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再生

2024-10-08

循环再生(共10篇)

循环再生 篇1

催化重整装置再生循环气在再生器二段烧焦后, 经过碱洗和水洗进入干燥单元, 在干燥系统中进行加热、冷吹、干燥及脱水等流程, 使循环再生气干燥效果达到设计指标, 满足再生催化剂要求后进入到再生器内循环。在干燥过程中, 脱水环节至关重要, 能不能成功脱掉再生循环气中的水分将直接影响干燥系统的干燥效果, 干燥效果不好, 再生循环气中带水会损坏整个再生催化剂,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会影响生产装置的正常平稳运行。针对催化重整装置再生循环气干燥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决定在年度大检修时, 组织技术人员对干燥器分离器内构件和自动脱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1 干燥器附件分离器内件改造 (1)

1.1 问题分析

催化重整装置再生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Cl2和HCl, 干燥器分离器内部填料为不锈钢丝, 由于不锈钢丝对氯离子腐蚀较为敏感, 长期运行会造成不锈钢丝破碎, 脱落的不锈钢碎渣经常会堵塞排水口, 导致干燥脱水效果不佳, 再生循环气带水, 损坏再生催化剂, 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

1.2 技术改造

针对再生循环气干燥器存在的问题, 对干燥器分离器内构件进行技术改造, 使气液分离机理由原丝网除沫改为聚结过滤, 捕雾丝网改为疏油疏水耐酸碱聚结材料。经后冷却器冷却的再生循环气首先进入聚结分离器的下层空间, 由于体积突然膨胀, 会有部分液体析出, 析出的液体进入下层集液区, 含液气体向上进入聚结分离区, 经过聚结滤芯的作用, 聚结出的液滴越来越大, 大液滴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脱离气体主体进入分离器底部, 在自动脱水系统的调节下自动脱水。

2 自动脱水系统改造

2.1 改造前状况

催化重整装置再生循环气干燥系统脱水单元改造前采用脱水器脱水, 在脱水罐底部安装工作原理类似疏水器的自动脱水器 (图1) 自动脱水。在最初使用阶段, 脱水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脱水器主体为塑料, 易腐蚀损坏, 长期使用后脱水效果明显下降。

为了保证再生循环气的干燥效果, 操作人员观察脱水罐现场玻璃板液位定期进行手动排水, 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而且脱水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无法保证装置平稳运行。

2.2 改造方案实施

在脱水罐上增加一台差压变送器对脱水罐液位进行准确测量, 在脱水管线上新增一台自动控制阀, 通过液位信号控制脱水调节阀开度, 类似于采用串级控制回路控制原理实现干燥器自动脱水功能, 如图2所示。

干燥器控制单元采用PLC, 如果要通过控制系统PID调节对脱水调节阀进行自动控制, 程序组态、修改和加载繁琐工作量大。在脱水线上加装调节阀的目的是实现自动脱水功能, 脱水罐液位控制没有严格要求。考虑只要脱水罐中液位达到需要脱水的值时, 脱水控制阀就会打开自动脱水;当液位降低到一定值无需继续脱水时, 为防止干燥气排出, 脱水调节阀自动关闭。如此循环, 实现干燥器脱水罐自动脱水。

如图3所示, 利用差压变送器输出的4~20m A信号直接驱动调节阀动作, 经查阅资料, FCX-AⅢ型差压变送器的工作电压范围为10.5~45.0V, 选用的脱水调节阀定位器为非智能型, 对工作电压没有要求。因此, 如图3所示的控制回路完全能够实现。实验测得差压变送器的工作电压为20V, 调节阀工作电压为3V, 完全满足脱水罐有液位调节阀就打开排水的要求。为保证当脱水罐液位过低时再生气不从调节阀排出, 在不影响脱水效果的前提下将调节阀的启动死区调大, 具体实施是通过对调节阀定位器设定实现的:当脱水罐液位上升到15%时控制阀自动打开排水;待液位下降到10%时控制阀关闭, 停止脱水。

3 改造后的干燥效果

再生循环气干燥系统干燥器分离器内构件和自动脱水进行技术改造后, 于大检修结束装置开工后正常投运, 干燥效果明显改善, 实现了自动脱水功能且操作平稳。

改造后的干燥器脱水罐液位历史趋势中, 当脱水罐液位到达30%时开始自动下降, 证明现场脱水调节阀根据液位变送器输出打开一定的开度排水;待液位下降到10%左右时又开始上升, 说明此时调节阀关闭。如此循环, 既实现了自动脱水功能, 保证了干燥器的干燥效果, 又避免了因调节不及时关闭导致再生气被排出的现象。

改造后的干燥器出口露点历史趋势中, 干燥器出口露点保持在-40℃以下, 改造前露点约为-20℃, 满足了设计-30℃的工艺指标要求。

4 结束语

对催化重整装置再生循环气干燥器分离器内构件和自动脱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后, 脱水罐脱水由原来采用观察脱水罐现场玻璃板液位定期进行手动排水改为自动脱水, 不仅解决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 脱水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 而且大大提高了干燥器的脱水干燥效果, 使再生循环气干燥度达到设计指标, 保证了催化剂的活性和使用寿命。

循环再生 篇2

循环农业中农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保护自然环境,降低农业污染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目标的必由之路.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和畜禽粪便,探索了这两种废弃物的利用方向.

作 者:高福平Gao Fuping 作者单位:安徽省风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232100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X7关键词:农业废弃物 秸秆 畜禽粪便 再生利用

浙江佳人:循环再生纤维先行者 篇3

2014年,为了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的力量,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提出了“ECO-CIRCLE”循环再生圈理念,将日本帝人集团已有的“ECO-CIRCLE”环保圈拓展成为六个部分——消费者、回收企业和渠道、佳人公司工厂处理环节、纺织印染厂、服装厂商、卖场和品牌商。这六部分组成了一个闭合的永久循环圈,可谓“循环纤维、生生不息”。

“在我看来,如果把一件衣服也视为有生命的话,它正是要通过六个环节的循环才能完成从一件旧衣服变成一件新衣服的蝶变。循环圈的六个部分就像是佛教里的‘六道轮回’,寿终正寝的旧衣服通过六道轮回后以全新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佳人董事长何伟表示,这六个部分首先是卖场和品牌商,例如耐克、李宁等将衣服卖给消费者,消费者穿旧后不要的衣服,通过物流企业进行回收,粉碎分解,再由佳人采用化学法再生为DMT,进行纺丝,完成后提供给纺织印染企业,加工成面料后再到服装厂,而后进入卖场销售,如此进行,完成一次又一次循环。

何伟坦言,采用日本帝人的化学再生法成本会稍高一些。据测算,化学法再生纱线的成本是石油原生纱线的1.5倍,因此佳人定位于高端功能性再生产品,并有专门的再生标识。同时,纱线成本在服装等终端产品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比如一件售价500元的运动服,出厂价大概为200元,其中纱线成本约为20~30元,用量不到1.5公斤,即使纱线价略微升高,也对服装售价影响并不大。

逆向物流中循环再生库存模型研究 篇4

企业进行产品回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有主动也有被迫的,有来自企业内部也有外部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环保意识更加强烈,意识到现在是放弃“随意扔弃”的时候了;

第二,更加严厉的立法,一些国家强迫生产制造商回收其产品,或者以适当的方式对其产品进行处理;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原始生产制造商意识到通过产品回收可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之,企业组织正在积极努力地对其产品流程和服务进行有效管理,以改善他们的“逆向物流”的功能,而相关库存控制成败仍是逆向物流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

二、循环再生库存模型分析

循环再生库存模型的通用框架如图1所示:供应商通过各种渠道从客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经过循环再生处理以后,其中部分再生物料可作为生产原材料直接用于产品制造过程(如:用过的金属罐和碎玻璃瓶等)。然而,制造企业仅靠这部分物料是不足于维持正常生产,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另外还需要从供应商直接采购部分原材料。该模型的目的是要确定原材料的最佳订购量,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使企业库存的总成本最小化。

循环再生模型假设及相关符号规定如下。

模型符号规定:

p:单位时间的供货量(P>d);f:再生物料返回的比例(0

决策变量:

Qp:生产批量;Q0:原材料定购批量;T:系统周期时间。

模型假设:

单位时间的生产需求量和供货速率为常量;从客户手中回收的产品能再生,再生物料按固定的比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再生物料的库存成本和原材料的相关成本保持一致;各种成本参数是已知常量;原料订购时间和订货前置期为零;不允许缺货;原材料的生产和订购批量、发生次数相同。

为便利于对模型进行分析,一个库存周期内只发生一次原料订购和一次生产准备。再生系统库存模型描述如图2所示:

其中T=Ti+Tp,原料库存中的物料是由回收以及原料采购所产生。在Tp时间内服务库存以P-d的速率增加,而原料库存以P-fd的速率减少、当减为零时进行采购、采购量为Q0;在Ti时间内服务库存以d的速率减少,而原料库存以fd的速率递增。

(1)原材料订购平均成本:;生产准备平均成本:

(2)服务库存平均持有成本1/2ch2dTi;

(3)原料库存持有成本由三部分构成S=S1+S2+S3,其中:

企业库存总成本TC由四部分构成:原料订购成本,生产准备成本,原料库存持有成本,服务库存持有成本。

总成本是关于订购量关于Q0的函数,两边对Q0求偏导,并令;得

从最后得到的Q0中可以看出,原材料最佳订购量与f和p密切相关。

当f=0;p→∞时,

令C=C0+Cp;H=ch1+ch2;Q

此时再生系统的最佳定购量与传统的E O Q库存模型求解结果完全一致。

三、结论

对制造企业而言,产品回收有关的库存成本问题是工厂成本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容易忽略的问题,本文对回收产品的再生系统库存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该模型为企业管理人员解决企业成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模型中有一些假设,如果对这些假设进行变动可以将该模型延伸到以下几种情况:一个是回收系统中同时考虑再造与再造过程;第二是回收率和/或需求率是随机变数;另外可以扩大到对多物品类型的库存问题,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解决。

参考文献

[1]Yong Hui oh.Hark H wang.Deterministic Jnventory Model for Recycling System[J].Intell Manuf,2006,17:423-428.

循环再生 篇5

循环经济理念下再生资源业发展途径研究--以宿迁市耿车镇为例

摘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宿迁市耿车镇再生资源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再生资源发展途径,并给出了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以及重点发展项目.作 者:高良敏    陆根法    刘宁    张向明    骆敏    陆上岭    王劲松    李元  作者单位:高良敏(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淮南,232001)

陆根法,刘宁(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张向明,骆敏,陆上岭,王劲松,李元(宿迁市环境保护局,宿迁,223800)

期 刊:生态经济  ISTICPKUCSSCI  Journal: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    利用    途径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开建 篇6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项目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基础性项目和全国的示范工程。它将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 构建高密度聚集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平台, 形成有循环经济 (生态) 产业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集新体制、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为一体的创业中心和经济单元。该项目将通过区域内外的中间产品和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 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工业生态链, 以此形成固废资源化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 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物得到有效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该产业园项目是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 也是兰州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主要项目。它的开工建设为兰州市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迈出了可行的一步。也必将提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整体水平, 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计划占用土地500亩, 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占用土地近200亩, 投资1.3亿元。一期建成后, 可建设铜加工厂1个、铝加工厂1个、镀锌管厂3个、平板厂2个、冷拔焊接车间6座、塑料加工厂1个。这些加工企业的建成或解决就业人员2 000余人, 预计年产值1亿元左右, 税收1 000万元左右。

循环再生 篇7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计划。

水十条”被公众寄予厚望。这一次,中国治水行动能成功吗?这是留给“水十条”的历史课题。

我们在此解读“水十条”的第二条第七款中的:

“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他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 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参与)”

解读之一:水资源严重缺乏

随着人口 的增长、经 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状况进一步恶化,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使用率低下、需求迅速增长的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水环境污染,以及长期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水生态受损,这三重水问题相互影响和叠加,水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仅286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极度缺水标准”。地表水劣V类断面比例达30% 以上,基本丧失使用功能的水,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并且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此外,平原区河流普遍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从政府、企业到公众都已高度重视水危机问题。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形势更为严峻,而北京是极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到1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m3,更需要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应对水安全的重要措施。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下沉式模块化户内中水系统

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其中北京年均受水将达10.5亿m3。一期通水时,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工程历时60年,一期工程每年调水总调水量是95亿m3,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沿途40万人移民搬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南水北调之前,北京市水资源缺口约15亿m3/ 年,通水后仍无法完全扭转北京市整体缺水的局面,解决北京乃至全国水资源短缺是我们的长期工作。加强城市节水,提高城市用水效率,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节约能耗,减少污水排放,降低环境成本,是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途径。因而,新时期的节水工作也承载着节能减排的重任。

解读之二:再生水利用之现状

21世纪以来,国家把节水作为一项重大国策,高度关注节约用水及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等。1988年《城市节 约用水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号 ]规定:应当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在保证用水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紧缺城市,应当在保证用水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利用率。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53条、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20条、《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 [2012]3号)均明确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

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45%,建筑节水仅处于起步阶段,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节水潜力很大。

北京市高度重视中水利用,自2001年起,北京市《关于加强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告》,明确要求:凡是建筑面积大于5万m2以上的居住区,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m3/d的新建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必须建设再生水设施。

侧立式模块化户内中心系统

2005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京水务节【2005】29号文),明确要求:

一、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四、建设项目面积达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配套设计、建设中水系统,中水回用应优先用于建筑冲厕。

(一)新建项目符合以下条件的,必须设计、建设中水设施:

3、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立方米 /日的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等。

(三)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建设工程 , 如中水来源水量或中水回用水量过小 ( 小于50立方米 / 日 ), 必须设计安装中水管道系统。

然而,根据调查,目前北京市中水冲厕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市政中水普遍存在水量不足、迟迟无法对接的现象,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了市政中水回用入户受阻“最后一公里”现象,水量不足,缺少管网。小区中水出现了只建不用、水质不达标、成本倒挂等问题。大家对中水入户的“安全性”也存在很大争议。

而小区中水则受入住率限制,达不到设计运行水量,导致系统无法运行,由于成本高、水质难以保障、缺乏监管、物业管理缺失等原因,成本倒挂,正常运行率不到20%,中水管道通自来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此,节水“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有设计和施工而没有同时投产,中水站只建不用浪费严重,室内管网增加,杂乱、占用空间和面积。此外,还存在误接导致中水倒流安全隐患,北京已发生多起自来水被中水污染,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

经过这一系列中水利用的问题,国家的节水形势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思路也所转变,更加趋向于源头分散、就近利用、循序利用的原则。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2013]36号)提出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动城市节水工作。以及近期习总书记提出了“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要求。

实施建筑中水冲厕节水,能够弥补水资源空缺,减轻污染,创造再生水更大的利用空间和经济价值。据年度统计显示,仅北京冲厕用水量超过4亿m3/ 年。据统计,建筑生活用水约占城市用水总量的60%,建筑节水不容忽视,其中冲厕用水占生活用水总量的30% 左右,如若南水北调的水通入居民家里用来冲厕非常可惜。可见,节水仍是有巨大空间。

“水十条”明确规定:“2018年底前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退减水量37亿立方米以上;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执行新的标准;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这个时间表相当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承诺了,就得办到。

解读之三:建筑节水的重大突破

为了践行以上治水思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建城 [2014]114号),明确指出了建筑中水的概念。一、强化规划对节水的引领作用。缺水城市要先把浪费的水管住,严格控制生态景观取用新水,提出雨水、再生水及建筑中水利用等要求。二、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三、加大力度控制供水管网漏损。四、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五、加快污水再生利用。将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削减污染负荷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按照“优水优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及生态景观等利用。建筑中水利用不仅提供技术系统支持,更扩展了节约水资源巨大空间。

1. 模块化排水及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介绍

是建筑排水节水领域的创新技术,是对室内排水系统的重大结构改变和创新,填补了户内废水循环利用的空白。该技术将卫生间排水横支管集成为模块,集同层排水与优质杂排水自动收集、储存、过滤、消毒、回用冲厕功能为一体的户内循环水利用集成装置技术,可以综合解决了传统建筑卫生间“裂、渗、漏、臭、堵、污染、排水噪音”和上下户产权不清、受害关系倒置、维修等技术难题。镶嵌在墙体的一块可自动控制和手动按钮控制的面板,可以控制整个系统实现液位控制、中水泵回、自动溢流、自洁排污等安全运行,1个月仅用1度电,成本只有两三块钱。水质安全卫生,节水效率高达生活用水总量的30% 以上,三口之家每年可以节约40吨水,同时等量减污。

2. 同层排水政策

2000年《小康型 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第4.4.3条规定:应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解决管道系统的漏、臭、噪声问题。各住户的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不影响邻居。2004年《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第2.7.4条规定:多层和高层住宅的卫生间生活污水立管应设置专用通气立管。采用的地漏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2004年《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第3.4.2条: 为了使室内环境整齐美观,管道应尽可能集中隐蔽设置,可设立集中管井,管道间和水平管道区,方便管理和维修,各户的排水支管应不出户。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92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2011年《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当敷设于下一层的套内空间时,其清扫口应设置在本层,并应进行夏季管道外壁结露验算和采取相应的防止结露的措施。污废水排水立管的检查口宜每层设置。

可以看出,同层排水是一种趋势,但一些技术仅是同层将排水横管设置在套内,同层排水变“位”不变“本”,实际上排水管道串联、拼接构造方式才是质量通病产生的根源。此外,采用一体成型防水底盘,避免了地板渗漏问题,但无法解决管道接头、立管穿楼板构造导致的管道漏水、楼板渗水,隐蔽管道难以维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一套综合解决卫生间排水质量通病的排水系统。

3. 技术发展现状及标准情况

该项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基本完善,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满足个性化户型布置需求。工厂成套化预制,安装方便,满足住宅产业化需求,实现了节水优先、优水优用,户内中水循序冲厕的治水思路。被列入《北京市绿色建筑适用技术推广目录(2014)》, 已被多个城市列为节水减排重要措施予以全面推广。

设计师可依据《住宅卫生间》(14J914-2)国标图集和《模块化排水节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直接选用设计节点。施工安装和验收人员依据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安装和验收。该项技术入编了2014年新修订的《住宅卫生间》图集,其中第66-70页是模块化排水及户内中水集成技术。已经立项启动编制的2015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明锐诚升节水科技有限公司主编。

此外,2014年将户内中水系统纳入《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修编计划,2015年准备发布实施,施工图审查中心已认可了该技术,户内中水利用将同样享受市政和小区的中水政策。

4. 建筑节水案例与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循环再生 篇8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重点项目带动及市场自发整合的背景下,虽然再生资源行业难改小、散、乱的局面,但行业聚集度有所提升,出现了一批重点园区和集团式骨干企业。

在实践中,一些探索性的联合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不断出现;行业园区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出现了以物联网、GPS技术为基础的回收体系或者园区管理技术,涌现了一批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平台。

随着“十三五”后期乃至“十四五”期间再生资源产生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电动汽车等新型再生资源的不断出现,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且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思路,开展再生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再生资源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就此,记者对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分会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强进行了专访。

发展现状

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参与世界资源大循环的重要途径与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中国也将再生资源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所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收网络:目前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逾1 500万人。

自“十二五”再生资源行业规划实施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整体规模在持续扩大。

“十二五 ”规划所提出的7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4项相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包括建设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若干再制造产业化园区和一系列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在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得到显着提升,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上都取得了极大进步,节能减排效果日益彰显。

刘强就此指出,中国再生资源行业整体正处于从高度分散、缺乏规范的完全市场化状态过渡向宏观调控下的相对集中、规范有序的市场状态进程中。

“再生资源产业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一方百姓赖以生存的希望产业。 ”刘强说,“如大连庄河市等一批城市已明确将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而安徽界首、浙江永康、安徽凤阳、河北邯郸等地的再生资源产业产值甚至已达地方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10类再生资源的回收总量约2.45亿吨, 回收总值6 447亿元,进口量达到了4 132万吨。

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5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4 132.4万吨,同比下降8.9% ; 降幅最大 的报废船 舶同比下 降57.1%,只有废塑料进口略有增长4.7%。

刘强介绍,“十二五”期间,此5大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总量变化不大, 基本保持在4 000万吨~5 000万吨 ,但进口企业数量及批次则大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2008年开始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已经超过了2亿吨,并已成为中国资源供给总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刘强说,“几年间行业聚集度已然显着提高。 ”

他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经累计确定了6批共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分布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

“按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每年5 000多万吨的再生资源聚集加工能力。 目前多个示范基地的资源聚集量已超过了每年100万吨,形成了企业集聚、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供应地和产业集聚区。 ”

刘强说:“此外,商务部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和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为主要抓手, 从回收领域着手支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 ”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已有3批共90个城市列入商务部试点,运用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 同时支持了12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建设。

就此刘强特别指出,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支持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下,再生资源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显着提升。

“科技部 、发改委 、工信部 、环保部 、住建部 、商业部、中科院等7部门联合制定了《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也在“十二五”期间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推广方面提出了技术指导目录,并对技术产业化推广和示范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 ”

刘强说:“未来仍须继续加大对废旧金属再利用、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综合利用、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力度,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技术研发。 ”

受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 近年中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一直呈下行走势, 再生资源价格普遍下跌, 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大批中小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生产企业减少再生资源消耗,造成前期巨额投资建设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经营规模缩减, 产能无法全部释放,经济效益下滑,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量减少,2014年其开工率普遍不足60%。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盈利情况仍不断恶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中运行。

以京津冀17家大型废 钢铁加工 企业为例 , 2014年回收加工量均大幅减少, 其中4家企业已全年停止废钢铁经营业务。

就此刘强指出,当前资源再生产业存在回收利用效率不高、 行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散化 、无序化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回收人员个体化、无组织化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先进的逆向物流体系尚未建立,造成再生资源被多次、多向、多地区的流动和转移,资源回收用效率较低,也同时造成多次污染。 ”

“虽然行业内出现了技术领先的企业 ,但是行业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将高品质、高性能的优质再生资源作为加工低端、低档次产品原料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

刘强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大部分品种,都缺乏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尤其是废纸、 废塑料等品种至今既没有统一国家标准、 也没有统一检测办法, 不仅导致交易成本高昂,也对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带来严重障碍。 ”

发展趋势

就规模而言,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考虑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基本仍处于材料投入阶段、而远未达到报废周期的现状,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将更为辉煌。

由金属、化工等基础材料的使用及报废周期估算,在“十三五”末与“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再生资源废弃量将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预计2020年中国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将较现有规模翻一番至3亿吨。

就此刘强指出,快速增长的资源废弃量,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而再生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也将成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历经数10年的变迁,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与创新。 既往通过走街串巷回收再生资源的从业者已在陆续退出市场,而联合回收、智能回收等全新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正在逐渐建立。

刘强介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配合商务部开展了创新型回收模式的总结凝练,尤其是提出了“互联网+”相关的回收模式。 2015年4月28日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首次推出了6个新型回收模式,其中包括4个互联网+回收模式。

“近年还出现了一批以再生资源信息服务为主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等前所未有的全新运营模式,但大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予以整合与提升,大力提高其生产性服务功能。 ”

刘强说:“如北京盈创公司所推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废旧PET瓶回收体系, 是利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反向物流技术使其回收产品具有溯源性; 深圳淘绿公司则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以智能回收终端和回收条码追溯系统跟踪手机回收流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逆向回收追溯系统,开创了废旧手机逆向回收模式。 ”

不仅如此, 随着再生资源行业的逐步发展,中国已出现一批行业规模较大、 回收体系较完善、产业集群基础较好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再生资源园区化集中发展趋势明显,且园区特点非常突出。

就此刘强表示,业内企业已普遍认识到再生资源园区建设所具有的提升行业规范度、提高资源聚集度,以及在优化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污染物减排等方面的强大作用。

他说:“事实也已证明,动、静脉联动协同发展的效果更好。 ”

从形成机制上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分为5种主要类型即原料聚集型、产业拉动型、政策监管型、 技术推动型及专业化园区。

原料聚集型产业园:多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前便开始以走街串巷为主的废旧物资收购,收购规模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对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之后逐步形成回收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园区。

产业拉动型产业园:由于地方产业发展对原料的大量需求, 不断形成再生资源的聚集和加工利用,从而形成与地方工业互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园区。

如湖北谷城, 由于中部汽车工业带对铅酸电池、钢铁压铸零部件、铝制零部件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废铅加工利用一体化、废铝加工利用一体化和废钢铁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政策监管型产业园:基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对特殊品种的管理政策所形成的、以政策监管为主导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如静脉产业园区、国家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

技术推动型产业园:基于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单个项目开始,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回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以多元化回收网络为基础保障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专业化产业园:由一到二个再生资源品种的加工利用产业链条为核心行程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

刘强就此特别指出,由于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废弃物具有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与保密性等特点,因此需要有综合利用企业主动介入园区连接产废、利废企业并形成服务平台,提供零距离无缝对接式服务,以满足大型工业园区内企业对废弃物处理的要求。

“如广东万绿达公司积极参与到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建立与产废企业同步的循环利用网络,产废、利废同步进行,对多领域企业产生的所有工业固废实行统包式服务、全包式处理;介入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无缝对接, 实行嵌入式服务、 透明式服务和返回式服务。 ”刘强说,“可谓开创了园区解决废弃物问题的新模式。 ”

事实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多方力量涌入再生资源行业,其中也包括业内既有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开展行业并购和延伸,行业集团化规模经营趋势日渐突出。

“诸如格林美 、天奇股份等上市公司围绕其主营业务不断展开上下游产业链上项目的建设和企业并购;而一些原来从事污水处理等传统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也逐渐在向再生资源领域渗入,如桑德环境、东江环保等,初步统计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再生资源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有30多个。 ”

刘强指出,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逐步要介入再生资源领域,据调查,仅大型国企和央企的数量就超过10个, 如中国节能集团将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自身主要业务板块之一;大型上市国企业葛洲坝集团与大连环嘉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不断拓展再生资源领域业务等。

此外,国际再生资源龙头企业也在不断介入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如德国欧绿宝集团、瑞曼迪斯以及日本丰田通商、三井物产等。

“国家领导人也见证了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签约。 ”刘强说,“从温家宝总理见证下的天津子牙园区签约,到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的揭阳粤宝园区合作协议签订。 ”

建言献策

“十三五 ”是再生资源行业实现行业转型发展和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将再生资源行业打造成为国家优质、高值资源的重要供应区,就必须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转变再生资源逆向物流方式为基础,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

刘强认为,在技术推动方面,必须兼顾信息化技术带动下的逆向物流技术及能够促进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和战略资源专业化利用的综合利用技术, 紧抓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和再生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突出重点与亮点。

他指出,目前已出台再生资源相关政策,除《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外,多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在执行力度上不具有法律所拥有的强制性与权威性,造成监管作用严重不足。

就此刘强强烈呼吁,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行业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再生资源综合性法规条例及其细分品种的系列配套法规。

任何行业的发展, 最终都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促进行业技术创新, 就必须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突破技术瓶颈。

刘强呼吁,要加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筛选和推广应用,定期组织发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重点加强技术推广,支持建设一批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他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制定覆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技术规范),要从再生资源原料、技术工艺、再生产品、污染控制四个方面策划再生资源行业的标准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各个环节标准的建立。

此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规范还很不完善。 刘强建议,工信部对于工业领域再生资源如报废汽车、报废机床设备、报废工具器具、废玻璃、废电池、含金属废液等综合利用技术规范,通过技术规范来引导、提升、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要推动新兴品种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刘强强调,对于近年所新产生的、产生量逐渐扩大的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动力电池等新兴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要立即展开前期的技术研发和综合利用试点,储备一批具有处理技术和发展潜力的综合利用企业。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升级、落后产能淘汰、新产品推广应用都会促使企业将大量到达物理寿命周期、经济寿命周期或技术寿命的设备进行报废。

预计“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需报废的设备原值将超过3 000亿元, 残值150亿元,综合重量达到1 000万吨。

刘强指出,这些报废工业企业设备与工具器具不仅能成为良好的资源与优质的原料, 通过再利用、 再制造还可以使其保持和高于原有的性能、质量而重复使用。

就此他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分领域、分层次地筛选、推广一批工业报废设备及工具器具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如报废机床设备再制造示范工程、废旧工具器具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工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

刘强认为,在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典型发展模式案例的凝练和总结、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将会起到带动行业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作用。

循环再生 篇9

1 路面材料及其路用性能

原路面采用辽河90号基质沥青, 集料采用石灰岩, AC-16Ⅰ型矿料级配。为了增强再生沥青的低温路用性能, 增加沥青的耐久性能, 选用SBS改性剂来改性再生沥青。

按照规范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规定的方法, 测定旧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 并测定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级配, 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旧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细化严重。

利用阿布森法从沥青抽提液中回收旧沥青。再生沥青时, 再生剂采用ZGSB型再生剂, 针入度以辽河90号基质沥青为目标, 通过再生剂掺配率与再生沥青针入度的关系, 确定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剂最佳掺量为旧沥青含量的6.8%。新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 改性剂采用SBS改性剂。

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本次试验研究采用20%新沥青+80%旧沥青、再生、改性沥青,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仍采用AC-16Ⅰ型矿料级配, 矿料级配见表2。根据规范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规定的方法制作试件并进行试验检测, 得不同沥青用量下沥青混合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根据规范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提供的方法, 确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为5.1%。

3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

按照规范规定的方法, 以沥青用量5.1%制作试件, 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 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

4 再生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劈裂试验

4.1 试件成型

试验按照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规定的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制作成直径101.6 mm、高 (63.5±1.3) mm圆柱体试件。

4.2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有:材料试验机、低温试验箱、恒温水槽、游标卡尺等。

4.3 试验方法

将试件放入空的真空干燥器中, 关闭进水胶管, 开动真空泵, 使干燥器的真空度达到98.3 kPa, 维持15 min, 然后打开进水胶管, 靠负压进入冷水使试件全部浸入水中, 浸水60 min以后关闭真空泵, 恢复常压, 维持30 min后取出试件, 此为对试件真空饱水。

将试件放入装有10 mL水的塑料袋中, 放入-18 ℃的低温试验箱中12 h, 从低温试验箱中取出样品放入25 ℃的恒温水浴中12 h后, 将所需循环试验样品再次放入-18 ℃的低温试验箱中12 h, 并根据试验需要分别进行0次, 5次, 10次, 15次循环 (0次试样不进行真空饱水) 。

把将要进行劈裂试验的试件从低温试验箱中取出后, 放入25 ℃水浴中2 h以上, 取出试件放在材料试验机上, 以5 c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至破坏, 得到试验的最大荷载。利用下式求得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RT=0.006 287PT/h。其中, RT为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 MPa;PT为试件的试验荷载最大值, N;h为试件的高度, mm。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劈裂抗拉强度值和劈裂强度比见表5。其中劈裂强度比表示经过冻融循环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占未经冻融循环试件劈裂抗拉强度的百分比。

由表5试验数据可以得出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曲线见图1。由图1可以看到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小于新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 旧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高于新沥青混合料。

由图2可以看出劈裂强度比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趋势, 且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新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比都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定值, 且再生沥青混合料较新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比小, 但差距不大, 此次试验15 次冻融循环时为3.52%。

5 结语

1) 旧沥青混合料路面通过再生可以达到规范规定的路用性能要求。 2)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较新沥青混合料低。3) 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新沥青混合料一样, 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劈裂抗拉强度逐渐下降, 并逐渐趋于稳定, 再生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比稍低于新沥青混合料。

摘要:依托实际工程就地热再生项目, 研究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再生沥青混合料, 抗冻融循环性能与新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并逐渐趋于稳定。

关键词:再生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劈裂强度,劈裂强度比

参考文献

[1]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JTJ 052-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3]包秀宁.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4]潘宝峰, 王哲人, 陈静云.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2003, 16 (2) :31-33.

[5]李东庆.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的试验研究[J].公路, 2007 (12) :145-147.

[6]刘金铃.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就地热再生工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循环再生 篇10

《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的出台, 旨在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起到支持、规范和引导作用, 以完善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中被称为“第二矿产资源”, 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新兴物质资源, 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截止2009年年底, 甘肃省再生资源行业有固定经营者和企业3 200余户, 网点3 350个, 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 相对固定从业人员2.4万人, 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 回收体系不够健全、从业人员成份复杂、行业管理不规范、行业准入门槛低、管理体制不完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进程缓慢等。

针对此问题, 甘肃省出台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对省内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进行扶持、规范和引导。主要办法表现在以下几点:加大财政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 对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显著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给予支持。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产业化进程,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 通过各种渠道, 增加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开发的投入, 支持有影响、有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强化信息服务, 抓好统计基础工作, 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信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使公众了解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上一篇:汽油机汽车下一篇: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