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

2024-06-19

《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共11篇)

《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 篇1

《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院系: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 课内总学时:32

学分:4 实验学时:4

课内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

执笔:刘鸿飞

审阅: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和轨迹控制等内容。

2.课程难点:

齐次坐标变换及其在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应用。

3.能力培养要求:

熟练掌握6自由度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了解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轨迹规划和轨迹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和应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28学时)

1. 工业机器人概论(4学时)

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指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概况等

2.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8学时)

2.1齐次变换的概念

2.2相邻杆件间的变换矩阵的推导 2.3 运动学正解方程 2.4 运动学逆解方程 2.5 实例分析

3. 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分析(4学时)

3.1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2静力和动力分析

4.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和轨迹控制(4学时)

4.1作业规划和轨迹规划

4.2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组成及其控制原理 5. 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8学时)5.1在生产中引入机器人系统的方法

5.2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构成及设计方法 5.3 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的构成及设计方法 5.4 机器人应用中的辅助装置 5.5 机器人应用实例分析

实验教学(4学时)

1.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学时)2.熟悉机器人工作站的组成及主要附件的结构。(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余达太、马香峰等编,《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马香峰编,《机器人机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参考书

1.蔡自兴编,《机器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严学高、孟正大编,《机器人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付京逊编,《机器人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版

五、作业

1.查资料写论文: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概况,1000字左右,安排在第一章结束 2.6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分析,安排在第2章运动学正解讲完

六、说明

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机器人概论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 学时:32 学分:4 类别:专业选修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概貌;机器人操作机的机构、运动学方程、工作空间和灵活度等基本理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用关键技术;机器人应用中的示教方法、外设控制、安全措施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讲述机器人工作站和生产线的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末端执行器、变位机和机器人移动台架的选型和设计。

Course Code: Name of Course: Summary of Industrial Robotic

School: Mechanical Engineer Institute Credit Hours: 36 Credits: 4 Required or Elective: Elective Prerequisite: Mechanism Principle;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Syllabus: This course is a monograph, which mainly contains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obotic technology and also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analysis.It introduces industrial robot and its general picture of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in broad outline.It give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echanism structure of robot manipulator, motion equation, working space, dexterity, ect.It provides basic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key techniques of industrial robot motion control.Besides, the teaching methods, external equipment control ,safety measures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in oper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in a special chapter.The course expounds, with wide coverage and combine with actual examples, the structure of robot working station and production line, design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as well as end effector,positioner and the model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robot moveable support.It gives brief analysis to some successful operational exampl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 technology.

《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 篇2

1 医学概论课程分析

《医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在近些年医学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逐渐开设众多非医学专业以后应运而生的。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或《医学概论》课程。但迄今为止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也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 所以对于大多数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在我校, 《医学概论》是各非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 以“必需、实用、科普”为原则,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 分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人体的九大系统把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融合和精简优化。授课学时共204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为144学时, 实验学时为60学时。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而且运用这些医学相关知识, 能熟练分析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资料。

2 医学概论教材分析

从我校决定把《基础医学概论》与《临床医学概论》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概论》, 我们医学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就开始组织进行《医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

首先, 我们明确除一开始通过绪论和机体的组织与细胞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人体的基本构成、生物体内主要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等以外, 其他医学相关知识都分九大系统来组合;其次, 在每一系统中, 具体的内容又基本按“器官形态—功能—常见疾病”这一顺序来编写, 在编写内容上,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注重普及医学基本知识;另外, 我们教研室教师分别教授过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 但为了避免学科的局限性, 我们又邀请了病理学教师及兄弟院校的部分教师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

《医学概论》教材编写完毕后即用于我校的《医学概论》课程教学, 教师和学生使用反馈均良好,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们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之处:a.因为在教材编写时教师是分章节的, 有部分重复内容在总修订时有疏漏, 未及时发现, 如骨骼肌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在第二章第三节机体的组织中有讲述, 而在其后的运动系统中也有涉及;b.教材涉猎范围太广, 内容过多过深, 尤其是在病理机制方面及药物治疗方面, 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 所以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精简和优化;c.个别章节内容比较陈旧, 没有及时更新。这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医学概论》这门综合性医学课程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即如何做到各医学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和知识的更新, 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针对这一点,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进行了尝试和改革。

3 医学概论教学分析

我校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往往文科生和理科生皆有, 在学习医学所需相关知识储备方面, 文科生基础比较差, 所以较理科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随之而来的厌学情绪。另外, 虽然大学阶段学生求知欲较强, 对学习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医学概论这门课程和自己以后的工作并没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在教学上采取了以下措施:a.优化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初高中阶段的学习, 对医学一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在此基础上, 通过医学概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来掌握医学相关基础知识。考虑到这些非医学专业中一般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有, 文科生在学习到和生物、化学等内容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时候, 往往较理科生困难, 而且学生的专业注定了他们可能会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职业, 但一般并不会真正走向医疗岗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更注重普及医学基本知识, 而不是专注于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些机制。b.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 尝试进行了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BL) 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BL) 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疾病案例, 查找资料并总结归纳, 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方面效果显著, 学生反映良好[1,2]。c.运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我校在教务系统网站中建设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里面包含了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教学视频, 还有其他医学院校的医学相关课程资料, 另外, 向学生推荐生物谷、松鼠会等医学相关网络资源, 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 针对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大纲, 授课教师基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但随着众多院校各位老师的努力探索, 相信这门医学综合课程一定会有精炼的教学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利宁, 孙汶生, 马春红等.创建“多轨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57-59.

关于税收概论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税收概论 教学过程 方法 手段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的整体。税收概论教学是对税收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的本质、历史、职能、原则、税制要素和分类、课税基础、税制结构和改革、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等。税收概论教学是中国税制、税法学、国际税收、外国税制等其它税收课程教学的前置教学活动,税收概论课程是财政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税收概论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要搞好税收概论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安排和组织,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搞好税收概论教学,教师的“教”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税收概论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税收概论教学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以,组织好课堂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过程。由于税收概论课程是对税收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税收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税收理论的诸多领域还存在较多的争议,特别是我国关于税收理论研究较西方落后,所以,做好税收概论课堂教学的备课非常重要。税收概论教学的备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广泛阅读关于税收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税收学、税收经济学、西方税收史、中国赋税史等方面的专著和财政税收专业杂志如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涉外税务等专业杂志,甚至必要时浏览外文的著作和杂志,以了解税收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并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而且还要求教研室的所有教师在学期备课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充分运用教研室教师的集体智慧,对税收概论教学的课序、课题和教学进度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合理的确定,达到充分备课的目的。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备课内容的实施和反映。税收概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决定了上课时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当代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和中国税制改革的实际问题和政策,运用准确、生动、形象和清晰的语言,辅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税收抽象理论深入思考,准确把握税收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后总结也是税收概论教学的重要环节。税收概论教学是一门较难教好的财政专业基础课,及时总结每次课题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下次教学时加以改进和提高。

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让学生学好,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已较为成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大为增强,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鉴于税收概论课程的理论性和高度概括性,使得税收概论的教学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税收概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开展“读、写、议”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结合教师的课堂教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读、写、议”来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税收理论。所谓“读”,就是让学生课外精读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如在税收概论教学中,可以选择目前可以获得的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编著的《西方税收原理》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税收经济学》,让学生结合这些著作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谓“写”,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代表性著作和文章的基础上,写下读书笔记,并在学期末写一篇税收方面的文章,对当前世界和中国的税收改革和政策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所谓“议’,就是通过课堂讨论,对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有准备的课堂讨论,来加深学生对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税收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税收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进行有准备的讨论,使本来较为枯燥的税收公平与效率的课堂教学由“死”变“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总之,通过在税收概论教学中贯彻“读、写、议”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互动,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且还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了“会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知识载体,主要体现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和确定。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了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由于税收概论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和概括,导致教学大纲的安排有较多的分歧。目前见到税收概论教学大纲的编排大体上包括税收的本质、历史、职能、税制要素和分类、税收原则、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税收负担与转嫁、税式支出、逃税和避税等内容,这种安排显得较简单,不能适应税收理论发展和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笔者认为,税收概论应该是财政学专业税收方向的大学生学习税收知识的一个入门课程,是其它税收后续课程如中国税制、税法学、税收管理、纳税检查、国家税收、外国税制、税收经济学等课程的前置课程。税收概论的教学大纲应适应这些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税收的本质、历史、职能、原则、税制要素和分类、课税基础、税制结构和改革、税收负担与转嫁、税收的经济效应、最优税制、税收法律、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等内容。由于在具体的税收制度课程如中国税制课程中还要具体介绍具体的税种,所以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内容可以放在课税基础中,在税收概论课程中仅需概括说明每类税的课税基础和差别就可以了。税式支出和逃税与避税可以放在税收管理中作为单独的节来编排。在税收概论中介绍税收法律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毕业后,许多学生都要在企业或税务部门从事有关税务的工作,这些工作法律性很强,是具体税法的执行或运用,所以在税收概论中应对税收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介绍,也便于学生对后续课程如税法课程的学习。增加税收管理的内容,有助于后续课程如税收管理、纳税检查课程的学习。增加税收政策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税收政策制定的基本原理,了解税收政策的最新动向,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另外,我国税收概论教材的建设也比较落后。现有的税收概论教材,要么过于简单而不能适应需要,要么过于陈旧而不能跟上最新的税收理论的发展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着手组织较强的力量来重编这门课程的教材。重编税收概论教材时,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知识点全面、不遗漏,内容新、不落后,并总结较为成熟的最新税收理论发展的成果。在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回避有争论性的观点,更不能只体现一家之言。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所实施的教学程序,是师生间互动交流和认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税收概论教学过程也不例外。在税收概论的教学中,应该以讲授法为主体,配以学生“读、写、议”方式的自学指导和课堂讨论,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案例法的教学方法,形成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师生互动、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体系。这是因为,税收概论教学的高度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决定了教师在税收概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个课题开始之前就阐明、教授该课题的基本知识点,然后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生“读、写、议”活动。比如,在税收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阐释税收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基本含义,然后选择课外阅读书让学生阅读,以及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文献检索数据库了解税收与公平和效率方面观点,再在课题上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加以点评。在税收概论教学中也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比如,在教授税收的历史时,就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画面的放映和展示,体现生动活泼的税收发展历史。案例教学法在某些税收概论课题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时,就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税制改革因为不能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也可以引用我国1993年的税制大改革导致税收收入稳定上升而成功了的例子来生动说明税收保障财政收入职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动画概论教学大纲 篇4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动画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nima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数:36讲课学时:18实验学时:18 学分:

2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对动画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其中包括动画的形成原理,动画片的制作流程,动画中时间的掌握,动画的发展过程等等。

二、课程在本专业的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动画概论是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概括性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各类动画影片制作流程和工作原理。使学员知道动画的形成原理,原画如何设定,动画的开拓思路等,这个课程是学生毕业创作的预备演习。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理论讲授:

第1章 动画的起源与定义

1.1 动画的起源1.2 动画的定义

1.3 动漫的出现1.4 COSPLAY的起源

第2章 动画的基本特征

2.1 动画的本质特点2.2 动画作品特性

2.3 动画艺术特性2.4 动画艺术的功能与应用

第3章 动画片的创作原理

3.1 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3.2 动画片的构成3.3 动画片的创作原则3.4 动画的音乐创作

第4章 动画片的创作方法

4.1 构思与策划4.2 工具与材料

4.3 计算机动画的二维与三维概念4.4 主要工序

第5章 动画的发展及动画重点国家介绍

5.1 动画的发展5.2 动画发展的重点国家

第6章 数字影像技术与动画

6.1 数字化与数字影像6.2 Adobe与三维动画技术

6.3 网络时代6.4 动画平台的日益生活化

第7章 动画创作者的素质与素养

7.1 美术基础7.2 影视基础和动画语言

7.3 计算机技术7.4 综合能力

第8章 动画影片赏析

8.1 《大闹天空》赏析8.2 《狮子王》赏析

8.3 《天空之城》赏析

实践环节:课堂作业以及课堂辅导

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技法示范、科学的课题训练结合动检实验,运用作品分析、课堂示范、作业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四、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冯文,孙立军.《动画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贾否.《动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

3[3]王传东,艾琳.《动画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期中20%期末70%

平时10%该课程为期中期末考试科目

六、学时分配表

艺术系

《物联网概论》教学大纲 篇5

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授课对象: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本科生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物联网技术概论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和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概念体系的理解、物联网所需要相关技术的认识,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层技术等、了解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等。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及相关实现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物联网开设其它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科学技术类课程。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有专家称物联网技术是即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的新的技术革命,融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等诸多技术为一体。

本课程旨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技术应用以及前沿进展做概括性介绍。

要求了解支撑物联网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的计算工具;通信技术-物联网的通信工具;集成电路-物联网的基石;互联网-物联网的运行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物品标识技术,射频标签;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

第1章 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物联网

1.2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1.3 物联网核心技术 1.4 物联网应用前景

2、教学重点:

物联网的概念。

3、教学难点:

物联网核心技术。

第2章 物联网体系结构(2学时)

1、教学内容:

2.1物联网体系结构 2.2 感知层 2.3网络层 2.4应用层

2、教学重点: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理解;各层之间的关系理解。

3、教学难点: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理解。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3.1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

3.2 RFID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3.3 RFID技术分析 3.4 RFID和物联网

2、教学重点:

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RFID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

RFID技术分析

第4章 传感器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

4.1 传感器技术概述 4.2 传感器技术发展历史 4.3 应用 4.4设计需求 4.5 硬件平台 4.6操作系统

2、教学重点:

传感器的应用;硬件平台的使用。

3、教学难点:

传感器的硬件件平台。第5章 定位系统(2学时)

1、教学内容:

5.1位置信息

5.2定位系统 6.3定位技术

6.4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

2、教学重点:

几种常用定位系统GPS系统、蜂窝基站定位系统等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教学难点:

定位技术的算法原理。

第6章 互联网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

6.1互联网概述 6.2应用层 6.3传输层

6.4网络层

2、教学重点:

几种常用互联网协议的工作原理。

3、教学难点:

互联网各层体系结构的理解。第7章 无线宽带网络(4学时)

1、教学内容:

7.1 无线宽带网络概述 7.2WiFi无线局域网 7.3WiMax无线城域网

2、教学重点:

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概念及应用环境理解。

3、教学难点:

这几种无线网络技术的概念理解;WiFi网络协议的理解应用。第8章无线低速网络(4学时)

1、教学内容:

8.1低速网络需求 8.2 低速网络协议 8.3 组网与网络互联

2、教学重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协议Zigbee的理解及应用。

3、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协议Zigbee的理解及应用。第9章 物联网的管理服务(2学时)

1、教学内容:

9.1数据库系统 9.2 海量信息存储 9.3 搜索引擎

9.4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2、教学重点: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包格式,TCP协议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的方法及原理。

3、教学难点:

TCP协议拥塞和差错控制的机制理解。第10章 物联网的业务与应用(2学时)

1、教学内容:

10.1M2M业务 10.2云计算

2、教学重点:

对M2M业务和与计算的概念理解。

3、教学难点:

对M2M业务和与计算的概念理解。第11章 物联网的应用(2学时)

1、教学内容:

11.1智能电网 11.2智能交通 11.3智能物流

11.4智能绿色建筑

2、教学重点:

物联网在各种应用场景的模型理解。

3、教学难点:

物联网在各种应用场景的模型理解。第12章 物联网的安全(2学时)

1、教学内容:

12.1信息安全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12.3 物联网安全的新挑战

2、教学重点:

物联网安全的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3、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教学环境条件:

课程理论授课: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0%和80%。主讲教师:杜茜、刘夫江、刘敏

主要教材: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参考教材:

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篇6

课程编码:INT239 学时数: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国际安全问题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关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使之能够综合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安全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安全议程的扩大和安全研究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 时代的变迁与安全议程的扩大

一、传统安全议程的范围和涵义

二、战后安全议程的不断扩大

三、安全议程所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的思考 第二节 从战略研究到安全研究

一、西方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战略研究

二、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安全研究

三、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

第三节 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现实主义传统

二、自由主义传统

三、建构主义

四、其他理论方法

第二章 国际背景下的国家安全问题(4学时)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安全处境

一、国际体系的本质

二、作为安全客体的国家的属性

三、“安全困境”和安全合作

四、体系结构在安全分析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 安全客体多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

二、个体安全与国家安全

三、世界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国家安全的威胁

一、威胁与脆弱性

二、威胁的类型和表现方式

三、对国家安全基本含义的思考

第三章 权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6学时)

第一节 权力政治中的安全竞争

一、权力竞争与安全竞争的区别与联系

二、维持现状与改变现状的安全涵义

三、军事手段的特性与防务悖论

第二节 维护国家安全的几种典型战略模式

一、自助与自强

二、结盟

三、“整顿环境”

四、中立

五、孤立

第三节 当代安全竞争中的新因素与国家安全战略个案

一、日本:和平宪法与军事结盟

二、俄罗斯:从自强到新思维

三、印度:中立主义与大国意识

第四章 权力结构与国际安全秩序(6学时)

第一节 霸权与稳定

一、霸权稳定的机理

二、霸权周期与霸权稳定

三、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与国际安全秩序 第二节 两极与和平

一、沃尔兹的观点

二、历史上的两极体制

三、对战后长和平的再认识 第三节 多极化与国际安全

一、均势体制与均势和平论

二、多极和平论及其批判

三、当今世界格局下的国际安全秩序

第五章 国际安全保障的设想与实践(6学时)

第一节 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实践

一、集体安全的思想

二、国际联盟的设计与实践

三、联合国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节 制度主义与国际安全机制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二、机制化安全的类型

三、国际军控机制 第三节 安全共同体

一、理论视野下的安全共同体

二、西欧的非战争共同体

三、东南亚国家的集体认同与冲突管理

第六章 国际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经济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一、传统安全中的经济因素

二、当代经济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经济安全的界定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安全

一、发展与国家安全

二、南北鸿沟与国际安全

三、作为国际安全保障手段的经济制裁 第三节 经济交往与经济安全

一、贸易和平论

二、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三、石油危机和石油安全

第七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威胁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方式与途径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战略

一、环境安全的概念

二、环境安全对传统安全观的冲击

三、环境政治中的国家安全战略与环境安全战略

第八章 中国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的安全环境

一、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

二、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形势

三、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第二节 中国的安全战略思想传统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遗产

二、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

三、对中国战略文化的不同解读 第三节 当今中国的安全战略

一、韬光养晦的安全涵义

二、中国建设国际安全机制认识的转型

三、新安全关于中国的安全战略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俄]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新原则》,新华出版社,2001。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概论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简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 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归纳推理教学, 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 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 由教师组织适当活动, 激发兴趣, 启发思考, 引导自主探索, 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理念

归纳推理教学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 是有计划, 有系统, 分层次, 遵循小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安排.其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心理理论, 在归纳的开始和持续过程中, 只有主体处于唤醒状态, 才能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唤醒程度与思维发展和认知心理规律有关, 代表理论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朱智贤 (1998) 的研究, 得出在小学教学中, 初入学的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常常不能抓住本质联系, 不能从许多特殊中概括出一般.通过教学, 可以使小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伴随知识经验而发展.总的来说, 归纳推理教学通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考察部分的地位、作用, 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 认知唤醒, 引起注意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注意.教师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 即学生观察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注意主体内容的选择;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方式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认知唤醒引起注意, 开启归纳推理教学.

2. 联系新旧, 统和整体

在唤醒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 以分析与比较的方法, 归纳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从区分具体事物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的异同, 从区分个别逐步发展到整体, 最终将直接的感知转化到抽象的整体, 提高逻辑判断水平.

3. 发散思维, 应用解决

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锻炼发散思维, 真正领悟归纳的方法, 能够通过独立的推理解决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案例探讨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小学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理论, 结合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 选取三个代表案例.

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 (低学段) 依据感官知觉到的数学对象表面, 通过枚举法归纳推理获得结论.所获结论的过程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或加以逻辑说明, 处于缄默认知状态.教学阶段可分为阶段一 (以大量较明显规律的例子,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 阶段二 (以实物为载体, 让学生进行分类、排序, 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养成观察的习惯) .

案例1观察表格, 列举与表格有相同规律的5个数.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 (中学段)

通过低学段积累的活动经验, 进行简单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内容上安排侧重于数量性质特征 (之前积累的数学经验) 和图形性质特征 (之前多以实物为载体) .

案例2将以下算式计算结果, 设计两类划分方法归类.

如.依据:奇数 (1) (2) (5) (6)

偶数 (3) (4) (7) (8)

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 (高学段)

结合小学生数、形知识的扩展, 归纳能力的提高, 设计足够多的、有典型性的特例, 让学生深化分析、比较、推理规律, 能对获得的猜想进行正误检验.

案例3填空:

说明:6=4×2-2, 10=4×3-2, 14=4×4-2, 18=4×5-2, 22=4×6-2, 每个数都是序号的4倍减2.经检验第一个数:4×1-2=2, 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

案例4“如果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 那么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你认为这个规律对吗?如7与9都不是5的倍数, 它们的和16也不是5的倍数.

说明:做任何推理时都要有根据作为支撑, 证明理论错误时也需要有反例支持.如:7和8都不是5的倍数, 但它们的和15是5的倍数.

三、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需要长期且不断的探索, 才能找寻到适合学生发展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 应遵循学校、教师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规律, 选择合理的归纳推理教学内容, 不失创新和改进的尝试, 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达到归纳推理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天孝.数学教学教例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91-02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特别是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1]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积极探索和坚持改进《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使得该门课程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对《概论》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视,自觉地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以教为主,侧重于教师单纯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侧重于理论的抽象讲解,忽略了理论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侧重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忽略了现代教学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教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党的某一理论出台的具体环境、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的传播,而是要着重于新时期如何用唯物主义发展观来指导学生在以往的理论中找寻适合新时代的理论因子以发展的理念为解决新问题,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提供理论依据,这也是我党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应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来认识我们周围的事与物。将每一位教学参与者都置身于教学活动当中,以学生个人的亲身参与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被动理解为渐进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能满足学习主体求知的需要,而且能提高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诉求,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培养学生能力的促进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真正诠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

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概论》课在高校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教学方式,每班人数一般都在七八十至百人,甚至更多。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理论的学习中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展现方式的多样性和即时可获得性对大学生评断教师教学效果确立了一个较高的标准,这就为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可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彩的课程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重要前奏。《概论》课虽然以理论为主,但教师仍可采用设问式、案例式、影像资料的播放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程导入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该节课相关的案例,用提问的方式,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展开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以活生生的现实启发学生主动用所学理论思考现实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网络课堂的共享,把这些信息量大,资料翔实、表现活泼的教学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形象而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变抽象为形象,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直观,更加透彻。”[2]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不应还停留在以往单纯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典型事件,和学生一起运用《概论》课提供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方法,联系师生的亲身经历、媒体报道、网络信息和其他渠道获得的活生生的例子联系该堂课提供的理论依据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将祖国命运和自己前途密切联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对培养思想硬、作风正、成绩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三、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验的宝贵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丰富生动的现实案例把一个真实的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在精心准备和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般都是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开始,当然,不是纯粹抽象理论的平铺直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这也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枯燥,不重视,不想学,不爱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更加深入地认知这些理论。比如《概论》课第一章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时,可以播放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伟人的生平录像,通过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一方面了解这些伟人的人物性格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认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如《概论》课第七章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只有十几页,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让学生观看《南巡讲话》等影视资料,列举经济特区的建设,股票市场的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后中国所经历的阵痛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历史事实,坚定大学生坚持改革开放的理想信念,认识到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才能在发展中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如工业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困难等各种问题。为了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布置调查报告,让学生依据自己家乡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体会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宽和不断更新是讲好《概论》课的必然要求。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都学有所长。教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的正确性,资料的时效性,思想的准确性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改革《概论》课传统的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对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进行考核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评。因此,要结合《概论》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的这一特点,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抓好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一生源优势,利用大学生寒暑假返乡等宝贵时间,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问题,设置各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概论》课学到的理论、方法和原则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言献策。“学生对家庭所在地的社情一般比较熟悉,每年又有3个月左右的假期,所以,利用家庭所在地进行实践教学,对所有学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3]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社会实践调查作为考察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来说,还应当加快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诸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类、新农村建设典型类、城市文明社区类、工矿企业类、科学普及类等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撰写感受和体会,作为期末考核的部分成绩,以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错误定位,教师还应注重多种奖励机制在教学中的运用。比如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讲课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凡是参与获奖的学生均可获得相应的平时加分,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当然,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关键。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时事,及时掌握我党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成熟的政治理论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2]刘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新方式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2).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9

一、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四、考核,评分标准

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2.基本掌握:社会的(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和(协调、模糊、畸形)发展,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3.一般了解:社会学产生的原因,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第二章 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类型及其特征的介绍,使学生的“社会”概念得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结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学员在理解方面也会产生困难。希望引起注意。

2.基本掌握: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社会类型的概念

3.一般了解: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第三章 社会学简史 学习目标

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做比较,使我们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没。另外,本章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2.一般掌握:杜尔凯姆《论自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四章 个体的社会化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两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做初步分析。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化,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2.基本掌握:库里的“镜中我”社会教化的方式,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第五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学习目标

本章分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区分,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文化、文化的特性、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文化结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的功能

2.基本掌握:文化震惊、文化特质、文化丛、边际文化 第六章

社会角色 学习目标

本章“社会角色”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以及社会角色的确定,以及社会角色的失调等。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角色集、角色冲突的类型

2.基本掌握;角色丛、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距离 3.一般了解: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以及几种主要的初级社会群体结构与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类型、群体凝聚力 2.基本掌握:群体存在的基础 第八章

社会互动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作出分析。

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互动的定义、集合行为、社会互动情境几种典型集合行为、流行的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类型 第九章 社 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基本含义;社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分类;了解和掌握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现代社会社区建设的基本背景和社会意义;同时对基本的社区类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及其发展演变有基本的理解,对当代社会学在社区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动态有一定的了解。重点和难点:

1.熟悉掌握:社区的概念演变、社区的基本含义与要素 2.基本掌握: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征 3.一般了解: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学习目标

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本章将体现社会学对婚姻家庭研究的独特视角,揭示婚姻和家庭的起源、演变、社会本质及相互关系。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关于婚姻过程的分析及对婚姻生活的相关研究,把握社会学关于家庭研究的基本范式、基本内容及研究现状。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婚姻家庭的起源与本质、家庭的类型 2.基本掌握:家庭关系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变迁的基本内涵、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了解社会变迁的一般特征和过程;区分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变迁的概念含义,了解社会发展的几种理论和社会发展的类型以及社会发展的要素、社会发展的机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其过程的现实问题等有一定的思考分析。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方法 学习目标

本章简单介绍了再社会调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问卷法,访谈法以及它们的特点,注意事项其中问卷法的四种调查方法,例如抽样、个案、普遍、典型。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访谈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和问卷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篇10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开课院系: 开课教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总 学 时: 40 其中:实验课 学时:0 学 分: 2 先修课程: 理工类基础 教 材: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 参考教材:

1、生物医学工程学.邓玉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John Enderle, Susan Blanchard, Joseph Bronzino,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Academic Press, 2000.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适用学生范围: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讲座形式,以交叉学科充满创新的特点,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应用、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在最后几讲中将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和临床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帮助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时能尽快入门。课程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将现代工程技术、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属于技术科学范畴,是以生命的人为对象,用工程学原理,研究开发防病、治病、人体辅助功能等为医学应用服务的人工装置和系统,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即是其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史,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以及未来展望,并重点概括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和识别、生物医学电子、生物材料、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生物电磁学、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及治疗作用、生物力学、医学仪器与设备、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中医工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讲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2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工程概况 教学要求:对生物医学工程有基本了解 内容提要:

1、医疗简史

2、现代医疗体系

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义

4、学科培养目标

5、学科发展现状

6、学术组织介绍

第二讲 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及生物电现象

教学要求:基本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生物电现象 内容提要:

1、细胞结构,等离子膜,细胞质和细胞器,DNA与基因表达

2、主要器官及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

3、生物电现象

第三讲 生物医学传感器(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传感器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医学传感器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1、传感器分类,传感器封装

2、生物电位测量:电解液/金属电极界面,ECG、EMG、EEG电极,微电极

3、物理参数测量:位移传感器,气流传感器,温度测量

4、血气和pH值传感器:氧含量测量,pH值电极,二氧化碳传感器

5、生物分析传感器:酶基传感,微生物传感

6、光学传感器:光纤,传感机制

第四讲 生物医学仪器(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组成、基本设计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各种生物医学仪器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及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医学仪器分类

2、模拟电路,器件,时变信号,叠加原理

3、信号调节:运算放大器,传递函数与复阻抗,滤波器与频响

4、仪器设计:信号放大,噪声抑制,频率混叠,差分生物电放大器设计,A/D转换

5、基于微机的仪器系统,计算机与程序设计语言 第五讲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4学时,时爱娟)教学目的:介绍常用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发挥交叉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 内容提要:

1、生物信号的生理基础:生物电信号,生物磁信号,生物化学信号,生物机械信号,生物声信号,生物光信号

2、生物信号特性

3、信号获取:数据采集,生物传感器、放大器、模拟滤波器,A/D转换器

4、信号的频域表达

5、Z 变换

6、数字滤波

7、信号平均处理

8、小波变换和短时序列付氏变换

9、人工智能技术,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 第六讲 生物材料(4学时,徐佳佳)教学目的:介绍生物材料

教学要求:了解基本的生物材料和应用 内容提要:

1、机械特性和测试

2、医疗装置中的生物材料分类:金属与合金,陶瓷和玻璃,聚合物,合成物

3、材料老化:金属腐蚀,聚合物老化,磨损

4、生物效应:关联细胞对材料的反应,发炎,伤口复原,感染,免疫反应,生物效应与生物材料

5、材料老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老化,腐蚀,磨损

6、生物相容性测试

7、生物材料和装置设计原则,心脏瓣膜修复,关节替换 第七讲 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4学时,刘文礼)

教学目的:介绍生物医学中的光学与激光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光学与激光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1、基本光学原理:电磁波与光谱,光的偏振,吸收、散射和发光

2、生物组织中的光传播基本原理:吸收、反射和散射

3、光对组织的物理作用及测量:温度变化,激光多普勒测速,干涉测量法

4、光学生化测量技术:吸收、散射、发光和偏振特性

5、激光致热治疗基本原理

6、医学应用中的光纤和波导:光纤和波导原理,探测、诊断用光纤探针

7、光学成像:光学断层成像,混合光学成像

第八讲 放射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4学时,时爱娟)

教学目的:介绍放射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X射线、CT、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基本原理、发展和应用 内容提要:

1、发射型成像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粒子,原子结构与粒子发射,放射衰变,放射性测量

2、核医学成像装置:放射闪烁探测器,伽马相机,正电子成像

3、X线成像系统:基本原理,CT技术

4、磁共振成像原理

5、磁共振成像技术

6、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7、声的传播原理,波动方程,声阻抗,声强度,衰减、反射、散射

8、超声诊断成像:超声换能器,A、B型超声成像,B超的分辨率,M和C型超声成像,血流测量的多普勒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9、超声技术进展:彩色多普勒功率成像,血流的时域估计,多维换能器,三维成像和并行处理,超高频腔内成像,超声对比增强与谐波成像

10、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第九讲 人工器官(4学时,沈海明)教学目的:介绍人工器官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人工器官的分类及常见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 内容提要:

1、人工器官概述及分类

2、人工心脏瓣膜的结构及其分类

3、人工肾

4、人工肝

5、人工心脏

6、人工肺

第十讲 组织工程(4学时,沈海明)

教学目的:介绍组织工程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工程基本内容、原理和未来前景 内容提要:

1、细胞治疗,利用人类自身细胞的方法,基本问题

2、组织动力学:组织发育,大量繁殖的组织,组织形成,组织修复,组织形成功能性结构,组织工程面临的挑战,组织功能评估

3、干细胞:特性,实例,扩散行为模型,与组织工程的关系,细胞寿命

4、细胞衰亡过程:分化,运动,复制,与组织动力学的关系

5、细胞间的交互,生长因子,细胞间的直接联系,阵列互作用

6、组织微循环:细胞在体内的功能,组织微循环,与其它器官的交互

7、生长进程控制:基本概念,关键问题,物质传递的时间尺度,液体流动和一致性,生物材料

8、临床细胞修复术:细胞/组织提供者的个体差异,反应,免疫性排斥,组织获取,冷藏

考试与成绩评定方式:2010年11月18日(2学时)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方式是通过课程学习总结,查阅文献,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相关的课程报告。

“概论”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概论”课 教学改革 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 是大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一。 它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和其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 “概论”课不仅理论性强、 学时最多, 而且很多内容让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认为没有多少新意。因此,怎样讲好这门课,使学生感到有兴趣、愿意听、乐意学, 并能学有所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概论”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对象的特点

从社会环境看, “90后”出生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问 题突出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出生在一个经济相对富足的环境中, 但同时,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也是中国社会改革的关键点,是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时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國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失业率高, 同时, 新闻报道贪官腐败现象频频现于报端, 各种社会民生问题在“90后”的脑海中多少会留下负面影响, 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和他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教学内容更新、整合不够及时, 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现行的“概论”课所选用的教材,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的, 先后经过五次修订, 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 能较好发挥其理论指导功能。但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在这个年代中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广、速度更快。“概论”课程更偏重于理论的权威性、系统性, 却忽略了当今大学生对当前形势、时事政治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的阐释。教材没有更好地与时俱进,即教学“有骨无血肉”, 教学内容整合不及时, 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

3.教学方法单调陈旧,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概论”课是高校中比较枯燥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除了教材理论性过强之外,主要原因还是与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 教学方法有关。 这种“满堂灌”、教师“单边行动”的教学方法, 偏重于课堂、偏重于讲授,缺少实践和双向互动, 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枯燥乏味, 致使很多学生感觉上“概论”课纯粹是从理论到理论,对自身思想、行为和发展帮助不大, 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不高。

4.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灵活, 对促进教学实效的作用有限

考核是“概论”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今“概论”课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书本理论知识,考试形式有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 再结合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等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灵活,但其实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

“概论”课是关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概论”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新人。虽然大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对人生和世界初步具有自己的看法,但仍需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概论”课的特殊功能就在于它借助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保证“概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

2.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一般认为上理论课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忘笔记。 这样,理论要“进学生头脑”尤其是要把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就不大可能了。启发式的教学,就是不要把理论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把说教变成思悟,先去启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讨论,然后再作结论,让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增长见识、辨别是非, 使枯燥的理论具有鲜活的色彩。这样,学生在把自身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活动中,就能由接受教育向自我 教育延伸,真正有益于认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当然,启发式教学也并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只限于一般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实际上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每种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3.坚持内容与方法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对立统一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概论”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当然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小视。 实际上,教学内容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内在依据,教学方法则是传授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当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

4.坚持时间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概论”课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上课学时有限,二者间的矛盾决定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兼顾到时间与效率的统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那些费时较长,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所要求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努力选择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现时间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5.发挥各种教学方法整体优势的原则

各种教学方法自有优势和长处,也有短处和不足。 优化教学方法要尽量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短处,也就是要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配合,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才会取得最佳成效。

三、新形势下我们对“概论”课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课程讲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 更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教育实效。针对当前“概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概论”课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学院对“概论”课教学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概论”课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手段,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将“概论”课知识内化后转化为行动,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目的。

在“概论”课教学中, 教师应首先改变“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和需要, 挖掘学生的兴趣, 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对于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的困惑, 如学生在人际交往、 恋爱和实习就业等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 也应在教学中得到 有效引导。“概论”课教学只有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才能真正体现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丰富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接收多元化的今天, 任课教师还需不断更新观念, 放开思维, 采取灵活多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從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的运用,为“概论”课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可以将多种信息形式汇集起来, 通过声音、 文字、 音乐、 图像等大大丰富教学内容, 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作为教师, 必须加强“概论”课程课件制作的技术开发, 制作出实用性强、 趣味性强、又能与时俱进的课件。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复兴之路》、 《走进毛泽东》、 《小平您好》、《大逃港事件》等, 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在使用多媒体的基础上,“概论”课教学需向学生主体地位倾斜, 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 座谈式教学、 辩论论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等方法, 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课外阅读和社会调查是常见的“概论”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课堂上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让我们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4.创新考核方式, 提高考核方式的开放性

“概论”课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制定考核细则, 设计评分比例, 把理论考试以外的因素纳入考核机制。我们学院具体做法如下:

(1)对期末考试题型作重大改革,取消死记硬背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增加结合现实的材料分析题和命题作文题。在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中,除了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之外,像材料分析题和作文题都是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怎样运用书本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教材里的内容;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与经济社会中重大的民生热点问题紧密相关,我们在历年考题中曾经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免费医疗问题等众多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重点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我们学院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平时成绩占20%,社会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60%,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过程。

上一篇:对价值观的思考下一篇:招商银行组织结构分析