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2024-10-21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精选3篇)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篇1

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第三势力”,其核心观点为主张发展自我,尤其强调发展人在困境中的主动性。二十余年后,马丁·塞利格曼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发展成熟了积极心理学。至此,心理学越来越以人为中心,越来越关注和发掘人的积极力量。大学生正发展至人格再造时期,心理品质日渐成熟,但又尚未稳定,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现实事件需要其更成熟、从容、成功地去应对。这时的大学生很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少数情况特殊的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危机事件。高校心理教育多年来在综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助人自助的根本工作宗旨,其教育的目标与归宿是引领学生始终主动处于寻求健康发展的积极状态。自助意味着积极性、主动性与行动力,因此,对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展开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达成自我实现。

一、维护、调节与应对: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着个体活动的可能性、倾向性与胜任程度。能力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除去遗传因素,学习、实践及环境作用影响着个体能力形成的全过程。能力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心理自助的实质是通过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的方法,有效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1]。心理自助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自生性能力[2]。总的说来,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是大学生自主觉察、评价、维护与发展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反映大学生主动追求心理和谐状态的水平。

分析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结构,包括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心理问题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细化每个维度,心理自助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人际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主动求助能力、现实执行能力等。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发展积极心理力量、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能力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与调适、使暂时失衡的心理状态恢复和谐的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则指个体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无法有力解决时自我帮助、寻求支持、有效应对的水平。从行为方向上分析这三个层面的能力,心理自助既指单方向、指向个体自我的自助,也指包含着具有主动自助性质的心理求助。自助既需要自己内部自生系统付出努力,也需要自身主动运用外部支持系统来帮助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此为自助的全部内涵。

二、基于动机、知识与行为三要素的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路径

能力素质是一个合金,其形成受生理机制、学习经历、主观体验、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等多个因素影响。分析自助心理机制,心理自助既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结构。从结构上看,心理自助包括心理健康动机、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知识信念以及自我行动四个部分[3]。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能力必须是在长时间的知识掌握与实践活动交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必须充分撬动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所有内外部力量。

(一)培养心理自助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同时使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动机对行为的发动与持续具有根本性与内源性的影响。在我们对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大学生的心理自助需求的调查中,有不少学生提出“想监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遇到问题时想获得专业心理老师的人际支持”。这表明大学生有力求发展心理自助能力、有效控制心理健康水平的愿望和需要。大学生普遍崇尚对活动的自由选择、追求能力感,当其在发展自尊、开展专业学习与研究、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烦恼与困惑时,必然会萌生解决心理困扰的需要,这是大学生发展心理自助能力的强大内驱力。

(二)掌握心理自助知识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你希望获得哪些心理辅导”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达想掌握一些有效易学的心理自我调节知识与技能,具体内容主要涉及人际支持、就业焦虑、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方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自助知识会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通过教学与自学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正确认识他人、情绪是什么、情绪怎样识别与知觉、压力与焦虑是什么等等,学习心理自助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估、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与自我监督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显性知识的同时,会逐步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中去,这些对于学生有效开展自助十分必要。必要的心理自助知识构成了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发展的基石与根本。

(三)发展心理自助行为

实践是能力发展的必经路径。活动与实践是心理自助能力形成的载体。在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很迫切地想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更希望能多多参加心理健康活动与实践”。实践需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志。学生心理自助行为涉及学习、生活、人际适应、生涯发展等各个方面,包括掌握元认知、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耐挫培养、人际发展等各方面的技能与方法。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议

(一)挖掘大学文化的心育功能,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导向激励机制

1. 浓厚自由平等的大学精神文化,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自我实现。

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4]。大学是青年人追求卓越、实现理想的家园,更是学生心智成长成熟的土壤。首先,大学应以鲜明积极的治学理念与学术氛围引领学生向善求真。大学生处于人格日趋成熟的特殊阶段,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创新奋进的文化氛围能启迪学生积极向上、自我进取、自我成长。纯正的氛围中,师生间、同学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学生能获得心理成长的生发力,能感受到被接纳、被支持,这对青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大学应以健全的学生培养与管理机制与良好的人文关怀体系引领学生投入竞争、共赢共成长。大学生常常是在面临诸多挑战、选择、竞争的情况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与冲突。大学应结合专业设置与学生培养实践情况,健全各类竞争机制,主动构建好各个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系,使大学生能主动迎接成长中的挑战,接纳自我,心怀希望,不怕失败,坚持努力。

2. 营造积极信任的大学环境文化,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

大学文化于无形与有形中润物无声地全天候、全方位影响着学生,如果说大学精神是空气与阳光,那么大学生身处其中的校园、班级、宿舍、朋友圈就是大学生心理扎根的土壤。校园环境布置中来自伙伴的励志话语、班级中丰富的集体活动、宿舍中融洽包容的氛围都会给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滋养与支持。首先,大学校园应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积极友爱的校园环境。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包容励志的物理环境,能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主体感,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与意志力。其次,大学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结合第一课堂积极建设班团文化。班级团支部目前还是各大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定期的班团集体活动,能很好地营造群体氛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自我反省,从而实现主动的人际适应。第三,大学人还要注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宿舍同伴是学生的生活伙伴,朝夕相处,彼此间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提供帮助,当学生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时,宿舍同伴间的聊天、相处能很好地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归属感,从而帮助大学生自主地化解很多心理困惑、烦恼与冲突。

3. 打造自律务实的大学行为文化,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

受经济、网络与新媒体等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应着力打造大学生的行为文化,鼓励其健康生活、主动计划、积极行动。首先,大学应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合理的作息是大学生保持情绪健康与心理平衡的生理基础,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是学生心理自我维护的基础与前提。其次,高校应注重典型引领,引导学生自我规划,提升现实应对能力。具有规划,不断实现目标能激发学生的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常缺乏规划、面对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备感压力,或是有良好的规划、但缺乏有力的执行力。高校应在提高学生意志力与执行力上敲重锤,引领学生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体验进步的乐趣,提高心理维护与调节能力。

(二)统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教育系统,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协同联动机制

1. 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能力与明确自我发展方向。

目前各高校都在不同深度与广度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伴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与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频发,高校应进一步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体系。首先,及时做好大学新生心理普查与反馈工作。新生入校后的心理普查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基本的评估,能帮助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关心的特殊学生。对心理普查结果的反馈应做到专人、专业化交流反馈,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形成科学的认识,对于个别尤为特殊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规律、科学地处理对待。其次,应做好个性化心理评估服务。大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怀有好奇,很想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个性的一些特点,针对此,高校应建设更健全的个性化心理评估反馈体系,做到科学评估、专业分析,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自我认知。高校应建好各类心理评估量表测评系统,建好心理健康评估专家队伍,能针对学生需要开展除量表测评以外的如行为观察、投射评估、书面叙述等专业评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 健全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维护与调节能力。

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5]。系统有序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维护与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特点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根据各高校的特点将心育课程纳入学生课程体系。高校应选好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系统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教育一方面能教给学生心理自助的方法,另一方面能很好地增强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意识。其次,高校应注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传授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与调适的一些操作性技能。在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调研中,很多学生表示想掌握调适与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与方法。比如行为主义、认知疗法中有很多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维护,如情绪管理、人际适应等等。心理自助技能的传授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自助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惑与危机时有信心应对与化解。

3. 完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问题自我应对能力。

首先,高校应在育人与管理体系中,分层级、分学院、分专业建设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难题时,能明确可以求助的场所与机构,能明确在哪些时间段能获得支持。其次,高校应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队伍。除了建设一批具备良好授课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外,高校对新进辅导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让最能接触到学生的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心理问题应对能力。第三,高校应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针对学生中常见或不常见的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专题,高校应创新教育形式,加大教育力度。如对情绪管理、就业潜质评估、性心理、人际适应等专题,高校应有计划地结合各类教育活动开展专题教育,以更开放的、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从而完善高校心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能力。

(三)提升高校学生心理服务与援助质量,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支持保障机制

1. 完善各类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建设,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提供支持保障。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是包含心理求助在内的自我帮助。心理教育是主动参与学生的心理成长,而心理服务与援助是给予学生心理自助与求助的支持。咨询心理学理论遵循对来访者“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也就是说,心理成长是需要个体很强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的。有研究表明,个体心理上有困惑但寻求专业援助的并不多,东方人更是这样。而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越倾向于求助[6]。首先,高校可以分校区、分学院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团体心理辅导室等,以电话、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等为形式开通网络心理咨询热线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明确学生心理自助路径,提高学生对寻求心理服务与援助的接纳程度,增加求助与自助行为。

2. 健全学校各类开放式、自助式心理成长系统建设。

大学生是否具备心理自助意识是其提升心理自助能力的关键。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师资匮乏的现状,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7]。高校可开放各类自助式心理成长系统。首先,高校可建设心理学知识阅读室。阅读室提供各类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杂志、报纸与书籍,供学生自主阅读。已有研究表明,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可以达到到良好的心理保健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也能更广泛地涉猎各种心理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自学一些心理调节技能。其次,高校可建设自助式心理咨询约谈系统,由学生通过系统自主预约咨询师网上交流或面谈。心理自助强调的是主动性与常态化,完善的心理咨询约谈自助系统能给学生提供即时的帮助,学生通过即时的咨询能解决自己心理的困惑,起到调节心理健康的效果。第三,高校应着力建设自助式心理社团,鼓励学生在与朋辈的交往适应中获得心理成长。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在于无法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8]。自助式心理社团具有鲜明的自助、互助特色,饱含着积极的能量,带有鲜明的彼此悦纳与自我成长的特点,是非常适合青年学生开展心理自助的系统。

此外,高校要注重学生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的自身组织建设。高校应规范对各类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的管理与指导。首先,对从事心理服务与援助的专业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与督导,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对各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接受求助的情况要进行定期的汇总分析。如对求助群体特点、求助问题分类、求助次数统计、跟踪援助情况等要做好详细、严谨的分析与备案。

摘要: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达成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包含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心理问题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培养心理自助动机、掌握心理自助知识、发展心理自助行为是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机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大学文化的心育功能,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导向激励机制;统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教育系统,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心理服务与援助质量,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支持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心理健康,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姚彩琴,武家申.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3):57—61.

[2]钟建军,陈中永,李笑燃.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31—35.

[3]李笑燃,钟建军,陈中永.心理自助结构及其系统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5]陈新颖,花蓉.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99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4—236.

[6]夏勉,江光荣.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892—900.

[7]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8]刘金,叶绍灿.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江淮论坛,2006,(3):106—109.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

心理自助能力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标志着个体心理自我成长的水平。近年来, 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对心理自助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对象之一, 其心理自助能力关系着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更关系着未来无数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心理自助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心理自助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自生性能力。[1]心理自助的实质是通过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 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的方法, 有效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 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 促进自身发展。[2]本研究认为, 心理自助能力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心理健康维护与调节能力, 它反映着个体对自己心理健康维护、调节与发展的可能性与胜任度。总的说来,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是大学生自主觉察、评价、维护与发展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3]

心理自助能力是一种能力的合金, 它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心理自助能力既包含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 也包括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还体现为遇到心理冲突与危机是的求助意识与心理自助执行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心理自助能力的必要性

(一)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对学前教育师资应该具备基本素质与条件国家和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未来的学前教育师资, 不仅要具有崇高的师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将提升教师教育的生发力, 提升教师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态积极、充满理想、追求卓越、热爱孩子、富于爱心、情绪积极、情感高尚, 有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成长能力, 无疑会形成一支内涵过硬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理应是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之一。在高等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 将显著提升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二)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其自身素质的完善

学生的成长既包括专业成长, 也包括自我成长。分析专业特点与生涯阿湛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全人发展、全面成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入职场, 面对的是一个个可爱纯洁的幼儿, 孩子们是活泼讨喜的, 但同时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也相当考验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幼儿教师不紧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常需要充足的耐心与互动智慧, 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前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有过硬的自身素养, 要有阳光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等等, 这样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才能享受教育过程、丰满教育内涵。这些都离不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即心理自助能力的养成。

(三)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将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就工作对象而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虐童事件屡有发生, 这一方面与教师待遇、园所管理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学前教育师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在繁琐的工作中能否调整情绪、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能否及时察觉儿童与自己的状态、能否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心理状态并适当调适?从教师教育阶段就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将很好地提升未来幼儿教育师资的心理品质, 从而撬动整个学前教育事业更健康的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儿童的心质、学质和体质的全面发展, 其中心质是重中之重, 要实现这一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过硬的心理品质须是基本保证。为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任务迫切。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

(一) 挖掘大学文化的心育功能, 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需要与动机

1、营造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的需要。

首先要在校园里、学生中营造正面进取的文化氛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将进入幼儿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大多满怀理想、热爱儿童, 期待能学有所成, 成为一个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校园中充满向上积极的氛围, 会自然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诉求。充满浓郁师范氛围的操场、校园、图书馆、教室、宿舍, 会唤醒他们追求理想、立志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志向。有积极向上、青春明快的成长氛围,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 就会跟积极地去寻求帮助与指导, 这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需要就会生发, 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其次、在教学与管理中, 教育者要营造公正公平的成长环境。宽松公正充满机会的成长环境, 会唤起学生发展自我的决心。学生会感觉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发展, 在这样的氛围中, 会促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自主地检视自我, 主动地调节自我的状态, 去积极适应理想与环境的要求, 学生心理自助的需要得到满足, 有利于提升其心理自助能力。

2、营造面对现实、踏实有为的行为文化, 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的动机。

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现实能力。高校要营造积极的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氛围, 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现实的执行能力, 从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的动机。高校倡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务实求真, 学生就会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在不断的现实活动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各种挑战, 自我发展的动机随机萌发。学前教育是一个实务与理论并重的学科, 学前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专业知识、更要锻炼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 这对学生们现实的执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务实求真的行为文化中, 学生会更多地自主考虑计划学业与生活、会与同伴开展更深入更频繁地交流、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机遇与选择, 随之而来的, 是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遇到的遇到各种困惑、问题, 如生涯规划问题、压力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等。这中情况下, 他们会需要、盼望得到帮助与指导, 这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动机就会被激发, 学生心理自助能力也才能随之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 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评估与教育体系, 增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知识与技能

1、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的放矢地增进学生心理自助知识与技能。

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90%以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希望能更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并能系统地掌握常识性的心理自助知识与技能。事实上, 学生中寻求心理帮助的案例中, 有85%以上的问题是学生们通过自学心理自助知识、自主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技能就可以解决的, 只有少量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人格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介入。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 高校应及时、科学使用适当的量表地对每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 测量后及时分析, 除少数心理有极端、严重检出结果的学生外, 一般性结果可由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开展结果反馈、解释, 从而展开科学规范的辅导与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身尊在的一些不足, 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 对其有效开展心理自助、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2、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技能培训实践, 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学生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一般性的心理困惑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实现自我调节。首先, 高校应该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尽管心理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已久, 但是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惑时求助的比例依旧很低, 他们很多时候是想了解答案却苦于没有合适机会。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覆盖面全、知识传授系统, 学生能通过学习解决日常的心理困惑, 在学习过程中, 也能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对其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自助能力非常有益。在我们开展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心理健康维护技能非常关注, 他们很想掌握一些现实可行的心理调节技能, 高校可以同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实践交给学生常用的一些如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等。

(三) 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行为

1、高校要全面完善各级心理服务与心理援助平台, 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行为。

本研究探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既包含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 同时也包含学生主动运用外部支持系统来帮助自我成长的能力、即求助能力。完善的服务平台能使学生能在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支持, 使其心理自助的需要转变为心理自助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分层级建设好心理咨询中心, 组织好专家队伍, 给学生提供值得信赖的专业服务平台。另一方面, 在现今的微信微博盛行的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可以积极建设一些微平台, 既可即时定期地向学生推送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网络服务端, 这样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援助, 丰富并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行为, 达到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2、整合各方力量, 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 高校可以大力建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自助平台, 如心理学阅览室、沙盘游戏室等等, 这些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能很乐意参与其中, 心理自助的效果更好。活动本身是实践的一种方式。各类我们的调查显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非常希望能多多参加心理健康活动与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很多心理困惑是与各种关系相关的,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包括基础的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而各种人际现实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改善, 多开展心理自助式的社团活动也能很好地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心理自助能力。朋辈间的互动交往本身具有教育功能, 在带有心理自助色彩的各类活动中, 学生们能更客观地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更科学地与同伴探讨心理成长的困惑、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心理自助能力的提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建军, 陈中永, 李笑燃.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31-35.

[2]姚彩琴, 武家申.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 (德育) , 2009, (3) :57-6.

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 篇3

一、任务驱动———英语课堂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学生就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小学生活泼、好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通过游戏、竞赛、吟唱等活动, 驱使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围绕学习内容, 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操练, 习得英语。

笔者执教的四年级英语, 课前布置学生一个竞赛任务把全班分成8个组, 为每组提供实物 (一个装了五个苹果的红色盒子) , 围绕它说句子, 说对一个句子加一面小红旗, 累计小红旗最多的那个组为获胜组, 各组提前准备 (可参阅书或工具书等) 。第2天英语课堂交流中, 为了在竞赛中获胜, 有的自主查阅, 有的口语交际:What’s that on the desk It’s a box.What colour is it?It’s red.What are these They are apples.Whose box is it?It’s Miss Xu’s, I thin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box?How many apples can you see?Is this a box?Yes, it is.Are those pears?No, the aren’t.Can I have one?Yes, you can.学生都尽可能为本组增添光彩, 说了许多句子, 基本囊括了已学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陈述句, 巩固了已学知识, 还通过查阅英语词典, 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句型How many kilos?引入到英语课堂, 介绍给同学们, 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选答必答———英语课堂练习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英语课堂练习不仅能很好地巩固新知, 而且还能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通过当堂完成练习纸, 于无声处预设精彩, 转换教育方法, 于细节处体现教育智慧。

1. 小小练习纸———于无声处预设精彩

精彩的英语课堂练习, 能检测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巩固知识, 开展拓展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At Christmas》, 新授名词性物主代词后, 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小练习。孩子们通过完成选答和必答题, 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涉及的一些旧知如一般疑问句型等, 孩子课后还通过翻阅书本寻找答案, 复现知识, 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来到“英语智慧园”, 来考考自己吧!Let’s go!

必答题:Fill in the blanks.

选答题:请在下列6题中选择3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当然全部回答更棒啦!

(1) Are you a student?

(2) 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3) How many girl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4) Where are your pencils?

(5)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6) Whose rubbers are those?

2. 轻轻变方法———于细节处体现智慧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 提出,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是在完成英语课堂练习有时出现抵触情绪, 不妨改变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 能很好地转变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力, 转身一瞬, 变化万千!

学生课堂练习当天完成情况, 一直深感棘手, 作个粗略的统计, 上午的英语课堂练习, 到放晚学时全班总有那么几本默写本迟迟不交, 而那些本子的主人, 往往就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学生完成得很被动。笔者在一次默写后作了尝试, 让学生在两种答案中选择一种乐意接受的、能做得到的做法:A.当天完成默写的订正, 错误的地方在原地订正一遍后, 批改的时候背诵给老师听;B.当天不能完成默写订正, 把错误的在原地订正一遍后, 并把错误的单词或句子, 在自己的本子上中英文抄写5遍, 再在批改的时候背诵给老师听。在老师倒数三秒后, 马上选择。全班所有的同学都选择A。为了使此举常态化, 每天的完成情况组长都进行登记反馈, 不能实施者订正后抄写并背诵。中午时分, 还没到办公室门口, 就聚集了很多五年级主动批改默写作业的学生, 一改往日拖拖拉拉的习惯!

轻轻变方法, 学生不仅及时完成作业, 而且还通过预习、复习的方式提高默写的正确率, 一段时间下来, 班中逐渐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三、花样朗读———英语课堂朗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不仅是学习语法法则,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俗话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语言知识只有通过交际活动才能被理解、吸收、贮存, 并不断丰富和自由地应用于交际活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灵活多样的朗读, 说故事、自由读、分角色读、示范读、男女生朗读、小组读, 都能吸引学生。

如以Snow White (白雪公主) 为题材的故事, 吸引着众多的学生的注意力, 配合故事情节, 加上童趣的动作, 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同时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使孩子随着白雪公主的遭遇, 或兴奋或悲伤或紧张。老师的故事教学讲得有声有色, 孩子们在讲故事的同时, 学会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型。

上一篇:工程结算下一篇:辽宁省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