60kg喷雾;12月14日、12月26日各中耕除草1次;12月26日、1月13日各培土1次;整个生育期共灌跑马水3次,于2月13日收获。
2 结果分析
2.1 产量分析
由表1可知,各参试品种中,中薯7号、福克212鲜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2.23%、2.35%。其中中薯7号产量最高为1916.37kg/667m?,比对照紫花851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福克212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克新19、闽晋2号、中薯11号、闽晋1号分别比对照减产6.16%、11.35%、37.33%、39.59%,其中克新19、闽晋2号减产未达到显著水平,中薯11号、闽晋1号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1 参试品种产量比较表
品 种小区鲜薯产量(Kg)
2.2 主要农艺性状
由表2可知,生育期中薯11号、克新19与对照相当均为90天,闽晋2号最短为78天;株高中薯7号最高为37.9cm,闽晋1号最矮为28.6cm;单株薯重中薯7号最高为0.549kg,闽晋1号最低为0.248kg;单株主茎数紫花851最高为2.8条,克新19最低为1.1条;单株结薯数紫花851最高为6.4个,克新19最低为3.7个。
2.3 块茎性状特征
从表3可知,参试品种的薯型:福克212为扁圆形,紫花851、克新19为卵圆形,其余品种均为圆形;皮色均为黄色;肉色:中薯7号、中薯11号为白色、福克212为黄色,其余品种均为淡黄色;薯皮:中薯11号为粗糙型,其余品种均为光滑;芽眼深浅:闽晋1号较深、紫花851中等,其余品种均较浅;食用品质:克新19较差,福克212、闽晋1號较好,其余品种与对照相当;商品薯率:中薯7号比对照高为85.32%,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其中闽晋1号最低为72.2%。
表3 参试品种薯块性状及品质
3 小结
3.1 中薯7号
鲜薯小区产量最高,达1916.37kg/667m?,比对照增产12.23%,增产达显著水平;生育期85天,株高37.9cm为最高;结薯性较好,商品性好,商品薯率最高为85.32%;食用品质与对照相当,植株壮,抗性较好,薯皮光滑黄色、薯肉白色、芽眼浅、薯圆型;综合性状最佳,适宜种植,可示范推广。
3.2 福克212
鲜薯产量为1747.62kg/667m?,比对照增产2.35%未达到显著水平;生育期86天,株高中等;抗性好,商品性好,商品薯率78.3%低于对照,食用品质好于对照,可作为优质菜用薯进一步示范观察。
3.3克新19
鲜薯产量为1602.40kg/667m?,比对照减产6.16%;生育期与对照相当,株高24.4cm为最矮;商品性状好,商品薯率为74.7%,低于对照,食用品质差,综合性状差,不宜示范推广。
3.4 闽晋2号
鲜薯产量1513.77kg/667m?,比对照减产11.35%,减产未达到显著水平;商品薯率77.2%,低于对照,食用品质与对照相当,不宜示范推广。
3.5 中薯11号
鲜薯产量1070.10kg/667m?,比对照减产37.33%,达到极显著水平;生育期、株高与对照相当;薯皮粗糙,薯肉白色,商品性状较差,商品薯率76.0%,低于对照,食用品质与对照相当,不宜示范推广。
3.6 闽晋1号
鲜薯产量1031.55kg/667m?为最低,比对照减产39.59%,达到极显著水平;生育期较短,商品性状好,食用品质好,商品薯率最低为72.2%,效益低,不宜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彭慧元,邓宽平,周从福,雷尊国.马铃薯引进新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2012(10)
[2]钟芹辅,罗龙学,金传旭.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
[3]丁广玲,田军.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5)
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在云和县崇头镇梅源村吴坪自然村, 试验田土壤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 前作为黑豆。试验参试品种有中双11号[ (中双9号/2F10) /26102]、中油115 (01A×53238) 、沪油杂1号 (沪118A×沪油15) 、浙油50 (沪油/浙双6号) 、浙油19 (浙双72/浙优油1号) 、浙双72 (宁油7号×马努)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其中以浙双72作对照 (CK) 。按试验方案, 本试验采用大区对比, 每区长24 m, 宽1.4 m, 小区面积33.6 m2, 一字行随机排列[4,5,6], 不设重复, 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于2012年10月10日播种育苗, 稀播育壮秧, 大田播种量为1.50~2.25 kg/hm2, 秧田与大田比为1∶8;11月17日移栽, 移栽时每区用150 kg栏肥和草木灰拌匀后穴施, 栽后用淡人粪尿浇施活棵肥。12月5日每区用尿素0.5 kg、复合肥1.25 kg穴施, 同时结合中耕培土。2013年4月2日与4月10日各喷硼1次, 其他管理与大田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参试品种生育期在217~228 d (表1) 。生育期最长的是浙油50, 全生育期为228 d, 最短的是对照浙双72, 全生育期为217 d。
2.2 经济性状及产量
参试品种产量变化幅度为1 369.73~2 027.80 kg/hm2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参试品种以浙油19的产量最高, 为2 027.80 kg/hm2, 比对照浙双72增产658.07 kg/hm2;浙油50次之, 为1 834.25 kg/hm2, 比对照浙双72增产464.52 kg/hm2, 位居第3位的是中双11号, 为1 545.42 kg/hm2, 比对照浙双72增产175.69 kg/hm2;沪油杂1号、中油115等2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浙双72。因2013年3—4月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使油菜花期延长, 表现有缺硼现象, 对产量有所影响。
2.3 抗性
据区试田间调查, 各品种均未发现明显的病害, 无冻害, 未发生倒伏。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浙油19品种产量居参试品种之首, 全生育期225 d, 属中熟甘蓝型油菜, 熟期适中, 植株中等偏高, 角果多, 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中等, 丰产性好, 含油量高, 品质优, 抗病性较好, 适宜在丽水市种植。浙油50品种产量居参试品种第2位, 全生育期228 d, 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 熟期适中, 株型较紧凑, 丰产性较好, 含油量高, 品质优, 宜在丽水市扩大示范种植。从田间观察和结果分析来看, 其他品种可继续参加区试考察。
参考文献
[1]胡朝凤, 袁雨晴.优质油菜新组合品比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2 (3) :19-20.
[2]项忠兰, 薛菊金, 陶成林, 等.油菜优质品种适应性种植品比试验[J].江苏农机与农艺, 2001 (6) :10-11.
[3]刘小三, 余喜初, 章彪雄, 等.红壤丘陵区不同油菜品种比较[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 :116-117.
[4]杨志朝, 罗成玉, 张荣.甘蓝型杂交油菜新组合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 (2) :229.
[5]朱庭强, 王显安, 宋仁刚, 等.安康市“双低”油菜新品种品比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10 (12)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