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衷

2024-10-08

教育的初衷(共12篇)

教育的初衷 篇1

读书的时候, 一篇小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章的名字叫做:读书失落。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9岁的纽约男孩泰勒·韦弗酷爱阅读, 在哈德逊瀑布公共图书馆暑期“深入阅读”的活动中, 他一共阅读了372本书, 整整5年没有小朋友能够撼动他“读书之王”的宝座。

就在他母亲为此十分“自豪”的时候, 图书馆主任玛利亚给她浇了一盆冷水, 她建议韦弗退出读书比赛, 因为其他小朋友都感到永远不可能赶超他, 连参赛积极性都没了。“这里是一个读书俱乐部, 不是一项竞赛, 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机会”。这位老太太甚至寻思着是不是能用抓阄的方法选出读书冠军。在她看来, 比塑造一位读书的小英雄更重要的, 是营造一种孩子间的读书氛围。虽然抓阄也不是个多好的主意, 可是我倒挺希望自己小时候也能遇上这样的老师, 在竞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 她不会忘记教育的初衷。那就是点燃每个孩子的梦想, 让他们在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保持向上的热情。

联系我们身边的教育, 是不是觉得有时候,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举一简单的小例子: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 有一次我跟他交谈, 他告诉我说他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班级里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 但他几乎没有怎么参加过。我很吃惊, 问他:“你为什么不参加呢?”“因为我的积分不够, 没有资格参加”。原来, 老师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 在班里进行量化积分, 把小朋友所有的行为都量化为分数, 做不好的就要扣分, 做好了就加分。用孩子的积分来决定是否可以参加班级活动, 也就是说活动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奖励。“那你为什么不争取表现好, 多得积分呢?”“我努力了呀, 可我就是做不好, 总是被扣分。”“你真的努力了吗?”“是的, 我努力了, 可是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做到。”“班里面还有与你一样的同学么?”“还有两个, 每次都做不到。”“那, 别的小朋友参加活动你不能去, 你不难过吗?”“当然难过了。”“那我没有看到你伤心呀, 你好像都没有哭过。”“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哭, 但后来就习惯了”……

不可否认, 老师的工作是辛苦的, 为了管理好班级教师想了许多激励学生的办法, 制定了许多规定, 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得到促进和提高。但是教育面对的是具体而鲜活的生命, 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天赋都各不相同, 我们不能用一种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总有那么一两个两三个, 不适合于我们管理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办法。这个时候, 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衷上来, 首先一定要在乎他们, 不放弃他们;其次要认真思考一下,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为这些不一样的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搭建强化自信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师的细心设计之下享受到被精心呵护的幸福, 享受到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我认为老师就保护了孩子的上进心, 使他不会沦落为“差生”而闷闷不乐。而这种保护在对低年龄的学童的教育中尤其重要。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 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要真正担负起这个责任, 成就每一个孩子, 就需要我们经常回到教育的初衷上来做更多的思考。■

教育的初衷 篇2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慈善也变成了“互联网+”大家族的一员。慈善也从名流的专利变成了“人人慈善,慈善人人”,慈善逐渐变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在这个过程中,慈善渐渐变味了。

现在的我们,言论自由,你不必对自己的言语负责。我称之为“炮轰时代”人们每做错一件事就要被“炮轰”,慈善也是这样!

以前中国的某个地区发生了地震,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普遍伸出援手去救助,捐钱的捐钱,捐物资的捐物资。作为中国有钱人的代表——马云在网友的炮轰之下,出钱捐给灾区。变成了被迫,慈善本来就是一个公益活动,是自愿的,我们没有权利去强迫别人,别人也没有这个义务,况且你又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捐,也许只是捐了没有说出来呢?

这就牵涉到一个别的现象。现在许多人做慈善喜欢秀,喜欢告诉全世界,搞得好像全世界不知道你做了慈善活动就没有人做慈善了一样,这就是政治学中讲的炫耀心理,做了点好事就更自己变成神了一样,很了不起,对于这点,我只想说,这事虽好,但没必要这么夸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攀比心理。社会上有这么一些人,在朋友圈,在QQ空间互秀慈善,攀比,只为满足他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人人都有,只是没有必要把它表现的那么淋漓尽致。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从众心理,在互联网慈善——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背后,有一群人有着从众心理,他们看到别人都在做慈善,自己身边的人也在做慈善,然后就随大流,跟着别人去慈善了。

以上说的,无论是强迫慈善,还是炫耀,攀比,从众心理,这些都违背了慈善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错误心理的存在呢?不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过于方便,而是日渐单薄的人情味。

慈善本应是一件“快乐又利他”的事情,而到了现如今,却变成了使自己得到满足的事情,这是质的改变,日积月累起来的“利己”带来的这种不好的改变。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这份珍贵的慈善初衷呢?我只能说,去坚守自己的内心吧,这东西别人帮不了你,在现在这个到处都充斥着各种诱惑的时代,怎样去坚守自己的内心真正做到

慈善的初衷全靠你自己。

我的写作初衷 篇3

正值隆冬季节的北京,雪花已经把黑夜映成了白昼。

刚刚看到永光先生、 振耀先生从百忙中抽暇为拙著撰写的热情洋溢的序言, 内心充满感激! 他们对我全书思考的问题所给予的评价,正是我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和鼓励,引发了我对写作初衷的再一次回想。我把这些回想写在前面,既是一种理论梳理,也是一种真诚的交流。如果能为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就了解到我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架构提供帮助,那就是我的目的了。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一个大变革、大博弈、大发展之中。而且,中国在变,世界其他国家也在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在变。在这样巨变之下,全世界都困惑了。世界到底怎么变?往哪里变?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人主张,到东方文化中找答案。这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个答案会让大家满意吗?有的人主张,到西方文化中找答案。历史证明,这种简单地回到东方文化或者说从西方文化中拿过来的办法, 都是行不通的。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又不能不变化,不能不转型。同时,既不是西方文化转到东方文化,也不是东方文化转到西方文化,世界总得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与目标!

对此,一个关键的问题是, 我们不能仅仅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发展了。 传统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基本原理,有自己的方法论与特点,比如从生产方式来理解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来理解就会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人类从原始游牧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到商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现在信息文明等。从生产关系来看,则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用传统生产方式就不太能理解现实社会和面向未来所遇到的许多问题了。比如一个人可能今天上午是一个亿万富翁,下午可能就在波动的市场里成为亿万负翁!比如美国硅谷今天发明了一项高科技, 明天就可能被印度超越了。比如一个人拥有资本后, 就可以不再去从事劳动, 就能享受资本投资所得了。美国如此,英国如此, 中国也如此。再比如目前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来区别,可能大家心里都不服气。美国人就说:我们是资本主义,你们的亿万富翁比美国还多啊!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健全,目前比你们还好啊!

所以,无论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来看,我们都很难简单地用传统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观察与思考问题了,传统的认识社会的工具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了。

怎么办呢?现在看来,要更好地认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需要新的认识方式,需要新的工具、新的话语体系。我认为,我们应当回到人类本原上去寻找新的视角、新的工具。

人的本原是什么呢?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那么,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一是物质基础,二是精神基础。

那么,物质是什么呢?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物质中有一种特别的物质,就是财富。物质并不都是财富。矿山是物质,矿山的矿开采出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那部分物质,才叫财富。财富里又有一种最特殊的财富,或者说最基本的财富,就是能够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活跃的财富,那就是资本。这个资本观是一种与传统资本观完全不同的资本观。

资本到底是何物?资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与人类劳动有关, 与人类最初的剩余产品有关。人类运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产品,并用剩余产品开始再生产,这种剩余产品就成了最原始的资本。有了这种资本,人类才真正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们找到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本,这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我们还得去寻找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 人类的精神形态很多,包括对宗教的信仰、对哲学的追求、对道德的认识等都是精神的范畴。我们要寻找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形态,我认为就是资本精神。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资本,那么与资本有关的精神,或者说资本背后的道德精神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我把它叫做资本精神,就是资本向上的那种内在动力和道德精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础。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两个基础—资本与资本精神。这两者之间应当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事实上,两者之间总是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是分裂的,有时候是背离的,甚至常常出现博弈、对立的状态,还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周期性的博弈或对立,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而且,这样博弈的结果才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站在这两个基础上,我们就发现我们手里的这两个认识工具真的非常奇妙。我们用它们去分析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时,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发现线索,或者说发展规律:第一,因为有了资本的不斷发展和资本精神的不断发育,社会的财富就会更加丰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会日益稳固。第二,社会财富日益增加,特别是资本创造的财富日益丰富,就会要求资本精神的超越与提升,资本与资本精神这种博弈发展的结果,就是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大多数人所享有,这就直接导向了资本与资本精神发展的最终目标—走向共享。

过去我们谈到资本的个性特征时,存在许多误解。其实,资本的量、财富的量很少的时候,少数人享受了资本带来的财富。虽然不合理,却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只有当资本的量、财富的量丰富了的时候,大多数人共同享有,全社会共同享有,也是一种现实的和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资本从由少数人享受,到多数人享受,到全社会共享,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历史发展也一直围绕两个基本范畴在博弈中向前:一是资本,一是多数人。马克思当年所讲的共产主义,让全社会共同享有资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深刻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揭示了资本与多数人的本质关系。确实,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资本很少,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和地主强制地占有了资本创造的财富,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也就是必然的社会产物。到了资本极大地丰富,并创造出了越来越丰富的财富时,全社会就会拥有共享的基础与条件,也就是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也就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当资本不断涌流,当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全社会的分配方式就是共享了。所以我认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共享。

所以,共享是个好东西。用共享这个原理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时,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典型的共享形态:一是共享经济,互联网、物联网上的经济活动就是最典型的共享经济。二是共享社会,现代慈善所带来的财富分配效应就是最典型的社会共享形态;三是共享政治,我们强调富强、民主、法治、文明等就是最典型的共享政治形态。这种共享形态,比所谓的公民社会明确得多,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而且东西方都能接受。

那么,共享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呢?任何理论都是有基础的,都有自己的出发点。这个理论的基础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二是西方优秀的文化,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仁爱、大同、中庸等都是好东西。西方文化传承的博爱、平等、公平、正义等也是美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等都是好东西。这三个组成部分都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而且都显示出鲜明的共享特征与共享追求。可以说,共享把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与最美好的追求连接起来了,共享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西方优秀的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正打通了,共享才具有了人类终极关怀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共享理论一经建立就可以贯通中国优秀的文化、西方优秀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可以消除以往许多人质疑三者融合發展的狭隘主义思想。同时,由于它们本身都建立在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资本与资本精神基础发展之上的人类文明成果。未来社会就是建立在资本与资本精神基础上,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型、开放型、包容型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包括共享社会体制、共享经济体制、共享政治体制等,这种理念运用到全球治理领域就是多极均衡、协同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与制度体系,对全人类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追求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我想,这个支点已经在我心中,但目前这个支点撬动世界的能量还远不够。我将在下一本书 《共享论》以及今后的研究中,探索、聚集更多促进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以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教育的那些初衷 篇4

作为一名奋战在初中多年的教师,心中有很多的快乐和幸福,也有很多的无奈和痛苦,很多时候总是想说点什么:当前教育总体方向是很好的,但教育改革中难免因地区差别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就拿初中和小学几个例子说明,反思我们义务教育在某些时候是否违背了它本来的初衷。

事例一:女儿小学三年级学校发的作业资料有这样一道题,要求把左右相匹配的城市和城市名称连线,有南京、抚顺、哈尔滨等,右边有石头城、煤城、冰城等。身为教师的我很奇怪,这是小学的题目吗?你问大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抚顺是煤城啊!出题作者的初衷是什么?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还是考查小学生的知识量?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涵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是错,还有就是鼓励小孩子思维创新,而不是用贪婪的指向性来想要不到十岁的孩子知道所有的不必要的知识。外国学者说中国教育太贪婪,希望小孩子能学到美国孩子一生不具备的知识:学奥数、学钢琴、背常识,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实际上是扼杀孩子的创新思想,显然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事例二:小学初中语文中常有题目问到这首古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而答案往往是对偶句!这无形中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拿《静夜思》说明,学生答最喜欢的一句应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如果你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往往不正确。最喜欢本就各有所好,道理说得对都应该可以,可我们这种不必要的限定则是鼓励学生做违心的事,鼓励学生去揣摩出题的规律,这显然也是违背了教育初衷的,教育不是割韭菜,把每一个学生都弄得一样平整,而是应该让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想。

事例三:很多语文或英文老师体罚学生往往要学生抄字多少遍,少则几十遍,多则上百遍,老师本来初衷是想通过重复的抄写,加强学生的记忆,可事实会如此吗?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机械抄写,根本不能强化记忆,反而占用了学生本来就很少的业余时间,还强化了学生的反感,显然得不偿失,但很多老师依然乐此不疲。

事例四:教材更改太过于频繁,教师与学生疲于适应。本来更换教材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好事,但有些教材只是把一些章节重组或进行了一些删减后就变成了新的,教材变简了,但现在的考题变难了,所以教师只有几种教材同时使用,相互补充,所以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教育的初衷本应该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道德和知识,但在实施上往往变了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在一如既往教育孩子的同时,是否应该想想我们教育的那些初衷。

不可改变的初衷作文 篇5

老师给我们的任务少,我很快就完成了。当我正要出门去玩的时候,不巧的`事情发生了。我刚走出门,爷爷起来喝水不小心就跌倒了。奶奶听到啥声音,担心爷爷,出来一看便看到自己的老伴在地上,便吃力地把爷爷扶了起来。我急忙打了120,一会儿,医生来了,奶奶让我在家看好家中的小孩,我于是就在家看护5岁半的小妹妹。

我十分担心爷爷的病情,就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打了电话,可没人接。我担心极了,不过还好妹妹一直很安静。大约3分钟后妈妈打电话回来,我告诉了妈妈爷爷现在正在医院,奶奶陪护着,妈妈说:你和妹妹在家好好待着,我一会去接你们我应了声后没再说话。

妈妈骑车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到家了,然后马不停蹄地带着我和妹妹就往医院赶。我在路上感慨万千,想起了爷爷对我的种种好处,不仅潸然泪下。到了医院,我看着爷爷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心里突然像针扎了一般。我向医生了解情况后,对妈妈说:我想照顾爷爷可妈妈不同意,妈妈说:照顾爷爷你做好准备了吗?我对妈妈说:“我可以的妈妈依然不相信我,一个还需要照顾的小孩去照顾一个老人我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请相信我,一定可以的妈妈还是有点担心,不过我还是消除了妈妈的疑惑,就同意了。

别忘记结婚的初衷 篇6

夏欢的妻子梅静是个幼师,估计是在幼儿园里被那些调皮的孩子闹得心烦意乱,在家里,梅静经常借故向老公发脾气。好在夏欢脾气非常好,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他都一律先道歉,先把自己批评一番。夏欢“端正”的态度让梅静心里很是欣慰,于是,心中的不快很快消散。一天晚上,夏欢在单位加班,梅静吃完晚饭看电视,家里的猫不时过来捣乱,梅静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追着猫就打,结果碰碎了夏欢最爱的价值20万的紫砂壶。“完了,蔫人出豹子,夏欢肯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的。”梅静正惊慌失措的时候,夏欢回来了。

看到眼前的情景,夏欢不但没发火,反而安慰梅静:“没关系,我以后再去淘就是,说不定能淘到更好的。你可别生气,气坏身子就不好了。”梅静狐疑地望着夏欢,心想是不是老公气坏了脑子?

夏欢读懂了梅静的表情,哈哈大笑起来:“说不心疼是假的,但我不会对你发火也是真的。你想想,我们当初结婚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好好过日子吗?现在弄坏一个紫砂壶就大吵,这不是违背了当初结婚的初衷吗?所以,我才不会为此发脾气,夫妻感情和谐重于泰山,其他事情都是轻于鸿毛的……”听了这话,梅静跑过去拥抱夏欢,泪如雨下。

这样的教学背离了开卷考试的初衷 篇7

第一种, 上课只注重考点知识的学习, 非考点知识一笔带过, 象征性地让学生课后自己看看, 甚至提都不提。这里的考点知识是指《中考指要》之类的材料所规定的内容。不少地方为了降低开卷考试的难度, 不让思品科目拖学生后腿, 引发学生、家长的反感;再加上卷面成绩大多50分以下, 就尽可能缩小考试的范围。七、八、九三个年级, 尤其是七、八年级有不少教材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于是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就被一些老师弃之如敝履, 就被有意无意地删减掉了。 (在新授课阶段能这么处理教材吗?) 最后, 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成体系, 没有系统性可言, 真正是一鳞半爪。

第二种, 上课就是两段式。一段叫学生在书上划考点, 对考点知识既不做细致地讲解, 也没有师生的互动, 更不见观点的碰撞, 纯粹灌输。第二段就是大量的习题训练, 狂轰滥炸。美其名曰:在练中学, 在学中练;真刀真枪地干, 提升能力。前一段大约耗时15分钟左右, 后一段30分钟左右。

第三种, 以老师的猜题、押宝代替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一道道题、一个个答案, 别问为什么, 往书上抄就得。考试时能碰到原题更好, 碰不到原题就依葫芦画瓢, 往原题上靠、套。

上述三种课堂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很多时候是交错在一起的。之所以分开, 是它们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但结果是一样的。它们把学生培养成了划线工、抄写工、粘贴

筅江苏省扬州市邗沟中学王广安

工、画瓢工。翻开一些学生的书本, 真是色彩斑斓, 各种颜色线、记号令人眼花缭乱。书上的空白处都被各种题目占领。书上实在没空地的, 就把一张纸写得满满的纸条粘在某处。学生上课, 太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划线、抄写、粘贴上了, 学生还能有多少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喜欢吗?

答案是否定的, 但这三种课堂在各地屡见不鲜, 因为它们应付开卷考试还是行之有效的。没有严谨的教学过程, 只有投机取巧。没有鲜活的教学艺术, 只有刻板的灌输。这个课堂和闭卷考试的课堂有没有质的区别?没有!看上去没有了死记硬背, 但学生不问好歹照抄照搬, 考试其实成了老师之间的押题大赛, 学生充其量只是个搬运工。这是以一种僵化取代了另一种僵化, 是僵化的变种, 是换汤不换药。

不能否认开卷考试良好的初衷, 但这个初衷带有太多的一厢情愿的成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改变考试形式引发的最多的是如何把考试对付过去的思考, 而不是如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研究。改变考试方式充其量治标不治本。上述几种思品课堂的老师的教法其实是有许多无奈的成分的, 没有成绩, 一切都没有说服力。但我们的思品课老师更要思量的是, 我们的上述做法只会越来越降低思品学科的成色、含金量, 亵渎思品学科的尊严, 越来越让人觉得思品学科的无足轻重, 泯灭思品学科的存在价值。

自主招生不能偏离初衷 篇8

据柯炳生的解释, 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 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 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5万人左右, 占全国每年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

一项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的制度, 还有必要存在吗?至此, 公众很容易发出这样的质疑。但在笔者看来, 自主招生的“七寸”其实不在与多少考生有关无关。正如柯炳生自己所言, “这项政策的本意就是针对少数考生的”。既然如此, 如果真与99.9%以上的考生有关, 那岂不成了另一次的高考。

成为另一次高考———显然不是自主招生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所在, 也是它无论如何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必须弄清出台自主招生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日前表示, “自主招生本身就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路径, 能够确保把那些学有所成、在某方面有特长、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招到学校中来。”

就笔者理解, 自主招生只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 旨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外重新打通一条“管道”, 把考生里极个别的“偏才怪才专才”也吸纳到大学教育的体系中来。所以, 如果在剩下来的不到0.1%的考生中, 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偏才怪才专才”, 那么自主招生制度的本意不也就达成了吗?公众还能有什么不满的意见呢?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自主招生制度这么多年一路走下来, 尽管作出了不少努力与尝试, 比如去年的“北大校长实名制”, 今年的“自主招生联盟”等, 但都无一例外地被公众诟病为“掐尖”的游戏———宣传很“给力”, 最终还是以成绩是否拔尖作为最重要的选拔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绝大多数真正的“偏才怪才专才”, 仍然被生生地挡在了大学校门之外, 而这恰恰是自主招生制度的“七寸”。

与99.9%以上的考生无关不可怕, 可怕的是连剩下来不到0.1%的都无法保证“实至名归”。

让个性更鲜明才是集体备课的初衷 篇9

一是集体研讨流于形式, 难见“个性化意见”。有的讨论活动更像是走过场, 发言的除了备课组长就是一些老教师;有的即使指定了中心发言人, 往往也是老教师接过话题, 一讲到底;有的甚至会将研讨活动简化成“主备教师读教案”……

二是合作探究过于敷衍, 难生“个性化实践”。有的教师不愿分享有效经验, 被动参与只得应付;有的虽然愿意参与, 却不善于交流沟通, 盲目参与只会敷衍……如此备课, 许多教师自然只将其视为应付检查的“作业”。

三是参与过程过于被动, 难现“个性化面孔”。很多时候集体备课好像只是备课组长的事情, 任由他再三督促“王老师赶紧写教案”“李老师别忘了查资料”“张老师记着说课的事”……也难见其他教师的积极反应, 集体备课沦落成被动的“分头活动”, 生成的教案自然会似曾相识, 难现新鲜的面孔……

如此毫无个性的“集体备课”只会是教学实践中的“鸡肋”, 自然难以展现自身的校园价值。只有具体实践中注重激活“个性基因”、培育“个性平台”、打造“个性品质”, 集体备课才会凝聚集体智慧、焕发个性魅力。

个性化的教材钻研应该是集体备课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一是研读教材需要“个性化的自觉”。当前, 随着课改的推进, 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想教出新意, 需要参与者研读教材, 自觉做到“深入”、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特点, 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处理教材时, 自觉做到“浅出”, 自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由浅入深抓住每一课的特点, 上出每一课的特色。二是收集信息需要“个性化的主动”。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 必须主动查找资料, 收集与本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信息, 使课程资源更丰富。

个性化的互动平台应该是集体备课不可或缺的“点金之指”。一是“引领平台”应凸显个性化需求。集体备课只有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 才会吸引他们热情参与。教研组长需要及时把握备课的方向, 把问题的研讨向深层次发展;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注重制度约束, 讲究方式方法。二是“沟通平台”应丰富个性化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不少困惑, 需要一个便捷的“解惑空间”, 多提供一些非正式的集体研讨方式, 条件允许也可以打破空间的界限, 让交流活动跨越年级, 走出校门。三是“评价平台”应突出个性化激励。为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加大评价考核力度必不可少。评价应突出个性化参与过程, 看能否在深钻教材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个性问题, 能否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能否博采众人之长, 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具个人风采。

老师请莫忘初衷 篇10

不知不觉中, 我踏入教育圈快14年了。这段日子其实不长, 因为要走的路还很远, 只是我常会感慨这条路越来越难走, 越来越在意别人对我的不解, 越来越不能平衡被误解成“毛毛虫”一族。我有时候觉得每天努力上班下班, 不问人间烟火会更开心, 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自己问心无愧!所以, 身为教师应该专注的是教育工作都办妥了吗?

我曾为了这一连串被有心人的伤害而心灰意冷, 更为了要面对那一群“四川变脸”的杂技演员而倍感反感。在教育路上, 要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真是不简单!之前, 我曾碰上一群同行者:当我犯错时, 他们会指斥我, 让我醒觉, 让我改进, 让我越做越好。有时, 我们难免会为了某些事而意见不合, 闹得面红耳赤, 但这一点儿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这种难能可贵的“战友”真是可遇不可求!

教育路, 偶尔会很孤单, 特别是发现你是孤军作战的那个人;教育路上, 有时会让人难熬, 特别是改换制度后的不适应;教育的路上, 有越来越多工作吞噬了教师们准备教学、制作教具的时间, 让教师们精疲力竭, 让教育哀歌四起;教育的道路上, 不少老师会因经历碰撞而失去了原本的抱负, 丧失了动力。与“苟且偷生”为友, 每天见步行步, 耍耍太极又过了美好的一天!

我曾迷失过, 曾闪起随波逐流的念头, 最后, 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我还是原来的我。虽然偶尔难免会倍感孤寂, 不过看到小孩们现在都出人头地, 在外头碰面时还礼貌地寒暄几句, 什么苦都抛到九霄云外了;看到学生在面对生活上的种种问题时, 拨电来求救或哭诉, 我愿听他们细诉, 让他们拨云见日。教育路就像人参的味道, 吃的时候会觉得苦苦的, 可是过后就有一股苦尽甘来的感觉, 久久不去。

教育的初衷 篇11

关键词:农村;发展沼气;初衷;一池三改;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近年来,得益于这一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沼气建设迅速发展,受益群众不断扩大。沼气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生态良性循环起到了作用,但随着沼气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沼气发展、建设的深层问题也随之不断地出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沼气建设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牢记发展农村沼气的初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邱凌教授认为:沼气30%的功能是烧水做饭,70%的功能在于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实践也证明,农村发展沼气,其生命力在于农民对“三沼”的利用,而“三沼”利用的成败在于农民是否掌握这项实用技术。

二、正视发展农村沼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技术创新不够,深入推广有难度。农村沼气建设队伍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在沼气综合利用、大中型沼气开发、利用秸秆生产沼气、户用沼气庭院经济等能够让农户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上开发不够,特别是采用先进适用的高效发酵工艺的养殖场沼气工程较少,大中型沼气发展几乎为零,资源化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不高,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资金不足,推广难度增加。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返乡,部分农户因缺乏收入途径而出现严重生计问题。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按照“一池三改”建设标准,户均投资需4 500元,其中国家补助800~1500元,农民需自筹3 000多元,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加之受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建筑原材料运输难度大,价格高,加重了农民负担。此外财政投入不足,农户缺乏资金仍是制约和阻碍沼气推广的重要因素。

后续管理不善,综合效益难以发挥。“三分建设七分管”是沼气发挥作用的保证。近年来,一方面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和农村常住人口递减因素影响,农户养猪数量减少,沼气池原料明显不足,沼气使用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家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维护,而产气量又不能维持农户正常生活,导致农村沼气存在半用和停用现象,没有实现建池的初衷。服务体系不全,影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但设置的范围和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服务网点的设备、技术人员、服务手段和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沼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让农民建得起、用得久,服务规范的长效机制和县乡村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还没有形成,农民很容易将沼气建设和运行中的其它问题归结为沼气池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挫伤了农民建设积极性,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三、 正本清源,回到发展农村沼气的初衷

1.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沼气建设组织保障。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更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沼气建设重要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对国家、对事业、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人员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优质的服务,才能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这项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广泛宣传,强化服务,加快乡村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沼气建设发展是要求,利用是目的,服务是关键。各部门应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能仅靠几名技术人员来做这项工作,要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民建设沼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真正做到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要抢抓国家加大了农村沼气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遇,逐步建立健全后续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镇农技站的职能作用,及时为沼气农户提供建池、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配件、综合利用等方便、及时、周到的服务,真正做到物资供应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维护维修到位,服务效果到位。

3.统筹规划,严格标准,提高沼气建设质量。

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必须根据农民的需求和财力,坚持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细化发展。“一池三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图集、工艺规程、施工操作规程、管路设计规范等标准。严格执行沼气建设职业准入制度、建设物资的招标、投标制度和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能源办部门要保证与建设任务相匹配的持证技术人员数量,确保农村沼气建设质量。

4.创新科技,注重结合,突现沼气建设效益。

农村沼气工程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要加大沼气技术创新,把农村沼气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重点研究沼气快速发酵及高效利用技术,秸秆生物气化生产沼气技术等,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沼气发电技术,扩大“三沼”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充分发挥沼气建设作用,努力使农村能源在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农业中成为重要措施,做到建设、管理、服务一起抓,确保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5.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进沼气建设步伐。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引导地方、企业与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积极投资沼气建设。尽快制定沼气工程建设的信贷、用地、发电上网及电价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法规。加强部门配合协调,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卫生改厕等项目资源,实现各类项目资金在乡村的板块上的有机互动,并形成合力,集成放大,共建农村沼气的新局面。

四、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发展农村沼气的前景与机遇

发展农村沼气,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尽管贫困山区沼气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但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列为国家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投入看,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2005年国债资金安排10亿元,2006年国债资金安排25亿元,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中,沼气是一个重要建设内容,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增强。从效益看,沼气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户用沼气每户年支增收1 600元,全县沼气年节支增收0.43亿元。既可替代石化燃料,处理粪便,净化空气;也可大量替代化肥使用,改良土壤,以气代柴降低森林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还可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疾病传播,改善健康状况,据调查,集中连片发展农村沼气的地方,流行病明显减少。

面对机遇,正视现实,农村沼气建设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从重建设向重服务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改进作风,加大宣传服务和技术创新。只有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沼气建设规划、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才能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碳交易机制初衷探讨碳会计 篇12

一、碳交易机制相关概述

碳交易, 是指在一定管辖区域内, 通过确立合法碳排放权利 (通常称“配额”) 以及一定时限内碳排放总量, 允许配额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买卖, 相互调剂配额, 以确保实际碳排放不超过限定碳排放总量, 并以成本效益最优方式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市场机制减排方式。

碳交易机制初衷是减排, 通过市场机制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内化为内部成本,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成本将减少利润,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将尽量减少碳成本, 减少碳成本就必须减少碳排放, 从而达到减排的目标。

碳交易标的——配额, 目前以政府免费发放为主, 辅以拍卖等有偿取得方式。从欧盟等市场的发展趋势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将逐渐减少, 有偿取得的配额将逐渐增加。之所以采取该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是因为政府不期望初期骤增企业碳成本支出, 而是期望在企业承担能力范围内, 逐渐增加碳成本支出, 建立缓冲期缓解企业压力, 同时使企业有预期, 碳成本支出将增加, 准备方案应对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这样, 既达到减排目标, 企业也能适应, 避免经济波动、企业抵触。

二、案例分析

目前, 与碳交易配套的碳会计国际、国内会计准则都无明确规定, 下面用案例从碳交易机制初衷展开探讨碳会计, 本次探讨不考虑税费问题。

例如:某区域20X6年碳排放总量限额为50, 000万吨配额, A、B两家企业系该区域的控排企业。1月1日, 政府分别向A、B发放100万吨、50万吨免费配额, 20X6年全年A、B实际消耗配额分别是120万吨 (30万吨/季) 、40万吨 (10万吨/季) 。12月31日, A购买配额20万吨, B出售配额10万吨。A企业减排成本为80元/吨, B企业减排成本为20元/吨。1月1日、12月31日市场价格分别为30元/吨、45元/吨。

(一) 20X6年1月1日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 A企业取得100万吨, B企业取得50万吨, 市场价格45元/吨。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考虑到企业全部有偿取得配额, 将使企业碳成本支出骤增, 企业难以承受, 所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前期以免费配额为主, 渐进增加有偿配额数量, 逐渐过渡到有偿取得配额为主。因此, 政府发放的免费配额属于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企业碳排放成本费用, 免费配额系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 确认递延收益。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二) 20X6年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

每季末, A企业、B企业根据实际消耗配额确认当期成本费用, A企业消耗配额30万吨/季, B企业10万吨/季。

企业消耗费配额, 即应当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 该项成本承担实质不因配额是有偿取得或者无偿取得而改变, 企业应当将其承担的环境成本计入成本费用。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免费配额, 应当在确认碳排放成本费用的期间, 确认对应的营业外收入。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三) 20X6年12月31日

1. A企业购买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A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12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100万吨, 缺口20万吨, 购买20万吨。购买配额同无偿分配配额在消耗时计入成本费用。

(1) A企业购买配额账务处理:

(2) A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2. B企业出售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B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4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50万吨, 富余10万吨, 出售10万吨。出售配额确认收入, 消耗配额确认成本费用。

(1) B企业出售配额账务处理:

(2) B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 A企业以45元/吨购买配额, 低于其减排成本80元/吨, 通过碳交易降低碳排放成本35元/吨。B企业以45元/吨出售配额, 高于其减排成本20元/吨, 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通过碳交易机制, 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成本, 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获得碳减排收益, 控排区域的控排成本效益达到最优。

有观点认为, 消耗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不应当确认成本, 因为未支付对价。从碳市场发展历程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暂时的, 是考虑到企业目前以有偿配额的方式将给企业增加过重成本负担, 企业难以承担所以政府免费发放, 这不改变碳排放成本是企业承担成本的实质, 免费配额是政府暂时向企业发放的环境补助。从会计信息质量来看, 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应当可比, 如果免费配额的消耗不计入成本, 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人误解, 误解消耗免费配额无碳排放成本, 而实质上企业有碳排放成本, 只是由政府买单。政府发放免费配额与企业消耗配额应当是两项独立且关联的经济活动, 第一项经济活动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环境补助, 第二项是企业消耗配额发生碳排放成本, 这两项经济活动应当分别反映在会计核算中。

三、总结

碳会计作为碳交易机制的配套工具, 应当按有利于实现碳交易机制的初衷进行设计, 应当将企业碳排放成本真实、完整地反映在会计信息中。投资人从财务报告中知晓碳成本, 以便其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层从会计信息中清楚看到各产品的碳排放成本, 优化产品结构, 权衡自行减排与购买配额的利弊, 以便其进行战略、经营决策。

本文以从碳交易机制设计初衷为起点探讨碳会计, 仅包括以履约为目的持有配额, 未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 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建议参考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毅刚, 葛兴安, 邵诗洋, 李亚冬.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国际实践与中国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4) .

上一篇:循环再生下一篇:卧式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